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三上数学教学计划(推荐10篇)
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计划
一、教材情况简析
(一)教材内容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二),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
(二)教材分析:
1、数与计算方面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空间与图形方面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3、量的计量方面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4、数学广角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集合和数字编码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五个班。经过二年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然而学会耐心思考是新课标中对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二、学期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 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 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 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 的学习成绩。
4、注意落后生的辅导工作,力争使他们逐步赶上来.5、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 生思维的灵活性.6、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7、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开拓思路。
8、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 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9、用好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10、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 进的进行。
五、课时安排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1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时、分、秒(4课时)
1.秒的认识„„„„„„„„„„„„„„„„„„„„„„„„„1课时 2.时间的计算„„„„„„„„„„„„„„„„„„„„„„„„1课时 练习„„„„„„„„„„„„„„„„„„„„„„„„„„„„1课时 复习„„„„„„„„„„„„„„„„„„„„„„„„„„„„1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3.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4.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测量(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2.千米的认识„„„„„„„„„„„„„„„„„„„„„„„2课时 3.吨的认识„„„„„„„„„„„„„„„„„„„„„„„„2课时 复习„„„„„„„„„„„„„„„„„„„„„„„„„„„1课时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6课时)
1.加法„„„„„„„„„„„„„„„„„„„„„„„„„„2课时 2.减法„„„„„„„„„„„„„„„„„„„„„„„„„„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4课时)
1.倍的认识„„„„„„„„„„„„„„„„„„„„„„„„1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复习„„„„„„„„„„„„„„„„„„„„„„„„„„„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1课时 2.笔算乘法„„„„„„„„„„„„„„„„„„„„„„„„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4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1课时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复习„„„„„„„„„„„„„„„„„„„„„„„„„„„1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 复习„„„„„„„„„„„„„„„„„„„„„„„„„„„1课时
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1 2 3 测量(2课时)5 6 7 倍的认识(2课时)倍的认识(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1课时)测量(4课时)测量(1课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4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2课时)主要工作安排 时、分、秒(4课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3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2课时)9 10 11 12 13 多位数乘一位数(3课时)期中复习及测评
以下, 笔者以《蜜蜂》一课的教学为例, 来谈谈我们的一些激趣策略。
一、“趣”源于多样的质疑
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学习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说明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本身是学生所未知且想知的, 对于这样的内容, 最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于是, 他们会将心中的疑惑贯穿在阅读的全过程中, 成为他们自主探知的动力。
陶行知曾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 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 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 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 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我们切不可小觑质疑的力量, 它可以成为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轴心。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有言:“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质疑、释疑。《蜜蜂》一课教学中, 教师就安排了几处有效的质疑。
(一) 疑在关键点
教给学生“抓关键词质疑, 整体感知文本”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试验”这一关键词进行质疑:大家读了课文都知道了, 课文主要讲了法布尔做试验的事情。那么, 对于他的试验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围绕这个词自主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法布尔是怎么做试验的?”“试验最终结果怎样?”接着, 教师就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寻找相应段落, 通过问题与段落的一一对应, 学生对文本的脉络进行了梳理, 对文本的大意有了整体感知。这就有一“疑”牵全文的收效, 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程式化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而是通过引发质疑, 自然引渡到主干问题与文本内容的对号入座, 让文本的整体感知环节不再成为学生极力想回避的难关, 而是一个学生自主求知、乐于探知的轻松的学习项目。
(二) 疑在空白点
法布尔叙述的试验结果是“二十只蜜蜂中, 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 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文本对其余三只蜜蜂的去向没做交代, 可谓是留白处, 也是学生最关注的空白点。学到这里, 看到这样的试验结果, 学生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色。教师立即引导“看到这个结果, 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果不其然, 学生异口同声地发问:“还有三只去哪里了呢?”“是啊, 还有三只去哪里了呢?聪明的孩子, 你能根据上文的提示和你的生活经验来大胆地推测一下吗?”
