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通用11篇)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1

课程编号: 3035006

4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1)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学 分:4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物理化学、工程力学

教 材: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一、课程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是在原来“金属学”、“物理冶金”、“材料科学”、“金属物化”、“陶瓷物化”、“固体材料结构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为强化基础,突出共性,拓宽专业而向我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如晶体学、合金相理论、固体缺陷理论、热力学和动力学等为纲,讲授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今后从事材料研究工作的基础。《材料科学基础1》重点讲授晶体学、固体材料的结构、晶体缺陷和范性形变、固体中的扩散等材料科学基础理论。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材料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内容多,覆盖面广,理论和概念比较集中,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三、内容提要:

第一章 晶体学基础 12学时

1.1 引言

1.2 空间点阵、晶胞和原胞、点阵常数

1.3 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1.4 常见的晶体结构及其几何特征、配位数、紧密系数和间隙

1.5 晶体的堆垛方式、FCC、HCP和菱方晶体的比较

1.6 晶体的投影*

1.7 倒易点阵*

1.8 菱方晶系的两种描述:菱方轴和六方轴

1.9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点群*

1.10 晶体的微观对称性--空间群:意义、表示、应用*

第二章 金属材料 14学时

2.1 引言

2.2 原子结构

2.3 结合键

2.4 分子的结构

2.5 晶体的电子结构

2.6 元素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2.7 合金相结构概念

2.8 影响合金相结构的主要因素:原子/离子半径、电负性、电子价态

2.9 固溶体:意义、分类、特点、规律、性质等

2.10 离子化合物:特点、类型、应用

2.11 硅酸盐结构:基本特点及分类

2.12 金属间化合物(Ⅰ):正常价化合物

2.13 金属间化合物(Ⅱ):电子化合物

2.14 金属间化合物(Ⅲ):尺寸化合物(1)、拓扑密排相(2)、间隙相

2.15 金属间化合物(Ⅳ):σ相和其他复杂化合物

2.16 合金相结构符号*

第三章 晶体的范性形变 12学时

3.1 引言

3.2 滑移系统和Schmid定律

3.3 滑移时参考方向和参考面的变化

3.4 滑移过程中晶体的转动

3.5 滑移过程的次生现象

3.6 单晶体的硬化曲线

3.7 孪生系统与原子运动

3.8 孪生要素和长度变化规律

3.9 孪晶和基体的位相关系

3.10 孪生系统的实验测定*

3.11 滑移和孪生的比较

3.12 多晶体范性形变的一般特点

3.13 冷加工金属的储能和内应力

3.14 应变硬化

3.15 多晶材料的择优取向(织构)

3.16 纤维组织和流线

3.17 晶体的断裂(Ⅰ):微观方面*

3.18 晶体的断裂(Ⅱ):断裂力学简介*

3.19 晶体的断裂(Ⅲ):断口分析简介*

3.20 应变软化和超塑性*

第四章 晶体缺陷 14学时

4.1 引言

4.2 点缺陷的基本特征

4.3 点缺陷的实验研究

4.4 位错理论的提出

4.5 什么是位错

4.6 位错的普遍定义和博格斯矢量

4.7 位错的运动

4.8 位错密度和晶体的变形速率

4.9 位错的基本性质

4.10 固体弹性理论简介

4.11 位错应力

4.12 位错的弹性能和线张力

4.13 作用于位错的力

4.14 位错与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4.15 位错与点缺陷间的交互作用

4.16 位错的启动力:P-N力

4.17 镜像力

4.18 位错的起源与增殖

4.19 位错的塞积

4.20 位错的交割

4.21 面心立方晶体中的位错

4.22 位错反应

4.23 密排六方和体心立方晶体中的位错*

4.24 其他晶体中的位错*

4.25 小角度晶粒边界

4.26 大角度晶粒边界*

4.27 位错的实验观测*

4.28 位错理论的应用*

第五章 固体中的扩散 8学时

5.1 引言:意义、特点、分类

5.2 Fick定律

5.3 稳态扩散及其应用

5.4 非稳态扩散、各种边界条件下扩散方程的解*

5.5 D-C关系、悮野方法*

5.6 Kirkendall效应:现象与规律、实际意义

5.7 分扩散系统、Darken公式

5.8 扩散的微观理论和机制

Fick定律的微观形式

扩散机制:激活能、激活熵与激活自由能、频率因子

扩散系数计算简介

5.9 扩散的经验规律:成分、晶体结构、晶粒度、第三组元、温度应力等的影响

5.10 反应扩散:中间相形成规律和动力学

5.11 扩散动力学:Fick定律的普遍形式、原子迁移率、热力学因子、分扩散系数与自扩散系数的关系*

5.12 离子晶体中的扩散D-α关系,杂质对具有Frenkel缺陷对和Schottky缺陷对的晶体的导电性的影响*

5.13 实际应用:烧结和材料的相容性*

四、实验

1.Laves相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2.滑移系统的计算机分析

3.Cu-Zn系反应扩散的相分析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2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材料是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 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信息科学一起被列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其发展水平更是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目标之一[1]。为了培养更多材料领域的人才, 国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不同高校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并相应的开设了一系列材料相关的专业课程, 而在这些课程中《材料科学基础》的地位可以谓之为重中之重, 它立足于阐明材料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 训练学生材料设计、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控制、材料开发与检测的基本能力, 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 对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整体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及素质结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2,3]。

