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精选8篇)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 篇1

卓慧阳

(享有学术专著版权,盗版剽窃必究)

内容提要

为了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本书以解读老年人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说明老年人的一般心理活动为 基准,阐述了养老机构最基本的工作要素,提出适用于养老机构的工作方式,提高养老机构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以达到让我国尽快文明健康地进入老龄化社会。

目 录

前言„„„„„„„„„„„„„„„„„„„„„ 实务„„„„„„„„„„„„„„„„„„„„„

1、精选管理人才和选址问题

2、养老院建制

3、学历与素质要求

4、养老院服务人员的基本配置和工作时间安排

5、养老院硬件制度建设

6、养老院基本膳食服务要求

7、环境布置和文化理念

第一章、老年人基本生活特征„„„„„„„„„„„„„„„„

1、老年人生活特征的反常规性

2、老年人生活的特殊性

3、老年人思维的特别性

4、老年人心理探究极其保健

第二章、管理人员工作要素„„„„„„„„„„„„„„„„„ 绪论:

1、如何正确认识老年人

2、怎样把握老年人的生活重心

3、正确掌握养老工作的规律

4、定期做好维护工作人员心理保障工作

5、管理人员的必备素质

第三章、护理人员的工作要素„„„„„„„„„„„„„„„„„

1、护理、护理员工作的基本任务

2、特殊护理工作

3、严格控制管理老年人常规用药

4、重视时间和气候规律

5、严禁事项

第四章、对医务室的一般性要求 „„„„„„„„„„„„„„„

1、熟悉老年病的特点

2、重视老年病的预警

3、积极配合其它部门的衔接工作

附参考文件: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 „„„„„„„„„„ 参照资料:

1、护理员工作时间轮班表

2、电话通知家属事宜记录本

3、养老院入住老人简况表(医护人员使用)

4、护士常规工作记录表(护士使用)

5、护理员常规工作记录表(部长检查工作使用)

6、居家保姆型服务人员工作时间安排

后记„„„„„„„„„„„„„„„„„„„„„„„„

前 言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扩大,2007年我国老年人人口已经达到1.44亿,遭受老年病猛烈袭击的老人越来越多,此外空巢老人的数量也随着独生子女的膨胀无暇顾及而不断增加。严峻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全国各地,应老年人实际生活状况需求的总量不断扩大,办起了诸多养老机构。但是,因为这个行业属于朝阳事业,日本国在这个领域也不过起步30年。软件要求高、创办经验明显不足,作为创办者自身条件(非老年人)的限制,在工作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就是顺应这种挑战,集合老年人的一般规律,避免养老工作者在工作中盲人摸象、走弯路,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编写的养老院基本工作手册,以应全国蓬蓬勃勃发展的养老机构工作之急需。

实务三大素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促进老年人自身发展。养老事业是一项公德无量的软科技事业。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职业道德止于至 4 善,职业技能行于完美,好的开始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一、精选管理人才以及养老机构选址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凡是养老院开办得还算好的,都是将管理人员定位、选择得好的养老院。比如:模仿医院式管理、幼儿园式管理、学院式管理、老年大学式管理使用的优秀人才;凡是办得不尽人意的,仅仅局限于“养人场”式的管理、集中营式的管理、老年医院式管理、康复中心式管理等概念的养老院,都是对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科学定位、筛选的所谓养老院。尤其是,脱离了人性道德、生理常规、公德意识,不带有一丝一毫科学理念的、低文化、低知识、低素质修养、低生活质量的管理人员以及干部队伍更是给我们国家的这项新兴事业带来了灭顶之灾。

围绕养老院的科学定位,有别于其它行业领域的特殊性,养老院的开山之任首当其冲是如何挑选和配备管理人员的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选难点。因为,养老院是集老年教育学、医疗保健助养学、老年心理学、居家公寓管理学、老年营养学、社会道德伦理学、生物学、统计数学等诸多边缘学科为一身的综合性服务行业、也就是说它属于软科技技术事业领域。

在养老院中,除了硬件设施、设备之外,所剩下的全部指标都属于软指标。我们面对的人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老人、工作人员,我们 5 还要随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家属、面对大自然的冲击等等。甚至可以说,每一天、每一秒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毋庸置疑,养老院的工作切入点,首先必须围绕着上述学科挑选能够适应养老院特性的可用管理人才。如果,我们不依照科学准则,不尊重知识,对管理人员不进行严密及严格地筛选把关,不正确使用人才,甚至说我们挑选的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连一点专业的边也没有靠上。那么,我们所使用的管理人员就没有办法解决养老院中随时随刻、发生和暴露的各种类问题,更不能妥善解决护理人员的各种类实际困难,也就不能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养老院的工作将会被完全颠覆,势必走向截然相反的不带有颐养天年意义的所谓“养人工厂”的最终结果。即把人当成低级动物。犹如养猪、养鸡、养鸭场一般来对待,失去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人本主义之社会精髓。既达不到社会养老的实际目的,又不能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目标。养老院本身也会以失败告终。试想,有谁愿意将世界上至亲至爱的父母送到一个仿佛养猪场似的地方呢?在养老院这个领域中,“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是最具其形象化、最具其代表力和说服力的地方。如果,正确选择好了管理人才,那么,面对如下问题,我们就能够毫不费力地迎刃而解。养老院的工作就能够驾轻就熟、一步到位,很快走向正轨。任何事业成在人才,败在人才。品德人才在养老院中显得尤为重要,它维系着老人的生命安全,维系着某种生存状态是否符合人道精神、公德意识的体现,寄托着人性的普遍希望,并以此展开各项科学的文明的实际运作。从而实现我们国家健康老龄化的伟大目标。

为了有效实现养老院标准化管理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作用,养老院开办选址最好以建在医院、社区卫生医疗站、老年医院、甚至是幼儿园、周边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地方。如果开办养老院的投资方具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自办老年医院或者小型医疗门诊所、幼儿园等作为辅助性养老院便养机构。

二、养老院一般建制(按照各自养老院的实际条件具体操作)

1、院部:

正、副院长、书记(全部三名均应为具有医生资格证者、或者相关专业研究生学历)

2、老人自治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能自理的低龄老人75岁以下)

3、为老人自治管理委员会特邀的社会助老义工律师

4、办公室(含财务部、、总务部):

正、副主任2名(相关专业的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正、副总管2名(兼:会计、出纳、保管、文员)。

5、后勤部:

水、电、电梯、电器管理与维修、门窗管理和维修、工人与相关职工的管理、采购、食堂、厨师。

6、医生办公室:100名老人配备1名医生。

7、护理部: 主任护理、部长(护士长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1)医疗护士(具有护士长经验、或护士上岗资格证者):

保管药品、分发药品、服药、打针、记录体温、脉搏、大便、血压、向主任汇报药品库存情况、配合医生、主任处理突发事件。2)生活护士(具有护士、保健按摩师双证以上上岗资格证者): 按摩、营养、记录辅食、老年人特需食品、室内温度、室外温度、管理空调器、保健教育与指导、协助照料能治理的老人。

3)心理护师(具有护士、心理咨询师双证以上上岗资格证者): 聊天(家常里短、爱好技能、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儿女情长)、心理抚慰(解忧除闷)、心理咨询(引导疏通思想障碍)、安排各项学习和活动、观察老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向主任汇报、介绍老年人互相认识、交流、协调老年人之间的关系,解决老年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协助老年人自治团体的各项工作、家访。

8、护理员部:

付主任主管、部长(具有护士资格证者)1)护理员(具有护理短期培训班资格证者):

床前生活各项服务:吃喝拉撒、个人卫生、起、坐、躺、翻身、管理各类开关、插座

2)卫生员(初中以上文化):

行动活动各项服务:协助老人助走、助动、助行、助厕、助洁;协助护工体力工作。

3)清洁员(初中以上文化): 环境保洁服务、消毒、管理公共门窗

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具体落实,以上人员的配置,各养老院在开办之初就应与国家行政机关按行政手段予以要求到位。开办后,相关国家行政单位要对各个开办的养老单位进行人员配置到位的核查。没有配置相应的知识人才,不予批准开办。

有些养老院投资方担心按照以上标准使用人员会加大企业成本,认为如果养老院招聘过多高学历员工,所支付的工资额度会加大而不能支撑养老院的基本运作。其实不然,使用人才素质越高,与企业成本的比例应该称成反比,而不是正比。素质越高成本越低,素质越低成本越高。一个高素质的大专学历的高级护士人材可以抵挡6—30个低素质的员工。在一个有200名老人的养老院中,如果使用小学生素质的护工,必须应聘6—60个人才能够抵挡一个研究生学历的人材。

专业人员对护理员在技术上的指导不需要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每分每秒„„只要一点就明。并且,高素质的人材基本可以起到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作用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基本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于一心三用、四用。工作目的性很强。低素质的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犹如“狗熊掰棒子”的态势,掰一根、吃一口、扔一地。在突发事件面前容易出现慌乱,在异常情况面前会表现出束手无策,在忙碌的时候,会显现出手忙脚乱。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物质条件下,不可能像香港(管理层全部使用研究生、员工全部是护士)、西方先进发达国家(有限使用员工)那样做到面面俱到。同时,由于,我们国家的现阶段高学历人员不太愿意从事养老行业的工作,而不得 已要使用低文化素质的人员。但是,为了我国的健康老龄生活化,必须逐渐要求达到上述标准。

另一个要指出的是,企业降低成本首先考虑的方向应该是各种耗材上的“跑、冒、滴、漏”,不是人员的大幅减裁、更不能任意压缩常规编制。软件和硬件的匹配是相辅相成的,绝不是人为的,不科学的、想当然的。否则,养老院势必要垮,坚持不了5年。

三、学历及其素质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其中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

1、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领导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2、城镇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有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职康复人员。为介护老人服务的机构有1名医生和相应数量的护士。护理人员及其他人员的数量以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并能提供本规范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为原则。

3、主要领导应接受社会工作类专业知识的培训。各专业工作人员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无专业技术职务的护理人员应接受岗前培训,经省级以上 10 主管机关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我们将以上各个工作岗位要求的学历细化解释为:

1、管理人员(主要领导以及中层领导、包括医生):

社会学(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学(老年教育、幼儿教育)、老年心理学、医疗卫生学、保健营养学、宾馆公寓管理学等国家承认的相关大专(以上)学历。

2、护理、护工部部长:

获得双(以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

3、护理:

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

4、护理员:

应接受岗前培训,经省级以上主管机关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或者具有国家承认的卫生学校毕业证者(待考护士资格证者)。

逐渐杜绝使用无相关文化知识的农民工作为护理员。在此要严格区分医院病人或者家庭中使用的保姆、护工类佣工。护理员是低于护士而高于保姆、护工的服务人员。

5、清洁工、卫生员:

勤劳、善良、无嗜烟嗜酒、偷摸不良习性等

6、以上工作人员所备道德素质:

亲和力、善良、耐心、智慧、理性

四、养老院服务人员的基本配置和工作时间安排:

1、能自理老人的护理(护士)配置比例:1比6

2、半自理老人的护理员配置比例:1比4

3、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员配置比例:1比3(护理、护理员部部长工作重心放在此地)

4、每100-150名老人配置专业护士9名(具体人员数额视养老院的规模分别递增或递减)

5、每40-50名老人配置1名医生(视养老院托收老人的具体情况安排)

6、每90—100名老人配置1名护理员部主管、1名护理部部长。

7、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

一线工作人员执行24小时三班倒运作,每人24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一日或两日。如果有居住在养老院的离家较远的工作人员需要集中休息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连续工作,集中休息。同时,如果,有临终关怀的老人要求特指具体某一个工作人员来照顾自己,该工作人员有处于自愿,可以允许在保证自己休息的情况下,放弃休息日连续工作,集中休 息。

五、养老院基本膳食服务要求:

1、有主管部门颁发了卫生许可证的专门为老人服务的食堂。配备营养师、厨师和炊事员。

2、营养师、厨师、炊事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严防食物中毒。

3、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根据老人的需要或医嘱制作普食、软食、流食及其它特殊饮食。

4、为有需要的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所有介护老人送饭到居室,根据需要喂水喂饭。清洗消毒餐具。并应该为体弱或高龄老人制订多餐制食谱。

5、每月召开1次膳食管理委员会,征求智力正常老人及其他老人家属的意见,满意率达到80%以上。

6、照顾不同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六、养老院硬件制度建设设施设备:

1、老人居室: 老人居室的单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双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4平方米;三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8平方米;合居型居室每张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根据老人实际需要,居室应配设单人床、床头柜、桌椅、衣柜、衣架、毛巾架、毯子、褥子、被子、床单、被罩、枕芯、枕套、枕巾、时钟、梳妆镜、洗脸盆、暖水瓶、痰盂、废纸篓、床头牌等,介助、介护老人的床头应安装呼叫铃。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角凸出部分。

2、饭厅应配设餐桌、座椅、时钟、公告栏、废纸桶、窗帘、消毒柜、洗漱池、防蝇设备等。

3、洗手间及浴室应配备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坐便器、卫生纸、13 卫生纸专用夹、废纸桶、淋浴器、坐浴盆或浴池、防滑的浴池垫和淋浴垫、浴室温度计、抽气扇等。

4、有必备的洗衣设备,应有洗衣机、熨斗等。定时对公共洗衣机进行消毒。

5、建有老人活动室。有供其阅读、写字绘画、娱乐的场所。该场所应提供图书、报刊、电视机、棋牌。备有教学和告知事物的黑板。

6、配置适合老人使用的健身、康复器械和设备的康复室和健身场所。

7、有接待来访的场所。接待室配备桌椅、纸笔及相关介绍材料。

8、室外活动场所不得少于150m2,绿化面积达到60%。

9、公共区域应设有明显标志,方便识别,危险地域要树立警示牌,比如:池塘、陡坡、杂草丛生地带,高压线下、无护栏保障地点等等„„。

10、有一部可供老人使用的公共电话。

11、根据老人健康情况,必须准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应有急救药箱和轮椅车等。不设医务室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应与专业医院签订合同。合同医院必须具备处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内各种突发性疾病和其它紧急情况的能力,并能够承担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任务。

12、及时解决消防、照明、报警、取暖、通讯、降温、排污等设施和生活设备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其随时处于正常状态。

