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二》教学反思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负数二》教学反思(通用12篇)

《认识负数二》教学反思 篇1

(二)1

教学反思

吸取了第一课时的教训,课前精心准备了例3例4的教学投影图,教学思路比第一课时清晰了。学生填写数轴前,我县引导学生认识了一下数轴,知道0的左边是负数,右边是正数,并且能够从0开始依次向左读出负数,向右读出正数。此时我又拓展了一下,提问:“从0开始读正数的时候能读完吗?读负数呢?”从而使学生明白负数也是无穷无尽的,没有最小的数。另外在观察数轴时,学生也发现不论是正数还是负数,离0越近数字越大,离0越远数字越小。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负数,教材对于负数的大小也没做要求,因此,我没有进一步说明:负数中,虽然离0越远数字越大,但数值的大小是越来越小的。学生在做《自主学习当堂反馈》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数轴上的数离0越远这个数越大。”许多同学认为是对的,甚至于家长争论了起来。虽然这道题超纲了,但在课堂上既然学生们发现了数轴上数的排列规律,那么我想我应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大小特点。

明天上新课前,先评讲家作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负数的大小问题。

《认识负数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 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

2.学生在活动中能正确区分正数和负数, 知道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3.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 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4.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 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前2.左3.起立

下面要加大点难度了, 仔细听, 看谁反应最快。

1.蛋糕店今年九月份赚了2000元。2.妈妈在银行存入了3000元。3.我向南走了100米。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 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 今天, 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创设情景, 初知正负数

1. 情景引入。

(1) 师:请同学们拿出记录表, 听清老师说的话, 用最简捷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 (师叙述, 生记录。)

(1) 1路公共汽车在定安实验中学站上来8位乘客, 到定安一小站下去12位乘客。

(2) 水面上10米, 水面下5米。

(3) 小刚家, 四月份收入6000元, 四月份支出5000元

(2) 汇报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用↑↓符号表示、+、—……

(3) 认识正、负数。

师:像第一行的数叫正数, “+2”这个数读作正2, “+”这个符号叫正号。 (板书:正数、+2、正号)

师:第二行的数叫负数, “-2”谁来读一读?“-”是负号。 (板书:负数、-2、负号)

师:正号、负号和以前学的加减号写法相同, 但表示的意义却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 (板书课题)

2. 快速抢读, 并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36是什么数?介绍:写正数时, 正号可写出, 也可省略不写, 写出正号的, 一定要读出“正”字, 省略正号的, “正”字也省略不读。

师:负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写负数时, 一定要写出负号, 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二、联系生活, 再识正负数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 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正好相反) 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4℃) -4℃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师:在读出刚才的温度时, 要注意看清什么? (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小结:要找准0℃, 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 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 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刚才这些资料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温差。可是在我国的有些地区, 它在同一天内, 也会产生较大的温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 这是对我国海拔最低的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形象描述。在那里, 9月份清晨的最低气温经常下降到0℃以下, 中午的最高气温又经常上升到40℃以上, 一天中忽而炎炎烈日, 转而疾风飘雪, 令人难以琢磨。那新疆吐鲁番盆地如此奇特的气温现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那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到底是多少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海拔高度图。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上面这句话。

师:什么是海平面呢?请看资料介绍:

海平面, 顾名思义, 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高度上, 又叫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 都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 任何海拔标高, 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师:你们看, 这就是海平面。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 可以记作什么?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可以记作什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 我们以海平面为基准, 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 通常称为海拔8848米, 可以记作+8848米。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 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 可记作-155米。

师小结:看来, 用这样的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如果要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海平面, 你认为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3. 练一练

(1) 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那你们看, 下面这两个地区的海拔高度, 你们会表示吗?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2) 从下面这个数据当中, 你能不能判断出它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 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三、归纳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1. 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师:我们也来写几个正数和负数

先读一读, 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 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2. 提问:

(1) 0为什么不写? (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2) 观察这些正数, 你发现了什么? (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3) 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 (负数要小于0, 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归纳: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链接生活, 应用正负数

今天, 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 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 表示海拔高度。

通常, 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 五岳之首泰山海拔比海平面高1532米, 可以记作_______;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最深处海拔比海平面低11034米, 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

2. 表示温度。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 记作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 记作_______℃。

3. (出示电梯按钮图) 小红的家在五楼, 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 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 存折 (课件展示)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意思?

