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心理案例分析
小班案例分析:老师,我不睡觉
杜昊桐是幼儿园小班的新生。由于妈妈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的原因,杜昊桐基本上白天都跟着外婆,过分的溺爱、依恋,造成子涯独特的性格。案例描述:
哎,杜昊桐小朋友又没有睡着,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天来到幼儿园,杜昊桐的表现中规中矩没哭也没闹,但一到午睡时,他就紧皱眉头,老师问他原因,他就嚎啕大哭,哭声如雷声,惊天动地,又手舞足蹈、拳打脚踢。搞得老师手足无措,只能带他到教室外散步,他总是马上安然无恙微笑了。我总会提醒他好多次,试图让他能够睡着,避免午后疲劳,可是没有一次是成功的,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和家长也反映过,可是家长的态度是(可能就是孩子的想法):他不想睡就不要勉强他睡,只要不影响其他的幼儿。第二天,我想也许可以照着家长的意思试试,于是,今天我走到杜昊桐小朋友的身边,对她说:“宝贝,今天你可以不睡,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不能影响别人,可以吗?”他兴奋的告诉我:“可以,老师你真好。”他送给了我灿烂的微笑,我同样也回应了他微笑。
以后的几天,杜昊桐小朋友都会主动的告诉我:“老师,我不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 案例分析: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所谓“打盹儿”,就是短时间的睡眠,多指午睡。无疑,午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然而,很显然,午睡对于我们班上的这位宝宝来说是“不来电”的,我也曾想不顾孩子的想法,逼迫他入睡,但这样的念头很快被打消了,因为我不想因为我的疏忽,造成一个不健康的幼儿。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杜昊桐存在午睡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他们依恋的父母及亲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以自我以中心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儿园和陌生的集体生活。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心理失去平衡,从而感到焦急、不安、不愉快,产生分离焦虑。案例措施:
为使幼儿克服午睡障碍,除了家园结合,消除幼儿生理疾病外,针对儿童的心理,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开展快乐的游戏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熟悉老师、小朋友、班集体和幼儿园
(一)“我坐上了小火车”活动。活动目标是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减轻其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具体做法是:教师亲切接待幼儿的家长,欢迎小朋友来乘坐班里的一列小火车。当幼儿选择一节喜欢的空车厢并插上车票后(车票是幼儿自选的,贴有小动物的卡片),表示幼儿已经上车了。司机(老师扮演)可以带他去玩,发给他一个有趣的玩具,送他到喜欢的活动区玩。离园时教师告诉幼儿,欢迎他明天再来乘坐小火车。
(二)“我的一块小天地”活动。活动目标是使幼儿感到他是幼儿园的小主人,减轻不安感。具体做法是:教师亲切地告诉幼儿,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水杯,毛巾和座位。然后,教师发给幼儿一套和车票上图案一样的卡片,贴在幼儿选中的水杯格、毛巾架和桌子旁,贴好后把幼儿的日常用品放在那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他的小天地,提醒幼儿记住自己的标记,不要拿错东西或放错地方。
(三)“认识老师”活动。活动目标是消除幼儿对老师的陌生感和戒备心,使幼儿喜欢、亲近教师。具体做法是:请幼儿看三位老师表演的木偶戏,然后,玩游戏“猜猜我是谁”,猜戴××面具和是×老师。猜对后,老师和小朋友握握手,摸摸头或拍拍肩。
(四)“生日快乐”活动。活动目标是促使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共同游戏、友好相处的情感。具体做法是:请幼儿欣赏布置好的生日快乐的墙面,介绍代表×月份的花和图片,然后做“过生日”游戏。老师出示代表某月份的花,那个月出生的小朋友便扮演寿星吹蜡烛,其他小朋友为他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最后,寿星向每个小朋友道谢,小朋友们依次说:"祝××生日快乐。
二、为幼儿创设和谐、愉快的午睡环境,克服幼儿睡前的焦虑心理
(一)为幼儿解决睡前准备工作的困难。两岁半左右的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有限,我便及时地给予帮助,提醒或帮助幼儿睡前小便,解决脱衣、铺被等困难。
(二)用愉快的情感来感染幼儿。放优美、平和的音乐,用音乐舒缓和旋律来感染幼儿,潜移默化地稳定幼儿的情绪。
(三)满足幼儿有的需要。幼儿渴望大人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靠着成人。幼儿午睡时我常常扮演幼儿家长的角色,轻轻拍着爱哭的幼儿入睡,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老师喜欢我,老师和妈妈一样好,从而信任、喜欢和亲近老师,产生愉快和情感,哭闹也就随即停止。
(四)用移情的方法来消除幼儿午睡的焦虑。幼儿的情感纯洁而真挚,对可爱的小狗、小猫和小兔等动物很喜爱而且乐于模仿。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在幼儿的床上贴上他们喜爱的小动物图片,告诉他们这是××小动物的家,请他们扮演小动物在家中睡觉。孩子们觉得有趣、好玩,便学着乖巧的小动物睡着了。案例反思:
关键词:务工子女,心理特征,初探
定西市安定区地处黄河上游, 位于甘肃省中部, 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 近年来, 随着经济、科学等方面的飞速发展, 城市建设更是如日中天, 蒸蒸日上, 因此, 农村务工人员大批涌入到了这个刚刚发展起来、规模还不大的小型城市, 导致公办幼儿园的生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突出特点。我园由于地处郊区, 这种局面更是严重, 农村务工子女已经占到了85℅, 随着这些“弱势”群体队伍的日益壮大, 我们幼儿园面对着严峻的农村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因为, 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 进城之后, 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了许多变化。
