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的素质和能力(精选8篇)

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篇1

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关键词:领导者能力素质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始,领导现象也就相伴而生,这可以理解为是动物界的一种自然法则,只不过在人类社会里是把它权威化、神圣化了而已。“天下之事,必隶于天下之官,用天下之官,而后可以成天下事”,这句话足以说明“官”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官”也就是现代社会里的领导者,在动物界里只要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力量超群就可以成为他们的霸者。而在人类社会里,人除了具有所有动物均具有的欲望性外,还具有人类特有的情感性、智慧性、文明性和高级性,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中,在人类社会里对领导者就提出了更趋合理和更高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身体的健壮,作为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者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或者说,是领导者基础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技巧的把握程度在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领导者的能力是一种把内在综合素质外化为有效行动的能力,是一种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是获得被领导者认同并与被领导者互动的能力,是领导与管理能力的结合,当前领导者的能力重要的是学习创新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具体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应包括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两大类,其中创新能力包括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和辩才力;综合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因为领导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首先,从领导的一般含义来看,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它意味着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复杂变幻的环境中正确地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步骤,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其次,从领导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决策这个角度上来看,凡属重大的战略决策,以及相当部分的策略决策,都要求有创造性思维。当决策成为必要时,就意味着决策者面临着这样一些情况,即如果继续墨守陈规,情况将恶化;或者遇有新的机会,这机会甚为重要,稍纵即逝等。这就是说,决策总是要变革现状、开创未来,因而包含新的目标、新的措施或新的步骤。再次,从我们事业的性质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对这样一种事业进行领导,是没有现成规范可以遵循的,它必然要求我们做许多创新性的工作。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有多种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洞察力,这是一种敏锐地、迅速地、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大量的关于创造问题的研究告诉我们,创造始于问题,历史上所有做出过重大创造的人,都是在特定领域中首先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正确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这里的全部困难在于,问题常常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因而难于识别。许多人正是因为不能看出问题或看错问题而无所作为,甚至犯错误。作为领导者要勤于实践、勤于思考,要锻炼出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工作中敏锐的识别问题。

预见力,这是超前地把握发展超势的能力。如果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任何创新都是无从谈起的,因为我们的所谓创新,并不是一种主观任意的行为,而是在客观存在的所有可能中准确地把握住最有可能发展为现实的那种可能。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向前延伸,如果说洞察力是对现有关系的直觉力,那么预见力就是对未来关系的想象力。凡不能大胆想象和正确想象的人,都是缺乏创造力的人。

决断力,这是迅速作出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能力,也就是实际决策能力,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每作出一种选择,都必须与机会、风险、利害、压力、责任等问题相牵连。所以,决策者必须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与胆略。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等等,作为领导者都是必须避免的。

推动力,这里指的是善于激励下级以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这种推动力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个人魅力。领导者的这些“力”是从何处得来的呢?来自于领导者对自己严以律己、大公无私,对下级公平、公正,多给下级以赏识、尊重、表扬、肯定多余批评,随时给下级一种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并及时给予赞赏,让下级随时感受到怦然心动的激情,谁能这样做,谁就能具有无穷的推动力。

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篇2

1 着力加强“四种能力”培养

“执政能力”四个字中, 关键是“执政”。它的所有“能力”, 或者说, 它与其他能力的不同之处, 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而执政本身, 包含着丰富和复杂的内容。结合高校实际出发, 执政能力如果展开来说, 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形势和任务, 科学决策的能力;协调各种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推动高校发展进步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拒腐防变、保持执政党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能力。

1.1 分析形势和任务, 科学决策的能力

决策是管理系统的核心, 是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决策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得到的, 它来源于大量周密细致的调查信息和准确而有预见的科学分析、比较和判断, 来源于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来源于集体的智慧和领导个人勇于负责的恰当结合。为此, 高校的中层干部不但要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 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 了解基层的情况, 听取基层教职工的意见。在此基础上, 中层干部还要敢于大胆提倡和鼓励不同意见之间取长补短。

1.2 协调各种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

协调能力, 是聚分力为合力的能力, 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能力, 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高校中层干部协调各种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提高了, 才能更加有效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是梳理好本部门内部的同事关系、与机关部门及基层单位的工作关系。这样, 就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 出了情况问题也就不相互推卸, 而是相互协助, 共同解决问题。

1.3 推动高校发展进步的创新能力

增强高校中层干部队伍创新能力, 要有制度机制作保障。一要突出实效性,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组织的各种学习制度。着力加强学习考勤、通报、督查等制度建设, 全面客观地了解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二要突出创新性, 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办法新途径,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形成全校广泛参与的干部培训新格局。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 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三要突出导向性, 着力完善学用结合的用人导向机制。要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培育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 健全以人为本的学习机制。

1.4 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学校党政的决策, 要通过中层干部贯彻下去, 基层的问题又要中层干部解决。它的驾驭全局能力的强弱, 不仅关系到本部门工作开展的情况, 而且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一是必须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 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三是必须不断提高干部修养,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高校中层干部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性修养, 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自觉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好干部。

2 重点提高“五种素质”

高校中层干部不仅是一位管理者, 更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工作能力的同时, 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

2.1 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作为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 不仅要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 更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 夯实理论功底。二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广大中层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都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三是要有正确的权力观。高校是人才汇集的地方, 教职员工的素质都很高, 中层干部用权为大家服务还是搞些其他, 群众看得很清楚, 因此高校干部更要自律。

2.2 道德素质。

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 是影响学校目标实现的重大因素之一。首先, 要具有团结协作的胸怀, 无私奉献的精神, 宽以待人的修养, 谦虚谨慎的态度。面对责难, 作为领导干部应当保持冷静的头脑, 从容地处理和应对;其次要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树立廉洁自律的形象。中层干部的言行对广大师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做师生的表率。广大中层领导干部的自律要从细微处入手, 养成自重、自省、自励的习惯, 逐步达到慎思、慎欲、慎微的境界, 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

2.3 知识素质。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 广大中层干部要树立威信, 要把高层次人才教育好、管理好、服务好, 自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首先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规律, 有效地指挥各项工作的运行;第二, 要掌握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 使自己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第三, 要掌握现代的思维知识。要使自己工作产生超凡出色的效果, 就必须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 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 学会创造性思维。

