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篇1

国家学校:骆大章

我是一位十足的金庸迷,对于金庸大侠笔下所勾勒出的英雄豪杰,渲染的情短流长无不赞叹。刚记世便被一部《射雕英雄传》所吸引,之后的许多年,看了不少金庸作品的影视,也看了不少原著。有一种感觉,无论影视情节拍的如何好,画面如何逼真,动作设计如何惊险,都没有看书更让人回味无穷。高科技不如一本书?并不奇怪,那是因为影视往往束缚了人的思维,能够想像的空间不大,而书给了人以很大的想像空间。无论谁去阅读它,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对于书中的情节自己会勾画一幅幅动人的场景,想像人物的形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阅读文本的主体。对于学生在阅读文本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几年,很多教师都下大力气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究,也上了不少课,从中也谈到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突出情感体验,就此而言,我从中也有一些体会。

情感体验不是分析理解

阅读教学不是阅读理解,不是查查字词,画画段落这么简单,它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甚至是机械地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犯错。曾听一位教师上《揠苗助长》一文。这位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圈画字词(学生的积极很高);其次就带着学生逐词逐句地分析(学生学得也很认真);然后让学生总结寓意(由于教师带着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学生也能说出一两点);最后,课堂延伸部分,教师提出拓展性话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揠苗助长’这种现象发生呢?”此时出现了冷场。

在本节课中,这位教师在文字符号的分析、理解上下了大功夫,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字词的意思了如指掌,但为什么在尾声会出现如此的冷场?最后所提出的话题不是太难呀!事后作了一统计,本节课学生把文章整篇文章读完的次数只有可怜的三四次。学生虽对课文中的字词掌握了,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那只是对文章作了机械地分析而没有去真正感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少了!这位教师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让学生多读书,他认为带着学生详细地去分析文本,理解文本就能给学生带来阅读感受和体验。殊不知他的这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又回到了以文本为中心而非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又回到了理性化阅读分析的老路上去了。

情感体验要有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总目标讲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中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否则情愿不读书。

在一次校内的公开课上,听了《狐假虎威》这一课。接近课堂尾声,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他出示了两个问题:

1、老虎,我想对你说„„

2、狐狸,我想对你说„„学生回答非常积极。对于老虎自不必说,而对于狐狸,学生的回答很多。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别以为了不起!”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太聪明了,把老虎都骗了,我要向你学习!”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真棒!” „„

学生的回答很多,可见读了课文,学了课文,都有不少的情感体验,教师对此作了一一肯定,可谓热闹非凡,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提到了高潮。课后的评价认为是一堂好课,上课教师喜上眉梢。可静下心一想,似乎有不妥之处。《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而上面有些回答明显与寓意不符。寓言就是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世人说明一个明显的道理。提示寓意,让学生去感悟寓意是教学的任务。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但应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去感悟,而不是对于有一点奇特的想法就认为是教学的创新。在这篇课文中,狐狸是被当作反面来写的,对于狐狸的做法,我们应该唾弃,而不是去崇拜、学习。

再如《狐狸和乌鸦》一文,有续写《狐狸和乌鸦》这一教学环节,很多同学写了狐狸第二次看到乌鸦嘴里的肉,用同样的方法或其它的一些方法又把肉骗走了。可见学生在阅读本文时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学生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在学习课文时没有得到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则寓言就是要告诉大家,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所以在续写时,应使学生明白,狐狸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应该向它学习,对于它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而学生续写时,出现的这种情况正说明学生没有领悟寓意,没有正确地感悟课文,竟然崇拜狐狸。对于像狐狸这样的人,应该得到惩罚,而不是让它继续行骗下去,显然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可见,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正确地感悟课文,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体验应注重过程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读诗歌时“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中提出“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在平时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是各年段相互联系、按部就班、螺旋上升的,不能操之过急。

有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上公开课、评优课时,为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了能让听课者、评课者耳目一新,刻意地去追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一次低年级的评优课上,教师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这两个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却很抽象、空洞,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捉襟见肘。因为此时谈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可以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更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位教师此时有些急。

诚然,急了点或可理解,但摆起花架子就不可取了。如上面所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重在平时。有些老师为了能够标新立异,能够在评优课上有好评,竟然在上课前进行润色。这样在上课时,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进行很好的答述。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篇2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的对话。“对话”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意咪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阅读过程应该成为一种生命活动、学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 仍然独霸课堂, 不能让学生把阅读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学生就很难有自己的体验, 很难走进文本的深处, 领悟作者的情感, 受不到心灵的震撼, 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和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可见, 阅读教学的结果就是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形成怎样的创意思考, 拥有怎样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透文本

我国古令教育家、文学家都很重视熟读。朱熹提出“熟读精思”, 朱自清则说“熟读工夫不要少”。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 不但会面, 还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读透文本, 走进文本。使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 用心灵去解读文本。

