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的调查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关键字:大学生 道德素质
摘要:本次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大学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状况,及其对道德素质问题的看法展开调查。
近年来,高校录取率不断提高,教育普及进一步发展。但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高的道德素养?德才兼备是我们每个人希望做到的,但现实中两者并不一定是正比例相关。一些大学生违背道德,甚至泯灭人心的事,在网络媒体发展的状况下,时常“活生生”出现在人们眼前。作为温州大学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审视自我,了解环境。特作此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报告由温州大学学生处信息调研队发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温州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从道德素质基本认识及看法、自身道德素质水平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反馈回来的调查表统计总结得出温州大学在校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报告的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6份。
1.道德素质基本认识
首先,什么是道德素质?89.9%的受调查者认为是一种道德修养,89.7%的同学认为是一种道德情操,认为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占71.3%,还有59.7%的同学将之认可为一种心理素质。本题既然为多选题,并且每个选项都有半数以上人选择,可以看出道德素质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它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也必会受到心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后通过一定的外化,将这种内在的抽象的素养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认识上,认为非常好和好的总共仅占20.1%,67.5%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12.3%认为差。这样的数据不免让人疑惑而心有微凉之意。我们从小所以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所以为的德才兼备,所以为的要读书,先做人,难道到了大学,到了更远的社会就淡化甚至是遗忘了?
那么大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53.7%的人认为是道德修养,有德才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认为成绩优异最重要,还有10.1%选择了创新思想。而在当今社会知识与道德素养孰轻孰重的问题上,58.4%的人认为两者都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即在道德对公民制约作用的问题上,21.7%的人认为作用很大,而72.3%的人认为作用正在弱化,6%的人则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不仅需要政府学校方面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我改善。只有人人道德向上,才会使道德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增强,真正起到无形之法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42.3%的人认为在于个人觉悟,30.7%的人认为在学校教育,还有26.4%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确实,道德素养既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存在,在其养成的道路上必然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2.自身及周围人群道德素养水平
这一方面为本次调查的重点。
a.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
78.1%的人会主动让座,15.4%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5.3%的人会假装没看见,还有1.3%的同学不管怎样都不让。在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中,其实经常能看到温大学子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让座麻烦,干脆一直站着。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没有这种谦让的意识,觉得同样花钱坐车,凭什么让位于人。这种想法虽然不能受制于法令法规,但必然会受到道德上的质问谴责。
b.在人行道为红灯,但此时恰好没有车辆经过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仅有29.2%的人会坚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了再通行;19.4%的人表示会随大流,别人走我就走;16.1%的同学认为能快点走最好,而35.3%则会视情况而定。不论人走我走,还是视情况而定,其实都是人侥幸心理的体现,以为车少,以为自己速度快,而就此酿成大祸的又何尝少,真正到了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c.对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
56.4%的人认为只要是能得到好处而且相对轻松,那么就会参加;
33.2%的同学表示什么活动都愿意参加,10.3%的人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
确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学分相挂钩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似乎不再那么纯粹。有的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只是为了取得相应学分,不是为志愿而志愿,只是为学分而志愿。但是试想,如果志愿者活动没有相应的学分奖励,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能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去做这一份事业?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
d.如果你的舍友在出门前忘了关台灯或热水器,导致台灯或热水器开了整整一早上,你会怎么做?
80.1%的人会与其沟通,希望对方下次注意;
8.6%的同学会选择保持沉默,但是心里会就此留下疙瘩;
另有11.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
随手关灯关热水器是一个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生活中确实会出现由于一时马虎而忘记关灯关水一类的事,这个时候,作为寝室成员,就应该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来养成这种习惯。
你是否介意不道德的行为?
69.8%的同学表示介意,16.1%表示不介意,另有8.8%和5.3%的人表示无所谓和习惯了。
在遇到不道德的事情时,25.7%的人会坚决反对,21.2%的人选择随波逐流,47.1%的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6%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对于不道德的行为敢言敢指出,才能避免这些行为更加猖狂。但现在的风气是,公交车上如果有人在实施偷窃,很少有人敢正义指出。这是社会的悲哀所在。
接下来是一些不好的有违道德的做法,列表来说明:
你或你的同学是否出现以下状况 是 否
乱吐痰 27.7% 72.3%乱穿马路 73.3% 26.7%乱扔垃圾 61.5% 38.5%随口说粗话、脏话 55.9% 44.1%作弊 41.8% 58.2%
说谎 42.3% 57.7%抄袭 50.9% 49.1%
其中对于考试作弊现象,我们又进一步对其设置了问题调查: 你对考试作弊持何种态度? 是 否不能接受,自己从来不作弊 30.2% 69.8%可以理解,为了考高分 28.0% 72.0%
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太大 38.0% 62.0%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做过 11.8% 88.2%
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 30.5% 69.5%没什么大不了,不被抓就ok了 16.6% 83.4%其他 5.8% 94.2%
在周围人对父母是否孝顺的问题上,仅33.2%的人认为这一方面做的好,60.7%认为一般,还有6%的学生认为做的比较差。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其他道德之事恐怕也不必再谈。
那么所有这些不道德没素质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何在?