13、保证水、电供应,冬季室温不低于摄氏16度,夏季不超过摄氏28度。

14、生活环境安静、清洁、优美,居室物品放置有序,顶棚、墙面、地面、桌面、镜面、窗户、窗台洁净。

15、建立:电子会面室,方便老人通过网络与家属经常见面,了解老人身体以及各方面状态;特别是方便了经常出差在外地的家属、国外或者分布在各不相同地点的亲属能够与老人见面。同时还能够及时解决养老院通过不同渠道与老人各个不同的家属、亲属的思想沟通,便于提高自己的管理工作水平,为老人服务。

16、设立:临终关怀室(太平间)。

17、统一着装:养老院管理人员着粉红色干部护士服,护理人员着淡绿或淡蓝色护士服、软底护士鞋,后勤工作人员着工人装。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一文中所规定的以上相关硬件外,还必须为养老院中的每一个单元建筑群组、层组、楼组配备冰箱、微波炉或者煤气灶、方便家属了解老人情况的电话、意见薄、交接班记录本、大号电饭锅、室内温度计、时钟、接尿器、便盆、榨汁机、饭碗(两小、一大)。另外,由于个别老人不乐意接受床头牌。他们提出,如果使用床头牌,那不就是医院了吗?我们是来住养老院的,不是来住医院的。更有老人对医院倍感恐惧,认为,老年人如果住在医院里面,说明离死亡就不远了,如果真要死也要死在家里。因此,床头牌可以改制成正面是艺术品类的装饰,反面是可活动的记录健康常规指标等等观赏力强的深受老年人喜 爱的床头牌。为了彰显人性化的服务,保护老年人的隐私,也可以不设置床头牌,具体记录则由专人负责管理这项工作。

七、环境布置和文化理念

环境布置的着重点应该尽量考虑居家制式、要求明亮、整洁、卫生。养老院既不是医院,也不是宾馆,更不是康复中心、老年大学、疯人院和集中营。我们一定要让老人入住养老院,就会由衷地产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到了一个新的家。

除老人个人休息的房间外,大厅、活动室、公共场所都要考虑其基本标准应以达到让老年人感到适用、舒适、方便、温馨、自然、有情趣为准。既要有三两人能够谈心的小环境,又要有六、七人可聚合进行小规模娱乐的大环境。既要考虑设置游戏、游乐室,学习、阅览室,又要有小型、简单的康复健身间、小餐厅、会客角。在休闲养性、阅览学习的地方以及桌椅周遍布置一些室内绿色植物,营造老年人心静的环境;豢养一些小动物,增加生活乐趣和生命活力。比如:小金鱼、小乌龟、鸟类动物。这些小生命既给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不少情趣,又能给老年人增加每一天的精神归宿感,还能陪伴老年人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有的时候,动物能够给老年人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漫长的生命长河里,已经厌倦了与人类打交道。平时生活中更喜爱小动物,他们往往会认为只有小动物才是自己最可爱、最可信、不会欺负老人、嫌弃老人的灵性。这是我们做老年工作要细致为他们着想到的地方,决不可以贸然忽视。养、放置动物的器皿要使用不会对老人造成意外伤害和危险的材料,小心割伤老人等等。在视觉上,我们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遍下降。因此,在老人居住的房间,一定要增加室内的照明度,保证充足的光线。房间、大厅、门楼等地方在使用装饰物的时候,要考虑色彩斑斓的物品。例如:色彩明亮的图片、彩球、装满人工花朵的吊篮、具有人性化的一些温馨的问候语等等。

让老人具有新鲜感、调动老人的情感思维和敏感度;

二、有效刺激老人的视觉器官、情感器官。我们之所以强调养老院的特殊性在于家属不能做、无法做、做不到的事情,我们都要设法做到。如果,家属做不到、做不了的事情,我们也做不到,不肯做、不去做,不愿意做。那么,整个社会还要养老院干什么呢?谁还会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来?健康老龄化将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空谈。

养老院的口号是:欢迎新主人的到来!

养老院的文化主题是:给您家的温暖

给您亲人般的体贴

给您爱的关怀 我们给老年朋友的生活信念是:

笑迎每一天

快乐每一天

幸福每一天

美好每一天

要永远保持养老院所必须的纯洁、闲雅、宁静的环境。养老院与 学校、医院、幼儿园在社会精神、文化体系、政治背景上应该划归为同一种类性质的单位。我们决不能将老有所养中的“养”、颐养天年中的“颐”——保养的意思变成颐指气使的“颐”以及让服务人员误认为养老院是他们享受的地方。有很多国家、军队安排的老年人居住点(各地的干休所、修养所)的工作人员在这种单位工作久了,头脑中不知不觉种植下了,他们才是这种特殊单位的主人。俨然以一副“太上皇”的领导姿态对付老人,对革命功臣既然可以这样,那更何谈怎样对待普通老百姓中的老人了。如果,那样,养老院就改变了性质,不能有效地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并且老年人在那样的养老机构中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合法的养老机构应该在创办之初,就要及时向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部门进行认证,向社会公布,并且要拥有《社会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方可予以开业。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或老年人服务中心等。由国家和集体举办的,应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行政区划名称,但不再另起字号;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应执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

按照当前一句时髦的词汇来定义养老院开办条件的游戏规则,那就是:没有一个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好态度,绝对办不好养老院。

看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标准是:

1、没有发现不了的问题;

2、没 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3、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但是,如果我们不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的工作就会迷失方向。误以为既然不可能不发生问题,问题就是难免的,思想上就会迁就错误,导致问题重重叠加,积重难返。困难犹如一个雪球,我们只能让它慢慢融化,绝不能够将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变成坚冰,最后不得不用钢钎来破。

参考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思考题:

一、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开办养老院?养老院是一项什么事业?办养老院的“游戏”规则有哪些?

二、为什么说精选养老院管理人才是办好养老院至关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它与任何行业、或领域的管理人才有什么本质性区别?

三、养老院的管理人才必备哪些知识条件?品格修养?

四、为什么养老院不能被单称为医院、宾馆、康复中心、精神病院、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

五、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基本配置是怎样的?

六、养老院开办的社会规则是什么?

七、普通养老院的最佳选址点应该在哪里?

八、办养老院只要有爱心就可以了吗?

第一章、老年人基本生活特征 绪论:

老年人的生活特征可以用如下几个字来概括:静、洁、准、稳、温、惬意、随意、规律。随着老年人脱离单位,解除了工作压力、退出社会主流载体;儿女长大成人、适应了退休生活;自我活动的时间、空间加大后,心情会逐渐放松下来。于是,产生心静、思静;行为放慢,生活要求随意,生活习惯规律、社会道德意识稳定„„ 等等好的生活特点。

可是,与此同时,更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是,所谓可怕而绝对无法回避的老年病:比如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推延,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悄然降临在每一个老年人的身上。甚至包括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明天。老年病与我们平时生病的概念和含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后者是人体零件偶然出现故障,或肌体功能暂时被破坏,而前者则是人体到了寿终就寝的阶段了,被理论学家称为成年晚期。

由于,人体这架机器使用了7、80年后,必定会像其它所有的机械机器那样,在人类各个不同的身体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损耗、老化、消耗而不能再生的必然结果。试想,我们每一个家庭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器,那些电器,平均使用期限不超过15年就会因为损耗而坏掉。如果,不想更新,强行继续使用,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维修。电器可以更新换代,我们的人体生命,目前科学还做不到在原有的一个生命活体上进行更换,而使得灵魂及其精神不死。如果,可以,那么,张三就决不是张三,而是李四了。实际上,这正是本书要谈的重点: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老年病暨养老院如何做好老年工作的问题。因为,如果家庭没有发生什么特殊原因和变因,目前我们国家的正常老人一般不会到养老院渡过老年阶段。除非老年人自身发生了诸种特别的变化,比如:高龄问题(80岁以上)、不能自理的问题(瘫痪)、脑病综合症的问题(各种类型的痴呆)、肌体功能持续下降、丧失了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使得家庭无人照料,才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普通养老院脑病老人占据了90/100以上;一般养老院自理老人占据了70/100以上,较豪华型养老院头脑清醒的老年人占据了70/100以上。这就充分地说明,无论哪个养老院都会有重症老人,并且,无论哪个养老院都将会有潜伏期老年病人。

所谓老年病,诸如:记性差、罗嗦、道德行为降低、劳动能力下降、固执、任性、自私、焦虑、暴躁、忧郁、约束力差、无休止地重复没有意义的言行、肌体发病频率加快、加重„„。总之,让年轻人感到老人很麻烦的诸种表现将成为老年生活中的第一大特征。而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静、慢、随意、规律„„倒成为老年人生活较次要的而并不是不重要的因素了。

为了尽量避免老年病的蔓延、发生和发展,不让老年病加大社会、家庭、集体的负担。老年工作和养老工作自然而然被社会提到议事日 程上来。那么,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生活的特征成为养老院工作重点的原因也就摆在养老工作者的面前。因为,老年人的生活特征和规律一经发生细微的变化,将预示老年病的发生、发作。常规指标不稳定,健康状态就会不稳定,健康马上就会出现问题。老年人得病容易,痊愈难。按老百姓的话来说:很见功。一旦生病,即使恢复后,身体健康指数也会直线下降。各个老年人的家庭将面临灾难性的打击,养老院也将面临着老人不好护理的重重困难。不仅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和深度,老人自己也生活在生不如死的境地中。给社会、家庭、养老院都造成极大的麻烦和痛苦。如此看来,劳动强度的加大不是护理老人的关键,对待老人的态度、重视老人的生活规律、保证老年人情绪的稳定、怎样强化自理老人抗压的能力、怎样科学地

服务于脑病老人是养老院最棘手的问题,即如何预防老年病则是养老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节、老年人生活特点的反常规性

早、闲、散、乱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基本的反常规性的特质。早睡、早醒、早吃、早起、早玩、早做。行为闲散、散漫,生活内容随心所欲、不固定、行为准则不够拘束。整个生活节奏比年轻人要放慢好几拍。这就与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反差。年轻人是晚睡、晚起、晚吃、不吃、玩晚、拖事。而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以及管理工作人员又都是年轻人,他们在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上,对老年人的特质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引发老年性疾病,导致老年人不好护理,加大护理工作的难度,达不到颐养天年 的目的。

针对老年人的上述特征,服务于老年人的第一要素就是,我们在养老机构中,对于作息时间的安排,必须做到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相应提前,形成特定的规律。比如:由于老年人早醒,早活动,因此,一天中的消耗也比年轻人要开始得早。那么,开饭时间就要与工作人员的吃饭时间至少错开30分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首先:如果,将工作人员的开饭时间与老人的开饭时间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容易造成工作人员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不能够较好服务于老人的吃饭了。特别是那些智障痴呆老人必须喂食,所花费时间相当长。在喂食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自己的饭已经凉透了,致使他们自己的胃蠕动时间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引起胃病。这不仅影响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同时也损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另外,即使不是智障痴呆老人,由于老年人的牙齿极不完整健康、吞咽系统功能降低,因此他们吃饭也较慢。工作人员为了不使自己的饭凉,或者害怕食堂开饭时间过了而打不到饭,就会想尽办法要老人快吃、或者干脆少吃、甚至不吃,等到他们打来饭,自己吃完后,再喂老人。让老人吃凉饭、饿肚子。使老年人吃饭必须定时、定量成为一纸空文。这种行为在养老院中属于严重违反操作规程行为。对老年人的身体危害极大。往往会使老人旧病加重,又添新创。没有胃病的老人容易得胃病、原来在家吃得多的会变成吃得少、吃饭有规律的老人会变得没有规律,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

早吃饭能够及时让老年人得到肌体能量上的补充,尽快让老年人 进入休息状态。吃完了,也就完成了一天中的首选任务。有些老年人对于吃饭的问题其实不亚于小孩厌食的状态。不肯吃、不愿意多吃,吃好吃坏都不行。有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素质差,把吃饭当成一种非常繁重的劳动,吃一顿饭会感到极度劳累。所以,总是吃得很慢,如果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吃,他们将吃不好、吃不饱。造成营养缺乏症、体质一旦迅速下降,则需要长时间来恢复。其中高龄老人的健康甚至出现不可逆性。早吃饭对老人的健康并不构成威胁,因为,老人总是少吃多餐,一天吃6餐的高龄老人不仅很多,同时也是有必要的。

老年人的味觉敏感度往往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如果,饭菜凉了,不仅不能吃,同时也不好吃。久而久之,老人就不愿意吃,体质自然就会下降。至于老年人使用的吃饭器皿,要注意将饭碗、菜碗分开使用。老年人本来味觉就直线下降,除了甜、咸之外的味觉敏感度几乎丧失了2/3。不将饭、菜碗区分开来,把饭和菜同时打在老人的饭盆里,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养老单位在给老人吃饭的时候,将饭和菜同时盛在同一个饭食器皿中,这样做,菜的味道减淡,饭被菜汤浸泡也成了不知是什么味道的稀糊饭。这既损伤老人的胃、又容易使老年人胃口大减。老年人会越来越不肯吃饭,生活质量随之越来越差,直至终止生命。

另外,要在每一层楼的适当场所或者每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所设置小餐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饭堂或者食堂。真正意义上的食堂只合适年轻人或者方便食堂本身的管理。老人独自用餐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食欲。即便在家中生活的老年人,他们每天同样也都会 不约而同地盼望儿女们尽快下班与他们团聚,合家共进晚餐。或者盼着周末早点到来,儿女能回家看看。其实,老年人越老越与儿女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儿女回家往往不与老人有过多的交流,更多的只是吃一餐饭而已。然而,老人就是到了7、80岁,也要亲自硬撑着操厨。不就是渴望与儿女吃一顿饭么?要的只是一个家庭的热闹和亲情。但决不会是要什么异常热闹、嘈杂的大饭店之类的饮食地。其实,不要说老年人,即使是中年人、比较爱静的年轻人有时候也会受不了长期的饮食环境的嘈杂。

孤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日常时间,而是“吃饭”和“睡觉”这两个时间点上。白天,老人可以尽情到外面去寻找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谈得来的老人解闷,只有在吃饭和睡觉这两个时间段上是孤独的。在高、中档的养老院中,老人往往订的是单间,或者尽管是双人间也不能排除孤独感。所以,设置一个小型餐厅并不多余。

服务于老年人的第二要素是:常规医疗体系的健康预警标准必须与正规医院同步。每日必做:量血压、量体温、测脉搏,记录两便(大、小)等事宜。要求将这几项常规指标制成简易方便的表格来记录并且妥善存档。以供医生参考老人的基础生活指标,比如:基础压等,借以更好地为老人开药。