文章中有些句子, 初读时不理解, 读几遍后可能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技巧, 初读时不理解, 读几遍后, 慢慢就可能领悟到它的佳处来。“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二十年代美国一位女教师在北大讲莎士比亚的戏剧课就是让学生多读的。他说:“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 她念一段, 同学们也念一段, 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一个同学说:‘这几个字我还不懂。’她就解释。把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以后, 她就问:‘你们觉得这段写得好不好?’, 有同学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 再念一遍。’她就和大家一块念, 然后又问:‘全懂了吗?’可同学们的反应还是不那么活跃, 她又说:‘你们再念, 再念一遍。’就是又念了一遍。就这么念来念去, 大家就觉得这戏是不错, 是写得很好啊!好了, 就下课了。”这是一个以读代讲、“书得百遍, 其义自见”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可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体验的时间很少, 在课程内容多和课时量少的矛盾前提下, 许多时候还是老师讲解的多, 学生体验的少, 老师的讲解、体验 (更多的是教参编者的体验) 代替甚至破坏了学生的体验。如有位老师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七自然段 (摇着轮椅在院子中慢慢走, 又是雾罩的清晨……) 体验作者的感情, 这段文字朴实真诚、通俗易懂, 字里行间蕴含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 学生读得很投入, 应该说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可是教师却在读得慢的同学一遍还没读完的情况下就叫停了, 然后大讲文段内容和文句写法, 如交代时间地点、铺陈排比……教师的讲解打断了学生的体验, 使他们从心灵世界叫到现实中, 破坏了原本已经形成的体验情境。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

李镇西老师说过, 读文章首先要读出自己。这里的“读出‘自己’”, 指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已正经历的时代, 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说穿了, 所谓“读出‘自己’”, 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摆进去呢?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理解文本的仓库。生活体验越丰富, 理解就越深刻。阅读归根结底就是读自己。萧乾曾经说过:“阅读就是生活的汇兑”。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 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去, 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读出独特感受

1.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感受

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 是为学生如何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感受情感所做的设计。所以教师备课时, 除了备知识、备教法, 更应该备学生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就是学生独特的感受。

2.课堂上创设情境, 让学生获得独特感受

阅读是一个对文本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而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塑造形象, 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及其作家的思想感情, 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也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应创设氛围, 让学生自己进入文章的情境, 体验其中人物的情感, 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营造逼真、优美、愉悦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 善于进行感情渲染, 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体验作者的内心, 领悟作品的美感, 获得感情上的快乐。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下反复听老师吟诵, 听朗读录音, 带领学生品读, 让学生自读自悟。还可以辅以恰当的音乐、图画和具体的场景等。因为声音和图画比文字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 更能够让学生进入意境, 增强体验。

总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真正地投入情感, 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以达到语文要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的目的, 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 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 为学生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略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编.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54.

注重情感体验 优化阅读教学 篇3

一、重现形象

赞科夫指出:“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能更完整地认识到那个具体事物,认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由此可见,只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形象,使阅读过程与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相连接,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沟通,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

1.唤起表象积累。指导学生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物与亲身实践、具体实际、所见所闻形成的表象相联系,激发情感体验。如教学《军神》一课,教师是这样唤起学生的表象积累的:刘伯承元帅手术时不打麻醉药。你们做过不打麻醉药或打了麻醉药的手术吗?学生纷纷列举自身的经历,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换位思考,领悟到刘伯承元帅在手术中没打麻药忍受了72刀,却“一声不吭”,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认识到刘伯承元帅具有钢铁般的意志,真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神”!

2.引导再造想象。即通过描叙、复述等手段“显示形象”。如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教师让学生当小导游,带大家游“双龙洞”。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大家带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境界,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受到了感染,可以让学生用一句或几句话“夸夸双龙洞”。

3.启迪创造想象。某些课文的作者在描写上故意留有“空白”,或仅作概括叙述,对此可通过创造想象,或拓展意境,或丰富形象。如教学《长城》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创造想象: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放飞你的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场景?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古代劳动人民正艰难地把巨大的条石拖上陡峭的山岭;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背条石的人伤痕累累,弯着腰,一步一步吃力地往山上挪动着。从而对“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有更深入、具体的感受。

