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承诺(精选8篇)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组织部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和服务型机关。树立和展示组工干部政治坚定、本领过硬,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五个形象”。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组工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实施“素质工程”,加大组工干部轮岗交流力度,不断提高组工干部政治鉴别、政策运用、知人善人任、组工业务、拒腐防变“五种能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努力为全市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组织部办公室为部机关服务窗口,首问责任人对来人提出的问题做到认真解答、办理或引导办理。属组织部办理的有关审批、审核等业务,凡政策、法规明确时限的,部机关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政策、法规没有规定办理时限的,能够以时间量化的具体工作,在手续完备、符合政策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办结。
四、加强作风转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三服务、双满意”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认真服务城乡清洁工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好组工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模范带头任用。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切实加强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加强组工干部的监督和管理,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端正党风,清正廉洁,维护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
国庆黄金周期间,与所有人一样正在享受国庆长假的晋城市委组织部的张涛,出乎意料地在手机微信群“晋城组工之家”收到“部长”和多位同事发来的生日祝福。这种家味浓郁的感受是晋城市委组织部“家”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晋城市委组织部以“家”文化建设为抓手,严家规,正家风,不仅充满关爱温馨,有如家之感,而且也大大提振了全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这种“家”文化所激发出的正能量,正成为推动各项工作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家味浓,干群关系鱼水情
“家文化建设包括有形之家和无形之家,”晋城市委组织部的张继忠科长告诉记者。
走进晋城市委办公大楼市委组织部办公区,楼道里醒目的“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横匾映入眼帘;“家风墙”“家训榜”所营造的浓浓家味,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在组织部干部职工和各县(市区)组织部长的手机里还有一个“晋城组工之家”微信群。在群里,轮值群主每日组织话题,开展经常性业务探讨和情感交流。这种有形之家营造的氛围,无形之家“走心”的感受,让人感到晋城市委组织部“家”文化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卫部长与我们谈工作,谈思想,既有关心,也有告诫,感觉很亲切”,晋城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张德政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卫明喜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和部里所有人进行了一轮谈心。了解干部思想状态、征求工作建议等;在“晋城组工之家”微信群里,他会定期推介政策解读和精品文章,也经常会主动参与互动。记住每个人的生日只是其中之一,一件“小事”,满屋温馨。
晋城市委组织部的“家”文化不仅体现“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上,更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今年的换届过程中,组织部门针对乡镇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回城”“晋升”“浮躁”三种心态,把脉寻诊,对症下药。对转岗和落选的干部谈心谈话,积极疏导,帮他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用好选配“三类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激励政策,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为2554名干部解决了职级并行待遇,大大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县乡换届营造了良好氛围。
为扩大“家”文化的影响力,晋城还在市、县、乡、村和社区设立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和站点2424个,通过“党员进社区”“党员自愿服务”等形式,5万多名党员干部主动进社区、进乡村,把群众事当自家事,上门服务。如今,有组织的地方就有“家”,基层群众有需求,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永远敞开着、不设槛的“家”。
家风正,干事创业有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员干部的家风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连,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家风的养成离不开学习,晋城市委组织部把“每周一学”作为涵养家风的重要载体,创新机制,坚持不懈,雷打不动。
每一周,在主题范围内,自选题目,体裁形式不限。可以谈感受、讲故事、分享好文章,也可以讲亲身经历。人人登坛,不拘一格。
“这种学习方式有压力也有动力。一方面人人要讲,人人要点评。不学习就没的讲,就会感觉知识匮乏,有学习紧迫感。有学习,就会有收获、有提高、有成长;另一方面听别人讲,在相互点评交流中,也能积累知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的方式,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家”里人对新学风都有同感。
新学风带动新作风。以前干部提拔找“关系”,如今都一心扑在工作上。
家风正,导向明,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部机关在与陵川县西河底镇秦山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中,“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跟进,26个扶贫小组上门入户,党员干部与结对贫困户共建“联贫卡”、共记“扶贫账”、共筑“脱贫路”。目前,已帮助秦山村制定“十三五”规划,协调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连翘种植和公共设施改善。扶贫小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组织贫困户参加种养技术培训,协调金融部门提供产业贷款,帮助解决了贫困生上学、五保户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郭竹林常务副部长得知所包贫困户苏发荣的儿子在晋城一装修公司打工拿不到工资后,亲自协调,帮他要回2000多元工资。
据统计,晋城市有410名“第一书记”冲在扶贫攻坚第一线,以村为家,扎根偏远农村,累计为农民群众办理实事1129件,引进项目306个,争取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
今年9月又有559名市、县直机关干部主动报名,深入全市177家企业,调查收集企业在要素保障、经营管理、行政审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430个,为下一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摸清了底。
家规严,风清气正万民拥
爱之深,责之严。对于一家人来说,越是爱得深越要严管严要求,使“家人”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严守“规矩”和“底线”,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小问题”也毫不放松。
在以“我是党员我带头”为主题的“党员先锋行”实践活动中,晋城市委组织部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分别提出“八个一”“六个一”要求。
在“三个一批”干部日常管理中,加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审查力度,完成913名领导干部2015年度个人有关事项报告集中申报和录入工作,对379名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进行核查比对,对31人进行批评教育,对4人进行诫勉。在“六查”试点基础上,建立“四评十查一访”长效机制,在扩大县处级干部“查”的比例的同时,还把“查”的范围拓展到科级干部。探索、制定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初步确定干部退休、考核进退、违纪处理、重点岗位交流调整等4条“下”的渠道,今年以来市管干部中到龄免职13名、违纪免职1名。
围绕“三学六守换届九严禁”警示教育月活动,组织巡回宣讲17场,现场接受教育党员干部4100多名。发放《严肃换届纪律文件选编》1000余册,印发知晓卡、宣传画、公开信等宣教资料1.4万多份,市换届风气督查组现场督查、巡回督查累计113次。
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从严执行“1+9”“四评十查一访”等制度。通过立体考察、透视甄别、切片化验、会诊辨析,做到立体识人、精准选人。结合今年换届工作,分析研判班子107个,甄别干部2317名,对2281名选拔或提名干部开展“四评十查一访”,终止选拔或提名28人。
此外,还从严要求队伍,严把进人关,在党费清理、干部“三龄”确认、基层软弱涣散组织集中整顿中都狠抓“严”,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
家和万事兴。晋城市委组织部的“家”文化所焕发出来正能量,必将谱写晋城风清气正,振兴崛起的新篇章。
关键词: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40-07
1、引言
近年来,由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2010年苏州联建科技2000多名员工集体打砸工厂事件、松下北京公司400名员工不满补偿围堵厂门事件、富士康员工的系列跳楼事件、广东本田汽车在华企业员工要求加薪和重组工会的罢工事件、广州市总工会和美国最大工会团体“劳联-产联”联合共同对苹果公司施压,迫使苹果向下游让利,让富士康等下游企业的工人能得到更多补贴事件以及2011年广州韩资企业番禺世门手袋厂4000名工人抗议不公平待遇进行大罢工和百威英博旗下的大连大雪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因不满福利待遇过低,1000多名员工举行罢工等事件。同时,随着中国保护员工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中国工会的重建、整顿、转型及维权责任和职能重新被强调,劳资谈判、集体协商制度等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使得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劳资关系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了切实保障员工、企业和工会三方的共同利益,可以从员工的视角去剖析员工对企业和工会作出承诺时所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这对缓和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十分重要。国外研究者研究发现,员工的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关系。Gordon&Ladd构建了双组织承诺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概念模型,提出员工的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和双组织承诺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影响。Bemmelst研究发现,双组织承诺拥有超过企业承诺或工会承诺附加作用的预测力,可以更好地解释偏差,能有效预测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Meyer&Allen 认为员工的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Sverke&Joberg 运用社会交换关系理论,发现员工为了维持与企业和工会的关系会采取谨慎的组织公民行为。
本文将重点研究以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旨在探讨中国背景下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理和路径,以寻求员工、企业和工会三方合作的平衡点,约束员工的过激行为,这不仅可以帮助员工从和谐、共赢的角度理解企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而且对构建中国和谐的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相关文献回顾
2.1 企业承诺
