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教案(精选5篇)
南侨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要点:
1. 作家生平简介
2. 主要作品集及相关评析 3. 精彩片段赏析
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家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个人履历
龙应台生于内战,后撤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家庭。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
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之后客居香港,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二.主要作品集及相关评析
1.《野火集》
龙应台对社会的批判不遗余力,也不留情面,好比有骨头噎在喉咙里,非一吐为快不可。她的文章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龙应台在《传递这把火》(台湾版《野火集》序)中表示:“这只是一个社会批评,一个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会批评。”不戴面具,或许丑陋得让你不敢正眼相对;不裹糖衣,可能苦涩得让你无法下咽。或许她的犀利刺痛了我们民族的自尊,揭露无数伤疤,可“野火”的精神就是要烧掉腐朽和丑陋,去除不义和不公,打破权威和教条,以此清出一片干净的地方来。
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龙应台批判中国人的懦弱自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睛假寐。”似乎中国人讲究气度和忍耐,但龙应台却要反过来提倡“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的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而且生气了还要“很大声地说”。龙应台生气了,她的生气是因为中国人的不生气。20年前龙应台在台湾看到的现象,出现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中国人依旧学不会“生气”。
龙应台把“肮脏、丑陋、道德败坏的台湾”比喻成“生了梅毒的母亲”,这是因为她爱之愈深,痛之愈深。她看到的台湾,是令人心痛的台湾:“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辗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道德败坏和麻木的心灵,是“母亲”长“梅毒”的原因所在。中国经济改革之后,经济突飞猛进,在世界“和平崛起”,但我们的道德开始出现问题,强调自我带来了功利主义和精神的麻木。
《幼稚园大学》痛贬的是喂哺式和育婴式的教育:“我们对大学教育的期许是什么?教出一个言听计从、中规中矩、不穿拖鞋短裤的学生,和教出一个自己会看情况、作决定、下判断的学生——究竟哪一个比较重要?为了塑造出‘听话’、‘规矩’的青年,而牺牲了他自主自决、自治自律的能力——这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吗?”这不也是在讲现在中国大陆的教育吗?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也是在生活上“抱着走”,在课业上“赶着走”,在思想训练上“骑着走”。这是稚园教育模式的延续。
龙应台在大陆版《野火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的序《面对》里说到:“许多其他社会要花四百年去消化的大变,台湾人民短短四十年里急速经验,从独裁到民主,从贫穷到富裕,还有因为太过急速而照顾不及的人生品质的鄙劣„„”台湾之前面对的问题,现在成为中国大陆的问题,尤其是民主和自由的问题。龙应台反对权威,批判现状,旨在宣传民主与自由的思想:“我们不能没有党外刊物,因为它是一个制衡的声音„„这个声音通常由关心社会的知识分子所发,可是在今天的台湾,这个声音,不是没有,但微弱喑哑。知识分子或者受制于强权而不敢作声,或者屈服于做官的私欲而婉转歌唱,或者受挫于尝试的失败而灰心隐退„„” 如果把龙应台在《野火现象》中提出“在野之声”这段文字单独拿出来,并以“中国”替换“台湾”二字,或许中国大陆不少人会误以为是哪个“愤青”的“激扬文字”,而且情不自禁为其拍手叫好。“八九”**以后,提倡“民主”和“自由”的声音似乎被镇压下来,但人民对真理的追求是暴力所镇压不了的。二十年的台湾,言论自由已经相当开放,这一点可以从现在台湾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全民大闷锅》看出。《全民大闷锅》是以嘉宾模仿政坛人物,并依政治问题分派舌战的节目,比如模仿台湾总统陈水扁、台湾立法委员李敖、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等。这样的节目,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大陆,因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二十年?或许更长。
2.《目送》
《目送》由70多篇散文组成,牵系三代人:往上看的是逝去的父、老着的母,审视的是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往下看的是青春的儿子,回忆自己的年少。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角色中的龙应台,身处人生这个阶段,四处苍茫,唯有拿起画笔,蘸满情感,勾勒出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
《目送》一文——据说早已红遍东南亚的网络,写为人母的龙应台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去异地求学;她记起当年,父亲目送着离家求学的自己;她想起几年前,目送着棺木中的父亲——是她第一次目送至亲的死。人生五十多才面对生死离别,到底有点迟了。作为台湾的外省人,龙应台在台湾只有父母、兄弟。她从未目睹过亲人离世,直到父亲逝世。在那之前,她极爱站在高处,审视批判这个社会。她最后一次目送完父亲,目送长大远行的儿子,有太多的无奈和失落,却必须放手。于是她开始学着咀嚼生活,包括生离死别,懂得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雨儿》、《胭脂》中,她年迈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女儿的“老小孩”。她牵着惶恐不安的母亲的手,走在川流不息的香港车站,带她回家。她提前24小时和母亲道别,给皱纹密布的母亲涂粉红的指甲油和润润的口红。她哄着她,就像当年母亲哄着儿时的她一样,耐心、细致。父亲走了,母亲老了,孩子远行了,她不再沉醉于《野火集》式的文章,转身写《孩子你慢慢来》,又出版《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写三代人的情。
《目送》没有“龙式龙卷风”的社会议题,不关万千世界,无关国家大事,只谈亲朋。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3.《亲爱的安德烈》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龙应台的儿子,1985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相差三十年的两代人,母子俩同时也是代表着两个不同国家,中间横着东西两方文化。
这其实是本母子书信集,深有感悟。它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万千,从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到微不足道的生活规范细节,诠释着亲情又透着浓烈的教育味道,只是在文章中母子俩都是站在一种欧洲人的视角看待一切,当然龙应台会台式一些。不过她一直强调自己是世界公民,这个观点和她之前的《野火集》是一样的,但她的文章奔流江海,却收放自如,破开中西方文化隔阂、大到打通历史综观,小到身边的花花草草、一次无意的争吵、一个会心的眼神。站在教育的角度母子二人化解代沟在思维不同的语境交锋下,是可以借鉴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
曾有人说“性、药、摇滚乐”这是时代置于安德烈为“代表”的80后一代人身上的标签,也是他们这代人共同参与创造时代的流行标签。听到儿子的真情坦白抑或玩世戏谑后,再宽容温和的龙应台也不由自主焦急不安: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尽速回信。儿子的回答是,妈妈,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道理,生活中还有很多人的乐趣。
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也会接触 “烟、药、暴力”,这也许是90后的习以为常的东西。但是确实不能像安德烈说的去讲究大道理,但这些所谓90后的乐趣却不能成为习惯。龙应台的一句话让我们得到了最终的解决: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母亲对儿子的提问:问题一: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谁?为何尊敬他?
