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发表)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发表)(共12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发表) 篇1

桐梓县第五中学 梁 碧

在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的正确取向引导为主要任务。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思想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原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呢?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因此,德育教育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和学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应该如何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此外,我还通过讲解《望天门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学好文化,报效祖国。总之,我总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效果良好。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技,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几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的痛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 1 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的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此外,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等环保类文章时,要耐心地讲析雨林在我们生命和生活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生物群,其本身在生长的过程中还源源不断地供给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从而引导学生要保护绿色植物,尽可能的种植花草树木,来保护、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其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中的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

又如教学《鹤群》一文,当讲到第二、三个场面——鹤作为个体较量中的弱者,凭借着集体的力量和勇敢的精神,打败了看来异常强大的苍鹰,并救助伤鹤时——引导学生,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去克服人生中的困难和打败生活中的敌人。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故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

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 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身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小巷深处》时,分析到“我”——一个弃婴——在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养母)靠她自己在烈日下卖冰棍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把“我”养大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三、五十年后的今天,独生子女在面对多个老人的情况下,我们、他们应该怎样对待家中的老人?又应该怎样对待社会中的那些孤寡老人?为家庭、为社会我们应尽一分怎样的责任?引导学生从小就要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这对下一代的影响和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另外,语文教学中还可渗透谦虚上进的教育。韩愈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两小儿辩日》要求我们老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当然这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变成喋喋不休的老夫子。一切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文而异,造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教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发表) 篇2

在语文的教学中,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不但可以快速掌握语文知识, 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思想深化水平。优秀的作文有着立意新颖独特和内容思想健康的特点, 要想创作优秀的作文, 就需要教师对作文的立意和思想有准确的判断能力, 重视作文的中心思想和立意的新颖, 所以, 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 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树立积极的和乐观的健康思想, 从而让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 不但可以把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展现在作文当中, 而且还将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渗透到作文中,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提高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增加学生的生活乐趣, 从而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同一问题, 让学生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最后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总结, 这样不但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 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活跃整个课堂气氛, 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教师在作文课堂上, 还可以加以引导, 提升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 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 一定要对批改的作文进行高度重视,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时, 要将健康的思想教育融入当中, 引导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靠教学手段,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育人才。由于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德育教育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就必须将德育教育有效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不但需要教师依靠教学手段为途径, 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思想, 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变为德育思想, 并将德育思想迅速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都是以讲授法来进行教学的, 只依靠说来进行教学, 很多达到教学目标, 而且这种方法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创造灵活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比方说, 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学习活动, 采访和慰问革命根据地的老战士, 并将采访的内容以书面形式进行展示,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从而不但对革命根据的老战士有敬佩之情, 而且激发学生的努力奋斗的决心和意志。此外, 还有许多古典篇章, 教师在进行讲解时, 可以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之情。比方说, 屈原的《离骚》,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诵, 从而理解诗人对祖国的忠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那些名篇诗词进行背诵,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爱好和兴趣, 从而在背诵中理解诗人的所抒发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融入社会环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跟上时代的步伐, 身临其境地感受时代的变迁, 不断积累和沉淀情感, 从而渗透德育教育, 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 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比方说, 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街巷进行调查, 并对所调查的事件进行评论,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进行讨论,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辩论的能力,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拓展自身的知识和阅读量,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丰富学生的情感教育, 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也有弊, 教师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 引导并帮助学生抵制那些不良的文化, 就会让学生误入歧途, 沉迷于网络, 不能自拔, 从而给学生带来危害。所以,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网络途径, 将阅读的主题一定要新颖独特, 阅读任务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同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在网上遇到的不良文化, 共同探索抵制不良文化的策略, 从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四、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道德与行为是相互统一的, 然而学生在课本上学到诸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 都只是表面层次上的, 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活动, 这是德育教育最大的失败。我们所要的德育教育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用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 达到德育的真正内化。因此,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改变以往空洞的说教, 要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与学生打成一片, 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德育不是抽象的理论、空洞的说教, 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深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以更好地体现在实际生活与行为中, 达到学生道德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就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本发表更多的个人见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将一些道德准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更利于学生道德准则与规范的内化。

总之,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让学生得到智力与德育的全面发展, 将学生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J].新校园:理论版, 2012, (2) .