二 、创设情境

我国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在《相似论》一书中指出:“客观对象只有和大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存贮的信息(即相似性)相互和谐共鸣才能产生美的感受。否则人们就会无动于衷”。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1.配乐朗读。朗读的节奏是感情表达的外在形式,通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轻重缓急没有一个定数。但音乐的节奏却是明晰的,只要奏起来,就能较容易地抓住。利用音乐与朗读的相通之处来指导朗读,学生边听音乐边朗读,很快便进入“角色”。如一位教师教学《月光曲》,8、9两节是课文的高潮部分,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先播放钢琴曲《月光曲》片断,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练习朗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画面:“海上明月升起”、“月亮穿过微云”、“海上风浪大作”等。随后,让学生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把诵读美文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2.画面显示。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出示挂图,向学生出示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场面,体会林冲的“宽让”及洪教头的“往死里打”,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巧用影视。配合教材摄制的教学录像,形象地再现了文本描绘的情景,能对学生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刺激。教学中,教师适时播放教学录像,可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热情。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在通过抓重点词句领悟“舍身炸暗堡”后,播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录像片段。学生看时壮怀激烈,感同身受,深深地被董存瑞视死如归的精神打动了,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生动表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庐山的云雾》第2自然段时,学生提出对“飘飘欲仙”“腾云驾雾”不理解,于老师让三个学生到黑板前来表演。于老师对三个学生说:“看,下面的同学都在山下,我们在山上。游览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其他同学读书,请你们三位做动作。”这样,通过表演,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两个词语的意思,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奇”。

三 、增强自身感受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的心田,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由于我在备课时受到一系列“母爱”细节的感染,在教学中,当读到母亲说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我的心为之一震:母亲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说,而是用疑问的语气说?一个小小的问号告诉了我们多少东西啊!母亲在有病的儿子面前,真是小心翼翼呀!生怕哪句话没说好,惹儿子发脾气!这个问号回答了母爱是什么——是平等,是商量,是小心翼翼呀!此时,我的“情”与作者的“情”交融相通,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有效地感受和吸收文本的语言。

作者简介

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1 篇4

嵩县明德学校

孙红飞

内容提要:本篇论文从钻研教材、注重挖掘情感体验因素;改革教法、注重选取情感体验突破口;创新学法、注重调动情感体验积极性三个方面,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论述了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这个论题。

主题词:语文

教学

注重

情感

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借语文教育之石,攻情感教育之玉。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注重情感体验呢?

一、钻研教材,注重挖掘情感体验因素。

语文教材是融合了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既有国内文化经典,又有国外文学精粹;既有历代优秀遗产,又有当今名人佳作;既有经天纬地华彩篇章,也有处世之道经典小品。它常常融生活美、情感美、自然美于一体,在学生审美情感体验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观潮》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奇、秀、险,桂林的水是那样的静、清、绿。而且山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这两篇文章充满了对大自然的钟情。《再见了,亲人》描写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倾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买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描写了贫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关注了社会弱势群体,容易引发同情心。这些文章特别适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体验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教法,注重选取情感体验突破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句话不但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贯彻于作品之中,又道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选取情感体验突破口,抓住诱导时机,在情感浓缩凝聚的关键之处,打开情感闸门,点燃情感火焰,促成共鸣。使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优作者之所优。在阅读、欣赏、品味中不知不觉接受作者之情的感染和渗透。

例如:讲授《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课文,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方法,把“飞机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这句话作为情感体验突破口。让学生体验飞机即将遇险,情况十分严重,大家万分焦急的心情。再让学生体验在这危难关头,周恩来同志不顾生命危险,给小女孩让伞包的博大情怀。学习伟人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中受到情感教育。这样,渗透于课文当中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和思想感情因子,也就潜移默化的积淀在学生的深层心灵上,使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创新学法,注重调动情感体验积极性。

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教育就是唤醒。”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珍宝,入境入情入理地汲取课文的丰富养料,获得一个又一个的顿悟,身心得到愉悦,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例如:学习《绿色的办公室》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划出优美词语。再指导学生合作完成填空题:(屋顶)是蔚蓝的(天空);地板是(碧绿)的草地;(椅子)是一截(树桩);卧室是(草棚);(厨房)是一口(旧锅)和一把(黑铁水壶)。最后启发学生探究归纳思考题:那些句子是反映列宁办公条件的?(前三句)。那些句子是反映列宁生活条件的?(后两句)。列宁是怎样工作的?(全神贯注)。学习列宁在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忘我的工作,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样便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这是由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因为我们教育的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绝对不是一种技巧的施舍,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所以,语文教学理应注重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篇5

——体验式阅读教学随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激活课堂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4.017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应试化的打磨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气和自我。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这么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可以努力地思考,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使之多一点活力和灵气。笔者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变得鲜活起来,找回语文教学的本真与个性,应该多关注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体验式阅读是一种追求身心合二为一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人情人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探究。

基于这些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体验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有时候我们教师会忽略课堂“揭幕”阶段的重要性,多是以“下面我们来学习某某课文”来直接切人文本。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开门见山”过于简单,难以吸引他们的听课兴趣。我们总是让学生在写作时能树立起“凤头”意识,其实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以身作则。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课,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情境教学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语言表达的特长,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诗意语言,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中,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渲染力量。首先,我选择了排比句的方式,并结合精选的多媒体图片介绍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相关人物,并引出课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面孔,总有一些声音,当历史过往的时候,给我们留下感动的痕迹。也许,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有的,只是瘦削的脸庞和坚定的目光,但是,却能将自由的希望注入绝望者的心里;也许,她没有美丽动人的脸庞,有的,只是布满皱纹的沧桑,但是却能用最无私的爱向人们诠释什么才是天使的模样。也许,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发自心底的细若游丝的心声,但是,却能告诉大家什么才叫做静水深流。这些人,能用他们正义的声音,一次次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的呼唤,被称为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让我们通过视频片断感受一下。”