你认为产生不道德和没素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是 否
图方便 51.1% 48.9%不那么讲究 44.6 % 55.4%
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 35.8 % 64.2%习惯成自然 50.1 % 49.9%
社会风气造成 69.0% 31.0%个人意识太差 55.2% 44.8%
缺少宣传和教育 32.5% 67.5%人性本恶 13.4% 86.6%
原因各方各面,有主观,有客观。但所有都不能成为道德素质下滑的借口。
三.本次调查总结
据有效统计,总体上看我校学生对于网络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容小视,忽
视不道德因素做缺乏素养的事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其中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就如何解决网络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大学生反思自我,从自身点滴做起。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人立于世的根本。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学问,才能成就我们各自的人生道路。
二.学校作为教授知识的场所,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如果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没有道德的约束,那么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是贡献而是危害。
三.扩展到更大的层面,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居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如何改善这个社会大环境?说到底还是需要从小处做起。人与社会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信通过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的开展落实,国家对道德工作和谐社会的大力关注。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据《北京日报》消息, 新浪网一项调查显示, 赞成“《甄嬛传》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网友达6万余名, 在11万余名调查对象中, 占到了54.2%。中秋节, 《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文章提及, 《甄嬛传》宣扬了“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的错误价值观, 而“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导致观众把不正确的生存理念带入现实生活”。这篇评论文章分析说, 甄嬛刚入宫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简单纯朴的女孩, 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之后, 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 你必须学会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 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宣扬了一种不值得宣扬的比坏心理。文章表示, 这种价值观和同样表现宫廷斗争的韩剧《大长今》形成了鲜明对比, 后者中, 主人公坚守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 最终也赢得了胜利。对此, 新浪网于9月19日发起了“《甄嬛传》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网络调查, 截至昨晚8点发稿时, 共有11万余名网友参与投票。投票显示, 54.2%的网友赞成这一批评, 认为“影视作品要弘扬正气, 传播正确价值观, 《甄嬛传》鼓励以恶抗恶, 败坏社会风气”;40.1%的网友表示不赞成, 认为“影视作品应该多样化, 如果所有电视剧都歌颂正义, 太假太单调, 并且与社会脱节”;此外, 有5.7%的网友表示“无所谓”。
《地球之眼》这部作品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复杂的问题,表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进一步探讨当今时代道德缺失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石一枫擅长讲述对立人物的故事,本文将运用结构主义中二元对立的方法对社会复杂矛盾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
一、社会标准与学校标准的对立
在生活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成功与失败,在学校读书期间,学习成绩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的不二准则,而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之后,一切就发生了变化。在《地球之眼》中男主人公安小男和李牧光正是学校标准和社会标准对立的典型代表。
在《地球之眼》这部小说中,安小男在大学本科期间就是一个“天才”,他本身学的是电子信息与自动化专业,“据林琳介绍,安小男的确是个‘神人’,这里的‘神’是神奇的‘神’,而非神神道道的‘神’。他简直可以被称为近几届理科生中的传奇:高中曾经获得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从来没上过高等数学、理论物理的专业课,但考试的时候随随便便一写就是满分;可以背诵小数点后一千多位的圆周率……他还是个电脑高手,不管多复杂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只要看一遍就无师自通。”就连电子系的系主任也笃定地说安小男的脑子里装着半个硅谷。这从侧面反映出安小男在学校的确很不一般,他拥有天才般的敏锐思维。而安小男并不满足于现在所学的知识,还向“我”请教历史方面的知识,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他在不断地寻找方法解答内心的疑惑,理工课程的学习不能给他想要的答案,他就转向历史。这样聪明好学上进的学生,在我们看来他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一定会拥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在学校期間,与安小男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李牧光。他睡在上铺,大学四年里,除了睡觉很少做其他事,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睡觉,宿舍的人每天早上出门之前都要去试一下他的鼻息,他从来没去上过一堂课,以至于多年后历史系的商教授都不知道李牧光是本学院的学生,而且出国必须要有的毕业论文都是花两万块钱买来的。将二者进行比较,就学校标准而言,一定是安小男比李牧光优秀。
可是,当大学毕业后,校园生活结束了,他们都面临新一轮的选择,安小男拒绝了学校提供给他的免试研究生机会,按照妈妈的意愿进入银行工作,一开始凭借自己过硬的知识还生活得不错,可是后来由于不会协调人际关系,一度失业,没有工作的他只能替别人考试从而拿到微薄的报酬,住在破烂不堪的屋子里,勉强维持生活。李牧光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在美国的几年里,拿到美国绿卡,还开了销售芭比娃娃的公司,事业蒸蒸日上。按照通常的社会标准来评价,李牧光无疑是成功的代表,安小男成了失败者的典型。
从两个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是固定不变的,还是那两个人,但是由于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也是不同的,这就表现出了学校标准和社会标准二者存在的二元对立,它们之间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存在着某种关联的。
二、不同价值观的对立
《地球之眼》中的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并形成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安小男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这一命题上,这个名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作品中多次借安小男之口提及道德问题,第一次是安小男向“我”请教历史方面知识的时候,他让“我”谈谈中国人的道德问题,问“我”是否觉得当前的形势很严峻,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是不是失效了?这个问题在“我”这里他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又问了商教授:“研究历史是否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当下问题?比如说中国人的道德缺失问题。”在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更是一贯坚守自己所谓的“社会道德”,银行老板让他去搞一种软件,把一部分人上班期间收发的所有邮件、用通信软件和别人说的话都保存下来,每周拷给行长过目,安小男以“您这么做很不道德”这简短的几个字一口回绝,最后导致失业。后来,在“我”的帮助下,他在李牧光的身边谋得了一个不错的职位,收入也十分可观,但当他发现李牧光公司背后“洗钱”的秘密后,他宁可舍去优越的工作也不能忍受道德的谴责,最后揭发了李牧光的秘密。
如果说安小男属于维护道德的极端代表,那么李牧光则是利益至上的代表人物。对于李牧光来说,永恒不变的只有利益,他与林琳假结婚属于各取所需,他可以利用林琳清白的身份达到自己“洗钱”的目的,他回到中国进行投资,并不是为了回报祖国,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让自己的投资成本更低,他甚至完全不顾及被拆迁居民的感受。在李牧光的眼中,获取最大的利益是最终目的,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不重要,他对生养他的祖国丝毫没有归属感,反而对自己是“美国人”而倍感自豪。
从社会道德这一标准上来说,安小男是一个十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但是从侧面来看,像李牧光这样的人也并不少见,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没有任何道德可言,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可是当道德与生活本身发生了冲突时,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三、互联网自身的矛盾对立
