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旅游扶贫工作方案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旅游扶贫工作方案

县旅游扶贫工作方案 篇1

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旅游市场秩序,有力打击非法经营行为,有效地保护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整治我县的旅游市场,更好地巩固和提升旅游成果,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整治的长效机制,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我县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县计划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工作,并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目标,以目前我县旅游市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重点解决当前影响旅游业的突出问题,坚持服务旅游产业、服务旅游经济发展,按照教育、规范、监督并重,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物价、技监等相关部门,按照“条块结合、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集中打击”的要求,集中时间和力量,重点对长期阻碍我市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进行综合整治。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旅游市场综合整治,遏制旅游市场上存在的“旅行社业务开展力度不大、旅游团队和旅行社对接不了、旅行社不能有效招揽散客、游客购买不到旅游商品、游客消费不高、旅游市场 1 发育不完善”等一系列困扰我县旅游发展的痼疾问题。通过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打击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打击社会闲散人员私揽旅游业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有效遏制欺客宰客,沿路揽客等现象,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环境”的目标。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者满意度,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县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整治内容及工作方法

(一)开展对旅行社的专项整治

1、加大对无证经营旅游业务的打击力度。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以及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从事旅行社业务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核。对非旅行社的单位及个人以招徕旅游业务为目的进行宣传的,坚决予以取缔。

2、加大对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力度。通过日常检查及业内举报、游客投诉等,特别是对因超范围经营导致安全事故,或因服务质量等问题造成游客投诉的要依法从重处罚。

3、打击低于正常成本价格参与竞销的行为。通过检查旅行社与组团社来往传真及接待合同,广告宣传品等,对以超低价招徕接待旅游团队的恶性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4、规范旅行社的广告宣传行为。通过对旅行社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所做的广告进行检查。重点查处以虚假广告及旅游信息、欺骗性旅游合同招徕游客、降低服务质量标准等违规经营行为。

5、加强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监管。利用派团单为抓手,规 2 范导游上岗服务,对旅行社的行程安排、服务质量等进行检查,提高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监督单》的回收比例,加强检查和统计工作,对游客满意率低于90%的旅行社,对其总经理及导游员进行约谈或培训,确保游客的满意度。

(二)加强对旅游饭店的专项整治

1、严厉打击旅游饭店的虚假宣传和攀附性广告。加强对各旅游饭店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所做的广告及宣传品的检查,对非星级酒店进行星级宣传的,或星级酒店高于本星级进行宣传的依法进行严厉查处;

2、加强对旅游饭店服务质量的监管。通过举办服务员培训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聘请有关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我县旅游饭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旅游饭店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对因酒店服务质量问题造成的旅游投诉,依法进行处理。

(三)加强对旅游餐馆及购物点的整治

紧密配合工商、卫生、物价、技监等部门,加强对旅游餐馆和旅游购物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虚标价格、牟取暴利、私自收受回扣的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引导经营者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及服务。对欺客宰客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对因产品质量及价格欺诈导致的旅游投诉,一经查实,依法从重处理,并在媒体上给予曝光,(四)加强对 “野导”的整治

按照相关法律条规,坚持相关部门统一行动联合执法,由公安、交警、交通运管、综合执法大队、工商、旅游、景区等相关 3 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整治工作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长期有效地进行依法整治。

(五)加强对全市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检查监督

加强对全市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周边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的检查监督。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旅游企业,采取现场检查、抽查、查看旅行社客人填写的服务质量跟踪单等形式,加强对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查处和打击导游和司陪人员各种不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整治的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旅游市场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涉旅部门要做好协调联动,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完成。

2、坚持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并重的原则,以投诉和举报为工作重点,加强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对问题多、性质严重的旅游企业,要督促整改,并定期复查和行业内通报。

3、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程序,认真细致地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对拒不整改的旅游企业及个人,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从重处罚,决不姑息。

4、对涉及公安、安全、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相关部门管辖的违法违规案件,按照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有关分工,由相关部门联合执法,避免重复检查、交叉检查,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

5、新闻媒体对整个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跟踪报道,对违规旅行社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同时对规范经营、诚实守法的企业和成功的做法要及时报道,通过正面宣传的方式推动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树立西盟旅游业的良好形象。

县旅游扶贫工作方案 篇2

一、鄱阳县地理位置的优势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鄱阳东岸,东径116023′45″至117012′50″,北纬28046′36″至29042′03″,两接九江地区,南与余干、万年县隔河相望,北邻彭泽县和安徽省东平县,东靠景德镇市、乐平市,县境内东西宽71.8公里,南北90.2公里,鄱阳湖面积达313平方公里,内湖达545.7平方公里,水库90平方公里,县城面积为4214.68平方公里,各类水线——河、湖、水库面共8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38%。湿地资源总面积为192417公顷,是一个天然的生态系统调节器,物种异常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探幽旅游开发前景。

二、鄱阳县的旅游气候条件

鄱阳县属亚热带,平均日照时数为2018.3小时,年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716毫米,年均无霜期达273天,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鄱阳县的低山地区以常年绿阔叶林为主,丘陵地区以杂灌或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为主,大多生长良好。岗地及湖滨地区,植被已完全破坏,主要是人工及天然马尾松,且生长不良。在鄱阳湖边缘的湖滩、草洲分布着茂密的草植物和沼泽植物。其农业生产则以种植水稻为主,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分为早稻,一季晚稻,二季晚稻。同时种植麦子、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三、鄱阳县交通旅游区位优势