具体到笔者所在的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基础》在学生大二学年下学期开放, 是学生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既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保障, 也是学生以后从事材料相关生产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理论基础, 因而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意义非常重大。然而, 就笔者备、授课的经历来看, 该课程具有术语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广及抽象枯燥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抓住重点, 且学习难度大, 学生不易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 笔者提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想法。

1 重视基础, 注重术语解读

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特点, 笔者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张联盟、黄学辉、宋晓岚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该教材能较全面的覆盖一级学科的基本内容, 既阐述了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等典型材料结构上的共性, 又突出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个性;既描述了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的问题, 又兼顾了非平衡条件下的材料结构的形成过程;既以材料制备、加工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及共性规律为主, 又兼顾了材料服役中的环境行为效应, 做到了将科学与工程融为一体。但在教学时, 笔者发现学生在自己研读教材时会感觉到生涩难懂, 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涉及到材料类的专业术语教材没有详细的介绍, 而这些专业术语是学习材料科学的基础, 一旦一知半解、含混不清就会影响到对相关整个知识点的掌握, 而一个个小知识点的理解不清最终导致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掌握不到位, 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第二章的晶体结构时, 学生对晶面及晶界的概念理解不清, 为此笔者做了很生动的动画来解释, 单晶材料是由一个晶粒生长而成的, 因而它只具有一圈大大的晶界, 同时它的 (hkl) 晶面是唯一的平行族;而多晶材料是由多个晶粒生长而成的, 因而它的晶界包括各个小晶粒一圈圈的界, 同时每一个晶粒由于生长取向不同具有自己的 (hkl) 晶面, 因而多晶材料的 (hkl) 晶面是多个相互交叉的平面。结合笔者的绘图, 学生很快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很深的理解和认识, 因而在学习后续的结晶学指数、晶向与晶面关系等结晶学基本内容时非常顺利,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 突出重点, 注重理论体系融会贯通

《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内容繁多, 在本院有限的72个学时里对每个章节均仔细讲解, 做到面面俱到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 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在有限的时间里突出重点, 同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让整个理论体系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也会倍感轻松, 受益匪浅。例如在学习晶体结构时, 考虑到金属结构模型主要为等径球体堆积模型, 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主要为不等径球体堆积模型, 两者的知识点是相通的。因而在讲述时, 笔者着重以金属结构模型为例进行动画展示, 从立体结构的各个方向讲述, 如何堆垛, 并结合制作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充分理解最密排堆积及配位数这些基础概念, 学生对金属堆垛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后, 自己主动对教材上关于无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理解, 在提问时发现学生对AX、AX2、A2X3的空间结构均有着较正确的认识, 抓住了重点, 很多知识的传授就变得容易了很多。另外, 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对该课程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在学习鲍林规则时, 笔者要求学生认真掌握鲍林第二及第四规则, 运用第二规则去判定离子化合物的可靠性, 运用第四规则去检验硅酸盐晶体岛群结构的稳定性, 加深了学生对硅酸盐晶体结构的认识, 促进了学生对硅酸盐晶体具有的结晶、解离及介电性能差异的理解。

3 拓宽专业, 加强前沿成果介绍

由于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是进入各种传统建材 (包括玻璃、水泥、陶瓷、耐火材料) 企业工作, 近几年的签约情况看相当部分的学生最终会从事纳米、新材料开发等领域的工作。拓宽专业, 在教学中适度的把目前社会上较前沿和热点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 并对传统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这不仅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脉搏和动力, 有效的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开阔学生的视野, 而且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4]。例如在讲授共价键晶体结合时, 笔者通过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 介绍了目前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 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自发的展开了针对石墨烯结构与性能的讨论, 表现出对新材料探索的强烈欲望。事实表明, 在教学中加强前沿成果的介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代凯.大学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 :66-68.

[2]潘建梅, 唐丽永, 乔冠军.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 2016, 44 (3) :148-149.

[3]刘冠辰, 耿树东, 陈连发, 王巍, 于晓波, 王辰, 张钰.初探材料化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 32 (10) :42-44.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思考    教学改革

《材料科学基础》是我校材料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热力学、金属学及陶瓷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其特点可用“三多”概括,即叙述性原理、规律多; 需要记忆的概念、术语多;课程内容头绪多[1]。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有“三难”,难记忆,难理解,难以灵活运用,存在担忧与抵触心理,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针对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优化、精简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选择上海交通大学石德柯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教材,该教材编排新颖,论述清晰,利于学生自学。但该教材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部分基础理论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以“大材料”专业为背景的教材,知识信息量较大,如果不顾及实际情况,在专业学时本就不多的情况下,一味贪图大而全,就会导致教师难以讲授透彻,学生学习倍感吃力。因此,课程教学中,我们不求大而全,合理优化和精简授课内容,适当降低课程难度与深度。如在晶体结构章节里,只介绍与后续晶体缺陷和材料形变紧密相关的内容,而舍去晶体的对称性,极射投影和倒易点阵等相对较抽象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可在后续晶体学基础课程中讲述。二元相图章节里,只介绍三种典型的二元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及合金凝固过程,并用以分析铁-碳相图,而舍去与凝固有关的动力学理论部分,这些内容可以开设专门的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课程讲授。再如该教材在三元相图部分的内容较为繁多。对此,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定位在讲授范围方面做了一定的取舍。最终,课堂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三元相图基础、三元匀晶相图、三元共晶相图(固相完全不互溶,固相有限互溶)和三元相图小结(包括三类四相平面的形状、四个平衡相成分点的位置、四相平面上下的相区分布特点、液相线走向特征等)。

