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2025-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精选12篇)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篇1

张彩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纲要》中提出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也是“学思并重”。

学思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明地说: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他重视在教学中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为思的基础,以思为学的途径,学思并重。学习和思考是基础和深入的关系,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能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是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能力。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等。通过学思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不仅是学好中小学各学科的需要,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做到学思结合?我认为首先要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的格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进行质疑;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主义。因此,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组内设立几个岗位。如: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当然视组员人数,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的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

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

“导入时合作激趣”、“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往往由教师一言概过,揭示新知。但如果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从对旧知的复习中发现问题,则显得形式上较活泼,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激发。

“新授中启发心智”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议、纠正错误。同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质疑问难,开拓创新。

“小结中评价提高”。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不仅让每一位学生回顾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教师就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去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投入热烈的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教师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来解答,学生都非常热心地介绍,因为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是真正读懂课文了。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沉思,时而疾笔如飞,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如,在进行“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时,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我设置问题情境: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说说你的折法。学生在独立未果的情况下,教师给予了恰到好处的点播,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然后又让学生折出一条直线截这两条平行直线,此时,课本上的三线八角基本图形跃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制作的图形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组进行了测量,还有的同学剪下了一个角,把他贴在和它同名的角上,以观察它们是否重合,用来验证这两个角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轻松松的学到了知识。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学生亲自参加实践,亲临其境地感受生活,要比教师重复讲解理解的更深刻,也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数学实验手段,为学生提供不断探索创新的条件。

数学新课程有新的理念,要让所有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让所有的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并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数学知识最初都产生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比如: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漂亮的五棱柱的纸盒,在做纸盒的过程中,感悟“展开与折叠”,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出所有棱柱的共同特性:

a、两底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b、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与侧面长方形的个数相等;

c、底面多边形的边长与相接侧面长方形的边长依次相等;

d、展开图中两底面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侧;

e、n棱柱有3n条棱,n条侧棱,(n+2)个面(n个侧面,2个底面)。

这些规律一旦总结出来,有关棱柱的展开与折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悟出数学的真谛,学习数学就会轻松愉快,就会体会到“数学好玩”。

又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针呢?我认为:

1、坚持“以学为主”不动摇

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思离散、知行脱节。其主要原因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不是主动自觉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压迫之下的“被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根本就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只是流水线的“得到信息——默记于心——按题索答——准备应试”,怎么能是实现“学思结合”?以学为主的课堂应是在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和研讨,质疑释疑,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思结合”的特点。问题是,教师如何智慧引领、组织积极思维下的学习活动,真正的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发展。

2、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篇2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们在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用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有效和高效, 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属于学生, 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许多英语教师经常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 也很认真, 为什么英语总学不好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很少有人能在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性学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反思的习惯, 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已经成为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高中英语语法课大多是“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 上课时教师直接把该语法项目的构成和公式教给学生, 再用大量的习题作为课后练习。而结果却往往是:学生刚学该语法项目时, 做有关的练习准确率相当高, 而过了一段时间后, 准确率大幅下降, 甚至将规律全部遗忘。长此以往, 学生也逐渐养成了“等现成”的学习习惯, 最后的局面也就成了:教师讲得很累———因为重复;学生一头雾水———因为盲目。

又是一年高三时, 又到了教师和学生都很忙碌的复习阶段。自参加工作以来, 我就一直在思考, 高三的语法复习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呢?我认为应该“学思结合”。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思结合”中的“思”即反思, 顾名思义, 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我国著名教授熊川武博士把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学的过程。反思性语法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反思调整、优化其教学行为来组织语法课堂教学;学生则反思自己语法学习过程, 从而自觉调整语法学习来构建自己的语法体系。在反思性语法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导统一的教学原则。具体而言, 就是在开展英语语法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学会学习”与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 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对语法的“教”和“学”效果进行反思, 力求将“教学相长”由观念变成现实。

