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案
编写:陈玉龙审核:宓军
教学目标:① 朗读诗歌,品味语言。②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对无数座山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几幅山画面,谈谈感想。(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这么美的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出示课件,重点字正音)
三、整体感知
1.诵读---感悟
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同学们课前都很好的朗诵过这首诗吗?我想听一听同学们的朗诵,感受一下你们对这首诗的初步感悟。(学生齐读,读完点评,指导朗诵要点)
下面老师想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朗读一下,请同学们指点。(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请学生点评)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精彩点评,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那么根据刚才的理解,你们自己再试着朗读一遍好不好?(学生自由朗读)
好,随着朗读的深入,相信一定有同学跃跃欲试,那么哪个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能力?(鼓励男女生各一名朗读,集体点评,通过点评,感受出诗的两节的不同:
男生女生分节朗读。点评
指导:第一小节有童年的好奇,妈妈的回答,失望和沮丧,语气轻柔平缓,适合女生朗读,第二节“飘”“扎”“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等字眼应重读,所以语气要高昂更加铿锵有力,适合男生朗读,下面就请男生女生分别齐声朗读。
(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2.整体感悟(合作探究)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①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世界
“爬山”象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艰苦奋斗的过程。
②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就终将会实现。
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引领学生把握“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并感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展示引导问题)
四、研读与赏析(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共享)
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示例: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
赏析出内涵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人生信念的感悟越来越深;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飘”和“扎”作重音处理。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诱惑: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灰心丧气。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朗读诗句)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朗读这句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用高昂声调和喜悦来读。(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环节小节:教师当堂示范背诵,并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我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拓展阅读
山民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还是山”
“山那边是什么”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父亲说“是山”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那边的那边呢?”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3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儿子也会有老婆
他只能活几十年 儿子也会有儿子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他不再想了
死在山中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他只是遗憾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到他死的时候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儿子就长大了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三个主要形象?
2、在这两首诗中,“山民”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梦想相同吗?
一.有美好的梦想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做梦的童年, 在童年中, 往往一点发现、一点感触都会在心里扎根, 并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诗中的作者在童年就怀揣梦想。因为想小时候,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与作者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有关, 作者小时候, 出生在武当山, 看到山是自然的。而且, 小时候是充满幻想的时期, 也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时期。所以山那边的世界对于幼小的作者充满了好奇, 在作者心中有了“一种隐秘的想望”, 这个想望就如同“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个想望就一个美好的梦想, 是一个想翻过山去看海的梦想。这种小时候的梦想, 成为了作者的真情, 并影响着作者, 激励着作者去憧憬未来, 去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也是作者在最后能翻过山看到海的真正原因。
