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教案(共10篇)
既选择远方,必风雨兼程
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讲义 专题五 质量与密度
【考纲要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理解密度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3.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4.会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
一、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要点诠释:
(1)单位:国际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
(2)质量的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3)测量:
教育成就梦想
知识引领未来 我在学习的路上
既选择远方,必风雨兼程
考点
二、密度及测量
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要点诠释:
(1)公式:
变形:
(2)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
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ρ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ρ成正比。
(4)图象:如图所示:ρ甲>ρ乙
(5)测体积——量筒(量杯)
①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②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教育成就梦想
知识引领未来 我在学习的路上
既选择远方,必风雨兼程
(6)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7)测液体密度:
①原理:ρ=m/V
②方法:a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c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d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考点
三、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可以算出它的质量。
3.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可以算出它的体积。4.判断空心实心。
教育成就梦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二.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画面二: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的构造及成像 配文:电子显微镜一般是利用电子透镜聚焦电子束,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物体图像的设备,属于电子光学仪器。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披长比光波要低几个量级,所以有高分辨成像的能力。一种透镜式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可达到0.3nm。 为解决纳米级检测与加工等问题,美国IBM公司的G.Binnig等人于1982年制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于1986年又相继制出可用于绝缘材料检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两镜均可达到原子级的分辨率(十分之一纳米),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扫描电子隧道显微镜的基础是量子力学揭示的隧道效应。 继后,又有人研制出磁力显微镜(MFM)与静电力显微镜(EFM)等等,形成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族。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此后的发展是由表面几何形体的检测到表面微观物理量的检测,从表面检测又发展到对表面进行原子级的加工和修整。 在探针上施加一定的偏压,它可以从工作表面“浮获”一个原子,然后将其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再予以释放。因此,就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原子操作,或分子组装。有人曾以STM针尖移动被吸附在Ni原子表面的Xe原子,组成“IBM”三个字,每个字母的长度仅为4nm。我国科学家在隧道显微镜下,成功地将24个铜原子在铁厚子表面围成一圈。 纳术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三.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 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板书:3.望远镜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板书设计】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4.照相机和投影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分析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竞赛法。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师: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师: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升起、升高、爬升、跳跃……(上升运动)生乙:下落、下降、下沉、降落、下潜、垂落、下跌、急降、扑通坠落、倒下、摇摇欲坠、低垂……(下降运动)生丙:急旋、回旋、转动、环行、兜圈子、旋转、扭转、自转、绕转、盘旋……(回转运动)生丁:摆动、振动、抖动、摇动、颠簸、颤动、摇晃、颤抖、晃动、波动……(振动运动) 第 1 页第 1 页 生戊:小跑、飞奔、驰骋、跑步、迈进、漫步、蹓跶、爬行、蹒跚、跳起、前进、急速、飞速、迟缓、缓慢…… 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2.诗歌与运动。 师:请你说出与运动有关的诗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涛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描写了登楼远眺看见远方太阳,黄河流水的运动情景,读此诗,人们联想远方正在发生的一幅绚丽多彩、气势雄浑的运动景象:一轮落日正缓缓沉下,远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全诗含义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生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诗句描述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 生丙广”“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二轮抢答获胜小组。3.音乐与运动。 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聆听。 师:你们听了二、三段,四、五段,七、八、九段后各有什么感受?或你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请大家抢答。 生甲: 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泼滴沥,响彻空山。 生乙: 四、五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澎湃之观,具蚊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凡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生丙: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漩伏微讴,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音乎!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三轮抢答获胜小组。 师:请两位同学起来唱古琴曲《流水》的第一主题旋律,并给小组加分。4.绘画与运动。 师,古今画家都想法在静止的图画上表现运动。16世纪的画家和作家在论绘画艺术时曾说过:“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请大家抢答。 生甲:用色彩表现运动。 生乙:用线条表现运动。 生丙:用形态表现运动。 第 2 页第 2 页 按小组发言统计,评出第4轮抢答获胜小组。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师:请大家阅读P17,小明看到的情景。想一想小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为什么说花花运动得真快? 生:阅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以树为参照物。 生乙:以院墙为参照物。 生丙:因为小狗花花的位置发生改变。 师: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 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 ②同步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空中的运输机与加油机。 生乙:传送带上的货物。 生丙:一起放学并排行走的两位同学。 生丁: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16 作业2、3、4。