5.“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五、多媒体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师:正负数真是无所不在,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负数的历史。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师: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六、归纳梳理, 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负数, 你们有什么新收获, 给同学们分享, 好吗?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好样的, 都有一个聪明脑袋。请同学们课后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量, 下节课共同交流。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篇3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学生了解了自然数之后,应该对数有着更全面的认识。生活中经常运用到负数,掌握负数对学生认知生活事物有帮助作用。我以生活事例为引导,让学生认识与掌握负数,如海拔的高度与气温。首先通过生活事物的举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部分负数,接着通过具体事例进行总结,然后推及负数的知识,掌握负数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应该联系生活情境,将生活中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负数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学习好负数对处理生活问题有着很大帮助。课堂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学生学习时感到非常亲切,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容易,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疑惑,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魅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利用生活情境进行负数的初步认识,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正确辨认出并写出负数,明确负数在生活中的相关意义,并且知道0非负非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认识负数的基础上,进行背景知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负数的一些历史小知识。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明确“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负数。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话,并且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但是一定要用数学方式记录。

①出租车首先接了3名乘客,然后到了目的地下了2名乘客。

②本校五年级学生转进来50人,转出去20人。

③小名利用暑假兼职赚了1000元,又花掉了500元。

(设计意图:对于生活中的细微事物学生更感兴趣,记录积极性比较高,而且记录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生活情境联想,想到生活中其他相关内容。记录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课堂效率比较高。)

(2)认识正、负数。

师:这个数怎么读,如何表达这个数呢?如果要加上一个符号应该是什么号呢?

师:这个是+2,读正2,但是这个-2怎么读呢?你们知道数学意义是什么呢?

师:这些符号是不是与加减号写法一样呢?意义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有区别,那么区别是什么,负号的意义是什么?

2.快速抢读,并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66、-100、+7.8、-36(同时贴在黑板相应位置)

师:36是什么数呢?如果让你加一个符号是什么符号呢?是正号,符号省略是可以的,并且读数的时候是可以省略的。

师:正号可以省略,那么负号呢?负号是不能省略的,而且读数时还要将负号读出来,一定要区分这点。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负数首先需要学习如何读负数,其次还需要正确书写并且辨别什么是负数,这都是基础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进行拓展提升,否则小学生会跟不上教师步伐,学习效率比较低。读写时可以多方面训练,增强学生对符号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

(二)联系生活,体验负数。

1.学习例1。

(1)情景呈现。

师: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上完一节体育课之后特别热,然后争相买冷饮(这时候老师可以展示出现在的温度:30度。),然后展示学生去小店的情形,接着展示冷饮(显示0度),这些冷饮是从-23℃的冰库中运出来的。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件中感到生活气息的同时,了解生活中的负数运用。)

(2)师:这三种温度哪个最高,哪个最低呢?排序有什么规律呢?如果在30度的天气中,让你们上体育课会有什么感觉呢?在零下5度的气温中上体育课又是什么感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了解负数,对负数的理解加深。)

(3)师:温度的临界点在哪里,是0℃,那么数学中负数与正数的临界点同样是0。

小结:明白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并且通过温度的0度推理出数学中的0的具体意义。

(三)抽象概念,掌握负数。

1.用学习过的负数知识写出海拔高度。(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观察以下湖的具体位置,了解低于海平面与高于海平面的意义,并且尝试用负数进行记录。

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里海低于海平面28米。

2.如果记录男生做俯卧撑,以10个为一个标准,不足十个用负数记录,能够写出学生分别做了多少俯卧撑么?

