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精选12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 篇1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 篇2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兴趣的秘密何在》

记得我小时候的科学教师, 他上课从来不拿课本, 可课本上的所有知识点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能掌握, 并且不费吹灰之力。有一次上课时, 他带来了荒地上的几种植物给我们看, 这几株植物的草根初看起来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们把这些草根种在了小脸盆中并锁进了玻璃柜内。在我们的天天关注下, 这些草根竟然成活了, 长出了嫩芽, 变成了绿草, 还有一棵葡萄的根也成活了, 发了芽。这件事令我们变得异常好奇和活跃, 也轻而易举地踏上了发现和探索的道路……

记得有一次侄儿的老师跟我说:“全班就4个学生作业没有叫家长签名, 你家炀阳就没有, 其他学生都有各种各样说得过去的理由, 他的理由最简单———忘记了。” (父母常年在外, 侄儿从小开始就跟着我) 我知道这是他真实的理由, 他确实没有叫我给他签名, 而且对于他的学习状况我一向不近距离关注, 我希望他在学习上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能渐渐学会自我支配时间。因此, 我也从未陪他写过一次作业, 并不是因为他优秀, 其实他不优秀、很普通, 他会有被老师批评的时候, 也有贪快字写得潦草的时候。然而, 我发现我的远距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种效果, 这经常会令我很烦恼。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令我茅塞顿开:请你记住, 在每一步路上, 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 这东西使他入了迷, 占据了他的全身心, 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 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如果学生告诉你:“我把做作业的事忘记了。”他说这些时, 好像忘记了并不是奇怪的、不可理解的事, 请你不必惊奇;在课堂上, 儿童因为盯住某个亮点却听不进去你的传授, 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你只要轻轻地走到他跟前, 握住他的双手, 把他从那美妙的独木舟引渡到知识的快艇上来。我不明白儿童为什么会对那些再简单不过的东西如此着迷, 以至于忘记他的任务?也许我们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 跟他们在一起呆些时间, 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

由此可见, 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 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 并不是说让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沓的不良风气。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不是靠口头解释, 而是要靠组织活动, 靠示范, 靠集体活动。

“我坚定地相信, 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 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 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

记得几年前, 我有个小邻居, 每日傍晚一到, 她的母亲就会带着她去画画, 不是去某个名师家学画, 只是每日到不同的场所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她带回来的可能是树木、花草、动物、昆虫, 也可能是晚霞、山峰、小溪……尽管画得并不是很美, 但她把她所看到的所有激动的、赞叹的、惊奇的东西统统描绘下来, 这是她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评价。等她拥有一些可以形容的词汇时, 我偶然间发现, 晚霞里有她拿着图画编故事、自言自语的对话、表演……这时的图画成了她施展创造性想象力的源泉。图画让她“打开了话匣子”, 甚至滔滔不绝。

我深深地记得初为人师时犯下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这个错误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 让我处于自责中不能自拔。那是一个认真又腼腆的孩子, 第一天走进课堂, 全班都上交了作业本, 她却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完成应完成的任务, 她悄悄地用眼神暗示我走近她, 当我走近时, 不细心的我, 自以为是地微笑着对她说:“原来是不会啊, 没关系, 这些都很简单, 老师再教你。”我以为她会很开心遇到了会关心她而不会批评她的老师, 可谁知, 她丢下全班同学和我跑出了教室,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她的母亲给她办了转学手续, 从她母亲的口中得知, 原来, 她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孩子, 她叫我走近只是希望我能帮助她维护尊严, 令她不至于在众人面前失礼, 正是那日我自以为是的“关心”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啊!要知道, 儿童不会做功课, 没有收获, 是他真正的痛苦。而作为教师, 在这份痛苦之上, 你还忘记了他的尊严感, 这无疑对他是雪上加霜啊!

