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代史论文(精选7篇)

近代史论文 篇1

单选、多选、辨析、问答、材料分析题

第 七

1、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的主要矛盾?

战后国内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

2、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作了哪些努力?

● 重庆谈判中国共两党的较量

毛泽东应邀赴谈判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而做出的重大冒险尝试

共产党为和平民主在政权和军队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同意适当比例地收缩解放区和缩编军队 在中共的努力下,重庆谈判达成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双十协定》 ● 政治协商会议台前幕后复杂的政治斗争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前途,共产党采用了团结各民主党派的斗争策略;

政协会议形成关于和平建国、政府组织等有利于和平民主的成果

3、如何理解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P174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下的反对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时间,我们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毛泽东又指出: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锁具有的爱过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P183-186

5.民盟一届三中全会P184-185 1984年一月,民盟领导人沉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明确宣告,民盟“绝不能够在是非曲直之间有中立的态度”,并之处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显示环境,是“行不通”的。民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集团,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人民的民主而奋斗。会议确认中国共产党“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鸟事“今后要于他们携手合作。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占到了新民主革命的立场上来。

6、七届二中全会 P188

1949年三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之处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过,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议室,毛泽东告捷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据此,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五笔是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把进北平必做“进京赶考”。

7、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原因分析P173-187 国民党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打了败战,处于全民包围之中。

军事战线上的失败表现在哪里?(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7月到1947年2月,国民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起,国民党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以内线防御作战的方式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被动之中,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战略反攻阶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政治战线上的失败表现在哪里?(解放区因土地改革而民心高涨;国统区因政治经济危机而形成了第二条反蒋战线;民主党派做出携手中国共产党反对蒋介石的新选择)

总之,国共两党因阶级立场的不同带来执政方式的差异,使解放区和国统区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了民心向背的差异,决定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政权的覆亡。7.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p192-194

第 六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标志意义;P144 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2.国共二次合作的标志p148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即以国共两档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一次合作: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P153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繁琐,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来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游击战还俄日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p155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实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雨哦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一统一为主。同顽固派做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5.试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形成的相互配合、不可或缺的抗战态势。

初期:既有战略统一行动,又有战役直接配合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组织了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此时如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敌后战场。刚刚改编的八路军主要在山西战区从侧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正在形成中的敌后战场取得了一些漂亮的战役胜利。雁门关、阳明堡是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忻口会战而展开的,忻口会战也成为国共双方配合得最好的一次会战。

中期:两个战场空间脱离,但战略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调整了对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敌后根据地,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也因之发生了变化。军事上消极抗日,但针对日军的有限进攻还是组织了十几次的大战役。其对内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此后,国民党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敌后战场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地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形成空间脱离的态势。共产党敌后战场依靠奇异变幻的人民游击战术,牵制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绝大部分的伪军。

后期:两个战场关系尽管趋于被动,但基本上保持着战略策应与掩护的关系。战略反攻阶段,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党独裁与民主政权立场上的对立,国共两党的关系已趋于被动。在国际反法西斯战局的胜利推进的形势下,虽然由于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日、避战观战的政策,产生了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但国共两党在各自战场上展开的战略反攻,共同宣判了日军失败的命运。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制定全面抗战的路线,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2、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3、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7、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与基本经验。P166-167 意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省力,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战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过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 五

章 1、1927年后建立的国民党全国政权的性质。P123—124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转移意味着什么?

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包括:由主要依靠民众运动转向依靠武装斗争;由主要在城市进行革命转向主要在农村进行革命;由主要依靠工人进行革命转向主要依靠农民并且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3、三大起义的重要启示有哪些?

1、三大起义提出了武装斗争的宝贵主张,从实践上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三大起义在指导思想上依然主张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或配合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它的失败表明,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已经不可能了,只有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才能存活下来。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5、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p135-136 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 四

1.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选择借助超然于政治的思想文化改造的方式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2、在紧迫的救亡危机面前选择复归现实的政治斗争

3、在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中倾向社会主义理想

4、通过深入的理论比较和大胆的实践论证,选择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p101;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盛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3.五四运动及其历史特点103-105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变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的挫折和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现状说明: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需要新的指导思想、需要新的斗争方式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初的中国具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条件:

◎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 ◎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条件

◎五四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桥梁作用,他们深入工农民众,用马列主义唤醒、武装中国的工农民众,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列主义的相结合。

5.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意义

第一,有了新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二、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不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还在推进中国革命进程中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三、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民主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第四、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自觉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6、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为什么会战线新的局面?表现在哪里?P115-119 表现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明确的斗争目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6.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大会明确规定,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党实现奋斗目标的手段,是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2、党的二大重申了党的最高纲领,并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作为一个完备形态政党的正式形成。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如果只有最高纲领,而没有为实现最高纲领而奋斗的阶段性的最低纲领,那么这个最高纲领就是空想,就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如果只有阶段性的最低纲领,而没有最高纲领,那么我们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7.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P118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 三

1、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P61-62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去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他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局限性:没有从证明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局限性: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是人民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社会革命)局限性: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徒弟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67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实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通知,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时代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一切具体原因都是由这个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1.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造就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格。

西方资产阶级----低下的社会地位,要生存必须同封建主义进行义无返顾的斗争,造就了它反封建的坚强性格。

中国资产阶级----由封建的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这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微妙关系。

2.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给建立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强大的多的障碍。

