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局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晋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局(精选8篇)

晋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局 篇1

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各地方却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如在改革中操之过急,将大量企业“甩卖”,致使有赢利空间的企业被低价抛售,而一些公益性强、利润率低的企业却无人问津。相对以上现象而言,北京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将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上市,让股市来提供企业发展资金的做法令人称道。

北控的故事

1997年,北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上市公司)在香港上市,共募集资金27.5亿港元,并创下了香港市场上至今无人打破的认购股份数1276倍的纪录。当时的北控上市公司主要由消费、旅游、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四大类业务组成,最核心的几家公司都是当时北京市规模中等、业绩优良的企业,如北京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股市筹集来的资金,在首都机场高速路建设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燕京啤酒获得了让同行羡慕的厂房和设备。

2005年,风光无限的北控上市却在逐渐转变经营方向。通过股权置换、转让等方式,企业正从门槛较低的竞争性行业中逐步脱离,逐步转向基础设施行业。2005年1月,由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而成的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控集团)正式揭牌,成为北控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并以资产总额近370亿的规模成为京城最大国企之一。

北控集团董事长衣锡群介绍,新成立的北控集团是由北京市政府授权北京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独资公司,将拥有这两家国有大型企业的国家所有权益,并成为首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的主导公司。同时也以资产总额近370亿,占北京市国资委监管下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比例的1/4,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首屈一指的“国企旗舰”。

这种股东的更替,特别是北京燃气集团的加入,显示了北控集团未来将着重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趋势。正如北控集团总经理白金荣所说:“通过重组香港窗口公司和北京市公用事业,北控集团定位于国际资本市场发挥投融资平台,加快北京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基础行业的透明度和管理水平。”

据记者了解,北京还有许多大型国企集团显示了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规划思路:由北京国际电力投资公司与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合并重组的北京能源集团以京城电力为主业;由城开集团与天鸿集团合并重组的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工作目标;首创集团也在“十五”期间完成了角色转变,由多种经营转向以水务为主的城市运营功能。

相关人士认为,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调整国企产业布局,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同时,推进其市场化进程的思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资金周转周期长,回报慢,有一定的经营压力,但同时许多老牌国有企业又因资产优良、发展稳定而被众多实力雄厚的投资者看好。在市政公用事业举起改革大旗后,外来资金的注入无疑能让有限政府投资得到放大,加快公用事业企业的改革步伐。

融资应与监管同步

目前的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虽然有效打破了政府垄断,但也有地方暴露出改革步伐过快,监管措施落后,经营主体不明等问题,造成诸如水电价格上涨快,特许经营时间过长等情况。

还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资金投入,让那些公益性强、回报率低的企业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局面——政府把它当包袱,社会资金又不肯进入。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李东序认为,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运营是改革的必然方向,公用事业改革的目的就是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在运营中允许社会资金进入,不反对公用事业企业通过股市来筹集资金。但在整个过程中,政府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加强监管。由于市政公用事业是自然垄断性行业,保证市政公用事业的安全运行,保证广大群众的利益,城市人民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的监管。健全的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系是推进市场化的重要保障,并且贯穿于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全过程。

就目前情况看来,市政公用事业影响面大,政府承担全部责任不可行,特许经营是政府服务于社会的良好渠道。问题是特许经营在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个企业如何得到准许,得到准许后,一旦出现公共权益受损,政府如何协助解决?

这就首先要求公布特许经营的范围,哪些领域与技术可以实行特许经营。其次招投标过程应该公开透明,在招标时对今后的经营价格应该有规定,作为监管的辅助手段。此外,在程序上应该扩大过程监管。要认识到企业和消费者是一种赢利关系。特许经营者相当于一个被授权者。法律规定侵权责任要由被授权者承担。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监管不足,只有相关条例,缺乏法律保障。条例的约束力弱,规则设计粗陋,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细化条文,可实施性弱。对政府、经营者、使用者间的关系表述不清,出现问题时难以划分责任。

上市融资不是万灵药

虽然上市融资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这并不能作为所有公用事业企业改革的灵丹妙药。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是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二是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三是开业时间在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或者本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立,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连续计算;四是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5%以上;五是公司在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六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晋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局 篇2