因此, 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不给小学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做得不好就给他再试一试的机会, 不断地去鼓励他, 只要下点工夫, 就一定能做好。当他有了学习的苦恼时, 我们引导着他一起度过, 一起解除他的苦恼, 并且让他自己评分, 给他一种自豪感和尊严感。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 篇3

第一条、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体现出来的。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巨大,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谆谆教导学子,用自己人格的无限魅力熏染学生,无限相信书的魅力,多读书以滋养深信,多经事以历练处人。

第二条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

教师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所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祈愿,如果不能捕捉到这些美,那你就糟踏了造化的赐予。

一个现世的人,一个享受现世幸福的人,就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这样你才会发自内心地爱孩子,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第三条教师应享受生活

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作为教师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第四条学会赞美真的很难

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学会赞美别人,我们便可能看到有一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渐渐驱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所以在即将开启的新学期,告诉自己在面对的孩子时,多去赞美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用优点去带动整个人,让孩子更加有自信,尤其是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在以后教学中对他们更要去学会赞美他们,这些孩子心理上来说已经因为成绩差,心里比较自卑,更需要我去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肯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笑容。

第五条学会倾听不容易

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倾听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而非常自然地就能赢得人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

倾听还是一种你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对你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思考力等等这类因素的挑战和训练。

倾听还是一种丰富情感的表现,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心灵冷漠的人居然会倾听!倾听是一个逻辑的归纳、综合、演绎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

倾听可以使你的心与智两方面越来越发达。

作为教师,每天用倾听花开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的学生,让我们自己的每一天都美好的进行着;这是做幸福教师的开始!

第六条把困难当作机会

如果我们正视困难,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解决之道,用积极的心态每天来鼓励一下自己,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而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从克服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的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篇4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是这样,我们一开学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要上课,备课,改作业,谈话,整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哪有时间?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这个问题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有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也曾经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每天不断地读书的目的,是要使我们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也就不会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了。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这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就是要多读书。

我们教师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教师的知识渊博,教师的谈吐不凡,都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小溪,使自己的知识常流常新,变得越来越宽广。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充实自己的头脑,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得体会 篇5

东黄坨镇滦河希望小学 刘凤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最近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在教书时,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我们面对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不具有宽容的精神。学校是人们犯错误的地方,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学会宽容。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些孩子,他们很多时候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他们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这些孩子在犯错、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我们在宽容别人的时候也要学会宽容自己,这样才能放松自己的精神,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自己每一天都幸福。

三、教师应享受生活

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原因是他们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能更深的体会到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容易靠近真理。——这些,也正是我们现代人被“现代化”了之后遗失的最本真的东西。

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必须努力去尝试的。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我们挣开自己的“锁”,努力找寻着——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赐予,更深的体会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这样,我们的心便有了归宿,便享受到生活给与生命的美好!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每一门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 篇6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 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如果一个缺乏信仰的人能把哲学当成滋补品的话, 那么他将是一个能超越信仰的人!教师不能只守住书本的那点别人已经做了规定的东西, 而应有敏锐的捕捉力, 对美好的事物有快速的接受力。虽然古董很值钱, 但教师不能成为古董;人与物的价值区别在于, 物也许是越老越值钱, 越有价值, 而人是越新越有“钱力”, 人若成为古董, 必定越来越掉价。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 一定会与时俱进。

教师应享受生活———只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 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 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 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

不知作者作为校长是如何建议本校教师去享受生活的。从当下来看, 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 通常要早上5 点多钟起床, 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多甚至12 点多, 怎么去享受生活?

现代生活节奏已将人“物化”, 庄子钓于濮水似的生活状态对现代人现实吗?去听音乐, 还是去精心读书?去娱乐场所“OK”一把, 还是去名山大川游历一番?

