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代中式婚礼(精选6篇)
时间:2012-12-06 10:15:46| 编辑:阿满 | 来源:爱情鸟婚事网 清朝
满族入关之后,新的统治阶级同样也带来了他们特色的婚俗和婚制等,像现在这段时间清宫剧不叫流行,看电视剧我们就能从剧情里了解个大概,比如说清统治者所提出的“满汉通婚”实际上并非实用于统治阶级,清十二帝的后妃中能记入史册的没有一位是来自汉族女子。而且清朝继承了明朝时期对婚姻制度法律化的管理手法,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修改制定。
清代——各阶层婚仪规格区分化
官员:当时凡是官员结婚,先以媒妁通言女家,如果两家满意,便择吉行纳采礼。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
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纳采日,主人吉服,命子弟为使,从人携带礼物送到女家。至门,女家主人吉服迎入,从者将礼物陈于厅堂,使者说明纳采的来意,主人表示接受,并告于庙。主人招待使者,上茶少坐,使者及从人辞归,主人送于门外。是日,官员纳采礼之家,设宴款待宾朋,用牲数目有严格规定,不得越制。公爵纳采日设宴用牲九,侯伯递减,一品官行纳采礼设宴准用牲六,二品官准用牲四,三晶官准用牲三,四品官以下准用牲二。
结婚前一日,女家送妆奁于官员家,陈于厅堂,以示女家陪嫁之丰厚。
结婚之日,官员家一面备办酒席大宴宾朋,一面设仪卫,以妇舆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无须亲迎。女家将出嫁的姑娘打扮起来,等候迎亲的车舆。当车舆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车,迎亲队伍返回家门,由女侍引导新娘入室。然后,新郎与新娘行礼如仪,再行合卺礼。当天,宴席的数目,在《大清会典事例》上有规定,同样不得越制。
品官之子,未受职者,婚礼视其父;已受职者,各从其品。
皇子:再说皇子的婚礼规格,内务府豫行钦天监诹指婚吉日,并列大臣、命妇中偕老者奏襄婚事。届期,赞礼大臣偕福晋父蟒袍补服,诣乾清宫东阶下。福晋父北面跪。藏历大臣西面立,称:“有旨,今以某氏女作配与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承旨,行三跪九叩礼,兴,退。乃诹吉纳币。(见经费。)届日,内务府官以彩亭载诸礼物入福晋家,陈币于堂,陈马于庭,陈赐物于阶上,以纳币告。
福晋父母袛受谢恩,燕会行礼如仪。婚前一日,福晋家豫以妆奁送皇子丨宫铺陈。届日(上斦下贝)明,皇子蟒袍补服,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出者,并于所生嫔妃前行礼。皇子乃如福晋父母家,行迎娶礼,回宫。内务府选随从女宫八人豫诣福晋家阁前袛候。赞事命妇豫诣皇子丨宫内别室袛候。自宫门至于福晋家,步军统领所饬部洒扫清道。銮仪卫备仪仗,红缎帐舆。内务府总管一人,官属二十人,蟒袍补服,护军四十人,如福晋家奉迎。吉时届,内銮仪校奉舆陈于中堂。福晋礼服出阁。随从女官翊升舆下薕。内校异行。镫八十炬十前导。女官随从,出大门乘马。前列仪仗,内务府总管帅属及护军前后导护。行至紫禁城门外,众下马步入,及仪仗止于宫外。女官随舆入至皇子殿前,降舆。女官恭导福晋出舆,引入宫。吉时届,赞事命妇上合卺酒,设燕,皇子与福晋行合卺礼,执事者皆退。是日,内大臣、侍卫二品以上、八旗、文武大臣齐集,福晋亲族有职人等暨同旗之大臣、侍卫官员等齐集箭亭内,命妇等在长房内筵席,如纳币于福晋家之仪。翼日,皇子及福晋夙舆,朝服,内务府管理妻二人导,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朝见礼。皇子前立,福晋后立。皇子行三跪九叩头礼,福晋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次诣所出妃、嫔前行礼。皇子行二跪六叩头礼,福晋行四肃二跪二拜礼,各如仪,退。(其何处行礼之处,宫殿监督领侍卫皆豫奏闻请旨。)皇子仍如福晋父母家行礼如前仪。
皇帝: 虽说清朝婚礼也大多遵行“六礼”可皇帝大婚自然会比“六礼”复杂许多,比如各代皇帝大婚均要经过册立礼,必须确立皇后这一特殊的身份,这是其他各种官民不能有的礼仪;而皇帝贵为天子,大婚不亲迎,派使节迎娶称奉迎,即奉命迎娶;宋代开始皇帝大婚把“请期”改为“告期”,改变了主动与被动关系,即由男方的被动转为主动,女方由受“请”变为被告知;皇帝大婚作为国家庆典,必要颁诏等等,这些是皇帝婚礼与士庶婚礼截然不同之处。具体到清代皇帝大婚礼仪,主要有纳采、大征(纳征)、册立、奉迎、合卺、朝见、颁诏、庆贺、筵宴等。婚礼按进行的时间归纳起来,则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在具体的大婚仪式上,体现着清代典章制度发展的时代性差异与满汉间的民族差异性。
婚前礼:纳采、大征
清代皇帝大婚,皇后的选择通过选秀女的形式,并不存在像民间的订婚礼程序,只是皇家要表明尊崇古礼,举行纳采礼。所以这种层面上的采纳礼只是一种形式上的。
