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及其防治教学设计(精选8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②了解水污染及其特性;
③了解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分析、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以水污染为例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水污染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教学方法:分析、阅读、比较、分组讨论等;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网上下载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过有关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了解到我国是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大家知道缺水的原因吗?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一、水污染及其特性
1、水资源及重要性
①水资源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②水污染——?(有待大家来解决)
③水资源浪费——节约用水
【过渡】目前,我们对于水污染了解甚微,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水污染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水污染?
2、水污染的含义:(教材32页)
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那么,水污染具有哪些特性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举例说明)
3、水污染的特性:
①持续性;②广泛性;③普遍性;
【过渡】分布广泛、普遍存在的水污染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其主要来源有哪些?可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
二、水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主要来源
(1)天然污染:
暴雨冲刷带来污泥或有机质。
(2)人为污染:
人类活动及开发,如“三废”,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
2、引起水污染的重要物质及危害:
(该部分有学生自己完成,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
1 城市水体污染问题的多视角分析
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原因不一, 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随意排放污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人为排放污染物, 缺乏对污染物的控制盒监管, 未有及时进行达标处理是导致城市水污染存在的主要根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成城市水污染问题的原因进行多视角分析。
1) 城市污染物大量无节制的排放。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废水, 未有及时进行处理, 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或伴随着地表雨水径流汇入河流, 导致水体污染, 地下水质下降, 进而导致城市整个供水环境的恶化;
2) 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监控体制比较薄弱。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各地虽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控制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 但是由于人力和资金等问题的原因, 一些城市尤其是偏远的小城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控体制。造成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存在着偷偷排污的行为;
3)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不到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由于受资金缺口的制约, 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处于闲置状态, 部分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或地下, 或由于管网雨污合流影响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等一系列问题。
2 城市水体污染防治对策
城市水体污染的防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 它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对城市水体污染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社会公众的整体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环保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了保护城市的水资源,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增强市民的水忧患意识, 节约用水, 防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积极参与到防治城市水污染的具体实践中去。
2) 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根治污染源
城市水体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工业污染源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政府必须采用强制手段, 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对于工业污染的排放国务院要求必须达标才可以排放这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各地政府应该对违规排放企业, 进行关停, 并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政造, 实施清洁生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规,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做到以防为主、以冶为辅。最终实现水体变清,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运用技术手段, 加强对污水的处理
是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 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 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二级处理、二级强化处理、三级处理 (深度处理) 和消毒处理。二级处理:是以一级处理为基础, 利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或其他等效处理方法, 除去城市污水中悬浮性和溶解性有机物。二级强化处理:是在二级处理功能基础上利用生物法、物化法, 除去城市污水中的磷、氮等物质。深度处理:在二级处理或二级强化处理基础上, 采用化学混凝、沉淀、过滤等物理化学处理方法进一步强化悬浮固体、胶体、病原体和某些无机物去除的净化处理过程。由于各地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不一, 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 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 将污染物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进行排放, 从而防治对城市水体的污染。
4) 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 促使污水资源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要通过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的合理定价, 逐步建立起激励节约用水和防治污染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城市的污染防治工作中要着重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形成良性循环, 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水污染控制的协调发展。
3 结论
城市的水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环保问题, 它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为了创造良好的城市水环境,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城市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探讨, 并从多方面提出了防治城市污水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从而为保障城市安全用水,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忠祥, 钱易.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邓荣森.对当前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保产业, 2003, 11.
[3]莫家斌.探讨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 2009 (13) .
[4]冯建春, 王金慧, 孔蕾.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科技信息, 2008 (35) .