2. 合理引入最新科研成果

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最新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抓住“90后”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学生觉得所学知识非常新鲜和超前,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对传统知识的理解亦会更深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柯肯达尔效应前,先介绍一个利用柯肯达尔效应制备空心纳米材料的实例[2]。首先用气-液-固法制备ZnO纳米线,实心的,再沉积一层AlO,形成ZnO-AlO核壳纳米线。将核壳结构的纳米线在700℃下退火3小时,接着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实心的纳米线变成了空心的ZnAlO纳米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接下来讲解柯肯达尔的实验及相关概念。又如弥散强化是一种典型的第二相粒子强化方式,但本身概念较抽象,学生在这里容易分神,因此,在讲弥散强化概念前,先介绍一篇nature关于制备低密度钢材的工作[3],这种低密度钢材具有比昂贵的钛合金更好的强度和韧性,讲解过程中,穿插介绍nature期刊,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转入说明弥散强化在其中的作用,学生自然而然领会弥散强化的概念。另外,还可以尝试将教师自身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如用于农药废水处理的光催化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农用地膜等知识,都可以增强教学时效性,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并加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已经非常普及。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能创造出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师教学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但是,有时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反而导致教学效果降低,这是由多媒体教学的本质决定的,如不利于教学进度控制,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多不记笔记,导致思维涣散,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节奏[5]。

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将一些不宜使用板书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如晶体缺陷章节里,位错运动的概念涉及抽象的晶体内部微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里适当运用动画演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又如在三元相图章节里,对于固态有限互溶的三元共晶相图,因其空间结构比较复杂,学生通常难于理解,而空间结构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分析投影图的基础。所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三元相图拆分、旋转、重组,直观表现出内部各个相区的位置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三元相图的空间结构,避免教师讲不清,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尴尬。对于一些具有推导性、连贯性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则使用板书形式着重强调。如讲述二元共晶相图的平衡凝固及组织时,采取板书的方式逐步罗列不同温度区间合金的凝固过程,并推导相组成物,组织组成物含量的计算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时间,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再如位错反应是位错一节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历年都有部分学生在判断位错反应时出现错误,这里,我们采取板书方式,以实际习题演算跟学生重点强调判断位错反应应该从几何条件和能量条件两个角度进行判断,二者缺一不可,加深学生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要想实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与板书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在教学前充分分析和准备,精心组织每堂课的知识点,设计提纲挈领的教案,编制独具优势的课件,从而达到板书与多媒体教学 的完美结合,保证教学按照预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卷刚.基于材料化学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2011,2:86.

[2] FAN,H.Monocrystalline spinel nanotube fabrication based on the Kirkendall effect[J].Nature,2006,5:627.

[3]Kim,S.Brittle intermetallic compound makes ultrastrong low-density steel with large ductility[J].Nature,2015,518:77.

[4]張敬尧.传统与多媒体教学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和谐统一[J].科教文汇,2011,10:54.

[5]贾淑果.材料科学基础多媒体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87.

基础科学部教学助理岗位职责 篇4

一、课程安排及教学运行管理

(一)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务处下达的教学任务,协助部领导组织制定本部教学工作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合理组织本部教学资源,并将经部教学领导审核签字后的教学任务书下达给各任课教师。

(二)负责收集、分类、汇总教学进度表。

(三)协助教务处和部领导、承办部门之间协作开课的一些具体事宜。

(四)负责办理日常调、代、停课等工作。

(五)协助部领导监控全部教学运行,协调解决师生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六)根据教务处教材工作的有关规定,收集、整理各教研室上报的本部各专业各门课程所需教材资料,经部主任审核后上报教务处。

(七)每学期结束前向任课教师发送下学期课程表。

二、教学质量管理

(一)协助部里开展各种教学质量检查、资料汇集整理、评估等工作。

(二)经常听取教师意见,协助部领导及时总结交流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做好教学日常服务工作。

三、考务及成绩管理

(一)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及时组织教师编制试卷,经教研室主任和部领导审定后报教务处。

(二)按照学校有关考试管理的规定,协助部领导和教务处合理安排各个班级的考试科目及监考教师。

(三)考试期间,负责各种考务工作的协调,协助教务处和部领导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四)期末考试结束后,及时催交、登录、整理各门课程成绩,报送教务处。

(五)协助教务处组织、落实补考的各项事宜。

(六)协助部领导组织教师完成学生成绩的分析、总结工作以及本部课程考试改革的有关问题。

四、选修及重修课程工作

(一)协助部领导组织好本部选修课的课程选定、教师安排事宜。

(二)协助部领导安排重修课程和任课教师。

五、教学行政及管理工作

(一)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负责本部教师课酬和工作量的计算、上报工作。

(二)协助办理本部外聘教师的聘用手续,负责外聘教师的课酬计算工作。

(三)协助部领导制定、汇总、编辑本部各种教学管理文件。

六、其他工作

(一)及时做好有关教学方面的报表、文件的收发和传递工作,及时了解、汇总统计有关教学情况,起草、保管和收发有关教学、教学研究方面的计划、工作总结,记好教学大事记。

(二)负责各种教学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三)协助教研立项、新专业设置的申报及论证工作。

