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关于知识目标: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放手让学生尝试,在交流中,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强化进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关于能力目标: 一是关注学生提炼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信息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示情境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二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在列式后,引导学生估一估,在交流中指导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先估再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但在第一环节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再计算。班级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到先估再计算,而是直接进行竖式计算。因此将班级学生的估算成为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掌握算法后,我安排了学生进行练习。班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在90%左右。通过练习反馈出学生错题主要是因为抄错数、计算马虎、计算速度较慢等。主要原因是计算习惯和能力两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课前思考:准确把握教材, 架起编者与学生间思维的桥梁
1. 领会“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 是向学生集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窗口。在这一板块中, 编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丰富而又生动的内容, 如“分类”“找规律”“简单的排列组合”“烙饼问题”“植树问题”“鸡兔同笼”“抽屉原理”等, 这些内容编排的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 从具体到抽象, 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旨在向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领会教材, 本课的目标定位是引导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 并能利用韦恩图来呈现“集合”, 解决问题。
2. 明确“重叠问题”的编者思路
重叠问题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来, 具有浓浓的“生活味”。教材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让学生感到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的结果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 由此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为什么计算的结果比实际数量要多?由此让学生整理“重复”信息, 在解决问题中初步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 引领学生将信息整理成集合图, 再让学生理解集合图中的“交集”, 最后是应用集合图解决问题。整个教材编排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本课, 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是教学重点, 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
3. 选择正确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正是思维从具体形象到逻辑抽象的过渡阶段, 在此之前, 虽然学生有一定的潜在的集合知识基础, 但对于集合思想特别是“交集”思想的认识还是比较抽象的。本节课的目标显然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并理解和运用韦恩图。根据这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我决定采用“课前渗透—感知集合, 形成冲突—探究集合, 自主建构—体验集合, 内化应用—强化集合”为主线,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思考争论, 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平衡—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构建主义学习过程, 实现有效教学。
二、课中思考:促进学习自主, 架起预设与生成间灵动的桥梁
数学思想方法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 而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课堂中, 我充分根据三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预设教案, 采用“活动”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习得“交集”的思想, 注重课堂生成。因此, 我安排以下四个板块:
板块一:课前渗透, 感知集合
(1) 猜一猜
课前我们一起来玩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师: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 每人买一张票, 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 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是祖孙三人。
师:用我们语文中的一组关联词来说就是:……既……又……
(2) 师小结:爸爸在这里表示有两个身份, 重叠了, 所以我们算人数时只能算一次。
(3)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非常有趣的重叠问题。 (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板块二:形成冲突, 探究集合
(1) 想一想
师出示三 (1) 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数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语文小组有8人, 数学小组有9人。
师出示问题: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几人?
生:8+9=17人。
生:如果一个一个地数, 数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为14人。
(2) 引一引
师:数出来一共有14人, 但计算出来的结果却是17人。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有人既参加语文小组, 又参加数学小组。
板块三:自主建构, 体验集合
课件出示两个圆圈:红圈里表示语文小组的人, 蓝圈表示数学小组的人, 请同学们按照表格中的名单对号入圈。
(1) 说一说:红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蓝色圈子里表示什么?有几人?
