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思考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新技术企业思考(精选8篇)

高新技术企业思考 篇1

对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分析影响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因素,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制度环境不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有待于强化;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孵化器建设经验不足.另外,企业自身也存在缺乏创新精神、管理水平不高、自主创新不足、制度不健全、产业组织专业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提出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策略以及政府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方面应当加强的工作.

作 者:刘丽艳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长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14(3) 分类号:F127.34 关键词:吉林省   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制度   风险资本市场  

高新技术企业思考 篇2

近年来, 太仓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扩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正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科技统计数据汇编》及江苏科技统计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 整理汇总了2009-2012年太仓及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及企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以此为依据, 比较和分析了太仓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对如何提升太仓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并期冀文中的初浅思考能为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太仓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

太仓市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企业质量持续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幅增长, 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 高新产值大幅提升。

资料显示, 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从2009年的188.7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467.5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速,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从16.2%升至26.7%。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太仓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正在加快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高新投资保持稳定。

2010年, 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5.1亿元, 2011年为47.5亿元, 2012年这一数据为46.4亿元, 比前一年度略有下降。连续3年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在10%左右, 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投资, 为太仓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3) 高企队伍快速壮大。

随着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 全社会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升。2009年, 太仓拥有40家高新技术企业, 到2012年, 这一数字增加到109家, 平均每年增加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快速壮大, 企业质量也持续提升。

(4) 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太仓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 太仓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占高企总人员的比例为16.5%、科技活动经费在高企总收入中的占比为3.0%, 到2012年, 这2项数据分别为22.5%和4.1%。通过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的持续提升, 保障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持续增强, 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太仓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不足

太仓的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在快速壮大、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也在大幅增长, 但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人才支撑相对较弱,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发展数据在苏州大市中的占比不高, 这些都可能成为太仓高新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

(1) 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统计数据显示, 近年来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同比增速均高出苏州同期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对高企数量、高新产值、高新占比三项数据及太仓高新发展数据在苏州所占的比例 (见表1) 进行比较, 发现太仓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数据在苏州占比偏低、发展水平在苏州还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

(2) 高新投资水平下降。

2010-2012年, 太仓市虽然都保持了45亿元以上较为稳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但在当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3.5%、11.6%和9.8%, 投资水平呈逐年下降态势, 对提升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推动力不足。

(3) 单体规模不够强大。

2012年底, 太仓市109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报到江苏科技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 当年度产值5~10亿元、10~50亿元、5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的分别为9家、9家、1家, 其中:9家10~50亿元的企业中, 8家企业的产值在30亿元以下;上缴利税超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5家。可见, 太仓的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中还缺少产出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需要加大对产出高、辐射能力强的企业的培育力度。

(4) 人才支撑有待提升。

近年来, 太仓政府和企业在引育人才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但本地区仅有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能培养一定的技术人才, 而缺少较高层次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对人才培育的直接支撑, 再加之受上海、苏州及周边的先进县市在人才引育方面的竞争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一批高层次的人才来支撑太仓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就成为了亟待提升的工作。

3. 提升太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的初浅思考

太仓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科技创新载体增量提质为依托、以“增加数量、提升质量, 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产业链”为目标, 引导更多更优的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快更好地向高新技术企业群体集聚, 不断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 加强高新产业发展引导, 稳定政策措施。

一是对照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细化推进方案, 明确各板块和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 提升高新产业发展考核指标占比, 并建立月度或季度统计通报制度;二是加快推进省级太仓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筹) 建设, 建议成立较高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统筹规划高新产业发展策略、扶持政策, 并协调落实相关举措;三是落实好《太仓市关于加快转型发展、实施自主创新、推进千企升级的若干政策》, 用好太仓市产业投资基金, 发挥好相关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四是扭转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下降的趋势, 保持相对稳定的投资水平, 保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 深化高企辅导培育工作, 确保量增质提。

