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精选8篇)

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篇1

校园,一直以来应该是许多人心里最纯洁和美好的地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书声朗朗,求知若渴,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诲人不倦的老师,有同学间的欢声笑语,有师生间的真心交流„„

然而,这些似乎在慢慢离我们远去,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惨案给校园蒙上了阴影。学生打骂老师,甚至杀害老师,同学间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等不断见诸于新闻报刊,而且似乎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让许多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老师们也开始苦苦思索,今天的教育怎么了?在社会唱响和谐主旋律的今天,又该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暴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追根溯源,寻求解决之法。勿庸置疑,当前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把视角放在社会上暴力文化的泛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败上,对学生有着近乎溺爱的宽容。然而,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当我们把视角转向居于事件主导地位的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养成知法守法的习惯。

学生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心中无法,这与学校法制教育的普遍缺失或者流于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在“法治”到处被应用成为热点之际,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正式的法制课。教育部门要求的法制教育内容,目前在学校里的实施情况也令人尴尬:由于法制教育至今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课时上的规定,对法制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更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使得学校法制教育的落实都没有具体的“根据”。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了法制教育的内容,而事实上,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都没有对此重视起来。如今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最高标准,造成了教育与守法的失调与失衡,造成了学生“高分”与“法盲”的偏差。由此可见,要建设和谐校园,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不容小视,要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

学生法制教育是个系统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行之有效。具体说来,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学校的领导组织作用

学校党政领导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为让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必须精心组织,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法制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校要专门成立学生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聘请法制副校长来主持工作,组员可以是学校党政办、政教处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及班主任、德育老师、政治老师等。法制教育小组成员要做好上岗培训,做到合格上岗。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校法制教育工作,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领导小组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规划,明确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对象、目标、学习内容、实施步骤等,同时要具体落实到每学期、每月、每周的工作计划,要切实保证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应当成为知法守法的榜样。首先,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学法内容,做好教师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工作,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水平。比如,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系统地把握其内容与结构,抓住实施法规的重点、难点,增强教师的法制意识,自觉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学校可以把教师平时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一一列举,注明侵犯了学生的何种权利,编成学习资料发给教师。比如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讽刺、侮辱学生,侵犯学生的名誉、人格尊严权;违背学生意愿公布其个人私事,搜查学生书包,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等等。可以说,这样的小册子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能警示和提醒教师防止此类行为,真正将依法从教落到实处。再次,学校可以与每位教师签订“依法从教承诺书”,学校成立考核小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定期检查与监督,并纳入期末的师德考核范畴。

总之,教师应真正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做好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者应该有这样的睿智问自己:当我们教师都在漠视法律、践踏法律的时候,多少苦口婆心的教育将因此而被抵消,我们又怎能指望学生能够养成对法律的敬畏和忠诚态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践行依法执教的理念,依法教书育人,依法管理学生,到时才能理直气壮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决定作用

法制教育,学生既是对象,也是主体。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也会用法自我教育,相互教育。

首先,利用好校园内的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张贴法制教育的横幅或标语,在橱窗、墙报、黑板报中开辟“法制之窗”栏目,在校广播中开播法制之声,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法的校园,不再对法无动于衷,并生出主动去亲近法的意愿。

其次,抓好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特别是政治课、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等要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以知法、懂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法有规,能在他律的基础上向自律迈出坚实的一步。

再次,开展好法制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法制文化的熏陶,夯实法制意识。如,设立法制教育节,开展与法同行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小报展、法制征文、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观看法制教育影片、法制文艺演出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法制主题教育,生动、直观地冲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接受法的洗礼,升华对法的认识。

最后,法制教育活动要与社会接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治社会,从而树立对法的敬畏,形成法治观念。

“请进来”就是由学校请法律顾问或当地的法律人士对全体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讲座。讲座以知法守法为主要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大量本土的案例,发人深省,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助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警钟长鸣的法制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走出去”就是依托当地的法治文化建设,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自去感受,让他们直面法律,更好地树立法治观念。比如,我市建有“江阴大桥法治公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治公园注入了大量的法治元素和文化特色,共展出法治图板近500块,增设了法治名言、法治漫画以及各具特色的路标、路牌,还专辟了“法制大舞台”。徜徉于这样的景观,学生的收获来得更加自然和深刻,这是课堂上的苍白说教无法达到的教育力量。