小说的题目《地球之眼》实际上是“道德之眼”,所有人都必须接受道德的审判,就像作品开头写的那样:“‘地球之眼’开启,罪恶无处遁形。陈金芳之后,石一枫再次为我们带来一位奇人——安小男,一个行走在罪与罚、黑暗与光明中间地带的‘监控侠’。”安小男受雇于李牧光,开始的时候只是在中国的显示屏前帮助看管美国的仓库,安小男对这份工作十分用心,每天几乎寸步不离显示器,观察着仓库里的一举一动,所以很快就立下了功劳,他帮助李牧光抓住了企图点燃货仓的老头,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这对李牧光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有互联网的存在,他可以放心地把美国的仓库交给身在中国的安小男看管,这样不仅节约了雇佣成本,还保障了仓库的安全,他更可以让这种高科技国际化,利用这一技术再发一笔财。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小男在监控中发现了李牧光公司的单据,了解了公司不盈利的经营状况,也发现了他利用公司帮家里“洗钱”的行为,李牧光的这些行为触及了安小男坚守的社会道德底线,他决定把这些证据公布于众,让他受到该有的惩罚。
同样是互联网,对于安小男和李牧光来说却具有不同的作用,对安小男来说,互联网是一种谋生手段,利用高科技可以使自己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但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李牧光的犯罪证据,再利用网络传播出去;对于李牧光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端的电子科技,把握好这个契机,就可以从中获取更大的利润,就小说的结局来讲,网络对于李牧光来说也是一种灾难。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更多时候,我们总是被复杂的利益关系左右,不能遵从自己的本心,我们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事不同的社会分工,这就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让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如何平衡道德原则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地球之眼》这部作品正是揭露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道德绑架
热点背景
最近网上热传的“小男孩公交车上被男子过肩摔后狂踩头部三脚”的视频,四川省遂宁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官方微博@遂宁经开公安通报称,郭某天(男,21岁,遂宁蓬溪县人)因郭某恒(男,7岁,遂宁船山区人)在车上踢到了他,遂对其进行殴打。目前案件正下进一步侦办中。
遂宁新闻网配发的小男孩被打视频显示,小男孩在公交车上,用脚踢了三下坐在对面的一位“戴眼镜,穿牛仔上衣”的男子,男子突然站起,将小男孩过肩摔,重摔在地,并紧接着用脚在小孩的头部狂踩三下。旁边的乘客站起来制止。视频中,小男孩当场瘫软,两次试图站立,均倒下。
命题预测
最近一个小男孩在公交车上,用脚踢了三下坐在对面的一位“戴眼镜,穿牛仔上衣”的男子,男子突然站起,将小男孩过肩摔,重摔在地,并紧接着用脚在小孩的头部狂踩三下。对于此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高标准的道德要求用来自律,真正的文明社会我们拒绝道德绑架,而是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这个社会处在转型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距离感,而这个距离感是不能越位的,不管什么年龄,他也不允许也不能够去侵犯别人,去伤害别人。人家乘客坐在那里好好的,你上去飞踹人家,这已经无理在先,孩子的家属不管不顾,这本来就侵犯了乘客的人身安全,试问一句,孩子如果杀了人呢?监护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如此一边倒的处理这个案件,纵容了熊孩子,也毁了熊孩子的未来,也毁了未来我们祖国的社会。如何建成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还需深化依法治国,还不能用道德的高标准去要求每天压力很大的年轻人,在面对突入其来的一个熊孩子飞踹时候,能够微微一笑,理解万岁。试问现在有多少家长打着他还是个孩子的旗号,去让陌生人受委屈,貌似是孩子得到了保护,貌似是自己轻松了对孩子的管理,可是在未来孩子长大,社会不会惯他的毛病,难说这些熊孩子家长微弱的保护伞会撑多久,惯子如杀子。广大的熊孩子家长从自身做起,严以修身,严以律已,高标准的要求,我们用来自律,从小严格的要求孩子,记住,这叫胡作非为,不叫解放天性!没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就去学。对于政府而言,不去保障这些被熊孩子欺辱的百姓的权益,新闻中发生的事情是必然的,是迟早的,立法言之过甚,但最起码要加强宣传,联合学校教育部门广电,多方形成合力,让家长的理念得到进步,再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puer.offcn.com 遇到此事,大人及时站出来科学的介入,将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中。然后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男子过分暴戾的行为,侧面体现出的是男子法制意识的缺乏,和幸福感极度低下,我们社会应该加强对于保障体系的建立,弘扬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广大百姓也应使用法制思维去思考问题,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思考问题用法。人人都做到自律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的社会,对于文明社会我们拒绝道德绑架。
更多云南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普洱中公教育信息网
信电学院 12自动化 李金堂 20120502113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现将假期内对本地社会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1.文明交通问题
交通问题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经调查,本地存在大量闯红灯,行人斜穿马
路,翻越交通护栏,乘公共交通工具不排队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时将产生严重后果,导致多起交通事故等。
2.文明礼貌问题
经长期生活及本次调查表明,大量的市民经常口吐脏字,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以及抽烟,以及在夏天,街上会多出许多“膀爷”。对于这些现象,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只能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及道德修养,因此成为了一个长久的不能根治的影响市容行为。
3.环境卫生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市民经常将家用垃圾随处乱扔,在公共场合随地扔下果皮纸屑,随处乱写乱画并且随意破坏花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人们的免疫力,提高传染病的发病率。当今社会,市民的环保意识在增强,但是环境现状却仍然让人堪忧,这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目前中国的社会道德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规范、机制尚在发展与成长之中,社会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善和刚性化,道德理念还只是传统文化的自发表现,没有内化于民众的心中。引发当前各种社会道德问题的本质根源不完全在于公民道德水平问题,而在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性。因此,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吸取各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承下来,也要积极利用社会道德舆论的力量引导与完善各项制度,填补转型中制度设计的漏洞。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最后,就这些社会道德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注重教育,德育须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辐射全社会
2.把道德教育推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良好社会道德意识形成需法律保障
4.发挥好媒体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正确引导作用 5.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话语体系
舟山中心小学五年级 何诗娴
今年暑假前,老师就布置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这就好像给我出一道难题,守诚信、讲道德的模范都是作文书上、电视里才能找得到的人和事,现在要我们在街坊、居委会去调查,该从哪里入手呢?和我们不认识的大叔大伯会不会对我们不理不睬呢?于是,找到我的班长李和平与好朋友刘明,决定自编一组,开始了历时一天的调查。
7月25日,太阳炙烤着大地,映入眼帘的全是乡村的树林和庄稼的浓绿,耳边的是此起彼伏的蝉鸣,我们来到了新华村村部,这里的公路两边密集的住着人家,有的开小超市,有的开茶馆,也有卖菜的小店,上午九点多,这里挺热闹的,有儿童追逐嬉闹的笑声,有电视传来的悦耳动听的音乐,也有坐在店里闲聊的人们,不过,一团人聚在一起引起我的注意,我们三人立刻围了过去,原来是一位讲外地话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一面锦旗,红底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上面赫然写着“无私助人,无尚光荣”。接过这面锦旗的据说是村支部书记,他的神情似乎有几分自豪,并说:“谢谢您给予我们这么高的评价,欢迎你有机会再来我们这里做客!”这时,我们三个可真弄不懂了,来到一位老爷爷的身边,一打听才知道:
原来这是一个司机,10天前拉一大车名贵水果——榴莲,从这里经过,就在前面转弯的地方车子侧翻了,当时20多万元的榴莲散了一地,幸好司机和他妻子没有受伤,当他们挣扎着从窗户里爬出来时,远近正在干农活的村民纷纷跑来,有的还在大声的叫喊,出事了,出事了。这下可把他们俩给急坏了,万一他们一哄而上,全部抢走的话,那损失可……。
这时候,第一个到来的村民看到司机俩能站在那儿便觉得十分惊讶,上前
就问司机俩有没有受伤,侧翻有没有压到人,当得知没人受伤时,就搬起一箱箱的榴莲,整齐地放在车子的旁边,这时,越来越多的人跑了过来,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散落在地里的榴莲放在车旁,“站住,哪里跑!”不知谁在厉声吼道,大家停住手中的活循声望去,只见两个青年搬着榴莲已经跑了一段距离了,听到声音,乖乖地放回了车旁,原来这个怒吼的人便是村支部书记,经过大家的热心帮助,吊车很快就把车子摆到公路上,水果除了损坏的5箱外,1000箱一件不少。经过短暂休整,司机出发了,临走前,泪流满面,感谢这里淳朴的素不相识的乡亲们。
今天,他和妻子在回程的路上,做了一面锦旗,含着热泪和感激献给了这里的乡亲们,无需太多的赞美之词,所有的人从八字金光大字中,读懂了善良、真诚和朴实的价值!
