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共10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等词的读音和字形,并能理解运用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
能力目标
1.找出本文的插叙部分,并理解其作用,理解行文中伏笔的暗示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
德育目标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学习本文的插叙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理解文章含蓄的表达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师宜引导学生多读,最好是读出文中的情感,使自己能够受到感动其次,通过读,区分文章哪些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是如何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的脉络,整体上把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尊重学生欣赏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品析鉴赏文章的美点,如结构美、含蓄美、情感美、语言美等,教师可适当点拨,但不可越俎代庖
3.延伸拓展法重个人体验,重真情表白,重情感共鸣,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成长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复述课文,把握文脉;赏读课文,鉴赏文章的美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童年因美好而令人难忘,童年也因不幸而令人伤神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记忆中,和她一起分享缅怀童年的心情
设计(二):
亲情,是人类情感中崇高温馨的部分,因此历来是文学作品歌咏不辍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来体会深沉博大、纯朴真挚的父爱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头、主题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学生随声歌唱)
这是一首告别的歌,这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选自《城南旧事》(板书课题)
设计(四):
“父亲”这个刚性的称呼,给予我们的是坚定的确,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儿女成长的靠山,一直坚强地、默默地挺立,栉风沐雨、无怨无悔,令人叹服,令人敬畏!于是就有了如下比方:父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父爱是一片辽阔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奔涌的江河;父爱是厚重的抚摸,父爱是深情的凝望;父爱是一本书,父爱是一杯酒……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唱给父亲的独特的乐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林海音
1983年,《城南旧事》被大陆著名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那份美丽、感人的乡愁和情思打动了当时大陆的每一位观众,影片上映后,林海音在大陆家喻户晓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都记得林海音并且有更多的人在认识、了解、阅读林海音,因为她的作品中蕴涵着她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思乡情怀可以感动任何一个阅读她的作品的人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说,母亲喜欢别人称赞她比“北平人还北平人”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生活期间即开始展露出细心观察生活的特点,并且已经能够写出相当流畅的文章林海音在北京学习、生活直至1948年返回台湾
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被她称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像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20世纪50年代至今,林海音已经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四十三部她以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城南旧事》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出版林海音这样评价自己在台北写就的回忆北京的系列作品:“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2.《城南旧事》简介
20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3.《我父》(林海音)
写纪念父亲的文章,便要回忆许多童年的事情,因为父亲死去快二十年了,他弃我们姊弟七人而去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女孩在我为文多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而写的,因为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
虽然我和父亲相处的年代,还比不了和一个朋友更长久,况且那些年代对于我,又都是属于童年的,但我对于父亲的了解和认识极深他溺爱我,也鞭策我,更有过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现他的专制,但是我也得原谅他与日俱增的坏脾气,和他日渐衰弱的肺病身体
父亲实在不应当这样早早离开人世,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努力,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多么丰富!他生性爱动,几乎无所不好,好像世间有多少做不完的事情,等待他来动手,我想他的死是不甘心的但是促成他的早死,多种的嗜好也有关系,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他爱打牌,到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是聪明的,什么都下功夫研究,他害肺病以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家里有一只五斗柜的抽屉,就跟个小药房似的但是这种饮酒熬夜的生活,便可以破坏任何医药的功效我听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妓馆林立的街坊,从黑夜饮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太任性了!
母亲的生产率够高,平均三年生两个,有人说我们姊妹多是因为父亲爱花的缘故,这不过是迷信中的巧合,但父亲爱花是真的我有一个很明显的记忆,便是父亲常和挑担卖花的讲价钱,最后总是把整担的花全买下于是父亲动手了,我们也兴奋地忙起来,廊檐下大大小小的花盆都搬出来盆里栽的花,父亲好像特别喜欢文竹、含羞草、海棠、绣球和菊花到了秋天,廊下客厅,摆满了秋菊
花事最盛是当我们的家住在虎坊桥的时候,院子里有几大盆出色的夹竹桃和石榴,都是经过父亲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亲自给石榴树施麻渣,要臭好几天,但是等到中秋节,结的大石榴都饱满得咧开了嘴!父亲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没结好;第二年,死去好几棵喜欢迷信的人便说,它们随父亲俱去其实,明明是我们对于剪枝,施肥,没有像父亲那样勤劳的缘故
父亲的脾气尽管有时暴躁,他却有更多的优点,他负责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热心助人,不吝金钱我们每一个孩子他都疼爱,我常常想,既然如此,他就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使生命得以延长,看子女茁长成人,该是最快乐的事但是好动的父亲,却不肯好好的养病他既死不瞑目,我们也因为父亲的死,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学生快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加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播放《城南旧事》中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的一段画面,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积累以下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读音:
肿胀(zhànɡ) 叮嘱(zhǔ) 皱眉(zhòu) 骊歌(lí)
雇(ɡù) 花圃(pǔ)
(2)辨字形:
玉zān(簪)花 鸡毛dǎn(掸)子 气xiū xiū(咻咻)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对文章圈点勾画,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文章的思路
3.教师选三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
生1:文章讲述了爸爸因病去世,我告别了童年,一下子长大的故事
生2:爱花的爸爸病逝了,我小学毕业,成了大人
生3:通过回忆,主要写父女深情
生4:文章写“我”经历的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了
……
教师暂且不做评价,学生能概述,初步感知文意的要求也已达到了
四、品味鉴赏,美点寻踪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以文章留给自己的最初印象为话题,同桌之间交流阅读体验,然后选五位同学面向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生1:文章内容生动,特别是赖床迟到一事,引起我的情感共鸣我也有过类似的遭遇,至今还对我爸耿耿于怀呢
生2:文章深具情感美也许因了父亲的沉默少语,写父亲的文章不如歌咏母亲的文章多本文写了伟大的父爱,严中有爱,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写出了父爱的纯朴真挚
生3:文章结构很有特色,有一线串珠的美,眼前之事与回忆往事有机融合,使文章有一种起伏美
生4:文章的标题含蓄,耐咀嚼,很别致
生5:文章的语言有一种朴素美,平淡的叙述中,童真无限
……
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以板书提示课文美点所在