鄱阳县交通能力近年来得到进一步提升。便捷的交通干线四通八达,方便出行和旅游。境内现有省道田乐线81公里、景湖线52.01公里、京九和景鹰调整公路贯穿于鄱阳县境内,随着九江——景德镇铁路的修建,东可达皖赣线,西可达京九线。京九铁路将横穿城北部,成为鄱阳旅游向外发展带动经济的关键。鄱阳县有昌江、乐安圩、信江、饶河4余主线和潼津、西河两条航道线,有一条通往南昌、九江、景德镇及长江口岸的主水道。公路有南北及车辆十字形干线,大芝路、人民北路穿境而过。为鄱阳县生态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四、鄱阳县生态旅游扶贫背景

鄱阳县生态旅游扶贫应抓住国家开发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机遇,找准切入点,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提升鄱阳生态旅游的品位和影响力。鄱阳县是鄱阳湖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县,其鄱阳湖的面积达313平方公里,湿地面积为192417公顷,是一个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天然生态旅游圣地。鄱阳湖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虾类、贝类等各种水生植物和多种浮游生物,是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和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侯鸟栖息地,全世界90%的白鹤和上百种侯鸟在鄱阳县白沙洲保护区越冬,这都是优良的生态探幽旅游资源,是鄱阳县生态扶贫的发展方向。鄱阳湖也存在着自然灾害,主要为水患和风灾,鄱阳湖最显著的特点是“涨水一大片,枯水一条线”,这给生活在湖边的群众生活生产带来不便,是周边村落致贫的主要原因,周边村落的群众主要靠打渔、放牧为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由于国家对候鸟的保护力度加大,使那些自清代就以捕杀候鸟为生的村民生活更加艰难,加剧了村民与生态环境和政府的矛盾,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为解决这一尖锐矛盾,政府因加大对鄱阳湖周边村落的扶持力度,为策应国家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个良好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也为生态旅游扶贫提供良好的开发平台。

五、鄱阳县生态旅游扶贫开发方式

1、观光观赏扶贫产业与体育赛事相结合

中国湖城鄱阳县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和湿地环境,以自然的河流、草州、泥滩、岛屿、泛滥地、池塘等湿地为主体景观,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开展各项体育竞赛的天然场地。这么多年来,鄱阳湖湿地公园举办了许多有全国影响的赛事和各种观光旅游节。如“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中华龙舟大赛、光棍帐蓬节、泥滩节”等。这些活动改变了鄱阳人的审美方式和生活态度,相当一部分人投身到运动休闲旅游开发中来,其中大多是当地农民和渔民。“中华龙舟大赛”的品牌效应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来鄱阳观赏旅游,大大推动了鄱阳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就业率飞速增长。为了加快鄱阳县体育旅游扶贫开发的步伐,使今年5月份在鄱阳湖湿地公园举办的“中华龙舟大赛”成为全国龙舟大赛的黄金赛段,鄱阳县动员全县之力,投入体育旅游扶贫当中,整合社会各界资金1000多万元,改造了比赛场地和相关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周围的村民和渔民提供了就业致富的平台。根椐上届比赛的效益统计,共为周边贫困村民和贫困渔民增加就业岗位达400多个,开发各种相应的体育旅游产业达200多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提高了贫困村民与贫困渔民的收入,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只要有机结合好体育旅游和扶贫开发的关系,相信这一扶贫方式将是促进湖区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2生态移民与湿地文化相结合