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孙子兵法》中指出:“知此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一样, 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 包括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素养等等, 方能因材施教。大部分农村孩子从自己的家乡, 甚至从大山深处走出来, 一下子步入到城市的行列, 表现为无所适从、胆怯、没有自信、性情孤僻、自我封闭、感情脆弱、行为偏激、不听劝告、心理逆反等心理特征。例如, 馨馨小朋友, 第一天入园, 她不哭、不闹、什么话也不说, 只是静静地坐在凳子上看着其他小朋友在玩耍, 给她玩具, 她也是轻轻地看了一眼, 也不动手玩。我想:“馨馨也许是怕生吧, 先让她适应一下再说。”到吃早点的时候了, 我让她把包包里面吃的东西掏出来, 她听了我的话, 只是用右手费力的取早点, 左手耷拉着不动, 我说:“你用两只手取饭盒啊!”她很不情愿的撇了我一眼, 轻轻的说:“我的胳膊折了!”我一听, 吃了一惊, 连忙用双手轻轻地托起她的小胳膊查看, 一边问道:“怎么折的?”她还是面无表情、淡定的说:“爸爸拧折的!”我听了, 也不敢大意, 我就轻轻的捏了捏她的小胳膊, 但是从她表情上来看并无痛苦之色, 我就放心了, 我也不知道父子俩在来园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只能猜测:也许是她不想来幼儿园, 她爸爸拉她来时用劲多了点, 把馨馨弄疼了, 也许是她用这种办法来“报复”她爸把她一个人扔在了幼儿园不管, 她心理不平衡吧。所以, 为了抗议她爸爸的“暴力行为”, 就用“折”胳膊来表示她心中的不满和“愤慨”吧!我觉得很好笑, 但是, 我也不便戳穿她的”谎言“, 为了哄她开心, 我还近似谄媚的说:”你爸爸怎么这么不小心呢, 真是的, 太暴力了吧!等你爸爸来了我批评他, 你现在好好吃早点好吗?”她听了我的话, 也不表什么态, 面无表情、还是只用一只手。到了入厕时间, 我跟着她到卫生间, 我看她到底怎么上厕所, 只见她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慢吞吞地脱下裤子, 到提裤子时她同样不用另一只手帮忙, 我看她实在提不起来, 就帮她提好了裤子。等小朋友都上完厕所, 我就说:“现在还有点时间, 咱们看看动画片吧, 第一组的小朋友请拿起自己的小板凳坐到中间去看。”只见馨馨很麻利地双手端起自己的小凳子, 好像刚才说胳膊折了的是别人似的, 我哑然失笑了!由于是第一天入园, 她对什么都感到很陌生, 爸爸又“毫不留情”地把她扔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所以她内心感到很恐慌, 也很委屈, 因此, 她就用这个美丽的“谎言”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绪。所以,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必须要精心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让她尽快感觉到幼儿园的温暖和快乐, 特别对待馨馨这样胆小娇弱的孩子, 更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另外家长每天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跟老师交流, 让孩子看到这样的亲切场面, 帮助老师和孩子尽快建立起感情。
二、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孩子
中国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有一本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书名是《爱心与教育》, 他用事实告诉每一位同行们:“对孩子的感情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教师对孩子真挚的爱, 是我们感染孩子的情感魅力”等。因此, 新入园的孩子离开爸爸妈妈来到陌生的环境中, 老师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 老师要用全身心的爱去迎接他们、接纳他们, 老师就要像妈妈一样去抚摸他们的头或者小脸蛋, 敞开自己的胸怀拥抱他们, 让他们感到老师的怀抱很温暖、很安全, 这样就会尽快消除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 例如, 子涵是跟着爸爸妈妈进城的孩子, 她第一次来到幼儿园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时, 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只是坐在小凳子上默默的流眼泪, 我走过去, 她紧张得连忙用手背擦了擦了眼泪, 眼睛越发红了, 我看在眼里, 心里隐隐作疼, 连忙把她抱在怀里, 她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此时, 我只是轻轻地拍着她的背, 让她趴在我的肩上把全部的委屈和不安哭出来, 然后我就替她擦干眼泪, 带着她到外面的玩具区看一看, 再看看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做游戏的场景, 慢慢地她平静了下来, 等我们再回到教室, 我就拿了一些小玩具和她一起玩, 她的小脸上也露出了少许笑容。
三、家园共唱育儿曲
教在学校, 育在家庭, 只有唱好家园共育合作大戏, 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效,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联系、沟通、指导工作, 让家长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并配合老师的工作, 改善家庭教育。幼儿园老师对家长提出的疑惑和问题一定要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 让他们尽快能融入到家园共育的行列中来。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体举办家长会, 让有经验的老师给家长介绍幼儿教育的特殊性, 并根据我园和家长群体的特殊性 (农村人数占85℅) , 进行专家讲座, 让家长全面深入地了解新的育儿理念, 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并及时建立微信群、Q Q群、宣传栏等信息平台, 搭起家园共育的桥梁, 便于家校双方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了解孩子在园和在家的情况, 老师要给家长和孩子及时排忧解难, “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姜新.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3) .
