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报告(精选11篇)
我公司依据ISO9001标准及YY/T0287-2003标准和公司的实际情况于2006年8月下旬开始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并于2006年11月1日发布。公司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包括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公司员工进行基础教育和ISO9001标准基础培训及岗位技能培训,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体系几个环节的运行情况。
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认真学习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使公司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深入贯彻到部门,公司建立了各部门的质量目标,并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规范管理,通力合作。不仅完成了部门指标,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公司质量方针已深入人心,人人皆知,质量管理体系也进入全面运行时期,对体系覆盖的范围进行了严格审核,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已按规定期限进行纠正,说明全体员工已养成按程序办事的习惯,产品质量已得到充分保证,实现了企业制定的质量目标。
人力资源是建立、实现、保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通过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各种培训,使所有岗位的人员基本能够满足能力要求并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
通过识别客户需要,转化为产品要求,进行与客户沟通,实施与顾客有关过程的监控与测量。
生产研发部负责采购具有产品合格证、质量证书、符合产品标准的原材料。然后通过质管部验收入库。生产研发部的员工对生产规程和岗位职责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给生产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使生产运行更有条理、执行作业更为流畅。
以上是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一些情况,公司的质量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被证明是充分的、有效的,我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规范我们的管理,望全体员工继续努力,实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管理者代表:
(一) 1-5月份滕州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滕州市拥有开发企业61家, 有建设项目的42家。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39个, 不包括8个正在拆迁和尚未开工的项目, 施工面积586万平方米。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10个, 面积143万平方米。1-5月份滕州市开发完成投资29亿元, 住宅销售面积38万平方米。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尽管销售面积和完成投资额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但是由于今年开工面积较大, 实际销售量仅占批准销售面积的1/3, 尚有2/3的库存量待销售。 (见表1)
滕州市住宅空置面积12.12万平方米。其中:一年以下空置面积9.54万平方米, 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空置面积1.8万平方米, 三年以上空置面积0.78万平方米。
(二) 历年销售价格
滕州市商品房销售价格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见图2) 。2004年以来房价年均涨幅20%以上。2009年销售均价3350元/平方米, 2010年均价3970元/平方米。今年1~4月份均价4354元/平方米。5月份均价4361元/平方米。 (见表2)
目前滕州市房价进入相对平稳阶段。多层住宅最高价6966元/平方米, 属于位置好、环境优、带电梯、下沉式的一楼住宅。高层住宅最高价6400元/平方米, 属于中心地段、楼前为市民广场的个别楼盘。西部区域 (铁路以西) 和南部区域 (南环路以南) 的住宅价格最低, 均价在3300元/平方米左右。4月份以来西部区域 (润恒城) 和南部区域 (城市之光) 销售价格明显上升, 多层最高增加800元。主要原因是新开盘的项目其住宅品质有所提高, 建筑密度不大, 绿化和环境设计较理想。
(三) 企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国”字号开发企业一直担当了开发重任, 以房带路、以房带河道、以房带景观等为市政府担了许多担子, 发挥了价值作用。外阜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引领了房地产业发展。这两大主力军管理较为规范, 住宅建设敢于领先半步, 积极打造节能、低碳、环保型住宅, 使其住宅品质的“亮点”成为“卖点”, 为企业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体上看, 滕州市开发企业其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参差不齐。小型企业偏多, 大中型企业偏少。“拉郎配”企业偏多, 正规企业偏少。自然人发起的股份制企业较多, 正规专业开发企业缺乏, 更没有品牌式房企100强企业。即便是引资来滕的个别小型开发企业也和本土少数小型开发企业一样,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是不懂土地性质和规划指标, 更不懂其严肃性, 在住宅性质的土地上建营业房。有的也不懂基本建设程序, 认为有了土地和规划就有了一切。在不具备法定要件不能行政许可审批时, 误认为是各职能管理部门从中设卡。个别开发商耍“小聪明”, 手续能不办就不办, 拖到最后害人又害己。
二是质量意识淡薄。管理粗放, 以包代管, 房屋渗水、裂缝等质量问题较多, 工程不能如期交付。个别开发商在项目竣工后将物业管理委托给物业公司不再过问, 造成售后服务无人管, 后遗症和危害巨大。
三是产品定位不明确。项目用地取得后, 企业将产品定位成“高端产品”, 建成后却实质成为“低端产品”, 不被市场看好。
四是品质低下, 高品质住宅缺乏。企业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推进的理念缺乏, 主动打造节能、低碳、环保型住宅积极性不高, 导致产品无“亮”点, 更无“卖”点。
五是设计不合理。早已明令禁止不见阳光的北向户型依然存在, 违反了设计规范。幼儿园设置位置不合理, 存有安全隐患。住宅人性化设计要素空缺, 老龄化的现实和高层电梯不能容纳危重病人所需担架问题不容忽视。
六是功能设计不合理。卫生间直对客厅, 犯了常识性错误。厨房一味的求大, 白白浪费了合理的经济使用空间。
七是建设密度过大, 容积率过高, 居住环境不理想。个别企业把心思放在了如何偷容积率上, 而没放在提高住宅品质上。
八是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城中村和乡镇新型农民住宅建设项目违规开发改造问题突出。不批就建、未批先建、违规变相预售现象依然存在。个别楼盘即将封顶仍没有合法的建设手续。当然, 很大成份上有我市实际情况的存在, 土地和规划滞后问题导致项目合法建设手续不能及时办理。
九是规划和国土关于地上和地下建筑物的界定不明确。尤其是规划按阳台一半计算面积, 开发商实际销售将阳台封闭就计算全面积, 造成实际建筑面积与审批面积不一致。这虽然不属于违规建设, 但因计算方式的不同造成面积的不统一, 引发出不能按实际面积备案和预售许可无法审批。
十是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公司现象比较普遍, 不利于房地产业长期良性发展。
(四) 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通病
一是住宅质量整体偏低和住宅品质普遍不高。团购占了一定比例, 降低了开发商的投资风险, 企业打造高品质住宅没有动力。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平方米,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 改善性住房消费群体对高品质住宅需求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亮点。
二是合理确定房价尤为重要。房价是拷量商品住宅是否“屋”有所值的标尺, 也是广大消费者纵横比较、反复掂量才出手的重要因素之一。房价制定的科学与否, 一方面反映企业的决策水准。另一方面是看企业对市场调研这门功课做的扎实不扎实, 把握市场和消费潜力准确不准确。一味的价格跟风和盲目跟进是不理性的。尽管改善性住房消费群体看重的是环境、品质和物业管理水平, 对价格不那么计较和在意。但大多数贷款购房者看重房价和购房的整体花费, 既有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 也有经济能力的考虑。目前在我市购置一套商品房的开支在40-60万元之间, 贷款额度20-30余万元, 购房开支巨大, 要花费一般家庭十几年的积蓄。
三是销售状况喜忧掺半。4月份“威达·百合花园”多层住宅开盘, 定价4200元/平方米, 开盘十日, 销售一空。5月份新开盘的“润恒城”和“维多利亚港湾”两个项目销售十分理想, 成交量远远超过了预期, 当天就销售了60-70%的量。相比之下, “城市之光”、“碧水云天·中央城”、“九洲清晏”这些4月份之前开盘的项目就没有这么理想。由于楼盘定价普遍较高, 后期价格又盲目跟进, 导致开盘数月成交量不太看好, 至今仍有相当库存量。
二、国家调控政策剖析
