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百千万工程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扶贫百千万工程(通用8篇)

扶贫百千万工程 篇1

——翁源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启示

翁源县位于韶关市东南部,人口39.8万,省级贫困村48个。全县人均年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户共7155户22831人,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74%,是省际边界欠发达山区县。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完善各项扶贫工作机制,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扶贫工作向着纵深发展。全年筹集扶贫资金5128.3万元,48个贫困村中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全部实现3万元以上;贫困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70.34元,比2009年增长71%,实际脱贫数2380户、9137人,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61.3%,总人数的69%,达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扶贫开发工作呈现“五个新”变化

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整县推进,统筹布局,并着力在工作机制,归档管理,帮扶规划,激励机制,营造助扶氛围,抓扶贫干部队伍上下功夫,有力地推动了“双到”工作良性开展,成效突出五个“新”。

一是贫困户生活水平呈现新提高。扶贫开发实行“靶向”疗法,随着帮扶项目的落实,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增幅较大,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长56%。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已完成今年48个省定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480户,整治了26个旧村庄。今年以来,加大对老弱病残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实施救济方式扶贫,做好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贫困户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保障。

二是贫困村面貌呈现新变化。翁源县注重“形象整治”,依靠挂钩帮扶单位积极筹资和发动社会捐助,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实现村组织活动阵地“十有”,使48个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其次加大对贫困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硬底化村道89公里,自然村全面通机耕路,新实施水利项目81宗,水利农田受益面积3.2万亩;完成农村饮水工程 19宗,解决了1.68万人饮水安全;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建立农家书屋37个,贫困村面貌变化大。

三是特色产业呈现新发展。在扶贫开发中实施产业扶贫,不但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也促进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全县糖蔗、蚕桑、蔬菜、水果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传统种植业平稳发展,避免贫困户返贫现象的发生;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利用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产品、“订单农业”,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结合起来,互补优势,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构筑了一个共同致富的平台。

四是干部作风呈现新转变。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好干部队伍骨干作用,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一线调研,一线指导,一线协调,各级领导及帮扶干部与当地党员群众一起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带好头,办实事,做好事,密切联系群众,干群关系融洽,干部作风呈现出新的转变。五是基层组织战斗力呈现新增强。翁源县注重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结合、双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有了较大的成效。通过抓好贫困村干部培训工作,提高了村级班子素质。结合扶贫工作在农村党组织范围内开展了“三强”支书活动,涌现了一批科学发展能力强、民主管理能力强、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实施“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制度,加大对村务、财务公开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了村班子的民主管理意识。通过实施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和实行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发挥党员创业先锋和带头致富的作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早日脱贫,基层组织战斗力呈现新增强。

二、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有效增强扶贫力度

翁源县为避免各帮扶单位缺乏协调,项目无法实现聚集效应的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增强帮扶效果。

(一)实施“三个一百”示范带动。利用党员创业,脱贫先锋,村貌引领的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有效的解决没目标,没学习对象,没对照的问题。

百名党员创业示范带动: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以“帮一户,带一村,兴一业,富一方”为主要内容,通过为农村党员提供贴息信用贷款、技术支持等来帮农村党员创业致富,让创业致富的党员来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解决了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已帮扶党员创业示范户310户,提供贴息贷款1200多万元,党员创业示范户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 群众1850户,为有资金需求的130户贫困党员和群众帮助解决生产资金200多万元,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创业示范带动作用。

百户脱贫致富示范带动:每村挑选3—5户贫困户培养成脱贫致富示范典型,帮扶责任人为贫困户“出点子、给票子、找路子”,从资金、项目、市场信息、科学技术等多种渠道多方位地提供扶持,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并力争脱贫致富,为其他贫困户脱贫带好头,树立榜样。

百村面貌变化示范带动:根据各贫困村的情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选择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扶贫开发示范村。单位出资和发动社会捐资集中投入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村干部承诺、评议、考核制度”、争当“三强”支书活动,推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双得效,为其他贫困村树起典范。

(二)实施“四个一千”活动项目。县级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技能培训、劳力转移、农房改造、学子受助项目的实施,有效的解决项目推进推动力不足的问题。

千人技能培训:积极整合各部门培训力量,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发挥农村远教平台等作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到目前为止,已组织15208人次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贫困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418人就读扶贫技校。

千名劳力转移:制定“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积极与用人单位、城市劳务中介组织建立联系,加快劳动力转移。到目前为止,共向珠三角输送1889人,向本地企业转移3455人。千户农房改造:对需要修缮或改建危房的贫困户给于资金补助。目前,已规划今年48个省级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480户,整治了26个旧村庄,筹集432万元对“5〃6”特大洪灾中216户全倒贫困户住房进行了补贴建设,筹资补贴修缮1336户贫困户住房。

千名学子受助:我县为促进教育公平,以“创教育强县”为抓手,积极调整校点布局。去年以来,全县共撤并教学点3个、小学高年级16所。帮扶干部对1643名贫困户在读子女直接给于资金、书籍、学习用品等扶持,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读不好书,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力。

(三)实施“五个万亩”增收计划。翁源县大力实施“五个万亩”工程,实现扶贫开发的联动效应,打破村村帮扶不具有整体性、规模化的难题,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