问题二:你自认为是一个“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公民?问题三:你是否经验过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时候?问题四:你将来想做什么? 问题五:你最同情什么?(弱者,社会公平)问题六: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是什么时候?(母亲去探索儿子内心的一次感情释放)儿子的反问:反问一: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我是说,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渐渐接近六十岁──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反问二: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1)你的读者;2)你的国人;3)我。反问三: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重头来起?反问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反问五: 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实很想淘气胡闹一通。反问六: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反问七: 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反问八:你恐惧什么?
以上的种种以及全球一体化、国籍、战乱、政治、文化区域认同、艺术、文学等等。我们有多少父母能跟子女交流这些话题呢?同样我们有多少老师跟学生交流这些话题呢?或者现在的每天,如果你的学生试图跟你交流这些问题,你能说得出些什么?了解这些问题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吗?你打算怎么跟学生讲解?你确认你表达出来的学生明白多少?
龙应台这代人,生于忧患,经历了信仰的坍塌,目睹了共产主义的遥远、理想的幻灭、信仰的丧失,她为儿子“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尽管人如帕斯卡尔所说是一根脆弱的芦苇,轻易被风压伤,但“思想”使得一部分人“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积累能量”,于是见证了日后“权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颠倒”、“帝国的瓦解”、“围墙的崩塌”,这是他们一代人的荣幸。然而这种私人的感受夹杂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是消费主义统治下的一代人所不愿接受也不屑关心的,父母辈的苦难,与我心有戚戚焉,说实话,只能在日后通过“老照片”那样的平台来追悔叙述,可惜那时年幼,只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了,父母的青春年华,已是越发云淡风清直至变为过眼云烟远去。我觉得玩物丧志的生活,比起南京大屠杀的前辈们——抗日战争时代的孩子们,或者部分前辈——东德时代的孩子们,总算是幸福无边了,没有屠杀,没有柏林墙的童年充满了单纯清澈的欢声笑语。当然,话说回来,在龙应台眼中那个对流行文化乐此不疲的小伙子,丝毫不是一个无知享受者,当然,我认为我们不能要求他能达到母亲的思想高度,难道他成长后就该是思想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知识量与见识,放在我们80后中间也是一响当当的精英。
三.精彩片段赏析 《野火集》经典片段
-----我看见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赏落日、去钓鱼。我也看见淡水河畔的住家把整笼整笼的恶臭的垃圾往河里倒;厕所的排泄管直接通到河底。河水一涨,污秽气直逼到呼吸里来。
爱河的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为什么没有勇气对那个丢汽水瓶的少年郎大声说:“你敢丢,我就把你也丢进去?”你静静坐在那儿钓鱼(那已经布满癌细胞的鱼),想着今晚的鱼汤,假装没看见那个几百年都化解不了的汽水瓶。你为什么不丢掉鱼竿,站起来,告诉他,你很生气?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退让,你忍耐,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大破烂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团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说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品。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目送》经典片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亲爱的安德烈》经典片段 第5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草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的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在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单。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负责和矛盾压抑。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环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头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P41-42)第7封信:有没有时间革命?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署,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P57)第9封信:两种道德
安德烈,我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我的消极道德大部分发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我知道地球资源匮乏,知道20%的富有国家用掉75%的全球能源,所以我不浪费。我说,我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的、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我写文章,希望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我演讲,鼓励年轻人把追求公平正义作为改造社会的首要任务。我在自己的生活里拒绝奢华,崇尚简单,以便于“对得起”那千千万万被压迫处于贫穷的人,但是我不会加入什么扶贫机构,或者为此而去竞选市长或总统,因为,我的“道德承受”也有一定的限度。我也懦弱,很自私。我在生活的层面进行消极的道德——不浪费、不奢侈,但是有些事情,我选择积极。譬如对于一个说谎的政府的批判,对于一个愚蠢的决策的抗议,对于权利诱惑的不妥协,对于群众压力的不退让,对于一个专制暴政的长期抵抗„„都是道德的积极行使。是不是真有效,当然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民主体制里,这种决定人们时时在做,只是你没用这个角度去看它。(P65-69)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我们能不能说,没有逗留空间,就没有逗留文化;没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没有文化。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着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安德烈,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但是,香港人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精神上。“搏杀”精神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安德烈,这是香港的现实。这样坚硬的土壤,要如何长出经济效率以外的东西呢?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
龙应台散文摘抄
1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我知你是明白人,可是女子不一样,女性需不住修饰,毋须夸张,但是头发皮肤牙齿一定要整洁,也少不了四季衣裳首饰,否则,看上去不是潇洒,而是邋遢。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喜欢走路。读书写作累了,就出门走路。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
龙应台散文摘抄
21、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2、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3、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
4、奢侈,到底是一种被物质撑得过饱的漠视,还是把一切都看的都理所当然的无聊?
5、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6、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的明显。
7、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8、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9、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10、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
11、很长时间后的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战斗,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相互争斗。
12、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13、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恶事,没有必要让两岁就开始直到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