2.4 心理素质。

领导者的心理素质是其在领导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个性, 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领导水平, 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 特别是在现代化的社会, 高校的中层干部, 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和培养。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的生理特征气质;二是在以后的学习、锻炼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性格。对于气质, 领导者不但要对自身的气质有所了解, 还要了解下属的气质。只有这样, 在实际工作中, 才可以充分发挥下属的长处, 发挥下属的最大潜能, 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至于性格, 人们要通过调节、培养, 形成良好的性格, 克服消极的性格特征, 通过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鼓励、自我禁止、自我监督等形式, 完善自我的心理素质。要努力培养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性格、豁达乐观的心胸、自我克制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克服嫉妒、胆怯、紧张、偏见等不良的心理素质。

2.5 能力素质。

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篇3

【摘要】军校学员领导管理素质的培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之一,为普遍提高军校学员的领导管理素质,总部机关要求军队院校普遍开设《领导科学》课程,学员领导管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多方面、全方位入手,下面就如何提升学员领导管理素质问题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军校学员 领导管理 能力素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27-02

一、提升学员领导管理能力素质

1.领导科学与行为艺术类课程

该类课程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系统地研究人的行为形成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人的行为规律,使学员深刻了解人的本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心理需求、行为动机,从多个不同角度对人的特定行为进行解释,从而能够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能力。

2.管理学基础类课程

该类课程以组织中的管理工作为研究重点,系统地研究组织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使学员了解组织行为、管理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员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激励能力、检查控制能力。如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

3.具体业务领域的管理类课程

该类课程以特定领域的具体业务管理为研究重点,主要研究具体业务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和技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用性。如军事人力资源管理、装备信息管理、装备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军事物流管理、装备信息管理等。

二、创建学员旅-学员营-学员连三级编组模式

1.建立全覆盖的领导管理岗位体系

美国西点军校实行学员管理体制,高年级学员管理低年级学员。一些院校虽然设立了学员旅、模拟连的领导管理岗位,但仅仅设立了模拟连连长、副连长、排长、班长等军事系列岗位,没有设立指导员、书记员等政工系列岗位。建议在设置岗位时,两类系列兼顾,全面覆盖学员旅、模拟连的所有领导管理岗位。

2.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责权利

管理学理论认为,岗位是责、权、利的有效统一。在进行岗位描述和设置时,首先要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在此基础上,一是要规定岗位的职责义务;二是要明确岗位的权力;三要根据岗位确定合理的岗位津贴及相关待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有效激发学员领导管理潜能的目的。

3.建立等级管理制度,区分不同等级

等级划分是现代管理的普适原则。外军院校通常都建立了高年级学员管理低年级学员的管理机制,依据学员的管理资历和管理能力给学员定级以培养学员领导管理角色意识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建立等级管理制度时,既可以参照美军西点军校的做法,按照学员的年级由高年级到低年级依次编为1-4等学员领导,也可以按照学员的实际领导管理水平分为1-4等学员领导。无论是哪种做法,都要对四个等级的学员领导以不同的肩章或臂章加以区分,执行不同的义务和责任,区分等级。

三、提升学员领导力

1.在日常文体活动中体会领导者责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每个学员在参与活动中提升自己的领导管理素质组织,成立各种健康的文艺团体,鼓励这些团体多举办相关的文艺活动。在注重培养学员个性特长的同时,全面提高学员组织、指挥、领导的能力。

2.在大型活动中提升领导管理水平。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管理,运动会管理,引导每一个学员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提出自己的处理方法。

3.在参观见学中感悟领导管理经验。利用节假日,多组织学员参观管理经验丰富的部队,参观见学前每个学员都要拿出自己的相应方案,在参观见学中对比自己的方案,取优汰劣使其更加完善。

四、加强学员领导管理工作绩效考核

1.构建科学的领导管理工作绩效指标体系

根据岗位任职资格说明,运用系统思想,进行层级分析,准确选择领导管理工作绩效指标,并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学员领导管理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我军对领导干部的领导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一般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对于学员领导管理工作考核来讲,可以突出领导者能力素质、领导发展潜力以及履行职责的情况等要素的考核。

2.建立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程序

要本着“公开、公正、客观、透明”的原则,设计绩效考核程序。在实施绩效考核时,要合理确定参评人员,拓宽考评渠道,提高学员民主测评参与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程序,确保整个过程都公开、透明,以增强对考核结果的认同感。

3.及时反馈,不断提高

学员旅干部的工作重点在学员的管理指导上。要及时发现学员骨干的优、缺点,对领导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耐心讲解,使每一个骨干都能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晓庆.军队院校生长干部学员的管理素质与提高.重庆通信学院学[J].2004,(09).

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篇4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和能力

乡镇领导干部权轻责重,他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困难和问题的重大使命,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是国家最基层的组织者、领导者,直接面对群众,同老百姓打交道。所担负的各项管理和工作任务非常具体,伸缩性小,难度大,必须实实在在地完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头万绪工作都要落到身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很多都需要基层干部去一项项去落实。面对重大使命,责任在肩,负重前行,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得越来越高。结合在本人在乡镇工作的实践和经验,谈谈乡镇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几点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乡镇领导干部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乡镇领导者。

(一)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时刻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上级的决策和部署,乡镇的基层领导干部不能仅仅是传达贯彻,还要有服从上级安排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抓好贯彻落实。特别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要学会从政策上、理论上加以研究,全面把握具体政策,决不能凭感觉、靠经验办事。只有不断增强驾驭全局和抓落实的能力,才能使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

(二)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和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和你有多亲”。做为乡镇领导干部,担负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与群众打交道较多。为此,要切实摆正与群众的关系,做到对群众真正尊重、真正交往、真诚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特别是要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把党的关怀带给群众、倾注深情帮助群众,凡是涉及群众的事,都要看成大事、要事、急事,抓紧研究解决,竭尽全力去办。乡镇干部如果要想有所建树、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真正扑下身子,不图虚名,实实在在地给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才能让当地群众接受你、欢迎你,上级领导才能认可你。