想要实现语法复习课的有效和高效, 这里的“学思结合”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 并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一) 教师层面:备学生, 备环节, 备效果。

1. 课前。

(1) 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药备大纲、备教材、备教学目的、备教学内容、备教学重难点、备习题、备板书设计, 教师更要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对该语法项目的需求, 即哪里不会、为什么不会、解题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等。只有备好了学情才能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做到“有的放矢”。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和高考对该语法项目考查的重难点设计课前预习学案, 在设计过程中, 学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习题要精选且要做到习题梯度明显, 以完成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

2. 课中。

(1) 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作为语法课的切入点, 用科学而恰当的情境设计帮助学生积累语法意识的成功体验, 把机械的操练生动有趣化。 (2) 用“启发式”的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而不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用讨论的方式发现语法的规律;以“交流式”教学为主线, 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更多运用相关语法知识的机会,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印象, 从而在自己遣词造句时自觉按照这种规则来表达。 (3)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发现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思索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并适时调整。

3. 课后。

每一节课后及时进行反思, 坚持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内容、策略、途径等。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技巧,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学生主动参与的现象如何, 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如何, 问题的深度、难度、广度是否循序渐进, 启发式教学的活用, 知识回归生活的反馈, 等等。特别要反思师生情感沟通、人际理解、自我理解等课堂支持性氛围的营造。

(二) 学生层面:主动思考, 主动提问, 主动释疑。

1. 课前。

(1) 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过程的反思意识, 即让学生就课前自学的效果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自学中培养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语法复习的关键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该语法项目的规律, 科学而准确地运用到语言的综合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概念的梳理、基础习题的训练等。 (2) 要求学生对之前所学的语法内容进行反思与回忆, 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迁移, 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3) 学生应主动与教师交流, 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根据个人情况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意识, 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促进学生尽早进入自主反思阶段。

2. 课中。

(1) 课堂是学生温习旧知学习新知的最主要场所, 听课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时, 他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这时, 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 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 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发现并理解规律, 而不是生硬地“照搬照抄”语法公式或忙于记笔记而不加消化和理解。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和归纳总结才能真正学会语法。 (2) 倡导学生在“问中学”。提问要积极, 建立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提问的机制, 鼓励学生寻找问题;提问要及时, 引导学生在有疑问时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不要把问题留在课后;提问的方法要科学, 即先对自己的疑问进行回答, 如仍不能解决再提出来由小组讨论或由教师点拨, 避免有问题而没有思考过程的弊端出现。

3. 课后。

(1) 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 鼓励学生经常性的反思自己的课前预习和课上表现, 用纵向的眼光评价自己。 (2) 培养学生要在“用中学”, 任何知识必须有效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成为有效工具。在课后, 引导学生对当天的语法知识进行“互讲互测”, 因为考量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一个语法项目的主要体现就是学生能否用相关的理论解决具体的习题, 并说出个中原因。这样做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对该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与反思。这样可以促进新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巩固, 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 (3) 注重引导学生养成按阶段 (如每周末、每月) 整理语法笔记和整理回顾错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不仅可以从错题集中发现自己的语法薄弱点, 而且可以有重点地进行集中复习, 既能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 又能提高复习效率。同时,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错题集中发现学生的普遍问题, 进而为今后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

反思在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 由于英语语言词汇量丰富, 交际性强, 反思性学习能力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英语学习的质量。因此,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由被动反思转为主动反思, 由不会反思变成善于反思, 是高中英语教学的燃眉之急。学思结合可帮助我们将知识真正地内化给学生, 让学生用发现体悟的方法有效掌握语法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里, 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 反思性教学逐渐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 心理科学关于元认知理论, 以及批判性理论研究的兴起, 为反思性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反思性教学对教学研究的价值毋庸置疑, 然而对于枯燥乏味的英语语法教学, 反思性教学理论是否有助于学生们语法结构的掌握和理解, 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就反思性教学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积极意义进行剖析, 分析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法复习课,学思结合

参考文献

[1]雄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3]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10, (1) .