面對道德說教的種種尷尬情況,有人在琢磨建立道德強制機制,把道德制度化。兩會期間,前總理李鵬之女,中電公司董事長,政協委員李小琳,正式提案,要求給每個公民建立一份道德檔案,以此來約束大家,讓每個人都要知恥。這個提案如果通過,必將涉及誰來建立道德檔案,誰來執行道德記錄,誰來進行道德審判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而能夠對公民道德進行制度化管理的祇能是國家公權力。對於這樣一個大膽的富有想像力的提案,網上有諸多評價,很多人從中聯想到中世紀的道德裁判所。在我看來,能夠提出這種提案的人,一定是一個對自己的道德狀態有信心的人,她至少不會擔心自己有什麼道德瑕疵而被記錄在案。在執政黨的道德譜系中,雷鋒同志艱苦樸素的作風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在他的紀念館中,至今還在展覽著他那些縫縫補補的襪子和褲子。現在這個提案人,身著世界頂級名牌服飾,盡顯奢侈生活風範,顯然並不符合雷鋒時代的道德尺度。我這麼說,並不是就此懷疑提案人的道德水平,一個不能離開路易威登、香奈兒或古奇產品的人,不一定是一個不道德的人,一個達官貴人也不見得不能對平民百姓進行道德示範。即使成立道德裁判所,如果全社會共享相同的道德資源,接受共同的道德約束,也未嘗不可。問題就在於,那些確立道德規範或掌握道德裁判權的機構和個人,往往並不以此約束自己,正人者不必正己,或許正是執政黨長時期推行道德化運動而毫無成效的原因所在。
稍微學過中國思想史的人,大概都知道,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奉行德治的國家,從周公制禮作樂開始算,有三千多年歷史了。期間經孔子奠基,創立儒學;到兩漢經學,儒學思想成為帝國的意識形態;魏晉以來,玄學橫流,佛學昌盛,儒學道統中斷;至宋代理學,儒學重新繁榮;經明代心性之學,一直到清末康有為倡導經今文學,儒學貫穿於中國歷史,對帝國的制度安排及其文化有著決定性影響。思想史家金觀濤用三句話來概括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的本質,可作參考:
第一,道德是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正當性的基礎;
第二,儒家倫理的特質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等級秩序的道德化和社會化;
第三,以道德為終極關懷。
儒學強調德治,按現代法治尺度來看,顯然是人治的同義語,不足為訓。但思想史研究不能把現代的政治經驗作為評價傳統政治制度正當性的尺度,德治的歷史合理性是基於其內在價值,用金觀濤的話來說,道德的核心就是“善”,善就是好的普遍化,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己欲立而立人”。你自己喜歡的能做的事情,才能推廣給別人,這就是道德的普遍性和可欲性。對於孔子來說,從善的道德是對每一個人的要求,但他更傾向于把道德作為政治的基礎,作為統治者的行為準則,他講德治,講仁政,都是講給統治者聽的,所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個道理古今一樣,執政者掌握權力,掌握資源,個人行為就是國家行為,個人的德行就是國家的德行。因此,儒學倡導的德治,著眼點就在於統治者的道德教化和道德約束。從孔子孟子到董仲舒,著書立說,都是為了勸化和教化統治者以道德為本,實行德治。宋明理學講心性問題,關注形而上的理論建構,最後落腳點還是規勸皇帝通過修身養心達乎仁政境界。
和儒生們的良苦用心相比,從漢以來的歷代統治者,對德治的政治理念能夠接受,但對加諸於自己的道德約束都不以為然,畢竟任何約束都是對人的心志身體欲望有所不為的限制。儒家倡導的“君君臣臣”,本來規定的是皇上和臣下互相制約的關係,臣下要對皇上履行忠誠盡職的義務,皇上也要有垂範天下的表現,這些道德上的要求對於大多數皇上來說,無異於枷鎖,必欲去之而後快。祇是儒者長期教化,德治已成文化,道德自律仍有效力,臣下規勸和諫言對皇上還是有著程度不同的約束力。極端為所欲為的那些統治者,在任何官修史書中均不會有什麼好名聲。王朝更替,新朝對舊朝的評價,一般都基於道德正義,斥舊朝失德而失天下,對舊朝昏君佞臣進行道德審判。所謂“殷鑒不遠”,依據的都是道德得失,無一例外。
晚清帝國崩潰,儒學道統終結,德治的正當性,在現代國家建設進程中為新的政治合法性資源所取代。在西方憲政民主制度的觀照下,德治的制度弊端暴露無遺,通過道德教化和心性修養的方式來規約統治者行為,推動他們實行善治,進而達到社會普遍道德化狀態,被世界歷史證明已進入死胡同。最高執政者的權力依靠道德約束,是無法防止其走向專制和腐敗,惟有依靠制度約束和法律約束,才能把權力關進籠子,讓它在限定的範圍內運行。對於大多數現代政黨來說,在理論上對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安排,應有共識,但在實踐中卻各有不同的做法,如何運用道德手段整合力量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方面做得尤其好,它以革命黨形象出現,以反帝反封建為任務,以武裝鬥爭為手段,反對舊文化舊道德,包括儒家德治仁政,通通打倒,以此賦予革命奪權的合法性。但它並不是像歷史上那些造反的草寇,無視道德,蔑視文化,而是充分意識到道德在人心整合和培養革命浩然正氣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劉少奇論共產黨員修養,目的是教育黨員做党的馴服工具,與黨同心同德。正是這種道德的整合作用,加上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讓共產黨形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鬥爭集團,煥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從而能夠在武器裝備並不佔優的條件下最終戰勝國民黨,取得大陸治權。
毛的思想特質和精神稟賦對共產黨的政治倫理影響深遠,他崇奉鬥爭哲學,對敵鬥爭堅定不移,毫不手軟,絕不沽名學霸王,對窮寇窮追猛打,直至勝利;對黨內意見不合的同志,也是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打出黨的統一。為賦予鬥爭的正當性,毛的做法是首先佔據道德制高點,對外把國民黨斥為反動派,先行宣佈道德死刑,以此動員群眾進行武裝鬥爭。在黨內則是從兩個方面著手,對具有知識優勢的政治對手進行道德醜化,對知識分子進行人格羞辱,通過思想改造、整風運動、反對黨八股,徹底摧毀知識分子的思想尊嚴,讓他們重新學習做人,做黨的人;另一方面,是樹立工農的道德形象,認為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但遠比知識分子乾淨。這一拉一抬,形成了黨內特有的政治倫理生態,有人評價為是毛的“反智主義”,也有人認為是毛繼承了王陽明的心學傳統,不必格物致知,凡人皆可成為堯舜。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從積極方面著眼,毛的確是通過價值觀的根本轉變,重整黨內思想和人倫關係,規制精英,解放底層,最後是人力資源大整合,上下齊心,形成強有力的精神力量,以弱勝強,克敵制勝。
戰爭年代的這些特殊做法,有戰爭情景賦予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兩軍相遇,勇者勝,智者勝。高華寫的那本紅太陽(指《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編者注),史界評價很高,我也如此認為,但我並不贊成完全從陰謀論這個角度來評價毛。從價值中立的立場來看,沒有毛的這些“不道德”做法,共產黨能否取得執政地位,可能還會有疑問。說到這些,是為了強調,毛的思想充滿著道德主義特質,高度追求精神力的作用,他相信道德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不僅在戰爭中是決定性的因素,在和平建設年代也是如此。建國以來,執政黨掀起過不少運動,學雷鋒,學大寨,學大慶,都是精神總動員,用毛的話來說,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是“人口多,底子薄”,搞經濟建設沒有物質基礎,一窮二白,拿什麼來激勵人?祇有搞精神激勵機制,況且毛從內心相信精神在經濟建設中也能創造奇跡。尤其是在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後,百業凋敝,百廢待興,國庫底穿,可以調動的資源只有道德和精神。在這個時候,學習雷鋒好榜樣,對執政黨意義重大。其中包括多重價值導向,有做好事為人民服務,有做黨的螺絲釘,有狠鬥私心一閃念,有艱苦樸素無欲則剛,還有忠於人民忠於党,做毛主席好戰士。雷鋒精神所包括的這些內容,對於培養國民安於貧困現狀,艱苦奮鬥,全心全意跟党和毛主席走,無疑具有巨大的鼓動作用。所以要大張旗鼓的宣傳,要一個雷鋒倒下去,千萬個雷鋒站起來,形成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國,深入人心。在學雷鋒運動之後,學大寨學大慶,也大致是按這個路子鋪開,用周恩來總理在196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話說:“政治掛帥,思想領先,艱苦奮鬥,自力更生”。