情境教学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这段叙述中,我能够把崇敬的情感倾注于其中,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林肯等人的敬仰之情。而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排比句式来介绍这三位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多少能够带动学生感受到榜样的作用,进而产生了解金本人的兴趣。

(二)用感官刺激创设情境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创设适当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精彩之处,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眼中有美,心里生情。

《再别康桥》是一首极具画面感、色彩感的送别诗。康桥特有的景象,是令徐志摩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但是,康桥到底美在哪里?到底有多美?单凭诗歌的描述是难以让学生有认同感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诗歌特有的意境,精心制作了画面优美的康桥风景图,-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然后再以诵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剑桥校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该更能深切地感受徐志摩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的不舍之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味道的语言,有色彩的图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是成功体验文本思想情感的重要前提。

二、精心赏析语言,促进体验生成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课堂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重要性,避免“浅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重视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它要透过语言“外衣”去挖掘文本内涵,实现语言内蕴的“意义情感”并使之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对接,以此促进体验生成,使学生学会在欣赏文本中生成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

在上《胡同文化》一文时,我能够结合文本中富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文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一声“嘿”的内在含义,所以我提醒学生去归纳该字所在的段落的内容,去注意作者所列举的“虾米皮熬白菜”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这是在表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特点,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而这一声“嘿”,则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之后,我又要求学生采用模仿演读的方式去品读该句子,直观体会作者汪曾祺对这种市民文化的情感。

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这样的“细枝末节”,使他们从中得到熏陶、感染。

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是黑人的家吗?”学生回答不一,借此我让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要求他们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学生注意到了段落中醒目地出现的“镣铐”、“枷锁”、“蜷缩”这三个词语,但并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就提醒学生去查阅这些词语的意思,去想象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被戴上“镣铐”、带上“枷锁”,为何在自己的家园里还要“蜷缩”,帮助他们明白作者借助这些形象的比喻词语深刻揭示黑人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从而更深切地理解马丁·路德·金在回首黑人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时的那种痛苦情感。

三、结合生活经历,深化体验积累

文学作品源自生活。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阅读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个体在生命与生命之间是能够发生深刻感应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大家名作也是在叙凡人之事,抒常人之情。我们也可以与其有“心灵感应”。因此,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生命体验,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联系各自的学习经历或生活经历,来解读蕴藏生命密码和情感信息的文本。使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成为文本解读的触角,能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通过真正的阅读去促进精神的成长。

教学《陈情表》一文时,有的学生对李密对祖母的“未曾废离”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设你也有这样一个老奶奶,你也要去外地求学或者工作,你会“废离”她吗?你觉得你能像李密那样坚持吗?起初,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多说会“废离”,理由是家里还可以有其他的亲人来照顾老人。然后我顺势提问:李密也可以有这个理由吗?这么一激发学生思考,他们终于可以体验到李密为何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而理解李密对祖母的“不曾废离”绝非仅仅是为了尽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这种爱,决定着他对祖母不离不弃,推动着他冒死奏表给皇帝。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也能借李密之心去体会亲情的无私与伟大,一举两得。

教学《泪珠与珍珠》一文时,我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为谁流过泪?谁为你流过泪?”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内容迅速联系起来,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有学生说她为弟弟流过眼泪,因为弟弟经常逃课;有学生说在她因生病进手术室的时候,妈妈的眼泪让她最为心痛,还说有一个愿望,希望下辈子还和妈妈做母女,不过她要让妈妈成为她的女儿,她做妈妈,来偿还妈妈这辈子为她流的泪。学生的这些话语,顿时让整个课堂温暖如春。

注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体验 篇6

摘要: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有的学校甚至被开发成校本课程。科学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来讲,有能被所有学生接受的良好前提,那就是在其他文化课中的学困生,在科学课中,经常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使科学一个重要的特征表现很明显:那就是每位同学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自信心。作为学校的科学老师应当有这样一个强烈使命感:让科学课真正成为同学们喜爱的一门功课,让他们在科学课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让他们在科学课上感受自尊,获得自信。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展心智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科学教学创造力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途径,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成功心理,多点成功的体验,减少失败的负面影响,鼓励进步,增强信心,培养自尊自强的品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得到完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新课程非常注重让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一直努力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多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下面我们结合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创设和谐气氛