[4]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2) .

[5]张朝霞.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09硕士论文.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TEMP&FileName=2009257671.nh&filetitle=.

[6]Allen, J.P.B., et al.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Ellis, R.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结合社会生活 篇3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理念。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扩大了语文的外延,丰富了语文的含义,反映了生活与语文的本质联系。由应试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培养和丰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成为“生活语文”。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人才,怎能在改革开放中参与国际竟争?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又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盛行。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卖西瓜》中,写农民“老忠”家的遭遇:寄托全年希望的西瓜熟了,雨却无休止地下,买瓜的老板难觅,老忠只得忍痛签订了亏本的卖瓜合同。“到了摘瓜的时候,天气奇好,瓜价攀升”,“老忠闷声地抱瓜过秤,抱瓜上车”。“车开走了,老忠拿着钱,怎么也笑不起来”。作文最后一段只一句“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我读了这篇作文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与同事说,结尾这一问,简直是一个沉重的“天问”!是啊,“老忠”一家是我们周围,乃至整个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一个缩影。文章反映的社会问题太复杂了——农业经营方式问题、农产品市场问题、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写作的学生未必全考虑到这些,但其中的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同情弱者……的情怀,不正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吗?我将这篇作文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在评讲课中热情地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并高度地评价作者直面社会,积极思考的眼光。在学生中引起热烈的反应和良好的影响。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篇4

为建设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掀起全民读书热潮,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现制定2011年 防城港市红十字会“知行合一”全民读书活动方案。

一、“知行合一”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我们要把知行合一作为我们红十字人的行动指导思想以推动事业大向前发展。

二、“知行合一”读书活动的活动主题

把“人道、博爱、奉献”精神贯穿“知行合一”全民读书活动始终。

三、“知行合一”读书活动的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本项工作的开展

组长:林星副会长

副组长:林成坚副会长

成员:唐铭方、梁星作、傅俐敏、何全武

(二)在工作中落实“知行合一”读书活动的学思结合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述的是读书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惘,最终一无所得。这种人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会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无用的“书呆子”。同样,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的人,整天坐在屋里空想,不能通过读书验证自己的想法,这种人也会像神经病一样,十分危险,与事无益。只有学和思紧密结合,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这可能大多数同志都知道。但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145年来(1863年创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截至2007年12月,世界上共有国家红十字会186个,缔约国政府是194个,这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到现在已有104年的历史,防城港市红十字会成立于2001年,到现在也只有10年的历史。红十字运动在它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经过千千万万红十字人的打

拼和奋斗,世界爱好和平进步事业人士及广大志愿者不懈的努力,红十字组织已是国际三大组织之一(联合国、奥林匹克、红十字会)。百年的红十字会组织在各国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国作为政府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协助党和政府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推动和维护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通过思考和认真总结红十字运动的实践和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一种精神,称之为红十字精神,即“人道、博爱、奉献”。这种精神的弘扬,需要靠广大红十字工作者、爱好和平进步事业的人士和志愿者来推动。红十字精神进一步提升,即形成一种红十字文化,这就是“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红十字文化。

红十字会长期以来,为发扬人道主义宗旨,弘扬红十字精神,发展红十字文化,履行红十字职责;为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的境况,对危难人群实施扶危济困,帮助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协助政府做好人道救助领域的工作,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人民群众信得过的社会救助团体。

在每次自然灾害面前,红十字会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出紧急呼吁,发动社会募捐,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支援灾区重建。如抗击“非典”,募集款物;东南亚海啸,募集善款;汶川特大地震,红十字会系统募集款物千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救灾和重建,在国际国内灾害救助方面做出了红十字会应有的贡献。

(三)“知行合一”实践载体

把知行合一读书活动融入红十字“三救” “三献”之中,凸显人间大爱。三救:救助、救护、救援;三献:献血、献造干、献器官。

三救:

