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通用8篇)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篇1

张兴荣

〔内容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求民政工作确立新理念、拓展内涵、提升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 民政 创新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民政局

一、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确立新的民政工作理念

新时期民政工作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用重大,加强和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做好新形势下民政工作需要确立新的工作理念。

第一是以民为本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传统的民政工作注重行政管理和物质帮助,新形势下要把“以民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施政方略、思想作风和制度设计及创新中,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灾有所救,残有所助,民有所乐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是树立发展的理念。从总体上看,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个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人生的各个阶段,从社区建设到基层民主权利,从公共管理到移风易俗倡导精神文明,民政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很多领域和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以宽广的视野看待民政工作的新发展,凡有利于民政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有利于维护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的,都要大胆试验,广泛吸收。民政工作必须实现一系列的转变:工作重点要从困难群众向面广大群众转变,政府办民政要向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办民政转变,要从人民群众诉求方向的转移出发实现民政部门职能相应转变;在具体业务上,要实现从救灾赈灾向防灾减灾转变,从给予式救助到注重帮扶对象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转变。

第三要坚持公平的理念。和谐社会要求“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公平的社会环境具体可表现为获得公平机遇,享有公平权利,能够公平参与。民政部门要在自身职责范围内,让广大群众平等获得民政服务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要在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基层群众民主权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人民群众享有公平权利。从能够公平参与上看,民政工作点多线长,联系的社会对象广泛,当前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化要求加大,这就要依靠群众,发动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因此,民政部门要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在社会公示、公众参与、社会听证方面有更多作为,使广大群众能够公平参与,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第四要坚持法治的理念。结合民政工作实际,首先要健全与民政工作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加强学习,掌握相关法规知识;第三要严格依法行政。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对民政工作内涵进行重构

在新形势下,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找准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结合点、切入点、落脚点,拓展民政工作的新内涵,赋予民政工作新的功能定位,发挥民政工作的推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要从营造健康发展环境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一是要发挥民政部门在部分行业上的主导作用。民政部门加快职能转变、严格依法行政、推进改革创新,本身就是优化发展环境的体现。同时,在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福利彩票等事业上,民政部门承担着政策引导、行业监管、市场培育等职责,对这些行业的发展环境有着主导性作用。二是要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在社区建设的推动下,社区环境不断改善,人际关系逐步和谐,社区治安趋于好转,社区资源得到整合,与居民相关的服务更加周全。社区是民政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一个切入点和平台,对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三是要发挥民间组织载体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业行为、提高社会组织程度、解决社会问题、推动服务性产业发展。四是要发挥行政区划布局作用,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区划管理和调整工作,根据六盘水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适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调整县级行政区域,以便早日把六盘水建成贵州西部甚至西南地区大城市;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目标,因地制宜地调整、撤并乡镇及行政村的规模,加强宏观规划、理顺体制、资源配置、优化环境,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创造科学的合理的空间布局。

第二、要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民政工作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直接体现和作用方式。社会救助工作能适时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缓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福利工作能为老年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社区服务能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依靠。真正做到困有所济、灾有所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幼有所抚,是和谐社会的最低要求,对此,民政部门责无旁贷,任务艰巨。

第三、要从规范社会管理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城乡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婚姻登记、救助管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等民政工作,都是社会管理工作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新时期下,要从立足于满足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立足于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加快基层社会管理和谐发展,确保基层社会的有序。

第四、要从弘扬社会正气、凝聚人心的要求出发,寻求民政工作的切入点。当前,要重点弘扬以下精神。一是弘扬“双拥”精神;二是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三是弘扬社会互助精神。特别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开展社会捐赠活动、组织送温暖行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民政工作能力尽快提升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民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研究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快民政事业发展,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一、要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一是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应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农村五保、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等为重点,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社会互助、临时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二是构建起一个健全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要理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三是构建起一个合理的社会救助筹资分配体系。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分配救助资金负担比例,加大社会资金筹措及社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救助的保障能力。四是构建起一个科学公正的社会救助监督体系。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标准,实行分类救助,加强对社会救助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以确保社会救助的公正性、积极性。

第二、要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首先,要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要理顺条块关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渠道畅通,同时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工作队伍。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篇2