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课改理论学习,使自身的思想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解放、提高,推陈出新,从而改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变化,努力进行新的教学变革。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由原来的一桶水需要转变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这要求我们在教与学中,两者并重,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研讨,在研讨中学会创新,在求实中不断开拓,而且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努力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因为我们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做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

一个和谐的、平等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注重层次设计,营造成功机会

勿容置疑,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毅力等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情况的学生对同一信息的学习、接受、理解、实践、研究、反思、超越程度不尽相同。新课程就是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如果在相同的时间里,用同一把尺子、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同学,这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与新课程标准也是格格不入的。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这种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我们才能深入地考虑这种差异,才能真正地去寻求改变这种差异的方法。我们认为在这新课程逐渐走进我们生活的时候,应当重新认识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同时我们还应当从一个全新的视野,用新课程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成功的机会。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应事事处处地尊重所有学生的本能和率真,尊重所有学生自身的文化价值。全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如此方能学有所得,感受成功的乐趣。

要较好地实施分层教育,我们们认为:其

一、学习目标分层次。如:进行欧姆定律教学时,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公式、单位及定律的简单计算,对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会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和较为复杂的I、U、R的计算,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同学,可安排其设计一些简单的电路,让他们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自己。其

二、课堂教学分层次。把较为容易的问题、实验、计算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做,有一定难度的让中等学生做,难度最大的让优秀学生做,使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探讨研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

三、设计作业分层次。基础差的学生思维慢,缺乏灵活性,布置作业时应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必要时对作业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他们排除作业障碍,使他们稍作努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从而树立学习信心,优秀学生可不做这些基础题,用较多的时间来完成一些灵活多变的习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达到提优的目的。其

四、习题形式分层次。基础差的学生考试及格就意味着成功,所以编制试题力求让学生及格,多出些基础题,必要时对不及格的同学还可以先借给他几分,让他下次一并还上,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则通过增加附加题的形式,用110分或120分来满足其成功的感觉。实践表明,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成功心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到自己前进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大大地提高了教育与学习的效率。

三、开发探究实验,体验成功乐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主要途径。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科学的教学应当充分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上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目的地增加一些能够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探究实验,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在讲脊椎动物时,增加了“鱼的每部分鳍对游泳有何作用”探究实验,让学生再次完整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再次主动地去探究。在这次实验中学生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问题,我们对那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没有采取简单回避的方法,而是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设计实验,之后又安排了一节实验探究课,实验后同学们经过认真全面地分析讨论,不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曲折和快乐,在探究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在实验交流时同学们都深有体会地说:“实验探究真正使我们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与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也有个别学生只旁观其他同学实验,自己不动手操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采取以下措施:(1)营造宽松的实验气氛,使学生能放开手脚,大胆操作。一些学生本来就害怕实验事故,担心被腐蚀和触电等,操作时缩手缩脚。“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精神上受到鼓舞,思维会更加活跃。因此,我们既要重视课

堂纪律,强调安全事项,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操作。对于学生操作中的失误,不要过于指责,而要耐心纠正。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心理压力小,实验积极性高,心智技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2)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可以在节假日和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这样,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是自主的,在极大地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不断向新的成功迈进。

四、重视激励评价,驱动内存力量

大量事实证明,所有的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长时间的意志和力量,这表明成功对同学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肯定成绩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评价其学习成果,赏识其微小进步,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从而激励学生成功。

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积极提倡学生尊重、欣赏每一个同伴,教师、学生时时欣赏着生命的灿烂,这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总是带着放大镜去寻找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的,并及时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学生激励卡和家校联系卡。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努力付出。使学生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我们提倡采用包含着教师的情和爱的激励性用语,进行口头评价,如:“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能讲得更清楚吗?”“别急,再试试,你能行的。”“你的发言真精彩!”“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使教学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使激励性、鼓励性评价成为习惯化行为,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的、微小的行为关注上。口头评价时,特别注意保护“弱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要非常谨慎,让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我们还提倡即时口头评价与体态评价相结合,点点头,竖起大拇指,拍手鼓掌等,都能起到语言难于表达的效果。但是,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一味的表扬往往使得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成长。所以,不能认为“说好不说差”才是激励,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的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批评,学生所感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评价几次就会出现更多的好学生。以往的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价没有贯穿在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中,使其激励作用受到削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平凡教学中,我们应时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发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这样学生前进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经受挫折磨练,拓展成功内涵

由于多种因素甚至是某一次偶然因素的制约,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难免“栽跟头”,学生一直处于成功之中,没有经受过挫折磨练,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则很有可能一蹶不振,导致更多的失败。正确引导就是在学生受挫失败时,让他们懂得,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因而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到,面对失败只有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采取积极补救措施,才能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如:可以经常介绍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欧姆、法拉第、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奋斗史,让学生知道这些科学家们为了得到科学真谛,要经过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经历几十次、几百次的失败,但是他们没有灰心,最后的胜利属于他们。通过正确引导,列举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让学生成功体验对激励学生进步,培养学生成功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为师者教学方法中值得探讨的一个主题。实施成功体验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述只是我们在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和体会,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作更加深入的探讨。参考材料:

1.张林元.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常熟高专学报.2001(6).

