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精选10篇)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 篇1

摘要:现行税法的不确定性是制约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瓶颈,明确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的目的,确立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的原则,对于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维护国家税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立法税法公平原则税法中性原则维护国家税权原则

时至今日,电子商务呈现出全球迅猛发展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它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截止8月,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萌芽或起步阶段,它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还并不十分突出,但是,未雨绸缪,开展对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限于篇幅,仅就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萌芽或起步阶段。我国目前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只有1000万左右,其中直接从事电子商务的仅占15%,即150万人,我国网上购物的交易额为5500万元,仅占社会零售总额的0.0018%,只有20.3%的`网民参加过网上购物,并且其中只有40%的人感到满意。这表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目前互联网上网人数却在以年40%的速度增加,到将达到4000万人。根据一般的经验,当上网人数达到1500-万人时,电子商务将会出现盈利点。因此,网民人数激增表明我国的电子商务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或新的商业运行模式,而且它是知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最佳模式,代表着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它将影响一个国家在未来全球化经济技术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它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在此历史大背景下,规范、引导和保护、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共同观点,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了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以外,制约电子商务普及和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缺乏必要的法律环境、担心政府会对此课以重税、互联网还存在着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在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当中,前两个因素都与税法有关。这是因为,就第一个方面而言,在一定社会中从事某些商业活动所需要的法律环境,除了这个社会当时的法制状况外,更重要的是这个社会对于规范这些商业活动的法律态度是否积极、法律规范是否健全、法律执行是否到位。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这项商业活动才有可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它的经济利益才有可能是可预测的和有保障的。其中,一方面由于税法本身是一个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税收本身是任何一项商业活动都必须负担的一种费用,因而税法对税收的规范程度和执行情况也将直接影响着这项商业活动的最后利益。因此,对于任何一项商业活动所需要的法律环境而言,税法都是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兴的电子商务而言,更是如此。就第二个方面而言,由于税收是对私人财产的一种强制性的剥夺,因此为了不使其过份地剥夺私人财产、伤害私人利益,影响其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活动,当代世界各国都对其从法律上做了严格的规范和限制,这就是著名的税收法定原则。它是现代各国税法中的一条最为重要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各国现行税法都没有将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商业贸易方式纳入征税的范围,这就使得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处于一种不确定性之中,电子商务经营者所担心的政府会对此课以重税,就不是没有道理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首先修改现行税法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 篇2

一、电子商务税收法律立法现状

在我国在互联网上进行网购的人有30%, 但是购物满意度则只有0.4%, 这说明什么?说明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还不是很理想。尽管我国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我国上网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无形当中就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广阔的客户源, 其作为一种交易手段, 不但代表了未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 还代表了一种性商业运行模式或是新的销售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 其作为知识经济发展和运行的最佳模式, 将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并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经济技术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一定要对电子商务进行鼓励、引导、保护和规范。

从宏观范围来讲, 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除了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硬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外, 还有法律环境及政府的税收征管、互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完善。这些因素当中基本基本上都和法律环境有关。社会中从事某些行业活动是否顺利, 是否受法制状况的影响等等, 站在法律环境的角度上来说, 这些商业活动只有获得健全法律的支持和切实的落实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其经济利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由于税法是每一项商业活动一定要承担的费用, 而且还是每个国家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法, 因此商业活动最后的利益都和税法的规范情况和执行情况都直接关联。所以, 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是都应该遵守税法和法律环境, 也就是遵守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法律环境, 遵守税法和法律环境同时也是处于刚起步阶段的电子商务的重点工作。税法在税收征管角度上说, 其是强制性的剥夺人的私有财产, 这种强制性的剥夺会对私人利益或是私人财产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国特地针对这种情况对税法制定了税收法原则, 其实也就是严格限制并规范了税收征管。由于这种是新兴起的商业贸易方式, 很多国家还没有将它纳入到征税的范围内, 这让许多的电子商务经营者担心其税收会很重。所以, 电子商务税收的态度决定了投资者的投资力度、态度、热情等, 同时也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经济利益。因此, 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应该确立和规范电子商务税收立法基本思路和框架。让税收问题变的明朗起来。

二、税收法律对策

从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来看, 对于电子商务税收立法政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长期发展来看, 为了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平衡发展, 绝对不可能对电子商务进行永久免税, 在以后的发展当中,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问题应该从发展中积累经验并进行研究, 这对电子商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未来符合税收法律援助的税收政策奠定基础。为了给它们奠定基础, 可以从确立电子商务税收的税种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可以从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开始。从短期发展来看, 为了增强电子商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并让其快速的发展起来, 可以采取免税或者是暂缓征税的做法, 这样可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以此同时为了保障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 电子商务税收不但要具有现实操作性和合理性, 还要与传统商务保持公平性的原则。

三、结语

各地范围内由于有了电子商务的迅猛推动使得经济全球化, 并且电子商务还将全球的经济都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虽然经济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因为电子商务原因, 但是在交易中引起的税收征收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税收政策的冲突, 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完善和调整电子商务税收法律法规, 以此同时, 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 借鉴国外好的经验, 从而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凯, 鹿楹鑫.探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11, 6 (02) :104一105.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 篇3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我国电子商务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的立法方面,无论是同发达国家向比,还是立足本国的具体国情,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本文研究了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立法;电子支付;对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现状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1997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由为数不多的几家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到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的立法方面,仍然有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二)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环境

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处在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立法空间和难度较大。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的数量较多,但由于缺乏更高的法律或立法规划的引导,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体系还不够完善。

二、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面临的问题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大大冲击了传统商业模式。也正因为如此, 在电子商务立法方面也给我国的法律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对建设新的法律环境提出了迫切要求。以下就是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一)政出多门,法律法规冗余纷乱

我国对电子商务进行监管涉及的部门众多,政策频出却让企业无所适从。我国与电子商务发展有关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国家发改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工信部等。2008年国务院明确由工信部负责督管电子商务发展。因为电子商务还隶属商务范围,商务部也组建了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来对电子商务进行监管。由于各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对自身职责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行业监管存在部门利益之争,使得处于起步期的企业面临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麻烦。

