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精选9篇)
计算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低,与一群女的学生相比有下滑趋势。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什么数学概念,运用什么定律,运用什么性质,运用什么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的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如学生在计算125╳88=125╳(80+8)=125╳80+125=10000+125=101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了。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经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二、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一)看清题
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粗心大意有时会把数看错,534看成543,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有时会把括号的位置看错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数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二)写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三)算仔细
计算中的错误有时也是因为学生计算马虎造成的,如把2╳3算成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再正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四)查认真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能力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是,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和验算,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检查和验算的方法(如逆运算、估算、再算一次等等),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要持之以恒。教师应不断总结,不断运用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数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性。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蒲峪九年制学校
张
俊
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如虎添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本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清晰具体的映象,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比如,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而利用多媒体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运用多媒体,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自主探索”,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为此,我十分重视运用多媒体正确评价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评价时的表情态度、语气构成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评价的反馈。所以,对学生主动发现,交流得好的,我除了运用传统教育媒体——语言和体态,对他们予以真心实意的评价外,还常常运用现代多媒体对其进行表扬。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而画的想象画,或自己设计的课文板书等。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将他们的作品显现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
改革,老生常谈的话题,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从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摘要:自主探索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优势,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技巧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19-01
阅读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本质是培养学生从教材中吸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本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英语技能的培训就是教授给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学指导明确提出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最低要求:不低于10万字。很明显,如果单纯依靠教材和讲堂教学提高中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一定要拓宽阅读范畴,加快阅读效率。经研究总结发现,锻炼和提高中学生阅读基本技能,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以课文为基石,从基础抓起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单词、句型和语法之后,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理解训练,最好从初二上学期之中的下半学期开始,每个星期设计一定量的阅读作品,让学生在课间阅读。材料深浅应与教材同步。经过阅读,中学生能从这些材料中汲取“信息”,累积经验,扩大知识面,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综合提高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中学生唯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改进阅读方式,培养阅读的兴趣,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阻碍阅读理解的起因可分为知识性障碍及非知识性障碍。知识性障碍包括:1. 语法;2.词汇;3.背景知识障碍。非知识性障碍包括:1.阅读技巧;2.心理障碍;3.阅读习惯;4.阅读速度。老师只有分别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存在哪方面的障碍,才可以有效的对症下药。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心脑快读(即默读)。
阅读时不可以发出声音。由于有声阅读相对于默读慢得多,阅读时一定要有限时训练,不要养成慢读的毛病。早有实验指出,读速快的人把握文章主题大意优于读速慢的人,只不过在细节方面比后者差一些。默读更有利于记忆力的提高。
2.文意群读。
中学生在开始阅读时,一般都比较喜欢逐字阅读,或用笔、手指等指着字阅读。但是这种方式会降低阅读速度,并且使读者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句上,而并非文章的思想内容中,因此将会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英语老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文章大意,使用句群阅读法,一眼能看五、六个词的意群或者句子,一目十行,对一些不相关的内容一带而过。整体把握,提高阅读效率。
3.整句理解。
初中学生阅读时往往会逐句理解意义。要克服这一不良习惯,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引导学生从阅读和理解词组扩展到以句子为阅读和理解的基本单位。
三、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新修订的大纲规定:初中生应能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期3%的题材熟悉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至70个单词。因此,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理解力和速度上有所突破。有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总是喜欢逐个单词去读,一碰到生词就逐个单词地翻阅词典,频繁地使用词典,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费了许多时间才读完,这既极不利于理解其中的信息内容,也不利于阅读能力和速度的提高。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生词率不少3%阅读材料中,一般读速为每分钟50—70 个单词,眼球转动和扫描单词速度要逐渐加快,对于不懂的单词词组要跳过,关键词根据上下文推出含义,或根据构词法猜出含义,读完全文后,必要时才去查词典。其次,要进行以语义为单位的阅读训练。短语和句子是表达完整思想的语义单位。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短语、句子的能力,循序渐进。再次,要提高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善于抓主题、抓结构,能跳过生词比较准确地理解全文大意和主旨。