nlc202309041019
對於執政黨開展的道德動員活動和樹立起來的道德英雄,全國人民在一個時期內是深信不疑的,相信其正當性,相信其在革命和建設中有著無可取代的作用。在那些幾乎毫無瑕疵的道德英雄面前,差不多每個人都充滿著原罪感,為自己內心無法抵擋那些私欲的誘惑而懺悔不已,自我批判,相互揭發,沒完沒了地改造世界觀,力爭做共產主義新人。但是,這樣的道德化美景最終還是被執政黨自己給毀掉了,在學雷鋒、學大寨、學大慶運動開展後不過幾年,文革爆發,全國動亂,執政黨內部危機迭出,最高潮是林彪出走,摔死在溫都爾汗。真相公佈後,人民在震驚之餘,不能不開始思索。列入黨章的接班人親密戰友,瞬間變成陰謀家叛國者,當面三呼萬歲永遠健康,背後陰謀詭計刀光劍影,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標誌著毛時代政治信用的徹底破產,原來的那些道德說教暴露出其騙人虛偽的本色,各類道德偶像也被打碎一地,不再具有神聖的光環。真是應了那句話:你可以欺騙所有人於一時,也可以欺騙部分人於永遠,但是你不能欺騙所有人於永遠。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市場化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世俗化和祛魅化的過程。所謂世俗化和祛魅化,一方面是破除政治迷信,撥亂反正,清除毛左思想遺產,擯棄鬥爭性政治倫理,把執政黨的工作重心從大規模的階級鬥爭轉向經濟建設;另一方面,是全社會自發掀起的去道德化,人性解放,為錢正名,按市場規律辦事,按法治原則建構社會秩序,明晰產權,以物質激勵機制推動社會進步。市場化和世俗化的過程,總體上是符合人性和社會發展規律,但這個過程需要建立起相應的制度約束、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沒有這些約束,社會的發展就沒有正當性,沒有正義和公平。中國當前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威權化制度尚未轉型為憲政民主制度,法制建設尚未全面形成法治社會,高度政治化的道德失效尚未產生公民社會倫理,由於缺失制度、法律和道德的有效約束,中國社會正面臨著一個總體性危機,其典型症候是: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公加劇,腐敗無法遏制,道德大幅滑坡。如何克服這個總體性危機,需要總體性方案,需要從中國總的制度安排上來認識危機的根本癥結,以總體性思維來思考中國的道德現狀和道德前景。為此,我談三個原則性意見。
1、執政黨內部大規模腐敗現象是國家和社會道德危機的總根源,國家公務人員的腐敗行為,既是觸犯法律,也是道德淪喪。權錢交易,伴隨的必然是腐化墮落,現在下馬的那些高級幹部,哪一個後面不是養著二奶小蜜,哪一個不是天天醉生夢死。更有甚者,嘴上大唱紅歌,滿口革命理想,教育百姓堅守延安,自己兒女卻在國外貴族學校盡享糜爛生活。還有那些看起來像是反美英雄,對帝國主義義憤填膺,勢不兩立,關鍵時刻卻跑到人家領館休假治療。凡此種種,在毛時代難以想像,在當今世界各國也實屬罕見,政治倫理已毫無正義可言,更無羞恥兩字。可以這麼說,執政黨的道德化狀態,要大大低於社會一般的道德水平,那些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比如,人要講真話,要誠實,要講信用,都做不到,做不好。一個缺失基本誠信的黨,一個沒有政治正義的黨,一個隻想正人而不想正己的黨,是絕無道德感召力,也絕無領導社會重整道德秩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政協委員李小琳建議為公民建立道德檔案,如果先從國家公務人員開始做起,不妨一試。但歷史的經驗證明,執政黨的道德化運動,從來都是著眼於對社會的整合,通過道德說教和道德模範,為民眾樹立榜樣,規約民眾行為,以期達到收拾人心、凝聚精神和鞏固秩序的效果;而對於執政黨自身,從來都是缺少約束,尤其是對於党的高級幹部,更是毫無效力。執政黨企圖通過道德化方式,對自身的非道德化狀態進行自我修復,如果沒有制度約束和法律約束做保證,必將一事無成。相反,社會具有道德自我修復的能力和內在機制。這些年來,社會的道德化狀態也處在惡化之中,道德失序比比皆是,但社會的道德底線還在,善惡的尺度還在,公平正義的良知還在。從“孫正剛事件”、“郭美美事件”、“小悅悅事件”中,廣大網民表現出了高度一致的正義感,在汶川地震等賑災救難的活動中,表現出了共同的道德責任。民營企業在慈善事業和各項捐助上,也表現出遠超於國有企業的更大熱情和人文關懷。社會需要教育,以進一步提高其道德水平,但執政黨的道德振興,除了自我教育之外,必須有制度創新。
3、道德約束失效,社會道德滑坡,執政黨政治倫理敗壞,根源在於沒有建立憲政的民主制度和法治國家。德治的治理機制及其道德主義,是集權專制制度在沒有憲政民主和法治條件下的一個制度安排,以善治為目標,至少讓統治者意識到民是國家之本,民眾的福祉是國家最大的善。但是,沒有制度約束和法律約束,國家是否善治祇能系於統治者個人的教化和覺悟。遇到明君,人民三生有幸;遇到昏君,人民自認倒黴。德治就是人治,人治無法從根本上制約專制集權的諸種惡果,執政者的權力腐敗和道德衰退,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制度失衡現象。道德振興必須尋求新的制度安排,在憲政民主和法治的基礎上,建立起新的政治倫理。執政者在有效的制度約束和法律約束下,自然會形成強有力的道德自律,從正己出發,以身作則,垂範社會,他不這樣做,就毫無政治合法性,祇能淪為被人民唾棄的對象。脫離制度創新的道德化運動,根本無助於擺脫中國目前的道德困境,中國的道德前景,在於中國能否向憲政民主和法治國家邁進。祇有民主的、法治的,才是道德的。
(未完待续)
调查人:陈竹羚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责任心、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其
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其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
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臵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其
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臵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四)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五)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
(六)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七)行为失范
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一方面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缺乏信心、勇气,学习自觉性差,不要求上进;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信任度