二.有开放的思想
诗的开头写到:“小时候,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作者说过:“海。”海是什么?这个新生事物给了作者希望, 也给了作者动力。作者真想看看海的容颜, 看看海的壮阔, 看看海的汹涌。而以前可能没有人走出去, 也就没能看到海。作者没有受到前人的影响, 要走出去看看。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登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 被看到的情景吓坏了, 因为在山的那边, 依然是山。此时作者的思想已经被“山”重重包围了, 作者感到了困惑。在传统的影响下, 许多人没有越过山, 更看不到山那边的“海”了。可见传统明显存在两种错误:不知而不为, 知而不为。作者则不然, 作者虽然生活在山区, 山阻碍交通, 但作者没有因循守旧, 没有被生活的区域限制, 而是开放了思想, 改变了生活的方向。因为作者相信, 墨守成规是没有希望的, 也做不成大事的。尽管作者在看海的过程中, 但是作者敢于打破传统, 用开放的思想武装自己, 所以作者成功了, 翻过了“山”, 看到了“海”。
三.有开拓的精神
作为作者的家人———妈妈, 她知道山的那边有海, 但是海是什么样的, 没有对作者进行细致的描述。因为她知道翻过那一座座山, 这些山就足以让作者疲惫的, 更别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了。但是作者在知道有海后, 没有害怕路途遥远, 没有害怕死在半路上, 更没有被那重重大山吓倒。作者要开拓进取, 改变目前的现状, 只有不断进取的人, 才是生活的强者。虽然在行进中, 作者遇到了重重困难, 虽然作者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第一次翻山就让作者看到了“铁青”的脸, 作者就是哭着回来的, 但作者没有放弃, 依然执着。在探索的过程中, 作者一次次地失望, 但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当作者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作者喧腾时, 作者是异常地兴奋, 作者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高兴, 为自己的开拓进取感到自豪。因为作者相信胜利通常是属于勇者, 属于坚持不懈的人, 属于不断创新的人。那些畏首畏尾停滞不前的人是失败者, 永远成不了大事的。
四.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作者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大山里, 作者的童年是和山相伴的, 山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了解, 也想过要改变这种生活现状。作者在知道海以后, 便萌生了这种改变环境的愿望, 用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现状, 并付诸行动, 作者“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尽管山那边还是山, 是山就是预示着作者的希望破灭, 但是作者的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态度, 坚信自己“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 就是海呀”。作者在几经周折后, 终于走出了封闭、灰暗和压抑的世界, 来到一个开阔、光亮、自由的世界。海, 是梦想, 是希望, 是另一番天地, 也是作者生活所需要的全新世界, 是作者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到来。生活不需要眼泪, 也不相信眼泪。成功永远属于积极态度面对的人, 消极应付的人永远是看不到海的。
李月琴,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中心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作者从有美好的梦想、有开放的思想、有开拓的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四个方面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进行不同角度的诠释和理解。
转眼上了初三,中考近在咫尺,“考全班第一、考全校第一、考全县第一”成为我的耳朵里重复次数最多的语言,也成为我的世界中所有亲朋最大的期待,更成为我15年的短暂人生中第一座真正的高山。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疑惑又悄悄地溜回了我的脑海。我很严肃地和爸爸探讨这个问题,爸爸笑了,他说:“那当然是高考,考研……”仍然是一座座山,永远没有海的出现。按照这个说法,即使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仍然见不到海,我心中忽然有一丝绝望。
我曾经试图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它就像梦魇一样让我打不起精神,那些本应快乐的时光也变得郁闷了。郁闷是我与生俱来的敌人,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打败它。于是我想到了真实的山,拿起地图,我开始了心灵的旅程。从家出发,昆仑山那边是荒凉的沙漠,洛基山那边是肥沃的农田,安第斯山那边是广袤的雨林,乞力马扎罗山那边是无际的草原……我发现越过所有的山,那边几乎都不是海,也几乎都不是山。笼罩在我心里的阴霾现出了一缕光亮。
我确信的答案是错误的?过去那么多人用生命法越过一座座高山到底要追寻什么?“博学”的爸爸开阔了我的思路。诸葛亮六出祁山为的是白帝托孤,哥萨克翻过乌拉尔山为的是开疆扩土,拿破仑跨过阿尔卑斯山为的是一统欧洲,玻利瓦尔冲过安第斯山为的是人民解放,红军越过雪山为的是民族自强……所有越过高山的人都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山的那边就是他们心中的海,不论那海清澈还是混浊。
人类的智慧让真实的山臣服,在“天路”上的火车里,在“神六”的机舱内,它是那么渺小,让人再也感受不到翻山越岭的沉重。真实的山慢慢淡去,概念的山愈发清晰。因为那边海的不同,这山有时似蜀道难以逾越,有时似轻烟挥之即去,有时似敌人必须去彻底征服,有时似神明需要顶礼膜拜。这山对于不同角色的人可能是范伟手里的包子、魏敏芝班里的学生,可能是奥运百年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可能是制裁陈良宇贪腐的依据、打击陈水扁“台独”的渊源。
由实到虚的山使我体味到豁然开朗带来的愉悦。心里的那一座座山都是世人一筐筐堆起来的,不仅有通向海的障碍,还有心灵家园的守护神。我真的理解了悬梁刺股、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更理解了不食周粟、不欺暗室、不相为谋。我知道我已经征服了许多高山,否则我就不会有冲破阴霾的力量。我也知道有许多山不能僭越,否则我就会成为世人眼中的另类。我想,翻过一座山就有一片海。我的海将永远是蔚蓝的!