(一) 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本次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 是去年“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效果不明显之后的继续, 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非常手段。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国家投入4万个亿拉动经济发展, 但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 使其非理性发展, 给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高房价和房地产泡沫是房地产业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的副产品, 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据商务部预计, 全国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万亿元, 仅一、二手房销售总额可能达到6万亿元, 民众50%的消费能力用来买房了。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消费和出口不景气时, 只能靠投资, 这样的经济结构必然难以持续, 其他行业也将因消费能力不足而难以振兴。为此, 国家下决心对房地产进行再次调控, 不单是经济手段, 而是当政治来对待。国务院要求全国70个大中城市必须在3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调控目标, 实行政府问责, 并委派8个督察组督导检查。进而金融部门紧缩银根, 从源头上控制“活水”。发改委要求明码标价, 房价公开, 从销售上予以整顿。调高二套房首付比例, 停止三套房贷款, 刹住投资投机性需求。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房地产这个经济“晴雨表”自然也反映出地方财政收入的下滑。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防止房价过快增长, 让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增长空间, 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而绝不是要把房地产业打下去。
(二) 房地产市场短期内利空, 长期看利好
纵观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 国家将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模式, 高效、节能、环保型产业将持续得到政策倾斜。保民生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势必将对作为经济引擎的房地产业产生较大影响。调整结构将使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支柱作用被淡化, 房地产业将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城镇化将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滕州市未来房地产业应向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方向发展。这是新的市场机遇。短期内房地产业利空, 长期看房地产业利好。在未来将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 产业运行更加理性与平稳。
三、调控政策对滕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 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通过对15个项目的调研, 调控政策对滕州市房地产有了一定影响。持币待购, 观望情绪浓厚, 看房量减少, 成交量下滑。本应是“黄金”销售季节的“五一”小长假期间, 看房量最好的20人次/天, 最低的仅有1-2人次/天, 个别楼盘一个月仅售出1套房子。4月份全市销售并备案541套。
(二) 未来库存压力加大
2010年投放市场项目22个, 共计186.85万平方米, 近15202套, 全年累计销售8000余套。
今年1~5月份批准预售项目10个 (见图3) , 预售面积44.85万平方米, 4441套。1~5月份滕州市实际销售并完成销售合同备案3848套, 销售面积38万平方米, 其中2011年新申报预售的项目销售备案1036套, 待售房源近2/3。预计年底累计可投放市场项目20个, 预售面积将达到200万平方米。据测算, 滕州市全年消化住房面积的能力在100万平方米左右, 按每年增长10-20%的幅度计算, 今年最大消化量在120万平方米。 (见表3)
目前开发项目过于集中, 面积过大。棚户区、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乡镇新型农村住房建设项目, 整体在建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 2-3年内将集中推向市场, 届时市场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 部分住宅品质一般、性价比不高的项目其销售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 开发企业投资意向下滑
滕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过连续四年的高速发展, 目前市场供需关系略显失衡。地价和建材价格的上升, 使企业利润空间压缩, 调控政策又压缩了市场需求量, 开发商继续投资的意向下滑。15家企业中仅有两家有拿地和继续投资的意向, 有3家企业已在周边城市取得了项目, 另有4家企业也准备到外地发展。其余企业大多数表示暂无投资意向。调控政策对一二线城市的影响远远大于四线城市, 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转战三四线城市已成必然。
四、目前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
2010年企业资金状况良好, 一是调控前在狂涨楼市中赚足了钱。二是2009年在宽松的信贷市场里又获充裕资金。据市农行统计, 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入资金总计94亿元, 开发企业筹集的资金总额为155亿元, 年末实存结转资金61亿元, 为2011年续建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全市开发企业筹措资金155亿元来看, 其中2009年结转资金22亿元, 占资金来源的14%, 金融贷款36亿元, 占23%, 自有筹措资金52亿元, 占资金来源的33%, 其他资金 (含预售回款) 43亿元, 占资金来源的28%。
今年以来开发企业开始“差钱”。调控政策使企业资金普遍紧张, 销售量下滑导致开发商回笼资金速度放慢并大幅减少。有信息表明, 从6月份开始四大国有银行已将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到北京总行。目前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 即便项目得到审批, 如无放款指标也拿不到钱。部分“差钱”企业开始以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标准向社会进行融资。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储蓄户开始把资金从银行转移到开发企业。开发企业融资成本加大, 资金风险也越来越大。
2011年5月底, 滕州市住建局及其开发企业积极努力争创, 在各有关银行的支持下, 融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工行, “滕建广场”获得7.8亿元贷款审批, 已发放2亿元。“海上明月”获得2.6亿元贷款审批。“城建·威尼斯”5.5亿元贷款正在审批。在农行, “问天三期”7亿元贷款已报省行前台审批。在农发行, 农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4亿元贷款正在省行审批。在国家开发银行, 以经营公司为平台的3.5亿元贷款, 正在积极对接做前期准备工作。另外, 还有“大同天下”、“银中里”、“四中”三个项目正在做贷款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
五、滕州市住房消费群体的构成与分析
滕州市住房消费刚性需求较大, 占总消费人群的77%, 调控政策对其有影响, 但影响不大。滕州市住房消费群体主要分为五大类型。一是刚性住房消费群体。主要是城区和周边厂矿企业、乡镇机关的年轻人员和进城经商的个体业主。这部分人群受调控政策影响较小, 购房目的是解决居住需求, 关注的是房价, 大多数选择在西部区域11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刚性住房消费占25%。二是改善性住房消费群体。主要是2000年初期已有住房, 家庭收入3~6万元/年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一定程度上受房贷政策影响, 放缓了消费行为。注重的是住宅品质、环境和物业服务水平, 讲究居住舒适度。改善性住房消费占22%。三是回迁需求。旧城改造回迁安置量平均占30%。四是投机投资性住房消费群体。其中投机性消费比例很小, 一直在5%波动。这部分人群受调控政策影响最为明显, 其投机行为主要视行情而定。投资性住房消费群体也是“强势消费群体”, 购房不贷款, 房款一次性交清, 注重住宅品质和地段, 追求长期回报。占10%。五是外地来滕置业群体。占8%, 比去年提高了两个点。主要是滕州市周边城市的人群, 微山县的客户最多。营业房和好地段、好户型的住宅是他们的主攻方向。
六、建议
(一) 合理确定土地推出节奏, 尽快实施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
实行大幅地块整体出让, 避免小幅地块零星出让, 防止分散建设, 通盘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
借鉴省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 实行“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 把规划设计要求、开发项目建设期限、住宅品质与性能、住宅产业化要求等建设条件作为土地出让的附件一并公布, 并作为监督管理的依据。
(二) 奠定基础抓大放小, 涵养后劲
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部分主流开发企业转战三四线城市已成必然。滕州市应适时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 敞开大门, 主动出击, 登门邀请, 重点引进国内排序前十位或真正有实力有水平的一流企业来滕落地生根。用好项目吸引, 用适当的政策倾斜, 让他们冲击、带动和引领, 真正提高住宅品质, 打造精品住宅, 提高城市品位, 促进和推动滕州市今后一个时期的房地产业发展。
同时扶持好一批本土有发展潜力、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企业, 淘汰一批实力差、“拉郎配”的企业, 以此净化市场, 涵养发展后劲。认真解决好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发展的问题, 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平台, 让中小企业利用灵活的民营资本优势, 做佳做优。让大企业发挥其自身的规模优势, 做大做强。