建设文化旅游大县实施方案 篇3

。1、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云南参与西部大开发、实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任务,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一个文明、开放、兼容、发展的特色旅游城市。2、发展目标建设文化旅游大县,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最近十五年,是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建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大县,是建水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比重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建水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主要目标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建水建成文化旅游市场繁荣、文化产业得到充分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文化设施与文化生活相得益彰的现代文化格局;加强特色文化区的保护、开发与建设,吸引一批文化人才,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建设一批富于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把建水建设成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有影响的旅游城市。二、建水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分析1、建水历史文化概述从步头,到巴甸,再到惠历,建水随着不同名称的演变经历了1250多年的历史。建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多元的、充满了开拓和创新神韵的历史。这座位于社国西南边陲的小镇,以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密集性享誉南滇,其独特的汉儒边地文化所赋以的魅力和带来的影响历久弥新,使建水早在1994年就获得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称号。早在汉代,古建水就是著名的“马援古道”的必经之路;唐代,是南方丝绸之路“南安通开竺道”的要冲。南宋末年,北方铁骑南下,忽必烈的蒙古军队渡过金沙江征服云南,中原先进的思想和哲学,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边地渗透并蔓延开来;自元代以来,地处红河北岸的建水成了滇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并历经七个世纪之久。元代统治者在边疆各地建文庙,兴儒学,大力兴文重教;到了明代,随着大量江南移民的涌入,先进的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使古老的建水由一个边陲的蛮荒之地渐渐走向文明,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汉儒文化,并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管理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种文化,体现在建水众多的古建筑、古民居及古朴的民风民俗之中,这种浑厚的历史文化铸就了建水辉煌的历史和巨大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建水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坚实基础。古往今来,建水人文气息浓厚,人文荟萃。据《滇志》记载,“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衣冠礼度与中州同埒,号诗书郡”;《临安府志》记载:“俗喜尚学,士子讲习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诸郡”。很多记载表明,建水是历史上有名的诗书之郡和科甲盛地,被誉为“滇南邹鲁”、“文献名邦”,这种人文气息的形成,与建水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传播有关,与建水历史上涌现的许多名人学士有关,它以建水大量自元代以来修建的寺庙、书院等建筑为依托,折射着浓厚、淳朴的信息,蕴含着儒家先进的思想和哲理,浸霪着一代又一代建水人。2、建水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文物古迹建水古城文物古迹密集,其数量与价值在云南省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学经院、宗教寺院、人居宅院等遍及全县,建水文庙、指林寺、朱家花园等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元十一年(1274),赛典赤・赡思丁受忽必烈委派任云南省平章政事,他强调为政以德,提倡新建孔庙,为儒学在边地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赛典赤的助手、广西道宣抚使张立道在建水创立了庙学,成为滇南兴办教育的初始;后文庙经元明清三朝50余次扩建,终成大观。建水文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最大的文庙之一,其风格规制完全依照山东曲阜孔庙,采用南北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建筑格局,至今有31处建筑保存完好,整组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每年在文庙内举行的大型祭孔乐舞和大型祭孔庆典活动,为古城建水增添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指林寺为“临安首寺”,是临安古城的发祥地。据《重修指林寺碑记》记载:指林寺“始于宋,成于元,而兴于今(明代)”,经明清两代扩展修建,形成二殿一阁一坊二庑二塔的规模,是古临安的佛教中心和主要禅院,也是名噪滇南的名寺,至今已有近7历史。朱家花园被誉为“滇南大观园”,是一组规模宏大,具有滇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建于清光绪末年(1905),占地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呈三横四纵布置,整组建筑雕梁画栋,建制精美,空间景观富于层次性,形成“迷宫式”木构架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土司衙署位于县城东南60余千米的红河北岸回新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895平方米。红河的南北一带明清时为纳楼茶甸副长官司(彝族土司)领土,土司治所原在官厅,光绪九年老土司死后,临安知府报云贵总督奏准朝廷,将纳楼司地分给土司后人承袭,各领地2里,并于回新寨建衙署一座。纳楼土司衙署是中国土司制度的见证,也是全国唯一少数民族司权机构旧址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此外,崇正书院、焕文书院、学政考棚等一第列明清时期的儒学经堂、书院;云龙山、燃灯寺、玉皇阁、文昌宫等一大批宗教寺院;张家花园、朱德旧居、刘家大院等遍布建水大街小巷的老房子;双龙桥、文笔塔、朝阳楼等造型独特、气势雄壮的古建筑等等,都是建水众多文物古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水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基础。自然景观被称为“亚洲第一溶洞”的燕子洞位于建水东30千米处,因春夏之间数以万计的白腰雨燕穿梭其间而得名。燕子洞分旱洞和水洞两部分,旱洞洞厅内宽敞可容纳千余人;水洞系泸江河4000米暗流的地下通道。