民营化: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必要性

1、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理论依据。根据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物品, 纯公共物品的这三种特性, 决定了它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准公共物品不同时具有以上三种特性, 且具有私人物品和劳务的某些特性, 进一步可分为:拥挤性公共物品和技术排他性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会产生拥挤, 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技术排他性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 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既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 也可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或是由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方法通过市场提供。[2]城市中的供水、供热、供气等属于技术排他性的公共物品, 谁为之付费, 谁就能享用由此带来的效用。公共交通、高速公路及某些收费桥梁既具有技术排他的特点, 又具有拥挤特点, 通过收费可以使未分担成本的人不享用这种公共服务, 同时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消费者的人数超过拥挤点后, 会产生收益减少的情况。这类公共物品的特性为以收费弥补成本来实现经营的方式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传统上这类公共物品在我国由政府生产、政府提供,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则可能由私人生产、私人提供, 而且效率很高。根据提供这类公共物品事业的产业性质, 我国也可以而且也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经验, 以民营化的方式进行经营。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 政府制度是一种外生变量, 不存在交易成本问题。但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 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却存在相当高的交易成本。由此出现了政府的一些“政策失败”。由此看来, 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惟一供给者就失去了理论上的依据。[3]另外, 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政府职能的大大缩减, 将资源集中于提供国防、社会保障和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服务上, 顺应这种“小政府”的潮流, 我们也有必要对有条件进行民营化的城市公用事业进行改革。[4]

2、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现实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由事业单位提供, 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 是政府权力的衍生物, 因而我国的事业单位具有十分明显的政府特征: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 活动与服务依赖政府, 机构设置有行政级别, 事业单位人事有行政编制, 高度封闭而自成一体, 事业单位由官办、官管、官养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这种过分依赖于政府的公共事业愈来愈多地表现出矛盾和问题:政事责任不分, 管理方式单一, 社会化程度不高, 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此外, 事业单位还存在兴办主体结构单一、内部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增长过快、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沉重等弊端。[5]为了改革上述弊端, 势必要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步伐, 为民营化扫清制度藩篱。

民营化:城市公用事业取得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1、公私合资经营。所谓公私合资经营, 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合资建设和/或经营城市公用事业的混合经济体模式。按照经营的城市公用事业的增量还是存量的不同, 可以分为两类。前者是指政府与民间机构在新建公用事业上的合作, 后者是指政府转让经营中城市公用事业的股权, 按照股权转让对象的不同, 其又可以分为向公众出售股权;以拍卖或协议的方式向策略投资者出售股权;向城市公用事业的内部管理者和/或职工出售股权;向使用者和消费者出售股权。[6]

2、合同外包。所谓合同外包, 是指政府与私人企业、个人或非营利组织签订关于城市公用事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合同, 私人企业、个人或非营利组织是生产者, 而政府是安排者并负责向生产者付费。从财政法角度分析, 城市公用事业的合同外包实质上是政府采购, 即政府运用公共资金向供应商购买城市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交易, 因此, 应当纳入到政府采购法制框架下予以分析:首先, 与一般政府采购用于政府部门本身消耗不同, 合同外包的标的是城市公用事业, 不仅有道路和桥梁、垃圾车、公交车等城市公用设施, 而且有垃圾收集、管道维修、道路养护、路灯维护等城市公共服务。其次, 合同外包应遵循政府采购的公平竞争原则, [7]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采购方式应当优先适用。最后, 合同外包的核心问题是政府采购协议的条款拟定, 一方面, 居民有权通过民主机制决定城市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等需求的基本框架, 另一方面, 协议条款应以清楚、全面的语言反映这些要求, 以减少履行合同的寻租空间。[8]

3、特许权经营。特许权经营对于促进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特许权经营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坚持合理布局, 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则, 鼓励跨行政区域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共享。特许权经营的具体制度框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9]首先, 特许权经营适用范围应是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等适宜收费的领域;其次是参与特许经营权竞标者的资质要求, 除满足一般市场主体的要求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相关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有一定数量的技术、财务、经营等关键岗位人员以及可行的经营方案等必要条件;再次, 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应优先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 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 可以酌情考虑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 至于单一来源方式应事先获得上级机关的特别许可, 并且对被选择的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 应该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最后, 特许权经营期间, 经营者应服从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总体规划的指导, 接受政府的监管。此外, 特许权经营的核心问题还是特许权经营协议的拟定, 特许权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 产品和服务标准, 价格和收费的确定方法、标准以及调整程序, 设施的权属与处置, 设施维护和更新改造, 安全管理, 履约担保, 特许经营权的终止和变更, 违约责任, 争议解决方式等协议必备条款都必须予以详细的表达。