降低,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质量纷纷提出质疑,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没有学会做人,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会合作,欠缺团队精神;缺少学习的动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就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益为先,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二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值得继承发扬,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将传统优良品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注重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只有铭记历史,记住封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把改革开放视为己任,树立赶超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二)坚持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也就是要逐渐培养大学生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是对大学生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旦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责任习惯,大学生就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产生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虽不成气候,但却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道德行为习惯训练,提高文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第一,大学生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己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既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犯错时不推诿、不找借口,要敢于承担责任:要讲诚信、重承诺,不能说话不算数;要尊师崇道和关爱身边的人与事物;对人要有礼貌,要文明修身,谦虚谨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积极参与和管理校园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承担责任中锻炼自己,养成大处着眼、小事着手的思维方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第三,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要养成“饭菜不剩、钱不乱花”的好习惯,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切不可舍“小”求“大”。
(三)深化实践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具有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还应采取措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力所能及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大学生承担责任的落脚点就是要运用所学所知,即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也是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条件,团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意,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锤炼出敬业、奉献、爱民、亲民的优良品格;也使大学生能进一步树立孝敬、友善、勤劳的传统美德。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还可校正价值观,找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结合点,在实践中校正就业、服务理念。
(四)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是人们模仿的对象,榜样教育的效果是通过向榜样学习而实现的,这种学习主要是靠大学生个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从而转化为自觉、自愿、自发的自我行为。第一,“感动中国”的人物、道德楷模、抗冰抗洪英雄等等,是青年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先进典型的道德力量和伦理精神,使大学生不仅学到了优良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由人及己,体会
人生真义,发掘自身的道德潜能,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第二,家长和教师,是青年大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勤劳善良的家长是青年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感化、熏陶和示范的作用。第三,青年学子中的优秀典型,如“三好学生”、“自强之星”等,都是青年学生最熟悉的榜样。这些榜样跟青年大学生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相同,有共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可比性,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
(五)突出艰苦奋斗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我们再去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穿草鞋。艰苦奋斗首先是指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要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奢靡之风,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其次,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抑奢少费,崇俭守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提倡艰苦奋斗,大兴勤劳节俭之风,人人奋发努力,个个勇于负责,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据调查,湖南某高校学生月消费一般在400---600元之间,月消费在iooo元以上的约占18.2%,消费在3000元左右的竟达4.1%,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父母的供给,要培养他们的节俭观念,教育他们消费要恰到好处,不能攀比、更不能挥霍、浪费。艰苦奋斗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勇气是不行的。
三、大学生的责任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引导。
——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刑事侦查学院2012级
曹天成2012051156
调 查 报 告 职侦(1)班
据我国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
势,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而这种身体素质的下降
可能令他们没有足够的体力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也更关系到
未来我国人口的总体身体素质。而且笔者本人同样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也愈来愈感觉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本报告针对这