又如,我市建有两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这是应当利用好的法制教育资源。组织学生旁听庭审,让违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切实从思想上提高学生法制意识,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违法行为,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是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生活态度,是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就不能仅仅停留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要深入进去,让学生明白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价值、意义以及违法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让法律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价值观,使知法守法成为学生立身处世的一种生活习惯。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满怀信心,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让法制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让法制意识永驻学生的心中,为建设和谐校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法的钟声永远响彻在菁菁校园的上空!

《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课题研究组

执笔人: 王秋影

一、课题的提出

1、中学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进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重视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形成,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确保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常抓不懈。通过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2、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主动发展。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法制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只有切实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法律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中学生法制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如果没有法制的约束,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纪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另外,他们的年龄还小,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其各项权利往往容易遭到来自个方面的侵犯,通过法制教育,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的知识,增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4、中学生法制教育是达成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总的目标是: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因此,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目标,必须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

5、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能够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向教育对象(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的活动。具体的说,法制教育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法制教育是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其次,法制教育是为国家造就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第三,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三、主要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

综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诸多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 人的各种能力即——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种能力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②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即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④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要求教育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等不同的渠道,促使个体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统一起来,和谐、全面地发展,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而且把个人的充分自由地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对中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是中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法制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只有切实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发法律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2.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培养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策略。

3.通过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法制基础。

4.鼓励教师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促进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对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并进一步对中学生法制教育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当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剖析影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进而在实践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指导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原则,构建了指导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

五、实施思路及研究方法

1.实施思路

(1)课题组将组织参与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法制教育移师、提高教师的法制教育能力。

(2)以教研组为中心研究单位,根据初中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分低、中、高三个梯度进行教研,参与研究的教师围绕本学科的子课题,结合教研组的日常教学活动,申报个人课题或教研组课题。

(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素养,指导他们掌握法律知识学习策略;再实践三基础上,形成学校培养学生法制教育的规律措施,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思想品德课内以及学校课外教育活动中。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归纳法:

(1)文献法主要是用来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一般统计的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实状况,以便为实施指导学生法制教育策略提供现实依据。(2)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3)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4)逻辑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在观察了很多个案以后,总结归纳出一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定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反过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指导个案的实施。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9)

(1)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2)搜集关于法制教育的资料,了解法制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

(3)按照2002年10月,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校原有的研究成果,形成各学段学生法制教育的预设目标。

(4)开展调查研究,弄清初一学生原有法律素质的情况,并对照法制教育的预设目标及国内的研究情况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若干个支撑点。

(5)对课题组成员、子课题负责人进行培训,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2011.10——2012.12)

(1)点上实验:中学生法制教育指导策略;分析各策略之间的关系;寻找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2)追因调查:分析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3)验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修定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2012.3)(5)下阶段课题研究规划。

3.总结阶段(2013.1——2013.5)

(1)搜集实验中积累的资料,从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筛选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面上推广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课题研究。(2)结题汇报活动。(2013.6)主要措施:

(1)调查问卷。针对初一学生法制教育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2)课程展示。各个参与子课题研究的教研组针对各自的子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目的在于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并在课后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

(3)子课题小组研讨。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总结、汇报。(4)个案研究。(5)经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中学生法制教育不仅是我国法治化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要求。2.学校“十一五”《初中生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课题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良好的学校基础。

3.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校教坛新秀、校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均为本科或教育硕士学历,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八、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 课题组组长:王秋影

课题指导:苏州大学教授 陆树程 主要子课题设置及其负责人:

1.《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研究》 商建明 夏海燕 2.《中学生课外法制教育的研究》 凌静霞 温纪康 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陈玲玲

(二)制度保证

(1)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例会。(2)落实教科研管理意见”。(3)完善校本培训、公开课展示、实验经验交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先进教科研个人评选等制度。

