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精选8篇)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篇1

论文题目: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系:

数学系

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名称:

实用心理学

学生姓名:

号:

指导教师:

杨俊华

2014年 6 月 10 日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倦怠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学习倦怠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诸多表现的呈现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倦怠 成因 对策

一 绪论

大学生曾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他们是进步的象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深 造。但大学生数量的递增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学习失去原有的热情,时常感到情绪低落,甚至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倦怠。因此,对大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尤为重要。

二 所谓大学生学习倦怠

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 年提出“倦怠”一词。他认为倦怠是由于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 期望的结果。国外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 态度的一种现象。处于学业倦怠状态下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容易感

【1】到疲劳、嗜睡,容忍度低、性急易怒、沮丧无助,有一种衰竭无助感,自信心不足。这种倦怠状态的持续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导致退学,同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

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这一代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大学生学习倦怠具体表现如下: 1.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逃课是学习倦怠的直接折射。据一项调查表明高校中大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一些公共课的逃课率甚至达到50%以上。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

【2】 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0%,还有一些学生退出了大学学习。2.据一项对南京六所高校1036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情绪、学习倦怠行为和低成就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最低,而大

二、大

三、大四学习倦怠情绪和倦怠行为都较严重;男生的倦怠程度高于女生,男生的情绪更为低落;理工科大学生倦怠程度最高,而文科、艺术类、体育类相对较轻;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学习倦怠现象越严重;师范类大学生由于自己未来角色的缘故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教师,无意识中比非师范类大学生更能尊重老师的劳动,倦怠程度因而偏低。

四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

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本意,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社会的进步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

1客观原因

外界赋予大学生的压力较大。一些家长总以绝对权威来教育孩子,时常不顾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把自己的兴 趣、意愿等不合理因素强加给孩子们。过多地干涉必然会导致交流障碍。诸如对孩子报考院校、专业的直接干涉,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选取等。如果家长的要求超出孩 子们的承受范围,他们难免产生逆反心理,很容易引起对学习的倦怠。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目前,用人单位都不愿意聘用实践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或者只把目光定位在名牌大学或高学历上。一些大学生会认为无论自 己怎么努力,到最后还是一样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消极的心理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学习。在他们眼里,在校所学知识的实效性低,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步入社会后用处不 大,于是现有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逝。

2.主观原因

大学生自身努力不够。倦怠的产生与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直接相关。大学生对学习过度自满或失落都可以导致倦怠的产生。在大学里的各种比赛中涌现出许多佼佼者。他们得到了旁人的赞扬。但是在潜移默化中这部分学生开始安于现状,满足于现有的学习和生活,不主动改变。过度的自满导致了他们对学习的倦怠与 不思进取。另外有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成熟的心理素质,处理事情比较急躁,当付出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时候,他们开始沮丧,抱怨,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失去信心。强烈的失落感导致他们消极的学习态度。

另外,人际关系失调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的疏远、同学关系的冷淡与功利性扭曲、亲子沟通不畅都会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学习态度和自我评价。在人际冲突中体验到挫折、失望、沮丧、厌恶等,也可能导致逃避学习的行为。5 五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 第一,学校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和有价值的课程和学科内容,让学生明确这些学科的性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同时要有高能力的教师通过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过程。研究表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可以降低情绪衰竭和提高自我成就感和个体对学校的承诺,从而降低倦怠水平。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可开展多种讨论会、研讨会及对问题解决的讨论等,让学生参与有兴趣的项目;同时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策略时允许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第三,规范考试制度,增加反应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的比例,杜绝考前划范围的现象。

2.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目标激励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方式,在学习倦怠的预防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业目标,有了目标大学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难以实现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低没有成就感,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降低压力的消极结果和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因此,为了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发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系统,开展一系列心理导向活动来引导不同时期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预见性。

4.大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

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可能遇到各种冲突,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调控和适应能力。一是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身个性修养,锻炼坚强的意志。二是学生应该培养对同学对老师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活动,与同学老师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学生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要有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3]

5.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与斗志

大学校园的理想精神日渐缺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面貌,破坏了应有的学习情趣,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康,中国大学生留给人的典型印象是呆在室内伏案学习,镜片越来越厚,身体越来越弱“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让大学成为培养大学生精神资源的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意志砥砺的机会”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通过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与活力,克服日常生活中的慵懒思想,呼唤自信,振作精神,让年轻的学子激荡起应有的活力和热情。

高校大学生的学业倦怠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的因素造成的,它还和社会、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学业倦怠,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这一问题一定会得以解决。六 结语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家长慎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应对和自我调适,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远离学习倦怠的困扰,收获学业发展,享受人生幸福。

参考文献

[1] 曾玲娟.解读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倦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27-30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篇2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1. 学生的学习压力。

成绩进退、考学担忧, 导致学生的心理紧张;题海战术、紧张的学习, 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劳;老师及家长的过高期望, 加剧学生的学习压力。当其长期处于较大的压力下时, 往往会感到精神紧张并处于应激状态, 长此以往, 会使自己疲惫不堪。

2. 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习者学习动机不足、兴趣缺乏时, 他就会以被动、消极甚至恶劣的心态去对待学习活动, 会感到学习是沉重的负担, 会认为学习是最为枯燥、乏味的活动。

