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复习总结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英语复习总结(精选8篇)

高中英语复习总结 篇1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一直把测试的基本点定位在语篇上。五篇阅读材料信息量增大,词汇量大,体裁各异,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新闻、环保等各个方面,所提问题中许多都要求考生对文章有深层的理解,这就对平时的语篇学习提出了新的、高的要求。由于高三下册中的文章体裁、篇幅与考纲吻合,文章词汇量难度等与高考相当,因此,学生可利用教材进行快速阅读,概括文章主旨大意,进行深层理解含义和猜词方面的训练。

夯实基础知识增强语用能力

基础知识包括词汇、句型、语法等。这些知识要求同学们多记多背烂熟于心,因为大部分题目都会与这些内容直接相关,只有熟练,才能生巧,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对于语法复习,新教材高三的每单元都设置了某一语法项目,并配有适当练习,由于大部分语法项目在高一、高二已学完,它们在高三教材中的再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语言运用,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学生此时应归纳总结,构建语言体系,总体把握语法规则,在更高层次上掌握语法知识。词汇是语言的建筑基石,离开词汇,就无法掌握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词汇在高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分量。高三词汇复习要做到以考纲词汇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拓宽和延伸,并总结归纳常用词,对非考纲内的常用词也要熟悉,最重要的是词汇复习仍要紧扣课文句型,形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观念。加强情景操练培养语感

有时有些题目,我们不必分析它的语法、结构等,在读题时就可知道它的答案,这就是语感。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对阅读量的保证;另一方面要多听、多读、外加多写,即多练习。选择听力材料提高听力效率

我们身边虽无英语环境,但教材配有磁带,这是最基本的。其次,学生要尽力去听懂老师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这很重要。再次,我们还可在课外听或看一些英语节目等,不求完全听懂,但求感受一下语音、语调,常常接触,对于听力提高会有帮助的。另外,近两年高考听力中,我们不难发现,听力材料与生活很贴近,有邀请别人吃饭、周末假期活动计划、消息报道等,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当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等,这对理解问题也会有帮助的。

重视作文题材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主要是考察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该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写一篇一百字左右的书面材料,情景包括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提供情景的形式有图画、图表、提纲、短文等,对文字的要求是:第一,切中题意;第二,语言准确得当;第三,条理清楚。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要攻克的难点

高考要求英语词汇量达到4000个,很多学生阅读准确率低,是因为不少单词不认识。英语特级教师陈锡麟指出,高考英语阅读失分点之一是单词量不够。单词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单词量阅读肯定成问题。拿到一篇文章十有-是不认识的单词,阅读得分高不了。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对高考英语卷命题深有研究的舒运祥补充说,不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平时学一个单词就记一个单词,往往忽视该单词的多种解释。学过的单词,一旦放在不同的语境中,经过上下文转意后,反而成了最熟悉的“拦路虎”。归跟结底,就是单词关没过。

其次,高考要求学生每分钟阅读60-70单词,不少学生阅读速度很慢,这就造成了英语阅读无法过关。阅读速度慢因其有不良的阅读习惯。不少学生习惯出声阅读,往往借助于朗读,或者是小声读来看英语阅读 篇章,阅读速度快不起来。有些学生则习惯在阅读时摆头。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会因为情绪紧张,或由于苦思苦索而不得其解,出现不自觉地头部摆动现象;但这种多余动作,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有些学生则喜欢用手指指着读,但用手指指着读则无法增大识别间距,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阅读速度。还有些学生养成了复视的毛病,顺着一行字阅读时,眼睛常常往回看。复视的出现,有时是由于学生遇到了一个生词或不太懂的短语,需要回过头来再看一眼,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过分依赖复视,以致成为一种阅读习惯,那就势必大大影响阅读速度。改正这些不良阅读习惯,能使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显著提高。