(2) 画一画:两组都参加的学生怎么表示? (思考如何画圈)
(1) 自主画图
师分析同学的作品, 并请该生说明理由;选择与课件相类似的播放并说明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2) 对比图表
师:同学们把表变成这样交叉的图, 你们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很容易看出重复部分)
(3) 介绍韦恩图:同学们研究得出的图, 在数学上叫韦恩图, 是由英国逻辑学家韦恩研究发明的, 被命名为韦恩图。有些数量不仅可以用统计表、统计图、线段图表示, 还可以用韦恩图表示, 它更加直观、形象。
(4) 人文教育: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3) 算一算:根据这幅图请同学们算一算, 语文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生列式1:8+9-3=14 (人)
生列式2: (8-3) + (9-3) +3=14 (人)
生列式3: (8-3) +9=14 (人)
生列式4: (9-3) +8=14 (人)
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板块四:内化应用, 强化集合
(1) 填一填:完成教材第110页第1题: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 (天鹅) 。
(2) 做一做:完成教材第110页第2题。
编成现实情景题:学校文具店昨天进了铅笔、钢笔、练习本、文具盒和画笔, 今天又进了尺子、铅笔、钢笔、练习本和剪刀。小文具店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指名板演, 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式:5+5-3=7 (种) )
(3) 议一议:举例说出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叠现象的数学问题。
三、课后思考:促进专业发展, 架起行动与反思间和谐的桥梁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目前主要是在“数”中感知集合、理解“交集”。课堂中, 我注重抓住矛盾冲突, 引领学生去体会“交集”, 理解重复现象, 学生参与意识浓, 学习效果好。体现出两个特点:
1.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的终极目标。本课, 我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在教学中, 当学生发现统计表上名单和总人数不符时, 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 然后再合作画一画, 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知识冲突, 从而进行韦恩图的教学,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并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使之“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等能力得以促进和提升。
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方法是学习之根本。本课, 我通过一系列活动:“猜一猜” (感知“集合”) 、“想一想” (形成冲突) ——“画一画” (建构“交集”) ——“说一说” (分析“交集”) ——“算一算” (概括“交集”) ——“填一填” (模仿习得) ——“做一做” (自觉应用) , 使学生对集合的认识逐步从“感知”阶段, 过渡到“探究”阶段, 再提升到“建构”阶段, 并进一步走向“应用”阶段, 从而经历了由“感知——体验——建构——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的全过程。
《2011版义务教育阶英语课程标准》一级目标要求学生们能说出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使学生对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 部分的Story time,整体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图: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 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1.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
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 已知起点
(1)话题方面: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动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动物介绍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
(2)知识方面: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句型,具有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引导。
(3)技能方面:
多数学生能够熟练介绍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能在视听时抓住细节信息。
(4)态度方面:
多数学生喜爱并重视英语。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4)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2.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2)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3)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4) 演:能为故事配音。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文化意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二)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 Free talk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日常会话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做好课前预热。
2. Lets chant(播放三年级上册第39页的歌谣)
文本如下:
Look at the cat, 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
Look at the dog, its on the log.
Look at the duck, its in the truck.
Look at the bear, its on the pear.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导入,为学生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3. Puzzle
为学生们讲述“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从而引出单词apple, nine, ice, milk, arm, leg,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所代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核心词:animal。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 核心词的引出,使师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 目标词汇的引入
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类名称。笔者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将小动物的名称呈现于黑板上,并带领学生一同数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故事中的目标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2.真实情境的创设,对已知语言进行有效复习
为学生们创设了真实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帮助学生们复习第三单元已学的语言知识,并为”故事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故事主要人物的巧妙引入
巧妙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故事中”的教学。
设计意图:由动物bear引出Zoom,再由Zoom引出Story time,这样的设计很轻松的由“故事前”过渡到了“故事中”。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
4. 故事文本的呈现
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1)问题的呈现
Question: 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story? (Except Zoom and Zip)
(2)观看动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观看动画,使学生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先提出问题,能使学生们更积极的熟悉故事内容,进行思考。
(3)问题的升华
Does Zoom know all the animals?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
(4)再观动画,完成目标词汇的输入
让学生们带着第二个问题,再次观看故事动画,并由此问题的呈现,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们功能性语言的使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帮助学生熟悉小动物的名称,并在适当时运用句型:Its … It has …来帮助学生熟悉动物的体态特征,在形貌相似的动物之间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做动作,如:Act like a gorilla. /Act like a monkey…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设计突出了英语课堂的特色,让学生们愿说、敢说、并有内容可说。给学生足够语言可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Step3. Practice
