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科教学改革现状(推荐7篇)

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篇1

一、会计本科税法课程教学现状

税法课程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开考后开设的,近二十年来,税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税法课程教学效果。

(一)现有教材缺乏时效性,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税法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会不断出台新的税收法规,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税法的这种变化,造成教材中经常存在一些已经失效或无用的内容。注册会计师税法教材更新快、权威性强,许多高校将它作为教材用书。但是考试用书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知识点的介绍不够系统全面。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然而“填鸭式”教学仍然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税法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授课教师为完成教材内容不得不用大量时间来讲解税收政策法规,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安排丰富的案例,也无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费时较多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更加枯燥。

(三)实践性教学匮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多数本科院校税法教学恰恰缺少这一环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税法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基本上没有什么关联,也就无法通过已往的经验来形成或加深对税法知识的经验结构。如果能在传统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增添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就可以将直观的经验直接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断地对特定的知识经验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二、会计本科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注意税改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税法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及企业、单位、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颁布新的税收法律、法规,从而使税法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为此,在税法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税收政策的动态,通过订阅权威性杂志、登陆国家税务总局网站等方法,随时收集时事税收政策信息。通过了解税收改革的动向,时刻保持对经济、税收、高新技术方面政策变动的敏感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税务实践保持高度一致。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税法的理论性和实务性都比较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极易造成内容空洞、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可注入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税法教学课堂,提高其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在税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现实启发学生挖掘税收法律、法规更深层次的含义,引导他们理解税法的立法精神。如为什么要取消农业税?为什么要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为什么要将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税合一”?为什么近年来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一再上调?为什么应税消费税的税目由原来的11种发展成为目前的14种?另外,可结合生活经验和有关常识启发学生理解性地记忆消费税的相关税目。例如,过度消费会危害人体健康的烟和酒,过度使用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成品油、鞭炮以及焰火,非生活必需品的化妆品、小汽车,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浪费资源的汽车轮胎、木制一次性筷子等,这些都属于消费税的税目。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很容易从根本上将消费税的税目记得非常清楚。

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情景教学方法仍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但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背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税法教学中的各个琐碎的知识点融会到该情景中,使学生身体力行,从而使他们牢牢掌握税法各知识点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增值税法》内容时,通过提供真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讲解增值税的开具和价外税特征;在讲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时结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来讲解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的计算方法和程序,从而使抽象而枯燥的内容变得具体而生动。又如,在讲授《个人所得税法》内容时,可将听课的学生现场分成若干组,每组设定金额相同但发放方式不同的奖金,以此来解释在同样的收入条件下,不同发放方式对于税收负担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研究《税法》的热情,使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及应纳税额计算方法的相关知识点。

3、对比教学法。所谓对比教学法,是指将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不同事物对立面进行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税法中各项法律规定内容多,知识点琐碎,极易混淆。如果不能准确掌握这些知识点,就可能导致税款计算缴纳错误。如果通过把税法中两个对立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自然会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准确掌握相关知识点。如增值税法和营业税法的征税范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因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是在我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增值税销售的是货物,而营业税销售的是不动产;增值税提供的是修理修配劳务,而营业税提供的是修理修配劳务以外的劳务,二者征税范围无交叉,相互补充。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非传授知识者角色,学生则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在这种教学方法里,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最后综合不同的观点进行点评。

由于税法课程知识点多,而且政策变化特别快,每年都有新的税法条款出现,很多条款都是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因此特别适合选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讨论税法课程内容中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进一步诱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中的税法理论,使获得的概念更加清楚、结论更加准确、记忆更加深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周左右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阅读案例材料,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信息,并积极地思考,初步形成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小组集中讨论做好必要的准备。在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思考和总结,这样学生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就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1、积极创造实习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但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熟悉税务工作的基本流程。由此可见,高校教育中学生实习的力度还应进一步增加。

对于多数高校而言,一般要求学生在大四的后半年进行实习。与庞大的会计专业学生数量相比,会计部门和岗位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找不到对口的财务部门,很多学生被安排在其他部门进行实习,使很重要的实习机会基本流于形式。为此,各院系及专业课老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联系企业、税务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与相关单位进行协调,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前都有到财务部实习的机会。另外,由于学生数量多,学生实习没必要都安排在大四后半年。多数会计本科学生大三上学期就学习了税法课程,大二学习了财务会计,因此实习可以从大三的下半学期就开始安排,实习的时间也可以灵活些,比如利用没课的时间或是寒暑假。通过分批实习的方式,大大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机会。

2、建立税务模拟实验室。税务会计作为一门融税收法律和会计核算为一体的特殊会计,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税法理论知识,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税法和会计知识的能力。因此,为了满足税务会计的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各个税种的计算、熟悉纳税申报的基本流程和各个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列。

基于以上考虑,建立税务模拟实验室是提高高校税法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可自由组合或由教师分配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各成员再按岗位分别扮演税务人员、税务会计,由他们来轮流演示税务登记、纳税鉴定、发票领购、发票认证、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具体的涉税业务。