再次,理解能力弱也是学生在中高考英语阅读中失分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没看懂文章就瞎蒙。推测上下文揣摩词意是一种阅读技巧。但是阅读技巧要用得好也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很多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题目后浮光掠影般看一遍,还没有完全理解句子含义、文章内涵就忙不迭地去做题,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要提高答题的效率和正确性,考生应该力求理解文章的每个句子,在这样的基础上,适当的猜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肚子里有墨水才去猜。此外,不少学生也很难看出句子、文章的言外之音。学生们常常无法在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归纳文章主题、推断文章大意,揣摩作者要表达的话中话。不少题目的每一个选项在文章中都出现过,但有些选项比较片面,只是概括了其中的一段话。这就与考生语言能力息息相关,除了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还要能熟练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找出最合适的选项。

高中英语复习总结 篇2

笔者在复习课中尝试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以导师的态度从旁引导,期待生成。

一、情境话题,单元串联出新知

复习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合与归纳,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回顾和消化知识。那么,如何有效地将知识进行串联?如果将本单元的知识重新整合,置于学生熟悉的特定语言情境中,再以生活话题导入复习,或许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探究,帮助学生在meaningful dialogues(有意义的对话)中回顾旧知识,发现新知识。

例如,在进行译林版高中英语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这单元的复习课教学时,笔者并没有通过课件直接罗列本单元的词汇和语法,通过反复识记与练习巩固的方式进行强化。本单元是学生高中英语学习的开篇,复习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主复习的“第一印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将教材中的“Task: Inviting your friend to join a gym”搬到课堂上,通过创设话题情境,鼓励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会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其中,从而在实践中自动生成知识的串联。如在“Step 3: Writing an e-mail to your friends”这个环节中,笔者以“快闪”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本单元所学的词组,要求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快速写一篇e-mail,在邮件中必须应用到“快闪”中出现的词组及语法点。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促发展

复习是在已有知识背景基础上的动态实践过程。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并不是课堂的“焦点”,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们的切实实践。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在学生们的合作探究中,笔者尝试通过导学案明确教学任务,对实践与成果汇报提出要求,指明方向,让学生们的合作既有据可依,又有发挥空间,实现复习由mechanical drill(机械训练法)向interactive activity(互动)转变。

例如,在Module 1 Unit 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强化他们的语言交际与实际应用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场小组辩论赛:“Debate: Looking good or feeling good”。通过抽签的形式,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代表“Looking good”和“Feeling good”,要求学生综合本单元的话题讨论,广泛收集材料(如借助网络平台,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起讨论,征集观点等形式),展开辩论。在课前,笔者要求各个小组使出“浑身解数”收集材料,并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准备好支撑论点的依据,并挑选出本小组的辩手。在辩论中,笔者邀请英语课代表担任辩论主持人,并邀请其他班级的教师作为评委,为学生的精彩合作点赞。

三、笔记共享,整合交流强巩固

学习笔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长记录本”,既是学习路上的好伙伴,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帮手。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通常备有课堂笔记和错题集两本学习笔记。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做好笔记。课堂笔记应有个性化的批注与学习心得,错题集则应根据自身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整理,做好反馈。在复习课中,笔者尝试创设“笔记共享”的学习平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笔记交流,通过笔记分享、个性展示、共同整理等方式,开展integrative learning(整体性学习)活动。例如,在Module 4 Unit 3 Tomorrow’s world的复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Not only...but also”这个知识点较为生疏,应用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为此,笔者开展了“学习笔记大整合”教学活动,通过笔记分享、共同整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知识点重新进行细化整理,如“Not only...but also”的主要用法、连接主语/谓语/定语、省略和变体等。通过这样的小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之间的信息分享,促进他们的交流与互动,达到知识巩固的效果。

高中英语复习总结 篇3

【关键词】 概念图 高中生物 复习总结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3-01

一、概念图的类型和特征

概念图的类型有很多种,主要有一般层级概念图、链状概念图和环状概念图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概念图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概念按分层的形式表现;②泡含着交义连接;③包含许多具体事例,但是由于不同的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对同一个知识板块所绘制的概念图也不尽相同。

二、概念图的制作

(1)确定概念图包括的范围。绘制概念图首先要确定包含的知识范围,明确这个知识范围内所涉及的所有概念;