(三)要培育个人的优秀品格

群众往往对乡镇领导的言行较为关注,并借此来衡量和检验整个领导班子集体的能力。乡镇领导的思想道德、人格力量、自己的威信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模范行为才能树立起来。所以,做为乡镇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确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务实开拓意识和创新发展意识。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用廉政勤政高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使群众、乡村干部、班子成员信任你,才能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战斗力,乡村干部的凝聚力和全乡干群的创造力,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乡镇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有服务群众的观念,更要服务群众的能力。能力是干部素质的核心,是一个人知识智慧在工作中的综合表现。因此,提升乡镇领导干部能力,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解放思想,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乡镇基层领导干部,要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不放松,敢于打破各种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拓宽思路,科学决策,紧密结合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这个主题,强化经营理念,善于运作项目,切实通过发展来破解难题,凝聚人心,让群众看到变化,看到进步,得到实惠,受到鼓舞。

(二)刻苦学习,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作为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在领导能力、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要想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执政为民的服务水平。在学习中,不仅要坚持理论学习,还要广泛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水平的各种新知识,努力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要着重掌握做好工作所必需的知识,特别是要善于结合自身工作和需要,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总的来说,力争通过加强学习,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学会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用创新的勇气面对困难,把创新的精神融入到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群众困难的思想和行动中。

(三)发扬民主,不断提高干部凝聚力的能力

要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做为乡镇乡镇领导干部,在重大问题决策时,必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才能科学决策。同时,要认真执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既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又关心全局工作,做到分工不分家。另外,还要坚持要定期召开乡镇党委民主生活,从团结的愿望和利于工作的方面出发,善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断沟通思想、化解矛盾,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要依据各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每个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的特长、工作能力分配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四)广开言路,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决策要想有科学性、广泛性和可行性,就要在坦率地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要认真吸收采纳班子成员或其他人的意见。一旦经过集体讨论通过后,要全力组织实施,努力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变为客观现实。另外,还要做到在任务面前不优柔寡断;对棘手问题要沉着冷静,在成绩面前不满足。具体工作拍板定案时,要果断大胆,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五)转变作风,不断提高狠抓落实的能力

干部执行力的提升,关系着乡镇工作成败。在全社会大力推进效能建设的形势下,作为乡镇基层领导干部,要想充分调动广大干群积极性,就必须从带头抓好乡村干部作风转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入手。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周密的部署、过硬的措施、严格的督促检查,把决策和部署变为全体乡村干部的实际行动。在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要议大事、抓难事、办实事。在抓落实中,要做到:着眼点要“实”。要着眼于本乡镇实际,积极主动地谋求新思路、新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改善城乡面貌上;突破口要“准”。要抓住各项工作重点,强化督查落实,做到安排工作有案可查,落实过程有人跟踪,落实情况及时反馈,落实受阻及时协调,落实不了及时报告,落实不力从严问责;处事要“稳”。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赢得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思路要有创新。把握好“方”、“圆”之度。在问题面前敢于承担责任,遇到棘手问题敢于面对解决。

(六)清正廉洁,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才说做官好,便不是做好官的人”。做为乡镇基层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和运用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不断加强从政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严格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投入到乡镇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加强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 篇5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关键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需要密切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干部队伍状况的新变化,着力解决好重点和突出的问题;需要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激发自我学习提高的内在动力和进取精神;需要各级党组织加强改进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改革完善引导、激励干部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我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的新变化,着力解决重点问题

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过程。当前尤其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干部队伍提出的要求,针对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政治忠诚问题我们党是带领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是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一个执政,一个市场经济,这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考验和挑战。是否真正认同和接受了党的理想信念、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扪心自问的问题。政治忠诚,首先是政治信仰问题。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心。不仅要解决党员从组织上入党的问题,解决吸收大批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问题,还要从思想政治上解决好政治信仰、政治信念的问题,切实加强党和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始终做到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其次是政治立场问题。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执政党的一个领导干部,明确了这一政治立场,才能够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和理念。

(二)道德和作风问题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把作风建设提到全党面前,作为党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作风问题跟一个人的道德密切相连。道德、作风包括:一是价值观层面的。也就是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有一个工作价值观问题,这个工作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领导行为和从政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可以评价、可以考核的。这涉及到价值认同、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问题,是从哲学概念上讲的。从实践概念上讲,做任何工作,担任任何领导职务,都要问一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利于谁”的问题。实际上,工作价值观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每个领导干部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问题,是一个角色定位问题。作为国家公务员、领导干部,是执政党整个政治体系中的成员,跟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结合在一起。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价值一定要首先服从于党的价值和国家公共权力、公共资源的价值,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吻合。二是道德问题。对于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来说,包括社会道德和从政道德,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政德。要在领导工作和执政活动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三是作风层面的问题。要注重在领导工作和从政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作风,树立良好的形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要全面加强党员队伍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真正做到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理论和文化素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许多繁重的新的任务,对于各个岗位、各个方面担负着重要领导职务、重要职责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提高素质和能力,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提高素质能力,需要解决好提高理论素养的问题。提高理论素养不是仅掌握一些理论概念,而是要求我们比较系统地学习理论,接受、掌握理论中贯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理论所阐明和揭示的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怎么来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确实有一个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问题。现在有些同志对待学习是“重修辞,轻修身”,把理论当成概念、当成词汇来学习。这样的学习无助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要坚持把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把握理论的精髓和本质,把握理论所揭示的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实际工作,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形成我们指导工作的概念和措施。真正要提高理论素养,就要解决好理论转化的问题,把理论转化成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成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转化成各项工作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化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素养既包括人文和科技文化知

识基础,也包括我们适应各个方面、各个岗位的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领导干部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再广博一些,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各方面的规律。