西方----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障碍力量,只有封建势力。

中国----阻碍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力量则有两个: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已经过时。

同西方早期的资产阶级一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运用的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是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却各不相同。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反封建还可以显得雄风犹存,但对于反帝却是无能为力。

第 二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44-46 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退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潮。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侵略者以应该的教训。

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知道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地对待入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带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失败的原因? P49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历史作用: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P54-56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主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自身局限: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第 一 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p1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P16

近代史论文 篇2

由学校主办的“认识中国近代史”考察活动2012年12月18~20日举行。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到那么远的地方。在这三日两夜中, 我们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 还有全民健身广场, 观摩中山市民休闲健身活动的情况。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鸦片战争博物馆, 展品把鸦片如何令中国经济陷入衰退、如何毒害国民健康的过程和结果表露无遗, 情境如今仍历历在目。博物馆也有一个“教育展区”, 展示现今毒品如何影响、祸害我们的生活, 尤其摧毁下一代的正常成长。看图片看得我惊心动魄, 对我们起了很大的警示作用, 告诫我切勿因好奇、贪玩而尝试吸毒或吃软性毒品。

参观完毕, 我感受到自己实在太幸福了!不但四肢健全, 白白胖胖, 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 有父母无私的关怀和照顾, 也有老师的悉心教导, 自己就像温室的小草, 受到百般呵护, 集千万宠爱在一身, 未曾受到风霜的洗礼, 也没有受过无情的天灾人祸。回想过去, 每当我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便会抱怨这样、埋怨那样, 像个小太阳般令四周的人为我奔波, 为我操劳。在这里, 让我衷心地说声对不起!由于我的任性和自我中心而为你们增加了不必要的劳累, 对不起!

经过三天的考察之旅, 我不但认识到中国近代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道理, 学会了共同扶持、互相包容的相处之道, 改善了人际关系, 这是我成长中值得回忆的片段。

我喜欢在中山、东莞的日子, 它丰富了我的见闻, 让我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这次考察之旅, 真是不枉此行。

京剧名角近代史 篇3

辉煌的颠峰

第一代中国电影人颇有眼光,纷繁丰富的京剧值得成为电影题材,而京剧名角们更值得大写特写,舞台上,他们演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将中国文学和历史揉碎在优美的唱腔和身段里。舞台下,他们的人生境遇起伏跌宕,在大半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中,他们的人生和作品紧紧联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魅力,也为电影提供了绝好的题材。

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上一辈人对京剧名角的痴迷,隔着几十年的岁月,一些老人还能清晰地描绘杨小楼的风采,他们陶醉地反复描述着杨小楼的出场:他抱着一把刀,半闭着眼,突然一睁眼的那种气势,把所有人都震蒙了。

电影《梅兰芳》里的十三燕,原型就是当年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主角、伶界大王谭鑫培。他以“云遮月”的独特嗓音,赢得“小叫天”名号,让清末北京城“满城争说叫天儿”。也正是他,创立了京剧名角儿制,让京剧进入最繁华最热烈的时代,众多名角纷纷闪亮登场。在这个意义上,谭鑫培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开端,还是京剧名角艺术的开启者。

作为国剧,京剧艺人与政治风云有着最紧密的接触,他们身不由己地一再被推入时代的洪流当中。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在攻克上海制造局的战斗中,打头阵的,就是会武功的京剧演员。潘月樵、刘艺舟、夏月珊和夏月润等艺人都参加了辛亥革命,手持武器冲在最前面。这些京剧艺人希望通过奋不顾身的革命,改变屈辱的社会地位。但革命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卑微,梨园行就是他们的宿命。艺人们又回到了他们所熟悉的舞台上。也只有在舞台上,他们能抬头挺胸,挥洒自如,实现一切关于美满人生的梦想。

1918年,《新青年》辟专号讨论中国戏剧的前途和戏剧改良问题,胡适、刘半农等人批判京剧,认为它只是“玩把戏”,“毫无美学价值”。仿佛是一个响亮的回应,梅兰芳在此时连续推出了《黛玉葬花》和《天女散花》等古装新戏,轰动了整个北京。而京剧和名角的魅力,也瓦解了当年的文学阵营:他们不去欣赏易卜生了,转而拜倒在梅兰芳的天女和黛玉台下。这其中,包括胡适、顾颉刚,徐志摩甚至还男扮女装上台去票戏。

此时,仍旧斩钉截铁讨厌京剧的阵营中,只剩鲁迅和周作人兄弟。鲁迅嘲讽梅兰芳的表演是“扭扭的黛玉葬花”和“缓缓的天女散花”,而京剧是“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一向对中国现实有着清醒而深刻认识的鲁迅,在京剧这件事上却判断错了。京剧和名角们此时已迈入辉煌的颠峰期。

电影《梅兰芳》中设置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朱慧芳,年轻时大红大紫,风光无限,后来却渐渐落魄,晚景凄凉。他是京剧男旦的一个悲辛侧写。京剧是个残酷的行当,无论时代给他们怎样的头衔。由朱慧芳身上,能看到曾雄踞净行首席的花脸金少山一点影子。金少山的人生,是彼时伶人的一个侧影:他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大红大紫时常常解囊助人,毫不吝惜,花钱无度,最终却晚景凄凉,才50多岁就贫病而终,惨死在街头。