一是实施人道救助。对需要帮助的人实施人道救助。

二是开展救护培训,扩大掌握紧急救护知识的人群,力争培训5000人次。三是开展对受灾群众实施救援行动。

三献:

一是全面开展无偿献血宣传。

二是加大造血干细胞捐献力度,力争完成300人份任务。

三是今年适当时候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通过网站、当地网络宣传)。

1、把知行合一读书活动融入红十字项目建设之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加大力度向上争取资金实施澳大利亚减灾项目和贫困地区饮水项目。认真实施已经落

实经费的项目,把项目建成放心工程、廉政工程。

2、把知行合一读书活动融入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之中,让困难家庭感受党的温暖。“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是红十字会开展人道救助工作的品牌项目,十多年来,我市红十字会每年都从上级红会和募捐专款中拨出专款购置米、油、棉被等生活用品,送到贫困百姓手中,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红十字会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5

通过看视频的学习,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篇6

一谈起职业学校,人们就会与“学生差、学校乱、没出路”相联系。这也难怪,在现行教育体制和传统思维观念的双重影响下,上一流中学、考名牌大学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上进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而对于那些就读于职业院校的孩子,人们往往认为是“异类”。很多孩子因此受到家长、亲友的冷嘲热讽,自暴自弃,即使进入了职业学校,也是能混则混,给学校添加了诸多困难,更不要说学到真本领了。其实,据笔者观察,职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情况普遍不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学业荒废,并非其智商有问题,而是由于家长疏于引导、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等多重因素所致。职业院校,是一所大熔炉,不仅仅肩负着传播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的任务,更加承担着让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信心、生活信心、做人信心的重要使命,作为职校教师,我们有很多课题需要认真研究。

在职校教学当中,很多教师认为:职业学校,把技能教育做好就行,语文教育走走形式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一大误区。职中阶段是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主要职能是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因此,语文课作为“塑造人格”的重要内容,必须抓紧抓好。目前,我省职校的语文教材经过两轮改革,形成了现在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试用教材和试行大纲,试行大纲的某些理念与普通中学新课标非常接近,这充分说明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职校语文教育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要把职校语文工作做好,需要注重三个要点:

一、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但是不能拘泥于形式

在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痼疾,尤其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不可否认,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最好的情况是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不出现任何纰漏。结果,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案是什么,它不过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而已,它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记得笔者刚从事教学的时候,也是按照大纲的规定,做好“八股文”,教案是越来越工整、越来越规矩,教学却是越来越模式、越来越僵化。后来索性脱离教案,天马行空、自行发挥,反而收到不错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很多时候是被自己编织的绳子给困住了。要改变这种情况,不妨把课堂看成一个大舞台,把教学看做一出舞台剧,学生是主角,尽情演出,教师退而次,甘当评论者。比如,有这样一节课——公文写作。教学大纲上的目标很简单,用两个课时的时间,使学生掌握通知、公告、信函这三种常见公文的格式和写法。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考,一个一个讲,什么眉头、标题、落款等等,时间很紧迫,而且学生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先花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同学们不看书,自己写三份完整的通知、公告和信函,对象没有限制,可以是写给家长、朋友、同学、甚至是女朋友的。然后集中回收,互相传阅,彼此给对方挑毛病,说明自己心目中的公文应该怎么写,对方的写法有什么问题。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虽然也有一些比较“出格”的,我却把它当成“开心果”和“调节器”,煞有介事地品头论足一番,既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也保证了学生们印象深刻。在期终考试中,我们班没有一个学生在公文的格式上出现问题,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形式使老师心情舒畅、劲头十足。

