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共9篇)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 篇1

【摘要】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中,它义不容辞地应为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它在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中地位将会凸显。学校体育课程要改革,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那么课程基本理念就必须要体现的出来,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制定体育课程的基本思想。可见课程的基本理念将是对学校体育课程能否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一个检验标准。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人文关怀

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把培养或完善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它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还是一个有明确生活目标和高尚审美情趣,既懂得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融入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重视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突出人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本,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为此,我们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注入人文关怀、加强人文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众和社会有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一、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关于“人文”的概念,东西方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有人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西方的“人文”、“人性”、“人道”都是近义词,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等。“人文关怀”一词是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肯定和注重人与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与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独裁方式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等。人文主义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可见,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是浸透了人的意志、情感、潜意识中的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不应有任何的强制与虚假,也拒绝任何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二、课程呼唤人文关怀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指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校教育作为促进和完善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学校课程必将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转型,原有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潮流已经不可竭止地冲击着学校课程的发展。学校课程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掌握熟练的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课程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教育。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积极倡导课程理念的转变,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和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价值尺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将人文关怀渗透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中,可见在课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人文关怀的融入也必将为学校课程的改革注入生机。

三、体育课程理念的人文关怀

(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进人了新的阶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第一”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与终生的关怀

兴趣是激发、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初始动机和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关怀

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往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下转第54页)(上接第79页)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了对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关怀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不足,关怀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要唤起学生对自然与生命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友谊的珍重,对同学的宽容以及重视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需要人文关怀,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忽略了关心人自己。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有关体育和教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和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跨世纪的学校课程呼唤人文关怀,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人,以人为本,实施关怀。

参考文献

[1]高唤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尹华丁,周应德.社区体育与人文关怀[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3]孟刚,王瑛.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与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 篇2

关键词:体育,健康

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因此, 课改以后, 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价值,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独有的、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可以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体格健壮, 是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 是劳动、生活的基础, 是智力的、非智力的情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 生命的质量就要打折, 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要受阻。尤其是青少年, 只有身体强壮, 才能精力充沛,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更好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对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的变化。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锻炼, 能促进身体长高、肌肉发达、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脂肪, 使身体形态更健美。例如, 教材安排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很好地锻炼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骨骼发育及身体的柔韧性等, 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使体能得以增强。

2. 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方面的变化。

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 学生不但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增强保健的意识, 同时还能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可以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影响、改变着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体能, 还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和情绪, 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 在平等、友爱、竞争、合作、互助的运动情境下, 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 学生会感受到友情、激励、赞扬、批评等, 并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对抗的紧张、冒险的刺激、激励的振奋等, 而这些体验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环境、乐观地面对现实、自信地对待人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挫折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还能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 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 学生会体验到进步与成功, 感受到合作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 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 常常会因为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产生烦恼, 出现多疑、焦虑、压抑、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人的免疫力, 从而有损于健康。而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和体会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如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核心人物与协从人物的关系等。参加体育活动, 能够使青少年学会自觉遵守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 明白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 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 根据社会规范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意识, 如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可以使青少年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 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 似乎体育就是运动, 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 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技能性知识、原理和规律知识、始源性知识, 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有两个特点: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技能性、操作性的知识, 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学习, 包括认知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 它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来获得。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例如, 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安全运动的知识和能力;欣赏运动美的能力;与运动相关的野外生存能力;获得终身体育锻炼必须的运动技能;运用体育与健康的信息、资源、产品等为体育服务的能力等。

五、能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是良师益友,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成年居民中有67.7%的人不愿意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对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有51.3%的青少年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其中大多数人也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由此可见, 培养兴趣对学生发展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条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注重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 十分关注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注重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所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同以往的体育课程相比有其突出的优点。它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运动技术的学科体系, 而是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来组织教学。它在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同时, 更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更注重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与实践刍议 篇3

一、明确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课程正是学校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从实际出发实施教学,落实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是选择的教材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是课堂教学要突出三维目标,让学生明白运动的意义;三是以身体锻炼和技能教学为载体,突出教学重点;四是重视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安排,避免把本课程当成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课。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学生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以引起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归宿。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教师要始终立足学生实际,要以兴趣为主线设计并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注意启发和教育学生了解各项练习的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一是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二是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三是密切联系生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其实我们的生活也与体育密切相关,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树立起大体育课程观,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三、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视为“容器”,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附属,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塑造和完善,即使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变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回归教育规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牢牢把学生主体的基本特点:一是学生主体是指学习主体;二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学生的体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对其所施加的影响。三是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训练,教师既要给学生学习方向,又要给学生自主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舞台。