四、适量的添加课外阅读练习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限时阅读训练。阅读材料难度应与课文相同或略低于课文,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短文较好,也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书信、通知、说明等应用性文字材料及相关图表。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猜测词义的练习。适量增加一些常用词汇,让学生根据英语构词法、上下文语境、语法点对词性、词义进行合理猜测对提高阅读理解力和速度有非常大的帮助。适当增加语言材料的量,巩固其语言实践的基础,使学生形成语感并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不过,应注意设计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 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从宏观上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从战略上看, 阅读教学要紧扣整体, 化零为整, 就大不就小, 宜粗不宜细。从实质上看, 读得懂, 然后才说( 输出) 得出,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总之, 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 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 要长抓狠抓, 而且要深抓重抓, 一抓到底。只有这样, 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题中有些材料,字面上的意思很普通,但深层却隐含着某种哲理。学生必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表达的中心思想。如果学生只知道它的字面意思,往往会对文章产生误解,甚至做错答案。其次,要带上问题去读材料,去找答案。初中阶段的题型,答案一般就在文章之中。平时我们老师自己出题,难度并不大,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答案,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总之,阅读训练应以提高学生理解力和速度为目标,主要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词句的意思和段落大意上。教师要讲授阅读技巧,不可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在适当扩大听与读的输入量的同时,促使学生言语技能和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真正做到把语言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交际任务之中,达到熟练运用英语的最终目的。
梁志勇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兴趣;习惯;算理;计算
在小学中,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计算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到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科学有效和合理,最关键的是研究学生在计算技能中出现的错误,挖掘其错误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技巧,结合实际,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本人经验,对小学生计算容易出错的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是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我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十分轻视,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其次是学生的思维定势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干扰。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的定势则可以阻碍知识的迁移。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75+25×4,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25×8。
然后是学生的短时记忆比较弱。人们所记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储存,在必要的时候也
需要及时的提取。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学生在计算125×8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测试,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上面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失分,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进行了探究,查找如何可以让学生减少或避免他们的计算失误。
(一)让学生知道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可见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莫过于计算教学。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要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我认为要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一定要上好,要在第一节计算课上就让学生把算理理解的清楚、明白。重要的地方用红笔标示一下。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记忆,从而可以避免太多的错误。
(三)计算教学应该有一节纠错课和一本纠错本。学生新学习一种计算方法之后,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但是大多时候还是由于算理不清楚造成的。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些错题积累起来,让学生分析、辨别这些出错的原因,从而及时的纠正他们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四)循序渐进的进行加强训练。计算教学还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它需要学生经常的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教师应该每天出4-6道计算题让学生练习。一是为了他们能够熟练计算,二是理解算理。
(五)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计算教学相比较其它方面教学,就
显得有些枯燥。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方面的教学,应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至于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求: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没有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2、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另外,教学中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3、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一些学生认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一般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让小学生充分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小学生能够乐于计算。加强小学生的口算练习,让口算成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突破口。培养小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生
计算能力
提高
重要性
正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小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会有直接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浅谈以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小学生充分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小学生明确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小学生明白学好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计算对于我们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对与我们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让小学生有着必须要学好计算的思想理念。
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小学生乐于计算
计算枯燥乏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改变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小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小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计算训练,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口算练习,让口算成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突破口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要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因此,我们一定要设法帮助小学生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影响,不稳定的特点,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口算要从低年级抓起,如一年级应使小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小学生在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的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并能根据乘法口诀正确的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为学习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
四、培养小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不仅能够节约计算时间,也能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
首先让小学生在计算时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不仅要小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更要让小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小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够把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从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其次让小学生灵活应用简便算法。简便计算是一个切实有效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方法。简便计算常常运用一定的运算定律,如进行加法计算时常会用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又常用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可以将一些计算由繁变简,由难变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大简便算法的教学力度。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重要性。有部分小学生计算能力不好。分析原因,不是基础的东西没有掌握,而是平时的习惯不行。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让小学生养成以下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对于计算题,有的小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的数字、符号,往往抄错。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特别要求小学生计算时充满信心,要有耐心,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决不罢休,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认真书写的习惯