享受生活必定要以物质享受为前提———毕竟我们都是俗人。也许, 像我此刻, 大过年的, 大冷的冬夜, 在大多数人都蜷缩在被窝里打鼾的时候, 还守在电脑前不停地敲打着键盘写下读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的杂碎感想以求得一份安静和心灵的慰藉, 算是一种享受吧。

让我们“现代”起来———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 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 去完成自我的觉醒。

时下一些教育者有个口头禅:帮孩子规划未来。而事实是, 教师不可能为孩子规划未来, 更不能创造未来, 每个人的未来都是自己创造的。教师能做到的, 是对孩子在生活、德行、知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孩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指导, 至于这孩子的未来是什么, 不是别人随便可以规划的, 更不是别人可以创造的。

在当下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势下, 的确有个别孩子是在家长、教师的规划下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并且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这个在规划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失去的东西是无法估算的, 他的生活是单调的、单一的, 即使有些许在别人看来是具有成就的东西, 但所有的这一切, 并非这个孩子 (成长后) 的未来。

教师要有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初生的婴儿, 在这里是形容那些活得单纯, 很简单, 有时有点傻劲的人。因为带点傻气而可爱, 像个孩子一样透明。

“为了真理和真知, 知识分子可以不畏权贵, 不媚世俗, 不谋功利, 甚至可以不惜生命。”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今天已然成了稀罕物。记得在我读大学时, 那位教“中文工具书”的老师, 他很博学, 周围同事们称他为“活百科全书”, 都很敬重他, 可他都快50 岁了, 还是个“讲师”。在学术上, 他属于“高质”“低产”, 不像有的教师那样一年发表论文几篇甚至数十篇。我们私下都说他“在知识的世界里生活得很潇洒, 在真实生活的世界里生活得痛苦”。然而, 他自己可能感觉是幸福的。人, 有时候像个婴儿一样生活, 是最美丽、最幸福的。

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心知肚明。教不好书不用自卑,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设法提出要求调整岗位, 而不是用降低岗位质量标准来混日子。教无定法, 按自己的方式教书, 不做别人的影子。

作者也承认了天赋的重要性, 无疑也有些“先天论”思想。厌教者是缺乏教书的天赋吗?有的教师, 年轻时候喜欢教书, 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 甚至是当成自己的精神追求, 并因此成为优秀教师, 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开始厌倦教书, 教书成了混饭吃的工具。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变?是自己不思进取吗?是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吗?也许都有, 也许这些都不是原因。他没有做自己的主人吗?其实他依然是自己的主人, 他想怎么对待教书就怎么对待教书, 想怎么对待生活就怎么对待生活;然而, 他的工作质量是糟糕的, 带给不少人麻烦。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 让赞美驱散不信任的阴霾。

虽然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 可是, 说实在的, 也许是太悠久的一些礼仪文化让人们产生了礼仪惰性和礼仪审美疲劳, 让国人反而没有了对礼仪的敬畏心理。西方的耶稣不仅留下了表现礼仪的《圣经》, 更为重要的是他为西方人留下了赎罪的“仪式”, “仪式”这个文化因子对后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孔子及他的弟子给我们留下了表现“仪式”的内容丰富的 《论语》, 但是没有给后人留下具体的“仪式”样本, 因此, 后人们只学得以讹传讹的“教条”, 而没有可以实现信仰的“仪式”。

当下的生活中, 赞美变得很难了。如在一些演出活动中, 观众很是吝啬自己的掌声, 主持人或者演员在嘶声力竭地表演时还要不断地吆喝“掌声哪里去了, 来点掌声好不好”。还有就是在一些正式的会议上, 鼓掌几次, 每次掌声持续时间多长, 基本都像是有规定的。这种贫血、缺乏自然血气的掌声只是人们在机械地完成而已。

之所以难以赞美他人, 除了作者所说的“深层不信任”外, 还有就是冷漠文化意识的浸淫。华夏民族虽然是个礼仪之邦, 是一个具有爱心的民族, 但长期的封建文化统治无形中也铸成了一种冷漠的心理, 你闹腾你的, 我看我的, 你的冷热跟我的冷暖没有太大的关系, 真有点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 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师生间人人平等才能变为现实。敬畏权威, 权威是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 有才华的人。敬畏生命, 才能真正爱孩子, 理解他, 与他沟通, 即使你看到个别孩子再厌恶, 也应该视他为生命。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篇7

我校本学期启动了读书计划,要求青年教师每月至少读一本教育著作,至少一篇读后感。说实话,在开始的时候,我心里对此规定有一些怨言,但是现在我每天都会定时去看书。对于青年教师,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重要,对与自身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例如按时早起,跑步等,现在我有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读书。