三、结语

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篇2

1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审计学与财会类、经济类的多门专业课紧密联系,涉及经济法、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对授课老师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判断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的审计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事审计教学的专业老师明显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审计学区别于财会类其它课程,语言文字的专业性强,抽象难懂,缺乏生动形象的案例。授课老师往往具备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审计经验,无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案例,深化学生对审计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审计教学课堂沉闷,师生互动性不强,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设审计专业的国内高校十分有限,审计教师大多毕业于财会类专业,没有经过系统完善的审计专业训练,对审计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有限。从事审计教学人员的缺乏导致教师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探讨教学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审计老师的后续教育培训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自从2000年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爆发后,审计尤其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迅猛。作为审计专业老师,在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务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密切关注审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既定条件、审计标准的发展变化与审计教学结合起来。但是,审计教学的繁重任务导致专业老师缺少足够的时间更新知识结构,引入审计热点,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

2 审计课程安排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大多数高校的财会专业仅开设《审计学》一门课程,课程的安排为每周4课时,并在一个学期完成全部内容。审计内容复杂,理论抽象,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大量讲解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审计内涵。但审计教学计划缺乏类似于《审计学原理》的入门课程,学生很难转变原有的思路,在一个学期内掌握审计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完整的框架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内容,一个学期的课时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一直以来,财会类学生比较适应财务会计的学习模式,即通过反复练习会计分录加深理解。审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适用于反复练习的方法,大量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终能够融会贯通形成深入的理解。如何使学生掌握审计学习方法,理解审计的本质是审计教学的关键。审计课程安排需要充足的时间,连贯的课程设计,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较少的课时量安排导致老师的讲解停留于知识的表面,单纯地完成教学进度,难以借鉴审计热点、实事切入知识内涵。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妨碍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课程讨论,与老师形成良性互动。

计算机审计在社会上已得到广泛采用,但计算机审计课程并未在高校中普及。许多高校没有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造成学生的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不足,很难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各个循环的具体流程有机地统一,提高认知水平。

3 学生积极主动性不强

由于我国正处于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连年扩招,据统计,每年约有800万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但高校教育资源紧缺,许多高校采取大班教学,将上百名学生聚集在阶梯教室共同授课。大班教学的缺陷十分突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主动性较差,使学生感觉晦涩难懂,不愿深入思考讨论,仅仅依赖死记硬背通过考评测试。审计课程的重点,难点分散,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但是学生往往忽视审计的重要性,没有进行相应的准备和总结。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目前主要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前针对审计案例查阅相关资料。集体分析讨论,而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言阐述观点。结果显示,小组讨论的观点大致相同,不能凸显创新性。主要原因是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收集资料,直接引用他人观点,不愿进行独立思考,挖掘案例蕴含的深层次知识。

高校要求会计类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侧重于选择财会类岗位,排斥审计类工作岗位。财会类工作流程较为程序化,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表等,而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没有固定的程序,更多的是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专业实习有助于加强对审计知识的理解,但审计工作量大,学生普遍存在经验不足、判断力差的缺陷,难以应对专业性强的审计实习工作。

4 缺乏适用性强的教材

审计教材大多参照注册会计师审计辅导教材的编写模式,结构严谨包括两个部分,审计理论和审计业务循环。审计理论知识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各部分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初学者感到茫然无措。审计业务循环需要依托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分析判断的实践能力。由于文字信息量大,专业术语多,缺乏生动形象的引例和图示,学生只能掌握零碎的知识,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审计的结构体系。例如初学者学习审计工作底稿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很难清楚地理解审计工作底稿对于审计人员的重要性。许多国内审计教材根据国外翻译而来,语言大多采用直译方式,通过英文的表达方式阐述具体内容,让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涉及到鉴证,认定,审计质量等专业性强的内容时,直译所表现的缺陷尤为明显,同时教材中缺乏通俗易懂的案例或图表也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原因。

5 审计课程测试不合理

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审计课程的考查方式以考勤结合期末考试为主,较少涉及案例分析讨论的结果。而审计课程期末考试体现审计实务操作的内容较少,特别是很难涉及到审计领域的前沿问题。审计课程的考查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期末考试的试卷由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构成,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亦能通过,甚至获得高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考前突击习惯无法得到改变,充分暴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审计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在于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判断能力。合理的审计课程测试不仅能够明确审计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沟通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现阶段,如何安排合理的审计课程测试并没有成为教学的重点,许多高校仍旧沿用一贯的试卷考查方式,极大地影响审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世全.基于实践核心的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3,(3).

[2]杨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审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8).

[3]邵世芳.基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审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9).

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ESP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由单一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型转变。在英语教学方面,各院校的语言培养目的由以往培养单一性的语言学习者,逐渐过渡为培养能够充分掌握一般英语能力的同时掌握本专业实用英语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相较全国性综合高校英语教学学术科研与实用兼重的特点,地方性本科高校的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加应侧重于实际的专业技能英语的实用性,因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教育越来越成为后者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地方本科高校ESP教学存在的问题

