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教学反思(共15篇)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包容,并且推崇个性的社会,允许艺术以多样的形式并存,虽然在探索水墨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变革与摹古之争,但是传统与创新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冲突,在矛盾中,两者可以共存,一起进步。
水墨人物画教学是中国画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学生审美文化素质得以培养的手段之一,肩负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担。本文将水墨人物教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针对水墨人物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当代水墨人物画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探索。
关键词:人物画,传神,主体,兴趣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涵养美感, 丰富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 培养人文精神, 完善人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 高考压力、设备条件等) , 美术学科往往被习惯性地称为“小学科”“副科”。因此, 学生对美术课很不感兴趣。往往是台上的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 台下的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这种单一的讲授教学方式使课堂常常陷入一种烦闷、缺乏朝气的尴尬状态。面对严峻的现状, 怎样使美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达到“有效教学”并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美术学科的任务呢? 我在《中国古代人物画》鉴赏这一节作了些探索、尝试。
一、调整内容, 突出重点
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画科。这一章节理论性很强。要学会鉴赏中国古代人物画, 首先要领悟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传神论”。中国绘画美学的传神论, 强调以形传神。传神是目的, 写形是手段。这种美学观念体现在传统人物画的造型上, 形成一种主客体融和无间的意象艺术精神和审美特色。写形为传神, 形可以是“不似之似”, 或在“似与不似之间”, 甚至可以“遗形取神”; 也可以极似, “似”与“不似”均离不开观念和形式语言的处理。凭学生已有的知识还不能深入理解这些理论。此外, 这一节内容多, 年代跨度大, 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展开介绍有一定难度。为此, 我在内容的侧重点上进行了调整, 把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缩短, 略讲一下, 避免学生厌烦, 另外在课程内容顺序上也进行调整, 把古代人物画的分类, 技法摆到前面上, 而把人物画的特点放在后讲。
二、教师下水, 示范指导
讲绘画技法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拿出了课前我自己画的两张有代表性的工笔画和写意画。课本上的作品固然是经典, 但是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听说是老师自己画的,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 很想看看老师的画画水平, 部分活跃的同学还要求到台上细看。然后, 我就边介绍课本知识, 边演示技法, 也请有兴趣的学生上来画。这样一下子把全班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他们说在宣纸上作画的感觉非常的奇妙。
三、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学生完全进入角色, 就为下面的作品欣赏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此时, 我邀请4位同学到黑板上临摹课本上4个不同角色的人物进行审美创作体验, 其他同学认真阅读课本, 感受、分析、评价作品。4人一组, 集体讨论、交流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创作理念, 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 时间10分钟。10分钟之后, 由台下的同学对台上的同学进行小组集体评议。这一环节是课堂的关键, 学生的兴趣达到了极点, 课堂气氛活跃, 争论较为激烈。第一个同学临的是唐代阎立本《古帝王图卷》中的晋武帝司马炎。我先问大家这位同学画的好不好。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什么地方好呢? 什么地方又不好呢? 我分别请下面的小组代表来评议。有的小组说好, 因为表情画的像; 有的小组说不好, 因为形画的不准; 其他小组有认同的有否定的。总之, 没有一个同学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或者做它作业的。绝对的统一, 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使其产生沮丧的情绪, 丧失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他们七嘴八舌评议之声中, 我并没有否定他们的评价, 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自主的给这四位同学打了分。然后, 就有同学问为什么打这么高, 又为什么打那么低了之类的问题。而我则欲擒故纵, 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四、补充故事, 拓宽视野