板书如下:
情感美 结构美 语言美
五、师生共同赏析课文的情感美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品味赏析课文纯朴真挚的父爱
多媒体显示: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2)重点品读“我”赖床迟到一事,其中表现了爸爸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3)请筛选小说中“爸爸”的语言,试品析它们表明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深情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应从具体的事情中去感知,切忌架空分析,空洞说教
任选几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1)爸爸是个“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可亲可敬的人他让孩子到银行汇款,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他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教师提示:要分析好爸爸这一人物形象,必须要认真阅读课文,从具体事情的记叙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要“管中窥豹”)
(2)从爸爸不让“我”上学迟到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爸爸多年对子女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孩子赖床逃学,“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头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这确是够狠的了但出人意外,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夹花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父亲形象在此时此地清晰可感,爸爸对子女纯朴、真挚而不加任何雕饰的父爱着实令人动容
(3)爸爸的语言有以下几句,如: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表明爸爸希望女儿勇敢,坚强,不被困难吓倒②“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表明爸爸希望女儿自强、自立,并且要自己长大成人③“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表明爸爸鼓励女儿,希望女儿不断锻炼自己,早日承担起照料家庭的重任④“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表明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
教师总结:文章写出了父爱的纯朴真挚,平淡而又醇厚,需要我们悉心品味
2.由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美读课文,师生共同沉浸在文章浓浓的父女情意中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挪( )窝 掸( )子 玉簪( ) 栅( )栏
骊( )歌 茉( )莉 抽屉( ) 徘徊( )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B.于是我唱了五年的丽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
C.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
D.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长亭外,古道边,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唯有别离多……
A.芳草 徘徊 欢聚 B.芳草 犹豫 欢聚
C.青草 徘徊 欢聚 D.芳草 徘徊 团聚
4.修改下面句子不符合语境的一个词语
走过院子,看那粉红色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间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个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经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永远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久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引发“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
(2)“我”打孩子的原因是什么?
(3)用几个词语概括“我”的心理过程
(4)说说你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5)“打与不打都是爱”,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1.略
2.B
3.A
4.“粉红色”改作“垂落”
5.(1)孩子天真的一句“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所有的教育手段都失败后,不得已而为之
(3)反思、自责、忏悔等
(4)母亲的天职促使她这样做
(5)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体验与反思,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畅谈自己的父亲,感受父亲严中有爱、纯真质朴的深情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师生共同赏析文章的结构美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赏析
多媒体显示:
1.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的,文章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仔细读文章,看看文章中过去的事情是如何引出来的
2.文中爸爸爱花,花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请筛选有关花的材料,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对此进行 分析
4.本文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课文结尾重现了这句话试结合全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已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教师酌情给予点拨引导
明确:1.文章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回忆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讲话,我们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一事;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2.有关花的材料摘录如下:
小说开头写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小说中间写道: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小说的末尾写道: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看着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样写,使作品一线串珠,浑然一体,充满情味,严谨周密同时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发展花的败落,暗示父亲已不在人间
3.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爸爸妈妈,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内心极度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也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4.从“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等句子可以看出:“我”已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懂事了英子在毕业时成为优秀学生,代表同学们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她确实已经长大了
教师总结: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主题的表达,都有积极作用如课文中的插叙“不让我上学迟到”一事重在表现爸爸教孩子热爱学习,不要懒惰,要从小养成好习惯,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到银行汇款”一事重在表现爸爸教孩子要敢于闯练,要学会生存这两件事侧重点不同,对表现主题都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伏笔是指文章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等所作的说明或暗示巧妙运用伏笔和照应可以使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结构紧凑本文的伏笔铺设自然,使文章气脉通畅这是我们在以后写作中应该学习借鉴的东西
三、学生自主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教师提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请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的认识和评价,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学生自主品味,就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富有情感、富含哲理谈自己的感受
四、体验与反思,感受父爱,理解父爱
教师要求学生从下面话题中任选一题发言
1.说说我爸爸
2.爸爸的名言
(即爸爸的话对你的触动最大,影响最大,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3.父爱无言
4.倔强害苦了我
或“都是惹的祸”
(要求体现父爱的纯朴真挚)
五、课堂小结
父亲是一本书,记载了对子女的付出、关爱和希望;父亲是一片海,宽阔的胸怀里容有对子女深深的爱;父亲是路,让子女踏着走向未来让我们把发自内心的最美的歌送给我们的父亲大人我们要衷心地道一声:父亲,谢谢你!