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辅导和认定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政策的宣讲力度, 通过举办科技创新政策辅导会、培训会以及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 宣传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信息, 重点做好认定条件、申报流程、政策优惠及注意事项等信息的宣传, 提高企业申报的积极性;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力度。以创新型试点市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契机,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建设, 集聚创新资源, 努力使高新区成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三是加大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力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涉及到科技、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 要着力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 形成合力, 提升企业申报积极性, 提高认定效率,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涌现。

(3) 推动政产学研深度合作, 引育骨干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思考 篇3

摘 要 目前,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煤炭企业必须在用人理念、制度规范化管理、企业文化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靠思想政治工作、靠事业发展、靠机制创新、靠感情留住专业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以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专业技术人才 外流 原因 对策

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之源,对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作用。专业技术人才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知识的载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创出新成绩,是当前煤炭企业人事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煤炭行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由于煤炭行业工作条件艰苦,责任重大,加上前些年煤炭企业不景气,流失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表现在:有的人员聘用手续在原单位,但本人长期供职于其他单位;有的干脆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有的长年累月不见踪影,但工资照样领取;有的却是忙时不见闲时在,一年在打“游击战”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条件艰苦,待遇低。煤炭行业大都井下作业。水、火、瓦斯、顶板是矿井固有的災害;井下作业时间长,工作环境阴暗、潮湿,易患职业病,近年来矿井事故频发,又给许多人的心头都压上了一块巨石。国有煤炭企业冗余人员多,社会负担大,老职工多,大锅饭比较严重,长期经济效益差,工资水平低,生产线的技术人员苦重,不挣钱,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大的失落感,而沿海地区、内陆大城市人才政策灵活、待遇优厚,一部分年青专业技术人员在高收入的面前趋之若骛,纷纷改行;一部分技术人员则在小煤矿高工资的诱惑下,也另谋高就。

第二,管理松懈,岗能脱节。作为企业不能够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也是造成人员外流的原因之一。有的人同领导关系密切,私自外出;有的单位各项制度仅是写在纸上,根本不能落到实处。调查中还发现,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脱岗,由于岗位安排不合理,发挥不了作用,因而使他们对工作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并会形成混日子的现象,时间长了必然会另寻他路发展。

第三,重使用,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多属于事业型人才,有着较高的获得专业成就的欲望,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知识总量和信息总量每二至三年就翻一番,专业技术人员钻研新技术、新工艺的兴趣比较强,渴望深造、进修,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业不能提供进修机会,不能充分调动起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因此,一些专业人才纷纷跳出煤炭行业,转到其他行业发展。

二、针对煤炭企业专业人员流失的对策

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就是企业核心技术的流失,对企业整体工作氛围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尽可能减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外流。

第一,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薪水和福利待遇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物质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工作动力,对大多数人来说,薪水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合理地运用好薪酬制度可有效地留住人才。企业应该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人才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确定人才的薪酬。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煤炭企业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爱岗敬业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意识,特别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做到责任明确,奖惩严明。

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壮大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企业要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人才。一是从招聘入手,与煤炭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煤炭专业人才毕业即就业,同时,重视“人才”与“企业”的匹配,避免盲目追求高学历,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来完成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二是从在职员工中,大胆启用“五大”毕业生,挖掘本土人才。

第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煤炭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水平。随着煤炭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集中度加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以及新设备、新工艺的广泛应用,需要一批高素质、懂技术、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训不仅有助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及时补充知识,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减少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

第五,营造良好氛围,吸引技术人员。“种好梧桐树,不愁凤凰来”。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有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有一个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待遇适当,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生活环境。总之,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煤炭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专业技术人员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总之,国有煤炭企业要不断深入探寻抑制专业技术人员外流的对策,以资源开发型的现代人才开发方式替代传统的劳动契约型人事管理制度,使煤炭企业有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匹配、人才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

参考文献:

[1]韩国田.关于培养选拔工作指导类期刊编辑人才的几点思考.人事.2003(3).

