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精选8篇)
[摘要]:青少年是人生是新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挫折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青少年来说,挫折是他成长的必修课。针对我国青少年遭受挫折的一些现象,分析青少年受挫折的原因,来探讨青少年受挫折后的教育对策,培养青少年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挫折;挫折心理;青少年挫折表现;青少年挫折教育对策
导言
统计显示:我国至少有3000万的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抵抗挫折或焦虑能力极差的学生。【1】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已达15%,青少年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日益增多。心理问题以危害青少年健康发展。【2】所以,本文力图从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表现分析,让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己有个了解,该如何去做才能减少挫折带来的危害。
一 青少年挫折心理的表现
挫折是只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道一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的以致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县级的情绪。【3】
青少年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地不能满足时,就产生了挫折。如果这种挫折的障碍和压力持续时间久、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离身心发展的地位,则称身处逆境,挫折、失败、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映,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心理。
挫折青少年心理的具体表现
容忍立也不同,受挫折由于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与期望水准不同,对挫折的后的反映也不相同。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抗搓能力普遍低,面对挫折后,一般外部行为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自卑心理:是指自我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己,并伴有自怨、自哀、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如:当青少年多次失败体验之后,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这种失败耿耿于怀而难以自拔,失去信心,把这种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
2敌对心理:是指个体遭受存在引起的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敌视与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有抗对的中学生常对人有不友好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称赞也看成是冷嘲热讽;老师与同学对他的提议,他会认为是挖苦,甚至是走出报复,在家顶撞父母,不愿听他们的话。
3忧郁心理:是指忧愁郁闷的消极心境。如青少年受到压力够大,成绩不好、失恋、收到不公平待遇等挫折后,会感到悲伤、苦恼、没有活力,也会伴随对生活感到无趣,觉得没有价值。
4攻击心理:是指个体受到之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其挫折对象的人后物体进行指责、驳斥后反击。如竞选班干部是以落选,而产生挫折时,可能会以报复心理对待已选上的人。
5:冷心理漠:指在受到挫折表现对挫折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行为反映。通常受到欺骗、暗算或受到漠视、轻视甚至歧视等心灵创伤,所致受到挫折,随之产生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得态度。是指个体在到挫折后内心感到空虚心灰意冷。
6消沉心理:有的青少年受到挫折后,感到事事不顺心、精神萎靡、缺乏斗志,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与希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7逃避心理: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后,不敢面对挫折,从而构成挫折的情景中退却、逃避到幻想和现实中的安全环境地带,尽量避免同挫折有关的人或物体接触。如青少年在受到挫折闭门不出、喝酒、沉迷于网络等。
8心多疑理:是指对刺激物过于敏感与提防,过于自我保护心理,因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特点。在父母教育不当,在学校遇到不适应的环境,人际交流受到挫折,个体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就会产生多疑惑无端的烦恼。
在人生成长阶段,青少年会遇到种种挫折,从而产生种种挫折心理反应。
二 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
(1)家长的溺爱
市残联康复部主任的一位负责人分析说:由于目前20岁左右的青年人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往往使他们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不高。而学业、就业压力大,许多人因无力面对这样的反差,而产生心理问题———挫折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代青少年在优于的环境中成长,封衣足食、享受着上一代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遇到困难与问题常常由他人帮助解决,骤渐养成遇到问题就退宿或求助于家人的坏习惯。不会调节自己与他人与环境、集体和坏境。家长抄办代替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孩子会养成对父母依赖,于是缺乏主见。当家长不在身边时,遇到挫折孩子不会处理自己的感情,从而产生挫折心理。
(2)对孩期望值子过高
对孩子期望很高,这是很多家长多会犯的错误。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将来飞红腾达,这样想无可厚非——悲剧。“99分啊!你怎么不打一
百分!”“你怎们不拿一等奖?’’ 现代家长必须记住陶行知的一句话:培养教育人才和种花一样。首先要认真是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培养。进行因材施教,否则着会适得其反。
(3)贫家庭困
双亲不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过分的管束或放任不管,导致孩子经常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流‘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感也我能够以产生挫折心理。
2学校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产生挫折心里有直接的影响
(1)学校在管理上和教学内容上给与学生很大的压力,提出过高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片面的升学率,重点班的测验,作业,学业等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敢面对失败。
(2)挫折的产生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学习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困难与问题经常成为他们挫折的根源。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如打个80分,对有的同学可能很满足,但有的没有发挥自己水平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也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由于每个人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与方法不同而造成学习成绩也不同,但有的同学则认为成绩差是失败而产生挫折感。更多的情况是不能及时正确认识自己,学习挫折,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在成学习中连续受挫折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的影响
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是非人力所及的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台风、事故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挫折感。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如今的高科技人才市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职业竞争,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心里挫折。
4个人原因
个人原因是指由于个体的心里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发展与不足,是人的愿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挫折。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青少年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而产生的种种心理挫折。
从心理方面来看青少年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方面都还没到达成熟指标,还正处于人格化的过程。道德、社交意识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好一些事情而导致挫折感。
自身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处于先天性的疾病,相貌,身材,肤色都可以导致挫折感。如身体矮小,而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竞争,一些女生常为自己身材不好而感到苦恼。二是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的他们在思维上敏锐但片面性达,偏激易走极端,勇敢但片草率对社会对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常常感到困难对家长老师表现出普通的叛逆心理与行为,生理上的变化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失恋等。三是受挫折能力差,青少年产生挫折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挫折心里。性格执拗,一旦受到挫折变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影响青少年挫折的心里是多方面的。针对这些现象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三青少年挫折心里采取的教育对策
1、对青少年进行耐挫折教育
如今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眼里是个宝,在生活方面有求必应,在错误面前轻描淡写,只注重孩子分数与特长教育是不行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社会、家庭必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1)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情境。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可以使 人奋进。英国哲学家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在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A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机构,创办体系开放,选择多样,机制灵活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打工,在活动中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B家长则应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主动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实践,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学会吸取别人的教训与经验,这样才能逐渐提高青少年受挫折能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宣泄,让他们尽情倾泻,将自己的问题全部倒出来,而父母、老师在此刻要注意安慰的办法,切勿一味的责骂或进行刻板教育。