员工的企业承诺是指企业中的员工效忠于他们所在的企业的态度和行为。最早研究企业中员工承诺行为的是Dean ,他认为员工对企业的投入越多,就越不愿意离开该企业,因为员工一旦离开,就会损失各种利益,这是员工作出企业承诺的根源。Buchanan 认为员工的企业承诺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认同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为了企业的利益加倍努力地工作;有强烈的忠诚感;Meyer&Allen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将员工的企业承诺分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三因素理论,基于此,本文对员工的企业承诺的定义也采用三因素理论,即员工的企业承诺就是员工对于企业的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2.2 工会承诺
员工的工会承诺是指企业中的员工效忠于他们所在的工会的态度和行为。Gordon&Ladd 将员工的工会承诺定义为员工留在工会的意愿、为工会付诸努力和认同工会目标的程度。基于定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工会承诺的四维度模型:工会忠诚,工会信仰主义,工会工作意愿、工会职责。经过预研究并结合中国工会的实际情况,发现工会承诺中的工会信仰主义维度不适合中国背景的情况,中国背景下员工的工会承诺应包含三个方面:员工信奉工会的价值观进而对工会作出情感承诺;员工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加入工会;员工忠诚于工会并期望继续作为工会的成员。
2.3 双组织承诺
20世纪50年代,Purcell 首次提出了双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工会成员的个体能够同时效忠于企业和工会这两个组织”。Stagner 随后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存在一种把工作相关情况感知为一个整体的趋势时,人们无法将企业角色和工会角色截然分开,就会产生双组织承诺现象。Angle&Perry认为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有强烈的愿望继续作为企业和工会的成员;认同企业和工会的价值观和目标;为了企业和工会的利益而加倍努力地工作。实际上,Angle&Perry所提出的员工对双组织承诺的三个特征与Torrington,Hall&Taylor 研究员工的组织承诺应包含态度承诺和行为承诺两个维度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认为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就是员工同时承诺于企业和工会的态度和行为。
2.4 组织公民行为
Barnard提出的“合作意愿”的观点是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基础,并认为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合作意愿对整个组织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个体的合作意愿,组织就会成为一个空壳。Katz&Kahn认为,员工自觉合作的行为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组织只依靠制度硬性规定的员工角色内行为,必将难以达成组织的长期目标,所以必须同时依赖于员工的自觉合作的角色外行为,才能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Organt将Barnard的“合作的意愿”和Katz&Kahn的“自觉合作的行为”统称为“组织公民行为”,并指出组织公民行为是不能直接和明确地受到组织的正式奖惩制度的承认,而是员工自主和自发作出的与工作相关并且对组织有利的个人行为。Farh 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与核心工作和任务绩效之间.存在区别,但与核心工作行为相比,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的优化起着维持和增强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组织正式的奖惩制度未直接承认,但是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整体运行绩效的各种行为总和。
3、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1 员工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构建
论文在对Gordon&Ladd、Bemmels 等文献中相关模型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构建出以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并对员工的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1)员工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双组织承诺的影响
双组织承诺的员工必须同时作出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存在与否与其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的水平密不可分。Stagner 从员工角色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双组织承诺,认为当员工把工作的相关方面认知为一个整体时,就会产生双组织承诺,原因在于此时员工无法将从属于企业角色和从属于工会角色截然分开,这说明员工的双组织承诺与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Gordon&Ladd 提出用维度法来测量双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实质上就是用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的共同前因变量作为双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这一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明双组织承诺与企业承诺与工会承诺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Bemmels 运用平行模型法实际上是用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的交叉项来测量双组织承诺,同样可以说明员工的双组织承诺与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直接显著相关。Angle&Perryt和胡恩华的研究中也认为双组织承诺应是企业承诺与工会承诺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员工企业承诺与双组织承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2 员工工会承诺与双组织承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2)员工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和双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瑞斯运用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发现,员工相信个体与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义务的关系,它并不以书面合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只是员工的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对于组织的承诺。Jacqueline 研究指出心理契约使员工所感受到的雇主义务,使员工不仅可以根据当前的组织回报作出相应的贡献,还可以对组织未来的回报进行预期,员工会把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促使雇主长期履行雇主义务的一种重要手段。Barling&Fullagar对加拿大的30家工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员工的企业承诺越高其组织公民行为就越积极。Organ&Ryan研究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对企业承诺、员工满意度和领导支持等产生重要影响,员工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前提是因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忠诚感,当每个员工对自己的企业和工作都感到满意的时候,有利于形成一个积极互助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Bemmels通过研究发现双组织承诺对员工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影响超过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单独作用所产生的影响。Snape&Redman以全英健康服务联合会(NHS)成员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员工的工会承诺能引起更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 员工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4 员工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5 员工双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3)员工双组织承诺的中介作用
员工的承诺是对组织的一种心理依附状态,包括对组织价值目标的认同,员工的自豪感以及为了组织的利益自愿作出牺牲和贡献等内容,它不仅对个人十分重要,而且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这表明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可以通过影响双组织承诺使员工对企业和工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表现出有益于组织整体运转的自主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合作的行为,它可以有效减少员32212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保证整个组织有效运转,尤其是作出了双组织承诺的员工对于企业和工会都有很高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忠诚感,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也会比较和谐,更容易作出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
目前对于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以及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Gordon&Ladd 在其所提出的双组织承诺研究模型中指出,双组织承诺有可能作为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变量。Bemmels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和员工行为的相关关系,发现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以及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起中介的作用。这些研究表明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间可能起着中介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 员工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H7 员工双组织承诺在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4、研究方法
4.1 样本和数据收集
对于变量的测量,均基于国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开发中国背景下测量量表,对于未在中国验证的量表我们采用双盲、翻译的方法,来确保量表中问题已被如实用中文表达且被受访者正确理解,同时通过统计方法验证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对于不符合中国背景下的测量题项予以删除。在问卷调研设计中,采用了程序控制和统计控制方法来避免共同方法变异问题。
数据的收集方式主要是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对江苏地区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分两个阶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了5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3份,回收率81.6%。其中71.3%的回答者为男性,80.6%的回答者为本科以上学历,71%的回答者为普通员工。回答者平均年龄为33岁,平均工龄为10年,平均工会任期为6年,平均月薪为3500~5000元,总体上看,被调查对象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也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4.2 变量测量
本文主要测量4个变量: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双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员工企业承诺的测量则是借用Meyer&Allen的12条目的量表。员工工会承诺的测量是采用Gordon&Ladd 等人的量表。员工双组织承诺量表则是参考了Angle&Perry的研究量表。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量表借鉴了Farh 开发的18条目的量表。