四、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这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实施个体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体育作为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虽然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还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并且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层面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基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4

首先,要辨清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我国历来把“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三基”即是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但是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提的均是“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见,运动技术是体育学科特有的,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我们有许多老师把运动技术说成运动技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料显示运动技术被定义为“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术是固有的,本身客观存在的,是默会知识,它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才能最终掌握。运动技能是通过后天的学、练逐步提高的。现在中小学的体育课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有人原封不动地采用了高水平技术于体育教学之中,造成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体育的教学目标相悖;另一方面则认为技术对中小学生来说没有意义,应当彻底地排除技术传习式教学,把体育课上成身体锻炼课。看来这两种误解均是不足取的。

运动技术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可将运动技术游戏化,通过游戏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学习运动技术为内核的这种教材化改造来增加运动技术学习的趣味性,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感到枯燥、单调的教材,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尤为喜好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较量中掌握应学的运动技能,同时体验并感悟到运动和技术学习的乐趣所在。例如,哈尔滨市49中李铠老师的《蹲踞式跳远》一课就是将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通过几个行之有效的游戏来达到练习、强化、提高技术动作的目的,起跳接球赛提高了学生的跳远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完成了助跑、起跳、跑成腾空步;短程助跑起跳成腾空步单脚触高物;慢跑起跳空中收腹成蹲踞落地;中短距离助跑跳远;全程助跑蹲踞式跳远等动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循序渐进中学会了技术动作。

其次,是针对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堂确立“弹性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在体能、技能上所达到的水平基础上,制定出弹性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力求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得到符合自己的收获。对体能好的同学要提出技术要求;对技术好的学生提出经验类、战术类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应以兴趣、调动积极性进行参与为主,使他们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对所学运动技能的概念,并辅之以鼓励性语言,而后通过简单动作的尝试,逐步过渡到主动积极练习、提高的阶段。

第三,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非运动技能的教学。事实上,非运动技能因其实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将以非运动技能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说成是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看成是没有内容的活动课、游戏课和休闲课。相反,只要非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有实用价值,正是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好时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得 篇5

2016年8月日学习心 得

“体”“育”的真正意义

报名时,许多家长会问及遇到的老师所教哪一科,当我骄傲的回答是体育老师时,令我疑惑的是家长得到答案以后带着些许失望的反应;也有家长在门口教育孩子:“好好锻炼身体,身体棒棒的才能学习好!”这两种对待体育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我心生疑问,体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按照毛主席的思想,体育应该是至关重要的,有多重要?2011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解释总结为增进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在我看来,应该再加上一点: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效率。

一、体育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效率

(一)健全大脑需要运动

人类的进化史告诉我们,从爬行到直立行走需要不断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大脑运动频繁,大脑的功能在不断强大。在劳动中,人类发现了可以利用的工具,可以改造的现实环境甚至想出可以憧憬的未来蓝图以及为实现理想而制定的生活规划。

一个人没有运动,大脑缺少一定的刺激,新生长出的大脑神经细胞就无法依靠通过运动而产生的脑源性神经营养

因子继续发育,继而在28天之后渐渐失去生命力。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非常需要运动的,所以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是十分具有科学意义的。

(二)聪明大脑需要运动

人的大脑就如同一张丰富而密集的网,每一根线代表着每个人的多种思维和潜能。运动给人们带去不同的智慧,也需要为这些智慧分门别类。每个孩子的大脑神经细胞都很丰富,运动使这些神经细胞形成有序的结构,并在运用时帮助孩子越来越缜密的思考,提高反应的速度。

(三)学习大脑需要运动

美国“零点体育课”实验结果表明,运动过后产生的内啡肽、多巴胺等几种物质带给学生愉悦的精神感受,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效率比没有参加实验的学生提高7%左右;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投入,学习效率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提高。