洞内悬垂的钟乳石,曲折的洞内栈道,加上迷幻的灯光,蔚为壮观。每年在燕子洞举行的采燕窝、钟乳悬匾活动及每天举行的徒手攀岩表演,神奇而扣人心弦,吸引了大量游客。建水位于红河北岸哀牢山山间的坡头乡的座座山岭上,秀丽的哈尼山风光、神奇壮美的大地雕塑哈尼梯田闻名中外。人文风情中原汉族文化与哈尼族、彝族等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的汉儒文化构成了建水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兼容性,由此而衍生出的民族民间文化、市井文化,古朴醇厚、神奇多姿的民族风情,使建水充满了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哈尼族奥玛昂节及哈尼I鼓舞、哈尼长街宴。每年农历正月春节后的第一个属龙日是建水哈尼族的大年――奥玛昂节。这天哈尼族要举行祭龙、染黄饭、跳I鼓舞、吃长街宴等系列民俗活动,以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哈尼族的I鼓舞曾跳到北京,一举夺得中华鼓舞大赛最高奖――山花奖, 在国内民族歌舞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族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祭孔乐舞始于明弘治八年,历史悠久。经清康熙、雍正年在祭孔乐器方面的发展完善,祭孔活动日趋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建水地方文人学士将其融入汉族文人喜爱演习的洞经音乐中,使其成了有别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祭孔乐舞,成了建水地区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此外,建水彝族花灯和烟盒舞,建水彝族民歌“四大腔”等民间艺术,均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和彝族风格,是滇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李生芳、李思用等民间艺人为弘扬建水民族民间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建水的优秀传统历史上,建水的文人学士曾以“一方总号诗书郡,六诏咸称礼乐邦”的优势获得了“滇南邹鲁”和赞誉;建水进士包见捷更为建水赢得了“文献名邦”的美誉。庙学兴起以来,以建水文庙为载体,儒学在边地广泛传播开来,书院、义学、私塾、学政考棚相继涌现,使建水古代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产生了“临半榜”的现象,有了“父子进士”、“兄弟进士”、“一门三进士,兄弟两翰林”等让建水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建水志书记载的进士、文武举人就有1383人之多。这种教育发展的趋势延续了数百年,建水人民也因此保持了兴学好义、崇尚文教的传统,学风大盛,人文荟萃,形成了传统的“尊儒崇文、潜心学问、科第扬名”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呈现着浓重的儒家特色的植根于民众中的文化理念至今还在推动着建水教育的发展,其影响历久不衰。建水民风淳朴,崇尚礼教,热情好客,富于开拓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斗争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古至今涌现了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政界名宦和学界名流,为建水的历史文化抒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从建水私塾教育的创始人刘洙,到勇使琉球的名士萧崇业、敢于上疏的包见捷,等等名人学士为建水历史留下了千古佳话。二十世纪英年早 逝的建水革命家刘宝煊,更是建水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宝煊19岁就赴日本东京留学,参加中共东京特支外围组织“新滇社”,1935年回国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回到建水。面对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刘宝煊毅然弃教从戎,投身革命事业,领导当地的武装斗争,到各地开辟革命根据地。他不仅为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建水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了毕生精力,深受建水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三、建水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定位传承和弘扬建水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创建以建水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载体的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大县和国际旅游城市。四、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主要内容建设文化旅游大县,必须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改善旅游环境,树立名城形象,继承、创新和弘扬建水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硬件、软件同时建设,以优美的环境、优秀的文化、优越的条件、优质的服务、优雅的形象来打造一个发展、创新、文明、和谐的现代城市。(一)软件部分1、继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思想上树立名城意识、服务意识、文明意识。2、实施“城市形象工程”。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高道路规范,营造一个井然有序的交通环境;科学设置城市社会功能,抓好城市卫生及城市美化、亮化工程;抓好文化系列标志性建筑,赋以其名城应有的文化气息。3、实施“市民形象工程”。推出“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诚信在建水”等系列活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创建一批文明示范街、文明示范旅游景区、交通干道文明村镇示范走廊、文明示范服务窗口,把示范作用延伸到镇、乡、村、街、社区、单位、部门、班组、家庭等各个角落。4、进一步深入扎实地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从城市渗透到广大农村,形成城乡一体的文明氛围。5、加强普法教育,强化法制意识,维护正常的法律秩序,建立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6、加强公民职业道德教育和机关作风建设,树立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良好形象和公仆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7、以学校为阵地,以朱德旧居、烈士陵园等爱国教育基地为依托,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8、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健康教育;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创建卫生城市、卫生乡镇。9、净化文化市场,积极倡导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繁荣文艺创作和新闻创作,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方案