六、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少年是;
青年是;
中年是;
老年是
2.学习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眼前事、回忆事相交织,因事及人或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皆可
3.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去:“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在记叙的人称上,本文采用第人称;在记叙的顺序上,采用的是
(2)文章第3段写道,“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
(3)“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写“他挖了36个小时”?
(4)文中加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5)当父亲让阿曼达从安全出口出来时,阿曼达再次重复了一句“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突出反映了
参考答案:3.(1)三 顺叙
(2)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3)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时间之长,体现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4)反映了父亲为救儿子所战胜的巨大困难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第一单元的学习提示中说:“学习这个单元,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为此, 笔者在设计此篇文章的教学时, 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和体验文章的多重情感, 包括父对女的严厉关爱之情, 女对父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写作顺序。
(2) 通过言语片段的学习, 帮助学生体会文章蕴涵的浓浓情感。
(3) 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早闯练、多闯练”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
(4) 学会理解父母的教育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老师是位做父亲的人, 所以很关心自己在女儿心中的地位。所以, 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父亲。
设计目的:设计此环节, 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回答中大概会有这样的评价:慈爱、严厉、坚韧、缺乏责任感、软弱等。
教师承接此话题:“今天, 我们一块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共同感受父亲的深情, 体味你们应如何尽快地长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2.学生简介与此篇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三、梳理课文, 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的思潮而叙述的。请同学们用红、蓝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标出眼前叙述的事, 回忆的事, 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设计目的: (1) 这篇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 时而写眼前, 时而写过去, 所以如果情节梳理不清楚, 必然会增加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难度。
(2) 学生明确、熟悉“插序”的写作设计。
(3) 明确“现实”与“回忆”内容之间应有巧妙的过渡句段。
明确:毕业典礼上, 望到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 引出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爸爸说的一番话, 引出六年前父亲教育“我”的事情;由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儿, 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由唱骊歌, 想起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 进而回忆起爸爸教她闯练;毕业典礼回家, 看到满院的落花, 意识到爸爸去世, 自己长大。
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
2.从全文看, “花”和“爸爸”有着怎样的关联?
设计目的:从写法上把握全文的内容。
明确:“爸爸”是一个爱花, 爱侍弄花的人, 花的繁多与美丽, 预示着“爸爸”身体的健康;花的衰败与凋零, 预示着“爸爸”离开了人世。所以, 全文以“花”为线索, 组织材料, 题目“爸爸的花儿落儿”一语双关, 既指爸爸种的花凋谢了, 也指爸爸离开了人世。
四、重点段落的学习
1. 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的段落, 讨论爸爸对我有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设计目的:感知“爸爸”, 体会他的严爱有加的教育方式, 对“我”的影响。
明确:爸爸对“我”要求严格, 希望“我”养成良好的习惯, 严厉中蕴涵着无限的关爱。爸爸的严爱有加的教育方式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 要严格要求自己, 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 赏析动词使用的精妙 (此处为教学的亮点) 。
投影上打出“爸爸气极了, 一把把我从床上__起来, 我的眼泪就__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 结果从桌上__起鸡毛掸子倒来拿, 藤鞭子在空中, 就发出咻咻的声音, 我挨打了!” (29节如法炮制)
让学生先自己用动词填写, 然后再加以比对、评价、赏析。
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会体会语言描写的精准及爸爸严厉而又温和的关爱之情。
3. 有感情朗读以上段落, 体会爸爸对“我”的深切关爱之情。
第二课时
五、继续重点段落的研习
1. 请几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33~34节, 赏析爸爸爱花部分。
设计目的:通过细节的品析, 感知爸爸
明确:通过对“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 抱起弟弟。”“唱着歌儿走到后院”“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这些语句的品析, 感知爸爸对“我们”的深情, 对生活的热爱。
2. 学生阅读46~53节, 体会爸爸教育“我”的方式。请同学们划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并谈谈对这句话的感知。
明确:围绕着“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谈自己的感知即可。
3. 爸爸的形象, 感受全文的情感。
(1) 以英子眼中的爸爸是__________的人填空。
明确:爸爸是一位十分疼爱孩子, 管教严厉、珍重兄弟亲情, 懂得教育, 热爱生活的人。
(2) 体会文章的情感
明确:英子对爸爸深挚的爱、无尽的思念。
4. 学生选取相关段落, 有感情地朗读, 感知英子对爸爸深挚的爱、无尽的思念。
5. 作业。
以“我与爸爸”为题, 写一个反映我与爸爸相处的片段。
要求: (1) 情节真实
这是一篇小说的节选。这是一篇表现博大父爱的文章。这是一篇塑造了“爸爸”这个人物形象的文章。这是一篇表现“成长的感受”的文章。这是一篇有着“爸爸爱花儿”和“我的毕业典礼”两条线索的文章。这是一篇写“生离死别”的文章。这是一篇运用倒叙手法开头的文章。这是一篇告诉我们如何巧妙地引出“回忆”内容的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反复使用了穿插手法的文章。这是一篇运用了较多的伏笔、照应、映衬手法的文章。这是一篇详略有致的文章。这是一篇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的文章……
我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文章,也是几篇文章。
请看,可以将“爸爸”打“我”的故事看作是一篇文章,可以将“爸爸”让我去闯练的故事也看作是一篇文章。
还有一篇“文章”更有趣: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
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韩主任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如果给它加上一个标题的话,可以称之为“毕业典礼的日记”。