(四)完成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基础科学部

基础科学部教学事认定和管理办法 篇5

一、日常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

1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不能迟到、不得提前下课,基础科学部教学事认定和管理办法。

2认真备课,按教学要求及时认真教学计划、教案等教学资料,做到讲解熟练精确,内容充实,信息量饱满。

不得随意换课、串课、停课、或找人代课。

若遇出差或重大事情,需要代课时,应向基础科学部申请,经批准后,再到教学秘书处填写《课程变动通知单》,呈报教务处,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对出现教学事故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与系内通报批评,警告处分,降岗,或劝其退调离教师岗位。

二、考试工作人员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

1、主考或监考教师擅自不到岗(严重教学事故);

2、主考或监考教师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

3、主考或监考教师未认真清理考场,致使开考后,仍有学生的书包、复习资料、手机、bp机、电子记事本、电子辞典等留在座位上;

4、主考教师在考试开始时仍未到场或监考教师迟到十分钟以上(严重教学事故);

5、教师擅自更改考试时间、地点或者考试安排;

6、暗示考试重点、划定考试范围;

7、在考场不制止考生作弊行为;

8、在监考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如交谈、看书、看报、批作业等;

9、在监考过程中,教师打手机、或接听手机、或手机(传呼机)发出声响;

10、阅卷评分不认真并经复核认定负有责任;

11、未安排主考或监考教师负有责任(严重教学事故);

12、以各种方式透露考题(严重教学事故);

13、庇护考试作弊(严重教学事故);

14、阅卷时给人情分(严重教学事故);

15、因未及时登录成绩而影响学籍管理工作;

16、因未及时报送成绩单而影响学籍管理工作;

17、随意更改学生成绩;

18、其他认定为考务违规的行为,管理制度《基础科学部教学事认定和管理办法》。

出现教学事故后,要向全校通报,并纳入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价的内容。对尚不构成教学事故的违纪现象,有关院(系)和主管部门对责任人应给予批评,帮助及时纠正。对发生严重教学事故或一学期发生两次以上一般教学事故的责任人,由所在院(系)予以行政处分。对于造成严重后果或屡次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责任人,可停止其教学工作一年直至调离教学岗位。

基础科学部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6

一、刑事科学技术基本概念

(一)刑事科学技术的概念

(二)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

1、事件的内部关系

2、物证

3、现场

(三)刑事科学技术的任务

1、收集物证

2、为破案和诉讼提供线索和科学依据

3、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刑事科学技术理论体系

4、为非刑事领域里涉诉案件提供物证鉴定

(四)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

1、在立案阶段的作用

2、在破案阶段的作用

3、刑事科学技术可以为确定案件的性质提供科学依据

4、刑事科学技术可以为分析案情提供线索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5、可印证其他证据