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也是思维的火花。有自主质疑就会有自觉探疑, 大家争先恐后, 各抒己见———“大概风太大了, 那三只蜜蜂体质差, 飞累了, 还在半路休息。”“也许这三只蜜蜂特别勤劳, 它们还在花丛中采蜜呢!”“也许它们被闷了很久后放出来, 已经晕头转向, 找不到家了。”“可能它们受了伤, 被别的蜜蜂收留, 住在它们家里去了。”“也许它们碰到老朋友还在路边聊天呢!”种种推测, 有根有据, 显现出他们对文本知识的内化能力和已知经验的活用能力。种种猜想, 有情有趣, 显现出本真、善良、美好的童真世界。这一环节, 让说明文的教学充满了童趣, 学生表达欲罢不能, 听课教师深受感染, 其实说明文也能上得这么轻松愉悦。
(三) 疑在难点
当课文学至尾声———试验的最终结论部分, 大多数教师可能以为此时应该水到渠成, 不成问题, 但细心的教师却发现文本的真正疑难之处恰在于此, 因此他们不会对结束段弱化处理, 而是安排了又一次质疑。让学生认真细读这一段———“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提出来。
这一次质疑促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一次自我监控, 回顾梳理哪些已经学懂, 哪些还有不懂。学生细读、细想后提出如下问题:“什么叫本能?”“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靠的是什么?”“为什么说,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为什么大科学家法布尔无法解释?”不问不知道, 一问不可收。没有充分的预设, 教师可能不会想到短短的一句话, 学生居然有那么多的问题。当然, 有疑问的, 也有自认为都懂了急着想要帮着释疑的。于是, 教师就趁机给学生提供展示“学术权威”的机会, 学生们解释得头头是道, 尤其是提前阅读过《昆虫记》、对蜜蜂有过一定研究的学生, 俨然一位位昆虫学家、小博士。一时间, 教学的高潮再次迭起, 质疑的、释疑的, 各得其所、各取其乐。
此三处质疑的安排, 可谓一波三折,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 使阅读的兴趣从课始持续到课终, 整堂课学趣横生, 这是我们对学段目标———“学习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进行周密细化、对实施策略进行优化后的良好收效。
(四) 疑在互动中
上述提到的可以说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中, 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单循环式质疑, 是可以预设的。而在学生、师生互动交流中还会出现以疑激疑、疑窦丛生的多循环式质疑, 是不可预设的, 正因为如此, 往往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思维碰撞。在《蜜蜂》第二段“试验过程”的学习中, 教师先让学生熟悉试验步骤 (捉蜜蜂、放进纸袋、做上记号、叫女儿等在蜂窝旁、带着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放飞) , 之后教师发问:“老师觉得法布尔的试验步骤太复杂了, 可以去掉其中几步, 你认为哪些步骤可以去掉, 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抛出,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 对所有的步骤进行了筛查。在随后的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中, 拉开了一场唇枪舌战。以下就是其中几段精彩的辩论———
[片段一]
甲:我认为“叫女儿等在蜂窝旁”这一步可以去掉。
乙:不能, 万一蜜蜂比法布尔先回来了怎么办? (反驳)
甲:那等法布尔回来后再数蜜蜂也不迟呀! (质疑)
乙:那如果蜜蜂回来后又离开采蜜去了呢?法布尔不是看不到蜜蜂了吗?那还能数得清楚吗? (再反驳)
……
[片段二]
甲:我认为把蜜蜂装在袋子里不能去掉。因为, 这样带, 蜜蜂不会飞散了。
乙:我也觉得这一步不能去掉, 否则法布尔会被蜜蜂蜇的。 (赞同)
(教师见学生没有抓住重点来看问题, 就及时干预)
师:你们可能不知道, 法布尔生活的年代没有我们现在用的透明的塑料袋, 而是厚厚的牛皮纸袋。装在这样的袋子里蜜蜂会怎样呢?
教师边说边出示塑料袋和牛皮纸袋。
(这一干预又引发一场讨论)
丙:蜜蜂被装在厚厚的牛皮纸袋里, 看不见外面的景物。 (若有所悟)
丁:看不清外面的景物, 蜜蜂飞回家就有困难了。 (跟进说明)
陶老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 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 不问学生兴趣, 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 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在生生、师生互动中, 学生会主动暴露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的路径, 只要教师认真倾听、关注学情, 就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指向是否正确、是否全面。而互动中的教师“激疑”能像交通警察一样及时为其指明方向, 也能像助推器一样推动思考的深入。既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互动中因为有质疑、有激疑、有启发、有辩驳, 一个个疑点就会被击破或被扩大, 各方的讨论酣畅淋漓, 不计胜负, 只求享受思绪驰骋的快感。
二、“趣”浓于情境的体验
许多说明文的内容都比较客观、理性, 很难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但《蜜蜂》一课是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一次科学试验过程, 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其间也渗透着试验者的情感变化。比如, 法布尔放飞蜜蜂, 看到它们四处飞散的样子, 推测蜜蜂可能飞不到家, 心里有隐隐的担心。再比如, 当法布尔看到“二十只蜜蜂中, 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 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 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心中有抑制不住的欣喜和敬佩。针对这样的文本特点, 我们确定了这样的细化目标———“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推测来感受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选用推测的策略来让学生亲历法布尔试验过程中的所见所思。
师:法布尔把蜜蜂放飞后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
读着这段话, 你认为蜜蜂能飞回家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文试验步骤或链接旧知大胆推测)
