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词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战争诗词(精选12篇)

战争诗词 篇1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成语:

十面埋伏 刀光剑影 增兵减灶 军令如山 孤军奋战 孤军深入千军万马 全军覆没 异军突起 横扫千军 溃不成军 枪林弹雨 单枪匹马 荷枪实弹 唇枪舌剑临阵磨枪 刀光剑影刀山火海 牛刀小试 大刀阔斧 心如刀割 万夫莫开 草木皆兵 马革裹尸 赤膊上阵 乌合之众打草惊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 全民皆兵 声东击西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坚壁清野 揭竿而起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观 暗渡陈仓 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 杀身成仁 纸上谈兵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步步为营 望梅止渴 运畴帷幄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破釜沉舟 剑拔弩张 刀光剑影 口蜜腹剑 唇枪舌剑 前车之鉴 怀水车薪丢卒保车 螳臂挡车 学富五车 闭门造车 旗开得胜 旗鼓相当 偃旗息鼓 重装旗鼓顺风扯旗 一鼓作气 胶柱鼓瑟 欢欣鼓舞 打退堂鼓 偃旗息鼓 重装旗鼓 百战百胜三战三北 速战速决 转战千里 背水一战 决一死战 南征北战 能征惯战 身经百战 浴血奋战 临阵脱逃 严阵以待临阵磨枪 冲锋陷阵 勇冠三军

名言名句:

1.战争只能带来伤害,到头法国仍是法国,德国仍是德国!----阿道夫.希特勒(German)

2.这次战争我们用核子,那么下次我们只能用棍子 ----爱因斯坦(German/American)3.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我们一起无数人经过一生的努力,终于为人类打开了地狱之门--远程核打击。

-----冯.布朗(German/American)4.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巴顿

5.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克劳塞维茨

6.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7.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8.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9.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10.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11.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12.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13.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14.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15.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16.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17.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18.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19.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1.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22.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23.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24.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25.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26.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27.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28.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29.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30.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31.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32.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33.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34.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35.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36.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37.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38.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39.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40.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41.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42.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43.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44.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战争诗词 篇2

一.中华民族尚德不尚武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中正仁和”、“仁者爱人”、“内圣外王”、“和为贵”、“厚德载物”。中国人酷爱和平, 反对战争, 尤其是厌恶侵略战争。在“贞观之治”和“乾隆盛世”, 中国都是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却不屑于对外诉诸武力进行扩张, 而是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鼓励商贸交流。唐代的长安城内, 各国商贾云集, 友好往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更是记载了中国的先辈们孜孜追求“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 最远抵达北非, 一路留下的是友谊邦交和货物贸易, 未在海外占领一寸土地。

对于不赞成自己观点的民族, 不是采取武力相威胁, 而是采取“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即使遇到外来的武力威胁, 上策也不是用武力征服, 而是道德感化, 让其臣服, 臣服之后, 也只是满足于名义上的纳贡称臣, 不希求守土统治。舜服有苗的古训, 在历代都依样奉行。“当舜之时, 有苗不服, 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乃修教三年, 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 (《韩非子》)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 更是家喻户晓, 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二.中华民族尚智不尚勇

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儒家反对流血冲突, 道家倡导“不争之德”, “夫惟不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中国很少主动发动战争, 多数战争都是受到攻击后的被迫自卫。战争中也是崇尚以智取胜, 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儒将形象。《三国演义》就是儒将大展风采、大显身手的舞台。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如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等等, 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以智取胜的。《孙子兵法》中的《计篇》《谋攻篇》等, 都主张智取。“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中国历史上是文官制度, 重文轻武, 武将的地位和权利远逊于文官。古代的官员大多是多面手, 既能治国安邦, 又能指挥作战, 还擅长于吟诗作画。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积极入世, 积极进取, 报国济世, 建功立业, 尤其是知识分子, 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都把报国济世、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理想与追求。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破灭, 使得诗人们痛苦悲愤, 他们就把自己的一腔愁绪、苦闷汇聚于笔端, 抒发胸中块垒, 形成了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懑诗篇。因此, 诗人抒写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怨愤情绪, 又怎会有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诗篇?