(三)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实验所必需的经费。如:专家讲座、教师论文评比、公开课展示、外出参观等。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指导策略经验集。4.中学生法制教育指导典型案例集

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篇2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 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将来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往往把大学生定义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曾几何时上大学是一代乃至几代人的梦想。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大学校园。但随着大学扩招, 高等教育不断普及, 大学生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 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 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 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后被公安机关释放。后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 被判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药家鑫案是2011年社会舆论的热点事件, 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案发之初社会反响强烈喊杀声一片, 到后来的“同学请愿”、“教授呼吁”, 人们争议的焦点在于对药家鑫的判罚。虽然最终结果已经尘埃落定, 但是人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药家鑫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 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父母、邻居、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是什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大学生犯罪成因

大学生犯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 其犯罪原因也具有特殊性, 我认为应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来考虑。

1. 家庭原因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然而,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 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子女智力上的培养。高考体制下, 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 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 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 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 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如我班2010级BCIT的某同学, 自幼父母离异, 从小便和父亲一起生活。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 父子聚少离多, 平时交流很少, 更谈不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久而久之, 父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2. 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错误的舆论导向促使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 这使有些大学生心理不平衡, 拜金主义思想不断膨胀。钱的多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特别是一些腐败分子以权谋私, 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 导致其理想、信念的困惑和动摇。另外, 教育收费方式的重大变化, 给一些学生家庭加重了负担, 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 他们就以违法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3. 学校原因

大学阶段是人生十分重要的时期。大学教育是决定着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关键。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 内容僵化, 针对性不强, 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 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 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 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 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4. 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跨入高等学府后, 有的人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 对自身缺乏准确的定位, 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离开家庭, 走上了社会, 便逐渐滋生了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害怕艰苦、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等不良习性。而一旦面对犯罪的诱因, 在不能正确辨别是非的情况下, 就容易以身试法。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措施

1.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而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发展, 积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手段, 能够更好地约束学生行为,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当然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强管理手段并不是要求学校要教条地粗暴地去干涉学生生活, 而是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引导, 使学生自觉地遵守。

2.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应只是看成绩的好坏, 更应该注重思想品德方面, 应当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 大力开展法制讲座, 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如食堂、寝室宣传法律知识, 利用班会、团会、心理活动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与此同时,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等活动, 重视素质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增进学校与家长联系, 共同促进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大学生往往是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异地求学。因此, 学校便成为他们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而有的同学在家里和在学校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我班有些同学在学校做事情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而回到家里却从不帮父母做任何的家务, 人也十分叛逆。还有些同学在父母面前十分听话乖巧而在学校却很少与同学交流参加集体活动。因此, 增进学校与家长联系,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双方通过沟通, 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校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纽带, 让家长成为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桥梁,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从而促进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篇3

关键词:和谐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挫折教育

一、构建和谐校园呼唤挫折教育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的模式。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和谐的概念:“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在中国古代,《周易》中最早出现“太和”观念,奠定了中国“和”的文化精神。西周太史史伯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这一思想被孔子提升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而“和谐校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是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而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高校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最活跃、最有朝气的社会群体,他们身心的和谐,他们群体之间的和谐,既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的局部和谐,又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整体和谐。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是重中之重。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竞争的主群体,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就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挫折,产生种种不良的心理,如果对此熟视无睹,任其存在和发展,不仅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会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动机。因此,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可持续竞争的保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著名教育家封敏教授说:“只有推行挫折教育,才能防患于未然。”我们不仅要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更要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形成和练就在困难和挫折中求生存的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

因此,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挫折教育”呼之欲出。

二、挫折教育及其意义

1.什么是挫折教育。在社会心理学上,挫折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却也可使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