二、紧紧围绕语文这个中心。但是不能弱化语言

语文,一为“语”,二为“文”,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我们都知道,就是一个人的文字功底和文化素质、大多指的是写作能力,看你这个人有没有才气。语,说白了,就是说话。可别小看了说话,这可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课本《现代话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工具。”笔者要再加上一点——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首先体现在语言差异上。语言在造就民族性格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翻开历史,伟人大多数口才好,思维敏捷,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工作中,笔者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多读、多写,更重要的是要多说。怎么说,其实很简单,找个主题,畅所欲言,可以说;模拟情景、角色扮演,也可以说。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我专门抽出一节改为说话课。学生可以讲故事、可以朗诵诗歌、也可以即兴发挥,说说发生在身边的有趣的事情。但是,这个说,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定要请学生走上讲台,对着大家说,你是主角,其他人都是你的听众。可别小看了这个说,很多学生因为它自卑自闭,性格发生了扭曲。我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加上升学考试不得志,进入职校后比较孤僻,表现一直不太好。后来,我就从她的不爱说话这个问题人手,鼓励她说、甚至要求她说,刚开始,她比较抵制,但是到了后来,语言也流利了、口齿也清楚了,思维也敏捷了,更重要的是一自信心增强了。后来,这个学生毕业后进人了一家旅游公司工作,没出几年就自己单干了。所以,我一直要求学生大胆说,其实,不管是职校学生,还是普校学生,练就一副好口才是重要的生存和发展技能。

三、紧紧围绕育能这个中心,但是不能忽视了育德

育能,就是传授知识要点,比如传授技能、传授武艺等,都属于宏观层面上的育能。育德,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更进一步讲,是传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或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堂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方面是无法替代的。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教材,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精心研究编纂的,系统性、知识性、针对性都很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传授给人们一种信息,一种乐观的、敢于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一套大餐,如果只尝“味道”,却忽视了“营养”,那就达不到编者的初衷了。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智、德两者的相结合。比如,教材中有不少人物传记,他们往往是家庭条件差,通过后天努力取得伟大成就。教学内容结束后,我总要组织学生中展开大讨论,评价这个人为什么成功、有的时候甚至举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有一次,一名学生因私事偷偷翻出墙头,被保卫处查到。在班务会上,我并没有对他加以斥责,也没有让他写检查报告。而是在作文课上讲了一则小故事,就是围绕着那名学生所犯的错误,却不当众指明,并要求同学们评论,大家踊跃发言,当事者自然心中有数,从未再犯。再比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中,教师们习惯于强调辞藻和意境,我却要求学生们回忆自己是否有夜晚在某一场景的特别感受,然后再请他们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受,与己相比较而形成情感呼应。仔细剖析作者的精神状态,用心去品味作者的心灵感触,去体会作者的纯洁品质。每天清晨,我总要在黑板上抄一段励志诗文,并和学生们一起大声朗读,说明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样的千古佳句的,请同学们感同身受。年终,我不要学生们送什么贺卡、礼物,只要求他们每人写一首诗歌,没有题目限制、没有格式限制、没有长短限制,但是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笔者一直教导学生:你可以“智差”,但绝不可以“德弱”,而且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一点一滴,学生的精神境界、处世态度肯定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思想工作要注重三个结合 篇7

大环境与小环境

企业是社会的,社会大环境必然影响企业小环境。离开社会大环境来谈企业小环境那是不可能的。企业小环境必须适应社会大环境、跟上社会前进步伐,企业才能有所作为和发展。当前,在社会大环境下,企业由于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及信息渠道等五个多样化的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复杂性已远非昔比,这是大势所趋的社会观念大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内部由于员工所受到的教育不同、岗位不同、待遇不同,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作风也不尽然相同,由此形成具体的观念小环境。既然社会大环境会影响企业小环境,而企业环境小的现实状况又恰恰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大环境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员工的思想就会出问题与矛盾。要解决这种思想问题,决不要只就问题现象面去解决问题,而要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联系的方法,就是要认识大环境、理解大环境,从而自觉适应大环境。对宏观有了把握,员工才能端正自己在企业小环境下所产生的思想认识,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

