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推荐9篇)

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 篇1

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形式的差异导致传达意义的偏差,不同的侧重点给受众的信息重量不同。基于主位述位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山居秋暝》及其英法译本的主述位分析对比,评价翻译文在形式方面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主位述位理论

Halliday(2000,37-38)对主位述位的定义如下: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关注的焦点;信息的剩余部分,即使得主位得以延伸的部分是述位。主位述位的理论最先来自于布拉格学派。作为一个信息结构来说,一个小句包含主位+述位,而这个结构是通过顺序来表达,主位位于句首。语序的不同,表达的信息含量也就相应的不同。Thompson(2000:117-119)谈到“主位是小句的第一个成分,小句的剩余部分即为述位,当主位与述位重合时,被称作非标记性主位选择。”对主位与述位的划分,Thompson提供了两种划分方法:

但基于实用目的,我们不需要做如此细致的划分,在分析文本时,如果位于句首的从属句作为整个小句复合体的出发点,那么它就表示文本的发展方法(method of development,Fries,1981)。

3、对古诗《山居秋暝》的原诗分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下面是对该诗的主位-述位分析:

本诗是严格的八句律诗,因此有着前后对应的文本形式,全诗的主位同时也是主语,因此事非标记性主位,只有第五六句可以采用两种划分方法,但在这里为了整体的效果,我们采用表格中(1)的划分方法。并列句前一句作为主位,后一个部分作为述位。我们可以看出本唐诗的主位有着结构上的规律,除了五六句是动词短语作主位外,剩余的句子都是名词短语作主位,形式严谨,结构对等,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都非常紧密连贯。这在五言七言律诗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4、对英法译本的分析

本文选取谢百奎先生的英法译文,旨在对其进行主述位系统的分析,为方便描述,在这里用T(theme)代表主位,R(rheme)代替述位。这里为了全文的简洁,采用Thompson关于小句复合体的第一种分析方法。下面是对英译文本的主述位分析:

英语的表达方式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且英语诗歌讲究押尾韵,头韵以及音步的形式对等。本诗第一句采用地点状语作主位,第二句是无人称主语作主位,三四五句是名词短语,第六句则是小句作主位,七八句是语篇主位与名词短语相结合的主位。

对法译本的分析:

谢先生对法文诗的处理也采取的跟英语一致的方式,即尾韵相似)。一二句是副词短语作主位,三四句是名词短语作主位,五是名词短语,六是时间状语,七是小句作主位,八是语篇主位与名词短语作主位。

原文与英法译文的分析与比较:

原诗的两个主位都是名词短语,述位是状语,而英译文则是地点状语和无人称主语it充当主位,英述位第一句是副词短语,第二句是动词短语,结构不一致;法译文两个状语作主位,两个从属句作述位,与原文差异较大。中英法译文之间的形式差异较大。

原诗主位是名词,英法译文与原诗主位一致;原诗述位是动词短语,英法译文与原诗也一致。总的来说,三四句有严格的主述位形式对等。

第五句英法译文与原诗主述位成分一致,第六句中法一致,但英译文采取了前后颠倒的顺序将两个小句的关系处理成并列,法译文则翻成了从属关系。从第五六句的对偶来看,英译文的第六句的形式与原诗差异较大。

英法译文按照原诗的释义添加了语篇主位though even和meme,其他与原诗一致;法译文将第七句处理成从属句,也是按照原诗释义来解释,第八句三者主述位形式一致。

5、总结

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之一,是将概念与人际功能相结合的纽带,对语篇进行主位的分析,可以为听者或者读者提供一个语篇框架,这是主位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述位是在主位的基础上对主位进行的修饰和延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内容。综上八句的中英法三个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英法译文与原诗的主述位形式存在很多的不对等情况,但是并不能说明翻译文本是不好的翻译作品。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形式对等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文本的整体语境,表达的意义,受众对象的心理文化因素以及各种语言内部本身的语言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ition).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2]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0.

[3]郝中秀,张龙宽.试论形式对等在英语格律诗汉译过程中的重要性[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4]聂巧云.形式对等与拟形诗的翻译[J].双语学习.2007(10).