注意观察老人的表体状况以及精神心理等情绪性的反应状况。当医生、护士问诊、管理人员询问老人精神情况时,要像家人那样对待老人,作一些必要而简单的聊天、谈心、关爱、关怀。这就与医院有所区别了,保持了养老院医疗保健、心理保健的助养特色。特别要注意能够自理的老人是否已经开始进入早老性老年病期,工作人员要注意避免忽视早期老年痴呆症发作的迹象。比如,有时,因为与某一位健康老人相处久了,从主观意识上并不感觉这位老人会是老年痴呆症的袭击对象,就对他的情绪、精神状态不重视,以致延误病情。在养老院里,只注重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病的老人,是极其片面的。老年人的心理往往极端脆弱。有些看上去很开朗的老人,其实,他的情感并不是粗糙的,无意之间也会被伤害,被挫伤。因为,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乐观和坚强掩盖了某种潜在的事实,使得我们忽略了他们的情感和情绪。

事实上,就是再乐观的老人一旦遇到无法忍受的事情,随着他的年龄不断增大,大脑逐渐退化,致使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下降。这时也会出现与其本人常规表现不相吻合的情况。所以,无论面对怎样的老人,我们在思想上,都要做到警惕老年痴呆症的防范。注意低龄“早老期”老人过渡到高龄“晚老期”老人的性格特征的改变。同一个人的前后两个阶段的性格特征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工作人员面对这种老人不必感到意外和措手不及。当我们冒出:“这位老人平时很乐观开朗的,怎么,他今天的言行那么不可思义?”的念头时,应该立刻意识到老人的生理是否发生了变化。要对该老人改变性格的诱因及时采取化解并实施应对措施。而不是对其由原来的喜欢、理解转变成现在的讨厌、厌烦和不理解。倘若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老人是非常敏感的,会流露出自卑的、暗自伤心的、睡不着觉的不良情绪。在一般的养老院中,工作人员对待不同老人的各种情绪的表露随处可见。对痴呆老人的态度和对头脑清醒老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是工作人员情不自禁的流露。老人在低龄化的时候,早就把工作人员对大家的不同态度看在眼里了。一旦这种事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会产生无法忍受、恐惧、害怕、担忧的不良情绪。为了博得工作人员的厚爱和特别的宠爱,他们会像6岁以前的低龄儿童离不开父母那样要求工作人员常常陪伴在自己身边。工作人员有时候会对这种老人感到厌烦。他们会不理解地想:怎么这些老人这么讨厌,像小孩子一样,不能离开人?因此,对老人不理不睬。那么,该老人的健康会因为感情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而被加速破坏。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工作品德、职业业务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对老人本身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安慰,告诉他,工作人员很忙,等有时间再来陪你,叫老人自己坚强起来。

更要警惕老年人的大便情况,如果老人有便秘史或忽然便秘,都要引起高度重视。老年人95/100以上血管弹性差,一旦用力排便,往往引起脑血管破裂,造成死亡。老年人如厕死亡率占有相当比例。与此同时,尤其必须强调的是,平时无论老人是否发烧,咳嗽,一旦发现其有感冒症状,立即使用听诊器,听听肺部是否有罗音,防止肺炎的发生。一般老人发病属于后滞性,掩盖性、综合性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在发病初期得不到医生的重视,等到出现了表象,往往为时已晚。忽视老人的感冒,就是忽视老人的肺部功能,最终引发心肺合并症,心肺功能衰竭,直至死亡。平时测脉搏、量血压、记录两便、体 温是在第一时间,预防老年疾病的最好方式之一。有效率达到80/100。

第三要素:养老院安排的生活内容应该尽量让老年人觉得惬意,自由、随便、舒适、文明、丰富、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要规定活动时间,老年人愿意什么时间活动就可以什么时间活动,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外,都可以允许他们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保健护士要注意引导、提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积极主动、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的巧妙地将自己有意无意地作为几个或多个老人的活动中心,要老人每天围绕自己开展活动。避免老人的惰性、倦怠,推动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老人参加活动的状态发现老人有什么异常,进而发现老人出现了什么状况,可以及时预防、治疗、解决。心理护士要注意协调老人在活动中,互相之间产生的各种摩擦和误解。

制订活动内容和项目的时候,尽量安排老人喜爱的、合适的、没有刺激性的室内活动。避免竞争、竞技激烈的活动。比如:各种类型的比赛,带有赌博性质的麻将、超出老人体力、能力的运动等等活动都应该尽量避免。活动的目的是参与,不是让老人之间像年轻人那样一比高低、一比输赢。特别是高龄老人绝对不适应竞赛性质的活动。有些心理放不开、爱面子、自尊心强的老人,表面不计较,心理会承受不了这种活动的结果。本来这类活动就是以快乐、娱乐为最终目的。开展了活动,却因为某些不必要的纠纷弄得不欢而散,耿耿于怀。

其实,活动不一定特指年轻人所理解的各项运动。定期逛超市、赏花、看热闹、集体谈心、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活动、参观新房子、新楼盘、新广场、看看钓鱼、看看街景、看看灯光„„都属于老年人的 运动。但是,如果管理人员以为在老人群体中,也像在年轻人群体中,把搞活动当成活跃气氛的手段,那是大错特错,后果是适得其反的。加上管理人员一旦不能较好把握活动尺度,也会刺激老年人的神经,引起情绪波动,甚至会产生不可设想的后果。有这样的例子,为了争一场输赢,在事后的当夜,老人中风。达不到快乐的目的。其实,老年人也像小孩一样,在集体活动中不能遭受打击。老年人往往气一次,头脑就会糊涂一层。越气越糊涂。老年人的情绪一旦被激发,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平静下来的。需要长时间的调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年人如果生气,那么,他们总会唠唠叨叨,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甚至几天不能让他平静下来。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当户外气候适应老年人身体的时候,比如:室内外温差不大、室外早晚温差不大,没有刮风、下雨、暴热、暴寒„„才能适度安排老人进行户外活动。最主要和重要的户外活动首选散步。避免老人养成户外气候不适合运动也要一如既往地出去活动的习惯,而不能把握老人的行为。因为,当老人养成习惯后,就是天气再不适应老年人外出,他们也会强行外出。要让他们养成只有在天气好的时候,才能进行户外活动的习惯。这样的教育要向老人反复进行,要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因为,低龄老人在家就已经养成了清晨外出的习惯,当高龄来到的时候,他们往往并不会注意改变自己已经不适合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外出。同时,要高度注意本身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病的老人,户外活动的时间必须在太阳出来后的清晨,避免10点前后运动、外出。此时是高血压病人发病高危时间段。

总之,作息时间的安排,基本医疗健康预警机制,细致选择活动项目、内容及其方式都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习性不同于年轻人生活习惯的最佳办法之一,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这些最基本的养老院工作要素。

思考题:

一、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活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二、老年人为什么要早吃、早睡?对老年人来说什么是他们生活的重心?

三、为什么说,老年人不适合参加竞技、竞赛等激烈性活动?

第二节、老年人生活的特殊性

老年人生活的特殊性指的是:静、洁、准、稳、温、惬意。

平时尽量保持养老院和各个老人房间的安静、宁静的环境。老年人运动和生活的时候,音乐广播的声音和各个房间电视的声音不要太大,达到正常老年人能够听到的限度就可以了。避免刺激老人的耳膜,保护他们的听觉器官。特别是工作人员决不允许大声喧哗、大声交谈、大声玩笑。尤其在老人午休时间,严禁大声喧哗。保持老年人心静、思静的特点。否则,老年人休息不好会出现心烦意乱的现象,引发狂躁症、抑郁症。甚至萌生不想再住养老院的念头。有些老年人较内向,不会说明自己的内心想法,但是作为工作人员自己一定要想到这个问 题。如果,有喜欢爱闹的外向型老人,最好避免与安静的内向型老人同住一个房间,尽量将其安排到靠近活动室的房间生活。但是,对于这类老年人,我们又要注意他的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一旦发现情绪反常,与平时不一样了,就要及时对他启动健康预警机制,防止其出现意外。对于爱静的老人,也要时常关心他们、关注他们,注意与他们进行必要的交流,鼓励他们与其他兴趣一致、性格一致的老人多多进行语言上的沟通。避免老年痴呆症。

另外,要说明的是:“静”不代表独处。有些年轻人以为周围环境没有人、或者没有声音,到处都是万籁俱静就是在保持安静。为了保持这种所谓的安静,就不去看望老人,美其名曰:不去打扰老人。其实,老年人要求的安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有人、有动静、略有声响的安静,绝非没有人和没有声音的安静。老人爱静,但并不真正喜欢独处。

干净是老年人必须的生活环节。即使没有这一生活习惯的老年人,当他一跨入养老院大门的时候,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养成其清洁的个人卫生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既是集体性的,又是个人性的。如果,不能有效配合养老院医疗卫生环节,保持干净的环境,就有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对所有的老年人的健康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服务人员首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卫生习惯。不是说:给老人洗澡、洗脸,扫地、摸灰、换洗衣服、清洗杯、碗等入口用具就是保持了卫生。那只是保洁,而非卫生。有些从农村来的卫生员和个别护理员在上下班前后不注意洗手,将外面的细菌带到养老院来;有的

卫生员,更甚至于将便池当成水桶用来清洗拖把。护理员在照顾老人吃水果的时候,自己不先洗手,并且也不先将水果清洗一下,就给老人吃。甚至,有些护理员自认为,只要将水果削好了皮,切成小块拿去冲洗一下就可以给老人吃了,这都是错误的卫生生活习惯。试问:削好皮切成小块,再冲洗后进食。那么,吃水果还有多少意义?水果中的营养基本消失殆尽。要老人干净,首先自己就要先干净;要老人讲卫生,自己就应该先学会讲卫生。

准时、准点、定量是老年人生活的另一个标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为什么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问题,在此我们还要另作篇幅来强调这个问题,说明时间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有些养老院虽然制订了作息时间。例如:

准时开饭,但是并没有做到准时吃饭;虽然制定了定时睡觉的规章制度,但是到了休息时间,还看到老人在串门;按时服药、准时测量血压和脉搏也被忽略。

有的养老院,开饭早,就早吃药;开饭晚,就晚服药。根本不考虑药的时间性和疗效性;更有医生仅仅凭着个人经验,认为老人没有问题,就不对老人进行常规检测,对工作马虎了事。甚至还有医生在巡诊的时候,只凭肉眼观察老人的情况。难道,他的眼睛可以替代仪器看到老人的血压和脉搏吗?还有这样的护理员,自己文化偏低,极度缺乏卫生医疗常识,认为老人的病怎么这么顽固,不像普通病人那样能够痊愈。于是,擅自加大老人的服药量,致使老人的病情不稳定,甚至恶化。

一天中,老人吃药、不吃药;多吃、少吃;忘记吃、吃了忘记吃了,又重复吃„„,这些情况在有些聘请了低素质员工的养老院里,时有发生。高档水平的养老院偶然也有发生。其实,老人独自在家的时候,同样会频繁发生这种事情。记忆差、管理药品的能力差是老人脑萎缩的具体表现,而厌世、厌倦服药则是老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因此,管理老年人的药品是养老院不可忽视的工作。正是由于老人独自在家不善于,也没有记忆来管理药品。随着老人自理能力减退,不能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产生了厌世的念头,不重视服药。因此,在养老院中,才要我们来为他管理药品,否则,养老院的具体职责还怎么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呢?不能有效服药,直接导致病情不稳定、间接导致服务人员难于服务老人

我们常常看到服务人员筋疲力尽,心烦气燥,心理扭曲,越忙越乱的现象。很大的程度上,是他们没有能力看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于是手足无措。面对老人的不正常变化,我们首先要想到,药是否准时、定量服了;是不是饿了、冷了、热了、渴了、要大小便、天气变化了、吃坏了什么东西?„„找到原因后,逐一对症研究解决。情绪稳定、生活内容稳定、环境稳定、服务人员队伍稳定、干部队伍稳定是衡量老年人的生活是否惬意的特殊要求。后四者的不稳定因素往往造成老年人情绪上的不稳定。古话说的好: 70不留饭、80不留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频繁改变环境,使老年人不适应,难适应,都会引发不必要的身体损耗。比如:室温的改变引发体温改变;饭食的改变引发肠胃的改变; 人员的改变引发服务习惯的改变。处处让老年人产生

不适感,对老人的健康是极不利的。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是,相伴已久、相敬如宾的老伴去世后,有的老人不能够很快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思想上、生活上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不久就跟着离开人间。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绝食、自杀、自残、自虐、老年痴呆等等不良现象和后果。

保温保暖也是老年人生活中要另行提出的生活要求,我们上面已经说过,心脑血管的严重退化损耗是老年人死亡的高危病因之一,不重视老年人的恒温效应,其后果的危害性会直接导致老人的死亡。老年人的皮肤感觉器官是不敏感的,当年轻人觉得冷或热的时候,恐怕老年人并不知觉;当年轻人感到痛得厉害的时候,老年人并不觉得有多少痛,或许他们只是觉得有一些不适而已。

因此,每当天气变化时,我们要注意及时给老人加、减衣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老年人室温不能低于摄氏16度,不能高于摄氏28度。如果,年轻的护理人员没有实际能力去把握老年人的着衣问题,可以以气温温度的高、低作为:加、减衣物的参照标准。这样也便于向老年人解释为什么要给他们加、减衣物。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对气候的不敏感,不愿意加、减衣物,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有抵触情绪,或者有的知识性老人不愿意被服务人员主宰,只是凭着自己的老经验单方面思考问题,那么,这时候,服务人员就可以运用科学指标向老人解释并说明原因。

思考题:

一、对于孤独老人来说一天中,最令老人感到孤独的时候是哪个时间段?对于夫妻双双健在又与儿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来说,一周中最感到寂寞的时候是哪个日子?

二、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人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环境安静,与没有人和声音时候的安静有什么区别?

三、为什么说老年人的吃药问题要专人来掌握?

四、老年人的皮肤敏感度的低下,会产生什么问题?