经典的绘画连接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我经常以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故事之中配有旋律优美、节奏清晰的中国古典音乐, 营造一种宁静、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据说当年江宁的瓦棺寺刚刚建成, 在开光之前, 众僧设会求助施舍捐款, 豪门望族的捐款最多也没有超过十万钱的, 人称“三绝”的六朝著名画家顾恺之竟张口认了百万钱的捐款。人民知道顾恺之的财力有限, 都以为他只是说说大话而已。顾恺之却很认真, 他要寺僧们为他准备一堵墙, 便关起门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墙上画了一幅维摩诘的像。当画到点眼睛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 他对寺僧们说: 第一天来观看的须捐钱十万, 第二天五万, 第三天则可以随意布施。当大门打开, 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呈现在眼前时, 捐钱观画的人纷至沓来, 顷刻间便捐得钱百万, 轰动一时。接下来, 还没等我说, 反应快的学生便开始喊了起来, 高分的同学眼睛画得好。于是, 我趁机总结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 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 即“传神”。“传神之难在目, 传神写形都在阿堵中”, “阿堵”即“眼睛”, 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的故事, 我们可以知道顾恺之的画形神兼备, 最后落在眼睛上。画得好的同学是因为 他们抓住了最能体 现人物神情的———眼睛。“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正是此意。
在此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 加深对“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的理解, 我还选取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进行欣赏, 并提示学生把作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作品意蕴的活动, 观察与感受画中主人公韩熙载眼神、手势、身姿, 特别是眼睛的造型等, 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 化抽象为具象。对作品中主人韩熙载有志不得伸的特殊心理是如何表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 要求学生详析“以形写神”在每一段中的运用, 体现在那些人物上。使得学生真正地理解画面的“形神兼备”手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 探究创新。
1.《中国龙》一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美术课,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2.本课分4个课时,前两个课时是“欣赏,评述”。内容与风格上主要体现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后两个课时集中反映“造型,表现”的内容。作品注意营造舞龙的热烈气氛,注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的特征以及民间有画龙的诀窍。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感受龙奇特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形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
2.操作领域:能自己创作一幅龙的绘画作品,并与同学们合作完成(抓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特征)一件舞龙的道具,在舞龙的过程中塑造龙变化的造型,感受舞龙的乐趣。
3.情感领域:体会人们对龙的尊重、崇拜之情,感受作为龙的故乡、自己是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
1.搜集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初步了解中国龙的历史。
2.了解龙的象征意义,欣赏其造型。
3.抓住龙的特点,制作一条龙或集体创作一条龙。
4.表现龙的精神,气势,龙的造型特点及动态。
5.欣赏作品时体会龙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彩笔,布,手工纸,卡纸,剪刀,双面胶,以及可以利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探究龙的形象
播放《小金鱼和小鹿》片段
学生:观察:小鱼和小鹿在外形上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尝试着把这两种动物的形象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么?
出示课题:《中国龙》
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也很聪明,我们的祖先也很有想象力呢!为什么把这些形象和龙放到一起?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播放课件(龙的起源)。
学生:河流里哪种动物最凶猛?丛林中谁的角最美观?谁是百兽之王?草丛中哪种动物的身体又长又灵活?飞翔的鸟中谁的爪最锐利?
二、信息交流,欣赏分析
学生:向同学们展示,介绍自己的资料,实物等,互相学习关于龙的知识。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关于龙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看一看,从书中的图片上你能发现多少龙的知识?
学生:分析,寻找,发现:龙在哪里?龙的动态----升龙,降龙,蟠龙,行龙等。看看自己的实物资料它属于什么龙呢?播放课件(龙与民俗)。
学生:欣赏百姓喜闻乐见的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
三、合作体验,设计制作
引导小组进行不同主题,不同方式的探究,并制作不同风格的舞龙形象。
学生:各组选择材料,小组探究。
1.龙头---龙头主要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显得更威武?
2.龙身----哪些形状可以表现鳞片?你能把龙身装饰的更漂亮吗?
3.龙尾---观察资料,你能发现多少种龙尾造型?你能想出更新颖别致的么?
教师及时巡视辅导,给予适当的点播。龙头和龙尾分别有每组的两个同学来画,龙头画什么样很重要,是昂首、张口、露齿、睁眼,这样才有精神,各小组其他组员制作龙身,然后每个小组的部件连接到一起,就是完整的一条舞龙道具,时间允许可做游戏同时播放(龙的传人)歌曲。
四、评价交流,拓展延伸
学生:
1.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谁对小组的贡献最大?
2.哪组作品最富创造性?
3.你今天最满意自己哪一点?
4.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龙文化?
