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精选8篇)
[来源][作者][发表时间]2004-12-20
阅读次数:871次
同志们:
今天上午,我们刚刚开完资产评估行业检查工作总结大会,朱部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这次检查及中评协分设以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资产评估行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部领导的讲话对我们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坚决贯彻。今天,我们召开全国秘书长会议,目的是向大家通报中评协分设以来所做的工作,并请大家献计献策,共同研究今后一个时期资产评估行业的工作。下面,我就如何认识当前资产评估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讲几点意见。
一、中评协分设以来工作的简要回顾
今年三月份中评协分设以来,在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部企业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紧紧依靠地方协会和业内同行,开展了一些工作。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我只点点题。
——深入研究分析行业现状,理清了协会工作思路,明确了行业发展目标;
——建立协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创造协会工作的内部环境,使协会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转;
——组织开展资产评估行业大检查,摸清了家底和存在的问题,找准了下一步监管和服务的着力点;
——出台资产评估基本准则,为建立准则体系打下了基础,也为执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创造条件; ——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细化了考试大纲,调整了试题结构,考试内容更加符合行业需要,为行业引入和培养人才做好准备;
——加强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后续培训工作,为执业水平提高奠定基础;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与国外评估行业及国际评估组织的关系,提升资产评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起草《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办法》和《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管理办法》,为下一步规范行业准入打下了基础;
——组织开展《评估行业管理条例》调研,并就《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破产法》等有关资产评估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为改善行业执业环境、确立行业法律地位打好基础;
——与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商务部、中纪委、公安部、林业局、文物局等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维护资产评估行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开拓资产评估市场。
二、当前评估行业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项改革全面展开,资产评估行业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要“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2003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101号文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的意见》,对如何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提出了全面、明确、具体的要求。今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促进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规范发展,提高执业水平。”“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要发挥证券期货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期货协会、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等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的纲领性文件多次提出要促进包括资产评估行业在内的中介行业的发展,国务院专门为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发文,这是极为难得的。它充分表明中央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以及对资产评估等中介行业的重视。
第二,财政部党组及各地财政部门十分关心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去年底,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管理的基本思路,得到国务院的肯定。今年2月16日,财政部正式下文,决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继续单独设立。中评协单独设立后,财政部领导十分关心中评协的工作和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今年四月份,金人庆部长在中评协的工作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很好,再接再厉,要充分发挥好中评协的作用。”朱志刚副部长主管资产评估行业工作后,更是对行业倾注了心血,三月份在全国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工作会议和证券业务资产评估机构检查工作动员上两次亲临大会作重要讲话,在中评协挂牌时又亲临为中评协鼓劲,并多次对中评协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如协会分设之初,朱部长对企业司与协会的分工作出重要批示,对于资产评估立法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最近的一次批示是:“请企业司和中评协把立法当做一件大事,切实抓紧,要明确专人,抓好立法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同各部门的沟通,争取早日完成评估立法工作。”财政部企业司以及贾谌司长对中评协的工作也给予极大支持,帮助中评协解决了不少困难和问题。部条法司、国际司、人事司、机关党委、办公厅等司局也对评协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如协会职能界定、中评协杯书画大赛、国外培训等方面,以及行业检查、立法等许多重大问题协调中给予我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财政部领导和有关司局的关怀和重视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正由于此,我们在分设以来的很短时间里能够完成一系列事关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大事。各地财政部门也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予以重视,一些省的厅、局长来部里和中评协专门谈资产评估发展的事,一些厅、局很快理顺或创新资产评估管理体制,有些厅局专门开会研究资产评估问题。可以说,资产评估行业的每一步发展,协会工作的每一点进步,首先要归功于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地财政厅、局的密切合作,归功于财政部领导及兄弟司局以及各有关部门、地方协会的关怀和支持。这也是今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资产评估行业。中评协分设后,受到了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等资产评估行业传统关联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的鼎力相助,同时,其他部门也很关注资产评估行业,重视发挥资产评估行业的作用。今年,中纪委有两个课题就有关资产评估问题征询中评协的意见;国家林业局、国家文物局分别就有关林业资产评估、文物资产评估问题与中评协联系协调;公安部就司法评估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律责任等问题与中评协进行研究;《公司法》、《合伙法》、《反洗钱法》、《破产法》等法律的起草、修改都就涉及资产评估的内容听取中评协的意见。立法机关在调研、起草、修改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和中评协的沟通协调。《国有资产法》有十一个调研课题,其中《国有资产评估》课题由中评协牵头,这样,行业协会就可以很便捷地反映会员和行业的需求,变被动为主动。越来越多的部门关注资产评估行业,意味着资产评估行业正逐步得到更广泛的重视,表明资产评估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四,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为资产评估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服务平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到二O二O年力争比二OOO年翻两番。这一时期是我国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央提出的宏伟目标,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项改革全面展开: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增值税转型开始试点,财产税开征问题正在研究;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已经建立,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已又开始;国有资产重组、国有产权交易活动更加频繁,监管更加规范;金融企业改革也进入深层次阶段,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已成功上市,人行、建行、交行相继也要上市,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紧锣密鼓;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任务日益增多;证券市场改革渐入佳境;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可望突破1万2千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成为世界接受外来投资最多的国家,企业对外投资额也迅速增长,这些对资产评估提出更高要求。再有,随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市场化程度提高,众多的市场定价都需资产评估服务。所有这些,为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五,资产评估行业自身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市场打下了基础。随着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和壮大,行业管理体制在逐渐理顺;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监管职能日趋清晰,权责日益明确;服务手段更加完备,服务意识增强;执业标准渐成体系,并被资产评估师掌握和实施;外部环境不断改善;资产评估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有注册资产评估师约28000多人,其中执业的注册资产评估师21000多人,共有资产评估机构3303家,这些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经过脱钩改制的洗礼,经过企业资产重组、改制上市以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资产评估的锻炼,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大大提高。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大大增强。执业理念和风险意识加深,资产评估行业的自身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六,国际评估行业发展变化影响和带动我国评估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评估行业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评估行业自身的发展及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都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很多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中国借鉴。最近七八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各国评估行业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评估行业本身及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和实质性应用,使得会计与评估行业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评估行业开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会计要求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多地要求在财务报告中使用公允价值计价。国际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不仅变革了会计计价方式,而且确立了专业评估服务在编制相关财务报告方面的作用,标志着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将成为评估行业新的业务来源。二是安然事件后,强化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在客观上对美国乃至各国评估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为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在《萨班斯法案》中明确规定,禁止审计机构向其审计客户提供资产评估等咨询业务。这一规定意味着美国已认识到独立审计与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客观上为评估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三是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评估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资产安全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更加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目前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联同欧洲评估师联合会努力与欧洲金融监管部门就此领域相关事项进行协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监理署等五大金融监管部门已经联合发布若干文件,就评估人员如何参与金融领域的事务提出明确要求。四是世界各国对企业价值评估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企业价值评估不同于单项的实物资产评估,在当今企业并购行为日趋活跃的情况下,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为经济界所重视。各国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更加重视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2000年国际评估准则中第一次加入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南,历来以传统不动产评估为主的欧洲地区也开始重视企业价值评估,并在欧洲评估准则中第一次增加了企业价值评估的指导意见。最近香港测量师学会在修订以不动产评估为主的评估指南的基础上,也制定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南。五是国际评估行业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国外评估业的发展传统上以不动产等实物资产的评估业务为主,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率先在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等领域进行了拓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评估行业明显呈综合化发展趋势,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机器设备评估、珠宝艺术品评估等领域在许多国家得到长足发展,动摇了以不动产为主的传统评估业。国际评估业发展所呈现的这些新的变化对中国评估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启示。