3. 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

有些学生自身基础知识不扎实, 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理解能力一直处于较低层次, 加之进入初中后, 数学内容难度的增大、知识容量的扩充, 使得这部分学生越发觉得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力不从心, 成绩越来越差, 信心越来越少, 如此下去, 只能由消极和彷徨, 转化为恐惧和厌恶。

4. 数学的学科特点。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严密性和简洁性, 解答过程的完整性、逻辑性强等特点, 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数学课的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往往缺乏主动性, 不易创设学习情境, 难以加入较多的感情色彩, 故而多数学生不易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如数学的学科价值还并未被学生所认识;教法单调死板, 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学习方法不对导致的学习效果不明显等。

二、应对措施

1. 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A.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教会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 如与家人交谈, 找心理辅导老师或自己信赖的人倾诉衷肠, 写日记或写博客等方式来缓解;B.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其明确个人阶段性目标, 每进步一点, 及时表扬;C.教学生放松训练, 比如“一四二”呼吸法, 可以缓解疲劳, 消除紧张, 放松心情;“人”字操调整“左右脑”平衡, 提高学习效能。

2.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为什么多数学生厌恶数学, 偏低的成功率降低了成就动机, 导致学生的倦怠心理。教师的教学进度过快, 要求过高, 势必导致学生缺乏成功体验, 感觉学习太苦太累、没意思, 兴趣在乏味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减退。所以, 要调动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首先, 我们应把关注的对象定位于人的发展, 而不是分数。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90分是好成绩, 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 则可能只要求60分就是好成绩。达到相应标准都应该肯定, 因为都取得了好成绩。其次, 因材施教, 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策略。教学上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 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让不同的学生都跳起来摘桃子, 使他们体验到挑战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 只有孩子对数学感兴趣, 才会永无止尽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通常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兴趣:A.让学生感到数学之美、之实用性。著名近代数学家开普勒说过:“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 知道数学丰富的内涵, 其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等。让学生在美感中求取数学的真谛, 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B.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让他们能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的学习。在教学时, 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如:讲垂径定理时, 我采用试验观察法, 要求学生课前用纸片剪一个小圆, 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 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效果很好。C.改造课本, 拓展例题, 强化应用数学。例如, 在教“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时, 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初步了解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篇3

内容摘要:学习倦怠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学习兴趣的降低或缺乏、自我效能感的降低或是不堪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耗竭现象。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都起着消极的作用。因此,对学习倦怠的缓解无论是对学习者本人还是授课教师的教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学习倦怠 成因 应对策略

一.倦怠及学习倦怠

倦怠的概念源于心理学。1974年德国心理学家Freubenberg首次提出倦怠这一概念,并在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首先引入心理学。他们认为倦怠是服务行业人员由于长时间工作及工作压力大而感受到的一种情感的耗竭。随着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Pines&Katry(1981)在他们的研究中首次给学习倦怠下了定义,他们认为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遭受到的一种倦怠现象。Schaufeli(2002)及一些其他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一种情感损耗。过量的学业负担带来的降低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学生感到产生情感上的耗竭,意图逃离学习。

国内学者对学习倦怠也有着各自的理解。杨丽娴、连榕(2005)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杨涛(2010)指出,英语学习倦怠是学习者由于英语学习活动的内容、过程或结果与学习者本人在这些方面的预期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是以耗竭、对英语学习的冷漠态度和在英语学习方面降低的自我效能感等与颓废相关的消极情感为主要表征的心理综合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习倦怠是一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消极心理体验,是学习者对学习丧失兴趣或者不堪学习重负带来的对学习的消极逃离的心理反应,会对学习者学习带来消极影响,同时学习者的行为也是消极的、漠不关心甚至消极逃避。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成因

在经过大学前至少六年或好或坏的英语学习体验,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的变化以及学习目的的转变,使得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这个相对庞大的群体中,英语学习倦怠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进入大学后,告别了高考的重压,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学习倦怠。分析总结来看,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分析:

1.学生层面。离开了高考这个指挥棒,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多的就是随性而为了。虽然大学英语依然存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这个导向,但对于学生而言,对于这种考试的导向性并不明确。对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即便学校有四级通过与否与学位证书挂钩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仍然有多次参加四级考试的机会,而且第一次参加四级考试的时间通常是在第三个学期,即大二上学期。这样一来,对于缺乏自我规划和自律意识的学生而言,前面的两个学期并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而且大学英语的考试不再追求高分,及格万岁的心态在学生中不少见。又因为参考机会多次,学生对此抱有侥幸心理,即这么多次机会,总有一次会过的。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有学习的热情,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又没有勇气主动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这种学习上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使得这部分学生自我评价即自我效能感过低,从而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倦怠的心理。

2.教师层面。对于部分高校教师而言,科研压力过大,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英语课堂。另外,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也主要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导向,这样一来,以考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虽然针对性强,必然会缺少其生动性及灵活性,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与学生对英语课堂的期望不相符。更有甚者,教师只对课堂45分钟负责,完成教学任务是唯一目的,缺少跟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不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从得知学生对英语课堂的期望。这类教师通常教学手段单一,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状态,不同的学生级别进行有必要的分级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类老师的不满导致了学生学习上的主观冷漠甚至是逃避,学习倦怠自此形成。