我们的班级就是一条龙,有组织、有纪律、有气势、有向心力又有凝聚力。
教学反思:
《中国龙》一课的教学中“欣赏、評述”的学习领域:我利用课件中龙的古今不同造型的形象图片、龙的不同的艺术品图片等为载体,学生们在比较直观的过程和方法中,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龙的形象构成、理解了龙的造型特点和寓意、欣赏了龙的各种生活物品以及艺术品,了解了一些有关龙的节日,体会中华人民的创造智慧与表达的美好愿望,走进中国的龙文化,感悟中国龙的昂扬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用彩色卡纸制作龙(利用纸卷制作龙头、龙身)这个活动形式,以点带面,学生们能根据制作的需要去主动的观察龙的特征,对用彩色卡纸制作的立体的龙的形象充满了好奇。并且在老师简单有效、各种不同做法的引导下、鼓励下,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对中国龙文化艺术的兴趣。
通过本课学习,全班同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课堂氛围特别好,我们每个小组成员做了舞龙道具的一部分,小组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件完整的舞龙道具,它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创作的作品。
(责任编辑 刘新蕊)
《人物描写一组》这课有三个描写人物的片段,为了落实本组课文的重点,教学时我抓住了每个细节描写的侧重点进行教学。第一个片段是抓住了小嘎子和胖墩的动作描写,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对于这些动作的体会,我分别请几对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请同学从动作神态这方面去评审这几对同学的表演,加强了对“站、围、蹦、转、推、拉、拽、顶板”等动作的理解。
第二个片段抓住了严监生的神态动作描写,我让学生画严监生摇头的动作和伸手指的动作来体会作者所刻画的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第三个片段抓住了凤辣子的语言神态描写。这一课既是课文也可以作为指导写作的范文。第三个片段中对凤辣子的外貌描写,有许多词是不常用的,学生对这些词不理解,也读不通顺,于是我采取了领读的方式,在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练读,然后挑读,并引导学生简单地理解了句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我将从《红楼梦》中截取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图文结合,更好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人物描写一组》这课有三个描写人物的`片段,教学时我抓住了每个细节描写的侧重点进行教学。第一个片段是抓住了小嘎子和胖墩的动作描写,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对于这些动作的体会,我分别请几对同学上台表演课本剧,请同学从动作神态这方面去评审这几对同学的表演,加强了对“站、围、蹦、转、推、拉、拽、顶板”等动作的理解。
第二个片段抓住了严监生的神态动作描写,我让学生画严监生摇头的动作和伸手指的动作来体会作者所刻画的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为自己的布娃娃穿衣服我想是很多儿童都很喜欢玩的游戏,所以基于这点,我利用课前制作好的线描人物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猜测这个人物在干什么?教师再将事先准备好的服装为人物“穿上”,再请学生猜猜看他在干嘛?然后请个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讲台来为人物添画上背景。提问:“为什么同一个姿势的人物穿上不同的服装,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让人感觉在做不同的事情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出人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解决教学的重点。
接着给人物换上一套太空服的时候,教师启发学生,人类在太空中是失衡的状态,那么如果他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你还能想象出他在干嘛呢?之后教师再给人物换上最后一套服装,把人物装扮成女性,再请学生来猜测这个人物在干什么,她处于的环境是怎样的?来解决教学的难点。
最后才请学生打开书本,欣赏上面的作品,看一下还有哪些环境是自己没有设想到的,这样可以填补学生想象的漏洞,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进一步从优秀作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汲取别人的精华变为己用。
一、通识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过程分析
高职院校只有正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牢牢把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 才能找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能力机会, 又要为学生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提供最基础的知识储备。
目前, 我国高校课程建构仍然分为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只起到辅修作用, 甚至高校通识课程内容中有关计算机、思政教育等基本原理所占比例居高不下。高校通识课的授课模式上基本采取内容灌输式, 所选内容也是趋同率较高的公选内容, 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被动消沉, 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
通识教育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过程, 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更好地发掘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 规划课程的开设, 避免课程形式及内容的重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程方案, 课程开发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结合地方特色、社会需求等条件, 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使通识课程妇幼活力和生命力, 体现通识课的价值。
在课程设置上应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角色, 充分重视学生知识领域拓展性。通识课的开设以教师协商互学为基础, 除了教师对课程价值、内涵的认识外, 还要学生在选课前全面了解通识课, 明确自己的优势特长需求兴趣, 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学习, 避免只注重学分或盲从参与的选课形式。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通识课立足于近代史背景条件下, 以中国近代著名人物的德、行、言、迹为研究对象, 课程教学指向唯物史观、思辨意识的形成, 是一门注重人物思想、行为、关系研究的人文管理课程。
历史是由人物书写的, 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 人物的研究分析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纷呈的事情。首先, 研究历史人物应将人物置于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环境中来学习, 重视人物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 注意区分人物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人物的作用贡献与之间的联系;其次, 历史人物研究应通过学习达到借古鉴今的作用, 应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 分领域、分时段地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人物言行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
三、高校通识课教学管理分析
高校的通识课教学管理应引入学习型兴趣小组和学习心得交流, 大胆创新优化、变通考核方式, 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及学习意识养成, 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通识课程教育应该秉承“以史为鉴、以人为戒”的辩证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具体到《中国近代人物研究》通识课的教学, 应该为学生融汇提炼知识提供方法, 使课程学习成为知识融汇、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课程教学方式上可以灵活变通, 根据授课的重点, 积极探索案例分析式、讨论式、模块学习式、自主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中国近代人物研究》通识课的教学形式上, 结合人物的历史作用、言行意义进行学习题材对象甄选, 根据人物的典型性、知名度进行内容梳理, 最后进行模块化、类别化教学, 比如, 中国近代人物选择过程中, 代表性的人物有“晚晴四大名臣”、魏源、林则徐、袁世凯、孙中山、张学良、鲁迅、卫立煌、宋庆龄等。学习的内容上应抓住重点、淡化形式、突出人物鲜明的思想精神, 比如, “晚晴四大名臣”中曾国藩的立德立言立行治家格言,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左宗棠的学习重点应放在新疆建设业绩规划及“疆防与海防关系”国防辩证思想的研究上。此外, 魏源的“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梦规划的时代意义、全球化视野相结合;张学良的“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意义相结合, 在当前南海冲突、钓鱼岛纷争的政治格局下更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比片面地国防教育更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度。
全面地认识高校的通识课教育是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准确地把握课程的重点、特色和发展趋势更好地提高课程的教学管理水平, 这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郝文武.现代中国教育学课程体系的问题和合理化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 (3) 42.