(2)在提高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让他们积极的面对。如可以开展有关挫折的班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挫折,挫折心里,它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它等。首先让学生看到挫折不不可怕,生活是个多面体,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都蕴藏其中。挫折具有两面性,他可以使人失望、忧郁、痛苦,也可以使人聪明、坚强、成熟问题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其次,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崇高的奋斗目标,产生强大的精神面貌,反之目光短浅,只会让他们遇到挫折,难免要被压倒。再次教育学生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讲述一些面对挫折事儿没有被打败的为人事迹,培养他们的将强度,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控制自己的意识。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说: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只重于认识教育,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校长、教导总辅导员、班主任、科任老师、校外辅导员、家委会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多方面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参透的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
(2)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心理健康课,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里潜能开发,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训练与自我心里保健的知识。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心里,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3)开展心理健康网站,加快心理档案的建立。通过观察和一系列地心里测试,记录同学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里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据F相关ET青少年心理健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境挫折以及心理问题时,只有10个人愿意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我建议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鼓励大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与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开展讲座与个人心理博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也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3改善网络环境。
据统计2009年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超过1亿王晓委员表示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差,使用不正常的网络会身心等受到伤害。青少年上网因而也会造成缺少人际交往能力。经互联网信息中统计网民达384亿人青少年站61%。对此,我建议: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关注网络环境
(1)净化网络信息,把一些不适于青少年发展的信息给过滤掉。
(2)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
(3)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安装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
(4)开展网上与心理咨询。
3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和情感,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中,赏识教育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与家长无意之中运用赏识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这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理念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当低要求满足时才能去实现新的需要,而且认得动机也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当孩子被肯定、被赏识、被鼓励时,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因此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于是产生了自信,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有时,老师常抱怨一些留守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捣乱课堂纪律,其实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填补他们缺失的爱,从而降低一写而不必要的挫折。
(2)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韦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就的原因分为内部与与外部。家长与教师要善于用归因理论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不要一次成败论英雄,应该开导孩子,利用归因理论帮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使孩子充满自信与活力。
4青少年提高自身的心理耐挫折力
(1)学会求得心理平衡。一旦受到挫折,可以改变策略,或降低目标,或从新选择方式,可以暂时放弃目标,从别的成功方面获得成功来给与补偿,也可以采取妥协、折中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不妨尝试“酸葡萄心理”和“阿Q心里”,去悦纳自我,悦纳现。
(2)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应面对的,青少年也不要回避了解死亡对于自己的对于亲人的意味着什么,这样就不会走极端了。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在交往的过程的当中要树立自我尊重和保护他人自尊,热情,宽容,谅解,真诚,不要形成自我意识与依赖他人。
(4)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总之,学生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受挫折是并不可怕的,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自己要有信心,有意志,就不会被挫折吓倒,停步不前,而要能正确认识,承受挫折,才能有希望达到胜利的终点,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引发挫折的主要因素
儿童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最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校园。儿童产生挫折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主客观因素两方面。
(一)外部客观因素
1. 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长过分溺爱,致使孩子耐受力差,过于依赖父母或他人解决问题;或者家长过于简单粗暴,不关注孩子内心感受,导致儿童心理受到创伤。
2. 学校教育理念和方式。
由于要应对升学压力,不少学校过于重视语数英等主要课程,忽视心理卫生等“非主要”课程的教学,此外,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内部主观因素
1. 身体素质。身体健康强壮的儿童往往更加外向,承受力相对较强,虚弱多病的儿童则容易产生消极心态、遇事易退缩。
2.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较高的儿童较有信心,各方面能力相应较强,应对挫折时更积极;自我评价低的儿童情绪容易低落,应对挫折相对被动。
3. 自我期望。自我期望值越高,儿童各方面发展会更好,但是往往挫折感也会比自我期望值低的儿童更强。
二、儿童挫折教育现状分析
儿童的挫折一般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同伴关系、学习成绩、他人评价,挫折体验主要聚焦在: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学习成绩排名靠后、老师批评指责、父母不包容不理解。大部分儿童对挫折的认知还是积极的,但往往不能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或者不知道如何应对挫折。目前,家长往往还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挫折场景以提升儿童耐挫力,孩子碰到困难时家长经常代劳,减少了孩子通过自己努力从而战胜困难的机会;而学校的挫折教育普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将挫折教育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这些涉及挫折教育内容的课程通常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儿童能够积极地认知挫折,但是不能积极地应对挫折。
三、儿童挫折教育的对策
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情绪控制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不怕困难、越挫越勇的意志力,学会合理调整自己的动机,从而战胜挫折,不断习得经验。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挫折教育应将家庭教育作为第一切入点。
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小学生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龄,难以实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父母应及时捕捉到孩子受挫的情景,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孩子从多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
2.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随着孩子身心各方面不断成熟,家长不应过分干涉和包办儿童的日常生活,应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克服困难的办法,适当地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解决问题慢,可能会带来更多麻烦,不如由家长直接去处理效率更高,长此以往,就剥夺了孩子处理问题获得成长的机会。独立的孩子更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耐挫力也更强。
3.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
家长应客观看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切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其他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此外,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如应根据孩子特点适当引导孩子的预期,如果期许过高,孩子更容易遭受打击。
4. 不断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孩子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直接学习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因此,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生活中遇到挫折能够正确认知、积极应对,展示出正确的面对处理挫折与失败的过程,从而让孩子明白挫折并不可怕,反而是成长的契机。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开展挫折教育也至关重要。
1. 开设涉及心理卫生内容的课程,并给予足够重视。
可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挫折事件案例,开展小学生对挫折事件的讨论,使小学生了解他人的挫折应对方式,而不局限于自己的认知。
2. 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可组织与贫困山区孩子手拉手资助、跳蚤市场、外出游玩、野外拓展等活动,同时将挫折教育渗透到日常校园中,如校园大讨论、手抄报、学校广播等,普及心理常识使小学生增强挫折应对意识、学会正确处理方法。
3. 宣传名人的英雄事迹,潜移默化。
如张海迪、海伦凯勒如何战胜身体残疾取得成功,多阅读名人自传的书籍《轮椅上的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学会不怨天尤人,积极应对。
4. 设置心理辅导室。
学校设置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和挫折,指导他们积极应对,战胜困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摘要:通过分析儿童群体挫折教育的现状,剖析引发挫折的内外部因素,提出儿童挫折教育应家校联合,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提升对心理卫生等课程的重视、开展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升儿童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挫折教育,儿童,现状
参考文献