5、数据分析和假设验证
5.1 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一般认为,因子的可靠性大于0.6即可认为各因素的一致性程度很强。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承诺(CA)的Cronbach’s α值为0.905,工会承诺(UA)的Cronbach’s α值为0.851,双组织承诺(DA)的Cronbach’s理值为0.826,组织公民行为(OCB)的Cronbach’s α值为O.886,四个变量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这表明相关变量以及各测量项的信度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5.2 效度分析
在效度检验方面,由于所使用问卷主要是国外成熟量表,所以本文在最终确认问卷之前,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预试并修正问卷的部分提法、内容,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符合构建效度的要求。但考虑中国在文化和体制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不同,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对各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
(1)企业承诺
对员工企业承诺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91,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员工企业承诺的12个题项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三个特征根大于l的解释因子,三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71.675%的变异,并且各题项的因子负荷系数都达到了0.5以上,说明因子分析在共同因素萃取上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把这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因子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开发时的设想比较吻合,因此认为企业承诺具有结构效度。
(2)工会承诺
对员工工会承诺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49,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工会承诺的7个题项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两个特征根大于1的解释因子,两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76.371%的变异,并且各题项的因子负荷系数都达到了0.6以上,说明因子分析在共同因素萃取上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把这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员工情感和员工利益。因子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开发时的设想比较吻合,因此认为工会承诺具有结构效度。
(3)双组织承诺
对员工双组织承诺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580,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员工双组织承诺的6个题项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两个特征根大于1的解释因子,两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66.247%的变异,并且除题项l外,各题项的因子负荷系数都达到了0.5以上,说明因子分析在共同因素萃取上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把这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成员感知和共同承诺。由于题项1的因子系数都低于0.5,为了提高变量的效度,因此删掉此项。因子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开发时的设想比较吻合,因此认为双组织承诺具有结构效度。
(4)组织公民行为
对组织公民行为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31,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间具有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组织公民行为的18个题项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四个特征根大于1的解释因子,四个因子的特征根解释了总体方差74.256%的变异,并且各题项的因子负荷系数都达到了0.5以上,说明因子分析在共同因素萃取上的结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分别把这四个因子命名为社会层面、组织层面、群体层面和个人层面。因子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开发时的设想比较吻合,因此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结构效度。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结构模型的自变量包括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中介变量为双组织承诺,因变量为组织公民行为。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应用AMOS 7.0构建了以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预设模型。
(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分析
①基本拟合度分析。通过对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预设模型的验证得出模型拟合的基本情况。各个变量的指标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5,都达到0.05显著性水平,且没有负的测量误差。各个指标的£值均在2.58以上,对应的p值都小于0.01,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②整体拟合度分析。对整体模型拟合度的评价主要从绝对拟合度、简约拟合度和增值拟合度三类指标来评价。对照评价标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观测方差的相关矩阵与估计方差的相关矩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样本数据与模型拟合程度较高,而且模型是相对简约的,这表明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3)假设检验及结果
①员工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双组织承诺影响的验证。员工企业承诺与双组织承诺之间的路径系数A1为0.351,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3.970,p<0.001),假设Hl得到了验证。员21232会承诺与双组织承诺之间的路径系数A2为0.855,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16.038,p<0.001),假设H2得到了验证。
②员工企业承诺、工会承诺和双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验证。员工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A3为0.343,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3.338,p<0.001),假设H3得到了验证。员工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λ4为O。210,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2.858,p<0.01),假设H4得到了验证。员工双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λ5为0.469,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4.33l,p<0.001),假设H5得到了验证。
③员工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通过对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的部分中介作用、完全中介作用、无中介作用嵌套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双组织承诺在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④员工双组织承诺在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检验。通过对双组织承诺在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的部分中介作用、完全中介作用、无中介作用嵌套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双组织承诺在工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间没有起到中介的作用。
6、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中国情境下,探索性地构建了以员工双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以江苏地区433名企业员工为实证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一些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第一,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显著影响双组织承诺。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员工对工会作出承诺,同样,忠诚于工会的员工也会对企业作出承诺。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背景下,员工对于企业和工会的态度不一定是对立的,相反,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者还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这说明在一个组织中,企业和工会的关系不一定需要沿着对抗的路径发展,它们之间是有合作空间的,这种合作可以使企业和工会达到双赢,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第二,员工的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员工的企业承诺高,表明员工对企业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能自觉遵守该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且愿意在企业继续发展。因此,这类员工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另一方面,工会组织对于员工的指导和帮助会调整员工在企业中的组织公民行为,使工作环境和劳资关系更和谐,有利于企业绩效进一步提高,这为企业找到了一种调节员工行为方式的新途径。
第三,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双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度非常高,路径系数也很显著,因此,通过员工对企业和工会的双组织承诺来调节其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要求员工对企业和工会同时作出高度的忠诚从而协调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单方面地强调对企业或者对工会的承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企业和工会不需要一味地追求员工对己方忠诚而彻底排斥他方,当员工对双方都付出承诺时也能达到调节行为的作用。
第四,员工的双组织承诺在员工的企业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这主要是与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背景有关。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中国员工的行为除了受到制度的制约,还受到其感情因素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大。因此,企业承诺除了直接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还通过影响双组织承诺使员工对企业和工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表现出有益于组织整体运行的自主行为。这就说明了企业既可以单独地通过追求员工的高度承诺来调节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还可以转而与工会共同努力使员工作出承诺从而达到企业与工会间的和谐目的,这表明企业和工会如果放弃对抗而选择合作就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机构职能