1. 认读单词比赛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了提高他们的词汇认读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或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单词的认读能力。于是笔者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此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加深对故事中出现的八种动物单词的记忆。激烈的音乐,从听觉上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快速出现的动物图片,在视觉上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迅速认读单词的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 跟读、模仿
设计意图:在故事文本的处理上,笔者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地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 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进行配音。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 4. Production
Group Work
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了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笔者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Good to know & Homework
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内容
1.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2.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二)评价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 口头表扬
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 Great! Super! Wonderful! So brave……这些简单的语句无不鼓励着学生树立自信。
2. 体态语言
评价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通过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3. 奖励制度
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奖励制度作为评价的方式,把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写到圣诞树上;给合作默契的小组贴上小星星;给进步飞快的学生敲上一个笑脸……以丰富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
4. 小组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2.能力目标:
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3 24×2 13×5 41×5 11×2 230×3 120×4 620×2 30×20 20×40 10×80 60×20 200×30 80×100 500×20 2.计算练习
36×12 48×23 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第11题:
15÷3×35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周次 月/日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实际进度
1 3月
2-6 P2买文具-P6买书 4 完成
2 9--13 P8寄书-P11实践活动 4 完成
3 16-20 P12轴对称图形-P18平移和旋转 4 完成
4 23-27 P19练一练-P22欣赏与设计 4 完成
5 3/
30-4/3 P24找规律-P26住新房 3 完成
6 6-10 P27练一练-P29电影院 4 完成
7 13-17 P30练习一-P35练一练 4 完成
8 20-24 P36旅游中的数学-P41练一练 4 完成
9 27-5/1 P42量一量-P46试一试 3 完成
10 4-8 P47铺地面-P52实践活动 4 完成
11 11-15 P53分一分(一)-P57练一练 4 完成
12 18-22 P58比大小--P64练习三 2 完成
13 25-29 P65实践活动-P68整理与复习(二) 3 完成
14 6/1-5 P69比一比-P73猜一猜 4 xkb1.com
15 8-12 P74摸球---P80总复习3
16 15-19 总复习4
17 22-26 复习4
18 6/29-7/3 复习
19 6--10 复习
说明 清明一天 五一一天
端午节一天
年段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须的运算(包括估算)。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新 课标 第一网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本学期教学设想
设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步骤:一:循序渐进训练、培养问题意识。
二:精心设计内容、激发问题欲望。
三: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问题意识。
四:创设疑惑机会,尝试发现问题。
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 写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进行一位小数的简单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 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 空间与图形
1、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数值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以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4、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三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
2、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 用纸剪除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4、 设计旅游计划。
5、 厨房铺地砖的选择方案。
6、 制作七巧板。
7、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8、 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说一说。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教学内容 重难点 教学目标 课时
一 元、角、分与小数 1、小数的初步认识及大小比较。
2、小数的加减法。 1、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学会小数的简单加减计算。
4、会用小数表示日常一些物体,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5
二 对称,平移和旋转。 1、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简单图形及平移后的图形。 1、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简单图形及平移后的图形。
5
三 乘法 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并能准确计算。
2、能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1、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的计算方法,经历估算过程,解释算法过程。
3、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
四 面积 1、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
2、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运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计一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
五 认识分数 1、分数的意义和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4、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7
六 统计与可能性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2、能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交换想法。
3、能列出简单事件发生的结果,知道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
七 总复习综合复习面积轴对称,平移 旋转以及小数乘法等知识。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回顾经历梳理及思考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27分)
1.把一根绳子平均分6份,每份是它的(),5份是它的()。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邮票面积约是4();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约是3();
一幢楼房高20(),占地600()。
3.3分米=()米5角=()元9厘米=()米
7分=()时
4.劳动课上做纸花,红红做了2朵纸花,4朵蓝花,红花占纸花总数的(),蓝花占纸花总数的()。
5.5平方米=()平方分米40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平方厘米
6.长方形长是5米,宽是3米,周长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7.正方形边长12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把一堆桃分成4份,每份是这堆桃的。()
2.1米的 是1厘米。()
3.有8个○,拿出这它的 是2个。()
4.操场一圈长300平方米。()
5.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相等。()
六、解决问题。(每题6分,共36分)
1.商店调进65台电脑,已经出售。出售电脑多少台?
2.张大妈养鸡400只,其中大鸡占,小鸡占。
(1)大鸡有多少只?
(2)小鸡比大鸡多多少只?
3.一张书桌面长12分米,宽5分米。这张书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4.一块正方形实验地,边长50米。
(1)实验地周围有一条小路,王明每天绕这块实验地跑5周,王明每天跑多少米?50米
(2)这块实验地的面积是多少?