高新技术企业思考 篇4

--唐山运管部

李南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变革,它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部门的推动,信息技术部门组织能力成为企业在新经济时代是否能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部门的支持,同样,企业信息化也将推动信息技术的成长。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信息技术部门在邮政企业中应该如何定位呢? 在许多企业中,业务上不去,业务部门会把问题推诿到IT部门,认为是IT部门没有为业务部门提供足够的支持。而当业务部门风光无限时,IT部门的人员却因为前台没有自己的位置而感到失落。IT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没有IT支撑,业务部门不可能运转。业务做得好,一定是其IT部门运转比较有效。但这里有个问题,IT部门规模大了,成本就高,规模小了,可能影响到发展。给信息技术部门定位,其实就是确定IT部门应该是作为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

一个恰当而正确的定位是决定信息技术如何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条件。

邮政的传统理念中,一直把信息技术部门作为成本中心,我们坚定的认为信息技术部门就是成本中心,是花钱的,是配合支持的部门。只有摆好这个位置,IT部门才可以做好投入产出的比较。让上级和同伴感受到,IT的投入会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以引起其他部门对IT部门的重视,相互配合工作。在能够完成自身运维任务的同时,尽量压缩自耗成本才是重中之重,逐渐形成了一个怪圈,信息技术员工把自己看成是IT设备产品的维修员。把省钱放到所有事情的最前列,各种设备、系统能将就就不更新,能凑合就不变革,大家努力依靠节约各种成本来体现信息中心的存在价值。也就是在企业关注成本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部门忽略了自己是信息化的中心,更多的角色是一个成本中心。

我们都知道关注成本能很好地增加利润,但这却削弱了信息技术部门的领导才能,并且助长了筒仓行为、竞争议程,甚至导致信息技术部门缺乏创新思路及关键对话。在成本约束下,信息技术部门显得缺乏动力,毫无激情,甚至茫然不知所措,不可能很好地处理发展、改革和创新所遇到的挑战。它们的IT战略计划却过度保守,刻意躲避风险,时常优柔寡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显得底气不足。

然而,在现在市场中,对许多企业来说,成本已不再是重点,发展和创新才是新的焦点,对成本的关注已是强弩之末,开源节流两手抓才是硬道理,所以信息技术部门必须培养领导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更好地积极引导企业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大家习惯性的会认为对于IT的投入是成本投入,这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到底是把它当作成本看待?还是当作投资看待?如果当作投资看待的话,当设备的性能提升,包括软硬件系统的提升,其实带来的是更高的人均产出比和公司利润的增长。我认为对于邮政企业来说,更应该把IT包括信息化的投入当作一种投资去看,信息技术部门需要越来越深入结合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信息化的本质是流程的再造,其实施过程是改变管理观念、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过程,也是一项水到渠成,观念逐步接受的过程,让员工有趁手的“家伙事”让工作更有效率更加协同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IT的强大驱动力正在现代企业中逐步展示他的强大力量。

IT部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是通过对业务部门的支持而体现它的价值。但是企业对各个部门的技术投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当众多部门都需要技术投资时,应该如何抉择呢?当技术部门作为成本中心时,在不超过控制费用限额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所有部门的基本需求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因为技术部门不关心具体哪个项目能产生更多的利润。而作为利润中心,把所有的投入作为投资来衡量时,更多的考虑则是如何用有限的投入,更快更多的获得企业利润,利用多产生的利润,对其他业务进行反哺。这两个思路,高下立判。

高新技术企业思考 篇5

湖北省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战略思考 作者:代永昌 胡神松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实行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谁就占据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获得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文章着重就湖北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技术创新战略及对策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3

高新技术企业思考 篇6

【内容提要】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具有本质的区别。物资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为物流企业。通过对转型中面对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摘要题】现代物流

【关键词】经济管理/物资企业/物流企业/转型

1994年以来,全国物资系统出现持续亏损,众多国有物资企业(以下简称物资企业)步履维艰,与当前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呈现彼消此长的明显反差。昔日辉煌的物资企业为何一蹶不振?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路在何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本质区别