在纳采礼之后举行筵宴,称为纳采宴纳采礼之后举行纳采宴。如按古礼,本是在女家举行的答谢媒人的宴会,宴会后女家还要向媒人致以薄礼“脯”,即“宾即筵,奠于荐左;降筵,北面坐取脯”。明代皇帝大婚,纳采礼之后,“主婚者出大门外,至正、副使前致词云:‘请礼从者’。正、副使复入,酒馔毕,主婚者捧币帛以牢正、副使”。可见,明代皇帝大婚在纳采宴这一礼节上,与士婚礼中的纳采宴并无二致。但这并不符合儒家对礼制的“因袭其当因者,革除其当革者,减损其当损者,增益其当益者”,“礼以义起”的主张,天子大婚不可与士人婚礼等同。所以,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其纳采宴的承办则改变了主宾关系,并不是像一些现代人著述中所说的由皇后父母设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纳采礼成,未时设纳采筵宴。内务府官豫设宴桌,皇上特命内大臣、侍卫、八旗公侯以下,满洲二品、汉二品以上官,宴后父于外堂,后父为宾席。”“筵宴毕,鸿胪寺官引众官诣堂下,望阙序立,听赞,行三跪九叩礼。”
至于纳吉、告期(请期)之礼,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未刻意地追尊古礼,而不像明代皇帝大婚礼中勉强开列在一起。皇帝大婚诸礼节,均经过钦天监这一国家天文历法机构卜测,皇后是在八旗众多秀女中经过二次复选而定,在朝廷看来是优中选优,自然吉不可疑;在大婚前,皇后的妆奁抬进皇宫的同时,也就等于告知了奉迎的时间,即在妆奁抬进的次日。婚成礼:册立、奉迎、合卺、祭神
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皇帝大婚的婚成礼包括册立奉迎礼、同牢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
皇帝大婚与臣庶婚礼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举行了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称此礼为“亲迎礼”;而皇帝则必须派遣使节先到后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由使节奉命迎接,因而称“奉迎礼”。
册立奉迎礼。这是皇帝大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实际上是两个相连续的礼仪。册立礼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黄金制作的金册与金宝,它们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证”一样。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镌刻以满汉文,其形式与皇帝御宝形式相同,现今故宫博物院还典藏有清代册立皇后的满汉文“皇后之宝”,按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记载,制作金宝用金550两。册立礼在皇后府邸举行,经过这一礼节,待字闺阁的“准皇后”才真正确立为皇后的身份,然后才有皇帝遣使迎娶的程序。奉迎礼是迎娶皇后进入皇宫的礼仪。册立与奉迎礼一般在同一日连续举行,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行奉迎礼,清代只有同治帝把两项礼节分为两日举行。清代同治、光绪二帝奉迎皇后以“子”时,却又颇有复古的倾向。
很多人都认为按照古礼迎接新娘是大红色贴喜字新轿,但在清朝皇后入宫所乘坐的轿辇是皇室专用的明黄色而且不能贴喜字,而是皇帝亲笔所提的“龙字”但在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至今还典藏在故宫博物院。此外还要有金质双喜“如意”一柄。皇后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必须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
奉迎皇后,凤舆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在乾清宫阶下轿。“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有的学者考证此俗是满族萨满信仰中对火崇拜的反映。其实,以火驱邪这种习俗不仅满族流行,而且“外人到东海窝集部的窝棚、帐篷时,要跳火,过火,这就意味着盛火去掉了邪气”。新娘从母家走进夫家,也是从外族他姓而来,为了不给夫家带来邪气妖魔,所以要从火上跨过。满族以火驱邪不仅表现在婚礼中,即使在丧事时也同样要跨火:“满洲人如本家遇有孝服者,必请出神位安于洁净之室。若族中孝服,则在大门外释去孝衣,始入院内。如无另室之家,则净面洗目,焚草越火而过之,始入”。皇后不仅在进入皇家——夫家之时跨火驱邪,而且对迎娶时所乘之轿以及盖头,提前也要用藏香熏一下以驱除邪气。