5.教室前面的墙长7米,宽4米,墙上有一块面积是4平方米的黑板,要粉刷教室前面的墙,粉刷面积是多少?
一、解析教材, 设定目标
“世上本无鬼, 庸人自扰之。”《活见鬼》一文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 自主、能动地研读、品读、美读文言文, 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成了首要任务, 也是教学的重点。而在趣味盎然、层层递进的解析诵读之后, 学生能否对文章结尾处“二人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展开丰富多元的解读, 自觉树立“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成了教学的难点。
就此, 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读议结合, 在情境延展与反复诵读中探究文言字句的意思, 感悟寓意;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培养诵读、积累文言文的兴趣。
二、浓妆淡抹, 教学相济
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在对教材研读、解析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提出了“兴趣先导、研读入境、浓妆淡抹、教学相济”的教学理念。
(一) 制造矛盾, 直视中心。
开课伊始, 我便提出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问题:你见过鬼吗?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我们谁都没见过鬼, 然而对于鬼的样子却了然于心:青面獠牙, 来去无踪, 出没间妖声缭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 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我们心里有鬼!“心里有鬼, 遇事就会疑神疑鬼”, 这是文章传达的浅显寓意, 也是上演这出闹剧的根本原因。在开课之初, 让学生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 而且可以拉进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实现阅读教学“做文中人”的教学理念。
(二) 深情范读, 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尚处起步引领阶段, 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词句之美, 韵律之和谐, 意味之深长, 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解读。
为此, 导入之后, 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文, 而是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过程中, 要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 读好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 再让学生充分练读, 全凭意会去猜测大意。这正实现了自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而学生仅凭意会去理解文章大意, 难免有对文言词句解释不当之处, 这恰恰又为下一环节的“研读、品读”提供了契机。此处可谓:教学相济, 教为浓妆, 学宜淡抹。
(三) 文白对译, 感悟精练。
文言文中译文的出现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好工具性的帮助理解, 二是做好人文性的对比赏析。在此, 教师要把握好“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 对于译文能用则用, 该用才用。什么时候能用?学生需要准确的解释, 教师需要牵引过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 体会文言词句的精练与传神,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划出文言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反复诵读体会。此处教渐淡抹, 学愈浓妆。
(四) 适度拓展, 内化情感。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 借小喻大, 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 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 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 在课末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故事的结果怎样? (用古文回答更好) 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回答的问题不落俗套且更丰富了, 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 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一)授课教师宽川小学 鲁 明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
(一)----(教材第23页)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过程方法: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教学方法 折纸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轴对称图形纸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面积分别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
21dm2
1cm2 各是多大?是怎样规定的?
3.揭示课题:你们能猜到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多少?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探索新知
1、探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来看一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小组内用你们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看一看1平方分米里能摆下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
学生小组内交流,操作,并做好记录,最后全班汇报。
再次组织活动: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先用直尺量一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按1厘米为一份,把一条边来分一分,看分了多少份?
学生在小组内操作,量一量,分一分,说一说。最后汇报: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每1平方厘米作一份,平均分成了10份。教师引导把分的点连起来,数一数,分成了10行,10列。
教师引导思考:你们能数一数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吗?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并板书:1平方分米可以平均分成100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探究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试一试:我们用摆和分的方法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你们能找出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最后汇报。3.归纳总结,及时练习。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出示: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订正时说说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相互说说如何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再结合今天这节课内容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学生填完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最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一)评课稿
东锹学校
高鲜花
我上的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
(一),这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的: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我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我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⒈田永军老师:本节课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第三环节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高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面积换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
2、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尺子、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①出示投影: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
b、常用的面积单位有m2、dm2、cm2m()
c、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②选择,将序号填在括号
a、一块手帕的面积约是4()[①dm2②cm2③m2]
b、一座5层楼高13()[①m、②dm、③cm]
c、度量正方形的边长要用()[①面积单位②长度单位③分米]
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1m2、1dm2、1cm2大约有多大?