[2]周菲菲.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时代报告, 2013, (2) .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发表) 篇3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產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发表) 篇4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洛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书同时更应做到育人。《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时德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在很多公开课上的老师会“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但真正在这方面寻根问底的课堂并不多,很多老师只是“昙花一现”。 文以载道,入选教材中的画面与选文,本身就蕴含着内涵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一、德育教育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领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都会有“千姿百态”的朗读。但如何读,如何才能读好应该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因为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我的认为是每一次要求学生的读,老师都要有一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读。比如:第一遍,初读是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略知课文大意。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和后面的朗读就应让学生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读课文领悟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二、德育教育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渗透

如果单是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情感无法在学生中共鸣。我们还应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渗透。1、德育教育在重点句中挖掘。每一篇课文都有精妙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画龙点睛”或“一针见血”。他们都需要在师生的学习、揣摩中挖掘文章的含义。如在学《路旁的橡树》一课时,我让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理解文章含义。许多同学都很快的找出:“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我抓住时机,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2、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激烈争论中升华。“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师生在学习中,只有通过开展大讨论,大争辩才能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因为在学生的争辩中,他们的言语代表了他们的思想,他们争辩的结果由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如一位老师在上《穷人》一课时,对文中的“非这样做不可”老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在你一言我一驳的过程中理解到穷人虽穷但心地同样善良,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启迪。

三、德育教育在课后小练笔和学生生活、学习中巩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篇课文学习结束,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了还远远不够,关键是看我们付诸于行动没有。如在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写写我们家乡的变化,这是学生最容易写的,也能有感而发。有的学生写道:“现在家乡环境变美了,有了环卫工人,地面变干净了,周围也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也有的写道:“家乡的河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家乡河……”这些从学生心底里写出来的,是他们学了课后受到教育后的生活观察、实践。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班中队还自发组织本班同学参与到植树活动中。如班上一名叫赵思湖的同学,由于家庭原因(妈妈外出,爸爸无固定收入)使该同学性格有些孤僻,穿戴也比较破旧。好多同学都看不起他,学了《掌声》一文后,同学们的心灵受到熏陶。英子一个有身体残疾的人受到同学们的鼓励都会重新树立自信,班上的赵思湖更应该值得我们关心和帮助。于是在班干的带动下,大家都伸出援手帮助该同学,这名同学思想转变很大,经常看到这名同学的笑容,而且学习也进步了不少。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以陶老的这句话作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培育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联系方式:贵州省遵义县乌江镇中心小学   陈金太

邮编:563104   电话:13158218388

邮箱:363635745@qq.com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篇5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记叙文,介绍了众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献身革命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描绘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和宏伟建筑。此外,还有古今名人伟人的诗词歌赋,抒发了他们高尚的情怀。这些生动,感人的文章,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高尚的首先情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作为一个学学语言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形成语言能力的同时,不失财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形成首先信念。比如,通过学习英雄,模范,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恨敌人,为人民的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初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学习描绘祖国状丽山河的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观念;通过学习名人伟人的歌赋讲情,使使学生懂得什么叫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受到熏陶,通过学习一虚张声势描写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文章,树立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通过学习一些赞美普通劳动者的文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的精神。总之,每一篇课文,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评议老师都应该白领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培养。

其次,是利用长年累月的写作活动,对学生进行首先观念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在作文中赞美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解剖自己,想象未来,畅谈思想,反思过去……使他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提高学生的首先认识,逐步形成道德观念。

2通过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和对学生频繁使用鼓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首先情感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学生才乐意接受并会计行动。小学生定于情感,情感往往胜于理智,培养积极的首先情感,在小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更为重要。教育者要培养,发展小学生积极的首先情感,克服消极的道德情感,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首先情感,克服消极的首先情感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体会作品及人物的感情,从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比如教金色的鱼钩一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慊深处产生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的敬佩之情和学习老班长可贵精神的决心;通过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扔同还必须,对剥削制度的憎恶,从而也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之情。二在课堂上,频繁使用鼓励语言,特别是对于差生,在批发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时,关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几句表扬鼓励的话语;在民现他们有错误时,也同样多给鼓励,并流露一点儿的批评,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荣誉感,保持乐观,向上良好情绪,乐于接受知识和教育,避免产生泄气,厌学,逆反等心理,而且能促使学生完善自己的首先行为,抵制不良的思想影响。

