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流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物流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1

2.物流的价值: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加工附加价值

3.现代物流的构成要素 :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信息等六要素

4.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5.现代物流的作用

(1).物流保障再生产过程。

物流是生产过程的基本保证。

物流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

(2).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给顾客以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

准确地按期将商品送交顾客,满足市场需求,及时产生价值。

尽可能减少商品供应的断档,保持生产经营中资金流的连续性。

适当安排物流结点,提高配送效率,保持合理库存水平以实现动态平衡。

使生产、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不同过程一体化、系统化,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从接受订货到发货和配送,信息通畅,使物流成本最小。

(3).提高效益,增加销售和盈利。

运营过程的集约化。

获得外部关系的最佳化。

(4).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通过物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通过物流增强企业竞争力。

6.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7.我国物流技术高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

8.供应链是: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对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有关中间商等各方链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

9.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

10.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 物流和物流业大大扩展

 信息量大大增加,透明度提高

 物流网络规划能力增强,物流作业精细化

 物流过程的高度协调性

11.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2)总结、分析企业现状

(3)根据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提出供应链设计的目标

主要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库存投资、低单位成本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4)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供应链组成的基本框架

供应链中的成员组成分析主要包括制造工厂、设备和工艺、供应商、分销商、零售 1

商及用户的选择及定位

(5)分析和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

(6)解决供应链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供应链成员的选择与定位、计划与控制方法。

·原材料的来源问题,包括供应商、流量、价格、运输等问题。

·生产方式设计,如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供应给哪些分销中心、价格、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和跟踪控制、库存管理等问题。

·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如产品服务于哪些市场、运输、价格等问题。

·相关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

(7)检验供应链

12.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是指物流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

13.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ECR)是在分销系统中,以满足顾客要求和降低与消除分销商与供应商体系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为原则,能及时作出准确反应,使提供的物品供应或服务流程最佳化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

14.有效客户反应的构成(1)有效新产品导入(Efficient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2)有效促销(Efficient Promotions)商与供应商的贸易关系,使贸易和促销的整个系统效率最高。(3)有效商店空间管理(Efficient Store Assortment)(4)有效补货(Efficient Replenishment)15.电子订货系统(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EOS)是指将批发、零售商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刻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

16.EOS系统给零售业带来的好处

① 压低库存量

② 减少交货失误

③ 改善订货业务

④ 建立商店综合管理系统

17.EOS系统给批发业带来的好处

① 提高服务质量

② 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

③ 提高工作效率

④ 销售管理系统化

18.物流规划是通过提高流程价值和顾客服务而实现竞争优势的统一、综合和集成的计划过程,通过对物流服务的未来需求进行预测和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管理,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19.物流规划的约束因素

(1)需求

(2)客户服务

(3)产品特征

(4)物流成本

(5)定价策略

20.物流系统运行结构选择

①多阶段结构

②直送结构

③混合结构

21.企业运作系统的模式有:供给推动模式和需求拉动模式

22.区域物流系统的目标

① 服务② 快速、及时③ 节约④ 规模优化⑤ 库存调节23.作为一个系统的关键要素是: ①系统所具有的目的; ②系统有多种要素组成; ③这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24.按照物流功能的不同,物流系统可以分为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

25.物流结点的功能

(1)连通功能

(2)收集、处理、传输信息的功能

(3)管理功能

26.物流线路

(1)公路

(2)铁路

(3)水路

(4)航线

(5)管道

27.物流中心专指产业或企业为有效地开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而建立的物流综合管理、控制、调配的机构。

28.物流中心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划分为:储存中心、流通加工中心、流转中心、配送中心

29.物流中心的运营目标:服务、成本

30.物流信息的特征

(1)传递信息量大(2)更新速度快(3)渠道多样化31.配送是按用户订货的要求,以合理的送货形式,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据点进行货物配备,以合理的方式送交用户,实现物品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32.按配送据点的不同分类(1)配送中心配送(2)仓库配送(3)商店配送

33.配送的基本环节:备货、理货、送货、流通加工

34.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是指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