[1]张倩倩.幸福视域内的小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08
[2]史雯雯.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家庭处于贫困线上。这些家庭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遭遇经济上的压力,而且面临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困难,导致一部分学生心理极为脆弱。为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必须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给予帮助。文章根据我国贫困大学生现状,详细分析大学生由于贫困产生的心理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挫折心理 教育对策
由于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上大学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学“扩招”帮助无数学子走进大学大门。这本来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有的人贫困,有的人富有;大学学费十分昂贵,导致很多家庭的压力增大甚至无以为继。这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由于生活上的拮据导致心理产生挫折、心理的自卑和人际交往的不顺利;这些心理挫折反而导致贫困大学生生活能力差和心理上过于敏感,就像《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因为家庭贫困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敢和其他人交往,在班上也不多说话,吃饭的时候总是等到没人的时候才吃,等等,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大学通常情况下是一个人接受学习和教育的最后一步,也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为了让大学生心理上和人格上得到健康地发展,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抵抗压力、应对挫折的能力,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帮助[1]。
1.贫困大学生产生的问题
1.1贫困大学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
贫困大学生的来源地一般都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本来农村与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两极对立的,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极大冲击了这些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应校园之外整个城市的大环境。大学一般建立在一个经济水平不错的城市和地区,那里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一般要远远高于他们的家乡。而且他们又是孤身在外,独自在一个城市里生活,远离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两者对比之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环境了。再加上完全不同的文化、语言等因素,贫困大学生适应环境愈发艰难[2]。
1.2贫困大学生不擅长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能够锻炼大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但是因为贫困大学生来自比较落后的地区,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于其他学生,而家庭的贫困又导致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心理过于敏感和脆弱。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拒绝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很少和同学交朋友;生活上的贫困造成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参加公共活动和人际交往,整体忙着赚取生活费。人际交往不顺利导致他们心理遭遇挫折。
1.3贫困大学生的压力太大。
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是家里省吃俭用才得到读书机会的,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把读书看做一次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情况的重要机会。他们身上不仅背负学习的责任,对于自己的家庭还承担着“救世主”的使命。当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贫困大学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挫折。另外,贫困大学生每个月微薄的生活费和城市高昂的消费水平,又导致他们生活压力增加。他们不但没有办法恋爱、娱乐、游玩等,反而为了生活提前适应社会,四处奔波。
2.产生问题的原因
2.1经济因素。
上大学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供养一个大学生给一些家庭造成严重的生活负担,而且大学不仅有学费,还有生活费,包括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吃饭、交友、交通、衣服等一系列长期开支。很多贫困大学生每次交学费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钱,交过学费之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了,导致贫困大学生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生活费。贫困大学生不得不想尽办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削减自己的开支。周围同学经济上的宽裕和富有导致他们拥有很深厚的物质基础,两两对比之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
2.2文化因素。
贫困大学生来自于一个经济、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的地区,猛然间来到一个思想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地方心理上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和自卑。加上现在比较流行的“金钱至上”,很多人都是根据经济水平衡量一个人的,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人会被人瞧不起。年轻人往往存在从众心理和互相攀比心理,都想着超过别人,但是贫困大学生经济的不足导致他们无法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另外,很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在心理上产生无助感,导致眼界狭小,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是不同于常人的。骤然间来到一个文化、思想、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完全差异于之前的环境,导致贫困大学生盲目和无所适从[3]。
2.3自身因素。
首先,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对先进知识和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差,无法从过去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中走出来,适应新的环境。其次,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就认为自己不行,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凡事否定自己的能力,心理上变得敏感而脆弱,拒绝别人的友好甚至帮助。他们面对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怨天尤人,痛恨自己的贫困,而不是寻找出现困难的原因和解决困难的办法;虽然这样可以减轻精神压力,但长此以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严重不成熟和能力完全不足。或者当有人想帮助他时,贫困大学生竟然会产生被侮辱的感觉,觉得对方瞧不起自己,过分自尊和拥有骨气。拥有骨气是对的,但是要考虑别人的出发点是好的还是坏的。
3.针对贫困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解决办法
3.1国家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政策。
改变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困境。学费是贫困大学生存在问题中最严重的一个,政府要在这方面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管理,第一,加大政府对教育和学校的投入和补贴,要努力防止学费再一次增长,尽量降低学费;第二,加大政府对助学的力度,完善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加强奖学金的建设,降低贫困大学生贷款的门槛和限制,加大大学生的助学贷款难度;第三,政府应该加强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宣传,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扶助贫困大学生中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工作。只有政府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投入,并且为贫困大学生助学借贷建立很好的制度保证,然后号召全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社会团体行动起来,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伸出援助之手,贫困大学生才能心无旁骛,专心完成学业。只有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不用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不用背负严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让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4]。
3.2学校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教育。
学校要减轻助学金的帮助,加大给予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力度。奖学金不仅给予贫困大学生金钱上的满足,还能减轻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和自卑,因为这是靠着他们自己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换来的收获,有效锻炼贫困大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对挫折正确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抵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设立心理课程、讲座和咨询对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进行正确引导,强大他们的内心,避免挫折的打击。
3.3大学生要自我认知,正确看待挫折。
贫困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有客观准确的认识和评价,不高估也不低看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过于敏感和过于自尊,正视贫困,不要把贫困看成自己的包袱,而要把贫困当做自己的宝贵财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有些人一出生就有的东西,我们要为此奋斗几十年才拥有。但有一样东西,你一辈子都不会有,那就是我们曾经一无所有。”要把贫困看成一种挫折,是生活考验自己的挫折,一种能够使自己能力得到提高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人生在世,谁能避免挫折?贫困大学生要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学习生活能力[5]。
中国人一直都很重视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每个人都有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权利。现代化的中国正在推行的教育改革目的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心学生能力和身心全面发展。贫困大学生在我国大学生数量中占用不小比例,关注贫困大学生挫折心理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能力,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两极分化,构建和谐社会等也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详细描述,希望可以呼吁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关注,让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1]。
参考文献:
[1]纪德香.高校贫困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黄咸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98-99.