一现象及其原因与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8日—2012年11月21日
二、调查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全体同学(在校本科学生)
三、调查分工
本小组共有五人(曹天成、黄少钧、孙科源、张少禹、黄新),其中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统计由五人共同完成,问卷共计200份,通
过随机发放的形式完成。后期的调查报告共享数据,其他部分各自单
独完成。
四、调查方式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选取调查对象
五、调查问卷
见附件部分
六、数据统计
据问卷调查显示,上大学之后13.6%的大学生发现身体素质有所
下降,61.4%的大学生觉得身体素质与以前相比基本相当(而在后面的补充问题中得出的结论是:上大学后的身体素质与之前基本相当的糟糕!),真正觉得身体素质有所提高的仅有25%;在问及课余时间能
否坚持锻炼时,有70.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锻炼,25%的学生表示基
本能坚持锻炼,而剩下的4.5%的学生居然表示完全不锻炼!关于是
否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全民性体育活动和比赛的问题中,仅仅6.8%的人表示总是积极的参与,65.9%的同学是遇到有感兴趣的项目就参
加,27.3%的同学表示从来不参加各类活动和比赛。
问卷中显示的学生平时主要参加锻炼的体育项目情况如下:
68.2%的被调查者的选择中包括跑步,65.9%的选择中包括散步,56.8%的选择中有羽毛球,31.8%的学生的选择中包括篮球,27.3%包括乒乓
球,网球和跳绳各占11.4%,游泳和健美操各占9.1%,仅有2.3%的选择中包括足球、排球、舞蹈、竞走和毽球等锻炼项目。
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从2~10次不等,锻炼时间从10min~2h不等,46.9%的学生每周锻炼2次,21.9%的西政本科学生每周锻炼3次,各
12.5%的西政本科学生每周锻炼4、5次,6.3%的西政本科学生表示每周锻炼7次及以上。33.3%的西政本科学生每次锻炼1h左右,31.0%
每周锻炼30min左右,21.4%的西政本科学生每次锻炼约为20min及
以下(其中有4.8%的西政本科学生每次锻炼为5min),仅有11.9%的西政本科学生每次锻炼能达到2h及以上。学生有43.8%选择在晚上
下课后进行锻炼,25%的西政本科学生选择早上进行锻炼,31.2%的西
政本科学生选择在中午或其它空余时间进行锻炼。76%的同学锻炼地
点为操场,18%的同学锻炼地点为学生活动中心,5%的同学在寝室锻
炼,1%的同学表示能不受场地限制的进行锻炼。
在一些探究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的问题中,饮食方面,84.1%的被调查者显示除有其他任务外基本能保持一日三餐、按时按量的就
餐习惯,15.9%的西政本科学生则表示经常或完全不能保持规律的饮
食习惯;睡眠方面,仅11%的西政本科学生显示有8小时左右的充足
睡眠,75%的西政本科学生表示睡眠时间为6~8小时不等,14%的西政
本科学生则显示为睡眠6小时以下。
调查显示,29.5%的西政本科学生表示对学校的体育课满意并能
够得到锻炼,65.9%的西政本科学生表示“一般,还能接受”,5.6%的西政本科学生则表示对体育课不满意,认为根本得不到锻炼。
学生之所以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想要强健身体
30%、对运动项目感兴趣35%、想减肥25%、当做一种发泄5%、因为
学校规定进行锻炼5%;而不想进行锻炼的原因就单纯多了,47.6%因
为有事感觉抽不出时间,42.8%是因为自己不想去“懒得动”,9.6%的学生表示因为场地的限制而不进行体育锻炼。
七、结果及原因浅析
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
实际生活中,却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
锻炼,这是由于绝大多数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动的动
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长期的错误认识造成广大学生没有建立
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积年的习惯让他们很难坚持锻炼。
2、应试教育的必结果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
能、轻体能的错误思想,造成孩子只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锻炼,连
正当的游戏也被斥为不务正业在课业紧张时期,甚至将课时本就不多的体育课让位于文化课程。正是整个社会和学校对于体育的忽视造成的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昔日的孩子变成了今日的大学生,身体素
质下降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一个必然结果。加之在高中之前的教育理
念中认为大学便是放松的地方,自己根本不会强求自己什么,自己形
成了懒惰怠慢的思想。
3、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
在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社交联谊活动冲击之下,学生的生活作
息时间往往没有任何规律。而且很多学生不能有较好的自制力,计划
好的事往往不能落实,而在不经意间就将时间浪费在玩网络游戏上。
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空出的大量时间不知道怎么安排。
4、设备和制度不完善
很多情况下,许多同学有想出去锻炼却感觉没有地方可以去,因
为健身房不开放、球场有限、器材不完善等,于是就此不了了之。制
度方面往往体现在没有规定的事不会去做,身体素质测试也越来越多的造假情况。
九、可行对策与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树立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为学生体育锻炼创设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还要
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提高体质
健康水平的紧迫感;最后,学校也应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2、进一步完善高等学府的设备和制度。强化德、智、体、美、劳的人才观念,适当做出体育教育方面的硬性规定;加强教育经费的利用,将钱用在合理的地方,完善体育教学与锻炼的设施。同时多多
举办跟体育有关的活动,将玩、修学分和锻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使
学生有动力。
3、改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紧迫感,帮助大学生
自己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饮食、休息、社交和游戏时
间。
4、构建好的身体和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环境,俗话说“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最强大的动力,有了好的健身氛围和意
识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不想锻炼”和“没人陪我一起”以及“懒得动”的原因。
十、结束语
大学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已经完全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我们茫然的奔波、对身边的人抱怨有多么忙碌,结果往往是一整天过
去实际上自己仅仅完成了一件仅需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的事,甚至连
刚刚上课的书本都没有看过一遍!这样的生活中,我们没有吃好,没
有休息好,更没有学习好!