(三) 打造精品工程, 提升住宅品质
住宅品质的高低, 不仅对居民生活质量有长期、直接的影响, 而且对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也具有重要作用。垃圾的生化和无害化处理, 可以实现住宅小区生活垃圾的自产自消, 日产日清, 减少城市垃圾。中水回用, 可以节能减排, 废水利用、节约水资源。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可以节约电能和其他能源的消耗。精装修一次性到位, 可以提“包袱”上房, 防止二次装修浪费和污染。住宅人性化的设计要素, 可以满足包括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 增加住房的舒适度。等等这一切, 既是住宅性能认定的要求和住宅品质发展的方向, 同时也是今后新建住宅的“亮点”和“卖点”。因此, 建议市政府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或奖励政策, 鼓励和引导开发企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四) 适当加大商业地产的建设幅度, 拉动经济发展
2016年1~6月全国核电运行情况
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0台,总装机容量28599.37MWe(额定装机容量),各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2016年1~6月核电生产情况
2016年1~6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27594.90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953.89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46%。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3004.7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872.4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5.54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22.24万吨。
其中,4~6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14043.53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83.27亿千瓦时,约占全国4~6月累计发电量为3.44%。
2016年1~6月核能发电量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6.58%。累计上网电量为889.87亿千瓦时,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6.02%。
核电安全生产情况
1~6月,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一级及一级以上的运行事件。各运行核电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件、环境事件、辐射污染事件,未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未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
放射性排出流和环境监测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辐射监测标准,依据管理部门批准的排放限值,各运行核电厂对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对核电厂周围环境进行了有效监测。
1~6月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各运行核电厂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监测数据表明,所测出的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涨落范围之内。
第二季度重要活动
4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中国向峰会提交了在核安全领域的进展报告,强调中国将继续参与国际核安全进程,致力于强化国际核安全体系。
4月6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暨第二十届太平洋区核能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两个大会的主题分别为“发展核能科技,创建美丽家园”和“核能助力太平洋和世界发展”。
4月2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总部,向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交了ACP100通用反应堆安全审查(GRSR)终版报告,ACP100小型堆成为世界上首个通过IAEA安全审查的小堆技术。
4月28日,第三届核电厂同行评估及经验交流委员会(简称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福州召开。委员会委员、协调员等近7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核电厂同行评估及经验交流委员会工作报告(2015~2016)》、委员会2015年经费决算、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以及2016~2017周期软课题项目。
5月10日,国内首套CAP1400核电站屏蔽主泵用贫铀飞轮在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组装完成。
5月24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正式宣布组建成立中国核应急救援队,这是我国首支核应急“国家队”。这支救援队是在国家核应急体制框架下,依托军队及核工业现有核应急力量组建成立的国家级核应急救援队。
6月2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制造的“华龙一号”关键设备——主管道评定件通过验收。
6月20日,海南昌江核电厂2号机组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6月27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发布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围绕安全、经济、环境、员工、社区等领域,聚焦“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取得各项绩效,更加系统地展现了中广核“发展清洁能源、切实保护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的责任初心和企业追求。
公司问绕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根据体系的各项文件,以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完善和深化具体工作,全员质量意识已有所提高,公司体系管理情况开始规范,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也更加有效。下面将X年上半年质量体系运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积极组织修订完善体系文件记录
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体系中没有覆盖的文件内容及时反馈,纠正和完善了相关记录文件。特别是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2、积极开展内审及管理评审工作
目前内审工作前期工作正在开展,对其中发现的若干问题,例如,各部门岗位职责的划分和确定、相关记录的补充和完善、重要问题的协商处理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接下来在整个内审工作及管理评审工作中将一如既往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善。
3、积极围绕质量体系要求,开展各部门的培训工作
各部门已围绕质量体系和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培训计划,并有管代汇总编制了公司X年度培训计划,紧紧围绕体系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各部门都在认真执行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相关培训记录与考核记录逐步完善,在执行质量体系的同时,各项工作逐步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部分工作人员的执行力需要提高,特别是对对质量管理体系重视程度还不够,认为有些工作不必做的那么详细,没有能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这需要各部门负责人常抓不懈的开展质量体系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意识。
2、质量体系相关记录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需要记录文件断断续续,缺少完整性,有些记录缺失,需要规范和完善。质量管理人员在登记和下发记录的时候,有些相关数据没有第一时间更新和填补。后期对记录要进一步加强监控和重视,要求各部门规范和完善相关记录文件。
3、内部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此项主要存在监控的问题,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往往在发现问题并出现工作开展有问题时才有所反馈,所以要求各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沟通,找出相关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协商解决。
三、接下来的工作要求
1、根据公司工作的总体布局和要求,组织修订完善好相关体系文件,进一步提高文件的覆盖性、符合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质量体系培训学习工作,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定期开展相关岗位的培训,确保各岗位熟悉质量体系要求,自觉遵守体系各项要求。