2.王小新.浅淡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J〕.学科教育.2001(7).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篇7

一、在创设情境中体验角色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可以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生活环境、人生体验等实际, 创设一定的情境,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学习《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做自信的人”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遐想二十年后与老师的一次偶遇, 和老师畅谈毕业以后自己的经历, 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在提问学生时, 教师最好用成人的握手礼, 同时也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 如:某某同学, 新年好, 一晃, 这么多年过去了, 教师还依稀记得曾经你是一个比较调皮 (或者其他, 说出这个学生的特征) 的学生……从语言和肢体动作等方面创设情境,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这一刻自己是一个成人, 使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对自己的承诺有一种使命感, 对自己的话有一种责任感, 激励学生为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进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发现问题, 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

在学习《严也是一种爱》这一课“逆反心理有危害”, 如何更好地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时, 有部分同学提出, 如果实在不行的话, 就离家出走, 而且其中一个班级的一个同学正好在不久前离家出走过, 如果任由这种情绪滋生, 对学生对班级的隐患是无穷的。这让我很是担心, 于是专门于这一块内容进行辅导:你认为你爸爸好还是你妈对你好?因为无所顾忌, 学生非常热烈地讨论自己的父母。经过讨论他们认识到:中国的父母习惯于在日常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一个扮黑脸, 一个扮红脸, 并非对子女慈爱的一位一味爱子女, 而严厉的那一位就不爱自己的孩子了, 父母只是认为这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培育自己的孩子, 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走向独立, 走向成功。教师这时可以引导:你们在处理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时候, 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出发点, 以及他们的这一番苦心。教师接着再提示:设想一下, 离家出走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学生马上陷入深思:有同学提出, 流浪在外, 生活艰苦, 情感失落;即使回来以后不知如何面对昔日的好友、同学和老师, 如何面对其他同学异样的眼光等等。教师此时再次提示:你们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 做出任何的重大决策的时候, 设想一下最终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 你们能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三、在营造和谐氛围中体验自我

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来说,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容易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学习激情。而这些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伙伴”关系;第二, 要注意教学评价, 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

在课堂教学中, 我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平等的氛围,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大家都是平等的主体。同时, 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式诱导学生开展自评互判。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四、在分享成果中体验成功

展示成果,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使学生互相激励, 互相促进, 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往往能得出意料不到的答案, 从而拓展了思维, 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学习《爱在屋檐下》这一课中, 我要求学生在接下去的一周内做一件让父母欣慰、高兴甚至感激的事, 最后以书面形式上交, 同学之间要求相互探讨、相互监督。学生的想像真的超出我们做老师的意料。比如, 有一个学生自己买了一张奖状贴在厨房, 上面像模像样地写着:老爸在烹饪上做到色、香、味俱全, 为我们家做出很大的贡献, 特此给以奖励。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的高, 他们从中感受到了乐趣, 享受和骄傲。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等, 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篇8

关键词:初中思品 情感体验 促进健康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需要经其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培养新世纪的“四有人才”。

一、在创设情境中体验角色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可以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生活环境、人生体验等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学习《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做自信的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遐想二十年后与老师的一次偶遇,和老师畅谈毕业以后自己的经历,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在提问学生时,教师最好用成人的握手礼,同时也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如:某某同学,新年好,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教师还依稀记得曾经你是一个比较调皮(或者其他,说出这个学生的特征)的学生……从语言和肢体动作等方面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这一刻自己是一个成人,使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承诺有一种使命感,对自己的话有一种责任感,激励学生为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进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体验到学习的进步。

在学习《严也是一种爱》这一课“逆反心理有危害”,如何更好地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时,有部分同学提出,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离家出走,而且其中一个班级的一个同学正好在不久前离家出走过,如果任由这种情绪滋生,对学生对班级的隐患是无穷的。这让我很是担心,于是专门于这一块内容进行辅导:你认为你爸爸好还是你妈对你好?因为无所顾忌,学生非常热烈地讨论自己的父母。经过讨论他们认识到:中国的父母习惯于在日常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红脸,并非对子女慈爱的一位一味爱子女,而严厉的那一位就不爱自己的孩子了,父母只是认为这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培育自己的孩子,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走向独立,走向成功。教师这时可以引导:你们在处理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时候,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出发点,以及他们的这一番苦心。教师接着再提示:设想一下,离家出走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学生马上陷入深思:有同学提出,流浪在外,生活艰苦,情感失落;即使回来以后不知如何面对昔日的好友、同学和老师,如何面对其他同学异样的眼光等等。教师此时再次提示:你们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做出任何的重大决策的时候,设想一下最终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你们能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三、在营造和谐氛围中体验自我