我们是教师,是教育者。面对每一个独立的学生,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需要及时恰当地做出正确指导,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学生的目的是学习,教师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习,如果我们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教师肚子里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

读书不仅为了学生,同时还为了自己。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跟着时代的脚步。读书是提高自身,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且不论编者是否出名,也不论编者是否用来牟利。书是死的,人身活的。知识的传播是依靠人传承的。任何一本书都有其闪光点,我们不要想着从一本书中要获取很多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一个词令人自省深思,这就足够了。

培养学生可分四个等级:第一等,有德有才的人;第二等,有德无才的人;第三等,无德无才的人;第四等,无德有才的人。这里面,把“德”放在“才”前面,是因为按照其对社会的贡献度来分的。我们亲自培养的人,最低的标准是不危害社会,第四等人是最可怕的,因此学校应更为关注学生德行方面的发展。

对待学生犯错。每个学生都会犯错,我们教师也一样。我从来不会要求学生不犯错,因为首先作为教师本身就做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从不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学生去执行,但是很多事情学生必须做到,因为他们的老师已经身先士卒,学生有什么借口做不到呢。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处理呢?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可以原谅。说白了,学校就是一个鼓励学生犯错、改错、进步的场所。班主任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犯错,帮助学生改错,致使学生少犯错,尽量做到不犯错。原谅学生的同时还要灌输给学生一种下不为例、为例严惩的信号,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此类问题增强警惕心。当学生第二次犯错时,就要施加手段予以惩罚,并鼓励学生相信下次不会再犯错。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一味地施加强硬手段,没有缓冲的余地,这对学生的打击是很大的,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负责。我们尊重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会尊重你,师生关系融洽,何愁班级管理做不好,教学质量提不高?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体会 篇8

------(李开乾)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中国教育专家根据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中选择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出现,使我们一度头疼、甚至困惑,如在低年级会出现一些落后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到高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等,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认为他们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这样的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通过研读此书,我终于找到了“治病”的“良药”。首先,要给与鼓励、表扬。不管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通过表扬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对差等生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成功的欢乐中找到那遗失的学习力量,从而激发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一味地责备、批评,他们会厌倦学习,会失去了信心,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学习肯定会好起来的。当不得不批评学生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讲究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要让学生鼓足信心尊重自己。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教师要让“爱”象春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3 篇9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是教育界的里程碑,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瓦夏西里耶夫卡一个贫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开始当小学教师,踏上了漫长而光荣的教育之路。他曾被委任为帕弗雷什中学的校长。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他最早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教师的素养问题。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必须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好奇心特别的强,常常会问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丰富的课余知识,才能帮助学生解开疑惑。教师所从事的事业 ,是开发青少年一代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着很高的本学科素养,还要触类旁通,对其它学科的内容也要掌握。掌握广泛的课外知识,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而且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学历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仅仅用学历、职称来衡量教师,一个高学历的教师并不一定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关键还在于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有专业的技能。这是做老师的基本功,是我们一定要下苦功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

那我们如何来提高我们的素养呢?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出了一条路,他在书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我非常同意他的说法。对于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阅读大量的文学著作,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从中得到乐趣,开拓他们的眼界。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期,作为老师,有责任把优秀的读物介绍给孩子,并且引导他们阅读,这首先需要教师自己阅读大量的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如果

我们能努力地提高自己,不断地追求,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建议在现阶段还很难实施,但给了我努力地方向,相信未来的自己将无愧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呼。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 篇10

作者:周永华

单位:保康县后坪镇中学

手机号码:1397207819

3qq:32689978

邮箱:326899783@qq.com

读书时间:2011年5月8日

读书内容: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要有精神空间

欲望

从教多年,案边常见的书籍总教材、教参、中考复习资料。回顾从教的这些年,总觉得什么收获也没有。可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完全是。单是在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上坚守近30年,似乎就是一种收获。闲暇之余也曾思考过、反思过,结果是心中虽静,可也有一种欲望:想读读书,充实充实自己。今遇好境,借读好书之风入学校图书室,拿起《给教师一百条新建议》看了起来,算是开启了对这本书的初读。渴望在阅读这位“另类校长”的作品中长长见识,使心灵得以升华。