(四)科学方法问题没有理论没有知识不可能有能力,但理论知识不等于能力,如何使理论知识转化成能力呢?这就有一个科学方法问题。确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提高干部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理论知识、经验转化成实际能力的一个枢纽和工具。应当说,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制约和影响干部素质能力提高的两个基础性问题,也是两个关键性问题。有些部门、有的干部在做决策、干工作时,常常是因为方法不对,导致工作失误或效率不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中,没有科学的方法,常常导致认识不全面、决策不科学不正确,从而影响工作的效率。巴甫洛夫讲过:“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是天才也将一事无成。”这句话就讲了方法特别是科学方法对一个人提高能力、做成事业的重要性。所以在理论学习、干部教育培训中,应当着手研究和解决领导干部的方法论问题。最重要的是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把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口号,而应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要在领导干部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训练,使大家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党领导和执政的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党与人民群众、政府与社会、部门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二、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激发自我学习提高的内在动力和进取精神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既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每个领导干部自身的重要责任。干部素质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如何发挥每个干部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干部自身提高的内在动力、潜力和积极性的问题。每个干部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着重解决好四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一)如何正确认识职务与职责的关系职务的本质是职责。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来源于人民。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权力、配置国家资源。同时,权力是履行职责的条件。不能把职务简单地或者仅仅与个人的地位、权力、利益甚至是荣誉放在一起,而应该与职责、责任、事业、服务对象联系在一起。要明确职务的本质是职责,权力是履行职责的条件。每个干部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不仅是组织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是一个郑重的托付,把一个重大的责任托付给了我们,让我们去管理和推动某个方面的事业,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认识到伴随着责任的考验和挑战甚至是风险,才会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有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自觉性。相反,如果把职务当成个人地位、权力、利益的标志,就看不到事业、责任、使命对我们提高素质、能力的要求,就不会有这个自觉性。有些人就会走其他途径甚至是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取职务,有了职务以后也不能正确地行使权力,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有些人就会在职务晋升无望的时候,心理不平衡甚至失衡,失去自我提高的动力。所以,每个干部要正确把握职务的本质,为了履行好职责,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去提高、修炼自己。

(二)如何正确认识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追求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基本动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个人要进步、要发展是应该的,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只有每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才能构成整个干部队伍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推动担负的事业向前发展。但怎么认识个人的进步与发展的科学内涵?价值标准、评价标准是什么?有些干部对此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最突出也是最典型的认识误区就是,有些干部把个人的进步与发展等同于职务的晋升,有职务晋升的强烈愿望,缺提高素质的内在动力。不能不看到现在有些干部,由于没有把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赋予科学的内涵、给予科学的认识,而是仅仅与个人的地位、利益、面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导致工作、学习走捷径,出现了拉关系、跑官要官等现象,忽视了最本质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的确,职务晋升是个人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进步与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是素质能力的提高。应当把职务晋升建立在素质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之外。素质能力应该包括理论素养的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格心理的不断完善,等等。要把职务和职责、工作岗位的变化和素质能力的提高有机统一起来。

(三)如何正确认识素质能力和正确评价自己古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知之明。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把握素质能力的内涵,二是科学认识自己,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尤其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非常重要。领导干部认清自身的个性禀赋、学识能力、优势劣势,有利于准确把握自我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知步不捷而行早,知翼不健而先飞”。价值观是否正确、方法是否科学、知识功底是否扎实、理论素养是否深厚,这些都是基础性的,都要在工作实践中转化为认知、分析、判断、决策、执行、创新能力。认清什么构成领导干部个人的素质能力基础和如何实现有效的转化,就能够对自己有准确的判断,既看到自己的长处、特点和优势,也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差距和不足。

(四)如何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问题对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正确对待名、权、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考验。应该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心态是好的,能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对待自己的进退留转。解决进退留转问题,关键是依据岗位职责来选择合适的干部,最大限度地解决干部的素质能力与岗位职责的匹配度问题。如果把干部的调配管理完全看成利益的调整,这样既实现不了公正,也保证不了资源配置效率,还会造成一些干部心理不平衡,少数干部甚至心理焦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从个人角度来说,要正确对待,多从事业角度来看,多看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这样就会心态平和,能继续保持自己奋发向上的良好心态,不会因一时的失意就自暴自弃,不再进取。要认识到进退留转对每一个干部都是现实的问题,也都是一时的问题,而提高素质能力则是长期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不断提高自己,我们进步成长的道路就会越来越顺畅。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干部的成长是个体素质、组织培养和社会环境综合塑造的结果。内外条件的优化组合和互动程度,决定干部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在干部内在动力强度和面临的社会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党组织服务指导干部的力度与干部成长的速度成正比。因此,各级党组织如何进一步地改革制度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是极为重要的。客观公正地说,干部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问题,跟干部的激励和导向机制密切相连,跟干部制度密切相连,跟组织行为密切相连。所以干部成长的外部环境非常重要。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进:

(一)坚持素质能力取向,进一步改进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衡量干部教育培训是否取得实效,最终还是要看干部素质和能力是否真的有了提高。当前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要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目标,坚持素质能力取向,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党校培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提高素质能力和工作实际需要,把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改造主观世界上,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提高素质能力去促进工作。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党校的教育培训,更好地融入干部队伍建设,服务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不能简单地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单纯的任务,要注重数量、效果、质量的统一,引导、帮助干部不断进步成长。

(二)突出素质能力评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保证干部队伍对党、国家和人民事业的政治忠诚,保证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保证社会公正。要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标准来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坚持以职责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方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要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不断深化。以职责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就是依据职责评价、培养、选拔干部,而不是把干部的管理、使用、培养,作为干部利益的分配。如果单纯放在利益的调节上,永远做不到公平。只有坚持以职责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变“谁该提拔”,为“应该用谁”,建立科学的干部评价标准、方法,建立科学的发现、选择、任用机制,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深化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二是坚持素质能力取向。重点是突破素质能力评价这个难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贺国强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通过政绩看德才,依据德才用干部”。根据北京实际,我们将评价标准分为四要素:即政德、政才、政绩和政声,围绕干部工作价值评价、工作能力评价、工作绩效评价和工作社会认可度评价,逐步完善集政德、政才、政绩、政声为一体且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完善考核方式方法,推行“两书两考”制度,即职位说明书和干部推荐书,素质能力考评和工作绩效考核。三是推行考任分离。将干部的考察评价和干部使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既协调统一,又分离制约。要对干部做经常性的素质能力的评价,不直接把干部考察与提拔任用放在一起。也就是注重平时对干部的德才表现的考察,根据素质能力测评和其他各方面的考察解决素质能力评价和资格准入的问题,再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从具备资格的人中选拔任用。

(三)真正关心和爱护干部干部既有教育培训的问题,又有服务的问题。重视干部、关心干部、爱护干部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党组织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进一步加强关心和爱护干部的力度,做到既对干部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保护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一是重视对干部队伍的引导、帮助。在现代社会,干部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对着各种诱惑、考验、挑战,所以要关心爱护干部,做好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对干部的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进行疏导和调节,关注干部的心理健康。二是提供有效的保障。因为干部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任务繁重等原因,干部队伍中身心健康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各级组织要不断完善保健措施和条件。三是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要求干部。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对干部的关心爱护,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把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切实体现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中。