三.中华民族的性格———含蓄内敛

中华民族是一个阴柔内向的民族, 不喜欢张扬个性, 不喜欢直露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是欲说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道家倡导“柔弱之道”, 认为力量强大了会带来灾祸。“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不以兵强天下”, 即使强大了, 也要“知其雄, 守其雌”, “不敢为天下先”。为人处事不喜欢锋芒毕露, 主张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 绵里藏针, 低调做人。歌颂战争功勋、英雄伟业的作品, 无疑是把自己的业绩自我标榜一番, 怎能为他人和自己所容忍?

慷慨激昂的风格, 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相异。因此, 作者要么写不出, 要么就像陈廷焯说的, “辛稼轩, 词中之龙也, 气魄极雄大, 意境却极沉郁。不善学之, 流入叫嚣一派。” (《白雨斋词话》) 要么写的出, 也无人欣赏, 也就难以流传。中国文学史上这方面的作品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战争的诗词 篇3

寄樱花

飞雪似粉又染红,清香堪比醉人风;

顾恋樱花随梦里,几丝言情诉哀中。

万千尘事记幽肠,一世烽火燎源声;

血染故亲谁曾思?鱼岛烈烈甲午浓。

桃花

万株桃花山水衣,粉面含春浓情时;

巧卓依婷善袖舞,碧波镜中浅妆思。

艳上芳名君莫言,塞下清魂故人知;

研墨一缕添晓风,赋诗千结融江痴。

西窗痴暮

西窗长隐身,孤月多沉沦;

举杯经年事,消愁几更辛。

南国相思雨,北湖已忘深;

故人随风别,流连又黄昏

鹧鸪天之朱德

一生雄心岁月颠,

梦里常有国人天;

兵涌山河百万师,

戎马乾坤随先贤。

大元帅,天地坚,

出入南北沙场边;

烽火染血痛身时,

与战争的诗词 篇4

1.《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3.《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话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5.《和张仆射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6.《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题郑所南兰》

【元】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8.《漫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9.《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10.《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战争诗词 篇5

关于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 但往往夹杂在美国其他问题之中, 未把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做系统研究, 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冷门。近期读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苑爽博士所著《“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一书, 从新的理论视角系统的研究了该课题, 弥补了这一薄弱环节, 对于今后我国学术界研究战后索赔问题将大有裨益。和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我认为本书具有三个特点。

一、视野宏阔、理论独到

在《“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一书中, 将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课题, 置于“战争与和平”理论视角之下重新进行解读。书中的第一章对“战争与和平”这一理论做了详尽的论述, 从两者的概念、逻辑关系和在国际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系统的分析了这一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对于该理论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的情况下加以阐述, [3]将美国的对德战争索赔政策在“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视野下加以重新解构分析。这一理论贯穿全文, 最后又在之理论视野下对德国问题进行全景式的反思, 归纳总结德国问题的症结所在, 形成首尾呼应, 上升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本书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作为一项独立的外交政策进行专题系统研究, 在涵盖时间长, 史料分散的情况下, 探求其内在的联系与变化, 从而使被割裂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德索赔政策重新联系起来。从美国国内政治决策机制、外交理念, 决策者的个人智慧, 民众的社会舆论导向、国际上大国之间的外交博弈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对索赔政策指定的以新的理论视角, 长时段的政策研究美国在战争观念上, 索赔理念与索赔机制上的演变。厘清了战争、和平与战争索赔的理论关系。而索赔政策的演变也展现了美国政治决策者的战争观与和平观, 两者相辅相成。美国经历了从战争合法, 到将战争责任与索赔政策联系起来, 从以非政府的个人身份参与到多部门多国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 可以说在新的理论视角下, 美国的索赔政策更加系统全面。

二、资料充实、叙论结合

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来说, 原始的一手文件解读是根本前提。在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的研究方面, 苑爽博士通过对解密文件和相关会议记录的文本解读, 其中包括美国国务院公布的375卷国务院文件 (简称FRUS) , 贝亚特·欧本编辑《占领德国的文件, 1945—1954》, 《卢修斯·克莱将军文件:德国1945—1949》, 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次重要会议记录, 事件亲历者演讲、回忆录、私人信件和日记等外文原始资料, 还包括德法日等多国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著述。资料详尽, 根据统计书中运用中外档案文件23种, 相关当事人的外文回忆录、传记12部, 对于此问题研究的相关中外文专著解读140部, 相关论文27篇。可以说大量的文本解读, 广泛的资料搜集, 尤其是大量一手原始资料的运用使得对于美国对德战争索赔问题的论述更加扎实全面, 立论更加可靠。更加可贵的是在对于大量资料的运用基础上, 叙论结合, 提出新的观点与看法,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分析其原因和演变过程, 以及相关问题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系统的将分散的相关资料整合, 认真剖析, 进行重新的解构, 从而更加完整系统的展现出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