1 当前的形势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如法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巴韦尔茨最近在法国《世界报》上发表文章所说的:“在经历了辉煌的30年之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5%,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两三百美元提高到了数千美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6亿人摆脱了贫困状态。所有与21世纪未来有关的重大谈判,中国都是各方所绕不开的合作伙伴,而且中国已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己的否决权。”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个别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否则,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部成果将毁于一旦。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有些公路管理部门在新形势、新情况面前,不仅没有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反而削弱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只顾抓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个别领导在布置工作或制订年度计划时,只强调经济效益、经济指标、经济速度,而忘记或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即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位置。当一些职工出现思想问题,往往更多的是依赖经济手段来解决。由于认识不到位,造成政工队伍涣散、力量薄弱,思想政治工作陷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2)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法而缺乏细致入微的耐心。一些领导虽然也对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因为平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规律、方式方法缺少研究,所以,一遇到问题需要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法,应付了事。由于缺乏细致入微的耐心,让群众感到领导是在敷衍塞责,从而对党的方针政策造成了误解,使党群关系受损严重。

(3)对待不正之风的态度暧昧而有时也不以为然。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有的领导自己不带头抵制,有时还身陷其中。既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也败坏了交通部门的声誉。

出现上述误区,主要原因是:①只看到自己行业或部门的“小局”,没有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大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交通行业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正是这样的变化,在改革的制度激励和开放的观念撞击中,释放出资本、科技、劳动力和创造性等生产要素的巨大能量,交通行业顺势而为,充分调动起组织资源、政治优势,撬动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行业板块。但是,小局的积极作为既不能背离更不能损害大局的整体利益。有的职工只关心和强调自己的福利待遇,希望薪酬年年涨、月月涨,甚至天天涨,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只有保证每个环节、每一部分的质量和效益,才能获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只有在努力经营小局的同时,自觉地、积极地去把握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交通行业的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坚实的基础,才会获得更可观的整体效益和更强大的推动力量。②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忽略理想道德教育。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玩风很盛,学风不正,理论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佳,学习理论或者为了装饰门面,或者为了应付检查,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流于形式。有的党性修养较差,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是非观念淡薄,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甚至有的领导干部和一些职工不信奉马列主义而相信鬼神,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于神灵,“问计于神”,到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③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一些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宗旨意识淡薄,严重脱离群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差别越来越大,从而产生很多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应牢记宗旨意识,深入群众,妥善解决群众问题。

3 创新的方法

我们党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表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是我们党最锐利的武器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坚持以人为本,把职工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作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职工权益,理顺情绪,平衡心理,促进和谐。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及时体察和把握好社情民意,对于职工关心和关注的、并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体民情、知民心、办民事、振民气”。

(2)运用辩证思维,加快解决“经济建设这条腿长,社会建设这条腿短”的问题。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社会建设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改进不适应社会建设的方式方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体制机制尤其是收入分配制度将“蛋糕”分好,让全体职工共享本行业、全社会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做大“蛋糕”,分好“蛋糕”,都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缺一不可。

(3)实施公开制度,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负责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关键在于,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政府”。具体做法就是:加强信息公开。职工群众必须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各级管理部门应利用各种信息管道,及时发布职工群众关心的公共管理信息,不仅能满足职工群众的知情权,而且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增强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形成社会建设良性互动、社会和谐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4 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问题的持续过程。唯有继续发扬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认真研究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营造社会和谐氛围,才能保证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摘要:我们党9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而创造这一切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对目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值得认真思考。

关键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 创新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七大以来,辽宁省庄河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结合实际,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这个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44位,成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是东北唯一具有3个“百强”的县(市),连续6年荣获辽宁省和大连市“平安市”称号,经济实力在省县(市)中排名第3位,人民生活质量在辽宁省县(市)评比中排名第2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想基础

1、思想政治工作能凝聚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它应当也能够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为此,庄河市开展“科学理论进万家”活动,以促进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庄河人精神大讨论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共建庄河的热情和创造力,把建设和谐庄河化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2、思想政治工作能提供思想保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庄河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和政府网站的“窗口”作用,积极宣传庄河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宣传庄河在北黄海开发开放中的龙头作用;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开展“树文明市风 做文明市民”主题教育活动,编印下发了10万余册《庄河市市民文明礼仪手册》,切实提高庄河的文明程度。