(二)信用管理体系立法的缺失

电子商务在其发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诚信问题。当前,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诚信的缺失主要因为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双方交易的诚信度不高、网络交易不够安全。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网上产品或广告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产生了网上欺诈行为,同时消费者信息虚假或信息无效也容易产生交易问题。[2]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诚信只能靠企业的自律。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以及行业自律的不足充分表现了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信用管理体系立法的缺失。如何加强信用管理体系立法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电子支付只重安全不重便捷

目前国内各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在线支付比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电子支付环境在安全性上不断提高,但便捷性却发展缓慢。网上银行支付是我国在线支付的重要方式,“支付成功率不高、用户体验差”等缺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慢慢暴露出来。网上银行的整体支付成功率只有60%左右,而快捷支付則高达90%以上。到目前为止,针对这方面的立法把重心放在安全管制上,即使不便捷也没关系。但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从而难以达到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三、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对策

(一)建立我国电子商务的根本大法

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亟需建立一个统一思想、从全局出发的电子商务根本大法,从总体和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和解决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和难点。这种宏观的指导和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多部门监管造成的管理混乱、互不协调的局面,促进电子商务和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二)建立更高层次的电子商务协调管理部门

针对电子商务各监管部门协调不一、监管混乱的现象,需要由国家建立一个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电子商务协调管理部,以保证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提高监管的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消除监管混乱造成的真空地带。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立法

想要高效处理电子商务行业的诚信问题,建成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需要提高电子商务信用法律规范的建设,形成更好的信用法律体系。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并通过相应的法律辅助机构进行有效的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制环境。

(四)着手快捷支付相关法律的建设

网络支付正进入快捷支付的时代,而我国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只注重安全性,忽视了便捷性和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国家应加快制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信息安全法和在线支付法,以有效规范在线支付活动,使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不断高速发展。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势必会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商务将取代传统的商务活动而逐渐成为未来国际商务的主流,其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巨大效益不可估量。[3]然而,我国当前的相关法律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已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没有法律规范的电子商业是难以正常发展的,及时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引导、维护电子商务沿着正确轨道前进,是当前我国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4]

参考文献:

[1]刘迪,田建中.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问题与构想[J].理论界.2005(11):06-07.

[2]宋绍青.浅谈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EB/OL] . http://www.lawtime.cn/info/xiaofeizhe/lunwen/20081118297.html, 2008 11 18/2012 01 08.

[3]冯震宇.论架设网站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与因应之道(上)[J].资讯法务透析杂志.1998(11):43.

[4]杨坚争,王锋,罗晓静,王连峰.电子商务立法问题初探[EB/OL].http://www.e-gov.org.cn/ziliaoku/news001/200605/25239.html. 2006 05 19/2012 01 08.

作者简介:

我国税收立法现状评析 篇4

关键词: 税法体系 税收立法权 人民主权 职权立法 授权立法

对于我国税法立法现状的评价,有不少专家持如下的看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应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发展 要求的税法体系或者税法体系的框架。笔者对这种评价不敢苟同。

法的体系是否建立,有一定的衡量标准。根据法律体系构成的一般原理,从总体上说,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法律体系,它由三个次级体系构成。一是法律部门体系。这是法律体系的横向构成,也是法律体系最基本的构成。二是法律效力体系。这是法律体系的纵向构成。依据不同的法的形式的效力层次,依次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等构成法律的效力体系。三是实体法与程序法体系。有实体法就必须有程序法与之相适应,否则,实体法就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反之,有程序法就必须有实体法与之相适应,程序法的设定以实现实体法为目的,其相互关系具有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的性质。有程序法而无实体法,程序法便是无所适从的虚设形式。法的体系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内容完备。要求法律门类齐全,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如果法规零零星星,支离破碎,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都没有制定出来,或者虽然制定了,但规定的内容很不完善,与现实不相适应,就不能说法律体系已经建立。(2)结构严谨。要求各种法律法规配套,做到上下左右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相配套而建立的,各法律部门之间,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其界限分明而又相互衔接。(3)内部和谐。各种法律规范之间,既不能相互重复,也不能相互矛盾。所有的立法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并且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要克服从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立场出发来立法的倾向。(4)形式 科学 和统一。从法的不同称谓上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一个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效力层次及适用范围。(5)协调发展。法不是一种孤立现象,在法的体系的发展变化中,要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做到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适时地进行法的立、改、废活动。

上述法的体系的构成原理及特征,作为衡量法的体系是否建立的标准,对于法的次级体系——税法体系,也是适用的。以此标准来衡量,从我国税法的现有立法上观察,还不能得出我国税法体系或税法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的结论。

首先,从表层来分析,我国税收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税法立法依据的宪法对于税收的原则性规定过于简单,难以为我国的基本税法立法提供直接的宪法根据。现行宪法只有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仅此而已。而世界各国的宪法对有关税收的基本问题都要做出规定。

二是缺乏税收基本法和一系列配套的单行税收法律。自1980年至今,作为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只有两部。一部是1980年9月10日由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后分别于1993年10月31日和1999年8月30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修改;另一部是1991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 企业 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此法取代了1980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1981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作为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只有一部,即1992年9月4日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随后在1995年和2001年分别作了修改。就这三个税收法律来说,也并不完善,有的需要修改,有的需要补充。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与内资企业实行两套不同的所得税制度,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应当予以统一。税收基本法及其相配套的各种单行税收法律,是税法体系中的骨干部分,犹如建筑物中的框架和栋梁,是税法体系中的支柱。税收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只是围绕支柱和框架而设立的各种模块结构。只有零散的模块结构而没有框架支柱,一个体系无论如何是建立不起来的。从现在的立法情况看,税收基本法没有制定,一系列规定各种税收的单行法律,诸如《增值税法》、《营业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资源税法》、《消费税法》等等,可以说也基本没有制定。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程序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但没有制定出一系列与其地位相当的实体法,程序法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税收行政法规、规章比重过大,国家行政机关几乎包揽了税收立法。除上述极少数的税法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外,税法中的实体法部分基本上都是由国务院及其主管行政部门制定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税收的暂行条例30多个,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90多个,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立法现象。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效力层次低,权威性不高,难免内容重复、繁杂、交叉重叠。特别是没有效力层级高、具有极大权威性的税收法律,税收法制的统一便难以实现,在部门利益保护主义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倾向的驱使下,法出多门,极易产生法律规范相互冲突、矛盾的现象。尽管行政法规、规章可能对税收的种种问题、方方面面已作了规定,但远没有达到税法体系建立甚至是初步建立的要求。