3.学习环境层面。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主要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生在经历了高中三年高考的压迫后,对大学学习普遍有一种放松的心态。在他们的认知里,大学里不再需要向高中那样地刻苦学习,取而代之的是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极端想法。这样一来,在以放松为主的学习环境中,高中形成的那种严格自律的学习氛围一去不复返。同时,相比较高中老师,大学老师也更加友善,这更加膨胀了他们的想法,对学习任务不再有非完成不可的压力,也不再觉得学习任务必须是要认真完成的。另外,大学英语课堂不再像高中那样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导,而开始强调听说能力的提高,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环境转变难以承受,过重的心理负担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另外,还有部分课堂规模较大,这对于大学英语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过大的规模会让教师午饭兼顾每一个学生,这样一来,学习上的松懈就会在部分学生中形成,久而久之,这种松懈转变为漠不关心,学习倦怠由此形成。

4.教材层面。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是有两个问题,第一,目前一致认可出版高质量教材的出版社有限,于是对于大受肯定的教材,高校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往往一套教材可以用上很多年,但教材之所以经典往往是因为教材里的选材经典,经典的东西很难对现在学生的口味,毕竟经典文章里面的部分信息的确有落伍的嫌疑。与之相反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年针对大学英语教材,市面上都会有新的教材出版,新教材的相继出版也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部分高校过于频繁的更换教材,这种教材的频繁更换的影响是后续的。教材的频繁更换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教师对于课程准备的投入,抱着用过一轮可能会被换掉的心态,教师很难全身心去考虑教材的合理利用以及课程的质量。

三.英语学习倦怠的应对策略

学习倦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消极心理体验,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教学都是一种障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1.教师层面。教师应具体从两个方面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倦怠,即情感方面和教学方面。首先,从情感方面来看,有学习倦怠体验的学生部分会自我效能感降低,教师要首先了解并对有学习倦怠的学生进行分类。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要适当通过干预手段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比如课堂上让其参与一些能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并加以鼓励。对于学习冷漠的学生可以多关心,让其感受到老师的人文关怀。同时,对于学习任务,要合理安排,不可过量。其次,从教学层面来看,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反思学习,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还应不断了解学习前沿的教学法,紧跟教学发展的步伐,在课堂上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完美演绎,从而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

2.学习环境层面。考虑到学生自我约束方面的缺陷,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中立楷模的方式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小组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为了加强小组学习的效率,还可以加入奖励机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按照学生的需求加入合适的奖励机制。另外,学校应适当控制大学英语班级规模。大学英语班级,严格上讲,应控制在30人之内,这样的规模方便教师授课的同时,还能便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监控,适当的规模也能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课堂内容安排上,教师还应多加入一些趣味性内容,降低学生课堂上由听说任务带来的焦虑。

3.教材层面。针对目前教材出现的两个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针对使用经典教材的,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辅助材料,一方面扩充学生的信息输入量,另一方面课以填补经典教材不够时效性的缺陷。针对层出不穷的新教材,在选择上也要兼顾其时效性和经典型,更换不宜过于频繁。过于频繁的教材更替不利于教师对教材的充分利用以及深入研究。

总之,学生学习倦怠的缓解有赖于学生与教师多方面的努力,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相互努力、共同配合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倦怠才能逐步缓解。

四.结语

英语学习倦怠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同时,由于它的存在,教师的上课效率也大打折扣。它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事倍功半。考虑到引起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种种因素,只有学习者本人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缓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倦怠这种消极心理。笔者相信,学习者学习倦怠的缓解对于教师以及学习者本人都是一大福音。

参考文献

[1]Pines,A.Aronson,E.& Kafry, D. 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M].New York:Free Press.1981.

[2]Schaufeli,W.B.Martinez,I.M.Pinto, A.M.Salanova, M.& Bakker, A.B.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Cross-na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2,33:464-481

[3]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 心理学报.2005年第5期.

[4]杨涛.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

[5]廖红.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6]林丽丽.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2009年第12期.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4

易 娟

[摘要]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小学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方面。针对这些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我认为预防或缓解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如下对策:寻求社会支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减少小学教师工作量;对自己和职业倦怠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依靠个人努力,主动掌握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引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素质及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未来。然而今天,身处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小学教师,他们不再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难以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领航作用。再加上来自学生升学、职称评定、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小学教师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生存挑战。而巨大工作压力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可能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当与日俱增的疲乏取代了原本旺盛的精力,当冷漠和疏离取代了原本亲切的面容,当自我怀疑取代了原本的自信,当效率低下取代了原本的聚精会神,三尺讲台一时之间变得难以掌握,在倦怠、脾气暴躁、无法放松、还有身体上的不适的纠缠下,工作日益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继而在职业倦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基于此,关注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寻求调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是许多教育家长期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教育行政机构所重视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地做好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来讨论其成因。1.1社会因素

1.1.1社会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他们感到有压力。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与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因此,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求他们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而这些教师在现实中面对的是思想日趋复杂的学生,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又进一步强化了家长对教师的期盼4,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1.1.2劳动价值与劳动回报的背离

自古以来,小学教师就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就取决于培养他们的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但现实却与之相反,小学教师的劳动回报仍然较低,跟同一水平的其它职业有显著差别。这就形成了小学教师的高劳动价值和极低的报酬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心理和思想上直接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小学教师的心理障碍,为小学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埋下了祸根。1.1.3 社会竞争的加剧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这是导致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增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师工作不再是“铁饭碗”,也面临着竞争上岗的压力。在一些地方,小学教师每年都有各种进修、考试。因此,许多小学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些生存压力都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向教师灌输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同时却 4 王承清.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8)很少关注教师的适应和接受能力。如果不能有效的缓解这种高期望、高压力的状况,教师的倦怠就很容易产生5。1.2 学校因素