【关键字】 体育活动;胆怯心理;分析;策略
体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但是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所以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动作的技能固然很重要,但是幼儿的内心变化也是需要关注的。特别是当幼儿产生胆怯心理时,更要去了解、去思考、去引导。
一、胆怯心理的产生原因
1.自身因素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胆小的性格是造成幼儿害怕平衡活动的一个因素。如果幼儿的性格比较内向,平常也不太爱说话,比较沉默,那他面对新事物时有一段很长的适应过程。小班幼儿应该是好奇心非常浓重的一个时期,但是胆怯的幼儿并不喜欢新鲜事物,她有点抵触新接触的事物。对于新事物,这类幼儿没有遇到过,不知道会面对什么,所以恐惧新事物。
2.能力不足
有胆怯心理的幼儿本身的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并不是特别好。当幼儿参与平衡活动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从平衡木上摔下来、从梅花桩上滑下来、踩不稳高跷等等。这些小小的挫折对于性格沉默的幼儿来说却是一个个大大的问题,每次活动时他都会想到上次摔了一跤,腿上特别疼等等,就进一步加深了幼儿的恐惧心理。能力的不足会加重幼儿对活动的恐惧,因为内心没有自信,没有相应的克服条件,所以在他们的心中充斥着恐惧,从而造成活动困难。
二、克服胆怯心理的策略
针对这样的原因,我也改变了对幼儿平衡活动时的指导方法。这类幼儿内心比较脆弱、能力有待提高,对他们的指导要坚持耐心、细心、恒心。
1.耐心维护心理稳定
当幼儿对活动产生胆怯心理时,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他们会有非常多的想法。稳定他们内心想法,是需要老师耐心地与他们贴近的。首先要亲切的和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只有当孩子信任教师,教师理解孩子,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产生胆怯心理的幼儿都是比较胆小的,老师的鼓励对他们来说非常具有激励性。例如在活动前可与孩子进行约定,完成相应的要求后许诺某些小奖励。安抚他们的内心,也给他们带来一些向往参与游戏的兴趣。对待这类幼儿,语气要耐心,语言要和善。幼儿也需要宣泄一定的情绪,《指南》告诉我们“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作为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消化不良的情绪,促进活动。
例如在指导幼儿“抱球走双边桥”,练习抱球双脚叉开在一定的高度的桥上走,最终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轮到小涵了,她始终不肯跨上第一步。她很习惯的把手伸给我,意思是要扶着她走上来。我并没有去牵她的手,她就马上嚎啕大哭了起来。等安抚好她的情绪之后,我在后方假装伸手去拉住她的衣领。 “双边桥”其实是比较矮的,其他孩子都能比较好的进行尝试。小涵走在双边桥上小腿都在抖,走的非常小心,小步的往前走。小涵的心里其实有巨大的起伏的,她内心的不稳定造成她对活动的不自信,从而造成无法完成练习的项目。对她的指导要围绕“耐心”两个字,首先要和她多交流,让她从心里接受老师的指导。其次以正面鼓励孩子为主,让她心里充满些许信心。还要注意当孩子无法完成练习项目时内心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语言指导。比如,孩子能顺利的完成,就给她毫不犹豫的表扬,赞扬她的进步;如果孩子在活动有些挫折,要肯定她的努力,然后告诉她哪里错了,请她下次继续加油;如果孩子无法完成,还是要鼓励幼儿,手把手地再次教她。
2.细心引导动作锻炼
任何技能性的动作要求都不能“机械训练”,所以在开展平衡活动时要让幼儿保持有趣、新鲜的感觉。例如在练习“走双边桥 ”时,孩子们大多都掌握了,就需要及时更换游戏形式了。可以进行“双手提物走双边桥”,一方面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另一方面以新的形式促进幼儿加入活动。
在和全体孩子讲解完规则进行个别指导时,首先用语言提示的形式来告诉小涵动作要领。然后在游戏中指导她的动作,必要时要手把手的教她。我也发现当孩子们从矮平衡木上到高平横木时需要用手扶一下,为了让幼儿直立行走,我首先让个别幼儿进行示范,告诉其他孩子怎么样走会比较稳、不要用手扶等。以孩子传授自己的经验,让别的孩子能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进行模仿。然后我在一旁,再用语言指导,引导幼儿勇敢的往前走。
3.恒心引领进步
体育活动贵在“坚持”,孩子们的成长也是每天一个样的。我与小涵的家长也保持沟通,请他们可以多带有胆怯心理的孩子出去接触别的孩子,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元素来帮助幼儿提升自己的平衡能力。
比如在练习“倒着走”的部分,孩子们在刚开始走的时候都是比较胆小的。但是孩子在练习时会忘记“看仔细脚下”这一规则,通常是向后看来保持自己的平衡性的。其实在生活中也能进行练习,可以在家里小区的花坛边练习倒着走。生活中的练习不需要运用大型的运动器械,只需在生活中发现“器械”,进行运用,坚持练习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走奶粉罐”也是在活动中经常采用的,孩子们在练习时幼儿能比较快的掌握。抱球走时,有些幼儿习惯性地双手放在两旁而导致球掉落。提醒幼儿“紧紧抱住球”“注意脚下”,并且多次鼓励幼儿,幼儿就能掌握了。每天的提高,每天的坚持,才能铸就孩子的进步。奶粉罐也是孩子家中常见的物品,家长无须经过加工就可以让幼儿在家也来玩一玩,潜移默化当中也能更好的适应。
活动目标:
1.知道小动物和小朋友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妈妈,增进幼儿与妈妈的情感。
2.勇敢的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玩具大小各一个到两个。(如没有可用塑封过的动物图片代替)
2.每个小朋友妈妈的单人照片一张;“开火车”、“摇篮曲”音乐磁带,小孩哭声的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轻松活动(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1.游戏“开火车”进活动室。
2.让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喜欢的动物玩具玩。
3.播放摇篮曲,让幼儿抱着玩具休息一会儿。
二、认识妈妈和宝宝。
(音乐中断,传出一阵哭声)
师、咦?谁在哭啊?(找一找)哦,是猴宝宝在哭(老师从录音机后面拿出猴宝宝)。猴宝宝你为什么哭呀?“屈,老师.教,案,网”哦!你找不到妈妈了,你的妈妈是谁呀?哦,是大猴,猴妈妈在哪里呢?小朋友帮找一找好吗?(大家一起找)找到了,猴宝宝的妈妈是大猴,猴宝宝是小猴,小朋友,你看看你抱的是什么动物?是妈妈还是宝宝呢?你怎么知道的?(幼儿自己观察、比较)
小结:妈妈大,宝宝小。
三、游戏“找妈妈”。
1.引导幼儿帮动物宝宝找到自己的妈妈。
2.展示幼儿妈妈的相片,让幼儿去找自己的妈妈。
3.共同欢呼“找到妈妈了”。
小结:每个宝宝都有妈妈。(妈妈用鼓励的语言表扬幼儿)
4.让幼儿对着相片跟妈妈说一句话,如“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想你”等。
四、延伸活动。
让幼儿拿妈妈的相片向在座老师介绍妈妈。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情境化的游戏来串联,给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的机会,激发了幼儿关心和尊敬妈妈的情感。
案例描述:
下午起床时间,当小朋友陆续起床,穿好衣服和裤子,要去穿鞋子。大多数的小朋友还是自己会穿鞋。可是有个别几个小朋友还不会穿自己的鞋子,本案例先以贝贝为主进行描述,当时,贝贝只是手里拿着鞋子,小眼睛东张西望,即不要求老师帮忙,也不自己试着穿鞋,就傻傻可爱的站在那里。当小朋友们都穿好鞋或请老师帮忙穿好鞋的小朋友完成后都去小便、洗手,准备吃点心。他还是站在那里,一声不吭。这时我过去问他:贝贝,小鞋子怎么不穿啦?他不回答我,只是看看我,“你不会穿吗?”他还是不回答我,“不会就点点头”于是他点了下头。“不会穿我们自己可以试着练一下,你坐下来,我来教你怎么穿小鞋,先把鞋子和小脚找对家,然后小脚套进去,用力往前钻,小手拿住小鞋的后跟处,往小脚的后跟紧靠,使劲就能把鞋子套进去。结果说了半天,他还是站在原点不动,很无奈我只好帮他穿了这次鞋。(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好几次,有时不帮他穿,只教他方法,一圈转回来,他还是站在原点,不穿鞋)案例分析:
贝贝是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在平时的接触中,很少说话,与小朋友之间也较少的沟通。家庭方面也是重大因素,由于他父母平日很忙,没有太多时间还照顾他,所以请了个专业的阿姨来陪同他,平时也是和他的阿姨一起生活的,交际的范围受到局限。所以溺爱更是发生在这里,由于照顾,基本上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是他阿姨包办,没有让他自己实践的机会。而且爸爸妈妈偶尔见面,照顾下也只有疼爱的份,更别说注意他的各方面的发展。教育方式若不当,小朋友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小班的幼儿在动作发展发面已起到了一定的阶段,也是从大到小的发展规律进行的。其实贝贝的年龄在本班中并不算小,如果教育得当,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较有较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一种训练,绝大多数也是发展在家中及他的主要抚养者给不给他实践的机会。指导策略:
一、家长方面:
1、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教师要与其主要抚养人多沟通,交流让他在家中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家长只是交给他一种方法,让他多多尝试错误,最后总会穿鞋。
2、多带他外出,与同龄人多接触。这主要针对于他内向的性格,不要圈住他的交际范围。不要以为只要在家中就是安全的,就是好的。多于同龄人接触,才会更好地发展他的社会性。
3、要学会持之以恒,有些习惯结果,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是一种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既然学会了穿鞋,从此以后让他自己穿,再也不用帮助他穿鞋,这才是真正习惯的养成,就可提升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师方面:
1、不断与幼儿沟通,知道他的弱项,想出办法帮助他提升。
2、多给幼儿自主锻炼的机会,允许小朋友犯错,成功时进行及时表扬。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策略分析
对于幼儿期来说,它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始点。大部分老师和家长过多地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但是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身心都健康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故此,我们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需予以重视,以确保孩子们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下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为幼儿创建一个温馨和谐且安全的心理环境
幼儿期,孩子们的心里也是很复杂多变的,因此对心理环境的要求也很高。老师和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融入孩子们的世界中去。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对孩子的心理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孩子们的自主决定我们不应干涉,而应鼓励并支持孩子们去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可以让孩子们的情绪稳定发展。总之,就是要找出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这样可以使其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开办一些亲子、智力活动,比如“妈妈我长大了”“活力宝贝”等能帮助孩子们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孩子们能够充分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这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特定活动中的辅导
在活动日中最为普遍的形式便是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主题的选择、情节的发展、角色的扮演等都能够学会与同伴交际,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开朗的性格。并且孩子们能够学会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独自生活的能力。
良好的氛围会大幅度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在生活中孩子会学会自理,树立独立的意志;有些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会无意出现心理问题,教师这就要及时去了解分析孩子们的心理,给予适当的帮助。总的来说,幼儿的心理问题要从生活中的常识出发,从幼儿的心理入手,这样才能理解并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自信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标杆
一个孩子自信就能健康成长。反之如果不自信,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心态会变得消极悲观,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的困难,严重的会产生恐惧感甚至逃离集体。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孩子们的状态,从小事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巧妙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与指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在幼儿时期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各式各样的应试教育性活动中,几乎是那些优秀孩子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乐观开朗,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且能找到自信的源泉。
其次,良好的习惯是必须的。在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成功比失败显得更加重要。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自信,我们只要找对方法对孩子因材施教,就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快感,增强自信心。
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成长的关键
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帮助他们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孩子在幼儿的初期认知能力处于模仿状态没有判断力,此时需要用榜样的力量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对孩子们作出的好事给予肯定与奖励,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给自己一个判断的标准,野游能培养孩子们乐观、积极、开朗的性格特征,因此要适当地通过野游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幼儿教师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把握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的辅导,才能真正教育和辅导孩子们。老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因为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老师及爸爸妈妈在一起,大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情绪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状况。所以,需要时刻加强心理方面的健康,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心理方面的素质,尽力做到避免将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们,尽量让孩子们接受好的心理辅导。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如今社会要求的人才单单拥有优良的智力和能力是不行的,更多的是要求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格。但是基于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的家庭来说,家长们过多地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他们在人格方面的教导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成长,这极大地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那么这就要求幼儿园及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全方面着手来共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中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辅导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多的则是对下一代负责。