3、加大监控力度,不定期抽查各部门对体系内容的熟悉程度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质量负责人
根据管理评审计划的安排,本人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要求部分的报告。结合管理部门、各专业检验室报告材料,现将体系的建立、实施及内审情况报告如下,供大家审议。
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
2009年分别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监督评审,这表明本中心建立的质量体系符合评审总则要求。
1、学习《评审准则》,进一步完善体系文件
本中心组织全体人员深入学习《评审准则》,按照其要求,使本中心的质量方针、目标深入人心,进一步明确了本中心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和各要素活动实施的具体要求;同时重新改版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整理、规范了质量体系运行及检测活动所需的各种记录,补充完善了有关的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三级文件。
2、调整组织机构、落实管理职责
为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理顺了工作关系,重新任命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明确了领导层分工;增加了质管办,明确了各岗位人员、各部门职责;设定了6名质量监督员,负责日常检测活动的质量监督。明确了重要岗位如报告签发人、设备管理员、样品接收员、资料管理员、内审员及质量监督员等人的职责,使评审准则的要求得到了具体的分解落实。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改变了过去那种职责不清或管理要求得不到落实的状况,确保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符合标准和准则的要求。
3、质量体系覆盖本中心的检测、实验工作
建立的质量体系覆盖了本中心的所有检验工作,既包括了固定设施以内的检验活动,也包括了固定设施以外的检验活动,覆盖《评审总则》所要求的所有要素及部门。
二、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一年来,本中心质量体系的运行,经过省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监督评审,通过本中心的内部审核、日常质量监督和顾客满意度调查,证明是有效的,符合本中心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断的加以自我改善。
1、文件的学习培训、方针目标的实施
为保证实施效果,中心组织员工对质量体系文件、方针目标的学习,加深了对准则要求的理解,使质量方针目标为员工所理解和执行,各责任部门、岗位人员按体系文件的要求,明确管什么、怎样去管,达到怎样的效果,积极展开控制活动,收到了实效。据质管办、业务室统计、分析的数据,本中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较好。(1)报告合格率达到100%;(未有报告不规范而被退回);(2)检验报告及时性100%;(3)未发生客户及相关方的投诉;
(4)经过客户满意度的监视调查,其满意率达到100%;(5)仪器设备合格率:100%;(6)检验环境保证率:100%; 总体表明,方针、目标符合本心实际,已为本中心员工所理解、掌握、实施状况良好。
2、文件控制
落实准则的要求,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更改、作废及标识等环节的管理,以保证文件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要求的实现,克服了以往文件管理过程的随意性。
为确保文件版本的有效,特别是加强对规范、标准的控制,资料管理员对文件进行了清理、识别,并登记、编号、加盖标识,控制管理,防止过期失效、作废文件的误用。改善了过去对外来文件,尤其是规范标准管理分散、失控的状态。
3、客户要求和合同评审
合同评审工作按要求得到了规范。把日常、例行的客户要求与综合性的新开展的检测项目、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区分开来,采取不同的方式识别、评审,这种方式符合本中心实际情况,既满足了准则的要求,也便于实际操作。办公室积极与客户沟通合同执行中的有关信息,加强对合同变更的控制,保证了客户要求的实现,目前,无合同纠纷,合同履约率为100%。
4、服务供应品的采购
程序文件中对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有详细的规定,各部门按控制要求在对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的合格供应商评价及选择的过程中,开展了对合格供应商的调查评价选择活动,根据各部门提供的信息编制并发布了合格供应商名单,对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采购必须在合格供应商范围内选择,改变了过去习惯随意做法,力争对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文件及服务和供应品的验证环节实施控制管理。同时,加强了对采购计划审批的控制及服务和供应品的验收,以保证采购文件的适应性;确保采购的质量。以上活动的记录和程序控制,保证了该过程的有效实施。
5、服务客户和申诉投诉的管理
办公室按要求与客户联系沟通,样品接收人员、报告发放人员和相关管理、检验人员在与客户接触中,详细了解客户的要求,耐心回答客户的询问,为客户进入现场直接观察与其委托有关的操作提供服务。
办公室负责收集客户信息的反馈,并开展了服务满意程度的调查活动。
程序文件已规定了对申诉及投诉的管理方式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目前尚未有申诉和投诉发生。今后一旦有申诉和投诉的发生,我们将按照程序文件的规定,认真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妥善处理,争得客户理解、达到客户的满意。
6、记录控制
本中心对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管理落实了责任人员,明确了对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存档、借阅和清理等环节的管理要求,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并规定了技术记录的填写、更改及标识的有关要求,落实标准和执行体系文件规定,使我们记录的控制管理逐步规范化。
对执行《评审总则》以来,所有的质量记录和管理记录按《文件资料控制和维护程序》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且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对记录的保管进行了规范化控制,防止记录损坏、变质、丢失。为此,本中心选择了相适应的存放方式和环境,以保证文件资料、各类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持续性。
对本中心的技术记录加以规定,使得检验报告有可追溯性,对技术记录的记录、修改、保存和借阅及销毁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并对记录的格式与内容也都给予规定,以确保有足够信息来证实结果报告的真实、可靠。
7、内审与管理评审
本中心根据《评审总则》的要求,制定了《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与《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程序》。以确保本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充分性和适应性,并按标准要求持续改进。
为确认本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及实用性,本中心于2009年11月开展了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活动,由质量负责人组织主持了本次活动的开展;拟定的内审计划经最高管理者审批后进行了内审的准备与实施,在计划中任命了内审组长和内审组成员,召开了预备会议明确了日程进度,按《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进行现场内审活动。通过本次内审查出的不符合项,经责任部门确认,均得到了整改。全部不符合项经验证效果明显,通过本次审核发现各种记录不够及时,有的工作都是后补的,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原始记录不够规范,存在着缺项、漏项、无记录等现象;个别部门缺乏实验室安全意识;工作责任心不强,人员培训方面还需加强;仪器设备未能按要求进行管理,新到岗人员未能在开展工作前进行岗前培训等。检验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是很重要的质量保障基础,因此建议检验人员每年应有一定的培训时间,新到岗人员在开展工作前应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对技术标准及技术能力的理解。在进行检测的工作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或送到相关单位学习等方式,以不断提高这些人员的检测水平。
8、配置胜任的各岗位工作人员。2009年有个别人调整了工作岗位,将原皮防院并入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急需的工作岗位。同时对新来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考核,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9、提供现行有效的文件,购买了新的检验标准和方法,现正在有效地运行。另一方面,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件,进行文件控制,受控文件数量达到962份,其中规章制度72份,作业指导书142份,标准、方法、规范等748份。对质量和技术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和保存,2009年整理和保存各类检验报告达到678份。