第三节、老年人思维的特别性:顽、单、急、任。

以上这几个字的意思指的是,老年人的思维由于其大脑各种不同部位的脑细胞、脑神经的衰退造成大脑的不活跃。继而产生思维顽固:他认为事情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是不可以改变的,死认一个理。

思考方式单一,指的是对于一个问题,只考虑一方面,没有第二条出路,不会改变思维方式;任性、脾气急躁也属于生理退化后的正常反映。工作人员在了解了老年人的这些特别的习性后,就应该对他们诸多不可理喻的言行表示理解。平时工作时,既要学会避免老年人的不高兴、不愉快、不愿意等情感性诱发因素,又要善于转移老年人的注意力,不与老年人计较、较真。从好的方面引导老年人,让老年人卸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一方面,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工作人员的首选方式应该是冷处理,千万不能将自己的是非观、认知力、判断力以及情感、情绪投入到老年人的情绪氛围中,要耐心倾听老人的述说,35 等待老人冷静下来,再从问题的不同角度去慢慢说服老人或者安抚老人。另一方面,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在空间上,仔细观察老人周围有没有什么异样;在时间上,考虑老人发生状况的直接诱因。也就是说,老人常常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上吵闹。那么,就要考虑到这个时间段,养老院的活动是什么,与之相联系,很快就会找出诱发老人不理智行为的事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案例之一:

某养老院中,有一位九十四岁的高龄耳聋、高记忆力衰退的老人,每当开饭期间就要强行回家,并且屡屡逼着服务人员一定要给自己家人打电话接他回家,甚至想尽办法百般胡言自己的家就在对面,拔脚就要回去。在无法与服务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况下,护理员劝说无效,只好对他进行冷处理。过了十几分钟,护理员给他换了一种一般老人都比较喜欢吃的稀饭,他立刻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香喷喷地吃起来,也不闹着要回家了。从上述案例来分析,这位老人属于内向、独立、不爱搭理旁人的、爱面子、自尊心较强的人。在外人面前不喜欢告知内心独白。当他感到这里的饭不好吃的时候,不乐意告诉工作人员。认为即便自己说了,也不能解决问题。于是,饭一不合口,就闹着要回家,一定要回家吃饭。他觉得只有在自己的家里才能够吃到令自己合口、满意的饭菜。此时,服务人员及时给他换了可口的饭,终于解决了老人的问题。这是这一类老人具有的不轻易相信他人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情,他们不愿意与外人交流,更愿意采取大吵大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案例之二:

一位百余岁较健康老人,时不时会绝食,有时会出现顽固绝食一周的现象。一般高龄老人、久病老人往往不爱说话,不愿意提要求,认为人老了会被别人欺负,即便讲话也没有人听、没有人管、因此懒得讲;或者认为自己已经老得没有用处了,成为家庭、社会的包袱,为了不拖累家庭,于是不想活,不愿意活。于是,发生不明原因的绝食。出现这种情况后,本人不说,不愿意说。那么,势必不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结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老人不吃饭的现象进行琢磨,不去弄明白老人的意思,或者没有及时注意到老人在什么时候,遭受到哪方面的伤害和打击,使得老人不开心,不想活了。以致老人最终被家人接出院,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当然,我们不排除老人有什么器质性病变,但是,对老人日常生活的实质性变化没有进行必要和及时的关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是无可推脱的。这种例子在通常百姓家庭里也时有发生,原因是我们的确对这一点毫无经验。高龄老人和久病老人是经受不起长时间的饥饿。同时也经受不了频频更换居住环境。如果居住环境稍加变化,老人必将重新适应环境,哪怕是回到自己长期居住过的地方,也将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抵抗不住适应期的侵蚀和干扰,就将直接面临死亡。即使住进医院也免不了一死。

这桩案例,一方面间接地说明了我们的养老工作还没有做到家,是失败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发生问题的最初阶段,细心研究老人的各种现象,共同讨论如何解决老人问题的方式,让老人感到我们是爱他的、需要他的、关心他的,他决不会轻易绝食。正因为,老人觉得

活得多余,服务人员不理他,家人又不要他,他才会萌发自杀的念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要着重谈到与家属如何沟通,怎样做到让老人的家人尽可能多来看老人、关心、关怀老人。另一个方面直接说明了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是何其重要,我们的弱点是我们还没有老,因此,并不知道老人是怎么想的。这是一个需要更多从事老年工作的研究人员来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在养老院中,绝不能够使用热处理或极端的手法来解决问题。否则,很有可能会引发脑溢血、心脏病、抑郁症、绝食„„等意外。值班护士以及护理员在不能解决老年人问题时,必须求助心理护士,管理人员、家属、医疗单位。而不是消极等待周末老人的家属来探望老人时再解决,或者幻想老人会出现什么奇迹。

最不能容忍的现象是,医疗单位的熟视无睹和养老院的无知做法。有的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天真得很,他们看到老人不吃饭,就随他去,不管他吃不吃。蛮以为,老人像小孩子,等他饿了,自然就会吃了。其实,老人活到这一把岁数,如果,他认为你对他不好,那么,更多的是选择自杀,而并非单纯地不进食。加上小孩子正处于成长期,如果

一、两顿不吃,他的胃不会受到太大伤害,即使有一点伤害,很快会恢复。老人就不同了,一顿不吃,一天就会有变化。几天„„几次这样下来,逐渐造成胃萎缩,越缩越小,越缩越厉害,几乎没有可逆行。直至死亡。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真是不胜枚举。不要说养老院了。

老人到养老单位来居住绝非老人的意志,完全是被动的选择。老

人被家人送进养老单位来居住,也绝非家属的本意,同样是无奈的选择。是否被家人抛弃,是老人的惟一念头。所以,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百倍的关爱来对待老人,让他们得到家一般的温暖,而我们要给予他们亲人般的体贴,这才是办养老院的宗旨。决不能将养老院办成老人等死的人间地狱。

思考题:

一、解决老年人思维特别性的最佳处理方式是什么?

二、为什么说揣摩老人的心思非常重要?

三、揣摩老人的心事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

第四节、老年人基本心理探秘及其保健

老年人的心理就像小孩子的心理一样,是脆弱、敏感、不能受刺激,伤害的。小孩子因为他的心理能力还没有成熟、成长起来;老年人的心理是因为他们的心理保护能力随着自己的身体肌能逐渐衰退而不断地下降。所以,我们平时与老年人接触,总觉得老年人不能指责,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抱老黄历,不喜欢听年轻人的意见,不能说一点点他们的什么不好。对待他们只能像对待小孩子似的,即使不好,也要处处给他们带高帽子,他们才会露出精彩而天真的笑脸。

加上老年人几乎没有约束力,所以,所谓的道德观念、言行规范等等恐怕也不能对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曾经有 39 这样一个养老院,他们制定的老人入院守则(原文略),无论从哪个角度,叫任何人看来都是犯人的入狱守则,而不是养老院老人的入住守则。这就很叫人笑话了。老人入住养老院是把这里当成家,自己是主人。你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条条框框一大堆。这哪里是家的感觉?简直是让老人自投监狱,自套枷锁,花钱买气受。我们不仅不能限定老人种种文明的自由,甚至,我们在生活中对待老年人的刻薄也应该处处习以为常。除非到了古怪而极端反常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他们是否得了老年痴呆症了。如果,对老人的言行像对待小学生那样严格、犯人那样没有自由。那么,要是遇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难道你想让他蹲监狱么?平时无端地讨嫌老年人、苛刻地要求老年人的言行是极其愚蠢的。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衰退完全没有可逆性,我们到了上年纪的时候,同样也会如此。老年痴呆症既不可怕,也不用害怕。既要藐视它,又要重视它。积极预防,努力与之抗衡,就一定能够将老年痴呆症,成功地阻挡在我们的生命之外。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至少为老人想出三种以上不同方式的生活内容,一个内容至少要想出三个项目。比如:动手的、动脑的、交流的、助人为乐的„„本职工作是脑力劳动的老人,退休后,应该尽量改变其活动方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加进体力劳动的成分。

比如,收拾房间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护理员来收拾。整理床铺、清洗盥洗室、抹灰、帮助别人拿东西、帮助工作人员照顾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针线活等等。劳动要从少到多,40 逐渐加强,程度到老人自己不感到累为止。如果,累了,他们还想干下去,一定不能够让他们继续,这样,他就会对劳动产生兴趣。在愉快中体验和享受到劳动的快乐。特别对体力劳动抱有偏见的老人,应该耐心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劳动乐趣,获得不同与以往的生活体验。

对那些本职工作是体力劳动的老人,要改变退休后的生活内容,主要是加入脑力劳动的成分。有些体力劳动者对脑力劳动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会不好意思地觉得自己本来就没有多高的文化,不擅长知识、科学类的活动,是大老粗,就不愿意从事脑力劳动的项目。这是不利于老人思维保健的。要教育他们树立不怕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学习上,有了一点成绩,就要给予鼓励。

比如:我们可以教会老人自己测脉搏、量体温、开电视机、开空调、简单地照料其他老人,学习玩一些现代化的科技小玩具等等。在陪老人玩的过程中,要对老人说:呦,您现在也可以当医生了;您现在是科学家了„„终于成为著名的书画家了„„等等,跟老人开一点适当的玩笑,逗老人乐。其实,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让老人们成为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只是通过这种让老人参与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延缓老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努力地规范老人甚至是我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如果不重视道德规范,等老年痴呆症来临时,我们的痴呆病症往往会反映出令人感到极端厌弃的行为,甚至连我们自己正当是好人的时候也会反感的行为。比如:随地大小便、口出狂言、赤身裸体到处跑、拒绝护理员为

我们做个人清洁„„这都是些很令人痛苦的事件。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注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文明的生活习惯、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关心他人、与人为善等等的培养,这都是预防老年痴呆症最有效的途径。

在养老院中,我们也要积极努力地营造文明的生活环境,让老年朋友们觉得这里才是人间天堂,杜绝盲目迁就老年人的不良行为。优秀的道德规范标准会使我们的言行优雅,引起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对我们的心理不容易造成伤害。试想,一个言行标准规范的人,实际都是大家喜爱的人,人们为什么要不尊敬他呢?道德言行规范了,顺其自然,我们的心理也就会开阔,心病也就会随风而去。相反,如果,你什么都想不开,你的言行处处让人觉得讨厌,在生活中不拘小节,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不加抵制。那么,社会上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就会有人不断给你发出蔑视的信号,给你增添思想烦恼和心理压力,疾病就一定会不请自到,给我们的老年生活带来痛苦。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爱好,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我们正常人的心态和大脑思维的非常规思维,直接破坏我们的健康。

另外,我们应该适当的要求老人对养老院安排的生活内容要向对待饮食那样不能挑嘴、挑食一样,不能绝对地自己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要相对地、适当地引导老年人,增加自己并不感兴趣、爱好的玩乐,是有利于大脑保护的。只是注意时间不要太长、内容不要太多、分量不能太大、程度不能太深。鼓励老人积极参与。

比如:有些知识分子出身的老人看不起打麻将等活动,我们就要

对她解释,麻将的乐趣在哪里。其实,您有这么高的文化知识,更能够比其他的老人打得好。对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要教他认识一般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物理、化学、科学现象。夸他有文化,懂道理、懂知识等等。有意识地要求不太痴呆的老人帮助工作人员记忆、并提醒哪个病症较严重的老人要吃午间点心、哪个老人要服药、哪个老人快要大小便了。要他们适当直接参与管理,担任一定的职务。当然并不是真正要去依靠他们,只是让他们感到不无聊,活动活动他们的大脑、调动一下气氛而已。

尤其要强调的是,一旦发现老人不满意我们的工作时,一定要及时修正、改正。如果,不及时处理老人提出来的合理问题,让老人自己去解决,或者让老人长时间为此而烦恼、生气都是养老工作中的大忌。因为,老人决不能轻易发火。久而久之老人的神精将受到极大的伤害和损害。那些心理较脆弱的老人、或者个性较强的老人都会迅速步入老年痴呆症的队伍,这种例子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真是屡见不鲜。喜欢叫真的老人一定不愿意认输,会不停地对该事物进行叫真,直至引发偏执狂躁症,甚至老年痴呆症;害怕事情的老人会越来越敏感、脆弱,直至引发忧郁症乃至老年痴呆症。养老院的休养目标是延缓老人进入老年痴呆症的行列,不是加速让老人进入老年痴呆症的队伍。这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各个养老单位要高度重视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教育工作。

最后,还有一个带有普遍人群所需求的精神和心理的要求,这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这样一个现象,小孩子在能够识别人的长相

时,往往会对外貌甜美、漂亮、温柔的人特别表示出他(她)的偏爱、友好、信任,哪怕是陌生人。其实,老人也是一样的。当他们看到长得美的人、脾气温和的人、说话文明的人、修养好的人,总是心情好很多。即使养老院中硬件再好,软件也不错,可是工作人员如果缺乏上述条件,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其地不愉快。俗话说:老年人耳朵根子软。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骗子往往会采取甜言蜜语、表面帮助、套近乎、利用美貌的方式来欺骗老人将财物交给自己。老人的识别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会跟小孩一样,逐渐下降。因此对美的要求会比年轻人要高得多。年轻人对美有心理要求,但是,当“美”给他们带来灾难的时候,他们会及时处理后果。老年人如果被“美”所蒙蔽,往往后果已经到了不能收拾的地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忽视工作人员的美德教育,外貌修饰、文明化的培养。美化老年人的心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否则,他们会宁可不要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人,也要追随“美”——骗子而去;宁可放弃条件好的环境,而要去寻找让自己心理安宁、精神愉悦、舒适的并不是太好的条件环境。

总之,老年人的心理保健要求,一句话就是要我们的工作人员服务于他们的思想、思维的种种深度要求。而决不是其它概念意义上的任何事物。作为养老院承担心理治疗任务的心理护士来说,密切关注老人每一天、或者每一周的精神状态是首选任务。只有把握住老人的精神面貌,才能掌握老人心理动态的第一手资料。针对问题老人,特别是棘手老人,我们要注意隐私保密,制订专门的治疗方案。万万不

可在没有周密的方案,不深入了解实际原因的情况下,对老人采取贸然行动。这既会引起老人的反感,又达不到我们解决老人问题的预期效果。

心理护士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配合办公室人员制订周娱乐计划、月娱乐计划、娱乐计划。开展健康的娱乐身心的活动。开展以健康人生、快乐人生、幸福人生、美好人生为主题的讨论会、交流会、谈心会等等。适当开展当前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等学习班,让老人紧跟时代的步伐,从精神上参与社会。

如何有效地转变问题老人的心态,需要我们平时积累各种知识,又要同时引进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丰富我们的经验。

参考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本《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护理》李彦林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版《老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护理与康复咨询》孙颖心著

思考题:

一、为什么说,老年人的心理像小孩的心理?

二、如果不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极易造成什么后果?

三、心理护士的首选工作职能之一是什么?

四、怎样避免老年痴呆症?

五、老年忧郁症的一般性心理治疗法有哪些?