[5]李玉文, 周玮.浅谈城市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9) .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艾 静 万新宇 周 军
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产生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而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我们都可以称作噪声,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振动所产生的噪音。转动机械:许多机械设备的本身或某一部份零件是旋转式的,常因组装的损耗或轴承的缺陷而产生异常的振动,进而产生噪音。冲击:当物体发生冲击时,大量的动能在短时间内要转成振动或噪音的能量,而且频率分布的范围非常的广,例如冲床、压床、段造设备等,都会产生此类噪音。共振:每个系统都有其自然频率,如果激振的频率范围与自然频率有所重叠,将会产生大振福的振动噪音。磨擦:此类噪音由于接触面与附着面间的滑移现象而产生声响,常见的设备有切削、研磨等。
2.流场所产生的噪音。流动所产生的气动噪音,乱流、喷射流、气蚀、气切、涡流等现象。当空气中以高速流经导管或金属表面时,一般空气在导管中流动碰到阻碍产生乱流或大而急速的压力改变均会有噪音的产生。
噪音污染按声源的机械特点可分为:气体扰动产生的噪音、固体振动产生的噪音、液体撞击产生的噪声以及电磁作用产生的电磁噪声。噪声按声音的频率可分为:<400Hz的低频噪声、400~1000Hz的中频噪声及>1000Hz的高频噪声。噪音按时间变化的属性可分为:稳态噪音、非稳态噪音、起伏噪音、间歇噪声以及脉冲噪音等。
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具有两个特点:(1)存在十分广泛。汽车噪音是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空中交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机场临近区域的噪音水平;(2)通常音量都很大。机场附近的噪音响度大约在75dB—95dB之间。
在工作场所中的噪音是第二个主要的来源。职业噪音的第一特点是都为宽带噪音,特别是办公室里的噪音,是由各种不同频率的声音组合而成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和音量都很大。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音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噪音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三个主要环境问题。
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通常听到的声音为空气声。一般情况下,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所听到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高频声听起来尖锐,而低频声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闷。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弱决定的。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音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乐音则是和谐的声音。
为了防止噪音,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曾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现有各类噪音的危害和标准,提出了三条建议:(1)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音的允许值在 75~90分贝。(2)保障交谈和通讯联络,环境噪音的允许值在25~50分贝。(3)对于睡眠时间建议在35~50分贝。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控制噪音环境,除了考虑人的因素之外,还须兼顾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控制噪音的措施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1)营造隔音林;(2)将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搬离市区;(3)源头处预防,传播过程消减。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目前国内已经有这方面噪音治理先进技术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如清华大学建筑物理实验室,杭州汉克斯隔音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在噪音治理与振动控制行业领域做出比较突出贡献。当然,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噪音稍高一些也是可以的。总之,对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与不同持续时间的噪音,应有一定的区别。
[1]汪葵.噪声污染控制技术[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高红武.噪声控制技术[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一、农业污染现状
化肥污染
农民为使土壤肥沃,大量使用化肥,而施用的化肥中,只有三分之一被农作物吸收,三分之一进入大气,剩余的三分之一则留在土壤中。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一种掠夺性开发,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药污染
我国农药除30% ~40%被作物吸收外, 大部分多余的药液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中。而且我国农药使用中以杀虫剂为主, 占农药总用量的78%, 其中, 又以甲胺磷、敌敌畏等毒性较高的品种使用最多。目前, 在蔬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已占到32.8% 农膜污染
我国每年有上百万吨的农膜投放到农田, 且其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加。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膜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 是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在2万以上, 是难降解物质, 不受细菌等生物的腐蚀, 也不易在强日照等自然条件下自动分解。一般的农膜在土壤中自然降解周期为200 ~ 400年时间。年复一年, 农膜的碎片不断地累积在土壤中, 降低了土壤的渗透 性, 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 极大地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同时残留的农膜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 影响其正常生产, 最终造成农作物减产。废弃物污染
我国养殖业盲目的集约化、城郊化, 种植业粗放的省工、高效的发展模式, 使每年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业废弃物, 其中农作物秸秆6.5亿t, 畜禽粪便及粪水19亿t, 蔬菜废弃物1.0亿t, 其他类的有机废弃物约有0.5亿t近年来,在畜牧业规模养殖迅速崛起的同时,牲畜粪便造成的农业污染也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它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造成农产品污染严重的主要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由于复种指数提高, 农民为抢农时不得不就地燃烧秸秆。过度施用化肥使土壤中有机质不断下降, 而大量焚烧秸秆又使大量的有机养分以气体的形式失散到大气中, 既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又造成了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农业环境污染类型