2、师对复习情况进行简单小结,随之出示投影P50“铺地面”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小明是怎样回答的?他非常自信地说:“我还以为什么难题呢?不就是5×5=25只要一块就行了。”
师:对于小明的回答,同学们觉的对吗?(小组讨论不对的原因)
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要引导他们:小明的回答是不对。因损坏的方砖的面积是5×5=25(dm2)每块方砖面积是25cm2,,同是25但他们的单位不同。
师:请同学们闭上想一想::1dm2有多大?谁来用手比划一下?
引出课题:看来“单位”在数据中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省略的,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单位间的进率,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问题。
板书:面积单位间进率。
二、探索新知:
1dm2=100cm2
①首先让学生猜测:1dm2=()cm2
(无论学生猜测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要忙于下结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验证)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
拿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可以分组,也可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出现:
a.以“分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1=1dm2
b.以“厘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0×10=100cm2从而得出
1dm2=100cm2
让学生回答:两个结果中间为什么划等号?
4、出示投形进行理论验证: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一摆(拿出一张边长是1分米的卡片和1平方厘米卡片若干个),
先让学生猜一猜一横行能摆多少个面积是cm2正方形?能摆几排?
师:全摆满共多少个面积1cm2的小正方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全摆满能摆10×10=100个,也就是1dm2=100cm2)
师:通过同学们测量计算验证和摆方格验证同学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指板书:1dm2=100cm2
6、用同样的方法探究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三、解决:“铺地面”问题
师:同学们前面小明没有解决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板书:
①1、5×5=25(dm2)②5×5=25(dm2)
25dm2=2500cm21dm2=100cm2
2500÷25=100(块)100÷25=4(块)
4×25=100(块)
答:略。
四、巩固新知
①P51练一练。1、2。
五、思维训练:P51第3题。练习二。第6题
案例8
《铺地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铺地面的具体生活情况,体会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间的关系,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
2、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dm正方形,格子纸、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21dm21cm2各是多大?(生比划)
3、出示:课本50页铺地面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二、探讨新知
(一)探究1dm2=()cm2
1、估一估。1dm大约有多少1cm2
2、让学生拿出面积是1dm2卡片和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3、讨论。1dm2=()cm2
4、集体交流。各组汇报测量结果。(一横行摆10个,摆10行所以,10×10=100(个))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1dm2=100cm2
师出示:2dm2=()cm225dm2=()cm2
(二)探究1m2=()dm2
可用同样方法让学生探究1m2与1dm2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出示:1、做一做。
2米2=()分米23分米2=()厘米2
500厘米2=()分米2400分米2=()米2
2、学校办公室地面是用边长是50cm的方砖铺成,共用144块地板砖,请你算出办公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让生谈收获。
五、课外实践
测量自己家住的房子的占地面积。
案例9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数学目标:
1、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面积就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测绳。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兴,引出新知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面积单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能比划出它们的大小吗?
师: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我们的操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到操场去认识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实践活动,建立概念
(一)认识公顷。
1、学生体会1公顷的大小(到操场实际测量)
①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四组。
②每组组长负责分工测量、记录。测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学生均匀站在每条边上。
③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调整学生活动中的误差。
④完成后让学生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估一估有多少个1平方米?告诉同学们这么大的面积就是1公顷。
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让学生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100×100=10000m21公顷=10000m2
3、实践应用。(回到教室)
①出示课本情景图片,它们的面积是3公顷,让学过想象一下它有多大?合多少平方米?
②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天安门就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是40公顷合()平方米,想象有多大?
出示故宫图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故宫,占地70平方米,合()公顷,想象有多大?
③学过估一估:我们的校园占地约()公顷。
(二)认识平方千米
1、师:刚才我们实际测量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同学样想象一下100个那样大的正方形有多大?
师:这么大的面积就是我们这一节所学的另外一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同时板书:1千米2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边长1000米正方形的大小。
3、实践应用。
(1)出示中国地图:
问:谁能说出我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大?你是怎样知道的?想象有多大?
(2)出示: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
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3)2千米2=()公顷
4000公顷=()千米2
(4)开垦一块边长是200米的正方形荒地,这块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合约多少平方千米?
三、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的稻田周长是2400米,这块稻田面积有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植物园占地35公顷,它的边长是700米,宽是多少米?