3通过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科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一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生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在外界的诱惑下产生不符合首先要求行为,甚至养成不良的习惯。小学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首先意志,使学生形成首先行为习惯,应从抓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就要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意志,养成上课专心的好习惯,有的学生学习上不肯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爱照抄作业,人云亦云,就要培养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的意志,并逐步养成习惯,有的学生学习上牌被动状态,懒懒散散,就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主动预习课文……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评议的习惯,首先意志也就得到了锻炼,道德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6

程河镇小 杨华菊

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小学语文素材中有广阔的德育知识。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单纯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德育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学生们活泼主动地发展德智体美的素养。以下是我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1、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始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分析德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就体现了浓厚的德育教育。课本讲述的是一个外国的小故事,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名叫保罗的男人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苦的小男孩,在一晚上的短暂相处中,贫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强烈地把保罗的心灵予以震撼,让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高尚品质。老我在此堂课中运用教材的具体语言资料,让学生们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激起学生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教学完成后,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你想成为课本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弟弟或者是保罗呢?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的书面知识中,而是联系到了他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爱”和“给予”深深地埋在心中,并进行传播,这样就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2、情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情景中自然地获得道德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我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

3、生字学习融合德育教育

生字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在学生们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学生一边识字一边接受道德教育。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构造特点鲜明。教师依据汉字的特点,在授课中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构造方式,发现汉字和高尚思想的关系,把汉字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汉字“敬”时,教师对敬进行组词,尊敬,敬爱,敬奉,并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用句子让学生理解敬的含义。敬: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茍),慎言也。现代汉语解释为:(1)表尊重,有礼貌地对待。(2)表示敬意的礼物。(3)有礼貌地送上去。(4)谨慎,不怠慢。这些表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礼貌,在词句的运用中传达了礼仪知识,渗透出德育教育,无形中培育了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行为。

4、课文朗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例如《白杨》这篇文章通过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表达出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又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表达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继而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他人关爱、缺乏奉献、意志薄弱的缺点改正过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品德。

5、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在课内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举行有娱乐趣味、多种多样、吸引力大的课外兴趣活动,带领学生把习得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文化素养得到升华,道德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例如,在完成语文课文《一个苹果》的基本教学任务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其它的课外活动,第一,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类似的课外读本。第二,布置一些以“爱”为主体的小板报或者阅读活动。第三,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第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摄影展览、美术书法展览等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动人心, 怡人情的文理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是用来记叙事实, 阐明事理, 还是用来说明事物, 抒发情感, 都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依据。因此必须紧扣教材内容, 在语文授课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一、通过理解作品内容, 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 清代作家彭端淑的《为学》这篇文章, 就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说的, 学习时要针对学生平时不肯下功夫及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对他们进行教育。当然人的天资等方面条件有好有差, 学问有深有浅, 为学即做学问, 当然有难有易, 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 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与不肯学, 主观努力不同, 难易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刻苦学习, 困难就可以克服, 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

二、根据教学内容, 选准教育目标, 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丰富多彩, 在教学中我们要确定教育目标, 自觉地摄取, 有的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这些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有的课文颂扬了祖国的辉煌成就,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的语文教材选有许多民族英雄爱国志士, 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有关他们的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通过学习, 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据这些不同内容体裁的文章, 设计思想素质培养目标, 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以使学生思想感情逐步深化。