计算教学应当要求小学生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尤其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只有书写认真,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
3、打草稿的习惯
有的小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小学生要有一本草稿簿,草稿上摆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小学生的草稿簿,表扬学习认真的小学生,促进小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4.认真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习惯。从平时作业和质量监测情况看,小学生漏做题目,审题不严,不会验算导致的无谓失分很多。为培养小学生的验算习惯,我要求小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验算。在计算时,要坚持做一步验算一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反复训练,这样随时验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计算教学方法,把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我们计算在工作中只要认真钻研,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论文撰写指导》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李延梅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8期
小学语文审美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学桂林山水,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的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二、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小学语文,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培养语感,又能得到美的熏陶。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桂林山水的诗,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一、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兴趣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这种能力的习得也需要一个过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从引发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兴趣开始。不少学生并不喜欢计算, 对于一些计算存有畏惧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 不仅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还很可能会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习得时的各种障碍。因此, 教师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 要让学生们喜欢计算, 这才能够给计算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兴趣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 趣味化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很的途径。计算课程如果是单一地讲授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对于知识的理解吸收程度也不高。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引入小游戏, 或者给学生们讲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很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吸收。
某次课堂上我给学生们讲了如下小故事:小熊不喜欢学习, 只想做生意, 于是在学校旁边开了个水果店。小兔和小猴是它的同学, 它们商量好, 要教训这个不爱上学的懒家伙。它们来到小熊的水果店。“桃子怎么卖呀?”小猴问。“第一筐里6元3公斤, 第二筐里6元2公斤。”小熊回答。小猴又说:“如果我从两筐里拿5公斤, 需要付你12元, 对吗?”小熊点点头。“那我全买下, 既然5公斤12元, 那两框各30公斤共60公斤就是12×12=144元, 对不对?”“正是, 正是。”小熊讲。于是小猴买了所有的桃子, 付了钱, 和小兔高兴地走了。晚上回到家, 小熊结账, 为什么怎么算都是亏本的?
大家在听这个故事时都非常专注, 故事讲完后, 我让大家来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不少学生都思考得非常认真。这个问题中小兔和小猴其实绕了一个小弯, 这个小弯学生们如果和小熊一样不够细致就会被糊弄, 而忽略两筐的价格其实是不对的。在故事情境中不仅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不少学生都慢慢理清思路, 找到正确的计算式, 帮小熊找到了问题所在。
二、夯实学生的数学基本功
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学生的计算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根本, 也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类运算技巧的前提。小学数学学习进入高年级后, 学生们接触到的运算公式以及运算技巧越来越多, 尤其是学到相关几何知识后, 也会有结合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题型出现。随着知识的不断累积, 许多学生都会出现将一些运算公式或运算规律弄混淆的状况, 或者在应用这些公式时出现各种问题或错误。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生对于基本功的掌握不够扎实, 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算能力时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口算训练在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 掌握有效的口算技能也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在口算训练时, 首先要求学生会算, 力求准确, 然后再来要求方法简便, 加快计算速度。在平时训练时, 可以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 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 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数学计算技巧的习得其实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给学生们设置更多的训练环节, 尤其是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计算基本功, 对于学生综合计算能力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三、多样化计算课程教学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计算水平, 多样化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计算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 不仅可以展开算法的训练、运算技能的训练, 还可以展开对于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的培养, 确保运算课程授课的高效性。
在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运算规律或运算技巧时, 很有必要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这些运算技巧, 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这些技巧娴熟地应用, 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例如, 在计算20×3时, 许多学生会这样总结算法:先不看0, 用2×3=6, 再在后面添上一个0。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算法时,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教师可以让学生摆小棒, 帮助他们理解算理。将小棒10根捆一捆, 为什么可以先算2×3呢?因为这里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 表示一个十。3个2捆是6捆, 因为一捆是10根, 也就是3个20是60, 所以一定要在后面添上一个0。当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这个算理时, 才能掌握这个运算技巧。教师应当有这样的意识, 应当让课程教学更为多元, 不仅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运算技巧, 还要让学生从原理上弄懂这些技巧的来由, 这样学生才能够熟练运用运算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61-02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在我从教的十多年中,教育模式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素质教育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得以飞跃式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毋庸置疑,这都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但是,通过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多了些新颖的、虚假的形式,却丢失了教育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培养。没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把关爱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情感基础