[3]曾继平.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陈旭雯.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刘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4.
[6]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
内容摘要:
一、引题:探讨中学生挫折心理,提出其预防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点校、班的划分;教育方式的不当。
(二)社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影响;入学低龄化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调。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冲突,常使他们 在现实中失败受挫。
三、处理好中学生挫折心理的对策。
对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而言,应注重自我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德育研究》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挫折”即是“失败、失利”。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挫折”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压抑。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人的欲望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在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展旺盛时期的中学生表现尤为明显。调查表明,目前中学校园中3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惧、人格障碍等。由挫折引起的占绝大部分。因此,探讨中学生的挫折心理,提出其预防对策尤为重要。
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来自学校、社会和他们自身等方面。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首先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而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用学习成绩来代替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因而使许多学生感到出路狭窄,前途渺茫,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导致自卑、失望。其次是重点校、班的划分,在培养出大批“尖子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差等生在心理上的不平等。第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如教师言行不慎,以致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或是只重知识灌输,忽视兴趣能力培养,以致有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等。
(二)社会的影响。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竞争的影响,使在校学生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需要在校园这个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则会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挫折感。二是入学低龄化固然表明现代教育的进步以及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但与低龄化相伴而生的就是中学生认识问题的幼稚性、情感上的脆弱性以及心理上的不平衡性。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旦当客观现实与主观动机产生落差时,不能正确对待,常常会怨天尤人。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调。心理学家称13、14岁和17、18岁的青少年为两次“心理断乳”期。而两次心理断乳的结果是学生愈加走向“独立”。青少年在心理断乳期的这种特点决定容易受挫和有挫折感。加之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期待较之以往更高了,由此给这些“断乳期”的中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冲突:独立倾向与依赖的矛盾(他们还没有真正长大成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此时对未来的憧憬过于美妙)等等常困扰他们。所以在一些成人看来不是事情的事情,像受到老师、家长的责备,被同学讥讽了几句,遭异性拒绝等都会让他们承受不了。另外,青春期的动荡性,如对于理想的不确定,对于事物的绝对肯定或否定,坚定与执拗并行,勇敢与蛮干同在,热情与冲动相随,自信与自负为伴等等,再加上初涉人世,对挫折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常使头脑尚简单的他们带着高昂的热情走向复杂的生活,而在现实中碰到不顺时又手足无措,最终败下阵来。
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对身心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良变化,如它会使人产生不安心理,多次挫折后,再自信的人也会慢慢失去信心,出现焦虑、忧郁的心境;它会产生冷漠心理,由于挫折使情绪受压抑,会使人对工作对生活失去热心,采取冷漠态度;它会产生退化心理,常遭受挫折的人会退化,即往往会出现孩子似的无理智行为,甚至挫折之后会以攻击的办法来发泄愤怒的情绪。以上这些都增大了挫折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有时甚至直接导致某些疾病及精神障碍等。
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中学生的挫折心理呢? 对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一)要结合时代特点,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目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与熏陶,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又要适度地对学生提出“学会生存”这一现代教育通行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以积极的态度,现实的精神正确对待挫折。不畏惧挫折,不害怕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阶梯,培养他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通达豁然的意志品质,这样就能对失败和挫折抱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从而在失败面前保持冷静和自信,把挫折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普及心理知识,认真开展咨询指导教育工作。在国外心理研究中,挫折教育研究已形成系统,如阿姆塞尔的挫折效应、瓦格纳的挫折性实验等,并建立诊疗所进行治疗,近年来,我国对心理教育越来越重视,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有所提高的趋势,各中学开始把心理知识普及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心理知识的普及可以使学生自身建立内在的调节机制,遇到问题可以自己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和疏导,增强对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普遍引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的作用,做好指导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心理上已经产生障碍的学生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走出误区。几年来,一些中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普及心理知识,建立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对于减弱学生心理压力,降低心理问题发病率等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对中学生而言,应注意自我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首先,正确认识挫折。许多中学生认为一个没有受到磨难挫折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事实上,挫折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人都要面对挫折,这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事情。挫折是否必然使人倒霉、给人以摧残,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我们对挫折及形成挫折的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在同一生活水平上,对于经济不景气、有的人产生挫折感,导致对社会的侵犯行为。有的人则处之泰然。经验告诉我们:许多饱经艰苦生活磨练和逆境生活考验的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都会超过那些从小养尊处优,长大了又“一帆风顺”的人。倘若你把挫折看成财富,你将拥有真正的幸福。
其次,把握自我。一要认识人的本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受挫折只是一种表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有可能转败为胜。二要把握自己的全部生活,局部失败不会影响人生的积极运转。三要认清自我的局限。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味追求自己、他人、社会的完善,挫折就会紧随其身。
第三,克服信赖思想。一些学生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结果是没有别人的帮助与支持,自己就没有顶住困难的勇气。要克服这种脱离了“别人”就举步维艰的缺点,要认识依赖的危害性,要具备自信心,今天的失败不代表明天的平庸。还要克服惰性,惰性使人不思进取,丧失斗志,知难而退。任何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艰辛的劳动。同时要克服无能。一个没有求生技能的人,只有依赖外力。
第四,确定目标。应把目标限制在自己能力之内,目标太高,不停地追求自己所达不到的目标,结果只能是挫折及悲观失望随着自己的这种追求步步加深;目标太低,自身的能力则难以合理利用
和充分开发,同样会产生能力受挫之苦。
安平职教中心 王少雷
在时代变革,体制转型的条件下,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解决起来,也更为棘手。
一、当前中职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意识、纪律观念较为淡薄,缺乏学习自觉性,自制能力较差。如学校现在出现的打架事件,参与者不仅仅有男生,甚至还会出现女生打架,而且,经常会有校外人员的参与。可以说校园暴力事件在中职学校是非常普遍的,一旦冲突形成,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很容易出现遗留问题。因此也常出现屡教不改者,学校无法处理只能开除或经公安机关解决。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尤其是中职的学生法律意识是很淡薄的。