3、思想政治工作能拓宽途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市委要求各级干部要多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完善自我,完善工作。庄河市认真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大调节”工作体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1、思想政治工作要明确工作思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

2、思想政治工作要拓展内容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发生变化,在指导思想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振奋精神,保护公平,鼓励创新,建设诚信,和谐相处。

3、思想政治工作要改进路径方法

要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从政治保障、精神动力、道德培育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大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效能。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和意识更新问题,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增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创造性。

1、增强科学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凝聚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能以科学理论武装群众,使之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

2、增强艺术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亲和力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既统一思想,又注重差异;既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要把理论逻辑力量与事实结合起来,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在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3、增强实效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和整合多种社会思潮,对多元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进行有理有利有序引导。在工作成效上,实施人性化的教育宣传方针,注意将思想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同服务育人相结合,切实解决好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篇4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是共青团围绕和服务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共青团组织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团结教育青年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只有努力做到不断创新,共青团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共青团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用科学发展观武装青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深植根于广大青年的脑海之中,为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根本思想保证;要进一步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全面回顾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帮助青年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正确之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引导青年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要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年,不断增强广大青年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激励他们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要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塑造青年,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手拉手、青年文明社区、青年文化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促进广大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要用和谐观引导青年,要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用贡献体现作为,用合作推进事业,用互助彰显责任,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

(二)激发青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活力

发展保证和谐,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青年充满活力,国家就生机盎然;青年不断创新创造,社会就持续稳定发展。共青团要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不断激发青年的创造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蓬勃生机。要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通过开展岗位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青年在实践中成才;发挥共青团广泛联系青年人才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吸纳、聚集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营造青年创新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以评选青年创业奖、青年科学家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开展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青年典型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事迹,为青年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引导青年在巩固和发展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局面中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基本保障。共青团要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发挥好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他们的意愿和诉求充分表达出来,让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有序地参与民主实践,共青团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畅通青年参与民主的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在人大、政协中代表青年的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反映青年诉求;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共青团大力培育和发展青年社团,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依法维护青少年的正当权益,要高度重视青年的维权工作,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加大对青少年的服务力度,通过创建青少年维权岗、开展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他们依法维护正当权益;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要教育引导青年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大力增强青年的公共危机意识,有效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参与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四)牢固树立青年为本的理念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群众优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从革命党的助手转变为执政党的助手后,最大的危险是远离青年。团干部把党放到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要把青年放到最突出的位置,把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统一起来,把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青年发展统一起来。在社会利益整合中共青团要代表青年的具体利益,要成为广大青年的代言人,反映他们的呼声与需求,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要把青年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使团的工作能够给青年带来更多实在的利益。

(五)引导青年促进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展积极投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与实践活动。

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青年工作所遇到的问题

当代青年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思想观念、群体结构、具体需求和行为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青年群体结构多元化和青年需求的多样化,并由此导致了青年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必然引起青年与社会、青年群体之间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冲突加剧,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共青团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作为人民群众的团体,共青团组织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思考和谋划青年事业的发展蓝图,着眼于基础建设和长远规划,团结和带领青年与时俱进跟党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当前共青团组织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在青年群体中共青团组织的覆盖面还有许多空白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化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管理手段和工作模式。青年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职业分布的进一步广泛,很大一部分比例的青年从传统的共青团组织体系中“流失”。在众多的新经济组织中,共青团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在外来务工青年和第二代民工子女中,共青团组织基本上还是空白点。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组织只是覆盖了体制内的青年,而许多青年还游离于团的组织之外。一些新的青年组织形式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发展,而共青团组织在这些领域中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共青团组织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方法、创新载体,重视网络的组织化功能。

2、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与青年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广大青年的需求日趋丰富。但共青团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还略嫌单调,对青年难以形成吸引和凝聚力。共青团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习惯于根据面上情况制定相关规划多,深入细致地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相对较少;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部署多,深入地对基层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相对较少;习惯于“号召型”、“活动型”的群众工作方式多,深入细致地开展针对性的工作相对较少。青年群体往往自发组织一些活动,而共青团的活动离青年较远。青年参加面较广的活动,往往不是由共青团组织的,而是由青年自发发动和组织的。

