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精选11篇)
1、各病区对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护士在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要求字迹清晰规范,信息正确,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其目的及注意事项。若损坏或不清晰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编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4、腕带佩戴部位首选左腕部,如有特殊原因选择其他部位。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佩戴腕带时,松紧适宜,保证病人舒适。
5、病危患者用深红色腕带,手术患者用蓝色腕带,小儿患者用粉红色。
6、病人转科,由接收科室责任护士及时更换腕带的相关信息,并双人核对确认。
7、当主管医生下达转院、出院医嘱后,患者离开病房前,及时为患者解除腕带。
原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2015年元月20第二次修订
原阳县人民医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护士在给病人操作治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确认患者身份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我院至少用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两种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于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实施者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应请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床号,以识别患者身份。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患者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活动前或转科交接时的身份识别标识,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有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严格执行腕带管理制度,腕带内容应填写正确、字迹清晰。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过敏史、诊断等。新生儿:另加母亲姓名,出生日期、体重。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认真核 对患者的各项信息。
对身份无法确认的无名患者,由接诊护士临时命名记录在腕带上,命名方式为“无名氏+编号(按英文字母顺序书写)”,如“无名氏A”作为其姓名,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无名氏—编号)、性别、诊断。待患者姓名身份明确后,由护士按相关制度更正患者信息。
新生儿病房的患儿,由新生儿病房接诊护士同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后,在头部标记姓名并佩戴手或脚腕带。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室、血型、诊断,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信息无误后,接病人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共同核对腕带信息,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关键词:危重病人,智能化手腕带,身份识别,无线识别技术
病人身份确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病人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用于正确的病人的过程。病人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正确的病人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1,2]。虽然传统的查对制度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但传统的确认方法尚不够完善,医疗护理服务中因对病人查对不准确而出现给错药、输错血甚至做错手术的事件仍有发生。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病人身份进行确认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如条形码标识腕带、无线及生物等病人身份识别技术[3,4,5]。无线识别技术是由无线识别标识带(智能手腕带)和识读器组成,无线识别标识带用来存储病人的基本信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病人所在位置,同时护士可以通过掌上电脑(PDA)直接采集病人信息,连接IP Phone具有呼叫功能,能够有效地保证医院工作人员随时对病人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结合我院已经全面实施的医疗信息平台,我科应用无线识别技术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及医嘱的查对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医嘱执行的准确性,提高了护理安全。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危重病人316例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月我院ICU住院危重病人354例为观察组。
1.2 方法
1.2.1 病人身份识别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身份识别手段(包括普通病人识别手腕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手术前、病人转运,各种护理操作时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双人核对。②观察组应用智能化手腕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手术前、病人转运,各种护理操作时使用掌上电脑设备和智能化手腕带进行核对。病人入院时,给病人佩戴安装有电脑芯片的智能手腕带,入院病历上贴上相应条码;手腕带上信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确认,病人成功办理入院。执行操作时,医生开具电子医嘱,医院信息系统与掌上电脑捆绑;护士掌上电脑提示医嘱信息,护士执行时运用掌上电脑扫描病人手腕带,掌上电脑自动进行信息核对,护士在掌上电脑上执行医嘱;掌上电脑连接打印机将执行的信息打印出来保存。技术路线详见图1。
2 结果
3 讨论
传统病人身份确认方法从就诊到得到治疗需要经过3个步骤:医生检查病人得出初步诊断后开具医嘱;护士将医嘱转抄到输液或治疗卡上并准备执行;护士实施治疗方案。3个环节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不能有半点疏忽,否则将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转抄医嘱要求2人核对,操作或处置前、后以及操作或处置中要反复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方法。传统的确认方法是通过呼唤姓名、床号以及使用床头卡来确认病人身份。然而,在执行“三查七对”的核对程序中,一方面由于发音等的误差,言语不通或病人意识障碍等情况,仍然可发生确认错误[6,7];且晚夜班多数情况下是护士值班人数少,做到两人核对执行起来有困难;另外ICU的医嘱繁多,1名护士平均要管3例或更多的病人,护士可能由于工作繁忙,忙中出错,遗漏了查对,导致医嘱漏执行及执行错误。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由于受定势思维影响,忽略查对制度,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因此,传统的“三查七对”方法执行起来并不理想,从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不断。
我院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无线识别技术及智能化手腕带对危重病人进行身份确认明显提高了医嘱执行的准确性,保证了护理安全。我院已经全面开展了医院信息系统,医生直接开具电子医嘱,且各种检查化验等信息都可以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传递。无线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无线识别标识带(智能化手腕带)用来存储病人的基本信息,它是标有病人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给病人带上智能手腕带,护士通过掌上电脑直接采集病人信息,如医嘱、执行情况、病人生理指标、护理情况等;直接通过手腕带和掌上电脑自动进行身份识别,减少了传统医嘱执行的环节,减少了医嘱查对中对人员的要求(双人核对),并避免了各种人为的因素可能导致的失误,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此外,智能化手腕带能够防水和用乙醇擦拭,避免了一般手写手腕带容易因使用时间长导致字迹模糊等问题。运用智能手腕带与医院信息化系统接轨运用于危重症病人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降低了ICU护士由于工作特点导致的出错风险,从而保证了危重症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
参考文献
[1]杨卉.病人身份确认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8,1(15):50-52.