(二)硬件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基础设施、旅游通道等方面的硬件建设是建水建设文化文化旅游大县的重要内容,重点为以下项目:1、古城风貌恢复工程建中历史风貌保护与恢复建设建中路是建水古城的主体部分,密集了大部分古民居、古建筑,建水古城的很多重要古迹如小桂湖、福东寺、朝阳楼、城隍庙、学政考棚、文庙、指林寺等等均分布在建中路。这一项目将对全长1400米的建中路道路和两侧各50米范围内的建筑分别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建水古城传统标志性建筑,增设城市街头景观,全面恢复建中路传统风貌。临安古城墙西北段修复工程建水古城有1200多年历史,系唐元和年间南诏国所建,现存明洪武年间所建临安卫城残存古城墙西北面300余米,东南面600余米,已列为重要遗迹进行保护,并拟实施维修恢复建设,成为建水古城历史风貌保护与恢复建设的重要工程。2、景区景点建设工程文庙出口区建设(孔子文化广场)文庙始建于1285年,历史悠久,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儒家文化得以在建水广泛传播的主要载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文庙出口区的建设主要是填充文庙历史文化内涵,增补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内容为新建5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及其他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修建孔子六艺馆、孔子文化长廊及民俗一条街等。学政考棚及天君庙开发建设学政考棚与天君庙都是建水重要的历史建筑,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政考棚是明清时期云南学政官员来此对临安、元江、普洱、开化四府生员考试的场所,天君庙始建于明嘉庆年间,与学政考棚相连, 是建水传统上的祭祀火神之地,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首领周云祥义军指挥部所在地。由于处于建中路中段,学政考棚、天君庙与建水的另两座文物建筑诸葛庙、白衣楼连接成片,规划拆除内部现代建筑,在天君庙后建设具有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特色的休闲中心并配置服务设施;原样修复学政考棚,使其成为展现科举考试的士子文化的博物馆;修复天君庙辟为周云祥起义纪念馆。朱家花园三期修缮及配套工程朱家花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巨大,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为滇南辛亥革命领袖、陆军中将朱朝瑛故居。其工程规划建设成为具有清代风格的建水传统四合院民居,具体建设内容为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拆除该区域内的现代建筑,建设古典民居住宿体验区,扩大停车场等。燕子洞洞前区建设工程燕子洞是建水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际洞穴专家誉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其雨燕景观与洞内景观神奇完美的结合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生态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主入口浏览区、水滨观光区、野营探险区、餐饮住宿区、宗教文化区、溶洞入口区、休闲渡假区和生态保护区共8个不同的功能区,使其成为集观光、游览、会议、休闲、渡假、科考、修学、探险、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纳楼长官司署旅游开发建设工程纳楼司署为纳楼茶甸彝族土司后裔知州普氏的衙门之一,明洪武十五年普氏封袭,现存司署为光绪末年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纳楼司署进行全面维修,填充文化内涵,建设配套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既可丰富建水旅游产品,又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团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及旅游开发建设团山村是典型的家庭式村寨,现有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24组,是建水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民居建筑质量最高、文化内涵最深厚的汉族移民村,在国内外拥有极高的知名度,项目实施后,将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景区品位,为建水增添重要旅游景区。项目规划对团山古村实施整体风貌保护,划定三级保护区,作为民俗旅游村建设。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小桂湖公园建设小桂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景观价值,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曾寓居于此,因这里与其故乡四川新都桂湖相仿,故把福东寺前水域称为“小桂湖”。寺庙建筑与园林山水融合在一起,独树一帜。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极大地优化古城的环境和景观,结束建水无城市公园的历史。朝阳广场建设工程朝阳广场位于老城区中心位置,是保护与恢复古城历史风貌,提高古城文化品位和文化档次,塑造古城新形象的重要建设项目。其建设内容具备主题雕塑、各式喷泉、各式景观小品、广场道路灯光、绿化等基础设施。朝阳广场的建成有利于拓展朝阳楼片区的视觉空间,与小桂湖、福东寺等景观和朝阳楼古建筑群体的历史景观更有效地结合展示出来。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建一个高品位、高档次的文化广场,是满足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建水文化广场位于北部新区中心位置,是建水北部发展区开发建设的重要项目,其规划集中体现了建水城市建设“老城古典化,新区现代化”的原则。建设内容丰富,包括观演广场、下层广场、服务用房、主题雕塑、各式喷泉、各式景观小品、灯光、道路、绿化等设施的.建设。建成后的文化广场将成为建水政治、文化中心。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中心的建设包括文化馆、博物馆的建设,是建水城市标志工程。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将成为建水功能齐全的文化基础设施,对于展示和弘扬建水历史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成后将成为建水规模较大的市政基础设施之一。体育运动中心建设体育运动中心的建设是《建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射击场,建成后将成为建水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市政基础设施之一,集教学、训练、竞技比赛和休闲锻炼为一体,能满足竞技比赛和群众体育健身的需要,也是展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5、旅游通道建设工程建水至元阳旅游专线项目建元公路全长74.15千米,是红河州“三纵三横”干线公路网络中“三纵”的重要路段,也是连接国道通往越南、老挝进入东南亚的重要通道。该路由于修建时间长、技术等级低、路基病害严重等原因,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该项目的改建将形成昆明、玉溪、建水、元阳、思茅、西双版纳旅游带动,对促进建水、元阳等地经济社会及旅游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建水坡头至回新土司衙门公路项目建设土司衙门是全国唯一的彝族纳楼司署,该文物是研究中国封建土司制度最有价值的建筑和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坡头至回新公路是通往纳楼司署的唯一通道,一路可观赏到红河大峡谷、哈尼蘑菇房、云海、梯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该项目将为红河州特别是建水民族文化旅游注入新的内涵,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五、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具体措施(一)、组织保证1、成立“建水县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提出实施方案。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办公室下设专家策划组、顾问组及重点项目、对外宣传、旅游产品、文化产业发展、假日旅游、城市形象建设、接待设施建设、市民形象建设、交通网络建设九个开发处,分别由一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明确各处成员和工作任务及具体实施单位。进入各处的工作人员应与原单位脱勾,专职负责文化产业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并将各处的工作任务纳入领导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考核,确保每一项目的顺利实施。(二)、宣传到位1、组织各单位各部门深入学习省、州有关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民族文化大州的有关精神和论述,学习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2、利用广播、电视、简报、板报等各种媒体,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等内容开展宣传活动,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做好系列报道,形成良好的 舆论氛围。3、将各位宣传活动贯彻落实到乡镇、基层单位、学校,在全县上下形成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共识。(三)做好规划1、本规划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由县人民政府行文实施。2、城建、旅游、文化等部门根据《规划》精神和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实行。(四)、筹资渠道1、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多个项目立项,向国家、省和州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和补助。2、贷款一部分。3、每年从县财政中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建设文化旅游大县建设专项经费。4、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热心家乡建设的海内外人士到建水投资、合资兴办文化建设项目,动员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和攒助。(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1、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对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和管理,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2、创新用人机制,合理分配人才资源,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文艺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六、建水在建设文化旅游大县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与旅游建设的关系 建水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两顶桂冠于一身,其历史文化内蕴与自然景观的丰厚、奇特,在云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司文化、边地汉儒文化见证了建水历史上各民族文化间的多样性与融通性;遍布城乡的文物古迹见证了建水历史上曾有的繁荣与灿烂。近年来,随着云南建设文化旅游大省步伐的加快和滇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繁荣、旅游热潮的转移,建水旅游在长期的沉寂之后迎来了快速崛起的大好时机。旅游的兴起必然带来城市建设的扩张,必然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发生冲突,因此,建水的旅游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保留历史文化特色及地域特色,寻找古城与新区和谐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文化格局。 2、正确认识文物保护与城市拓展的关系。 建水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众多,现存有元、明、清各代的古寺、古楼阁、古塔、古井、古民居、古树名木等有百余处,各级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6个,其中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个,省级11个,州级3个,县级40个,这在云南省并不多见。众多的历史文物是建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文物实施有效保护必不可少。大力宣传和坚决执行《文物保护法》及一些地方性的文物保护法规,并将其纳入学习普法教育之中,在群众中形成良好的文物保护意识,使名胜古迹与现代建设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特色。 3、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的关系 建水具有特色鲜明而浓郁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与地方民族风情恰到好处的结合,构成了建水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人文内涵是旅游的灵魂,认真开发、提升、整合建水的人文内涵,是加快建水旅游发展的核心工作,也是提高建水旅游产业品位的重要途径。建水文化资源优势的核心在于具有建水文化的特点,区别于滇西众多热点旅游城市,做大、做强建水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建水在滇南的地位,而且对于宣传建水,塑造建水在外界的形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建水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将其引入市场竞争,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4、正确认识旅游产业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建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较为均衡,第三产业的比例还较低,要将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合理,适应全县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行业的扩张,拉动消费,走旅游产业开发之路是一条捷径,而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起决于旅游区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提升。应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和文化旅游的共同发展。 5、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 城市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外来资金的注入,加强城市外部环境建设和自身文明建设,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是吸引外资的关键,也是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要给外商真正提供优惠、提供方便,制定相应的投资保护措施,让投资商放心、放胆投资。可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地方政府出资源,出土地,出景点,由外商出资投入产业开发;也可采取景点经营权转让的方式,使其获得更加快捷的发展机会。