(2)设计好关键概念的排序。要把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虽然这样的排列是很粗糙的,但能帮助确立概念图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概念都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一次;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一个概念图通常只有一个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下分出其包含的几个并列概念,每个支概念下又可以分出其包含的几个支概念,依次分支下去。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概念图中的地位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取决于构建概念图的最初规划和作者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连接两个相关联概念,尽可能选用表达具体明确意义的联系词,概念及连接概念间的词必须能表达一个确完整的观点。概念间的连接线可以相互交错,向上和向两侧的连线需要加箭头,而向下的连线则不加箭头;

(5)不断修改和完善。有了初步的概念图以后,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师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会加深和改变的。所以,概念图应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

概念图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它能促使教师深层次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从全局高度审视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框架和课堂结构;促使教师反思,完善教学方案,改进、创新教学策略;促使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开发并贴近学生实际,挑战学生的思维。

2.作为教师的评价工具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绘制的概念图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可以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思。同时,学生所绘制的概念图表达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将从他们所绘制的概念图中找寻到蛛丝马迹。这样,就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发现并寻找纠正错误概念的途径。

3.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学生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

四、概念图在复习总结时的应用

通过概念图来复习高中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能力。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可设计不同的方式,使教学难度循序渐进。

1.在训练之前,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概念图的认知度,使学生对概念图由大致了解并且感到熟悉。此时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大量演示、讲解概念图的使用,以此来向学生传输概念图是一种良好学习工具的思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的训练,使同学了解物质之间的关系,为后期绘制概念图打下基础。

2.在初期,让学生参与到概念图的制作中来,与老师共同完成体系结构的建立,从而提高兴趣。此时教师可绘制未完成的概念图,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或者让同学上黑板上填写的方式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完成课本知识到概念图形的转换,对生物知识活学活用。如在讲解到内环境相关知识时,淋巴、血浆与组织液间的关系是一个重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未完成的关系图,如下:

学生可能会对1和2搞不清楚,此时教师对学生提问“血浆是否可以形成淋巴?组织液呢?他们之间又是以何种方式实现转换?”来引出知识点“组织液投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经由淋巴循环重新回归到血液中,组织液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转换”,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与知识的联系,从而完成概念图,如下:

3.在中期,培养学生合作完成概念图。教师给定核心概念,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设计概念图,教师对各小组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由同学间互相指出此概念图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能从通过自身与他人的对比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也可以在他人的概念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点评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对优秀的概念图进行班级展示,以精神奖励来营造竞争的氛围,从而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亲身设计的过程中达到复习总结效果,同时也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4.在后期,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概念图。学生独立设计概念图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出现并落实各种新奇的想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此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同学间的差异来分别进行辅导,实现师生间的高效互动。教师可通过小测的方式要求同学们进行概念图制作,这样可以使教师节省审阅的时间同时也能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5

[2]马宁.综合型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04-01

高考英语复习方法总结 篇4

总结高考相关类型的考题,尤其要注重重点单词,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对于每个单元的语法,需要分成两部分来记忆,一部分是语法的讲解,另一部分是语法相关的高考题。不要盲目的相信某个地区的模拟试题。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完全没必要花很多时间去做模拟题中又难又怪的东西。要做适合自己的东西。边做边总结,练一段时间就停下来总结总结,争取记住自己犯过的错误,第二次第三次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保证不错。

重视阅读

阅读是英语中占分数份额最大的一部分,所以限时训练必不可少。可以每周利用一段时间来做三到五篇有梯度的阅读理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自己修改订正。慢慢培养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兴趣,通过积累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总结 篇5

对于高中阶段学习语文学习,诗歌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它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答题的方式方法,很多能够运用到文学阅读中,所以,学习好诗歌鉴赏这个板块是很重要的。

诗歌中的考察最主要的就是意象和意境的考察,那么分清楚这两个和学习好这两块,也是很重要的。在诗歌鉴赏中,主要的是对诗歌的形象(像、境、情)、诗歌的语言、诗歌所运用到的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的考试,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般是综合起来学习的。