万亩糖蔗增收:把糖蔗种植作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引导,并依托茂源糖业龙头企业,合力抓好技术指导、蔗种供应、肥料保障、资金等各个环节,大力支持贫困户加入糖蔗产业行列,增加贫困户在发展糖蔗中的收入。今年种植糖蔗达5.3万亩,扶持410户贫困户种糖蔗,户均增收2600元,人均增收684元。

万亩蚕桑增收:发挥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单位---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支部+协会”、“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构筑助农增收平台。今年全县种植桑园达3.2万亩,扶持350户贫困户种桑养蚕,户均增收3250元,人均增收855 元。

万亩蔬菜增收:把企业作为拉动农业增效的龙头,通过落实各项鼓励扶持政策,我县先后培育了翁源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是粤北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之一,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还积极的扶持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帮助建立蔬菜绿色种植种苗基地,培育的种苗无偿提供给贫困户种植。还建立了5000亩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积极与家乐福对接,让贫困户农产品直接进入家乐福,免去相关服务费用,在采购价格、结算方式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于优惠和便利,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今年全县种植蔬菜达14万亩,扶持426户贫困户种植蔬菜,预计今年户均增收2500元,人均增收930元。

万亩花卉增收:我县把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建设江尾镇境内省道S245线两旁的万亩花卉栽培示范区和周陂镇华力花卉园艺基地现代花卉栽培示范区,辐射带动官渡、江尾、坝仔镇境内省道S245线两旁的花卉长廊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花卉产业大格局。同时,坚持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相结合,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不断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县种植花卉2.1万亩,预计今年产值可达3.3亿元,吸收500多名贫困农户为花卉产业工人,可为贫困户增收480万元。

万亩水果增收:引导贫困农户为水果的产、供、销提供劳力服务。同时,还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培育三华李、九仙桃等优质品牌,增加竞争力,并发挥“三华李地理标志”、“九仙桃地理标志”的优势,提高附加值。今年水果种植规模已达13.1万亩,扶持200户贫困户种植水果。

三、翁源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为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效开展,翁源县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责任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结合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人,定期召开情况分析通报会、工作现场会,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各级班子共同抓,驻村干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组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督导组,对帮扶单位和各镇(场)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每月1次以上的检查、督促、指导,考核其责任制落实情况和落实帮扶任务情况。同时,规定督导组长列席参加各镇(场)党委讨论相关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指导各镇(场)制订各阶段工作计划,管理好帮扶干部。三是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与帮扶的省直单位、江门单位、市直单位相关负责人召开情况通报会。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贫困村看望驻村干部,经常与帮扶单位的负责人联系或登门拜访取得支持。

(二)在归档管理上下功夫,为扶贫工作打牢基础 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工作中,严格实行户有卡、村有册、镇有薄、县有库的管理模式,确保电脑记录与卡、册、簿、库数据一致,并且总结坑尾村归档管理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广。翁源县统一印制《翁源县“双到”工作考评纸质资料规范要求》,进 一步规范各被帮扶村和帮扶单位的档案项目,将资料整体分为三大项,并细化为20小项,统一台账,统一立卷规范,保证档案质量。对规档的文件资料统一纸质,统一格式。针对档案动态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台面工作的规范力度,确保卡、册、表内容有真实性、有针对性、有逻辑性、有一致性。

(三)在帮扶规划上下功夫,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合翁源三大功能区的规划,因地制宜,因规划布谋,在以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为主要载体的翁北片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发展区,进一步做强农业经济,引导片区内的贫困户着力发展糖蔗、蚕桑、蔬菜、花卉、特色水果等特色农产品,提升其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在以县城新老城区为载体的翁中片新型服务业优化发展区,发挥旅游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引导部分贫困户转移就业。各帮扶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把开发项目作为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渠道,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4个,其中农业项目90个、工业项目41个、商贸旅游项目2个、招商引资项目11个。利用帮扶村特点和地理条件,兴办鸡场、猪场、鱼塘和农贸市场收取租金,新坪村办起了汇丰鸡场可为村委获得租金5万元,坑尾村通过加固鱼塘实现租金2万元,太坪村兴建农贸市场可实现租金6万多元。江门市帮扶单位新会区崖门镇发挥“广东省养禽专业镇”的优势,在松塘村发展山鸡养殖,针对重点帮扶贫困户,采取“送种苗、送饲料、送技术、包收购销售”的方式帮扶到户,投入11万元,兴建山鸡养殖示范基地工程,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双丰收。

(四)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营造争先良好局面。翁源县把开展“情暖翁江”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通过一评、三年总评来激励帮扶单位、个人和被帮扶对象分别争当“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活动对评为“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的除颁发锦旗、荣誉证书、奖牌、奖金,以及汇编获奖单位、个人事迹材料,利用报纸、电视、专刊等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外,还对评选为“帮富使者”的机关工作者,县级的将呈批表归入干部现实表现台帐并作为提拔使用重要参考;省、市直单位、江门市及中直驻粤单位的由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向各单位发出记功函。让有为的有名、有位、有誉,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局面。今年,翁源县共评出了10个“红旗团队”,20名“帮扶使者”,66名脱贫之星,极大的鼓励了先进,激励了后进。例如龙仙镇贵联村的贫困农民朱福善,扶贫之前家中只有3亩地,无技术,无指导,无资金,只能勉强糊口。今年,在驻村干部的协作下,加入了淮山薯产业基地,还免费获得化肥、种子和技术指导,家中的三亩农田种上了淮山,年实现每亩纯利6000多元,年收入达180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舒适,是远近闻名的脱贫之星。