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来说,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容易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学习激情。而这些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一、教师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伙伴”关系;第二,要注意教学评价,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平等的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大家都是平等的主体。同时,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式诱导学生开展自评互判。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四、在分享成果中体验成功

展示成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使学生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得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在学习《爱在屋檐下》这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在接下去的一周内做一件让父母欣慰、高兴甚至感激的事,最后以书面形式上交,同学之间要求相互探讨、相互监督。学生的想像真的超出我们做老师的意料。比如,有一个学生自己买了一张奖状贴在厨房,上面像模像样地写着:老爸在烹饪上做到色、香、味俱全,为我们家做出很大的贡献,特此给以奖励。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的高,他们从中感受到了乐趣,享受和骄傲。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伍新春 等,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篇9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江苏省句容市双语实验学校 洪薛(212400)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化,即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而在整个非智力因素活动中,情感因素担负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一、创设情境,培养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有波动性和感染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因而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表现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二、培养兴趣,调节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体系提出的:“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要求。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巩固后师继续问“你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呢?他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呢?”这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兴趣盎然的动手去猜想、验证。三、合作互动,激发情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长者,而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们在合作中探索、求知,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也能表达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去讨论、去实践,去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的看、自由的说、自信的做,不但很快概括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时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团结合作是成功的有效保证。这样,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之中,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准确的判断,能够更加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的目标。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的:“学生主动性发张的最高水平是能主动地、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这种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丰富个性的展现。四、联系生活,丰富情感数学教师应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谛。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后,可结合美化环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一次“美丽园圃的设计”,并计算其相关的绿带长度与花坛、草地的面积,让学生感受到可用数与形描述现实世界,获得对数学的“再创造”。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进行中,教师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经过情、知的多次交互作用,学生的情与理达到统一,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行为准则的同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效,让学生从成功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篇10

其次,婴幼儿学习母语的愿望非常强烈,学习活动连续不断。只要他们不睡觉,就会坚持学习他们所需要的话语,从不厌倦,从不踌躇,从不间断。但对于学生学习外语来说,他们就可能缺乏动力。因为据他们看来,外部世界距他们很遥远。他们视外语学科如其它学科一样,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考。关于学生用书,众多的严格控制性练习和不间断的测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学生有时感到教材枯燥乏味。再一点是当学生与操本族语的外国人交谈时,他们还需不时地使用母语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种英语加汉语的表达方式减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为学生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掌握一门外语。因此,英语教师应该而且必须经常地激励学生。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尽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安排一些语言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语言在课堂外仍然有用。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自己组织活动,从而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外语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用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纠正或不纠正他们所犯的语法和语音错误,而用正确语言反复重复学生已讲过的语句。通过这样的方式,受到激励的学生就一定能在语言学习上由初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第三,关于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母语干扰问题。众所周知,早期婴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他们在学习母语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他们可以极其自如地学习母语,练习讲话,并竭力把所听到的语句记忆下来。换言之,他们听到的不是人工语言,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然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自己的母语——汉语的结构和用法,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会不时地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结构一无所知,不做分析,凭借体验切题的内容就可学好。这时,老师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正确语句,使他们明白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

总之,语言是一种技能,而不是充满规则和公式的学术知识。人们知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和那些没有上过学的人可以用母语自由交谈,他们用母语思维用母语讲话,甚至在睡眠过程中也会练习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逐渐地掌握语言。学习语言的方式恰似日复一日的活动:苏醒、吃饭、行走、睡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需要学习各种规则而只需练习的技能。因此,学习语言不同于诸如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的学习。

二、语言学习的目的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虽然它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形式,但毫无疑问,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假如没有口头语言和后来的书面语言,我们就不可能创设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交往系统。可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语法或语音规则。纵观日常会话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你所需要的是信息,是根据语意表达自己和与人交际,而不需要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规则。即使本句的语调不正确,但问话是可以理解的,交际的目的也已达到。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语言为交际服务。假设你正在和你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交谈,突然他插话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谈这个问题,而应该……”。这时,你可能为朋友的这种不礼貌行为而生气。这是因为你在谈话时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不是说话的方式上。几乎没有人能既注重坦然的交谈又全神贯注于语言形式。谈话时,最重要的是表述清楚,谈话人和听话人能相互沟通。很少有人想让听话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结构上。因为使用语言的真正目的是创设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渠道,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获取某一信息,分享一个笑话,同记一个问题或解释某一程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

假如他们被限制在老师所教的内容和课本所介绍的知识的范围内,或仅仅依靠他们已学到的语法规则,他们如何对付如此繁纷复杂的世界。由此可断然地说,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且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才能学好语言。只有通过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学习者才会获得更多的东西。