可课文中是没有这篇“文章”的。
我们将分散在课文之中的写毕业典礼的文句集中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这篇“日记”。
当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观察这些文句时,我们就能发现:文中“我”“回忆”的故事,都是由这些文句分别“引”出来的。
这就是作者所使用的高妙写作手法:既在描叙毕业典礼的过程与场景,又在时不时地“中断”对它的描叙,顺势引出、穿插与爸爸有关的故事。
“毕业典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场景,作者写毕业典礼,是从“上学”的角度、从努力学习的角度写“我”已经长大了。但作者并不将“毕业典礼”作为完整的事件来述说,而是用“回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插叙爸爸的故事,以表现爸爸的性格,表现爸爸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给予深切的爱。于是,“毕业典礼”中的回忆,就串起了“爸爸与我”“爸爸与我们”的故事,这就从“父亲之爱”的角度,鲜明地表现了“我”在“爸爸”关爱下的成长。
这真是极为巧妙的铺展文章的手法。淡写眼前的事,略写眼前的事,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成长;浓墨重彩地描叙回忆中的事,详写爸爸的事,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成长。这二者交织在一起,于是文章就好看,就耐读。
下面说说本课的教学创意。
学情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在人教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是表现手法非常丰富的小说节选,是长文,是难文,是教读课文。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考虑,教学时间应安排为两个课时,教学的难度不能过大,教学的过程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
教学创意:“日记一则”“短文一篇”“知识一点”
创意说明:第一节课,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日记一则”,从而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插叙手法在这篇课文中的运用。第二节课,重点研读课文中描写“爸爸打我”的故事并给学生讲授一点知识性的内容,从而透彻地研读一个课文片段并实现长文短教。
第一节课教学设想:认识课文
第二节课教学设想:选点欣赏
第一节课主要教学过程:
1.简洁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节选)。
2.教学铺垫
(1)教学铺垫一:作家
本文作者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创作非常丰富。
(2)教学铺垫二:作品
本文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3)教学铺垫三:字词
衣襟(j~n)栅(zh3)栏
挪 (nu) 窝鸡毛掸(d2n)
玉簪(zn)花骊(l!)歌
花圃(p^)渣滓(zh z@)
3.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一:简说
话题:说说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小结,顺势引出下面的活动。
学习活动二:编写
话题: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则日记。
内容:记叙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经过。
建议:用勾画文句、组合成文的方式进行。
教师展示“日记”(见本文前面的内容),同学们反复朗读。
学习活动三:从“日记”入手体会课文构思的特点。
教师引导,找出文中由“回忆”而引出的爸爸的两个“故事”。
师生共同品味:写“毕业典礼”有两个作用,一是从“上学”的角度写自己长大了。二是作为一条线索,“串起了”文中的故事。作者运用插叙手法,用浓重的笔墨回忆往事,展示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详略有致。
第二节课主要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选点欣赏
教师巧妙把品读欣赏的内容引向文中“爸爸打我”的这一部分: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
…………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
…………
指导同学们朗读这个部分。
引导同学们进行课文欣赏。
话题:让我们一起来品析课文中详写的这个完整的故事。
要求:对这个故事进行“妙点揣摩”,说说它的“妙处”。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看法。
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并作好课堂学习小结:
我们从“故事”中体味到这一部分的妙笔——
妙在这一部分就是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妙在这“篇”记叙文分为明显的详写部分和略写部分,妙在详写部分是为表现略写部分服务的,妙在略写部分的表达作用,妙在故事的波澜起伏,妙在语言的生动,妙在语言的表现力,妙在细节的描写生动细腻,妙在不是宋妈而是爸爸出现在教室的窗外,妙在爸爸此时没有说一句话,妙在爸爸的动作表现着他的心理活动,妙在爸爸形象的鲜明,妙在故事照应着爸爸的一句话……
学习活动二:听记
话题:听老师讲析——课文的一种手法。
内容:《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穿插”手法。
1.穿插“昨天我去看爸爸”的对话过程,既表现了“我”的成长,又表现了爸爸对我的教育;既引出了“回忆”中的“回忆”,又与课文最后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形成照应。
2.穿插叙述“爸爸与我”的两个故事,各有其表达作用:一个重在表现爸爸培养“我”的学习意志,一个重在表现爸爸锻炼“我”的生活能力。
3.“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时穿插的“遐想”也有着丰富的表达作用:它点出了爸爸生病的原因,它暗写爸爸的病很重了,它巧妙地引出了对“爸爸爱花”的描写。
4.文中穿插的“爸爸与花”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精妙的构思:“戴花”显现着我与爸爸之间的深情,“爱花”表现了爸爸的慈爱,“落花”象征着爸爸生命的消失……
另外,课文中还有一处穿插,其作用请同学们自己去品析: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课文学习活动小结并板书设计:
“日记一则”——理解课文特点
“短文一篇”——理解课文重点
“知识一点”——理解课文难点
上好语文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能达到怎样的一种状态和效果。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解读文本,就像是打开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宝藏的一把钥匙。教师,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勇于面对课堂教学是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不负众望地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
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为基本的基本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引导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文本,真正走进文本,深入解读文本,特开设“文本解读”栏目。约请名特级教师,就教材中的具体篇目进行解析研读,以期提升每位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语文的全面素养,从而让我们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
文章有两条线索,其实就是写了两件主要的事件,一是小学毕业了,一是爸爸过世了,这是作者真正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两个标志性事件,而那首告别的骊歌,就是文章的主旋律。所以,我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长大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人是在失去的感伤与痛苦中长大的。第二个内涵就是:长大就是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所以,我跟学生说,长大的味道是苦的,然而正是在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美丽、体会着真情,并在承担与付出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也是这一节课中我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处理上,我采用了课堂讲解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前者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理解的问题,后者则在于解决重点阅读的部分。这样设计的初衷是:
1、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方式,由教师引导变为平等探讨;
2、引导学生能学会站在作者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课文,感受细节;
3、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就课堂效果来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有尝试的价值。上场的两个学生表现自如,应对得体,且能基本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说话,已经基本达到我的要求。但还存在一些漏洞,一是课前预习不足,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达到十分熟悉的程度,讨论的过程中跳跃很大,学生难以跟上;二是读课文的时间过少,讨论难以深入细节;三是其他学生参与的环节少,自由提问的环节没能展开。
解决的办法是:
1、充分预习;
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 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二、学生结合注解了解作者,老师简介<城南旧事>
三、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 正音正形后齐读)
注音:衣襟 鸡毛掸子 玉簪花 骊歌 花圃 抽屉 雇车 咻咻 哭号
听写: 肿胀 狼狈 栅栏 包袱 廊檐 徘徊
四、学生跳跃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请用自己的语言 概括全文内容。(指名回答)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A 花 (结合学生的发言可让学生勾画提到花的语段,感知其线索作用)
B 毕业典礼
五、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让学生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部分(指名 回 答).---------理清课文脉络。
六、朗读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了些什么?试归纳。
2、爸爸为什么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父亲的病情沉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从后文中找出一些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吗?
提醒学生注意揣 摩下列语言的含义:
A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B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又转过脸去叮嘱我
3、这一段中除了对父亲进行动作描写以外,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这一段中的父亲的几句话和后文故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大家看着课后练习一,各小组进行讨论,把与之相照应的几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各小组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老师摘录精彩发言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 给我送来棉衣。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哪几件?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老师出示板书。
我和父亲的故事:
A 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 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 爸爸逼我去上学,并 给我送来棉衣。
D 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二、作者叙述这几件事,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有哪些?请推荐给大家。
三、爱的体验与表达:
1、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板书),老师是从父亲逼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摘要板书)
A 殷切的希望 B严格的要求 C温暖的关怀 D热忱的鼓励 ……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训练语言表达)
(父爱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四、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 次的 磨练中渐渐长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长的足迹吗(板书;成长的足迹)?(结合课后练习二)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摘要板书。
A 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B再也没有迟到C能做许多事D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有勇气、有智慧、有经验、懂事
五、跳跃阅读全文,你知道课题的含义及其作用吗?小组讨论并发言。
第三课时
一、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让学生在 钢琴曲<爱的纪念>中自由朗读精美片断。
二、同学在学习和朗读之中,体会到了本文的语言风格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学生认识朴素真挚的语言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比较阅读:给学生朗读同是表现父爱的另一篇文章--------<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 贝克所著),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异同,再一次认识不同风格的父爱。
三、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1、故事要求: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各小组分别讲述,并推荐代表发言。
四、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笔。参考题目:
A 成长是首歌 B 阅读父亲
C 父爱的光辉 D 我不想(渴望)长大
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和父亲的故事: “父爱如山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启示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A殷切的希望 1 1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B严格的要求 2 2
学习目的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2、难点:
(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生字词;
2、解释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简介《城南旧事》故事梗概
2、导语。
在毕业典礼上,“我”从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的笑声,也有感伤的泪水;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请阅读课文。
三、导学达标
(一)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生活片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请理清课文脉络。
讨论后归纳,然后电子板书:
夹竹桃探爸爸赖床受罚
礼堂钟声爸爸的病爸爸爱花插叙
唱骊歌盼望自己长大的人闯练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
2、爸爸”的鼓励和惩罚对“我”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影响?