35.按配送中心的服务范围分类

(1)城市配送中心

(2)区域配送中心

36第三方物流: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37.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

(1)相互依赖,强调合作

(2)核心能力专业化

(3)资源整合优势明显

38.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简称IL)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隔离和时间距离,对物资(商品)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商品贸易或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过程

39.物流成本是指产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地说,它是产品在实物劳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

40.按物流的功能划分计算物流费用

(1)物品流通费(2)信息流通费(3)物流管理费41.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创新(1)以过程为导向的组织管理创新(2)以战略为导向的组织管理创新

(3)以虚拟为导向的组织管理创新

42.物流系统建模基本方法

(1)直接分析法

(2)数据分析法

(3)主观想像法

物流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篇2

目前, 国内学者对物流企业实行知识管理已有所论述, 但成果并不是很多。亚太博宇 (2004) 从物流企业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物流知识管理相对于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夏训嘉 (2008) 基于知识编码、信息化建设、员工激励、业务流程重组及组织结构调整以及企业知识网络等方面探讨了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注重于知识库的建立及管理, 也就是知识的创造与采集过程。显然, 这样的研究是不全面的。真正实施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 并使之顺利有效运行, 知识管理的实施氛围、组织架构、员工和高层领导者的素质与意识以及组织的共同愿景等这些因素也是不容忽略的, 它们是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本文从实施氛围、组织架构、员工和高层领导者的素质与意识以及组织的共同愿景等多个维度出发, 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以期能对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知识管理模式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1、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对组织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管理, 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则是以知识及其管理为内容和衔接手段, 使物流系统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并得以高效协调运行的管理运作过程。

2、知识管理模式对物流企业的意义分析

高效完善的知识管理模式对物流企业运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增强物流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施高效知识管理的物流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与其市场环境相交互的动态系统, 能够不断地从外界汲取新的知识, 并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同时在企业共同愿景所产生的创造性张力的推动下, 企业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 并激发自己学习以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进一步地, 这也就在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信任与合作的组织氛围。从而可以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 进而相应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 整合信息, 实时反应。物流知识管理模式基于高度信息化的平台, 实现物流各作业环节知识的整合及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3) 提供更优化、全面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的各物流作业环节都会通过知识管理平台选择最优方案, 或从知识库中找到最佳实践经验方案。

(4) 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知识管理平台, 物流企业可以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于不同系统的物流设施资源连接起来进行系统调配, 从而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以降低运营成本, 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5) 促进物流企业与客户间的知识交互。物流知识管理在高度信息化基础上, 通过知识网络交互平台实现物流功能的整合及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知识交互系统建立后, 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双向沟通, 通过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 这些知识在物流链中流动并不断得到运用、整合、升华, 最终转化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解决方案, 大大提高物流效益。

三、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架及分析

1、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架

企业高层领导者的素质与意识将直接影响知识管理有效实施所需要的高效组织结构和共同愿景在组织中的实现;在企业共同愿景所产生的创造性张力推动下, 企业各成员激发自己学习以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在信任与合作的组织氛围中, 组织成员利用并与其他成员共享自己的知识;而知识库的建立居于核心地位, 在扁平化高效组织中, 企业各成员通过学习、创新并共享知识来完善企业自身的知识库, 最终实现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效运转。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架如下图 (图1) 所示。

2、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分析

(1) 高层领导的素质和意识

组织中的巨大变革往往始于组织的高层领导者, 其素质与意识将直接影响知识管理有效实施所需要的高效组织结构和共同愿景在组织中的实现。首先, 高层领导者应该具有远见的目光。他们应该看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创新及应用对其组织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其次, 高层领导者应具备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要在企业中实施真正有效的知识管理, 而不仅是流于表面形式, 必然要求他们对知识管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洞察力。