3、课本53页练习二第7题。
四、小结
五、课外实践
1、调查所在城市广场占地多少公顷。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理解周长的概念,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
3、能运用公式求圆的周长或直径、半径。
重点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正确的计算。
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直尺一把、绳子一根、计算器和表格
一、复习导入(4分钟)
(一)出示菜板和圆桌图
师:
1、这两个都是什么平面图形
2、他们有什么不同?(圆的中心位置不同,圆心的位置也不同)
3、还有什么不同?(圆的大小不同,圆的半径不同)
4、也可以说是圆的直径不同。
(二)出示图与对话框
师:
1、这个叔叔说了什么?你来帮他读一读。(请一生读一读)
2、问:铁皮的长度实际上就是圆的什么?
预设:
1、圆一周额长度(这个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或
2、圆的周长。
二、新课教授
(一)活动一:摸圆的周长(3分钟)
师:
1、你知道圆的周长指的是哪吗?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2、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预设:
1、从这个地方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2、小结:起点和终点是同一点。
3、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周长是几周?圆的周长是什么线?加手势)
4、围成圆的一周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二)活动二:周长的测量(4分钟)
师:
1、曲线图形的周长你会测量吗?(不会)
2、同方谈论一下,你想要怎样测量。
3、1生说绕绳法。他的方法听懂的举手。
预设:
1、听懂人多,师演示一下。
2、听懂的人少,找两个听懂的同学说一说,再询问,老师再演示一下。
师:
1、听懂测量方法的同学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测量圆的周长,首先请个同学来读要求。(要求: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直径,并将他们标注在你的圆上)拿出教具,按要求测量,开始。
2、教师观察指导。
(三)汇报演示(4分钟)
师:
1、拿出教具进行正确示范,并讲解注意事项。如:首先做好标记、然后紧贴圆绕等。
2、这个办法有什么缺点?(不精确会产生误差)
3、除了这个方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预设:
1、生能主动说出。
2、生不能主动说出。师可借用前页习题第3题找直径的第二种方法引导。(直尺的作用、三角板的作用?不需要三角板固定,测量曲线长度)
3、直尺能弯曲吗?前面绕绳法用绳子将就圆,这里用圆将就直尺就可以了,这就是滚动法。
师:
1、生自己操作
2、滚动法:先做一个记号,对准直尺零刻度线。紧贴着直尺滚动,记号再次指的刻度与零刻度的差就是圆的周长。
3、测量中英注意什么?有误差吗?听懂的同学举手。
4、师黑板上正确的演示,并引出“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
(四)动图播放绕绳法和滚动法
1、找几位学生说出他测量出的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教师板书作好记录。
2、至少要找7组数据,教师课前也要准备几组数据,共10组数据。
3、举起一大一小圆,问:这两个圆周长一样吗?(不一样)
4、为什么?(圆的大小或圆的半径、直径不一样)
三、猜想并探索(15分钟)
(一)猜想(4分钟)
1、直径不一样周长就不一样,那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2、你想把周长和直径怎样比?(周长除以直径、周长减直径)
3、可以研究周长和直径吗?(不可以,每依据)
4、大数加大数,和还是大数,和小数没法比。周长乘直径呢?(同上)
5、用你想用的方法研究一下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6、生在黑板上记录“周长÷直径”、或“周长减直径”。
(二)探索(8分钟)
1、通过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周长÷直径的值都在三左右,基本上不会小于2或者大于4)特别有几组都是3.1多一点。
2、同学们能的到这个发现已经很不错了,千百年来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通过就算很多数据才得出周长÷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数,等于3.1415926......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它叫圆周率,读作π,通常计算式取3.14。
(三)公式推导(3分钟)
1、由科学家们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出就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C÷d=π)
2、π是一个固定的数,现在你们能用计算的方法算圆的周长了吗?
3、C=πd或C=π×2r=2πr(只要知道半径或直径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了)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一)基础题一道
(二)能力提升两道
(三)拓展题一道
【课标定位】: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特有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语。【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捉住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自学指南】: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两遍。【自学测评】:开火车读词语。
【情景引入】: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那里真是美极了,你们想去那里旅游吗? 【核心活动】:
一、导入新课,介绍小兴安岭。
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极了。
你们想去那儿旅行吗?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树叶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群山的严冬去?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
二、范读课文。
三、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1.提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什么?