经常听到这样评价体育人的话:“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专业分析恰恰否定了这一观点,体育带给孩子的不仅有健康的体魄,更有聪明的头脑。

二、如何利用“体”“育”

(一)“体”“育”的理解

真正理解体育,应该将简单的词深刻化。“体”是指身

体,引申为身体健康,即通过身体运动达到个体心肺功能健全、四肢协调并灵活运用在生活实践的目标;“育”是指教育,引申为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即在个体运动或团队活动中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品质的要求。体育是渐进的养成式教育

在中小学普及的篮、排、足三大球运动中,鲜明且重要的活动要素就是队员之间互助、精确的配合,参加运动的学生在过程中能够培养出社会性的品质,在团队协作中体会与他人一同的乐趣,体会成长、成熟的心理变化。体育是历练个人的灵魂教育

我们常常看到在草场上踢球的运动员摔倒迅速爬起的场景,他们不疼吗?当然疼,但就是体育运动给了这些人无穷的吸引力,使得他们在跌倒时不甘落后,时刻保留着一种坚持不懈的信念。体育的魅力就在此,给予困难和挫折,也给与无止境的希望与奇迹。人们在运动中不断的锤炼自己,并不断积累坚毅的品质去战胜困难,跨越险境。人生中的挫折需要这种体育精神来支撑,需要这样永不止步的精神去面对。

(二)“体”“育”的实施 1 实施瓶颈

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安排多集中在一些大众项目,多数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仍然集中在简单的跑、跳、投三大项。我看了一些国外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案例发现,国外的体育课堂是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比如体操。在中国,中小学开展体操项目教学的寥寥,因为“怕”:怕学生受伤、怕出现教学失误。这不免低估了体育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也夸大了技巧类项目的危险性,更质疑了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在中小学的充分实施确实存在局限,但不代表一些运动项目就此销声匿迹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施原则

我认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不仅要趣味,而且要设置挑战。这在学生德智培养中是有一定必要性的,但实施不能无章法,要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来执行。(1)体育项目的多样化

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如果强制学生集中学习某一项单一技术,难免有些牵强。将体育课程内容扩展成多样化的挑战式体验似乎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度。例如正常一节课包括热身准备、基本部分、练习与比赛、放松与小结四部分,如果每节课都是这样的模式,学生把整节课流程都熟透了,还有什么吸引力?每天都吃同样的菜,好吃吗?想吃吗?

在我看来,体育课本身就应该具备体育运动强大的魅力。课堂全程都以游戏挑战的模式进行,或许更能达到“体”与“育”并行的目标。当然,上成这样的体育课需要我们的体育老师不断的学习广泛的运动项目技术,在进修学习过程中积累优秀范例,并加以思考总结更优化。(2)体育教学的阶段化

在针对一些难度项目,例如体操的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个动作分解成各个可以独立的简单动作,并在简单动作练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创造,由点线式直线教学思维向点线面扩展,在体育教学中不仅遵守了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更体现了新课改的启发式教学,突出了学生主体。(3)体育教学评价的灵活化

自从体育加试被纳入中考考核范围,学生家长对体育的关注迅速提升,这是好事,也给了我们体育老师更多的思考。体育中考带给学生的除了成绩的加分,是否真的可以持续性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真的可以体现出终身体育的目标?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是可以加以改进?

在我看来,体育终身化的提倡途径要切入大众生活,将体育的重要性深入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要从学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通过生活实际和趣味游戏的结合,让学生养成“生活即教育、劳动即体育”的学习意识。

(三)“体”“育”的发展 1 体育老师的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体育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一样,是先知者、先行者,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建设性的高尚职业。对于

体育教师的培养,我认为应加大先进训练技术的培训力度,培养体育教师多种运动项目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精确运动技术,还要思考教学时学生兴趣的调动,如何能够将某一运动深入学生内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索,并发掘不同孩子的体育特长。师生关系的发展

新课改提倡学生为本,这一提倡导致许多学生家长误认为学生在学校一旦出现体育课上摔倒或者擦伤就可以判断为教学事故。这使我们这些希望孩子们得以成长的体育老师犯了难,孩子在学习中稍微收到挫折家长的保护墙就立马树立起来,体育课堂就变得小心翼翼。