讨论后归纳:
(1)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对我的鼓励,今天,我真的成为优秀的毕业生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我因赖床受罚,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都是最早到学校的学生。
(3)我闯练成功。
(4)当我得知爸爸病逝的消息后,表现出镇定、安静,这就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
3、“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讨论后归纳:爸爸表面上很严厉,严格要求“我”,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他亲自给无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爸爸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偈急得吐血。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四、小结
这篇课文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彩插叙手法,从眼前的事回忆往事,写出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对自己的鼓励和教育,塑了爸爸严厉而不失爱心的形象。
无、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次阅读全文后,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个部分,思考与研讨练习二。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爸爸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的插叙手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两个语段以及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的问题。
三、导学达标
(一)朗读第“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思考下列问题:
1、“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早晨醒来“又秋又怕”,秋的是什么,怕的又是什么?
2、爸爸是个商人,家里也很有钱,为什么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
3、爸爸见我不起床为什么打我?
4、爸爸既然打了我为什么又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5、爸爸对我的严格教育对我成长有什么影响?
(二)朗读“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讨论:
1、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2、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三)熟读课文,研讨问题:
1、课文没有直接写爸爸病重、濒死,但处处埋下了伏笔,请同学们找出来。
2、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文章多次写花,有什么用意?
四、小结:
本文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为线索,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可是, 渐渐地, 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前段时间, 我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课前, 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反复阅读作者林海音的相关作品, 精心设计每一板块的教学内容……试图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爸爸”绵绵的爱意和英子的成长历程, 体悟字里行间淡淡的忧伤。然而教学过程并不顺利, 我甚至闻到了令人痛心的味道:学生在谈论“爸爸”病床前嘱托这一情节时, 脸上带着漫不经心的笑;当我让他们概括故事情节时, 居然有人用“爸爸挂了”这样的语句, 并且还得到少数学生的喝彩。当时我真的非常难过:这些孩子也不能说他们品德出了什么问题, 但是对于这样一篇能够勾起人们普遍情感的文章, 他们为何就激不起心灵的任何浪花呢?为什么他们就缺失这样的一种悲悯情怀呢?由此, 我想起以前教鲁迅的《故乡》, 谈到对中年闰土的感受时, 有学生不仅没有任何的同情, 甚至还喊出“六个孩子啊, 怪不得那么穷”, 引起周围同学的哄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可否认,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调侃文化烙印在了学生的心灵。但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果没有把书教到学生的心里, 没有给他们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 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于是, 我开始从自身的教学查找原因, 发现主要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 他们之间的对话出现了断裂现象。学生的阅历、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阅读的高度, 这样的高度不足以让他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么,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 让他们能走进文本呢?我重新调整了教法。
1. 创设情境, 深情导入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沟通架设一座坚实的桥梁, 使得他们之间实现真正的碰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调动多种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 特别是在导入环节, 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氛围里。
在给第二个班上课伊始, 我做了如下导入:播放崔京浩演唱的歌曲《父亲》———包含深情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对父爱亲情的回忆之中。当他们听完后还沉浸在回忆之中时, 我配上乐曲《夜的钢琴曲》朗诵了诗歌《父爱》:“有一种严厉的爱, 总要在子女成为顶梁柱后才变得柔软。父爱, 那是一片避雨的屋檐, 一堵挡风的厚墙, 一方小船依靠的坚实伟岸, 一座树木生长的大山……”在忧伤的钢琴曲中, 我动情的朗诵再一次引领学生走近了父亲, 用心去回忆点滴的父爱。看到他们还在遐思的神情, 我顺势导入新课:“生活赐予我们的, 不只是欢声笑语, 还有离别惆怅, 甚至是磨难艰辛, 假若父亲不幸成了生活中匆匆的过客, 我们又当如何去面对他留下的模糊背影?小英子用她挺起的双肩告诉我们答案。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起感受流淌其中的父爱深情, 凝视英子那双坚强的双眸。”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学生很快进入了文章的氛围之中, 从他们充满同情的目光中, 我感受到他们为英子失去父亲而痛惜, 这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 浓情品读, 走进文本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我认为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受文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梳理了情节之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爸爸为什么不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呢?请仔细阅读课文第4~11段, 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分析他此时此刻的想法。
(学生默读, 圈点勾画) 师: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生:“笑笑”说明爸爸是怕我担心, 强忍病痛对我微笑, 怕我担心他的病情。
生:“他把脸转向墙那边, 举起他的手, 看那上面的指甲”说明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
师:为什么这就说明爸爸得病很重了?他为什么看他的指甲?