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篇6

刘荣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我国的党政领导人才是社会的骨干和中坚,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是领导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党政领导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素质的开发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关键词]党政领导人才品德素质执政能力建设

我国的党政领导人才是社会的骨干和中坚,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国家的一部分权力,处于社会领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的地位。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品德素质开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的特殊意义,决定了其品德素质对于党和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特殊重要影响和作用。从微观上看,领导人才的品德是一个人、一个单位的问题,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问题。但我们党是执政党,领导人才的品德水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起着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这方面如果存在问题并且积累下来、扩展开来,就会向全局性、全程性转化,这就会导致影响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这时的品德就不是工作好坏、成绩大小的问题,而是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

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党政领导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即在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时,用其高尚的品德约束和判断自己的言行;在法律、规章制度管不了的地方也能正确抉择行为。所以说,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每个党政领导人才的高度觉悟和品德修养。因此,我们必须从关系到全社会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关系到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在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殊性。

一、品德是领导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德(moral character or virtnes),是一个人用来调节与处理对己对人对事的稳定行为特征与倾向,在外表现为行为态度与行为特征,在内表现为个人信念与行为准则。对象上、包括对待上级与下属、对待左右与同级、对待国家与组织以及对待工作、对待自己的行为特征与倾向;内容上,包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与个性方面所表现出的稳定行为与倾向之总和,包括德性与德能两个方面。[1]

春秋战国时,军事家吴起与魏武侯一同泛舟于西河。途中,正在观赏景色的魏武侯回头对吴大起悦:“河山险要,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马上回答道:“不!国家的国宝,在于执政者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

三国时,刘备在临终前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历代多为人引用,以戒恶扬善倡导德行。

西尼尔说:“即使在我们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大不列颠的智力的与道德的资本,不仅在重要性上而且在生产能力上,已远远超过了他所拥有的全部物质资本”

这里所反复强调的德,就是人的品德、德行.

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品德是领导人才素质结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品德开发在领导人才能力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完备而充分的领导人才素质,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 1

是一个系统结构,即应该是德、智、体三者的有机结合。人的体力是劳动的生理基础和载体,人的智力是劳动的能力,而品德则是劳动的动力与精神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体力与智力决定劳动者能做什么与会做什么,而品德决定劳动者愿做什么与想做什么。品德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经济功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提出了德、能、功与位、官、禄的管理思想。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水平决定他可以在什么职位上工作;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决定他在同一职位中可以承担什么样的官职,做什么样的事情。汉代王符提出了德祸能殃的思想。他认为,当一个人的品德与职责任务不相符时,其结果是给国家给组织带来残酷的祸害;当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要求不相符时,其后果是完不成相关的工作,给组织带来很大的损失。显然品德不良造成的危害比能力低下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严重得多。A·C·庇古在《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一书中更为明确地指出,在所有投资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健康、智力和品德的投资。总之,在领导人才能力建设中,能力是其中的核心。然而,我们绝不能惟能力范围而进行能力建设。能力虽然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但发挥个体与群体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还是品德。

品德在领导人才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统领协调作用。马克思曾有过明确的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是劳动能力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然而在这两个基本要素中又有许多更为基本的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在劳动者身上能否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则有赖于劳动者既成的品德素质对它们的协调与促发。这里的“总和”并不是对智力与体力的机械相加,而是对它们的一种有机组合。这些散在和独立的诸子要素靠什么东西在劳动者身上得到统一组合与协调呢?显然是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实际就像一种有机胶合剂,把诸子要素凝聚在一起,形成整体的与实在的劳动能力,相同的体力与智力诸要素,因为劳动者品德素质不同,因而其“协调”与“合成”的方式就不相同,最后形成的实际劳动能力就有别。

第二,动力作用。品德的动力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既体现在对自己行为的修养上又体现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上,既体现在精神方面又体现在物质方面。如果一个人品德低下,对待工作就可能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固有的智力与体力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就很差。从国外科学家就目前社会对什么东西能给人以力量的评价中,也说明了品德在现代人才能力结构及其开发中的作用。过去人们崇尚培根说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后来人们又崇尚托费勒说过的一句话,知识的知识就是力量,即善于获得知识与理解知识的智商就是力量,而目前人们崇尚的一句话是善于为人处事的情商才是力量。现代管理学研究也表明,随着高科技高文化的发展,劳动者的品德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日趋重要,21世纪以后,有人预测,人才开发的重点与关键,将是开拓进取、协作竞争、敬业尽职、务实求效等品德素质。

第三,核心作用。品德在领导人才开发中的核心作用在古今中外的人才选拔与人事考核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春秋初期管仲在《立政》篇中说,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察举、九品中正与科举开初,对人才选拔,无不是以德为主,以德为先。清朝的康熙皇帝在24位王子中物色接班人时,也是以德为先,以德为主,他说,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因此他最后选定的接班人是四王子雍正,而不是才能出众的八王子与十四王子。在人事考核中,先秦时期的大计考课,秦汉时期的“刺察”考课、“五善五失”考课,魏晋南北时期的“五条郡县法”,隋唐时期的“四善二十七最”考课,宋、元、明、清时期的磨堪考课,考察与京察考课,无不是以德为先,以德为主。诸葛亮的“七观法”与唐太宗的谋臣魏征提出的“六观法”,也是以德为主,以德为先。

由此可见,“品德是人力资源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具有关

键地位,发挥导向功能、驱动功能和协调整合功能。”[3]

二、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变化了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我们党自身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回避。思想领域、组织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有待彻底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品德问题依旧突出。

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一般包括政治品德、道德品德和领导品德三个方面。所渭“政治品德”是指世界观和政治立场。无产阶级领导者应具有的政治品德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谓“道德品德’堤指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无产阶级领导者应具有的道德品德是必须遵守共产主义伦理道德规范。“领导品德”是领导者必须具备而非领导者不一定必须具备的品德,“主要包括无私忘我、恢宏大度、以礼待人和同甘共苦等范畴。”