1.2.1工作负担重,工作强度大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们都知道在人一生发展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儿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社会和家长都对小学教师有着较高的期待,这就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尽管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今天,升学考试仍是中小学最直接追求的办学指标。小学生的琐事较多、作业零碎,也使得小学教师更容易比其它教育行业的人发生职业倦怠。1.2.2人际关系不协调

同事关系不协调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情绪状态。很多小学教师感到在教学工作中和生活等多方面存在彼此对立的情绪。教学团队中竞争远远多于协作,从而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感到紧张、压抑、烦躁和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小学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1.2.3 教师是从事精神生产,个人劳动的,而成果却是集体的

教师属于比较封闭的群体,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是从事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播的。在这种“物化”智力的精神生产过程中,就要求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风格。加之精神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的质量只能用大尺度来衡量。而且一般认为教师的教育成果是集体的,培养一个人才绝非是某一个教师的功劳,而是许多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而且,教师劳动成果具有延迟性,不能马上看到成效。这就会使许多教师感到心理落差,无法产生较大的个人满足感,也不易获得社会的认可。1.3个人因素

1.3.1自我调节能力弱

5毕生源.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由于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许多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减少了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1.3.2自我抱负水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个人的心理上是否体验到成功感,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不符合现实,则失败的机会越多,更难体验到成功感。抱负水平的适合与否与自己的现实条件密切相关。符合现实,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越大,抱负水平便适合;不符合现实,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越小,抱负水平便不合适。教师都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成功,通过育人来实现人生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总之,由抱负水平与现实的不符合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挫败感的产生,同挫败感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1。

1.3.3.此外,一些个人背景因素也与倦怠的水平相关

2.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导致其产生倦怠的因素各种各样。因此,其缓解措施不能仅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学校、个体等各个方面一起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2.1寻求社会支持

2.1.1 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社会支持是小学教师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它可以让个体减轻焦虑感,从而能以更好的心态应对压力。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越少,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缓冲作用10。同时,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也要合理,要认识到他们也是普通人,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都应对小学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值,避免加大他们的压力。2.1.2 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110黄长仙,单树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是使小学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首要的是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使他们真正地能享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待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使他们得到社会的重视,这样才能让小学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以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2.1.3在教育改革中要考虑小学教师的需求和感受

我国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素质教育,实施了多次或大或小的课程改革。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学生,而很少有人关心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进行新课改时,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和感受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人,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2.2优化学校管理

2.2.1推行民主,实行人性化管理

一支民主化的教师队伍能让教师感到关怀和和谐,并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使其工作更富有激情与活力。因此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加以改进,以使教师处于良好管理的环境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2.2.2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良好的组织氛围是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首先,学校领导要让教职工体会到领导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支持和关心,从而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其次,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同事之间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互助的氛围,当教师在遇到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时,大家一起探讨对策,则能大大降低产生倦怠的机率11。2.2.3减少小学教师的工作量

当前小学大多数班级规模过大、人数过多,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班额过大,使得小学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超负荷劳动。管理学生的困难正在耗尽小学教师的精力。另外,除学生人数过多以外,独生子女问题也日益严重。不 11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5)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都给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人口变化规律,控制班级规模、缩小班额,以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量。2.3小学教师的个人努力 2.3.1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是检测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稳定而平和的心态来投入工作和生活;要敢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反思压力源;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控制和降低不良情绪的困扰。同时,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教师才能正视压力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对改革、变化和新的机会持欢迎的态度,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2.3.2小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缓解压力的方法

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小学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方法,如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它将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充足的精力应对教学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14;另外,可广交朋友,扩大交际面,当遇上烦心事时,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帮助,及时释放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小学教师还应投入社会,丰富生活,培养广泛兴趣,学会放松自己。2.3.3读书学习,提升自我价值

多读书和不断进修学习。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充实。为此,建议教师经常读一些心理励志方面的书,以从中获取力量;此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通过不断进修学习来提升自我价值,开拓视野,使自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以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15。

3.结语

总之,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 1415毕恩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理论纵横,2006(12)

黄桂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9)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小学教师是一种挑战。作为21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从表面看,小学教师压力往往表现为个人所承受的负荷,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小学教师个体的生活追求和理想,体现了教师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幸福并不仅仅在于他从事了什么样的工作,更在于他是否从这份工作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快乐。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篇5

例:一年级有故事书30本,和文艺书合起来是6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

错误列式:30+65=95(本)

一、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 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

例:少先队员栽了4排树,每排有5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错误列式:4+5=9(棵)

二、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 。

例:商店运来一批苹果,卖出18箱,还剩下6箱, 商店运来苹果多少箱?

错误列式:18-6=12(箱)

三、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

例:妈妈让小明去买桔子招待客人,小明先买了30个,客人吃过剩下6个时,小明又买来30个,结果还剩下 8个。客人吃了多少个桔子?

错误列式:30-6-8=16(个)

四、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 程。

例:把16只皮球平分给四年级两个班和五年级两个班。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只皮球?