另外,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学习自觉性,不思上进,得过且过的思想很是普遍。迟到旷课,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学生的流失。现在很多学校为招生,留住学生而大伤脑筋。
2、政治上进心与荣誉感不强、心理素质尤其是耐挫心理承受力普遍偏弱。现在的很多中职学生政治上进心和荣誉感不强,对于学校和班级举行的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对于入党和入团持不屑的态度,认为没有多大用处。心理承受能力偏弱,遇到挫折,只
会逃避甚至轻生。
3、害怕艰苦,不敢拼搏,滋生享乐、懒散的思想苗头。讲享受和攀比多,一味向父母索取,讲回报和奉献少;利己行为多,利他行为少。如当今青少年学生只要学校一提起生产劳动就发愁,劳动时怕苦、怕累、怕脏。我曾经教过的班就出现过逃避值日的现象。生活讲究享受、攀比;向高标准、高层次、高消费看齐。
4、上网成瘾现象很严重。谈恋爱现象普遍出现。男生吸烟喝酒难以制止,很多学生追求新鲜刺激的行为和装扮,无视教师和学校的教育。不尊重老师。我们学校就曾经出现过学生对老师拳脚相加的现象,也令很多老师寒心。
二、产生的原因
1、家庭的娇生惯养。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子女倍加宠爱,宠之太多,教育不够。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孩子身心受到不良影响,逆反心理加重。
2、社会环境不良影响,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所诱发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包括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对于还没有成熟的这些学生来说,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社会主流的影响。
3、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当今许多武打片、言情片、生活片不良方面,给青少年学生起效仿作用。青少年健康读物短缺。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中的各种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甚至超过了其他媒介。
4、学校教育的缺失。学生的教育是由很多阶段组成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本身多因素全方 2
面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个因素不可缺少。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只重视其智商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情商的教育。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缺失。很多中职学校也是很痛苦的。中职学校生源的紧缺,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仅仅依靠中职学校这一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有点晚了。另外,中职学校为了留住学生,在某些方面,对学生存在着放任的现象,这也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探索
1、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深入各级各类学校;了解掌握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并责成相关机构和人员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与措施,认真做好组织落实工作。
要团结和动员各方面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齐心协力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工作,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促使党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期,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对于网络和手机的不良信息的整治初见成效,对于网络游戏的管理也正在规划之中,可以说,这是政府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积极对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也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思 3
想和教育观念,坚决纠正只重智育而轻德育,体育和美育的错误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
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准确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使德、智、体、劳和社会实践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要制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措施,丰富校园文化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和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师德不合格的,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学校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紧、抓好,抓出明显成效来。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激发学生爱国热忱。以先进典型作为榜样,教育青少年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例如,在汶川地震后,我们学校利用学校大会和班主任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了解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是如何多措并举,迅速而及时的开展救援工作的,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地震中出现的各种可歌可泣的英雄感人事迹,并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悼念仪式,这一系列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纷纷自发组织活动,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强。引用典型、先进人物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坚持每周上好班会课,及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是班集体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效途径。班主任上班会课应做到课前有备课,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方法适当,效果好。
我在自己当班主任的这几年中,每周一上午第四节课是我们的班会课,雷打不动,除了要向学生布置学校交代的任务以外,每次我还准备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班会课成为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之一。
5、紧紧结合教材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位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注意给学生进行政治信念、理想、道德修养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中职学生毕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所以我们教会他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6、根据学生特点,努力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一般说来,“问题”学生在班级所占比例不大,但其消极作用却不能低估。因此,“问题”学生思想转化工作不容忽视。班主任要善于根据各位“问题”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做到循循善诱、锲而不舍,直到转化为止。
对于谈恋爱的学生,我从来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干预,或者叫家长。针对班里出现了学生谈恋爱的问题,我专门为女生开了一个主题班会,因为我们班是女生占绝大部分。在这个班会上,我和学生进行了坦诚的交流。让学生们把对恋爱问题的观点说出来。这帮小 5
女生倒也不客气,和我想象中的害羞相比,她们却是很坦荡。而且,她们的成熟也让我吃惊。讨论到最后,我总结了三点,也得到了她们的认同,一是保护好自己,二是认清对方的为人,三是尊重家长的意见。事后我反思了一下,也许我这样做可能成效不大或者适得其反,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我发现正在谈的学生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下课就表现的很亲密了。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进步吧。
7、家庭在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最初也是最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状况如何,家庭的支持、配合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
有部电视剧《错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完美的家庭,一个破碎的家庭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多么大呀,一些家庭只关心子女的学业成绩、名次、能否升学,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很少过问、关心,甚至麻木不仁。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女生,家长在得知其谈了一个男朋友后,坚决制止,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出门,结果这个女生离家出走了,家里也很是后悔。可见家长如果不注意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是会出现问题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是前提,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证。
青少年学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有热情、最有生气和创造力的力量,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后备军。尤其
及对策建议思考