我国近代一位教育学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充满了他们对学生的真挚关怀,热切喜爱,只有关心学生、理解、尊重学生,才会使课堂充满爱的光泽,充满亲切、和谐的氛围。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亲切的互动交流,课中对学生的关爱,更加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由此可见,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我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始终。我们知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最佳时期就是小学阶段,而小学阶段中的最佳时机是起始年级。因此,在新生刚入学时,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应该养成的几种学习习惯:
1.整理习惯: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
2.遵守纪律习惯:要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打断,等别人说完以后再来发表意见。
3.书写习惯:写字姿势要正确、字体结构、大小、格式要合适等。
4.勤俭节约习惯:即不浪费作业本,没有写完的作业本不要扔了。
5.审题、检查习惯:拿到一道题,首先要认真读题,做题要细心,做完题后还要仔细检查。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学习质量就有效地提高了。
三、课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制定以及对学生的把握作为提高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前提
解读教材准确制定目标。课堂教学是从钻研教材开始的,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准确制定目标,准备才能充分,上课时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所以,教学中首先要理清知识脉络把好教材。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强,知识与知识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横向与纵向都有深刻的联系。只有通过钻研教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找准、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要领会编写意图,精心设计。对待数学课本要尊重教材。因为教材中每个例题的选择和每个习题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理性思考,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钻研教材时就要认真揣摩好这些编写意图,并根据需要对教材做一些增删和调整。另外,要研究思想方法,呈现新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它是数学编排体系的一条暗线。
四、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作为提高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手段
提高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一)结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自身知识的储备,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教学。
如教学“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时,在刚开始教学“十几减9”时,主要采用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十几减9”,大部分学生能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方法,并能有条理地完整表述理由。 (二)结合题组训练,多样化解决问题。
题组是规律性的题目,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些机遇,多让学生发现、总结规律。长期训练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第十一第三单元的探索规律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到以下方法:
方法一:28-8-1=20-1=19
方法二:18-9=9,10+9=19
方法三:20-9=11,10+8=19
方法四:9-8=1,20-1=19(倒着减,也正确,9比8多1个,就从20里面减去1个)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比较抽象。 这些方法都很实用,突出了巧、妙,对今后学习简便计算大有益处。因为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规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猜想,培养数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猜想能调动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又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猜想作为数学思维的一个极小组成部分,可以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
(四)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快乐中学习。
肢体语言如果运用得当,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这次培训中听许长青老师讲的教学“烙饼中的数学”时,老师的手当锅,学生的手当饼,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的过程,即形象又生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单一的讲饼的面数,烙饼的次数,烙饼的时间,学生就觉得复杂,枯燥无味,这样学生会失去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相反,采用游戏的办法,巧用肢体这一天然工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一身都是教学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资源,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数学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计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计算教学的顺序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和退位减法,能做100以内比较容易的加、减法.2.依靠实物计算有所减少。3.有些儿童能够部分地或完全摆脱实物计算,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他们的推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二年级学生在做乘法应用题时,有的能用连加法计算,有些采取另外一种加法是把人数作为相同数相加。
二、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 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三,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250×24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250×24=250×(20+4)=250×20+250=5000+250=5250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要轻易的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
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让学生在体验快乐,感受趣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内在的魅力,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来组织教学活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运用多种手段,体验学习过程
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以下三种教学形式:
(一)自主性学习形式:
1.让学生有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机会。例如我在教《通分》时,出示几组信息:面包的蛋白质含量是3/20、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
15、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是7/30,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几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比较、有的学生化成小数后再比较、有的学生把分子化成一样后再比较、有的学生用了通分的办法。因为这个比较用以前学的知识可以解决,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加工、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动口、动手的机会,能有成功的体验。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纵观现在的公开课、优质课,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等等学习形式花样百出,但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形式的教学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将是“个别优秀生的表演”,没有独立思考的体验将是“空体验”。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教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例举了很多百分数的实例,在学生已经有百分数的初步表象后,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数叫百分数?”当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发现大部分同学有自己的观点要阐述时,再提出新的要求:“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合作性学习形式:
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资源的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组内每个人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等优良品质。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我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我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尊重小组其他成员,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我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我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课时,因为知道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造性学习形式,创新
其实质是创造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是当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教学。
1.学情分层次,给学生创新机会。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只要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知识结构分层次,增强创新意识。所谓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加工创新之后,形成的认知结构。教学要求一般分为认识、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比如:认识一位小数,第一步认识零点几的小数,第二步认识几点几的小数,第三步学习一位小数的读、写。这样由浅入深,分层次安排,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知识依靠点、新知生长点、创新立足点,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
3.指导评价分层次,激励学生创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应视儿童的差异为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地指导评价,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比如分层指导对学困生要做到四优先:课堂提问优先、巡视辅导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注意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指导学生用抓旧知识、抓特征的方法去寻求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失败时,不责怪学生,要用信任的眼光和口气鼓励他们再试试,对有潜力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鼓励求异,让学生敢创新求异才能创新。
创新教学离不开教学民主、师生和谐与激励手段的有机配合。教学民主目的是发挥师生双方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讨论交流来解决,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毅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除了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制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讲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曾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丢番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可是他的生平却没有人知道,人们只能从他的碑文中大致推算他的年龄。他的碑文是这样写的:“他的生命的1/6是幸福童年,再活了生命的1/2,他长出了密密的胡须,又过了生命的1/7,他结婚了。5年后,他得了头胎儿子,可是儿子只活了父亲生命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又活了4年也与世长辞了。”同学们被这个生动而悲惨的故事吸引了。当我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世人,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活了多大岁数吗?”“能!”一种激动的感情油然而发,孩子们纷纷表示一定能算出丢番都爷爷的年龄。
三、注重体验,让学生获得成功。
《课标》中描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时用了“体验”这一动词,强调了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一、现象 在一节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复习课上,我共让8位学生上台板演,但结果让
人大跌眼镜:8位学生式子全部正确,但有7位学生的计算结果错了,而且这7位学生根本不是学困生,有些甚至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事后我与办公室的同事聊起了这件事,大家都有同感: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确差多了。在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研讨会时,与会的许多教师都谈到类似的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不仅仅是我所遇到的困难,或许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二、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四大基本能力之一鲜明地提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运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找出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三、调查
经过一个月的校内调查,在同事的协助下,我们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0.93”写成“0.98”;“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 -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四、对策 :我们根据以上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1.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2.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
3.优化策略,强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
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4.日常入手,培养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
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我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实现课堂科学性和新颖性。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巧设问题的情境,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进而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上述各个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
怎样写好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二、智慧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 ”,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平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多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料,能帮助我们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
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里,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那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那些更带有普片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可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后东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教师的职业需要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使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怎样写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数学随笔是数学日记的特殊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和潜能,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本文是笔者近几年来对数学随笔的研究的汇报,从对数学随笔的理解、内容、注意点、及意义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及体会。从而让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让老师和孩子们在随笔这样一个温馨的摇篮里共同茁壮成长。
一、数学随笔的诠释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与语文日记为榜样的数学日记逐渐火热起来,教师们都想通过数学日记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但由于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所以效果往往不理想。日记是指每天一记,但对于数学而言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写数学日记也是需要灵感的,有好的内容、题材,学生才有话可写,所以把数学日记词改成数学随笔,旨在写数学随想不受时间、不受任何规定的情况下有感而发,学生不因“日记”这个头疼的字眼而失去兴趣,对随笔这个新名词有所吸引,从而学生乐意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和潜能,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视野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数学随笔的内容