错误列式:16÷2=8(只)

学生解错一道题往往是由几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必须 重视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培养。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思维活动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从由运算符号指示算法的四则运算过渡到以文字叙述表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运算关系的应用 题。

2.从图画、图表、表格式应用题过渡到以文字叙述的,算式运算的应用题。

3.从注意应用题中的非本质因素过渡到注意应用题中的本质因素。

4.从认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过渡到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解应用题首先是解析题意、掌握结构、选择算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有 赖于学生对运算技巧的掌握,解析题意选择算法则有赖于学生复杂的思维过程。即要求学生先形成题目的表象 ,确定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后,才能列式计算。因此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直观。低年级学生理解应用题时,对感性材料有一定的依赖性,必须借助直观手段提示题目中的.数量关 系。“树上有6只猴子, 地上有4只猴子,从树上下来几只猴子,树上和地上就能同样多? ”学生都错认为6- 4=2(只),其错误矫正唯有靠直观感知。 可让学生摆弄两排个数不等的棋子,从中可发现一排增加蕴含着另 一排减少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就能类比转化,触类旁通。学生不仅直观地看到了加、减之间的相对关系,还 受到了相等与不相等的辩证过程的综合训练。

2.比较。比较对于低年级学生认识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如“15支铅笔平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 得几支?”与“5个小朋友平分15支铅笔,每人得几支?”比较发现,文字叙述的顺序不同,但解法一样,说明 解题不以已知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算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结果的习惯思维。这样 能够促进学生破除实际生活中的形象经验,提高对反叙题、逆解题的思考能力。

3.挖潜。对一些隐藏了条件的应用题,要让学生反复读题,正确、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挖出隐含 的解题条件。如“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30棵,苹果树和梨树同样多,三种树共多少棵?”学生只有理解了“ 各”“同样多”的含义,才能正确解题。

3.分析。学生对于像“有6盒饼干,平均每盒有2千克,一共有多重?”这样的题目,解题时往往举棋不定 。这是因为他们看到题中有“平均”就误认为是“平均分”,想用除法。但最后又问“一共”,又像乘法或加 法。为此要引导学生列举出“平均→平均分(除法)”的题目,如18条黄瓜平均分成三堆,每堆几条?”“平均→平均数(加法)”的题目,如“去年平均每亩产水稻600千克, 今年平均比去年每亩增产50千克。今年每 亩平均产水稻多少千克?”平均→平均数(乘法)”的题目,如本节开始的例子。通过讨论明确“平均”在各 题中的含义,这样就能让学生正确选择相应的算法。

4.练说。低年级学生还要加强说话表达方面的训练。如把简单部分说具体;把省略部分说全面;把“含糊 ”部分说清楚;把倒叙部分正向说;把后置条件先前说等等。

5.建构。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并渗透基本的三量关系。举例如下:下面各题是 不是应用题,说说为什么?

①6只皮球(表示一个具体数量)

②6+5等于多少?(求两个数的和)

③文具盒里有铅笔、橡皮、小刀(叙述的是一个具体事情、没有任何数量)

④一共有多少台电视机(提出的是一个问题)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篇6

1 大学生体育课倦怠的内涵

关于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倦怠是一种消极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状态,是乏力、焦虑、厌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的综合反映。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当前大学生由于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加剧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等,使大学生出现认同缺失、抉择失误、人生目标悲观渺茫、消极逃避挫折,学习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体育课倦怠是指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由于文化课学习压力、缺乏体育课学习兴趣、抑郁或兴趣转移以及重视不够等原因,而对体育课呈现出厌倦消极懈怠的态度和行为。其心理及行为表现主要是:对体育课的学习缺乏兴趣、无主动锻炼的动机、出现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借故请假、无故旷课、学习动作时拖拖拉拉、毫无热情和只求及格、不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变,其影响的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体育教学本身,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正确分析体育课倦怠的成因,对学生体育课倦怠进行有效干预,进而减轻或消除倦怠,从而促成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

2 大学生体育课倦怠的成因

2.1 陈旧的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体育在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基石的儒家伦理与政治哲学中被评为“技末之学”,在“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社会和家长给学生灌输的往往是“重智、轻体”的思想,长此以往,使得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比较淡薄,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轻体”思想,对体育课的意义表示怀疑,不关心自己体育课情况。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统称为注入式,又称“三段式”,即按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为顺序进行的。这种以体育教师指挥的、整齐划一的“军体式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差异化发展,使大学生对体育课失去激情,感到上体育课没意思,甚至感到乏味,从而出现倦怠现象。

2.2 体育教师的影响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然而现实当中,由于有的教师不懂得如何育人,只是简单机械地教学,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不求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乏味;有的老师在课堂管理上放任自由,对学生听之任之等等,这些往往纵容了大学生的体育课倦怠现象的产生。

2.3 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其在某一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支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任务选择,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形成期待,从而影响人的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同时缓解对个体或组织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对新的知识和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有较高的自信心,具体表现在:上课积极性高,学习主动性强,乐观向上,持之以恒。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和期待都很低,容易产生逃避学习或学习依赖等不良行为。

2.4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对学习倦怠的影响表现在自控力和自我控制方式上。自控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学生对一系列学习任务完成的掌控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控能力。自主性强,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往往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自主性差、自控能力弱的个体往往会因惰性强而出现学习倦怠。另外,自我控制的方式也会对学习产生影响,自控方式主要体现在内外控制方面,一般来讲内归因者与内控者一致,而外归因者多为外控者,因此内控者学习具有主动性,外控者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如果内控者过分强调个体对学习的决定作用,反而会造成个体过分焦虑,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发挥。