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 篇2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承载着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意境和美感的载体。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给读者留下自由想象和理解的空间。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将原文中的实体信息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转达到译文中,还要将阅读原文时得到的美感植入译文,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美感。可见,对模糊语言的处理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如何衡量模糊语言的翻译效果并没有明确的标准。香港浸会大学邵璐[1]提出了利用信息论创始人申农的信息熵概念来测量模糊语言模糊度的设想,使得语言的模糊度能用客观的数据显示出来。基于此,本文以萨克雷的经典著作《名利场》及其两个汉译本(杨必译本、荣如德译本)为例,将这一方法应用到模糊语言译文的评价之中,用客观定量的方法来评价模糊语言的译文。

一、模糊法则与信息熵

在传统翻译理论阶段,翻译学家总是倾向将翻译理论两极化,如长久以来的直译意译之争、内容形式之争、文质之争、信顺之争、归化异化之争等。这些争论无非遵循着一种非正即误、非0即1的二值逻辑。1965年查德教授发表了《模糊集》一文,认为人类的认知与外界的相互交涉多是以模糊子集的方式进行的。人们进行推理所依据的逻辑大部分不是传统的二值逻辑,甚至也不是多值逻辑,而是带有模糊真值(fuzzy truth)、模糊连接词(fuzzy connectives)和模糊推理规则的逻辑。模糊理论被引入翻译领域后,刘在良[2]、万来声[3]等学者开始从模糊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提出并论证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毛荣贵、蒋跃等[4-5]将语言分为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认为在模糊语言的翻译实践上有4种方法,即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以精确译精确。

香港浸会大学邵璐[1]在其论文中提出了模糊法则的设想:吸收二值逻辑中的合理成分,将多值逻辑和超真值主义等逻辑思维方式有机地植入翻译研究中,并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几则模糊语言翻译实例的证伪以及《达·芬奇密码》英文原文本及其两个中译本模糊语言几则选例的具体分析,证实了其模糊法则是合理的、可行的。根据邵璐的模糊法则,语言从精确到模糊就像一盏台灯的无级式开关,而不是分为1档、2档、3档等几个界限分明的档级。亦即是说,从精确到模糊是一个连续滑动的过程,精确与模糊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跳跃式过程。在翻译理论上,所谓的“等值”与“非等值”之间、直译与意译之间、归化与异化之间等,并非非此即彼的跳跃式转换,而是在他们中间存在很多界限模糊的过渡状态。既然语言的模糊性是绝对的而精确性是相对的,那么在描述语言时,就可以用模糊度来表示语言的模糊程度。

1948年申农首次将热力学中熵(entropy)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熵被用于度量一个系统无组织的程度,而信息量则是用于度量一个系统组织化程度的概念。简言之,熵与信息量成反比,亦即熵越大,越无序。若集合X={x1,x2,x3…,xn}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概率分别为p1,p2,…,pn,那么信息熵就可以表示为H(x)=-(p1log p1+p2log p2+…+,其中i=(1,2,…,n),对数以2为底,单位为比特。邵璐[6]认为,信息熵可用于考察译文的模糊度,信息熵与文本的模糊度成正比,即熵越大,文本中话语的模糊度就越大;反之,熵越小,文本中话语的模糊度就越小。根据信息熵公式,邵璐推出:对于读者群R,假设xi为一段话中的第i个模糊话语,对xi的第j种理解的概率为μij,那么这一模糊话语的熵为,其中i取固定值,j=(1,2,…,n),这一段话的总熵为,其中i,j分别取1~n中的任意值。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如下步骤计算出一段话语及其译文的模糊度:首先找出一段话语中的模糊语言;其次分析单个模糊话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同理解,并统计出现各种理解的概率;再次计算出单个模糊话语的熵;最后计算整段模糊话语的熵。下文即以萨克雷的经典著作《名利场》以及杨必译本(下文简称“杨译本”)、荣如德译本(下文简称“荣译本”)进行实例应用。

二、文本模糊度的测量

经典名著《名利场》运用了大量模糊语言表情达意,并营造幽默讽刺效果。杨译本是受到好评最多的译本,被誉为佳译中的佳译;而荣译本自问世以来,也以其神韵之笔获得了广泛好评。3个文本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查奈尔[7]将其所研究的模糊语言分为3类,即模糊附加词、选词模糊和模糊蕴含。限于篇幅,为了更加细致深入地说明问题,本文只对模糊附加词的模糊度进行计算分析,选例为3个文本中比较典型的含模糊附加词的段落。下文将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视角对选例中的模糊语言的模糊度进行考量。例:

Miss Sedley’s papa was a merchant in London,and a man of some wealth;whereas Miss Sharp was an articled pupil,for whom Miss Pinkerton had done,as she thought,quite enough,without conferring upon her at parting the high honour of the Dixonary.(原文本)

赛特笠小姐的爸爸在伦敦做买卖,手里很有几个钱,而夏泼小姐不过在学校里半教半读,平克顿小姐认为自己已经给了她不少好处,不必再在分手的时候特别抬举她,送她字典。(杨译本)

塞德立小姐的爸爸在伦敦经商,家道相当殷实,而夏普小姐是以教低年级作补偿的免费生,平克顿小姐认为自己够对得起她了,不必在临别时赠以《词典》过分抬举她。(荣译本)