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既要保持传统优秀内容资源,又要与现代新型教育模式相匹配;既强调教育方式的自主性,又强调与现代新型教育方式的融合性;既要突出传统教育的基础性,又要突出现代新型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章指出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当前青少年普法教育产生的影响,详尽地分析了当前青少年普法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进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具有资源海量、传播迅速、影响力大、传播面广、互动性强、快捷方便等特点。从“一五”普法至今,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鉴于上述情况,这就需要各方积极配合,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
一、当前青少年普法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家庭、社会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存在只做表面文章现象
青少年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使青少年接受全面、系统地教育。据统计,普法教育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开设不均衡,课时、教材和教师没有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存在表面化现象以及普及率低、覆盖面窄的现象,因此法治教育工作收效不明显;家庭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法律意识甚至是道德品质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前社会中充斥着许多不良现象,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也可能冲淡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法治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创新性
在进行普法教育和普法宣传过程中,法律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不均、开展方式较为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且缺乏创新性,这种情况的存在不能满足当前法治宣传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有些法律工作者接触新媒体的深度不够,另外一些法律工作者经验不足,都是不能将互联网技术同普法教育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普法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及显著优势
(一)资源海量、传播迅速
互联网其信息存储几乎不受容量限制,从而拥有海量信息资源。大量的搜索引擎也可以帮助人们及时、高效、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显著特点,使其摆脱了时空限制。网络媒介的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及时传递,区别于版面印刷和定点播出的传统媒体模式,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因此,互联网资源海量、传播迅速的显著特点为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影响力大、传播面广
互联网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互联网传播媒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翔实的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媒体传播手段相比,互联网媒体传播几乎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因此,互联网以其影响力大、传播面广的显著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并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与力度,为青少年的普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互动性强、快捷方便
互联网传播具有多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是网络媒体的优勢;互联网传播使得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因此,在青少年普法教育领域,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强和快捷方便的特点既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普法教育工作,也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参与普法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青少年能够自觉树立起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意识,从而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利用互联网进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新媒体技术开展普法教育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拓宽法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一)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和宣传工作
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将普法教育工作和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等优势,将青少年更好地融入普法教育活动中来;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等新媒体传播介质来打破传统普法教育受到时间、地点和空间的局限,积极建立相应的普法教育平台和两微一端,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定时推送;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协作的普法教育体系。同时,紧随社会热点话题和真实法治教育新闻,以法治教育热点专题和法治教育难点研讨的方式提升普法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创建和完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普法教育模式,从而达到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提高工作水平和互联网思维能力
当前,普法工作者水平不一、经验参差不齐。对于年龄较大的法律工作者而言,虽然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但可能不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普法教育和宣传工作。相较而言,年轻的法律工作者,其法律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但其实践经验不足。因此,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法律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工作,同时要有效提升法治教育从业者的准入门槛,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既具有新媒体专业背景又具有法律专业的人才;其次要积极完善相应法治教育各项规章制度,重点规范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各种言行,合理搭配老、中、青教育工作者,通过制度规范充分调动大家开展普法教育的积极性。第三,通过音视频、AR和VR等搭建普法教育平台,让青少年更好地参与其中,提升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普法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完善青少年普法产品,进行普法教育活动
在普法教育过程中,普法教育产品的制作应该紧跟当下法律法规热点话题,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来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普法教育活动中来。同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普法教育产品的推广力度,构建覆盖面更广、覆盖层次更深的普法教育品牌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积极投入到普法教育制作和宣传推广中来,通过购买普法教育服务、扶持资助以及项目奖励等模式,更加深入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汇集多样化的普法宣传产品,达到协助家庭和学校进行普法教育工作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积极构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普法教育系列剧、青少年普法教育专栏、普法教育的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来实现多元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四)将普法教育和“融媒体”有效衔接、有机结合“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报纸、广播、电视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点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互通、内容互融、利益共享”的媒体形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内容资源传播的新形势下,可以借助“融媒体”的创新性和融合性,建立更具有专业性的青少年普法教育专题,将法律知识和法律平台融合为精品法律产品,继而通过大数据、云存储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由技术公司和内容权威机构进行“技术+内容”深度融合,将青少年普法教育打造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进而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
四、结语
1 充分认识加强“90后”独生子女学员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挫折教育是我军心理建设的重大决策
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使个体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 增强受挫能力的教育。从我军成长壮大的历程来看, 始终注重做好官兵的挫折教育。从红军时期毛泽东同志所作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到建国后选派干部到边远艰苦地区代职锻炼等等, 都是这方面的鲜活例证。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部队院校陆续开设《军人心理学》课程, 设有“军人耐挫能力的培养”章节, 这标志着军人挫折教育向科学化大幅迈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胡主席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维护官兵心理健康。为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四总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要求针对官兵履职尽责、成长进步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开展挫折教育, 帮助官兵提高心理认知和自我调适教育。意见的出台, 为各院校开展挫折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 必将极大推动院校挫折教育的步伐。