(指导老师/王敏)
编者后记
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
2、交代上课内容:
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
部分学生:读过
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
二生起立,忐忑
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生:是山
师:为什么?
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
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
生:城市
师:为什么?
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
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
生:笑。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
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
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
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
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
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
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最好是在群山环抱中,有一条淙淙的小河
生:笑,再有不少的野花
师:对啊,再有一群纯朴的山民为邻。那里是环境是宁静的,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空气是清新的,充满……
生:诗情画意
师:没错。那大家说我为什么这样想?
生:老师厌倦了城市紧张、喧嚣的生活,希望有世外桃源一样地方让自己的神心得到放松。
师:说得真好,知我心者,也。有时候工作累了,真是想到青山绿水中休息几天。不过和你们在一起这样快乐,老师不用找这样的地方了。
生:笑。
师: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想法不同、希望不同、理想不同
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大家所说的城市、大海、草原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已经成为了
生:理想
师:对,理想(板书)。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生:海(师板书)
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生:山(师板书)、还有“我”(师板书)
师:我们刚说了同学们所说的自然景观都有某种象征意义,王家新笔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界的景观呢?
生:不是。
师:且不忙说是不是,大家再好好读一读。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
生:看书、沉默
师:看来真是还需要再读读。那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朗诵,读的时候注意想想作者的感受,努力把感情读出来
生:读书
师:巡视
生:读书声渐小
师:有同学想读吗?
生:沉默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很大方啊,怎么读课文这麽难?
生:老师,我可以读一部分吗?
师:当然可以,想读多少就读多少
生:读第一部分
师:含笑注视、点头赞许
生读完,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老师陶醉了。
生笑、很多人举手
众男生读第二部分
生自由起立读一句、几句
师生评价、强调一些失望、肯定语气应通过那些字词的特殊处理来体现。
师:听同学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行吗?
生:笑,行。
师:朗诵
生鼓掌
师:谢谢
下面我们男、女生分别朗诵,注意感情和特殊语句的处理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棒。
生:笑
师: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
生:明白
生: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实现理想,一定要坚持不懈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朗读、说自己的理解
生: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不能害怕,更不能失望。只要坚持下去、不停的奋斗,就会成功
……
师:刚才几个同学都说了,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的去奋斗。既然同学们明白了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的道理,以后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应该
生:坚持。(坚持下去)
师:看来坚持这两个字是大家的共识了,那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可不许作逃兵啊。
生:笑。
师:大家读懂这首诗了,那是不是会读诗了呢?