民营化:反城市公用事业垄断的有效措施

民营化, 简言之, 是指更多依靠民间机构, 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将国有、公营的城市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全部或部分地向民间转移, 从而创设经营主体, 引入市场机制。[10]根据前文所述, 公司合资经营、合同外包、特许权经营等民营化路径大都以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等动态行为实现。大部分情况下, 民营化可以通过私人资本的介入, 实现多个主体的运营, 打破固有的垄断状态。可以说, 民营化是解决公用事业的垄断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措施, 然而, 在目前中国法制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 其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 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的流失的现象。[11]国资委目前叫停了MBO (管理层收购) , 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国有资产流转过程中的流失现象。制度的不健全、国有资产出售价格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暗箱操作等等均可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 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之后, 可能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缺乏, 使得公用事业虽然民营化, 但实际上只是成为了私人的垄断。[12]由垄断带来的后遗症并不一定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合理的市场秩序仍难确立。此外, 由于市场主体本身的趋利性, 民营化初期的公用事业, 往往想方设法挤进市场, 一旦进入之后, 可能尽量规避有关的法律法规, 采用多种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来增加其利润, 这一过程, 往往会损害其他竞争主体以及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带来许多负面性的社会影响。[13]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是反垄断的有效措施, 但也并不一定可以解决公用事业垄断的问题, 其负面效应也是相伴而生的, 这就使得我们在推行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 应该更加注重各种制度的全面建设, 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规范, 从而不仅规制了垄断, 避免垄断带来的危害, 也避免各种负面效益的产生。这样才能使民营化能正真肩负起公用事业反垄断的重任。

民营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让渡

当然, 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后, 政府并不能免除其在民营化中的责任, 也并不意味着政府维持对市场的全面干预, 而是针对民营化后存在的间题, 强化监督与规制等间接管理, 减少直接干预。具体而言, 政府在民营化中应承担下列责任:[14]

1、推动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健康有序进行。萨瓦斯指出:“需要持久不懈而又循序渐进的策略手段推进民营化, 包括深人研究以获得内部支持, 开展公关宣传以获取外部支持, 推行税收改革以鼓励民营化, 加强立法以扫除障碍, 建立强大的利益相关者联盟以支持民营化”。[15]公用事业民营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制度变迁, 政府作为其中主要的设计者和参与者,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民营化的健康、顺利进行。民营化的推行需要政府的坚决支持和宣传引导, 政府也有责任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化实施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此, 政府要担负起制度设计主体的责任, 规范市场秩序, 清除民营化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为民营化在公共服务中的广泛开展提供有利的制度保证。

2、促进城市公用事业供应商之间有序竞争。竞争是民营化成功的关键, “任何民营化努力的首要目标是 (或者说应该是) 将竞争和市场力量引人到公共服务、国企运营和公共资产利用过程中。”[16]公用事业民营化旨在通过民营化、市场化的方式提高公用事业的服务效率。而公共服务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多个公共服务供应商, 以及供应商之间是否存在竞争。有学者指出:“在竞争性环境下, 私人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 但如果不存在竞争, 被管制的私人企业效率并不一定高于国有企业, 也可能会低于国有企业。因此, 在不存在竞者的领域里实行民营化容易产生有害影响。”[17]可见, 真正的问题是服务提供者之间是否存在竞争, 而不在于服务到底是由政府部门还是民营部门提供。只要存在竞争, 不管是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 同样都是有效率的。因此, 政府必须承担起促进竞争的责任, 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营造有利于竞争形成的环境。

3、对民营化后的城市公用事业进行监管。城市公用事业进入民营化程序后,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监督, 而这一点政府责无旁贷。由于私营部门趋利性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 可能会产生漫天要价、服务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垄断等损害公众利益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所以, 政府应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 对公用事业民营化进行监督。政府对民营化的监管主要包括进入监管、价格监管、质量监管和退出监管。

4、维护公共利益, 实现普遍服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的根本职责, 尽管民营化后, 私营部门成为了公共服务的生产者, 但公共服务的公共性要求政府保障普遍服务的实现, 维护公共利益。普遍服务是指城市公用事业应在任何地方, 以可承受的价格向每一个潜在的消费者提供。普遍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公用事业, 投资非常巨大, 而如果用户达不到规模效益, 企业很可能会亏损。民营化后, 城市公用事业的普遍服务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对于这类公用事业, 民营部门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和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往往会提高价格或取巧规避。这时,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组织者,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给予公众某种支持或补偿, 避免其陷人集体行动的困境。