10、管理体系实施和维持: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使之有效运行,以便用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协调各项活动,从而保证检测工作符合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服务规范的要求,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11、为了更有效地运行管理体系,中心在质量手册中规定了各岗位的职能和职责,规定了15个要素的职能分配,设置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设置管理体系岗位,关键技术岗位和各级专业技术岗位,并规定其职责,充分发挥了各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以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12、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检测环境。完成了127台(件)仪器设备的检定,基本满足了中心工作的需要。
按本中心制定的《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程序》进行了本次管理评审的策划,由中心主任主持本次管理评审活动,本次活动是依据《评审准则》对本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进行正式评价。按管理评审程序要求制定了管理评审计划,各关键管理岗位如: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办公室、质管办、各检验室提前准备了管理评审输入资料,各自总结了本岗位的贯彻执行《评审总则》的阶段性工作,提出了有关的改进建议,各岗位人员为本中心的质量体系持续改进做出了相应的工作,并为进一步的提高本中心管理与技术水平,让客户满意,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于2017年4月开始正式运行,截止至2018年7月,公司识别出了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各部门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公司针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了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并定期检查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从而对公司重要环境因素重点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公司自2017年4月份环境体系运行以后,严格按照环境管理体系和目标指标要求,各部门严格控制,到目前为止,未发生任何环境污染事故,生产污水、噪声、废气等污染物都达标排放,2018年6月委托西安圆方环境卫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实地检测,各项污染物都达标排放,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节能节材方面,生产车间根据公司生产现状,明确了各项控制指标,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各项指标都控制在目标之内,详细完成情况见《环境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完成汇总表》和《环境目标指标达成情况统计表》。通过运行情况来看,公司制定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符合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战略方向,也满足法律法规及环保部门管理要求,适应公司现状和近期发展需要,总体上是适宜和充分的。同时,通过扎实的培训和宣传,也使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落实。
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
公司严格按照环境体系要求,各部门识别了各部门环境因素,并制定了《环境因素识别一览表》和《重大环境因素清单》,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包括:1)生产污水排放;2)噪声排放;3)潜在火灾;4)废气排放;5)能源、资源消耗;6)固体废弃物处置;7)危险废弃物处置。
三、适用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
适用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共计46条法律法规及规定,详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一览表》。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公司各项环境因素适用法律法规进行了合规性评价,从本次检查的结果来看,我公司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密切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适时调整,严格按环境体系标准执行。公司能够有效遵循法律法规进行生产,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未发生环境扰民事件,无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各项目的环境管理行为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于合规性评价分析所发现的薄弱环节,公司相关部门将制定改进措施,以持续改进公司环境体系,确保公司环境管理中重要环境因素对应法律法规遵循的符合性、自觉性、有效性。
四、环境教育培训
公司综合部人事对每位新入职员工进厂时就公司环境管理方针和体系相关文件进行简单讲解,各部门岗位培训时就岗位环境工作要求进行深入培训,新入职员上岗培训率100%。综合部每年就各关键岗位制定培训计划,2018培训计划中第4条《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培训》于2018年3月24日聘请行业环评老师进行培训,各部门负责人都参与培训,集中学习培训后,各部门负责人也不定期对本部门相关岗位人员进行环境体系相关文件培训,取得较好效果。
五、运行控制
1、内审:2018年5月29日-30日公司组织了环境内审,着重对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生产污水排放、噪声排放、潜在火灾、废气排放、能源、资源消耗、固体废弃物处置、危险废弃物处置等因素管理进行了检查,发现各项因素都控制在管理范围内,废水、废气、噪声都达标排放,能源资源都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固废危废都按要求存放和处置。但在生产线大线工段危险化学品暂存区发现硼砂淀粉危险废弃物混合放置,存在安全隐患及风险,开具了不符合项,生产车间个别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学习不到位,为避免以后相关隐患出现,特要求生产部对相关员工加强环境体系文件学习,将环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定要按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执行。
2、管理评审:2018年5月29日-5月30日实施的管理评审决策均按要求实施,经验证效果较好。公司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适应公司当前实际情况;环境手册以及程序文件的规定基本适宜和充分;环境管理体系符合ISO14001:2015体系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环保相关部门的要求;与公司现状和行业特点相适宜;体系运行效果良好。
3、运行:按照ISO14001:2015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后,经过培训、对文件实施情况的现场监督、指导和检查,特别是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从运行情况看,文件体系总体上说是适宜的、合理的和完整充分的,基本符合公司实际,适应目前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需要。
公司资材部严格按照公司文件规定要求实施采购,不随意购买;建立合格供方名册,坚持在合格供方采购产品,确保相关方环境符合我们要求;综合部就危险废弃物回收方面与有资质单位签订回收协议,安排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与外租库合同中明确施加环境影响,确保符合公司环境体系管理要求;生产部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污染指标,确保废水、废气、噪声达标排放,各项能源资源按照节能目标、指标控制,目前控制状况良好;其他部门也按识别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各项控制工作都开展良好。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各部门均能够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对本部门主管工作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处理,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加强了对生产过程中碰到的环境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措施。通过组织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针对发现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使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4.预防/纠正措施的状况,包括对内审及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分布于生产部,涉及基础设施等二个体系要求,均为实施性问题。责任部门均能够按照文件要求,组织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截止到2018年6月16日,所有纠正措施均己完成,并经内审员现场验证,确认措施有效,能够防止同类不符合的再发生。
5.无可能影响环境管理体系的变更情况。