大文化与小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已成化为当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与内容。然而企业文化毕竟是在企业自身积累成长起来的文化,它既包容了企业文化带共性的成分,更体现着企业文化鲜明个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企业文化把“大文化”与“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企业文化既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企业特点。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共性上必须体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反映新时代的先进文化。这是“大文化”赋予企业文化的社会使命。而千差万别的企业“小文化’,则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情况传承美好的本企业文化精髓、构建符合现代需要的先进企业文化。这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于改制重组甚至被兼并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在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上要注意吸纳优良的传统,决不要一概否定。二是对于优势企业要注意“两眼向外”看世界,注意吸纳世界上强势企业的优秀成果与经验,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三是企业文化一定要注意群众性,员工对此的认可程度将取决于企业文化的成败。当然认可并不是最终目的,那只是前提条件,重要的是让员工坚定不移地执行,最终获取良好效果。

大利益与小利益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篇8

自学能力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中,切实抓好以下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学不好英语,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尽快使学生养成静听别人读英语的习惯和模仿录音自学的习惯,养成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问的习惯。这些习惯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培养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

教学中,通过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48个音素,对发音规律、语调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能科学地从音到形“记忆”单词,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单词的拼法和发音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拼音规则,将对知识的掌握转化为拼读能力。课堂上,教师可布置学生先拼读,听录音给生词注音,反复模仿录音,纠正自己的读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读音规则、拼读技巧和基本语调,能较规范和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词能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必须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预习提纲,并指导预习方法。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能拼读生词,了解并记忆词性和词义;通过听录音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找出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和练习,听课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二、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有声的,没有口语就没有书面语,说与听同时并存,相互作用。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坚持以听说为主,是培养运用英语能力的良好开端和基本保证。

1、结合语言知识学习引导听说训练。

教学中,不要单独依赖课文,应多选一些听力材料训练学生听力,听后作检查性练习,并注意利用听力材料开展说的训练。对每篇听力材料要随录音朗读回答理解性问题,还要在语言活动小组和全班范围内针对新学语言材料进行会话、表演等,使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服务。

2、运用语言技能训练促进听说训练。

教学中,可适当建立语言活动小组,活动内容为报告出勤、天气、问候、告别、感谢、应答、道歉、打电话、问路等强化口语的一系列训练,并要鼓励每位同学消除紧张惧怕的心理,人人参与训练。

3、将培养交际能力融入听说训练。

首先进行机械操练,熟悉范句后,逐渐加快速度;其次进行问答、造句等较为复杂的语言操作;最后再结合实际组织口头交际训练。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由浅入深、先短后长,从直观到抽象,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这种训练持之以恒后,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新的场合中重新组织、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达到见景生情、脱口而出、能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能力,一个习惯,两者缺一不可。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

从课前预习到上课,再到课后复习,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阅读实践,而阅读实践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在学生一系列的阅读实践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阅读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听、说、写的能力。

2、开展导读训练。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以及阅读技巧,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英语书籍,内容要精心选择,要由浅入深。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一些内容精而短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通过练习检查理解情况。只要长期坚持阅读,日积月累,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就会逐渐形成,综合阅读能力将会明显提高。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篇9

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是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所谓的“通性通法”就是有着普遍性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最高层次的概括与提炼,近几年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切实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在新课程中强化通性通法教学,淡化特殊技巧用于的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删减了繁琐的计算(或改为用计算器计算),淡化了人为技巧化的难题,突出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在旧大纲的考察中对于一些特殊殊技巧解答问题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这类题目学生得分率较低。技巧性问题难度大,应用面窄,适合于数学竞赛,并不适合用于高考,对于特殊技巧,老师不补充或学生课外作业阅读未见过做过,想在考场这一特定环境内创造出来是不可能的,如果试题中常出现特殊技巧性问题,必定引起教师补充讲授各种解题技巧及技巧性强的数学题,加重教师学生的负担,导致题海战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社会要求我们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科学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对数学技巧的要求,综合上述原因,“淡化特技”成为高考数学命题的必然选择。