生:我认为不能, 因为起风了, 蜜蜂飞得很低, 可能看不见家, 而且可能飞不动。
生:我认为不能, 因为这些蜜蜂被闷了好久, 一放出来的时候都向四面飞散, 没有方向感, 可能会找不到家。
生:我也认为不能, 因为它们是被法布尔装在厚厚的纸袋里, 看不见一路上的景物, 而且被带出去两里多路, 离家很远。
……
中年级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即使孩子天生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 理性地分析往往也会将他们的兴趣消磨殆尽。教师关注了真实学情, 创设了一个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感悟, 这种学习动力是内发的。
因此, 教师没有直接把文中大泡泡中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抛给学生, 让他们去分析, 而是采用角色体验的策略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的现象进行推测, 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走进法布尔当时所处的情境, 吸引他们去认真研读句子、联系上下文, 专心发现一些现象, 认真思考一些问题, 做出合情合理的推测。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由现象得出推理、判断的思维方式, 还能真切地体会法布尔观察认真、思维缜密、记录翔实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 饶有兴致地亲历实践的过程, 走进语境中, 走进法布尔的发现之旅, 成为细心的发现者和大胆的探索者, 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快乐。
三、“趣”归于语言的习得
语言的学习也是说明文教学的一大目标。虽然说明文的语言大多平实缺乏情趣, 但细读也有可挖掘之处。《蜜蜂》一课中, 有多处呈现出法布尔真实、严谨的叙述语言。我们要做到的不光是去感悟法布尔质朴求实的文风, 更重要的是感受法布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就是, 要以语言品读为载体, 达到披文入情、兼收并蓄的目的。但难就难在如何让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会也充满情趣。下面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怎样让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变成一次“快乐之旅”的。
(一) 体验发现之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我们的教师就要创造机会, 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1.“洞察失误”法。教师以“听说”一词为抓手, 了解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出示句子:“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论飞到哪里, 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与原句相比, 教师故意去掉了开头的“听说”一词, 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失误”, 培养学生洞察错误、辨别正误的能力, 提高对关键词句的敏感度。发现是学生所热衷的活动, 学生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变化, 并纷纷发表看法, 阐明“听说”一词在句中的作用, 有的从反面阐述, 有的从正面说明。从交谈中, 可见学生充分体会到法布尔“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的求实态度。
2.“目标搜寻”法。教师以“推测”一词进行桥接, 先是让学生体验推测, 在了解了法布尔的推测后, 继而知道法布尔在观察中无时无刻不在推测, 从句子中还能找到表示他在推测的词语。学生在理解了“推测”之意后很快搜寻到了目标———“好像”“大概”“我想”这些词语, 并进行有滋有味的朗读, 读中仿佛在体验法布尔当时边看边思的痴迷样。
3.“对比”法。当读到法布尔推测的句子时, “好像”“大概”这样的词让学生感受到他对不确定的现象不敢妄下定论, 但当读到试验结果的句子时, “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这样的词又让学生发现法布尔的表述是那样肯定、坚决。继而教师让学生对比发现———“通过这两处语言的比较, 你对法布尔又有了什么了解?”对比品读间, 学生对法布尔其人“是即是, 非即非”的求实精神已了然于心了。
重要的是, 学生发现语言特点、感受人物情感的过程是充满寻求、探索的乐趣的, 仿佛在游戏间自然无痕地达成了目标。
(二) 体验趣味运用
说起语言的运用, 是令师生都为之揪心的事。但只要我们设计精巧, 降低难度, 相信运用也是极易体验成功的学习。
如学习法布尔来推测一下其余三只蜜蜂失踪的原因。 (具体案例已在上文提到) 教师强调用上表示推测的词语“也许、可能、大概、估计”等, 将文本语言的运用融入到有趣的推测游戏中, 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再如学习“尽管……但……”逻辑性语言的运用, 教师将其与文本语言内化表达融合在一起。以下是练习案例。
出示句式练习:
尽管蜜蜂逆风而飞, 沿途都是些陌生的景物, 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_____, 但蜜蜂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_____, 但_______________。
学生结合试验过程提到的相关信息, 进行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组合———
“尽管蜜蜂逆风而飞, 但……”
“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但……”
“尽管蜜蜂被闷在厚厚的纸袋里, 但……”
“尽管蜜蜂被带着走了两里多路, 但……”
这种融文本内容和形式于一体的语言实践, 不仅降低了语言表达因题材缺乏而产生的难度, 同时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 提升了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在语言运用中, 让学生轻轻松松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双利。
导入环节:我运用“对话交流导入”的方式。激活已有的相关知识,衔接新旧知识,为新授课做铺垫。让学生感觉不到新知识的难度,从而减轻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优化教学效果。
Step two:Presentation
1.New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PPT:一片草地)T:Where is it?
T:What can we do in the park?