三、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本书共分六章, 从内容的关联性上看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阐释“战争与和平”理论的内涵与逻辑关系, 分析在此理论视角下美国对德索赔政策的目标, 以及影响政策制定的国内因素, 诸如商业立国思想、多元的政治决策体制、实用主义的外交哲学等。第二章则论述一战时期决策者战争观、和平观的形成与演变, 美国此时提出的索赔政策的内容与原则, 以及之后制订的《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的背景, 实施失败的原因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章还着重分析了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分析美国的索赔争政策对于德国成为二战战争策源地的关系, 美国国内各阶层对于一战政策失败的反思, 国内决策层在对德政策的分歧对于二战后对德索赔政策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里着重分析了两派代表人物, 摩根索与史汀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总统的个人关系在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 并分析了造成分歧的原因。可以说第三章在全书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将美国对德索赔政策由一战向二战的过渡, 揭示了内在的连续性。第四章分析美国对德索赔政策在国内国际双重作用下诞生, 国内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 包括国务院、陆军部、财政部, 同时介绍分析了罗斯福总统的态度与选择。国际上美国又要同时处理好与英、法、苏各国家利益诉求, 达到对德索赔政策的相互妥协。第五章是本书的重点, 也是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章, 论述二战结束后美国战争索赔政策执行修改与调整, 协调战后初期占领军与国务院在政策上的分歧矛盾, 论述斯图加特讲话的背景与影响, 本章的亮点是将美国针对德国提出的“智力赔偿”计划作为典型的个案分析, 从指定背景, 内容, 实施状况以及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说这是美国在索赔方式和机制的创新, 这种个案分析的方法也更具直观性。最后论述了对德索赔政策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说明美国对德索赔政策与美苏冷战起源的内在联系, 第六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具有点睛的作用, 再一次将美国对德索赔政策置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视野之下进行反思, 总结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在索赔理念、机制和方式的转变, 分析国际社会在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上的利益得失, 并且升华主题, 说明该问题对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作用, 审视“新德国问题”的出现和发展。本书在结构上环环相扣, 层次清晰, 首尾相接, 内容涉及广泛, 突出了问题重点。

作为学术著作, 《“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一书尚待完善之处, 首先, 在资料的搜集上对于德国原始文件和著作挖掘不够, 德国作为政策的受众其自身的转变对于美国政策也有影响。其次, 缺乏对比性研究,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战争索赔政策也经历了一个转变, 德国与之相比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两者之间又具有怎样的联系, 这样可以更加突出美国对德索赔政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总的来说, 苑爽博士的著作丰富了对战后索赔政策的研究成果, 对国内学术界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摘要:美国的战争索赔政策是其建立世界新秩序, 达成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苑爽的《“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以全新的理论视角系统的论述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德战争索赔政策, 具有视野宏阔、理论独到, 资料充实、叙论结合, 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三个特点。对于从新的角度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丰富国际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美国,德国,战争索赔政策

参考文献

[1]苑爽.“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54—56.

[2]崔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J].历史研究, 1995 (4) .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篇6

有关于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的文章,希望这篇与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相关的文章,能帮助到您

战争古诗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0、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战争现代诗

撕毁的面纱(反战诗歌)

——既然取名为贪婪和强暴

它就不可能永远蒙着面纱!

黑白循环的两端

灰色把天平捣碎

它说它才是休息的温床

所有的姐妹都已死亡

一首曲子 由它的袍袖来做休止符

袍袖里男孩每天呼唤父亲

而更多的.人从树根上起身

收藏一片叶子 并

告别母亲

石马倒伏在草丛里,

一只跛脚踩住沙场的回忆,

许多蟋蟀鸣叫着

夜夜在它的鬓毛里做巢。

一柄锈了的剑

悬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

供人观赏 据说

价值连城。

那个男孩在旧玻璃上写字

看见他的老朋友燕子飞过

“燕子 燕子 你告诉我

故居的纸窗花

为何换上了新纱?”