品德既是领导人才能力结构中的重要部分,而领导人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因此,党证领导干部的品德就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导与关键所在。其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定向效应,它会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方向,从这点来说,其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和长远性的。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中,总是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政治倾向参与社会活动。党员干部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决定因素”,在人民群众中享有较高的权威。当广大领导干部真心实意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时候,他们就为整个社会的运动指明和确定了方向,当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都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分歧、争论以致斗争的时候,社会运动就会出现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当领导干部受错误路线的制约而走偏方向的时候,社会运动就会迷失正确方向。因此,对于每个领导干部来说,要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除了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去科学决策组织群众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去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推动效应。领导干部高尚品德对于做好思想工作的意义是容易理解的,但是,高尚品德对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各项实际工作的推动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在于超越现存条件而创造出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新局面、新世界,在于追求并获得主体所需的客观效果。领导工作作为实践的指挥环节,其目标在于从现状的“实有”前进到目标的“应有”,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的品德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又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例如,我们讲到思想品德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为大多致人谋利益的价值方针的结合,有了这样一个结合,决策就会科学,工作就会能动,事业就会发展。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有决策问题,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问题,有各种力量间的协调问题,有遇到分歧及时加以调解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高尚品德的推动作用。

再次,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示范效应。品德高尚、业绩卓然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有为老百姓鞠躬尽瘁的精神,又有给老百姓带来福利的实效。老百姓在感谢他、拥护他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学习他、跟随他,进而带动一方土地上的精神风貌和工作进步。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领导者,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以自身的品德在组织内部甚至外部产生强烈的影响力,使自己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仿效的楷模。这种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者自身,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即使这位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人们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常驻人们心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卓越的领导者,他们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他们执掌权力时给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和感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人们有巨大的影响,为人们所敬仰。反之,品德低下、作风恶劣、道德败坏的领导干部所造成的负效应也特别突出。其结果势必导致社会风气就会日趋恶化。

最后,领导干部的品德具有凝聚效应,能够加强党政领导班子的团结,密切党群关系,从而增进党内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许多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品德状况如何首先影响到的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尤其是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作。由一群品德优良的人组成领导群体,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着根本上的统一,在工作目标方面有着团结一致的指向,而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反向因素而较好地解决矛盾。其中担任领导核心的人的品德状况如何,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常说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实际情况正是如此。由此形成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将保障实践群体的建设得到不断的加强。领导干部的品德如何还影响到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实践群体中,领导与群众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领导者常立足全局,把握长远,集中群众意见,实行正确决策,而一般群众则容易从个人的、局都的、眼前的利益看问题,他们的意见是分散的、无系统的和偏于感觉经验的。另一方面,领导者掌握权力;存在着滑向官僚主义的自发趋势。领导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把人民群众吸引和团结到自己的身边,就必须正确处理上述矛盾,克服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和离心力。在这点上,领导品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一支良好的领导人才队伍,因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领导人才的品德素质对党的事业具有定向效应、推动效应、示范效应和凝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把开发党政领导人才的品德素质提高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进行。

三、开发领导人才品德素质,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4]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5]

品德在整个人才能力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与关键作用,是人才能力系统中最难开发的对象。品德开发属于最深层的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品德的开发达到能力开发的目的。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进行领导人才品德素质开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高度重视品德素质的测评,严格把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入口关。“品德素质在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中的关键作用,从古至今一直为企业家、政治家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所关注。在人才选拔与人事考核中,品德往往被视为关键因素与标准。汉代王符在《潜夫论·忠贵》中指出:‘德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汉代董仲舒认为,选贤取士要量才授

[6]官,录德而定位。” 重视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是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优良传统,但一

直以来,所谓的干部品德,往往就是对其政治表现和道德水平的比较笼统描述,缺乏细化的易于操作的具体考察标准。因此,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品德要求进行分项的详细考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分以下一个方面进行考察:(1)在政治品德育理想方面,考察能否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和中央保持一致;(2)在纪律和廉洁方面,考察是否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洁纪律,有无违法违纪违反机关工作制度的行为;(3)在精神与作风方面,考察是否具有献身精神,为事业负责的精神、开拓进去精神、为群众服

务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作风是否扎实、是否民主、是否坚持实事求是;(4)在情操与道德方面,考察是否平易近人、公道正派、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是否守诚信,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是否真正履行工作、社会和家庭义务,是否能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腐蚀。通过对这几方面的详细考察,使每一位新任用的领导干部都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这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品德素质开发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教育,使他们长久保持良好的品德素质。目前,在党政干部中有些人对从政道德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从政品德。因此,在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地组织党政干部进行从政品德培训开发,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从政品德培训班”,使党政干部接受正确的从政品德知识,就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品德素质开发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理论教育。理论素质是品德认知力的基础,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党性觉悟。要经常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并鼓励他们学习党章和党的建设的理论,学习伦理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人类优秀品德精华。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共产主义思想的要求和党性原则变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并进一步转变为自觉的意志行动。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大力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后,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贬低社会整体利益。三是加强党性教育。要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大力宣传像孔繁森、李润五这样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时代特色的尤其是具有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和优秀的权力道德的党的好干部,以之引导和教育党员干部权力道德行为。

第三,完善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使领导干部的品德素质开发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为。品德与法制均为社会规范的组成部分,都具有约束权力行为的功能。法律规范贯串着社会的品德精神,体现着公众的品德要求,法律实施意味着品德原则的实现。党政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法制的完善。有的党员干部品德败坏,主要是因为钻了法制的空子。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不断建立有关法律制度,做到在党员干部活动的一切领域,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都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逐步实行道德法制化。对那些群众反应强烈、负面影响较大但又属于道德问题的权力行为要用法制来规范。比如,有的党员干部“不给钱不办事”、“行贿受贿”等问题,可以制定一个制度来解决。

要建立有效的干部品德监督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权力道德监督约束力量。权力道德水准的提高,除了培训教育和干部主观自觉外,还需要有外界力量的制约。尽管道德规范不带有强制性的特点,但它仍然具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量。(1)是可以通过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考评、民意测验、基层工作调查来了解和掌握党员干部的品德状况,然后根据各自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促其改进。(2)二是群众监督。人民群众的道德评价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使党员干部行使职权时提高警觉性,洁身自好。要开辟群众监督渠道,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党员干部权力道德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3)是舆论监督。这是一种很有社会性约束力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激浊扬清和对社会道德的舆论导向作用,形成一种规范、制约干部权力道德的强大力量。(4)是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不仅要监督违法违纪的行为,而且要规范干部的道德行为。[7]