1. ESP教学模式仍不清晰。目前,基本的英语理论知识仍是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ESP教学过程的核心,缺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方式与努力。目前,在中国的ESP教学中出现了一种偏移现象,大多数英语教师使用EGP教学模式来进行ESP课程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所谓的“教导”,教师将英语文本翻译成汉语,根据教学要求解释和分析关键点,这在许多没有明显改观的课堂仍非常普遍。不难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也与ESP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一单项的教学传输方式仅将重点放于教师身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会创造一种无趣的学习氛围,这不利于激起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对英语教学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2. ESP教学重视度不够。尽管推行ESP教学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改的共识,但因种种原因,过分强调EGP教学而忽视了ESP教学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地方本科高校尤为严重。比如,学校往往不为学生设置专业的ESP教学课程,老师很少接受ESP培训。因此,EGP教师和ESP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此外,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为了保证学习通用英语课程的课时数,经常性、系统性的减少ESP课程课时数,甚至将ESP课程列为选修课和考查课。这种做法很难确保ESP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相关教学材料不足。ESP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高专业素质的优秀复合型英语人才。对于职业技术人才培训,ESP教学材料涵盖的英语工作和社会服务技能应根据英语专业职位目前的需求来选择。但目前ESP教材的内容中大多数编辑工作由不充分理解ESP课程所要求的ESP教学目标和EGP教学内容的教师完成,其内容缺乏ESP教学的本质、必要的相关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ESP教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教学目标。长远来看,在学习ESO课程过程中很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ESP教学师资匮乏,教学质量欠佳。地方本科高校的ESP教学人员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ESP教学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现有的ESP教师专业程度无法满足培养优秀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要。ESP教学的本质要求英语教师应拥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英语教学能力。但是,地方本科高校的ESP教学人员往往出现过于侧重EGP教学模式的英语教师或过分强调专用领域的专业教师。

二、地方本科高校ESP教学改革

1.融合ESP教学模式与EGP教学模式。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较为扎实,在高校入学时一般已经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及词汇量等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因此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从基础语法知识转换到语言实际应用中去,使学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年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特点的阶段,受我国传统中学阶段教学模式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仍习惯于EGP的学习模式。为了巩固英语知识并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英语教师应继续将EGP教学模式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高强度训练。同时,更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一些有效的ESP教学方法,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和其它专业技能,为其后阶段英语教学方法的改变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第二学年开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进行ESP教学,注意使用听、说、读、写的模块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模块设置,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场景和语境来练习英语。在第三、四学年的学习中,对于学生针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和社会角色的预期,教师应结合ESP和EGP教学设立一些具体的有效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完成相应目标的英语知识储备。

2.编订、理解并应用适宜的ESP教学材料。局限于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ESP教材同时满足不同专业的要求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要求教材的编纂教师应充分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语言需求和学生接受程度。大纲制定者进行教材编纂应满足两个实际:一是应接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从而满足教学目的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逐渐增强,ESP教材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和社会市场的供求关系,使ESP教材内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社会岗位和专业领域的技能要求,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中实用的专业英语技能。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中ESP和EGP在词汇、语法、结构方面的不同,更加关注EGP阶段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促使学生有效快速的转换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由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向应用专业技能顺利过渡。

3.采取创新的ESP教学理念。随着英语语言在我国越来越脱离精英化、学术化,走向大众化、工具化的趋势,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才评估因素。受制于地方本科高校与全国性本科院校在生源、学校知名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劣势,地方本科高校更应面向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来获得优势,弥补不足。因此,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随着现在市场经济和学生就业情况的快速发展,在ESP英语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满足未来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传统的被动教学理念转向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从学校制度设计层面上,可为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数,提供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及专业学习的各类机会,从而为教师的教学理论创新提供实践基础。

4.培养更专业高效的ESP教学人员。目前,缺少专业的教学人员成为限制ESP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地方本科高校,ESP教学主要由专业教师和通用英语教师进行,缺乏专业的ESP师资。尽管一些学校有专业的ESP教师,但教学质量仍远远令人不满意,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提高ESP教学质量,就应当努力培养和招收优秀、高效、专门的ESP教学人员,由这些人员对ESP课程内容充分研究,组织学生主动参与ESP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此外,针对现有的专业教师和通用英语教师,高校应根据不同群体开设分类的ESP课程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专业人才进行短期讲学。

三、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既能掌握一般英语能力的同时也掌握本专业实用英语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全面提升大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教育目标已迫在眉睫。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数量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数中占比最大,正因为如此,ESP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针对英语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广大地方本科高校和教师还需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继续进行探索以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02):22-28.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3]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2009,(02):126-128.

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篇4

本科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国家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青年人群体之中,弘扬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一、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有较高认可度;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了解个体发展与国家前途的内在联系;看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对自己的个人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努力奋斗是紧密相联的。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越来越多的学生党员在学校和建管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有朝气,有热情,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给基层党组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从而在一部分学生(包括某些学生党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现实责任感低下,不能很好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社会责任;有的学生追求名利,表现出实用化、功利化倾向;少数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上工作不顺、上岗挫折、爱情失意,便产生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缺乏应有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有的学生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空虚、无聊且自私娇生惯养,喜欢打耳孔、带戒指配件、打扮、化妆、穿名牌等;向往虚拟人生,容易幻想,沉迷于网络游戏、QQ、谈恋爱等;学习不认真,无动力,学习成绩无所谓。上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