那么,我们现在就分开来对诗歌鉴赏这个板块进行讲解。

(一)、古文诗歌中的形象与意境类:

大家都知道,诗歌不是纯粹的描述什么,而是作者要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情感,这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正如在综述中讲到,诗歌的意象中包含了像、境、情,这三个要素的考试也是最主要的考察点。

(1)、抒情主人翁自己的形象,比如氓之妻、屈原、白居易、陆游、李煜、李清照;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比如氓、琵琶女、刘兰芝、李凭;

事物形象: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比如柳、梅、竹、雁、蝉、杜鹃; 景物形象:诗歌所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比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险境、赤壁美景。

看资料1、1题《春晓》,回答什么是意象。

1、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其实中国古代的诗歌意象都是具有比较固定的意义指代的,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常见意象代表: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 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 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3、表述意象最常见的句子(熟悉、了解):

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雨尽已无擎雨盖,惨菊犹有傲霜枝。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芳草: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他一些:

要了解物象的寓意,关键是了解物象自身的特性,结合语境来大胆推测。露:人生的短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草木:荒凉,兴衰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松 :清幽、隐逸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长亭 :送别,依恋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夕阳:暮年,衰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杜鹃(子规)哀伤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发:衰老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看资料1、2题

4、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所以多个意象组合构成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意象=意境

看1、3题

5、诗歌形象、意境类答题方法点拨:

在前文中已经说到,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

看1、4 题

(二)、诗歌鉴赏之语言技巧评析

诗歌的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它或一字提挈全篇,习惯上被除人称作“诗眼”;或是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上造语精、造语新,表情达意自然贴切,人们称作 “炼字”;或一句举足轻重,给人启迪,人们称作“炼句”这些都是鉴赏的基本内容。其具体考查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要注意的是,“炼字”、“炼句”往往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答题时要从两方面去发掘。

既然是要对诗歌的语言技巧进行鉴赏,那么我们应该首先熟悉和掌握语言技巧表达的两个方面: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己)

2、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修辞作用:比喻、比拟、夸张------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排比、对偶、反复------音乐美、形式美、强调突出,抒情酣畅

设问、反问------增强语气。

双关------幽默,风趣,含蓄曲折

对比------特征鲜明突出

2)、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等。

看题2、1

3、语言表现技巧类型题答题技巧:

1)、对于这类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一下几种: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描写(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那么针对这一的提问方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对问题进行解决。

2)、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总结)。

看题2、2

(三)、诗歌鉴赏题型分类

在诗歌鉴赏部分,根据之前的一些提示和总结,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种常见的高考考试题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第六种模式

分析主旨型题

以上的这几种题型通过我们细致的观察,其实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都是根据诗歌鉴赏的依据去定题的,那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我们鉴赏的条件去答题。

那么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题型一一的做个分析和讲解。

1、分析意境型

其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关于这类已经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那么我们还是要从意境说起,那么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那么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具体的方法解析如下: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景。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看题3、1

2、分析技巧类型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那么,我们再来对这一类的题型中涉及到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常见诗歌类型所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等。

这些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一些常见作用,我在这里也简单的罗列一下。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爱憎。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联想想象——想象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7)、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8)、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即表现)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常规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释原因。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总结)——析感情。

看题3、2

3、分析语言类型题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种题型没有必要过多的赘述,只是我们需要识记一些常见的、能够被我们轻易的拿出来运用的词语就可以了。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一般解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看题3、3

4、练字、炼句类型题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歌练字的代表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

常见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一般解题思维: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看题3、4

5、一词领全诗歌类型题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歌的关键,为什么?