其次,从更深层次分析,我国当前的税收立法主要有两大问题。

一是税法立法权的归属问题。我国现行税法的立法,为什么主要由国家行政机关而不是主要由国家权力机关进行呢?究其原因,恐怕是同对税法的性质的认识有关。

关于税法的性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术界存在租税权力关系说和租税债务关系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德国的奥特。玛亚和阿尔泊特。海扎尔。租税权力关系说从传统行政法学派的观念出发,认为租税法律关系属于权力关系,国家为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经济上的收支权力。派生于国家主权的税权,使得国家当然地拥有了课税权和税的使用权。国家在租税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优于人民,行政权起着主导作用,作为纳税人则处于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客体位置,对于行政命令只有服从的义务,纳税人的权利被忽视。租税债务关系说则认为,租税法律关系属于公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在租税法律关系中,国家与公民的地位对等,行政机关不享有优越地位。租税债务关系说在强调公民遵从国家制定的法律承担纳税义务的同时,特别强调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这里不去评判这两种观点的是非曲直,但从我国的税收立法现状中可以看出,在我们的立法观念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反映出租税权力关系说的影子。这种观念是导致大量行政立法而不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正确回答税法立法权的归属问题,关键是正确认识税法的性质和地位。

①“税收是国家以取得满足公共需求的资金为目的,基于法律规定,无偿地向私人课征的金钱给付。”②“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 政治 权力,按照法律规定标准,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无偿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ru/右上〗③〖,ru/右上〗这些概念的共同之处,都是只说明了国家的征税权一个侧面的含义,引伸出来的仅仅是纳税人的义务,而没有立足于纳税者的立场对纳税者的权利给予足够充分的关注。如果从法治论、宪政论和人权论出发来理解税收的概念,就应以维护纳税人、国民的福祉为核心内容,让国民承担纳税义务须以国家依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使用租税为前提,不能以割裂征收与使用的统一的观点来构筑税的概念。

我国房地产立法问题研究 篇5

4.1 改变现行的部门立法模式, 建立一支超脱于部门利益之上的专业、常设的房地产立法机构

立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是为了划分哪一个部门权限和利益。因此,必须割断权力和利益的纽带,真正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里参考西方国家的立法助理制度,建立我国自己的由法律专家、实际专业人士和有关专家组成的专业常设立法机构,对现行的立法体制做一个重要补充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这一机构可以隶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其成员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设法学家,负责草拟法案及审议草案的技术性工作,并在法律通过后,倾听各方意见,对法律及时加以修订;另一部分为可更换的专业人士和相关专家(随所立法律而变动),主要负责特定法律草案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把关问题,同时兼有收集各方意见和反馈信息的义务。设立这一超越各部门利益的常设机构有助于提高所立法律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公平性,也有助于加强立法机构同群众的联系,从而有利于立法质量的切实提高。

4.2 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规定立法过程所需的时间, 保证所立法律的时效性

立法在某个程度上的特点是“定”,一旦某项政策或规定以法的形式明确下来,就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执行,不能朝令夕改地经常变动,这就要求在立法工作中尽可能地为进一步的改革留下余地,以法律一定时间内的时效性来保障法律、法规的相对稳定性。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从提高立法预测水平入手,解决未立法律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则是要完善立法程序,针对已列入立法日程的法律草案,规定每一部法律制定过程所需的明确的时间表和工作进度表、杜绝法律制定过程中的审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定或法律调研中的走过程式的调而不研、研而不究的拖冗作法,以保证所立法律的时效性,从而避免“去年出现问题、今年提出立法动议、后年才出台法律”的“雨后送伞”式的立法状况。

4.3 在房地产立法工作中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随着房地产立法步伐的加快、立法数量的增多,不同法律部门、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规范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更需要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首先,要求依照法定职权立法,防止超越职权立法。部门立法(制定规章)、地方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从性质上讲,都应该是对国家立法(制定法律和

行政法规)的补充,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是统一的,部门、地方不能各搞各的法律体系。在立法实践中,就房地产立法而言,笔者认为:既然法律、行政法规已经规定了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主管(负责、管理、监督)全国的各项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就可以制定部门规章来行使管理权。部门规章是行使管理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只要不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应当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方性法规不应当与之矛盾,这是保证国家行政管理权统一的需要。否则,法律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的权限就难以落实。反之,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的事实,地方性法规均可以规定,部门规章不得与之矛盾。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房地产地方性法规与行政规章之间的矛盾。其次,从法律体系内部关系讲,必须坚持行政法规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规章也不能互相矛盾,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执行。

5 提高我国房地产立法技术

房地产立法作为现代立法的一种,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以科学的、系统化的手段来进行方能有效。这是提高房地产立法质量的基础,也是最关键、最具实际意义的一步。

5.1 做好房地产立法预测工作

对我国房地产立法来说,进行立法预测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目前房地产立法的任务非常繁重,如何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立法,如何使房地产立法同社会需要、法律的实施及立法内部相协调是我国房地产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很多,如通过法规汇编和法典编纂的方式来修订法体系中相互矛盾的地方。但法规汇编和法典编纂只能解决已然的问题即现存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存在的不协调问题。而对未然的、尚未出现的问题则必须通过立法预测来解决。进行房地产立法预测可以对立法的整体状况、法与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预先的把握,从而对将要发生的问题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作用,应该说立法预测才是治本的方法。

5.2 编制和实施房地产立法规划

房地产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统计信息技术的进步、房地产法所要调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本身都具有很大的计划性,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立法如果没有科学的预测与计划,而是盲目地、走一步看一步地进行,就会永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亦即总是“亡羊”之后才去“补牢”,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且,房地产立法也是系统化的科学工程,如果没有计划,各个房地产法律、法规之间、房地产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各项法律规范与它们所调整的对象之间是难以协调一致的,因此必须加强房地产立法的规划工作。