在这样的背景下,师生的关系变得紧张,体育教师不敢鼓励学生挑战难度,也不敢让学生接触趣味性强的器械或运动项目,体育课堂故而简单、生硬,甚至出现“放羊”的情况。

我认为,通过邀请家长与学生一同参与体育项目来增强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在活动中家长与学生一起体验体育的乐趣,能够拉近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在教学中更有利于体育教师实现体育目标。

道清路小学本着“阳光教学、快乐成长”的教育宗旨是十分深入人心的。作为道清路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我期望能将体育课上的阳光有活力;也希望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为即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 篇6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时的一系列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判,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评价也不断得到完善,本文对新老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认识、选择并对新评价体系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作 者:范志达 李慧楠 作者单位:范志达(宜兴市东坡中学,江苏,宜兴,214221)

李慧楠(吴江同里中学,江苏,吴江,215217)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 篇7

一、《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内容的特点

1.《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具有表述课程内容的独特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 有观点说《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没有课程内容, 出现这样的观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为《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教学大纲在表述课程内容方面是不同的, 教学大纲主要是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描述, 例如, 就体育教学大纲而言, 它不但规定了需要教篮球, 而且规定了篮球中应该教哪些具体的技术和战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据笔者了解,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 它不是对一个个具体知识点的描述, 即它不是对每一个运动项目中的一个个运动技术或战术的描述, 而是对某一运动项目提出明确的内容框架和学习要求, 即期望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在某一学习水平上最终要达到的程度, 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学生在水平三阶段“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如初步掌握小篮球、软式排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短拍网球或其他新兴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至于某一运动项目中要教哪些具体的技术和战术, 完全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整体教学内容安排等来自行确定, 比如说, 同样是教篮球, 学生这方面基础好的学校在水平四就可以教跳投;学生这方面基础较差的学校, 就要从原地单手投篮开始教起。总体而言, 学校应该根据《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内容框架和学习要求, 结合学校的实际, 来整体规划某一运动项目到底应该教哪些技术和战术, 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等。需知道, 义务教育阶段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教田径类、球类、体操、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其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等, 每一类中又有许多运动项目, 每一运动项目中又有许多的基本技术或战术, 而体育与健康教学时数按一年来算, 水平一~水平二每周4课时, 一年共144课时;水平三~水平四每周3课时, 一年共108课时。就这么多的课时, 如果什么项目都教, 某一项目中的运动技术都教, 那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学生什么也不可能学会, 这就不符合《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期望的“学会”和“基本掌握”的目标要求。

此外,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表述课程内容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 即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是“捆绑”在一起来描述的, 即内容紧随目标, 这样既体现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又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水平二运动技能方面是这样表述课程内容的, 见案例一。

案例一: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

学习目标:提高基本身体活动和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完成多种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 单、双脚连续向高和向远跳跃, 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 有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基本身体活动动作。

2.《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重视规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有这样的观点说《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只重视灵活性而忽视规定性, 实际上, 是说课程内容部分没有规定内容。这是对《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不理解或误解, 或者沿袭《教学大纲》的思维方式看待《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及其课程内容。从宏观层面讲,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高度重视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其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习方面、学习内容框架、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 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等课程理念;要重视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要重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要重视教学内容框架及要求;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及学习评价多元化;要重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等。概括地讲, 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 不管是沿海城市学校还是西部地区学校, 都要重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上述思想和理念;全国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要努力达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规定的标准。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上述思想、理念等统一指导下, 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灵活运用和组织实施, 例如, 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体育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示范讲解法、循环教学法、比赛教学法等, 究竟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 完全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点等选用、组合或创编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从微观层面讲,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内容部分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都体现出规定性, 例如, 水平四运动参与方面“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 并付诸实施等”;运动技能方面“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身体健康方面“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 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分析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 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如正确认识挫折的原因, 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等等, 都要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水平四的学生进行学习和体验。此外, 介于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等体能既与健康相关, 又是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都需要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进行学习。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运动项目完全可以由学校来选择, 这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各地各校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发展很不平衡, 而且, 各地各校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 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以及体育师资状况等不尽相同,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具体的运动项目统一规定是不切合实际的, 导致一些学校“吃不饱”, 另一些学校又“吃不了”。此外, 运动项目具有可替代性特点, 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及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出发, 学生学习何种运动项目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学生喜爱某些项目, 并认真学习和锻炼。至于有的专家或学者还在坚持要规定每一个运动项目的具体课时, 更是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以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例如, 一个学校的学生篮球基础较好, 可能需要8课时就能较好地掌握篮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而另一个学校的学生篮球基础较差, 要较好地掌握篮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可能需要16课时或更长时间。再如, 如果一个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是足球, 大多数学生又都很喜爱足球, 那么, 足球的课时就可以多一些, 满足学生学习足球的需要和兴趣, 让他们学会和掌握。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及其课程内容都高度重视规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这使得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既要达到国家层面提出的统一要求或标准, 又能满足各地各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并形成教学特色。

