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思考练习题(精选8篇)
答:
质量管理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它以经营为目标,由全体职工参加,在全过程中对产品的全部广义质量所进行的管理,包括思想教育并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
2.答:
原则1: 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1、组织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2: 领导作用
领导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
1、组织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3: 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
1、织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4: 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过程方法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某些较简单的过程,也适用于由许多过程构成的过程网络。在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时,2000版ISO9000族标准建立了一个过程模式。此模式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作为体系的四大主要过程,描述其相互关系,并以顾客要求为输入,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为输出,通过信息反馈来测定的顾客满意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5: 管理的系统方法
针对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连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ISO/DIS9000的3.3列出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十三个步骤: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6: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
以事实为依据做决策,可防止决策失误。在对信息和资料做科学分析时,统计技术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技术可以用来测量、分析和说明产品和过程的变异性。统计技术可以为持续改进的决策提供依据。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原则8: 互利的供方关系
通过互利的关系,增强组织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供方提供的产品将对组织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次处理好与供方的关系,影响到组织能否持续稳定地提供顾客满意地产品。对供方不能只讲控制,不讲合作互利。特别对关键供方,更要建立互利关系。这对组织和供方双方都是有利的。
1、实施本原则的主要利益
2、组织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3、本原则在标准中的体现
3. 答:所谓质量设计,就是在产品设计中提出质量要求,确定产品的质量水平(或质量等级),选择主要的性能参考,规定多种性能参数经济合理的容差,或制定公差标准和其他的技术条件。
4.答:(1)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2)质量改进组织
(3)加强质量改进的监督
5. 答:(1)系统性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6.答: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简单的说,狭义的可靠性是产品在使用期间没有发生故障的性质。广义可靠性是指使用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或对企业的信赖程度。而这种满意程度或信赖程度是
从主观上来判定的。为了对产品可靠性做出具体和定量的判断,可将产品可靠性可以定义为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元器件(产品)、设备或者系统稳定完成功能的程度或性质。
这里的产品可以泛指任何系统、设备和元器件。指作为单独研究和分别试验对象的任何元件、设备或系统,可以是零件、部件,也可以是由它们装配而成的机器,或由许多机器组成的机组和成套设备,甚至还把人的作用也包括在内。在具体使用“产品”这一词时,其确切含义应加以说明。例如汽车板簧、汽车发动机、汽车整车等。产品可靠性定义的要素是:规定条件、规定时间、规定功能。规定条件包括使用时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维修条件。
规定时间是指产品规定了的任务时间;随着产品任务时间的增加,产品出现故障的概率将增加,而产品的可靠性将是下降的。因此,谈论产品的可靠性离不开规定的任务时间。例如,海底电缆系统要求几十年内可靠性工作。
规定功能是指产品规定了的必须具备的功能及其技术指标,也就是指产品的战术性指标。这里所指的完成规定功能是指完成所有功能。所要求产品功能的多少和其技术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可靠性指标的高低。产品规定功能的丧失称为失效,可修复产品的失效也称为故障。
7. 产品质量设计的职能是什么?
答:(1)产品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
(2)产品质量目标的确定;
(3)产品质量评价;
(4)产品质量—成本分析;
(5)产品设计评审
一、定位课堂练习, 分析课堂练习现状
我县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我县教育情况, 制定了指导我们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自主学习模式, 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拿出十分钟时间来进行当堂巩固和提升式的课堂练习. 这一做法充分体现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的意图, 也是自主学习模式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如能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设计出推进不同层次学生获得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的课堂练习, 我们的学生就能在不断练习、反思中掌握学法,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实现会学、能学, 实现学习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但是, 我们知道练习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技能技巧的. 有老师对练习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够到位, 认为课堂练习环节也和我们平时的练习讲评课是一样的, 对对答案, 说说做法, 谈谈收获就完成任务了. 而还会布置课后练习, 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他们认为作业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有效手段, 熟能生巧, 能够使得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拓展数学思维方面有所提高. 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
我们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学活动, 应减负增效, 不能妄图在题海战术中提升学生的成绩. 我们要改变那种课堂练习随意, 不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一刀切”的作业模式. 课堂练习既要巩固所学, 又要在拓展训练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与创新运用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原理与规律性, 获得发散与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提升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能力.