广大青少年面对升学、就业的生存压力,在就学就业、维权保障、人生指导等诸多方面的具体事务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必须把青年事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整体框架,必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改变团内资源条块分割和社会资源纵向衰减的现状。

3、共青团的教育功能与青年的社会化要求不相适应

青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也需要开展行为养成、心理疏导、伦理培养、道德塑造等各方面的指导,而且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共青团组织以传统的活动方式、脱离现实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同时,解决青年社会问题越来越强调运用科学方法和专业技能。但当前的青年工作者总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与青年和时代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断创新青年工作

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够为青年一代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同时,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也会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社会力量,对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促进青年群体的和谐发展,以青年群体的和谐来促进整个和谐社会建设,共青团组织必须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创新体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推进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才能为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创新工作思路

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整合团工作的整个资源,使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团组织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使团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这一思路顺利得以实现。创新工作思路必须按照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前提下开始进行,既要考虑党政所需,社会所急,更要考虑青年所求。

2、创新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是共青团工作实现工作职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根本。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团的活动和工作主题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适应青年的需要,要努力做到在青年思想教育方向上更加符合和谐社会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化以及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特点;要围绕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开展活动,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

3、创新活动方式

和谐社会的青年工作是一门科学,要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握青年工作的规律,要针对当代青少年一代的特点,开展多样化、个性化、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要把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借鉴国内外青年工作的成功做法,总结各级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的有益经验。要充分利用志愿者行动、“我为优抚献爱心”、学雷锋扶贫助困、“绿色环保统一行动”等行之有效的品牌活动和特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4、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篇5

努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蓬安县人民医院肖向华

我院现有党员134人,成立7个党支部,党员数占职工总数的30%。充分发挥支部和党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是我院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我们确定了“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工作思路。根据院行政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通过努力,顺利实现了各项工作目标,医院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成效显著。

一、以抓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战斗力 党委班子成员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领导能力,坚持做到模范执行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干实事。党委、行政班子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精诚团结,凡遇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决策,不搞个人主义。

我们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发挥各党支部在医疗服务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评选先进支部、创建“四强”支部和“党员示范岗”活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把学习党章、认真履行党员权利、义务作为提高党员素质的重点内容,要求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起好模范作用,树立良好形象。

在组织发展工作上,我们始终把对年轻职工的培养作为实现医院未来兴旺发达的大事来抓,医院近几年每年都有20余名新进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尽心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院党委委员主动找他们谈心,各支部认真做好培养考察工作,业务科室对他们采取强化读书学习来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近三年先后有22名大学毕业生申请加入了党组织,给党组织增加了新鲜血液。

二、做深入细致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文明、和谐氛围形成我们在组织党员、职工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重点结合医疗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进行教育;集中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狠抓医院管理年活动。去年

针对修建业务新区问题,全院出现了很大争议和不同意见,我们结合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院开展了“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我该怎么办”的大讨论,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讨论,90%的职工转变了观念,形成了全院上下希望医院加快发展、盼医院加快发展的一致愿望。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协调和化解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纠纷和矛盾。职工出现思想表现不稳定、工作、家庭和医患关系方面的问题和苗头时,所在科室、支部及时做工作,近两年共解决和协调职工反映的问题共4起。

我们坚持把为职工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在近年医院面临药品经营利润大幅下降的形势下,我们通过抓服务、讲信誉吸引病员就诊,增加经济效益,保证了职工工资、离退休费的及时发放和缴纳各种保险,使大家对医院产有了较强的凝聚力。

我们坚持把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精神文明、医德医风等纳入政治学习及考核内容,要求医务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处处都要为广大患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三、以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行风不断好转

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列为党委工作目标,院党政班子经常研究分析廉政建设工作,经常开展自查。院主要领导经常在各种会上结合医疗、检查、用药、物品采购、财务管理等相关问题,要求医务人员禁止一切违纪违规行为,做到警钟长鸣。

制订和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每一位领导分管联系一个支部和片区,实行分工负责,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以身作则,不得利用职权及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加强内外监督和增强透明度,医院重大问题和重大经济开支每季度都要通过专栏向院内外公开。