一般解题思路: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看题3、5

6、分析主旨类型题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一般答题模式: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看题3、6

(四)、诗歌板块小结: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高中语文各类复习方法总结归纳 篇6

一、记叙文

1.考点点击

(1)整体感知。

(2)要点概括。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析、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5)判定表达方式及作用分析。

(6)记叙的线索分析。

(7)语言特点分析。

(8)记叙的详略及作用分析。

(9)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

(10)行文思路及结构分析。

(11)从课内外结合的角度考查阅读感受:从文章中获得的感悟、启示,对文章的看法等。

2.文体知识

(1)记叙的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线索:物线(具体的实物)、事线、人线、时线(时间的推进)、地线(地点的转移)和感情线(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就全文而言,记叙顺序肯定是顺叙或倒叙,然后在文中的的某段可能是插叙

(4)记叙的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和真实感。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表达,客观全面。

(5)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有: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3.难点突破

(1)把握关键语句含义:一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二是要判定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句段作用:可从几方面考虑

A内容方面,如设置悬念、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强调感情、对比或衬托某人某物等;

B结构方面,如过渡、埋下伏笔/呼应前文或题目`、总起全文(某段)、总结全文(上文)等;

C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D感情方面:抒发作者喜爱、赞颂、同情、惋惜、厌恶、憎恨等感情。

(2)归纳概括主题思想:

①从分析文章的题目入手。

②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开篇点题”,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

③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④从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主题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中,要经过综合归纳才能明确。⑤从分析景物入手。有些文章的主题思想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和景物的态度之中。

(3)怎样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①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以此理清。

②追随事件的发展情节,以此理清。

③看清事件的地点转换处,以此理清。

④多角度描述对象的,从角度的变化去理清。

⑤依据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点来理清。

⑥判定语段间的逻辑关系,是相承(语段间是递进衔接关系)、相并(语段间是并列衔接关系)还是相属(语段间是总分统属关系)关系,据此理清。

(4)分析过渡和照应:照应技巧:①段与题目的照应;②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③前段有意,后有照应,层层推进;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的复叠式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在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称为复叠式照应。它对突出中心,标示线索起重要作用。

(5)怎样分析人物:①从正面描写入手。分析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直接描写。②从侧面描写入手。通过他人的言行或环境间接体悟主人公。③从细节描写入手。通过分析人物的细微的语言、动作等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6)怎样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7)怎样分析写作特点:从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去分析。选材:详写略写(看与中心的关系)语言:有的遣词造句准确、鲜明,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句式多变,修辞丰富,有的含蓄幽默等。写作手法:情景交融,寄情于景,象征(托物言志)、对比、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开门见山、以静写动、化静为动、设置悬念等。

(8)修辞手法:二对二比二问拟,反复夸张借代引。

对偶、对比、排比、比喻、设问、反问、拟人,反复、夸张、借代、引用等。

修辞作用:对偶(句式工整,富有结构美)对比(突出其中的一方面)、排比(富有气势)、比喻(形象具体生动)、设问(设置疑问、吸引读者兴趣)、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夸张(突出某方面特点)

二、说明文

1.考点点击

(1)指明被说明的对象。

(2)整体感知。

(3)语言特点分析(多指向语言的准确性)。

(4)说明方法判断及作用分析。

(5)对文意的把握。

(6)说明顺序判断及作用分析。

(7)要点概括。

(8)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表达特点进行品析。

(9)调动生活积累,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设题,如说看法、提建议、说创意、拿方案、作补充。

2.文体知识

(1)分类: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形体特征、性质功用/后者讲明事因、物因)。

(2)说明方法:诠班例定比较分数摹

作诠释、举例子、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据、摹状貌、画图表等(一般是三个字)。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历程、制作方法类的说明文),空间顺序(多用于介绍建筑物、参观旅游类的说明文)和逻辑顺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4)语言特点:必须准确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不拘一格。

3.难点突破

(1)怎样判别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是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目的来确定的,说明顺序决定层次结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判别主要是根据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要按事物内部的联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来认识分辨。

(2)怎样分析语言特点:首先要分析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知识表达的科学和严密,如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要仔细捕捉表示限制的一些修饰中心词语的副词,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表达作用。其次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要体现这一点,要借助于修辞方法的运用,描写和修饰语的运用。

(3)判断说明方法的作用。常考的有举例子(具体说明„„,有说服力)、列数字(准确、清晰说明„„)、打比方(形象生动具体说明„„)、作比较(突出说明„„)