(五)在营造助扶氛围上下功夫,激发社会帮扶热情。为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动员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力度,想方设法策划活动,搭建平台,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氛围。一是拓宽资金募集渠道,引导外出乡贤,企业为扶贫开发捐资捐物。二是建立完善帮扶企业关护机制,给予帮扶企业优惠政策,着力打造 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关爱企业的人文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电视广播设立“情暖滃江〃在行动”专题报道栏目,拍摄制作《情暖滃江》电视专题片,通过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构建扶贫“双到”文化。

扶贫百千万工程 篇2

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 (园) 创建指南

申报规模:在全省范围内创建100个左右现代农业示范区 (园) , 其中:示范区30个左右、示范园70个左右。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 原则上在现有16个示范区的基础上, 每个市州 (嘉峪关市、兰州新区不申报) 及省农垦集团公司各创建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 原则上有条件的县区各1个, 省农垦集团公司2~3个 (嘉峪关市、兰州新区各创建1~2个) 。

创建条件:

(一) 现代农业示范区

1.基础设施良好。示范区内水、电、路等基础条件配套, 设施装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 管理服务设施齐全。高标准农田比重超过50%,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于同类地区5~10个百分点。

2.产业化经营水平高。示范区主导产业清晰, 实行标准化生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 农产品可追溯机制建立, 品牌营销和市场开拓力度大, 至少有1个国家或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著名农产品商标。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高于同类地区2~3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占比超过70%。

3.科技支撑有力。示范区具有自己或紧密结合的研发团队, 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场所, 引进、集成与创新转化能力较强。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同类地区2~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及猪、禽、奶牛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 肉牛、肉羊良种化率达到80%以上。

4.运行机制完善。示范区建设主体清晰, 管理部门明确, 规章制度健全。

5.示范带动能力强。示范区“四化同步”推进特征和成效显著, 能切实发挥核心辐射带动作用。

(二) 现代农业示范园

1.示范园主体功能定位清晰, 符合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 产业集中度高, 重点产业占比60%以上。

2.示范园生产组织方式先进, 支撑服务体系健全, 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具有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网络。

3.示范园经营管理机制完善, 实行“行政化引导、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经营管理机制, 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与管理制度。

4.示范园建设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 其中:种植类示范园面积在河西地区1000亩以上, 其他地区500亩以上;养殖类示范园要求肉牛、肉羊和生猪年出栏分别达到1万头、2万只和2万头以上, 奶牛、家禽存栏量分别达到5000头和5万只以上;加工类示范园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1000个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指南

目标任务:到2018年在全省优势产区创建1000个优势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其中种植类基地600个, 养殖类基地400个。

创建标准:

(一) 种植类基地

林果产业基地:水果基地建设规模在500亩以上。示范基地创建标准按照《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规范》要求, 力争做到“五化”, 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

“六个百分之百”, 即实现100%生产资料统购统供、100%种苗统育统供、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产品商品化处理、100%品牌化销售、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七到园”, 即责任落实到园、标准普及到园、统一服务到园、管理制度到园、标牌树立到园、宣传引导到园、资金整合到园。

蔬菜产业基地:高原夏菜标准园创建规模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日光温室标准化小区建设规模为集中连片生产净面积100亩以上;钢架大棚标准化小区建设规模为集中连片生产净面积200亩以上。每个基地配套建设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集约化育苗、冷藏贮运等基点。基地建成后, 达到“五化”、“六个百分之百”和“七个到园”。

马铃薯产业基地:脱毒种薯基地集中连片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 海拔1800米以上, 隔离达标, 三年以上轮作倒茬, 能满足机械化生产, 开展种薯质量认定, 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商品薯基地集中连片面积要达到2万亩以上, 全部使用一级以上脱毒种薯, 并配套黑色全膜垄作侧播、膜下滴灌、喷灌等设施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绿色统防、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

中药材产业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突出道地品种, 相对集中连片, 每个基地规模在1000亩以上。有与基地相适应的种苗 (良种) 繁育基地, 力争达到良种、种苗、技术和管理“四统一”, 开展GAP认证, 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

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按照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高标准制种田建设要求, 做到面积相对集中连片, 田、林、路、渠、灌溉设施配套完善, 满足机械化耕作和节水灌溉要求, 隔离区达标。

草产业基地:有适宜草产业基地建设的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 连片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基地牧草良种化率、先进实用技术利用率、机械设备配套率均达到100%, 产草量较相同地区高30%以上, 草产品品质达到国家标准3级以上。

其他类基地:棉花、啤酒大麦基地规模在2000亩以上, 小杂粮1000亩以上, 茶叶、啤酒花、酿酒葡萄500亩以上。基地相对集中连片, 便于机械化作业。增产综合技术配套, 良种率和商品率高。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制度落实, 有自己的品牌。