(PPT出示野餐布和食物)T:What can we do in the park?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生活常识,先对一片草地进行预设“这是什么地方?”播放视频树和花,再让孩子进行预设,有梯度地引入park一词,并再通过学生的喜好自然而然地引入“野餐”,从而为本课单词的学习做好铺垫。
①学习a sweet
词句呈现:我运用“实物、图画式”。sweet的学习,通过开火车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引入句子,并进行Pass and ask的操练。
②学习a cake,a pie,a hot dog
2. Text.
文本学习的设计意图:我是通过“预设课文—解读课文—扩写课文”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且针对我校学生没有一、二年级英语基础的现状,通过三次课文的输入,来确保课文输出的正确性。
①(PPT一片草地:出示一块野餐布和上面的四种食物pies,cakes,sweets,hot dogs)
T:Look,they are having a picnic.
(PPT:四位只有身子的学生人物)
T:Whos this?
T:Who can ask?
T:Look,they are having a picnic.
PPT:红箭头从sweets指向Yang Ling。(PPT:Sharing)
T:They are sharing.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预设,通过出示“四位只有身子的学生人物”而进一步加深,通过学生运用“Whos this?This is ...”来自己预设课文。并通过“红箭头”来明确食物的归属,引入 “Sharing”。点出本课的情感目标:分享。
②Listen and find.
T:Who else is in the park?
T:If you are Mike,how to introduce Helen?
设计意图:文本第一次输入:先带着问题来听文本,引入Helen。通过人机对话来学习文本第一幅图。
③Watch and find.
T:Who gives something?Whod like something?
设计意图:文本第二次输入:带着问题来观看动画,并回答问题。
④Read and find.
T:What would Helen like?A pie or a cake?
T:How to give something?
T:How to receive?
T:How to refuse?
T:How to give another suggestion?
学习:What about
设计意图:文本第三次输入: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问题。对课文有进一步的学习。
⑤Reading time.
⑥Read in roles. Two groups.
⑦Acting time. Two groups.
巩固操练:我运用了“机械操练法、角色扮演法”。通过“Reading time.”“ Read in roles.”“ Acting time.”三个环节来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操练。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3.Expansion.
拓展运用:我运用了“扩写文本法”。先让学生通过“Say more sentences about the words.”来运用学过的句子谈论本单元的单词,并用这些句子来买东西,实现文本的输出。并引入“B:How much?多少钱? A:... yuan.”实现文本再次输出。活动过程中,以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最大限度把教材内容生活化,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
4. Homework
①Listen and read the story time of Unit 7.
②Record your voice of Unit 7,and send me from the Internet.
③Go on sharing your things with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参考文献:
马丽霞.3A 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Story time)教学设计[J].小学时代,2014.
一、导入新课
师:听说我们四年一班的同学特别爱收集,你喜欢收集什么呢? 师:老师也有收集卡通图片的爱好,看它们是谁?(出示动画图片)师: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部?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师:你喜欢看动画片吗?想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动画片)师:动画片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天地。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迷人的动画片》,去了解动画片,认识动画片,感受动画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出示课题《迷人的动画片》
二、新授
1、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动画片,那你想知道哪些与动画片有关的问题呢?(小组讨论)
2:、师:刚刚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关动画片的问题,有谁能针对以上的问题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做一下解答?
3、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有些问题我们一知半解,有些问题一无所知,看来只有通过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研究才能把每一个问题搞清楚。
4、师:为了更有利于我们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一下类:
预设问题:(1)动画片的发展过程?(2)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3)动画片的种类?(4)我喜欢的动画片歌曲?
(5)动画片的特点?
(6)我国都有哪些优秀的国产动画片?
5、制定方案(1)分组
我们看这六个话题,你对哪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如果这六个话题我们每个同学都研究,怎么样?任务是不是太重了?下面让我们分组来研究,请轻轻的走到你喜欢的话题小组。
(照顾好小组人数)
你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研究你们小组的话题?(2)制定
为了更好完成本次活动,请同学们看本次活动的活动方案。(幻灯片出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好,请每组的组长领取计划表,现在可以根据你们小组的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配乐)
三、总结
刚刚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小组活动计划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动画片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课后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与补充,下节课我们继续制定并进行方案的修订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这两首古诗,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表达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文,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博大精深和独有的美化、教化作用得到向度重视。古诗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宋代诗人——叶绍翁和唐代诗人——王维留给我们的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1、学生自读古诗,读通顺、有感情。
2、交流自己读后的想法。
(1)读这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2)课文中增加了注释,这注释起什么作用?