在一些物流企业管理教材中,将物资行业等同于物流行业,把物资企业视同物流企业,我们实在不敢苟同。本文认为,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既有相近相似之处,更有本质差异。

二者的相同点是均属第三产业的流通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从事流通服务的市场主体。二者均通过流通服务,实现物资、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服务。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从服务对象看,物资企业的“物”是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物流企业的“物”是指物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退货和废弃物等,二者含义不同。物资企业连结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从生产企业购进物资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从事各种流通活动,把销售服务作为主要对象。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涵盖面则要宽得多,除销售物流外,还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内部物流,以及外部的退货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也即以物品流通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为对象。

2.从企业功能看,物资企业从事一手购进、一手销售的营销活动,主体功能单一,虽然也配合销售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和信息等服务,但均系从属并服务于销售的辅助动能,且彼此分割,忽视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集成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管理,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多样性、个性化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关注“效益背反”,追求整体最佳状态。

3.从服务目的看,物资企业服务的目的是在搞好供应、扩大销售中谋求购销差价、取得利润。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物资价格暴涨取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往往忽略或不计成本。物流企业的服务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周到的物流服务,包括提供货物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务,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物资企业难以企及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各功能、要素实现增值服务,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从管理体制看,物资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由于在理论上接受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1957年我国建立起了一套重要物资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制度和流通体系。其特点是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分离开来,生产资料又限定为工业品生产资料,即把农业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以计划分配调拨取代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在这种体制下,物资企业作为物资部门组织生产资料的基层单位,既执行国家物资部门的职能,又担负着物资经营业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优胜劣退,物资企业大多成为弱势企业。物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物品的物流管理经验,尤其是在物流中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流通领域的新态势表明,现代物流企业是物资企业的发展方向,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物资企业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物资企业的生产资料主业经营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连年大幅下降。,全国物资系统物资销售总额仅占全社会物资销售总额5亿元的5%,整体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明显削弱,给转型带来了困难。同时,在流通领域还存在着物资企业转型的许多制约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影响仍然存在。一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物资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企业创新意识仍然不强,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办法不多,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二是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多头管理和相互划分导致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流通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三是生产资料市场发育不完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政出多门和不平等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不少市场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割裂着市场的统一性。

2.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一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量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和改革开放经济过热年份形成的“三角债”,造成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捉襟见肘。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方针导致物资企业目前一方面人浮于事,且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开拓、能创新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以及改革开放后物资企业上缴国家利锐多,国家对物资企业投资少,造成物资企业流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资周转慢、库存大、占用资金多,经济效益差。

3.流通服务方式单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务方式和手段简易。物资企业大多仅能分段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送货等流通服务。有的县级物资企业至今仍用手扶拖位机运输,送货、装卸仍是人拉肩扛。二是企业组织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多偏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萎缩不振,市场份额缩减,由物资流通的“主渠道”变成了“支渠道”。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总体不高。不少物资企业经营粗放,管理混乱,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为用户提供适时、适量、适质、齐备、便捷的规范化服务。四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滞后。由于全国物资系统没能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虽然不少物资企业配备了电脑等装备,但难以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指导决策和营销,现代化设备成了“花架子”。

4.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为物资集团总公司或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仍是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沿袭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由于物资企业

大多连年亏损,分配档次难以拉开,职工队伍不稳,有的.人才外流,企业凝聚力明显下降。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官位”升上去,公司跨下来,或提前退休了事,或易公司当“官”;有的盲目为外单位甚至个体、私营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经济担保,造成经济损失。有的企业领导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收受贿赂、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5.政策环境不宽松,市场竞争不公平。一是在税收政策上,由于税制改革,物资企业由过去按进销差额的10%缴纳营业税改为按进销差价的17%缴纳增值税,税负加重。而对个体、私营流通企业采用包税制,税率仅为物资企业的15%,使物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在财会制度改革上,国家大幅提高折旧率,企业成本大增。三是在投资政策上,多年来国家对流通行业的投资少,对物资企业的投资更少。四是在金融政策上,工业企业贷款易而物资企业贷款难,常使自有流动资金紧缺的物资企业束手无策。五是在改制政策上,兼并破产政策不适用于物资企业。这既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要求,也不利于物资企业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物资企业转型的对策思考