(二) 养殖类基地

畜禽养殖基地:按照养殖基地“五化”要求, 畜禽养殖示范场良种率达到100%, 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 配备有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 养殖档案完整, 近3年内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按规模分:肉牛养殖基地:农区年出栏肉牛1000头以上, 牧区年出栏肉牛500头以上。肉羊养殖基地:农区年出栏肉羊3000只以上, 牧区年出栏肉羊1500只以上的养殖场。奶牛养殖基地:存栏奶牛1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育肥猪1万头以上。蛋鸡养殖基地:产蛋鸡养殖规模 (笼位) 达到5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基地:肉鸡年出栏量10万只以上。

水产养殖基地:以池塘养殖为主的申报单位的养殖池塘面积在100亩以上;工厂化养殖水面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 水产品年产量100吨以上;药残抽检结果合格, 无使用禁用药品行为;持有效《水域滩涂养殖证》,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10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创建指南

目标任务:到2018年, 在全省重点培育3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7000个示范性农民合作社 (含10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 省级示范场、社的比例不低于30%。

创建标准:

(一) 家庭农场创建条件及标准

经营主体合法。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是农村居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

基础设施完备。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 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生产基础、配套设施,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从业人员稳定。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 农场从业人员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 具备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 常年雇工人数不得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

经营规模适度。经营规模应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应在5年以上 (以流转合同为准) 。

生产标准规范。有较完整的生产技术规程, 能按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主要农业投入品要建立进出台账, 产品生产过程有记录、产品质量可追溯。

运行管理科学。有规范的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按市场和现代农业要求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经济效益明显。土地产出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以上, 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能发挥示范效应, 对周边农户有明显带动作用。

登记备案及时。家庭农场必须在县级农业 (农经) 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和登记备案, 建立相关登记管理档案, 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二) 农民合作社创建标准

运行机制规范。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运行满2年以上;工商注册成员数50人以上 (民族地区和特色农林种养业可适当放宽) , “三会”制度、财务制度健全, 并有效运转。

服务成效显著。以本社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 农业生产资料 (初入社自带固定资产除外) 统一购买率、主要农产品的统一销售率超过60%, 统一生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贮藏 (加工) 等服务超过社员生产量的80%。

产品质量安全。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 有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 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有注册商标, 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或获得地理标识。

经济实力较强。入社成员原则上均应出资, 成员出资总额30万元以上, 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 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放宽, 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 少数民族地区30万元以上。

社会声誉良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示范带动作用强, 在当地影响大;没有发生生产 (质量) 安全事故、环境污染、损害成员利益等严重事件, 没有行业通报批评等不良社会影响, 无不良信用记录;项目扶持资金使用合理。

(三) 农机合作社创建标准

扶贫百千万工程 篇3

“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基础教育高端人才的“孵化基地”

6月15日上午,省教育厅召开了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首批名教师、名校长培养项目总结会。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出席会议,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三家培养机构汇报了培养情况,各项目培养对象代表分享心得、体会和收获。会上还向首批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对象颁发结业证书,向优秀培养对象颁发了优秀学员证书。

自2012年10月启动以来,“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坚持系统设计、高端培养、创新模式、整体推进,先后遴选了两批共506名培养对象进行培养。其中,第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培养项目已结束,共有249名培养对象顺利结业。首批“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极为突出的名教师、名校长。总结会上公布的一个个数据,充分体现了“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卓越的高端人才“孵化”效能。

丰硕的教研成果。在培养期间,培养对象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0项;主持市级以上课题582项;公开发表论文1191篇(核心期刊204篇),正式出版专著158部。

广泛的社会声誉。在培养期间,培养对象共获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荣誉称号1207项,所在学校(单位)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共525项。

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培养期间,培养对象共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958次,县级以上学术报告、专题讲座2240场,培养指导青年教师5870名,200多名培养对象成为县级以上校长、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有力地促进了各地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卓著的社会影响。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共发表博文1.7万篇,总点击率超过百万次。各级各类媒体对培养对象累计宣传报道1994次。一大批培养对象被评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与此同时,各市县教育部门积极开展本地区的名教师、名校长等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项目,通过省、市、县各级共同努力,全省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形成,规模明显壮大,结构不断优化。

在总结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充分肯定了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项目取得的成效,他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名教师、名校长和教育家培养体系,健全分级培养体系、逐级遴选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培养梯队,并通过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各培养机构要继续跟踪指导培养对象,继续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资源支持和平台支持,各级教育部门要继续为培养对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并给予平台、条件、经费支持;培养对象要以结业为新的起点,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跟踪探索国际国内教育发展前沿,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筹划

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建设是为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战略布局。“发展中心”以师范院校(包括以师范教育为主的院校)为依托,以中小学教师、校长(园长)专业标准为主要依据,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整合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地方中小学校在内的教师教育资源,形成了师范院校与各地有效联动、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有机衔接的教师发展新体系,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6月15日至17日,为全面了解、推进“发展中心”的建设,省教育厅在肇庆学院召开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调研推进会。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全省各“发展中心”所在院校相关负责人以及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区教育局负责人参加会议。此次调研推进会行程满满,王斌伟一行考察了肇庆学院“发展中心”的建设情况,前往肇庆市怀集、封开县观摩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召开了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项目座谈会、总结会。