初识

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十大读书成材标兵。近年来,郑杰致力于学校重建,在北郊学校尝试建立现代学校文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对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郑杰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畅想。他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并努力为教师增添职业欢乐。

拾金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008页第二段

郑杰说:“人区别于其他生物体的显然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精神世界里包含有理想、信念、美感、思索、情感、道德等等”;“人有精神上的贵族和乞丐之分”。在这一层面上,他回到了人性的原初,人类社会形成的根本,也阐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

拾金二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008页第四段

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体现出来的。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愈是巨大,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而且教师的一切学识又是以精神底子作为基础的。为此,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读完这两段话,我想到了“教师精神”和“教师精神空间”的问题。

悟道一

什么是教师精神

人们常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雕塑家”,“手执金钥匙的人”来赞誉教师。这些美喻,鞭策我们努力进取、甘愿吃苦、淡迫名利、乐于奉献。这种精神,应该是教师的精神了。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有了精神的追求,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追求中来,就有了工作动力。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工作已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我想这种职业精神也应该是教师的精神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教师提出四点希望: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按总书记这四点希望去做无疑是最高尚的教师精神了。

其实,一个教师做到了这些,精神上的确算是富有者了。可我想教师要想担当“坚守人类精神家园,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的责任,还应该储蓄好巨大的精神空间。

悟道二

教师怎样贮备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师要想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单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提倡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空间。

1、读读另类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在他看来,一个人可以不懂得数学、物理和化学,甚至可以淡化其他的兴趣爱好,唯独不能没有阅读。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爱好阅读。

那么,教师是不是非读专业书籍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呢?

我们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说:“要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得把各科知识贯通起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那么作为学生来说,各科是什么?是语文、数学、英语„„是教师的都知道,数、理、化的学习离不了语文知识,反之也一样。

我们教师更知道,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是一门学问,不是孤立绝缘的。那么教师的知识结构就不能是孤立绝缘的,必须是开阔的、丰富的、彼此融通的。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教师生涯所能到达的高度。这些都说明了教师的阅读不是只读教育类的书籍,而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目标,丰富、润泽自身的精神空间。

郑杰老师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里讲了这一个故事: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故事中那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她只有单一的知识怎么会有创造性地发挥?怎么会有创造性的驾驭和使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读读所任学科以外的书籍,既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又能完善自己的精神空间。读读中学生爱读的书,还能更好的贴近学生,了解学生。

2、读读家庭这部书

社会对教师似乎要求的过于苛刻。在学校要求教师以身垂范,在社会上也要求教师以身垂范。好像就是在家里可以肆意放纵了。其实不然,家庭这部书一样深奥。这部书一样要纯洁在教师的精神空间里。他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文化。

教师要做好家庭其他成员准备过一般人生活的思想工作。因为教师不可能发家致富。现实中有不少的教师下海,办厂,做生意。结果让家庭负债累累,生活过得一团糟。社会声誉极差。所以,教师要组织好家庭生活,要安贫乐道,心态平衡。以此来保证在校期间的工作安心。

教师家庭似乎又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你所在大院,所在社区,或者是组、村,好像都看着你,看着你是如何赡养老人的,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这同样代表着教师的形象。做教师的又怎么能不做好这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篇11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还未告别春的和煦,又迎来夏的娇阳,去年读书节的香气还未退去,今年的读书热潮又被全校的师生们掀起。伴着鸟语花香,我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没想到这本书很贴近我们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它如同你身边的同事,向你娓娓而谈,说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大多困惑。

记得《一面》中有着这样一句对鲁迅先生精神面貌的描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这样一位一生为改变民族命运,国人精神而殚精竭虑的文化斗士,年青时东渡学医救国,梦想重塑“东亚病夫”的体魂,振奋国人的脊梁,但看了杀害中国人的电影后,他猛然醒悟,“东亚病夫”源于没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缺失正确的精神价值观。所以他便“弃医从文”,希望以灌输精神文化作为社会底蕴,重新培育出民族精神的璀璨之花。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只有三者合力,才能真正净化“校园教育”的“外天空环境”,祖国之花才会永远灿烂绽放!