14、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15、生命败坏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向失去。于是,所谓以智慧面对败坏,就是你面对老和死的态度了。
16、于是可能在某个微雨的夜晚,一盏寒灯,二三饮者,在觥筹交错之后突然安静下来,怅然若失,只听窗外风穿夜林肃肃山川一时寂寥。
17、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18、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寂静,这是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19、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20、爱不等于喜欢,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21、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22、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23、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24、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
25、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26、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中渐渐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
27、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漏沙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28、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
29、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30、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31、早上,灿亮的阳光扑进来,他还睡着。我打开窗帘,看窗外那一片平凡而现实的风景。心想,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32、幸福,就是早上和你说再见的人下午平安地回来了。
33、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
34、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35、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36、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37、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
38、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脸打肿了来冒充胖子。
39、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40、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41、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品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让自己站在那一条跑道上。
42、可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43、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
44、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45、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46、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4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48、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49、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50、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51、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52、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53、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54、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55、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56、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依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57、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58、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59、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2. 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龙应台《目送》
3.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目送》
4. 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试图掩盖粉饰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龙应台《野火集》
5. 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龙应台《目送》
6. 我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7. 君主专制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决定历史。那个人也许是英雄,也许是暴君。——龙应台《百年思索》
8. 上帝造女人,使她成为生殖孕育的媒体,我变成造化的一部分,心里充满了幸福。——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9.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龙应台《目送》
10.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龙应台《目送》
11. 或者说,二十年里,价值翻转到一个程度,所谓思考判断,所谓勇气良知,都不再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龙应台《野火集》
12. 政客关心个人权利,哗众取宠。政治家关心国家整体前途,有拒绝媚俗的勇气。拉宾以生命来证明了这个分野。——龙应台《百年思索》
13. 妈妈的眼睛,还兀自盯着那扇看不出有多么深邃说不出有多么遥远的门,看着看着,看得眼睛都模糊了。——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14. 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龙应台《野火集》
15. 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龙应台《目送》
16. 而我,突然觉得人性是极容易判断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17. 二十世纪的人犹豫怀疑思索,不是因为他知道得太少,而是因为他知道得太多;不是因为他西化太浅,而是因为他西化太深。——龙应台《百年思索》
18. 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漂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19. 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恶事,没有必要让两岁就开始直到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0. 你要永远认得那个时刻,当你的国家变质不值得爱不能爱又无力对抗的时候,马上就走。汤玛斯曼和爱因斯坦都认得那个时刻。——龙应台《龙应台的香港笔记》
21. 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的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2. 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他。——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23. 在台湾革新很难,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许多制度的僵化,另外还有保守的执政单位对社会自觉运动的疑惧,一个更大的阻碍,确实民众本身缺乏动力。——龙应台《野火集》