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二)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第 3 页第 3 页(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代表动物:水螅,还有水母、海葵、珊瑚虫) 1、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虫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P5图 2、水螅的体形辐射对称,即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辐射对称)这种体形的优点:该身体结构便于水螅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水螅的身体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 两层细胞中间填充着他们分泌的胶状物质。由内胚层构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与口相通。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他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5、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可堆积构成珊瑚礁,它不仅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岸,还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二、扁形动物(代表:涡虫 ) 1、蜗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可以分清前后、左右、背腹。 P6图 2、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即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的优点:能够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3、扁形动物中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很少,多数扁形动物是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如华枝睾吸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就是常见的人体寄生虫。这些寄生虫消化器官简单,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4.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代表动物:蛔虫,还有蛲虫、钩虫、丝虫、线虫。) 1、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2、消化管结构简单,以人小肠里的半消化食物为食。P8-9图 3、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无专门的运动器官,仅能缓慢蠕动。 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细长,呈圆柱形;②体表有角质层。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二、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蚯蚓)还有沙蚕、水蛭等 1、体形:呈长圆筒形;前部有一段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不同,称为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 2、身体有许多相似环形体节构成,分节使运动灵活。 3、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刚毛),触摸有粗糙感觉。 4、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有助于呼吸),所以实验中应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5、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过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 7、蚯蚓对人类的益处:①疏松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质;③处理垃圾等有机废物。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扇贝、文蛤、缢蛏等) 1、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群。 2、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P12图 3、双壳类动物用足缓缓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4、软件动物的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对人类的价值与危害 二、节肢动物 代表动物:蝗虫,还有蝉、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虾、蟹、蚊、蝇等。 1、节肢动物是的动物类群,目前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的一分类 2、蝗虫身体分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胸部(前足、中足、后足、两对翅)、腹部(气门)三部分。P15图 3、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已,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 4、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5、节肢动物因附肢分节而得名,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第四节 鱼 1、前三节认识的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本节鱼以后的动物身体内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我国有淡水鱼1000多种,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我国的海洋鱼有种。 3、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①前进动力:躯干部、尾鳍;②前进方向:尾鳍;③保持平衡:腹鳍;④感觉器官:侧线。P20-22图 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有: (1)流线型,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2)体表有鳞片,表面有黏液,起保护身体作用。 (3)鱼的脊柱支撑身体,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重要作用。 (4)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鱼用鳃呼吸,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鳃丝中密布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4、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我国于1986年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以“养殖为主”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还有:蟾蜍、大鲵、蝾螈 1、蝌蚪形态和内部结构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在水里生活。蝌蚪发育成青蛙后,尾和鳍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生活,属于两栖动物。 2、青蛙的外形特点: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呼吸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所以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青蛙皮肤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呼吸。P25图 3、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两栖动物的益处:减少农作物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的污染。 二、爬行动物 代表动物:蜥蜴,还有:龟、鳖、蛇、鳄、恐龙等 1、蜥蜴的外形特点:头部有颈,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蜥蜴的肺比青蛙发达,气体交换能力更强,只靠肺呼吸。 3、青蛙在水中产卵并受精,而蜥蜴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第六节 鸟 1、鸟的种类很多,是脊椎动物中数量仅次于鱼的一个类群。 2、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以外,绝大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 3、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有哪些呢?P33图 (1)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2)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羽毛 (3)骨骼轻、薄、坚固,减少体重;胸骨上有龙骨突;胸肌发达。 (4)视觉发达,有的能在飞行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体外,减轻重量。 (5)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4、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5、鸟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起保护作用。 6、鸟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第七节 哺乳动物 代表动物:鲸(不是鱼)、猴、蝙蝠、马、象、兔、狼等 1、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除了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2)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的摄取食物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P38图 (4)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2、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家畜是由野生动物驯养而来的,是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2)野生动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重要作用;(3)导盲犬、警犬、军马等是人类得力的助手。(4)哺乳动物对人类的困扰:鼠类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还会传播疾病。 背生物的诀窍 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初中生怎样学好生物学 该背就要背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诵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有相应的公式,地理有地图,而初中生物背诵的内容就相对冗杂。其实只要上课听讲足够仔细,概念理解较为透彻,背诵不会太难,只需要多多重复。 刚开始背的时候,可以先结合着图进行复述,再与课本原话进行对照,找出自己说的不规范的地方,然后把课本上的原话背下来;考前突击的背诵,则要一遍一遍重复课本上的原话,力求语言表达准确。 学以致用 初中生物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这些原理时,就要考虑它能帮助解决生产上的什么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重视图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过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身边物体多作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2)力的初步概念。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 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 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7加油站。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共同点归纳出来。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归纳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101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 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 生乙:(d)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 生丙:(L)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 生丁:(c)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 生戍:(c)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棒,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棒。 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玻璃棒,受力物体是纸屑。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 板书: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 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 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生了: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 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正确,归纳得很好。 演示实验: 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块吸引铁块。再固定B,看到A向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 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103,图6— 3、图6—4,阅读下方文字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生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而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0加油站内容: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你们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归纳得很全面,大家掌声鼓励。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①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二、例题 1.悬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说明这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 2.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向下蹬跳板,人就腾空。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解答、教师给予启发 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下面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104,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阿基米德原理 基础知识巩固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称量法:F浮= (用弹簧测力) 3.浮力的大小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 = 平衡法(漂浮或悬浮):F浮= 压力差法 F浮= - 4.:F浮= G排= 好 题 必 刷 一、选择题 1.潜水艇从水面下10米处潜到水面下15米深处,潜水艇受到的() A.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B.浮力不变,压强增大 C.浮力增大,压强不变 D.浮力增大,压强增大 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重力 3.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伟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块深度增大时,水对烧杯底的压强减小 B.铁块深度增大时,测力计的示数增大 C.向烧杯中加盐并轻轻搅动后,测力计示数会变小 D.用体积相同的铜块代替铁块,测力计示数不变(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 4.沉船打捞人员完成水下打捞任务后,不断上升且未出水面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B.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C.所受浮力不变,压强变小 D.所受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5.如图所示,体积相等的三个小球静止在水中,关于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正确是() A.FA>FB>Fc B.FA<FB<Fc C.FA>FB=Fc D.FA<FB=Fc 6.如图所示,悬吊的实心金属球缓慢浸没于盛满水的大烧杯水中,沉到底部,则从大烧杯溢出流入小烧杯中的水和此金属球的关系是() A.两者体积和质量都不相等 B.两者体积相等,小烧杯中水的质量较大 C.两者体积相等,小烧杯中水的质量较小 D.两者质量相等,小烧杯中的水体积较大 7.某同学将一质量为300g的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80ml的水,则金属块受到的水的浮力是(g取10N/kg)() A.0.8N B.3.5N C.2.2N D.3N 8.浸没在水中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和铜球(已知ρ铝<ρ铜),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为() A.铜球大 B.铝球大 C.大小相等 D.无法确定 9.下面四个情景中,受到的浮力增大的是() A.