2.5 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量。学习动机的缺乏与专业兴趣、人格、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等很多心理因素相关,学习动机不足直接影响学生的抱负水平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缺乏驱动和保持的内部力量,不能坚持学习行为,逃避学习,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倦怠感。另外,不同学生学习动机不同,不同的学习动机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态度。求知进取、成才发展等积极性动机更容易激发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单纯追求物质、逃避失败等消极被动的学习动机容易引发学习倦怠。情绪低落等。久而久之,体育课倦怠自然形成。

3 大学生体育课倦怠的干预对策

3.1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

从社会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出发,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上体育课的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使大学生不仅明确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发展个性情感,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而且还应该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学习和健身能力,养成体育学习和健身的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同样是学校体育目的。力争从思想的源头,使大学生摒弃“重智、轻体”的陈旧思想,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创新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表现为出现了厌倦情绪,表现为经常逃课或借口身体不适而拒绝练习。上课紧张、恐惧,严重者甚至对体育课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方法。

3.2 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科都厌学,据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对某些学科厌学、往往与授课教师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提高授课效率及教师自身素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风度。良好的教师风度是形成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能直接地、形象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重要的成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情绪就会高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正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外,教师用较好的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最后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大学课堂同样需要组织教学,明确学习目标、课程的难度和重点。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好导入、授课、高潮和结束每个环节,而不能随手打开书照本宣科,教师讲的枯燥无味,学生听地死气沉沉,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学习倦怠,最终只留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要认真备课,传统理论与前沿知识相结合,擅于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或是适时组织讨论,或是采取提问的方式,或是制造竞争的气氛,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形成教学相长的积极状态。

3.3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个体潜能最有力的主宰,它激发个体为实现目标积极努力,化失败为动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需要采取多元结合培育的方法,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锻炼,充分了解自己,清楚自身的不足与优点,认识自己的价值,积极发展;其次,应当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让个体成功的体验成为自我突破的动力;同时,合理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克服消极影响。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个体合理的指导、建议和鼓励,在个体获得进步和成绩的时候,通过肯定和鼓励强化成功经验对个体的积极影响,在个体失败的时候,合理分析失败原因,激发个体的自信和动力。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建立在个体体验中,这就要求大学生有多种锻炼机会,而认为学习第一,把学习的事情处理好无需做别的事情的想法不利于个体发展,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长期下去,反而会造成学习倦怠。

3.4 进行科学的自我调节

第一,认知调节。心理学研究证明,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足够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的人过高估计自己,过于自信,自我期望值过高,容易招致失败的打击,丧失兴趣和信心。而有的人则相反,自我期望值或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在学习中迷失自己。因此,大学生要努力转变自身观念,既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又要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同时要学会从周围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反馈,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控力,减少和削弱体育课倦怠。第二,行为调节。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放松心情、调节压力。例如:体育锻炼、听听音乐、野外郊游、外出旅游等,都可以使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此外,注意调节情感,及时倾诉宣泄不良情感,发泄心中的郁闷,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审视。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也是非常必要的。

3.5 调整学习动机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首先应当通过完善教育机制、提高教师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应当培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肯定的情绪体验,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发展对带动大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着切实的作用。另外,学习动机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既要避免学习动机不足,也要避免学习动机太强。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动机最利于能力的发挥。学习动机不足会使个体对学习过于懈怠,学习动机太强会引发高度的焦虑,过度的焦虑不仅会影响日常学习,还会影响考试效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

摘要: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普通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体育课倦怠是指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由于文化课学习压力、缺乏体育课学习兴趣、抑郁或兴趣转移以及重视不够等原因,而对体育课呈现出厌倦消极懈怠的态度和行为。体育课倦怠成因主要有:陈旧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影响、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增大、自我控制和学习动机。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科学的自我调节和调整学习动机等方面对体育课倦怠进行干预。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课,倦怠,干预对策

参考文献

[1]Meier,Schmeck.The Burned-out College Stedent ADescriptiveProfil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Personal,1985(1):63-69.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

[3]王一敏.职业倦怠综合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

[4]杨忠.高职体育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9(7).

[5]白素英,李长庚,徐文明.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6(7).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成因及对策 篇7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Feurnout)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ee)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学者马勒诗(Maslach)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精神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

大学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工作在第一线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的专职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素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如今,我国"80后”的学生辅导员已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半数以上,他们有着与老一代学生工作者完全不同的生存体验和独到的工作方式。面对如此高比例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整体状态尤其是与年龄不相称的职业倦怠现象应引起特别关注。否则,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体力透支,缺乏工作兴趣和创新能力;工作不思进取、效率低下,无成就感,对事业没有信心,得过且过;情绪上焦虑、紧张、暴躁、冷漠、抱怨等。

二、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在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对该群体中年轻教师的关注更少。因此,探讨他们职业倦怠的成因既是保证广大学生工作者安心岗位、乐于奉献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保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向坚定发展的迫切要求。

1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一些众所周知的实际问题,如辅导员与学生数量比的“错位”现象,对辅导员的政策在实际落实中的“倒挂”现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撞车”现象,对辅导员重视程度因事而异的“震荡”现象等矛盾,扼杀了许多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把原来激情满怀的“80后”辅导员推进了尴尬迷茫的工作夹缝中,是“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衍生地”。