3.《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为教材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纲一本” (即一本教学大纲, 一套教材) 的状况, 使得“一纲多本”成为现实, 教材的多样化为各地各校结合实际情况, 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充满活力、生动活泼的有效教学, 形成教学特色,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提供了可能。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所有课程的教材都在数本甚至数十本以上, 每本教材无论编写的指导思想、写作风格还是内容选择、版面设计都各有特色, 有助于各地各校进行选择, 促进了教材建设和发展,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即使像语文这样的教材, 各本教材之间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都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可选择性。体育教材内容也非常丰富, 而学生体育学习的课时有限, 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个性风格等存在差异, 更没有必要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要教同样的运动项目内容。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出发, 只有有助于促进学生喜爱体育学习, 更好地健康发展, 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让学生进行学习, 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搞千篇一律、“千校一面”意义不大。关于“体育课程改革以来, 基层体育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放开, 实践表明, 教学内容的放开和开放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部分体育教师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另一方面, 也给很多体育教师带来了困惑和困难”的观点, 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主要还是体现了大纲思维方式, 对“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念念不舍, 还是不相信体育教师的潜能和力量。如此, 又怎么能够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怎么能够促进各个学校形成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 学校和体育教师是有权利, 也有能力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且他们选择的具体教学内容更可能切合学校的实际, 更受学生的喜爱, 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 即使同一个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体育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等也可能不同。体育教师不是不能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是我们的个别专家不相信体育教师, 不愿意放权给体育教师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需知道, 体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情况, 最知道应该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学生会学得有趣、有劲、有效。况且,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 在大学中学了许多运动项目和理论方面的知识, 他们的工作经验少则几年, 多则数十年, 怎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会选择呢?关键是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相信体育教师、鼓励体育教师的良好氛围;关键是我们要让体育教师要有学习新课标、交流新课标的机会, 据不完全了解,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体育教师从未读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关键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要与体育教师平等相处、互动交流等,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和挖掘体育教师的潜能, 才能点亮体育教师智慧的光芒, 才能调动每一个体育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把更多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实际上, 课程改革10年来, 全国各地各校产生了许许多多颇有新意、富有特色, 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 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创造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针对个别专家说课改以后体育教师不会选内容了, 不会上体育课了这一观点, 正如一位教研员所说:不是体育教师不会上体育课了, 而是上的体育课更精彩了;另一位教研员说:只要是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师, 新课标的体育课一定会上得很好。因此, 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阶段, 我们主要不是要体育教师跟着做什么, 而是期盼体育教师能做出什么。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开放应该是有限度的, 放开应该是适度的, 完全放开并不利于体育课改的健康发展,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体育教学出现了随意性加大的局面”一说,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从《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层面讲, 课程内容部分是有内容框架和要求的, 在内容框架和要求的前提下, 具体的教学内容 (或具体的运动项目内容) 是应该完全放开的, 这不是随意性, 这是灵活性和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看到体育教师创编或组合了新的教学内容, 就批评其随意性加大;我们更不能因为体育教师没有按照你的个人观点来选择和实施教学内容, 就进行讽刺挖苦。对于体育教师创编的新的教学内容, 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当然, 体育教师创编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都是尽善尽美,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帮助其改进和完善。至于“一些锻炼价值很高但具有危险性的教学内容很少有人问津, 教学内容出现了简单化、低龄化的倾向”一说, 我们现在要问一问自己, 为什么这些教学内容很少有人问津?这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体育基础?我们是否用成人化、纯竞技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我们的学生?我们是否对普通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切实际地要求过高?我们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减负的要求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适合某一学段的学生, 并注重简便实用、生动活泼, 让学生学得会, 学得有趣, 并能学以致用。如果我们选择的内容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要求又不切实际地过高, 就容易出现危险, 经常出现危险, 还会有学校领导和家长支持教这样的项目?体育教师敢教这样的项目?学生愿学这样的项目?此外, 我们应该知道, 锻炼价值高不高, 主要不在于项目本身, 而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和认真学这样的项目, 并用这样的项目锻炼身体。至于说教学内容简单化、低龄化的倾向, 主要还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体育教学竞技化、成人化教学倾向严重, 现在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联系, 要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就说成是教学内容简单化、低龄化, 实际上还是用竞技体育的教学思想, 用成人化的思维方式、用培养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要求运动动机只是想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身心健康的普通中小学生。