市委组织部是市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
(一)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和指导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研究和提出党内生活制度建设的意见,协调、规划和指导党员教育工作和党建理论研究,主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
(二)提出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以及其他列入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市管干部的考察和办理任免、工资、待遇、退(离)休审批手续,指导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负责各县(区)、乡镇和市直机关科级干部的备案审查和宏观管理工作,承办相关干部的调配、交流、挂职及安置事项。
(三)研究制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落实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和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及党外干部工作。
(四)从宏观上研究和指导党的组织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制订或参与制订组织、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制度。
(五)综合指导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机关,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机关参照执行(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工作。
(六)负责组织、干部工作的检查督促,了解反映犯有严重错误干部的审查和调查工作等。及时向市委反映重要情况,提出建议。
(七)主管干部教育工作。制订干部教育工作的规划,对各县(区)和市直单位的干部培训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检查,组织市管干部和一定层次干部的培训。
(八)参与制订知识分子政策。负责知识分子工作的检查、指导、综合、协调。负责市管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
(九)负责全市计算机干部信息,多媒体干部音像资料收集、管理及报送工作。
(十)负责退(离)休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
(十一)承办市委和上级组织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科室职能
内设机构及职能:
(一)秘书科
主管本部机要、秘书、信访、文印、文书,负责本部会务组织、文电处理、文件审核及归档、督办检查和机关保密工作,负责本部的人事、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医疗、计划生育及本部退休人员管理、慰问工作,负责本部的财务、物资、房产、车辆、卫生管理和接待等工作,办理部领导交办事宜。
(二)调研科
负责全市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有关方针、政策的综合研究,调查了解市管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为部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方案,承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综合研究和宏观指导,协调、指导全市组织部门的调研信息工作,主办部刊《惠州组工通讯》,负责组织、干部工作的宣传报道以及本部信息、资料收集、综合、上报和反馈工作,承担部领导交办的文稿草拟和其他工作。
(三)组织科
研究和指导农村党组织的建设,研究和提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协
调、规划、检查、指导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主管农村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承办我市出席全省党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和市党代表大会的有关组织工作,指导县(市、区)、乡镇召开党代表大会并做好换届选举工作,检查督促县(市、区)党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内设党员电教中心,负责组织、指导、检查、督促和规划全市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组织或自行制作有教育意义的党员电教片,并组织好党员电教片的引进、交流、复制播放和收看工作。做好党刊征订通讯发行工作,督促广大党员学好党刊,用好党刊。
(四)企事业组织科
研究和指导企事业、机关、街道、学校、科研等单位及其它各类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负责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公司)领导人员职务的考察、任免和出国(境)的政审工作;负责市直有关单位党内职务的任免;负责全市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市组织史的收集、编审和上报工作。
(五)干部科
负责考察各县(市、区)、市直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局级领导班子和县(市、区)委组织正副部长;对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和市管干部的任免、工资、待遇、退(离)休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办理有关手续;办理市委协助省管干部和省管干部的职务任免及工资、奖励、待遇、退(离)休的呈报、审批和向省委组织部备案等工作;综合协调党政群、事业单位干部宏观管理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及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工作;了解和指导县以上党政群、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建议;负责各县(市、区)、乡镇和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正科级干部的任免备案审查,承办党群、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科以下干部的调动、交流及安置事宜;综合指导全市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机关,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机关等参照试行(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工作;办理我市省管、市管党政群、事业单位干部因私事出国(境)和因公派驻境外工作人员的政审和报批工作。
(六)干部培训科
负责研究制订干部培训工作的规划,协调、指导、检查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干部培训工作,负责省委党校及省以上有关部门举办的干部培训班学员的选调工作,组织市管干部及后备干部和一定层次的中青年干部的培训;负责由党校系统举办的学历教育的审批工作。
(七)干部信息管理科
负责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全市组织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广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计算机干部信息多媒体干部音像资料的收集、管理及报送工作;负责组织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工作;负责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党内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干部统计及党内统计工作;负责市管干部及市直单位正科干部、党群系统副科以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和全市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宏观指导。
(八)干部监督科
研究和加强对选拔任用干部和市管干部的监督工作,负责了解反映犯有严重错误干部的情况,承办部领导交办的有关干部问题的审查和调查核实工作,负责审理市管干部和部分老同志的党籍、党龄、参加工作时间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
(九)人才工作科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人才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协调、指导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规划;对人才工作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指导、督促全市人才工作的开展;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吸引、管理和使用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协调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优秀企业家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具体负责直接联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各类优秀专家;负责市管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评选、管理和服务工作,指导县(区)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管理工作;协助做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省管专家的推荐申报、协管工作;协助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人才开发的交流与合作;协助组织有关部门加大对人才的宣传,负责开展“惠州市创业人才奖”评选活动;协助做好省选派科技副县长到我市挂职的接收和管理工作;承担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承担市委和市委组织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市委党代表联络办公室
主要职责(1)负责市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经验总结和情况综合上报工作,为市委搞好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当好参谋助手;(2)负责组织协调代表团和党代表巡视、视察、调研等活动,协同市有关部门做好市党代表大会及年会的筹备工作;(3)负责搞好与党代表的日常联系,协同各代表团对党代表进行日常管理和业务培训;受理党代表的来信来访和提出的议案,收集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向市委汇报;(4)办好《党代表通讯》,及时向党代表通报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活动情况,发挥市委与党代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5)负责代表、委员的增补与罢免等具体业务工作;(6)搞好与上级业
务部门的沟通联络,加强与外地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单位及研究部门的工作交流,完成市委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地方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汇报
地方镇位于平邑县东南部,327国道贯穿东西。土地面积132平方公里,62个行政村,人口7.2 万。下辖103个党支部,党员2231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26个,共有党员179人。各类企业120多家,从业人员25000余人。地方镇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中国罐头第一镇”、“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产业集群富民兴域十强镇”,是一个集特色农业与罐头加工为一体的经济大镇。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在上级领导关心指导下,我镇依照“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主题,按照“八有”的目标,强班子、带队伍、树形象、抓典型、促提升、求创新,积极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现将地方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指导,树立服务理念,提高党组织、党员覆盖率 活动开展以来,对条件成熟、具有3名以上党员的3家企业及时建立了党支部;对企业中只有2名党员的金桥食品有限公司、甜蜜蜜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采取联办的方式,建立了联合党支部;适时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职工在25人以上,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特别对职工在50人以上、暂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全部覆盖到位,不断强化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力量。到目前,全镇现已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68人,为26家建有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培养正式党员26人,预备党员13人,入党积极分子72人。