生:会了
师:那好,下节课,我们来学《理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和借鉴开始。要让学生掌握发现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师应教给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路与角度以及提问的方法。现行的教材课文后面设置了不少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或局部探微的问题,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为例,课后第一题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思想感情,诗歌除文面上的意思外,往往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是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去提问的。第二题是“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供参考)。”这是属局部探微的问题,括号里的问题提供了提问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可从中掌握提问的方法,使得提问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
1、知识和能力: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
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二、听诵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可以是听磁带,也可以是教师配乐朗读)
师:课文中“山”与“海”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大家可以在自己阅读的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朗诵进行指导]
生:要注意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2、学生诵读:
⑴第一节诗齐读,要求用“我干什么”这样的句式概括。
(介绍作者的简历)
⑵第二节自由朗读,要求放声有感情地朗读。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⑴字词义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在这部分着重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一些问题:
“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⑵从字词深入到情感,为⑶的讨论作为启发铺垫。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⑶对文本的深层含义,学生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对不理解的语句进行提问: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⑷综合性鉴赏也阅读,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体现。
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2、重在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情感:
分小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例如:
⑴“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⑵“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⑶“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四、拓展阅读
高尔基《海燕》,听配乐文朗诵,比较两首诗中的意象,感悟其中的情感和哲理,并思考对现实生活有何关联之处。
五、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在山的那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 将人生的理想、目标用“海”这一意象表现, 同时作为一首现代诗, 本身有着巨大的想象的空间。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所以本文的重点是对《在山的那边》进行素材的挖掘并进行写作。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作文有着惧怕和诸多的困惑, 其主要原因是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及文化积累较少, 导致素材上的匮乏和写法的模糊。不过, 进入中学才一个月的初中生, 他们求知欲特别强、思维活跃且富于探索。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会发掘课文材料, 进行扩写或想象, 写出新的作文。 (2) 学会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要素, 并用于写作实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并进行习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惧怕写作文, 乐于尝试, 从而爱上写作。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五、选择教学策略
1. 整体设计思想:
先发掘课文素材, 再进行片段练习, 进而归纳写作要素, 最后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的确定:
针对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3.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1) 提供几种延展课文素材的方法。扩写、续写、改写。让学生对课文细节、主旨等进行挖掘。 (2) 分析总结托物言志的要素。通过设计的三个片段训练, 即对原文的情景进行扩写、对景物进行描写、对经历情感进行想象, 学生讨论概括托物言志的要素。
4. 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文化积累不多和人生经验不丰富的学生来说, 开发和挖掘教材有一举两得的作用。 (2) 学生对教材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通过三个片段的习作练习, 水到渠成地提炼出托物言志的写作要素。 (3) 围绕“听%%%”同一作文题, 进行两次练习 (第一次是老师命题“听海”, 第二次自主选择) , 有利于对学习目标的巩固, 又不会导致学生对相似教学内容的厌烦。
六、教学步骤
1. 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1) 提出困惑:同学们最害怕的语文作业大概就是写作文吧, 我们在小学阶段写过不少的作文, 大家在写作文时感到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呢? (2) 学生自由发言。 (3) 引入正题。今天这节课主要的任务就是带领大家发掘我们人人都有的宝库———语文课本。事实上, 语文课本就是巨大的宝藏, 它不仅有着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子, 还藏着许多的素材, 而且收纳了不同的写作方法。
2. 结合命题, 发掘材料:
(1) 出示多媒体并提问:若老师给出“听海”这样一个命题作文, 请同学们挑选一篇与命题相关的课文。 (2) 学生回答。 (3) 你认为这篇文章中的哪些素材是我们可以挖掘的, 进行扩写、改写或者想象?并说明理由。 (4) 学生自由发言。 (5) 主题讨论提示: (1) 与新的作文题“听海”相关联; (2) 可以对原文中的场景进行扩写; (3) 可以对原文中的细节进行续写; (4) 可以原文中的景物进行描写。
3. 现场演练、沙场点兵:
(1) 课件显示问题组:英雄所见略同啊, 老师和大家挖掘材料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那好, 我们就以下面三个片段做一个作文练习。 (1) 根据原文第一小节, 扩写设计“窗口想望”这个场景; (2) 不拘泥原文, 延展想象“铁青的挫折”, 详写成长中遇见的一两个挫折; (3) 超越原文, 以“我终于看见了大海”开头, 对海进行描写, 并点明海的象征意义。 (2) 学生分组写作文片断。 (3) 学生自愿朗读作文, 其他学生讨论、评价。 (4) 老师归纳。 (5) 选三个片段组合成篇, 朗读整篇作文。
4. 引出规律, 学习技巧:
(1) 老师引出规律:三位同学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 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常常含有哪三个要素呢? (2) 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3) 老师归纳整理, 三个要素:景物描写、情感经历、象征意义。
5. 迁移训练, 巩固强化:
(1) 关于《山的那边》讨论, 充分体现了大家的才能, 有发现美的眼睛, 现在能否仍以“听%%%%”为题, 再从课文中找出素材,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呢?练一练, 记得在设计的片段中用上那三个要素。 (2) 学生思考后口述。
七、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请以“%%%的声音”为题, 写一篇作文。
附:板书设计
作文指导
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
1. 与新的作文题相关联;
2. 对原文中的场景进行扩写;
3. 对原文中的细节进行联想;
4. 原文中的景物进行描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
2、进入诗歌意境,体会“山”“海”的含义及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闻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
2、朗读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朗读知识:语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语气。
3、教师讲授朗读知识后,学生按要求自读。
4、师生朗读比赛(教师配乐朗读《大海》),学生评价这组师生朗读比赛的得失。
5、学生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认为不恰当的地方可让该学生示范朗读),教师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6、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7、再读,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用课件出示思考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局部品味——研读(自主、舍作、探究)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且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两人、三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一)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写法?