参考文献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案例分析二则
案例一: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正在“理发店”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理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徐佳小姐,你要理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我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理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打定主意我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理发师呀?”小女孩唐镱菲站了出来,“我是理发师,绝对给你做好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 “听蒋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小孩的记性真好!
接下来一场顾客与理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理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于是菲菲叫了夏源、薛听函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理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很随便的样子。
“童花头好看,我帮你剪个童花头。”美发师一个拿塑料推子,另一个拿剪刀,两位理发师象模象样地剪起来。理发过程中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更深入了。
案例分析:
《纲要》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菲菲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我是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理发店”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在“理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的这种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案例二: 角色游戏开始了,傅雷鸣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只见他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突然,张儒屹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傅雷鸣狠狠地撞了一下。傅雷鸣摔倒在地上,大声地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正要像平时一样教育张儒屹不应该在教室里跑那么快时,突然看见张儒屹一副闯祸后非常紧张而后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行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 傅雷鸣边哭边说:“张儒屹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痛吧?万一有什么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快,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张儒屹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张儒屹和我一起扶着傅雷鸣慢慢地来到了“娃娃医院”,“医生,快给他检查一下,他刚才出车祸了,张儒屹把车开得太快把傅雷鸣撞倒了。”于是,王一帆医生就让傅雷鸣躺在床上给他象模象样地检查了起来,并不停地责怪张儒屹:“你呀,一点也不懂事,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傅雷鸣的腿都断了,”说着用手抬了抬腿,“不行,要住院开刀。以后你开车可要慢一点,记住了吗?” 张儒屹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案例分析:
在平时的自由活动和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上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喜欢在教室里你追我赶、打闹嬉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发生撞伤的流血事件,非常危险。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们常常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不停地教育孩子们在活动室不要奔跑,要注意安全。可是,老师们苦口婆心说教的结果是老师说得口干舌燥,而“肇事者”当时显得诚惶诚恐乖乖认错,在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效果不明显。而这一次我尝试以游戏的形式来处理,使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节中,并在游戏中借王一帆“医生”的口“教育”了张儒屹。如此,不仅避免了张儒屹由于撞倒人而必须挨的批评,造成心情不愉快,不情愿地接受说教,反而使张儒屹真正地意识到由于自己的鲁莽行为给同伴带来了痛苦,而且也使傅雷鸣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同时,也丰富了游戏情节。
反思: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
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二、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
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这次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力。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
三、教师要尝试用新颖、独特的教育方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引
导孩子。
五、在游戏中,当张儒屹又在教室里奔跑并撞倒了同伴后,我对他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发现张儒屹紧张而
后悔的表情,说明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如果我再对他的行为加以批评的话,无疑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采用了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方法,以游戏的情境、口吻对他进行了身临其境的实地教育,从而达到了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篇二:自主性游戏案例
自主性游戏案例——爱心医院
【案例背景】:
自主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参与体验的同时,充其自主性,培养其多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颇受孩子喜欢的活动。这次游戏活动来源于孩子,小班孩子天变凉后,他们经常感冒,咳嗽等,有的甚至是多次的进出医院。于是,“爱心小医院”就在此时满足孩子的当前需要中开门了。在这次游戏活动中,为了达成在游戏中初步会分工协商,坚守岗位这一目标,我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游戏材料,如:医生的白大褂、盐水瓶、药丸、药方等,在游戏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自己学着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们在整个游戏活动中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小医生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看病、一会儿打针等;病人也忙碌着,一会儿这不舒服,待会那又不行了。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乐此不疲,贯穿始终。