[2]Schulmeister L.Ten simple strategies to prevent chemotheraphyerrors[J].Clin J Oncol Nurs,2005,9(2):201.
[3]郑春华.浅谈无线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广州医药,2005,36(6):67-69.
[4]刘杰.移动医疗等待启动[J].中国医院院长,2006(23):64-68.
[5]Monica.RFID标签身份识别系统为病人和医院带来双赢[J].RDID世界网,2007(6):1.
[6]李建华.护士出现差错事故的心理学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39.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
(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四)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的手术患者、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信患者的身份。
(五)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重新核对。
(六)“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码。项目包括:病房、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七)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八)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重点环节的应急预案和护理告知制度,实施监督、监察、检查、评价和整改。
(二)认真落实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结合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三)将风险管理纳入三级质量管理中,加强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的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加强对因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损伤的管理,对危重、昏迷、瘫痪、精神异常及小儿等特殊患者加强防护;对极度躁动的患者,条件允许应安置于单人病房,用约束带、床栏保护,并专人守护或家属陪护,预防坠床、跌伤发生。
(五)对新入患者要作全身皮肤检查,发现压疮要及时做好详细记录并向护士长汇报和交班,并做好处理措施,及时报告护理部。
(六)对卧床、危重、低蛋白水肿及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的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压疮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压疮的发生。
(七)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毒、麻、剧、限药品应专人、专柜双锁管理,保持一定基数,严格交接班有记录。
(八)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做到“四定、三无、二及时、一专”。
(九)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制定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范措施,督促落实,定期总结。
一、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各种治疗处置、转交接等过程中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要求使用患者的姓名及登记号作为患者身份核对的两个要素。
二、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及患者转交接时,必须核对患者身份。请患者陈述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回答。核对与腕带一致,如无法回答时由陪同人员代为回答确认。
三、不同病人身份识别的方法:
1.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使用姓名、年龄、登记号三种结合的方式来识别身份。
2.对抢救、昏迷、无自主能力、语言听力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等诊疗活动时识别患者的手段。
3.对同姓名的患者除应分开收住外,进行各项处置时应严格查对制度,用性别、年龄、登记号或身份证号等信息来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准确无误。
腕带使用制度
一、全体住院患者均应佩戴腕带。
二、患者初入病房时,责任护士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内容包括患者登记号、性别、姓名、年龄、诊断、过敏史等情况;住院期间发现药物过敏可手工填写过敏史,随时根据入院后检查的结果手工填写。
三、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该核对腕带标识,并请患者陈述确认。
四、腕带原则上佩戴在患者“左手”,特殊情况可佩带于“右手”或“下肢”,约束患者佩戴在约束带上方(近心端),松紧度以放进一指为宜。若损坏需及时更换(按腕带佩戴使用流程执行);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远端血运良好。
五、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六、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告知不得随意将腕带取下。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告知或填写门诊病历或入院证上的身份信息。
二、收费室人员在输入患者信息时必须向患者或家属加以核实。
三、门诊、病房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处置或办理手续时需核实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发现不符及时纠正。
1、电话通知收费室、入院处纠正电脑中的错误信息。
2、协助患者纠正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首页上的错误信息。
四、住院患者到达病区时主班护士、责任护士、首诊医生均应核实住院病历首页上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五、每位患者均应佩戴腕带:
1、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床号、姓名、性别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腕带上。
3、佩戴腕带时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家属证实患者姓名。
六、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均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姓名。
七、无名患者的急诊处置
1、身份确认前
①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男 女)年龄(不详)、病历号、过敏史(不详)。
②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病历号、性别等。③对病情相对稳定的身份不明者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
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2、身份确认后
①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患者转科交接时身份识别的制度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保证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特制定患者的身份识别、转接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年龄等。
2、对于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并同时让家属说出患者的姓名以确认其身份。
3、护士在为患者佩戴“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等,由住院处统一打印。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通知住院处打印。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实施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2012年10月制定
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电话通知转入科室,由责任护士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主管医师。
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责任护士应向转入科医师、责任护士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粉色的手术标识,与手术室麻醉师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9、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10、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012年10月制定
11、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12、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13、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以及各种引流管道等,无误后方可离开。
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绩效考核。
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医生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确认。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ICU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身份证”“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三种方法中两种方法识别。
采用给病人佩戴腕带的方法,是针对住院病人一种安全措施,是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而可靠的标记和识别,也是对医院整个医疗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24小时随身标识。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病人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