二、创新制度建设,促进村企共同发展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立了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经贸办、招商办、工商所、团委、工会等部门组成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把此项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考核范畴。镇党委通过召开各成员单位以及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非公经济党组织的组建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整改;为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各村资源优势,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了村企共建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强企帮村,企村共建的意见》,通过采取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的方式,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立人才双推共建制度,鼓励支持农村后备干部到企业培养锻炼,企业中骨干党员到农村任职,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推动村企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全过程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为企业发展和经营把关定向,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开展的党建活动,不但丰富了党建工作内容,也为发展谋计划策、构建和谐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发挥了企业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调动了其他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持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得到了职工的支持拥护。同时也通过党建工作带动文化建设,不断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各项工作增添活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随着创先争优活动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继续开展,地方镇的企业规模、效益将会进一步扩大,镇域经济也会继续又好又快发展。
地方镇党委
关于报送2010年度公务员(参照管理工作
人员、选调生)考试录用计划的通知
各县区党委组织部、人事局,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工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按照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事厅《关于报送2010年度全区公务员(参照管理工作人员、选调生)考试录用计划的通知》(桂人发„2009‟48号)要求,2010年度全区公务员(参照管理工作人员、选调生)考试拟于2010年1月进行,为做好2010年全市公务员(参照管理工作人员、选调生)考试录用工作,现将报送2010年全市公务员考试录用计划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录用计划的内容
考试录用计划应包括招录机关(单位)的编制数、现实有人数、空缺编制数、录用计划数、招考职位、职位所需的资格条件 1
(包括专业、学历、学位、年龄、基层工作经历等)、招考范围等内容(见附表)。
二、报送考试录用计划的时间
于2009年10月20日前,选调生考试录用计划和党群机关公务员、党委系列参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录用计划报市委组织部青干科(地址:行政中心A0908,电话:3688126,传真:3688123,电子信箱:qzsqgk@163.com);行政机关公务员和政府系列参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录用计划报市人事局公务员科(地址:行政中心B1111,电话:2817199,传真:3688000,电子信箱:2817199@sohu.com)。
考试录用计划经市编委批准后上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事厅审定,与全区公务员招考简章一并在本地网站和广西人事考试网上公布。
三、拟定考试录用计划的要求
(一)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根据职位空缺情况和职位要求拟定考试录用计划。考试录用计划必须经同级编制部门审核、盖章。
(二)报考市级机关应具有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报考县(区)、乡镇机关应具有大专毕业以上学历。
招考职位学历条件要求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应面向全国招录。其中招考职位学历条件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如要求具有相应学位证书的,应注明;招考职位学历条件要求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的,生源地和常住户口应为广西。
(三)年龄要求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人民警察、法官、检查官的年龄要求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四)设置的资格条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规定。除特殊职位外,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中不得有性别、身高、体重、外形、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方面限制。专业设置要求参考教育部门提供的《专业设置目录》提出(各单位可登陆钦州人才网查阅,网址:),无特别要求具体专业的,原则上按专业类别来设置,对于理工类、文史类均可的职位,一般不限制专业。
申报计划时,应明确是否组织专业考试。如职位无特殊专业要求的,原则上不组织专业考试。如需组织专业考试的,应明确专业考试的具体设置情况,连同计划一同申报,经自治区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组织考试。
录用范围、专业、资格条件、数量以及专业考试设置情况一经公布,不得变更。
(五)市级机关录用计划中,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计划数不低于计划总数的60%;各县区在拟定考试录用计划时,应拿出一定职位,专门用于招考符合规定条件的“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和“特岗计划教师”三类专门项目的高校毕业生。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将单独组织。
(六)公安机关考试录用人民警察计划仍按桂人发„2001‟72号文件和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填报,招录公安警察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和公安警察院校非公安专业及其他院校毕业生的计划应分别制定,并经自治区公安厅审核同意后报送自治区人事厅。
(七)法院、检察院系统的录用计划,由基层法院、检察院提出申请,经同级组织部门同意后,逐级上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
院、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汇总审核后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各县区、各单位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的有关规定,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决不允许不经考试违规进人。各县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接到本通知后,尽快部署,周密安排,按本通知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认真做好报送考试录用计划工作,确保2010年考录工作的顺利进行。
附:
1、2010年钦州市考试录用选调生计划表2、2010年钦州市考试录用公务员计划表3、2010年钦州市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考试录用工作
人员计划表
中共钦州市委组织部钦州市人事局
二○○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公务员 机关工作人员 录用 计划 通知
钦州市人事局办公室2009年9月29日印发
知识经济时代, 如何保留并激励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相较于1995年的《劳动法》, 使得员工在劳资谈判中有了更大的主动权, 员工的流动成本更低。
因此, 如何通过员工关系管理,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和满意度, 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 吸引并留住核心员工, 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背景下, 必须面临的新挑战。
1 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
从总体上看,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规定, 更注重提升劳动者在劳资谈判中的地位, 更强调了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具体上说, 这些变化主要有:
(1) 《劳动合同法》新增了制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
针对长期以来劳动合同短期化的趋势, 《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与连续工作满十年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如有违反, 则要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2) 《劳动合同法》强调了劳动者的集体谈判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强化了劳动者在其所在的企业中集体谈判的权力。《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 必须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3) 《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做了明确而且严格的规定。
由于试用期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企业对试用期的劳动者的法定责任较弱, 因此很多生产型企业往往将“试用期”变成企业变相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工具。
《劳动合同法》为此对试用期作出了严格限定:3个月内的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 3个月以上的合同按照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 试用期被限定在1个月到6个月之间, 而且试用期只能有一次。另外, 《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 在试用期中, 除规定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4) 《劳动合同法》强调了企业对于劳动者的赔偿义务。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或因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企业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即使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不能继续胜任工作, 企业也必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才能解除劳动合同。
(5) 《劳动合同法》加强了对于劳务派遣的相关管理, 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进行了规范。近些年来, 很多企业将劳务派遣视为扩大用工自由、降低成本、规避法律责任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劳动合同法》极大的缩小了劳务派遣的使用空间。《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必须不少于人民币50万元, 不能通过分割连续用工期限的方式侵害劳动者权益;在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承担用人单位义务外, 还规定了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义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 由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 向左走?向右走?