(1)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具体要求还没有达成共识。长期以来,各高校在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等方面的安排比起专业教师或行政干部来,尚未有统一规范的体例,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多见。尽管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都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抱有较高的期待,然而辅导员能用以满足这种期待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年轻辅导员在与同龄人和同行人的横向比较中经常出现思想不稳定、信念不坚定、工作兴趣衰减等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2)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具体内容不十分明确。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职责,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完成大量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二十多岁的年轻辅导员们,经常会疲于应对各类随机性强又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的“边缘性工作”,结果不仅降低了本职工作的效率,而且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

(3)年轻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外延机会受限。2004年中央出台的16号文件和2006年教育部24号令明确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也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范性被提上了议程。然而,这些措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80后”辅导员失去了曾经的“职业安全感”和向专业教师转行等“出路”。加上辅导员们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尚处于现实的竞争劣势,较大工作时间的投入和较低收入状况的矛盾、较大工作强度和难以短时评估效绩的矛盾等纵向失衡,难免造成“80后”辅导员产生对职业的抱怨乃至发生非正常流动。

2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压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神圣、深刻、复杂的职业角色定位,这就要求年轻辅导员们要学会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随时调整自己作为家长、兄长、教师、学长、朋友等不同角色需要具备的思维习惯、行为态度和表达方式。“80后”辅导员虽然年龄与学生差距不大,容易进行思想融通,但是如果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做学生心理工作时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和调节,就可能因为年轻辅导员不适时的压力释放或角色缺失造成“事倍功半”的消极后果。当然这种心理状态的塑造绝不是一日之功,离不开丰富社会经验的历练,不能予以过早苛求。

(2)陈旧的社会观念造成的心理迷茫。高校教师本应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行业,但由于工作方式并非实际授课,社会上很多人便认为辅导员根本不是老师,是“打杂”的工种。久而久之,造成辅导员自己也觉得在高校里的地位低人一等,前途黯淡。虽然现在此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每当谈到辅导员工作,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这个岗位没什么大不了的,是谁都可以做得来的。而这种思维惯性延续到校园内,使和学生相关的许多事情发生后、各部门不是找学生直接沟通,而是马上要辅导员出面,动辄指责“你的学生怎么怎么样”,“你是怎么管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尊重程度也不如对专业老师;类似让“80后”辅导员特别尴尬的事情不胜枚举。作为一个在基层做具体执行工作的角色,却每天背负着学生、家长、同事等方方面面的重压.心理情绪在患得患失中浮沉,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职业的倦怠感。

(3)个体成长环境造成的心理不成熟。2004年后各类中央文件已经对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近几年来选拔进学生辅导员队伍的“80后”青年都是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与当代高校大学生同样生长于改革开放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较多,与30岁以上的辅导员相比,他们自我意识更突出、个性色彩更强烈、思维活跃性更强。这些特点体现在工作中却令人喜忧参半,喜在与学生心理年龄和经历的相似使他们容易开展工作,而且接受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工作方法灵活多样;忧在他们工作和个人生活的界限比较分明,不太情愿牺牲个人时间给工作,协同和配合意识不强,工作分工中“你的是你的,我不管;我的就是我的,我不给”;抗挫折能力较差,重表扬和奖励,不愿意接受批评。这些不成熟的心理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确实让人担忧。

另外,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如果工作内容的重复性太强,年轻人就会有一种被别的同龄人落下的恐慌。虽然有很多辅导员实际上很适合这份工作,但“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辅导员所从事的大部分事务性工作,创新空间确实很小,甚至做了几年后“闭着眼睛都能完成”。久而久之因为缺乏挑战而衍生出衰颓情绪,感到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产生心理倦怠就在所难免。

3教育对象特点的影响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倍增,伴随的是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增大了教育的难度,这种现状与国家对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系统培养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之间的冲突逐渐凸显。

当代大学生更向往随心所欲的生活,对生活没有太高尚的追求;期盼建立自我内心价值体系,甚至认同平庸;不期望皈依于某一种理性信仰,个人很少再为国家、社会和民族焦虑,政治参与热情趋于平淡甚至表现冷漠,把维护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置于很高的地位。而社会观念的本身的多元化使学校、家庭、学生个体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期望产生分歧成为理所当然的孪生品。在多方关注下,高校辅导员难以在职业操守探求和社会心理需求中寻找平衡,加剧了职业动荡的筹码。所以,现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起以往的辅导员工作更容易令人疲惫不堪。

三、从科学发展的世界观思考和解决“80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

1突出“三追求”

(1)追求科学的职业定位。信念和理想是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药。当代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科发展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已经惠及社会各个领域,心理测试和系统培训等应用性实践也使得人格类型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成为可操作性的科学体系。因此,“80后”高校辅导员有条件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例如是否存在“职业错位”,还是天生的人格类型与工作需要有冲突等等,必要时也不妨求助于专家,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在出现职业倦怠方面的问题时,学会换角度思考;遇到困难时能够适时进行自我安慰,不盲目否定自己。对于以往有把工作当跳板想法的辅导员来说,则要彻底转变观念,调整自我的职业心态和人生规划,端正做辅导员的态度,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终生实践。