定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把行风建设与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结合起来,并开展自查自纠,促进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以抓文明创建工作不放松,促进健康和谐环境我们认真结合“为民健康,从我做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工作。并建立了医院诚信服务评价制度,院党政把开展诚信服务作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

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贯彻落实,要求每个职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处处讲文明,讲诚信。

在全院推行文明服务、诚实守信,接待病人使用规范的文明用语,诊疗过程中强化“合理检查、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尊重患者,维护病员利益,抵制不正之风。

医院是一个社会服务窗口,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我们将在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医院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决心为广大伤病员创造一个更加优良的就医环境而努力。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局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认真落实社会救助法规政策,为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救灾救济、医疗救助、五保供养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出了积极努力,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促进了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救助工作

1、城乡低保工作

农村低保。现已保障40032户5585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年保障标准1200元,2011年共发放保障金5245.1万元(按季发放),累计人均月补助79.4元,基本实现了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的目标, 确保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城镇低保。现已保障12900户1880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月保障标准220元,2011年共发放保障金3849.8万元,累计人均月补助170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了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农村医疗救助。2011年资助72274名农村低保、重度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金额216.822万元。2011年大病医疗救助3293人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945.5万元。

城市医疗救助。2011年大病医疗救助1011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273.6万元。

3、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现有农村五保对象11253人,2011年累计发放供养金2099.325万元,月供养标准从2011年7月起,每人每月由150元提高到200元。

4、救灾救济工作

去年1月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和3次强降雨灾害,根据灾情,及时书面向上级汇报,全年共争取上级补助救灾资金586.5万元,并及时下拨救灾资金535.265万元,发放救灾大米100万斤,妥善解决了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3.02万户7.59万人次生活问题。

(二)、社会福利工作

目前,全县有敬老院52所,集中供养6865人,集中供养率达61%;救助管理站一个,常年接待求助人员700人次;救助福利中心一个,现入住孤儿16人,孤老12人。

二、取得的成效

(一)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为加快推进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 上,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请示》,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突出重点,着力建立一个好的救助机制。2005年12月,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城乡统筹、分类指导的要求,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互助为补充,使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农村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以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由分散、单一的模式向统一、综合的模式转变。当年底,我县重点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城市低保、救灾应急预案、农村五保、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各类专项制度。

(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了动态管理,严把低保入口和出口关,逐步规范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调查、评审、审批及低保金发放程序。各乡(镇)、各村(居)委会成立了评审委员会,建立了评审例会制度,详细记录评审记录;乡(镇)、社区居委会每季度对已保人员进行普查,随时掌握低保人员情况,县低保中心进行抽查,掌握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增减及生活变化情况,对于经济收入有所好转的,及时变更;对“三无”人员、残疾、年老、体弱等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行分类施保;低保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3 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从1999年人均每月100元提高到现在的220元,农村居民人均每月从2000年的15元提高到现在的58元。逐年增加资金投入。财政预算低保资金从2003年的2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00万元,较好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05年至2011年,共救助生活困难城市群众119177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6885.9万元;共救助生活困难农村群众307442人次,发放低保金15960.73万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低保金通过乡镇信用社按月足额直发到享受对象手中。