张明:+5;李明+6;小刚-3;张洪-1;胡文0。

(设计意图:再次采用生活例题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意识到负数的具体应用。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实际生活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探索。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信心。)

七、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具体负数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今后学习中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数的知识。认识负数,也就学会分辨出相反意义量的关系。

八、作业

1.搜集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数据。

2.课后练习1—3题。

九、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 篇4

《认识负数》以往安排在中学阶段进行教学,新课程改编后,作为了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堂数学课,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源之于生活,悟之于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际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使他们乐学、善学。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资源,又和生活紧密联系,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熟悉而又有趣的数学活动。

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感受新知。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置于真实的活动背景之中,在活动中得到知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课的开始从“说反话”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建立了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意识,自然而然引入新知。

2、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认识新知。

在数学资源的选择上,做到了将学生熟知、常见的经验和物品引入课堂,让学生以这些经验、物品为载体,形象直观地进行

学习。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为了表示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到原有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已经不够了。这样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并利用学生这些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的学习伴随学生活动而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

3、交流信息,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生已经认识负数之后,利用温度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银行利息上调下调如何表示?向南、向北反方向行走又怎样?海平面是怎么回事?包装袋上的正负0.5g是什么意思?这部分内容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借助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深一层的了解。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4、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

在学生认识负数后,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查阅有关负数的资料,从中让学生了解负数的产生史,丰富知识,并适时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加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二、课堂教学的闪光点。

1、知识目标落实到位。

本节课预设的目标都能有效达成,在我的语言引导和教学设计下,学生对知识都掌握得十分扎实。我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反馈情况,即使有个别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我也能马上让全班学生来辨证,不放过一个漏洞,这也是最真实的课堂和最扎实的教学。

2、课堂教学兴趣盎然。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师生配合较默契,课堂上学生能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解答,有不同观点,有所讨论,对知识的理解有所加深。学生举了很多有关负数的例子,迁移到生活,运用到生活了,也乐于去观察生活了。

3、练习设计有效完成。

负数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气温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并在练习中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每个情境都紧密围绕“相反意义的量”有自身的侧重,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负数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更重要的是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课堂中值得思考之处

1、学生举的正、负数的例子还是偏向于整数。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数据可能多数偏向于整数,学生思维的定势也可能喜欢举整数的例子,最好是能够多引导学生举各方面的例子,使知识更完善一点。

《负数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5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负数,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组短语或句子,让学生用意义相反的量进行表述。例如: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500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表示的数来表示,当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时,原来所学的数无法进行表述,由此引入负数。然后通过不同城市的气温对比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介绍温度计的单位°c和°F,0刻度线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从0°c往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数,从0°c往下数的刻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为负数。

3.拓展数的范围,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首先把整数的概念拓展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数拓展为正数、0和负数。这样教学利于学生把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进行归类、构建。

不足之处:

由于课件内容量大,导致习题的处理不及时,没有完成当堂的任务。

再教设计:

《认识负数二》教学反思 篇6

1、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又通过存折上存入和支取,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商场的楼层等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应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

本节课我力求处理好探索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做到能将体现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而那些接受性学习效果好的内容则通过讲授学习,使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辅相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负数后,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人们规定零上16摄氏度记做+16℃,零下16摄氏度记做-16℃”,用讲授法教学正负数的读写。在教学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时,注意引导学生从观察温度计入手,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归纳得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因此,在这节课中,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负数教学反思二、三、四 篇7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二)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认识负数》教学反思。单元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正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在教学中,我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教学设计《认识负数》 篇8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 袁文明

设计意图:

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数的概念得到了延伸,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负数的概念,本课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凸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让学生有区别地填写一些有关温度和海拔的数,并及时给予回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正数、负数的概念形成及正、负数的分类。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

1、从温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负数。(1)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平时看电视吗?请看屏幕(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这熟悉的音乐和画面告诉大家,即将播出的电视节目是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中各地的气温都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的。

认识温度计(主要讲清零刻度线、单位、刻度等)。

老师从这个节目中收集到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信息,并用温度计表示出来了(如下)(2)观察汇报:仔细观察这些温度计,你知道了什么?

(上海是零上4℃,南京0℃,北京零下4℃)(3)比较,产生冲突。

引导学生任选两个城市的温度做比较。当有比较上海和北京时,师故作狐疑:北京和上海的温度不一样吗?让学生再次强调,一个是零上4摄氏度,比0摄氏度高;一个是零下4摄氏度,比0摄氏度低。是以0摄氏度为基准的。

质疑: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表示这两种量的吗?