在近年物资企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物资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向物流企业转型的优势和物资基础。这部分物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发展物流,逐步转型,将是可行的。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物资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资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资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资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各地物资企业产权改革看,主要有两个层次、两种模式:一个层次主要是在省市以上的物资企业建立以国有资产为运营主体的母子公司体制;另一个层次主要是在地、市、县级物资企业形成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为主的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产权体制。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业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3.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开展现代物流业务。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从现状看,我国许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用地、仓储设施、运输装卸手段和加工配送能力等物流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物质条件。充分利用这些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调整企业发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物流企业为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业务创新为主线,以整合物流功能、要素为重点,以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中心,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物资经营企业可以选择物资为主业的集中经营战略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物资储运企业可以选择物资储存为主业的运输集中经营战略或以储为主、储贸结合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等。不论企业实施何种经营战略,都应对企业内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企业物流。在此基础上,发展工物、物物联合,对企业外部物资资源整合与合作,与生产企业和其他物资企业开发社会化物流,并合作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

4.打造几家大型物流企业,重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跨国物流公司纷纷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抢滩中国市场。势单力薄的物资企业很难与之抗衡,需要打造我国大型物流企业,利用本土优势与之竞争,并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物资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而物流企业则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打造大型物流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物资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应选择规模大、资金足、管理严、班子正、队伍强、效益好的物资企业,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联合,吸纳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型物流企业应充分重视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当前要重点抓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稳步建设。在不断满足实际需要中发展,在需求和技术进步中逐步提高,形成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营运水平,为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高新技术企业思考 篇7

关键词:宿迁市,高新技术企业,建议

0 引言

2013年11月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意见》明确指出,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引领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以下简称国家高企) 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前沿企业, 是科技创新企业的“排头兵”, 是产生先进成果的重要阵地, 是实现中国智造的中坚力量。宿迁市作为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典型代表, 大中型企业基本都获得国家高企认证, 思考研究如何加快培育中小型企业成为国家高企, 对下一步加快培育更多企业成为科研型企业, 实现中国智造具有推动作用, 也对全国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科研型中小企业有借鉴作用。

1 经济总体发展良好

据统计, 2014年, 宿迁市累计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以下简称“高企”) 129家, 较上年增加42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304.57亿元, 同比增长33.89%;营业收入达288.91亿元, 同比增长30.93%;出口创汇、净利润分别达到5.4亿美元和8.94亿元。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1666人, 占从业人员比重为33.28%;企业从事科技人员5616人, 同比增长24.58%。高企成为该市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典范和开展研发活动主体, 2014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不足4%的高企, 实现超过7%的主营业务收入, 吸引了超过17%的科技活动人员, 投入超过20%的科技活动经费。

2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融资难、信用保证制度不健全。金融机构固有的流程审批时间过长, 金融机构在固有制度下,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对科技型企业没有特殊支持政策;企业融资门槛高, 条件严, 银行贷款注重实物等价抵押贷款条件, 而科技型企业固定资产少, 无形资产融资难;银行创新实用的融资产品少, 众多银行产品中, 仅有“苏科贷”等几种产品是为科技产品量身定做的。截至2013年底统计数据显示, 我市有4家科技小贷公司, 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新增1.2亿元, 累计达到2.22亿元。我市市级财政科技创新专项引导资金规模仅4000万元, 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总量仅为700万元, 沭阳600万, 泗洪500万元, 泗阳还没设立, 全市累计1800万元, 很难满足我市创新型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