生:我觉得爸爸是不想让女儿看见他痛苦的神情, 不想让女儿看见他的泪。
师:是啊, 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爸爸的内心世界了。你们想, 此刻他在心里会对英子说什么呢?
生:英子, 对不起, 爸爸不是不想去, 实在是爸爸没办法啊。
师:是啊, 不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可是又不能告诉孩子真话, 爸爸内心真是经受痛苦的煎熬啊。最后, 他留给英子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他若是敞开心扉对英子说, 他会怎么说呢?
生:英子啊, 你年纪还小, 爸爸就要离开你了, 没了爸爸, 你一定要变得坚强啊。
生:英子, 爸爸对不起你, 爸爸走了以后, 你要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啊。
……
学生完全沉浸在病床前嘱托的悲痛情绪之中, 说者动容, 听者凄然, 或埋头笔记, 或凝神沉思, 完全进入了文字里,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此刻, 学生似乎就是爸爸或英子, 或者英子就是自己的亲人、朋友, 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到了同情和感动。
3. 勾连拓展, 走进生活
经过充分的品读之后, 我发现学生不是完全没有悲悯之心, 也不是完全没有生活体验, 而是以往没有被激发, 没有被调动。若是引导得当, 学生的生命意识、生活意识就会得到激发, 他们的体验也会随之而来。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应该把他们的视线引出象牙塔, 带领他们走进生活的另一个角落, 直面生活的不幸与苦难。要使他们明白, 生活里不仅有幸福与欢笑, 在很多地方还有贫困、悲伤和痛苦值得他们去关注, 由此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悲悯情怀, 从而学会感受爱, 理解爱, 更懂得如何去爱。
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 说说父亲的另一面。父爱如山, 可是你可曾体察父爱背后的艰辛, 体会父亲的无奈与艰难, 把你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2) 把目光投向社会, 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绝非易事, 把你所见到的令人心酸的人或事告诉我们。这样的拓展环节目标非常明确, 旨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触动他们因社会的喧嚣与浮华而钝化的心灵。
(一)
先请大家看“一则日记”: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
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二)
其实这不是一则日记,尽管它真的好像是一篇写得生动细腻的日记。
这则“日记”,是从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选摘句子,组合成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粗体字组合起来就是前面的“日记”):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挑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接着顺势回忆: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昨天我去看爸爸……)
(接着继续回忆: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土不起的毛病……)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又开始回想: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接着顺势回忆: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校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道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接着又回忆一个故事:爸爸也不拿我当弦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最后写“爸爸的花儿落了”,“我”长大了。
(三)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断续穿插之法。
1本文开头部分摘取句子缀合成的文段内容。其实写的是一件事:“我”参加小学毕业典礼。
2对“我”参加小学毕业典礼这件事的记叙。是时断时续的,这就是“断续”。
3“断”的目的。是为了用回忆的方式,插进“爸爸”的故事,这就是“穿插”。
4“续”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的“断”。是为了再次穿插“爸爸”的故事。
5文章的表达目的,就是用“详写”的“穿插”,来表现“爸爸”。于是,现场情境就写得“略”,“穿插”的故事就写得“详”。
这就是我们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学习到的“断续穿插”技法,这种写作技法的主要特点是:设置某一特定情境,在描叙这种情境时,运用“断续”的手法“穿插”几次回忆,通过这些“回忆”,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人或事,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置的情景与穿插的内容要有一定联系,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设置的情境是毕业典礼。穿插的内容是爸爸的病和爸爸对自己的教育。现实情境和穿插内容都和自己的成长有关。二是现场情境和穿插内容的接口处,要有一定联系,比如作者由襟上的夹竹桃花。引出妈妈的话,然后就由妈妈的话引出对爸爸的回忆,转接非常自然。文中几处穿插都有自然巧妙的“接口”。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2、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体味父亲的形象
3、体会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性学习
2、比较阅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文章深沉的父爱,体味父爱之伟大
2、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叙述线索,体味父亲的形象
2、体会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批文入情,体味父爱,体味成长。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教师准备教学课间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夸赞最多的是母爱,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也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赞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陪伴我们成长。我们曾学习过朱自清《背影》里,写了一位深切关爱儿子的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写的是一位教儿子学会坚强的父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写一位父亲,这位父亲又怎样呢,待我们读完课文再来解答。
板书课题作者: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学生看课题
走近作者
知人论事
林海音,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长大,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同丈夫回到台湾任报社编辑。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幻灯片显示林海音照片及《城南旧事》海报
学生跟随介绍了解作者情况
初读课文
理清文脉
初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明确: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回忆父亲教育自己的往事,毕业典礼结束后,父亲已经去世,此时英子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
且读且思,理清文脉
1、文章写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过去的事
2、作者是怎样叙述、安排这些事的
3、文章线索
4、说说课题的含义
明确:1、文章所写事件眼前的有:参加毕业典礼(典礼前,典礼开始,韩主任讲话)、回家所见;过去的事:到医院看爸爸、赖床、爸爸爱花、给陈叔叔寄钱
2、作者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以毕业典礼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对往事的回忆。
图示:
到医院看爸爸 爸爸生病不能管花 给叔叔寄钱
典礼前----------典礼开始---------------韩主任讲话------------------回家所见
赖床不起 爸爸爱花
3、双线结构:毕业典礼,花
4、一语双关:a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b爱花的爸爸生命凋谢(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解答,合作探讨。指导学生讨论