1.2 加强挫折教育是世界各国军队普遍关注的问题
世界各国军队普遍重视对官兵的挫折教育。美国西点军校为培育军人忍受自尊心的伤害, 新生入学不称呼其姓名, 而是以数字代号呼之;美军海军陆战队为培养军人忍受生活中的严重挫折, 在长达一周的生存训练中, 只给予极少量的食盐和粮食。俄军在车臣作战行动受阻, 时任总统的普京亲自驾机飞抵车臣慰问官兵, 激发官兵士气。南美的“猎人学校”设置一系列的极其苛刻的训练科目, 不断击打受训官兵的信心, 着意培养愈挫愈坚的心理品质。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 随着高技术战争的发展, 战场节奏更加快捷, 官兵需求快速发展与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因而必须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 对“90后”学员进行挫折教育不仅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1.3 加强挫折教育是“90后”独生子女学员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90后”独生子女学员来说, 为更好适应部队发展要求, 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外, 还应该具备健全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于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精神。从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90后”独生子女学员正处在“多事之秋”的青春期阶段, 心理学上形象地称为“心理断乳期”、“危机期”、“矛盾期”……。意即脱离父母的监护而独立成长的时期, 在这一年龄阶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且, 独生子女家庭完全改变了以前多子女家庭的教养观念, 特殊的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因此, 切实加强挫折教育能满足“90后”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另外, 从所处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 全社会特别是学校长期以来对挫折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加之“90后”独生子女学员在部队日常训练和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的情况将会非常普遍, 如果能够正视挫折、积极应对挫折, 将能减少消极的情绪反应, 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反之, 就可能严重影响他们在部队的适应性。
2 “90后”独生子女学员挫折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1 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从严治军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 也是院校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由于军队自身职能使命的特殊性, 军队在贯彻以人为本方面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与以官兵个人为本相统一, 坚持以官兵为本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统一, 坚持以官兵为本与坚持从严治军的统一。一方面, 对“90后”独生子女学员进行挫折教育, 要关爱他们, 教育要循序渐进, 讲究科学。要相信他们, 依靠他们,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只有真正得到他们内心的认同, 教育才能有针对性, 才能有效益。同时, 要牢固树立从严治军的意识, 按部队战斗力的条件进行严格的挫折教育, 转变“保姆型”的教育模式, 克服消极保安全的观念, 形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教育氛围。
2.2 处理好眼前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当前, 心理工作是部队建设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挫折教育成为“90后”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但是要注意处理好当前急需与今后发展之间的关系, 防止盲目跟风搞形式主义, 看着形式热闹实则有名无实, 结果费心费力不讨好, 必然引起“90后”学员普遍反感, 降低大家对挫折教育的兴趣。当前主要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教育的内涵, 克服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 “失败教育”, “痛苦教育”等狭隘认识,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运用历史与现实的手法, 运用教育与训练的手段, 注重从管长远的认识论、价值观等夯实基础, 解决好当前急需与部队长远建设的关系, 处理好“90后”学员当前适应部队生活与今后人生长远发展的关系, 统筹起部队建设与学员人生规划。
2.3 处理好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在遭遇挫折时,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挫折的反应各不相同, 耐挫能力也不同, 这种耐挫能力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 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强度。然而受“左”的思潮影响, 心理学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 全社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对挫折教育不重视没有去抓, 导致我们缺乏应对挫折的理论准备, 大部分人在不同的挫折面前手足无措, 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乃至精神疾病。面对“90后”独生子女学员的挫折教育, 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增长他们的理论储备, 做到一旦有事心中不慌。同时,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挫折锻炼, 在实践中磨砺意志, 增强心理品质, 深化挫折理论认知, 自我设计运用挫折解决策略。
3 抓好“90后”独生子女学员挫折教育的对策
3.1 开展顺境与逆境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抗洪、驻南盟大使馆被炸、抗击非典、5.12大地震等众多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挫折, 但整个中国社会层面平稳,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90后这一代生活幸福, 娱乐充分, 信息海量, 基本上无衣食之忧、无劳苦之作, 实际上是家庭的关注中心。这种几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平顺环境, 让他们觉得一切得来都是那么容易, 自己想得到肯定会不用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能得到。然而, 对于漫长的人生而言, 对于脱离家庭庇佑的他们来说, 逆境可谓无处不在, 在这个环境中会有挫折, 到那个环境中还会有其它的挫折。因为挫折有其必然性, 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面对挫折时应泰然处之。
挫折感总是在事后产生的, 所以可以通过改善或改变认识而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和化解能力。人只有经历挫折, 才能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通过教育要补上他们以前在家庭教育中所缺乏的一课, 让他们认识到, 个人得到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而是个人的主观愿望、客观条件和个人努力拼搏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可能成功, 也有可能失败, 往往失败才是一种常态。同时, 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挫折固然会给人带来心理痛苦、情绪波动、行为偏差, 甚至引起种种疾病, 但它也可以引导个人的认识产生创造性的变迁, 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人们以更好的方法满足欲望, 增强对今后人生中挫折的免疫力。在如何面对人生失败时, 要教育他们认识到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挫折。要让他们正视失败的事实, 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积累经验, 反败为胜。只要有这种人生心理准备, 就不会被挫折一击而溃, 反而会愈挫愈勇, 更好地走好军营人生之路。
3.2 系统筹划军事训练, 加强心理耐挫能力训练
适当的挫折可以提高人对挫折的免疫力。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一些学习、生活、训练上的困难情境, 进行挫折的“免疫接种”。部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艰苦的条件, 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 以此来培养锻炼他们的挫折耐受力。
强化“90后”独生子女学员的耐挫能力, 要围绕他们适应院校生活这个中心, 循序渐进地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展开实施, 适当包容他们犯些小错误, 切忌搞“下马威”, 以免给他们带来心理阴影, 最终难以适应部队紧张、单调的生活。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军事特色的文体活动, 比如组织越野长跑、战术演练、长途拉练、障碍训练、球类比赛等。通过竞赛项目, 使学员在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的同时增强自信, 获得奋发向上的情绪体验, 从枯燥的训练中挑战自我, 突破自我, 从而培养他们面对挫折不妥协、不气馁、勇攀高峰的精神, 鼓励他们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使其在训练生活中“自讨苦吃”、自我锻炼, 从而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在军事训练活动中, 要通过举例子、谈体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 正确看待挫折, 勇敢面对困难, 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3 紧贴心理实际, 及时疏导心理挫折感
这让陈女士有些手足无措,她只想到一个办法——天天接送女儿。女儿自己,则想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共青团长春市委近期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不断涌现的外界压力,部分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却没有“同步提升”。 在11至17周岁的青少年中,心理健康差与较差者的总体发生率为19.1%,比例居高不下。
要让青少年更加“抗挫折”,各地团组织有啥新招?