如, 我在教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 就确定思想教育目标, 学习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为学习德文为题材, 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境, 刻画了学生小弗郎士和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 反映了法国人民浓厚的爱国情感。通过教学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语文课利用爱国主义内容和教材展开思想教育, 不仅学生容易接受, 而且有利于把政治教育深入下去, 继续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激发学生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材中入选的课文, 大都是名家“文质兼美”的文章, 都是作者用笔蘸着欢乐或心酸的泪水写成的, 蕴涵其中爱与恨, 褒与贬, 拥护与反对, 赞扬与批评, 单靠介绍作者生平和课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学生思想起不到震撼作用。如果我们把课文中那些血肉丰满, 掷地有声的东西, 以饱满的激情, 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 势必要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教学中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本来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的场面, 而学生却窃窃发笑, 那就是没有调动好学生的激情。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有传情的艺术。教师要有可传之情, 除了具有进步的思想, 热爱事业, 责任感等政治业务素质之外, 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自觉进入角色, 努力使自己爱憎与课文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如《背影》中, 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境, 或写我的自咎自嘲, 或写我的动情落泪, 直抒那种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感情, 使得这种传统的孝悌之情跃然纸上。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说孕育的那种为人民幸福、为祖国和平的幸福观、苦乐观, 不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少的吗?我们战士纯洁高尚的品德, 坚韧刚强的意志, 纯朴谦逊的气质, 魅力宽广的胸怀也还是我们学生学习的。这些品德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必然要求教与学达到和谐的统一, 那么传情艺术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以情动人, 从而使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 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在作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是评判和锤炼学生品行的有利阵地。初中学生可塑性较大, 模仿性较强, 作文里暴露出来的思想苗头, 尽在教师的眼光之下。适时引导学生写出健康、积极、格调高尚的文章,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相反, 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反动、颓废、消极、不思进取的思想倾向, 教师有责任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 使学生尽快消除阴影走向阳光地带。批改作文,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批改作文, 除了对篇章布局进行评判之外, 还要对思想内容应加以论述, 这些对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兼顾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虽然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文化知识为主,但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和主体。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德育需要渗透,而且要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德育渗透应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语文课本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表现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的《北京的春节》,有反映西部的昨天和今天的《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课文,它们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文本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们要抓住每篇文章的侧重点,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重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对学生来说,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

写景的作文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增强了环保意识,写最敬佩的人从他让人佩服的事例中感受人物的崇高之处。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作文的命题,要能做到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我被_____触动了心灵,学生可以填充动物、植物、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在他们进行作文构思的同时,也在内心里重新审视了自我,校正了自己的精神航向。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我们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教师要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规定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入进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选读一些他们喜欢的书目,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再向学生进行推介,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他们读好书、好读书的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教师要科学地分阶段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让他们掌握粗读、精读、欣赏等等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去书中汲取更多、更丰富的养料,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良好的语感,创造出他们辉煌的人生。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提到“在学生中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語文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砥砺能力。”在教学之余,要结合学校大型活动及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春天的序曲、城市人居环境调查报告、找错字、限时即兴演讲、朗诵、辩论等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并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益智的作用,而且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在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有的孩子因家长溺爱和娇惯,养成了怕苦,不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不良习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应不失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品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1.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队列队行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阅兵式、军营生活等影片,让学生通过体育课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祖国是一种民族情感,是家国情怀,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内在情感需求和持久发展动力。

2.进行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

体育教学一般是以班级形式组织的集体性活动,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活动。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鲜明的集体性。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竞赛,都意味着为集体争取荣誉的时机和责任担当。

儿童和少年在体育活动中,从实际行为表现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许多思想、态度和情感,因而体育教学比一般教学有更多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实际机会,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穿过隧道”游戏时,我通过让学生观看集体配合好的组与配合不好的组的表现,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集体的力量,从而进行热爱集体的教育,也可以在平时的活动、游戏、语言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发挥较好的教育效果。

3.进行民主法治和组织纪律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安排教材的组织教法时,特别在游戏和体育比赛中,每个人必须遵守比赛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规则都要受到批评教育,这使儿童少年开始接触到的民主和法制的教育。

同时,体育教学中,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各项规则,加强队列队形等教学与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和遵纪守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我时刻要求学生把遵守课堂、游戏等规则作为活动的首要任务,并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提醒他们,让体育教学更具实效。

4.进行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多,家庭生活条件相对较高的现代生活中,体育课是最能锻炼学生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的品质的好场所。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400米跑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家比较娇惯,年龄小耐力不足,他们一听400米跑都很发愁,更何况再去跑,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些肚子痛之类的借口不想跑,此时我给他们讲“马拉松”的由来、讲解放军的战斗故事、讲世界冠军刻苦训练的故事等,鼓励他们自信起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此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和掌握教材的特点,发掘其思想教育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体育知识,宣传我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颂扬我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通过武术、气功等民族体育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等教育。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是德育教育的有利因素。因运动项目的不同,其教育的效果也不同。

如:田径项目中的女子800米和男子1000米是小学体育的长跑项目,在教学中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点、对运动系统及身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中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均需在同伴配合下方能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2.结合师德素养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是学生身边的第一榜样,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作小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既要有一般教师的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有健康而有朝气的体魄。

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和增强学生对仪表美的正确认识。教师上课的用语力求文明、简练、且有较强的逻辑性,来培养儿童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例如,对待那些能力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讽刺的语言来刺激他们,更不能以任何理由侮辱漫骂他们,同时还得教育其他学生要关心帮助他们。对待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袒护他们的缺点。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来培养学生对为人处世的正确观念。