在激烈的竞争中,京剧名角们唱对台戏能唱到吐血。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曾经在上海大唱对台戏。篆刻大家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里回忆说:当年上海黄金剧院请梅兰芳和马连良合作,皇后剧院请程砚秋和杨宝森合作,大唱对台戏。梅剧团当时随票附赠一本厚厚的特刊,多是梅兰芳剧照,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梅兰芳昔年演“上元夫人”时的剧照,梅饰演的上元夫人居中,下跪四宫娥分别是:程砚秋、王蕙芳(朱慧芳原型)、姚玉芙和魏莲芳。程砚秋初入行时是梅兰芳的配角。据说这是梅之部下以此照片来羞辱程砚秋。程看到这本特刊后,去找梅兰芳,梅听说后连连道歉,并将之前所印的5000册特刊,全部交付程砚秋带走。陈巨来记载说:此为当时无人不知之笑话。梅兰芳这边的黄金剧院每晚满座,而皇后剧院只上七成座,自此以后,梅程两家势同水火。

一次重创

日本人的入侵打乱了一切。在国难面前,京剧艺人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保住气节,一些名演员纷纷罢演,而大多数傍角儿的演员,只能纷纷改行。

北平沦陷后,当时的特高科分子欺负梨园行的人,经常在火车上往戏箱里倒硝酸,毁坏戏服。一次程砚秋与他们发生冲突,一伙汉奸想要殴打程砚秋,结果反被程打得落花流水。此后特务们频频想找麻烦,却不料程砚秋从此辍演,搬到北京郊区的青龙桥锄地务农去了。

而梨园界更加广为传颂的是梅兰芳的蓄须明志。梅葆玖回忆说:父亲舞台罢歌、闭门谢客,闲下来的他,请了俞振飞来研唱昆曲;请画家汤定主教画松梅;还专请了一位英国老太太教学英文。他警惕着各方面的诱骗和袭击。“父亲一向爱好整洁,注意仪表。特别是演出期间,每天都要刮脸,有时用镊子将胡须一根一根地拔掉。”日军占领香港前后,他却开始不刮胡子了,与昔日相比,明显不修边幅,与从前判若两人。他早已下定决心,不为日本人和汉奸演戏,他希望这一小撮胡子能起到挡箭牌作用。“如果硬逼着我剃胡子演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

对于京剧艺人来说,保持气节并不容易,以梅兰芳当年的地位,不唱戏之后,还要变卖古玩、家当,银行透支,那些普通的、毫无积蓄的艺人境遇之惨可想而知。

抗战8年,是对京剧艺术的一次重创。八年后,再次重返舞台的大师们普遍遭遇了尴尬和无所适从。梅兰芳的嗓音和身段都已大不如前,当年在上海主编《戏剧旬刊》的张古愚毫不留情地评价说:“我看都不想看。他有那个精力,捧捧儿子不好吗?”八年不上台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此时都胖了,程砚秋和荀慧生一出场观众就大笑,他们的戏迷看完之后却很伤心。人们甚至戏称当年风姿绰约的四大名旦为“四大名蛋”。

一位从小学戏,熟悉行内掌故的刘曾复老先生,当年与程砚秋同住在报子胡同,他回忆说,程一出门,他的女儿就笑,说:“那个大胖子又出来了,”我想那样子上台就没法看了。”

而那些抗战时还接着唱的演员,此时境遇更惨,比如马连良,胜利后立刻被视为汉奸,他只有远走香港。与他一起赴香港的,还有孟小冬、张君秋、杨宝森等名角。新中国成立后马连良才又回到了北京。

对京剧艺术而言,更大的损失是,抗战期间,京剧舞台上的两位大师相继离去。1938年,武生泰斗杨小楼死于肺癌。1943年,四大须生之首余叔岩死于膀胱癌。杨小楼空前盛大的葬礼,让很多老人几十年后还记忆犹新。有戏曲评论家甚至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建国以后梅兰芳就不应该再演《霸王别姬》,因为他再找不到杨小楼这么好的霸王,没有了这个绝世的霸王,他又何苦再唱他的虞姬?

中兴和变革

1949年,京剧艺人们在兴奋和微微的不安中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不安是因为解放初禁演了不少戏目,比如《四郎探母》等,此时带色情的戏不能唱,神鬼的不能唱,断案的不能唱,忠于皇帝的不能唱,选来选去,似乎只有反映老百姓反抗精神的《打渔杀家》符合要求。

但对京剧名角来说,这又是京剧的一个繁荣期,京剧大师“四世同堂”的局面前所未有,至今仍让老戏迷们怀念。1949年7月,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京剧演员第一次被称为文艺工作者、表演艺术家,很多人激动地泪流满面。从前为生计所迫,自称“为窝头服务”的京剧演员们开始“为人民服务”了。艺人们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剧场和舞台,走到民众中去。

尚小云曾经带着他自己的剧团走了大半个中国,不但在工厂,而且在部队演唱。时年已五十多岁的尚小云演昭君出塞,在台上能跑三十个圆场,而台下的战士为了看演出,能在大雪天里一动不动地坐四个小时。

北京京剧团成立时,汇集了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五大头牌,从前根本不会同台演出的“对头”马连良和谭富英竟然聚在了一起。谭元寿老先生回忆说:他父亲和马连良在天桥剧场合演一出《龙凤呈祥》,谭富英是刘备,马连良是乔玄,第一场两人一碰面,还未开口,观众已经沸腾了,鼓掌鼓了有一两分钟。