晋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局 篇3

现代社会的城市建设,从本质上讲,是城市的文化跟进、文化建设。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甚至一体化趋势,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凸显,经济增长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是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推动形成了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文化经济,即文化对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无疑是一种多层面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学普及、社会教育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它以发展标志看一个城市的科学水平。故而,许多城市都越来越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随着现代化发展理念日益进入成熟阶段,文化性建筑大量涌现,尤以众多图书馆的建设为标志。2003年深圳市正式启动了“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是指把深圳建设为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就是以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并强调“以应用为本”,提高公众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使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网上图书馆成为网民信息消费的热点。“图书馆之城”建设目标的提出,正好体现出长远眼光的一种城市经营理念,它从文化战略出发对城市发展进行有自身特色的设计与构想。这也充分体现了目标与文化立市战略的内在关系,开拓了城市经营视野,丰富了城市经营理念。

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并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增加全省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了一个整体的规划。而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图书馆在现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传承文明薪火的知识殿堂

(一)在当代精神文明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已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激荡的趋势也日渐增强。对于城市来讲,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显著:

1、加快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加快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是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现代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文化形象与标志,代表了城市文化品位。比如,图书馆的数量与人均借书量,已经是国际化城市重要的文化指标之一。

(二)图书馆对现代城市公民所起的教育作用

教育不只在学校,学校之外,第一是图书馆。作为广纳古今中外人类文献成果的文献收藏基地,图书馆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升华人格、提升市民素质、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杰西·谢拉从图书馆的产生及发展史角度再次认为图书馆是改良人的道德以及教育的一种力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则预示着有更多的人和文化水平更高的人去利用图书馆。

三、图书馆对城市文化氛围形成的影响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风貌,文化使每个城市散发出不同的魅力和韵味。然而,城市文化并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和现象,更不是一个空壳,它需要通过具体的途径去塑造和定义,很多城市都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毋庸置疑,被誉为城市文化“名片”和城市记忆“宝库”的图书馆更是构建城市文化的重要力量。

图书馆因其规模、普及率、服务内容和手段等要素,直接影响着公众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程度、影响着城市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影响着城市文化的整体形象。如美国纽约有三个公共图书馆,其下属的分支馆就有200多座,分别针对不同特点的社区进行服务,而且几乎所有的馆都接通了因特网,服务内容多样、方便快捷、利用率非常高,甚至连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都会由父母领着到图书馆感受文化氛围。

在现代城市文化构建中,图书馆不仅是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而且还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在构筑现代城市文明、培养现代社会公德、传播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广大居民创造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和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冰.“图书馆之城”建设目标即实现模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6(2).

[2]李明荣.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发展关系探讨[J].图书馆字研究,2007(11).

[3]李柏云,李遐.论图书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之作用[J].图书馆论坛,2006(3).

[4]师丽娟.公共图书馆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6(2).

城市公用事业工作计划 篇4

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思路,认真总结经验,深刻汲取教训,在确保本单位和本行业稳定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推动各单位、各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二、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本单位、本行业的稳定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必须明确稳定安全工作是一把手负责制。

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掌握本单位内部和行业人员动态信息,坚决预防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责任单位要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把每个信访案件明确到具体领导、具体人头上,做到“人要回去,事要解决”,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必须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抓安全生产。一是要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二是要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源头治理力度,抓好燃气、供热、供水、公交、出租客运等行业的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防止遏制重特大事故。

三、要继续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一是要切实抓好本单位的政(企)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发挥职代会和股东会的作用;三是政府要求的所有行政许可及便民服务项目都要全部进入市政务大厅办理,同时保障人员和经费。

四、各单位具体工作目标

(一)公汽公司:

1、经营指标

全年完成营业收入738万元,实现税收28万元。

①车队完成行驶里程2630000公里,完成营业收入505万元,实现税收17万元。

其中公司车队行驶里程1418705公里,营业收入3551194万元,税收12万元。

②三产营业收入200万元,税收11万元。

2、根据市政府和总公司的工作安排,切实抓好公交车辆更新工作,2008年完成30辆公交车的更新任务,截止2009年底,完成全部车辆的更新任务。

3、继续推进“村村通公交”工作,优化路网布局,合理调整车次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4、做好新厂选址,老厂开发筹备工作;

5、完成公交车燃油系统改造工程。

6、2008年年底前,使职工工资达到全市最低保障工资标准。

7、保持现有三产良好的运行势头,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寻求开发新的三产项目,进一步提高三产经营收入。

(二)自来水公司

1、经营指标:

完成水销售量##万吨,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万元,上交税金##万元。

2、根据##文件精神,协同相关部门,封井压采,增加自来水供水量,发展新用户,改善城乡居民的饮水质量。

3、向物价部门申请,尽快合理调整自来水水价。

4、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力支持,对重点地区的老化管网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三)城市客运服务中心:

1、做好2008年人力三轮车的租赁、收费工作,确保车辆全部租出,租赁费足额征收。

2、搞好人力三轮车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保障车辆整洁、文明运营。

(四)客运办:

1、确保经营权有偿使用费和场站服务费足额征收。

2、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诚信经营理念,切实提高出租车服务水平。

3、加大非法营运打击力度,进一步净化出租客运市场。

4、积极推进出租车“油改气”工程。

5、加强对出租客运行业的动态监管。加大对违章车辆的查处力度,规范车辆更新和经营权转让办理程序,及时处理乘客投诉,杜绝出租车乱涨价、坑客宰客和拒载现象。

6、根据出租车运营成本变化的幅度,适时调整出租车运价,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7、编制完成城市公共客运发展规划。

8、进一步引深“创建五好文明车”活动。不断加强行业文明建设,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打造行业管理新品牌。

(五)节水办:

1、对全市用水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完善用水档案。

2、加大工作力度,严把人情关,确保规费足额征收。

3、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推动节水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4、继续加强城市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节水奖罚机制,确保城市节水制度化、科学化。

(六)亿众供热公司:

1、加快集中供热一期工程后期建设,全面完成4个区域换热站选址、施工。

2、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集中解决热源问题。一是要协调晋田热电厂,设法促使其改造设备,提高供热能力;二是加快自身热源建设,开辟新的热源。

3、在确保2008年正常供热的基础上,力争新增供热面积150万m2,使城市的供热率达到75%以上。

(七)热燃办:

1、进一步强化燃气安全管理,切实加强对液化气经销站点、燃气器具销售单位和个人、液化气运输工具、使用燃气的饭店、火锅店、夜市等的监督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对私存、私藏液化气钢瓶和流通使用过期、报废钢瓶的行为要严查重处,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晋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局 篇5

关于印发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建发[2006]15号

各市建委(建设局)、市政(城管)局:

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具有显著的公用性和自然垄断性。为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单位,均应当提交经营许可申请及规定的申请材料,经审查合格,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活动。新设立的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外地外行业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投标的企业,必须首先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特许经营权投标。

第四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的管理工作。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称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工作。

第五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按生产、经营或服务规模大小,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许可等级分为一、二级,具体分级标准另行制定。一级企业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核、颁发,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二级企业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核、颁发,由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15日内将批准文件和有关资料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标准和分级经营范围按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不同行业分别制定,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印发。

第六条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已经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到异地经营的,应到当地市政公用事业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申请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

(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

(四)有良好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五)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生产、服务、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负责人具备相应的从业经历和业绩,其他关键岗位人员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

(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及服务承诺,有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七)有健全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检测和抢险抢修、应急处置能力;

(八)无行业不良记录,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或群体性投诉事件;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经营许可的企业,应提供下列材料: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表》一式4份及相应的电子文档、附件材料1份。附件材料包括: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企业章程;

(三)企业法人代表和安全、技术、经营、财务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身份证;

(四)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

(五)企业拥有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社会保险凭证,企业关键和需持证上岗人员上岗证书、社会保险证明;

(六)专业机构出具的企业验资报告;

(七)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所必须配备的检测仪器、设备,抢修机械的购置凭证;

(八)根据行业特点,需要出具的其他证件、资料。

第九条县(市)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后,必须在20日内做出初审决定;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县(市)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决定和直接接到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查、审批决定;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决定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批准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

第十条因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扩大,需要经营许可升级的,由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第十二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企业需要延续已取得的经营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按照审批程序向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延续申请的程序和要求与许可证申请相同。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企业申请,在《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许可决定。

第十三条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符合国家有关市政公用事业法律、法规及经营管理规定的,应当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不改正或整改不合格的,依法取消其经营许可。

第十四条建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报告制度。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在每年的第一个月的月底前,向给其发放《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企业上一个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等情况。必要的内容,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已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发生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的,应当在上述行为生效30日前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原《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作废。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后的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重新申请办理《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

第十六条已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等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2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未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无资格获得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任何单位或机构都不得与其签署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经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由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 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应按本办法要求向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集中审查,集中审批发证。

第十九条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依据本办法办理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时,严重渎职、失职、索贿受贿或者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第二十条 城市供气、供热经营许可,按照《山东省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供热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盐城市事业单位改革 篇6