为了适应《劳动合同法》,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做出调整。但是调整该如何进行?是提前裁员, 搭上低用工成本的末班车, 还是调整管理方式, 激活企业的危机意识, 不同的企业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部分企业认为, 企业应对《劳动合同法》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是一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机会。他们以华为为代表, 通过《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过渡期的调整, 帮助企业持续提高人均效率。
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 必须抓住最后一次低成本裁员的机会, 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他们以沃尔玛为代表, 将未来的员工调整提前进行, 降低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进行员工调整时给企业带来的高成本。
2.1 华为:激活沉淀层
面对《劳动合同法》对华为未来用人制度带来的挑战, 华为要求包括总裁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8年的近万名华为员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 先后办理主动辞职手续, 愿意主动离职的员工将获得华为相应补偿。辞职后的员工重新竞争上岗, 与公司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据估计, 华为为此将耗资数亿元乃至十几亿元。
华为的这一举措引来了媒体的关注, 不过, 对于华为的“集体辞职”, 虽然外界给予了种种评论和报道, 但是无论是华为的新员工还是老员工, 都对公司的决定表达了支持的态度。这种支持, 源于华为成功的将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每位员工。由此, 每位员工的思考, 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权益的衡量, 更多的是对于公司整体未来的考量。
华为上下, 十分关注人均效率指标。在华为看来, 人均效率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保证人均效率持续的提高, 要求在公司上下有一种自我批判精神, 而华为的自我批判精神, 正是通过1996年的“集体辞职”而获得的。
1996年, 为华为打下江山的市场部, 在时任市场体系总负责人的孙亚芳的带领下主动辞职, 重新竞聘上岗。在任正非看来, 市场部“先辞职再竞岗”给所有华为员工带来了一种自我批判精神, 它保证了华为员工队伍的活力, 为后来先进的管理体系在华为生根打下了基础。
11年后, 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60亿美元的华为, 再度面临如何保持创业时的活力的问题。工号文化导致公司上下新鲜感和创业感的消退。而新鲜感和创业感的消退将不可避免的导致企业活力的衰减和机制的退化, 进而导致人均效率的降低。这, 是华为不能容忍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 华为的第二次“集体辞职”, 意图在于最大限度解决新老矛盾, 通过企业的新陈代谢给予企业不断发展的活力。对于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领先为特点的企业来说, 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既保持原有的经验积累, 又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结构, 扩充原有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说, 既要老员工活跃, 又要新员工激情。通过“集体辞职”, 新员工看到了希望, 老员工激发了未开发的潜能, 新老员工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华为保持了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活力与竞争力。
保证鲜活的血液流通的企业, 才能在市场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所有的华为人都明白, 通过“集体辞职”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使得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居安思危, 拥有自我批判精神和危机意识时, 企业会由此保持了创业时的活力。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有未来, 员工才能有未来。因此, 华为上下对于公司的第二次“集体辞职”表示了完全的理解和支持。
2.2 沃尔玛:搭上末班车
对于成本十分敏感的沃尔玛, 《劳动合同法》对其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沃尔玛如果再裁减员工, 无疑需要履行更严格的程序并付出更高的成本。
因此, 在2007年10月, 沃尔玛在自身的全球人事调整中, 对位于深圳的全球采购中心进行裁员, 深圳、上海、莆田、东莞等4个采购分部大约有110名员工遭到解雇, 裁员人数占到了此次全球裁员总数的50%。
以上海分部为例, 2007年10月22日上午, 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上海分部召开员工会议。会上, 分部经理表示, 由于公司2007年增长速度放慢, 而费用持续增长, 公司决定对采购体系进行重组, 部分同事当天就将离开公司。上海分部质保部的杂货分部, 53名员工中有18人被裁。质保部主管和人力资源经理与被裁员工面谈时, 给予员工通知函和补偿协议, 但没有给出裁员的理由。被裁员工被要求当天交出门卡、信用卡、胸牌、工作章等物品, 次日起不能再到公司工作。
根据《经济观察报》引述沃尔玛员工的话说, 这次沃尔玛裁员的原则是“没有原则”, 每个人的去留与工作年限、个人能力和工作业绩都没有关系。这种突然而来的裁员, 使得很多员工一时难以接受, 已经有被裁撤的员工提出了劳动仲裁。
裁员人数占到全球裁员人数的50%, 不得不让很多人怀疑此次人事调整是针对《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而进行的。与华为对照, 沃尔玛的此次人事调整似乎并没有得到公司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此次裁员对于沃尔玛的员工关系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从员工关系的角度来看, 沃尔玛的实践又一次验证了“突击裁员”的方式是一种不可取的人力资源调整方法。表面上看, “突击裁员”貌似“长痛不如短痛”, 企业的问题一夕间得到解决。实际上“突击裁员”给企业带来的, 往往是“此痛绵绵无绝期”。2004年3月11日, 联想突击裁撤了600名员工, 占联想员工总数的约5%。这种突击裁员方式对于联想一直奉行的“亲情文化”以沉重的打击, 联想员工毛世杰的那篇《公司不是家》使得很多优秀人力资源面对联想望而却步。
3 化解挑战的调整策略
《劳动合同法》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冲击是使企业的竞争力面临下降的风险。《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企业淘汰不合格员工的难度加大, 成本升高, 同时, 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动成本降低, 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的难度加大。
为了应对《劳动合同法》的挑战, 改进员工关系管理, 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 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4个方面进行变革:
3.1 通过员工关系管理, 通过提升员工满意度来提升员工忠诚度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 差异化会降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性。同样, 企业在薪酬之外塑造的差异性也会使优秀人才在选择企业时不再只看企业的工资报酬。
由于《劳动合同法》大幅提高了劳动者的地位, 劳动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因此对于所有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和人才密集型企业来说, 如何强化员工关系管理, 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面对这一局面, 企业人力资源调整的重点, 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将员工当成自己的顾客, 要有客户意识, 一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关键不在于多少资金的投入, 而在于有没有针对员工的需求开展管理和服务。
台湾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台积电为了改善员工关系, 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 专门设立了“员工帮助计划”, 协助员工解决包括工作适应、感情问题、法律诉讼在内的生活及工作问题。为了节约员工看病等待的时间, 台积电引入了网络挂号系统;针对工程师不愿意洗衣服的习惯, 公司专门联络专门的洗衣店, 到公司取送衣物;为了照顾公司育龄女性, 公司专门设立了哺乳室;为了能让员工在孩子放暑假期间安心工作, 公司专门组织了员工子女夏令营, 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 让员工实时的看到自己孩子的状况。
这些“用心去做”的员工管理的举措, 使得台积电在没有投入大笔的资金的情况下, 吸引留住核心科技人才, 提高了他们的归属感、收获了公司人均的高效率。
3.2 强化公司内部制度管理, 防止员工流动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劳动合同法》虽然对于企业终止劳动合同设置了种种限制, 规定了很多的赔偿条款, 但是对于员工与企业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只是规定如果违反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同样使得员工转换工作变得更加容易, 而企业对于员工转换工作的限制越来越小。
面对这种局面, 企业的人力资源调整应着眼于规范员工流动, 防止因为某些核心员工离职给企业知识产权造成的巨大损害。这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完善本企业的内控制度, 对于泄密事件制定清晰的罚则, 对于严重的事件诉诸法律程序。另外一方面要强化离职员工面谈机制, 同时对于离职员工进行监控, 一旦发现离职员工有违反竞业限制的相关规定, 立即诉诸法律手段。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 微软关于员工流动不得违反竞业限制的规定, 执行的相当严格。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状况, 一定追诉到底。2001年, 前微软副总裁托德·尼尔森放弃了微软的工作, 为了规避竞业限制, 尼尔森等到自己与微软签定的协议一年后失效才正式加入一家网络服务业的后起之秀Crossgain。2005年, 掌握了微软核心搜索技术的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Google。微软选择了诉讼, 指控李开复违反了他与微软公司签定的竞业禁止协议条款, 并且同时控告Google在明知李开复与微软存在以上协议的情况下“有意协助”李完成背叛行动。后来, 美国金县高等法院虽然判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Google工作, 但工作范围不能涉及他以前在微软参与开发的产品、服务和项目。
3.3 更加关注招聘环节, 防止不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加盟本企业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企业解雇员工需要向员工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 这会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加大, 人力成本上升。企业在解雇员工方面困难加大, 会直接导致企业在招聘时会比以前更加谨慎。
为了确保招聘体系的有效性, 加强对招聘体系的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素质模型, 回答企业的不同职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依据这套素质模型, 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招聘程序, 企业才能招募到符合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符合岗位核心素质、能力要求、同时又符合企业未来战略发展的人才。