“造型不准确”或“造型能力差”这类评价,对于今天的学画者来说,是常常要遇到的问题。令人费解的是,“造型不准确”、“造型能力差”等评价,却被一些人强加在传统中国人物画身上。从传统中国人物画作品来看,画的好与不好,涉及到作者的水平与评价的标准问题。在中国画中,好与坏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笼统观之。曾听人说,传统中国人物画有比例不准确、头大身小等问题,我曾拿着自己喜欢的画稿印刷品——陈洪绶的人物画册页《隐居十六观》,给美术院校初开中国画课的学生们看,得到的评价是:比例、造型都不准确。这种评价,是对传统中国人物画造型的否定。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真如人们所说,是有问题的吗?一个造型存在着明显问题的画种,何以能够流传几千年?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
一日,在永乐宫一个石椁上,见到用简洁的线条刻划着的二十四孝图。但看人物的五官并不准确,甚至有点草率之感。然而,该图的线条组织疏密有致,觉得有点意思,用速写本勾临开来,后来越琢磨越觉得它美,以至连起初看似草率的五官,也觉得顺眼了,最终留连再三,不忍离去。这种画的造型究竟准不准呢?用习惯的造型观点来衡量,很难给该图以肯定的评价。过一些日子,我感悟到,如何评价一种绘画作品,涉及到一个绘画的标准问题,而并非“造型不准确”或“造型能力差”评价那么简单。
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她独特的写意性。对于中国画而言,准与不准,要依对意的表达程度而定。只要能够曲尽其态,恰如其分表达出作者意图的造型,都是准确的造型,无法表情达意,从表面看,再合乎比例,再准确的造型,也是不着边际的,谨毛失貌,向来为中国画理论所不取。陈洪绶的画意趣俱足,神情韵态通过画中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是高度艺术化了的,它的造型是准确的;永乐宫石椁刻划二十四孝图,作为一种意的形态,只能是这个样子的,从表达意的角度来看,是准确的。霍去病墓侧石雕,是最具中国写意特色的石雕,它不如实模写物象,却决不比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雕塑逊色丝毫。
三
无论对中、西方那一种绘画来说,造型都不应该是目的,造型只能是手段与语言。西方绘画因其写实性特点,为了再现自然景象,描绘物象时,要考虑到解剖、透视、结构、明暗与比例等诸多因素,并遵循这些法则,所以造型要受到自然景象的制约和束缚。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画家必须面对模特儿,研究这些问题并对景写生。西方绘画造型的首要目标,是表现自然物象的外在真实景象,所谓造型准确,就是外形接近于被描绘对象,就是形画的比较准。中国画讲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中国画中形只是一部分,而且不是主要的部分,神才是主要的部分。形的目标就是表现神,在天人合一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想的指引下,形被简化为笔墨点线,已非自然物象之形态。笔墨是中国画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写意的中国画,以笔墨语言,创造出独特与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承载着更大的精神容量,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四
杨村第十小学
第七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人物的,除了让学生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外,体会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外,一个很重要的训练重点是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在教学22课《人物描写一组》时着重点就放在体会描写人物方法上。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在教学时,我不急于求成,先复习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或某种思想品质。我用了三个课时,每一片课文用一个课时,每课抓住一个训练的重点。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学习。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并划出来,先自己体会,然后交流汇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不仅把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词语都找出来了,而且理解得也很透彻。再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这些句子,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效果非常好。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着重抓住人物的外貌、穿着、语言的描写来学习。采用小组的形式,先划出相关的句子,再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还会有较大的争议,通过同学们的探讨,该搜理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挖掘出来了。
动作描写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让人物“活”起来
作文一直是学生畏惧的内容,写好作文的关键是细节描写,这更是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我特意设计了这节课,力争通过它来让学生先学会动作描写。
我先用一个视频激起学生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体会视频的妙处,并让他们找出女孩子更能赢得关注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动作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动作描写的重要性。
首先我先让学生学会用一个动词来描写一个动作,再让学生用两个动词来描写两个动作,最后让学生用一连串的动词写一组动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个台阶,三次提高,三次练习使学生登堂入室,学会使用动词做动作的细节描写。
这个设计使用了三步提升法,很好地化解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顺着一定的坡度慢慢上升,而不是一蹴而就揠苗助长。
我觉得这节课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们动作描写的困难,化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学生们最主要的是不会用动词,平时写作中就可看出他们的困难,要化解这个困难只有一步一步引导他们上台阶,走出自己的成长之路。