毛主席的战争诗最好

随便举几个

西江月《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战争诗歌:

生命成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密码与战争 篇7

16世纪, 在法国与西班牙的一次战争中, 西班牙人曾编了一份自认为极其安全的密码.没想到法国数学家韦达利用数学方法破译了这份数百字的密码, 使法国军队彻底打败了对方.始终坚信自己的密码不会被破译的西班牙国王, 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事实, 他甚至认为法国人采用了邪术.在后来得知是由数学家破译了密码的真相后, 愤怒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缺席审判, 要对韦达处以烧死的极刑.当然, 这种鞭长莫及的判决, 只能算作一种自我安慰.

1940年夏季, 英德空军在不列颠上空展开激战.令德国飞行员颇为费解的是, 英国人似乎知道德机在哪里, 总是在半道上恭候德机.德国人起初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于英军的雷达, 不过他们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交战双方都清楚的事实是:在德机的狂轰滥炸下, 英国的雷达网早已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完全不能侦测到德机的动向.类似的疑惑还发生在北非战场, 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对德军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他知道德军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军需补给、人员实力和士气, 他甚至还知道隆美尔患病暂离前线.英军在适当的时机发动了著名的阿拉曼战役, 终于获得全胜.更令德意军队目瞪口呆的是, 在地中海浓雾弥漫的夜晚, 航行在5个不同方向的5艘意大利运输船同时遭到盟军飞机的截击, 让在北非苟延残喘的德意军队一次次失去补给, 士气受到极大打击.可这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相信是盟军空中侦察的结果.实际上, 这一切都是因为盟军网罗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 成立了专门的密码破译机构, 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终于破解了德军颇为自信的“恩尼格玛 (Enigma) ” (译文为“谜”) 密码机.由此盟军掌握了德军指挥机构的所有重大绝密计划和部署, 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调动, 从而牢牢掌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并最终获得胜利.这是整个战争期间最大的机密, 直到战争结束30年后英国才将此事公之于众.

在距伦敦西北约70千米处, 有个幽静的庄园名叫“布雷契莱庄园”.上世纪30年代末, 这里悄悄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 庄园被精心伪装成一所简易战地医院.这其实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情报中心———“超级机密”研究所, 每天都有12000多名专业人士在这里夜以继日地从事破译德军密码的工作.

当时的德军配备了10万多部名叫“Enigma”的通信密码机, 由于26个字母在“Enigma”机中能替代8万亿个谜文字母, 如果改动接线, 变化会超过2.5千万亿亿, 因此德军宣称“谁也不可能把它破解”.事实也证明它是有史以来最可靠的加密系统之一.大量无法破译的电文让英国第40局 (英国政府负责破译密码的间谍机构) 在整整13年里都极为恐慌, 直到英国天才数学家图灵来到“布雷契莱庄园”, 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图灵率领着大约200多名精干人员进行密码分析, 凭借波兰同行提供的一台“Enigma”样机, 不负众望, 设计出一种名叫“Ultra” (超越) 的破译机.这种被戏称为“炸弹”的破译机专门对付“Enigma”, 悄悄破译了大批德军密码, 给英军及时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德军的行动因此不断受挫.其中在1941年5月21日, 英国情报机关截获并破译了希特勒给海军上将雷德尔的一份密电.这次破译的结果是: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一艘巨型战列舰, 希特勒的“德国海军的骄傲”———“俾斯麦”号在首次出航中即葬身大海.

描写战争场面的古诗词 篇8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年代:唐 作者: 王昌龄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年代:唐 作者: 王昌龄

3).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年代:唐 作者: 杜甫

4).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念奴娇晚风吹雨》年代:宋 作者: 辛弃疾

5).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贺新郎细把君诗说》年代:宋 作者: 辛弃疾

6).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年代:现代 作者: 陈毅

7).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书愤》年代:宋 作者: 陆游

8).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关山月》年代:宋 作者: 陆游

9).梦中吴蜀山川近,醉後周秦战伐空。----《遣兴》年代:宋 作者: 陆游

10).百战之疮兮风雨瘢痒,九野之耕兮泥水领穿。----《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年代:宋 作者: 释正觉

11).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对雪》年代:唐 作者: 杜甫

12).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年代:唐 作者: 杜甫

13).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遣兴》年代:唐 作者: 杜甫

14).百战徵求千里马,十年餖飣三都赋。----《满江红秋水涓涓》年代:宋 作者: 周密

战争的力量 篇9

1楼 (发帖者) :喜羊羊

大家好!我是羊村的喜羊羊。我们老师让我了解战争的威力, 我听说战争的威力比自然灾害和毒蛇猛兽伤人的程度厉害千倍万倍。这是真的, 还是假的?请各位网友为我指点迷津。

2楼 (回帖者甲) :美羊羊

喜羊羊好!我认为是这样的。我刚才用百度搜索了一下发现: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 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 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 战争造成的损失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据可靠资料显示, 仅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历时4年又3个半月的时间, 5个大洲参加战争的33个国家, 经济损失总和大约2700亿美元。可见, 战争最大的威力之一就是伤财!