(2) 构建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实施知识管理必然要求物流企业能够在一个动态的作业过程中利用、积累、分享组织知识并注重创造新的知识, 这就对组织结构的设计与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以提高企业的知识传递速度与共享效率, 实现物流企业各业务环节的高效运作, 从而有利于物流企业对客户多样化物流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3) 塑造组织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指组织中所有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价值观与使命, 他们拥有衷心渴望实现该目标的内在动力, 并将自己与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 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愿景与现况的差距将组织及其成员朝向愿景推动, 由此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性张力”。在创造性张力推动下, 组织中成员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 并激发自己学习以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进一步地, 这也就在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信任与合作的组织氛围。

(4) 营造信任与合作的组织氛围

物流企业中知识的传递与共享总是发生在一定组织氛围之中的, 而物流各作业环节知识的有效共享需要在信任与合作的组织氛围中实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员工拥有的知识就是其价值的体现。如果企业内员工之间竞争氛围过于强烈, 人人都对自己的知识严加保护, 唯恐失去自己的优势, 这势必阻碍企业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更不能促进知识的创新。由此, 企业必须建立一种信任与合作的组织氛围, 以鼓励员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5) 重视学习型员工, 健全员工激励机制

员工是知识传递的主体。由于知识与人的依存关系, 对知识的管理首先要对掌握知识的人实施管理。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应该贯穿于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因此, 物流企业在知识管理中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建立多种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学习与创造知识的潜能和利用与共享知识的意愿。

(6) 建立知识库, 促进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共享

知识传递与共享是整个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中心。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建立知识库。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让最需要的人获得最需要的知识, 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目前已有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自己的电子图书馆等, 这就是企业的知识库, 或者称之为知识平台。拥有一个齐全且查询方便的知识库, 无疑是对企业内知识传递与共享活动最好的支撑。

四、结语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 客户服务需求越来越苛刻多变, 物流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知识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人才资源的集体智慧, 并形成知识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露, 黄世祥.论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J].技术经济, 2007, (01) :73-75.

[2]亚太博宇.知识化管理——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10) :56-57.

[3]杨斌, 胡家兴, 王利凯.知识经济背景下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Z].中国商贸, 2009, (19) :124-125.

[4]张颖, 郝静.现代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之路[Z].商场现代化, 2008, (10) 79-80.

[5]郭洁.现代物流中的知识管理[J].交通世界, 2005, (06) :54-58.

物流运输基础知识目标教学法初探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物流运输基础知识 目标教学法

一、物流运输基础知识目标教学法实施的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

课前1至2天布置学生预习教材《物流基础与实务》的第一章运输基础知识的前两个小节。

2.掌握教学目标

(1)掌握运输的基本概念与职能。

(2)知道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

3.学生回答问题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简要介绍运输的两种职能。

(2)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法

1.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疑问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探索,主动回答问题。

2.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运用目标教学法的具体教学过程

1.教师设置情景,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各地购买需要的物品,这些物品是怎样尽快送递到我们的所在地的呢?学生随即踊跃举手发言。教师拟定请先举手的学生回答:“是物主使用运输工具把物品运送到指定地点的。”随后,教师请学生归纳出“运输”的概念。学生回答:“运输是指借助于运力在空间上所发生的位置移动。具体地讲,运输是使用运输工具对物品进行运送的活动。”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都掌握了运输的基本概念。下面请学生快速、认真地阅读教材中“运输的职能”及“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的相关内容,并思考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简要介绍运输的两种职能;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

2.教学进程

经过五分钟的阅读思考后进入教学。教师提问:运输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项功能,包括哪两个领域运输?“包括生产领域的运输和流通领域的运输。”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接着问:这两个领域的运输有哪些区别?学生回答:生产领域的运输活动一般是在生产企业内部进行的,因此称为厂内运输,也称物料搬运,因为其运输内容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流通领域的运输活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它既包括物品从生产所在地直接向消费所在地的移动,也包括物品从生产所在地向物流网点、从物流网点向消费所在地的移动。

为了区别长途运输,往往将这种流通领域的运输称为“发送”或“配送”。教师引导:通过前面学习,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运输是社会系统的一项功能,包括两个领域的运输,也清楚了各领域运输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及其名称。接下来学生共同讨论、思考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简要介绍运输的两种职能。三分钟后,学生代表举手发言:运输的两种职能。