不难看出,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有许多机遇,但也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从外部环境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化中的各评估行业之间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加的客户需求、公众对资产评估行为的误解等,都迫使我们要理性地应对。从行业内部看,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产评估法制环境不完善,资产评估行业法律地位不健全。十多年来,我国资产评估法制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已初步形成以《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即国务院第91号令为主干、以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有关资产评估的规章制度为主体、以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制度为补充的资产评估法规体系。但资产评估法制建设与资产评估业务、资产评估队伍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与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律师行业相比,也明显落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正遭遇“法制瓶颈”。突出表现为资产评估法律级次偏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还没有一部专门的行业法律,大量有关资产评估行业的规定都体现在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中,影响了资产评估行业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中介服务行业的法律地位;资产评估法制落后于评估实践。很多本应予以规范的,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政府部门处理评估机构和人员、评估机构和人员维权经常面临“无法可依”的窘境;不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有关评估的规定不一致。囿于职能交叉与利益冲突,法规间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令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无所适从;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过于原则。有的不符合评估行业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操作;有关资产评估的规定已经过时,但没有宣布废止,也没有进行相应的修改,给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资产评估法制不完善,既限制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空间,也不利于资产评估行业的自我规范。
第二,评估行业多种资格并存、部门分割,不利于树立评估行业的整体形象。目前,评估行业资格比较多,被2003年国办发101号文认可的评估资格有6种,即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矿业权评估师、旧机动车估价师、保险公估人员,这些资格分别由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保监会5个政府部门管理。我们应当承认,评估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一个评估师不可能什么评估业务都能做,因此,评估行业分几个专业资格是有一定道理的,国外的评估也是分专业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目前这种多种资格并存,是根植于行政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管辖权,它对我国整个评估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中国的评估专业资格分类不科学,不同的资格存在业务交叉。根据现有的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主要从事国有资产评估业务,房地产估价师主要从事房地产的评估,土地估价主要从事土地资产的评估,基本上是根据资产属性划分执业资格。但由于不同属性资产有交叉或难以分割,如很多房产和土地都属于国有资产,但房产又都是和土地相连,所以不同资格的评估人员依据相应的规定执业,他们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美国的评估行业也分六大专业,即动产评估、不动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珠宝艺术品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由于它们只是以资产实体划分且房地产土地均为不动产,所以基本不存在业务冲突。其次,有些评估专业资格与其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紧密相关。原因是这些评估资格都是由相应政府部门设立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本部门的工作服务,后来由于利益及法律制度等原因,使这种关系固化。如注册资产评估师是由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设立的,是为国有资产管理服务的,所以当初规定其业务范围是,从事涉及产权变动的国有资产的评估。房地产估价师是由建设部设立的,是为房地产产权交易服务的。土地估价师是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设立的,是为土地出让和土地租赁服务的。其他几个评估资格情况也大体类似。政府部门推动评估资格的设立,并与本部门工作紧密相关,这对在短时间内促进评估行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一旦这种关系固化,评估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多限制,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中介行业。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国外的评估行业是在市场经济中自发成长起来的,后来为维护公众利益,政府才予以监管,但政府的监管决不是简单的业务方面的事情,而是着眼于宏观层面的管理。再次,部门分割导致评估行业的法度不一。各部门为了牢固控制其所管辖的评估专业,设立很多行业准入方面的限制条件,比如都要单独组织执业资格考试,对评估机构名称及设立条件、出资人、法定代表人的资格条件均有明确要求,割裂了评估专业之间的联系。不同评估专业的执业准则、报告出具方式也不一样,损害了评估行业的整体形象。复次,不同政府部门有关评估管理方面的改革进度不一致。注册资产评估师虽由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设立,其业务范围也主要是国有资产评估,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评估委托方需要也在变化,评估服务主体和对象也在变化,现在注册资产评估师的业务范围不仅限于国有资产评估,而是为全社会服务,这次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有关产权管理的职能划归国资委管理,但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留在财政部,更说明资产评估不是依附于国有资产,而是服务于社会所有资产。资产评估行业属于财政部管,但从事的评估业务则与财政部本身所管资财无多大联系,财政部只对行业进行管理。可以说,这种管理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管理,整个行业的独立性都很强。但房地产估价、土地估价等评估专业的业务范围与其主管部门的职能紧密相关,难以称其为独立的中介行业。另外,在今年国务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中,对于同属评估行业的不同专业的规定也不一样。根据国务院的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注册改变管理方式,由行业协会负责,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立下放管理权限,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审批;土地估价师的注册和土地估价机构的设立均改变管理方式,由行业协会负责;房地产估价师的注册和房地产估价机构的设立均由建设部门负责。总之,评估行业多种资格并存、部门分割,管理方式的不统一都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利于评估统一市场的形成,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评估机构的发展,也不利于评估行业的整体形象的树立。
第三,资产评估业务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评估行业良性发展。由于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是由政府直接培育、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能够保证资产评估行业有比较稳定的业务来源,在较短时间内能得到较快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使资产评估机构过于依赖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规定的业务,缺乏来自市场的主动引导。长期过度的依赖也使资产评估机构缺少开拓市场、满足客户不同需要的能力。我们前不久召开了一次有关资产评估机构负责人的座谈会,一些资产评估机构的负责人总结得很好,说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源于合资、发展于上市、服务于改制。根据国家规定,合资、上市、改制都必须进行资产评估,这些资产评估业务都属于政府强制性的业务。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轨迹既可以看出政府强制业务有很多好处,也可以看出过于依赖政府强制性业务负面影响。自1989年资产评估行业产生以来,资产评估业务迅速增长,特别是1992年至1998年增长最快,2000年以后,资产评估业务增速明显减缓。这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开始改制上市的比较多,相应的资产评估业务也比较多。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上市节奏放缓,资产评估业务也相应减少。传统业务少了以后,资产评估机构又没能开发足够多的来源于市场的业务,整个行业普遍感到竞争加剧,一些机构迫于生存压力,开始压价竞争。第四,资产评估执业环境不完善,不利于资产评估机构规范执业。资产评估机构是社会中介机构,需要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但这些原则的贯彻需要有良好的执业环境,由于目前资产评估执业外部环境不好,给资产评估机构执业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资产评估执业质量。首先,来自资产管理部门的干预。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评估机构执业的干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干预。资产评估结果本来是评估机构结合评估目的、运用科学的资产评估方法而对特定的评估对象的价值进行评定估算得出的结论。但现实中,有些资产管理部门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改制上市时,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不顾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强行要求评估机构出具他们所希望的评估结果;二是对评估时间的干预。资产评估机构执业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执行这套程序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现实中,有些政府部门往往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在他们规定的时间内出具评估报告,资产评估机构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只好简化程序,偷工减料;三是对评估收费的干预。严格地说,资产评估不应规定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由资产评估机构与委托人协商确定,但在目前资产评估行业还不是很成熟、社会对资产评估行业还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现在实行的资产评估收费标准是1992年由国家物价局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它对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现在看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它规定最高收费而没有规定最低收费标准,而且十几年过去了,标准已明显偏低。然而,即使是这个十多年前制定的明确偏低的标准,也无法得到实现。资产评估机构执业是有成本的,成本过低,也会影响执业质量。资产评估提供是个性化服务,评估对象千差万别,一些地方部门以减轻企业负担为名,发文要求对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评估只按国家规定标准的20%收费,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评估报告的质量怎能有保证?其次,委托方及客户行为的不规范。评估机构执业需要客户的配合,没有客户的配合,不可能出具高水平的评估报告。但在现实中,有的客户除了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在他们规定的时间内按他们希望的结果出具资产评估报告外,在资产评估机构执业时故意不配合评估机构的工作,少提供或者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或其他证明文件,影响资产评估报告的质量。再次,资产评估报告使用者错误使用报告。有些资产评估纠纷的发生,并不是资产评估报告质量的问题,而是由于资产评估报告使用者错误使用报告造成的,给资产评估机构增加不少无谓的麻烦。