六、为什么说美化老年人的心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第二章、管理人员工作要素 绪论:

一、各种类养老院必须具备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制订的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要熟悉这些规章制度。例如:

1、有与入院老年人或其亲属、单位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入院协议书。

2、有简单介绍本机构最新情况的书面图文资料。其中须说明服务宗旨、目标、对象、项目、收费及服务使用者申请加入和退出服务的办法与发表意见的途径、本机构处理所提意见和投诉的承诺等。这类资料应满足服务对象使用。

3、有可供相关人员查阅和向有关部门汇报的长中短期工作计划、定期统计资料、总结和评估报告。

4、建立入院老人档案,包括入院协议书、申请书、健康检查资料、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老人照片及记录后事处理联系人等与老人有关的资料并长期保存。

5、有全部工作人员、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的职责说明、工作流程及组织结构图。

6、有工作人员工作细则和选聘、培训、考核、任免、奖惩等的相关管理制度。

7、严格执行有关外事、财务、人事、捐赠等方面规定。

8、各部门、各层级应签订预防事故的责任书,确保安全,做到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

9、护理人员确保各项治疗、护理、康复措施的落实,严禁发生事故。

10、服务项目的收费按照当地物价部门和民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收费项目既要逐项分计,又要适当合计。收费标准应当公开和便于查阅。

11、有工作人员和入院老人花名册。入院老人的个人资料除供有需要知情的人员查阅外应予以保密。

12、严防智残和患有精神病的老人走失。为智残和患有精神病的老人佩戴写有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以便老人走失后的查找工作。

13、对患有精神病且病情不稳定的老人有约束保护措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措施。

14、有老人参与机构管理的管理委员会。

15、长期住院的“三无”老人的个人财产应予以登记,并办理有关代保管服务的手续。

16、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领佩证上岗。

二、除须掌握上述规章制度之外,还必须制定院长、书记责任制,专门制订如何管理后勤总管、厨师、采购人员等管理规章制度。总管、采购、厨师由院长、书记一级领导者直接负责。老年人本身就属于经

济基础比较薄弱的群体,一旦伙食上再被不良人员克扣,那么直接利益即得者就不是老人,而是损害老年人利益的人了。养老院也会被这些害群之马毁誉一旦。

内勤、内务等本职工作的标准、员工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请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并一一对照养老院建制框架找到自己的工作条例,严格执行。并要依据各项工作标准制定细致的奖惩条例。

管理人员本身也必须有受约束的管理制度,作为主管、部长对低一级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必须随时随刻进行检查。如果不检查就属于失职。对老人的衣食住行如果不刻意留神,也属于失职。不要以为,注意了服务人员的工作,就可以忽视老人的需要。误认为那是护士和护理员的事,自己管好工作人员就可以了。自己如果不站在第一线亲自体验老人的感受,怎么可能代替老人要求员工对老人进行服务呢?养老院的特性与其它行业的特点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其它行业,只须刻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养老院的工作是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留心注意上一个环节、乃至下一个环节是否做好了工作。如果没有,要果断补充。每到吃饭的时间,全体干部必须亲临现场,考察饮食质量、服务质量。该项规章制度适用于任何体系的养老工作单位。

养老院老年人管理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各项职能,对管理人员起到工作监督的作用外,还要代表老人与养老院管理部门进行积极的工作交流和沟通。以便更好地推动养老院的各项工作向前发展。设

立老人自治管理委员会“督导员”一职。由有责任心、爱心、热心、身体健康的老人承担,并轮流值日。及时与义工律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出现老人权利被侵害的问题,要及时求助于社会法律援助。

三、要明确中层管理人员在养老院中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我们将这个角色放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既有爸爸、妈妈、儿女、孙子、孙女、保姆的家庭中,那么,管理人员必须充当儿女的角色。其工作重点,不外乎就是代替老人的儿女来管理老人的生活。

其实这也就是养老院服务体系的定位,我们称之为“上前式服务”:面对老人的任何事宜,我们都要毫不回避地采取主动迎上前去实施关爱的服务。它与其它服务行业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前者是主动的、积极的、前瞻性的服务;后者是被动的、后滞的、等待性的服务。即等待服务对象上门来寻求服务,才进行具体的服务。

上前式服务的特点是一切为老人着想、一切为老人想到、一切为老人做到。关心、爱心、贴心是上前式服务的三要素,缺一不可。院部不仅要给员工制订守则,对管理人员也要制订相关守则。院长、书记同样要接受来自基层群众的监督。看看全体人员是否做到了上前式服务的三要素。没有做到要及时纠正。

四、特别强调:严禁家族式管理机制、杜绝以绝对赢利为惟一目标式服务。

1、以赢利为绝对目标式服务,势必将公益事业变为私益事业。造成公德意识严重缺失。养老院的定义也就转变了。如果向纵深发展,49 将很有可能引发涉嫌犯罪,构成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既然国家已经明确老年事业是公益事业,那么,就说明养老院单位是微利单位,怎么能够把它作为绝对赢利单位呢?老年人的收入本来就是基础的、有限的、开支大的(因为,体弱多病)。一旦,院方要求盈利,就会无止尽提高收费、或者变相高收费、动脑筋间接高收费。那么,老年人的权益就势必得不到保障。这不仅会加重老人本身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使老人不堪重负。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年事业就不属于公德事业。要说明的是:老年事业没有非公益的概念。

2、家族式管理机制给养老院系统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绝对赢利式服务。老人一旦遇到损害自己利益的问题,将很有可能投诉无门。如果,反映到国家民政机关,也很难一时解决问题。家族式管理机制的另一个缺失是该个家庭成员一旦成为养老院管理层人员的话,往往在他所把持的管理项目中会出现擅自越权、强行越权、自作主张的行为。他会认为这个养老院是自己家的,我是自己家庭中的一个成员。那么,在这个养老院中,我无论在什么位子上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力。有的时候,甚至连院长、书记也没有办法识别和控制失控的局面。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 篇2

一、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营利性现象

根据我们对宜兴市部分民办养老院的调查, 有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88%, 有的只占总收入的10%以内, 有的甚至没有这部分收入来源。在大多数机构的资产变动额为负的情况下, 该家养老机构当年的净资产变动额为370000元。民办养老机构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 是可以有盈利的部分, 但不能以营利为目标。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该机构是否以营利为目标, 但是放在大环境下, 该机构提供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太高。

(二) 缺乏民间资金的投入

接受社会的捐赠和资助, 是民办养老机构筹集经费的重要方式, 也是社会财力和物力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我们调查的10家宜兴市民办养老机构中, 仅有2家是有接受捐赠的收入来源, 其捐赠收入也仅分别占总收入的1%和11%。他们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提供服务收入和政府补助收入。

(三) 资产列支科目不一致

在民办养老机构这个行业中, 资产的使用支出核算不一致, 就会导致同行业间缺少可比性。根据我们调查, 有不少家机构“业务活动成本”一栏为0, 这是否意味着没有发生和业务相关的任何费用。我们也咨询了相关工作人员, 发现机构并不是没有业务活动支出, 而是不少会计人员将其与“管理费用”混淆。比如人员的工资福利费, 有的单位放在了“业务活动成本”明细中, 有的放在“管理费用”科目下, 虽然都是属于费用的支出, 但是其核算缺乏规范性。没有严格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二、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机构非营利性不明确

民办养老机构的“非营利性”决定了机构目标的特殊性。民办养老机构日益发展为国家养老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其运营的目标不是营利, 而是致力于公益事业。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目的, 是为了向公众提供服务, 并且为了成功的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在财务上创造盈利, 否则就难以为继。换而言之, 创造财务上的利润其实是一种手段。其可以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来增加收入, 可以有盈利的部分, 但是盈利也只能继续用来发展公益事业。

(二) 政府缺乏有效监督

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微利经营的现状, 政府也有相应的补助措施。政府对民办护理型的养老机构择优进行床位补助。补助标准为苏北地区0.5万元/床、苏中地区0.4万元/床、苏南地区0.3万元/床。根据有关工作人员表示, 由于政府的补助是根据养老机构的床位数确定的, 也就是说, 养老机构当年护理型床位越多, 其能够获得的补助也就越多。这也就使得一些机构有机可乘, 在当年增加床位, 而在政府结算之后撤销床位, 或者将床位提供给不需要护理的老人。而政府不能有效监督, 也就导致政府补助未尽其用。

(三) 财会人员素质不高

资产能否有效管理, 也取决于财务人员的预决算。但我们发现, 民办养老机构盈利甚微, 其业务活动也比较单一, 所以对聘请的财会人员要求也较低, 低学历、兼职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缺少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相关制度政策的学习, 只是记死账, 不能向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导致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三、资产管理问题的建议

(一)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调节, 以房地产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具体思路为:政府批给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 其中一部分用于建设养老机构, 以此作为房地产投资商对社会的捐赠, 用于形成集养老和社区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政府可以将该部分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或直接出租给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创办民办养老机构。[2]通过这种大力度的政府扶持, 使得民办养老机构的创办者可以无后顾之忧, 将更多的流动资金投入到民办养老服务业务中。

(二) 加强创办者投入的资产管理

民办养老机构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参与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 创办者投入的资产必须, 与其机构规模和业务量相适应, 资金数额也必须达到民办非企业单位所要求的最低限额。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固定资产投入, 都需要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以保证投入的资产与实际相符。民办养老机构是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一类, 其资产的管理与核算需要严格遵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保证资产核算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由于其“非营利”的特殊性, 创办者投入的资产都应归组织所有, 而不再属于个人。民办养老机构也应该切实加强资产的保全。

(三) 加强提供服务收入的管理

提供服务收入是指根据其章程等的规定向其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 比如医疗费收入、护工费等。对于养老机构提供服务收入这一块的不统一, 其相应的资产管理也就应当引起重视。有偿服务的收费标准必须经省级以上物价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 不得随意乱收费。收费票据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 其领购、使用、保管都应按民办非企业单位收费票据的规定管理。

(四) 拓宽筹资渠道

当下, 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数会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但是社会捐赠这个渠道却越来越闭塞。人们愿意捐赠的原因, 很重要是因为他们确定自己的爱心会传递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宣传沟通以及完善的资产披露机制, 与社会公众建立信任的桥梁, 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体现机构的非营利性。机构接受了社会的捐赠和资助, 就需要了解捐赠人和资助人发展某项公益事业的愿望和要求。捐赠人和资助人存在着捐赠和资助意愿的不同, 因此, 民办养老机构要按照捐赠者和资助者的意愿和业务范围将捐赠分门别类, 使捐赠资产的使用尽量契合捐助者的初衷, 提高捐赠和资助资产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报告.

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研究 篇3

摘 要:本研究从培训对象来源、培训机制、培训效果和期望建议等四个方面,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着学员培训供需地域分布匹配性不对称、培训对象的覆盖面较窄且连续性不足、培训内容与基层实际需要的衔接不够、课程关联度和课时安排的适宜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培训项目、网络培训、培训需求、课程体系、培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政干部;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达到2.12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15.5%。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3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突破4600万。202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高达31.9%。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党和政府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民政的重要工作之一。2014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04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互助型的养老设施40357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78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比上年增长17.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87.5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18.4万人,比上年增长4.2%。 机构老人高龄化和失能化加剧,他们对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成为急需破解的时代课题。这些对策和建议将对推动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将对民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有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管理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经验评述

(一)国内管理人才教育培训经验

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并全面实施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各地各部门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批适应工作要求、富有生机活力的有益做法和创新经验,逐步在实践中趟出了一条在培训理念、体制、机制、内容方式和干部参训机制改革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道路。

(二)国外管理人才教育培训经验

在西方,领导人才培训包括“领导教育”(leadership education),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领导学和公共管理课程,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政府领导人才以及素质高、责任感强的公民;“领导培训”(leadership training),目的是帮助职业的、新当选的和可能晋升的领导者进行领导力的开发和提升。主要以美国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简称“KSG”)采用的“教育、培训、研究一体化模式”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简称“ENA”)采取的“招录、培训、分配一体化模式”为代表。

总之,国内外对干部教育培训既有不同的定位,但同时又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掌握这些动态趋势,将有利于加深对各级各类培训的认识,也有利于开展民政干部培训研究,对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对参加过民政部培训中心培训的养老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调查方法为主。通过调查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员对课程设置与培训机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员在养老机构中的实际工作经验,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展开系统性研究,分析和探讨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状况。

(二)问卷分析

共发放调查问卷501份,回收489份,其中有效问卷303份(部分受访人员对个别问题没有回答),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1。从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看,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约为3:5;处于25-55岁的人占88.4%;被调查者所在的地区既有发达地区、也有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62.4%的人来自东部地区,约占所有人数的五分之三,27.7%的人来自中部地区,仅有10.0%的人来自西部地区;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从文化程度看,38.2%的人是高中(中专)学历,大专(高职)和本科学历分别占27.2%和31.2%,研究生及以上仅占3.3%。整体而言,学历处于大专及以上者占61.7%,但其专业是否对口、技能是否过关仍有待考察。

本研究样本在养老机构的工作年数、职务级别、参加培训等情况见表2。被调查者中,56.4%的人在养老机构工作年数在5年及以下,占所有人数的近五分之三,20.3%的人在养老机构工作达6至10年,10.7%的人在养老机构工作11至15年,16至20年和21年及以上的人分别占5.7%和6.9%。可见,参训人多为年轻人,也说明养老机构管理层对青年人才的需求量大,近几年进入的新人也较多。其中,有47.1%的被调查者处于管理层(中层),一线工作人员占22.2%,决策层和执行层也占到一定比例。少数工作人员在机构中扮演双重角色,如他们既是管理层也是执行层。也反映出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具有多重性。同时,有55.2%的人参加过1次培训,参加2次培训的人占22.9%,3次及以上占12.1%,9.8%的人此前未参加培训。

同时,本研究还对35名参训干部结合养老机构管理概况进行了深入访谈,收集了丰富的一线材料。

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对培训的评价与期望

(一)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对培训的评价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52.4%的人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启发帮助大,43.9%的人认为启发帮助较大,仅有3.7%的人认为启发帮助不大。

1.对培训课程的评价

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分为6类,包括管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业务类课程、政策解读类课程、研讨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被调查者从专业性、内容丰富性、目标清晰性、主题明确性、课程关联度、课时安排合理性等6个方面对培训课程进行评价。拓展类课程专业性最强、目标最清晰;管理类课程主题最明确、内容最丰富;政策解读类课程的目标较清晰、主题较明确。所有课程的评价指标中,对课程关联度和课时安排的评价都较低。