另外,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 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审计的工作会越来越重要。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特别是对招聘环节加强监督, 防止因为招聘不慎, 为企业带来损失。由此, 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会变得比现在更加谨慎, “宁缺毋滥”的思想会使得就业市场整体上变得更加狭窄, 竞争更加激烈。
3.4 注重全面报酬的概念, 降低工资在整体薪酬中的比重
《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 需要规定劳动报酬, 向员工支付经济赔偿也以员工的工资作为标准。美国薪酬协会认为, 员工的薪酬包括5个部分, 即货币报酬、福利、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绩效实现与被认可、职业发展与晋升机会。《劳动合同法》以员工工资作为企业向员工支付赔偿的标准, 为了降低成本, 企业会降低工资在员工整体薪酬中的比重, 加大其他部分在整体薪酬中的比重。
通过提高工资的方法来吸引员工, 只会使得员工的忠诚度下降, 企业间陷入工资竞争的恶性循环。为了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 企业需要通过员工关系管理, 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注重员工能力的成长, 设计合适的薪酬结构来吸引留住核心员工。
在降低基本工资的情况下, 为了对现有的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企业需要加大绩效加薪和浮动薪酬的比例, 注重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报酬。另外,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绩效的及时认可和反馈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因此企业提升绩效管理能力, 对于绩效计划、绩效监测和绩效反馈等环节不断改进,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的, 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在服务期内违反劳动合同应该支付违约金。这使得培训成为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重要方法。针对提高员工技能的培训、工作上更好地训练和指导, 加上更多的职业发展与晋升机会, 会使得员工在选择企业时对于薪酬的关注下降, 也使得企业在一旦产生赔偿义务时的成本降低。
《劳动合同法》已于去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国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管制使得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调整时的成本大幅增加, 自由度大幅减少。如何吸引与留住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 员工关系管理将在未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利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过渡期, 无论是通过“集体辞职”保持员工的危机意识, 激发企业的活力, 还是赶上低成本裁员的最后一班火车, 规避法律的无奈之举只是权宜之计,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有面向企业未来的战略思考。
无论是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 去掉员工的惰性, 保证企业的活力源泉不会枯竭, 还是通过员工关系管理, 留住、激励核心员工, 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 人力资源管理要始终为企业的战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不能只着眼于一时成本的降低。如果此时成本的降低, 要以将来付出更大的成本作为代价, 那么就应该对这样的人力资源调整亮起红灯。从根本上看, 企业应该关注的, 是企业的人均效率有没有持续的提高。持续的人均效率的提高不仅会抵消企业人力成本的增长, 还会保证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波.回到原点[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4
[2].乔治.T.米尔科维奇, 杰里.M.纽曼.薪酬管理[M].第9版.成得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黄卫伟, 吴春波.走出混沌 (增订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4].黄锡生, 林玉成.论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完善——商业秘密权与劳动权的冲突和平衡[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76~80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中介效应;组织承诺;组织支持感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2505
新常态下的中国,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也面临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员工诉求的变化,需要创新员工管理的方式。新一代的员工除了追求经济收益,更加重视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为此,组织在不断加剧的人才竞争中,需要调整管理目标和手段,将组织愿景与员工个人目标有效结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保持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尤为重要。Pazy的研究表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个体的工作绩效、职业认同、职业态度和适应性明显相关[1]。周文霞,李博发现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卷入度有正向影响[2]。Guan等学者认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负向作用于员工的离职倾向[3]。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通过构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三个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员工管理提出可行对策。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 概念界定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以下简称OCM) 这一概念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指由组织主导的、目的在于开发个体的潜力、吸引和留住员工、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生涯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方法。根据龙立荣在中国背景下的研究,将OCM分为四个维度,包括晋升公平、注重培训、提供职业发展信息和职业自我认知[4]。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以下简称POS)被Eisenberger(1986)界定为:个体感受到的组织对个体表现的评价、组织对其幸福感的关注,将促使个人产生一种综合性的组织支持的整体认知[5]。组织支持感是组织支持理论(OST)的核心。组织重视员工的努力和贡献、关心员工的幸福感、满足员工的需求,将对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以下简称OC)是个人的组织认同和对组织的投入程度(Mowday,Porter1982) [6]。员工自觉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为成为组织的成员感到骄傲,为了工作愿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关系分析与研究假设
1.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承诺。OC强调个人对组织的态度认同和努力行为。在对其前因变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对个体的影响会作用于个体的OC。Reichers认为工作满意、压力和挑战、员工与主管关系、工作投入、人岗匹配等相关因素会对OC产生影响[7]。Mathieu认为OC的前因变量包括技能多样性、工作的自主性和挑战性、工作领域等[8]。Meyer则认为互动公平、分配公平和过程公平能够影响OC[9]。OCM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培训、公平晋升、为个体提供职业发展信息以提升其职业认知等方式来促进员工在企业内的职涯发展。这些措施能够加强个体对于组织的认同,激发其努力工作的行为,增加OC。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H1a:晋升公平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H1b:提供职业信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H1c:注重培训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H1d:职业自我认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承诺。
2.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支持感。组织支持理论认为员工会由于组织对其工作的回报和情感需求的满足而产生一种支持感。也就是说企业肯定员工的贡献、重视其幸福感传达了组织对个体的认可。员工在工作中,除了关注物质回报,也关注自身在组织内的发展。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视可以让员工产生被组织支持、关心与认可的感受。在OCM的结果变量的研究过程中发现,OCM的实践能预测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认同 [1]、工作绩效和职业满意度4、工作卷入[2][10])。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H2a:晋升公平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H2b:提供职业信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H2c:注重培训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H2d:职业自我认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组织支持感。
3.组织支持感与组织承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员工与组织之间以“互惠”原则进行交换。当员工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关注和支持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回报的心理压力以及义务感,从而对组织产生回报的态度或行为。Witt, L. A发现组织支持感越高,个体越能够感受到企业对自己需求的满足,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组织认可,从而愿意以更多的努力回报组织,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11]。Rhoades & Eisenberger认为,个体的POS越高,将越积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对企业的投入也越多[12]。由此可以推测,POS能够影响个体的OC。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3:组织支持感对组织承诺有正向预测作用。
4.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根据实践和文献回顾,我们可以推测当组织重视并愿意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帮助员工发展职业生涯时,会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并愿意予以回报。Rhoades和Eisenberger通过元分析认为上级支持、待遇和工作条件、程序公正是POS的前因变量[12]。Stinglhamber和Vandenberghe则认为POS对OC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3]。Meyer和Smith的研究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员工的OC之间,员工知觉到的程序公正和组织支持起着中介作用[14]。这些研究为本文的POS的中介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三、 研究设计