(3)古诗讲的是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教师指导理解诗意:
(1)古诗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诗前两句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当时在船上的情景,感到孤独郁闷;后两句写诗人看到远处的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而感到故乡的亲切。
三、练习
1、把古诗与相同意思连接起来:
萧萧梧叶送寒声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江上秋风动客情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练习默写古诗。
3、收集几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背下来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谁能背一背前一节课学的古诗《夜书所见》,并说说诗的意思。
2、谁收集了自己喜爱的古诗,念给大家听听。
二、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读读古诗,边读边体会古诗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课文后的注释,想想古诗的意思。
3、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想。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听听学生怎样诵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诵读。
2、理解古诗的意思:
注释:
独:单独;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碰到;倍:加倍;遥:远。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3、诗人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愉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四、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五、练习
1、熟记诗句意思连线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
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2、背诵古诗
3、收集自己喜爱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10、风筝(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筝,对同学们来说不算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凹平写的风筝(板书课题:风筝),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
(2)开火车,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2.与同学一起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后第二题要求给课文分段。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课文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怎样分段?请标上“丨”。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做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词语:
课文中提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查词典)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依然——仍然,依旧,还是。
(二)放风筝。
阅读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说一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三)找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理解词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
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为什么要到处找?
苦苦寻找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通过课文的理解,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含蓄地抒发感情,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PPT,欣赏秋天的景色。
2、秋天的景色十分美丽,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学习新的课文——秋天的雨,去感受一下秋天的雨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阅读
1、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钥匙yàoshi
趁chèn机缤纷bīnfēn
扇shān走
柿shì子
频频pín
菠bō萝喇lá叭
衔xián来
衣裳shɑng
2、理解新词
钥匙:开锁的器具。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频频:表示连续发生
衔来:用嘴含来,用嘴叼来。
3、同学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三、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
——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正确抄写本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讨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
2、讨论: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呢?课文写秋雨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冬天快要到了,动植物做了哪些准备?
3、请你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三、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变式与比较,利用数形结合理解精算值与估算值之间的关系,渗透函数思想,感悟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3.多方位体验估算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估算的意识与能力,为养成良好的数感做基奠。
【教学重点】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精算值与估算值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出估算 体验简便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知道“自助餐”吗?
师:这周末,郑老师想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吃自助餐,我了解了三家酒店自助餐的价格,谁愿意帮我读一读这个价格:第一家48元/人、第二家99元/人、第三家102元/人。我们有8个人,只带了500元,能去哪家酒店吃呢?(生思考片刻)你有什么好方法快速判断吗?(你的方法可以,谁还有更快的判断方法?)你为什么把48看成50?(简便)
师:谁听明白刚刚他是怎么判断的?(请一生重复后,板书:简便)
师:刚刚他们在判断的时候,都有一个什么特点?(都只是估一估价格)
2.揭题
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只需要我们用估算来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完整板书)
二、探究估法 体验策略
1.8个人去第一家吃,大约需要多少钱?
(1)独立估算
师巡视并提示“写出估算过程,用一种方法估算好的,想想看,还有别的估算方法吗?写下来。
(2)反馈交流,介绍≈(反馈时,问算式和估算结果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为什么?随即介绍≈。他是把第二个因数看做50再来计算,有谁还有别的估算方法吗?)
8×48≈400 8×48≈480 8×48≈500 8×48≈320
(50)(10)(10)(50)(40)
8×48≈400
(10)(40)
师:这几种方法在估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你同桌悄悄地说一说吧。
生:都把因数看做整十数。(师追问:为什么?再次突出简便,板书“整十”)
(3)优化方法(课前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第一种)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谈后,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两位数估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2.8个人去第二家或第三家吃大约需要多少钱?(每人任选一家估一估价格。)
(1)独立估算,教师个别指导
(2)汇报
99×8≈800 102×8≈800
(100)(100)
(3)交流
这两条算式在估算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共同点呢?为什么?(板书“整百”)
(4)小结
师:看来,将多位数看成相近的整
十、整百数再来计算就非常简便。
3.只有800元,能去哪一家吃?