一是提供了产品转移的职能。例如,海南的芒果从产地南田农场用汽车运送到深圳市指定地点,运输过程中会产生汽车驾驶员劳务费,汽车的运行费用,一般杂费和行政管理费用,芒果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霉烂等合理损耗。运输途中的拥挤、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是运输中间接的对环境影响。总之,运输提供的转移其主要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费用和环境资源成本,将产品从原产地转移到指定地点。

二是对产品进行临时储存。如上所述,芒果用汽车装运,从生产地海南省三亚市南田农场配送到深圳,运输的车辆可以临时作为储存设施,这样既节约了转移、储存的时间,也节约了重新转移、储存的装卸成本,从总成本和完成任务的角度来看往往是正确的。

教师评判:“刚才同学们分析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共同阅读思考,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谁准备好了谁先举手发言。”一学生举手后站起来说:“运输在物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一,运输是物流网络的构成基础。第二,运输是物流系统功能的核心。物流系统具有创造物品的时间效用、形质效用、空间效用三大效用(或三大功能)。第三,运输合理化是物流合理化的关键。只有运输合理化才能使物流结构更加合理,总体职能更加优化。物流系统合理化,要求系统以最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物流服务。”

四、物流运输基础知识目标教学法学习评价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积极主动阅读,思考、回答问题。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助理物流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4

1.专业知识复习重点

(1)配送作业流程分析,将配送中心的作业活动加以分类,并整理出现有的作业流程,再建立改进的作业流程规划。可利用作业流程分析图对操作、搬运、检验、存储保管等不同性质的作业加以分类,并整理统计各作业阶段的储运单位及作业量,标示该作业所在区域,然后计算物流量的大小和分布。

(2)组织配送作业合理化。组织合理化作业(包括:订货、发货作业合理化;商品检验合理化;保管、装卸作业合理化;备货作业合理化;分拣作业合理化)、改进配送中心作业、实施及时化作业(包括:生产供应及时化、传递信息及时化、送达及时化、库存管理及时化)。

(3)推行共同配送。熟悉共同配送的两种类型:货主主体型(发货货主主体型和收货货主主体型)和物流专业者主体型(公司主体型和合作型),了解共同配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操作技能复习重点

(1)配送业务流程。配送业务的组织一般按照功能要素展开,即进货→储存→拣选→配送加工→配货→配装→送货运输→送达服务,

备考资料

掌握鱼肉制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不同商品的配货流程。

(2)配送中心模式。配送中心因其各自的服务对象不同,其组织形式和服务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运营模式和经济功能的配送中心:1)按经济功能分有供应型配送中心、销售型配送中心、储存型配送中心;2)按物流设施归属分有自有型、公共型、合作型配送中心;3)按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分有城市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熟悉各类配送中心的特点。

(3)拣货分区作业。掌握按拣货单位分区、按拣货方式分区和按工作分区等按区域划分拣货作业场地的方法。

(4)订单分批作业。掌握总合计量分批、定时分批、固定订单量分批和智慧型分批等按订单集合开展拣货作业的方法。

(5)VSP网络图方法。也称节约里程法,掌握其基本设定和运作方法。

(6)配送中心库存合理化指标包括:掌握设施空间利用率、库存周转率、存货管理费率、呆废货品率等考核方法和改善措施。

现代物流从信息化走向知识管理 篇5

1 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1.1 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2 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1.3 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 Just In 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 Just In 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1.4 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2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物流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即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只能“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因此,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见、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业务信息)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自身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 2.1 知识管理的概念