(4)认识+4和-4,学习读写法。(5)练一练,及时巩固。

2、从海拔中相反的量的表示进一步认识正、负数。(1)介绍吐鲁番和珠穆朗玛峰,引出海拔的认识。

联系课件中的图,采用闪烁虚线的效果让学生认识海拔。

(2)用数学的方法表示海拔。

学生自主探索,用刚才学的数学方法表示出海拔。

交流,认识到可以用+8844和-155分别表示它们的海拔。(3)巩固练习。

3、比较发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1)观察比较,发现共同的地方。(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交流后认识:每组的两个量都是一个比0大,一个比0小,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正数和负数是以0为分界点的。

(2)拓展认识,深化理解。

引导讨论:比0大和比0小这两种数它们正好是相反的,生活中除了温度和海拔当中有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其他地方也有很多,他们可以怎么表示呢?

比如(课件出示,让学生思考汇报)

1、如果把小明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小明向西走30米可以记作()米。

2、如果把某工厂今年盈利300万元记作()万元,那么去年亏损200万元可以记作()万元。

引导拓展:同学们也有“如果”对吗?先小组里说一说,再交流、共享成果。进一步体会:生活在中一些意义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从而全面理解负数的意义。

二、分类整理,深入认识。

(1)自主拓展: 实际上,不管是正数还是负数,并不是只有这些,还能再说几个吗?

(2)练习:

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3-5 +26 8-40--88.3 +103 0 12.4 ①0为什么不移?

②观察这些数和黑板上的正负数相比较,有什么发现?(3)交流分法和标准,在交流中,认识正、负数,并板书数轴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正、负数和0的关系。

三、拓展练习,活化理解。

1、猜温度。

2、描述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

(1)电梯中的负数。(2)存折中的负数。

(3)人口信息

A、根据2006年10月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 俄罗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2000人。B、根据新华网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 中国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40000人。

关于(3):在理解了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俄罗斯和中国这两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情况,哪个更好一些?”进行适当的辨证思想和责任教育。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1、“向前看!”、“向左走!”、“起立!”。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2、“小卖部上个月赚了200元钱!”、“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今天气温比昨天下降了2℃!”、“从学校向南走500米到观前街。”

(二)教学例1

1、谈话:(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刚才那几个旅游景点分别是哪几个城市的?老师有一个朋友要在12月份到这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去旅游,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谈起气温呀,老师收集了几个城市去年冬天同一天的最低气温。大家来看一看!...

2、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没错。(结合课件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在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学生回答4摄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3、巩固练习。

(1)争做合格小气象员。

现在看着图中的温度计能不能很迅速的说出那座城市的气温?来个比赛好不好,看谁是个合格的气象员?试一试:,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台湾岛是我国的宝岛,北台市是我国台湾省的省会。我们来看一看,北台市那一天的最低温度是多少摄氏度呢?(11℃)这位同学是用11℃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氏度是表示零上10摄氏度的)。漠河:(-30℃)零下30摄氏度,感觉怎么样?漠河是我国最北边的一个城市,它有中国的北极之称,那个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负30度以下。那个地方的确很冷。

老师把-30℃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教学例2

1、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同一天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温差,而有的地方一天以内也存在着巨大的温差。这个地方有这么一个说法:“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能不能猜到这是什么地方?!

你们知道为什么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天之内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吗?

这和它独特的地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方。(课件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先放在心里)

2、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

从图上,你又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3、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介绍海平面:图中的这条红线就表示海平面。你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那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板书:海平面),比海平面高8844.43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记作+8844.43(板书+8843.43);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记作-155米(板书:-155)。

学生齐读:珠穆朗玛峰海拨+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拨-155米。看来用这样的数还能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巩固练习

说一说。下面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1)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2)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最深的海沟,最深处的海拔高度是-11034米。(3)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是5140米。(4)世界上最深、最古老的淡水湖泊是贝加尔湖,湖面海拔456米。

(四)教学正负数的意义

1、刚才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你们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 出示:+4-4 40 +8844.43-155 448-28 0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板书:正数 负数)师结合温度和海拔高度来总结正数和负数。

以0℃为分界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来表示,0℃以下的温度来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高度的用正数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深度用负数来表示。那海平面高多少呢?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板书)“0”怎么办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是一个基准。(板书)

2、巩固练习

(1)同学们,我们现在在几楼?如果我们把这层楼看成分界线,我们再向上一层,应该记作+1,那我们下两层,应该记作?