3.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接力跑的过程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等,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4.结合榜样的力量激发德育情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一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感人的体育先进事例,利用“讲、问、说、仿”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行有目标,为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利用讲、问来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的优秀体育名人。例如:篮球明星姚明;跨栏王子刘翔等人。再就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爱的体育名人。

然后就是让他们模仿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名人的动作;让他们了解女排姑娘的奋斗精神,这样一来,既增长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小学生年龄小,单纯活泼,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王建强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小学数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呢?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结合起来,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数学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数学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挖掘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圆的周长”一节,讲圆周率时,就应当介绍祖冲之及其伟大贡献,讲他发现的圆周率(355/133=3.1415926)比欧洲人安托尼兹要早一千多年,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比”时,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进行审美教育。

(2)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寄寓思想教育因素。如:在教学“数”的认识及统计图表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建国以来各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整数加、减法”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运动员在每届亚运会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而获得的金、银、铜牌数,让学生算出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讲授整、小、分、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数据计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启发教育。如:国家采购的一千克大米,成本为1.92元,卖给居民为一千克0.35元,其余部分由国家补贴。试问你家一年仅大米一项享受了国家多少补贴?全国以2亿城镇居民计算,一年国家共要补贴多少元?通过计算,学生自会通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时,或以通过学生计算其父母现在工资与10年前的工资之比,家中有彩电、冰箱数与全班总人数之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3)通过数学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变化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等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发展变化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乘法与除法,加法与减法则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

(4)通过数学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如数学概念、判断之准确,推理之严谨,数学知识联系之紧密与精妙,数学思路之丰富与简洁,数学语言之精当与凝炼及数学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结构性等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科学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为什么不能将“围成”改为“组成”?“平行线”概念为什么不能将“在同一平面”五字去掉?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我所任教的科目是语文,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科目。它注重“文以载道”,所以,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就可以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一片,只要缺损一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确实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达到学知识与学做人的统一,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那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语文教师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让学生写周记,并及时批改周记。在周记中学生会倾诉自己较多的心理话,或高兴、或悲伤、或郁闷、或彷徨,老师在批语中可以与学生很好的交流、沟通,当他们对你足够信任的时候,他们的周记也会写上足够真实的事件,或打架、或逃课、或早恋、或父母离异等,他们平时不敢表达的想法,都会在周记中较真切的表达出来。周记成为我与学生沟通的一个平台。

前不久,我所执教的高一(2)班从“行知”转来了一个学生,我刚去上第一节课他就趴在桌上睡觉。课后教育他,他却只低头不说话。后来他在周记中写道,自己是从“行知”来的,处处受排挤,班干也总盯着他,说不准他这样,也不准他那样,好像他们“行知”从来的注定就是无可救药的坏学生,我在批语中写道,我并不觉得你差呀,起码你的周记语句通顺,层次清晰,情感真挚,从这点来看你就不差!在第二次周中他又写道,自己参加了学校的迎新怀篮球赛,他也想为班级出力。我在批语中表扬他是个很棒的有责任心、荣誉感的男子汉。渐渐的我发现他上课不睡觉了,甚至开始跟着记些笔记。这次半期考试他拿了83分,在全班来说成绩并不差,这让我很高兴,在随后的周记中这个学生这样写道:老师,您没有看不起我,您尊重我,我也敬重您!我向您保证,以后上您的课绝不讲话、睡觉。从这件事中我反思到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首先就应该还他们以“尊重”,要知道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也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

二、异中求同,让学生产生共鸣

“文以载道,道中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理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

这段时间学校对每位教师进行达标课检测,我选上的课文是《我与地坛》,这是一篇赞美母亲的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放在了感悟母爱上,分析完课文后我进行了情感延伸,我问学生你们爱自己的母亲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爱”,我又问:“那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全班寂然,“那有没有能准确说出自己父母生日是哪天的同学呢?”全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当时我沉默了。我们的学生究竟该铭记些什么?他们又记得了些什么?他们可以把“周杰伦”的歌词记得滚瓜烂熟,可他们却记不住一首简短的唐诗;他们可以把“李宇春”的生日熟记于心,可他们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沉默后我说:“其实中学时期是行孝最好的时期,因为当我们功成名就,再想行孝的时候,往往来不及了,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课后请同学们用‘心’去完成两道作业,一个是仔细观察自己的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再作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对比,然后写出你的感想;第二题是走读生主动的给母亲擦一次皮鞋,记录下自己擦鞋时的心理活动。”