同时我还用了学生们学过的课文内容来引导他们掌握动作描写的真谛,用他们熟悉的内容更能让他们缓解压力,提升写作自信心。
【关键词】人物画;内涵;趋势
凡以现代人物为内容的中国绘画统称现代中国人物画。范围很广,根据画面人物多少一般分为群像画和肖像画。前者以突出人物活动为主,后者以描绘人物形象的酷肖为主。二者表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要求形神兼备,即不但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形体、服饰结构、比例、场景透视原理等,而且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和精神、神态等。人物的面部是描绘的重点,同时还要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人物及人物动作和整体画布局(章法)的统一。另外中国人物画以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情(神似)为其主要特点,而有别于西方绘画注重质感,光影变化的特色。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本文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的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对于《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近现代,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生冲撞与融合,中国绘画处于向现代转型的阶段,绘画表现又回归到其本体上来。色彩作为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绘画要素之一,不但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表现画家内在情绪感受的功能,而且作为绘画语言的形式要素,在画面构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画家从各方面吸收营养,丰富和充实着意笔人物画的色彩语言,,而对色彩语言本体认识的深化也成为色彩表现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意笔人物画色彩语言发展现状的分析,从色彩语言本体意义的角度,重新认识色彩语言的艺术价值。色彩做为当前意笔人物画创新的一个突破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新时期的人们在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上有了变化,单纯的笔墨情趣已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新需要。
20世纪初社会巨变,备受欺凌的中国近代史需要中国人物画从昏昧的状态中猛醒,逃离吟风诵月的闲情逸致,以写实主义人物画来表现现实生活,传达民族的声音。与此同时,面对西方国家的国富民强和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统治和国力上的空前衰微,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大量引入西方文化艺术思想,其中就包括对中国传统人物画冲击最大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就这样,写实主义人物画又再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和光明,听到了来自历史的清晰地召唤。处在这样的关口,一大批优秀的写实人物画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中对写实人物画做出卓越贡献的首推“徐蒋体系”,然后还有长安画派和“新浙画派水墨人物画”。
中国社会进入了21世纪,写实人物画一方面,近些年来,由于创作追求的多元化现象,在部分热心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人们心中对写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评价不高,甚至加以唾弃。水墨写实人物画家中也开始出现自惭形秽者,一些很有实力的水墨写实人物画家在时风的压力下开始转向,向抽象或形式构成、形式美、表现方面转移。
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写实人物画家队伍中英才辈出,如北京的刘大为、王明明、史国良;天津的杜滋龄、范曾;吉林的粱岩;广州的杨之光、林墉;深圳的王子武;西安的刘文西、王西京等。这些画家正逐渐成长为写实人物画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也成为拍卖会上的热点,价位一路走高,在荣宝2004年春季书画拍卖中,当代著名画家及中青年画家的精品力作也得到藏家的大力追捧,范曾、史国良、王明明、冯远、刘大为、范扬、薛亮、曾宓、吴山明、龙瑞等人的作品成为收藏的热门。上面提到的这十位画家中,写实人物画家占了七位,由此可见,市场对写实人物画家是充分认可的,写实人物画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主流地位丝毫没有被撼动。
从真正的人类文化审美活动的正统主流角度看,写实人物画仍是能反映人性本真和体现人对美和善的永恒的追求的创作主流,这是人类文化的长江大河,它的主流地位在未来历史中是改变不了、阻遏不住的。中国人物画有着承载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只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写实人物画就会不断发展完善,不断记录人类的生命进程和思想演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永不消亡的。
绘画像语言一样,与生存着的我们形影相随;我们对语言的守候,就是对我们存在的肯定。获得语言自信的人是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而非抛弃语言或做哑语状。所以,一种绘画语言的水墨绘画,就是一种丰富的生活,是画家从其生活的现象学意义出发而做出的表达,显示了其生存的境遇和具体的经验。这时表达的水墨绘画就是画家的生活存在的显现,乃至生命存在的明证。因此,绘画全然是个体生命的故事。
一、传统观念下的构图方式在现代人物画创作中的体现
构图在中国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由于中国画独特的民族性特征,中国画构图意识融汇了儒家和道家等哲学思想,呈现出主观性和程式化。正如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的空间不是几何学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艺术空间。”1在现代的人物画创作中,这些传统的诗意的空间构置艺术也被吸收得淋漓尽致。
(一)叙事性的铺陈展示