根据查奈尔[7]对模糊语言所下的定义,模糊语言提供给读者的是抽象的、不精确的信息,通过阅读原文和对应译文,可以发现,由于原文中使用了some,quite enough,high之类模糊附加词作修饰语,传递给读者的是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理解的信息,选例中的模糊话语及其对应译文见表1。

表1 例中的模糊话语

由表1可以看出,模糊话语1是对财富的数量上产生的模糊,笔者在此将财富的数量以万英镑为单位,划分为[5,15)、[15,25)、[25,35)、[35,+∞)4个区间。模糊话语2是对好处的程度上产生的模糊,笔者在此将这一组模糊话语表达的程度用分值表示为[5,7)、[7,9)、[9,10)、[10,+∞)4个等级。对模糊话语3也采取与模糊话语2同样的定量方式,划分为相同的4个等级。通过统计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100名同学对这3组模糊话语的不同理解,算出不同理解的概率以及各模糊话语的熵(见表2)。

表2 读者对模糊话语的不同理解产生的概率及熵

根据表2中算出的熵值,可以分别将杨译本、荣译本与原文本的熵值求差(见表3),差值越小,说明译文与原文越接近。

表3 两个译本与原文本熵的差值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个译本与原文本的熵的差值总体上来说都不大,亦即两个译本在该段文本的翻译上模糊度均与原文本相似。而在第1组模糊话语中,荣译本的模糊度更接近原文本;在第2组和第3组模糊话语中,杨译本的模糊度更接近原文本。

根据总熵公式,可以算出这一段原文与两个译文文本的总熵值及两个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总熵值的差值(见表4)。

表4 两个译本与原文本的总熵及差值

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杨译本在模糊度上更近似于原文本。

三、结论

上述应用过程是通过信息论的信息熵公式计算出原文和译文的模糊度,再分别比较不同译文与原文在模糊度上的近似度,从而找出与原文在模糊度上更为接近的译文。这是一种客观的定量考察方法。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该方法的一些不足。如某一模糊话语的熵值虽然是通过客观计算得出的,但对于该模糊话语产生不同理解的区间划分标准并不是客观的,如果区间的划分产生变化,对该模糊话语不同理解的概率必然随之变化,而得出的熵值也会随之变化。

[1] 邵璐.论翻译的模糊法则[J].外国语,2008(3):84.

[2] 刘在良.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90.

[3] 万来声.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4.

[4] 毛荣贵,范武丘.语言模糊性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5(1):11.

[5] 蒋跃.“移植”模糊及其他[J].中国翻译,2006(1):84.

[6] 邵璐.信息熵与文学翻译中模糊话语的量度——从《达芬奇密码》的源文本与目标文本选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08.

《春江花月夜》译文及注释 篇3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10)但见:只见、仅见。(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16)离人:此处指思妇。(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19)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20)相闻:互通音信。(21)逐:追随。(22)月华:月光。(23)文:同“纹”。(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原文朗读 篇4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情感分析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品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望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只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作品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作品鉴赏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整体把握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取景考究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杰作。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是扬州人,无可争议。然而,对《春江花月夜》诗的取景地点,却有不同的说法。

至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说法是曲江,一种说法是大桥,一种说法是瓜洲。

曲江说

在众多对《春江花月夜》的介绍中,认为是写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就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秦汉时期,长江上的广陵潮便已是一大名胜奇观,曲江的广陵潮便已是一大奇观,当年潮涌上溯至广陵城南曲江江段时,因水道曲折,又受江心沙洲牵绊,形成怒涛奔涌之势。其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使无数骚人墨客荡气回肠,也留下许多传世的文字诗篇。如西汉大文学家枚乘的《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乎广陵之曲江。”现今学者一般认为,广陵潮完全消失在公元766到779年唐代大历年间。

“张若虚生活的时代,广陵潮还没有完全消失,他依然能看到潮起潮涌的景象。”韦明铧说,比他略小的诗人李白在《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里,曾留下了‘便睹广陵潮’之句。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李绅在《入扬州郭》序中也曾说到:“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以后潮信不通。李欣诗‘鸬鹚山头宿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此可以验。”

“在月圆之夜,诗人站在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作了这首‘春江花月夜’。”韦明铧说,全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刻画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炉,充满幽美邈远、惝恍迷离、五彩炫目、气通苍穹的夜景。

瓜洲说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千古传诵,让天下人皆知瓜洲。诗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赞咏了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和邈远的人生感悟。”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说,瓜洲自古素有“长江运河第一古镇”的美誉,是中国唯一一座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古镇。历史上的瓜洲,既是商旅要津,又是兵家要冲,还是人文要地。李白曾过瓜洲古渡,作《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白居易诗《长相思》中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之句。