第五,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影响机构的健康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属于智力性服务行业,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评估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经营管理。资产评估机构要确保出具的报告是高质量的,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还要有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资产评估机构的治理结构除了要有一般企业所共有的要素外,还要有符合行业特点的特殊内容,如股东准入机制、后续培训机制、技术支持机制、质量控制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股东争端解决机制等。良好的治理结构是资产评估机构减少内部纠纷、确保执业质量、有效防范风险、促进机构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在不少资产评估机构盲目追求规模,不注重独立性提升;单纯地忙于开拓市场,过度重视营销、服务商品化;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为赢得客户不惜牺牲执业原则;为协调外部环境,忽视内部治理结构,以致业务上去了,质量下来了,规模扩大了,纠纷增加了,影响了机构真正意义上的做大做强。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当前资产评估行业面临的形势有喜有忧,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风险并存。资产评估行业在变换的环境中如何转换角色,增强适应性,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这是一个需全行业和行业协会共同深思的问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只争朝夕,努力工作,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无愧于行业的希望,无愧于时代的要求。对于如何解决行业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要实事求是评估自己,才能客观公正评估资产。首先,我们要有信念,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些困难和问题是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一定能够在行业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同时,我们也要冷静的看到,这些困难和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它是历史的沉积,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困难,单靠行业协会奔走呼号是难以解决的,需要争取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行业自身需要反思和审视,要回头看看已走过的路,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要回头看看行业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发展才能强大,如何除弊存利。行业的强大首先是我们从业者精神的强大,这种强大不是傲视一切,而是劲气内敛。只有行进在一条规范的路上,才能追求一种优良执业品质,实现效益最大化。所以说,只有依靠资产评估行业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改善环境、树立形象、促进发展。
三、今后一个时期评估行业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行业发展规律;以创新的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以提高执业质量为中心,规范执业行为。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健全的资产评估执业准则和规范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评估师队伍,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我们要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紧起草《评估行业管理条例》,加强行业法制建设。法制环境完备与否是一个行业生存发展、有效的基本条件。制定一部专门的关于评估行业的法律或法规,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现在时机已基本成熟,鉴于法律的出台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先制定行政法规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在财政部领导和条法司的支持下,《评估行业管理条例》已列入明年国务院立法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是,我们将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条法司、企业司开展调研、起草工作。作为行业协会,我们要广泛听取评估机构和人员的意见,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认真研究《评估行业管理条例》需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力争把大家的意见反映给起草小组。另外,还有不少其他法律的起草、修改也涉及包括评估在内的中介机构的内容,我们要多方了解有关信息,主动与相关立法机关协调,研究评估行业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向相关立法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二,抓紧研究制定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1996年,中评协制定了《1998——2010年中国评估行业发展规划》,对此后的资产评估行业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社会经济环境和评估行业本身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进步;评估行业管理体制几经变革;其他中介行业和国外评估行业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资产评估行业所处的环境,重新审视在新的形势下资产评估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今后一个时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措施,为以后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南,也便于争取政府对资产评估行业的有力支持。
第三,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管理体制。行业自律管理体制是整个行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中评协继续单独设立,为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体制基础。如何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厘清行业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研究行业自律管理的内容,积极主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二是要完善协会内部治理结构。按章程的规定,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充分发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决策作用,建立健全各种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健全秘书处的组织机构,提高秘书处工作效率;三是要创新会员管理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会员管理制度;四是要坚持自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理念。过去我们过多的强调管理,忽视服务,现在我们要转变观念,在搞好行业自律管理的同时,加强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明确服务宗旨,切实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要树立服务意识,丰富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要加强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研究。资产评估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学科,有很多基本理论需要研究,如资产评估行业的地位、评估报告的性质、评估报告的有效期、收益法的运用、企业价值评估、评估招标、委托方和报告使用方的权利职责和义务、评估行业的风险防范、执业责任的鉴定等,这些问题不研究清楚,评估立法和评估准则的制定就无从着手,评估报告难以取信于人,评估机构和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评估纠纷难以得到合理解决。为加强对评估基础理论的研究,协会明年已确定了17个课题,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研究。以后我们每年都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认真筛选一批研究课题,拿出一定的经费,通过招标等方式请评估行业内外专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每年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不断廓清和丰富评估基础理论,为资产评估立法、为资产评估执业、为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五,要抓紧研究制定资产评估准则,尽快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且实用的准则体系。执业准则是资产评估行业与社会交流的专业语言,是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执业的指南,是资产评估报告形式规范和质量保证的基础,是资产评估监管部门监管行业的依据。过去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不到位,与资产评估准则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今后资产评估行业要规范发展,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完善准则体系。有了完备的准则体系,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行业就会规范执业、公平竞争,就有活力、有效率。首先,我们要编制准则制定规划,明确究竟需要哪些准则,先制定哪些,后制定哪些;其次,要明确准则制定程序,注意准则制定方法,制定准则既发挥专家的智慧,又要吸收执业人士的意见,既要考虑解决资产评估执业中的技术问题,又要考虑资产评估面临的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同时要借鉴其他中介行业和国外评估行业准则制定的有益经验。再次,准则的制定不能一劳永逸,既要根据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不断变化的新情况,适时制定新的准则,同时,也要对已经过时的准则及时予以废止或进行修订。
第六,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资产评估队伍。资产评估行业是智力性中介服务行业,人才是决定这个行业盛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现具有注册资产评估资格的有28000多人,其中执业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有21000多人,评估从业人员60000多人,正是有这么一支队伍,才使资产评估行业能够有序运转,立足社会。资产评估行业要发展,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继续扩充队伍,通过对考试制度的调整和改革,考试报名条件的改变,考试教材的改编,考试大纲的细化,考试命题更贴近评估实践,吸引更多人才,壮大资产评估力量;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素质,在分工趋细的现代社会,专业素质比热情更伟大。没有专业人士倾注身心的投入,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更谈不上行业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后续教育,继续研究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框架,制定一套完善的后续教育制度,编写一批高水平的后续教育教材,发现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后续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建立网络培训,丰富培训手段。通过多种培训方式,适应培训和教育的需要,为提高资产评估师的执业水平创造条件。
第七,要加强行业宣传和国际交流,不断扩大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加强宣传,可以使资产评估行业内部有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可以使社会各界有更多的了解资产评估行业的机会,有利于扩大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过去,我们做的一些工作,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行业内部不了解,社会上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我们崇尚少说多做,但为了行业的发展,必要的宣传工作还得做。首先,要办好中国资产评估网站和《中国资产评估》会刊,要搞好网站和会刊的内容策划,力求使网站和会刊把握重点、反映热点、关注难点,要有前瞻性、实用性、可读性;其次,要适时在广播电视、重要财经报刊上组织讨论重要资产评估问题,及时报道资产评估行业的重大活动。要把经常性宣传与集中宣传结合起来,把全面介绍和重点宣传结合起来。通过宣传,鼓舞士气,扩大影响。要加强国际交流,通过开展国际交流,让中国资产评估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资产评估。
第八,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为资产评估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资产评估执业离不开外部的配合和支持,而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力量分散,难以与有关部门开展对话和沟通,评估协会特别是中评协要勇敢地担负起对外协调的职责,为行业想为而不能为之事。要明确协调目的,丰富协调内容,创新协调手段。通过协调,了解有关信息,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权益,开拓评估市场。通过协调,使有关部门对资产评估行业有更多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支持资产评估行业,为资产评估行业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1.1 从产销形势分析,
我国的猪肉需求空间仍然很大生产方面,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国。2007年, 我国肉类总产量8 130万吨, 其中猪肉5 197万吨, 猪肉产量居世界第1位, 占世界生产总量的一半。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48.9千克, 其中人均猪肉占有量33.2千克, 猪肉消费是肉类消费的主体, 特别是我国南方更是离不开猪肉。我省是全国的生猪大省, 2007年预计全省出栏生猪7 900万头, 猪肉产量520万吨, 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人均猪肉占有量77千克, 高出全国人均占量1倍以上, 是最大的猪肉调出省。需求方面, 猪肉需求将进一步持续增长。一方面,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猪肉需求成刚性增长。特别是在农村,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十年增长了1倍, 肉类消费增长潜力很大。另一方面, 肉类供求状况发生变化。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1996~2006年, 十年间我国人口净增9 059万, 城市人口净增2亿, 农村人口减少1.1亿。原来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 猪肉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这也是导致去年生猪供应偏紧的一个主要原因。解决我国猪肉供应问题, 必须立足国内生产。一是世界猪肉市场上猪肉供应潜力有限, 每年的贸易量大概是80万吨左右。如果中国的猪肉供应出现紧缺,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大的养殖能力来解决中国的猪肉问题。二是因为随着世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 对猪肉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依靠国外进口来解决供需缺口是不可能的。