叙事性的铺陈展示是人物画构图中最传统的也是最为广泛的构图方式。叙事性的铺陈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规律的,在这种构图中,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将不同时间和不同场景发生的人物活动描绘在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并能在作品中揭示艺术视知觉上的审美需求。在现代人物画创作中,很多画家都通过这种打破时空的构图方式来表现画面中曲折流畅的人物活动态势,使形体与形体之间产生联系、互相关照并形成整体,使观者和欣赏者产生一种探求真相的本能,并与画面的故事性产生共鸣。叙事性的铺陈展示构图能让人物活动更具有序列性和节奏感,加大了作品视知觉上的冲击力。
(二)空而不空的留白意趣
在中国画中,不管是虚实、浓淡还是疏密,讲的都是黑与白的问题,所谓的“黑”,就是画面中有物之处,而“白”则是画面中少物或无物之处。潘天寿说:“我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彩,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虚实之联系,即以空白显实有也。”2画面中的空白,并不是真正的空白,而是“空而不空”的艺术表现。莫各伯在他的《中国画构图》一书中提到了石谷与南田的评论:“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3说明中国画中的“留白”并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能让人产生艺术联想的留白。在现代人物画的构图表现中,这种“留白”意趣也被广泛的运用。现代人物画家在表现严谨的人物造型时,通常会将背景处理成空白,以引发观者的无限想象。
(三)平顺中取逆形“布势”
“势”是体现画面意境的核心部分,画中的“势”必须要自然而合乎情理。中国人物画构图程式中的“布势”是指在构图时,画家可以根据画面叙事情节的表达和布局的需要,采用对比与和谐的原则来创造逆向形象,通过主观布势,创造不同的视觉角度来表现独特的动态美感。如方增先的《说红书》,画面中的人物形态生动有趣,一群蹲坐在地上形态大同小异的听书者目光都看向说书人,唯独说书人的动态不一样,观者的视线会更多的在移动的势态主线中走向异于其他形态的说书人。平顺中取逆形布势的构图形式,能使画面中的人物活动统一而富于变化,由于这种方式造成的那些微妙的不协调感,往往也是画面出奇制胜和感染人的关键。
二、中国现代人物画构图的人物递叠排列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巨大冲击,中国画的构图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一直以来对立的西方焦点透视和客观写实的艺术观与以写意风格、自我意识明显的中国绘画传统观念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结合和融会贯通。当代很多画家都受过严格的素描训练,都接受过西方透视、解剖等理论知识,这对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构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画传统的平面化和散点透视有了新的内容。
(一)人物形态的空间叠层排列
在传统的人物画中,人物较多的画面基本上没有近大远小,也很少有遮挡的人物和远景的人物组合,而在现代的人物画中,由于西方透视学的融入,人物场景的绘画常常会出现人物的叠层排列,利用形态的起伏递叠,将人物形态布置在多层面的构图中,运用传统的开合、呼应、疏密等构成因素,使视觉上产生序列感,更加突出画面的主题。这种递叠构图形式要注意画面的序列性以及人物组合的疏密、开合等,不能一味地追求层次感而忽视画面的呼吸感。人物形态的空间递叠排列形式是吸收了西方绘画透视的原理,让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强烈,能让主题更加突出。受过西方绘画理论训练的人总会将透视知识或多或少的运用到画面的构图中,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法则也决定了尽管你会把众多的人物组合到一起,但最终还是需要运用中国画的传统法则去调整画面的呼吸感和生命力。
(二)满而大的构图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着大胆的突破性创新,自从中国传统的构图融入西方绘画元素之后,中国画构图就开始向大而满的篇幅形式转变,近现代的一些人物画创作,有很多都是利用这种满而大的构图来表现庞大的人物活动场景。满而大的构图形式主要体现在人物活动场景的真实性表述上,以及近大远小透视的运用和写实背景的处理。这种构图固然会有视觉冲击力,但一味地追求这种大篇幅,而不运用传统的构图法则的话,也只会使画面堵塞或者空洞。
在构图上,无论人物如何排列,画幅如何庞大,如果想要很好地表现画面的空灵感和呼吸感,就必须要运用到传统的构图法则。上述讲到的构图都是建立在传统意义上的延续,还有一些当代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极富个性化和荒诞性。总之,在当今的艺术环境下,构图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都在于画家的观念选择和精神指向。
三、结语
高新区实验学校王娜
首先通过欣赏歌曲《少林少林》,让学生进入意境,了解中国武术的神奇魅力,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在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他博大精深,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
在歌曲教学时,通过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是豪迈的,很有气势。让学生真正领会中国功夫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英雄气概。
通过我的范唱,让学生再次感受歌曲,从而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为学习歌曲做铺垫。通过对歌曲分乐段解决歌曲说唱部分的节奏难点,在读的时候加入鼓声,让学生读的时候更加有气势。如“刚柔并济不低头我们心中 有天 地”和“四方 水土 养育 了我们中华武术魂”这两句歌词。让他们在问答、欣赏、合作探究、演唱中解决学习重点与难点。