(三)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生活补助得到较好落实。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将农村五保对象供养金全部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五保供养金标准由每人每月50元逐步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全部通过信用社按月足额直发。加强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对敬老院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内部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200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15亿元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52所,新增床位4500张。内部财务、卫生管理规范,基本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确保了五保对象集中入住的需要。严格落实供养和补助政策。城镇三无对象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2005年至2011年,共发放农村五保供794412人次,发放五保供养金9776.5408万元。对90岁以上老年人出台了优待补助政策,给予90岁-99岁老人每人每月50元,10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200的优待补助,让老年人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灾民生活、住房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自 4 然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自然灾害信息报告、救灾救济物资储备、救灾款物发放等制度,增强了救灾应急反映能力和救助能力,保证了自然灾害灾民得到了及时救助。2005-2011年全县先后遭受了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累计造成567.15万人受灾,受灾转移群众达26.6万余人,因灾受伤445人,死亡33人。造成农作物成灾147.76万亩,绝收48.7万余亩,直接经济损失140.83亿元,因灾倒塌居民住房50641间,有51446间民房受损成危房。一遇灾情发生,我局迅速组织机关干部深入灾区查灾、救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7年下拨自然灾害救济款6048.37万元,发放大米448.017万公斤,救济灾民和特困户20.16万户,解决了50.4万人(次),帮助灾民和特困户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下拨灾后重建资金77643.77万元,帮助43637户灾民重建了住房(其中地震灾后重建41977户),地震维修加固261266户,下拨维修资金37440.4万元。增强了灾民抗灾自救发展生产的信心,保证了灾区社会稳定。尤其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民政部门广大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奋起抗灾、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紧急动员、主动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查灾核灾、安臵受灾群众、分发救灾物资、处理遇难者遗体、保障“三孤”人员基本生活、组织和接收社会捐赠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此,县民政局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及多人受到民政部、省、市民政厅局的嘉奖。

(五)城乡社会医疗救助工作成效明显。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5 不断完善。2004年县政府出台了《中江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制定和规范完善了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档案管理制度,合理确定了救助对象范围、救助标准。2008年对医疗救助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县政府出台了《中江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江府发【2008】74号),实行零门槛救助,并加大了对重大疾病患者的救助力度,现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更人性化、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一是规范救助对象审批。按照居民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申报、乡镇审核、县民政局审批的程序确定救助对象。二是资助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度残疾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困难群众筑起了抗击医疗经济风险的一道防线。三是实行临时救助,通过加大救助比例或慈善援助的方式,对困难群众难以承受的个人负担部分实施特别的救助。2005年至2011年,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开展以来,共救助城市贫困群众2964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744.32万元;共救助农村贫困群众300049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2697.01万元。(资助低保对象、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度残疾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90251人次,资助金额559.196万元)。

(六)建立完善科学准确的社会救助信息数据库。

为了掌握各类社会救助对象的生存状况及致贫原因,我县多次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群众进行普查,摸清每个救助对象的具体情况,落实到人,以便分类制定施救措施。特别是在城市低保信息化管理中,我县确定了“以低保普查为抓手,实现低保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低保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为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夯实基础”的工作思路,把应用性、可行性作为系统推广的关键。建 6 立了城市低保基础数据库和中央、省、市、县互通的信息平台,实现了城市低保的信息化管理和网上数据传输。

近几年,我县社会救助工作集中体现了五个转变:一是实现了救助方式从传统的临时救助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救助转变。二是实现了救助范围从单项的生活困难救助向综合性、系统性救助转变。三是实现了救助水平从低标准、小覆盖逐步向更高标准、更多受助人群转变。四是实现了救助政策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逐步向城乡统一转变。五是实现了救助主体从政府为主向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转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社会救助工作总体良好,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前实际状况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完善和提高。

(一)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下,现行的城乡救助政策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设计的,这种救助标准明显的存在保障范围和项目有限,保障标准偏低,补助金额过低的问题,部分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难。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度加大。中江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自然环境差、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自身投入救助的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维持,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随着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项目和涉及的相关部门也随之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自身财政困难,投入不 7 足,制约着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四、对策及发展思路

(一)增加财政的投入比重,多途径筹集社会救助资金。一是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相匹配、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衔接、动态增长、制度规范的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和运行机制。

(二)建立健全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和补助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物价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建立操作性强的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由民政、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综合居民消费水平、物价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等因素,确定保障标准调整参数,确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自然增长。

(三)拓宽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困难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财政资金支持有限,要继续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体系,建立公众捐赠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推进新时期的社会救助工作。对捐赠、资助社会救助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在税收上进一步优惠,多渠道、多层次壮大救助资金,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四)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解决救助分散、重复、遗漏、迟缓等问题,提高综合救助能力,形成社会救助“无缝隙”覆盖,必须整合好社会救助资源,充分发挥协调机构作用。

(五)加强基层救助机构和队伍建设,保障工作经费,改善工作 8 条件。一是完善乡镇一级社会救助工作机构。二是合理解决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根据工作量合理确定县、乡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标准,由省、县两级财政分级解决,安排的工作经费视为同级社会救助配套资金。或者在社会救助经费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工作经费,确保有钱办事。