此时,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名角儿合家欢的盛世。以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为首的前辈艺术家和后几代名角都能同台演出,令当时的观众大饱眼福。这是京剧的一个中兴时代。

但从50年代后期起,一批京剧大师相继离世。1958起,程砚秋、杨宝森、王少卿、杨盛春、王瑶卿、郝寿臣、梅兰芳也先后离去。梅兰芳的离世,标志着以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为代表的京剧三大贤时代的彻底结束。此时,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能够称得上是划时代领军人物的,就只剩下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

1952年才回到北京的马连良再次充满热情地站在舞台上时,他没有料到,京剧舞台正在发生着一场巨大变革。

从1964年初开始,传统戏被彻底赶出了京剧舞台。那些习惯了穿靴子、抖水袖的演员第一次穿上了中山装,习惯了传统戏表演程式的他们,在现代戏的舞台上迷茫了。

1964年,马连良与张君秋排演现代戏《年年有余》。16岁就被推选为四小名旦,与孟小冬、谭富英、马连良都合作过的张君秋,在这部戏里第一次穿起了现代装。从前的华美戏服、长长水袖可以修饰的男人身体,现在暴露在观众眼前,他带着假发,不得已垫了假胸,以很别扭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但名角就是名角,一开口还是满堂喝彩。

但有领导提出了质疑:新中国的舞台上怎么还有男旦的怪现象?从此,在京剧舞台上活跃了100多年的男旦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女老生、女花脸。张君秋的弟子、才32岁的吴吟秋万念俱灰,离开了舞台。王瑶卿的弟子于玉蘅,到戏曲学校当了教员。

一批老艺人也因为不适应现代戏被淘汰了。这其中,包括大师马连良。此时他只能在革命现代京戏《杜鹃山》里演一个小配角儿——打大旗的郑老万。大红大紫了半辈子的马连良愿意演这些小角色,他也愿意跟着时代走。但拿惯了扇子等传统道具的老先生,现在要拿枪。他的手开始晃悠了。在一场戏里,他的胡子竟然掉了下来,可以想象,他的艺术生命终止于此。

《近代史》重点 篇4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1.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1.不仅阻碍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坏。由于外国向中国倾销过剩农产品,中国的一些传统出口农产品如茶叶、生丝等遭到打击,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销路,在国内市场上也遭到外国同类产品的排挤。同时,外国商人依仗特权,低价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作为其工业生产的原料,如生丝、茶叶、棉花、大豆、烟草、羊毛、皮革、猪鬃等,还通过垄断价格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得超额利润。这一切,加上中国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导致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萎缩和衰败。2.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3.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社会制度的腐败:盲目虚骄,不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更不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官员贪污腐化、昏庸。官民对立,害怕老百姓参与反侵略斗争,“防民甚于防寇”。表现:鸦片战争,禁焑有功的林则徐、抵抗积极的邓廷桢被革职。1885年,中国在战场上取得巨大胜利的情况下,清政府却避战求和。甲午战争:慈禧太后挪用军费祝寿,李鸿江在战争期间一心想保存实力。2.经济技术落后:西方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军事技术和装备已经完全近代化;中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长矛大刀的水平上。军事的指挥、管理水平落后于西方。

6.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历史作用: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创办,引进了近代西方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新式陆海军的创办,促使中国传统的军事国防由向近代化转变。新式学堂的创办,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具有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派遣留学生出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迈开了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最初步伐。洋务企业的创办,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失败原因:1.指导思想的封建性和片面性。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是所谓“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达到“借法自强”、“自强固本”的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它大大地限制了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2.对外国的依赖性。洋务运动在技术、人才等方面都相当程度地依赖于外国。3.管理方面严重的封建性和腐败性。洋务企业大多是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不讲求效率、效益、质量,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挥霍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7.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意义: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他们鼓吹民权并提出开议院的主张,也就是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4.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原因与教训: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沙俄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3.害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8.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说它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5.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伟大胜利,可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结局表明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9.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1.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思想史: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3.革命史: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4.经济史: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了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11.请结合史实论述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1.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因为弱肉强食是帝国主义的本性,它不允中国走向独立富强。2.中国的封建势力相当顽固,它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这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2.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遭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各种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了极大的疑问。3.十月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赢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4.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这样,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1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2.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3.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4.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①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②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③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了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4.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五四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特点: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真正看穿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和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因此,中国人民第一次表现了坚决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坚决态度。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革命运动。这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生决定性的作用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也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启示:五四运动最基本的精神是“民主、科学”,但是”爱国”、”进步”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五四”运动中,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客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积极探索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现在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这一部分初益于五四运动的成果,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科学地运用民主,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我们更要尊重与维护他人的权利,只有这样,我们民主的社会才得以更好的发展。

16.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从产生原因中总结出什么教训?原因:①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②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③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教训: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特别是要重视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调查和了解,在实践中寻寻找和探索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方法,将实践经验概括提升为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

18.试论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1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中共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全面抗战暴发后毛泽东针对各种舆论系统的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使全民族认清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2.敌后战争的开辟与游击战的发展。抗战初期和中期,游击战争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在战略防御阶段,它迫使敌人抽调兵力保守占领区,从而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在战略相持阶段它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它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群众,争取中间势力,在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明确出了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的三大政治口号:“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毛泽东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同顽固派作斗争的策略原则。这个策略原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近代史论文 篇5