二、理想信念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他们一生走什么路、做什么样的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近几年来,建管系个别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一定问题,甚至走上违纪违规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造成冲击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转型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其思想政治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会更多。一是新旧社会价值目标的转变给大学生带来不适,引起理想信念认识和追求上的无所适从、方向不明。在一些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二是社会价值目标日趋多样,引起大学生目标选择上的困惑。一些错误政治观点、消极的价值观念和腐朽的思想文化,难免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三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图谋的加强,极易造成部分学生价值目标的偏离。市场经济环境易于诱发或强化“金钱至上”、“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四是部分大学生对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体、网络的膨胀而感到手足无措可又新鲜好奇,但由于缺乏对这些新鲜文化新奇知识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更不可能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信念,从而使自已偏离正途,误入迷途。

2.特殊的生活环境及自身发展尚未成熟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长大,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练。独特的生活环境使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现实的责任感减弱, 以自我成才为中心,偏重于现实的个人发展,偏重于对职业和生活理想的追求,缺乏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有一定的反差,言行不一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产生为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其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成熟,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十分丰富,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也并不深刻但却要背负学习、生活、就业三重压力,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他们一旦工作不顺、爱情失意和人际关系紧张,便出现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轻生,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可见,知识经验、人生阅历的匮乏,使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不成熟性、未完善性,从而限制了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与把握。

3.理想信念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影响教育的效果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地方、部门和学校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部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关心支持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不够,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二是教育工作没有适应理想信念教育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的新变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实效性不够,总体效果不佳的问题。三是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如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理论上未能予以充分地说明和解释,造成理论教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甚至滞后于社会实际的发展;偏重理论教育,忽略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使教学内容显得的比较空洞,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导致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问题的淡漠,教育效果差。四是教学方法没有能够及时适应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出现的新变化。具体表现为:面对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仍然以单一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我们仍然延用在利益和分配平均,大家都服从组织分配的环境下形成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面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快速传播的新环境,我们仍然采用原来在“象牙塔”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面对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独生子女,我们仍然应用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的教育方法。

三、当前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因素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消极作用,大力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灌输,已是当务之急。

(一)提高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把理想信念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上来。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属于人的精神生活范畴,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支柱。当代一部分青年学生之所以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感到心灵空虚,无所适从,成为各种错误思想的俘虏,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缺乏坚定的马克主义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强调,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它不但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而且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所提出的最大现实目标,是实践的威力和人类自信力的体现和象征,它不但具有最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且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鼓舞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因此,加强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理想信念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上来是促成其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

(二)注重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状况,规划全程的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具体来说:

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渴望成才,但往往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因而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部分学生因现实社会背景而产生失望、不满和自卑的心理。求知欲强,有上进心,但对所学专业了解很少,学习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对大学阶段的学生生活不适应,不少学生不了解大学学习与中学的差别,不熟悉大学学习特点和规律,不善于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及时地为大学生 “ 号脉诊断 ”,准确把握精神理疗的切入点,即班主任在开学之初,应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切入,结合 “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综合反应 ”,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大学生人生征程新的起点和转折时期的,带有“ 启发性 ”和“ 奠基性 ”的人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适应新的环境,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楚地认识,从而扫清其自卑或自负的心理。

二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不成熟。敢于独立思考,但看问题往往片面。他们努力探索人生、积极思考人生问题,但缺乏意志力和高标准,在个人前途问题上产生各种矛盾和苦恼。在这一阶段,应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并加大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够马上适应,真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进而养成自制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家庭也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当前我们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出现偏差,根本在于传统的丧失,我们国家传统的是非观价值观在学生当中的影响日渐式微。因此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纠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传统用深入到学生思想中去。

三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辨别是非能力和观察社会能力有所增强,对一些重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且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由于即将面对就业竞争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到压力,有的怀疑自己的能力,情绪低落,甚至走下坡路;有的学习热情提高,开始种自觉地投入专业学习。这一阶段应帮助学生醒悟与目标修正,让学生懂得通过大学生活的体验与修炼,根据自身实际和国情以及社会需要,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查漏补缺,同时及时矫正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应迎接检验和挑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迎接挑战,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踏实做事作为自己的择业目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维,要沉稳勿燥,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2.理想信念教育应注意生活化,力避“假、大、空”

当代青年学生有思想、爱动脑,独立意识强,热爱生活并渴望参与生活。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同实际生活、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中渗入理想的内容,体现理想的追求,力避“假、大、空”。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必须帮助他们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信念;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我们必须在正视利益差异和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通过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面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快速传播我们更需要帮助他们识别各种观念和信息;如果说过去我们只要引导他们向往真善美就可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还必须让他们对假恶丑有免疫力。

3.抓住学生自我教育的契机,让自我教育变为理想信念的助推器。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期间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对所受知识的自我理解及自我选择的接受。这一切,都是在自我发展意识中的进步和思考,即所谓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它通过老师、舆论的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更新,使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根据自我发展意识,进行自我教育,就需要寻找自我发展的楷模。只有发挥榜样作用,才能更好的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在理想信念的培养中“润物无声”。自我教育作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既是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又是推进自我发展意识的力量。这表明,只要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榜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以自我认识为基础的自我教育不断深化。

(三)重视环境教育的陶冶、整合作用

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篇5

摘 要:

世纪之交,我国出现了专门从事技术本科教育的院校,而技术本科教育当如何发展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从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四个维度进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比较分析,以期把握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为我国的办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

Abstract:

The universities which take u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s growing up during the time of entering 21st century. It is a new project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a new area for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s how to develop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and curricula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4-year techn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educational model, curricula