学生写数学方面的素材不是很多,所以教师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一些素材,但素材从何而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发现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写:
1、对某一道题的理解
这是最常用的素材,学生可就数学书上或课外书上的某一道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果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那就更有写的价值了。例如: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铺地锦”方法后,一位同学就在随笔中写道:“„铺地锦‟不仅仅适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也适用于任何位数乘任何位数,并把自己的试验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再如当学了“142857”这个神奇的数,一学生想到除1-6这几个数乘142857得数与1、4、2、8、5、7这几个数字有关,其余的数与它相乘是否有关呢?于是写下了一篇让我们大家都为之骄傲的好随笔。从一篇篇随笔中我们就能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不可估量的学习能力。
2、编一个数学童话
想象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会想象才会思考。而编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的捷径之路。编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最乐意主动去做的事情。为此,可以让学生把某一知识点编成一篇数学童话,在编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编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编的过程中温习了所学的知识点。例如:学生把0与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编成了《调皮的0》、把吨、千克、克三个质量单位编成了《质量家族中的一次争吵》、把周期问题编成了《小猴子过生日》等,这些童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愉悦的写作过程中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3、自己的心里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教师的之间不再那么亲密,或多或少有些隔阂,他们有着自己 的想法,数学随笔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敞开心扉的场所。所以随笔中学生可以把最近在数学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写下来,把自己最近存在的心理想法写下来,让老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消除他们的一切顾虑,在他们的学习上及时地进行帮助,在心灵上及时地进行抚慰。
4、生活中遇到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鼓励孩子及时地把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写到随笔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如:低年级可以写买卖的计算问题、中年级可以写生活中碰到的买彩票、摸奖等可能性的概率问题、高年级中的打折、利息等实际问题。当然,具体要根据各个年级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目的地去写,让学生把近来所学的知识点联系到生活实际,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这样学生就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5、读报后所思所想
目前针对孩子们看的数学类报刊杂志也特别多,所以可以就学生所看的内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就其一个内容进行续写或就其一道题目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如:一位学生看了《小学生数学报》上的童话故事《非洲历险记》,非常感兴趣,每次都续编故事,然后期待下一期的报纸,看编辑部的叔叔阿姨是否和他想得一样,虽然机会渺小,但从中他感受到了快乐。
6、学习小结
数学随笔还可以如同语文中的摘抄,把一个单元或一个时间段所学的知识点一一记录下来,写下近来学习的收获和感受。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这一单元后,写下了这样一篇随笔:近来我们学习了三角形这一单元,收获可真多,我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我的疑惑是既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什么桌子、椅子都做成三角形呢?这样的巩固复习是学生自发的,这样可爱的疑问是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方式还怕学生学不好数学,不喜欢数学吗?
三、写数学随笔的注意点
1、多看相关书籍
目前小学生数学编辑部越来越多,如《小学生数学报》、《小学数学》、《小学生学习报》等等,他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文化“点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陪着孩子一起看一些数学类的文章、知识,让他们从中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训练,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让他们从文中认识华罗庚、艾尔迪什等中外数学家,知道数学家们的学习经历,学习数学家们这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数学的博大和精深,得到情感的润泽和熏陶。
2、做到身先士卒
要让学生主动去写随笔,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好表率作用。作为新课程引导下的教师更应该多学、多看、多练笔,加强自己的理论、文化素养,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随笔记录下来,然后及时读给孩子们听,由于有了老师的引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也会模仿老师把自己一天所学的知识或疑惑记录下来,为师生共同成长搭建了平台。
3、做好辅导工作
让学生主动去写、去思、去想,关键之一是要及时做好辅导工作。对于一个新的事物,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让这颗好奇之心保质时间有多长,就取决于教师能否成为一个有一定容量、能及时调节温度的人。应从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心理等多方面做好辅导工作。对于一些初写者可以提供一种格式:
(1)近来数学课的内容:
(2)理解得最好的地方:
(3)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4)我的另类想法:
(5)举例(生活中的关于这一内容的数学问题):
4、及时表扬鼓励
学生体验到一次成功,就会激起他无数次想获得成功的愿望。所以我们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主动写时,应该及时采用加星或鼓励性语言加以肯定;当学生写得很进步时,应及时帮他打印,张贴于数学乐园中并组织投稿;当学生的作品发表时,应让他在全班进行范读,激起他们写随笔的积极性,从而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四、数学随笔的意义
数学随笔它是整合各学科的媒介,是联系生活的桥梁,是迸发创新的小屋,是敞开心扉的场所,是体验成功的乐园,是促进教学相长的纽带……对于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它至少还有以下几个作用:
1、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课标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让学生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接触初步的数学文化,对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撰写数学随笔是一种提升文化素养的手段。在撰写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魅力;在撰写中学生能认识中外的数学故事、数学名人、数学来源等;在撰写中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有效地培养;在撰写中学生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各方面获得和谐发展。
2、有效促进学生反思
伟大的数学家乔治波利来说过:“没有任何问题能解决得十全十美,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和钻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会提高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反思是学习数学的真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真谛的最好方法。而写数学随笔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反思能力。通过撰写随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走向教材,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再回顾这些随笔,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反省,这对于使学生看清自己过去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学习的总结,可以逐渐培养起对学习结果自我负责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承担学习任务的责任感。
3、丰富多样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随笔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随笔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而写数学随笔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数学随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随笔有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识字12-13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07-01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7-23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初高中的衔接07-17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22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