肇庆学院“发展中心”作为一个集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范生训练、高校教师发展、教学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师发展综合平台,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专用培训楼,分设有师德与传统文化实训室、远程教学交互中心、信息能力提升实训室、人文讲坛、个体心理辅导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名师工作室等32个功能室及板书长廊,分别代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技能、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五个平台。中心装备有远程学习平台和远程培训管理平台,保证广大中小学教师线上、线下学习的灵活转换与选择。

依托“发展中心”的辐射功能,肇庆学院建立起了三方联动协同机制,即以肇庆学院主导,以地方政府为组织保障,以乡镇中小学为基地和支点,强化资源整合,先后与怀集、封开、广宁三个县人民政府,以及县辖的乡镇中小学之间,围绕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共同目标达成合作机制,建起三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肇庆学院构建三方联动协同机制,致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乡村卓越教师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高度肯定。

在6月17日上午的交流会上,各“发展中心”建设单位和教育局代表就“高校如何主动适应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与会代表热情参与,各抒己见,分享经验,全方位、多视角对“发展中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的教育局代表都对“发展中心”的建设翘首以待,其中,中山市教育局代表左海燕在会场就向肇庆学院校长和飞表达了深入合作的意向。

在总结推进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充分肯定肇庆学院在培养乡村卓越教师、服务山区基础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他指出,肇庆学院“发展中心”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标志着该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具有示范性作用。王斌伟强调,“十三五”时期,广东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但当前教师队伍的状况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发展中心”建设作为“强师工程”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各“发展中心”建设项目负责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推进“发展中心”建设,进一步明确“发展中心”的职能与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资源整合和资源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强合作,建立健全“校地联动”“校校合作”等工作机制。

(本文部分图片由肇庆学院提供)

扶贫百千万工程 篇4

“百千万读写工程”读书活动工作总结(2017-2018 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百千万读写工程”实施方案,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导向,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新课程理念。

二、深入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处读书节活动的具体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们迅速在全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校园内张贴标语,随后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精心布置教室的读书角,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节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以身作则,带头读书

要想要学生爱读书,我们的老师就必须先爱读书。因此,我校老师利用暑假的时间加强学习,至少每人读完一本教育专著,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我们的学生树立了榜样。

四、建立保障机制

1、固定阅读时段,校专门为学生准备了至少一节阅读课,旨在引导学生能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且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这节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自由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

2、各年级认真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研究的重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

3、努力创造适应学生阅读要求的物质条件。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规范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学校现有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学校图书、阅览室全天向学生、教师开放;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互相交流个人图书,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向学生推荐优秀书、报、刊,鼓励学生积极购书读书,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4、学校利用阅报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积极开展评选 “读书之星”、举办“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举办班级读书会,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主阵地,由语文教师主导,读书节期间每班上1节阅读汇报课或交流课。内容有演讲交流、古诗诵读、课文故事演说、名言名句赏析等。交流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他们谈到了开展活动以来阅读的收获,并向大家推荐怎样选择好书,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怎样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有序读书;并介绍了自己在家庭中是怎样带动父母阅读的实际行动。通过此些交流会,同学们互取所长,学到了更多读书知识和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同时又促进了同学间读书竞赛活动的自觉形成;开展征文比赛,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真组织了征文比赛:如《展校训晒家风》,《我的书屋我的梦》等。全校同学热情高涨,参与面广,文章质量高,有很多同学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喜爱写作的小明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五、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各班根据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落实读好一本书——师生携手共读一本书,读完、读懂;做好一件事——教师引领学生一同做,边读边记;树好一榜样——树立一个读书好榜样,实践一种读书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适当布置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方法等,渲染读书的气氛。

创先争优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 篇5

根据《中共**教育工委、**教育局党组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创先争优“百千万”工程的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经学校党总支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深入基层,开展“一进两访”活动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按照“机关围绕学校转,校长围绕课堂转、教师围绕学生转、职工围绕服务转”的工作思路,结合我校实际,扎实开展“校长进一线课堂、教师访困难家庭、职工访服务对象”活动,通过“六看”、“六谈”、“六问”,把创先争优的要求落到实处。

“校长进一线课堂”。学校校长、书记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各科室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听课时要做到“六看”,即看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无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等问题;看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无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无主次不分、浅尝辄止等问题;看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看教师的仪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有无违反教师行为规范的问题。

“教师访困难家庭”。即学校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家访,每名党员教师至少对两名学习或生活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学校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班主任,每学期至少要访问十个学生家庭,访问方式可以是约谈、电话、网络联系等。访问时要做到“六谈”,即谈学校的办学理念,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谈学校的育人思想,与学生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好方法;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情况;谈家庭的基本状况,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谈学校与家庭对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谈学生在校的表现,肯定成绩、指出问题,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进行学习帮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完成学业;进行思想帮扶,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树立信心,当学生思想发生波动时,及时进行劝解、引导和鼓励,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进行生活帮扶,党员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学生生病、家庭遇到重大困难时及时进行慰问帮助。学校设立学习生活困难学生信息库,内容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学生困难原因、学生个人特点等学生信息和党员教师对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的情况、学生学习生活的状况,及时对帮扶工作进行指导和调整。