从海岸沙滩走向深水处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D.在港口卸载货物的轮船 10.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圆形容器甲和乙中分别盛有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两容器中的液面刚好相平。现将一金属小球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的液体中,金属球都沉在甲、乙两容器的底部,金属球在甲中受的浮力为F甲,在乙中受的浮力为F乙,则正确的是(金属球沉底且液体均无溢出)() A.F甲<F乙 B.F甲>F乙 C.放入球前,甲容器底液体压强大 D.放入球后,甲容器底液体压强增加的多 11.如图,将水加至水杯的溢水口处,再将一铁块从液面开始,缓慢、匀速放入至杯底,排出的水流入右侧烧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完全浸入后,随着铁块的深度逐渐增大,排出水的重力不变 B.溢出水的重力定等于该时刻铁块所受的浮力大小 C.浸入过程中,铁块所受拉力始终小于铁块的重力 D.铁块所受的浮力与铁块所处的深度有关,深度越大,所受得浮力越大 12.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有以下四个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乙→甲→丙→丁 D.丁→丙→乙→甲 13.如图某实验小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时,发现所测浮力的大小大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 A.测量浮力大小时,物块碰到容器底部了 B.测量浮力大小时,物块没有浸没在液体中 C.测量时,溢水杯中的液面没有达到溢水口 D.测量过程中,按bcda的顺序测量了 14.如图所示,压在杯底的乒乓球,上浮时会弹离水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乒乓球弹离水面后上升,获得的能量源自水的重力势能 B.乒乓球自1至3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始终不变 C.乒乓球自1至4的过程中,水对杯底的压强先不变后增大 D.乒乓球自1至4的过程中,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始终不变 15.小石块放到水杯中会下沉,石块没入水面后在水下继续下沉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是() A.所受浮力不变,压强变大 B.所受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C.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D.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二、填空题 1.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直到全部没入的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变 (填“大”或“小”)。 2.重力为15N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重力与浮力的合力大小为10.1N,其受到浮力的大小为 N,方向为,它的体积为 m3。 3.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装满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水从固态变为液态,密度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如图所示,一正方体木块漂浮在烧杯的水面。若向烧杯中再注入少量的水后,烧杯底所受水的压强,木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木块所受的浮力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小明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做了如下实验。在溢水杯装满水时,他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甲乙可得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N,根据图31中丙丁可得石块排开水的重力为 N,从这个实验可知,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金属块排开水受到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如图中所示的大鱼和小鱼的争论中,鱼的说法正确,这是因为两条鱼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它们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大小有关。 三、实验题 1.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ρ水=1.0×103kg/m3) (1)如图所示,在物块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水中的过程中,左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物块受到水的浮力,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实验中所测的物理量可列等式 (用字母表示),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3)由实验中的数据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N,物块的体积为 cm3,物块的密度为 kg/m3; (4)同学们用酒精代替水继续实验,发现此时的F3变大,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用酒精继续实验的目的是 (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4.C 5.D 6.C 7.A 8.B 9.A 10.A 11.D 12.B 13.B 14.A 15.A 二、填空题 1.大。4.9; 2.2.竖直向上;5×10-4。 3.相同;相同;变大。 4.变大;不变;不变。 5.1;1;等于。 6.大;液体的体积。 三、实验题 (1)B;(2)2;等于;(3)小于;(4)3;(5)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该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易错题必做 1.如图甲所示为一个浮力感应装置,竖直细杆的上端通过力传感器连在天花板上,传感器可以显示出细杆的上端受到作用力的大小;下端与物体M相连,水箱的质量为0.8kg,细杆及连接处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向图甲所示的空水箱中加水直到刚好加满,图乙是力传感器的示数大小随水箱中加入水质量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箱加满水时,水受到的重力为60N B.物体M的密度为0.2g/cm3 C.当向水箱中加入质量为2.2kg的水,力传感器的示数变为F0,F0大小为1N D.继续向水箱中加水,当力传感器的示数大小变为5F0时,水箱对地面的压力为39N 2.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明将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调零,然后将溢水杯放到电子秤上,按实验操作规范将溢水杯中装满水,再用细线系住铝块并将其缓慢浸入溢水杯的水中,如图所示,铝块始终不与溢水杯接触。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强变大 B.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细线对铝块的拉力等于铝块排开水的重力 C.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电子秤示数不变 D.铝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铝块未浸入水中时相比,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力变小 A. B. C. D. 3.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有上下两部分均为柱形的薄壁容器,两部分的横截面积分别为S1、S2.质量为m的木球通过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细线受到的拉力为T,此时容器中水深为h(水的密度为ρ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图玻璃杯中盛有清水,一长方形木块漂浮于水面,其下用细线系住一个实心铁球,则() A.木块所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水重力不相等 B.铁球所受到的浮力与它自身的重力相等 C.若剪断细线,铁球沉到杯底(未撞破玻璃),则杯中液面升高 D.若剪断细线,铁球沉到杯底(未撞破玻璃),则杯中液面降低 5.小明有一立方体金属块,他将金属块浸没在某种液体中,如图甲所示,在将金属块缓慢从液体中竖直提出来的过程中,画出了测力计读数F随提起高度h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不考虑液面的变化),则() A.金属块密度为4.4×103kg/m3 B.桶内液体密度为2.5g/cm3 C.正方体提出水面过程中,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是不变 D.正方体上表面接触液面至完全拉出的过程,正方体移动8cm 6.同学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图甲)。