二、刑事科学技术基本原理

(一)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

1、物质交换和转移的概念

2、物质交换和转移的机理

3、物质交换和转移的特点

4、物质交换和转移的分类

5、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的意义

(二)同一认定

1、同一认定的概念

2、同一认定的模式

3、同一认定的理论根据

4、同一认定的类型

5、同一认定的步骤和方法

6、对同一认定结论的审查

(三)种属认定

1、种属认定的概念

2、种属认定的理论依据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3、种属认定的分类

4、种属认定的方法

5、种属认定在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中的作用

6、种属认定与同一认定的区别和联系

三、刑事科学技术基本方法

(一)观察分析法

1、直接观察法

2、间接观察法

(二)图像记录法

1、照相记录法

2、摄录像记录法

3、扫描记录法

4、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5、静电复印记录法

(三)图像比对法

1、并列比对法

2、拼接比对法

3、构图比对法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4、重叠比对法

5、综合比对法

(四)物理检验法

1、物理量测定法

2、光学检验法

3、吸附与转印检验法

(五)化学检验法

1、显色反应

2、沉淀反应

3、结晶反应

4、气体反应

5、焰色燃烧反应

6、染色法

(六)仪器分析法

1、色谱分析法

2、光谱分析法

3、质谱分析法

4、中子活化分析法

5、扫描电镜分析法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6、热分析法

7、声谱分析法

8、现代分析仪器的联用技术

(七)医学和生物学检验法

1、临床医学检验

2、尸体解剖检验

3、细胞学的检验

4、免疫学分析

5、电泳分析法

6、DNA 分析法

7、动物实验法

(八)数理统计法

1、随机抽样法

2、统计分析法

3、回归分析法

4、多元分析法

5、正交试验法

四、刑事科学技术体系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一)刑事科学技术的体系

1、刑事科学技术研究客体、方法及技术

2、刑事科学技术学的体系划分

(二)刑事科学技术的主要专业内容

1、痕迹检验技术

2、法医检验技术

3、刑事图像技术

4、文件检验技术

5、理化检验技术

6、声纹鉴定技术

7、警犬技术

8、司法精神病鉴定

9、心理测试技术

10、电子物证检验技术

五、犯罪现场勘查及物证鉴定

(一)犯罪现场勘查

1、犯罪现场的概念及分类

2、犯罪现场勘查的概念及内容

3、犯罪现场勘查的基本程序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二)物证鉴定

1、鉴定的概念和种类

2、鉴定的程序

3、鉴定文书的制作

4、鉴定人出庭作证

六、摄影器材

(一)照相机基础

1、光学成像原理

2、感光成像原理

3、照相机类型

(二)数码相机主要结构与功能

1、摄影镜头的类型与特性

2、相机主要部件与功能

3、数码相机的参数设置

(三)摄影辅助器材

1、闪光灯

2、摄影脚架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3、滤光镜

4、其他附件

七、拍摄技术

(一)摄影用光

1、光的基本特性

2、光位的变化与用光效果

3、闪光灯及其使用

(二)摄影构图

1、摄影构图的概念

2、构图的要求

3、画面的组织结构

4、摄影位置的选择

5、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

6、摄影构图原理

(三)调焦与曝光

1、调焦

2、曝光

3、曝光补偿装置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4、拍摄实际运用

八、现场摄影

(一)现场摄影概述

1、刑事案件现场和现场勘验检查

2、现场摄影的概念

3、现场摄影的设备器材

4、现场摄影的一般原则及步骤

(二)现场摄影的内容

1、现场方位摄影

2、现场概貌摄影

3、现场重点部位摄影

4、现场细目摄影

5、现场突发事件与意外情况摄影

(三)现场摄影的方法

1、单向拍摄法

2、相向拍摄法

3、多向拍摄法

4、回转连续拍摄法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5、直线连续拍摄法

6、测量拍摄法

(四)现场摄影卷宗的制作

1、数字影像使用规范

2、现场照片卷宗的构成

3、现场照片卷宗的制作

九、常规物证检验摄影

(一)物证检验摄影的基本要求

1、要完整地反映被摄物体

2、要准确地反映被摄物体

3、要清晰地反映被摄物体

4、检材、样本的影像要反映一致

(二)翻拍和脱影摄影

1、翻拍

2、脱影摄影

(三)分色摄影

1、分色摄影的原理和方法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2、分色摄影器材

3、分色摄影在物证检验摄影中的应用

4、光谱成像技术

(四)偏振光摄影

1、光线的偏振性质

2、偏振光摄影原理

3、偏振光摄影基本方法

4、偏振光摄影在物证检验中的应用

(五)配光检验摄影

1、配光检验摄影的原理和方法

2、定向反射配光检验摄影

3、暗视场配光检验摄影

4、均匀配光检验摄影

5、侧光配光检验摄影

6、掠入射配光检验摄影

7、透射配光检验摄影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7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介绍无机材料领域内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的基础共性规律,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或性能之间相互关系和分析理论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内容涉及晶体结构、缺陷、熔体和玻璃体、固体的表面与界面、相平衡、相变、扩散及烧结等内容。此门课程的概念性知识较多、内容较抽象、难理解、难记忆,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比较困难,而且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和亲身实践,从“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考试方法、师资队伍及精品课程等方面浅谈此课程的教学改革。

1 教材及教学内容选择突出专业特色

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理论和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上进行精选。“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材较多,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材选择上,结合各高校的研究生硕士考试用书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化学工业出版社潘群雄、王路明、蔡安兰主编的《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这本书,本书是针对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制定,是2005年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的。本教材突出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工程中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强化学生工程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新材料的研究制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篇晶体结构及结构缺陷(晶体的几何基础、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缺陷)、第二篇固体的表面与界面现象(固体的表面与界面、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第三篇相变过程(相变、相平衡、熔体和玻璃体)及第四篇固体材料高温过程动力学(扩散、固相反应、烧结)四篇内容。

2 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突出能力培养

2.1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1]。在课堂教学中,拚弃满堂灌和偏重讲授的思想,积极探索开放式、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2]。开放式、启发式教学可以使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科学研究能力。例如: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知识面,给学生列出一些与《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相关的国内外教材,让学生自己学习,有些内容让学生自学,比较不同教材的特点,老师再以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

2.2 教学手段改革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将教学演示工具从黑板和粉笔转换成计算机多媒体,将晶体结构、晶体缺陷、三元相图、扩散动力学等复杂抽象的知识以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现给学生。克服了以往学生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弊端,同时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组织讨论式的讲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有主动思考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多媒体,在多媒体的课件制作上下一番功夫,使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适合于课堂教学,且精选动态演示内容,做到取舍适度。对于一些理论分析、公式推导的内容,仍用板书讲授,边推导边讲解,能够发挥板书教学的优点,便于学生掌握推导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多媒体课件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3 实践环节改革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自己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本门课程内容,设置了如晶体对称要素,晶族和晶系;泥浆ζ-电位的测定;润湿角(接触角)的测定;淬冷法测定凝聚态系统相图等16学时的实验。通过实验课程的基本训练,学生拥有了较多的实践和动手机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培养。