2011 年7 月20 日,我市召开全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全市16 万人,任务重、责任大、时间紧,9 月30 日前要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彻底打破干部工人身份限制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岗位设置管理是指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等级因事设岗,人员按照条件和标准竞聘上岗,双方签订聘用合同并按岗位进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彻底打破干部、工人身份限制,逐步建立健全以岗位为重心的合同用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使岗位管理真正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我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稳妥推进改革,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同时明确,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用人机制的转换,不能以“减人” 为基本出发点,更不能以损害职工利益为代价。在首次岗位设置工作中,对事业单位现有在编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要按照现聘职务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先入轨、后完善。构建岗位设置政策体系分成三类岗位执行新等级 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要以岗位为条件,合同管理也必须以岗位职责为依据,考核要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

为标准,同时考核结果又是调整岗位的重要依据;工资待遇要根据岗位来确定。同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为推进岗位设置管理,我市出台了《盐城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盐城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上述所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共同构成了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体系。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各类岗位分别划分不同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 个职员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 个技术等级;工勤技能岗位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5 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和办事员,分别对应四级到十级职员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 等级,即一至七级,正高级岗位为一至四级,其中一、二级为特级岗位,副高级岗位为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 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 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为员级岗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级至五级技术工岗位。公开招聘凡进必考事业单位进人的唯一通道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至2012 年,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实现公开招聘全覆盖。今后,凡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并进行了事业法人登记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公开招聘重在公开,必须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让社会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群众满意。今后,我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其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招聘方案要按规定程序报市组织、人社部门核准备案,坚持凡进必考作为事业单位进人的唯一通道。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必须在市及县(市、区)委组织、人社部门核准的岗位限额内进行。只有出现岗位空缺且符合岗位结构比例要求的,经组织或人社部门核准方可组织公开招聘。否则不予定岗,不能进入全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人员聘用制度打破事业单位人员终身制 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不单纯是一纸聘用合同的签订,更重要的是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聘用制是我国在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上的一项深刻的、重要的变革,其最大特征是将过去单位与职工之间的行政依附关系变为平等人事主体的契约式关系。实施聘用制有明确的聘期,没有终身制的承诺,表现好的或有才干的人可以续聘,表现差和能力低的人员可以解聘,从而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各类人才的潜能,克服事业单位长期形成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的用人弊端。岗位设置分四阶段实施9 月30 日前完成人员聘用 我市要求,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把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把公开招聘作为事业单位进人的唯一途径,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切实增

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据了解,我市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在时间安排上分为四个阶段:从现在起到7 月底,为学习动员阶段;从8 月1 日到31 日,为编制岗位设置方案阶段。各县(市、区)上报本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初步方案,经主管部门初审报组织人社部门审核;从9 月1 日至9 月30 日,为组织实施阶段。各实施单位根据人社部门核准的方案,完成人员聘用工作,并报同级组织人社部门备案认定;最后是检查验收总结阶段。从7 月20 日下午召开的全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这种全新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将在盐城市现有3000 多个事业单位中全面推开。盐城市是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推进岗位设置管理,不仅是该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要求。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第一次从国家层面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定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即:管理岗位分为10 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 个技术等级;工勤技能岗位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 5 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随着这一制度的实施,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并逐步建立起以岗位为重心的合同用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这意味着,目前在岗的近14 万人将彻底打破干部、工人的身份限制,收

入分配制度也由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薪随岗变”。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用人机制的转换。盐城市明确,不能以“减人”为基本出发点,更不能以损害职工利益为代价。在首次岗位设置工作中,对事业单位现有在编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要按照现聘职务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先入轨、后完善。在具体安排上,从现在起到7 月底学习动员准备,8 月份编制岗位设置方案,9 月30 日前,各实施单位要根据组织人社部门核准的方案,完成人员聘用工作,并报同级组织人社部门备案认定。据盐城市人社局负责人介绍,把公开招聘作为事业单位进人的唯一通道,也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

晋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局 篇7

随着城市公用事业IC卡应用的快速发展, 以CPU卡应用为载体, 实现城市公用事业IC卡“一卡多用”, 及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必将成为智能卡行业发展的趋势。于是, “城市公用事业CPU卡应用发展联盟”应运而生, 它是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发起组织, 以推广和普及CPU卡应用, 提供CPU卡项目建设技术支持为工作宗旨的行业合作团体。