新课标对于“技巧”的要求明显淡化,在《课标》中涉及“技巧”的要求很少,对于必修部分的要求主要有:

1.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关于娇俏性的要求为:“应删减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教学建议》中“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再次作了上面同样的要求论述。

2.必修课程中的描述为:“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3.必修1的“说明与建议”中:“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讨论函数性质时出现过于烦琐的技巧训练,避免人为地编制一些求定义域和值域的偏题。”

4.对于泵等式中的要求是“利用代数恒等变换以及放大、缩小方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例如,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等,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一些前人为我们创造的技巧,对于专门从事某些数学领域研究的人们掌握这些技巧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对大多数学习不等式的人来说,常常很难从这些复杂的代数恒等变换中看到数学的本质,对他们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这些数学不等式的数学思想和背景。所以,本专题尽力使用几何或其他方法来证明这些不等式,使学生较好容易地理解这些不等式以及证明的数学思想,不对恒等变换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技巧做更多的要求。”

5在评价建议中要求“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P)中述:“评价要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把握,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以及复杂技巧。”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课标在理念上是淡化特技的,要求删减人为技巧的难题,在第三部分对许多具体数学内容(例如:求定义域、值域,复数,计数原理,不等式,数学归纳法等)都提出了避免出现繁琐的技巧性过高的数学问题。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篇10

关键词:基础英语;学思结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3年度重点课题《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英语教学中学生学思结合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张凤;课题编号:WYZD13043。

学习究其根源就是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毋庸置疑。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思结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早在2010年3月8日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曾说过:“关于素质教育,我非常重视提倡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也提到“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从而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及学习方法至关重要。然而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更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历来忽视。基础英语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现状堪忧。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导致的学思脱离正是其症结所在。

在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中,能做到学思结合的学生寥寥无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凡是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利于实现学思结合,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对于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要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入手。在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教学环境资源,把学思结合原则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做到备课中有思考,课堂上有落实,课程后有追踪。

在基础英语课堂上,教师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要重视赏识学生个体,让学生随时随地“动”起来,鼓励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所有课程内容,不盲从,敢质疑。比如在基础英语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Say Yes这一课的教学中,课文内容很贴近日常生活,教师要首先鼓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呈现出来,将篇章学习立体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很多学生将主题理解为对丈夫与妻子等人与人关系、黑人与白人等种族与种族的共融问题的探讨。无论学生的答案如何,教师要坚持只补充、引导、总结,但不要说此对彼错。对文章反映出的种族主义者及潜在种族主义者的存在不要指责,启发学生自我探究,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黑人将如何的问题。这样产生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对或错的结论给予,从而完成教学中对学生学思结合的训练。

在基础英语课堂之外,教师应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所学课程内容为依托,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新方法。教师要深化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把学生的课外实践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并在考试中增加考核学生思维能力的命题,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比如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The Man in the Water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对文章中所提及的1982年美国空难的相关内容的了解,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两三分钟内完成介绍,对个人及小组表现打分并计入学科平时总评成绩。同时,教师要结合目前灾害频发、人祸多现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面前,我们该如何抉择。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话题内容,如小悦悦事件、“医保”大叔串红、东北大婶与外国小伙纠纷等,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愿,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着眼于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其重组所获得的信息,从而建构出新的经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Quick Fix Society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章所论及的美国成为寻求速成的社会的原因学习和分析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许学生所思天马行空,比如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现状、比如祖辈与我们生活节奏的差异、比如在这样的社会中的诉求与应对、比如宅男宅女、比如速配婚姻等等,无论学生的思维多么不着边际,教师要始终以鼓励和赏识的态度对待,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信息重组,找到最贴近文章主旨的内容,并以此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教学的内容,达到学习与思考的完美结合。