2.4 考试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了期末一张卷的做法,采用了“理论课教学(80%)+实验课教学(20%)”模式,其中理论课教学制定考试大纲,实行教考分离,其成绩包括平时占15%、作业占15%、期末考试占70%;实验课教学采取平时实验表现(30%)、实验报告(30%)及实际操作考评(40%)三个考核环节。从实施效果来看,理论课教学加实验课教学的考试方法督促了学生的学习,加大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力度,减轻了期末复习的负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知识运用综合应用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及精品教材建设

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开展精品教材建设,既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3]。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实行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由老教师上课,青年教师跟着学习,并担任助教工作。同时互相听课、评课,参加教学研讨会。另外课程组教师全部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形成合理的教学和科研梯队。积极争取承担或参与教科研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为本课程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需要。我校“无机教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组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在教学团队、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及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该课程在2012年通过学校精品课程评估,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发展,课程建设水平有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级精品课程要求进行课程建设,使本门课程更上一个新台阶。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课程改革,我院的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深度明显加强,但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艰巨。只有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坚持以学生为本,用于探索实践,不断的完善和补充,才能提高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在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与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从容.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64.

[2]李洪波,刘洪丽,王静,李春洁,王素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9(6):41-43.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8

有句话说的好“教学的关键是思维”。任何问题都要经过我们大脑的积极思维,才能最终得以解决。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学好各种知识,解决各种难题。科学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重组思维与信息交合思维等。《机械基础》课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基础课,它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内容晦涩难懂。如果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巧妙地应用于《机械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散思维

它是一种不以常规,广开思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有助于创造,有助于擺脱常规习惯思维的束缚。对于探索和发现新事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在讲四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时,通过对常见的缝纫机踏板机构运动特性的分析,知道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当摇杆作为主动件时会出现“死点”位置,而“死点”会造成从动件无法运动或运动不确定现象,是一种阻碍运动的现象,按照这个思路,既然“死点”现象这么不好,是否在工业生产中就严格取缔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对于“死点”,如果没有防范措施就会产生卡死现象,那么利用卡死现象会制造出什么零件呢?于是就想到了“夹具”。“夹具”可以利用“死点”来夹紧工件。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改变常规思路来思考问题。

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首先抓住对全局起关键作用的思路,顺藤摸瓜地继续深入下来,最终导致问题的解决。它往往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先导。例如,在《机械基础》绪论中讲解“机器”的组成时,首先提出“汽车为什么会跑?”学生马上接到信息,积极思考,得出结论。汽车会跑就要有动力来源,而汽车的动力来源就是“内燃机”,内燃机把动力通过齿轮、离合器、变速箱、后桥等传给车轮。所以车轮就是执行部分,而齿轮、减速箱就是传动部分的结论。从而,通过具体的例子感知了机器由原动部分、传动部分、以及工作部分三部分组成。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但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要相互补充、互相联系。直觉思维是基础,在此以后,仍要用分析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也就是说,在运用直觉思维的同时,往往要辅以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运用。

三、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朵神秘而奇异的花朵。产生灵感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突发性的、稍纵即逝的过程。灵感思维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创造高潮中最富创造性的阶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人,都离不开灵感思维。由于灵感思维在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产生灵感,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轮系时我给学生留了这么一道题:已知滚齿机工作台传动系统,动力由轴I输入。z1=15,z2=28,z3=15,z4=35,z8=1,z9=40,A为单头滚刀,由蜗轮9带动的工作台上的被切齿轮B为64齿,要求滚刀A转一转,齿坯B转过一个齿,问传动比i75应取多大?(如图1)如果按照以往的思路,这个题将很难解出。课后有位同学给了我一个答案,结果是正确的。原来,他是经过苦思冥想,结果发现是两条传路线,传动的终端nB=n9,最终得出了结论。他说“原本以为解不出这道题,突然在无意之中,于一瞬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感觉真不错。”看着他欣喜若狂的样子,我替他感到高兴。后来,在课堂上,我给同学们又讲解了这道题,看到这种新的思路,同学们也有一种耳目一新感觉。是啊,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达到了教与学的较高境界。

四、重组思维与信息交合思维

重组思维就是把看起来零散、孤立的信息,通过相似、接近、对比、因果等联想,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的好,往往可以收到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效果。这种思维重组过程有几个层次:1、整体分解;2、信息交合;3、筛选结晶。

在多年的《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讲液压传动的液压回路图时,可以把液压回路图整体分解为几个部分,分析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把上述被分解的元素进行信息交合,由此引发创造性思维,最后将信息交合后所引发的思考方案进行筛选总结,最后得出传动方向。例如,在讲“用电器行程开关控制的顺序动作回路”(如图2)时。首先把“路”进行整体分解为液压缸、行程开关、电磁铁、换向阀、液压泵、溢流阀等。然后,把它们的特性分别给予讲解说明,并把在传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信息交合,最后,得出动作顺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辅以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运用所学原理进行推理、综合、抽象、概括,最后形成概念和答案,转化成学生牢牢掌握的新知识。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种外,还有习惯思维、辅合思维、逆向思维、统摄思维、求全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实践、总结,就一定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各种适合于教学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思维教学也一定会呈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9