关于知识的定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ker)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单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另一位学者车驰曼(Churchman)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1】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归纳出,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必须结合人的自身知识及实际行为作用,才具备延伸为知识的基础。以信息表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等。同时,知识还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形式,这与下文提到的知识管理的交互性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是:“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 欧勒锐(Daniel E.O’Leary)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发掘、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1】更明确的说,知识管理是把信息、人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2.2 知识管理的物流系统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知识管理中,人力要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描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要素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知识管理的动力,因此,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它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3 物流知识管理的功能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物流知识管理相对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5】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送路线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第二,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 “实时FAQ”(Real Tim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第三,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此外,物流知识管理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表现在: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代理、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4】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检测出微弱的信号,并根据需要调动人力和信息

资源对不测事件做出有效反应,获得最大效益。

2.4 与客户知识交互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也就是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

以订单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保持订单流的畅通无阻和实时更新。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软件,企业能够与其顾客分享业务信息,供应链系统中的零售商、分销商可以登录基于Internet的知识库,发现他们所需的订单信息,同时,制造商对与分销商达成的.折扣协议执行情况也了如指掌,如果这些交易的订单处理业务能合理的在供应链物流系统里流动,则能给制造商带来好几万美元的成本节约效益。【13】订单跟踪系统就是以订单流为核心,加强供应链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实例。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

在物流行业中,联邦快递已经实现了订单跟踪业务,这更加说明知识管理的知识交互功能在物流实践方面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订单管理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订单流与客户的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正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其核心思想优化企业物流。

3 第四方物流--物流知识管理的实践

物流管理实习总结 篇6

实习时间:2014年7月10号---至2014年8月20号 还有大半个学期就要告别大学生活了,即将踏入社会,我们不再是温室的花朵,必然要参与到大自然的竞争中去,优胜劣汰十大自然的法则,不是大自然太残酷,也不是社会太无情,没有人会同情你,只有用自己的奋斗来向世人表明你也是会成功的。

由学生一下变成公司职员,这个角色的转变不只有180度那么简单。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适应的,因此实习则成了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之所以重视学生的实习情况,是因为花朵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开的更灿烂,应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

暴风雨总是会来的,我们不应该甘心把头埋在父母的羽翼下,我们应该展翅高飞,用我们的努力搏击天空。我这个人不是很会驾驭文字,只会用普普通通的话来展露我的心情,和大家分享。

为了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在大三的这个暑假,我们自己自主找单位实习,要我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实习目的

结合大学几年系统的物流理论的学习,我对物流的定义、基本功能、各个作业流程都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进一步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主要设施设备和作业流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意的能力,为了自己能顺利与社会接轨,我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有幸在无锡南长区垦荒人食品经营部物流部门实习。在公司实习的过程中,我能初步认识社会、接触社会,进一步了物流专员的职责,以及相关的物流管理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中贯穿起来,从实习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完全融入到现实社会当中,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大学毕业生。

二、实习内容

2014年7月10号,我进入了实习生活中,实习过程中,我从初步了解公司的基本业务,到熟练掌握物流的操作流程,一方面,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拓展到实习工作当中,而后学到了更多物流专业知识,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学会了如何有效良好的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实习中深刻认识到一个工作人员所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情操在工作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性。我实习工作的部门属于公司的物流部,主要职责是收发货、登记、统计。工作内容有:

1.每天协同主任和组员去各个办事处取货、送货,2.根据客户单据要求配送货物,并协助组长与客户办理货物交接手续。

3辅助搬运工装货卸货,并根据货物的特点和要求对进货分类 4.审核单据,审核的主要内容有:货物的品名、型号、编号、件数、价格、包装、金额、收货人与发货人等。

三、实习感想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日益活跃,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虽然这次实习时间很短,却给我上了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对于物流,我只是知道它是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但没有想到它的实际操作却没有这么的简单。

实践中我发现自身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工作上仍需专业知识的补充和用时间累积的经验,人际关系上更需要历练,如何把握这个度很重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工作上缺乏经验。很多问题由于经验不足而不能分清主次,工作接踵而至时不能迅速做出决定,不能找到重点,但是相信随着工作的进行,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第二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耐心,细心,上心——应该牢记心中!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我,缺少的正是这种对待事情耐心和执着态度,通过这些,了解了对于工作,自己不仅需要一份细心,一份坚持,更需要一份会学习的态度。