先由学生猜测,后问: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2)汇报
预设:第二家够,第三家不够,在学生清晰地阐明理由后,多请几位学生来复述,之后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后进生来理解。
99×8≈800大
(100)大
99×8<800 够
102×8≈800小
(100)小
102×8>800 不够
(3)小结
师:看来“够不够”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估算来解决。而且小朋友还发现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估大,估算值也就比精算值要大;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估小,估算值也就比精算值要小。
三、练习巩固 升华策略
1.估一估(P70做一做),基础模仿练
刚刚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现在请打开数学书P70,完成做一做
21×6≈ 48×5≈ 397×3≈ 510×7≈
(1)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估法
(3)小结估算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多位数估成相近的整
十、整百数再去乘一位数。
2.李老师买作业本 估算与精算
(1)(课件出示:每本7元,买43本,可身边只有280元了,够吗?)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你想怎么解决?在本子上边估边想到底够不够。
(2)李老师身边钱不够了,得回去拿钱,心里又在想了,买43本,带多少钱会够?假如这时候李老师继续估算,你说下面哪种估法合适?为什么?和你同桌说说看。
A.43×7≈280 B.43×7≈350
(40)(50)
小结: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有时得估大保险些。
(3)李老师带了350元钱,再次来到了同学的书摊前,那买43本书她到底该付多少钱呢?这时候还能估算吗?为什么?看来,算账得精算。
3.卡车过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1)理解指示牌3t
(2)汽车驶入,出示信息,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生:285×6≈1800(千克)1800+986≈2800(千克)
(300)(1000)
2800千克﹤3吨
答:这辆车可以过桥。
师:2800千克是估算出来的结果,实际重量真的比3吨要轻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为什么不把285估成20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师:看来,生活中的估算还真不少见,小朋友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困惑与反思】
1.估算方法的选择
教材P70页例2中,解决“29×8≈”这个问题,只出示一种方法:“因为29接近30,30×8=240”。同时,小精灵也没有再问:你还有别的估算方法吗?这与以往的计算教学很不同,以往的计算新课授学中,例题下的解决方法总会有好几种,而且也会通过小精灵的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寻找其余计算方法。此外,教参上也只说“例2是学生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这里要求不高,只要求他们会把因数中任意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
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我想,编者肯定有其设计意图,在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后,教材马上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那么大部分学生的经验就是把两位数或三位数估成整
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但假如算式是28×9或354×9的话,我想很多学生会想到把9估成10再计算。这是由数据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而成的。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估算方法要不要多样化,如“88×8≈”这道题目,学生若估成90×8=720,100×8=800,88×10=880,90×10=900,80×8=640,80×10=800,这六种答案都是对的,在纯算式的估算中要不要放开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估算,在方法多样化后,要不要优化,而又如何优化?
【释怀: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多样化”与“优化”一直在困扰着我,直到认真看了视频教材,我算是悟出了一点道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是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全班几十个学生中肯定有不一样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梳理各种方法,重视每一个孩子的想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方法也是可行的,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多样化后,必须经历优化,因为此时不优化的话必然会对下一个例题的目标达成造成干扰。但众所周知,估算方法的优化是需要情境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情境,那自然也就谈不上哪种方法最好。可要将“49×8”与自助餐的情境结合起来优化的话,个别优秀学生自然会将每一个估算值与精算值进行比较,他能根据每个因数的估大估小,很清楚地说出每个结果是估多(少)了几个几,可下面的很多学生就犯糊涂了,因为学生还不会“详算”,这样不仅拔高了教学要求,还在课初始就给大部分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所以我认为这时结合情境为时过早,就在我很迷茫的时候,一个同事点拨了我“把难题抛给学生吧”。是的,方法的优化,不是教师强加的,而应是大部分学生都认同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一种方法若不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那么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强调,很多学生还是会对那种方法产生抵触心理的(当然这也有待行动研究后再定论)。所以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学生到底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于是我收齐了学生的①号本(已上过该课的班级),翻看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第一次估算时的方法就同教科书上的方法。此外,我还找了这个班级中不同层次的10个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了和上面一样的结果,我想这不是偶然,是必然。因为大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知道把一个多位数估成相近的整
十、整百数再来计算,这样比较接近精算值,所以他们也就比较钟情于这种估法。为此,在“优化方法”时,我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在交流中,他们自会“优化”。】
2.估算数据的设计
在估算的过程中,把两位数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没有难度,可把任意的三位数看成较接近的整百数比较困难,误差也比较大,比如253×4,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可以将253看成300再进行计算。但近日我在2010年9月的《教学月刊》中看到一篇名为《学会估算
方法 感受估算价值》的文章,执教者在组织反馈“253×4”这道题的估算方法时,有意引导学生对300×4与250×4两种方法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第一种方法的估算与准确数相差太大了,应该按第二种方法估算比较好。对于该作者的处理方法,我并不完全赞同,首先当出现两种估算方法时,我们是该处理,但此时的学生还并未学过“250×4”这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我认为只要学生能意识到250×4这种估算方法比较接近准确答案即可,由于学生不会计算,可以让学生知道在纯算式的估算中,我们只需得到一个合情合理的估算值即可,为此估成300×4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对一道算式的估算来说,其估算值有一个区间,只要合理,即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估算能力,那么他必会调整反思,选择最合理的估算答案。那三位数中后两位数临界半百的这类数据要不要出现在这节课中?