挫折教育是指针对将来意外的心理伤害培养积极的防御机能和迅速恢复的能力;也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打击后,能够适应、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与个性完整,是适应能力强和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当今社会具有快节奏、多风险、多竞争、多变革等特点,因此社会成员必须适应这一特点,具备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2.高校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近年来,高校恶性暴力事件及自残、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种种事件均显示出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现状令人担忧,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开展挫折教育,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调节心理平衡,使学生产生新的情绪体验,以增强其耐挫能力,使其以乐观、豁达的情绪状态来面对困难和挑战,并提高其社会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学生扔掉“拐棍”,独立发展;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强势认知,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长期的成功使大学生形成“我永远是强者”的思维定式,不肯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某些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难,甚至毕业后成为“啃老族”的现象。挫折教育是我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大学生社会生存和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三、大学生挫折感的具体表现

1.学习挫折。学习挫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的最主要的挫折,大一新生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同学最后所学专业与入校前所期望的专业不同,因此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出现厌学心理;也有的同学不适应大学阶段自学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感到无所适从。

2.人际交往挫折。面对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很多同学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迷茫感。由于大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发生冲突,往往表现为闷闷不乐、消沉冷漠、无所寄托、受人冷落的挫折心理。

3.恋爱挫折。大学生正处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对恋爱的需求和渴望非常强烈,但往往由于在恋爱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自制力等方面缺乏锻炼,经验不足,容易遭受恋爱挫折,尤其是面对失恋时,极易产生悲伤、绝望、烦躁等消极的情绪。据调查,在大学生自杀现象中,80%的轻生者都是由于恋爱受挫。

4.家庭挫折。部分家境贫困或者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大学生思想负担沉重,以致情绪低落、心理灰暗、意志消沉、自卑自贱,自认为“低人一等”。为了守护自己的尊严,部分家庭有困难的大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抱有一种戒备心理,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学习、集体活动没有兴趣而自我封闭,有的甚至性格怪异,或者心理特别脆弱和敏感,一点点刺激和挫折就会使他们烦躁不安、精神崩溃甚至走向极端。

5.就业挫折。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强化,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天之骄子的从容与优越被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所取代。部分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目标期望值较高,结果在选择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也有部分用人单位择优用人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凭关系”等不合理现象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心中充斥着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与无奈。

四、高校挫折教育的具体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人的成长离不开挫折,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人活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不顺利的事情,总有一些目标实现不了,作为大学生也不可避免会碰到挫折,小至被同学嘲笑、班干部落选,大至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天灾人祸等。其次,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挫折的双重性,挫折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也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挫折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情绪失衡,行为失控,甚至会引起种种疾病以至悲观厌世;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如挫折可以帮助人们总结经验教训,促使人们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坚强,成熟得更快。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人的意志总是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联系在一起的,意志坚强的人抗挫折能力比较高。坚强的意志反映在意志的四个品质中,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挫折面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轻易改变计划和决定,善于抑制消极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教会他们进行挫折的自我调适;通过给学生设置一定的生存障碍,让他们体会到生存的艰难,激发他们克服面临的困难的潜能,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3.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并提出恰当的建议和目标;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潜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合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学生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转向不自尊和不自信;通过引导,让学生懂得自尊并不等于虚荣,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自我的严格要求和良好的表现的基础上的,使他们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篇4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暴力,掌握应对暴力的方法及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连城二中是一所大型完中学校,总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暴力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初中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初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不计后果。教学对象: 连城二中七(1)班

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故事暗示、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暴力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暴力”,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

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

1、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事件一: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

新华网南京2010年4月29日电 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 儿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校园,砍伤31人,包括28名幼儿、2名教师、1名保安,其中5人伤势较重,有生命危险。目前受伤者已被送往医院抢救。持刀男子被当场制服。据江苏省*****厅提供的消息,29日上午9时40分在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持刀砍伤31人的行凶者身份已经确认。他叫徐玉元,1963年生,今年47岁,为泰兴本地一名无业人员。他原在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于2001年被单位辞退。此前曾从事过违法传销活动。

事件二:

2001年12月13日,14岁的初二学生刘某与另一少年发生争执,那名少年找来几个人将他制服,并称要其1只耳朵。那个少年掏出1枚硬币说,抛出去如果是“字”面,就割他的耳朵,不是就饶了他。少年连抛3次都是“字”面,便称是天意,遂将刘某耳朵割下了一半。经哈医大一院医生检查,刘某左耳耳廓软骨断了一半,耳垂部位皮肉划伤,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了清创缝合,用了40多分钟才将耳朵重新固定回原位。另外少年左手还有一个5厘米的口子,医生为他缝了5针。图片一:

新生拒绝老生的勒索,竟被学生会干部打死!使用暴力,给受害人的亲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无尽的悲痛!图片二:

一名中学生与同学打架被扎4刀后死亡,父母悲痛欲绝!使用暴力,毁掉自己的前途!!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暴力故事。

举例:我们七(1)班曾发生过一件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 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暴力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暴力还可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暴力,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暴力;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暴力。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暴力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暴力的危害提供材料。

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暴力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

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后果。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校园暴力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图片展示危害: 图片一:

某少年犯看守所——服刑少年的监狱生活。他们正值年少,他们本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快乐学习和成长——但是,他们却成了少年犯,被隔离在高墙深院之内!!

图片二:

少年犯接受采访,流下悔恨的泪。播放音乐——迟志强的《铁窗泪》

铁门啊铁窗啊铁锁链 手扶着铁窗我望外边 外边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何日重返我的家圆 条条锁链锁住了我 朋友啊听我唱支歌 歌声有悔也有恨啊 伴随着歌声一起飞

(这是一首悲伤的歌!表达了一个狱中人的忏悔之心!)

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法、案例警示法让学生明确校园暴力的危害,产生警示效果:让施暴者停止侵害,让受害者不再沉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第三环节:析原因

结合看过的、听过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校园暴力案例讨论分析(大屏幕展示):

1、为什么很多时候施暴者能屡屡得逞?

配上受害者一方在遭受暴力侵袭时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漫画,可以强烈刺激同学的自尊心,培养其勇敢面对暴力的品质,突破难点。2、校园暴力案施暴一方都有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最易遭到校园暴力的侵害?

班长吴雨澄、副班长谢海涛、团支书谢瑜、学习委员江华贞等人归纳为什么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和土壤:

受害者:

1、性格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2、缺乏法律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施暴方:

1、强烈的好斗心理和过分要强。

2、性格严重内向,压力长期累积不得释放。3、性格孤傲,不听意见,逆反心理强。

4、缺乏法律常识,做事不考虑后果。

本环节运用讨论归纳法,从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分析造成校园暴力的性格原因,分析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为下一环节“寻对策”作铺垫。第四环节:寻对策

1、结合校园暴力成因谈谈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 教师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预防措施:不摆阔气;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同学间有矛盾及时化解;不结交不良朋友;与人相处,不能恣意妄为,要学会合作交流,又要讲原则,遇事不能一味退缩;在外不存贪婪之心;对不熟悉的人的邀请要心存警惕;发现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报告,否则就是在姑息养奸。

2、情境训练:一旦遭遇校园暴力,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教师提供以下几种情境,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应对方法并选派代表发言: 当发现有人背后跟踪时 当敌众我寡时 已被暴力侵害后 当同学被暴力侵害时

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评价恰当与不恰当的反应,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强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提供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讲述从网络上收集的智斗歹徒的故事,总结面对校园暴力的原则: 一是冷静面对,斗智斗勇。

二是敌众我寡时,不妨委曲求全,但绝不忍气吞声。4、大屏幕展示自我保护口诀,学生齐读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遭遇险境,紧急求援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5、心灵的忏悔与承诺,写保证书:

我是_______,我将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努力学习,使自己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并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保证人:________ 日期:________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难点所在,通过讨论归纳法、情境训练法、故事暗示法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增强法制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技巧,培养其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最后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校园是我们一生中能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地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产生摩擦,让我们和平解决;遭遇暴力侵犯,让我们冷静面对,机智应对。

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通过总结,呼吁大家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强化学生非暴力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七、作业设计:

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篇5

——仓埠中心小学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教育工作已站在了新的起点,进入了新的阶段,揭示着新的特征。在“上好学,读好书”的新起点与“依法办学、规范办学”的新阶段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特征的旗帜下,必须用延安精神作指导来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我校积极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现把一年来我校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延安精神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学校利用教职工大会、国旗下讲话、晨会、班会等集会向广大师生宣传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弘扬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教育全校师生牢记胡锦涛书记曾说过的话:“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同时让师生明确在学校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使它成为学校办学方向;教职工管理、服务、育人的行为准则;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学会做人的根本。

通过学习教育,全校师生都能掌握延安精神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充分认识到了延安精神进校园的现实意义。大家一致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联系实际,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学校把弘扬延安精神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弘扬延安精神,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

1、一是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采取专题学习、报告等形式认真开展课堂宣讲活动。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延安精神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把延安精神融汇、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实现思想教育、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增强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通过教材宣讲活动,使延安精神进入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又让学生了解当时延安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体会革命前辈经过万里跋涉、历经磨难、逐渐铸就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2、多形式开展延安精神学习宣传活动。一是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传延安精神。学校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搜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事迹,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迎着朝阳,面对国旗,聆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事迹,接受心灵的陶冶。二是利用少先队队活动宣传延安精神。少先 1

队是少年儿童学生进步的象征,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延安精神的重要阵地。学校少先队组织利用每周一次的少先队活动,组织广大少先队员认真学习延安精神,并付诸实践行动。

3、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延安精神与道德实践的结合。一是广泛开展“我是环境小卫士”活动。通过组织小学生科学计算塑料袋、生活垃圾造成的危害,组织学生开展清捡生活垃圾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二是广泛开展“文明好少年”评比活动。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落实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遵守纪律、礼貌待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延安精神实效性。一是将学习延安精神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实施延安精神进校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的过程中,把延安精神的学习、宣传、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二是将延安精神与师德师风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三是将弘扬延安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现有校园文化的平台,加载精神文化境界、价值观念、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人格品德等教育内容,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感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校纪校风的转变。四是将学习延安精神与普法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师生的法制意识。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观看禁毒防艾宣传展览,开展法制讲座等活动,有效控制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为了提高学生的校园、交通安全意识,学校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教育,组织学生参观交通安全图片展,强化了学生的安全出行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为创建平安校园创建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五是将学习延安精神与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延安精神的宣传效率。学校积极收集储备相关影像资料,如反映革命战争历程的《延安保卫战》、《董存瑞》、《大渡河》、《巍巍昆仑》、《地道战》,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焦裕禄》等影片,并充分应用现代教育设备和手段,按计划,定时向学生播放。

弘扬延安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的开展,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以及学生都受到教育,教师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普遍提高;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和法纪意识显著增强。当然,弘扬延安精神,最重要的是靠持之以恒的常抓不懈。在下一步工作中,我校将继续抓好“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检查、督促,努力拓宽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促进延安精神对学校培得育人的有效指导,提高育人的整体水平,构建和谐的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篇6

---《争做文明学生,共创文明校园》

名山街道中学 王潇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争做文明学生,共创文明校园》。

简单的一个 “人”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地上有废纸时能够弯腰捡起的行为;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的行为。

然而,在我们身边,仍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下课后的走廊里,有的同学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时,拥挤而没有次序;与同学嬉戏打闹时脱口而出的脏话、粗话,给别人起外号;作业不会做时直接抄袭他人的答案。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教室、走廊的墙壁上留下的“爪子”印„„

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行为,可又有谁真正在意过它们的存在呢?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

我们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因此,我们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升旗仪式,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同学之间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在校外,当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景色秀丽的公园,看见游人在草坪上嬉笑拍照时,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这种行为是不文明的。

当我和爷爷奶奶在广场上看着赏心悦目的文化节目时,不时从人群中传几声不和谐的喊声。爷爷奶奶告诉我:他们这么作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不应该这样。

坐公交车时,车上挤满了人,我站在人群的夹缝中,左右摇晃,一位大姐姐满面笑容的站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我,我体会到:这也是一种“文明”。

在长辈言行的教导下,我渐渐对“文明”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只有在一个大家都讲文明的社会,才能有和谐的环境,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进步发展。