1.大气污染型 这类污染物来自被污染的大气, 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如SO2、NO2 等主要酸性气体, 通过酸雨形式降落到地面, 破坏土壤肥力与生态系统。
2.水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城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以及污染农用的排放水。污染物通 常以污灌、污水养鱼等形式进入环境。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
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工厂固体废弃物、废渣、垃圾和污泥等。它们直接或间接进入农业环境, 使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污染。
4.农业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药、化肥。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的程度与化肥、农药的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有关。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里, 但因其种类不同也可挥发到大气和流失 到水体中。
以上四种污染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可转化为水污染和大气 污染, 农业污染本身就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而且往往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迭加发生。
农业环境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1.污染物一般浓度较低, 持续时间长, 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共同作用于人体。2.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生物或理化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 从而改变原有的性状和浓度, 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
3.污染物还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4.污染物一旦大量进入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则很难消除, 如重金属、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以及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物质等, 能长期在农业环境中残留, 通过土壤、水体和食物链进入人体, 危害健康。
三、农业污染危害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形成从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到空气的“立体污染”,对环境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四、农业污染成因
分散经营导致的粗放经营模式
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低等特点。由于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极其有限, 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不通, 加大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就成了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
分散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受阻, 广大农户仍在延用旧有的粗放经营方式。单个农户分 散经营加大了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 农户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防治农业污染, 农民应该是“主力军”, 然而, 小规模的分散经营, 使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农业污染不受重视, 环保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非点源”特性导致农业污染控制工作十分困难
“非点源”污染(即: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来说的。由于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 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 于是就形成了所谓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工业污染源明确, 称为点源污染)经过多年的治理后, 污染程度大为降低, 而农业非点源污染则由于来源和形成过程模糊不清, 在控制上十分困难, 且具有随机性、滞后性、模糊性和潜伏性等特点, 因此, 控制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要比控制工业生产导致的点源污染更困难。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绿色农业生产缺乏利益推动
五、农业污染防治措施
实行清洁生产
农业清洁生产是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使用原材料的清洁生产,二是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三是产品的清洁生产。
阻断“循环链”
现在,在农村流行的沼气池,解决的是粪便回收利用节约农业能源问题;现在流行的绿色生态农业,解决的是无化肥污染的有机化问题。
实际上,现在的污染,比如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大气中的酸雨等,这些各形各色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土壤中过量施用氮肥,大量流失的废氮会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挥发,以N2O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温室气体之一)形式逸失到空气里。过量的氮肥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
污染存在于一个大循环体中,这个大循环体牵涉到许多种污染物质的交换、转变和迁移。如单纯治理大气,大气里的物质会返回到土壤中,污染了土壤,又不得不去治理土壤。只有通过控制整个“立体污染”的循环链,阻隔污染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污染。从“农业立体污染”防治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尽快全面实施一体化的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主要污染物在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系统中迁移规律的研究及高新技术在立体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绿色扶持政策弥补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不足, 提高农民从事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调控和引导“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经营模式的建立