如为了让学生明白“稍慢、舒展连贯的”与“稍快、活力矫健地有”情绪区别,我出示两个乐段的乐句,让学生观察---听听---唱唱,从中找出了规律,自然的就理解了旋律的压缩和节奏的变化使音乐的情绪发生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体会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通过学生个别演唱歌曲,师生评价,突出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正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而这种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投身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通过小组合作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互相交流、一起表演,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表现音乐,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同时,小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音乐之中,不仅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使原来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通过演唱《中国功夫》,即兴表演几个武术动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国龙》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在第一课时我定为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让学生利用线条将龙的基本型概括出来。我通过三次演示解决本课重难点——了解龙的特点,并进行设计和创作。第一次演示:考眼力,画出动物的两个部位。让学生猜测是哪个动物的部位。第二次演示:画出龙头图案。回忆复习龙的面部特征,为绘制出龙的形象做好铺垫。第三次演示:与学生讨论问题的回报相结合,绘制出完整的龙的形象,给学生示范,解决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根据研究的.课题和我组三段式教学模式,我首先通过学生对动物的两个局部,让学生了解龙、感悟龙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龙是由很多个动物的优点汇聚在一起的。然后再了解龙,认为龙就在我们身边,例如:三中、电大的屋檐上都有龙的图案。接着研究如何画龙,引导学生通过龙的特征和动态,绘制出一个完整的龙。在结尾处,进行拓展和总结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不同时期龙的图片,龙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动态特点,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为学生的创作起了铺垫作用。除了欣赏外还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去联想一只龙的形象,体会到自己动手绘制的乐趣。 为符合我组研究在本学科中有效演示我设计了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演示,逐步递进演示,直观地解决学生动手绘制龙的外形的困难,三年级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匮乏,需要一定的积累,所以有效演示起到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虽然这节课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但是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改进。整个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内容应再简洁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应针对本堂课的教学,更加明确。在突出教学重难点时应更有利于学生对造型的理解及掌握。在提问时注意语言的运用,更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让本堂教学更加有效。
作为一名老教师更要在自己专业技能方面坚持懈怠,要抓住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只有这样不断修饰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教育者。
首先, 在作品内容方面, 现代水墨人物画主要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存在方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人物画作品在内容、语言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内容大致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种是对生活中的普通场景、片段的集中描绘, 代表人物李孝萱。如李孝萱对传统绘画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感情与兴趣, 他继承前代水墨革新画家的经验教训, 加之身处于一个崇尚多元开放的时代中, 可以了无顾忌地同时向各种艺术汲取有益的成分, 所以才使得他在水墨画兼容中西的探索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他的大轿车系列以现代列车这一交通工具带来的都市生存空间为依托, 通过对列车上拥挤、堵塞的现实场景的夸张描写, 集中表现了现代城市情境下的芸芸众生。画家通过主观理解运用夸张、诙谐的手法将这类题材呈现出来, 引发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思考。另一种是通过意象中的场景传达心灵向往, 代表人物田黎明。他的作品中《路上的汽车》和《雪域净土》这两幅画作, 画家的出发点不只是以色彩的比照来加强象征的意义或虚实的结合处理来映照原生态的本原生命。在前一幅作品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将画家的矛盾得以释放, 这种矛盾是把现代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疏离感转变为具有亲和气息的家园;后一幅画作呈现出虚实相映的画面效果实际上是画家对生命本原的探问, 以及画家“物我两忘”的精神写照。因此, 画家营造了一种追求整体性的氛围, 更是画家本人在“传承”、“发现”、“创造”、“延伸”笔墨文化上一种认知。题材的丰富性和“人自身的丰富性”应是形式与本质的关系, 前者的完备并不能说明后者生命状态的充实, “人自身的丰富性”是和画家本身的人生意识、笔墨语言、形式创造紧密相联的。田黎明在生活与精神、现代与传统之间确立的坦诚而朴实的艺术价值取向。这是极难统一的两个层面, 但画家却在作品中把它们智慧地融入到生命境界和艺术境界之中。分析画作, 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形式和语言是因其坦诚而朴实的艺术取向加以定格的, “人自身的丰富性”也因此获得了生命的多元性。
其次, 在语言形式方面, “现代水墨”人物画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拓展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表达。