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有个叫“罗煜”的学生在对母亲两次肖像描写过后写道:“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多了,我纳闷,我们为什么总会对别人给予的点滴恩惠‘感激不尽’,却对父母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这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们的学生的确太缺乏去感知身边的爱了。在这次作业中还有个女学生说父母离异后,爸爸又娶了一个“坏女人”,并且还生个了“狗崽子”弟弟,她恨那个抢走妈妈的丈夫、害妈妈远走他乡的“坏女人”,也恨透了那个抢走了自己父爱的“狗崽子”。她与后妈的关系一直很僵,这次她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拿“坏女人”的鞋在擦时,刚好被“坏女人”撞见,“坏女人”竟然愣在那看了半天,然后微笑着走开了,吃饭时,“坏女人”第一次像给“狗崽子”弟弟碗里夹菜一样往她碗里夹菜,她很激动,她说这是她多年来从未感受到的爱,当时父亲也特别高兴,竟偷偷的转过一边擦眼泪,她突然感觉连她一直很讨厌的那个“狗崽子”弟弟也一下子变得可爱了,这一切改变仅仅因为自己那为了完成作业的一次擦鞋行动。

其实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母亲所受的苦难见得较多,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很容易就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三、古今对比,以事明理

课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篇目,这些篇目塑造了许多“真善美”的典型,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那天,一个学生在周记中记叙了自己所谓的爱情故事。他说自己与班上一名女同学恋爱了,他俩很快成为全班同学羡慕的对象,他觉得自己很幸福,也觉得跟那女同学在一起很快乐,可又怕父母和老班知道后被痛打或痛骂,日子就在这“痛并快乐”中流逝,自己也很矛盾、茫然。我给他写了段批语:“早恋虽美,但该是秋天成熟的果子,就绝不能在夏天的枝头高高挂起”。那两天我刚好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分析邹忌这个人物形象时,我刻意花费了较多的时间。通过分析讲解及收集的一些历史文献的故事进行佐证,最后学生终于得出妻子说邹忌比徐公美,是因为在妻子眼里这个才华横溢的丈夫,早已是无人能比的“美男子”了。然后我再找准切入点进行点拨,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也必须先有学识,才能有爱情。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很多时候都得先舍去一些东西,才能有所得到,现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诱惑,它可能是一场球赛,一本小说、一个网吧、或者“一段来得太早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懂得放弃、甚至割舍,“割”肯定会痛苦,但眼前割舍的痛苦,将会为我们的人生换来更多得到的幸福!

课后,这个学生给我写了张纸条,他说:老师,我知道你上课说的那番话是在对我说的,谢谢你,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四、辩中求知,突出德育

现在的学生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心理较敏感,承受力不强,常常会因为学业的压力、成绩的不佳、恋受的失败等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想法或行为,如何引导他们豁达的看待这个社会,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追究的目标。

上个月民中有个高二的学生跳楼自杀,在县里传得沸沸扬扬。我那段时间刚好在给学生上“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鉴赏完诗歌后,我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同时,反思民中那个高二学生跳楼自杀这一事件。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作者“海子”,15岁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又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是在他25岁那年由于自己的敏感、偏执、自闭而选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上课时,我对学生说,“海子”虽然是个有名的诗人,但我更愿意把他看成是个卑微的懦夫,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天底下谁没有坎坷?谁没有烦恼?就算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也要为自己公司的诉讼而烦恼。生命是宝贵的,连死都不怕的人,为何还要怕继续活下去?高二这个学生的自杀行为,也是懦弱的一种表现,谁没有学业的压力?谁没遭受过父母的打骂?谁没有经历过朋友的矛盾纠纷?有勇气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不能拿这种勇气去面对困难呢?自杀虽然是他个人的行为,可也是不道德的,对自己的亲人和爱自己的朋友,这种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上帝给你关上了一道门,一定还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的!没有爬不了的山,没有渡不了的河。我们大家都要珍爱生命,好好的活着,健康的活着!