2.自读课文。
3.学生说自然段段意。
①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
②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
③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景。
④小兴安岭秋天的美景。
⑤小兴安岭冬天的美景。
⑥小兴安岭是花园,也是宝库。
四、教学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第一段,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
3.如果我们来到小兴安岭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用“海洋”来比喻小兴安岭的树,告诉我们什么?
五、教学第二自然段。
1.春天来了,小兴安岭一片春意,假如这时我们来到小兴安岭,会看到怎样的美景呢?(主要有哪些景物)
2.语言训练:“春天,我们来到了小兴安岭,我看到_____。”(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
3.结合学生描述,指点“汇”“淙淙地”的意思。(“淙淙”是形容水流的声音。小溪轻轻流淌,还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
小鹿也出来活动了,课文上用了“在溪边散步”欣赏自己的影子”,其实小鹿并不知道什么是“散步”,也并不懂得“欣赏”,这都是我们人特有的活动。课文这样写,让我们感到什么?(把小鹿比作人,更觉春天的美好)
4.指点层次:全段从树木抽新枝——积雪融化——小鹿快活地活动——原木顺水流淌。四层意思勾画了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
5.朗读课文。
六、教学生字、生词。
嫩、酸、鹿、献、膝、掌、临、【课堂小结】:你了解小兴安岭了吗?把你知道的和同学分享一下。【反思提高】:
【课 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本课共2课时,本节第 2课时 【课 型】:新授课
【课标定位】: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特有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2.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语。【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捉住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自学指南】:朗读课文两遍。【自学测评】:开火车读词语。
【情景引入】: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那里真是美极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核心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还没看够春天的美景,夏天又来了!让我们迎着夏天灿烂的阳光,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图。
2.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用学习“春天”的方法理解课文,自学后同桌交换意见,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方法:①边读边想,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
③感情朗读课文。
3.按照学法导读
(1)这段写了夏天小兴安岭什么景物?(板书:树木、浓雾、阳光、野花)
(2)夏天的树木是怎样的,读有关句子
①理解“葱葱茏茏”;
②用换词方式,体会“密密层层”、“封”的准确性;
③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你从哪儿可以具体看出来?(“挡”、“遮”)
④教师范读,再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第二句:“浓雾”
①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词;
②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浸”;想象情境,指导朗读:雾在山谷里飘起,由于森林被茂密的树叶子封得严严实实,浓雾不易散去,整个森林就像泡在浓雾中似的。要是置身其中,你感觉怎样?能读出你的感觉吗?
(4)第三句:“太阳”
①出示句子,让学生质疑;
②看图理解“缕”、“像利剑”;
(5)第四句:“野花”
①出示句子,说说这句好在哪儿?
②齐读句子。
(6)小结:
这一段,作者抓住夏天花木繁茂的特点。先从夏天早晨写起,写出了小兴安岭早晨特有的朦胧美,再写太阳渐渐升高,阳光驱散浓雾,出现了利箭一样的金光,大花坛似的草
地。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注意突出季节特点。
三、默读课文,自学第四、第五自然段
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都很美,那秋天、冬天又怎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走一走,看一看。
1.检查自学情况
①第四、第五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景物?
②在“秋天”、“冬天”一段,哪个句子写得好?