二、研究练习设计, 推动自主学习有效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凸显着学生“学”的主体性与主体地位. 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自主学习研究与深入, 是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思考和践行的;课堂练习的自主与有效性, 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结合内容设计 , 夯实基础
数学是一门逐渐深入, 内容逐步加深,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而学生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 才能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原有基础, 另一方面要能够让学生掌握当堂所学的数学知识, 能够在基础巩固中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在“扇形统计图”学习时, 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在复习巩固百分数的意义中引导学生能够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并能掌握该统计图特点后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 “自主学习”模式践行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76例1, 让他们思考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明白扇形统计图的形状特点和意义. 之后, 我们可以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复习的基础上, 明白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在表示数以及数量关系上的优缺点. 从而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2. 思维训练设计 , 提升能力
自主学习的课堂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新知识有所掌握, 在简单的运用中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 在消化中吸收.而在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原理之后,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有思维训练的拓展题来巩固和提高他们所学, 并引导他们能够合理而有效地运用.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实际问题”学习时, 我们先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转化”能使得有关分数解决起来简单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简单的转化解答获得算理的巩固. 然后, 我们可出示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六 (5) 班上学期男生占班级总人数的4/9, 新学期转走4名男生 , 现在女生人数是班级总人数的3/5. 现在女生和男生各多少名 ? ”
这样, 学生如能准确解答, 就可见其他的知识掌握比较到位, 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可见, 我们在学生自主学习背景下设计课堂练习, 需要有鲜明的训练目的, 要有一定的达成效果;要注意层次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以及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和提升;另外还要注意多样性、生活化的设计练习, 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
另外, 课堂练习也需要我们老师的主导性的体现, 我们一方面重视教材中的练习在课堂的有效处理,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运用;还要注意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 知识运用容易混淆的题目, 还要让课堂练习灵活多样, 产生互动的和探究的动态效果.
总之, 在自主学习模式运行下, 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注重分层设计, 力求基础与能力双提升. 只要我们老师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有效开展中的的地位与作用, 精心设计学生爱练、喜思的题目与题型, 那么, 我们的课堂练习必将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如何有效进行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3 (6) .
[2]吴彩君.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方式[J].快乐阅读, 2013 (18) .
高效课堂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65-02
高效课堂不只是行云流水的教学编程,更应是精讲精练的载体,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信心得到提高,认知得以被激活,兴趣得以被激发。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要解析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厘清知识脉络;二要吃准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储备和经验积累;三要精准设计,力求灵活跟进,形神兼备,给学生以视听冲击和心灵震撼;四要立足当下,有助于学生认知建构,更要谋划长远,着眼于学生智能的培育与积累,着力于数学素养的积淀。在此,笔者结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整理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把握,以及以此促进学生认知内化、有效建构、灵活运用等方面素养的训练,谈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唤醒认知单项练
知识需要不断地锤炼,需要不断地被激活。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记忆与时间的对应规律,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科学地运用规律,努力地运用练习这根杠杆克服认知建构中的缺陷,通过教师的精准设计、灵活跟进,有效地规避在新知学习初始阶段的遗忘面广、量大、速度快的现象。因此,教师要设计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唤醒认知、激活认知,并促使学生在运用和分析解读中进一步领悟知识、深化理解、促进记忆。实践证明,有目的的单项训练,不仅能厘清认知脉络,还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信心,更能深化认知,科学建构,发展数学思考,积累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能提高记忆效果,有效地纠偏,及时地纠错。