5.3 提高房地产法的语言文字水平

立法质量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法的语言文字水平的提高。一般说来,法的语言文字应用陈述的方式来表达,可以用直接陈述的方式,也可以用间接陈述的方式。但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法的语言文字的基本要求、基本风格、基本特点都是相同的。一是明确、具体,即用明确的、清楚的、具体的、明白无误的语言文字来表述法的内容。只有法的语言文字明确、具体,才不会引致歧义,也才便于正确执行、适用和遵守。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可以”等字样的使用应特别谨慎;二是通俗、简洁,以便法律、法规的受众理解、掌握和遵守。立法者立法时要抛弃晦涩难懂、故作深奥的语言和文风,避免使用地方语言。多余的字句要删除,重复的现象应避免;三是严谨、规范。在一般情况下,立法者应按通常含义来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特别是一些与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同的概念和词汇,否则就会给执法和司法实践留下后患。

5.4 加强房地产法的修订、补充和编纂工作

法的修订、补充和编纂也是立法技术的重要环节,对于法体系的完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法的修订、补充和编纂可以及时修改法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增设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法律条文,并将其汇编成册,便于保证法的时效性,也有利于法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查阅、适用和援引。首先,要加快制订房地产基本法的进度。房地产基本法是构筑房地产法律体系的基础,也是房地产法典的核心内容,对制订其下各层次的法律、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也是理顺我国房地产法体系内部各层次关系的前提;其次,要对现行各房地产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该删除的删除,该修正的修正,该合并的合并,该补充的补充,为下一步制定房地产法典创造条件;最后,要制定房地产法典。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结构协调、内容完善的房地产法典是提高房地产立法水平的根本措施和现实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检验我国房地产立法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6 结论

我国房地产立法尚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许多新事物,新现象的发生缺乏处理的经验,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我国房地产的立法制度不尽合理,从而导致一些法律失误重复出现。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问题,即从立法学的角度来寻找我国房地产立法的原则(或指导思想)、立法体制及立法技术方面的不足,以求真正的总结教训,明示未来。

「参考文献」

1 [台]罗传贤编著。立法程序。龙文出版社。1993

2 [台]史尚宽著,民法总论。史仲芳发行。1971

3 [台]郑玉波著。民法物权。三民书局出版。1971

4 (美)伯纳德・施瓦茨著。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5 刁荣华主编。 最高法院判例研究(上、下)。 汉林出版社,1983

6 real estate and landlord and tenant( 1983 ~1984) , thelaw society of upper,canada bar admission course materials.

7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school of law, dukeuniversity vol.52 spring and summer 1989

我国原油期货税收政策问题研究 篇6

原油期货简称为OilFut,是最重要的石油期货,OilFut是“Oil Futures”的缩写,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有4个: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

摘要:末证监会批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原油期货。作为国内首个国际交易品种,原油期货将面向境内与境外投资者同步开放,是我国增强国际原油市场定价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如何构建有竞争力的原油期货市场,税收政策安排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制度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安排,对比分析境内外原油期货税收政策,从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方面就我国原油期货税收政策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原油期货;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政策

开展原油期货交易是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争夺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权的重要举措。随着原油市场的发展,全球原油贸易定价体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西方垄断原油公司定价到原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主导再到以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约60%依赖进口,在亚太地区尚缺乏一个权威的原油贸易定价基准,原油贸易的定价主要参考以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纵观欧美主要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发展,除了良好的合约设计、技术系统以及监管安排外,原油期货的税收政策对于能否活跃原油期货交易,吸引到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至关重要。尤其在我国原油现货市场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应利用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优惠政策机遇吸引国际重要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从而建立开放、竞争、多元、有序的原油期货市场格局。原油期货国际定价权的形成不仅需要投资者的国际化、交割标的的国际化,也需要交易规则、监管规则及税收规则与国际接轨。其中,税收是影响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原油期货市场的重要经济和法律要素,基于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建设目标,应当建立有竞争力的配套原油期货税收政策,这是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期货市场税收政策现状

相对于证券市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相对较慢,尽管商品期货市场交易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期货市场的活跃客户数还不到100万,且近98%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且境外投资者中仅有少量QFII被允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目前有关期货交易的税收政策发展较为滞后,期货税收法律体系较为凌乱,位阶不高。根据期货交易环节以及交割环节不同,就当前而言,期货税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营业税

营业税是以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税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商品劳务税。修定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删除了原条例中“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买卖期货,不征收营业税”,重新规定为“期货等金融商品买卖业务,以卖出价减去买入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随后颁布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货物期货不缴纳营业税①。此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金融商品买卖等营业税若干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111号)规定,自201月1日起对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从事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和其他金融商品买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我国暂免征收营业税。总体看,当前我国只对从事非货物期货的企业征收营业税,就原油期货而言,我国目前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从事原油期货交易均不需要征收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无论居民企业还是非居民企业就其来源于境内的所得包括转让财产所得以及权益性投资等都要征收所得税。其中,居民企业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征收20%。在非贸付汇领域,外国企业取得的其他所得,包括转让在中国境内财产而取得的收益,应当征收预提所得税10%。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仅有双边税收协定国家的居民可享受较低的预提所得税率,并需要严格满足协定内所列条件及向主管税务局申请。从实践看,我国现货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投资的所得也是并入企业收入总额一并缴税。

(3)个人所得税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中规定财产转让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第九款写明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按照上述规定,期货交易所得应当按照此款缴纳20%的个税。

(4)印花税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及施行细则规定,印花税课税对象为税目税率表中列举的凭证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主要包括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数据、权利、许可证照等,规定中没有明确期货合约是否属于征税对象,实践中对于期货合约也没有征收印花税。只有进入交割期的期货合约通过交割配对,成为特定买卖双方的真实销售合同,在此阶段才需要按印花税的“购销合同”税目计算缴纳印花税,税率为0、03%②。