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上跨过,才可进入洞房。其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跨马鞍之俗,由来已久,以其音与“安”相同,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而皇后在乾清宫下轿的同时,就要由在宫中执事的福晋命妇接过皇后手中的“如意”与苹果,递上宝瓶,皇后要怀抱宝瓶前往坤宁宫。但宝瓶并非取其“平安”之意,其作用如同聚宝盆,它是财富的象征,其内盛装“珍珠二颗、宝石二块、金钱二个、银钱二个、金‘如意’二个、银‘如意’二个、金锞二个、银锞二个、金八宝二个、银八宝二个、金银米”。满族民间新娘也抱宝瓶,只是其内所盛装的东西不能像皇家那样昂贵,一般装有大米和小米,权称为金银米。在河北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时,还有递给花瓶之俗,同时歌唱道:“花瓶本是圣人留,轩辕黄帝起根由。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贵荣华万万秋。”其意义与宝瓶相同,无非都寄予了对财富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皇后跨过马鞍,进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与皇帝一同先行“坐帐礼”。在满族民间,“新娘入帐篷登床,面吉方而坐,俗称‘坐福’,也称‘坐帐篷’。坐帐之后行合卺礼。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统治者将其推演到君臣的高度。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合卺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母家奉迎时所穿的龙凤同和袍,把“没上头”的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穿上朝袍朝褂。这身打扮,完成了从闺阁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蜕变,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从平民女子到皇后身份的蜕变,只有这种身份才配与皇帝合卺。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却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
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其歌词虽不见档案记载,但无非是祝愿的吉利词语。按古礼,在新娘新郎合卺之后,“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妇余”。即由新娘的陪嫁女子“媵”吃新郎所剩之饭食,新郎的从人“御”吃新娘所剩之饭食,以此表明阴阳(男女)蕴藉交接。明代帝后大婚尚恪守古礼中的合卺之仪,如以四个金爵和两个卺行合卺礼,分三次酌酒,并且“皇帝从者馂皇后之馔,皇后从者馂皇帝之馔”。而在清代皇帝大婚中,各种文献已不见爵与卺并存的记载,其合卺改以金质合卺杯。合卺后当晚,帝后还要吃长寿面,次日还要举行“团圆宴”,以表明帝后婚后生活的美满。在满族婚礼中,不论民间,亦或皇家均不见传统完全复古的合卺礼仪式。甚至在民间合卺时,还要由萨满太太向空中抛肉。这些正是满族不同于汉族传统婚礼之处。
婚后礼: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
洞房各礼行过之后,皇后须与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庙祭祀,称“庙见”,以求得祖先神灵的接纳。皇后首先要到供奉列祖圣容(即画像)的寿皇殿(今景山公园北麓少年文化宫)祭拜上香,然后回到宫内,依次到供奉先皇、先后的各宫殿中上香行三跪九叩礼。
朝见礼是择吉日皇后到慈宁宫向皇太后所行之礼。民间婚礼之后,新妇于第二日拜见公婆(古称拜舅姑),为其点烟斟酒倒茶。而在皇家,只有老皇帝驾崩(乾隆帝除外),新皇帝才能即位,所以大婚皇后从来无“舅”可拜,而只能拜“姑”,即皇太后。
之后就是庆贺,召见外国使臣,大摆筵席等。
1 新中式景观概念
新中式景观是中国现代化园林通过借鉴和研究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两者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景观设计概念, 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 同时也带动了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发展。目前, 新中式景观设计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通过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时尚元素, 将传统文化中的儒雅、沉稳、内敛等传统元素作为设计的主概念, 完全糅合到现代时尚元素中, 为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增添不少光彩, 让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加具有古典韵味。新中式景观设计的目的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气息在现代社会中重现, 让使用者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