课后复习时,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及弯曲玻璃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1)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 ;弹簧秤B的示数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A’ F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对比甲、乙两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 ① ;②。 答案: 1.D 2.C 3.C 4.D 5.A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与非光源; ②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8③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 =3×10 m/s。(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难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 三、演示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准备 激光笔,装水的烧杯,玻璃砖,三角板,液体喷雾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活动:PPT展示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光。】 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发光的电灯,燃烧的蜡烛,太阳,水母,萤火虫„„) 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发光)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像在晚上我们能在教室里做作业,能看到课桌椅,要是我们把灯给关掉了,那你还能不能看到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反射了其他的光,像电灯,白天里我们看到的树木、房子,也是因为他们受到太阳的光照,然后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 大家说月亮是光源吗? 月亮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所以天上的星星并不是都每个都自己在发光的,有些是反射了其他的光然后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像月亮这种自身不发光的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行星,像太阳这种自身会发光的天体我们叫做恒星。 二、光沿直线传播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有谁知道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 实践出真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推断对不对。实验一: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往空气,往空气中喷水。很明显的看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二: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入水槽,水槽盛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实验三: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很直观的发现,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像激光这种就是一条光线,那太阳就发出一条光吗? 我们用平行的光线来表示光束。 【了解点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及平行光线】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实例及应用: 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来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能解释日食、月食。 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激光准直,还有每天课间操排队时要向前看齐;军训打靶时,眼睛要看齐缺口、准星和靶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点一线,解释小孔成像【在晴天里,树荫下的圆斑是太阳的像】 三、光的速度 提问:光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 活动:声与光传播速度的对比 思考: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介绍伽利略测量光速的实验)光速为c=3×10 m/s 想想议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估测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你有多远?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3、光的速度 六、课堂练习 七、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P22第17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一、光源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路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激光准直、排队、小孔成像、打靶) 三、光的传播 http:// 第三节 快与慢 一、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是: (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四、教材分析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五、教学思路。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思路如下: 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5、巩固反馈,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比较分析、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幻灯片、玩具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表格。 六、教学过程 1、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 前后4个同学一组,每组桌上有两辆不同的电动玩具小车、刻度尺。让两辆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让学生自主探究。 生:小车在相同进间内,路程长的运动的快。也可以说在相同路程内,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可适当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例如:一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学生可能回答,用路程比上时间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可能答出用时间比上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对于后一种回答学生如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主要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根据学生对速度的了解,结合学生小学所学速度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哪一种比较方法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讨论后得出在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① 速度概念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然后根据学生小学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顺利总结出速度的公式。u= s t ②速度的公式 ③速度的单位 师:路程与时间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路程:米,千米,厘米等,时间:秒,分,时等。 师:速度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常见的有米/秒、千米/时,用符号m/s、km/h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米/秒是速度的基本单位。演示单位换算,让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例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你1km处产生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的雷声? 让学生运算,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做题要注意规范。(教师做示范) 已知:声音传播的速度u=340m/s,路程s=1km=1000m。 求:听到雷声需要的时间t。u= s t 解;由可得 t= s.= 1000m.=2.94s u 340m/s 答:需要2.94s才能听到相距1km处的雷声。 师:要想测出物体的速度,需测出物体的哪些物理量? 生:路程和时间。 师:每组同学桌上有电动小车、刻度尺、停表。请同学们自已设计实验,测出电动小车运动时的速度。并填写在实验表格内。 