6.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利用等充分和有效.目前不需要改进。7.自环境管理体系运行以来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安全事故。8.结合内审和各部门运行情况,因环境体系是新运行体系,各项工作的开展还在逐步熟悉中,环境体系的学习还有待加强,各部门及员工对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提出的改进建议:
进一步熟悉了解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落到实处。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上市公司应成立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为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及财务总监等高管人员。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职责为审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案, 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落实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工作, 下发并要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手册。
此外, 上市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的成员根据内控建设的模式由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咨询公司专家组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小组是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中坚力量, 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 包括访谈了解情况、测试及发现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整改缺陷、编写内部控制手册、编写风险矩阵等工作。具体工作流程为:
(一) 启动。
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启动会议, 要求公司各部门, 所有人员积极参与及配合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积极提出内控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及提供解决方案。
(二) 内部控制工作小组通过梳理
各部门各业务环节的制度, 发现制度设计的缺陷并落实完善。制度设计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制度缺失, 主要是企业对于某一块业务内容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存在制度缺失现象;2.制度陈旧, 主要指企业制度多年未经修改, 制度内容与现在执行情况严重不符, 不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3.制度本身内容有缺陷, 主要指制度规定的内容不全面, 不能涵盖企业某一业务的所有方面, 存在制度漏洞。针对以上几种缺陷, 内控建设小组成员可以一一在底稿中进行记录。与此同时, 内控建设工作小组还需要组织人员对各部门主要业务负责人员进行访谈, 通过访谈了解各业务的流程并进行记录。
(三) 业务穿行及发现执行缺陷。
内控工作小组通过索取过去已完成的业务资料及进行现场调查, 通过穿行的方式梳理业务执行过程中的流程, 发现执行过程中的缺陷及潜在风险并记录。
(四) 缺陷汇总与整改。
通过前期对制度设计缺陷及执行缺陷的识别, 内控工作小组将所有缺陷进行分类汇总, 将发现的缺陷上报内控建设领导小组, 由领导小组组织进行全面整改。
(五) 编写内部控制手册。
内部控制手册主要按照《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 详细描述每个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控制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并配上业务流程图, 该手册是以后各部门业务执行流程的参考, 是规范化业务流程, 达到内部控制目的的主要文件。内部控制工作小组根据前期已整改的业务流程编写《内部控制手册》, 要求做到手册业务全面, 流程清晰, 权责明确, 手册中的管理控制流程要明确每个业务“由谁在何时根据什么做何事, 形成何结果, 向谁报告”。手册编写完应交由业务部门进行确认, 对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按要求进行修改。最终确认定稿的内部控制手册装订成册, 印发给各部门参照执行。
(六) 编写风险矩阵。
内控工作小组成员根据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 编写风险控制矩阵, 该矩阵主要列出每个业务每个流程环节中的潜在风险及针对该流程节点的控制措施。风险矩阵是企业业务风险识别的工具, 主要用来识别企业各业务流程设计及执行中的缺陷。在没有外部咨询单位辅助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将风险矩阵作为内控评价时缺陷识别的工作底稿。
以上几项工作完成后,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基本建立完成, 对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整改, 编制了规范化的执行流程, 并用风险矩阵对各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提示, 但内部控制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重点在后期的运行维护工作是否到位。
二、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与维护
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只是内部控制工作的起步阶段, 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与维护才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核心环节。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与维护就涉及到企业每年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估、整改等事项, 企业应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阶段的检查、评估与修订, 做到公司制度流程化, 流程可操作化, 通过业务流程中的授权审批控制业务操作中的风险水平, 通过内部控制的考核与评估监督内控机制本身及进一步优化流程, 修改制度, 控制关键风险点, 如此形成常态机制, 企业才能更好的运营和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咨询经验为某上市公司设计的内控运行与维护的方案:
(一) 年度内控工作目标的确定。
1. 审计部组织各部门、分厂、子公司开展内控工作回顾及检讨, 总结企业各业务各流程环节的缺陷及风险, 形成内控状况分析报告及下年度改进计划。
2. 审计部根据内控分析报告和下年度改进计划及企业战略规划编制年度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及工作方案, 经审计部长审核后报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副总经理复审。
3. 公司每年年底召开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 会议讨论经审核后的年度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及工作方案。委员会会议根据企业战略及目前内部控制状况审议并确定下年度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及工作方案。
经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年度工作目标及工作方案须经参会人员签字并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给各部门、分厂、子公司。
(二) 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监督与考核。
1. 内部控制状况自评。
根据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达的年度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及工作方案, 审计部于每年2月底下发关于各部门、分厂、子公司开展内部控制自评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部门按照公司《内部控制手册》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对部门工作流程规范性及潜在业务风险等进行自我评价。
审计部根据年度工作目标设计各部门的内部控制自评工作底稿, 底稿设计要求能识别出关键业务环节的风险, 真实了解部门工作情况。
各部门设置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专员, 由负责部门具体业务的副部长或业务主管担任, 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专员根据审计部的内控自评价工作底稿, 通过了解部门各业务员的工作情况填写内控自评底稿, 同时根据公司年度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及本部门的现状撰写部门内部控制现状评价报告及改进计划, 报本部门部长审核并签字确认。经审核的自评价工作底稿、内控现状评价报告及改进计划须经部门分管副总经理签字后报审计部汇总。审计部根据各部门提交的自评底稿、内控现状评价报告及改进计划汇总编制详细的年度内部控制工作自评报告及改进计划报分管领导审核后报总经理签字后备案。
2. 内部控制执行与监控。
各部门在工作中应按照《内部控制手册》中的业务流程要求执行文件的拟定、申报、审核、审批等工作及业务操作。各部门按照年初提交的内部控制改进计划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降低业务风险的目的。在提交业务流程调整申请时, 调整方案须经审计部审核, 审计部根据流程调整幅度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大小决定是否请相关内部控制专家进行评估, 审计部须在申请文件中签署关于流程调整的内控风险评估意见, 之后申请部门根据公司相关制度及《内部控制手册》的要求提请相关部门及人员审批。审批后的调整方案须交审计部备案。