中文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关键词:胜利、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转折点 正文:

一、中国人民抗日小英雄事迹: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深思中国抗日战争: 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战士,换来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抗战时,在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神圣的天职。”对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被迫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随后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巡洋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签降仪式。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这一切标志着我国抗战胜利。

三、抗日战争的过程: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当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实际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地区冲突,发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的江桥抗战,在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下虽然失败了,但是,是中国人民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战役。因此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日本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热河、察哈尔两省,至1937年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 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行动。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正式发表,这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的重要标志。淞沪会战失利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开始进攻中华民国首府南京,南京保卫战打响。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第二年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1938年12月29日,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在越南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因法西斯国家进攻迅速,中国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宣传,鼓舞抗战士气。薛岳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随即日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尤其是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敌后战场开始大多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所占据。另外还有民间与共产党等抗日团体,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随着日本对敌后大规模扫荡以及蒋介石“曲线救国”策略的影响,国民革命军敌后控制区大大减少﹐日军没有足够兵力长期守住这些地区。而八路军、新四军利用其灵活的游击战技巧生存下来,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使敌军不得安宁。共产党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共产党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

对于最早失陷的东北三省来说,抗日是从1931年到1945年,长达14年之久。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以两国宣战日算起,中国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战场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 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至此,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四、抗日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走人民国防的道路是巩固一国之防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在“三个代表”的政党的有力领导下,人民的国防之路才能走通正确的战略指导对战争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重要途径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会有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国防活动的实践不仅需要人民,而且将锤炼人民国防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与国际社会相协调。

近代史论文 篇6

一对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形式的思考

世界近代史课程是通过对近代世界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研究, 探讨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甚至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世界近代史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史, 从时间上来看, 始于1500年地理的大发现, 而止于1900年资本主义垄断阶段, 这段历史时间跨度长, 涉及多个国家、地区, 甚至对当代社会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研究起来头绪复杂。但在教学过程中, 高校教师仍多从政治讲起, 从而扩展到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学生听起来不免有乏味、枯燥的感觉。教师在此可基于教材, 但又高于教材, 利用多媒体、历史地图等手段将一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全部整合起来, 打破各个国家隔绝的状态, 将国家的历史变迁与世界发展进程连接起来, 使其形成一个整体, 可使学生理解当时世界发展变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 还可以适当加入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间, 与中国近代史开始时间不一致, 要注意引导学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相区分。

由于世界近代史知识点众多, 教师在讲解时应突出重点, 让学生掌握要领, 不宜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讲解, 使学生了解哪些内容应该掌握, 哪些需要重点掌握, 其他知识可以当作自学内容适当进行补充。重点的讲解要讲透难点, 为学生自学扫清障碍。

此外, 教师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由教师主导型改变为学生科研型课堂, 即教师通过将当前学术界比较热点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与学生探讨, 让学生提出质疑,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 通过研讨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研究性学习, 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二对世界近代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世界近代史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 注重人才的培养。历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应用学科不同, 对学生自主学习、科研能力有一定要求。在教学世界近代史课程中,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学研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 提出科研题目, 将学生分成几个科研小组, 通过小组分工, 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作为指导者, 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分析思路等, 但研究方式、方法要由学生自主研究。学生也可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解释, 对于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在此,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扮演着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科研小组式的教学方式, 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 针对性教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 采用分层教学, 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予一定指导, 对于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可培养其扩散思维, 即指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书, 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改进考试方法, 对学生的考查不仅为知识点的记忆, 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

注重对学生论文能力的培养, 这项工作需要在开学初期便要有计划地进行, 由教师指定一个或几个选题, 要求论文有前言、摘要、正文等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形成论文,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文创作一般要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完成后由学生小组就文章内容、观点进行讨论,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总之, 世界近代史教学已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式讲解, 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将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其荣、邢来顺、曾晓祥等.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6)

[2]王诗成、项福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法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6)

[3]王晴、胡耀忠、张义成.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思考[J].文教资料, 2009 (13)

建筑里的近代史 篇7

北大的前身是清代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大在见证近代种种革命运动的同时,也经历着各种时代转换背景下的历史变迁。从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到北大红楼,再到北大地质馆和原北大女生宿舍……每一栋建筑无不体现着一种时代转换的印记。

本科教青最早的实物遗存——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

1898年,清政府进行“维新”活动,改革教育。同年7月3日,光绪帝下令设立京师大学堂,其既是中央最高学府,也是主管全国高等学堂的机关,但其成立后不论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都没有脱离封建教育体系,也不具备近代大学的基本内容。校舍也简陋不堪,仅拨地安门内景山东侧马神庙和嘉公主旧邸为临时校舍,“一切因陋就简,外人往观者至轻之,等于蒙养学堂”;1900年8月3日,仅开办两年的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恢复办学,同时将同文馆并入,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为完善近代教育制度,同年8月,张百熙主持拟定了一套学堂章程上奏,经清廷批准颁行,称为《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其中规定大学堂分为大学预科、大学专科和大学院(本科)三个等级;1903年,清学部模仿日本制定了“癸卯学制”,按近代教育模式成立了大学本科教育,分为文、法、理、工、医、农科各科系,并同时建造图书馆、美术馆、教员研究室;1904年,参照日本高等教育的模式,规定京师大学堂学制分为三级:“高等学堂”(相当于专科,包括中学、西学),“分科大学”(相当于本科,包括各类专业),“通儒院”(相当于研究生院);1905年,拨北京德胜门外旧操场东西四百八十丈,南北四百四十丈建设“分科大学”,并专为