(5)增值税

1994年颁布的《货物期货征收增值税具体办法》(国税发(1994)244号),明确了货物期货应当征收增值税的具体征收问题,包括纳税环节、计税依据和纳税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配合上期所出台黄金期货交易,发布了《关于黄金期货交易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005号),规定发生实物交割但未出库的,免征增值税;发生实物交割并已出库的,由税务机关按照实际交割价格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同时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为了配合原油期货推出,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关于原油和铁矿石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自4月起,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员和客户通过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交易的原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暂免征收增值税。但原油期货交易中实际交割的原油和铁矿石,如果发生进口或者出口的,统一按照现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执行。非保税货物发生的期货实物交割仍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的通知》(国税发〔1994〕244号)的规定执行。

综上所述,对于从事原油期货交易的投资者而言,不需缴纳营业税、印花税,但须缴纳所得税和进出口增值税,所得税政策对于吸引境外投资者进行交易较为不利。

二、原油期货税收政策国际比较

目前,世界上原油期货市场影响较大的分别是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鉴于此,以下主要对美国、英国、新加坡原油期货税收政策进行对比,具体如下:

(1)所得税与资本利得税

资本利得税属于所得税的一种,是对低买高卖资产所获收益的征税,不同于普通所得。在企业所得税征收中,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国家一般将资本利得税从公司税中分离出来单独计征。

美国、英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得实行区别课税制度,区分交易目的或动机确定所得性质。一般金融衍生品交易按目的或动机不同可分为套期保值交易和投机交易两种。在美国套期保值交易按照普通所得征税(ordinary income),将投机交易产生的所得界定为资本利得(capital gain)。从理论上前者可视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之需要,因此,套期保值收益按照实现原则,套期保值损失可在一定范围内抵扣,不足抵扣的还可结转至下一年。对投机交易按照盯市原则法计算交易所得,属于资本利得,对没有平仓的期货合约按课税年度最后营业日的结算价格计算未实现损益,并归为资本损益。根据美国《国内税法》第1256节的规定,对该节下“1256节合约”所得的60%为长期资本利得,40%为短期资本利得(60/40原则)实行不同税率[1]。

英国期货交易所得一般使用实现原则,套期保值交易的损益归入普通所得,投机交易的损益则按资本利得课税[2]。

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得按照实现原则计算。在新加坡无住所的非居住者,期货交易所得免税。新加坡国际交易所的会员、OBU、经核准的原油交易者、国际贸易公司在新加坡国际交易所交易,可适用优惠税率10%[3]。

(2)交易税与印花税

金融交易税是针对特定金融交易行为征收的税种。交易税与印花税都具有遏制过度投机作用。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首次提出金融交易税概念,亦称“托宾税”。法国率先对股票、金融衍生品交易开征金融交易税,20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欧盟成员国发表联合声明,计划从1月起对本国的股票交易征税,并将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到金融衍生品交易领域。但该提议并未得到英国、荷兰等国的响应,其中英国的反对意见最为强烈[4]。美国曾在1990年计划开征交易税,但因遭到美国金融业的.强烈反对,一直未开征,新加坡也未开征交易税[5]。总体上看,美国、英国、新加坡对于原油期货均未征收交易税,但对于进入实物交割环节的原油期货则征税,其中英国是按交割价格征税。

上述三国对于所得税进行了区别课税,区分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进行差别征收,对于交易税、印花税未予征收,对于境外投资者跨境投资也都不征税,其中新加坡还特别针对原油期货以及金融机构制定了免税措施,强化新加坡期货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提高竞争力。相对而言,我国期货市场税收政策还很不完善,对于境外投资者从事原油期货的所得税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缺乏有竞争力的、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安排。

三、开放背景下原油期货税收政策的主要考虑

相对于证券市场,原油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法治化要求更高,合理的税制安排至关重要。在对原油期货税收政策研究和制定中,既不能简单按照现行税制进行处理,也不能简单比照证券税收政策、离岸金融税收政策进行处理,要遵循期货交易特性和原油期货特点,还要统筹短期和中长期的安排,从而抓住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形成的契机,推动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提升原油期货国际定价影响力。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探究 篇7

一、电子商务与税收征管

税收管理, 是国家政府依据税收相关法规, 行使国家权力对税收分配过程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税收法定、税收公平、税收效率以及税收社会政策这四项原则。而电子商务的出现, 对于传统税收模式有了很大冲击。一是传统的税收征管准确性主要是通过对纳税人的账簿和凭证的核查, 而随着电子商务的规范, 产生的是电子账簿和电子凭证, 这些依托于网络这个无形虚拟的环境, 极易被销毁和修改, 因此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对网络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二是电子商务的平台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缩小了他们的空间距离, 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但是为了防止诈骗, 保护隐私, 电商网络交易一般通过匿名系统完成, 这对获取纳税人的有效信息就产生了障碍。三是由于电子商务的无国界性、超领土化, 各国政府需要在制度上加强协作, 合理划分地域管辖权, 保证本国的税源监管。

二、电子商务税源监控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 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同时还存在着技术落后与研究应用不到位的问题。目前, 我国政府倾向于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让其自由发展, 而当其必要性非常清楚时再采取准确行动, 这表明了我国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处理方向。

但是,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个人到网上经营,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交易数量的减少, 使现行税基受到侵蚀;另一方面, 税务部门的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与电子商务的发展都还具有滞后性, 无法有效跟踪网上交易的金额、时间、发票开具等情况, 税款流失情况十分严重。所以, 我国对电子商务进行税收征管是必然的, 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缴方案。一是要鼓励这种新的经营模式, 制定较为优惠的税率, 对电子商务经营者做好税法普及, 采取税收公平和政策倾斜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完善电子支付管理,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和承揽货到付款的快递方作为电子商户代扣代缴的的对象。三是电子商务的一个载体是快递公司, 所以对快递公司的货单进行有效核查, 也可对税源监管。

三、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硬件措施

(一) 修改完善现行税制, 补充有关应对电子商务的条款。

以现行税制为基础, 对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税收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法条款的修订、补充和完善, 对网上交易暴露出来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等方面的问题适时调整。以现行税种增加电子商务税收方面的规定, 明确网上销售商品与提供劳务适用的税种和税率。

(二) 改善电子商务的社会各方面环境, 规范电子商务交易。

多方面监控电子商务运营, 全方位控制电子商务税源;建立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 加强纳税人管理。尤其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以保证虚拟环境下电子商务能够合法经营, 保全各方利益。