一、专业课代码及名称

961 材料工程基础

二、专业课参考书

《材料工程基础》;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作者:周美玲,谢建新

三、考试大纲

第一章 材料的熔炼。要求掌握的内容:高炉炼铁、炼钢、金属铝的生产、铝合金的熔炼与凝固、铜冶金、金属的真空熔炼;要求了解的内容:单晶材料制备、玻璃的熔炼与凝固。

第二章 粉末材料制备。要求掌握的内容:粉末的基本特性、机械制粉方法、粒度测定;要求了解的内容:物理制粉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颗粒大小的表征。

第三章 高分子材料的聚合。要求掌握的内容:高分子基本概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高分子材料的类别;要求了解的内容:三大合成材料特性、高分子聚合的基本概念、高分子的发展前景。

第四章 金属的液态成形与半固态成形。要求掌握的内容:金属液态成形、半固态成形;要求了解的内容:快速凝固成形。

第五章 金属塑性加工。要求掌握的内容:塑性加工的特点与分类、塑性与塑性变形、应力应变曲线、轧制、挤压、拉拔、锻造、冲压成形;要求了解的内容:应力、应变、屈服条件。

第六章 粉末材料的成形与固结。要求掌握的内容:粉末成形基本理论、压力成形、粉末烧结原理、烧结工艺;要求了解的内容:增塑成形、浆料成形、压坯的干燥与脱脂、凝胶固化。

第七章 高分子材料成形与加工。要求了解的内容:塑料成形加工、橡胶成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形加工。

第八章 材料的连接。要求了解的内容:材料的焊接、焊接方法分类、焊接材料、材料粘接技术现状、基本原理、胶粘剂。

第九章 金属材料的常规热处理。要求掌握的内容:常规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加热、冷却、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第十章 材料的表面改性。要求掌握的内容: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钢材化学表面改性、三束表面改性;要求了解的内容: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第十一章 材料的表面防护。要求掌握的内容:腐蚀的定义与分类、腐蚀理论、钢铁材料腐蚀防护、摩擦、磨损;要求了解的内容:润滑与润滑材料、减少磨损的方法。

第十二章 薄膜制备技术。要求掌握的内容:薄膜材料基础、真空蒸发镀膜、溅射镀膜、离子成膜、化学气相沉积基本概念;要求了解的内容:分子束外延、化学镀。

第十三章 复合材料基础。要求掌握的内容:复合材料的概念与分类、复合材料的界面、复合理论与复合材料设计。

第十四章 金属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要求掌握的内容:粉末冶金复合法、铸造凝固成形;要求了解的内容:喷射成形、轧制复合、挤压成形。

第十五章 陶瓷复合材料。要求掌握的内容:陶瓷复合材料概述、增墙体制备、纳米复合材料;要求了解的内容:颗粒弥散陶瓷基复合材料、纤维去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与金属的接合。

第十六章 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要求了解的内容:复合材料半成品的制备、复合材料成形工艺。

第十七章 生物复合材料。要求了解的内容:生物复合材料概述、多孔材料。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第一轮复习:每年的2月—8月底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熟悉专业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多看看教材和历年试题。只有自己有了阅读体验,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有那种很踏实的感觉。暑假期间,在准备公共课或者上辅导班的同时,要继续学习专业课教材,扩大知识量。

专业课大部分是学校自主命题,针对性的报班可以或者找资料可以有很大帮助,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于是在第一轮复习下来,就已经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

做到这一点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如果不这样,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往往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所以一定要找准方法把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梳理了一遍,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框架,选择好合适的参考书并且找到 “看”的方法,了解每个知识点应该掌握程度。当然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专业课学习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就能很顺利的进入到强化阶段的复习了。

第二轮复习:每年的9月—12月中旬

这个时段属于专业课的加固阶段。第一轮复习后总会有许多问题沉淀下来,这时最好能够一一解决,以防后患。所以说,这4个月是专业知识急剧累积的阶段,也是最为繁忙劳累的时候。

在专业课复习上,这段时间应该主要看近年的学术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专著,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并整理以前的听课笔记,这一项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复习的重点会往公共课上倾斜,专业课复习所占的时间也会缩短,此时需要注意本涉及所考专业的热点问题。

在复习的尺度上,应该逐渐抛开书本,将书本中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整理成精练的笔记。然后看自己的笔记并形成自己的东西,因为考试是需要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用笔来表达的。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课本外知识,而忽略了书本上的重要知识。

第三轮复习:12月中旬—考前一周 这个时候的专业课复习主要是认真看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时积累下来的读书笔记和听课笔记,不断加深印象。复习的尺度方面,则是查阅本该专业最新的热点问题以及报考导师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等,把这些补充上去,整个的复习笔记就比较完整了。在补充和扩展的过程中,查询网站、期刊等都是很好的手段。

另外,因为考试临近,考生应该注意调节自己的专业兴奋程度,积极地和考研盟友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辩论,汲取对方的复习心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和深化理解。

第四轮复习:考前一周—考前一天

这里突出强调的就是要学会调整心态,准备应考,让自己找到考试的感觉。这段时间,主要是默默地体会所有的知识要点和热点问题,把心态和作息时间调整到最佳,保证考场中的理想发挥。

如果这个时候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不要再费心血去搜集答案了。这是一个博弈的阶段,把自己熟悉的问题尽量把握好才是关键。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 篇10

参考书目:1.材料科学基础(第2版)石德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材料科学基础教程赵品 哈尔滨工业大学版社,2002

3.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珣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分:100分