【释怀:教参中明确指出,“在做估算的练习时,教师也要注意把类型出全。”“把任意三位数看成较接近的整百数比较困难,有时误差也比较大,必要时教师要进行一些指导,帮助学生能把它看成较接近的整百数就行了。”类型出全的意思是指整百的左右、几百十的左右、几百三十的左右、几百五十的左右、几百八十的左右最好都能涉及到吗?但仔细翻看这册教材时,发现教材中并没出现几百五十左右的数据。分析各种原因后,我认为这类数据在这节课中出现毫无意义,同时会影响整节课的进程,因为很多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很自然地会将它看成几百五十再来计算。其实无论怎么估都可以,可现在知识受限,只能将多位数估成整
十、整百数进行计算,但教师在这里费时间讲解的话非常不值。最糟糕的是这还会给部分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一种误解——知识层面上的“假理解”,认为学这个就用这个方法解决,以后学了新知识又推翻了旧知识。同时我认为一些导致估算误差较大的数据只能出现在纯估算的算式中,因为在解决问题中出现,将使估算值变得毫无意义。然而在纯算式中出现,又成了画蛇添足,少了几分估算味道。所以,我认为在这节课中应避免这样的数据出现。】
3.估算结果的评定
估算结果的评定,这话题一直没消停过。估算的合理区间如何定位?困惑一中的“88×8≈”这道题目,假如学生估成80×8=640,您会判他对吗?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去找这个学生,问他88更接近哪个整十数?然后引导其将答案改成90×8=720吧。
【释怀:在观看了视频教材以及重新思考过这节课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假如在纯算式的估算中,学生真出现了这种情况,我想先去问问他是怎么想的,假如他马上说“我不小心看错了,88更接近90”的话,那么我们教师可以不说一句话,让他订正好后就收回。假如他执意认为估成80也可以的话,而且能说出理由,比如在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把数据估小一点再来计算,比如估计座位够不够时等等。假若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他的估法的话,那么当然是对的,而且还要大大的表扬,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所以我认为,在批改到那些“非常规”的估算值时,我们教师不应忙着打×,而应多问个为什么,或许你会听到意想不到的想法。】
4.估算策略的渗透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这是最难的。低年级学生认为估算没什么用,我们可以辅之借口为“缺乏生活经验”,可高年级的孩子仍然认为估算没什么用,这责任在于谁?在访谈中,很多孩子认为估算的结果有时毫无意义。我认为“毫无意义”的罪魁祸首就是估算策略的缺失,由于学生没有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导致估算结果毫无意义。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计算机家族成员。
2、知道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
3、学会正确的开机。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电脑授课系统正确讲解和演示、教会学生。
2、学生通过互帮互学和讨论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这节课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他们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学习兴趣很容易流失,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自控能力不强。由于我所处的学校是农村,他们大多数家里都没有电脑,也没有使用过电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了解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有少数学生家里有电脑,使用过电脑,对计算机有初步的了解。本学期学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高。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学会开机和关机,认识鼠标,初步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激发学生用鼠标探索计算机奥妙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
2、学会开机的正确方法。教学难点
电脑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我们大家一起来猜猜。
没有脑袋会思考;缤纷世界全知晓;
万事一点便明了;少了电源就睡觉。(谜底:计算机)
师:由于计算机只有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工作,所以人们也叫它电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第2课 与计算机交朋友。(出示课题)
活动2【讲授】
(二)共同讨论,讲授新知
1、计算机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都能做些什么呢?
生:学生自由发言。
(如:查看资料、看电影、玩游戏、购物、聊天、学习等等。)
师:大家除了在学校里见到过计算机,还在其他什么地方见到过计算机?
生:学生自由发言。(银行、邮局、等等。)
师:这些地方可以用计算机做什么事情? 学校: 银行: 邮局:
2、计算机的组成 人是由头、身体、四肢这几部分组成,那计算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1)硬件
观察自己眼前的计算机,思考,你现在都看到了几部分?
你知道这几部分的名称吗?
教师总结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一般由: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传声器、音箱等组成。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邦邦”的部分叫做硬件。·主机箱里安装着计算机的主板和其他部件。·显示器可以显示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操作结果。·键盘和鼠标用来操作计算机。
·传声器也叫麦克风、话筒,用来把声音传送到计算机里。·音箱用来播放声音。
主机箱内装有主板,还有一些与主板连接的部件,如CPU、内存储器、硬盘、电源等。
CPU的中文名称是“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
内存储器是计算机工作过程中,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部件。
人们一般用CPU的处理速度和内存储器的容量来衡量一台计算机的性能。
主板 CPU 内存条
(2)软件
这些图标认识吗?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些摸不着的部分就是计算机的软件。软件是我们与计算机交流的桥梁。比如:电视机是硬件,电视节目是软件。
人的身体是硬件,人的思想是软件。计算机的软件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软件等。
应用软件包括:聊天软件、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现在我们的新朋友在休息睡觉。让我们叫醒他,跟他问声好吧。
3、开机
使用计算机前首先要开机,开机就是启动计算机系统。•按一下显示器的电源开关。
‚按一下主机箱电源开关。
整个屏幕显示的区域叫做“桌面”。
开机之后我们想要操作计算机就需要鼠标了。
4、初识鼠标
目前常用的鼠标大部分都是光电鼠标,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一般包括有左键、右键和滚轮。正确的使用鼠标方式是:食指放在左键上,中指放在右键上,大拇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握住鼠标。
•握住鼠标,让它在平面上滑动,这种操作叫做移动。‚用食指按一下鼠标左键后立刻松开,这种操作叫做单击。
计算机工作一会后也会累了,和我们人一样,工作会需要休息一下,那么怎么让计算机休息呢?大家注意看老师的操作!