二、课程内容部分的主要修订和说明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内容部分的编写思想、体例风格、表述方式等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基本一致, 但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更加完善。限于篇幅, 具体的修订和变化见《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本文就主要的修订和变化做出说明和分析。

1. 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的例举

为了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 考虑到帮助和指导一线体育教师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比, 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的例举, 见案例二。

案例二:课程内容的例举

学习目标:初步掌握多种体育活动方法。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1) 初步学会1~2项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如初步掌握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或其他新兴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

……

从案例二可以看出, 水平二运动技能方面的球类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课程内容是1~2项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例举了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或其他新兴球类活动。要特别说明是, 上述的运动项目只是“例举”, 而非“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供体育教师, 特别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体育教师进行选择, 至于某一学校是选择小篮球、羽毛球, 还是小足球、乒乓球, 抑或是新兴球类活动中的1~2项, 都有学校和体育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进行选择。由此可见, 对于水平二阶段课程内容来说, 学习和初步掌握1~2项球类运动是“规定动作”, 学习和初步掌握哪1~2项及其具体的动作方法则是“自选动作”, 这也体现了在球类项目运动技能教学方面规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2. 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描述是与学习目标“捆绑”在一起的, 即目标引领内容, 内容服务于目标并有助于目标更好地实现。对于某一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 应该涉及到评价什么和怎么评价的问题, 从而真正促进内容的选择与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一方面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新增部分。由此可见, 目标、内容、评价组成了课程内容体系, 这有别于课改前课程内容仅仅是对一个个具体知识点的描述, 至于为何选择这个内容而不选择那个内容, 学习这个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内容应该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等, 以往都不清楚, 从而使内容的选择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目标、内容与评价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可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体育教师了解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 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应达到怎样的程度, 如何评价这个内容对目标达成的作用等。以下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内容部分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的案例, 见案例三。

案例三:课程内容部分的评价

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 并付诸实施。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并进行自我评价。

由案例三可见, 如何评价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主要评价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评价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主要是“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并进行自我评价”, 这样就使评价内容和方法与学习目标紧紧挂钩, 也使学习目标不形同虚设, 真正体现了引领性、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

3. 从课程内容角度减轻学生体育学习负担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要符合“减负”的思想, 本课程所强调的“减负”, 不是要减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是要减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间, 主要强调要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 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贯彻“减负”思想, 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更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联系, 更加注重在全面锻炼身心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和运用一些运动技能等。第一, 通过缩减学习领域来控制课程内容总量。《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 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并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个学习方面, 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缩减。第二, 适当降低运动技能的广度和难度。如《课程标准》 (实验稿) 水平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之一是“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水平三“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项运动技能”,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到水平三才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 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比《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学生晚一个水平学习和基本掌握球类项目的动作组合, 即降低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此外,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动作组合,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是要求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中的动作组合。“一些”比“多项”意指学生可以少学球类项目, 但需要学会、学好所学项目, 即降低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广度。这些是符合“减负”思想的。当前出现了一种观点, 说《课程标准》 (实验稿) 淡化运动技术,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化运动技术, 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课程标准》 (实验稿) 没有一处说要淡化运动技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也没有一处说要强化运动技术。无论是《课程标准》 (实验稿) 还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都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 都更强调为什么教运动技术、教什么运动技术、怎么教运动技术的问题。第三,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坚持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 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 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得越紧密, 学生就会学得越有趣、越轻松和越有效, 从这个角度而言, 也是在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减负”。如果教学内容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学生被动学了以后, 课外也不会运用此项教学内容自觉进行锻炼, 这可能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增负”。至于有观点认为, 某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联系, 刚开始学时也没有兴趣, 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培养。承认有这样的可能, 但更可能是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内容被动应付, 课外更不会运用这一教学内容自觉从事体育锻炼。为何我们不考虑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教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呢?