如,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安排专项的训练,旨在唤醒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圆锥的体积和相关知识,起到激活认知,促进记忆的作用。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练习题:
(1)一个圆柱状的积木,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5厘米。在它的侧面刷黄油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状的积木,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类似的专题训练,明确了目标任务,避免了不必要的干扰,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知识基础性强的特点,学生没有压力,所以能够满怀信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交流反馈中唤醒认知,深化理解。单项训练有效地复习了知识、凸显了基本要点,使知识点更加清晰地存储在学生的记忆中,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指向知识的关键点(重点解析底面、高都一样,但二者的体积却大相径庭,原因就是形体的差异)。因为思考的支撑,能够快速地达成训练、消化和记忆等多重目的。对比性训练,不只是利于辩解,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准知识点的本质,同时也利于执教教师对教与学信息量的把握,有助于教学行为的掌控,为巩固和记忆认知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二、提炼认知综合练
数学是一个庞杂的认知体系,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让学习信息的输入、变换重组、存储、输出变得顺畅,就得让学生在提炼训练中学会融会贯通,并增强信息贮存的强度。因此,提炼式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式、综合式的练习,使知识点的本质更加凸显出来,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使学生在训练中明晰知识点、把握关键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明晰相似、易混的内容,进而更准确、更科学地掌握知识的内涵。
如,在单项训练之后,笔者着力引领学生感悟圆柱体积与面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两种形体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如下的训练题:(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12.56厘米的正方形,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2)用一张长方形纸片,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制作成一个圆柱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⑶一块底面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高12分米的圆柱状橡皮泥,做成底面直径是8分米的圆锥体,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分米?⑷用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高15厘米的圆锥体容器盛满10次水,倒入到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20厘米的圆柱状的容器中,水深多少厘米?
通过这样的带有综合运用性质的比较性训练,一方面要求学生细致地审题,积极探寻相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在引领学生较高层次地把握知识的架构,较灵活地运用知识,准确地把握形体中点线面之间的内在关联,找准其逻辑联系,科学地剖析两种形体之间的变换规律,利于学生从具体的练习情境中走出来,学会审视题目的变化,学会发现其中隐含的奥秘,并学会梳理、总结学习所得,将知识完全地融合于已有的认知之中,有效地克服了学习的浮华,科学地规避了思维的浅显性和表面性。综合性习题的设计与训练,更能激发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应认知的激活与加固。
三、丰厚积累拓展练
课堂的主角是练习,灵活激趣、提能增智的训练则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灵动,洋溢着智慧。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编排、学情实际,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的题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思路,让学生在不同的追问中更好、更全面把握认知,丰富学生的感知,丰厚学生的积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探索积累丰富的经验储备。同时也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把握学习的意识,明白基本知识点是不变的,但与之对应的训练是千变万化的,进一步树立先思考后动笔的意识,并在具体的训练中深化这种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有效地发展数学思想,有利于有效学习的推进,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探索下面的一组习题,使其在分析思考中更好地建构认知,形成扎实牢固的知识链。
师:请看课件中的圆柱状积木(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5厘米),结合已学过圆柱与圆锥的知识,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1:我想考考大家对圆柱的基本特征的记忆,请说清楚圆柱的特征。
生2:请大家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并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
……
师:老师告诉大家,那些木屑的体积是50立方厘米,你能计算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吗?
生1:50立方厘米就是圆锥体积的2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是50÷2=2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25×3=75(立方厘米)。
生2:因为削去的体积是圆柱的■,所以圆柱的体积是50÷■=75(立方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75÷3=25(立方厘米)。
师:研究得不错,那你能设计一组题目考考大家吗?