1.2 从发展方式分析, 生猪生产正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生猪生产已经进入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 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一是由分散饲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转变。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 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生活环境的整洁化, 特别是大量农民进城打工, 部分农民不再把养猪当成零存整取的副业, 养猪生产出现结构性变化。加上养猪业的疫病风险、市场风险, 部分散养户退出了养猪业。而一部分养殖大户看到生猪养殖的广阔前景, 特别是国务院、省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励, 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加快了规模养殖发展。二是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和质并举转变。质量安全是稳定生猪生产的基本要求, “瘦肉精”等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保证生猪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畜牧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生猪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 畜牧部门和广大生猪养殖者都在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品种改良力度, 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 提高生猪内在品质。另一方面, 生猪质量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检验检测设施, 加大监管力度, 实行饲料、兽药、猪肉质量市场准入制度, 从整体上提升生猪产品质量。三是由销售活大猪为主向集中屠宰销售加工产品为主转变。现代生猪产业发展, 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生猪饲养, 而是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肉食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广大消费者, 特别是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偏好超市猪肉、冷鲜肉。这几年, 现代化的肉类屠宰加工发展也很快, 全省年屠宰能力100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已有5家, 年中乳猪加工能力50万头以上龙头企业有3家。年猪肉加工量较“十五”初期增长了近20倍。
1.3 从影响因子分析, 生猪生产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饲料问题。一方面饲料原料短缺。我国粮食有1/3是用来生产饲料。作为饲料主打原料的玉米本来生产不足, 乙醇等生物质能源、淀粉、赖氨酸等深加工都在与饲料争玉米资源, 2006年用来生产酒精等的的玉米就有3 500万吨, 导致玉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 饲料成本不断上涨。目前, 我省玉米价格达到历史高峰价位2 000元/吨, 同比增长22%。其它饲料原料如鱼粉、豆粕、棉、菜粕、赖氨酸、矿物质饲料添加剂等均有大幅度的上涨。豆粕价格达到3 920元/吨, 同比增长43.1%。部分维生素等饲料添加剂价格成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上涨。二是劳动力问题。一方面, 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的外出量逐年增加, 在农村进行生猪饲养的散养户相应减少。另一方面, 生猪饲养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传统养殖户由于养殖知识的局限, 相当一部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养殖发展要求, 难以扩大养殖规模, 难以提高养殖技术。三是疫病与市场风险问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农民对疫情风险的担心仍未消除。动物疫病的种类不断增加, 发病机理日趋复杂, 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对养殖户的信心产生一定影响。市场风险, 生猪生产从仔猪生产到猪肉消费有十多个环节, 风险几乎全部压在养殖环节上。四是发展规模养殖的制约问题。用地难、贷款难、污染治理难等实际困难, 仍然制约着规模养殖的发展。
2 关于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及其效果
生猪生产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国家扶持政策和省级扶持政策。国家扶持政策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猪生产, 去年先后下发了4个扶持生猪生产的文件 (3个明传电报、1个国务院22号文) , 从政策扶持、生猪防疫、市场调节和监管、生猪产业化经营、完善猪肉储备体系、加强信息统计和信息引导等方面扶持生猪生产。去年, 国家用于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累计达110亿元, 是“十五”期间项目资金总和的5倍多, 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省级扶持政策方面。省委、省政府在认真落实国务院扶持生猪生产各项政策的基础上, 结合我省实际, 加大了省级扶持力度。省政府先后下发了湘政发[2007]16号《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和湘政办明电[2007]23号《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确保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省级财政扶持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突出政策配套。凡是中央要求省级财政配套的, 全部配套到位。除按政策足额配套了能繁母猪补贴、疫苗补助、疫情扑杀补助, 省财政还安排6 769.8万元承担了能繁母猪保险全部地方财政配套部分, 确保了能繁母猪“应保尽保”, 全省参保能繁母猪376.14万头, 保险覆盖率100%, 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7.6个百分点。二是突出支持重点。主要是支持了“疫病防控、小区建设、质量监管、品种改良”四个重点。疫病防控方面, 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全部实行了强制免疫;对蓝耳病疫情实行了扑杀补贴和致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补贴;对乡、村动物防疫员区别市县不同情况给予补助。小区建设方面, 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了42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全面启动了“千区万户健康养殖示范工程”, 促进了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质量监管方面, 支持了重点产区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品种改良方面, 从2008年起预算增加品种改良专项经费。
关于2008年的生猪生产扶持政策。2008年元旦节前,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出扶持生猪生产的专门文件, 决定采取九条措施继续加大扶持生猪生产对生猪生产继续给予扶持。一是加大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在本年度 (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 对养殖户饲养的能繁母猪每头补贴50元的基础上, 下一年度 (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 每头补贴增加到100元;二是继续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现阶段保持政策稳定, 对母猪保险实行单独核算, 保额、保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暂不调整, 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 力争能繁母猪“应保尽保”;三是继续扶持生猪规模养殖。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5亿元资金扶持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 (小区) 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向生猪养殖重点地区倾斜;四是继续实行生猪良种补贴政策。财政继续安排资金, 对生猪良种场和开展人工授精所需的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 推进生猪品种改良;五是继续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六是切实抓好生猪防疫工作。进一步完善生猪防疫扑杀政策, 从2008年开始, 对已投保的能繁母猪, 因发生疫病需要扑杀的, 除由财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外, 与保额之间的差额部分由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 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七是严格控制饲料价格上涨。做好玉米的调运, 控制饲料价格上涨, 降低生猪生产成本;八是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九是继续落实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切实解决发展规模化养殖用地需要, 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随着国家和省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实, 我省生猪生产得到了持续恢复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生猪生产在全面恢复。我省生猪生产从2007年8月开始出现积极变化, 9月份进入全面恢复阶段, 10月份扭转了持续多月的下跌趋势, 11月份生猪生产进一步恢复, 到12月末全省的生猪出栏量预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目前生猪存栏结构合理, 3~4月龄中猪1 077.5万头、4月龄以上大猪1 551.6万头, 春节期间的猪肉供应能够保证。预计一季度后生产有望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
(2) 生产能力在逐步提高。一是能繁母猪快速增长。2007年12月末, 全省生猪和能繁母猪分别存栏4 310万头、415万头, 较上年同期, 分别增长3.6%、13.1%。生猪品种改良方面, 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按照整县推进原则, 在17个县对73万头能繁母猪实施了生猪人工授精补贴。目前, 项目县已建成生猪人工授精站412个, 完成人工授精39万胎次。二是优势产区稳定发展。全省加快生猪优势产业带建设, 争取中央安排2.66亿元奖励资金支持了37个生猪调出大县, 调动了优势产区的养猪积极性。三是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实施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对有效控制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疫情扑杀和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补助, 调动了养殖户落实防控措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猪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规模养殖正在稳定增长。一是规模养殖户在增多。12月末全省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6.8万户, 较上年增长3.8%。二是生猪规模饲养量在增多。2007年全省规模户出栏生猪3 618万头, 占全省生猪出栏总量的45.8%。规模户户平出栏生猪134头, 同比增加15头。
(4) 生产条件正在不断改善。一是良繁体系建设逐步加强。仅2007年, 中央安排我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资金2 100万元, 支持了15个原种猪场、原种猪扩繁场和地方猪种质资源场的改扩建项目。目前, 全省已有原、良种猪场170个。二是规模养殖的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央和省政府将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了支持范围, 加大改造力度。2007年,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安排我省2.22亿元支持1 07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的标准化改扩建。全省实施“千区万户健康养殖示范工程”, 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 050万元扶持建设了42个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小区。三是疫病防控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全省县级防疫检疫冷链体系都得到农业部项目支持, 基层乡镇站在2005年由省财政按每个3 000元的标准配备了基本防疫设施。这几年, 国家将我省50%的乡镇站建设纳入了国家支持范畴。
3 关于当前生猪生产的发展任务
猪肉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的重要因素。据调查, 猪肉产量每变化1个百分点, 猪肉价格将变化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直接影响物价稳定。去年前11个月, 全国CPI同比上涨4.6%。11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 拉动CPI上涨1.74个百分点。因此, 高度重视生猪生产, 既有一个保障供给的问题, 又有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问题。“保供应”是生猪生产的一项长期任务。当前生猪生产总的发展目标是:总量平衡、质量安全、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根据这个发展目标, 关键是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3.1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市场调控和政府调控, 是生猪生产调控的“两只手”: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只“看得见的手”。“两只手”都很重要, 不可偏废。特别是去年前期出现的“市场供应偏紧, 价格大幅上涨”现象, 更加充分说明了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去年以来, 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就是要完善生猪产业政策体系, 包括投入政策、税费政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加工流通激励政策、用地用电政策、肉品储备政策、金融信贷政策、疫情扑杀政策、政策性保险政策, 等等。如在财政投入上, 凡是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 都要纳入财政支持范围, 加大支持力度。当前重点是要加大对品种改良、良种繁育、科技推广、质量监管、疫情防控、加工引导等方面的投入;在支持对象上, 要重点支持优势产区和生猪主产区, 重点支持规模大户和龙头企业;在支持范围上, 要将生猪良种补贴和政策性保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
3.2 加强生产能力建设