朋友们,当所谓的“宅”逐渐变成你的一种生活态度时,何不“宅”
上一个小时思考一下,在“宅”之中你究竟有何得失?不如走出寝室
门,不如撒点汗水,不如给生活一点阳光!
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附件一
关于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表
A.有所下降B.有所提高C.基本相当
2.您是否能保持有规律的饮食习惯:()A.能够保持B.基本能保持C.经常不能保持D.完全不能保持
3.您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含午睡):()A.8小时以上
B.6至8小时C.4至6小时D.4小时下
4.您课余时间是否能够坚持体育锻炼:()A.能长期坚
持B.基本能坚持C.偶尔会锻炼D.完全不锻炼 1.上大学之后您的体质与以前相比:()
5.您是否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全民性体育活动和比赛:()
A.总是积极参加B.有喜欢的项目就参加C.从来不参加
D.其他____
6.您对学校的体育课效果是否满意:()A.满意,得到锻炼
B.一般,还能接受C.不满意,没有收获
7.您平时主要参加哪些体育锻炼项目(勾选):
跑步、散步、竞走、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
球、游泳、健美操、舞蹈台球、跳绳、毽球其他____
8.您一般在何时、何地进行体育锻炼:________
9.您每周锻炼次数约为____每次体育锻炼时间约为____
10.您参加(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________
关键词:法律;道德;分工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历史上曾存在的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多种多样,先后有氏族习惯、风俗、宗教、道德、礼、法律、政策、条约等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这些社会规范中的某一种曾占有主要的地位,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主要规范。其中现代人最关注、研究最多当属道德与法,这也是目前人类社会当中最主要的两种社会规范。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是指没有强制力的、长期存在于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中、符合人类发展文明的不成文的良好社会规范,并不包含一些低俗的、违反人类进步文明的被大多数人抛弃的道德习俗。
一、法律和道德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社会规范的原因分析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了各种社会规范的存留,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宗教禁忌、氏族习惯等。随着国家的出现,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相应出现。由于在阶级社会当中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因此法律这种最具强制力的社会规范也就成为统治阶级用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可以这样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法律就必然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最主要社会规范。而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最早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之一的道德,在世界每个民族和国家几乎都没有中断过。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人仍具有自然属性。因此人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朴素主观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作为自然法的一部分,被大多数人类社会继承和发扬。
二、道德与法律在现代社会分工的客观性
由于道德与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中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因此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是有时会有所偏重。道德与法律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既然道德和法律都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为什么不把所有的道德上升为法律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决定的:
(1)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因此道德转化为法律直接决定于统治阶级的好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颁布法律来划分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范围。法律作为这种划分行为的成文标准,其价值追求并不一定完全与道德的价值追求完全相吻合。其中与法律精神相一致的道德有可能被上升为法律,不一致的可能要得到法律的抑制。
(2)法律的权威性要求法律必须讲究其客观实现性,不易通过强制力实现的规范也不能上升为法律。法律作为最权威的社会规范,其权威性的来源就在于其客观实现性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大大提高,因此人们对违反法律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有着清楚地了解。如果一种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但是法律规范又不能现实的对其进行不利评价,那么这种法律规范的权威性必然大大降低,这些领域的社会规范不可能上升为国家法律,也就是说法律会让位给其他规范去调整。
由此可见,法律和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分工有着其客观性,彼此不能完全相互代替,而只能相互补充。
三、我国目前关于道德建设的缺位
如前所述,法律和道德作为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规范,互有分工,彼此不能完全替代。但在当今中国社会,随着法制社会的构建,人们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过分追求社会规范领域的法制化,过分强调用法律手段来处理社会问题,好像法制社会的构建必须抛弃其他一切社会规范。究其原因,大约是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人治的环境,人们对法治有着莫大的崇拜和渴望,认为只有法治才能达到社会长期缺失的公平、公正。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人们对法治过分热衷的时候,必须客观审查法治的负面效应。
(1)法制建设应正视和尊重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并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消除,其中一部分就属于道德的范畴。其中的一些被大多数人认可和尊崇的好的道德规范还应当被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这些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进步性不仅没有被废除,而且已被现行法律所认可。但是我们不应满足于此,应当注意现实中人们对西方的盲目崇拜给这些美好道德所带来的冲击,比如有人崇尚西方的人格独立,过早填鸭式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的以所谓的“等价有偿” 原则来处理子女与老年人之间所有的财务往来关系。这些做法虽然符合所谓的法治精神,但是却逐渐侵蚀了我们传承千年的良好道德传统,现实中也造成了种种隐患。我们不应该有任何沾沾自喜,而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
执行难其实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公信力的降低,人们内心道德观念的流逝,再完善的法律如果没有“善人”去执行。
(2)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道德建设。首先,道德对法律制定有促进作用,良好的道德环境产生良法。道德作为大多数人崇尚的社会规范,如果符合人类进步文明,通过国家机器将其转化为法律,由于其符合大多數人的意愿,必然是一部易于执行、人人乐于遵守的良法,也必然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引用最多的社会规范。其次,道德能促进更好的执法和司法。法律一经制定,其在适用过程必然经过执法或司法人员的主观理解和使用,由于人们认知水平和角度的不同,执法或司法人员的自由裁量不可避免。而自由裁量权的赋予法律不可能进行绝对的量化,因此此时法律的调整必然失去应有的作用,其只能让位于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最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能大大降低解决纠纷的社会成本。现实社会当中,执行难、申诉多、信访多是普遍现象。应当说目前中国的法制在这些领域比较健全,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法制缺失或执法人员素质的原因。
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应也不可能仅凭法律来维持,而我国目前社会有使法律成为唯一的社会调节手段的趋势。由于道德建设严重缺位,造成了法律与大众心理、社会风习之间的脱离与隔阂,产生了种种不和谐因素,这样的一元法体制亟待调整。
作者简介:
【社会道德的调查报告范文】推荐阅读:
思想道德社会报告10-26
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报告06-2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报告写作03-26
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01-31
社会道德金句02-16
社会道德名言警句03-08
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07-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01-09
社会公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09-28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