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德国建立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科学技术大学、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科技大学(由技术学院升格而来)、英国建立的科技大学(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等所从事的都是此类教育。当时虽没有技术本科的说法,但上述这些院校所实施的教育与本文所界定的技术本科教育却是一致的。考虑到行文的方便,本文姑且将其称为技术本科院校或教育。

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已培养出大量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发展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分析总结此类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规律,有利于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的本土化探索积累相关的素材,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技术本科教育的办学来看,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了解这些就可以大致勾勒出技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

1.经济和科技发展,人才结构变动。20世纪60- 70年代是全球经济经历恢复调整后重新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发展趋势发生变化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以往,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大致只有三种: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和发现;工程师——对科学家的发现进行设计和应用;技术工人——进行实际的工艺操作。而随着技术应用阶段的开发和工艺创新的任务越来越重,于是工程师分化为工程师和技师,工程师专门负责设计工作,而技师进行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工作。由于工程师、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工作职责不同,因此培养目标也有相应的区别。一般而言,工程师由大学来培养,技术工人由中等专业教育来培养。那么技师如何培养?当时许多国家,包括英国、德国等纷纷探索过这一问题,最后都试图举办技术类高等教育来培养这类人才。

2.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思潮涌动。20世纪70年代是技术本科教育纷纷兴起的年代,同样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化社会思潮不断推广的年代。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预见和呼吁。”此后,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为了建构学习化社会,为全体公民提供终身教育,各国和地区都开始反思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增加终身受教育的机会,提供开放式而非终结式的教育。与此同时,技术与职业教育不能是封闭的、终结式的,而应当是开放的、终身性的,能够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观点为社会所接受。这些都为技术本科教育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从实质上推动了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不仅提出了大众化理论,而且暗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各国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洲,德国和英国积极出台政策,以便增加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但又出于对传统精英教育“越来越多,而变得越来越差或将越来越差”的担心,又建立了一套高等技术教育体系,这就是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的由来。在亚洲,我国台湾地区受日本影响成立了技术学院,以后又将之升格为科技大学。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技术本科的建立与发展。而目前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阶段正是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另外,技术本科规模在我国高教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为15%,为17%,为 19%,达到21%。

4.由技术专科升格而成。德国、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陆续发展的本地技术本科教育并不是从一般高等教育分化出来的,也不是重新建立起来的,无一例外都从原来的技术专科教育升格而来。这可以说是技术本科教育创立起来的共同规律。当时,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做法是:采取双轨制来发展技术本科教育。这与目前我国技术本科试点的实践所选择的发展路线相当一致。因为,我国在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也将优秀、成熟的技术专科转为技术本科,且形成双轨制下的高教体系。

二、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1.从人才规格来看。不难发现,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是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为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的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工业技术师为目标、英国的科技大学以培养技术工程师为目标,这说明,技术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结构中属于中介性或桥梁性人才,可以在特许工程师和工程技术员之间或工程技术师与技术员之间起到沟通作用。因此,这类人才既需要相应的理论,又需要娴熟的实践技能。

2.从教育层次和类型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技术本科教育都定位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层次,其中,虽然德国颁发硕士学位,但实质上由于学位制度的不同(德国是二级学位制),它等同于其他国家的本科。但在教育类型上,又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德国把高等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的教育定位于工程教育,认为他们所培养的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我国台湾地区由于高等教育是彻底的双轨制,因此把科技大学的本科教育定位为技术教育,认为他们培养的是科技、工程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英国则比较含糊,没有明确提出技术本科是技术教育还是工程教育,而是把工程与技术合在一起,这也许和英国1992年取消高等教育的“双重制”是有关的,因为取消了“双重制”之后,科技大学也积极向传统大学靠拢,有时甚至运用它们的标准作为升格后大学改革的方向。

3.从人才培养的内涵来看。世界各国或地区除了对培养目标进行概括性的陈述之外,还对所要培养的人才进行较为细致的能力规定。从这些能力规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国家对此类人才的内涵定义: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更强调培养立即能够上岗的人才,它所培养的能力非常具体、实用,强调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多偏重于理论功底和继续学习能力;英国的科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介于前面两者中间,既强调岗位能力,又突出继续学习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1.就与市场结合的深度而言,从紧密到松散,依次为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与市场和企业是全程结合的,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评价等环节,因此其毕业生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本科院校的自主决定权更多一些,自然在就业过程中不如德国毕业生那么抢手。

2.就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而言,三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德国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第三和第五学期为实习期,在理论教学中融人了较多的习题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融人了理论深化的内容,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高度整合,已经很难区分纯粹的理论板块和实践板块了。而英国则不同,虽然也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但轮换的周期很长,学程内只有一次实习,长达一年左右,当然英国也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之后的实验和讨论,虽然没有德国结合得那么紧密,但总体上结合得较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我国台湾地区拥有别具特色的“建教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且理论课中基本没有实践内容,可以说,这一地区的技术本科更偏重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3.就全面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权重而言,三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选择。就德国而言,培养的重要是毕业就能上岗的岗位能力,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占主要地位。而我国台湾地区正好相反,更加注重学员的继续发展能力和就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全面素质。英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强调学生能毕业就上岗,另一方面也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可迁移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两方面兼顾。