建筑事宜设工程处。其中负责规划的有张锳绪、何橘时、彦德、范源廉、陈嘉会。除了筹办工程处以外,还有测绘学员。其中学员里有1909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的金殿勋。同年七月,学校聘请了真水英夫任京师大学堂建筑技师,并有荒木清三等一同参与设计工作;1910年3月31日,分科大学开学,开学典礼仍在旧址马神庙举行;1915年,教育部将该处房地产售予陆军部办讲武堂,转为军用。以后一直为兵营使用;1995年10月20日,京师大学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原有五栋楼房,其中四栋为南北走向,一栋为东西走向布置。在两幢主楼之间的一幢外廊式二层楼房,现已被拆除。现存四幢建筑都是二层楼房,分为两种类型:东部与西部东西走向的灰砖楼为同一类型,其中南北走向的灰砖楼为文科楼;其余两幢又为同一类型,分别为理科楼和经科楼。据了解,该组建筑是由设计日本使馆的日本近代建筑师真水英夫于1907年设计的。下面就文科楼、理科楼的具体介绍如下:

文科楼位于该组建筑的东部,坐北朝南。该楼底层有两个出入口,分列正立面两端,两个楼梯间也对称布置。整个楼体采用灰砖砌筑,砖木结构,坡屋顶上覆日本进口机瓦。墙面窗洞较高大,底层为平窗,二层为半圆券拱窗。建筑南北两个立面以中央两开间为中心,左右各以三开间为一组向外凸出,包角壁柱上冠以三角形山墙顶,在两层窗的平过梁上面,以砖砌三个半圆券作装饰。中央部分窗下墙之外砌以平缓曲线拱墙,并以叠涩砖砌方框图案为装饰。另一栋东西走向灰的砖楼建筑形式同文科楼一致。

理科楼位于该组建筑中部,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砖木结构建筑,体量较大。建筑整个体量按古典主义手法处理成三部分,底部为砖砌基座,上部由壁柱式窗间墙将窗户分成双联窗组,顶部是木屋架的坡形屋顶,覆盖日本进口红机瓦。南立面两端凸出部分的边墙为较宽的墙墩,其间以两砖壁柱作窗间墙,上冠以三角形山墙,山墙面上有屋顶通风的圆形窗和砖砌拱形线脚。整栋建筑的中央部分是整个立面的重点,该处两侧墙角加厚,做成西方城堡碉楼式,其下层墙身饰以小拱形窗,上层墙面砖砌十字轮式雕饰,顶部四角的小柱塔夹以弧形月墙。两碉楼之间为三角形山墙面,山墙面上满开整体半圆形拱形大窗,二层窗下墙饰以西式瓶式栏杆。半圆大拱窗立面被柱式垂直划分为三部分,底部有凸出外墙的基座,其上立有塔司干式的倚柱,并带有完整的檐部;二层则为方形塔司干式壁柱,下部以外伸的巴洛克式涡卷与底层檐部相接。此中央突出部分的内部即为理科楼底层大厅和二层的阶梯教室。大楼的主要出入口分列于中央凸出体的两侧,台阶踏步做成四分之一圆形。大门两侧墙上各有一对涡卷牛腿支持短檐及半圆形拱券。室内中央北侧为侧分式大楼梯,中央走道两山墙端部有次要楼梯,并有次要出入大门。中央及两端凸出体的山墙屋顶与主体屋顶垂直相交,在东西两端屋脊设有尖顶的小通风塔。建筑外墙以灰色清水砖墙为主,有少量石材做装饰,在柱头、腰线部分饰以红砖线脚。另一栋为经科楼,位于理科楼西侧,坐北朝南,其建筑形式与风格同理科楼。此两栋建筑造型粗犷厚重,是北京早期折衷主义形式的优秀作品。

价值分析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建筑群是中国第一所按西方教育体制创立的大学建筑遗存。整组建筑构图比例及装饰手法成熟,保存了清朝末年西洋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组建筑的设计者真水英夫是日本第一批受到西方教育的建筑师,他设计的分科学院建筑,西洋古典造型比例成熟,利用中国传统手工,砖砌出丰富的线脚来表现西洋艺术构图,利用三角桁架形成大跨度空间建成的教室和讲堂,是清末比较先进的技术,也是中国教育建筑的重要遗存。可以说,该组建筑是清朝末年中国教育从传统封建体制向近代教育过渡的实物遗存,也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最早的建筑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新文化运动策源地——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始建于1916年,是北京大学向比利时仪器公司借款20万元兴建的,原设计为学生宿舍。1918年8月建成后,成为当时北大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被用作北大的行政和教学中心。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当年也将图书馆迁入红楼一层。设有编目室,登录室、日报资料搜集室、藏报室、书库、图书馆主任室和三个阅览室。这就是李大钊认真改进后的图书馆,具有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和规模。当时,在一层东南角(119-121室)有一处套间,里

间可办公,外间可作会议室,这就是李大钊曾经工作的办公室。在这里他著述了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文章,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