主要是保三个重点:一是保种猪, 特别是要保能繁母猪。种猪群体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一些地方生猪生产出现增幅下降, 并且补栏不及时, 主要原因是由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过分依赖于种猪和商品仔猪的外地调入。大量的种猪和商品仔猪调入, 既增加了养殖成本, 又容易引发疫病风险。要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和政策性保险政策, 调动母猪养殖积极性;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改善养殖基础设施条件, 增强供种能力;要全面实施生猪品种改良计划, 完善生猪品种改良方案, 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 扩大良种补贴覆盖面。二是保重点产区。生猪重点产区是生猪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长期稳定提供优质商品生猪的大型生猪生产基地, 一般具备五个条件: (1) 资源禀赋好, (2) 生产规模大, (3) 商品率高, (4) 基础设施强, (5) 发展后劲足。保重点产区, 既是生猪主产区生猪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也是保证生猪销区猪肉市场供应的需要。保证全国生猪市场的稳定供应, 必须首先保证重点产区生猪生产的优质化、健康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在生产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安排上, 将生猪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科技推广等扶持资金向生猪重点产区倾斜, 发挥生猪重点产区在保障本区域生猪供给的同时, 为稳定全国生猪供应多作贡献。三是保养殖基地。由于农村劳动分工和分化, 散养户逐步退出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加快规模养殖发展, 建设规模养殖基地, 是弥补生猪散养退出饲养量和稳定生猪生产的根本举措。要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和规模养殖扶持政策, 稳定生猪重点养殖基地, 发展规模养殖大户;要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推动资源、人力、财力向相对规模养殖基地集中, 优先建设生产相对稳定、竞争优势明显、技术比较先进、抵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规模养殖基地;要加大对规模养殖大户的栏舍、粪污治理、动物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扩大其再生产能力。
3.3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重点是强化“四大支持体系”:一是良种繁育体系。要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相结合, 大力实施生猪良种工程, 在重点产区扶持建设一批生猪原种场、良种场、生产场、资源保护场和人工授精品改站, 提高生猪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 逐步健全适应现代生猪产业发展需要的布局合理、层次明晰的良种繁育体系。二是疫病防控体系。要加快推进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三大工作体系, 增强动物疫病防控功能。强化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好乡镇动物防疫站, 每个乡镇站都要做到“六有”:即有站牌、有站房、有冷藏设备、有办公条件、有规章制度、有工作目标。要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员队伍, 实行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报酬财政负担, 真正做到免费防疫。三是饲料生产体系。重点是要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大型饲料企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养殖, 形成产业集团。大力开发饲料新品种, 积极发展绿色饲料, 生产无污染、无残留的安全优质饲料产品, 优化饲料生产结构, 提高饲料工业技术水平, 确保生猪生产饲料供应。增加玉米等饲用旱粮和饲料稻的生产, 支持玉米储备设施建设和产销对接工作, 控制饲料价格上涨, 降低生猪生产成本。四是质量监管体系。要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 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完善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能力。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重点生猪交易场所和边境检查站, 要配套建立检验检测室, 实行肉品品质强制检疫、同步检疫。
3.4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重点是提高“三化水平”:一是提高组织化水平。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基层畜牧兽医站等牵头创办或领办生猪专业合作组织, 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 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认真总结推广各地生猪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 加强引导和扶持, 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密切养殖农户和龙头企业利益联结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二是提高集约化水平。要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建设为重点, 组织实施“千区万户健康养殖示范工程”。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原则, 制定和完善规模养殖发展规划, 建立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场村分离”, 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三是提高标准化水平。要加强生猪标准化工作, 研究制定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疫病防控和饲料行业标准框架体系, 加快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力度, 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促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健康发展。
3.5 强化生产监测分析
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定位,对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是我们认清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出发点。
关键词: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
收稿日期:2011-12-13
作者简介:王林(1976-),男,湖北宜昌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许薇莉(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这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定位,对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强调三个“没有变”,不是要否定成绩、妄自菲薄,而是要在胜利面前保持头脑清醒,作好充分准备,应对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防范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推向前进。三个“没有变”是我们认清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出发点。
一、准确理解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含义——找准国家定位
(一)基本国情没有变
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尽管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Φ摹*
(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讲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三)国际地位没有变
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则是指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去年仍然排在世界第94位。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按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我国仍有1.5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仍然任重道远。
“三个没有变”的科学论断,让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让我们不要为国际国内各种批评中国的言论所困扰,紧紧扭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改革和调整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让我们不要头脑发热,不要“中心漂移”,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1]
二、深刻认识三个“没有变”的重大意义——廓清发展方位
(一)全面地认识已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然而,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比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这些特征表明,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落后的社会生产仍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强调三个“没有变”,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意在不让发展的成就麻痹忧患意识,坚持把真实的中国国情作为推改革、谋发展的根本依据。[2]
(二)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三个“没有变”字字千钧,深刻地启示我们: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前进道路上,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中国的现代化正处于十分紧要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诸多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发展路线(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才得以确立,中国终于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正确的现代化道路。但如果以国际标准来看,中国还有上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要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需要十分抓紧已经不多的时间来做艰巨的努力,更何况要完成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目标还有更重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本清源地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首要的一条就是明确这一点。诚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其基本精神和要求,也鲜明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固然不只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动摇、脱离这个中心,就是动摇、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动摇、脱离社会主义。
(三)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协调式发展,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加注重创新式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注重绿色式发展,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共享式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深刻认识三个“没有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充分发挥三个“没有变”的现实作用——深刻领会出发点
(一)基于三个“没有变”看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就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30多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全党的一项战略共识,所有方针政策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从而推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中国人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国际金融危机与欧美债务危机爆发时,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砝码。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GDP排在全球第94位,同时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产业结构失衡、增长方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这一切都表明,中国虽是一个大国,但并不是一个强国,离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正因此,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基于三个“没有变”看台湾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包括以下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和平谈判。通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没有变”的历史发展方位,本着对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台湾问题。
(三)基于三个“没有变”看南海问题
目前,我国的南沙群岛现在绝大部分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五国侵占,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都是被全世界和各国广泛承认的,后来因为在此发现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东南亚各国便开始不予承认了,偷偷地侵占了这些岛屿。这五个国家侵略中国的海洋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里面蕴藏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经济价值估计达上万亿美元。近期的南海事态是因为一些国家采取单方面行动,损害中方主权和海洋权益,并发表与事实不符和不负责任的言论,试图使南海争议扩大化、复杂化。中方一贯主张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也是本地区有关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达成的共识。我们希望南海争议的非当事国切实尊重当事国通过直接谈判解决争议的努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家定位,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切忌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扩大化,切忌使自身陷入“一大对众小”、“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采取理智的态度,灵活的方法,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总之,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往前进,三个“没有变”的论断是我们认清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出发点。这就是一个党的成熟所在,也是它的清醒所在。有了这个清醒,就意味着这个党永远理性的、成熟的不断领导这个民族和政党往前进。
参考文献
[1]田俊荣,崔鹏.“三个没有变”的国情现实[J].瞭望,2011,(33).