第四,重视党政领导干部自身的品德修养,形成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自主开发。品德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其中包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反省、批评和解剖,也包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它是一种较高尚的自律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加强党员干部的品德素质建设要依靠

党员干部主观世界的努力。领导干部自身的品德修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私德。古人认为,个人无私德便“无以立”,无公德则“不能群”。这是有道理的。领导干部要遵守包括家庭伦理道德在内的私人生活领域里的行为准则,决不能放纵自己。二是要遵守公德。领导干部公务繁忙,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一言一行都为群众所关注,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社会公德也就成为他们道德修养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在道德的其它方面特别是在更高层次上也很难有好的表现。三是要讲究职业道德。领导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领导干部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模范遵守各自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由于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一定权力,所以尤其要严格遵守从政道德即“官德”。领导干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后者更为重要。四是要加强慎独修养。慎独,既是一种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经过长期修养才能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古往今来,凡为官清正、有所作为、为人民所爱戴的为官者,都非常注意慎独修养,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德,为世代所称颂。五是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进行品德修养。社会实践,是领导干部进行品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极其壮丽和艰难的创造性实践,领导干部要在积极投身和带领群众从事这一伟大实践中,经受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等各种考验,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切实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肖鸣政.品德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6

[2]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190页.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4]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2001年5月15日在APEC

会议上的讲话。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6]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开发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106 页

[7]任俊华.党政干部道德监督新论.中国共产党,1994.2

On the Moral Quality Exploiting of the Leading Talent and the

Building of CPC’s Ruling Ability

WANG MingjieLIU Ronghua

(School of Labor and Human Resources, 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篇7

一、阅读是领导干部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渠道

阅读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领导干部可以在阅读中坚定理想信念, 提升政治素养;在阅读中体味人生价值, 实践人生目标;在阅读中怡情养性, 培养阳光心态;在阅读中勤于思考, 培养问题意识。 通过阅读, 让领导干部开阔眼界, 敞开心胸, 武装头脑, 增长知识, 更新理念, 掌握技术, 同时还能脱离低级趣味, 起到拒腐防变的作用, 赋予领导干部清新、理智、充实的头脑和宽容、亲和、大度的胸怀。

早在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 温家宝在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图书编辑和广大读者交流读书心得时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 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纵览古今, 凡志存高远者, 大都爱读书, 中国共产党的开国领袖们,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 他们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革命建设中寻求真理, 拥有真知灼见, 才能开创时代前沿, 取得巨大成就。

阅读是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关键。 第一, 阅读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 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 不管走到哪里, 总是书不离身, 手不释卷;周恩来同志年轻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 至今仍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 从文字中感悟前进的力量、党性的光辉, 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寻找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 培养和锻炼坚毅的性格品质,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而积累储备素养。 第二, 阅读可以提升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 知识就会老化, 思想就会僵化, 能力就会退化。 时代变迁的速度超乎人们想象, 科学知识不断更新, 思想观念也在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加剧而变得越来越前沿, 一个党政领导干部就更要在这种时代的洪流中懂得什么需要坚守、什么需要摒弃, 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大脑, 用前沿的思想观念改造自身行为, 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第三, 阅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 推动社会的进步。 “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但读书可以改变人, 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读书对于干部, 不仅是责任和义务, 更是生存和工作需要, 是充实生命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

二、读好书对领导干部提升自身素质起着关键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讲话指出, 要提升领导干部素质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 二是领导干部要读好书, 三是领导干部要善读书。 另外, 他还指出, 领导干部应当普遍阅读三个方面的书, 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二是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知识读物, 三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2014年, 中央党校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中央党校在校学员中进行了一次阅读状况问卷调查, 在回答“自己最感兴趣的图书类别”问题时, 较多学员选择了历史类、经济类、文艺类书籍;在回答“当前领导干部最应该阅读的图书类别”问题时, 较多学员选择了历史类、经济类、哲学类、管理类书籍。2007年6月, 《中国图书商报》和《瞭望东方周刊》在黑龙江、江苏、重庆、广东、陕西5省市进行了“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活动。 调查发现, 人物传记类、政治类和经济类图书最受党政干部欢迎。 2015年, 笔者所在的萍乡市党员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分析课题组在中共萍乡市委党校春季主体班的学员中进行了一次阅读状况问卷调查, 位居所有学员最喜欢阅读的书刊类型前三位的分别是名人传记类、国学传统文化类和生活常识类书籍。

尽管习近平同志提倡阅读的书籍类型和现实中领导干部倾向阅读的书籍类型存在略微差别, 但不可否认的是基本上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阅读的都是有益的书籍。 为响应习近平同志的阅读倡议, 多个阅读调查课题组都征询了调查对象的推荐书目。 中央党校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对象推荐了他们阅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书籍, 如 《毛泽东选集》、《三国演义》、《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传》、《资治通鉴》、《资本论》、《国富论》等。 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中, 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及普通网友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推荐了他们认为党政干部应该精读的10本书, 即《沉思录》、《世界是平的》、《货币战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领导干部精读二十四史》、《细节决定成败》、《读点经典》、《论剑———新视野下的中国大战略》、《领导干部大讲堂》。 萍乡市党员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分析课题组的调查对象们所推荐的书目是《毛泽东思想的现代管理价值》、《周恩来传》、《邓小平传》、《曾国藩》、《陈云全传》、《中国古代哲学》、《论语》、《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学开讲》、《细说大唐》、《资本论》、《大数据》、《改革都有红利吗》、《国家荣誉与使命》、《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 》、《基度山伯爵》、《抗美援朝》、《亮剑》、《苦难辉煌》等。