农村面源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田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污、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本文钊对典型区域主要农村面源污染物质特征,分别以养殖清洁工程模式、乡村清洁工程模式和种植清洁工程模式三种综合防控技术模式为案例进行分析,实践表明,这三种模式能有效防控农村面源污染.作 者:张克强 黄治平 王风 杨鹏 李军幸 杜连柱 于丹 李晓光 杨军 作者单位: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期 刊: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Journal:AGRICULTU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NEW ENERGY INDUSTRY)年,卷(期):,“”(2)分类号:X5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 防治措施 模式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回答后归纳大气污染定义。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活动:阅读教材第25页案例6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分组探究事件的污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批注 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生分析并回答。点拨归纳(1)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如酸雨,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3)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转承:大气污染主要包含哪些对人体有害的大气污染物质?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
活动: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理解可吸入颗粒物含义,讨论可吸入颗粒物制定标准依据。
讲解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6页阅读材料,思考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展示结论并讲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
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转承:我们了解了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那么下面来了解一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现象——酸雨。
(2)酸雨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图2.16和图2.17,理解酸雨的概念、形成的污染物和危害。
学生回答后归纳①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补充: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活动: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思考我国的酸雨的特点和分布地区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归纳
A.特点: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 西南地区
90年代 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
原以东
目前 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阅读材料“欧洲、北美的酸雨问题”,
通过阅读达到以下认识:
一、化肥污染的概念
化肥污染是农田施用大量化肥而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现象。1980年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上以有机肥为主导, 20世纪80年代后, 逐步发展为以化肥为主导, 化肥使用量占农业生产用肥料的71.6%。目前我国化肥生产占世界的20%左右, 农田化肥的施用量占世界28%。我国使用的农业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复混肥, 以及各种植物生长调节肥 (剂) 。2012年四川省的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达253.03万吨, 2012年四川省实有耕地面积约400万公顷, 化肥平均使用量达到632kg/hm2, 超过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上线 (225kg/hm2) 的1.8倍。发达国家农田化肥N、P、K的比例为1∶0.5∶0.5, 世界平均水平是1∶0.46∶0.36, 中国是1∶0.32∶0.15。四川省农业化肥N、P、K的比例为1∶0.40∶0.14, 肥料结构不合理, N、P、K比例失调, 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料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现象。同时, 我国化肥利用率极低, 全国每年有2 500~2 800万吨的肥料养分流失。其中氮肥的流失量最大, 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导致农田土壤和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过量的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农田径流进入水体, 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对人体健康及生态造成了危害。
二、化肥污染的危害
1. 化肥对地表水体的污染
化肥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是肯定的, 但化肥用量增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尤其是氮素对地下水的污染, 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 使氮、磷等营养元素很容易进入水体, 造成水体人为富营养化。比如, 不根据土壤养分和作物需要, 大量施用氮肥, 过剩氮素将随农田排水进入河流湖泊;旱田因地面坡度, 施肥后若进行强烈灌溉或遇雨水冲刷, 会使氮素随地表径流而流失;水田施用氨水、硫酸铵等铵态氮肥后, 过早排水, 也会使氮素随排水进入水源, 导致水中营养物含量增加。最终导致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 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从而形成厌气条件, 造成水质恶化, 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和湖泊老化。
2. 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
化肥除地表流失外, 还会随水淋失, 污染地下水。化肥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随土壤内水流移动, 透过土层经淋洗损失进入地下水。例如, 硝酸铵施入土壤后, 很快溶解, 并立即解离成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因土壤矿质胶体和腐殖质带大量负电荷受到排斥, 很容易随水向下淋失, 其淋失量随氮肥用量和灌溉量的增大而加大。大量使用磷肥, 也会引起地下水中镉离子等的升高。氮肥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国地下水污染中硝酸盐污染相当严重, 仅以成都为例, 地下水中亚硝酸盐氮超标率为63%, 碳酸盐氮最高浓度超标3倍。地下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对饮水人畜造成很大危害, 可引起牲畜体内高铁血红蛋白增加, 发生理性紊乱;亚硝酸盐类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 成为癌症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