“职工访服务对象”。即学校行政人员和工人就服务质量对服务对象进行访问,征求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每周不少于1次。访服务对象时要做到“六问”:一问对本处室、本人的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是否满意;二问本处室出台的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实际,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三问是否了解本处室的工作流程及人员分工,并进行讲解,使之有针对性地寻求服务;四问当下的服务需求,主动及时进行服务;五问本处室、本人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和差距;六问对本处室、本人的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二、促进教学,开展“四比两优一满意”活动 深入开展“比修养、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争创师德优秀、教育教学质量优良,让学生家长满意”活动。

(一)学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党员要努力做到“五个模范”,即自觉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师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

(二)各支部在党员中开展“四比两优一满意”活动,要建立开展“四比两优一满意”活动载体,通过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举办演讲报告会、教师评优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评选师德优秀“名师”等形式,培养和宣传创先争优活动典型。党员个人要制定目标和措施,通过组织生活会进行“四比两优一满意”活动讲评,把参加“四比两优一满意”活动作为考核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并存入创先争优活动个人档案。

三、夯实基础,建立“双培养”制度

学校党总支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坚持经常性的、有计划发展党员,建立“在党员中培养优秀教师”和“在优秀教师中培养党员”的“双培养”制度。把“双培养”列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依据。

各支部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纳入培养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组织他们参加党校培训,提高对党的认识;选派党性强、善于联系群众、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作为培养对象的入党联系人;及时鼓励、指导,促使他们政治上早日成熟,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各支部要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优秀党员优先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培养措施。优秀党员优先参与教育科研项目、参加交流比赛和进修,促进优秀党员的业务成长,使其尽快成为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四、几点要求

(一)各支部开展创先争优工作要与教育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6月12日在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上提出的“学校的创先争优活动要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指示精神,营造党员教师讲党性、争先锋、做模范、强素质、铸师魂、促工作的氛围,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动力,成为促进学校中心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

(二)行政后勤支部要在服务师生上下功夫。要及时了解师生需求、期盼和困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让师生充分感受党的温暖,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篇6

自1996年起,原省人事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培养造就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专项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到2012年底,入选“工程”的各类人才4255名,形成了多领域、分层次、多渠道选拔培养造就优秀年轻人才的工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继续培养造就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制发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以选拔培养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为目标,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人才科学识别和科学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研究成果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引领和带动我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从2013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各学术技术领域选拔培养10000名左右“工程”人选,并从中择优选拔一批从事基础学科和基础领域研究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

二、人选选拔

(一)选拔范围和数量。“工程”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工程”人选分“百”、“千”和“万”三个层次,每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1000人,其中“百”层次50人、“千”层次100人,“万”层次850人。选拔工作围绕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重点领域进行,向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倾斜。

(二)选拔条件

“工程”人选基本条件: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风朴实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各层次具体选拔条件:

1、“百”层次人选选拔条件 “百”层次人选申报者需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千”层次人选资格三年以上,年龄在45周岁以下,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成就卓著,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

(2)承担企业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完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在国外先进技术再创新中取得突出成果,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3)系国家科学技术奖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如获奖等级略低于上述奖励,则须为两项以上奖励的主要完成人);

(4)国家和省部级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和国家级工程项目的主持人、已培养出博士毕业生的博士生导师;

(5)理论研究、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并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的科教工作者;

2、“千”层次人选选拔条件

“千”层次人选申报者需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工作经验丰富,能够解决科研或生产中重大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在省内同行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2)企业重大、重点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并参与完成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项目,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较大贡献;

(3)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以上奖励;

(4)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和国家级工程项目的主要参与者;

(5)科技开发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或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

(6)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得到同行专家认可。

3、“万”层次人选选拔条件

“万”层次人选申报者需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35周岁以下,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能力;

(2)能独立承担较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3)工作中起骨干作用,在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研究、设计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同等条件下,“工程”人选选拔向以下三类人员倾斜:

1、在实施智能化数控机床、智能型工业机器人、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10个全省重大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2、在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发人员;

3、创办科技型企业且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选拔程序

1、个人申报。拟申报人员应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由单位进行资格审核,按照隶属关系报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中、省直单位直接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组织推荐。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采取专家评审、组织考察等形式进行综合评议,提出本市(县)推荐人选,报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3、专家评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照规定对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议,确定入选名单;

4、公布入选名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颁发统一印制的人选证书。

(四)选拔权限

1、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各市(县)推荐的“百”层次人选及中、省直单位的“百”、“千”层次人选的选拔工作;负责各市(县)选拔的“千”、“万”层次人选及中、省直单位“万”层次人选的名额指标分配及人选复核、备案工作。

2、各市、绥中县、昌图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所规定的指标负责本地区“千”、“万”层次人选的选拔以及“百”层次人选的推荐。

3、中、省直有关单位负责本部门“万”层次人选的选拔以及“百”、“千”层次人选的推荐。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培养模式。建立高级研修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支持各地区、各部门以国家和省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依托,举办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高级研修班,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学术技术交流,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分领域、分类别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等,支持“工程”人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出境)进行考察等,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从事研修工作。