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式各异, 内容丰富, 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下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色彩。比如:水墨画、雕刻、诗词歌赋、制陶等多种传统元素符号。这些元素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气息, 不管是在世界文化史, 还是在中国近现代百花齐放的文化大潮中, 它们都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中国最传统、最淳朴、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些元素所代表的传统文化, 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象征。在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传统用之于现代, 更古朴, 更典雅;同时, 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一种形式, 挖掘古典的美, 表达现代的追求, 震撼人心。
3 新中式景观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中式景观作为我国新兴的景观设计理念,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带给使用者更加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让人们有更加舒心的感觉, 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目前, 西方文化的大举进逼, 对我国现代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侵蚀, 同时也给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新中式景观设计的诞生也有其必然的历史使命。新中式景观设计不只是起到一个简单的复古作用, 而是完全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并将其融合到现代化元素中, 以另一个视角、另一种设计手法来打造全新的中国园林。新中式景观是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衍生出来的文化瑰宝, 必将会给中国现代化园林设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4 新中式景观在现代园林中运用
新中式景观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者, 同时与现代化时尚元素相融合, 在对现代化园林景观的审美、结构、设计、布置、材料选择等基础上, 将提炼出来的传统文化元素、园林造景手法、景观要素等具有浓厚古典韵味的理念糅合到现代化园林设计中, 形成了全新的造园手法和理念, 不仅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也在现代化园林设计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并且通过结构重组、简化、衍化等方式, 将古典园林的精髓融合到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中, 最终营造具有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化时尚元素相结合的现代化园林景观。新中式景观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运用, 能够使中国传统生活模式重现在人们眼前, 勾起人们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情结, 不仅新中式景观在现代化园林设计中会越来越璀璨, 同时也唤醒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5 结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 通过其久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具有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特点。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 从传统园林的文化元素中提取精髓, 融合到现代化时尚元素中, 形成了新中式景观这一现代化的中国园林景观形式。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是对现代化文化的创新, 将新中式景观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既能够直接推动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 也起到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淑媛.