师引导: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师引导: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何况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的含义。
师引导学生理解: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鼓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回答,调动学生激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去齐声读课文。)
(二)画出理解中的“山”、“海”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用你的“神笔”画出你心目中的“山”和“海”。(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几人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参与。)
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然后小组推荐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在全班展示,并讲解创作的意图。
师: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情感体验——悟读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学生结合自己经历谈启示,教师适当引导。
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2、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3、迁移:任选一句仿写。
五、总结方法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这本应该是这节课教学的最好契入点,可惜的是,为了专注于课堂新模式的推广,致使我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不够有效与深入,犯下了模式大于内容的大忌。
诗歌教学要多注重于朗读,可是为了赶时间,这一方面做得非常不足,从而使诗歌的内在情感无法被充分挖掘出来,结果有点得不偿失。以至于在文章的主旨探讨方面,学生显得有些茫然,还需要教师充分的语言解析,可是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解析永远无法代替学生的自主理解。
这节课的难点是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象征”这个词比较陌生,怎么讲给学生听颇有点犯难。最后我简单地把象征定义为“根据事物的某些突出特征,赋予其特定意义。”然后分别举了玫瑰花、康乃馨和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月、竹、梅花的代表意义,近而引出“山”的象征意义——人生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海”的象征意义——人生的理想境界。经过这样的类推,学生貌似明白了一二,但总感觉他们的理解不够深入扎实。原因何在呢?
以上内容只能说是我完成了书面意义的语文教学,然而却没有完成人生意义上的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问题的.设计时缺少了一个作品意义的学生化,也就是没有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既往人生路上的“山”和“海”,而对任何文章的解读如果不能融进自己的人生体验,那么这种解读的层次注定是肤浅的,它只能靠暂时的理解来维持记忆,这种记忆也注定无法持久。而只有融入读者自己生命体验的文章,才能在头脑中形成难以抹去的烙印,也才能让读者有深层次的审美发现。而这些00后的孩子们,在相对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对“山”和“海”进行深度体验的客观环境也渐渐减少了,那么除了挖掘自身生命中成长感悟之外,还要想办法适当再现他们父辈生活处境,或许上辈生活困境的延伸,或多或少可以增加这些孩子们的生命厚度,使他们生命中的“山”像山,生命中的“海”更具吸引力。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二、教学实录
【片段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画出触动自己心弦的语句,结合着该句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品评文中人物。
(学生找到欣赏的句子略,理解课题交流如下:)
生1:困难是逐一解决的,再大的困难,只要你肯迈出最初的一小步,你就会有今后的第二步、第三步……一直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前途就会很光明。
生2: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想办法,把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不停地坚持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能闯过去。
生3:“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在父亲的指导下的下山做法。正是这一步一步的一路闯来,才使作者明白困难该如何面对,给了作者很好的人生启迪。所以,以此做题目,很醒目地告诉我们:人生路上,我们会一路走好。我也祝愿大家走好人生旅途,勇对困难,笑对困难,迎接人生路上的灿烂辉煌。
师:“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的力量就是大。大家的解释令我惊讶,更令我激动。谁说我们是“初出茅庐,不曾谙事”?我们也能谈理想、谈人生,我们也有惊人的见解。正如大家所说,困难并不可怕,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前面就是一片艳阳天。(师板书:困难一一分解解决)
师续引:困难的解决是靠人来实现。在解决困难的路上,有父亲、有杰利,还有其他小伙伴,对这几个人,你有什么看法?(评析文中人物)
生1:我最欣赏的是父亲。因为一般的父母见到自己的孩子处在危险的境地,就可能慌了手脚,会不顾一切地上去救助。但作者的父亲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极耐心地引导他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这种教育孩子自立的做法使我看到了一个聪明的父亲,因为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不可能总伴你左右,大包大揽地全部替代,只能是害了孩子。
师:说得真好。可以说,在座的同学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尽心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可是这份爱,这份情,对孩子的成长并不理想,适度地放手,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孩子受益一生。
生2:我喜欢杰利。因为他在别的孩子自私离去、不闻不问时,他却回家找“父亲”帮忙。可见,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3: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如果杰利是一个值得交的好友,他就不应该把“我”独自一人留在黑乎乎的悬崖上,他难道没想到这样有多危险吗?