3. 过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影响
长期过量而单纯地施用化肥, 会使土壤酸化或碱化。土壤溶液中和土壤微团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离子量增加和土壤中的氢离子起代换作用。被土壤胶体吸附并代换Ca2+、Mg2+等, 使土壤胶体分散、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土壤微生物受到不良影响, 造成土壤有机质减少, 肥力衰退, 并直接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由于土壤的硝化作用, 使土壤富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造成了土壤污染, 使种植的各种作物、蔬菜和牧草中的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 危害人类健康。在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 含有多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 这些成分随施肥进入农田, 造成土壤污染。例如, 随磷肥施用, 镉、锶、氟、镭、钍等元素也进入土壤。施用磷肥过多, 会使土壤含镉量比一般土壤高数10倍, 甚至上百倍, 长期积累造成土壤镉污染。大量施用化肥, 用地不养地, 造成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 化肥无法补充有机质的缺乏, 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破坏了土壤结构, 降低了土壤肥力。
4. 过量施用化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 会使谷物、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例如, 在不施氮肥的土壤中生长的莴苣含0.1%硝酸盐, 施一定量氮肥后增至0.3%, 大量使用后高达0.6%。植物对吸收的硝酸盐的利用, 往往受许多条件限制而不能充分加以同化致使大量的硝酸盐累积在叶、茎和根中。蔬菜、牧草中的硝酸盐在储藏、蒸煮及腐烂过程中, 以及在动物胃中, 在寄生菌还原酶的作用下, 都可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毒物, 食品和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食用后会引起人畜中毒。另外, 化肥中还含有砷、镉、铬、氟、汞、溴、铅等对植物有害的成分, 随着施用化肥而进入农田, 造成植物污染。施用过多的磷肥, 可与土壤中的铁、锌形成水溶性较小的磷酸铁和磷酸锌, 使农产品中铁与锌的含量减少, 人畜食用后, 往往造成铁、锌营养缺乏性疾病。又因磷肥中镉含量较高, 长期积累致使土壤和动植物镉含量显著增加, 造成严重危害。
三、防治措施
1. 制定法律法规, 强化环保意识
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规和无公害农产品施肥技术规范, 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肥料的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有效控制化肥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产生的污染。目前, 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今后还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 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 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到防治土壤化肥污染的行动中。
2. 增加有机肥的施用
有机肥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 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 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应实施有机肥施用补贴, 以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如对实施秸秆还田的农户按其还田面积进行补贴;对种植绿肥的农户提供种子与翻压经费。另外, 应该及早制定有机肥的质量标准, 特别是对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含量应从严控制, 以防治对土壤产生污染。提倡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 以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 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 使土质疏松, 防止土壤板结。
3.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 减少化肥的浪费, 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的用量, 通过土壤中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作用, 降低农作物中硝酸盐的含量, 提高农作物品质。
4. 合理施肥
关键词:室内装修;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创造一个健康、美观、舒适的绿色室内环境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只要提倡绿色环保的装饰,改进室内装修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由装修所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一定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室内装修给人们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一定能降到最低限度,从根本上确保居室环境和人们身心健康的和谐与统一。
一、建筑装饰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甲醛
甲醛又名蚁醛,是一种原生毒素。在常温下,甲醛是一种元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醚。其35 % ~40 % 的水容液通常被称为“福尔马林”,此溶液的沸点为19.5℃。故在室温下极易挥发,遇热挥发速度更快。甲醛具有较强的粘合性,有防虫、防腐、加强板材硬度的功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装修材料中。甲醛挥发的时间长,释放周期长达3~15 年。甲醛隐藏在各类家具、装饰材料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才向室内空气中散发。由其供暖期和初春季节,室内一般全都封闭,空气不流动,造成室内甲醛浓度越来越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妊娠综合症,甚至鼻咽癌、结肠癌、脑癌,还能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等。
2、苯
苯为无色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体,是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种.苯系物在各种建筑材料的有机溶剂中大量存在,装修中使用的各种溶剂、涂料、粘合剂可造成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烷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例如油漆中用做稀释剂的香蕉水,含苯或甲苯达50% ~55%。劣质家具、壁纸、地板革、胶合板和油漆是室内空气中芳香烃化合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人在短时间内吸人高溶度的甲苯、二甲苯,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致昏迷以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期接触一定溶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样症候群。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3、氨气