东西方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比较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1 (18)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今天是公元*****年元月**日,农历**年**月初**,今天久赋盛名的天津鹏天阁大酒楼6楼的宴会大厅,是高朋满座,金碧辉煌,正在恭候一对新人的到来。承蒙曹氏家族和邢氏家族的厚爱,在这里为一对新人主持新婚庆典,我感到万分的荣幸,希望大家在仪式当中,给予一对新人和主持人,多多的掌声支持,谢谢——啦!(响乐)在这里我也要代表一对新人和他们的双方家长,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祝各位来宾朋友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抬头见喜,低头见钱。谢谢!(响乐)
现在良辰吉时己到,我宣布曹先生邢小姐新婚庆典现在开始——。有劳嘉宾大架,全体起身。这正是“新人到堂前,宾主站两边,才子配佳人,鼓乐响连天。”有请新人入花堂拉-------!(响乐)
“借来天上火,燃成火一盆,新人火上过,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啦!”(响乐)“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响乐)“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身”。(响乐)有请新郎官在自己新婚庆典的舞台上三箭定乾坤:一箭射天,天赐良缘,新人喜临门啦!二箭射地,地配一双,新人百年好和。
三箭定乾坤,先射天,后射地,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响乐)
一对新人在大家的掌声祝福下,已经来到了花堂上,有请来宾落座。各位来宾,各位贵友,按照咱老祖宗的规矩,新娘的盖头是到了洞房新郎才挑开了,但是,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多的嘉宾,大家是不是想早一点看看新娘的花容呀!(想)。那好!今儿咱们就来个“与时俱进”,提前在这里让新郎揭开盖头,好不好(好)(然后拿一称杆,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呀(称杆)对,这是称杆,称杆这上面的是什么(称星)这秤杆也叫“喜竿”,咱们让新郎官,拿这个“喜竿”挑开新娘的盖头,新郎官“称心如意”啦!(响乐)
这正是“芙蓉出绿水,新人露花容”。大家掌声祝福啦!(响乐)介绍新人
朋友们,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两位新人:这位英俊潇洒,精明干练,满脸沾沾自喜,又有一点洋洋得意的先生,就是新郎先生;掌声祝贺------。(响乐)站在新郎旁边的这位美丽大方,满脸甜蜜的就是新娘小姐。掌声祝福他们!(响乐)三拜九叩大礼
下面请新人行大礼,行三拜九叩之礼。一拜天地
一拜天地日月星,请一对新人转过身,整衣冠,拱手作揖,拜。风调雨顺,一鞠躬,五谷丰登,再鞠躬,家业兴旺,(响乐)三鞠躬,起身。再拜高堂,老祖宗。
有请双方家长上台入座,依次为女方家长,男方家长。整衣冠,拜。(响乐)
祝父母多福多寿,一鞠躬。愿高堂幸福安康,再鞠躬。
愿父母双亲,寿比南山,三鞠躬。请新人起。(响乐)
在这里我也代表一对新人,祝愿双方老人“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愿你们来年的此时共享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夫妻对拜
请新人面向北,相对而立——互相整衣官——拱手作揖——拜(响乐)夫妻恩爱,一鞠躬。百年好和,再鞠躬。
早生贵子,三鞠躬。请新人起。(响乐)改口敬茶、给红包
双方家长握手合影,”天上牛郎会织女,地上才子配成双,今日两家结秦晋,荣华富贵万年长。“(响乐)早生贵子
拿桌上准备好的四喜果(枣、栗子、花生、核桃),问新郎、新郎什么意思核桃———白头偕老花生———花搭着生枣、栗子———早生贵子吃子孙饺子
子孙饺子有七个———五男二女,新娘咬一口饺子,问新娘生不生。
感谢来宾谢仪词
牵马的,抬轿的,敲锣打鼓放炮的;接客的,嘹哨的,还有招呼不到的;梳头的,扶女的,亲朋好友知己的;看客的,送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烧火的,做饭的,挑水切菜捞面的;扫地的,看院的,提茶到水抹案的;还有门口立站的;扒到窗台偷看的;新郎、新娘咱们一起行礼,啦!以上是天津一位老师的传统司仪词,也是目前我在网上找到的一套最完整的中式婚礼词。也是一套典型的拼凑词。司仪词是婚庆人最关心的东西,所以我就斗胆借这套词,来说一说传统婚礼的司仪词。其开场词是现代词自不必说。
其引场词:新人到堂前,宾主站两边,才子配佳人,鼓乐响连天。”有请新人入花堂拉!引用的是陕西临潼民国中叶时流行的迎轿词。用词作了恰当的修改,词句工整押韵,词义应时应景,是目前笔者见到的比较好的引场词或迎轿词。其迈火盆、跨马安、撒谷豆,“借来天上火,燃成火一盆,新人火上过,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啦!”“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