加入该组织, 是中国建设部对飞天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肯定, 对飞天诚信在信息安全行业排头兵地位的认可。作为一个中国民族企业, 飞天诚信必将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继续开拓创新, 深化诚信务实, 力争做大做强, 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为中国城市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研究 篇8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设施出现严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仅靠政府的投资已很难满足需求,因此,需要拓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融资。本文从城市公用事业的公共产品属性出发,分析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融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针对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现状,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融资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公用事业;公共产品属性;多元化融资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0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大了对城市公用事业的需求,城市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气、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市公用交通以及市政基础建设等,对保障城市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设施已不能满足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渠道问题,仅靠政府的单一投资方式已很难满足需求,因此,需要拓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融资。本文从城市公用事业的公共产品属性出发,分析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融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针对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现状,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融资模式的对策

1 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融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1 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融资的可能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完全由政府财政承担,市场化经济条件下,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出发,对社会公共产品进行了划分,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的属于纯公共产品。在实际中,符合纯公共产品属性的只是少数,比如,公安、国防、全国性环境保护设施及司法与法律等,这些被界定为纯公共产品。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公共产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属于混合性公共产品,即准公共产品,包括非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城市公用设施、路桥等。

准公共产品又可以进行分类,有些公共产品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会发生、拥挤现象,因此,每个消费者能从中获得的效益减少,这类公共产品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享用,但是在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有些公共产品的效益可以确定,但是具有技术排他性,也即是这类公共产品的效益向社会开放,但是可以获得受益,谁花钱谁能享用。

对于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供水、供电、排污、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市场化程度,政府没有必要承担投资负担,可以给以最低保障,实行市场筹集资金为主。城市中的水电气属于技术排他性公共产品,需要消费者付费,才能享用这类公共产品带来的效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具有技术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可以通过收费使消费者享受效益。对准公共产品,可以发挥蕴含的市场化因素,为多元化的投资提供可能。对一些大中型建设项目,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投资手段来解决资金问题;对市场化倾向较高的公用事业可以采用参股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可以完全市场化的公用事业,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投资。

1.2 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融资的必要性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会产生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上的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对公共产品提供者来说,其成本不是有提供者担任,而最终的承担者是纳税人;政府没有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制度,因此很难预测其成本和效率;一些政府官员的经济人由于自利意识,会趁监督管理方面的空白,进行“寻租”现象。这些现象使得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效率底下,交易成本比较高。

2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城市公用事业占据核心地位。2005年我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入6274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虽然城市建设投资的总体规模较之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投资形式的单一等多种原因,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2.1 投资制度的改革未取得根本性进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公用事业完全依靠政府投资的模式被打破,但是对投资制度的改革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还没有形成。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另外还有一些新的重大制度的制定还存在很多的漏洞与空白。

2.2 城市公用事业建设资金短缺

近年来,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总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还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投资短缺,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一些城市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仅靠政府投資很难维持。根据联合国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到5%,达到这个水平,才能保证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相协调。目前,我国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个水平,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2.3 城市公用事业投资主体单一,市场化融资渠道比较低

现阶段,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资,一些可经营的项目也存在这种现象,结果导致政企不分,出现严重的垄断经营现象。因为投资政策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其他形式的资金进入还存在一些障碍。另外城市公用事业的经营利益是很小的,亏损的可能性较高,降低了其他金融部门对它的投资意愿。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比较难的,需要革新其投资、经营模式。

2.4 城市公用事业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我国大中城市供水价格,1988年时收费是每吨0.14元,到2006年底,上涨到1.6元,成本也相应地增加了,自来水公司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相差数十倍,公交系统人和车的比例为11:1,相差将近4倍,道路绿化和养护使用竞争招标的城市,资金的使用率想成为30%。由此可见,通过改革,合理利用资金,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多元化融资模式的对策

3.1 对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投资与经营领域进行界定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营性、非经营性和准经营性三类。对于经营性的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经营获得利润;非经营性项目靠政府调控来产生社会效益;准经营性项目有现金流入,又受市场调节,但不能取得利润。根据市场化理论,经营性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达到赢利的目的,国有资本应该退出,鼓励和吸引非国有资本进行投资和经营。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属于非盈利性的、公益性性质,投资比较大,建设周期长,民间资本不愿意进行投资和经营。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项目,能真正进行完全市场化经营的还不多,大都还是属于准经营性项目范围。因此,要对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投资与经营领域进行界定。

3.2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投资方式

政府投资方式:政府对城市公用事业投资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对可以优化投资结构,能够扩大就业,能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性项目要给以鼓励与支持,进行投资;对非国有资本进入有困难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比较大的,从长远来看效益较稳定的,政府可以进行专项资金投入,给予土地补偿和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非国有资产的投资;对获得政策支持的经营性项目,政府可以采用一些方式进行扶持,比如控股投资公司注资等;投资公司可以按照政府的投资方向,在市场化原则下,确定投资项目与融资方式,独立承担投资可能会出现的风险。