[2]韩保江.三个“没有变”廓清发展方位[N].人民日报,2011-07-31.
发布时间: 2016-03-09 13:06:01 | 来源: 人民法院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高绪朝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依 法治国深入推进,人民法院面临繁重艰巨的执法办案和改革发展任务,对人民法院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各级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 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要求,把加强队伍建设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大势、服务大局,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队伍,为人民法院改革发展提供 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一、正确认识当前法院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首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赋予 法院队伍建设新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如何引导广大干警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坚定对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大局意识和司法能力,是当前法院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需要引导干警在执法办案中自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对不适应不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做法 坚决予以调整、纠正、摒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发挥审判职能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法治手段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优化 资源配置、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引导广大干警进一步更新司法理念、强化担当精神、提升工作水平。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和人民法院改革发展深入推 进,对法院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带头厉行法治,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设法治中国纳入全面深 化改革总体布局之中,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从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到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 数”、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频率研究司法体制改革问题,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两院”党组工作汇报,进而带动地方形成制度等,无不凸显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既为加强法院队伍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也对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 设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人民法院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立案登记制的实施使各级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大幅上升,执法办案任务越来越重;司法公开深度和广度不断 拓展,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增大,对干警执法办案的质量效率有了更高要求;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易引发干警思想波动。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如何引导干警正确认识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前景,增强干警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内生动力;如何遵循司法规律提高队伍管理科学化水平,有 效化解“案多人少”矛盾;如何增强司法改革的前瞻性、预见性,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如何健全完善职业保障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干警队伍稳定、思 想稳定等,是各级法院都要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同时,当前法院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难题和短 板,需要切实加以解决。从难题来看,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好,机关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功能发挥不充分;从严管理队伍的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四风”反弹和 干警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干警职业尊荣感不强的现象没有得到扭转,有的甚至对职业前景丧失信心。从短板来看,法院队伍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严重滞 后于法院信息化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不能适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提高队伍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需要。这是当前队伍建设最大短板。对此,各级法院要增强紧 迫感、责任感,切实在破难题、补短板上下功夫、求实效,推进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二、扎实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对于加强法院队伍思想、作风和纪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龙头任务抓紧抓好。要切实明确“两学一做”的目标任务。开展“两 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干警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党员干警按照 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要坚持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着力解决一些 党员干警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状态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党员干警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人民法院改革发展建功立 业。
要准确把握“两学一做”的原则要求。按照中央 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注重抓在日常、严在经 常。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各 级法院要紧密结合实际,把专题学习讨论、讲党课、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规定动作做到位,同时积极创新学习教育的载体和形式,使自选动作有特色、效果好。
要把从严从实要求贯彻始终。学习教育任务难以 量化,抓而不紧、抓而不严就容易虚化。要借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功经验,把严的要求、实的标准贯彻学习教育全过程。“学”要聚焦,要组织党员干警原原本本研读党章、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和修订后的《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拿出专门时间,确保全员参与,不能以审判任务重为理由不组织学习、不参加学习。要采取随机抽查、书面考试、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强对各级法院党组织学习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做”要扎 实,继续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整改,抓好不严不实突出问题的整改,坚决整治发生在干警身上、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让人民群众看到法院队伍的好作风好 形象。
三、全力打好队伍建设司法改革攻坚战
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按照中央部 署要求,司法责任制等四项综合改革试点将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的司法改革任务要在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各级法院要增强改革定 力,保持改革韧劲,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抓好已出台改革措施的落实,教育引导干警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确保中央部署的队伍建设司法改革任 务如期完成。
推进队伍建设司法改革,要紧紧扭住重点任务和 关键环节。法官员额制改革,要严格落实39%的员额上限,坚持“以案定额”和统一调配,保证入额法官在审判一线办案,还要探索入额法官“能上能下”管理新 机制。审判辅助人员管理制度改革,要搞好法官助理、书记员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司法行政人员管理办法和司法警察管理体制,并相应提高审判辅助人员和 司法行政人员的工资待遇。省以下地方法院人员统一管理改革,要建立政法专项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缓解忙闲不均、案多人少矛盾。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要坚持 机构设置重点向审判部门倾斜,司法资源重点向审判部门配置,提高整体司法效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要继续在50个法院开展试点工作,并按照全国人大常委 会部署,认真做好中期评估和报告工作。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修改,要抓紧研究提出全面修改意见,年底前形成修改草案。当前,要针对一段时期以来侵扰伤 害、报复陷害法官及其近亲属事件多发问题,抓紧建立健全司法人员依法履职保障机制,切实保护法官及其近亲属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
推进队伍建设司法改革,要注重研究破解改革中 遇到的难点问题。比如,关于未入额法官使用问题,要在保留未入额法官现有法官职务和待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安置、转岗和交流。要明确未入 额法官转任法官助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使他们在过渡期内既享有进入法官员额权利,又能按照法官助理职务序列获得正常晋升,确保工资薪酬相应增长,同时要积极 探索未入额法官协助办案的具体方式。还比如,关于法官工资待遇保障问题,在法官职务套改中,要妥善解决2011年以来新任法官审判津贴及部分等级晋升法官 津贴差额的补发问题,同时,根据中央确定的试点方案,建立以法官等级为依托的法官工资制度,较大幅度提高法官工资水平。要在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 过程中,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做好摸底测算等基础工作,确保中央对法官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再比如,关于实行法官员额制后法院内部人员交 流问题,可考虑通过定期交流审判部门法官到综合部门工作,来解决综合部门力量不足和不熟悉审判工作的问题。对综合部门符合法官任职条件的人员,可根据工作 需要,安排到审判部门工作。通过轮岗交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干部全面成长。又比如,关于编外人员管理保障问题,要重点研究制定聘用制书记员管理制 度,合理确定薪酬标准,落实医疗、养老等职业保障措施,确保书记员队伍稳定。对于司法警察聘用制辅助人员管理制度,将参照公安机关辅警制度改革作进一步规 范。
四、认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必须健全完善法院党建 工作责任制。要认真贯彻中央即将出台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法院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责任要求,积极构建主体明晰、责任明 确、有机衔接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落实责任,需要强化考核和严肃问责。要把责任清单转化成考核清单,在各级法院普遍推行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强化“书记 抓、抓书记”的突出作用,强化“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意识。对于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力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进行督促提醒或批评帮助,发生严重问题的要 按照规定问责。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 制度改革。要深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结合法院实际完善选任机制,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切实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把防止“带病提拔”作为 干部选任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进一步强化程序意识,不搞变通、不打折扣,确保每一名选出来的干部都经过规定“关口”的检验。要切实提高选任工作透明度,加 强干部选任全程监督,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纠正跑官要官、突击提拔、封官许愿、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 下规定,着力整治干部不作为问题,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今年市县领导班子要进行换届,我们要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按照审判机关领导岗位的专 业化要求,选优配强中级、基层法院领导班子。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进一步落实干部管理 监督制度。从严管党治党,要立足日常、坚持经常,久久为功、形成自觉。要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的管理监督功能,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使 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要注重抓早抓小抓预防,运用谈话、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多做扯袖子、咬耳朵的工作。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 度,严肃认真地组织干部报告、开展抽查核查,发现漏报瞒报情况严格按规定处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 工作。要围绕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抓住“关键少数”,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任职培训和定期轮训,切实解决一些支部书记对党建工作不重视的“不想为” 问题,以及对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知之较少、不知道党建工作该怎么抓的“不能为”问题。要针对司法改革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研究探索实行司法 责任制和法官员额制、建立审判团队后,审判部门党组织怎样设置;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党务工作部门和专职党务干部怎样配备;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怎样 激发党务干部做好工作的内生动力等问题,确保党建工作不因司法改革而削弱。
五、充分发挥法院文化对干警队伍的激励引领作用 法院文化是法院干警的精神家园,具有引领方向、凝聚队伍、激励士气的重要作用。各级法院要进一步推进法院文化建设,为干警队伍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注重以文铸魂,培育干警法治信仰。针对当前社 会思潮多元化、司法改革带来干警思想波动等实际情况,各级法院要更加重视发挥法院文化的引领作用,采取多种文化载体和形式,引导干警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美 好发展前景,坚定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人民司法事业。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专题展览、文艺作品创作演出等活动,大力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把继续深入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与学习新近涌现出的陈海发、马彩云等先进典型结合起来,用文化的载体传播 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用文化的力量激发干警对司法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注重以文育人,塑造干警职业人格。布设法院文 化环境要突出传播法治精神的思想主题,开展法院文化活动要融入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内涵,创作法院文艺作品要体现弘扬法治精神的价值取向,通过法院文化潜移 默化、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增强干警坚守法治原则、严格公正司法的职业操守。各级法院要坚持内部挖潜与借助外力相结合,积极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具有鲜明法院特色的文化精品。