今天是公元*****年元月**日,农历**年**月初**,今天久赋盛名的天津鹏天阁大酒楼6楼的宴会大厅,是高朋满座,金碧辉煌,正在恭候一对新人的到来。承蒙曹氏家族和邢氏家族的厚爱,在这里为一对新人主持新婚庆典,我感到万分的荣幸,希望大家在仪式当中,给予一对新人和主持人,多多的掌声支持,谢谢——啦!(响乐)在这里我也要代表一对新人和他们的双方家长,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祝各位来宾朋友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抬头见喜,低头见钱。谢谢!(响乐)
现在良辰吉时己到,我宣布曹先生邢小姐新婚庆典现在开始——。有劳嘉宾大架,全体起身。这正是”新人到堂前,宾主站两边,才子配佳人,鼓乐响连天。“有请新人入花堂拉-------!(响乐)
”借来天上火,燃成火一盆,新人火上过,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啦!“(响乐)”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响乐)”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身“。(响乐)有请新郎官在自己新婚庆典的舞台上三箭定乾坤:一箭射天,天赐良缘,新人喜临门啦!二箭射地,地配一双,新人百年好和。
三箭定乾坤,先射天,后射地,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响乐)
一对新人在大家的掌声祝福下,已经来到了花堂上,有请来宾落座。各位来宾,各位贵友,按照咱老祖宗的规矩,新娘的盖头是到了洞房新郎才挑开了,但是,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多的嘉宾,大家是不是想早一点看看新娘的花容呀!(想)。那好!今儿咱们就来个”与时俱进“,提前在这里让新郎揭开盖头,好不好(好)(然后拿一称杆,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呀(称杆)对,这是称杆,称杆这上面的是什么(称星)这秤杆也叫”喜竿“,咱们让新郎官,拿这个”喜竿“挑开新娘的盖头,新郎官”称心如意“啦!(响乐)
这正是”芙蓉出绿水,新人露花容“。大家掌声祝福啦!(响乐)介绍新人
朋友们,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两位新人:这位英俊潇洒,精明干练,满脸沾沾自喜,又有一点洋洋得意的先生,就是新郎先生;掌声祝贺------。(响乐)站在新郎旁边的这位美丽大方,满脸甜蜜的就是新娘小姐。掌声祝福他们!(响乐)三拜九叩大礼
下面请新人行大礼,行三拜九叩之礼。一拜天地
一拜天地日月星,请一对新人转过身,整衣冠,拱手作揖,拜。风调雨顺,一鞠躬,五谷丰登,再鞠躬,家业兴旺,(响乐)三鞠躬,起身。再拜高堂,老祖宗。
有请双方家长上台入座,依次为女方家长,男方家长。整衣冠,拜。(响乐)
祝父母多福多寿,一鞠躬。愿高堂幸福安康,再鞠躬。
愿父母双亲,寿比南山,三鞠躬。请新人起。(响乐)
在这里我也代表一对新人,祝愿双方老人”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愿你们来年的此时共享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夫妻对拜
请新人面向北,相对而立——互相整衣官——拱手作揖——拜(响乐)夫妻恩爱,一鞠躬。百年好和,再鞠躬。
早生贵子,三鞠躬。请新人起。(响乐)改口敬茶、给红包
双方家长握手合影,“天上牛郎会织女,地上才子配成双,今日两家结秦晋,荣华富贵万年长。”(响乐)早生贵子
拿桌上准备好的四喜果(枣、栗子、花生、核桃),问新郎、新郎什么意思核桃———白头偕老花生———花搭着生枣、栗子———早生贵子吃子孙饺子
子孙饺子有七个———五男二女,新娘咬一口饺子,问新娘生不生。
感谢来宾谢仪词
牵马的,抬轿的,敲锣打鼓放炮的;接客的,嘹哨的,还有招呼不到的;梳头的,扶女的,亲朋好友知己的;看客的,送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烧火的,做饭的,挑水切菜捞面的;扫地的,看院的,提茶到水抹案的;还有门口立站的;扒到窗台偷看的;新郎、新娘咱们一起行礼,啦!以上是天津一位老师的传统司仪词,也是目前我在网上找到的一套最完整的中式婚礼词。也是一套典型的拼凑词。司仪词是婚庆人最关心的东西,所以我就斗胆借这套词,来说一说传统婚礼的司仪词。其开场词是现代词自不必说。
其引场词:新人到堂前,宾主站两边,才子配佳人,鼓乐响连天。“有请新人入花堂拉!引用的是陕西临潼民国中叶时流行的迎轿词。用词作了恰当的修改,词句工整押韵,词义应时应景,是目前笔者见到的比较好的引场词或迎轿词。其迈火盆、跨马安、撒谷豆,”借来天上火,燃成火一盆,新人火上过,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啦!“"一块檀香木,雕成玉马鞍,新人迈过去,步步保平安。”“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上台转过
身”。是典型的北京竹板喜歌,又借用了臧鸿老先生的叫卖吆喝调,婚礼现场我无缘亲见,不知道吆喝出来是什么效果,但是就竹板词的节奏和臧先生吆喝叫卖的韵味来说,感觉有些拿茶水冲咖啡,不如单纯些好。但是,其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迈火盆只能是新娘迈,新郎是决不能迈的。因为它烧得是新娘身上的晦气。笔者不知现场如何但词中称“新人火上过”不妥。