生1:我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和是60立方厘米,每一种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2:……
师:不错,请大家在课后继续研究关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实际应用问题。
上述案例承接着整个复习,尽管学生的设计与提问与我们前面的复习有重复之处,但笔者认为这不是累赘,相反的而应成为学生进一步回忆和巩固旧知的契机。同时将设计习题和考查同伴的权力下放,似乎有很大的风险,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无限惊喜。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解读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也给课堂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学生积极地参与、自主的活动都会使我们的教学增色,更使我们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便提升了教与学的实效性。
科学的练习机制,始终能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开放态势,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善待每一个提问,善待每一个解答。自我设计问题,让课堂更能贴近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搜肠刮肚时增强了学习的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训练的不断变化,知识也如影随形地在扩张和融入,并在不断地重组。课堂演变为学生的自主研究、汇报的历程,学习的潜力必定会无形地放大,其思维的敏捷性、开阔性和创新性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认知水平也随之跃升至一个理想的高度,数学学习也必然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优化练习历程,适时跟进,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始终流淌着人性的韵律。
(通识教育选修课)
●思考练习题
1.如何理解耶稣基督与基督教的关系?
2.《圣经》对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何影响?
3.基督教教义包括哪些内容?基督教教会有哪些特征?
4.基督教教堂文化对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何影响
5.基督教节日对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何影响?
5.基督教与犹太教有何联系与区别?
6.基督教由“穷苦人的宗教转变为王者的宗教”说明了什么?
7.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有何特殊地位与作用?
8.基督教为何有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三大教派的区分?
9.如何理解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10.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什么关系?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相比较有何同一性与差异性?
11.基督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如何看待基督教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影响?
1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了什么样的宗教政策?包括基督教“两会”在内的各派宗教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
13.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基督教信仰出现日益增长的趋势?
14.怎样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怎样发挥基督教对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积极作用?
15.怎样看待当前中国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信徒,特别是信仰基督教的基督徒增多的趋势?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谈谈你对大学生信仰宗教及信仰基督教的看法。
《冯谖客孟尝君》
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曹操的“唯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充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赞美》
一、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本诗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激情歌唱中流露出悲悯、痛苦、幸福、负疚、激昂、深沉等相互
交织的复杂情感。这些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峻的描写,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二、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象征。
三、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写了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国的命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群来代表祖国不同阶段的历史。《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的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
一、体会并说明本文记叙与议论并重的特色。(见教材99页)
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危急,玄宗西避蜀中,各军则迁延不进。面对这种形势,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其咽喉,坚持一年之久,力挫叛军锐气,屏蔽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的江淮地区,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最后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而城破身死,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深受后世称仰。
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许远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他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见教材99页)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拣麦穗》
一、本文歌颂了怎样的感情?在当时,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种感情?
本文歌颂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至善至美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对小女孩的爱纯朴、真挚,不求回报。小女孩对卖灶糖的老汉十分依恋,像对亲爷爷一样。作者之所以要歌颂这种感情与她关注女性心灵天地、关注女性现实命运的创作风格有关,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二、本文的开头先述说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这与后面所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三、找出文中人物对话描写成功的地方,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这些对话将小女孩的天真无邪和老汉纯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鲜明。
〈婴宁〉
一、请就上述三种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见教材167页)
二、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拈花而入”、“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女笑又作”、“微笑而止”、“浓笑不顾”、“极力忍笑”、“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一笑即解”、“不避而笑”、“见人辄笑”……
三、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围绕着婴宁的鲜花的?这些笔墨艺术效果如何?
婴宁生长在花的世界里,她手里总是拿着花,她爱种花养花,她的言行几乎都与花相关。人与花相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四、有兴趣者,可把《聊斋志异·小翠》与本篇对照来读,比较二者在情节与人物上的相似处。
〈断魂枪〉
一、作者刻画沙子龙这个形象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意义?
作品通过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作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容?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
三、本文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公寓生活记趣〉(见教材185)
一、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否就是那种“无技巧的技巧”的体现?你感觉如何?(见教材185)
二、你能从文中摘出作者非世俗化的、带有贵族气的句子吗?谈谈你的感想。
三、试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日常生活小景文章,请同学们看看,或许对你会很有帮助。
《苦恼》
一、马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再三对别人、甚至对小母马叙说他儿子死了的事?