3楼 (回帖者乙) :懒羊羊

我同意美羊羊的意见。我刚才也用Google搜索了一下发现: 仅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有5700多万人死亡。其中:苏联死亡2060万人;中国死亡1200万人;波兰死亡600万人;德国死亡730万人; 日本死亡180万人;南斯拉夫死亡170万人;美国死亡38万人。可见, 战争最大的威力之一就是伤人身!

4楼 (回帖者丙) :暖羊羊

其实, 战争带给人最多的还是心灵的伤害。深受战争煎熬的较弱的一方自不必说, 而就是处于战争较强的一方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刚才用搜狐搜索了一下发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在美伊战争中, 有个战地记者叫安妮·斯考特·泰森, 她在随军过程中屡次面临生命危险, 而伊拉克人的尸体, 让人毛骨悚然的突然打响的战斗, 震耳欲聋的直升机声, 又使得她真实地看到战争在她生活中投下的阴影。随军报道一个月之后, 她回到在马里兰的家中, 她说自己几次情绪崩溃, 痛哭流涕……可见, 战争最大的威力之一就是伤人心!

5楼 (发帖者) :喜羊羊

衷心感谢楼上各位朋友对我的悉心教导!看来, 战争的力量危害无比!奉劝那些热衷于战争的国家“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不要再害人害己了!

【简评】

一、用网络跟帖的形式来写对战争威力的了解, 别出心裁, 夺人耳目。如果不采用这种形式, 只是知识和材料的罗列, 就很难收到如此新鲜的效果。可见, 有好的材料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 才能让形式和内容完美的统一。大家虽然也喜欢上网, 可是有小作者聪明吗?呵呵。

关于战争的作文:战争与和平 篇10

当炸弹飞翔在天空,当硝烟迷茫在空气中,当战争打响时就以意味着,我门的家庭又该不完整了。诺贝尔研究炸弹难道是用来打仗的吗?他为研究炸弹付出了那么多就只是换来人们不和睦的一天?不是的,诺贝尔研究炸弹是为了造福人类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人们误解了。诺贝尔在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不禁让我想起冰心奶奶的一首诗: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绽开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在电脑上我门时常看到许多血案的发生新世纪进入不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上亿人,耗费大量钱财和平固好但是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会承受到这么多人吗?

不少人说我的看法天真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战争有战争的好处和平有和平的好处两者是相互存在的少了其一也不能维持人类的人数急速发长。

虽然和平可以让人的一家团团圆圆的。但是,中国13亿人,仅仅次与的中国人数的希腊还有更多的国家你门想想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地球的资源会被很快的采集光,地球承载的重量也就远远的超了现在。

战争电影《甲午战争》优秀观后感 篇11

可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仅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仅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明白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明白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可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可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活力。光绪皇帝在风雪中应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应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我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我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应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我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历史不应当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当用来警醒世人。

很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国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辈们用鲜血浇筑而成的。中国的提高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在这背后,依然有坚毅却无奈的部分,在应对黄岩岛、钓鱼岛这种中国主权问题时,铁铮铮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让步的!甲午大海战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放,伤痛的怀念,更应当是激励和奋进,否则,会不会有点商女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呢

战争与地理原理 篇12

【战例1】公元208年, 为统一全国, 曹操率军南下, 孙刘联合抗曹, 后来便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那么诸葛亮为何能料到三天内江面上必有大雾?

解析:此时正值秋末冬初, 我国近地 面大多受 冷高压控制, 大气运动稳定, 多为晴朗天气且夜又长, 在江面水汽充足的条件下, 从夜间到早晨由于近水面的水汽冷却快, 有利于水汽凝结, 所以此时常有大雾天 气。诸葛亮就是利用这大雾天气轻松地从曹操手中获得了十多万支军箭。

【战例2】三国后期, 诸葛亮北伐中原, 有一次将司马懿父子所率军队包围在葫芦峪, 诸葛亮便令四周点火, 并向山谷中投掷火把。魏军眼看就要被活活烧死, 这时天突然下起大雨, 浇灭了烈火, 司马懿父子才死里逃生。诸葛亮哀叹“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难道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

解析:其实这并不是天意, 而是诸葛 亮自己制 造的降雨。因为葫芦峪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在山谷中 燃烧大火会使近地面空气膨胀且迅速上升, 在谷地形成一个气旋, 气旋周边气流迫使其中心气流迅速抬升而形成气旋雨。所以诸葛亮也是“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呀!