2.对教师结构的评价

被调查者对教师结构的评价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对民政业务专家的执教希望最强烈,其次是机构管理专家、相关专业技术专家、民政系统领导。对民政理论专家的需求度较低。

3.对培训方法的评价

适宜的培训方法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主要有讲授、视听、研讨、案例分析、参观考察和参与式学习6类方法。为了便于统计,分别赋予每类方法分值,依次为6分、5分、4分、3分、2分和1分。统计得出,培训方法的满意度排序是:讲授法(1055分)、案例分析法(913分)、视听法(734分)、研讨法(700分)、参观考察法(579分)、参与式学习法(539分)。

(二)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对培训的期望

被调查者对培训的期望主要体现在授课内容、师资结构、培训方法3个方面:

1.授课内容方面

期望授课内容应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针对的问题种类进行课程分类,讲授理论知识时也应多联系实际。此外,要增加重点的法规政策的讲解,调高学员依法管理的能力。

2.师资结构方面

期望培训班应以实务型专家为主,以系统内的领导为辅。实务型专家可以将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相结合,讲授过程中瞄准问题特点,讲授内容更具针对性。

3.培训方法方面

期望培训方法更加多样性,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减少纯粹理论“填鸭式”教学,在此过程中穿插研讨、小组讨论交流,组织被调查者互动交流,增加被调查者与老师面对面座谈交流的机会。

四、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学员培训供需地域分布匹配性不对称

从现实情况看,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对培训学习的需求体现更为迫切,但从数据统计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占62.4%,中部地区的人占27.7%,西部地区的人仅占10%;同时,76.9%的人来自城市养老机构,23.1%的人来自农村养老机构。可以看出,参加培训者与需要培训者匹配度较低。

(二)培训对象的覆盖面较窄且连续性不足

调查中55.2%的人仅参加过一次培训,参加两次培训的人占22.9%,可见,培训的覆盖面较窄,学员到培训中心参加培训机会的很少,对同一批人进行二次或多次培训较少,培训缺乏连续性。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承担“支撑”作用, 扩大培训覆盖面,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刻不容缓。

(三)培训内容与基层实际需要的衔接不够

在授课内容上,尽管内容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基层实际衔接不够,尤其是理论性内容较多,很多被调查者感到枯燥,也难以在实践中应用。培训收效甚微,违背了培训的初衷。如在“养老院中,老人陈某与刘某在洗衣时发生口角,在场的护理人员不知如何是好而未劝阻,双方发生肢体冲突,致使陈某被推倒在地,头部受伤,用去医疗费用32000余元,并留下后遗症,面对陈某的赔偿请求,养老院以其应找加害人刘某为由拒绝。”此类纠纷在养老机构非常普遍。因此,如何完善机构管理机制,如何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是管理人员迫切需要的。

(四)课程关联度和课时安排的适宜性不足

在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评价中,“专业性强”和“内容丰富”居前两位,“课程关联度高”和“课时安排合理”居后两位。解决机构中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知识,解决一个问题会牵涉到法律类、管理类、业务类等多方面知识,设计课程要考虑课程间的关联度,每个培训课程要为培训目标服务。此外,课时安排也缺乏合理性。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因此课时安排相对密集,部分被调查者反映精力难以跟上,同时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和知识背景参差不齐,信息量过大,被调查者的理解能力也跟不上,导致培训过程中多次出现出勤率不高的现象。

五、完善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培训机制,照顾特殊地区需求

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来自东部地区的较多,来自西部地区较少;来自城市的较多,来自农村少。针对学员分布不均的问题,培训中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完善培训项目。在申请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特殊需求,安排举办西部地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农村地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班。二是建立培训基地。由于西部和农村地区养老机构经济落后,到北京参加培训交通成本过大,培训中心可以考虑“走出去”培训,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建立培训基地,把培训班举办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二)拓展网络培训,满足基层培训需求

我国各类机构管理人员规模宏大,目前民政部培训中心培训部每年只能培训2000多名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面授培训非常有限,利用网络培训的广覆盖的优势,满足更广大学员需求,是培训中心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民政部培训中心的远程教育中心已录制好了养老护理员的课程,已在各地开展远程培训,也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建议下一步开发更加适合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的课程,让更多的管理人员接受优质的培训。

(三)坚持多头并举,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指出,干部培训工作要“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想在短短的一到两星期的时间内贯彻落实好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一原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聘请实务专家

业务专家和机构管理专家往往具有实务经验,授课过程中运用案例方式开展培训,效果显著。相反,理论专家多停留在研究层面,从宏观角度讲解理论知识,学员由于的文化水平限制,学术理论素养很难跟上,短期内潜移默化式的影响效果甚微。民政系统领导多以解读会议精神、政策宣讲为主,仅有的基层考察经验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很难切入实际,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培训目标难以实现,更谈不上培训工作的创新。

2.丰富授课形式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方法的运用较为关键。目前的培训方法主要以集中讲授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的讲解方式更能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该过程中要注重多方互动,一方面重视教学相长;另一方面重视学学相长。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互动,教授有理论知识,学员有实践上的困惑,两者进行碰撞,有利提高培训效果。学员和学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能够取长补短, 实现学学相长。

3.尝试建立选课制

培训课程安排过于集中,多数被调查者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同时出勤率也不能保证,影响培训整体效果。学员个人文化背景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不同,建立学员选课制是培训个性化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学员的个人发展。培训的公共课要求所有学员参加,选修课由学员自主选择,使学员“有的放矢”,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培训中心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一揽子的培训科目和专题,让学员从培训“菜单”中自由“点菜”。

(四)把握培训原则,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使培训课程体系更科学合理,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把养老机构对管理人员所在岗位的要求和管理人员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培训课程既要满足岗位工作的要求,也要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二是把满足需求和引领需求结合起来,培训课程既要适应当下培训需求,同时,也要引领出具有前瞻性的需求,有些需求不去引领就不会产生。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开设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课程,就是引领需求一种。三是把培训老师的学科专长和服务培训工作大局结合起来,老师不是能讲什么就讲什么,也不是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要服从和服务培训工作大局,正真实现“缺什么,补什么”, 让学员成为培训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四是把理论武装和人文养护心灵结合起来,在培训班开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课程。养老工作是一项充满博爱的工作,应把道德品质的培养贯彻培训的全过程。

注重培训结束后的跟进工作和质量评估工作。把学员反映出的典型实例搜集起来,制作成培训案例集,作为下一次培训课程的一部分,让学员讨论学习。通过培训,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参加培训——交流讨论——反复实践——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通过广泛交流和反复实践,总结问题在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性,形成相关案例库。要注重对学员的再培训,使学员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对比和探索中得到解决。

(五)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培训服务质量的关键。培训服务工作覆盖广泛,事无巨细,既是培训中心的“门面”和“窗口”,又是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立健全具有全局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培养服务人员的大局意识,提高对待公益性培训的认识。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是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培训项目,学员所有的费用都是免费。培训服务人员一定要有全局意识,不要因为公益培训没有带来经济效益而降低服务标准。事实上,这样的培训项目是民政部用公益金购买培训中心对学员的培训服务,也即是政府替学员出了钱,培训中心应该做到为政府负责,为学员负责,让学员感到满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8/17/content-1681885.htm,2010.

[2]民政部.老年机构管理办法[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

[3]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 OL].http://www.chinapeace.gov.cn/2011-12/27/content_4509621.htm.

[4]王兴盛.终身教育背景下干部培训工作探析[J].教育科学.2009.5.

[5]张显碧等.某地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2).

[6]史策.干部培训改革创新着力点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7]陈燕楠.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的新趋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1).

[8]姚志红.干部短期培训中的“理论联系实际”[N].学习时报,2014,(9).

[9]Irwin L.Goldstein& J.Kevin Ford.组织中的培训(第4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WilbertJ.Mckeachie.Mckeachies TeachingTips(Elev-enth Edition) [M].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2.

[11]习近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N].人民日报,2008-7-17(01版).

[12]彭赋桂.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E B/O 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05-22.h t t p://c p c.p e o p l e.c o m.c n/ GB/117092/117104/7282999.

[13]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学习时报,2010.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5/c_12697191.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 篇4

乌丹星 2012-06-07 14:04:11 来源:中房网

【摘要】:澳大利亚是全世界较早开始实施“养老金制度”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以后,于1910年在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率先实行养老金福利制度。澳大利亚老年公民的多层次养老福利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福利到多层次福利,覆盖面由窄到宽阶段的转变。经过了100多年的实践,到现在已经相当完善与成熟。

澳大利亚国家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

3.67万公里,人口约2200万人。澳大利亚的福利制度虽然不能与瑞典、芬兰等国建立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相媲美,但是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其福利制度的完整性、公平性和优越性也是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名列前茅的。世界银行1994《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大力提倡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就是以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障体系作为成功案例的。澳大利亚政府主要政策导向是向全体澳大利亚公民提供公平的、高质量的各种照料服务,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尤为突出。所有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到同样内容同样水准的服务,他们大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澳大利亚老年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澳大利亚是我们的孩子。”

澳洲老人靠什么生活?

澳大利亚是全世界较早开始实施“养老金制度”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以后,于1910年在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率先实行养老金福利制度。澳大利亚老年公民的多层次养老福利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福利到多层次福利,覆盖面由窄到宽阶段的转变。经过了100多年的实践,到现在已经相当完善与成熟。老年人所享受的社会服务主要结构构成包括两大部分:养老金福利制度和养老医疗保健服务。

依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规定,养老金福利制度被分为三大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公共养老保障金”,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养老金,也可以称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旨在维持老年公民的正常生活,保障其生存的权利;第二个支柱是“职业年金”是指雇主被强制性要求按照雇员工资一定比例(9%)为雇员缴纳的退休年金。强制性职业年金是养老金福利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也是澳大利亚政府在养老金方面最重要的改革之一。第三个支柱是“个人养老储备金”,是指个人自愿的养老金储蓄。多层次的养老福利制度为老年公民提供了多重的养老保障。

谁在为澳洲老人提供服务?

养老的职责甚至养老服务的提供资源归结于政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政府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承担这份职责,是统管还是放权?是亲自提供服务还是购买服务?一直是世界各个国家不断探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澳大利亚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政府统管到下放给民间”的过程。政府以前曾直接投资兴办过一些养老院和护理院,但由于政府举办的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忽视老年人需要、质量不高和效率低下的弊端,加上财政紧缩,因此最近二十多年以来,澳洲政府决定全面退出此领域,不再规划新建,而鼓励私人公司、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积极介人和投资该领域,政府则在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非政府组织和私营机构是澳大利亚老年服务和照料的主要提供者,分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两种,以非营利性居多。一般情况下,盈利性公司主要举办一些高成本的护理院,而非盈利性主要是宗教、慈善和社区组织举办老年公寓和部分社区服务机构,同时也举办一些护理院。

澳洲老人享受养老服务的方式

澳大利亚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院所照料(Residental Care),另一类是社区照料(Home Dased Care)。院所照料也即机构照顾,是为一些由于疾病失去自立能力、亲人丧亡、紧急情况等原因,在家庭中得不到帮助、生活料理困难的老年人设置的。主要分为老年公寓(Hostel)和老年护理院

(Nursing Home)。这些养老机构以私立非营利机构为主,另外还有州政府举办的一些老年公寓和护理院。

老年公寓的服务对象基本属于“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是以生活照料为主,需要一定医疗保健。老人有一定自理能力,不需要24h监护。公寓向老年人提供住宿和一些支持性服务,如洗衣、清洁、协助老人穿衣、洗澡、就餐等护理服务。澳大利亚目前有老年公寓近8万所,人住人数有约60万人。由于实行鼓励政策,目前其数量正不断增加。同时等待人住的人数也在增加。

老年护理院的服务对象基本属于“介护老人”,是以高水平医护照料为主,如医院手术后的照料、临终关怀等,老人大都是一些失去自理能力,有特殊医疗、生理和心理保健需要的。护理院需要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不间断的24h服务。目前,澳大利亚全国共有约3000个服务提供者,开办了约18万个护理院。其中61%是非盈利组织的、28%为私人盈利机构的、11%为地方政府的。由于护理院的开支昂贵,消耗了大部分的联邦和政府预算,过去的20年里,澳大利亚政府对老年服务和照料政策实行宏观调控,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老人尽可能长时间的在家中接受照料,减少对护理院的依赖,通过日间照料中心、集中供餐服务、暂休服务等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果。依赖护理院的老年人已经开始逐步减少,护理院的数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家庭和社区照料服务不断增加。

社区照料是目前绝大部分澳洲老人采取的养老方式。若干年前,澳大利亚是以机构养老为主,兴建了一定数量的老年护理院和养老院。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政府负担过重,原有的养老机构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向旧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形势的变化,1984年联邦政府决定在全国实行“家庭和社区照料”计划,拉开了由机构养老向社区养老转变的序幕。著名的哈克(HACC)项目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哈克(HACC)项目

每年签订约25亿澳元的服务合同。目的是“尽量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强化服务代替护理院和老年公寓的机构服务,改进在家生活的脆弱老年人照料服务范围和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控制服务费用的增长”。项目的服务内容有家庭护理、家庭照料、送餐、协助购买、暂休服务、交通、园艺、家庭维修、日间护理等等。服务的提供者一般是社区服务中心,大都属于非盈利机构。项目资金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筹集,联邦政府承担资金60%,州和领地政府承担资金40%,地方政府负责缺口资金的筹集。目前有约30万澳大利亚人接受资项目提供的服务,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48%,65岁以下人群占了40%。哈克(HACC)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给澳大利亚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也为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借鉴典范。

澳洲养老机构的建设及运营管理

澳州政府制定的目标是每千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拥有108个养老机构,其中护理院58个,老年公寓50个。目前老年公寓和护理院的床位在澳供不应求,很多老年人都在等待的名单上,尽管政府已经批准兴建,但目前床位仍十分紧张。其建设及运营的主要特征有:

1、政府总体规划:澳大利亚养老机构的建设总体规划,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进行的而不是一个机构随意拿了一块地想做就可以做的。在一个区域内,根据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需求,需要盖多少个养老机构,政府会做出统一规划,通过招标,企业拿到项目。这就避免了在同一局部建设的过多过密,形成恶性竞争局面的发生。