其射三煞明显用了藏老爷子的衣钵,无可厚非。“有请新郎官在自己新婚庆典的舞台上三箭定乾坤: 一箭射天,天赐良缘,新人喜临门啦!二箭射地,地配一双,新人百年好和。
三箭定乾坤,先射天,后射地,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但对于射三煞这个环节来讲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射三煞原是清朝婚礼上满族旗人特有的婚俗,其内容是下轿之前新郎拿着弓箭朝新娘头顶虚射三箭以射杀新娘身上的煞气和晦气,同时也是希望新娘的到来能给新郎家带来好运,免除新郎家的祸事。其原名不是射三煞,而是“桃花女破周公”。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煞是指:青牛、青羊、乌鸡之神。我们前面说的撒谷豆就是为了避这三煞。意思是说,三煞忙着去吃谷豆,就危害不到新人了。现在的撒花纸片、喷彩条就是由此演变而来。后来到了晚清和民国,职业的娶亲太太和喊轿师傅为了保住饭碗,故弄玄虚把类似的一些环节神秘化,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所以,笔者认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逻辑上都讲不通,所以笔者主持的传统婚礼中从不设置此环节。
注:周公、桃花女的说法,源于元明戏曲和小说。桃花女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杂剧。戏的情节是:算命人周公开业30年,从无错差,百算百准。某日有石婆婆算命,周公算定好儿子石留柱在外必遭横死,石婆婆回家途中遇到桃花女,桃花女教了她化解之法,救了石留柱。石婆婆找周公退卦钱,说他卦不灵,周公大惊失色。周公又给彭祖算卦,断定他必死,彭祖遇桃花女,桃花女教他祭拜北斗星,得以延长寿命,彭祖见周公,周公知其原因,忌妒桃花女破卦法术,请彭宜为媒,娶桃花女为妻。
桃花女进门后,周公费尽心机要害死她,但都被她的法术所破。一次他想害死桃花女,反而险些害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其后,周公仍设计害死桃花女,桃花女法术高明,恰厄运落在周公家中,幸亏玉帝恩赐,周公一家死而得生。其后真武大帝出场,说明周公与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转世,世缘已满,应复归天位。
其挑盖头基本像而今市面上的大部分传统婚礼一样只有一句:称心如意。比较干瘪。其称秤杆为“喜杆”,把称星与称心拧到一块,笔者没查到具体依据和缘由,不知从何而来。但是,挑盖头前的铺垫和解释,我个人之见没有必要。其中间穿插介绍新郎新娘,有些不伦不类,笔者感觉不妥其三拜九叩用词比较寒酸,看得出有些话短词穷,程序连接上也牵强人意。但用鞠躬替代叩首,和添加改口敬茶、给红包,双方家长握手合影,应该是因为在酒店或是新人要求的情况下一种身不由己的选择。
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
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臵。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3)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4)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三、中国的婚纱历史
我国婚纱礼服行业起步比较晚,国人真正开始接触白色婚纱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红色凤冠霞帔的传统将近3 000年之久。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婚纱变成了婚礼服饰的代名词。但凡是读童话书长大的女孩,谁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穿着华美的礼服与王子翩翩起舞,然后以一个完美的婚礼作为整个童话的美丽结尾。而婚纱实现了女孩们儿时那最美丽的公主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婚纱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意识滞后,以至于当时青年人对婚纱的强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时尚的美好愿望不能被完全满足。最早期的中国婚纱礼服样式死板,且可选择性狭窄,人们只能遥望电视里的明星、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阶层。到后来,通过婚纱礼服企业以及设计师等诸方的共同努力,婚纱的款式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消费者在对婚纱的选购上存在着盲目性,选择的往往都不是适合自己的款式。2001年之前,结婚的新人大多数还是选择租赁婚纱礼服,而订制购买礼服尚未在中国形成气候。据统计,2005年中国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连理,而其中至少有60%的新娘选择穿白色婚纱礼服举行典礼。我们来想象一下,600万个穿婚纱的新娘,那景象将是多么壮观啊!