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告别那些不文明的行为。

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

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中学生,那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管住我们的口,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从现在做起。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校园风尚,我相信,只要经过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环境。

让我县的“五城同创”之花在我校生根发芽。

朋友们,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携手,行动起来吧,人人参与,个个争先,自觉纠正不文明行为,从自己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争做文明学生,共创文明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_学生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篇7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教育, 是着眼于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过程的始终, 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和创造性思维。创造心理研究表明, 形象思维, 特别是想象, 是创新的源泉, 而丰富的想象正是通过文学、艺术等培养起来的。①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完善其人格, 塑造其精神。

就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来看, 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目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 但思想素质较低, 道德修养较差, 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严重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 简历造假、考试作弊, 因生活琐事就拿起斧头砍杀自己的同学, 拿过钱来遗弃生身父母, 走出校门遗忘赞助自己的恩人等。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严重倾斜甚至颠倒, 说明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落不到实处, 其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当前,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 诸如重科技教育, 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 轻普通教育;重技能教育, 轻素质教育;重智力因素, 轻非智力因素;重功利, 轻道德等。这些问题小而言之, 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大而言之, 将影响到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 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重建人文精神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②

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强调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学科教育的发展, 不仅关系到其他学科教育的发展, 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而且还关系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因此, 加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 也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③当代社会, 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而传统教育下的大学生恰恰缺乏这种精神, 所以,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功能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功能: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即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育人功能即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级人才。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依靠人的力量来推动的, 所以,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必须通过育人功能来实现。因此育人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通过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了, 进步了, 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 高等教育要以人为本, 坚持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从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④

二、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而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的多功能组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单元。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校园建设, 内涵十分丰富, 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

(一) 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第一, 优美的校园环境。

雅致的校园环境, 浓郁的校园文化, 绿色的校园生态, 以及和谐、合理的校园空间, 宽敞、明亮的教室等。

第二, 优质的学习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 为大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完备的配套教学设施, 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大学生要爱护学习环境, 真正做到“校园是我家”。

第三, 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风气。

有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 丰富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学习气氛等, 就能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冶大学生的性情。

第四, 完善的管理体系。

有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文明人本的规范公约等, 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师生的行为, 打造和谐校园。

第五, 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 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因此, 和谐校园中的师生关系总是随着社会教育价值观及教育目的不断调整而变化。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好的“教材”和“范本”, 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润滑剂, 对和谐师生关系起着积极作用。

概括地讲, 和谐校园具有如下特征: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 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 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更加注重教育的协调性。强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加强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 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教育的持续性。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更加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 教育类型多样化, 办学模式多样化, 投资主体多样化,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 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第一,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所学校, 只有和谐才能发展, 也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 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所以, 构建和发展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第二,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以人为本, 就是要关心人, 尊重人, 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 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第三, 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构建和谐校园,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素养、艰苦奋斗精神、人文素养、团队精神、理性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进一步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促进其个性、身心和谐发展,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在和谐大学这个办学目标下, 应该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 一切积极力量充分地凝聚, 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和谐校园构建好了, 就能无形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就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示范作用,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需要全体师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辩证关系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一方面,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全面、细致, 周到、扎实, 大学生人文素质就会提高, 就会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也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 和谐校园的构建, 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越的环境, 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进步。校园人文环境, 是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硬件之一。强化校园文化活动, 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

(一)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和谐校园,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就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创造作用。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爱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寓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 大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全面细致、周到扎实, 就会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就会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也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⑤

目前,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然要发挥课程课堂教学的优势和主渠道作用。要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应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 改变以往选修课随意、零星的状态, 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选修课有计划地纳入到高校的日常教学中。应根据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具体地讲, 应将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开设中国传统美德概论、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等。 (2) 中外艺术模块。开设中外美术简史、中外影视赏析与评论、中外音乐简史与欣赏等。 (3) 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模块。开设西方思想史、西方文明史和世界优秀文学作品赏析等。 (4) 形势与政策模块。开设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动态专题等。 (5) 现代市场经济管理模块。开设市场经济导论、行政法律及民事法律专题、当代管理理论等。人文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 一般每门课程开设30~40学时, 面向全校由学生自由选课。在教学管理上, 可采取考查、撰写小论文等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 以促进学生积极选课。在保证课程门类的基础上,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⑥