题目类型及所占比例:名词解释,填空题或判断题,分析及计算题

名词解释(20%),填空题或判断题(20%),分析及计

算题(60%)

考试范围:

1.材料的晶体结构与缺陷:原子结合键;晶体学基础知识;金属晶体的结构;离子晶体的结构;共价晶体的结构;晶体缺陷;点、线、面缺陷;位错的弹性行为;全位错和不全位错;位错反应和位错交互作用。

2.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材料的相结构;二元相图;铁-碳合金相;相图的热力学基础;

三元相图及其类型。

3.材料的凝固:材料凝固的基本规律;材料凝固时晶体的生长;固溶体合金的凝固;共晶

合金的凝固;制造工艺与凝固组织。

4.材料中的扩散:扩散定律;扩散机制;扩散驱动力;影响扩散的因素。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11

关键词: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外显和内隐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的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方法。《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和实用性都非常突出的课程,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那么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开展活动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信息,达到不断获取理论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一、开展活动的方法

1、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悬念是让人跃跃欲试的想念与挂念。这里说的悬念是指设置乐学悬念,乐学悬念是诱发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诱饵,那“诱饵”是什么呢?就是设置问题情景。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这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过程始发于问题。设置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笔者在讲授第十一单元人口、种族和宗教“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与现状”时,布置学生以自己的家庭为例,预算在未来10年、20年、30年后老年和退休人口占家庭成员总数的比例,并估计赡养和照顾老人所需要的大致费用和需要占用的时间,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预算。课堂上,大家根据自己的预算结果,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发言,不但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各抒己见,提出一些虽然幼稚但也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欲望。

2、创设活动情景。

调动学生参加活动,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可以在一定的活动情景中得到激发的。所谓情景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创设一定的情景能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步达到最佳的活动状态。笔者在实践中往往从道德感、美感、理智三个层面去创设情景。

道德层面的情景创设,主要是开展活动以营造道德氛围,激起学生的道德感。例如,笔者在讲到第一单元“社会科学与人生价值”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寻找雷锋、张海迪、任长霞、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或他们认为是道德楷模的人物事迹资料,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堂进行介绍,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的内涵,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美感层面的情景创设,是活动所包含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氛围。例如,在讲到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这个内容时,笔者课前发动学生寻找我国古代科学发明和艺术品的图片和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设备为大家一一展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达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欣赏水平,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的目的。

理智层面的情景创设,是营造能启迪学生心智、活跃学生思维的氛围。例如,在讲到第十三单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个内容时,笔者用讨论课的形式让学生检讨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不良习惯,思考哪些做法是不利于环境保护,需要克服和改正的;同时开动脑筋,设想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哪些好习惯,以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活动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上异常活跃,充分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学科教育效果。

3、活动的具体策略。

(1)教会学生查阅各类资料。包括:把握查阅资料的方向,即到哪里去查;怎样区别,即去伪存真;学会筛选,即去粗取精;注重积累和学会分析等。所有这些,都要围绕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取舍,做到为我所需,为我所用。教会学生查阅资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探究兴趣,同时对学生提高自主探究未知的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结合课题写小论文。也就是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第十一单元“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问题”这个内容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增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小论文。笔者首先指导学生收集我国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历史资料,再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人口增长发生的变化,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项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同桌议论或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或者开展全班讨论。讨论的前提是巧设问题情景,一般以投影展示材料为背景,或以学生自己寻找到的资料为契机,通过讨论,使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位于学生,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使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迪,既能带动没有认真思考的同学开动脑筋,也能使认真思考的同学产生新的观点,可以消除疑惑,开拓思维,使情感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参与精神。

(4)进行课堂演讲。针对某个课题,经过课外的精心准备,由学生上台演讲,然后请学生对讲课学生的可取之处进行点评,教师再加以总结。这项活动可以综合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重组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另外,开展辩论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通过辩论,可以消除分歧,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达到提高素质,提高能力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进行小品表演等,这些活动学生们喜欢参与,积极性高,也是效果较好的活动方式。

二、应注意的问题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想办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忙着点评修正,因为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顾虑,影响学生全情地投入活动的情绪。学习是试错的过程,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或相互之间找出并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亲身感受和体会掌握知识的全部过程,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创造人人都能主动参与的机会,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参加活动。

2、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条件。

提供开展活动的媒体,它既包括书本、幻灯、投影、录音机、多媒体等各种实物器具,也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还包括现代化的网络环境媒体。由于媒体的触角很宽广,符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需要大量的综合信息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媒体这块资源,能给活动课提供更充分的可能和更广阔的空间。

3、建立良好的师生与生生关系。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切实贯彻教学民主原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创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收集资料,开展研究,探索未知,创造新知。

4、拓展活动空间。

就教材中的一些社会问题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可以训练学生接触现实社会,锻炼学生的社交和合作能力。这样活动教学就可以从课堂开展到社会,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这个问题时,笔者把学生按兴趣分几个小组,分别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等组织了一次对本市环境30年间发生的变化的社会调查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锻炼了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系广东省增城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讲师)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新梅,简论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1998,(5)

[3]张天宝,牟晓青,张松华,论学生主体性发展与课程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1998,(1)

上一篇:人教七年级英语下册1、2单元句型总结下一篇:晚安留言板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