氨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属强碱类。伤害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长期接触,严重者可以导致肺癌。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室内氨气的主要来源是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长期接触氨,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氨被呼人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人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
4、氡
氡主要存在于建筑材料砖块、石板以及装修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中,而氨气及其衰变产物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被发现会引起肺癌发病率的增加,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装修注意不要使用放射性含量相对较高的石材如花岗岩、页岩等。
二、针对室内装修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防治与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应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因为人们的环保观念提高了,就自然会注意装修材料给室内带来的污染问题,而设计者和施工者也会尽量选择无污染的装饰材料,从而降低材料中的有害气体的释放量,减少有害气体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2、合理布局及分配室内外的污染源
为了减少室外大气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城区内各污染源进行合理布局是很有必要的。居民生活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应安置在远离污染源的地区,同时应将污染源安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口方向,避免居民住宅与工厂混杂的问题。卫生和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居民生活区和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跟踪检测和评价,以提供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3、室内污染物的控制
首先应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进行污染物的源头控制,近年来,国内外对室内环境污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经检测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常见的也有1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机物,另还有氨、氡气等,非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各种人造板材、涂料、胶黏剂、水性处理剂等化学建材类建筑材料产品,这些材料在常温下释放出许多有毒有害物质,从而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因此民用建筑工程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要求,并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管,进场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必须要求提供产品的环保合格证书或出厂检验证书,对有怀疑的材料必须送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复检,检测合格后再使用,切断污染物的源头才是室内环境质量的保证。
4、选择合适的施工季节
在对室内进行装修时尽量选则在春季或夏秋时节,以保正施工期间室内良好的通风环境,因为在这几个季节,室内可以开窗通风,使装修材料中的有毒物质迅速散发,从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尽量避免在采暖季节施工,这时门窗关闭难以通风换气,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散发,造成室内污染物含量超标,严重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5、通风控制——提高新风的稀释效应
首先开窗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措施,当室内平均风速满足通风率的要求时,可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的蓄积。其次,合理使用空调的附加功能,如负离子发生器、高效过滤等功能,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一定的作用。
6、采用合适的空气净化技术
目前的室内净化技术主要包括:以活性炭作为吸附介质的吸附法,这种办法成本低廉,无毒无副作用,但是见效较慢,可以作为室内空气轻微超标的房间长期治理采用;臭氧化技术,利用臭氧强氧化性,净化空气,杀除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室内空气治理的一种常用、安全的物理方法,适用于中度、轻度污染。这一技术已被医院等公共场所广泛采用。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会生成任何残留物及二次污染。
7、室内种植花卉植物
在居室内放一些抗污染的花草,也能起到“ 空气净化器” 的作用。花卉对室内不同污染物的吸收作用不同,其中较强吸收甲醛的花卉有吊兰、芦荟、非洲菊、虎尾兰。能吸收苯类物质的花卉有长青藤、铁树和菊花类,它们不但能吸收存在于地毯、绝缘材料、胶合板中的甲醛,还主要吸收隐匿于壁纸或封闭在墙体中不易清除、而对人体肾脏极为有害的苯类化合物,能分解其他有害气体的花卉有巴西铁、雏菊、万年青等,可有效消除三氯乙烯、硫化氢及乙醚等有害气体。
总之,室内装修污染消除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应该选择可长期、持续、全面、安全的净化空气污染物方案。降低、减少甚至消除装修污染需要在装修及生活中付诸行动,强化室内装修污染的意识,在深入了解其来源、特性、及危害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室内装修误区,合理装修、有效治理。使家庭装修的业主及设计、施工队伍等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相信室内装修污染问题的危害定会日益减少和降低,然而怎样更高效的快速治理污染仍有待探索和深究。
参考文献:
[1]黄惠华.浅谈室内装修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2]腾惠根.浅议建筑室内装修环境污染及防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4)
[3]贾菲菲,李多松.浅谈室内装修与污染防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0(02)
【水污染及其防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11-18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10-10
房屋装修中的化学污染及其防治01-07
中国环境污染及其解决方法04-17
浅析室内空气污染危害及其预防01-09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治理措施02-28
水污染防治标语04-17
水污染防治法06-12
乡镇水污染防治方案12-07
水污染防治法试题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