据了解,瓜洲正在打造“春江花月夜”景区,以扬州诗人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巅峰之作《春江花月夜》为主题,完美展示瓜洲的古镇风貌和独特风情。在体现“春”之韵、“江”之景、“花”之美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月”文化、发展“夜”经济,扮靓古镇的“诗情画意、浪漫情怀”。

大桥说

“‘春、花、月、夜’四景随处皆有,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景象,就发生在大桥镇的南部扬子江江畔。”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唐代扬州的海岸线在今泰州与江都接壤的中间部位,也就是今大桥镇的东部边缘。站在大桥镇的南部扬子江江畔,既可看江,又可望海,加上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就能觅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其次,晚唐诗人罗隐在开元寺写了《广陵开元寺阁上作》一诗。他在诗中描写所见景观时有这样两句:“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罗隐与张若虚相距的年代只有百数十年,应该说张若虚所描写的“江”、“海”地理位置变化不大,证明了大桥镇一带是当时的长江入海口,只有在大桥镇的江畔才能取得描写《春》诗里“江”和“海”的美景。

顾仁说,大桥镇的古地名与诗中的诗句也完全吻合。古时大桥名白沙,诗人在诗句中写道:“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就是说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水边平地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了。这正是古镇名称和当时实景被诗人炼成了诗句,而诗人的诗句复又印证了古镇名称和江畔的地貌。

作者简介

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6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咏柳》原文及译文 篇7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咏柳》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江宿》原文及译文 篇8

原文:

江宿

汤显祖〔明代〕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译文: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

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赏析:

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创作背景:

秋江寂寂,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夜宿江船一觉醒来,一尘不染、安静祥和的夜景便呈现在眼前,诗人想起自身屡遭贬谪,官场黑暗的现状,心绪十分复杂,便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春雁》原文及译文 篇9

原文:

春雁

王恭〔明代〕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译文:

一夜之间,春风吹遍了衡阳城,楚水燕山相距万里之长。

不要怪大雁一到春天便启程北归,只因为江南虽好,毕竟是异域他乡!

赏析:

咏雁的诗通常借秋雁南飞的形象,抒发在北方的游子对南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北方艰苦环境的厌倦。这首诗却相反,塞北虽苦,但终究是故土。这首诗构思别具一格,主题更上一层楼。

诗歌首句从春到衡阳切入,语气中充满欢欣。诗人一开章就说“春风一夜到衡阳”,仿佛“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从冬到春的岁序交替。乍看起来,好像有悖于常理,仔细一琢磨,这洋溢着人们对暖风乍至、大地春回的轻松喜悦之情,也从侧面反映了雁儿正久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因而对此特别敏感,暖风初至,便喜不自胜。

第二句“楚水燕山万里长”,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大雁并不是因此赢得舒缓喘息的时机,而是产生急切离开的归念,忖量着“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准备立刻从楚水之畔飞回燕山之旁。这一层跳跃,写出大雁归心的急切,可说是“闻风而动”,绝无犹豫。“楚”,当然是指大雁生活的南方;“燕”,却是寒冷的北国,山水互文见义,正说明从南到北,这中间,要经历千山万水。“万里长”显示了大雁征程的遥远。而此时的江南,春色佳丽,正好流连。对此,人们心头困惑自然转化为对大雁的质疑,不但诗人要“怪”,连读者也要“怪”。

后两句当然是大雁的回答“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诗人用托物咏怀的手法,借春雁的口吻表达强烈的思乡情感,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王恭是福建闽侯县人,江南本来就是他的故乡,他却说“江南虽好是他乡”,由此看来,诗中的“楚水”、“江南”并非确指某个地域或方位,只不过是一种借代性的语句,指的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朝堂。因而本诗的主题不是表现对故乡的`执着的爱,而是表现了诗人想辞官归隐、遁迹林泉,寻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园,也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意趣。

本诗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取向不同,不写秋雁南归,寄托羁宦北方的士大夫对南方乡土的思念,而是写春雁,在春风吹到衡阳时,不计从“楚水”到“燕山”的“万里”之遥、程途之苦,坚决要回艰苦的北方去。诗旨不在于区别南北地域,而重在表现不留恋温柔富贵的官场,甘愿终老田园过吟啸自得的清高日子。

诗歌四句的结构,从弃优就劣这一违背常情的举动,引出疑问,而后归结到全诗的中心,有助于将主题表现得更鲜明,艺术手法上从反常突出正常,在引起惊诧后再以拟人的口吻亮底,加强了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公元14,即明成祖永乐四年,诗人王恭被荐举为翰林待诏,参与修《永乐大典》,书成之后,被授为翰林典籍。可是诗人厌倦仕途,于是辞官返回家乡,这首诗便写在回归家乡的途中。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教师教学总结下一篇:高三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