(三) 加强电子商务交易资金流的管理。

电子商务交易的关键在于资金的流动, 一般认为这是解决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突破口。税务机关应采用新技术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监控和对企业所发生的资金流性质进行分辨, 目的是为征税以及征何种税提供依据。完善金融及商贸立法, 监管支付系统。

(四) 加强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协调。

网络贸易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 它涉及的税收问题必然国际化。我们一方面要关注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税收对策;另一方面, 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 在总体税制上保持协调, 甚至在其他经济政策上都要广泛协调, 加强在国际税收原则、立法、征管、稽查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强监控, 共同打击偷税、防范避税, 以免税收流失。

四、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软件措施

(一) 摸索电子商务户籍管理的突破口。

在现有税务登记制度基础上, 寻找突破口, 完善对电子商务户籍的管理。那些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纳税人, 依照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专用的税务登记, 按要求填报相关电子商务税务登记表, 备份网址、电子邮箱、计算机密钥等关键信息。税务部门自行或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 对纳税人填报的资料进行严格审核, 在征管信息系统中进行录入, 赋予开展电子商务交易的纳税人一个区别于传统交易的特殊税务登记号码, 此号码需在网站上公布, 不准删除、遮挡。

(二) 完善电子商务建账管理。

账簿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收入情况进行核实的重要依据。目前在用的《税收征管法》第20条明确规定,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要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案。但目前该项管理并不严格, 也没有明确的罚则对违规行为加以处罚, 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要求。对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 因为其交易的无形性, 税务机关就要通过有形的管理严格监控, 完善电子商务的账簿管理, 就成了必然要求。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 其所用的财务软件要向税务机关备案, 将财务软件的名称、版本、超级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向主管税务机关上报备案, 经审批后方可使用。

(三) 加强对电子商务发票的有效监管。

发票作为核实纳税人销售情况的重要依据, 严格监管是必然要求。电子商务以无形、虚拟的交易占据的百分比较大, 为了方便管理、增加企业违规使用发票的难度, 可以考虑让电子商务交易开具专用发票。完成一笔电子商务的交易后, 必须开具专用发票, 发票开具后, 银行凭借上一环节传递过来的信息, 才准予进行下一步的支付等操作。同时, 纳税人必须以实名制在银行开立账户, 并及时报告给税务机关, 以便于税务机关管理。为防止各种发票混用, 可以建立单独的电子发票库, 经税务机关核实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识别码等信息后, 才可将发票卖与电子商务纳税人;发票使用者要定期将电子发票使用情况上报税务机关。

(四) 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务检查。

建立网上稽查制度。税务机关要将税务网络与财政、银行、海关、国库、互联网、网上商业用户进行全面连接, 强制电子商务用户与税收相关的业务操作都要实现网络化, 这样能提高税务部门监管和稽查的效率和准确率, 对堵塞漏征漏管起到明显效果。另外, 还需要把现有的稽查网络加以完善, 依托于税务系统的广域网络, 实现办公、征管、稽查等系统的集合, 实现部门间、地区间涉税信息的快速传递, 利于发票函件调查和相互协凋。

(五) 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专门人才。

在网络时代, 税收工作的发展更需要既精通税收专业知识又精通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发展与加强征管、偷逃与追堵、合理避税与挖掘税源等斗智斗勇的工作, 需要的都是高端的技术和尖端的人才。税务机关需要打造信息管税的高端人才队伍, 实现与工商、银行、海关等的互联互通, 提高分析和研究能力, 才能对电子商务涉税行为实现有效监管。税务部门要力争在技术和能力上都远远领先于被管理者, 有效制约电子商务中的纳税行为。因此, 在一段时间内, 培养一批既懂税收业务知识又懂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使税收政策监控走在电子商务前列, 是税务机关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之, 电子商务是新兴事物, 我们在希望其健康发展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要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 保证税法中的税收公平。

参考文献

[1] .王鸿貌.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J].首都信息化, 2004

[2] .冯改新.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的挑战及对策[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徐青.对我国电子商务征税问题的思考[J].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王君.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6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税权;税收立法权;中央;地方

税收立法权是国家政权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实施、修改和废止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力。目前,我国形式上的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这固然有利于遏制地方税收权带来的混乱,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聚居,发展又极不平衡,中央高度集权的税收立法权体制也使税收立法权难以适应各地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有前提地依法赋予地方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权,可以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

一、税收立法权划分的原则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以来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实行绝对的集权或者绝对的分权,而必须坚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划分税收立法权,建立一个科学的税收立法体系。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地区)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我国的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权划分可遵循以下原则:

(一)法定原则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涉及国民切身利益的事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税收是国家凭借其公权力对国民财产权的“侵犯”,尽管其实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怎样平衡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间的权利义务显得极为重要。税收法定主义是基于维护国库利益和纳税人利益的平衡而确立的,贯穿于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的始终。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税收立法权的划分。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地方的税收立法,对地方税收立法的一些原则性事项用法律加以限定,明确地方税收法规的范围以及立法机关的法律责任,可以防范地方滥用自己的税收立法权,侵害纳税人的权利和侵蚀中央税基。

(二)制约原则

地方税收立法权与中央相比是一种有限的、不完全的立法权,地方的税收立法受制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是为了地方更多的自主权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现税收的优越性,但地方很有可能利用其税收立法权进行恶性的税收竞争,而且地方和中央的税收利益在某些情况下是不一样的,根据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原理,如各级政府都采取最理性的税收体制,最终带来的将是整理的非理性。地方公共财政在获取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可能采取一些不符合中央政府要求的经济行为,对地方来说,其采取的财税政策是合理的,但从整体上看,可能违背了国家利益。因此,成功的分权要求对地方的税权进行适当的制约。借鉴国际上实行分税制国家的经验,应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地方税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条件下开征,从而杜绝“乱收费”为“乱收税”。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四方面加以限制:首先,不得损害中央的税收权益,如不得侵害中央的税基,不得擅自对应归属中央的税收进行减免;其次,不得损害其他地区的税收权益,如进行恶性税收竞争;再次,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如采用不合理的税率,开征不恰当的税种;最后,不得利用税收设置区域性垄断,如利用税收阻止外地产品或者服务的进入。