2、机构准入制度:一般情况下,澳洲国内任何组织或机构、企业都可以在澳申请参与政府招标或独立建设养老机构。政府已经明确把这块蛋糕交给市场运作。但是,这项政策并不是“放羊”政策,政府在养老机构的立项审批、建设规划、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采取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即:制定了明确的各项指标(就一个完整的项目,各种指标总和近100项)。只有通过各项指标的测试,达到规定的要求,才有可能通过审批。即使通过了审批,如果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规、违法行为,也会被随时被叫停或取消运营资格。所有的养老机构必须有政府核准的执照,该执照必须每三年检查一次,符合标准的才可以继续执业。提供低级护理服务的机构和提供高级护理服务的机构分别有不同的标准。大部分机构内本身也具备了高、低两个护理级别的服务和设施。

3、人员准入制度:澳洲养老机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拥有相应的执照,经警察局提供无犯罪证明记录,才能在相应的岗位工作。澳大利亚的养老护理是从1940 年开始正式兴起的,并逐步完善出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由单纯的生活照料逐步演化成养老专业护士的培训。澳大利亚养老护理和养老护士分为三级,最低等级是养老护理助手(Assistant NurseA.N。),培训内容主要为生活护理,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注射、伤口处理等专业护理培训。培训地点大多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技校或养老院。经过6 周~ 8 周培训,取得澳大利亚的护理3级证书(Certificate3 inaged care),一般只能在养老类的机构进行护理工作;第二等级是养老登记护士(Enrolled NurseE.N。),登记护士要在TAFE 技校完成12个月的全职或18 个月非全职学习,其中包括1 500 h 的护理实践

获得养老护理IV证书和澳大利亚大专学历(Diploma of NursingEnrolled

Nurse/Div 2),可在养老院或医院做病人的护理工作。最高一级是养老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R.N。),注册护士要完成大学3年的学习,获得护理学士学位,具有2 年养老护理工作经历的注册护士可申请学习老年护理研究生学位课程。注册护士必须取得澳洲各州护士局的注册,具备独立开展养老护理能力。

澳洲的高级养老护理人员还需要进行各类专职护士培训: 全科护士、临床护士、精神卫生护士、老年保健护士和心理治疗护士等,每类护士的职责相互不能替代。根据澳洲卫生与福利机构统计,澳大利亚共有约22万多名注册护士服务于医院、养老院、家庭护理机构和社区保健单位。

4、运营模式及运营监管:由于澳大利亚的“全民高福利”性质,澳洲养老机构的运营费用和盈利点主要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约30%的运营费用一般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项目支付,其他费用通过其他渠道筹集,如社会捐献、机构投资收人、其他项目补贴、地方政府补贴等等。个人有一定收人的也要根据其经济情况向老年服务机构交付一部分。老年人个人出资部分,如无收入来源的养老金领取者,因为资产低于政府所设置的需要支付住宿费的门槛,因此他不需要支付除了日常基本护理以外的费用。但如果老年人个人的资产超过政府所设置的最低限制,他在支付日常护理费用时还要支付住宿费用。住进养老院的老人要交纳一定数额的押金,老人去世后这些钱将全额退还给遗属。老人所缴费用和押金的多少因人而异,以评估部门的评估作为依据。

正因为养老机构的服务是以“政府买单”的形式为主,所以政府会严格控制两件事:第一,评估谁最需要进入养老机构?澳大利亚对养老服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对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首先由专家组进行评价,确定其适宜的养老场所机构或社区,制定养老服务计划,根据计划提供养老服务。专家评价组成员包括医学专家、护理专家、协调人等;第二,评估政府应该为老人花多少钱?为此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评估机构,对老年人的收人水平进行评估。评估包括各种房产收人、股票、银行利息、退休金等,由此来决定每人应该获得的老年津贴。同时还有专门的评估机构来对个人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估,以确定其应该享受的照料级别,照料级别系统一共有8个级别。对每一个享受最高护理水平的老年人,政府一年要支付5万多澳元,享受最低护理水平的要支付1万多澳元。根据不同的照料级别,老年人被送往老年公寓或护理院接受不同级别的服务和照料,机构获得相应的收入。

5、竞争及监管机制: 澳大利亚政府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使老年服务提供者之间竞争。通过竞争,既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又降低的运营成本,从而减少了政府的开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服务机构进行拨款,服务机构通过竞标得到政府的项目,项目越多,得到的拨款越多。所以各个服务机构都会竭尽全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以得到更多的政府拨款。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每隔几年就要接受一次培训,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政府对社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分为5个等级。主要包括如何料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针对老年人特点的医疗护理知识,以及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护老年人的尊严、自信和隐私,尊重他们的愿望、个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以保证所有受照顾的老年人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澳洲养老机构的服务经验分享

1、服务提供者配置合理化:据Carryer等调查,一个养老注册护士或登记护士在每天的护理过程中几乎有20% ~40%的工作是非护理专业的,不涉及专业的护理知识,而经过一般培训的养老护理助理则可以使专业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专业性的护理服务。既明确了护理分工也节省了护理工作量,优化了养老护理人员的配置资源。所以在澳大利亚养老机构人员配置中,十分重视一般护理人员和专业护士的合理配比,充分体现各尽其责。同时尽量减少行政人员占比,保障一线服务提供者的队伍完整。

2、服务内容细化、标准化:首先体现在对入住老人评估的规范、细致,由此才能够做出服务内容的规范、细致。一般养老机构会由专门人员使用老年护理评估表(Aged Care Funding Instrument, ACFI)对老人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3个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5项、精神行为能力5项、复杂健康问题,包括是否长期药物治疗、需要进行特殊医疗2项。每个方面的能力根据项目总分又分为高、中、低三类。再比如,将老人的活动能力分为7个等级:能自行活动;需要1人协助活动;需要2人协助活动;需要使用双轮助行器;需要使用站立升降机(standing hoist);需要使用全身升降机(full hoist);卧床。针对每一个类别的老人照护需求制定出相应的细化的服务内容表。每一项服务内容都有制定的依据、服务要求和服务质量判定标准,使服务标准化管理真正得以实现。

3、服务方式人性化:对老人的人性化服务是澳洲养老机构的一个鲜明特点。比如:针对没有任何语言能力的老人,护理人员每天在进入房间后,都会像对待正常人一样与其打招呼,解释将要进行的操作。针对能理解但说话困难的老人,尽量讲话缓慢,使用能用是或否回答的简单问题,借助表情手势等进行沟通。对记忆力减退的老人问重复的问题时,不厌其烦地回答。对精神抑郁的老人,多到老人房间关心陪伴老人。对情绪容易激动失控的老人,在任何操作前,简单解释,取得同意后才能进行操作。交流时保持冷静、微笑、耐心,面向老人,保持目光接触,说话语气肯定,及时回答老人提出的问题等。再比如:鼓励老人沐浴后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穿戴整洁,甚至佩戴漂亮的项链、戒指、耳环等首饰,涂口红,指甲油,喷香水等;容许老人带心爱的宠物猫到养老院陪伴;针对老人的宗教信仰,每周安排牧师到养老院来做祷告,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等等。

4、员工培训职业化:澳洲养老机构对员工的培训十分重视,在人才培养上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即把知识(K)、能力(A)、素质(Q)三大要素作为一个员工的综合考核标准,而素质是三要素中的核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连续性、更新性和创新性。从入职培训到职业技能培训,从养老知识更新到参观观摩,始终毫不放松的以学习、培训、提高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核心要务。仅入职培训就需要完成40多项日常操作和各种技能。由带教老师指导监督新职员,保证能单独完成所有项目后,老师在培训表上签名,才算完成入职培训。所有护士和护理员都必须参加各种形式的持续的在职教育培训。培训方式有请老师来养老院讲座,也有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讲座、培训等。还有发放各自资料,小册子,自己回家学习,完成相应作业。

5、服务质量控制制度化:澳洲养老机构对自身服务质量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首先得益于澳洲是一个法律健全、公民守法意识强烈的国家。保护人权是第一要素,虐待老人是一种违法行为。养老机构如果发生老人受伤害或任何恶性事件是要受到严惩的。服务质量出现问题也是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和代价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养老机构都会严格监督检查,控制服务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纠正。老人家属对护理服务不满意时向主管人员投诉,或者向专业监督机构进行署名或者匿名投诉。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养老院进行例行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养老院之间也经常开展无记名调查和质量评比。养老机构第一责任人经常出现工作在服务现场,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以保证机构高质量的正常运转。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 篇5

【发布:2009-5-25 8:24:00】 【阅读:125273次】 【现有0条评论】 【 我要评论】【大 中 小】

用具不仅配置齐全,而且应从减少设施对老人创伤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按照老年人生理特点及需求设计并合理摆放。而且除了为老人准备必须的生活设施外,还应为老人配备一些娱乐的设施。如图书室、书画室、电脑室、球类室、棋牌室及康复健身室等,为老人提供自娱自乐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另外养老机构内的安全设施也不容忽视,如老人房间内需配置有完善的应急呼叫系统和安全监护保障体系及灭火用具等,这些都应是必不可少的设施。

2、软件建设

如果说硬件建设代表了一个养老机构的发展实力,能够吸引老人的眼,那么软件建设就是要抓住老人的心,让老人在机构内生活得顺心、称心、舒心、开心、温馨。以上“几心”的实现取决于制度,取决于服务。

(1)确定制度是单位发展的保障。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都是人们对制度最简单、通俗的解释。制度可以制约人的行为,更是单位管理的依据。它的的严谨性、明确性直接影响到管理标准的高低,以及单位的发展。作为供养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机构必须制定出实效性强、可操作的制度,而且应涉及到管理和服务等多个方面。

制度确立后,不能将制度与人的行为分裂隔离开,而是要抓好落实。而且制度还应随着社会、单位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在这方面,我院多年来根据工作实际对那些与现实工作不相适应的制度和职责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同时结合工作的需要重点加强了院内规章制度及各岗工作职责和医疗护理、病案质量、药品管理、医保工作等制度的健全和完善。100余项制度的确定完善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为单位的发展提高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各项制度出台后,为了帮助职工消化吸收,各科室在日常坚持组织职工对院和本科、本岗的制度进行了学习讨论提问;同时还认真抓好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环节,可以说养老院严谨的制度为单位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加强队伍建设是单位提高的途径

职工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单位的内在形象;职工的专业技能影响着对老人的服务质量。职工的服务水平影响着老人 的生活质量。因此应不断的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高。

一要提高职工的素质。一方面在录用、聘用时做到优中选优;另一方面还应坚持在工作中加强教育与培训。既要有政治理论的武装,又要有职业道德素养的训练,还要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练习与提高。如我院把“学习型”职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坚持常年抓不懈。院内分领导班子、中层骨干、职工三个层次有计划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涉及政治时事、管理知识、礼仪服务、典型经验等;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集中学习、讲座研讨、观看光盘、征文演讲、辩论讨论、案例分析、外出参观、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相结合极大的调动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职工的职业道德得以升华,工作热情得到了激发,主人翁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增强在每名职工的身上得以体现。中层们自主管理、严格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中间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而且大家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二要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现在养老机构对老人的护理不单纯是擦桌、扫地、洗衣、做饭、喂饭等简单的生活护理,而是需要大批懂得专业医疗护理知识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因此在养老机构内要引进学习护理专业的人才,即便是个人办的养老机构也应加强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普及,掌握必须的专业技能,方便对老人的护理,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在这方面国办单位应很好的发挥出示范、指导和辐射的作用。

如我院在坚持开展院内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发挥专业人员技能过硬的优势开办了护理职业培训学校,为本市有志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的辅导,使她们顺利通过技能考核都能持证上岗。今年以来,我院还扩大了培训的范围,走出本市到外省市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带动了各省市护理水平的提高。

三要提高服务水平。养老机构的服务应向多元化发展,不能只满足于老人身上无便溺、无异味,仪表着装整齐这些基础的护理服务,而是应对医疗服务、膳食服务、康复服务、精神服务、善后服务等更深层次的服务内容进行挖掘,使老人在养老机构内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近年来我院在为老人服务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医疗护理、营养膳食、康复娱乐等服务特色。

首先为了让在院老人们享受到我们优质的服务,我们开展了以老人(病人)为中心的全程优质服务。无论是老人咨询、就诊、入院直至出院或病逝的大循环过程;还是从老人早晨起床至次日起床24小时的小循环过程,我们都会依据老人的情况相对应地实施人性化的服务标准。为了达到全院、全员、全部工作、工作的全过程均实现优质服务,各部门相继开辟了八条绿色通道,即医技科室(化验室、心电图、B超等)随叫随到,以最快的速度到临床,以最短时间出结果的医技绿色通道;膳食科定饭、送饭到床前的饮食绿色通道;药房实行下收处方配药,送熬好的汤药到临床的药房绿色通道;收费处实行下病室收费;图书室送书到老人床前;供应室下收下送服务到一线;政工科解决问题到一线;洗衣房实行全天候下收下送服务的绿色通道;行政科维修到一线等绿色通道,确保了全程优质服务的全方位实现。全院上下围绕着“一切为老人”这个中心,后勤科室主动为前勤服务,职能科室主动为一线科室服务。绿色通道的开辟,使全程优质服务的内容得到了保证与深化。

其次我们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施行了人性化的服务。

医疗护理服务:我们利用我院的医疗资源,通过中医针灸使老年患者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开展普遍的健康教育,从预防和控制老年慢性病入手,制定了健康处方(心梗、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慢性气管炎、心衰等)及健康指导,使老人们了解疾病,认识疾病,从而纠正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促进机体的康健。与此同时对老人的护理康复工作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于生活能自理老人,注重精神健康养老;对于介助老人,注重心理及肢体康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这部分老人每天坚持做自编的“老年人康复保健操”,同时还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智力锻炼,来减慢小脑萎缩的进程。为了调动老人的积极性,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如读背唐诗,使用各种卡片进行趣味活动,组织老人聊天回忆过去的往事,听京剧、民歌等锻炼了老人的听、说、读、记的能力。对于半护理老人的康复,首先进行内容全面的康复评价,而后制定康复实施方案,并由康复师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随老人的身体恢复情况进行阶段评价,随时调整康复计划。经过努力,个案康复的覆盖率达14%,有效率达100%。针对部分全护老人可以独立坐起的情况,院里开展了群体锻炼。目的是通过锻炼,恢复和增强老人的上肢功能,让老人具备吃饭、喝水等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全护理老人,进行“预防新发卧床老人肢体挛缩”的课题研究。经锻炼,课题组所选的老人无一人发生肢体挛缩,使卧床老人享受到个性化的康复医疗服务。

饮食服务:坚持饮食营养特色化,满足老人的不同饮食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对饮食的要求不再是吃好了,而是如何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因此我们在饮食供应上由高级营养师为老人们配制营养均衡的膳食。食物种类多样,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而且每日的食物种类都在10种以上。为了提高老人的满意度,扩大老人选择的自由度,养老院为每顿饭设置了A、B两套菜,供老人自由选择。同时从备料到烹调方式都精心设计,每日三餐都提供各类汤、粥以适应老人的饮食特点。