老马夫姚纳想向别人倾诉失去儿子的痛苦,然而那么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
二、小说是怎样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作对比的?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文中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三个青年、扫院子的仆人与年轻马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对他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来到小母马跟前,小母马不仅听着“他的倾诉”,而且还“闻闻主人的手”。马有情而人无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颤栗,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
三、本文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小说的对话描写精当简练,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姚纳与军人及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的对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军人与三个青年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且也反映了姚纳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情绪。
四、举例说明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自己总结)
《蒹葭》
一、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中心意象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二、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自己总结)
“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翠翠》
一、试分析翠翠与爷爷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翠翠是个美丽多情、天真可爱的少女。她与爷爷在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爷爷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撑渡老人。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安于清贫,忠于
职守,对女儿、外孙女有着挚爱。
二、本文在环境描写方面有何特点?与沈从文作品的整体风格有何联系?
本文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地方色彩的描写,清澈见底的溪流,攀引缆索的渡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青翠逼人的竹篁中黄鸟的鸣叫声,五月端阳的划龙船……组成了一幅风景独特的乡村风俗画。
沈从文的作品,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本文的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充满了泥土气息,质朴之中蕴藉着深厚。
〈春江花月夜〉
一、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二、“月光”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什么?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都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灵魂。
三、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
〈看蒙娜丽莎看〉
一、以眼神和微笑描绘女性的美和人性的魅力是文学艺术常常采用的手法。
课后请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诗经·卫风·硕人》、曹植《洛神赋》、白居易《长恨歌》等名篇,探讨这一手法的妙处。
二、为什么达·芬奇没有办法穷尽蒙娜丽莎的目光? 因为蒙娜丽莎不仅“被看”、“被欣赏”、“被品鉴”,她也在看我们,比我们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
三、中国的文学鉴赏中,非常注重作品中的“文眼”。了解“文眼”的内涵,并分析这篇散文中的文眼。
一个“看”字,编织起作者的创作活动、作品本身的存在、作品反映的对象和读者的审美活动四方面有机的关联。在这样的关联中,读者与画中人,与达·芬奇,与读者自己,与整个人类形成了巧妙的互动审美观照。
公文格式:
ΧΧΧΧ关于ΧΧΧΧ的通知
Χ发【2008】Χ 号
ΧΧΧΧ:
为了ΧΧΧΧ,根据ΧΧΧΧ,决定ΧΧΧΧ,现将有关会议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ΧΧΧΧΧΧΧΧ
二、与会人员: ΧΧΧΧΧΧΧΧ
三、会议时间:ΧΧΧΧΧΧΧΧ
四、报到时间、地点:ΧΧΧΧΧΧΧΧ
五、食宿安排:ΧΧΧΧΧΧΧΧ
六、联系方式:ΧΧΧΧΧΧΧΧ
特此通知
ΧΧΧΧ(发文机关公章)
二OO八年五月一日
ΧΧΧΧ关于ΧΧΧΧ的请示
Χ发【2008】Χ 号
签发人:XXX
ΧΧΧΧ(只能一个):
为了ΧΧΧΧ,我单位„„„„„„„„„„„„„„„„„„„„„„„„
妥否,请批示。
ΧΧΧΧ(发文机关公章)
二OO八年五月一日
转发性通知的结构:
转发XX关于XX XX的通知
XXXX:
现将XXXX关于XX的通知“(文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X年X月X日 会议通知的结构:
关于召开XX会议的通知
XXXX:
为XXXX(目的),定于X年X月X日在XX召开XX会议,研究落实XXXX等问题,请你单位XX准时出席。
X年X月X日 印发通知的结构
××关于印发《××》的通知
××:
现将《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附件: 《 ××》
××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由本体和喻体。本句式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写,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2)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打着船舷,溅起了千百多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比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跟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3)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生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作比:用四个喻词“是”直接联系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4)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得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隐喻。
(5)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头上,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A、(1)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2)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出去了。.B、(1)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2)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词语并不表示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1)满天的阳光,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2)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1)有两处比喻,例(2)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1)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加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2)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美化人格化了,把无知觉无感性的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了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有哪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