以下的事例已不鲜见,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小村 庄,陈、李两家原本一样贫穷,陈家两个孩子大专毕业参加工作好几年了,家里仅是还了读书时欠的债,还没能力将土砖房重建;但李家的两个孩子却在外打工几年将旧债还清,去年还新建红砖房,在村子里显得很气派,听说其中一个孩子今年还买了车,估计过年定会开回来„„。在世人的眼里,他们管不了“三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会深思人的性格、所处环境、所学专长、自身创造„„是否决定了有“出息”,总之就是你赚的钱多便是成功者。一时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变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钱财高”。“只要能致富,我就豁出去” 的想法充塞在大多数人的脑内。为了快速赚钱,就出现了违法乱纪的事件,各种各样的不正常事件久而久之变成正常了,社会价值观、正确的舆论、道德观缺失了。“外太空”的环境脏了,校园教育氛围更深受其害。留守儿童多,控流难;道德责任意识低,思想教育难;读书不是出路,学业成绩要搞上去就更难了。

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小张的怪异发型怎么也不换,原来是深受在外工作霸气风光的表哥的影响;小李昨晚在网吧,竟不怕父亲的打骂重犯老病,原来是父母离婚失去了母爱,借此寻找精神寄托;小刘竟借写作业的机会给年轻的实习老师示爱;好些同学抽烟、吃槟榔、沉迷于手机„„。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才深刻体会到,是环境让学生只求新鲜、刺激、一时的快乐与成功,忽略了先成人再成才 的思想导向,缺乏文化熏陶与影响。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大多数只顾一味指责、抱怨、纠正着、约束着学生眼前的错误,只顾着一味传授着专业知识,却没有结合家庭、社会,治理其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所宣传的教育理论,让我懂得更应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走入学生的家庭,走向社会,身体力行地宣扬着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着教育的正能量。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更应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梅花香”均来自于“苦寒”的真理。身边的邻居,正因为昔日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成就;跳水名将伏明霞,正因为她不顾身上大大小小的伤,顽强的拼搏,才取得了成功;李嘉诚正因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回家还就灯苦读,才成就了“超人”的伟业。家校合力,一代代坚持,一代代的洗礼,净化其环境,才能让教育的步伐得以前进!

当然,作为教育者,更要以“爱”作为教育的基点。在教育界,爱的故事不断上演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在车辆失控撞向学生时,却将学生推向一旁,被碾到车下;乡村教师张惠霞,30多年如一日地耽任着老师和保姆职务;沈星老师勇救落水学生„„,以上这些,是大爱。而小爱,更时时在我们身边,抱孩子午休的代课老师,身旁正在耐心地开导着孩子的同事们„„。因此,我们不但不能泄气,还要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在孩子摘花时,问问为什么?在学 生不平常神态后,多一句关切;陪着孩子阅读,遨游书的海洋„„有太多的事可以做了。我坚信,只要我们有一份爱心,便可以感染另一份心,便可以熏陶一种品格。

再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再次让我感受到他的教育生涯中处处突出着他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重视,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我们不仅要爱学生,更要爱着我们的教育事业。

联系上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忘却其职业使命,也要像鲁迅先生这位斗士一样,以灌输精神文化作为社会底蕴,在爱的氛围下,重塑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给现在和以后的学生一个净化的环境,从而培育出更多的璀璨之花。

作为普通教师的我,将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对此书将敬意地珍藏。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感言表达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吧!——“命运让我跟这些生气蓬勃的、最复杂的、而在我看来也是最有意思的少年们永远地结合在一起了,他们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是他们,那么我所知道的、所会的、所做的一切也就都不存在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笔记 篇12

这些天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都谈一个问题,因而非常详细,让人读后豁然开朗。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指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教学后记、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很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

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苏霍姆林斯基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学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来越集中。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和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上一篇:校园趣事作文300字下一篇: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