县旅游局工作要点 篇4

2014年县旅游局工作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和谐的国际休闲度假岛奋斗目标,理顺行政管理职责,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实施精准营销,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培育壮大旅游骨干企业,持续推动长岛旅游产业向休闲度假业转变。

一、提高政治认识,深刻领会和把握十八大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勇于担当起旅游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高干部职工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把握大局和破解难题的能力,不断开创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加快国际休闲度假岛建设步伐。

二、深化行业管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1、提升标准化实施水平。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监管机制,加强旅游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强化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和提高执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旅游行业管理地方标准,及时出台制定《**县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和《**县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地方规范,不断提升行业素质,推进旅游行业的规范化进程。

2、重新明细旅游管理委员会职能。进一步加强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物价、安监、质检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旅游旺季成立旅游协调中心,各相关单位需出台旅游综合执法应急机制,明确责任科室,在涉及旅游行业的重点综合执法工作中,能够快速有效响应,保证各项应急案件和旅游投诉案件及时、快速、有效处理。

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在全县范围重点开展“黑车黑导”、“挂靠承包”无资质经营旅游业务、欺诈和强迫游客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综合整治工作,重点从“渔家乐”的管理和旅游出租车的经营管理上寻找突破口,不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检查,进一步净化我县旅游市场环境。

4、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做好旅游社年检、导游人员年审、星级酒店评审及复核、游客满意度测评、“好客山东”渔家乐星级评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等,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重点考虑对码头堵车拉人员的收归管理工作,理顺码头旅游环境秩序,擦亮长岛旅游的“窗口”形象,从而营造浓厚的“大旅游”氛围,打造公平、公正、和谐、文明的旅游软环境。

5、做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县旅游行业内部举办以服务理念、业务技能、应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树立文明、好客、亲和的整体形象;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职业中专学校的作用,探讨与高校联合办学、组建旅游“智囊团”等措施,为休闲度假岛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突出规划重点,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1、争取支持力度。抓住国际休闲度假岛规划批复的有力时机,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利用我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包装、策划一批大项目,吸引知名大企业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潜心研究政策,争取省市蓝色经济区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重点做好游艇基地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着力拓宽海上游市场。

2、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全县提出的“一慢道、两海岸、三园区”和南北**全域景区化规划建设目标,积极参与南北长山岛海岸慢行道规划设计,并依托当前旧村改造有利时机,指导完成长岛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月牙湾小镇规划设计和村级“渔家乐”服务园的建设等,不断满足游客休闲、垂钓、观光、健身等多种需求,打造基本具有国际标准的“慢城**”;做好南镇特色旅游小镇的省级申报工作,争取纳入全省首批重点旅游小镇范围。

3、完善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加大国际休闲度假岛软环建设,增设城市休闲服务设施如休憩场所、文化解读牌、城市小品、引导标识等;增加旅游景区参与性项目,提升完善景区休闲设施档次和数量。

四、创新营销策略,塑造休闲度假岛品牌形象。

1、积极实施品牌营销。创新营销方式,策划传统节目类、旅游产品推广类、特色旅游节庆类活动,运用传统参加大型推介会议或主动外出推介等手段,结合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广告等现代媒体传播手段,通过与网络、电视台、自驾游俱乐部等合作,以精品旅游线路为载体,推介长岛休闲游产品,不断扩大长岛旅游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整体知名度。

2、巩固发展中高端客源市场。继续发挥蓬长龙区域合作优势,抢占以长岛为中心,半径800-1000公里边缘线上大中城市的客源,主攻以北京、天津、秦皇岛为中心的京津冀和以江苏、上海、南京为主的长三角等两大中高端客源市场,不断激活并拉动平季和非周末旅游市场,推动我县旅游客源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3、策划特色旅游线路。深入挖掘长岛文化艺术潜力与资源,开发妈祖朝圣之旅、渔俗体验之旅、地质观光之旅、生态养生之旅等系列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4、推出旅游节庆活动。依托现有的海鲜节、海岛风光摄影大赛、“好客山东”贺年会、旅游休闲汇等节庆活动,适时推出以“海岛、海洋、海鲜、渔俗”等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活动,不断促进长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长岛旅游节庆沉淀为长岛的地方品牌,进一步丰富游客和居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5、印制“口袋式”长岛旅游指南。全面整合旅游资源信息,充实、细化一份集景区、海上游、渔家乐介绍,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载体推荐于一体的“口袋式”长岛旅游指南,全面、细致地介绍长岛旅游信息,并在外出宣传促销时重点发放。

6、完善长岛旅游官方网站建设。除原有资源介绍、旅游咨询等版面外,增设与省市旅游网站信息同步的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导游等行业管理模块;接受游客在线投诉;将所有涉旅行业年检、复核等结果;电话、网络投诉处理和不定期组织的检查、整改情况及时公布,真正做到旅游政务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广大游客监督,打造我县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专业旅游官方网站。

五、服务旅游企业,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

1、加强与旅游服务中心合作。积极推行旅游行业管理与经营管理分开,创新改革管理运营模式,有效整合和高效运作长岛旅游资源,推进长岛文化旅游集团建设,带动旅游要素全面升级,为休闲度假岛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融资平台。

2、做好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整合我县旅游资源,加快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各类旅游商品研发,突出实用、特色、文化、便携度高等特点,大力扶持特色旅游纪念品企业发展,并给与政策、资金上的倾斜;顺畅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形成产供销的产业化路子,打造长岛旅游商品产业新局面。

六、拓展旅游领域,积极参与海上游管理。

会同财政、港航、渔海等部门研究海上游经营管理模式改革,探讨成立海上游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理顺海上游经营管理思路,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以达到规范海上游秩序,提升长岛旅游品质。

县旅游扶贫工作方案 篇5

工作总结

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县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绥政办发[2011]27号)要求,我局在县安监局的指导下,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全县各涉旅企业的大力配合下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的治理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我局开展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为深入开展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我局成立了由局长林效任组长,各涉旅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我县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办公室设在县旅游局行业管理股,负责掌握全县旅游系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分析、研究、制定旅游系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并加强对各项相关工作的督导。