5、关机
不在使用计算机时,可以关机。
关机的过程一般是先退出系统,然后在关闭显示器电源开关。•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单击关机选项,关闭计算机。关闭显示器的电源开关。
提醒学生:关机时一定记住最后关掉显示器,千万不要让计算机“睁着眼睛”休息。
强调:不要直接关闭主机电源,这样新朋友会生气,可能以后不理你了。温馨提示 操作计算机的注意事项:
·不要频繁开机和关机,这样会缩短计算机的寿命。·关机后最好等一两分钟后再重新开机。·未经老师的允许,不要拔插计算机电源插头。·爱护计算机,保持清洁。
活动3【活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活动4【作业】
课本第13页思考与练习
活动5【活动】板书
第2课 与计算机交朋友
一、计算机的应用
二、计算机的组成三、开机
四、初识鼠标
1.掌握圆的概念,圆的基本知识,会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思想来证明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定理。
3.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法,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4、通过关於图形和证明的教学,进一步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
二.提高教学质量上采取的措施。
1、中考复习前,认真研读中考说明,理解本学科考试水平要求层次的内涵,与新课程标准相联系,以总复习书为依据,制定复习计划。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复习指导的实施要充分体现课标精神和课改方向。
2、研究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研究中考复习策略。平时考试中,以模拟中考命题,试题来源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新题型的探索,着重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力争每周一个知识点,周末检测。每次测完后及时批阅,争取放假前发到学生手中,便于学生及时做总结(学生将错题改在作业本上),周一师生共同检查效果。教师要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层次,细致地分层教学,利用成绩追踪档案,加强对边缘生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1、
第一单元:《除法》知道除法的含义,能够熟练、快速、准确的列出竖式,知道竖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能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表求商。
2、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3、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第四单元:《测量》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5、第五单元:《加与减》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6、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7、 第七单元:《时、分、秒》认识时间单位,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够正确区分时针、分针走过的小格所表示的时间,掌握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且能够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
8、 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会用不同的方法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根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回答简单的问题。在经历数据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感受统计的作用。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能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 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 、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后进生辅导优秀生培养: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1)、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他们知道说错了没有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完全投入都课中。
(2)、多给与学习有困难学生时间,帮他们与班中优秀学生结对子,已优秀生带动后进生学习,老师方面也要多加关注后进生,一个也不能拉下。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平武中学高一语文组:谭霞
【教材说明】 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阅读鉴赏
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写景状物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和演讲辞。每个单元基本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与必修一的写人记事散文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荷塘月色》(朱自清)、《故都的秋(郁达夫)、《囚绿记》(陆蠡)。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散文,阅读时要从分析写景、体会情感、注重审美、品味语言、读写结合等方面全面把握。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第二单元为古代诗歌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诗经两首》、《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诗三首》。这些课文都是先秦南北朝诗歌,学习这个单元,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得独创性以及不同诗体的节奏。第三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舞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学习这些课文时,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有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第四单元是演讲辞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但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练习,即所谓“常规性练习”,即使与单元教学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也还是必需的。同时,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表达交流
本册的“表达交流”也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分别是:“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法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也比较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口语交际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本套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是“演讲”。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如本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成语,修辞、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名著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本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本册教科书安排两部,一部是《家》,一部是《巴黎圣母院》。“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教学建议】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我们要准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
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一是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二是进行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
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文学写作的特长,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3.25-4.15)(主讲人:陈奎 陈倩)荷塘月色 4 故都的秋 3 囚绿记2
表达交流——写景要抓住特征 2 作文辅导 1
第二单元(3.2—3.24)(主讲人:谭霞
朱丽鹃)诗经两首4 离骚5 孔雀东南飞6 诗三首4 表达交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2 作文辅导 1 第三单元(4.15-5.15)(主讲人:杨明艳 成涌)兰亭集序 5 赤壁赋 5
游褒禅山记 5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充实 2 作文辅导 1
单元复习
文言词语和句式 2
表达交流——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1 第四单元(5.16-5.27)(主讲人:刘巧玲 谭霞)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 我有一个梦想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表达交流——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2 作文辅导 1 梳理探究:(5.28-6.1)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1 修辞无处不在1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1 名著导读(6.2-6.5)《家》2 《巴黎圣母院》2 期末复习事宜(6.2-7月)
【2024人教版三上数学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上集合教案02-17
人教新课标三上《秋天的雨》教案11-25
苏教版数学三上测试07-25
青岛版数学三上五四制04-03
部编版语文三上《一块奶酪》教学反思12-19
苏教版三上《航天飞机》教学设计10-19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上第一单元测试11-24
去游乐场 教学设计(北师版三上)12-0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