学生实验:测电动小车的速度 实验表格: 路程s/m 时间t/s 速度u/m.s-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信息拓展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例如;人步行时的速度为1.2m/s;骑自行车时的速度为5m/s;火车运行时的速度为28m/s等。向学生介绍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量速度、汽车的速度仪、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通过运动员夺冠的画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④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看课本第27页图2-25。 师: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行驶,在这条公路上取任意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同学们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填写表格,并分析汽车的运动特点。 表格1: 路程s/m 200 200 200 时间t/s 10 10 10 速度u/m.s-1 得出数据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如一;在各段路程中,它的速度是不变的。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并强调,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让学生看课本第27页图2-26 师;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同学们计算它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填写表格,并分析天鹅的运动特点。 表格2: 路程s/m 150 200 300 时间t/s 15 15 15 速度u/m.s-1 得出数据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它在各段路程中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引出变速直线 运动的概念: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学生容易明白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性。向学生强调不能张冠李戴。 3、反馈练习 (1)一辆火车作习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50m,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为________m/s。合__________km/h,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m.(2)一人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4m,求:①前2s内的速度是_________m/s。②3s内的速度为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_______m/s.(3)小华乘车外出时,注意观察公路边的里程碑,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如下表,试分析:汽车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在整段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观察次数 1 2 3 4 里程数s/km 10 20 30 40 观察时刻 6:30 6:45 7:02 7:22 4、小结 (1)知识 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研究方法 用双元相关物理量来表示一个新物理量的方法,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5、作业; 课本第28页1、2题。 实践活动:测出自已从家到学校的步行速度。 七、教学体会。 新课程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目标。与原传统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生活出发,引入课题。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让学生自主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实验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根据原有的知识顺利总结出本节的重点:速度的概念。再让学生利用总结出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运动问题。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归纳出它们有什么特征,并学会区别这两种运动形式,突破了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研究方法上,让学生了解用双元相关物理量来表示一个新物理量的方法。这对以后密度、压强、功率等概念的探究大有好处。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并指明速度并不是判断物体运动的唯一方法,发挥其创造性。 亿库教育网 本学期我担任八二班的数学教学任务。这个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不少学生常在课堂上聊天,不注意听讲,课堂效果欠佳。个别学生表现突出,能轻松掌握各知识点,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本学期教学应注意后进生的转化,努力扭转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排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注意对优等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并给予适当的拓展。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直角坐标系中会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了解特殊点(X轴或Y轴上)的坐标特征;了解在坐标系中点的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一次函数 1.数据4,5,6,7,8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方差是_________.2.五个数1,2,3,4,a的平均数是3,则a =________,这五个数的方差是________.3.若已知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S,那么 另一组数据:3x1-2,•3x2-2,…,3xn-2的平均数为______,方差为______. 4.已知,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是10,方差是2,①数据x1+3,x2+3,……,xn+3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方差是_________,2 ②数据2x1,2x2,……,2xn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方差是____________,③数据2x1+3,2x2+3,……,2xn+3的平均数是_________,方差是_________.5.选择题:样本方差的作用是() A、估计总体的平均水平B、表示样本的平均水平 C、表示总体的波动大小D、表示样本的波动大小,从而估计总体的波动大小 6.从甲、乙两种棉苗中各抽10株,测得它们的株高分别如下:(单位:cm) 甲 25 41 40 37 22 14 19 39 21 42 乙 27 16 44 27 44 16 40 40 16 40 问:①哪种棉花的苗长得高? ②哪种棉花的苗长得整齐? 7.甲、乙两个小组各10名学生的英语口语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组:769084868*** 乙组:***97974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教案】推荐阅读: 物理教案八年级沪科版10-08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欧姆定律2》教案01-12 沪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01-17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20 沪科版初中物理总结09-27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沪科版12-16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11-04 沪科新版九年级物理10-28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说课稿01-12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教案 篇3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4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教案 篇5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教案 篇6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教案 篇7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教案 篇8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篇9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教案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