审计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生产、销售、研发、基建等重要业务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突击检查, 检查时应根据《内部控制手册》要求对应部门提交相关业务执行审核、审批的证明材料, 也可以采取现场勘察、不定向访谈等形式了解各部门不同业务的执行情况, 检查中应做好检查记录、访谈记录, 形成工作底稿, 按类别对检查资料进行存档。检查完成后应形成检查报告交审计部处长审核后报总会计师、分管副总经理及总经理审阅。
3. 内控执行情况年终检查。
每年10月左右, 审计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内部控制手册》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对各部门、分厂、子公司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年终检查, 检查前应拟定检查方案。检查中应抽取重大投资、筹资、工程项目、研发、销售、采购等业务为样本进行内部控制穿行测试, 详细了解业务执行流程, 发现业务工作中的舞弊等行为。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检查需进行大量访谈、访谈对象应为各部门分管领导及业务执行人员, 为保证访谈的真实有效性, 访谈前可不征求被访谈部门领导意见, 采取随机访谈形式, 访谈中应做好访谈记录并存档。
内部控制检查过程中所有穿行测试材料应取得复印件, 随同该业务的测试底稿、访谈记录一同形成检查文件, 分类存档。检查结束后审计部应对每个部门、分厂、子公司出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年终检查报告, 详细汇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检查报告原则上须经被检查部门领导签字确认,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舞弊、越权操作等问题且须进一步调查的事项可以不经被检查部门领导签字, 但应取得充分的书面及访谈证据。
内部控制检查报告须经审计部部长签字后报总会计师及分管副总经理审核, 审核后报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审阅, 由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组织审计等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检查或采取相关治理措施。经审阅后的检查报告应由委员会成员签字, 并由审计部存档。
审计部在编制内部控制检查报告的同时应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及披露等按《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执行。
公司应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情况定期组织修改《内部控制手册》, 根据过去内部控制执行中对流程进行的优化及检查发现的问题修改《内部控制手册》, 使《内部控制手册》中的流程更加符合企业的管理要求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业务风险。《内部控制手册》的修改由审计部组织, 修改后应按要求报相关领导审核, 最后应根据公司制度修改的流程经决策机构审批后下达。
4. 监督与考核。
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部门为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应设置监督专员, 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自评、执行、年终检查等环节的监督。委员会应开放多条信息反馈与投诉渠道, 设置投诉箱、投诉电话及投诉邮箱等接受各部门和人员的投诉, 防止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在执行内部控制检查工作中徇私舞弊。
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结果与各部门的业绩考核挂钩, 在内部控制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追究相应业务人员及分管领导的责任。
各部门负责人在内部控制部门自评时负责本部门风险及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配合审计部的内控评价、检查等工作。对于公司确定的内部控制整改方案积极配合落实整改。对于要求整改的内容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到位, 被外部审计或者其他部门发现, 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
以上方案通过落实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运用内部控制建设阶段的成果, 构建内部控制“目标确定→执行→监督→检查与总结→确定下年度目标”的管理闭环, 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内部控制的运行从长远上来看并不是以上的年复一年的检查与修订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初期, 企业很多方面管理还很不规范, 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流程梳理, 逐渐优化流程, 完善制度, 再通过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这些修订后的流程与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同时发现新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如此反复, 最终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解决手段形成管理制度, 固化到企业业务流程中去, 企业将实现制度全面, 流程清晰, 高效管理的目标。
摘要:2012年是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的第一年, 各企业加大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多数上市公司聘请外部咨询单位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以达到监管要求, 但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与维护则考虑甚少。本文从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出发介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方法, 重点介绍了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后的运行与维护的方法, 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运行、维护以达到常态化运行提供可操作性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运行,维护
参考文献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公司从2005年引入GB/T19001—2000 GJB9001A-2001版质量管理体系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2011年 9月通过了军品综合评议后的(3)员工对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明确了自身工作和产品质量的关系,反映在工作主动性有明显提高。
2、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为实现质量目标的重要手段已进一步得到了明确。
(1)通过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全体员工在一年中通过培训、实践、巩固,提高四个阶段的过程,体会到:标准的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是减少了工作的失误的保证,增加了识别改进和实施改进的能力。
(2)对各项管理工作部分员工能根据标准的精神举一反三,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齐头并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公司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今年是基本达标的,质量方针的贯彻是有效的。
二、质量体系运行的收获及取得的成效
公司于2005年开始建立实施GB/T19001—2000 GJB9001-2001质量管理体系,发展至今质量体系已经运行达7年之久。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增强了客户满意度,而且树立了较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树立质量意识与质量管理理念
通过体系建设过程中多种形式的质量教育和系统的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不仅增加了责任感与质量工作的危机感,树立了质量管理的理念,意识到通过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人负责,有据可查,提升了管理水平。
2建立了科学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系统循环式的运行方式 公司各项工作都处于比较严格的受控状态。公司的文件,行政文
件,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都进行了有效管理,均按照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各部门都建立了文件清单,质量职责等,合理运用各项管理机制和表单进行工作的管控,方便了日常的管理工作。通过定期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评审、工作质量检查,运用数据分析等各种科学手段,对系统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力求不断改进工作,促进系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预期的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