二是人才引进困难, 技术人员流动大。中小型高企快速发展, 智力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大多数企业通过一项重大发明或者独创技术的产品, 可以立足市场, 经过科研人员2~3年的技术创新, 产品实现更新换代, 继续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但招引人才困难制约企业快速发展, 导致很多中小高企在一个高企评审周期3年内失去创新动力, 产品在市场上失去活力, 企业很快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很多中小企业的人才在取得一定成就后, 就会主动跳槽到大企业从事相关专业研究, 这样就挤兑了中小企业前期积累下来的技术优势, 很快被大企业竞争淘汰。近3年我市入选省“博士计划”人才仅占全省3.54%, 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仅占全省3.24%。截至目前, 每万名劳动力从事R&D人员数达23人, 不到全省平均值的1/4;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237人, 不到全省平均值的1/2。

三是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企业内部机构少之又少。我市科技服务机构较少,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仅11家,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仅有沭阳1家。企业建省级以上各类科研机构仅为62家, 不足全省的2%, 仅占苏北五市的12%。全市没有一家“国”字号科技创新机构。从事技术转移、人才引进、成果推广等业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比较少, 科技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中小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宿迁科技城一期工程已建设完工, 即将投入使用, 各项服务工作还未正式开展, 辐射高新区功能未体现。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场地和人才资源制约, 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去建设各类研发创新平台, 企业无法购买价值百万以上的精密仪器, 已建设的各类平台或标准不高, 或基础设施落后, 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创新需求。

四是企业税费压力过大, 税收返还周期过长。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工作, 可以享受税收返还的优惠, 对激发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有推动作用。这些税收的优惠政策给企业减轻了负担, 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 有些基层财税部门不能很好地领会文件精神, 实际操作过程中有随意性行为。其次, 优惠政策中规定的退税手续太麻烦, 周期过长, 前一年申请的税要到第二年才能够退到企业, 这给中小企业资金使用、开展再研究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更严重的容易延误企业的发展时机。

五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 经营理念创新不高。中小型高企能在产品上突出创新因素, 但是在管理和经营理念上不太愿意去创新。这类企业一般是企业家经过初创期的艰苦劳动, 历经磨难发展起来的, 企业家视企业如孩子, 对其有深厚感情, 在管理和经营上, 无法完全信任管理者, 对企业发展进行人为干预, 妨碍高素质企业经理人经营企业。

3 加快培养中小企业成为国家高企的几点建议

一是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国家高企认定办法规定: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 000万元的中小企业, 研发投入比例不低于4%。可以专门面向中小型高企建立“小企业银行”。“小企业银行”主要业务是针对获批高企或在未来两年内能够获批高企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贷款, 主要用于企业购买设备、进行长期周转资金的一般贷款, 还可以针对企业研发项目开展放贷业务。对于申请使用资金用于研发的企业, 允许在其研发正常失败后只还本金或部分本金, 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二是重点作好招才引智工作。国家高企认定办法规定:从业人员在300人左右的中小企业,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企业人才不足问题:一方面引导和帮助企业作好内部人才培养, 提升企业人才培养意识。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计划, 企业和政府共同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重点作好管理类、营销类、推广类等人才招引的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应配合企业作好招引人才工作, 积极推进产学研活动, 支持在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在人才扶持政策上, 政府对落户的人才在医疗、社保、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优先优惠政策。

三是作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新技术保护工作。高技术成果具有研发投资强度大、技术生命周期短和市场需求变化快等特征, 一旦研发成果产品推向市场, 很容易被别人无偿仿制, 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工商、税务和知识产权等部门应对中小高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单独设立一套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培训, 对企业申请发明类等高技术含量的成果鉴定提供资金奖补, 或者对于具有技术水平高、转化率高和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进行免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部分费用由政府部门支付,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中小型高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四是企业作好与员工的合作共赢关系。中小型企业人员特点之一就是员工不多且流动性大, 在作好招引人才工作的基础上, 企业需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 留住知识。想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 这类中小企业依赖于每一位员工素质高低, 通过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通过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提高并实现经营优势。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前提下, 应注重员工的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将此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前提, 增加员工对企业忠诚度, 有助于提高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对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企业文化塑企业品牌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品牌 企业文化 营销