③出示句子:a.落叶在林间飞舞 b.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词语替换法,让学生理解“飞舞”更能表现秋天的欢快、活泼;“刮”字突出西北风非常猛烈)
2.小结:这两段,作者也是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刻写出来的。
3.指导学生读出丰收的喜悦及动物的不同表现。
【课堂小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们大家却在小兴安岭里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板书:大花园、宝库)【反思提高】:
【课 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本课共2课时,本节第 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课标定位】: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词。2.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南】: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两遍。【自学测评】:开火车读词语。
【情景引入】: 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核心活动】:
一、直接导课,学生质疑。
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提的问题,课文都做了介绍。
二、初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
2.文中哪个词语不理解,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还不会,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3.检测字词:同桌互相考一考。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
(1)失踪前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的?想象“鲜花四季开放,野果挂满枝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的情景。体会特别法令森严,森林是王国的保护神。
(2)失踪后的森林王国又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描写,学生谈感受。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体会。
(3)最后再分析失踪的原因:违法法令,乱砍乱伐,森林失踪。
【课堂小结】:有了森林,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没有森林人们遭受各种天灾人祸,过着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生活。可见,森林是多么的重要。学习了这篇,你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反思提高】:
【课 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本课共2课时,本节第2课时 【课 型】:新授课
【课标定位】: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再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指导写字。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教学难点】: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南】:朗读课文两遍。
【自学测评】:开火车读词语。
【情景引入】: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核心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原因及后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因为新国王下令把树木全部砍掉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7、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三、拓展延伸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2、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的面积及荒漠进程„„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3、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三、布置作业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课堂小结】: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请大家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资源。【反思提高】:
语文天地十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文天地中设计的各项活动和练习。区别形近字并组词,字、词、句子的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习作完成一篇想象作文,金钥匙中学会概括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进行形近生字的比较,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浆—桨 诱—绣 舔--添 燥—躁
2、学生自己读每组字。想一想:观察这每一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
4、小组汇报。
5、这些生字形状和发音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
7、学生自由组词。
进行词语抄写、造句。(同桌练习)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互相进行纠正。
三、完成“抄一抄”。
随文学词。在课文中学习词语及理解意思,并学会运用它们。
四、完成“读一读,填一填”和“照样子写一写”。
1、让学生读完后,说一说“的”字前后两个词的关系,然后填一填,教学时,要让学生观察每组词的特点,然后再写一写。
2、小组内读读别人写的,互相纠正错误。
3、让学生反复品读句子。
4、你读懂了什么?
5、练习对子,指导学生背一背,编一编。
6、这节课我们复习形近生字生字、、词语和句子,尝试自己也用这些词语造句,并能说出它们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开卷有益”中的,《大自然的孩子放暑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你学了哪些内容?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一)阅读短文《大自然的孩子放暑假》。
1、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默读短文。
2、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在读中看谁能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4、让学生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了解短文大意。
5、说说读完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收获。
6、集体交流,互相补充,点评。
(二)畅所欲言,积累学习方法。指学生结合自己的收集交流相关的资料。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树的资料。
老师结合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选择其中一种,从树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方面介绍。(小组内先交流)指学生集体交流发表想法,互相点评,互相补充。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板书。老师将学生的建议用投影片进行展示,学生阅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树的世界,知道世界有很多种树木,那么我们怎么样去保护它们呢?(大面积提问)好我们就请大家用自己想出的合理的方法来表达对树木的爱护。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优秀习作、修改病文,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让学生初步掌握写景的基本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2、通过评改,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3、鼓励并引导学生欣赏他人的习作,从中再次改进自己的文章。教学重点:学习习作中自改互评修改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习作要求进行点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件出示习作要求,学生齐读习作要求。
通过复习习作要求让学生明白习作写些什么。
二、榜上有名(课件出示习作中写得较好的学生及其作品名)
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习作的进步,及时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进步的喜悦,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爱上习作。
三、佳作欣赏
1、全班同学默读优秀作文。
2、生交流感受。
3、教师总结优秀作文好在哪里。
(通过佳作欣赏,使学生明白习作的方法,同时也刺激其他学生把习作学好的愿望。)
四、精彩放送
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培养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增强其习作的自信心。
五、出谋划策(课件出示病文)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篇文章有什么毛病?
2、学生说说文章的毛病。
3、学生按修改要求自行修改习作。4、合作交流修改意见。、全班交流修改。教师随机评点。
6、小结并出示修改方法。
7、学生齐读修改方法。
六、修改完善
依据评改目标进行评改克服了无序、盲目、片面等现象,使评改有序进行,提高修改的能力,通过相互修改习作让学生在评改中领悟习作的门道再修改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使学生掌握修改方法,提高自改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电影院》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0-24
中国石(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09-09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06-04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期末试卷07-10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0-1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