【战例3】1812年6月, 拿破仑在征服周边国家后, 又集结法国大军攻打俄国。9月中旬, 虽攻下莫斯科, 但很快惨败撤军。无独有偶, 二战中, 德军攻打苏联 莫斯科时也曾兵败于此。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

解析: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和希特勒率领的德军都曾自称为“天下无敌”的军队, 但他们都兵败于此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莫斯科纬度较高,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拿破仑和希特勒攻下莫斯科时正值漫长且严寒的冬季, 致使物质 补给困难, 士兵饥寒 交迫, 不攻自溃, 所以这都是严寒的天气帮了莫斯科军民的忙。

【战例4】在二战中, 英军考虑到地中海的战略地位, 派重兵把守直布罗陀海峡, 防止德国潜艇潜入地中海。但德国潜艇总能巧妙躲过英军的监视, 神出鬼没地穿行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 这是为什么?

解析:地中海蒸发旺 盛, 海水盐度 高, 密度大;而大西洋的海水盐度要比地中海低, 密度小, 所以水位就更高。德国潜艇要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时, 关闭潜艇发动机 (没有声波等传递) , 借助海峡表层密度流悄悄地绕到了英军的背后, 袭击完之后又潜入深水, 关闭发动机, 借助海峡底层补偿流的力量流入大西洋。这在战争史上成为成功运用洋流的一个典范。

【战例5】二战中, 德军在未 攻下英国 的情况下, 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东线发动了向苏联的突袭战。那么德军为何选择在6月22日这天突袭苏联呢?

解析: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此时北半球白 昼时间最 长。且苏联还 有部分国 土 (其中包括重要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 会出现极 昼现象。德军选择白昼时间最长的这一天发动攻击, 无疑为他们争取了更多方便作战的时间。

【战例6】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 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纬度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 而日本舰队去偷袭时选择的航线并不是由本土南行至北回归线, 再向东直达夏威夷, 而是选择在狂风大浪的西风带内的航行线路, 最终偷袭成功。试想日军偷袭成功和他们选择偷袭的时间与线路有何关系呢?

解析:1941年12月7日正好是星期天, 美军正休礼拜, 防备松懈。另外, 最主要的 是12月正值北 半球冬季, 日舰在西风带内航行虽较危险, 但在北太平洋暖流的推动下, 日舰由西北向东南航行既顺风又顺水, 而且此航线行程较短, 加上冬季暖流易形成大雾天气, 隐蔽性强, 所以可起到以奇制胜、以快制胜的效果。

【战例7】二战中, 从1941年初至1942年秋, 英军与德、意军队在北非战场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北非拉锯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解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北非的气候条件所造成的。北非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 长期炎热 干燥。在这种十分恶劣的气候条件下, 任何一方战线拉得过长都会导致物质补给困难, 尤其是水的补给。在双方都想尽快击败对方而又不能使战线拉得过长的情况下, 两军难决胜负, 于是就出现了周而复始的拉锯战。

【战例8】1944年6月, 盟军跨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成功实现了诺曼底登陆计划。请问盟军为何选择这个时节登陆呢?

解析:英吉利海峡常年受西风的控制, 但西风的强弱也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变化。6月正值北半球夏季, 太阳直射点北移, 西风带也北移, 英吉利海峡南侧受副高影响, 此时南北温差小, 气压梯度力小, 西风强度减弱, 所以海上风浪就小, 有利于渡海登陆。

【战例9】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 埃及的雷达受到了奇怪的干扰 (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 , 致使埃及西奈半岛遭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最终失守。那么埃及的雷达到底是受什么因素的干扰呢?

解析:是受太阳活动 的影响。当太 阳耀斑爆 发时, 释放出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电离层, 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雷达很难捕捉到飞机发出来的无线短波信号。

上一篇:区编办2016年第一季度转作风提效能工作总结下一篇:一份西瓜,一份情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