四、学院课程的比较研究

1.从课程结构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大致都是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分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可见,这一课程结构的模式是技术本科教育的主流模式。但课程各阶段的比重和内容有所不同,德国和英国第一阶段的比重较小,且该阶段课程与专业相关,而后两阶段是重点,而中国台湾在第一阶段开设了较多的课程,约20-30学分,但与专业无关。

2.从理论教学来看。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都已经开始体现专业特色,而我国台湾地区在这一阶段上公共课,更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德国和英国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融入了实践的内容,如习题和实验,且所学内容以工作所需展开,而我国台湾地区则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体,内容以学科课程为逻辑展开。从效果来看,德国和英国的理论教学更具有实用性。

3.从实践教学来看。德国、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的大多是实习,但方式不同。德国采用“双元制”的方式,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签订严格的合同,有严格标准的考核,且要轮换不同的岗位,且实习的功能较多。在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其实习主要由企业安排,英国的时间较长,但实习要求不如德国那么严格,基本不轮换岗位,不作为员工使用,实习功能单一。从结果来看,德国学生经过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及对企业的认识都超过英国和台湾的学生。

4.从教学方法来看。德国和英国运用了除讲授法之外更多的方法,例如,英国采用讨论、指导、实验、独立学习等,且讲授的比例很小,只有24%。在我国台湾地区则完全不同,教学中是讲授法一统天下,当然也有其他方法,但比例极小。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方法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强化对知识和技能的多方面理解。

五、总结与启示

1.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但要适度。从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背景的比较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某些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如上海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内部的发展都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当时发展技术本科时的状态持平甚至超越。因此,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举办技术本科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因此技术本科的数量也应当与此对应,从实践上来说,发展一些优秀的、成熟的技术本科是可行的,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需要严格控制。另外,从总体上来说,由于我国大陆区域差异很大,因而办不办技术本科和办多少技术本科要依据各地社会条件的成熟程度来判断。

2.技术本科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世界各国或地区对技术本科人才虽然有归为技术教育或工程教育的争议,但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培养中间性和桥梁性的职业人才。但从我国大陆技术本科试办的情况来看,各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有些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定位为“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些定位都没有突出桥梁性人才,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或是工程型人才。另外,对于人才内涵的具体描述,各国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有很细致清楚的描述。就中国目前高职的培养目标来看,还属于比较模糊的状态,需要进一步细化。

3.培养模式上需要注重与市场的互动结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目前我国大陆的技术本科来看,更倾向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培养模式,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但事实上,我国大陆技术本科院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比较松散,而且联系主要放在招生和就业阶段。德国企业与院校的联系比较密切,参与院校学生培养的全程,包括专业设置、规模确定、能力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等,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对于毕业生能力的提高是我国大陆技术本科教育最急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我们不像德国那样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惜花费众多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上岗能力,技术本科的毕业生在技能上可以说和技术专科的学生差不多,甚至不如他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像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那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注重关键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我们所关注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单方面的提高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两方面所形成的综合能力,我们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4.技术本科的课程有待调整。目前我国大陆试办的技术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趋势基本一致,也采取三段式课程,但具体到各阶段比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如第一阶段的课程相比之下比重偏大,课程多为政治、英语、体育等内容,这些课程在各专业完全相同,且比例上比我国台湾地区更多,这些内容可以在中等教育阶段解决。另外,德国和英国在第一阶段就介入专业内容学习的方式,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再如,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德国制定了专门的进阶标准,而且这些进阶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课程各阶段之间环环相扣,这值得我们借鉴。就实践环节而言,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比较相似,实习时间较短,一般为一学期,交替周期长,功能单一,且产学合作不够紧密,往往把学生送到企业以后,就由企业来管,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因此效果不佳。在这一点上,德国做得非常出色,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本科生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篇6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及类型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 (主要是英语) 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造与外语“亲密接触”的环境。美国教育理论家鲍斯顿认为:双语教学是对同一学生群体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一个完美的双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两种文化的自豪感。 (1) 浸入型双语教学:学校使用全英英语教学。 (2) 保持型双语教学:学校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 过渡型双语教学:学校刚开始使用母语教学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二、本科生双语教学现状

本科护理学生是近几年国家护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向。已从原来的卫校、护专、大专, 到如今的本科、硕士、博士, 可看出国家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国际护士的短缺, 涉外医院的增多, 已要求我国的护理人才, 尤其是以本科生为主的专业护理人才外语水平的提高。本科生在学校学的都是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且他们的英语水平都只停留在哑巴英语水平上, 应用能力较低。她们往往要参加国际护士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和雅思托福培训班才能获得出国的通行证或到涉外医院工作, 这难以达到毕业即就业的要求, 由此延误就业时间甚至丧失该次就业机会。

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使用教材缺乏:

我校现在使用的双语教学书是我校自己编写的。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的双语教材。

2.双语教学师资薄弱: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双语教学要求老师能流利的用英语进行日常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表达, 能熟练的用英语传授知识, 甚至用英语思维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并能融会贯通进行讲解和解答。现在护理学双语教学老师基本都是护理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的老师。他们都是英语过六级的教师骨干。但由于我国护理专业教师主修的都是护理专业, 英语水平也很有限, 达不到外语学院的英语教师水平, 口语水平更是无法相比, 还缺少双语教学的经验。