既是麻烦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
只要老师不在,王凯(化名)就表现得有些夸张。在夏天,他喜欢脱了衣服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非常强壮。他是重庆市某职业高中出了名的“小霸王”,只要与同学一语不和,就会对人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这个“刺儿头”,让他的班主任也无可奈何,既管不了他,又不想管他。
其实,王凯的家境令人同情。他的父亲因为盗窃罪被判刑,母亲为了养家糊口,平时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照顾他。就连他上学的费用,也是亲戚资助的。平时,王凯从来不和同学提起自己的家庭,遇到不开心的事,也只是到没有人的地方,偷偷地流泪发泄一下,但在同学面前,总是装作没事。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是重庆一所中职学校,在该校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校团委黄林波老师认为,不少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较弱,与“他们自身没有受到足够关爱”直接相关。
“我们学校学生的年龄分布为14~18岁,很多学生都是曾经的农村留守儿童,有的班级中有50%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家庭的不幸,导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非常弱。”黄林波表示,“我们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有的女孩子不懂得保护自己,意外怀孕了之后怕家人知道,也不敢告诉别人,发生过自我伤害的案例。”
类似情况不止出现在重庆。
根据《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受测长春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显示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者15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0.7%;心理健康良好者1 01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70.2%;心理健康较差者220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5.3%;心理健康差者5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3.8%。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个别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群体性特征明显。比如,面临升学考试的九年级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29.8%;正值青春期发育阶段的14周岁和15周岁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24.6%和27.6%,父母离异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大幅度高于家庭完整的青少年群体。
如何发现“自尊心”背后的“玻璃心”
青少年一方面处在充满变化的过渡期和动荡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水平的矛盾,导致他们容易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变化更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让部分人的心理问题雪上加霜。
面对这些,各地团组织如何发现“自尊心”背后的“玻璃心”?
王敏(化名)是长春市一位八年级的学生,一向学习不错的她,最近感到有些厌学,成绩也一路下滑。有一天,她找到班主任,说出了自己“想辍学打工”的想法,这让班主任感到有些意外,无奈之下,班主任求助于共青团长春市委。
“我们单位就派了一个懂心理学的同事,与孩子聊天,发现孩子厌学的原因是今年2月份,她的父亲出狱了。父亲回来导致家庭结构发生了大改变,让王敏有些接受不了。”共青团长春市委权益部副部长嵇佳斌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们想了一个办法,让王敏参加团市委的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让她有所改变,最后,她放弃了辍学的想法,学习成绩也有所好转。”
嵇佳斌进一步介绍:“根据我们的调查,80%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存在心理问题。这类孩子非常特殊,需要更多关注。”
为此,每年年初,共青团长春市委就会与该市司法局沟通,拿到新的服刑人员的家庭联系方式,通过志愿者逐个打电话联系他们的未成年子女,问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在嵇佳斌看来,这部分孩子由于家庭结构的缺失,非常容易“学坏”。另外,他们也承受着种种社会压力。“因为他们的父母曾犯罪,他们难免会被同龄孩子指指点点。因而,他们需要团组织的格外关注。”嵇佳斌说。
面对留守儿童学生多的现实,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团组织也在发力。
记者了解到,该校专门为这些青少年设置了一门课程——《当意外发生时》,除了老师上课,还会给学生播放一些教育片,告诉孩子遇到各类突发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上课的时候,我们就明确地告诉孩子,万一要发生类似意外,不妨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老师不会因此歧视他们,会想办法第一时间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黄林波介绍说。
挫折教育需要青少年“去自我中心化”
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韩三奇认为:“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家庭的中心。可是,社会不会像家长一样宠着孩子,孩子需要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要逐步学会沟通、妥协与共赢。”
在韩三奇看来,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家长该如何处理,是以暴制暴,还是忍气吞声?这些都在考验着家长抗挫折教育的能力。
“受欺负后,孩子会感到有压力。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孩子还击,反而给孩子施加了新的压力。”韩三奇说,以暴制暴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可以选择推开他们,既让那些孩子感到你不好欺负,也能避免以暴制暴,这是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一个方法。”
韩三奇同时表示,在这方面,共青团组织大有作为。“对于特殊群体的孩子,比如服刑人员子女,除了对他们物质层面的帮助,也要进行心理层面的帮助。共青团组织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团体活动,会让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在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上,也提出了对策:要打造一支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社会工作队伍,吸纳高校学者、临床医师、一线咨询师等心理专家,以及社区工作者、青少年工作者、志愿者、家长代表等其他相关力量,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个角度,强化社会教育的工作力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刚从专科升为本科学校,团组织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式有所不同。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对待生活不太积极,有的同学到了工作单位后,不太适应。我们就针对这一情况开设了以‘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赞美他人、抗压能力’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团委书记马洁表示,“通过讲座和团队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充分参与进来,从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去年一年,我们学校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学生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恶性事件,没有一个学生自杀。”
四川外国语大学开展的抗挫折教育有些特别,通过一个叫“梦想屋”的活动,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吐槽”。
“我们通过时事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团委老师作为‘引梦人’进行引导。”该校团委书记丁欢介绍道,作为团组织不应回避当下的热点问题,“事实上,现在有一些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比较偏激,这也是抗压能力弱的表现。我们希望在学校构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目前,“梦想屋”活动已经举办了20期。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推荐阅读: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05-29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2-13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07-14
关于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心理的调查报告06-25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09-28
青少年叛逆暴力的原因与对策11-11
青少年犯罪心理11-24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特征11-10
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