六、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1)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于甲乙两事物都出现。例(2)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辞格加强它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1)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2)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 天简直热得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八、运用比喻、夸张、比拟辞格,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答案略)
“修辞”思考和练习五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双关的例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修辞效果。双关有两类。
一类是谐音双关。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第二句中的“杨、柳”字面上写的是轻轻飘飏之上九重霄的杨花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歌颂他们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谐音双关,寓意深长。一类是语义双关。例如:
可是匪徒们走上了这几十里的大山脊,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露出了马脚”的另一种意义是匪徒们露出了破绽。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很有表现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采用下列办法可使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是“实在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用引号标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1)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鲁迅先生》)(2)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销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1)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2)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恰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3)是双关。它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里的“夜”和“路”在本句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是一层意思却在于它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语音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1)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废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2)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3)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4)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5)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党员,是人民代表,只能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5)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有现代化,不比别人富裕。
“修辞”思考和练习六
一、下边两句,一个是用对偶方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2)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1)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2)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份排列起来的一种辞格,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因而节奏感强,和谐流产。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做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2)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例(1)是排比,例(2)是层递。两者的相同点:
(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1)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2)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
(二)都有提示语,例(1)是“自己”,例(2)是“关心”。两者的不同点:
(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
(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1)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2)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1)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递下接的关系。例(2)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的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1)(2)(3)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2)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 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3)江山添秀色
天地沐春晖(正对)风雨送阳春(反对)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1)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2)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3)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生产——诗歌,诗歌——生产”和“热带——诗,诗——热”,这是回环。
(4)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出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练习讲评课, 教师对课本106页第6题中的第三小题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处理。
教师出示了56-8-8, 示意学生“可以怎么算?”
生1:56-8=48, 48-8=40。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是这样算的, 56里减去2个8, 二八十六, 所以就是56-16=40。
师:他从“56减去8再减去8”, 想到了就是减去两个8, 运用我们学过的乘法“二八十六”, 把它转变为计算56-16, 最后结果等于40。 (板书) 这样的想法真有创意, 能联系乘法进行计算, 厉害。观察一下, 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吗?
学生思考, 片刻后:
生3 (大喊起来) :老师, 我可以直接用“五八四十”来计算。