三、议论文

1.考点点击

(1)论点:判断选择论点、归纳概括论点、论点提出的方式分析等。

2.(2)论据:指明论据类型并分析其作用、与论点关系、抽出的论据恰当归位、补充论据等。

(3)论证方法: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结构:结构划分、概括层次内容、结构方式及其作用分析、过渡句段及作用分析。

(5)词语: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指示代词或具体语句的指代内容、文章衔接自然流畅的考查等。(6)能力拓展:仿写、拟标题、对文章的观点谈看法见解、与语段相关联的名著、名言、生活体会等方面的积累考查。

2.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①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是肯定形式的陈述句,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应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

②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等道理论据(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③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议论文的结构:

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出来的。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等。

(4)议论文的语言:语言严密、概括性强、逻辑性强

3.难点突破

(1)怎样确定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首先要明确论点常出现的位置所在:标题就是论点;开篇提出论点;结尾总结出论点;文中提出论点;对论点的表述不集中,需归纳概括。其次要知道中心论点的两种表现形式:在文中有现成的语句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没有明确所指,作者的观点隐含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如上文第五种。最后要把握这两种类型的中心论点的确定方法。对于第一种形式的中心论点,只要明确文中论点的指示位置就可顺利找到中心论点。对于第二种形式的中心论点,要采用“整体—局部—整体”的分析方法,即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大意;逐段概括要点,将内容相当的段落“合并同类项”,划出文章的结构,弄清各部分的内容,把握住中心论点;回应文题(题目多是论点或论题),最终确定中心论点。

(2)怎样分析语言特色: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简洁。分析语言特色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感情色彩;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简洁性。语言的准确表现在:概念使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语言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含糊,态度明确,爱憎分明。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性文字凝练扼要,言简意赅。

四、散文

1.考点点击

(1)文意的把握。

(2)语句的理解(赏析用语的精妙、含义的理解等)。

(3)要点概括。

(4)内容探究(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

(5)作品感受(感悟作品、作者,自己的体悟、启示等)。(6)学以致用(仿写、想象能力考查等)。2.文体知识

(1)分类: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说理散文(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也不乏抒情)。

(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题材广泛;写作方法灵活多变。“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3)叙述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描写、议论容为一体,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3.难点突破

(1)怎样把握散文的的艺术表现手法:①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②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侧面暗示。

(2)怎样感受散文的美:有四个角度:①语言美—品味用语的优美、精练。②形式美—体会行文的自由、灵活。③风格美—感受文调的独特、个性。④意境美—感悟内蕴的丰厚、深刻

五、小说

1.考点点击

(1)对人物形象的感知、领悟及评析。

(2)对词语、句子、文段的含义和作用的品析,包括对精妙词语的品析、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同义词辨析、词语的言外之意和特殊作用的挖掘。

(3)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人物塑造方法及环境描写)。

(4)对作者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及主题的把握。

(5)写作手法及作用分析(如对比、衬托等)。

(6)整体感知。

(7)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2.文体知识

(1)分类: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2)三要素:人物形象(三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难点突破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①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方法分析。如分析肖像描写,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外貌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从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动作描写,要注意分析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因为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分析人物的语言,要分析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分析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思想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②抓住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气候、季节和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描写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怎样分析情节:首先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分析情节展开的过程,接着要分析情节的组成部分—场面。细致的研究每个场面中人物的关系以及事件过程,研究场面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个场面在完整的情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分析场面的主要内容。

修改文章参考

1.整体把握抓硬伤

病句辨析与修改,所给的句子往往内容较多,句式较长,成分复杂,有相当的迷惑性。遇到这类句子,同学们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造成判断错误。

例句1我回头一瞄,柜台前伫立着一位肤色黧黑的中年农村妇女。

如果分开看,这句话前半句与后半句都没有什么毛病,但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整体考虑,问题就出来了。“伫立”是长时间地站,而“我”只是“回头一瞄”,只是一瞬间的事,怎么会知道那位妇女站立时间的长短呢?显然,把“伫立”改为“站”就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了。