(2)追求乐观的职业目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从不以高薪厚禄为荣,而是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目标,以“桃李满天下”为最大乐趣。投身辅导员工作的人更能体会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才是自己无以计数的财富,更能带来难以割舍的愉快。正是这种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不懈追求,使教师承载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和无数敬仰。新形势下高校年轻辅导员如果能以此目标为职业追求,将大大增加工作兴趣,避免好高骛远和无意义攀比造成的心理失落。

(3)追求高远的人生价值。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深远浩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个工程往往又是由春风化雨般的点滴小事铸就的,其有效的教育成果不是肤浅的、短暂的,而是一种内在的肯定和持久强劲的内化力量,是在多少年之后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的延续是科学职业目标的体现,更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境界。

2加强“三交流”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拓展沟通渠道。交流是理解和尊重的基石,辅导员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够使工作事半功倍。新形势下“80后”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前应主动思考交流对象、交流场合、交流方式的特点,抛弃“等靠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懒惰思想,才能建立工作预见性,不为工作所累。例如:什么事情适合群体交流,什么情况应当个体交流;什么工作应当在办公室交流,什么情况下在寝室或食堂更合适;哪些时候应当用鼓励方式交流,哪些时候可以以批评为主。另外,“80后”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优势随着现代通信方式如手机、互联网等的运用也有所增长。一些辅导员在该方面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如:建立班级QQ群、互通E-MAIL、网络通信、组建校内网等,都能帮助辅导员全方位了解学生心态,科学规划工作。此外,“80后”辅导员应多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强健身体,保持充沛精力;另一方面可以释放心理压力,达到心态平衡。特别是有适当文体特长的辅导员容易在这些活动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工作的推进。

(2)加强辅导员系统内部的交流,不断充实自己。只有失去自我的工作才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有相当一部分“80后”年轻辅导员由于疲于对事务的处理,忽视了自我能力的提高,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因此,“80后”辅导员们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才能找出教育对象的规律和特点,成为专家型学生工作者,大大提高事业的成就感和职业魅力。辅导员老师通过相互的经验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刷新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工作中把握主动。

(3)加强与不同行业间的交流,深化职业培训。就业前科学、真实、系统的职业培训能够使从业者对未来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合理期望,避免入职后倦怠感的产生,这是消除职业倦怠的前提。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一般是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时间也相对短暂,基本上集中在几天或十几天就进行完毕,缺乏一定的深入性。加上辅导员工作本身的“中国特色”,没有太多国外经验可以借鉴,从体例上就束缚了工作本身的横向延展。事实上,一些国内外优秀公司企业培训员工的成熟经验是可供借鉴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恐慌”,只有不断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为自己充电,才能够具有适应各种压力、打“有准备之仗”的能力。因此,“80后”辅导员工作过程中要采取“请进去,走出来”的方式建立社会交流网络,既能拓展工作视野,也对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和支援氛围大有裨益。

3实现“三和谐”

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是矛盾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对“80后”高校辅导员群体职业倦怠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归根到底要紧紧围绕着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如何一切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培养”这一中轴线展开。国家和社会从组织上要应尽可能地给辅导员工作建立更加科学的定位,建立更加科学的选聘和淘汰机制并且落到实处,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给“80后”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情境,对他们的工作成绩持合理的期望,使他们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情况时,能够从实际上得到更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当他们面临着层层考核和种种量化指标时,也能够体会到更多科学务实的肯定和激励。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预防 篇8

兴义市泥凼镇中学 陈 凤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职业特征、教学情境和自身人格因素等。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个人所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加,价值取向的多元和紊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普遍缺乏信心和诚心,对职业的抱怨和敬业精神的缺失充斥于各行各业之中,教师也概莫能外。如教师职业一方面具有道德高尚、关怀他人、谦逊礼让、博学仁慈等理想人格追求,在价值取向上讲求“重益轻利”等,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工作默默无闻,社会地位一般,这一切又使得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缺少自信。

2.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

首先,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的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除个别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外,大多数教师数十年重复着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其参与决策或进行职业反思的机会较少,与成人世界的接触机会也较少,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

其次,教师职业活动具有多重角色性。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再次,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最后,教师职业的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育工作是一项“百年树人”大业,相比教师培养人才的艰辛付出而言,教学工作缺乏及时的回报和安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由此引发职业倦怠。

3.教学情境的影响

首先,研究证明,学生品行和学习状况对教师情绪有较大影响。

其次,作为教师工作主阵地的学校,其组织结构和气氛对教师的心理也有较大影响。再次,教育事业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但其实际待遇并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与其他知识分子阶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职业还谈不上为众人向往。

4.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首先是对教师“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教师角色已成为完美的化身,如知识渊博、乐于助人、富有爱心和耐性、性格温和、淡泊名利、人格完美等。

其次,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如外控型的教师往往把专业能力的现状归结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放弃主观努力,导致越来越丧失信心。另外,拥有A 型人格的教师,其性格中的不良方面,如怯懦、孤僻、狭隘、缺乏耐心等容易使教师在面临压力时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应付,久而久之,形成教师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对策

第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待遇不尽如人意有很大关系。第二,学校作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机构,其管理机制和氛围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引导教师培养健康人格,摆脱职业倦怠。其次,教师应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再次,面对客观压力,教师还应学会积极的应对策略。

上一篇:园长学习培训心得下一篇:小学作文-我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