而后,李大钊还在红楼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其得以广泛的传播,从此红楼也就成了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中国传播马列主

义最早的基地。1919年,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示威游行,这就是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红楼北面是著名的民主广场,原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操场,当时是爱国运动的主要活动场所,“五四”运动大游行就是从民主广场开始的。1920年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并着手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初,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大学红楼举行。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北大被迫南迁,8月25日,日本宪兵进驻北大。日军侵华期间,北京大学红楼被日军宪兵队当了六、七年的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1943年,红楼交还给当时的校方使用,地下室楼道两头粗大的木栅栏还未拆除。1946年10月,北京大学正式复校,由胡适担任校长。

解放后,红楼得到妥善保护。1950年,为缅怀李大钊和毛泽东在北大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史迹,北大在红楼开辟了“李大钊先生纪念堂”和“毛泽东在校工作室”两个展览室。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举校迁往西郊燕园。1955年,文化部文物局、古代建筑修整所设在红楼办公。1959年,文物局搬人后对红楼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整修、加固。1961年3月,北京大学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国家文物局机关迁入位于北京东二环的文化部大楼内,“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在红楼成立,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在此筹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2002年4月28日,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馆中复原了当年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新布置的期刊陈列室展出了20多种由中国革命馆馆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新文化运动陈列室展出了90多张图片、60多件文物。现有展陈布局属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红楼建筑位于北京五四大街东段北侧,北临原民主广场(现为《求是》杂志社花园广场),南依五四大街,西临《求是》杂志社家属楼,东靠北河沿大街。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宽110米,中部南北进深14.03米,东西两冀南北进深32.8米,形成一个半围合的后院,檐口高度16.1米。建筑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每层面积21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700余平方米,共有房间263间,此外,红楼附属用房(包括前院平房、后院锅炉房和车库)共计1334.8平方米。

其布局为:地下室为印刷厂,学校的各种讲义、试卷等都出自这个印刷厂,五四运动时期,印刷厂还印刷了大量的进步刊物,如《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一层几乎全部是图书馆;二层是校内行政部门和大教室,有校长办公室、各系教授会、教务处、总务处等;三、四层均为教室,设有教授休息室和学生饮水室。1920年北大实行新学制,废除分科办学后,红楼又称北京大学第一院。

红楼总体建筑风格朴素,外观坚实、庄重,体量宏大。外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红瓦坡屋顶,地道的西洋式风格,是当时北京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之一。平面布局紧凑,中间走道,两侧为大空间的教室与办公室,使用便捷。立面构图采用西方古典建筑纵向三段、水平五段的典型手法,比例和谐。一层为灰砖,二至四层为红砖,形成两段式,基座用灰砖作出水平横向线角。建筑转角处,用灰砖与红砖咬接拼砌,形成牙口。窗口用砖砌成水平券,入口处三组窗组合在一起,顶层用砖砌成圆券,使建筑赋予变化。入口处用柱式门廊、拱形长窗和正立面山花加以强调,重点突出。门廊的设置既丰富了建筑的立体感,又方便使用。

从红楼大开间平面设计情况分析,红楼并未依照原计划按校舍用房设计,同时根据大开间设置多个门的情况看,红楼在使用空间上具有通过隔断墙进行大小空间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因此,红楼平面分隔使用的功能是事先有所考虑的。

红楼作为早期近代建筑有以下特点:其砖木混合结构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大相径庭,是西方砖木建筑结构体系引入中国的较早实例,属于近代西方建筑体系;砖砌条形基础,机砖砌筑,纵墙承受楼面重量,顶层横墙承受部分屋面重量,类似硬山搁檩做法;楼面为木龙骨、铺钉木地板。屋面结构为木桁架,坡屋顶;红楼横墙间距很大,木楼板刚度小,方向性强;此种结构体系决定了红楼自身的抗震能力较差,与现行抗震规范、结构设计规范等差距较大。

另外,建筑内部设置三部楼梯,解决竖向交通疏散问题,楼梯、卫生间设于北侧,将好的朝向留给办公用房;木质楼梯扶手简洁而不失精致,地面、门窗、楼梯全部采用暗红色木质材料,整个装修材料、色彩统一、和谐;红楼自备锅炉房供暖,铸铁暖气片外刷银粉,白炽灯照明;这些在当时均属于比较先进的建筑装修与设备。根据现状和老照片记录,红楼屋面所设多个砖砌烟囱,与原有供暖方式有关,现有暖气系统可能是后来建立的。由于原暖气片是德国产品,也已具有时代价值,在后来的维修中,特别保留现状并对损坏的暖气片进行了复制。

价值分析

一是新文化与“五四”运动的实物见证。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以近代教育制度为蓝本,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坚持各种思想“兼容并包”、学术民主的办学宗旨,从而使红楼一时成为海内外注目的地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傅斯年、钱玄同、马寅初、李四光等一大批国内一流学者先后来到北大任教,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后担任过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曾在红楼工作近4个月,对他由激进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者转变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均从红楼发起,由此成为伟大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在红楼清新活跃的文化环境中,北大还出现许多革新团体,如新潮社、国民杂志社、新闻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由红楼印刷厂印刷的进步刊物有《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中国近现代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像北京大学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过如此重要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红楼文物价值的核心就在于以实物来见证这段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1937年,这里又成为日军宪兵队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因此北大红楼不仅是民主革命的纪念地,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见证。