例句2: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这句话的前半句“尊敬老师的学生”是有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尊敬„„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的学生”,不少同学看到这一点,就认为这个句子表意不明,是病句;但是,如果再看后半句,就会发现,有了后半句,前面的歧义消除了。因此,在解题时,不要抓住一点毛病不松手,要整体把握,要抓硬伤。

2.深入思考摸规律

汉语表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平时的复习切不可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而应该善于从练习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例句3:“伯乐相马”已为人熟知,其实马可以投伯乐,伯乐也可以识马,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可以发挥出来。

“也”这个副词,虽然常用在并列复句中表并列关系,但是往往有强调的作用。“伯乐识马”是大家熟知的,而“马投伯乐”才是这句话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因些,如果了解了这一规律,见到类似的句子就容易辨认了。

3.归纳总结明方法

辨析病句的方法有很多,现归纳如下几点:

①长句紧缩抓主干

有些句子由于较长,修饰成分多,语病不容易看出来。因此这类句子在辨析时宜用紧缩法,把主干突出出来,这样有些语病往往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铁道游击队》描写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破坏敌人交通线,沉重打击了敌人,终于取得胜利”

如果把这个句子紧缩一下,就变成了《铁道游击队》描写„„“描写”什么?显然不应该是“胜利”,由此可以发现这个句子缺少宾语。

②修饰语多理枝叶

如果紧缩后,句子主干并不缺成分,就应该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词是否搭配。如果是一个谓语带几个宾语,或几个谓语带一个或几个宾语的,也应注意是否能够一一搭配。

例如:如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口音和生动的表情,把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绘声绘色。

句中“操着„„口音”没什么问题,但“操着”“表情”就不合适了。“描述得绘声绘色”语义重复,因为“描述”就是“绘”,应改为“讲得绘声绘色”或“描述得有声有色”。另外,“流利的口音”搭配也不恰当。

对于修饰成分复杂的句子,一定要注意枝叶的搭配问题。

③复句注意关联词

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往往对表情达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复句病句的考查,常常从关联词语入手。关联词语的使用,一要看位置,二要看搭配,三要看运用恰当与否。

例如:五金厂一方面能急车辆厂之急,主动送货上门,保证了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车辆厂也及时把对产品质品的意见提供给五金厂,使五金厂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

这段话前后有两个主语,一个是“五金厂”,一个是“车辆厂”。在前后两个主语不同的时候,关联词“一方面”应放在主语“五金厂”前。相反,如果前后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就该放在主语后面。上面例句后半部分如果是这样的:另一方面,还及时主动向车辆厂征求意见,提高产品质量。前后主语就都变成“五金厂”了,关联词在主语后就没什么毛病了。

例句: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迹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事迹过于夸大”自然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里用了“反而”,与前面的“如果”不搭配了,应该改为“就”。

例句:尽管现在还是冬季,早晚较凉,然而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嫌热。

这句话中,说冬季,天气冷,穿毛衣也不热,前后并没有转折的意思。因此“尽管”“然而”两个关联词用得不妥。如果一定要用关联词的话,可以在后一个分句前加“即使”。

④代词指代要清楚

句中如果有代词的话,应该注意指代是否清楚。

例如: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位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看守照着去办。

一个句子中,第三人称所指的对象最好能一致,句中的第二个“她”如改为“这个女人”,句意就明确了。

⑤一面两面要搭配

句中如果出现“是否”“能不能”等表示正反两面的词语时,就应该注意前后有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

例如:文字通顺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前面“文字通顺”只从“好”的一方面表述,后面却“好坏”并提,因此,应该在“文字”后面补出“是否”两字,这样前后才搭配。

⑥语句通顺看逻辑

如果经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考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那么就应看看是否有逻辑错误。