第三欠缺团队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四学术上不够钻研。由于工作性质,充裕的专业知识会给工作带来许多便利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必须多丰富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同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找出自身的不足,再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

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懂得向他人学习,前辈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用眼睛认真看,用耳朵耐心听,用心仔细体会。四:实习总结

隐性知识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隐性知识,物流管理教学,应用方法

一、引言

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高校成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 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就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和相关的物流理论和技术。

然而,就中国当前物流实践而言,目前中国物流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数据表明,自2005年以来,中国物流总成本占当年GDP比重一直为18%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同类指标为8%—10%。据北京市物流协会的调查,诸如蔬菜等日常必需品,其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可见,从一级批发商到二级、三级批发商层层剥皮,并优化物流基本功能的各个环节,减少其不需要的中间环节,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要确保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则是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物流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如何完善物流学科教学体系,并以新的理念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在隐性知识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重点就物流管理教学中隐性知识来源、物流管理教学中有关物流管理隐性知识的应用展开系列研究,以期为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改进及物流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二、物流管理教学中隐性知识来源分析

从隐性知识的内涵来看,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它难以捉摸,不易识别,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描述,不易模仿和复制,隐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些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主要深植于人们的行为与经验中,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因此,众多学者对隐性知识的内涵做了系列研究,如:波兰尼、野中几次郎(Ikujiro Nonaka)、德鲁克(P.F.Durcker)、王德禄等。

具体而言,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隐性知识具有个体零散性特征。隐性知识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个人的性格、经历所处的环境均对隐性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隐性知识隐藏于人的大脑,体现于人的行为,不便于共享更不能传递、且具有长期积累性,零散性较强。(2)隐性知识具有自动创新性。隐性知识通常以直觉、灵感、诀窍、习惯等方式体现出来,其形成过程和运用均不受个体主观意志的控制,难以在准确的时间地点确定有效的方式来加以应用,但如果一旦这些知识被激发,并通过某种机制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和传递、交流和共享,就会更加明晰,更加丰富起来,并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新的知识点。(3)隐性知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于主体已形成的某个领域隐性知识是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的,一般一旦掌握就不容易遗忘的。(4)隐性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性,难以用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主体所具有的隐性知识一般是“前语言知识”,可以运用隐性知识去解释、探究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决策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类知识却难以进行逻辑说明,难以用完整语言来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相应的逻辑结构。(5)隐性知识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征。隐性知识传承于人们所共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及文化传统,是植根于社会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形态,只有生活于这种生活中的人们才能熟练掌握这种隐性的知识体系及规则。

考虑到物流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强的一门学科,鉴于上述隐性知识的特征,从其教学手段来看,要有效获取有关物流管理方面的隐性知识,其渠道主要有以两个:一是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教师隐性知识的获取,另一个是物流管理相关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就专业教师而,其隐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师多年来从事物流教学与科研的经验所得。这是教师相关物流管理方向隐性知识组成的主体。一般而言,物流专业的教师在正式从事物流相关专业课教授之前都有多年的物流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的沉淀,伴随着相关教学课程的展开,由这些经验所形成的相关隐性知识也会越积越深,这将不但有助于相关教师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工作的展开,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从事相关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所获取的相关物流管理的隐性知识。由这些项目所积累的隐性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如:教师所从事的物流管理方向相关的纵向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具有前沿性、高端性和深入性,这对于教师把握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所从事的企业横向项目则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能把握当前企业对于物流管理的需求动态,这对于教师修正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有着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三是教师参与和物流相关的教学研讨会所累积的隐性知识。通常国内外均有与物流教学相关的教学研讨会,如华东地区工业工程教学研讨会等。这些有针对性的研讨会的目的在于集中国内外各高校与物流教学相关的专业教师,共同探求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交流可以潜在地提高各相关教师教学手段,有助于积极地提高其教学能力。