(六)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以救助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单项突破,资金落实、标准适度,管理规范、网络健全,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档案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刍议 篇7

关键词:档案工作,和谐社会,社会服务

一、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档案工作是一项基本性强的工作,其主体是档,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无疑是社会前进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档案作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记录,它对各项工作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机关工作查考的依据,二是生产建设的资料,三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四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简单说,档案工作就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包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档案工作在内的各方面工作,档案工作要自始自终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了建设和谐的档案工作中,就要遵循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五条从法律高度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作了明确规定: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二、构建和谐社会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经济腾飞,科技迅变,文化昌盛……这一个又一个奔涌而来的浪潮给档案工作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但也对档案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它们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对档案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是档案专业人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基层综合档案馆中,真正的档案专业人才少,大多数是从事业、企业中调进来的,缺乏档案专业人才。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人类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跨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利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产生,决不仅意味着一种新型载体档案的诞生,而且也标志着人类记录信息、承载信息、传达信息、留存信息和开发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是纸张发明和近现代档案学理论产生以来,在档案工作领域里发生的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及思维观念。三是资源共建与共享已成趋势。当前,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热衷于追求“大而全”、“小而精”,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古代档案库、藏书楼的收集观念,影响当前的档案收集工作;有的地区和部门的档案馆(室)不顾档案利用中的全局利益和档案保管中的社会总成本,相互争抢;有的档案馆(室),特色不明显,存在大量不合理的重复,你有我也有,你无我也无;在网络环境下,有的档案馆(室)自我封闭,不求合作,自身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三、档案工作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

1、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障档案服务工作与社会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电子文档,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尤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用户使用共享化,即以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内容,以计算机应用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当前,档案部门应当依托电子政务工程,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同时,加强区域公开文件信息共享建设,构建共享信息网络。

2、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打造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

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离不开以档案资源建设来失去和保障服务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务的公开,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对档案的需求日益高涨,个人查阅档案利用率近年来呈直线上升之势。利用者除了工作查考外,大多是个人查找工龄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知青档案、房地产档案等。然而,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各地档案馆也明显感到了馆藏结构单一、资源相对不足的缺陷。不可否认,还有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档案尚未接收进馆。因此,档案部门今后应着手研究优化馆藏结构的方法,加强向社会征集档案,对于一些家庭或个人档案,也可以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保存起来。同时,还要更多地接收公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材料,如照片、录音录像资料、收藏品、纪念物等,以满足人们的利用需求。要加快网络数据库建设,并依托政务网,建立公共档案资源网络,以资源共享的办法来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

3、开展现行公开文件利用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纷纷成立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开展现行公开文件查询服务,打破了现行文件与档案的分界线,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档案馆的职能。档案部门要抓住这样一个为民服务的平台,尽可能把群众需要的文件收集进馆,起到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作用。社区是社会尤其是城市的活跃细胞,社区和谐了,城市乃至社会也就和谐了许多。尤其是在劳保、社会救济及外来人口管理方面,档案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档案部门应继续协助社区建好档案。管好档案,真正把档案用起来,为社区管理和建设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4、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整体素质

人才是决定因素。对档案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科技知识和一定的外语能力,除了要在工作实践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高外,还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分期分批地不断培训人员,否则其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陈旧观念必然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要求。与此同时,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把具有活力、刻苦学习,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手段、方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充实到档案工作队伍中来。

5、确立“大档案”意识,做好与普通居民息息相关的档案服务工作

档案工作者就要确立一种“大档案”意识。所谓大档案,是指只要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所有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都是档案,都应进人档案工作者的视野。其中既包括政府机关的档案,也包括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形成的档案。档案馆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使档案资源配合适当、合理、匀称,而不是单调和偏颇。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突破以前的观念,不是只盯着几十家政府部门,按部就班地完成老一套的工作任务,而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时代发展的脉搏判断档案价值,把这一时代各项活动中产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档案都收集进馆。档案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原始性和可靠性,这使其具有凭证和参考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真实数据的支撑。只有社会的各项数据都真实透明,才能真正达到人心稳定、社会和谐的效果。因此,档案工作者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做好档案工作,把反映历史脉络的档案收集齐、保管好。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篇8