在保证搭配合理的普通饮食的基础上,根据在院老人的需求,我们还提供软饭、流质、半流质、鼻饲饮食、素食、治疗饮食和高龄老人的饮食,并根据老人疾病状况制作了糖尿病膳食、肾病膳食、肾透析膳食、低盐膳食、潜血膳食等。对植物人或无咀嚼能力的、靠胃管以流质饮食维持生命的老人,我门根据个体的差异和需求,调制成营养均衡的个性化匀浆膳供老人服用,达到治疗疾病与延长老人生命的目的。对于危重病人,专职营养师每日查房,亲自配膳,为其建立营养病历,与临床医师不断加强沟通,共同商讨治疗措施。对于能自行到餐厅就餐的老人,则开设定餐及点餐窗口,并由专人送餐到老人餐桌前。设立了素食、清真饮食、特殊禁忌饮食等专座及发烧、拔牙后等临时需求专座。老人在院内可以包伙,也可以定餐,自由选择,而且还能随时对院内的饮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膳食科会及时改进老人们提出的各种膳食问题,达到老人们的满意。

精神服务:在院内专业社工人员的带领下,科室的中层和职工都逐步锻炼成为了一名业余的心理医生。他们会耐心的听老人讲诉内心的烦恼和苦闷,为老人们做好心理的疏导和精神上安慰。此外,院里还邀请心理学专家定期来院为老人服务,用专业的方法与技巧帮老人打开心结,让他们在院里的生活少一些忧郁,多一些阳光。

同时院里还借助志愿者的力量使养老院的服务精益求精。他们参与和组织老人兴趣小组活动,为爱心病房老人进行护理服务,陪老人聊天说笑,协助老人进行康复锻炼,用轮椅推老人进行活动,为老人做一些简单的个人卫生,参与各项大型的文艺活动等。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加入,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生机与活力,有效地缓解了老人孤独、寂寞的情绪以及疾病带来的烦躁,使老人感受到了温暖,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了老人的多样化需求。另外组织老人外出游览,召开运动会,开展各种健康讲座,组织院内院外的文艺演出,在老人中开展讨论活动等给老人创造了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空间与时间,使老人们能够开心地度过每一天;通过开展公休座谈、院长接待日、入院老人评估、满意度调查、设立意见箱和家属感言簿等措施及时了解老人的意见和建议,满足了老人和家属的心理释放需求,进一步促进了优质服务。

通过开展优质服务,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明显得到了提高。当然作为国办院我们有人员和设施的优势,但如果其他养老机构能吸纳各行业的志愿者参与到为老人的服务中来,并积极争取赞助单位,同样也会实现让老人满意的服务。

二、实行标准化的管理使单位的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1、明确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标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或方法,即以标准化原理为指导,将标准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以增进系统整体效能为宗旨、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为根本目的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2、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

作为养老机构的领导者要想管理好整个机构,首先应对单位的发展方向、人员、岗位的设置作出定位,并明确服务的宗旨和工作的目标,选拔合适的人选担当相应部门的管理者,与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形成二级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全面、严格的制度和规定,为各项工作定出标准。

其次各项工作应有计划、有总结。布置在先、检查相随、落实到位。

第三在对机构各部门实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规定,不能对制定的标准随意更改,同时要加强考核监督体制的建立,随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对整改落实不力的要与服务人员经济利益、聘用期限相联系。

第四领导者应采取多渠道广泛征求住养老人及亲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查找院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并加以改进,及时将改进情况进行反馈。

第五、在用人机制上要奖勤罚懒、奖优处劣,对人员的处置要公平公正。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 篇6

一、烧伤医院

烧伤医院于2019年8月19日成功备案为民办养老机构。该机构位于市街道中段,总建筑面积4297.31㎡,总使用面积703.09㎡。现有护理型养老床位49张,配备工作人员36名,收住养老人员49名。

该机构准备申报达标,经过评估后,存在消防安全标识设置不规范等问题,目前正在整改。我局将积极协调市消防救援大队,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力争明年通过达标验收。

二、养老中心

养老中心于2019年8月22日成功备案为民办养老机构。该机构位于市街道社区,总建筑面积4503.82㎡,总使用面积4200㎡。现有护理型养老床位100张,配备工作人员42名,收住养老人员84名。

该机构准备申报达标,经过评估后,存在新员工对初起灭火技能掌握欠缺等问题,目前正在整改。我局将积极协调市消防救援大队,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力争明年通过达标验收。

三、第二医院

第二医院于2020年4月3日成功备案为民办养老机构。该机构位于市街41号,总建筑面积4102.79㎡,总使用面1156㎡。现有护理型养老床位120张,配备工作人员9名,收住养老人员23名。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 篇7

1.1 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调研背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数据统计,世界老龄人口比重将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而同期中国老龄人口比将升至11.5%。2015年后,老龄化趋势将更加严重。因此,应对老龄化趋势的各种措施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报告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决心,为了缓解不断上升的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难题,应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类养老机构。依托信息化,选择最符合老人自身状况的养老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信息化管理在养老机构的全面推广,其意义主要有三方面:①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现状和对在院老人数据的统筹掌控。②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和便捷的信息平台,方便老人快速筛选到适合自身状况的养老机构。③养老机构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此次调研在了解养老机构经营现状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也为信息化在天津市各类养老机构的全面覆盖提供了重要参考。

2 调研对象情况分析

天津市现有养老机构280余家,此次调研围绕16个区县展开,选取了75家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民办非企连锁、公办民营、民办企业支持、民办非企连锁等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经营时间跨度为1年到36年。

(1)养老机构管理经验与服务水平。公办民营养老机构、民办非企连锁养老机构因规模大、经营时间长,其管理经验丰富,服务水平较高。有企业背景的养老机构,虽规模大,硬件环境好,但经营时间短,其管理模式多借鉴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配套软环境差,缺乏护理经验,在同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服务等方面也有欠缺。

(2)养老机构入住率。参调养老机构入住率从33%~100%不等,影响入住率的主要原因有养老机构性质、办院历史、地理位置、收费标准等因素。①对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市内入住率在98%以上,郊县入住率为88.5%左右。②对民办养老机构,办院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其入住率在98%以上;办院历史长但规模小的,其入住率在62%~80%之间。③办院历史短、规模较大、地理位置较偏的养老机构,其入住率在33%~45.5%之间;办院历史短、规模小、地理位置优越的养老机构,其入住率在35%以上。

(3)养老机构收费情况。养老机构性质不同、收住老人对象不同、服务内容不同、所在区域位置不同、政府扶持力度不同等综合因素,决定了各养老机构的收费差异。调研对象中,收费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从0元到8 340元不等。其中,最低收费以1 400元至1 900元为主,最高收费多在4 500元至6 000元之间。

(4)养老机构自身宣传情况。参调养老机构对宣传自身形象的意向程度有强有弱,但都一致认为门户网站的建设十分必要。调研的75家养老机构均有进行网站宣传的意识,其中网站宣传意识强烈的为64家,网络宣传意识一般的为11家,分别占调研总数的85.3%和14.7%。

3 调研对象问题分析及未来养老机构信息化对策

(1)各类型养老机构的共性问题.①人才队伍职业化方面。首先是人员配置不合理,一人看护众多老人;其次是管理人员素质低,缺乏前瞻和创新;再次是护工招聘难;最后是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档次较低。②服务标准规范化方面。养老机构缺乏具体的服务标准,虽有明确的护理收费标准,但是却无护理工作标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对服务监督和纠纷处理不规范,使得养老机构纠纷不断。③服务内容标准化方面。养老机构多采用“统一提供服务、一刀切式收费”,不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提供服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老人晚年生活之需。④健康档案信息化方面。参与调研的养老机构中,老人健康档案多为纸质形式,无电子档案;其内容多为入院登记信息,在院期间所接受的服务情况和变更信息得不到及时记录,老人的健康状况得不到动态跟踪。

(2)现实问题的对策研究。从政府职能部门角度来看,首先,民政部门需要借助信息化网络管理方式,对本市各类养老机构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控。其次,当某个养老机构出现问题时,由于先前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民政部门会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最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民政部门、养老机构、入院老人三方之间可以建立快速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存量养老资源,建立以护理机构为中心,辐射膳食、医疗、康复等机构为一体的分工协作机制,进而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 篇8

关键词:离退休工作;养老模式;社会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09-02

一、关注养老事业的必要性

2011年5月5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萬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两种判定标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到达7%,则可以判定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由此可见,北京市已经被列为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要把北京建设成全国首善之区,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单单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真正使每位老人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一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它直接关乎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清华大学目前有离退休人员6000多人,学校设有专门的离退休管理工作处,各院系也相应配有工作人员,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文章作者从事高校院系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离退休人员接触,比较清楚地了解离退休人员生活状况。为了掌握翔实数据,文章作者对北京市的“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三种经营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进行专门调研,从而更深入了解北京市社会养老院的现状与社会对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人群的共性与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当今居住于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呈现以下特点。

1.年龄结构偏大,70岁以下的较少,大多在70岁以上,个别有90多岁的老人,年龄越大选择的护理级别越高,花费越大。

2.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多,多数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疾病,他们及时就近就医看病的要求非常突出。

3.老年公寓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入住;他们或者为投奔子女而子女又无暇照顾的外地老人,或者为崇慕北京高端养老院的品质而选择异地养老模式的老年人。

4.养老院养老的费用普遍较高,住高端老年公寓的费用属于相对富裕的人群,他们一般自己能够用本人的积蓄负担养老院的各项费用,其他居住在相对低端老年公寓的老人养老费由子女或亲属支付;无论哪种方式,对个人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薄的支出。

5.居住养老院的老人以及家属普遍对老年公寓的条件表示满意。饮食科学,荤素搭配合理,日常生活可以得到细心专业照料,居住环境相对安静,个别高端老年公寓属于类似五星级度假酒店的环境。

6.比较遗憾的是,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常常出现孤独感,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亲朋之情常常袭扰心头。由于每年每天接触的人员范围单一,他们的思想常常滞后于社会,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慢。

三、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机构的优点与缺点

在调研过程中,文章作者发现不同经营模式的养老机构呈现不同特点,各具优点与缺点。

1.公办公营养老院。呈现出“一床难求”的特点,优点是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往往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属于政府财政支持,收费相对合理公正,缺点是政府需要参与到后期的维护和运营中去,如此造成政府投入过重,还有一点,就是养老院地理位置的分布不均,有的养老院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有的养老院地处市区,但因用地紧张导致规模较小,硬件设施也相对匮乏,已无法满足如今老人们的日常需求。

2.民办民营养老院。形成高端、低端两种层次的两级分化,要么收费每月花费5000元~6000元,享受高品质生活,要么收费每月不足2000元,维持简单的日常养老需要。无论哪种规模,民办民营性质的养老院,床位资源相对宽松,比较容易入住。但是,民办民营养老机构除了屈指可数的少数高端养老机构外,规模往往较小,设施往往比较陈旧。这种现象主要缘于场地问题,“民办”的最大门槛在于土地和房屋限制。根据政策规定,养老院建设不同于地产项目,采取的是类似租赁的经营模式,养老院建成以后不能当房子卖。受此制约,民办民营养老机构主要通过租赁房屋建立养老院。然而,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租赁合同最长只有20年,因此养老机构大多不愿更新设施。

3.公办民营养老院。政府出资兴建后选择企业经营,省去了养老院的建设费用和土地费用,成本费用自然降低不少,同时加上企业管理的优点,它所提供的服务相应更加完善。这种经营模式值得提倡和发展,我们认为这将是我国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也符合国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趋势。

四、对当前社会养老模式的思考

1.家庭养老为基础。养儿防老是千年古训,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道德与义务,而我国在《老年人权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也都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家庭中的年轻成员赡养年老成员,在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上对年长者进行关心与照顾。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方式,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在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情感生活中,它的作用甚显突出重要,这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2.社区养老为依托。在我国城市中,老年人所居住的街道和生活小区,基本上成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社区服务行业。这些服务组织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如社区食堂、社区医院、老年活动中心、保姆、钟点工等形式,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物质经济上供养需要、生活照料和护理需要和精神支持等。

3.社会机构为支撑。所谓社会机构指的是,国家民政部门出资建设的老年社会福利院、关荣院等以及集体或者个人出资建设的民营养老院等。这些机构可以把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生活,提供优雅的生活环境、合理的膳食、周到的医护服务和多种文化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不同需求级别的照料服务。

4.虚拟养老为拓展。管理部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当老年人有需求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联系信息服务中心,中心按照老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位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由管理部门对其提供服务进行监督。把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拓展,建立起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养老院。

5.自我服务为补充。上述四种养老方式尽管可以很好地实现养老问题,但是有没有一种可以让老年人自主选择性更强的养老方式呢?那就是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管理部门创造条件,比如适当经费支持,宏观政策导向等方式,充分利用老年人群体自身优势,发挥其积极性,实现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

自我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退休人员积极性,发挥其余热。这种方式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老年人可以自取所需。从管理部门角度考虑,不但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更便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对常规养老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一种新的尝试。

老年人之间的自我管理方式是保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式:(1)老有所学。以原工作单位老年人为范畴,开展退休养老阶段的学习和提高工作。这种形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和学习社会新事物方面。主要组织者由退休人员担任,这样便于结合退休人员的思想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学习互动,使得退休人员在学习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2)老有所为。以现居住老年人地为范畴,开展生活上互帮互助工作。比如社区义务劳动、关注关心孤寡老人、空巢家庭等,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以年轻者、身体健康者主动帮助年老者和体弱者的形式表现。在政府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可以“志愿者”形式或者以“义工”方式开展工作。这种老年人自我服务的养老方式是弘扬团结友爱社会正气的必要形式。(3)老有所乐。以老年人兴趣爱好为平台,开展精神上的追求,培养共同的情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兴趣小组可以打破居住地等因素限制,本着个人爱好、志同道合的原则来组建,如音乐、书画、健身等文体兴趣小组,制定大家共同认可的兴趣小组管理规则,使得每位成员在其中都能得到快乐和愉悦。老龄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综合的、多元化的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来发展老龄产业,显然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依托、机构支撑、虚拟养老以及自我管理模式,这几种模式之间互相补充,各选所需,实现我国老龄人事业中的多层次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幸福高中作文下一篇:田园风光的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