就学生而言,其所拥有的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隐性知道的来源主要有以两个:一是从课堂和书本上所获取的隐性知识。这类隐性知识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与物流教学的相关教师有关,也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进一步理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点的基础,同时与学生后续的工作和深造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这类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结果,更多的是依靠相关教师的引导。二是学生参与实践环节所获取的隐性知识。实践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物流管理知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深化理解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内外众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改均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如:物流教学工作中的认识实践、生产实践等环节。这些环节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引发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物流管理的各知识,这也是学生积累物流管理隐性知识的重要渠道。可见,要有效积累物流管理的隐性知识,就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及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物流管理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应用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只是一个个人主体的主观概念,很难用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对其显性化,而相关资料也表明,在当前的知识体系中,20%的知识是显性的,80%的知识是隐性的,隐藏在人的头脑中,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运用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对学生和教师的隐性知识进行转化,具体就物流管理教学而言,就是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有关物流管理的隐性知识均尽可能地显性化,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物流管理的具体实践问题。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具体而言,物流管理隐性知识在教学中宜采用以下三种手段来加以应用。一是可视化教学体系的构建。物流管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而教师与学生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糊性、不可言传性。因此,要以有效的形式在课堂上将教师所要传达的知识点与学生自身的认知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需要借助一种途径或手段来加以牵引,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采用可视化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和学的双方在已构建的和物流管理相关的隐性知识构建联系,促使其有效理解共同的知识点。具体来说,这种体系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如:和物流相关的视频体系、图像及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体系等。如笔者讲授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在讲述配送中心作业流程时,通常会采取一个具体的配送中心作业流程视频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过程,并就相关过程结合书本的知识来加以讲解,激发学生以往所接触到的有关配送中心相关的隐性知识体系,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配送中心内部作业体系的各个关键点及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应用这种手段目的就是确保教师和学生的隐性知识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是案例教学方式的全面应用。案例教学是物流管理学科各专业课授课的优选方式之一,其特点是以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情境为基础,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常规逻辑的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像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学双方的互动,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显然这中间也包含了相关物流管理隐性知识的应用,无形中加深了对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学生在捕捉这些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物流管理实践应用能力上的升华。同时学生的答案也会随时由授课教师加以引导,这中间也有相关教师隐性知识的应用,促使教师加深思考,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授物流管理基础专业课程《物流系统论》时,通常以案例开始,在案例中基本讲授章节的知识点及应用情况后,提出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再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加以详解,最后结合教材和案例与学生一起逐一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物流管理相关隐性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对这类案例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非常好,90%以上的学生表示乐意参与由老师主导的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物流管理的相关隐性知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流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是相关知识课后答疑体系的完善。课后答疑体系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后相关要求和学生在自学的过程所出现的疑问,包括学生对相关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及自行实践的学习等。课堂教学及教师主导的实践活动教学只是学生把握和理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点的基础,是学生知识体系中只是占据较少的一部分,大量与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在课后自我学习中完成,而这些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所以在学生消化吸收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地加以引导,这个过程中也势必包含了与物流管理相关的隐性知识的应用。因此,要将课堂外学生所产生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就需要有一定的课后答疑体系作为支撑,并不断地加以完善,积极地引导学生将所具备的物流管理隐性知识在课后加以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并有效地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能力。

四、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流管理是理论和实践应用均较强的一门学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看,其所拥有的与物流管理相关的隐性知识则具有较强的零散性、复杂性和广泛性。因此,增加教师和学生的物流管理隐性知识,合理地将其所具备的隐性知识应用到理论理解及实践应用等各个环节,不但对教师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其教学水平有着较强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理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点、提高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均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但要做好这项工作绝非易事,师生双方均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并积极地对所具备的物流管理相关经验加以提炼,且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不断增加各自物流管理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应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onaka I.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HarvardBusiness Review, 1991, (11-12) :96-104.

[2]石中英.知识转型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22-240.

[3]刘小玲.一种基于人际互动网络的隐性知识管理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10) ;45-48.

[4]齐艳霞, 伊春洁.从“隐性知识论”看牛津大学的导师制[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9) :56-58.

上一篇:错怪好人作文下一篇:和好如初小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