(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如前所述,我国有着特定的国情,对国外的模式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一国的财政划分首先应和该国的政治体制相一致,在分配国家权力时首先要考虑国家整体模式,从而相应地确定其模式。如果不考虑国家政体,盲目地随波逐流,与国家的政体性质不一致,与政治、经济制度不符,只会带来负面效应。我国的政治制度是集权式的,集权有利于保证中央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创造。在当前,集权制的传统不能摒弃,但在坚持集权的前提下,不能忽视我国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的经济失衡现状。某一税种对一地意义重大,对另一地区则可能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若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适时调整,可能出现税收的确立不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问题。若地方享有税收立法权,能根据本地的情况,决定某些税种的开征、停征或者税率等,将更好地保障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四)弹性原则

在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限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到地方税的弹性问题,使地方税的规模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随着政府职能的增加而加大。相应地,在划分地方税收立法权时也应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该地的税收政策。

二、合理划分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的框架

地方享有税收立法权与宪法原则是不违背的。根据宪法,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享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也不违背《立法法》,根据《立法法》,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因此,税收立法的主体可以包括地方,我国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既应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立足我国国情,在总体上要遵循法定原则、制约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弹性原则,采用有限的适度分权模式。

(一)地方税收法规的制定机关

地方税收立法权的享有者应仅限于省级国家机关,不宜再下放到地级、县级。建立起以中央为主、省级为辅的税收立法权格局,是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动地方积极性的要求。不论在何时,不能忽视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的政体,在立法权的下放方面不能与联邦制国家等同之。

(二)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方法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方法,可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说有:1、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中央的专有立法事项。所谓专有立法事项指以宪法或宪法性法律规定某一立法主体对某些事项享有排他性的专有权。明确了中央的专有立法权,而是更加强调其权力,是因为某些权力不宜由地方行使,将其提炼出来,警戒地方不得染指这些权力;况且,中央享有的立法权并不限于列举的权力,对列举之外的权力仍有权立法。2、明确地方对某些事项的立法权。虽然我国已将筵席税、屠宰税的立法权下放到地方,但由于筵席税已停征,屠宰税不符合公平原则,实践中也很少有地方征屠宰税。故很难凭此说明我国地方有税收立法权。在确定了地方税收立法权后,可将一些税基流动性小、税源分散、零星的税种划归地方,并在不侵蚀中央税基、不影响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经过人大授权,地方可对一些区域性特征强的税源开征新的税种。除此之外,还可在中央立法权中规定,在坚持中央立法原则与精神的前提下,将决定税收构成要素的某些部分(如税率)分配给地方。这样可增加中央立法的机动性,既使中央立法适用于全国,同时地方亦有权因地制宜地作出适当变动,使得某项税收立法事项适应本地的需求。endprint

(三)制定税收基本法,在基本法中明确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限

租税或者规费均属强制性收入,为国家公权力介入纳税人私有之财产,自应考量到地方人民自治参与度与地方财政之自我负责性,地方财政权力供其实现其任务,财政权为中央地方权限划分之核心。而我国目前的税收立法权主要集中于中央行政机关,使得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配方面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中央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税收分配,地方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根据《立法法》,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属于法律 的制定范畴,纵观各国,也都是在宪法中最起码是在税收基本法中规定税权的划分,我国应予以仿效,提高税收立法的位阶,制定税收基本法,在基本法中,对税收立法权进行规范。具体构想如下:

1、中央税与共享税的税收立法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包括税目税率调整 权、税收开征停征权、税收减免权等,以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国统一市场的正常运行,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如果共享税的减免涉及到地方利益和税收收入,中央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防止出现地方收入的大幅度波动。

2、对全国统一开征且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地方主体税种,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由中央制定基本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将部分政策调整权下放给地方。中央在制定基本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时,应给地方留有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由地方在中央规定的幅度范围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及其他本土资源状况自行确定,如对税率、扣除标准等可规定一定的浮动幅度,允许地方在法定幅度范围内进行调整。

3、全国统一开征,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但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的地方税种,除由中央制定基本法律和实施办法外,税目、税率调整,税收减免、征收管理等权限可下放地方。

4、对税源流动性、外溢性较小、不易引起经济波动、适宜由地方独立征收的地方税,应允许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其行政区域内独立开征,如财产税;对各地税源差异较大不宜全国征收的税种,可允许地方独立立法开征或由中央统一立法、地方决定是否开征。

三、建立地方税收立法的监督体制

根据权力制约原则,权力需要受到监督,否则其天然的“滥用”倾向将会失去控制,侵害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若不予以制约,地方滥用税收立法权,随意开征税种,决定税率,减免税等,将会导致国家税收体制的混乱,轻则扰乱社会秩序,重则引起动乱。因此应建立税收立法监督体制,以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税收立法权限体制为依据,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通过备案、审查和撤销等方式,对越权、违法或者不合理的税收立法及税收立法成果予以强制性否定,以对各级税收立法权力主体行使立法权限予以保护、监督和限制,追究放弃或者回避立法监督的法律责任,对违背上位法的地方立法成果予以清理,并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做到责任

到人。

结语:税收立法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适当划分,既有利于保持中央在税收调控中的主导地位,又有利发挥地方政府在税收调控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保证地方政府有效提供公共产品,顺利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剑文主编:《税法学》,人民出版社,2003

[3]戎生灵:《中外地方税收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王淘:《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构想》,《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3期

[5]王晨:《从国际借鉴角度谈我国地方税体系的构建》,《财税纵横》,2006年第4期

[6]朱大旗:《“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国地方税权问题的研究》,《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2辑

我国证券立法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 篇9

一、国家股、法人股和定向募集公司的规范问题?