上课时我花了较多的时间结合诗文作者,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树立达观的勇气,增加生活的信心,提高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態度去面对困难,我认为这些时间花得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一、语文与德育的关系

我们常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在这几点中“德”是首位的。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和社会的责任, 更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青少年阶段是德育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学校在这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不是喊空口号, 上几节政治课就能达到的, 它是无形的, 贯穿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纵观中学阶段各科教材, 德育元素最多的莫过于语文。语文是知识面最广、认知层最深的一门学科, 它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名家著作, 而精挑细选的这些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道德素养, 积淀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的情感。因此, 对老师而言, 语文教学担当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任务;对学生而言,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学知识, 也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唇齿相依。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尤其突出,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做到教书育人, 培养、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1. 在课堂上借助优秀的教学内容为德育切入点。

中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是最好的德育, 美育教材。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当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 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的心灵里播下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种子。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等就包含着许多爱国思乡之情, 充分利用好这些爱国主义元素, 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此, 我通过艾青《我爱这土地》,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等课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如何在课堂上借助优秀的教学内容为德育切入点。在上《我爱这土地》这课时, 我先让学生将诗歌的题目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提出问题:这土地, 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深爱这土地?这片土地上有什么?你爱这片土地吗?带着这些问题, 我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接下来我开始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并提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土地上都干了些什么?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 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 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一只小鸟是多么地脆弱, 但在这国家兴亡的时刻, 它也要奋力抗争, 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嘶哑的喉咙”, 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磨难的鸟, 它已经唱不出优美动听的歌了, 但它仍然歌唱, 这是它用整个生命发出的声音, 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 大大地加深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讲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两个大国包围, 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授命, 不避艰险, 只身说服秦君, 解除国难, 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壮士不遇、英雄末路是中国士人对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哀愁和感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他在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 他也曾怨恨过, 发发牢骚, 诉诉委屈。但在国难当头时, 烛之武不顾个人得失, 以国家为重, 毅然去见秦伯。从中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呢?让学生明确, 在祖国的利益面前, 任何个人恩怨都不值得一提, 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才是为人之本。又如在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 廉颇和蔺相如对待对方的态度是不同的, 一个是百般刁难, 一个是一再忍让。当廉颇知道蔺相如的用意时, 感到惭愧, 负荆请罪。引导学生应以宽大为怀, 知错改错。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应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现代社会中的竞争与精诚合作, 自信与见贤思齐, 进取与功利, 团结和真诚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 不断完善自己。又如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邹忌能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想到国家, 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 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我把邹忌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当今一些领导做对比。他们只听得进奉承, 听不了逆耳之词, 被表面现象迷惑, 偏听偏信, 以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让学生明确任何人都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 看问题不能只看现象, 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才能不断进步。

2. 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最能起到德育教育作用的便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了。还是以《我爱这土地》为例, 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许多疑问,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但是并不是匆匆结课, 而是在课程的最后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日本人发动的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 使我们国土饱受欺凌, 人民惨遭屠杀,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而今天, 我们远离战争和屠杀, 国家繁荣昌盛, 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 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那么这美好的生活是谁给予的?我们的土地变成了什么样的土地呢?我们爱不爱今天的土地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写一写新时代的《我爱这土地》呢?因为我们也深爱着这片土地!启发学生以《我爱这土地》为题, 通过各种文体抒发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渗透了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家乡的变化之大, 祖国的繁荣富强, 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进步, 一个民族的强大。然而引领这一切的不正是中国共产党吗?正因为有了党。我们的生活才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又有了更多更好的惠民政策, 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会拥有一个充满希望、安宁、幸福的美好明天!爱国, 当然就要急祖国之急, 想祖国之想, 随时准备报效祖国。而作为21世纪的学生,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学习, 奋发向上, 努力学好本领, 提高文化素质, 将来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其次, 平时讲文明, 对人有礼貌,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我想这些小事也都是爱国的表现。

3. 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除了通过教材渗透德育, 通过阅读写作渗透德育,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也是不容忽视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点一滴都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有效资源。因此,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 而且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如:贺卡制作活动中, 让学生制作《感恩卡》,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尽量使用废旧纸张制作卡片,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等等。随着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大, 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的几节课是不能提高的, 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红楼梦》等课文时, 我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 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所处环境, 组织学生谈感受, 激发学习热情。此外我还通过活动, 既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又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活动,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猎取了更多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陶冶了美的情操。

上一篇:《基本几何元素的投影》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个人外汇业务检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