二、科学谋划,夯实整治基础

为有效推动全县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县旅游业安全生产形势,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树立——“阳光、健康、安全、和谐”的旅游城市形象,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县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绥政办发[2011]27号)要求,结合我县旅游业实际,我局制发了《—

—县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确保了我县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和落实。

三、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排查治理卓有成效

(一)条块结合,使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各涉旅企业在接到该项工作的通知后,按照《——县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安排部署,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抓紧制订了各自的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具体方案,并抓紧此项工作的落实开展,使我县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形成了政府全面领导、县局统一掌控、行业齐抓共管的网络式格局,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行动实效。

(二)加强宣传,认真组织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我局大力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求各企业要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涉旅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有效防止涉旅安全事故发生,切实维护和保证广大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涉旅企业的利益,进一步稳定我县旅游安全形势,以良好的安全环境促进我县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三)自查自纠,为排查治理工作夯实基础。

各旅游企业按照《——县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有关要求,深刻吸取其他同类企业以往发生的事故教训,学习先进

经验,认真开展了自查整改工作,全面治理事故隐患,同时加强了监控,制订、完善了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督查力度,确保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扎实有效。

在县安监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局对全县旅游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旅游行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大检查。此次检查共检查旅游景区一家,星级饭店一家,旅行社一家。专项检查主要包括:一是检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和旅游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二是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应急措施制订、整改情况;三是检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治理资金落实情况;四是检查已发生的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处理的情况。

此次大检查对各旅游企业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旅游车辆是否有超载、超速、超时、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等违规行为,是否有超期服役和带病的车辆,旅游景区景点道路交通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旅行社设计和推出的旅游线路、项目或安排的团队运行计划是否有安全隐患,有无租用无旅游运营资格的车辆,是否在出团前均按规定购买了旅行社责任险和为游客办理了人身意外保险等进行了全面检查。从检查的结果看,我县旅游行业安全总体形势较好,各旅游企业都按照安全要求严格制定和建立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落实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上,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进行了自我的排查和整改。

但也存在对安全隐患防范麻痹大意,日常安全管理不够细致,主要表现在消防设施设备比较老化、配备不够齐全等。针对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执法人员均给予了现场指正,并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交换了意见,提出了整改要求和期限。

我们将以此次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建全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牢固树立“没安全就没旅游,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的意识,认真做好旅游安全防范与管理,并积极、主动的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严把安全关口,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安全工作,不断巩固绥滨县旅游业安全生产形势,为建设“实力——、魅力——、活力——、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县旅游扶贫工作方案 篇6

旅游业素有“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的美誉, 旅游业的崛起和不断发展, 使人们通过旅游这种方式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 改善了健康情况,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但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发展旅游业与环境保护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

2 元江县旅游资源现状

元江县是距云南昆明距离最近的热带风光区, 县城处在河谷地质地貌呈现“V”字型峡谷, 光热充足、湿度较大, 坝区炎热, 无四季之分, 常年无霜。如此温暖的冬季气候, 适于开展以冬季避寒、休闲度假以及商务会展为特征的旅游形式。植被具有从热带至温带特征的自然与人工生物群落, 元江红河沿岸呈现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和热带风情景观, 形成宝贵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基因库。元江是云南省热带水果和花卉主产区之一、云南省著名的水果之乡, 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 仅芒果类就有金凤凰、三年芒、象牙芒、红象牙、青皮芒、鹰嘴芒、吕宋芒、椰香芒等130多个品种。此外还有甜橙、荔枝、菠萝蜜、酸角、香蕉、龙眼、火龙果等多种热带水果。同时还是云南省最著名的热带花卉产地, 有芦荟、茉莉花、天堂鸟、红掌等众多热带、亚热带花卉和野生花卉基地,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 适合于发展以热带水果花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旅游。而且元江是云南省少数民族较多的县城, 拥有渊源的民族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加之离玉溪、昆明距离较近, 是外地旅游者和滇中地区旅游者最容易抵达的热带风光旅游区。仰仗上述县城特征也呈现出丰富的旅游业特色:有突出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民族文化风情为指导的元江红河谷金芒果文化旅游节、傣族蒙面情歌花街节、红河谷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芒果长廊、那诺哈尼云海梯田旅游景区等;突显自然景观和地质地貌的即将启动罗盘阿卡度假村 (天然温泉) 、未开发的彩色膏林等等;均依着它独有的特点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县城生存生活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同时推进了元江经济、文化、生态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 元江旅游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52.05万人次, 比“十五”期间增84.41万人次, 增长50.35% (“十五”期间接待游客167.64万人次) ;实现旅游社会收入80680.68万元, 比“十五”期间增35542.37万元, 增长78.74% (“十一五”期间旅游社会收入45138.31万元) ;接待团队1515个59975人次, 分别比“十五”期间增811个团队27101人次, 增幅达115%和82.44% (“十五”期间为704个团队32874人次) 。旅游业日益显现出其在元江县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 元江县发展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 元江县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突出地表现为景区及旅游道路建设滞后;旅游标识系统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完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步伐不快, 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接待服务环境改善缓慢等等。这种种的现状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景区安全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要如何才能有个双赢的局面呢?这就不得不回到“在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 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 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的老问题。这就促使该县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必需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

4 元江县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4.1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4.1.1 旅游业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一是县旅游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帮助旅游区 (点) 治理污染和修复被破坏的旅游资源, 如整修了那路花腰傣生态文化旅游村、芒果长廊至芒果森林公园的混凝土游览道路、那诺哈尼云海梯田旅游景区观景台等。为改善元江县主要旅游区 (点) 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国家旅游局在制定《旅游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标准中, 以及各省、市、县的相关旅游标准中, 一直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和标准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有力地促进了我县重视旅游环保工作并加大对旅游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支持力, 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三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美化资源环境, 如在荒山荒地区域通过裁种林果, 建设住宿设施, 开发旅游项目, 开展旅游经营活动, 不仅综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 提高了土壤肥力, 美化亮化了荒山, 还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1.2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消极作用