(一) 测量工具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采用龙立荣开发的OCM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晋升公平、提供职业发展信息、注重培训和职业认知,共16个题项[4]。组织支持感量表采用Farh等学者修订的Eisenberger(1986)36 个题项量表中通过节选而产生的简短版本,共有8个题项[15]。组织承诺的量表在参考Mowday (1979)的量表[16]基础上形成,共12个题项。本文选择年龄、学历、职位级别和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除控制变量外,本研究所有变量都采用5点Likert量表打分,从用1代表“非常不符合”到用5代表“非常符合”。
(二) 研究样本
本次调查问卷采取匿名派发的方式,于2015年5月到10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收集,以包括企业培训现场问卷、人员访谈调查和发送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共发出问卷281份,回收250份,回收率为88.96%。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删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82.56%。被调查对象中,年龄方面,21-25岁的人占22.0%,26-30岁的人占47.4%,31-35岁的人占22%,36-40岁的人占6.9%,41-45岁的人占1.7%。学历方面,3.9%为大专以下学历,38.8%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占55.2%,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2%。职位级别方面,35.8%是普通员工,基层管理者占30.6%,31.0%是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占2.6%。企业的性质方面, 15.9%是国有企业员工,71.1%是民营企业员工,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员工占12.9%。
四、 研究结果
(一) 样本数据检验
1. 信度检验.本研究使用 Cronbachs ɑ 系数作为量表信度的衡量指标。检验结果显示,OCM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值为0.919,POS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值为0.849,OC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数值为0.901。说明以上量表的信度良好。
2.效度检验。对OCM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25,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为1 886.271,显著性为0.000(P<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该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变异法,共抽取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子荷载值在 0.574—0.827之间,总体方差解释率为66.79%。POS量表的KMO值为0.886,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为709.128,显著性为0.000(P<0.001),提取出了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题项的因子荷载值在0.556-0.724之间,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3.21%。OC量表的KMO值为0.869,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为1 188.277,显著性为0.000(P<0.001),提取出了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题项因子荷载值在0.523-0.720之间,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4.41%。这表明以上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测试检验数据的同源性方法变异程度。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共抽取出6个因子,解释了变异总量的61.686%。其中第一个因子仅解释了38.614%的变异量,说明未出现单一因子解释绝大部分的变异量的情况,因此本次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五、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通过数据处理和检验,可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OCM中的晋升公平、提供职业信息、注重培训对OC有正向预测作用。OCM中的提供职业信息、注重培训、职业自我认知对POS有正向预测作用。②POS对OC有正向预测作用。③在OCM的提供职业发展信息、注重培训这两个维度对OC的影响中,POS起完全中介作用。④实证结果显示,职业自我认知不顯著影响组织承诺、晋升公平不显著影响组织支持感,这可能与样本的职位级别不同有关。如职位级别较低的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者对职业自我认知和晋升公平的感受不明显。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有利于组织管理的建议。一方面,组织需重视OCM,并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OCM体系。无边界职涯时代的员工,更加重视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发展,为此,员工常常跨越不同的职业和组织“边界”,离职行为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激励员工,组织更要优化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具体可通过完善员工的公平晋升制度,提供组织内发展的信息,注重对个体的培训以及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员工个体的发展路线等方式,让个体感受到组织支持,提升对组织的认同。另一方面,企业要转变思维与行为方式,在战略设计和管理制度的设置中体现出对员工利益的关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期发展,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利润和股东利益,同样需要关注员工利益,特别是要重视如何让员工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相结合,使员工感受到组织与自身的目标是一致的,以提升员工的POS和OC。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在理论基础上得到了实证检验,但仍存在局限,需要做后续的探讨。首先,本研究的所有问卷都只有员工自评,在后面的研究中,可增加其他角度如管理者的评价作为参考。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是便利抽样,后续可扩大样本的数量和来源,以验证结论。再次,本文是对三个变量之间的横向研究,将来可采用纵向研究。最后,将来的研究还可探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四个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更深入地考察各种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 [J]. Grou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eptember, 1988, 13(3): 311-331.
[2]周文霞,李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卷入关系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2):66-67.
[3]Guan Y.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as predictors of succes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mong Chinese employee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5,85(3): 230-270.
[4]龙立荣, 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J]. 心理学报, 2002(1): 97-105.
[5]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Hutehison,et al.Pere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 Journal of AppliedPsyehology,1986(71):500-507.
[6]Mowday R T, Porter L W, Steers R M.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7]Reichers A E.A 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 10(3): 485-476.
[8]Mathieu J E, Zajac D M.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8 (2):171-194.
[9]Meyer J P, Stanley D J, Herscovitch L, et al.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tqucnct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2, 61(1): 20-52.
[10]邓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工作卷入的影响[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2009(4):145-146.
[11]Witt L A. Exchange ideology as a moderator of job-attitudes-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1(21): 1 490-1 501.
[12]Rhoades L, Eisenberger 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87(3):698-714.
[13]Stinglhamber F, Vandenberghe C. Organizations and Supervisors as Sources of Support and Targets of Commi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 24(3): 251-270.
[14]Meyer J P, Smith C A. HRM practic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est of a mediation modal [J].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0, 17(4): 19-332.
[15]Farh J L,Hackett R D,Liang J.Individual-level cultural values as moderators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employee outcome relationships in China: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distance and traditional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3):715-729.
[16]Mowday R T,Steers R M, Porter L W.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79,14(2): 224-247.
[責任编辑:吴晓红]第5期牟勇,等:煤矿安全投资博弈模型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市委组织部承诺】推荐阅读:
晋城市委组织部10-26
市委组织部职能01-20
镇江市委组织部04-08
中共启东市委组织部11-21
中共白山市委组织部01-11
中共松原市委组织部02-05
南京市委组织部03-06
2007年市委组织部工作报告06-29
2024年市委组织部工作总结10-22
2024年迎接市委组织部检查工作汇报材料02-2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