4. 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

为了真正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体育为健康的思想, 同时, 考虑到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也要从小抓起,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个人卫生保健, 疾病预防, 食品安全,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保健, 生活方式与健康等知识和方法。增加一些健康教育的知识, 并不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体育学习为主的特点,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三、对体育教师的几点建议

1. 树立新的教学内容观

体育教师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特别注意树立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观, 所谓新的教学内容观, 是指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比如,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具体而言, 运动技能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考虑是否有助于既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果某一项的运动技能不能有效地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 可以不教不学, 而是应该选择对学生的身、心、社的健康、协调发展作用更大的运动技能, 因为体育教学课时有限, 学生学习和练习体育的时间有限等。再如,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这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即教学内容要受学生喜爱, 使他们想学、乐学;二是要考虑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即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和练习这样的运动技能, 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有长远的影响和作用。又如, 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面向少数具有运动天赋、想当运动员的学生, 这就需要改变运动技能越教越多、越教越难、越教越繁的现象, 学生不愿学、也学不会, 甚至还经常发生安全问题, 应该选择那些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又生动活泼、简便易学、学以致用的技能。因此, 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提高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选择和实施的教学内容其针对性、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

2. 主动选择、设计和创编教学内容

新课程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度重视教师应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建设者转变, 只有这样, 教育教学质量才会真正提高, 否则就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机械重复。体育教师一定要摒弃过去长期以来习惯于“领导至上”、“专家至上”的思维方式, 习惯于消极等待、被动执行的行为方式, 即领导或专家怎么说, 我就照单全收、不折不扣地执行, 完全扮演了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今天, 在《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指引下, 应该具有“我的课程我做主”的思想和意识, 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直接面对学生, 直接体验和感受教学问题, 因而更加清楚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 应该怎么解决问题;体育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学者, 也是一名研究者。关于教学内容方面, 过去长期以来, 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习惯于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去实施教学, 不管这样的内容学校是否具备条件, 学生是否喜欢, 教师能否进行教学, 都必须去教, 教学效果和质量可想而知。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只是规定了教学内容框架, 具体的教学内容放给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选择, 这使得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因此, 在今后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阶段, 体育教师不要再期望或等待国家层面来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主动选择、设计和创编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观点认为, 不统一教学内容, 学校之间怎么比较?笔者认为, 单就教学内容而言, 学校之间如果要比较的话, 应该比较的是什么教学内容更受学生喜爱, 更能促进学生课外进行体育锻炼, 更有助于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观点认为, 体育教师不会选择教学内容?这还是“防体育教师”的思想在作怪, 即不信任体育教师。笔者很难理解这一观点, 因为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毕业于体育专业院校, 他们都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学习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而且即使是刚到中小学工作的教师, 在大学期间也进行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工作, 更不用说已经工作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富有工作经验的体育教师, 应该讲他们选择教学内容不是难事, 难就难在我们的观念和习惯改变方面。如果体育教师真正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 怎么可能不会选择教学内容。反之, 即使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不研究学生和教材, 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更不会体现出来。还有观点认为, 应该规定必修的运动项目。笔者认为, 这弊大于利, 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学校的场地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 教哪些运动项目更好, 学校、教师和学生最清楚, 应该让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选择。况且, 从面向全体学生, 增进学生的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 也介于运动项目具有可替代性特点,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 让学生学习他们喜爱的、能运用于日常锻炼的项目显得更加重要。同时, 应考虑到, 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的内容应该具有共同的基础, 我们不能说篮球是体操的基础, 也不能说武术是足球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共同的基础应该是体能, 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 学好了这些知识和方法, 对于促进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技能, 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 体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应是全国所有学生必修的内容。

3. 全面把握四个学习方面的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 篇8

摘 要 高中体育和健康课新《课程标准》虽然已经公布并实施了七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的必要认识,为此,文章重点分析了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不注意因材施教;二、忽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三、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四、不注重构建新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文章在最后提出了教师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自我学习 养成教育 评价体系