知识卡片补充插叙的相关知识:指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和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插叙能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能使人物品质更加突出,形象、主旨更加鲜明。(幻灯片)
学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各自任务,小组合作探讨
积极讨论并发言,同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及时总结
理解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品读人物
体会深情
说说爸爸
1、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味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说说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2、英子的成长与父亲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父亲对“我”有殷切的希望、严格的要求、温暖的关怀、热忱的鼓励;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挚爱,崇敬。
英子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再也没有迟到,能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得知父亲去世很坚强 。正是父亲严格的教导和关爱使我很快地成长期来。
由此明确文章的主旨:本文记叙“我”的童年往事:父亲对“我”的期望与教诲,以及父亲的去世令“我”成长起恚抒发“我”对父亲的怀念及不得不长大的无奈。
小组分别解决四个问题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父亲的形象
比较阅读
体味父爱
请学生阅读《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 贝克),比较课文中的父亲形象,体味父爱特点。
明确:父爱如山
给学生朗读比较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父亲形象,体味父爱特点
阅读材料,对比并体味父爱
回归生活
感悟成长
我和父亲--不得不说的故事
故事要求: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小结:我们在父亲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人物英子却失去了敬爱的父亲。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 父亲的花儿谢了,但结出的果实却是沉甸甸的。
引导学生先在同桌同组间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由生活回归课文,感悟成长。
学生先在同桌同组间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作业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习三
2、完成质量检测
总结文章特点:
l 一语双关的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l 双线并行的结构--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l 别致生动的穿插--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l 首尾圆合的照应--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病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l 质朴淡雅的语言--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对比阅读材料: 父亲的爱
[美国] 艾尔玛邦 贝克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的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2.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情感目标
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重点难点】
1.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设想】
1.教学本文,关键是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情感,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
2.抓住眼前事与过去事这两个方面,从而弄清全文的脉络。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播放音乐《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首李叔同19谱词的《骊歌》,由林海音《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而广为人知,这首歌含有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送走的不仅仅是小学的毕业典礼,也不仅仅是家里的落花,其实还有美好的童年,难忘的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来感受主人公在经历那么多人生世事后,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的成长历程。
2.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每一部分都做得气气派派,有声有色,别人梦寐以求的殊荣对她是家常便饭;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热情爽朗的“最理想的女主人”著名诗人余光中是这样评价她的:文坛推崇,友情丰收,而且家庭幸福,亲情洋溢.这样一个光芒四射的成功的女作家,她是怎样在童年的告别声中长大的.今天让我们走进作家的童年。
3.《城南旧事》简介
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二、解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哪些人?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谁?
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我”和父亲。
2.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文章有两条线索:①爸爸爱花;②毕业典礼。爸爸爱花更自己的儿女,爱花是爸爸的禀性,爱子女也是爸爸令我感动而久久不能忘怀的,他严而有度,爱得深沉、真挚。
3.速读课文,概括提炼文章内容。
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①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②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③爸爸爱花的故事;④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⑤爸爸去世。
区别“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
4.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5.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我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对自己负责,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
6.“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6、15)“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7.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妙用?
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二则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事件交错而不凌乱。
8.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9.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见《教师用书》)
四、课堂小结
1.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2.请学生当场仿写,并交流。
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父爱是……
3.“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我真想长大》、《我不想长大》
【公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爸爸的花落了》教学反思09-06
爸爸的花落了教案05-26
我的爸爸作文教学设计10-06
企鹅爸爸教学反思10-04
我爱爸爸妈妈教学设计09-22
爸爸妈妈谢谢你教学设计范文06-28
我的爸爸 描写爸爸作文300字05-26
有关穷爸爸富爸爸的心得总结09-28
我爸爸绘本教学反思06-02
我是我爸爸的爸爸观后感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