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实践环节中,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将有效学习与理性思考融合起来,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实现学生学思结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学思结合不仅对基础英语等英语主干课程内容学习有重要作用,更对其整体英语语言学习及自身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达成既定学习目标的同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并最终实现学生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Brown, H.D.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车林花.A Study on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College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D].江西师范大学, 2007

[3]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4]王虹.注重学思结合,实现语法复习课的有效与高效[J].考试周刊,2011

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 篇11

1、身体素质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7年通过对学生进行50米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位体前屈、50米X 8往返跑,800米跑和1000米跑的测试与研究表明,男女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增长期。男生各项素质指标的高峰,除速度(50米跑)7—8岁出现外,其它指标均在12--16岁期间出现;女生各项素质指标,除城市女生的柔韧性外,其它素质高峰期出现在7—9岁。柔韧和耐力素质到18—19岁又出现高峰。一般说,到19岁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都进入下降期。

2、在身体素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的快时期,而且还有一个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一般说来,在身体形态突增期1—2年后,即出现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由于男女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所以身体素质的敏感期也不相同。

3、各种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在不受外界教学刀训练因素影响的自然增长情况下*、男生从小学大学的全过程中,速度、灵敏、速度耐力和腰腹力量增长领先;其下肢爆发力;增长稍缓慢的是臂肌静力性力量耐

古诗教学要注重诗性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诗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51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注重古诗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美读,飞扬诗情

(一)读节奏

通过朗读,学生能把握古诗的节奏,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仄音调的差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有的古诗节奏明快跳跃,表现了激动、紧张、欢快的情感;有的古诗节奏缓慢绵长,表现的是一种忧郁、怀念、哀伤以及沉痛的感觉。学生在朗读不同古诗的时候需要注重不同的节奏。例如,在朗读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这首古诗的时候,就需要用一种欢快、明朗的语气,这样才能将那种活泼、惬意、调皮的情感表现出来。

(二)读诗韵

古诗的韵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美的氛围,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古诗。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时候,就可以将古筝乐曲引入课堂,表现出那种云雾弥漫、树影婆娑的境界。

(三)读诗情

所谓“诗言志”,就是说诗句中赋予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只有了解诗句中的思想感情、意境感悟,才是真正理解诗歌。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这首古诗不仅仅是描写石灰,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者那种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

二、补白,放大诗境

(一)补画面

古诗中经典的修辞手法就是巧用留白。学生在理解古诗时需要对其进行补白。而在补充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呈现出不同的画面。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这首诗呈现出来。

(二)放大画面

学生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可以对古诗中的画面进行放大,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古诗。例如,《书湖阴先生壁》一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根据诗句所营造的情境来说一说在画面中还可能有哪些内容。有的学生说还可能有飞舞的蜜蜂、绿油油的稻田,田里有成群的蝌蚪,还有飞翔的鸟儿。通过这样的画面拓展,学生就能体会到诗句中清新、舒适的田园风光。

(三)补情节

古诗中为了给读者留下悬念,有时候会将一些内容省略,欣赏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对情节进行补充。例如,《游园不值》一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整个画面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通过景物视角的变动,就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古诗中作者的神态、态度等进行补充,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

三、赏景,捕捉诗心

(一)以诗人之眼观物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欣赏的时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这样才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而这需要对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例如,《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临死前对儿子的叮嘱也是要收复中原。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就能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揣摩诗人的构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句,揣摩诗人的构思,了解诗人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诗句。例如,《墨梅》这首古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这四句诗不仅表现了梅花的清香、淡雅的气质,更主要是通过墨梅体现了诗人高雅、淡泊名利的情怀。

(三)问一问诗人的态度

尽管说“诗无达诂”,但是在对古诗进行欣赏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去问问诗人的态度。例如,《江南春》这首古诗中有这样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单纯是描写江南的美景的,实则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了解佛寺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寓意,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到作者那种感慨历史的情感。

综上所述,古诗能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启迪。在欣赏古诗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从诗性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理解古诗的精髓。

上一篇:班干部自我反思下一篇:学习贯彻党章主题月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