一、“现代水墨”人物画家对笔墨形式的拓展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 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依托下, 中国画色彩历经从“随类附彩”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从有色发展到“无色”, 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独有的设色面貌和色彩体统。中国画色彩, 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水墨画而言。而现代水墨人物画家发展了传统的“墨分五色”的色彩体系。“墨分五色”这一高度精粹的色彩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 和道家追求与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艺术观是一脉相承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道家对色彩的取向, 它摈弃人为的“无色”。所谓“五色令人目盲”, 因而面向对自然本质的追求, 认为人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 它破坏了自然界固有的“全美”。这种面向自然本质的精神与以后中国画色彩演变之间存在着非常内在的关联。用“墨分五色”的这种超主观的色彩观去突破“固有色”, 实际凭籍的是道家的艺术哲学。作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 其本质是“无”和“虚”, 而又表现为“有”为“实”, 这种有无相生, 虚实相成的艺术哲学对中国艺术 (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的色彩追求) 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可以看到, 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既有其高度概括, 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 要大胆肯定和发扬这种审美方法的优良传统。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 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
二、现代水墨人物画家拓展了传统绘画的用笔
传统中国画主要运用侧锋, 有些水墨人物画家依据都市情境中描绘对象的需要, 灵活运用中锋、侧锋、逆锋甚至破峰来表现形体。如田黎明发展了传统人物画中的“描法”用笔。这种“轻描淡写”式的“描法”表现了画家最真切的都市体验, 正如画家感言, “笔墨的境界可以化解人的忧虑, 是因为笔墨可以叙述人对生活的态度, 传达出一种形而上的生活方式, ……我在自己的画中想表现出人是自然、自然是人的感觉。”田黎明对传统的笔墨语言、形式结构进行了新的改造与探索。他摆脱了传统的人物画作画模式, 强化了水墨本性与没骨法的发挥和运用, 使画家获得了相对自由的精神空间和生命力度。
总体而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化之树上的奇特之果, 是浓缩了民族历史的人文景观, 是生活方式的熔炉, 是信息传播和时尚流行的源泉。城市也是现代社会的浓缩, 中国画的现代化, 从语言上讲, 是笔墨传统的现代化。绘画须贴近时代才能反映所处时代人的思想感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写意人物画亦是如此, 而画家是有时代意识的创作主体, 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 必须将传统性和当代性融于一身。因此, 中国当代写意人物画艺术精神是一个不断演进过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发现。
摘要:近一个世纪以来, 伴随中国传统水墨语言发展历程, 中国画如何突破传统, 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形式。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画家们在继承传的基础上对水墨人物画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探索也是多元的:有人将写实性融进写意人物画;有人将色彩语言大量引入水墨之中;在此方面的种种探索, 无论结果如何, 都是十分可贵的, 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而现代水墨人物画致力于当代社会基础上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新探索。这种新探索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内容与形式、笔墨语言、视觉图式的拓展, 使得现代水墨人物画在中国画的进程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现代水墨人物画在当下中国画转型中独树一帜, 它代表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传统笔墨,现代水墨人物画,现实关怀,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毕继民著.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物画.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2]杨恩坏.艺术史.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郭怡骔.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田黎明卷.华艺出版社, 2005年出版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6]何三坡.东西艺术之前途—艺术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7]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中国人物画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感动中国人物材料10-28
中国创业人物励志故事07-1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专题11-06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学习有感11-25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素材09-12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打印)11-10
感动中国2020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07-09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素材摘抄06-28
观看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07-05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作文1000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