注重以文启智,提升干警司法能力。要认真贯彻 落实《2015—2019年全国法院教育培训规划》,抓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培训,加强新法律法规和重要司法 解释、司法政策的专题培训,开展应对和引导涉法舆情能力的培训。启动实施新一轮基层法官全员轮训,全面提高基层法官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深入推进高层次审 判人才培养工作,确保实现2018年底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和省级专家型法官总量达到3000名的目标。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法官“千人计划”,进一步加大双 语法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各级法院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广泛开展法官论坛、法官沙龙、司法讲堂等活动。把法官培训制度改革纳入司法改革的总体部署 协调推进,适时启动《法官培训条例》修订工作。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要体现对干警的人文关怀。各级法院要普遍建立为干警办实事制度,创新和落实从优待警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要广泛开展干警欢迎的文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 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干警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同时,要把“开门搞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争取各级宣传文化部门支 持,把法院文化纳入社会文化建设总体布局,做好普法宣传、讲好法治故事,扩大法院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六、着力提升法院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
周强院长强调,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 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是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法院信息化3.0版建设。与 法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态势相比,法院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明显滞后。各级法院特别是政治部门要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把信息化建设这块短板补上 来。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将推出新版地方法院人事信 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所有地方法院人事信息的网络传输和数据实时更新,为提高队伍管理和改革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各级法院政治部要掌握 好、使用好新版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最高人民法院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人事信息数据报送的质量标准及审核校验方式,对人事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检查通报并实 施奖惩。
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
只有认清形势,才能更好的谋求发展,只有看清任务,才能更好地寻求进步。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同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结合起来,与群众路线活动结合起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抓好生态特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对标先进怎么办
对标先进怎么办,一定要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五好”干部标准,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差距,改进工作作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就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典型并深入学习理解先进典型的先进性、代表性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把焦裕禄、毕世祥等当作学习的读本、对照的榜样、行动的指南,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要多“照镜子”,对照先进、八项规定等“镜子”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及差距,认真总结“四风”等突出问题。
五个结合怎么干 五个结合怎么干,就是要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认真对照“四风”等问题进行自查整改,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就是要结合“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
个结合怎么干”大讨论
(2014年5月26日)
——庙坡
“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对标先进怎么办” “五个结合怎么干”大讨论,结合实际工作,我谈点个人体会,与各位共勉。
一、“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我个人认为,就是要认清当前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国内面对的各类复杂的形势,保持高度清醒的政治头脑,把思想、工作、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乡党委工作思路上来,切实转变作风,坚定不移地同庙坡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当前庙坡乡的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与全乡人民一道艰苦实干,抓好庙坡乡生态特色新型现代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理清思路,开拓创新,以本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好本职工作,抓好各类分管工作,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圆满完成组织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对标先进怎么办”,就是要对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摆正位置,深入学习理解先进典型的先进性、代表性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把焦裕禄、杨善州、杨帮武、雷锋等当作学习的读本,以榜样为镜,认真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用榜样的力量不断激励自己,转变工作务实的作风,提升工作方法和能力,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认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争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
特别是要查看“修身严不严、用权严不严、律己严不严”“谋事实不实、创业实不实、做人实不实”的“三严三实”,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和措施。要多“照镜子”,对照先进、八项规定等“镜子”找出总结自已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要对标准、学先进,学习他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站在时代前列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依法治乡和正风肃纪上立标杆,在踏实工作和为民增收上争先锋,在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上当典范,在优化服务和严格执法上树榜样,在清正廉洁和无私奉献上当表率,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业务工作和各分管工作。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建设新型特色庙坡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五个结合怎么干”,就是要坚持把“治蜀兴川、深化改革、依法治市、扶贫攻坚、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五个结合”融入庙坡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认真对照“四风”、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行自查整改,坚持开门搞活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加大落实走基层“三本台账”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为庙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回头看”,认真落实省委“五个结合”精神,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与中国富强梦、庙坡发展梦、我的贡献梦有机结合,与乡党委的具体要求相结合,深入查找自己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薄弱环节,确保落实整改到位。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与建设廉洁庙坡紧密结合,用长效机制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一、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的形势
什么是腐败?什么是导致腐败?也许不同的学者将会提出不同的观点, 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来讲, 人民对腐败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腐”最早指生物的腐蚀溃烂, 后来逐渐形成掌握国家权力行使国家职责的人以非法手段掠夺国家或人民资源, 损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行为。权力是一定的主体支配一定的客体就等于拥有了权力, 权力有公权力和私权利之分, 私权力是个体权力, 公权力包括职业性权力、职位性权力以及国家公职权力等, 往往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因此, 权力的不当使用或滥用是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与腐败相反的是廉政, 我们反腐倡廉最终的目标就是建成廉政政府、廉政文化, 是清廉之风散布在各个角落。从古代意义上讲, 不受贿赂叫“廉”, 不被污染叫“洁”, 不受贿赂, 不贪、不被污染叫“廉洁”。现代意义上指国家工作人员不受贿赂、不贪、不占、不被污染就是“廉洁廉政”。要想推进廉政建设的顺利进行, 必须将反腐进行到底。
我国最早颁布的反腐文件是1926年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 随后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了将反腐倡廉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 紧接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五位一体”, 并将反腐倡廉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单独的工作, 并采取“老虎”、“苍蝇”一起打, 对腐败采取“零容忍”态度。新时期, 我国的反腐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 第一、腐败根基后, 利益链条广, 短时间内难以攻破。一些根基厚的官员, 形象的来说是树大根深, 枝繁叶茂, 要想一下子铲除, 是件很困难的事, 需要国家的支持, 也需要社会舆论的压力, 才能将其两根带树拔起。第二、深层腐败问题层出不穷, 所谓深层腐败现象, 是指腐败的隐性化和隐蔽化, 腐败的高科技化和国际化, 甚至出现无法预计的的腐败黑数。第三、新时期的腐败形式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除了我们熟悉的土地腐败, 财政腐败, 裸官, 还有一些新出现的现象, 如积累性腐败, 影响力腐败, 远程腐败, 隐形腐败。这些腐败形式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出现, 甚至一些方式我们至今也无人察觉。往往是最没有动静的腐败行为是最可怕的, 它们往往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让人措手不及。
二、新时期反腐倡廉的任务
(一) 科学理性的认识反腐倡廉
腐败会让国有资产在隐形中流失, 不仅在经济上给国家带来损失, 同时在政治上, 国家形象上和社会道义上造成巨大的损害, 不具有可赦免性。在对待反腐问题上,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腐败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 分别是高发期, 相持阶段, 清廉期, 所以我们定位我们反腐的阶段, 并且根据实际状况作出调整。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正在起步发展阶段, 很多制度不完善, 腐败容易滋生。其次, 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决定于三种力量的博弈, 改革是第一推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腐败是第一破坏力, 所以反腐事关国家的发展和兴盛。其次, 我们党要有自我净化的能力, 加强党内自身建设, 充分发挥党的带头领导作用。事实上, 在惩治的贪污腐败分子中, 绝大部分都是党员干部, 他们的思想觉悟不高, 玷污了党的纯洁性, 在利益诱惑面前弃党和人民不顾, 坚持个人私欲至上, 所以, 党的纯洁性关于社会事业的成败, 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最后, 我们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采取“零容忍”态度, 将反腐进行到底, 让“老虎”、“苍蝇”无处可逃。反腐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作, 需要我们持之以恒, 克服一切艰难阻力, 推进廉政建设。
(二) 新时期反腐倡廉任务的具体表现
腐败现象不是一个个别现象, 也不是只有我们国家存在, 一旦问题出现, 我们要及时的解决问题, 治标更需治本。新时期, 新环境下, 腐败问题层出不穷, 也复杂多变, 因此, 我们的反腐任务要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标本兼治。通过总结前者经验和教训, 我主要从三个大方面探讨新时期我国将如何预防和惩治贪污腐败问题。
第一, 从教育层面, 要加强思想教育的指引作用。每个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每个入党之人要坚定党的信念和宗旨, 保证党的纯洁性, 防止权力观异化;在工作过程中, 树立清廉的人格、职业形象, 坚持正确的工作观, 作为人民的公仆, 一切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的一切;党是国家先进性的代表, 是国家前进的的不竭动力, 必须坚定信念, 不断精神补钙, 永葆青春活力, 杜绝一切贪污腐败滋生。
第二、从制度层次上讲, 发挥制度对反腐倡廉的独特作用。因为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 为谋私利会损害公共利益, 这时候需要制度来进行约束, 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在国家指定的《关于加强廉政风险的防控指导意见》中, 就确定了“确、找、防、控”四字制度建设方针, 所谓“确”, 即依法确定职权, 对公务人员的职权进行分权制衡, 确保权力不能太集中, 而导致权力的绝对化。所谓“找”, 查找评定风险等级, 我们在具体反腐过程中,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清轻重缓急, 利益大小。“防”制订防范措施, 一旦看到苗头, 要即时解决, 把贪污腐败扼杀在摇篮中。最后“控”, 即强化监督检查, 是事中或事后的一种监督机制。所有的防范机制都是前期的预防、中期的监督、后期的处理, 在风险控制方面, 加强思想制度建设、岗位职责制度建设、预防监督法制化建设。
第三、在反腐方式层次上讲, 发挥群众和监督作用和技术的辅助作用。毛泽东主席曾说, 民主是国家避免历史周期性灭亡的基础, 那么, 同样群众监督是预防打击腐败的一剂良药。没有人能阻挡人民群众的步伐, 能明目张胆的损害群众的利益。事实上, 群众在反腐这一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并且为国家的廉政建设付出巨大努力。新时期, 我们的反腐主力军仍然是群众的监督, 我们需要加强群众的思想意识, 提搞群众的凝聚力, 坚持对腐败“零容忍”态度, 协助国家把苍蝇老虎都装进牢笼里。另外, 反腐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跨国追捕逃犯的跨国合作方式, 都是我国新时期完善反腐和惩治腐败的重要途径。未来的发展, 我们更期待国家机关系统内技术的创新发展, 让权力腐败, 财政腐败一一暴露, 无处可逃。
三、结语
腐败不是一时兴起, 防腐也不是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每个时期出现的腐败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 善于发现和总结, 同样的错误, 坚决不能再犯第二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 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和带头人, 也是腐败滋生最多的地方, 我们需要加强党内建设,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反腐倡廉建设的这条道路上, 思想建设是基础, 制度完善是保证, 技术方式来护航, 希望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防腐倡廉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欢.十六大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 2014.