老师站这儿,向后退两步记作-2,那+4表示什么呢?(2)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5 +26 8-40-120 +103(3)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吗?完成书后习题。

请学生上台有投影仪上演示,再同桌互相读一读。你们为什么不写零啊?

3.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板书课题)生活中有更多的负数等待你们去发现。老师这有些负数的小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

(六)、课后练习

1、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1)水沸腾的温度是0℃。水结冰的温度是100℃。(2)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3)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介绍月球表面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4)我国刚刚成功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篇10

新沂市棋盘小学王春茂

教材简析:

苏教版五数(上)认识负数第一课时:本节课从温度和海拔高度引入负数的学习。学生已有的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最普遍的是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看到用负数表示的零下温度。例1呈现用温度计显示的上海、南京、北京这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让学生初步理解零上4℃和零下4℃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习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法。例2通过海拔高度的直观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低于海平面的,由此,让学生初步理解海拔8844米和海拔负155米的意义。接着教材描述了正负数的意义,并揭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然后教材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读写和认识,加深学生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通过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相反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负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正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在新知的学习时,若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就能 1

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

设计思路:

课始利用媒体将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的天气预报呈现出来,使学生从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来初步感知负数,明确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先认识温度计为下面的认读温度计作好铺垫,在认读温度计时采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认读。对于正负数的读写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代替教师的讲授效果会更好。

教学正负数的意义及正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对一组数进行分类,从而揭示正负数的意义,理解正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使教学的难点得到突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媒体出示中央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的片段)谈话:老师还从天气预报节目中收集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资料,并通过温度计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索、交流展示:

(一)认识温度计:

师:同学们认识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吗?(媒体出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你从中了解哪些信息?

(1)学生根据科学课上学过的温度计的知识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介绍℃和℉

(二)教学例1:

谈话:这是老师搜集的三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媒体出示:上海、南京、北京)

你能从温度计中看出这三个城市的温度各是多少摄氏度吗?

1、认读温度计:

(1)仔细观察三个城市的温度计图、独立思考。

(2)小组中交流这三个城市的温度各是多少,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3)指生汇报各城市的温度,展示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评议。(明确:一小格代表2℃)

(4)比较这三个城市的温度情况,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谈话:上海是零上4摄氏度,而北京是零下4摄氏度,那么数学上是怎样记录这些温度的呢?

2、正负数的读写:

(1)学生自学P1下面两行文字。要求:自学后展示“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写法和读法”。

(2)学生展示“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写法和读法”。师生共同评议。

(3)学生小结正负数读写法,教师完成板书:

零上4摄氏度4℃

零下4摄氏度-4℃

(4)根据板书,指生读,全班齐读正负数。

3、试一试:

(1)学生看温度计,独立在书上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

(2)小组中交流后指生展示自己的写法和读法。集体评议。

(三)教学例2:

1、媒体出示例2图片,学生观察。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表示一下这两个数据吗?

(1)自己在纸上写一写读一读。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读法和写法。

(3)指生展示,师生评议。

比海平面高8844米8844米

比海平面低155米-155米

3、正数、负数的含义:

出示一组数:+

4、-4、19、-

11、-

7、+8848、0、-155、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想一想在小组中交流。

(1)小组讨论分法和理由。

(2)小组代表汇报分法,师生评议。

预设1:+4、19、+8848、-

4、-

11、-

7、-155、0、预设2:+4、19、+8848、0、-

4、-

11、-

7、-155、(3)教师揭示:像+4、19、+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师生交流,优化分法:

引导:说说正数、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哪种分法更恰当? 学生回答后小结:

0是正数、负数的分界线,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预设1的分法更恰当)