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而股份有限公司又可分为发起设立(即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的公司)和募集设立(即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的公司)??〔1〕?。按照公司法关于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只有已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而且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公司方可上市交易??〔2〕?。由此可见,只有募集设立,而且向社会公开募集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方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但是,上市公司可以上市交易的股票,仅仅是社会公开募集的,还是也包括发起人认购的,在公司法中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由于我国股份公司的试点是在公司法颁布实施以前进行的,当时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依据《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设立。根据它的`规定,公司的股份按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3〕?。目前上市流通的只有个人股中的社会公开募集部分,而个人股中的内部职工股达到一定期限以后也可上市流通;而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据统计,截止9月30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交易的261家上市公司中,有257家上市公司拥有国家股和法人股,占全部上市公司的98?5%,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本金额将近450亿元,约占三分之二,国家股和法人股市价总额约3,600多亿元。而且由于大量新股上市,上市公司中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部分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增加。此外,在上市公司每年配售新股过程中,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往往拿不出资金认购配股,而以一定价格向社会公众股股东转让配股权,于是又出现了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转配股,这种转配股虽然也是由社会公众股股东购买的,但是由于是国家股和法人股派生的,不能上市流通。连续几年转配的结果,不能上市流通的包袱越来越重,越来越难以解决。此外,在可以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外,我国还有6000家左右的定向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无法上市流通。上述不能流通的股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规章进行管理,如国家体改委和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股进行规范;外资股主要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的管制;法人股及其转配股的流通受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内部职工股受到国家体改委《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管制。因此,对国家股、法人股的发行、交易、流通、转让如何加以规范,就成为证券立法一个核心焦点问题。?

首先,将股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这种方法本身是难言科学的。根据股份的基本性质,主要可分为普通股与优先股两大类,而以上四类股东从法律上讲,同为普通股的股东,不论投资主体为何方,其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应是相同的。而且这种按投资主体划分的分类也是含混不清的,因为谁代表国家就是不清楚的,比如有的企业在国家股后面写上“××总公司”,其实总公司持股应该算作法人股而不是国家股。而法人股中既有国有企业法人,也有非国有企业法人,在属于个人股中的社会公众股里同样又有为法人所持有的。显然,这种划分方法只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在法律上是无法成立的,在公司法中也已放弃了这种分类。?

其次,允许国家股、法人股流通,是否会影响国家的控股地位?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时期,国家在法律上占有资产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支配和运用资产的人是否有能力实现资源和资金的优化组合,促进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还取决于社会对支配和运用资产的人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督。一个企业的筹资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法律、政策和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本身必须是高速成长、有高回报率和较强的自我约束机制的现代化企业,这样才能让投资者放心,企业才有资金良性循环的可能。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发展壮大、经久不衰的事实就是例证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问题研究 篇10

目前我国有两大任务:一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资本统治的时代是不可超越的。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需要资本来倡导。《社会保险法》如果能够平衡劳资以及政府利益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可以认为其已经基本达到了立法的目的和初衷,也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社会保险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目的在于保证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中社会保险的内容在社会保障中所占比重最大,可谓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保险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重要内容。从功能上来说,社会保险制度被还称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助推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通过规范社会保险关系,可以维护社会保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快社会保险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保体系,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不长,很多具体制度都处于创建甚至是初步探索阶段,整体上来说社会保险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的立法涉及的保险覆盖面即对象太窄。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我们建立的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服务的劳动保险制度,而不是完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的范围主要是“产业雇佣关系”,通俗的讲即为有单位的人建立社会保险,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险权,而我国的用工签约率一直以来又很低,从而将一部分应该享有社会保险权的主体简单的排除在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身份意思浓厚,让人误以为社会保险似乎就是专为国有企业改制、为现代企业制度而设立的配套制度。

其次,社会保险的立法不统一。在世界范围内,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例外不是立法在先,为其奠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基础。转轨时期的社会保险立法层次低下、内容分散、立法体例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法理念指导,很多都是探索性的立法。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太低,与社会保险的地位不相符,而现实情况是社会保险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当由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相应的法律。但是中国目前尚无一部统一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作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

再次,社会保险的立法在监督方面重视不够。特别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法方面系统性立法是不够的,致使社会保险基保值、增值困难,浪费严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设了不少的监督条款,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全面的监督安排,从而导致制度执行不力,并且还不能及时纠正其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社会保险的立法目前规定的救济渠道不畅。我国包括社会保险争议在内的关于社会保障争议的救济制度主要可以概括为“一调一裁两审”,实质上是没有建立专门处理解决社会保险争议的机制,而是循用劳动争议立法的规定。

遵循的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习惯思维,而且有愈来愈明显的将其行政化处理的倾向。社会保险争议适用劳动争议立法,因争议处理机构工作人员的专门法律素养不高,争议处理机构力量薄弱,必使其程序愈益繁杂、效率低下,根本无助于争议的更好解决。总之,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在立法方面问题重重,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践行实效,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立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建议

我国在社会保险立法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好立法的原则、方向和思路,又要从微观上处理好立法的覆盖面、管理监督和衔接配套等具体问题。这样,社会保险立法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一)社会保险立法的宏观构想

1.注重经济体制的过渡性与立法的超前性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很多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带有浓厚的国家保险和企业保险的特征,现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就要打破传统的格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共担”的社会化保险体制。但我国现行立法表现出“需要什么,制定什么”的现象,我们认为这样会打击进行科学立法的热情和对立法的预测。.注重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保险立法一体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利于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社会保障立法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长期受城乡制度性差异和体制性阻隔的制约,将长期存在。我们认为,在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险立法的设计中要承认并考虑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

3.注重与国际社会保险制度接轨

我国入世,给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的商业保险业务将逐步向外资商业保险公司开放,由于其实力强、服务规范、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保险品种多,回报率稳定等优势,必然与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形成竞争,如果我国还不加强社会保险立法的改革和完善,与国际接轨,势必会在与外资商业保险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二)社会保险立法的微观运行

1.扩大社会保险立法的覆盖范围

我们认为应当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前述的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我国的社会保险的范畴,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险的待遇,促进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调整管理机构的设置,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交由统一的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行统一管理监督,确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既要设立内部监督,又要设立外部监督,即建立管理部门、企业、个人组成的监督机构,使社会保险的参与人与享受主体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收支有较清楚的了解,增加透明度,发挥积极性。

(三)解决好社会保险立法与相关配套法律的衔接问题

由于社会保险立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所以不仅需要制定好相关领域的专门法,还要解决好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协调问题。

结论

上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心得体会样文下一篇:新版龟兔赛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