民间投资方式:城市公用事业中不需要政府投资的项目,除了一些需要进行审批的项目外,其他的都应该取消行政性审批手续,采用备案制方式;根据市场化原则,可以通过合资合作、兼并破产、资产变现等方面使国有资产逐步淡出经营性项目的投资,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公用事业的经营,走向融资多元化;由民间投资的项目建设,要给以投资主体自主权,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政府主管部门给以备案,办理有关手续。

3.3 实现国有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城市公用事业中,卫生、教育、广播电视、体育等部门中,有很多共同性的资源。而这些共同性资源因为体制问题为不同的部门所有,其他部门不能共享这些资源,造成了建设方面的重复和浪费现象,有限的财政投资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达不到理想的社会效益。因此,可以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使有限的公共资源能够共享,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杜绝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3.4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

资本市场具有融资功能,同时还兼有企业转制和资产重组的功能。在资本市场作用下, 充分利用其功能,可以为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筹集大量的资金,对资本市场结构的改善与优化起着重要作用,更能促进城市公用事业融资体制的革新,开拓其融资的渠道。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运作法则,合理流动存量资本,优化投入增量资本,使资本的保值增值目标得以实现。对于城市公用事业可通过收购兼并、资产剥离、入股参股、股权转让等方式,突出一批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优良资产,对这些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吸引非国有经济成分,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制定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定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3.5 降低进入条件,使民间资本享有更多的城市公用事业投资权、ぞ营权

我国加入WTO后,城市公用事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了更多的投资权与经营权,这样减轻政府负担,减少财政投入与补贴,高效率进行资源配置。在参与投资方面,对经营性项目,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要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投资和经营。在保障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有效投入,建设稳定、规范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使城市公用事业走上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道路。如城市水工程,一直被看做是公益性项目,政府出资进行建设和运转,但从其经营性出发,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采用民间资本和政府通过股份制办法共同参与。如此以来,政府的财政压力减轻了,也鼓励了民间资本的进入,使经营机制运转灵活,可以刺激社会投资,对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的城市公用事业,具有经营属性的项目也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政府应该放手,打破行业垄断局面,优惠市场进入政策,采用拍卖经营权和股权,来引入民间资本,由投资主体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使城市公用事业经营中的高成本,低效率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整治。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城市公用事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6 拓宽项目融资方式

国外风行的BOT融资方式,在我国实践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因此,要充分借鉴BOT融资方式,为大中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筹集资金。这种筹资方式可以给政府节省大量的财政资金,在具体的运行中,不需要政府投资,只需要政府制定出一些政策进行扶持,提供一定的建设土地。并且在此种筹资方式下,投资主体有明确的产权,项目建成后有明确的经营主体,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很容易走上市场化经营道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摆脱了政府运转带来的高投入、低效率现象,保障了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的合理运行,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还有一种比较有效地融资方式即TOT融资方式,就是要通过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的转上,用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再筹集建设资金。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因为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很多的基础设施运营状况不佳。这种状况亟待改善,提高经营效率,但是政府有缺乏必要的投入资金,在此情况下,采用TOT融资方式是不错的选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把现有基础设施的经营权转让给融资方,引入新的经营主体,在取得经营权后,可以在市场化经营原则和机制下进行运转,提高运行效果。这样,政府使国有存量资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又给基础设施带来了充足的再建设资金,促进融资方式的良性循环。

3.7 转变城市经营理念,活用城市公共资源

城市土地属于稀缺资源,要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管理好国有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在城市土地的管理中,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然后再通过拍卖方式,使土地增值,筹集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政府通过拍卖城市规划附近的土地,可以筹集大量的资金,解决城市公用事业资金的短缺问题。

充分利用好城市地下和空间资源。城市地下管道是一项重要资源,电力、供水、供气、有线电视等企业都要使用地下管道,是无限期无偿地使用,政府可以出租或者拍卖地下管线的使用权,让有资质的地下管线公司负责管理,出租或拍卖的费用用于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对于路灯、广场等一些媒体资源,可以出租广告位或者拍卖使用权,获得的受益用作城市专项建设资金。

げ慰嘉南:

[1] 宋英杰,拓宽公用事业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02

[2] 曹文 王晓强,论城市公用事业筹融资,山东经济,200407

上一篇:云南名族文化与旅游下一篇:党员不忘初心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