三、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

婴幼儿学习母语时,并不在意语法,最关键的是要别人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一些成年人中的文盲,终生都不会分析句子。相反,他们都可以自如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在起初阶段,新事物在其脑海中几乎是一片空白,随后才有理性的分析。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在起始阶段,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与人交谈,这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许许多多的语法错误会随之而来。然而,这些错误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这时,老师应注意只要学生敢于用新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就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中学的一些老师担心,如果不及时纠正语言上的错误,势必会导致日后不能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于错误不加纠正,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纠正,至少在初学者模仿阶段时,不断进行纠正是不合时宜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并丧失信心。只要学生的交际能正常进行,老师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断地纠正语法错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积极性受到挫伤。

如果在全体同学面前纠正一位腼腆同学的错误,也许他就永远不会再开口讲英语了。如果一位学生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批满了红错号“×”,他一定会感到沮丧,并会对英语弃而不学。因此,更好的做法是能容忍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要因为语法上的错误而影响其进行正常交际。

一些习惯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中学老师认为,使用该教学法可以体现教学工作的有序性。他可讲完一个语言点再讲另一个语言点,而且可以从简到繁地讲。他可以教、可以练,可以测试,可以把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语法翻译法有很大缺陷,它对整体理解和交际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如下这个有趣的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担任外语教研组长的英语教师在应邀向带领学生在该校实习的外籍带队教师介绍该校情况时,面对几位美国同仁,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无论那几位外籍教师问什么,她的唯一答语只是“Yes”,“yes”,这使得几位外籍教师起初感到纳闷,继而感到生气,他们不能理解这位教师为什么只会不厌其烦地说“Yes”。这次谈话后,那位教师说,她根本听不懂几位外籍教师的问话。但可以肯定,如果他们把所说的话写下来,她可以分析他们所说的所有句子。

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许多句子从语法角度上去分析是不对的,但这些语句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语言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不需只重语法而忽视习惯用法。例如,“他很精神”这个句子,“精神”是名词,“很”是副词,按语法规则分析,名词前不能有副词,本句的正确说法应是“他很有精神”。然而,当人们讲到“他很精神”时,没人认为它是个错句。这是因为本句是约定俗成的,尽管它的词语搭配是错误的,但却可以被人理解,被人接受。因此,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分析和解释某些语言现象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只注重语法就只会浪费时间,而注重交际就会避免上述所讲问题的出现。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使用形式也不同。例如,中国人常问对方“你多大年纪了?”即使与对方刚刚相识,此话也无伤大雅。而对西方人,尤其是对于女士来说,是绝对忌讳的不礼貌问题。中国人在交谈时,常谈到工资收入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常谈话题,它甚至可以表明对对方生活的关切。而对西方人,这样的话题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非常讨厌对方问到自己的收入问题,因为这是个人的秘密,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谈这个问题。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供老师在课堂上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解释个别词句或语法结构上花费太多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第二语言的广泛接触。这样,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之前,就不会学到他们应学到的东西和应掌握的技能。即使他们在结束该课程学习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结构或语法规则,也会像一些现任中学英语教师那样,不会很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知道,交际是教授和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面对的是初学外语的学生。因此,摈弃传统的只重语法的教学方法,采取交际领先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在课内外大量操练交际技能是明智之举。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定会逐步掌握语法内容。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篇11

关键词:创设情境;情感体验;阅读;教学质量

课堂上,老师总希望看到学生由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课堂教学要有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成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中的人物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体验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把教学内容演变成具体、可感知的情境,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以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身临其境,顺利投入教学情境中。因此,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生命获得真切的体验。

2.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用符合情境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叙述事情的经过,勾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产生深刻的体验。例如,《假如》这课第一节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小树遭受寒风袭击的情景,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听老师轻轻地叙述:“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在教师的叙述中,学生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表演着,通过换位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要帮助小树的强烈愿望。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披文入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小树的关心、同情。这样和作者的情感也产生共鸣,自然产生想用马良的神笔来帮助小树的美好心愿。

二、重视朗读,在自读自悟中体验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悟文本,深入文本。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可以这样进行:

师:是啊,太阳火辣辣的,小鱼就要被活活地蒸干了。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很痛苦,很难过。

生:他们想回家。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这次就请你读出他们痛苦、难过、非常想回家的感情,先自己读自己的。

师:谁来读?(师指名读)

生:“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干死。”

师:我听出了一些痛苦。谁还想读?(生再读这句话)

师:痛苦加深了!谁还能再痛苦些?

……

(生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感知性的朗读开始,进而让学生想象小鱼的痛苦,再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反复读,学生通过朗读时语气的选择、语速的变更、语调的起伏、语音的高低变化等,就能在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拓展文本,在补白想象中体验

文本中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给学生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文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文本进行改编,二是对文本进行续写。例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以让学生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改编成一篇记叙文。不管是改编还是续写都是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拓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用一切情感因素,才能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活跃其情感因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5).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1).

上一篇: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下一篇:个人原因工厂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