3促进了公司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按照标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过程要求,结合工厂实际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规范了生产、研发过程。做到各个过程、各个活动“有人负责”。为确保各个过程受控,明确了各项活动的要求、并通过管理办法,技术文件、工艺文件以及工艺流程卡等文件化的形成,促进了生产科研过程规范化。4提供了顾客满意,增加了顾客信任。
通过策划活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通过记录控制,保留数据痕迹,实现了可追溯;通过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保证了数据可信性;通过采购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把住了产品质量关;通过加强与顾客沟通,及时了解了顾客的要求。通过贯彻实施质量体系,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增加了顾客的信任。
三、存在问题及纠正改进措施
(一)对市场信息和顾客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不全,只是简单的对顾客满意度进行了机械式的统计分析。
(二)由于对标准理解的不深,质量体系管理的各个过程的控制还需
加强。
鉴于此,改进措施如下:
(1)全面收集与顾客有关的信息收集方式、方法多样化、多元化,增强顾客满意的途径,并通过对市场信息和顾客信息的分析确定新产品的研发方向和项目。(2)加强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公司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过程进行控制。运用PDCA循环和过程方法对各个过程实施控制。企业的操作规程管理、产品开发管理、生产管理、材料管理、人力调配、生产环境等都要由操作规程提供基本依据(简称人、机、料、法、环)。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会更加严格。如何按照标准积极开展过程控制、客户满意度的测量、服务、纠正预防措施等有效的持续改进工作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我们相信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会克服种种困难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取得更好的成果。
管理者代表:陈照茹
双体系工作运行以来,公司实施了多次内审和管理评审。特别是近年来在公司各级各部门同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深化贯彻“优化管理,科学发展”,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创新管理机制,开展精益化管理,实现“一流的品质、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企业”,不断健全自我完善机制,实现了持续改进,完成了公司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为公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将一年来办公室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质量方针、目标执行情况:
我们公司办紧紧围绕质量方针目标作为行动指南,逐一对照、逐一落实,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对与生产实际有不相符的文件、记录作了修改和优化,现已落实按相关程序分发到各部门,让各部门参照执行,确保全年质量目标、方针的顺利实现。
二、文件管理和执行情况
一年来,我们对文件的管理不松懈,坚持文件的有效检查17次,写好记录,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文件记录与工作运行不相符的地方做了适当修改优化,贴近实际、便于管理,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使所有文件和规章制度的运行符合相关程序。
三、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对于在内审和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有效实施。通过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看,措施是有效的,效果是显著地达到了持续改进的目的。
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情况
为了达到公司所有从事与环境质量有关人员的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相应岗位的要求,我们对各部门各相关岗位及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以满足岗位任责要求。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加强各部门负责人的能力和意识培训,制定完善和优化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公司中层和职工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公司培训计划,各部门制定根据自已的职责,分别实施了培训。
2、定期分批组织有关特种作业人员参加资质培训机构培训。培训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合格率达到100%。除组织外培外,各部门还根据工作需要及工作特点,分别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公司内部培训。
3、组织各部门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内培采取笔试、口试和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合格率达100%,全部填写了培训记录,今年的员工的教育培训计划实施还有点偏少,有望在明年能加大培训推广力度,舍得人才投入,把全员教育培训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4、目前,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能保障产品质量控制的需求,并不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为公司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保障和管理型人才。
五、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培训计划完成率100%,新员工岗前培训率100%,三级安全培训培训率100%,2、档案管理规范率99%
3、员工考勤汇总准确率98%
5、文件受控率100%
6、法律法规更新1次,总体运行良好,符合质量方针要求。
六、办公耗材等使用情况:
具不完全统计,一至十一月份:请购A4纸张18箱到目前使用11箱,库存7箱。彩色纸13本,装订压条5个型号共90根,各种表单,操作记录印刷6350本,打印机墨粉11合。
七、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年的体系运行,公司不论从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体系运作的各个环节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的现场管理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公司对管理人员环境质量控制的培训工作次数偏少。
改进的建议:
1)加强对部门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培训;
2)加强对环境质量运行体系运行过程要求,加强检查和控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3)做好预防性的环境质量控制,从制度上建立一套预防的控制体系。
4)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5)严格把好检验关,保证产品质量、进度;
6)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保证安全生产。
总结一年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ISO9001-2000和ISO14001:2004标准的要求,生产和服务过程的全部质量活动控制有效,基本具备了监督审核的条件。
希望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双体系管理,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质量环境管理水平,以客户满意的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公司办
管理评审会:
体系运行以来,我们积极筹措和及时安排资金,以保障体系运行的需要。作出了“资金计划”,并定期作好“资金使用情况的统计”。
根据统计,截至上个月,公司在质量、环保和安全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将近一百多万元。主要项目包括:各种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检测、员工的职业病体检、收尘器的检修及技术改造、消防器材设施的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特殊工种人员的取证及复审、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购置必要的产品检验仪器设备等等。
由于资金的充分提供,有效地保证了这些工作正常进行。
资产财务部
【公司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质量体系运行分析报告10-19
2024年公司质量月活动总结报告10-22
公司三体系运行总结09-24
设备部质量体系运行报告07-05
公司质量体系文件11-24
公司质量管理文件06-11
公司质量管理工作06-14
公司质量文化建设11-04
公司质量月活动方案10-04
公司安全质量工作总结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