塑造企业品牌及其品牌文化,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这是因为,品牌的精神力量是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经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群体风格的外化体现,是以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剖析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它们都有其特殊的、底蕴深厚的优秀文化。所以,努力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中国企业品牌经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文化、品牌的内涵及功能

1.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营销环境,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接受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是企业为争取更大发展的一套非正式规则,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表明企业奉行什么样的经营哲学,以及企业通过完善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达到的目标。企业文化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是现代企业品牌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约束、导向、融合、凝聚、娱乐和辐射等作用。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渗透文化理念,全球企业竞争的革命,已由规模效益竞争转向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竞争。

放眼全球知名企业,麦当劳、可口可乐、海尔、联想等,无不把企业文化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在为此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步调。在今天专业化程度很高、分工复杂的环境中,做到这一点极为不易。

(2)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中营造出非同寻常的积极性,因为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他们愿意为企业贡献力量。

(3)企业文化还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从而产生了一个合适的积极创造的压力水平。

2.品牌的内涵、功能

国际营销界最权威的机构——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所给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从营销实际来看,这个定义仅仅反映了品牌外在的一面。品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不只是一个商标或包装,也不是一个产品的普通的概念。品牌更重要的一面是覆盖在产品上的一种情感利益认同,它是产品对应群体的情感价值的满足。它一定是消费者认同的。这种被认同的价值是很多元素组合的结果,是需要时间的,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价值认同,而是别人的心理情感的价值认同。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正如美国Amazon公司总裁Jeff Bezos先生认为:“品牌就是指你与客户间的关系,说到底,起作用的不是你在广告或其他宣传中向他们许诺了什么,而是他们反馈了什么以及你又如何做出反应。对我们来说,口碑极其重要。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人们私下里对你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是企业与顾客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品牌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

在产品营销中,品牌大战愈演愈烈,品牌的魔力何在?

(1)促进产品销售

品牌是产品的核心内容,品牌效应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及的,在发达国家市场,品牌识别业已取代产品识别,成为了市场选择的唯一要素。

(2)监督和保证产品价值

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括产品质量、形象、技术、功能、效用等诸多内容。创造一个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产品,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和长期的品质、价值保证。

(3)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品牌成长带动了企业产品价格上扬,需求增加,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规模经济收益。

(4)保证企业不断壮大和持续发展

许多跨国公司认为,成功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能够保证将来的收入,增加顾客对公司产品的需求,更在于企业出现危机时能给他们予以支持,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是品牌塑造的外在推动力

最近,我们很多企业都提出了要做”百年企业、百年品牌”的口号,而要做”百年企业、百年品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生存的价值,也就是企业能为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与财富,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不是靠空喊几句口号、发表几句豪言壮语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具有推动企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措施,不仅仅是物质动力,更需要精神动力,需要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企业的精神、思想理念是企业的脊梁骨,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措施,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企业的价值观中注入文化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知名品牌都是由企业的内在文化,价值内涵所支撑着,否则品牌就是一空壳。文化与企业相结合,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空、很玄的概念,而实际上经营者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待人接物,无不打上了经营者所受文化教育及熏陶的烙印,而企业的品牌与文化可以通过企业的管理、决策、经营战略,产品的品质、服务质量、社会责任、营销策略等载体体现出来。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企业文化对品牌塑造的激励作用和推动作用比比皆是。被誉为商业“偶像”之一的现代快餐业——麦当劳,其金色拱形标对城市的装饰作用,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员工为公众提供的“容忍、耐心、理性”的服务模式,成为麦当劳固有的“家风”,在社会上树立了亲切、友善、助人的美好形象,使其品牌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国外来华投资的商人,往往由于有了麦当劳的存在,便感到有了自己文化上的一角属地,进而增进了信任度。“张小泉”可谓是国内刀剪中最知名的品牌。在德国“双立人”亨克斯公司与“张小泉”刀剪总店合资谈判中,德方要求合资后的企业只能全部使用德方的“双立人”品牌,而张小泉店总经理认为:“泉”字牌是老祖宗为我们子孙留下的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它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不能因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将这个民族的知名品牌断送在我们手上,因此他坚决拒绝了德方的要求而使谈判失败告终。合资虽然失败了,但“张小泉”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却得到了保护。