4、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读一读独立完成分类后汇报。

(2)练习一第3题。

学生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写好后同位互相读一读检查。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写出赤道、北极、南极的温度后读一读,集体校对。

三、巩固提升:

1、练习一第1题。

先指名读一读图中的文字和数据,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的数据,并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在小组中读一读图中的文字和数据,然后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一海平面,然后在全班交流。

3、练习一第4题。

学生各自连线,指名说结果,共同校正。

4、练习一第5题。

学生先读给同位听,再指名读。

追问:水结冰时的温度是正数还是负数?(进一步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画图,指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大全] 篇11

磨课心得

负数是《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规定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负数是数概念建立过程中的一次拓展。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负数”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基于课标要求,我作课时做以下思考:

1.关注教材的意图

本课教材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如负数的引入以学生熟悉的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对气温的表示方法、日常生活中对收入与支出的记录方法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感受和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正负数的含义。在练习中提供应用负数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负数的理解。这样编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数系扩充必要性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逐步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

2.关注学生的起点

生活起点: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或见到过负数,只是不知道负数所表示的意义。知识起点:“认识负数”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是在基本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终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过程与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知道负数的读法,并借助具体的温度理解负数所表示的含义。又通过存折明细中存入和支出的对比,理解学习负数是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体会用正数、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学习过程。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数学能力,渗透符号意识和分类思想,发展数感。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等。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数可以分为正数、0、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经历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自主探索活动,感悟符号化和分类思想,提升比较、归纳总结的数学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结合负数的发展历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前:请说出与老师相反的词语或句子

向上看

向前走200米

电梯上升15层

我在银行存入500元

8月份小卖部赚了3000元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负数吗?其实负数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负数。(板书:认识负数)

二、联系实际,认识负数 1.认识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

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12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2012年1月21日20时—2012年1月22日20时)。

师:我国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用符号℃这样表示。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12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你有什么发现?

从图中温度表示法,你有什么发现?

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表示有什么不同?【零下温度在数字前加“-”(负号)】其他同学也有这样发现吗?(2)0℃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① 0℃表示天气很冷;②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③ 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师: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

(3)-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①-3℃表示零下三摄氏度,3℃表示零上摄氏三度;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 像这样零上三摄氏度和零下三摄氏度,数学上,我们叫相反意义的量。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这里的每个小格表示的是1摄氏度。-3℃在哪里,怎么找?

③先找0℃,往下数三格表示-3℃,往上数三格表示3℃。

师:虽然零上三摄氏度与零下三摄氏度距离0都是3℃,但用一个数学符号就区分开来了,简洁吗?数学就是这么简单,简洁就是数学的美。

(4)请在温度计上表示-18℃,比一比-3℃和-18℃哪个温度低?

师:为什么-18℃温度低?-3℃比0℃低3摄氏度,而-18℃比0℃还低18摄氏度。所以-18℃温度低。

小结:零上温度中,数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中,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越低。(5)让学生把六个城市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填入表格。

师:咱们已经会看、会说,可是会看、会说还不够啊,咱们还得会——(写)。现在请同学们把六个城市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填入表格。

武汉的气温:

—3℃和2℃ 各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气温引入负数,初步了解负数的读写方法,体会0的特殊性,并通过提问“-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数、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认识正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

教师: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负数也随处可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存折,说说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500”和“-500”,它们有什么区别?

(2)教师:(板书)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不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表示另外一些相反意义的量呢?(3)我们怎样来表示像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教师: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需要用两种数。一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如3、500、4.7、,这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上负号“-”的数,如-

3、-500、-4.7、-等,这些数是负数。读负数时,先读“负”,再读数。像以前学过的很多数(手指板书上一些数)都是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如果为了与负数对比,也可以加上正号„„省去正号和加上正号都是正数。正号可以省去,那负号可以省去吗?为什么?(4)“0”的再认识

师:正数和负数正好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那“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那么0是什么数呢?

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师:数学中规定,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板书)现在你能把“数”重新进行分类吗?