(二) 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越的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 尤其是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硬件之一。一所优秀的大学, 常常使人一进校门就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行为文明、精神高尚的校园, 对于大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文素质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 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是在大学社区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 是培养人才的教育资源。它通过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心理的辐射作用, 在较高层次上软性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大学校园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基础, 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和谐制度建立, 有利于协调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有利于加快高校有序发展, 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有利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谐发展。

要正确把握文化、校园文化、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正确理解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功能。要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 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培养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 需要有充满着自由、平等、博爱, 充满着开放、宽容、尊重, 充满着求真、竞争、批判的校园风气和精神;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强化校园文化活动, 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⑦

要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和谐的育人环境, 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 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 从而陶冶其情操, 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出大批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注释

1刘吕, 高吴冬.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 .

2乔潮.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性思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07, (1) .

3杨禹.论加强大学生人文人文素质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 .

4齐春莹.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 .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篇8

摘 要:文章指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阐释了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关键词:和谐校园 基本内涵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0-128-02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建设和谐校园,积极推动社会和谐,是高校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无论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还是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和谐校园都应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基于此,高校应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校园紧密结合,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精心规划,科学管理、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的过程。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管理系统,只有不断地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注入新的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始终离不开人和社会这两个因素。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且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和谐发展观应该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用和谐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和谐发展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谐发展观新理念。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高校、不同发展阶段、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高校和谐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指标体系应能够充分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高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高校和谐发展由学生状况、教职员工状况、教学状况、科研状况、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状况六个要素反映,每一要素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学生是首要的,他们是高校和谐发展的主体。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使他们不但在物质生产领域是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和谐校园使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和进行的。校园是实现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高校和谐发展理念的基础和物质载体。因此,和谐发展观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生命线,应该和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包括三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本。这是和谐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是高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追求的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高校一切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的。

2.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为高校和谐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发展是基础,协调发展是中心,和谐发展是根本。全面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和谐发展强调高校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和谐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3.全面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创新。创新是推进现代高校和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等学校必须在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发展规划、工作部署、考核体系等各个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1.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民主法治是和谐的源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政治基础,也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只有依法治校,充分发挥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所特有的调节功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校园和谐。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

高校加强民主法治,就是要尊重并保证师生员工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妥善处理和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各种矛盾,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高校管理的根本途径,高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高校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克服体制和机制的弊端,真正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作机制,主要体现在引导广大师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吸引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到民主管理活动中去,使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其次,要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法治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做到公开透明,听取师生的意见,集中师生的智慧,接受师生的评判和监督。高校要把实现民主法治,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宽松活泼的和谐环境作为基本的管理定位,并以此为核心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措施来保障落实。特别要注意保障广大师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师生权益的事件。

在高校出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利益诉求、评价标准、意见主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保障大家平等自由地表达诉求、主张的协商对话和参与渠道,造成校园的不稳定与不和谐。要通过丰富和扩大各种形式的民主,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平等的协商沟通,努力寻求不同群体的各种利益的结合点和平衡点。高校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代会等群团组织的利益表达和聚合功能,把这些作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基本制度化途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要努力打造一支善于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情况的高素质师生代表队伍,充分了解师生利益要求,集中起来加以表达。需要强调的是高校还应重视学生群体的表达与参与,使他们的声音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要加强协调对话制度的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校内各种沟通渠道以及传媒、校园网络等,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促进学校领导和各级干部与师生的平等协商和对话,把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

2.以德管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以德管理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1)高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常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探讨内化发展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章守纪。要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倡自觉性和勇于维护规章制度的正气行为。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提倡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本着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树爱学生之典范。

3.以生为本,建设文明、向上、创新、竞争的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凤采的舞台,使高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悬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教师寄语;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育,使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接受管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山西职工医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2)

上一篇:绘本反思下一篇:高分子材料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