[2]辛向阳.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 (5)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决定》对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197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实质和发展趋势考察,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逐步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走的。先后提出和实施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改革实践上,都可以视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这种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所有制变革的直接产物,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格局的形成,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日趋普遍化,都超出原先的预期。对外经济体制因为加入WTO的推动而取得可观的进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总的判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如果说,十年前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还比较生疏,那么,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变革过程,成为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最重要的制度和整个社会变革的基础。十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动荡和经济低迷的冲击,克服国内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战胜严重洪涝和重大疫情,经济保持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是重要的动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个总体判断,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大的框架搭起来了,基础奠定了,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按照新体制的轨道和规则运行;一是说,这种新体制还很不完善,在制度层面还有缺陷,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社会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经济法制还不完备,经济效率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旧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新体制在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的同时其固有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过程中,体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的过渡形式,甚至矛盾和混乱的现象,这是人们从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也是必然的,难以完全避免的。
和十年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时候不同,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变化,即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建设的任务和以往不同,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紧迫问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做更大的努力,是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这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是积极推进改革的动力。随着过渡期终结时间的临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日渐紧迫。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竞争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对于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非常及时地做出的重大决策。
二
十四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比较完整的,有预见性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需要另起炉灶,构建新的体制框架,而是在原有的大框架基础上做如何“完善”的文章。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总结了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地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与此相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为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决定》关于各方面"统筹"的要求,丰富了新的发展观,也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新的发展观和改革观的进一步升华。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现在,农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左右,而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比重的降低是产业升级的结果,困难在于人多地少,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以及政策方面的原因,导致投资过分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与此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必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给予更大的关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需要解决大量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客观条件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区差距目前仍呈继续扩大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双重的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是比较长的时期内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依托,也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力物力支撑;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统筹区域发展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是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既定的经济总量,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下,人民实际福利和社会总体状况可以有重大差异。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在的情况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规模空前扩大,这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但过分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无公害产业的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都是人类觉醒的表现。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环境承载力弱,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至今尚未根本扭转,矛盾非常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功在当代、泽及子孙,而不能利在眼前、贻患长远。体制改革要有利于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这样的双重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现在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要考虑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加入WTO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订立、修订和完善进程,努力争取使之符合我国发展的利益。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是不同国家利益矛盾和妥协的产物,并不是天经地义和一成不变的。我们不是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这里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较量。
统筹就是兼顾。对于执政党来说,统筹兼顾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上述一系列“统筹”,都是从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要求来说的。努力做到这些统筹,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里贯穿的统筹兼顾以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的体现。这些都是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实现这些理想也是长期努力的过程。可以说,能否切实做到这些方面的统筹,朝着这些理想目标努力,都是决定经济改革和发展成败的。
三
《决定》根据各方面统筹发展的要求和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了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社会负担和承担过大的改革成本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寻找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的实现形式所遇到的特殊困难。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更广泛地推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股份制,将有利于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决定》在强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强调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理和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将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是许多地方的经验所证明了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维护公、私各类财产权,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保证。
(二)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继续推进工业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到实现现代化这个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任务。这种根本性的社会转型,要着重解决的实质上是“三农”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除农业方面的努力外,从根本上说,要从“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上找出路。就是说,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促进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社会化轨道。现阶段的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从根本上说,统筹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都是要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过程,即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顺利,2020年城镇化达到55%左右,届时全国农村人口仍将有6亿以上,"三农"问题仍将是大问题。重要的是,经济体制要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某些现行的体制和政策,是不利于逐步改变甚至是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三)市场体系建设和改善国家经济管理。这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体制不完善的重要表现,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主要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改善国家经济管理方面,《决定》强调继续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对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明确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以及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调控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政府在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回顾2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利用党和政府系统集中统一的优势,推进以主体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为特点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改革阶段,需要继续发挥这种优势。
(四)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固有的社会问题。积极扩大就业,推进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变时期,就业压力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突出困难,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作为重要的体制改革和政策目标。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之目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市场竞争不能自发实现这种社会目标。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导向、法律规范、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
(五)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也把这个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问题。现在,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受到市场竞争的深刻影响,市场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地发挥作用,但这些领域又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搬用市场经济的规律,简单地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重要的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体制选择和发展战略,都要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各个方面统筹兼顾的要求,努力实现《决定》所提出的目标,将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四
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实现这种转变,为社会转型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包括三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三个文明”建设的开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无疑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具备推进改革的诸多有利条件:经济快速增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改革进程中的矛盾提供了比过去雄厚得多的物质基础;社会稳定和对于深化改革问题愈益广泛的共识;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指导思想的正确;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普遍认同,等等。人们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乐观预期,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也将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得到解决。
【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推荐阅读: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10-29
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09-28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06-05
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07-09
当前维稳工作形势分析06-01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06-13
当前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心态10-27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06-09
浅谈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