师:五八四十?真的可以这样来计算吗?
一些学生忽有所悟, 点头称道:“是的, 五八四十”。
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清楚, 并提出:哪里有5啊?
师:是啊, 算式里并没有5, 看来同学们和我有一样的疑惑,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3迫不及待地说:我把56看成是7个8, 7个8减去2个8, 就是5个8, 所以我直接口算五八四十。
“哦, 是这样啊!”一位学生说。
教室里大家自觉地鼓起掌来……生3满脸自豪地坐了下去。
师:这位同学真会动脑筋, 想到了连老师都不曾想到的办法, 他为大家解答了疑惑, 找到了一种巧妙的想法, 我们大家都应该感谢你。
教学并没有就此打住, 教师再次提问:“从刚才我们解答56-8-8的过程中, 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纷纷发言, 有的说:“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有的同学说:“我们要注意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分析一下能不能找到不同的方法”。
师:那我们来做做这道题, 看看能够怎么去解决它。 (出示:24-6-6 35+7+7+7)
……
许多教师认为, 让学生掌握了生1的方法, 能顺利计算得出结果, 就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只强调从“自然思维”出发解决问题的简单学习, 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能会仅仅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数学教学不是结果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 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 学会数学方法;不仅要形成计算技能, 还要发展数学思维。
计算56-8-8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 可贵之处就在于教师能够洞悉算式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数据本身的特点, 以此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 深入挖掘“小习题”背后的“大效益”, 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与自我建构。
一、由“表”及“里”, 用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的解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感知, 就是获取解题的信息, 称之为审题;第二是对感知的信息利用思维进行加工, 即思考如何做;第三是作为感知和加工的结果输出, 就是解答。
一般来说, 大部分学生往往只会孤立地从题目信息本身出发去学习和应用数学方法。如生1的解法“56-8=48, 48-8=40”, 他从题目信息感知到首先是“减法”, 然后是“按顺序计算”, 最后得出“运算结果”。我们把生1的算法理解为“自然思维”, 即按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方式, 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而从生2的表述看, 他对“减去2个8”的运算进行了思维的再加工。比较生1的解法, 这种解题方式的呈现, 说明学生经历了解题过程的再思考, 我们可以称之为“加工思维”。最为可贵的是, 教师又看到了“56”这个数的特殊性, 它可以看作是“7×8, 表示7个8”, 再次巧妙引导, 把学生带入了“最近发展区”。由此生3想到“56就是7×8, 7个8减去2个8, 就是5个8”。比较生2, 生3在解题的第二阶段“对感知的信息利用思维进行加工”, 思考又深了一层, 呈现出一种“深加工思维”的思考方式。至此, 不难发现“加工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已经不再局限于一般的按顺序计算。这样的数学思考是建立在对习题内在结构进行思维重组的基础上, 其实质是有效思考和思维的提升。
又如: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 (课本练习, 如左下图) , 很多学生会用“5×3+4”来解决, 从感知思维分析看这是一种“自然思维”, 在算式中的每个数都已经在图中直观显性体现。而有些学生还能用“5×4-1”来计算, 这就是一种“加工思维”, 这个算式中的“4”和“1”在客观中是“隐性”的, 是学生经过主观想象和加工形成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重思维思考。
华罗庚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 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数学学习思维,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在数学上都有发展, 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数学思考, 建构新的思维结构。在上述教学中, 计算没有停留在表面, 教师抓住有利时机, 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师、同伴的启发引领下学生经历了对解题过程“思维再加工”, 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这就是教学的最大价值。
二、瞻“前”顾“后”, 用联系的观点沟通知识体系
数学所固有的特点是以逻辑见长, 以系统为征。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这为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客观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来统领教学。在学习研究相应知识时, 要把它们放在更大的数学背景下, 放在整个数学知识系统中去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同时又为新知学习“孕育”。
以上教学中, 教师意识到练习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就题解题”, 而是能够根据数据的特征, 联系乘法教学进行思考, 从而加深乘法意义理解。由此,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算法后, 教师适时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让学生通过发现、抓住数据特征, 利用乘法得出“两个八可以用二八十六代替, 所以就是56-16=40”。虽然从知识的逻辑编排上看, 学生不具备“连减就是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概念, 但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丰富的数学背景下的, 在思考、讨论、计算过程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这种计算概念的雏形。同时, 又对生2的算法进行针对性评价:“他能联系乘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当生3得出“我可以直接用‘五八四十’来计算”的方法, 巧妙利用钝感设疑, “算式里并没有5, 看来同学们和我有一样的疑惑, 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激发学生从乘法的关系上入手阐述“5是怎么来的”, 得出“56=7×8, 7个8减去2个8, 就是5个8”的结论, 沟通了与“56-8-8”之间的联系。不难发现, 教师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前知”解决问题, 体会“联系”的数学思想, 使其在自主建构中完善了认知体系。其实质是对乘法意义的灵活运用, 核心是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有效的教学还应为后续知识学习“铺路搭桥, 提前孕伏”。从计算“56-8-8=7×8-2×8=5×8=40”, 可以发现学生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解答的思考痕迹, 无意识中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源”。“在计算过程中把56看成7×8再计算”, 又为“分拆一个数进行乘法简便运算”, 如“125×56=125×8×7”这类简算奠定了知识基础。可以说这种学习是一种对新知的“潜伏学习”, 为将来的学习埋下了知识的“根”。
又如, 在学了“5的乘法口诀后” (作业本习题, 如下图) , 让学生思考:当加数不一样时, 还能用乘法计算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可以从6格分给一个给4格, 这样就都变成5格, 所以可以用5×3=15来表示”, 既与“前知”——“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5的乘法口诀”沟通了联系, 又为“后知”——用“移多补少”方法得到“平均数”知识做了思考铺垫。