3.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学生的专业词汇和知识背景缺乏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最大“瓶颈”。本科上大部分英语水平四级左右, 参差不齐。听力和口语更是其薄弱项。学校教学以公共外语为主, 专业词汇知之甚少, 以至于双语教学课堂上听不懂, 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因而降低双语教学质量。

4.双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现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开设双语教学, 以基础护理学双语教学为主。但上课方式还是以母语为主, 只是PPT上打上英文, 这对学生专业英语的提高不大。

5.双语教学力度不大:

对于学生没有考试就没有动力, 教师只是课堂上用英语教授一些护理专业知识, 但是课下或者考试中专业英语很少涉及, 甚至涉及不到, 学生缺乏学习专业英语的动力。

四、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措施

1.规范双语教材用书:

教育部应选择的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组织专家编写高水平的适合本国的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用书。国家有统一的护理专业双语教材用书, 这样各个学校才能统一教学内容, 各个兄弟院校可以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2.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教师的授课质量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质量。我们的老师专业水平都过关, 可是外语水平还有待商榷。因此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聘用外国护理专业教师和国内护理专业教师共同给本科学生上双语课。还应让教师进行脱产强化外语培训和出国研修学习等途径。还应定期举办双语教学研讨会, 集体协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最终共同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3.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因给护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专业英语课, 增加专业英语词汇量, 鼓励学生去英语角。老师也应勤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 收听英语广播, 开展课外英语兴趣活动, 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医护英语水平考试和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4.科学合理安排教学:

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使所有学生都听得懂, 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老师应合理安排课程中英语教学的百分比, 争取让学生都能听懂, 并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情趣。可采用多媒体教案, 制作英文课件, 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方法, 提倡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及情景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大力扶持教学手段的改革, 创建校园英语环境, 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课堂上应增加互动性, 给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机会。目前学生普遍认为最理想的双语教学是老师用英文讲一段内容后再用中文讲一遍, 但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但双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应在现有条件下勇于尝试, 摸索出新的的双语教学新模式。

5.加强双语教学力度:

应在课后作业和考试中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熟能生巧、多写、多练、多听才能增加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

摘要:国际护士的严重短缺, 出国进修、就职、深造者显著增加, 涉外病房的建立、外国医院的进入, 均要求护理教育加快双语教学进程。只有循序渐进的增加双语教学, 改进教材,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护理师资外语水平, 增进师生交流, 才能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肖坚, 张红菱.护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护理研究, 2005, 19 (3) :377.

[2]李春卉, 李丽朝, 马春艳.护理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0) :789-790.

[3]Olga M Amaral.Parents decisions about bilingual program models.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001, (25) :1851-1855.

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篇7

关键词:油田应用化学;本科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油田应用化学实验是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两个专业实验方向之一,是把化学理论、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运用于石油钻井、完井、采油、集输及污水处理等工程技术中的实验学科。课程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油气田应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把化学剂结构、性能、作用机理、地层地质条件、工作液施工参数等方面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1月,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应用化学协助组给应化专业一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将应化专业定性为应用型理科,并指出应化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体验,了解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过程,由此架构“学”与“用”的桥梁。实验教学环节也必须体现其应用理科特色的根本,因此加强适合于应化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化专业实验教学之区别于化学专业在于其应用性强,而与工科的精细化工专业的区别又在于其理论性要求高。在很多学校中,应化实验教学从师资配备、内容安排、体系结构和相近的“化学”和“精细化工”过于相似,特点不鲜明,总结如下:

(一)专业性师资缺乏

很多学校的应化实验教师多来自相近的化学或精细化工学科,往往前者重理论轻实际,而后者重实验环节,“工科”倾向明显,缺乏理论高度。在很多重点院校,大量的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由研究生担任,虽然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解决专业实验教师的紧缺,然而由于他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实验水平参差不齐,对实验内涵的掌控以及突发问题解决明显弱于專业实验教师。不同程度上影响本科生的专业实验能力培养,造成其后继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二)设备陈旧老化,实验教学经费不足

目前学校划拨实验经费有限,而招生规模扩大,实验经费与实验时间、地点、教学人员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实验内容应用理科特色不足

很多理科强的院校,大量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占据实验教学大纲主体,而探索性,开放性,生产实践性实验内容偏少。因此造成学生所学和工业生产严重脱节。毕业生对于生产实践的适应能力差。而在工科背景院校的应化专业,实验内容又过于接近生产,缺乏理论高度,学生更多在反复从事体力性、重复操作,缺乏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实验解决的能力。

(四)管理缺位,实验教师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学校,专业实验教学教师无论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进修深造,还是申请科研项目等机会明显不如教学科研型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这也造成部分专业实验老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式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很多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往往由于精力所限,途径不畅等原因,不愿意投入到本科教学中。

(五)科研推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科研课题带动本科生实验教学,是当前应化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而在很多地方性高校,学术气氛不浓厚,科研风气没有形成,由此造成实验内容与当今最新科技发展严重脱节。而在一些科研实力强的重点高校,由于学校对于科研人员考核的量化指标越来越细致、实效。大部分课题组十分重视科研效益、经费使用和研究生实践,对本科生来说专业实验室从事基础实验普遍存在“三怕”:怕影响课题进展进度,怕影响研究生科研实践,怕浪费课题经费甚至怕课题泄密。对本科生到课题组从事基础化学实验,大多持不欢迎态度。