一是部分地方或部分旅游经营主体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 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 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 致使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等造成了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 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气氛环境的破坏, 主要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 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 改变或破坏原有的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重开发、轻保护, 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三是旅游对环境的危害来自游客的破坏, 由于部分游客素质不高, 随意进入保护性的景区景点, 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攀摘花木、践踏草坪, 甚至是资源破坏。

4.2 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2.1 环境对旅游业的积极作用

(1) 优美的环境让旅游业更彰显其价值。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 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 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旅游是人类追求美与享受的一种娱乐活动, 旅游者要求环境舒适、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景物宜人, 环境优美的旅游区势必成为旅游者较为青睐的目的地。文人、行者和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有不人为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 他们不辞穷苦, 爬山涉水或驱车远行, 寻幽探胜、留连清溪碧流、忘返奇山异峰、漫步林荫绿地之下, 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 滋生一种超凡脱尘的情怀, 尽情享受大自然赐给的美, 并以此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 得到享受。优美的环境, 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 沉浸在美的意境里, 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 激发热情, 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的精神的强大感应作用。为此, 优美的旅游环境或旅游产品, 使旅游业更易彰现其价值。

(2) 天然的自然秉赋环境为旅游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是否独具开发和利用价值, 与该资源的天然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自然秉赋好的资源势必成为旅游优势资源, 如石林、西双版纳等旅游区以其自然秉赋高、无可复制的特性成为长久不衰的热点旅游地区。

(3) 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旅游业带来商机。一个地区的空气、水域、气候、植被、地理位置、通达条件等自然环境优于其他地方, 则该地区就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投资商开发旅游项目, 继而逐步做大做强该地区的旅游业。

4.2.2 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一是易于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地区或区域, 旅游资源再丰富, 也不易于发展大规模的旅游项目;二是受雾霾、暴风雪等恶劣天气条件影响, 旅游者打消出行动机, 旅游人数和旅游社会收入短时间内会受到冲击;三是随着旅游者对旅游环境质量的高要求, 整体环境质量下降的旅游区将逐渐退出旅游市场。

旅游资源和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保护是前提, 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 保护就是发展。要加快发展旅游业, 必须一方面在完善和提升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 开辟新的环保节约型旅游景点;另一方面要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 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切忌对资源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5 对策与建议

元江县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作好环境保护, 使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和谐互促发展, 达到三赢局面, 除了进一步细化旅游规划中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 确实对旅游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 旅游景区内建筑和接待设施等比较大的方面外, 结合旅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坚持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

旅游业是一个利用资源的产业, 除了自然资源, 人类发展进程中伴生和创造的文化资源是延续旅游生命线的重要元素之一。为此, 要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的特别注重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 深挖遗产的文化内涵, 将旅游经济利益放在从属地位, 强调遗产的基本社会文化属性和功能, 通过遗产旅游普及科学知识, 进行文化传承。如阿卡哈尼文化、傣族及彝族文化内涵的挖掘都具有加深的意义。

5.2 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要以生态学为准则, 坚持生态理念, 强化“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没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 提升生态脆弱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引导游客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变“被动”保护环境为“主动”保护环境, 自觉保护资源和环境。来过元江必然去过原来的元江泡脚, 场景很壮观, 但卫生方面 (不管是个人卫生还是环境卫生) 都很差, 给周围的环境带来相当大的污染;政府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热水塘景区正在建设中) , 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试点示范, 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形成辐射效应, 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5.3 强化旅游环境监督与监测工作

推行节能环保, 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旅游区的环境监督与监测工作, 对环境、生态以及资源可能造成的破坏进行预评估, 及时报告环境状况发展趋势, 建立可行的保护控制预案, 做好低碳旅游城市示范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创建工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业主体应主动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理部门和受其委托部门的环境监督与监测。由于缺乏文明旅游的教育, 践踏花草、乱刻乱画、乱丢乱弃、乱叫乱嚷、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 已成为旅游区生态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政府各部门、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联合参与, 引导旅游业主体加大对旅游污染处理设备设施的投入, 开展“绿色饭店”、“绿色餐馆”评比活动, 鼓励旅游业主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等) 和建筑业节能减排环保材料, 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只有这样, 全民环保意识才能得到提升, 才能营造更多更好的场所, 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5.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和谐互促发展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 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价值共同构成了吸引旅游者的力量, 并经由旅游经营商整合为旅游产品, 向目标客源市场投放, 资源因之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人与自然和谐了, 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空间, 旅游业与环境保护才能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发展旅游业是直接或间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及环境资源的一个产业, 是为了更好地为旅游者或当地居民提供愉悦身心、释放压力、休闲娱乐的舒适环境的产业, 而有效的环境保护是为了更好、更优、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事业, 二者目标最为一致、矛盾冲突最小, 只要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就能够有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空间, 就能够形成和谐互促的良好发展格局。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 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我们头顶上的天会更蓝, 身边流淌的水会更清澈, 环保事业更加蒸蒸日上, 元江“红河谷旅游文化”品牌逐步得到省内外游客的认可, 跻身国家旅游强县和实现“七彩云南、生态元江”目标指日可待。让“红河谷中的太阳城-元江”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摘要:阐述了元江县旅游业发展及环境保护现状, 结合笔者对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对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和谐互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保护,元江县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R].北京:国家旅游局, 2011.

上一篇:高中教学计划20下一篇:谈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