所以, 教师能适时引导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既“瞻前”又“顾后”地对习题进行“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形成新经验, 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思维障碍;问题解决
杜威先生有一句名言突出了经验的重要性:一盎司的经验胜过一吨理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国传统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增加了新的“双基”,即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把数学活动经验上升到基本目标的层面,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性。笔者在不久前的一次教学过程中再一次充分感受到了它的不可或缺性。
当时,笔者是为了准备一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的市级观摩课。在本校的六(1)和六(5)班借班磨课。课上,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
“用一张边长31.4cm的正方形纸,沿一边一围,恰好围成了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样一道习题,两个班学生的反应大相径庭。
六(1)班完成的学生寥寥无几,全班42人,只有三四个人会做。大部分人都是眉头紧锁,感到无从下手,他们搞不清楚,这个圆柱体的底和高,究竟与这张正方形的纸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六(5)班的情况截然不同,恨不得个个争相发言,全班43人,只有五六个人不会。
同样一道题,两个差不多的班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
经过与两个班的老师和学生交流后发现,导致两个班的正确率大相径庭的原因是在前面圆柱体认识的教学上。
在教学“圆柱体认识”一课时,六(5)的老师安排了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
他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事先准备的圆柱体的侧面都展开,观察展开图的长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宽又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由展开到围合,由围合再展开,反复几次,外部活動被内化,这样在学生的头脑里自然也就形成了表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展开围合圆柱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见到此题,学生便能很容易地利用这一活动经验,想到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不仅是圆柱体的高,同时也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它能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的障碍,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平时的教学,许多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出现解决问题障碍的根源是因为数学活动经验的缺失。下面将结合几个案例进一步阐述。
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好多学生都误以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轴对称的本质认识不清。如果教师在教学轴对称这一基本概念时,让学生动手用对折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就会深刻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两边一样的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有了对折的活动经验,使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学生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再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生的错误率极高。
某同学共抛了10次硬币,7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下一次硬币可能性是( )
A.正面向上可能性大 B.正面向下可能性大
C.正面向上与正面向下的机会相同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正面向下的可能性大。理由是因为正面向上与正面向下的几率相同,而前九次中正面向下的次数太少了,所以下一次硬币正面向下的可能性大。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对可能性认识的模糊性,还是处于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状态,缺失抛硬币的活动经验。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一个让学生分组抛硬币的实验,事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这一动手操作活动,学生不难发现:从总体来看,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不管前面的结果如何,下一次正面向上与正面向下的可能性仍然是相等的。
显而易见,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教学中许多思维的障碍是因为数学活动经验缺失造成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人们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并在遇到某种相似情景时可以忆起的某种体验、方法性知识或某种观念,在问题解决中,它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使学生获得并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发展的标志。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是进行科学建构、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使学生获得并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关键是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以获得不同活动阶段的经验内容,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这是我们一线教师落实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核心,也是我们研究和实施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重点和突破口。也只有我们一线教师把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落到每一节数学课中,才能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思维的发展,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提升创新力。
参考文献:
[1]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2]李树臣.关于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若干问题[J].中学数学,2011(12):1-4.
【质量管理思考练习题】推荐阅读:
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10-29
提升县级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质量思考09-25
完善产品质量监管服务调研思考11-04
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思考07-19
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10-18
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考10-27
第一节质量习题07-26
质量员(土建施工)专业知识练习题10-08
51质量守恒定律练习09-07
施工员质量员习题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