2003年3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中体育和健康课《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今,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七个年头,广大中学教师本应该已经充分认识了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实施了,但通过笔者参加的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优质课等活动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却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因循着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缺乏必要的认识。主要表现:

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不注意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意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和对具体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然后在课堂上除花费一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区别对待,分门别类的指导学生完成各自的技能要求和訓练任务上。这样的课堂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当然很好。但旧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整体的教学效果的完成,因而是所有学生一个教学内容、一个评判标准,而不考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喜欢与否,对于同一个标准,年龄、身体发育情况不同的学生是否完全适用的问题,所以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这样的体育教学方法扼杀了某些体育项目有特长的学生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我国的体育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不利的。

二、忽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旧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过于注重授课教师动作要领的讲授和示范,从而整节课都成为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而素质教育的要求则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更是多次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自我锻炼。”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指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掌握动作的要领,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和对该体育项目的深入认识,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兴趣的导火索被点燃,学生就将爆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开发出大量的内在潜能,体育成绩也必将突飞猛进。

三、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不少体育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他们往往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的教育归结为是班主任或者政治教师的事情,而忽视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应担当的这些方面的教育责任。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对广大体育科任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授课内容安排有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在讲授怎样打排球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顺便提一下我国80年代女排获得五连冠为国争光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荣誉观。在讲授体操的动作要领的时候,可以提一下昔日我国的体操王子李宁,可重点讲述他在伤病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凭借不屈的意志,获得了体操冠军的事迹,从而感染学生情绪,鼓励他们要树立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等。

四、不注重构建新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大多数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遵循着传统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过于强化竞技性的特点,往往以学生体育科目成绩的高低作为对其体育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的依据,带有强烈的功利性特点,是一种有选择的、非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因此容易造成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所以,需要我们广大体育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新的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评价体系应该强调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应该在评价内容上是包括了学生体能、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健康行为习惯等在内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应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总之,这种新的评价体系不再是过去那种仅限于教师自身的,充斥着教师大量主观好恶的评价,而是教师、学生双方对等共同参与的一种新的可不断纳入其他元素参与其中的开放性的能够适应客观情况不断发生变化而发展着的评价体系。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还有很多,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一一列举,但通过上述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几个主要方面,表明我们的高中体育和健康课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要求我们广大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吃透掌握好新课程的根本要求,全面革新自己的旧有思想,不断积极探索、发展创新适应新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新教法、新模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异的体育人才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宋超美,陈文斌.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探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5.

[2]季浏,汪晓赞.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3]季浏.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9

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填空题:共 分,每空格 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3、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二、选择题:共 分,每题 分。

1、对水平一的学生应主要采用()评价。A、评语式 B、等级制 C、评语和等级制评价相结合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是课程目标哪个方面的内容()

A、运动参与 B、身体健康 C、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是哪个领域目标的内容之一。()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4、以下属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是()

A、武术 B、竹竿舞 C、踢毽子 D、抖空竹 E、荡秋千

5、在课程目标中,身体健康的目标是()

A、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 B、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C、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D、提高适应自身环境的能力

6、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是()A、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7、课程设计思路的依据是()

A、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B、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C、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D、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E、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8、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哪些方面(ABCDEF)A、教育性 B、科学性 C、实用性

D、可读性 E、发展性 F、差异性

9、如何保证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ABC)A、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场地和设施资源。B、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C、妥善保养场地、设施和器材。

10、制订本校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ABCDEFGHIJ)

A、对本标准和“方案”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B、对学校教育改革背景、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课程资源、体育传统项目等的分析。C、明确提出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D、制订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E、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

F、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G、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

B、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C、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D、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H、具体规定各水平和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评价方案,包括具体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方面。

I、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J、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

三、判断题:共 分,每题 分

1、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V)

2、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V)

3、师应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V)

4、各地、各校不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确定各水平学生不同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的权重分配。(X)

5、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三中,心理健康领域中开始要求的。(V)

6、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三中,社会适应领域开始要求的。(V)

四、简答题:共 分

1.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答: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与挫折相关的作文下一篇:第一节燃烧与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