例如:连诗歌、古诗词、对联都有专门刊物,唯独杂文作品没有自己的专刊,这是很不正常的。

高中英语复习总结 篇7

一、复习系统全面, 温故知新

学生经过近三年的学习, 虽然掌握了一些平面几何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是零散的, 没有形成整体的意识, 这样不便于学生记忆, 理解也不易深透。因此, 很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 实现华罗庚教授倡导的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第二个过程“由厚到薄”。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按章节进行复习, 按照一定的线索, 将知识内容分门别类, 使之条理化, 绘制知识体系构造图, 使学生对知识内容一目了然。每章复习后要求学生写出小结, 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弄清知识间的联系,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进行全面复习时, 除按章节顺序进行纵向复习外, 还要适时进行横向复习, 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 论证比例线段就有较多的方法, 许多定理都反映了线段间的比例关系, 而这些定理在教材中是比较分散的。因此, 在讲解有关证明比例线段的范例时, 有必要进行全面总结, 使学生掌握论证比例线段的方法, 总结规律, 开拓证题的思路,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对几何定理本身的复习, 练习证明定理, 探索不同的证明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这样做有助于使学生搞清楚定理体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增加应用定理的效能;有助于掌握定理本身所提供的数学方法, 提高证题的水平;有助于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更好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固然重要, 但决不可忽视突出重点。在复习中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重点复习, 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 在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抓住直线和圆相切这一重点着重复习。引导学生总结有关相切的定理, 画出相应的基本图形, 图文并茂。经过大家的思考和回忆, 共画出有关直线和圆相切的基本图形七个, 这些图形在教材中先后出现过。然后对照图形总结性质。这样一来, 学生对切线的性质有了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提高了运用知识的效能。

在学习平面几何中, 学生们感到证题中的辅助线不容易掌握。一个几何证题, 如何添加辅助线往往是关键的一环。教材中对怎样添加辅助线, 它有什么样的规律, 没有专门的论述。这个问题无论是平时学习, 还是复习都是难题, 解决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复习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让学生熟记基本图形, 头脑中有几何图形。平面几何中, 几乎每个证题都有相应的图形, 证题是看图思索。“证题图形”隐含着哪些“定理图形”, 看出这一点, 往往就会做出有用的辅助线。这里说的实质上是从揭示图形性质入手添加辅助线;二是根据论证的目标添加辅助线, 在结论和题设间搭“桥”。这种方法也很重要、很实用;三是总结常用辅助线的添加规律。如梯形问题、中点问题、比例线段问题等等。如何添加辅助线总的来说没有定法, 但其中也有它的规律性, 抓住规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精心设计, 训练有的放矢

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也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覆盖面广, 知识点多、灵活性强、题目新颖, 能力考查力度加大,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增加。在复习中、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 要结合以上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分类训练、综合训练。

关于基础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这些如果掌握不好, 其他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精选一些练习题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练习题的选择要注意点全、面广。但不要机械重复。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还应进行纠错训练, 防患于未然。

分类训练主要是指分题型训练。例如证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线平行、比例线段等, 对于其中每类题目都要注意总结方法, 抓住规律。另外还有些类型证题, 如线段的和差倍分、积线段的和差等, 定理中没有现成的结论, 证题时常常需要“转换”。对此, 要引导学生探索证明方法, 树立转化意识, 培养探索实践精神。

关于综合训练, 不光是几何知识的综合, 还有几何代数的综合。这样的题目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中见的少, 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而中考中又常有, 这就需要教师筛选示范性强的题目进行分析, 揭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根据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既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训练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适应性。

复习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训练中选题要注意一要紧靠教材, 不超课标, 不出偏题、怪题, 不随意拔高;二要精, 不搞题海战术, 减轻学生负担。要像孙维刚老师倡导的那样:“一题多解, 多解归一, 多题归一。”揭示内在规律, 拓展证题思路, 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举一反三;同时还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实际价值的题目,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学生学完平面几何内容后进行系统复习是学好平面几何的重要一环。系统复习教学要系统全面, 突出重点、精确设计练习, 以提高复习效果, 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2008年中考周年历史复习总结 篇8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多人,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858年 中俄签定《瑷珲条约》

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割去我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之后,俄国通过《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8年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这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派遭捕杀。历时仅103天的变法失败了。

1928年 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938年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将军指挥中国守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1948年 三大战役开始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958年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由于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少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一篇:保证金合同范本下一篇:致亲爱的孩子们---毕业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