(二)大胆使用“工程”人选。坚持以用为本、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在职务安排、考核评价、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对其重点培养、大胆使用。“百”层次人选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千”层次人选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3年内可不占用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百”层次人选可优先聘为三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百”、“千”层次人选可优先聘为五级专业技术职务。企业的“百”层次人选可直接破格晋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千”层次人选可直接破格晋升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充分发挥“工程”人选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支持并积极推荐他们参与重大政策咨询、重大项目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定、重点工程建设等;组织“工程”人选参加各类专家服务基层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服务基层一线中建功立业。各级各类学术团体、学术技术委员会等要积极吸收“工程”人选参加,并安排其担任一定职务。

(三)推进“工程”人选与项目、基地有机结合。坚持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支持“工程”人选通过竞争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等。“百”、“千”层次人选可参与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每年组织的“工程”人选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活动;优先推荐参加我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和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基金以及其他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评审。

(四)加强团队建设。支持“工程”人选自主组建创新团队,在选题立项、科研管理、人才配置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支持“工程”人选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等招收项目博士后,对其组建团队急需人才或助手,可打破所有制和地域限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聘请。鼓励用人单位依托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等,加强以“工程”人选为支撑的创新团队建设,形成领军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五)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推荐选拔中,“工程”“百”层次人选所占比例不得低于25%;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要向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人选倾斜;鼓励用人单位为他们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

(六)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落实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要求,逐步健全部门、地方和单位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工程”投入力度。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将“工程”人选纳入本地区(部门、单位)重大人才培养工程、计划等优先资助,并对其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等给予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加大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支持力度,对符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等条件的优先给予资助。

四、管理服务

(一)加强考核管理。建立健全“工程”人选考核制度,按照统筹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指导,用人单位制定考核指标并具体实施。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业绩贡献、团队建设、继续教育、研修深造、服务基层和决策咨询等八个方面。考核分为考核和日常考核。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于次年1月底前报同级政府人社部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管理机构或中、省直单位人事部门;日常考核由人社(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要对“工程”人选建立信息档案,记载“工程”人选最新业绩和成长情况,适时制定培养方案。

(二)加强联系服务。将“工程”人选纳入各级政府重点联系专家范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座谈、交流、休假等活动。探索建立“工程”人选联谊会、专业委员会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生活状况,听取建议和意见。建立健全动态信息反馈系统,健全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三)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设报刊专栏、网站平台、编印先进事迹等形式,宣传“工程”人选及其团队的突出业绩。树立先进典型,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其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打造工程品牌,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本意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做好选拔培养、跟踪管理和联系服务等工作,逐步建立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逐步健全分层次、多渠道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机制。

扶贫百千万工程 篇7

他长期从事能源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与战略研究。近年来, 先后主持6项国家级项目 (包括1项科技部国家重大公开招标项目和2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十几项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pplied Energy (SCI) 、Energy andEnvironment (SSCI) 、WIREs Energy Environ、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SSCI) 、《经济学动态》等国内外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其中被SSCI/SCI/E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收录或检索17篇, 出版学术独著2部。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一等奖1项,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2项, 省社科联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2项。并多次受邀参加省领导与省社科界年度对话和河南省高层论坛, 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在科学研究中, 遵循管理科学研究既要“顶天”又能“立地”的原则,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 并兼顾政策分析, 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管理实践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获得了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五年来, 他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一是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围绕我国能源、 环境领域的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继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重大公开招标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支撑, 文章入选WIREs出版社评选的三年度十佳文章; 二是围绕我国 “双控目标” (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总量) 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实践管理需求开展研究, 针对能源和电力需求, 设计不同区域、 企业之间电力分配指标体系以及科学、合理、完整的有序用电方案, 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能源基金会的支持,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的“中国能效之星”等方案的顶层设计与起草。

人生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学者, 一定不能以追求金钱或财富为目的。 他的理想就是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 发挥自己的专长, 培养自己的团队, 在努力做大做强学问的同时, 致力于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他看来, 荣誉只是社会对你的一种认可和评价, 只要潜心、专心、持久地做好工作, 工作的成绩和事业的回报是水到渠成的。 名利永远不是一个学者考虑的出发点, 这些东西最多只是做好本职工作的衍生品和附属品。

扶贫百千万工程 篇8

关键词 农田建设;农田利用;岳池县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农田,根据当地土地整治规划及总体规划对农田进行专项整治,使之更适应现代经营方式及农业生产。目前,岳池县千万工程区在农业生产发展上主推水稻、玉米、油菜、蘑菇、蔬菜和葡萄等粮经果作物,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良种化及集约化种植,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促使农业的持续良性发展[1]。现阶段,在岳池县“千万工程”建设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综合利用被列为建设的重点,一方面要求确保农民的持续收入以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667 m2产出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通过实施千万工程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另一方面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改进。本文以岳池县千万工程区农田的高标准建设以及综合利用为主线,研究岳池县的农田发展趋势。

1 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综合利用因素

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因素较多,岳池县千万工程区要想建设好高标准农田,需首先考虑到经济因素及农田因素。