(紧接着,生2与生3展开了一场争论。部分同学也参与其中。在听了他们的一番争论后,教师适时加入)
师:假如杰利留下,问题会解决吗?
(有的说不能,有的说可以像他爸爸那样鼓励他大胆尝试。)
师:但是,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你处在困难中,你最渴望见到谁?是朋友,还是亲人?谁给你的力量大,安全感最强?
生3立刻站起来:老师,我明白了,杰利不是自私,而是有爱心。他知道在这漆黑的夜里,只有大人的救助、亲人的关怀,才能使“我”定下心来,以防不测。
(生继续评论)
生4:我不喜欢其他四个孩子。因为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是真诚相助,反而戏弄嘲笑、漠不关心。如果交这样的朋友,我觉得实在是一种悲哀。哎!
师:是啊!我们做人可不能这样,要以诚相待,真诚互助。
师:刚才,大家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品评,有理有据,恰到好处。由此可见,本文除了引导我们要正确面对困难,警示我们一些什么呢?
生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同时还提醒我们交友要慎:困难面前见真知。(师板书:友情——真诚相待)
生2:事件还暗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只有正确的引导,才有孩子的健康成长。(师板书:亲情——正确引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领悟,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片段二】口语训练,以“我发现,我感悟”为话题,谈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悟。
师:同学们,我们分析了课文,知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拥有了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真理。只有善于感悟,人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其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这种人生真谛。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拥有一双慧眼,谁最善于感悟。
生1:张海迪姐姐面对病痛的折磨,不言放弃生命,而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带来的众多的不便,成为中国当今一代名人。她那种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2:爱迪生一生有过许多发明,可是,每一项发明都遇到了困难,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他迎难而上,执著地探索。这种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3:我的好友王××,面临着母亲的无情抛弃,父亲的体弱多病,仍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承担起家里的一切,仍能靠自己的勤奋获得学业的优秀。她这种默默承担困难、自立自强的精神使我很受感动。
师:刚才大家都能从某人身上发现亮丽的光环,从而鞭策鼓励自己,但我们的话题不仅仅停留在某人在困难面前的表现,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谈。比如:亲情、友情、真情等方面谈。同桌可以互相说说,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收获。
生4:一次,电视上报道: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为了救助一个陌生人的性命,不顾家人的强烈阻拦,毅然把自己的一半肝捐献出来,拯救了一个家庭。她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人。这使我深深地感悟到:只要真情付出,人间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同学的抛转引玉,使得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发现,谈感想。)
师小结:刚才进行的口语训练时,老师惊喜地发现大家有一个优点:敢想,敢说。虽然说得还不够流畅,语言组织得还有欠缺,但大家并没有“沉默是金”,而是勇敢地站起来开口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今后的口语表达,我们会有更新的突破。另外,我还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的,生活的美无处不在,只要用慧眼去捕捉,定会发现美的真谛所在。
案例反思与点评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型的教育,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情景的变化。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求异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新的人文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不仅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更要教育他们具有怎样品格、怎样精神的人。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学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教学中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学语文就要学做人,语文教育是教文育人”(于漪语),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无疑给了学生许多的人生感悟,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裨益。因此在课文的处理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一、课堂教学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这一设计目的,让学生能快速积累信息与处理信息,掌握复述要领,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为下面的深入阅读做好了铺垫;二、教学重点放在最后一段的品读感悟,让学生画出最有感触的语句进行赏析,进一步理解课题,从而端正学生对困难的态度。与此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品评文中人物,进而产生顿悟,悟出什么样的人格才是自己应该或必须具备的,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总之,这两点的设计,实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充分挖掘了教材后,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于是我又以“我发现,我感悟”为话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至此,学生很自觉的将自己的思维由课内转向了课外。