关键词:

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

收稿日期:2010-01-09

作者简介:张岩青(1977-),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直属支部党总支,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开创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创新是一种精神,它促進民族的进步;创新是一种动力,它推动国家发展的车轮稳步前行;创新是一种源泉,它确保我党永葆生机。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每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尽的义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实效、有针对性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每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继承和借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从理念、方法、内容等教育角度提出创新策略,创建动态、发展、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不仅应包涵创新的各种共性特征,还应提炼出自己特有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首创性改造,使其更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其一,观念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科学的方法创造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准确地把握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对变化了的客观世界重新产生正确的认识。

其二,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由诸多要素组建而成,教师在激活各要素,协调各要素,使其发挥各自最大效能等方面起着第一推手的重要作用。

其三,内容的创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通过传统理论的重新选择和设计,有步骤、有目的地为受教育者传授创新的知识。[1] (P.7-10)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社会对科学发展的日趋依赖,精神动力对推动科学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知识技能丰富、道德品质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个人素质的高低可以通过思想道德素质来体现,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个人其他素质的运用和发挥,还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二)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慧支持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工作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若能提高,其文化、身心等综合素质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主导者是人,人是社会发展的能动因素。[2](P.88)

三、构建和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教育理念层面的创新对策

思想引导行动,理念促进行动。只有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观,才能明确行动的目标和方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下两种理念:

1.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

外在和谐、内在统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本质内涵。所谓外在和谐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内在统一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外在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和前提,内在统一是确保建设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障。只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和谐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展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和谐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人是社会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遵循人的主体性原则。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两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主体关系,而并非主从关系。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方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但是“教师中心论”,同样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把自己看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认为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教师应该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平等互助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目标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优势,使他们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实现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的和谐统一。

(二)教育方法层面的创新对策

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任务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继承和谐发展的精神,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方法的和谐统一、他律和自律的和谐统一、政治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和谐统一、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博厚悠远”。

1.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法的和谐统一

显性教育方法是指,有针对性的、直接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明确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一类工作方法。隐性教育方法是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把先进的思想政治理念渗透给受教育者,对其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持久影响的工作方法。[4](P.242)无意识、间接、内隐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方法的互补作用。显性教育方法传统、强制的特性导致很多时候教育效果不明显。隐性教育方法能够通过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作用学生、改变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起到显性教育的补充作用,有效弥补显性教育方法的缺陷。

2.实现他律与自律的和谐统一

他律是指,通过传统观念、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外界力量施加给个人的社会道德规范。自律是指,通过把思想道德转化为自觉的个人行为,实现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他律和自律可以通过思想道德的约束作用来区分,他律带有强制性的外部要求,自律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实现他律和自律的和谐统一:

第一,由师生的双向互动取代传统教育的单一灌输。单一灌输的方法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思想理论,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5]单一灌输是他律的一种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它的本质是对思想理论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宣传。然而,随着受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己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如何将现有的教育方式由教师的单一灌输,转变为师生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如何从由上而下的理论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个性、表现学生个性的舞台,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探索的崭新课题。

第二,由单一的教师引导转变为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挥自主因素,为了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自我教育是自律的一种方式,其实质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矫正,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3.实现政治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和谐统一

道德教育是推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政治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创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紧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切实转变以往的不和谐现象,使其内容更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政治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和谐发展。[6]

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从而促进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的和谐统一: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从合格“公民”的角度做起,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内容。

第二,突出诚信教育。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人们只有本着诚信的原则,创造智慧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才能得到保护;失去以诚信为前提的法制社会,公平公正就难以实现,安定有序也成为空话;社会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诚信是保障社会系统和谐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大学生更要突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注重加强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曾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作为我党执政的主要任务,并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突出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个性、和谐发展为目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雅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维度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徐晨光,林国标.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J].理论前沿,2007,(3).

[4]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北京:大众出版社,2007.

[5]汪麟.以和谐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7).

[6]張建安,熊建武,俞国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措施探析[J].东岳论丛,2007,(11).

上一篇:卫生监督体系下一篇:愉快的大年三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