1.1 经济因素

岳池县千万工程区虽然在农业发展上处于较为领先位置,但在经济支撑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千万工程区内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工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该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农业劳作有效劳动力逐渐减少。一些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一部分有效劳动力离开农村,不再从事农业工作,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受到一定阻碍[2]。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位面积投入大,新型农业机械需要的成本较高,一些农民习惯了使用人工方式种植植物,造成新型设备无法大规模投入使用,影响了农业发展进程。因此,岳池县政府加大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投入、技术投入与人才投入,让每位农民都能够切实发现新型设备的优势,让高标准农田真正达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产出、高效益收获。

1.2 耕地因素

耕地的综合利用需建立在高标准建设基础之上,在规范化的土地上实施各个项目的开发与运转。但岳池县千万工程区多为丘陵地貌,耕地特征不仅使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较高,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建设和耕种积极性。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更需要集中连片的耕地,这样才能够保障综合利用和集中连片开发所需。但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一些小面积土地在开发难度上较大,投资成本高,利用效益不明显,对规模开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综合利用策略及效果

岳池县千万工程区的耕地特征及现阶段农田建设规模状况,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综合利用方面需从多角度出发,以创新、扎实的规划策略让千万工程区的农田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为岳池县的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2.1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田利用率

对于岳池县千万工程区建设而言,在农业发展上应取得多方面,包含财政、农业、水利、国土、农发等部门的支持。县级政府应鼓励农民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引用现代化农业设备及农产品,开辟专项资金或设立专业部门对农民的创新农业规划加以指导,鼓励全县支持现代农业[3]。在经营机制上,需结合自身土地状况、气候状况及经济状况,采用订单销售、联合销售等方式,让农产品订单的选择空间更大,令消费者能够以最实惠的模式达成合作,继而推动农田的现代化建设。在土地建设方面,可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扩大规模,管理上实施合作模式,成立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在利益获取上,可适当雇佣本地劳动力。例如,在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中招聘农业工人,按照工作强度或时间发放酬劳,令更多人享受到农田产生的利益,达到均衡发展。

2.2 扎实农业种植基础,提升农业发展技术

要想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还必须在种植基础上扎实稳打,避免一味地强调农产品产量及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农产品质量。目前,岳池县千万工程区作物种植以常见蔬菜、油菜、小麦、玉米和水稻为主,逐渐向高产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可通过防治病虫害、选用优质品种、改善农耕方式等达到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及综合利用的目的。在具体技术方面,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统防统治、强化栽培等技术让农作物种植向优质化、高效化发展,在品种、种植、加工三方面均做到最优。这样一来,岳池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将大大提升,病虫害可有效防治。

2.3 优化农田模式,综合利用资源

农田模式的优化需建立在不断探索基础之上。岳池县千万工程区可土地分旱地和稻田这两类耕地加以整合利用,通过种植模式的改进实现产量的提升。具体而言,在田坎可利用种植向日葵或丝瓜防治病虫害,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供观光者观光;旱地可采用早糯玉米-辣椒-蔬菜、養猪-沼气池-蔬菜、玉米-芋头-豆类-蔬菜这些模式种植,提升旱地利用率;稻田可养鱼养鸭,结合适合的蔬菜种植。这样一来,不同地块均能够被更充分的利用,让岳池县农产品实现生态化、绿色化、优质化,实现667 m2产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2.4 提升土地质量,实现综合利用

土地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实现综合利用以及综合利用程度。在这一方面,岳池县首先需将土壤地力提升,加大培肥力度,利用现代化土壤肥力提升方式,科学的让土壤更适合综合利用。具体而言,可采用沼渣沼液还田、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和高效生物肥料等。在农田的排水、蓄水能力方面,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新建蓄排水设施,因此在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上应达到水资源供蓄平衡,排灌渠建设上满足引流、蓄水、排水及灌水功能,确保综合利用的各个项目均有充分水资源。现阶段岳池县在千万工程区已经新修建了20座囤水田、整治山坪塘27座、蓄水池46口,排灌沟渠15.5万m,基本满足耕地综合利用需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田承载能力,也就是作业能力。目前,岳池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小改大、以薄改厚、以瘦改肥的同时,努力做到每块田地土埂及田坎规范化、道路畅通化、农机便利化、土壤肥沃化[4]。目前,在千万工程区累计新建田间作业道路98 km,护梗114 km,秸秆还田800万kg,增施有机肥6 000余t,种植绿肥0.21万hm2,建成高标准农田0.35万hm2,所建区域全部达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耕作机械化、科技普及化”的高标准农田标准。

3 结语

岳池县千万工程区耕地的高标准建设与综合利用方面虽然走在了发展前列,但还应更加充分了解当地产业特色、种植习惯和主导产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向,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具发展潜力。用高质量的农产品、现代化的农耕技术、高标准的农田建设让岳池县千万工程得以更完美的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10(29):241-250.

[2]陈天才,廖和平,李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1(39):191-196.

[3]朱传民,郝晋珉,陈丽,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42(8):233-242.

[4]杨伟,谢德体,廖和平,等.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7(19):219-229+298.

上一篇:成长主题班会范文下一篇:涉烟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