二、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三、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四、当且仅当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才能将病人佩带的标识腕带除去。如果病人在医院死亡,应让标识腕带保留在尸体上。
医院腕带佩戴流程
一、对住院病人应佩戴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随身快速识别。
二、正确填写腕带内容:病区、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信息。
三、医务人员为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告知患者住院期间请不要离开医院或随意取下腕带。
四、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按常规核对病人外,必须核对病人腕带以确定身份。
五、住院期间,医务人员经常检查腕带,以确保腕带信息清晰、完整,易于辩认。并告知病人不能随意取下丢失。
六、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应经常检查佩戴部位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
一、每位就诊者至少要有两种身份识别标识,禁止使用房间号或床号作为就诊者的身份识别的唯一证据。医院采取的两套身份识别标识为:
1、门诊病人:就诊者姓名和诊疗卡号;
2、住院病人:患者姓名和住院号;
3、留观病人:患者姓名和留观号;
4、身份不明的病人。急诊病人:无名+当天4位数日期+留观号(如无名0826,00123),住院病人,无名+当天4位数日期+住院号(如无名0826,00123)。
二、医院对住院患者、使用手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手腕带上应标有患者的姓名和住院号。新生儿除标有以上两项标识外,应标明性别。并可(非必须)标注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科室等信息。
三、以下情况必须进行就诊者的身份识别。
1、在办理诊疗卡或转科、入院手续等病人信息登记时;若是记账消费的就诊者还必须同时核对其记账凭证,如公费医疗、医保卡等。
2、在发药、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前。
3、在抽血或采集其它临床检验标本前。
4、在提供治疗、检查及护理前。
5、为新生儿沐浴和出院时。
6、接送患者手术前、后。
四、核对就诊者身份的方式。
1、在核对就诊者身份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询问和核对的方式进行,询问姓名时需主动询问就诊者或家属,让就诊者或家属回答。然后进行核对,例如:当问就诊者姓名时可以说:“你叫什么名字?”而不是直呼就诊者姓名。在核对诊疗卡号时,也可以采取核对诊疗卡,核对病历记载的诊疗卡号或是处方印制的信息,或是刷卡的方式进行,对于住院患者,也可以采取核对手腕带的方式进行。
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危急重症、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危急重 症、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危急重症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危急重症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一、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各种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三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房床号、姓名、性别等,不得仅以房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查对时请患者亲自告知其姓名和∕或查对“腕带”上姓名等信息。
二、对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新生儿科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和血制品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三、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佩戴“腕带”,由医护人员为其命名如:无名氏+性别+序号。
四、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确认“腕带”信息。
五、使用“腕带”时,内容应填写齐全,实行“双核对”(“ 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佩
戴。
六、在急诊、病房、手术部、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等之间交接患者各关键流程中,建立、落实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并记录。
七、在手术当日患者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
八、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应交待注意事项,不可自行去掉,发现皮肤过敏现象及时处理。
各种操作前身份确认流程
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一)对手术患者、重症医学科患者、新生儿室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
(二)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三)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
(四)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腕带取下。
(五)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六)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七)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八)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
二、“腕带”身份识别规定
(一)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二)对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新生儿科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和血制品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
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三)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四)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伤治疗活动、标本采样、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在急诊、病房、手术部、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
(七)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病情稳定三日后由病房责任护士评估核对后取下。腕带使用指引: 手术患者→蓝色
产妇及新生儿→粉色
危重症、昏迷等特殊患者→红色 篇二: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一.为了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
二.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运转病人前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病人信息,(住院病人:姓名和住院号:门诊病人:姓名+磁卡号),确认病人身份。
三.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或其家属说出病人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在核对病人信息时,医用腕带信息可替代患者床头卡信息。
四.门诊和急诊的各个流程均需做好病人身份确认
1.预检时需核对病人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核实有疑问的信息; 2.挂号室在输入病人信息时,再次核对上述信息,并核实有疑问的信息; 3.医生在为病人开写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证时,必须核对病人基本信息; 4.药房在发药时都必须核对病人的基本信息,以保证确认病人身份。
五.入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根据病人的身份证或医保卡核对住院病历首页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六.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必须核对病人信息是否与身份证或医保卡符合,然后填写诊断小牌,床头卡及腕带,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医师接待病人时,需再次核对病人信息是否与身份证或医保卡符合。
七.腕带使用规范
1.病人住院期间佩戴腕带。护士应向病人或家属交待医用腕带的用途,取得他们的配合。
腕带佩戴在左手腕部(特殊情况除外),松紧适宜。
4.若在住院过程中发生腕带脱落、损坏,由病房护士及时根据病人信息补填,佩戴。2012年2月修订
篇三: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精神科患者实行图片信息、姓名识别。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
牌、为患者佩戴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4)使用护士移动站的病区,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的病区使用塑料腕带。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推荐阅读:
患者腕带管理制度10-23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1-12
24.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2-05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2-05
腕带使用与管理制度07-08
腕带使用规定11-05
医院患者安全制度09-11
患者出院回访制度01-09
患者放射防护制度01-29
术后患者管理制度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