缺乏文化底蕴的品牌建设是苍白无力的,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去创品牌,就好比搭建空中楼阁,建设得越宏伟壮观越容易倒塌。尤其炒作出来的品牌是经不起市场经济的狂风巨浪的,因为内涵不足,企业的出发点或者说企业文化与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有冲突。炒作品牌一时能够成功,但是不能持久,像当年的秦池、三株、巨人都是强势品牌,但是红极一时过后结局怎么样,一一化为泡影结束了品牌的生命。

三、培育企业文化,塑造知名品牌的建议

1.建立具有个性和文化魅力的文化理念

理念是企业文化长期的积淀和凝结,是在特有的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虽然它是无形的,但却是能动的,时时刻刻渗透到企业经营行为的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就应该有相应的文化理念作指导。这样可以让员工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服务方向是什么。经验证明,那些在概念上追求个性特色和文化品位,追求时代感和民族底蕴并包含很强的文化内涵、人道和伦理的价值,并把战略目标同社会效益、人民大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立足于社会的文化理念,才能赢得社会的信赖。康达尔把“同创共有价值,共享丰盛人生”这种理念作为核心,以此增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因为它时时向社会感召着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

2.建立配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关系已经十分明了:品牌与企业文化必须完全统一,融为一体。当企业文化与品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不利于企业成长;当企业文化与品牌之间存在尖锐冲突时,品牌和企业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业绩与成长。对于企业来讲,文化是它的大脑,品牌就是它的脸面,而制度则是企业的四肢。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紧密相连的,制度本身是一个空壳,人的执行才使其具有了客观和实际的意义。而人在执行过程中的心理、态度、行为方式正是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没有文化的制度是僵化的,没有制度的文化也是不合实际的。完全脱离企业制度的要求去建设企业文化,最后的结果是企业文化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和企业制度运行的低效率,文化与制度发生了内耗,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

3.倡导绿色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眷恋着一种清洁的环境,无论是绿色工程、绿色包装、绿色建筑、绿色食品还是绿色服装,都能引起人们的喜爱。这种追求无疑是一种现代的消费潮流。因此,企业在推出战略目标时,应该倡导绿色文化,以便适应人们的消费心理。康达尔的“海沃孚”品牌诉求紧扣21世纪“环保、生态平衡、绿化”的世界性主题。“海沃孚”的标志设计力求把大自然的意蕴融入其中:“海沃孚”HAIWOFU以白色字展现、洁白、洁净没有污染,意为100%纯天然。表达了康达尔人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态。白色汉语拼音HAIWOFU和蓝底两色搭配,清晰分明而和谐。蓝底为大海、蓝天,白色为洁白如玉,折射出康达尔“志在蓝天、大海,心有绿洲相随”的美好追求,又显示出康达尔健康产品在包装上的艺术风韵。海沃孚和汉语拼音HAIWOFU上下结构和孚字三个红点显示出蓝、白、红相间浑为一体的美术造型,是有很深的内涵与象征性美感。

康达尔的目标是将“海沃孚”发展为一个全球家喻户晓的牌子,实现全球最成功的品牌。苦练内功,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将传统的生活方式揉进品牌并长期不懈强化这样东西,以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度让这些东西从中国向全球渗透。康达尔将秉持中华民族仁爱之善本、弘扬中华民族勤奋之美德、汇集中华民族智慧之精髓。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牌子而不单是产品。 当一个牌子成为某种文化的象征的时候,它的传播、影响和销售是难以估价的,而且这个品牌就将与它所代表的文化共浮沉。

4.打造企业精神,加速文化渗透,维系企业文化长远发展

上一篇:文学理论章第一节下一篇: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