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教育资源的一种挖掘。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走出教材,走向社会,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找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从而将阅读文学作品的感悟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再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赋予诗中的情感;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2、深入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本诗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在熟读基础上体味作者情感和本诗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确立“要达到理想境界,就要坚定信念,战胜重重困难,百折不挠”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1、 感悟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理解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对大海有好奇之心吗?你们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学生发言
师: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在海边,时不时可以去看海。第一次看到大海心情是无比兴奋的,大多数情况下大海风平浪静水天一色非常地广博浩渺,到了涨潮,特别是台风的时候大海又会掀起惊涛骇浪,波涛澎湃。总之,大海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让人好奇又神往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现代诗,来看一下,作者所说的大海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积累整合
1.看导语,默读课文。
师:大家看导语部分(教师读一遍),带着问题,大家默读一遍课文,初步把握诗歌大意。
2.读一读,写一写。
教师板书: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学生齐读上述词语
3.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先朗读一遍,大家注意听字音和停顿、语调等。
师:诗歌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朗读,只有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才能逐步体会诗中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的朗读才算读得好呢?有哪些标准呢?
生:读准字音、语气、语调、停顿、读出感情、对诗有自己的理解
师:很好,这些也是背诵诗文的关键几点。现在同学们带着这些标准自己练习朗读。
生:自读、齐读。
二、 感受鉴赏
师:插入作者简介。《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在诗中,我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根据你的理解,他实际上在寻找的是什么?“山”和“海”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爬山”这个过程又意味着什么呢?
接下来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生:山,象征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困难;
海,象征人生奋斗的目标、理想的境界。
爬山,象征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不畏艰险、战胜困难。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文中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用信念凝成的、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思考领悟
师:很好,作者在第一节中叙述的是小时候的渴望、困惑,现实中的山和海,而在第二节中叙述的则是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写的是象征意义上的山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一个全新的理想世界。此外,我们知道,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文,找出诗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点评,或找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明确: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明确:拟人。“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明确: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明确: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五、应用拓展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诗歌主旨,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主旨可以说是显而易见了: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附:生命的礼赞 【美】朗费罗
我们生命中的终点和前路,
既不是享乐,也不是忧伤。
而是要行动,让每一个明天,
都比今天奔向更远的地方。
怀着一颗能面对任何命运的心,
让我们振作精神开始行动,
不断地收获,永远地追求,
学习劳动,学习等待成功。
六、板书设计: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爬山(战胜困难 )
山 ----→ 海
( 困难险阻 ) (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07-18
在山的那边获奖教案10-12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10-28
1000字作文:在山的那边11-05
在山的那边的语文教案11-27
深山的那边散文随笔10-14
看那边的世界作文800字06-06
电影《天那边》观后感心得12-09
天那边电影观后感1200字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