(5)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设计意图: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正数、负数,初步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同时在出示的负数中有-

7、-5.2、-负分数和负小数。】,让学生感知负数中有负整数、3.体会标准的相对性

师:回想一下,以前学习中,当测量中无法用整数表示多一些时,我们就去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现在有一组相反意义的量,一个量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那么与它相反意义的另一个量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负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负数的原因。有感觉吗?

(1)一个人体重增加1.2千克记作+1.2千克,体重减轻0.5千克记作()千克。

(2)向东走10米记作()米,那么向西走14米记作()米。

(3)出示下图

【设计意图:三组练习立足于相反意义这一核心,步步为营,层层递进,使学生完整地体会到正负数的规定性和相对性。】

三、回归生活,巩固应用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好多时候要用到正、负数,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一看。

课件出示练习题。

某食品厂生产的120克袋装方便面外包装印有“(120±5)克”的字样。小明购买一袋这样的方便面,称一下发现117克,请问厂家有没有欺骗行为?为什么?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120±5”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120克记作0克,117克可以记作多少克?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信息,让学生学习用正数、负数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丰富了对正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四、了解历史,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内容。

师: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科学家们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负数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面貌,数学的概念、符号、表达经常是在动态变化发展的。)

(2)你有什么感受?(中国古代在负数发展史上作出卓越贡献。)【设计意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发展史,让学生体会负数发展的历程和中国在负数发展上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负数,(像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存入和支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你觉得你的表现怎样?知识都弄明白了吗?

师: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同学们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负 数

正数

+3

零上

存入

地上

上升

„„

负数

零下

支出

地下

下降

„„

确定()为标准

规定()为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篇12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本周学习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习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平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习,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习,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2

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已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 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图形不是正面摆放而判断错误,比如会把倾斜的长方形看成平行四边形,而把四边长短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一摸、印印、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3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把一些平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4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5

今天为止结束了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学习,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结束后总体感觉是要密切联系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学仅局限于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至于图形的特点则不作为重点,孩子略知一二则可。

在学习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充分提供孩子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大小不变的移下来,通过动手实践,我们总共找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线画下来。

2、用剪子按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变的剪下来。

3、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在纸上将四个顶点画在纸上,然后用尺子将四点连接起来。

4、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涂上颜色,映在纸上。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不由得为孩子的精彩发现叫好。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则与第一课时有所不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发现既可以对折成两个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两个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图形:三角形。然后通过图形平移,又将两个三角形平移成平行四边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相当浓厚。但是我发现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总的来说两课的教学方法迥异,多是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好一点,将会更好。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6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7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都能正确辨认。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这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轻松。

教材上还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让学生能用几块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长方形,空间观念强的孩子拼的特别快,例如刘明羲,以前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在这个单元他很活跃,我鼓励他说,长大了一定是个优秀的工程师。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图,孩子们非常惊奇,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的的兴趣。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兴趣十足的开始拼图,他们多数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就照着图画拼,也玩得很开心。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有一点困惑:

练习一安排了两道习题,一道是补墙问题,一道是想一想一个拆开的正方体,哪个面和哪个面相对。在历年的这个时候,这两道题都会难道相当一大批孩子,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内容,现在安排这些题目有必要吗?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8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习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习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习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习几何图形,会觉得学习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习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9

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标志标志,懂得一些认识图形标志的含义。以及学会理解和应用图形标志,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此课我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认识并加理解。

1、出示常见的符号,让学生谈谈它的实际作用。

2、分析在公共情况下,它的特殊含义。

3、实例讲解。如:奥运会的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形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4、分组抢答等等的形式,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一些公共中常用的一些标志。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0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习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1

一、反思教具、学具准备

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二、反思教学目标: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三、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四、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把一些平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2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3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而平面图形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预设: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所需的立体图形,用于在课堂上画、印、剪,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联系起来,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于低年级孩子,融入动画和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形,找到平面图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既复习了上学期的立体图形,又引入了新知——平面图形。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画、印、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猜一猜”“圈一圈”和“涂色”。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四、在欣赏图片拼组时,可以预设到孩子们会很兴奋,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制作一幅美丽的剪拼画,有趣图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本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4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5

在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再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上一篇:缺勤处理方法下一篇:职务犯罪初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