(六)现有实验教学考核形式单一

往往根据学生达到预定结果的接近程度和操作的规范程度来判断成绩,而依据主要限于实验报告。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虽好,然而对于教学大纲中大量具有探索性、实验结果不确定的内容则不一定合适。根据国外应化实验教学中著名的“Inquiry through Design”设计探究法,其核心在于:探究和设计。因此考核重点应突出如下方面:(1)学生是否通过对所学原理、方法、事例等的探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2)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探讨、总结是否具有创新思维;(3)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是否符合行业规范,文献应用是否合理和适合等;(4)实验结果的重现性、环保性:原料的原子经济性和投入产出比。这些对于体现一个学生综合实验素质比之单纯实验结果好坏更有说服力。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些措施和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宁波大学应化专业进行针对性实验教学改革,效果明显,总结如下:

(一)精选实验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必须突出应用性

搞好应化专业实验教学,首先必须精选实验内容,特别是那些有理论深度的应用性实验。在基础平台教学中强调实验技能训练,而在专业模块中强调理论指导下应用创新。要作好这点,必须认识当今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内涵,即物质制备、性能测试与结构关系。相应实验结构分成3个层次:基本、综合、设计。对于应化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还必须强调“理论高度”,以区别工科的“精细化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强调基础理论,所以分析、有机等基础实验课时与化学专业差别不大。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了科学鉴赏力。在实验教学中还必须侧重于综合,设计性教学,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平台实验教学内容集中在2个领域:①油田应用化学: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分析,驱油性能评定;②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中间体制备,结构表征分析。所开设的实验教学领域偏少,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模块实验,总体上要求学生动脑设计。内容包括:综合性无机、有机合成、物质结构鉴定、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要求学生学习合成路线的选择,掌握测试样品的制备,了解波谱数据的解析,进而培养学生的系统实验思路。

对于设计型实验层次要求则是综合基础上创新。内容包括: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探索化学过程微观机理。实验要求为:熟悉现代分析仪器,掌握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的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分析测试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掌握微观机理的探索、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

多途径结合作好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教学是应化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架构“学”与“用”的桥梁,对于应化专业学生尤为重要。而多种实习途径相结合效果会更明显。我们的实习包括:①实习基地实习;②分散自主式实习;③计算机仿真实习;④参观性实习。这样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优化结构、层次,建立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专业师资建设对于实验教学意义重大。区别于化学专业的实验老师,应化的实验教师更应该来自生产第一线,或者所从事的科研实践和工业生产结合,既是教师又是技师,不能简单以职称和学历层次论教学水平高下。我们不唯学历遴选实验教师,让那些有生产经验和与企业有联合课题的老师担任实验教师,同时鼓励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高学历教师积极下企业找课题,并把好的实践经验用于本科生实验指导。

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对实验老师要求十分严格。规定他们指导人数的上限,平均每个同学指导时间;必需的准备实验时间,并要求严格记录。同时学校尽可能增加实验教学经费,特别是实习的经费,并交由指导教师负责。学校十分关心实验教师的个人发展,包括深造学习、职称评定,帮助他们参加课题组科研实践,以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

(三)改革学生实验考核方式

对于基础、综合、设计型实验考核方式可以不同。对于后两者,除了考核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外,还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特别是应用所学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系在实验教学中,对开放性实验的考核指标制定如下:①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文献的全面性和综合性;②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开题报告;③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和失败原因的全面准确性;④实验过程的创新性和操作规程性;⑤是否体现绿色化学和反应的原子经济性,注意节约原材料,以最少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每一部分根据实验内容特点,设置不同的分数比例,综合打分,对评价具备全面实验能力的学生帮助很大。

(四)优选或者自编合适的教材

目前应化专业实验教学采用的化学实验教材分科单列,很多与化学和精细化工教材相似,造成理论和实践性的偏颇,且原理性、验证性实验过多,而结合生产实际的新材料、新工艺实验却很少。因此这些教材虽然包括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但却未能很好结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成果,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故有必要编写适合各高校,特别是普通地方高校的实验教材,使毕业生更好服务于地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

东北石油大学地处国内最大的油田生产基地大庆地区,所以考虑我校学科建设和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特色,我们特别重视自主实验教材建设。将大庆市的油田重点行业、功能材料与制备和我系老师们的重点专业大量成熟的科研成果作为素材写入自编实验教材。这样既突出了实验教学的应用特色,又体现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人才”的办学宗旨,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当地油田生产经济建设实践中。

三、结论

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系通过对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师资教材建设和严格管理,特别是加强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使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特别是自主设计实验能力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祖福.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4,(5):5.

[2]陈祖福.迎接时代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高等理科教育,1997,(2):1210.

[3]谢高阳,等.大学本科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J].大学化学,1994,9(1):12.

[4]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5]段善利,李萍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4):19-20.

[6]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7]邢廷卫,冯昭昭,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4):84-86.

[8]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190(4):58-60.

[9]莊启昕,郑安呐,等.高分子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开发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2):40-42.

上一篇:道歉作文800字下一篇:小学语文复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