【案例实录】:
瑶瑶和佳佳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瑶瑶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手里拿着装有针筒、温度计的医药箱,这时,只见佳佳抱着一个玩偶娃娃来到“小医院”,指着娃娃的对瑶瑶说:“她肚子疼。”瑶瑶看了看佳佳,用手指着娃娃的肚子问:“是这里吗?”佳佳点了点头,只见瑶瑶随手从医药箱里拿过针筒对着娃娃的肚子就打了下去??这时佳佳说:“不是打这里的,要打手上。”
像瑶瑶这样的游戏行为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把“药方”往不舒服的地方贴。当我看到这儿时,并
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讲评时,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他们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同时在原有的经验上,我作为“病人”告诉医生“我怕疼的,哪里打针不疼啊”,这又引起了幼儿的一番讨论,有的幼儿还很努力的安慰我:“老师,打针一点都不疼的,我打针很勇敢的。”于是,我以此作为切入点我又做了一个情感上的提升:宝宝生病了看医生,很勇敢,一点也不怕疼。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个别孩子已有的游戏行为,我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积淀。
【行为分析】: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需要我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或者出现困惑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先前在讲评中问道:“我打针怕疼的,我可以打哪里呢?”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
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同时,作为老师可以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教养支持】:
从这次的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显得非常重要,感受让我特别深的是老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老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体现选择的自由度,创设一种可选的环境;老师是游戏开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出发点是幼儿自己游戏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师处于教育的意图,即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老师的介入使他们更好的实现其游戏的愿望;老师是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提供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观察是重要的,观察是教师介入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能成为教师预设教育活动的依据,更是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机会。通过瑶瑶和佳佳的个案,从多方面验证了这些说法,作为老师应该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像游戏结束提醒她收拾好,医院比较小,就请幼儿东西需要什么就取什么不要全部摊出来,让孩子除了游戏之外也有所成长。篇三:幼儿园小班游戏案例
幼儿园小班三大创造性游戏
表演游戏 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对表演游戏的目的并不明确,只对表演道具感兴趣,开始时幼儿一般不会组织游戏,他们只满足自己摆弄道具,自言自语地表演,对语言及动作的表演质量不注意。因此,第一学期应以故事表演为主。
第一阶段:
一、游戏目的:
1、通过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
2、在老师的带领下,愿意模仿文学作品人物的对话、简单的动作初步进行表演。
二、游戏主题:
1、《拔萝卜》2《唱歌比赛》
b)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
头饰: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姑娘、小狗、小猫
道具:大萝卜、锄头、喷水壶等
2、知识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熟悉《拔萝卜》、《唱歌比赛》的故事内容,会说出主要对话。
(2)事先请大班幼儿排练好表演的内容。
c)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引导幼儿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使幼儿对表演感兴趣。
2、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学说故事中的简单对话,做出简单的动作。观察幼儿对表演游戏兴趣的程度。
3、评价:教师表扬能大胆参与表演的幼儿。
第二次指导:
1、出示头饰,引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以整体表演形式,巩固故事中的对话、动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学习故事对话的情况。
3、教师串讲故事,主要对话由幼儿讲。
4、评价:表扬能认真参与表演的幼儿,指出学习对话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指导:
1、教师与能力强的幼儿一起表演。
2、幼儿模仿老师学习故事中角色的动作。
3、教师串讲故事,让幼儿讲出主要对话及做出角色的动作。
4、评价:重点讲评幼儿掌握角色动作的情况。
结构游戏
情况分析:
小班幼儿刚入园,初步学会适应集体活动。大部分幼儿对动手操作活动有为难情绪,这与小班幼儿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教慢有关,与的幼儿手指力量不够,无法拼插成形。因此,应从培养幼儿对结构玩具和建构活动的兴趣入手
第一阶段
一、游戏目标: 1. 对建构材料感兴趣,喜欢参与建构游戏活动。
2. 初步感知圆柱积塑的特征,学习端点连接技能,巩固对红、黄、绿、蓝等颜色的认识。
二、游戏准备:
1. 物质准备:小型圆柱积塑若干。
2. 知识技能准备:(1)认识圆柱积塑的特征。
(2)观察认识过指挥棒、筷子、楼梯等物体。
三、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模拟构造〈〈指挥帮〉〉
材料:圆柱积塑 1. 出示“指挥棒”,以玩小警察的游戏口吻吸引幼儿兴趣。
2. 师示范建构方法,选用单孔圆柱积塑连接而成。
3. 提出建构注意点:
(1)选用单孔、单色的圆拄积塑。
(2)连接时用力拼紧。
4. 幼儿进行建构活动,师观察幼儿是否喜欢参加活动,用鼓励的口吻激发幼儿参与活动,提醒幼儿拼时用力。5. 用拼成的指挥棒玩小警察指挥交通的游戏。
第二次指导:模拟构造〈〈筷子〉〉
材料:圆柱积塑 1. 以猜谜语(两跟木棒细又长,大家用它来夹菜)的形式,激发兴趣。
2. 帮助幼儿回忆指挥棒的拼插方法,启发幼儿说说筷子与指挥棒的拼插方法有何不同。
3. 示范筷子的拼插方法:拼出两根一样长的小指挥棒即成一双筷子。
4. 提出构造注意点:
(1)两根筷子要拼得一样长。
(2)选择相同的颜色。
5. 幼儿操作,师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提醒幼儿选择单孔及相同的颜色的积塑进行拼插。把拼好的筷子送到“百货店”
角色游戏
情况分析:
由于小班刚入园还不会玩角色游戏,幼儿只是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本身感兴趣,游戏主题的产生,角色的扮演也要借助玩具,游戏内容、情节简单,因此,本阶段的角色游戏的重点是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角色意识。
第一阶段:
游戏主题(预定):娃娃家
一、游戏目的:
1、愿意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对游戏活动感兴趣。
2、初步会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3、初步学会扮演家庭成员角色,反映简单的现实生活。
4、学会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二、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
娃娃家玩具:娃娃两个
炊具:锅、碗、碟、勺、铲、煤气灶、汤匙
用具:毛巾、脸盆、镜子、梳子、枕头、被子、抹布、扫把、畚斗等
家具:桌、椅、电冰箱、电视、2、知识经验准备:
已经认识过炊具、餐具、在晨间活动或区角活动中已经玩过抱娃娃“抱娃娃”“煮饭”的游戏。
三、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布置几家“娃娃家”谈话引入
(1).我们班来了个新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啊? 我们来给这个新朋友起个好听的名字吧
(2).今天老师给娃娃布置了一个漂亮的家,以后娃娃就住在娃娃家里,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照顾娃娃好吗?(3).你们家里都有谁?他们每天都做些什么呢?(4).爸爸、妈妈是怎样爱宝宝的?爸爸,妈妈在家都做些什么事。
2、提出游戏要求,不争抢玩具。
3、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愿意参加游戏。
4、以鼓励的方式评价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
第二次指导:
1、出示玩具,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介绍几种玩具的名称及方法。
3、提出游戏要求
(1).玩具要轻拿轻放。
(2)不争抢玩具。
4、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有争抢玩具的想象,并指导幼儿如何使用玩具。
5、简单评价幼儿游戏的情况。
第三次指导
1谈话引入“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启发幼儿模仿做简单的家务,如洗菜、切菜、煮饭等。
2、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指导观察幼儿模仿动作的情况,提醒个别幼儿爱护玩具。
3、组织幼儿收拾玩具。
4、以“玩具回家真开心”来评价游戏情况。
篇四: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游戏活动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游戏活动
教师:凌曦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主动进行的活动。现在,孩子们不再是直接面对老师,面对同伴,面对教育要求,而是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开学初我就发现我班的幼儿特别喜欢游戏,每次到了玩游戏的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快点,快点。一听我说:“我们现在开始玩游戏了”一个个兴奋的大喊:“哇噻”非常高兴。我发现游戏的“力量”真是大,它可以不费多大力气把平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自玩耍的皓皓吸引到大家中间来,成为厨房里不可缺少的一名重要成员——大厨师;它可以把性格十分内向,平时不爱说话的心怡变成一个站在美容院门前大声叫喊:“谁来理发,谁来理发,凌老师你来理发,好吗?”心怡变成了和平时完全不同的心怡。所以,我决定,要好好利用这支“神气的力量”为我和孩子们“服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班的孩子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十分依恋父母和家庭,没有安全感。我们就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了两个“娃娃家”,让孩子通过摆弄玩具、抱抱娃娃、做做爸爸、妈妈等情景活动,使幼儿感到幼儿园的亲切、适意,有种
家庭的温馨的气氛,从而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设计材料时,我们发现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如在使用小勺喂食的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各种形状的图片和自制的装饰好的大嘴盒子让幼儿来喂
小动物和娃娃吃饭,这样一个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参与。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且能看到结果的游戏材料才能吸引他们,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依据这一年龄特征,我们设计了“美丽的花瓶”的操作材料,把饮料瓶修剪成花瓶状,在把一片片彩色的花瓣插在花瓶中,经过幼儿自己的操作,一个个漂亮、鲜艳的花瓶陈列在我们小(2)班的美工区。我们还设计了“布偶飞盘”,把各种花布剪成各种图形缝好,添上小辫子,就可以拿在手玩耍了。这个游戏的提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稍作尝就能得到结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手眼协调平衡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班幼儿在活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幼儿不停地活动,喜欢高强度、富有竞争性和刺激的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幼儿即使被要求从事安静的活动也很难安静得下来,反而会弄坏玩具,影响游戏进行。相反,另一些幼儿则喜欢从事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在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时往往因疲惫而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在设计组织游戏时应该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让好动的幼儿扮演黑猫警长、大灰狼等大体力、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角色;让喜欢安静的幼儿从事扮演妈妈、客人等角色。同时,我们在选择游戏时,也注意了情节的生动有趣,要吸引不太喜欢这一游戏的幼儿也参加进来。例如:在抱娃娃的游戏中一些好动男孩子就不能很好的融入角色,拿着娃娃扔来扔去,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情节来吸引他们,使其也能积极参与。
小班孩子的认识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注意力不稳定,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内容,然后用不同的材料形式去完成同一个学习目的,如“秋叶和水果”主题中,我们提供了给水果穿衣服、给水果梳小辫、水果配对、排序、水果拼图、水果蛋宝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供幼儿选择,使他们始终对活动保持一定的兴趣。
工作以来我还发现虽然同一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游戏材料,但是同一种游戏材料也可以完成不同的学习目的,尤其是小班孩子的材料提供更应体现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随意到有要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装饰“美丽的花篮”,刚开始投放时,是幼儿随意地在花篮周围插上花瓣,当孩子掌握了这一技能后,我们又在花篮上各增添了红、黄、绿颜色的标记,请幼儿进行颜色的配对,由此在目的上又递进了一层,最后还将孩子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让大家都看到成功、体验成功。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幼儿才会被漂亮的花篮所吸引,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游戏学习活动中去。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篇五: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去自我中心的策略
【摘要】
在自主游戏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去自主中心,自主游戏中,往往需要孩子的合作与交流。有些任务和想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也是需要做出让步,这是的孩子就会有不同于家庭中的感受,自己不再是游戏中的主角,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也没有谁会愿意让着自己。要想进行合作的游戏,就只能彼此商量着,大家都一样,除非你不喜欢合作的自主游戏。于是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游戏中得到发展,他们学会商量,学着合作,学会退让。当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感受到自我中心的优缺点之后,孩子就可以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有意识的进行这个复杂而又十分有意义的过程了。这些都是孩子去自我中心过程在自主游戏中的最好体现和表现,自主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孩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也让孩子在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更加喜欢属于自己的自主游戏。由于自主游戏不是集体的活动,没有规则,无法控制游戏的内容,所以在游戏中要以仔细观察为主要切入点,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个别地进行帮助和指导。