四、礼仪
1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征
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古典园林风格, 中国古代园林具有要其他园林的一些不同特征。具体有以下几点:
1.1 山水自然景观。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中, 自然的地貌特征、水文条件、植物景观等都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传统园林设计比较注重景观的意境, 强调设计源于自然但要高于自然, 以此来强调人对自然的感官认知。
1.2 适宜的人居环境。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 生活居住条件还相对较为恶劣, 而园林设计师则正是通过巧妙的园林设计, 来营造出较为适宜人居的环境。这主要表现为古代园林设计很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即利用山水、树木以及建筑的巧妙设计, 实现光影、气流和温度的调节, 以此来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1.3 巧妙的空间设计组织。
在古代园林设计中, 对于空间细节的设计非常重视, 力求无论在哪个角落中都能看到别致的景观。即通过设计将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景观。在空间组织上, 注意利用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手法来实现空间的不断变化。将园林分隔为多个小园林, 但是每个小园林又相互辉映, 互相衔接, 形成了多种多样, 空间交错的景观, 使人流连忘返。
1.4 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园林最大特色并不单单是在于其精妙的景观设计, 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意味, 也就是意境文化。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古人利用诗画来寄情于山水, 并且在园林设计中也常常会在匾额上写上楹联, 利用刻石、书法、音乐等手法来表达意境, 使得园林更具有深度和厚度。
2 对中国古代传统园林集的认识
2.1“天人合一”并不等同于园林生态思想。
尽管中国古代传统园林注重建设山水园林, 强调师法自然, 天人合一, 并且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很多具有生态意义的园林。但是需要明确的是, 天人并不等同于生态园林思想。原因在于天人合一的主要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而服务的, 最终是将君权神授的理念深入到大众观念中去的。其最初的设计并不是为园林所设计。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直接造成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农耕社会, 人口增长缓慢,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基本未被打破, 生态问题远未凸显。这时, 虽然已有朴素的生态思想, 但远没有上升到“观”的层面。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 主要是针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阐发。而现代生态伦理, 则将古代伦理范畴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思想远未被纳入社会伦理层面。即使是今天。构建生态伦理核心问题的探讨还远未完成。
2.2 意境并非唯独中国园林特有。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园林是独具魅力和风格的意境园林, 而且认为意境园林是中国独有, 其他国家都不存在的。事实上,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不利于我们很好的继承和创新古代园林思想。因为意境, 并不是单单我们中国园林独有。意境一词是由我国首先提出, 但在发展的进程中, 结合了西方的一些艺术美。从审美活动 (审美感兴) 的角度看, 所谓“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物象、事件、场景, 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就是“意境”的意蕴。尽管我国古代文化对于意境的领悟与运用较为深刻, 意境一词也属于我国美学所特有, 但这并不代表西方具有人生感、历史感与宇宙感的园林艺术不具意境。同样, 意境也并非仅仅属于某一个国度, 东西方园林形式大不相同, 在美学思想上也有明显差异, 但这并不妨碍东西方园林具有不尽相同又内涵相通的美学现象———意境。
3 中国园林对古代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
时代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 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 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 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 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 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 吸取她的造园精髓, 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思想, 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 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 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 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 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 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 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 取西方园林之长, 补中国园林之短, 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 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文化的传统是当前园林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的工作中, 必须要抱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来继承古代园林, 并且要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 改掉盲目追求或者全盘否定西方园林的思想, 合理结合古今中外的园林特点, 从而将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园林传统创新发展, 发扬光大。
摘要:在长期的园林艺术发展中, 我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园林艺术。这是其他国家古文化中不能达到的境界。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是我国历史文明中的文化瑰宝,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今天的园林艺术发展中, 我们需要积极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优点, 摒弃其中存在的缺点。而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就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现主要对中国古代园林传统艺术的继承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继承,生态,意境
参考文献
[1]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5—6.
[2]刘立夫.“天人合一”不能规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J].哲学研究, 2007 (2) :67:69—70.
【中国传统古代中式婚礼】推荐阅读: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11-02
传统的中式婚礼礼仪09-10
传统中式婚礼主持词与传统农村婚礼主持词02-19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禁忌07-20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06-24
传统的中式婚礼主持词12-10
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建筑论文02-14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图文02-22
中国传统村落06-17
中国文化传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