二是北京大学代表性旧址。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校时,用地

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即后来的景山东街理学院,也称二院。1918年,位于汉花园(今沙滩)的红楼落成,连同嵩公府成为学校本部,包括孑民纪念堂在内的总办事处、3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和法学院使用此楼,其后红楼主要为文学院使用,这一地区也统称为一院。其它校舍还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称为三院,国会街的先修班称为四院,工学院位于西城端王府,医学院在府右街,农学院在西郊罗道庄。北京大学迁至西郊后,以上各处旧址渐次不存,唯有北京大学红楼这一代表性的建筑物保留下来,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和北京大学历史的重要见证。

三是近代建筑史上实例。1999年3月北京首批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划定,五四大街名列其中,而红楼则是该历史地段的主体。近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近现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北京大学红楼是这一时期“洋风”建筑的代表之一,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是红楼与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价值异同。红楼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其所负载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价值是红楼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文物价值所在。对近现代重要史迹这一类型而言,建筑首先是历史的载体,人们凭吊的对象是建筑负载的历史事件而不是建筑本身,因此,此类建筑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比如因历史价值延伸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相形之下,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文物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功能、形制创新、艺术造型、设计风格、装饰手法等艺术价值以及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建筑设备等科学价值。对此类型而言,即使没有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建筑物质层面的自身价值足以令其青史留名,由此,建筑的整体,包括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等是其价值的本体,不允许有任何改动。很多情况下,近现代重要史迹同时也是代表性建筑,如果对这种不同层面的价值概念不加以区分和比较,往往在确定保护目标上忽略个案应有的差异,因此,在保护工作前,需通过细致分析,将文物价值的概念具体化,在此基础上评估个案的价值定位,对最终确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是非常必要的。显而易见,红楼所具有的价值在精神层面极为显著,而物质层面的价值虽与同类建筑相比并不突出,但仍有价值意义。所以对红楼这座近现代重要史迹的建筑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保护与维修加固,极为重要。

“功能主义”建筑风格的最早体现——北大地质馆和原北大女生宿舍

北京大学地质馆建成于1935年8月,同年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奠基,这两所北大建筑都很好的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后来,1990fg2月23日,北京大学地质馆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使用;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于1954年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家属宿舍使用至今,2003年12月11日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建筑特点是注重建筑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摒弃建筑的繁缛装饰,提倡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因此又被称为“功能主义”建筑。

梁思成作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同时作为受过正规建筑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其所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北京大学地质馆和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紧跟世界建筑发展潮流,为我国的建筑事业注入了新的元素。

北京大学地质馆该建筑西南角下方墙体上嵌有一奠基石,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奠基”。整座楼的平面为曲尺形,三层砖混结构,是外形完全服从内部功能构成,既不刻意追求雄伟感的大块体量构成,也没有特殊的装饰。体形只做微量的曲折,打破立面的平直感,大玻璃窗洞产生外形的清新、轻巧感。主入口在东南角,宽大内凹的门洞,简洁的混凝土挑檐,门洞两侧墙的线脚、灯箱的处理,台阶花池的配合,都强调入口是全楼的重点。入口立面左上方女儿墙局部高起部分的旗杆处理,也强调了入口的位置。整体设计很细致,窗间墙上用砖块砌简单的凸凹横线,门窗的比例,楼梯扶手处理,墙角的弧线设计等,造成明快简洁和谐统一的现代造型风格。1976年地震后在外墙增加了抗震框架,有损原来简洁明快的风格,室内也进行了局部改造装修。

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整个建筑平面呈“U”形布局,分为北翼、西翼和南翼三部分,其中北翼、西翼为三层,南翼四层,东端敞开。建筑主人口位于南翼中部,拱券形式,拱券内两侧中部辟门,可通楼内。次要人口位于南翼西部,平门形式,前后各有台阶数级,连通内外。建筑立面设计简洁,灰砖砌筑,下部采用水刷石做法。整座建筑注重内部的经济实用,立面没有任何繁缛的附加装饰物,只是利用单元的排列构成体量组合,并注意门窗排列的比例关系,从而使其显得颇为丰富。整栋建筑分八个大的居住单元,按《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排序,从大拱券门洞往东再往北回转依次为:天字楼、地字楼、玄字楼、黄字楼、宇字楼、宙字楼、洪字楼、荒字楼,每个居住单元均设有楼梯,并于每层设走廊连接各居室。早期前四个门由北大的男生居住,后四个门由北大的女生居住。抗战胜利北大回迁北平后,该楼全部改为女生宿舍。此外,在荒字楼前原有一个两米长带靠背的石椅,它和楼墙紧紧砌在一起,石椅上方嵌着一块长90厘米、宽40厘米的汉白玉石碑,上刻:“国立北京大学宿舍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一日校长蒋梦麟奠基”楷体字,后于“文革”中遭到毁坏。现作为中宣部宿舍使用,保存状况较好。

价值分析

这两座建筑装饰简洁,无任何繁缛装饰,注重功能的合理,建筑形式已成为内部功能的自然反映。同时进一步摒弃了用构件装饰的传统做法,立面装饰平素简洁,充分利用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比例、布置方法达到发挥图案效果的目的,体现了这一时期北京传统主义“新建筑”的特征,是研究国际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影响的重要实例。

结束语

上一篇:网页设计比赛总结下一篇:售前咨询规范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