【关键字】
自我中心 自主游戏 小班 去自我中心
一、孩子自我中心产生的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常态化,在家庭中,往往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于是就造成了孩子更加强烈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小班的孩子刚刚从家庭的蜜罐中走出来,在班级这样的小社会中开始体验到他我,往往就是这种他我的体验,让孩子产生一系列问题,冲突矛盾等就随之而来。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皮亚杰在其早期著作中,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进行过重要探究。5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去自我中心”这一概念,并指出: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过程。1960年,他更进一步提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并相应存在着四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化进程。从此,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验证性研究。虽然总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目前总的趋势来看,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贯穿于皮亚杰早期著作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
有其他的看法。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中心。皮亚杰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含义还要广些。即幼儿对自己的这种主观性是意识不到的,否则自我中心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自我中心是由于缺乏认识上的去中心化。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去中心化”和“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概念。自我中心的减少,就是去中心能力的增强。儿童的注意很狭窄,去中心使儿童不再只集中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而能同时注意到几个方面,并能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外一个方面。这样,儿童就能从多方面看事物,能觉察到别人的观点。在皮亚杰的早期著作中,主要用自我中心主义的逐渐减少来说明这一转变过程。后来,他越来越重视去中心化的思想,经常使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样的术语。
二、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孩子可以得到的发展
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就是将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但是,小班的孩子由于刚刚脱离家庭这个以他为中心的大环境,而且在年龄的特点上,也正好处在前运算阶段,在他们的思想中,不会主动并且有意识地去关注他人,也不会有去自我中心的愿望。
而自主游戏中,往往需要孩子的合作与交流。有些任务和想法,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也是需要做出让步,这是的孩子就会有不同于家庭中的感受,自己不再是游戏中的主角,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也没有谁会愿意让着自己。要想进行合作的游戏,就只能彼此商量着,大家都一样,除非你不喜欢合作的自主游戏。
于是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游戏中得到发展,他们学会商量,学着合作,学会退让。慢慢地,在游戏中的冲突少了,发现了一样玩具不仅仅可以一个人玩,还可以好多人一起玩,你拿出你的,我拿出我的,这样两个人就有两件玩具,比一个玩的时候要有趣的多。去自我中心的转化就这样开始了。
三、在自主游戏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去自主中心
由于自主游戏不是集体的活动,没有规则,无法控制游戏的内容,所以在游戏中要以仔细观察为主要切入点,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个别地进行帮助和指导。
1、有矛盾先观望,不做主观判断
在孩子之间有分歧和矛盾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去干预,可以先在一旁观察,孩子之间是怎么处理的,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做出取舍,是厉害这个团队还是妥协留下亦或是让他人妥协让游戏进行。孩子也许会相持不下,也许会想到其他办法,更也许就一拍而散,只要孩子之间没有互相伤害的行为,让孩子自己解决可以助推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解决和判断的能力,学会体验他我,帮助孩子更快的理解自我,有意识地去自我中心。
2、有困难先观察,不做示范表演
当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孩子信心,如果不是涉及生命危险的状况,可以让孩子自己想想怎么解决,是换个方法还是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是自己是否愿意去帮助他人和让他人帮助、怎么帮助。都是要孩子在考虑和判定他人的状况后才可以决定的,不是孩子自我主观的选择,这样的体验就是他体验,他体验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我中心的不足之处,从
而发自内源去自我中心。
3、有合作要鼓励,不做事先分组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性格,在活动时,孩子会自动地形成分组,在游戏中扮演着互补的角色,有的孩子爱动脑筋,但是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有的孩子只会模仿没有创新,但是在愿意动手操作,有的孩子交流表达能力强,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是有点孩子在交流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可是在游戏中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教师不需要给孩子提前的分组,孩子会随着游戏的推进,找到固定的伙伴的和兴趣的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不断地体验他我,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
四、去自我中心后对孩子在自主游戏中的帮助
当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感受到自我中心的优缺点之后,孩子就可以加快去自我中心的进程,有意识的进行这个复杂而又十分有意义的过程了。
渐渐得他们学会在游戏中分享,知道在游戏中自己可以参与什么样的角色,在游戏中妥协和不妥协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和对结果要付怎么样的责任等等。
【小班幼儿心理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07-23
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教案《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及教学反思06-19
小班幼儿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分析总结12-01
幼儿园小班幼儿每月评语09-08
小班幼儿徒步秋游07-10
小班幼儿礼仪教育10-07
小班期末幼儿评语10-16
小班幼儿安全教案10-18
幼儿小班安全教育11-18
幼儿小班颜色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