三、掌握阅读方法有助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能力

领导干部要培养阅读的习惯, 把阅读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除此以外,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兴趣, 建立阅读爱好, 而且能够帮助在阅读过程中吸收精华和增强优劣辨别能力。 第一, 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读书学习是一项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 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只有深刻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才能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爱学习、勤读书, 通过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 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第二, 要了解自身的短板。 古代王充曾说:“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当代干部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正视自己的不足, 本着“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明确目标, 静下心来通读苦读。 并且, 阅读适合自己的书很重要,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第三, 要坚持长期阅读才能见成效。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 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学习追求是无止境的,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断断续续, 也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只知皮毛、不求甚解。静下心来, 沉浸在阅读之中, 体味文字魅力, 才能真正走入作者的思维, 也才能为自己的知识构架填补漏洞。 第四, 坚持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 读书学习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 干部阅历丰富, 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 要带着问题读书, 仔仔细细研读,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思考的真谛在于掌握现象, 领会实质, 而不是学而不深、学而不精。 第五, 要灵活应用浅阅读与深阅读, 二者有机相结合。 区分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对象, 在感兴趣却不重要的阅读点上使用浅阅读,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阅读内容的关键, 无需深究, 只需了解, 而在重要的阅读点上使用深阅读, 尽管阅读的内容较多较复杂, 也应该通过细嚼慢咽消化重要的阅读内容, 既要深知, 又要掌握。 第六, 要学以致用, 把阅读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之外的实践之中。 毛泽东同志曾说: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只有把读书与工作领域结合起来, 勇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 才能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 运用理论知识改造客观世界。

摘要:多读书、读好书有助于加强领导干部自身能力建设, 养成阅读的习惯, 成为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阅读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意义, 指出阅读是领导干部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渠道, 读合适之书、读有益之书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和培养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将有助于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开卷,阅读,领导干部

参考文献

[1]曾建功.读书——领导干部的基本功[N].新长征 (党建版) , 2009 (7) .

[2]赵敏.浅谈当前领导干部阅读倾向[J].当代经济, 2009 (9) .

[3]田国良.中央党校学员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刊, 2014 (10) .

[4]赵敏.浅析当前领导干部阅读倾向[J].当代经济, 2009 (9) .

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的科学指南 篇8

一、全面加强学习,提升领导干部过硬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学习问题,在中央党校就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和严格党校的学风建设多次发表讲话。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知行合一;提出“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想问题、作决策,自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办事;提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把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作为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指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能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没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没有解决复杂问题、处理困难矛盾的能力,是当不好领导干部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知识恐慌”的紧迫感。应当着眼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十三五”时期发展任务,深刻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特点,深刻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趋势。要自觉学习,不仅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更是关乎党和国家的大事情;要善于学习,不仅学习书本知识特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学习党史国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有用的知识;要学以致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着力弥补能力知识上的短板,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要养成习惯,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强把准方向的政治定力,培养察势谋事的综合素质,提高攻坚克难的决断能力,提升推动工作的能力水平。

二、深入调查研究,实行领导工作科学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强调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为了防止和克服决策中的随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等,对加强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

正确决策、推动创新、破解难题都需要调查研究。领导干部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深入到社会客观实际之中,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能够达到揭示发展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事物发展的目的。在我们党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调查研究已成为做好领导工作的优良传统。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能找准问题、把问题的规律和本质把握准确,才能检验认识、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实事求是、使思想行动和决策符合客观实际。领导干部经常开展调研,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为事物之间存在差异,事物也总是变化的,作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差异性的准确把握和对情况变化的客观分析之上。做好领导工作,必须学会运用“眼睛向下”、“有的放矢”、“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等有效方式,运用问卷、观察、访谈、蹲点等直接方法和文献、媒体、网络、信函等间接手段,运用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亲自出马”,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情况,既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又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失误,这也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工作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理念、良好风气和不懈追求,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当成提高能力、评估政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三、培养哲学思维,掌握有效领导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我们党走过的95年光辉历程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学习辨证唯物论,有助于领导干部客观认识事物;学习唯物辨证法,有助于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学习实践认识论,有助于领导干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学习唯物史观,有助于领导干部把握社会历史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强调提高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提高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历史思维能力;强调提高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思维能力;强调提高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创新思维能力;强调提高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抓工作注意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系统思维能力;强调提高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法治思维能力;强调提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的底线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将提高领导工作方式方法摆在领导工作重要位置。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就提出“领导方法要适应改革形势”,“使我们各级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方法适应经济翻番的需要”,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撰写《要讲究领导艺术》、《要学会十指弹琴》、《抓而不实,等于白抓》等关于领导工作方法的文章,担任总书记以来,就治国理政提出了许多处理重大关系的方法论要求。专门就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温毛泽东同志这篇著作,学习掌握科学的领导工作方法、领导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

领导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思维。“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在工作中深学笃用,融会贯通,让哲学思维为政治素质提供认识论基础,为能力素质提供方法论基础,为人格素质提供人生观基础。通过学习哲学,善于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从全局看待问题,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问题,善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筹兼顾推进工作,善于根据事物演变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切实增强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着力提高领导工作成效。

四、践行新的理念,推动“四个全面”相互促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联系起来;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具有重大的引领性,对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基本问题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

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多次强调,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承载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认识和思想、凝聚人心和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意识和思想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用心谋划和推动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明确管党治党责任,划出纪律红线,加强监督执纪,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仅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转变和知识能力提升,也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坐而论道,一定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要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战略举措不放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本职工作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善于用新理念指引新实践,用新思路谋划新发展,用新举措推动新进展,用新办法解决新难题,努力开拓发展新境界。

五、增强担当意识,狠抓工作部署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真抓实干,要求领导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他认为,作为领导者,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敢于担当,就是抓工作要严要实。在福建工作时提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主政上海仅7个月,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重塑了上海形象,为上海未来5年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他多次告诫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他满怀深情地说:“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提出“要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导向”,强调“特别要注意选拔那些原则性强、对群众感情深、一身正气、敢抓善管和工作中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贡献大的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对那些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敢碰硬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

针对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的问题,总书记强调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同时,提出“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积极营造敢于作为的从政环境,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这些要求,既用党的纪律约束干部,又用党的政策保护干部,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推进改革深化、落实改革任务的重要遵循。

大事难事看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担当意识,提升抓落实的执行力,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政治立场上要有担当,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事业发展上要有担当,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推动上要有担当,勇于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各级党委应当把是否树立责任意识、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善于狠抓落实,作为衡量领导干部作风、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上一篇:煤矿安全培训规定解读下一篇:初中生物新课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