24.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25. 独裁,专制,腐败,不是哪一个主义制度所独有,但是东欧革命狂潮就应该给所有的专制政权,不管它是否什么主义,一个冰冷的警告,暴力,不能持久。——龙应台《百年思索》
26. 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一脚,就进去了。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龙应台《目送》
27.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28. 德国像一个彻夜失眠,夜夜失眠的老人,在黑暗中睁大着眼睛无尽止的反省自己,审判自己,捶打自己,和醒着的灵魂做永无止尽的辩论。一个患失眠症的民族!——龙应台《百年思索》
29.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龙应台《百年思索》
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部长”。
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
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内容简介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庆幸的是每个时代,总有些傻子,关心世界,有判断的能力,且有批判的道德勇气,不愿安享荣华富贵,却愿以自己做代价,谋求全体人类更多的幸福快乐。不论你同不同意这些人的价值观,他们都值得我们最高的尊敬。
1、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2、相机,原来不是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3、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你和风景交流的时间长了,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底,突然悟到: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难道竟是那机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
5、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6、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7、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8、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9、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0、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11、很多人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1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13、传统的气质氛围并不是一种肤浅的怀旧情绪,当人的成就像氢气球一样向不可知的天空飞展,传统就是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绳子,紧连着土地,使你仍旧朴实地面对生老病死,使你与春夏秋冬共同呼吸,使你的脚仍旧踩得到泥土,你的手可以触摸到水感,你的心灵可以和两千年前的作者对话。所以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
14、现代日本的身强体壮、脑清目明,分析起来,乃是以古典大陆哲学、东方宗教文化强身,再以西洋文化固脑,将东洋跟西洋文化融合,提炼出的一种东瀛经验。只是,相较于日本人重视长时间积累,凸显本质性的文化模仿与创造,当代台湾社会所呈现的,往往是一种渴望立即见效的,建构式速成拼贴文化。追究起来,我们得勇于承认,混血与变异恐怕才是台湾文化的本质。
15、生命败坏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向失去。于是,所谓以智慧面对败坏,就是你面对老和死的态度了。
16、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17、强权做不到的,是文化的力量,将无异议的碎片组成有意义的拼图。
18、纵有千般不舍,终有离别时。
19、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20、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21、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22、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23、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24、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25、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26、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27、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恶事,没有必要让两岁就开始直到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
28、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
29、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
30、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31、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32、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33、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34、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品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让自己站在那一条跑道上。
35、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36、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
37、幸福,就是早上和你说再见的人下午平安地回来了。
38、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寂静,这是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39、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可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几朵黄花,花谢结果,垒累棚上。我就坐在那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
40、德国像一个彻夜失眠,夜夜失眠的老人,在黑暗中睁大着眼睛无尽止的反省自己,审判自己,捶打自己,和醒着的灵魂做永无止尽的辩论。一个患失眠症的民族!
41、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因为我觉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们敢用这种字眼的话,其实就是自我的表达。
42、所谓政府,是为我这个小市民做事的;他凡做一件事,我要用监督的眼光衡量它的效率与成果,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得换人。事情做得好,不是我必须涕泪感激的“德政”,是他“分内”的责任。“政府”,通常是个很吓人的名词。
43、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44、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4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46、这世间的风景于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尝在我“心外”?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于是把相机放进走路的背包里,随时取出,作“看此花时”的心笔记。
47、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48、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49、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50、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51、我的梦想是: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而心中没有任何恐惧。我们这一代人所作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52、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53、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54、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这个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岁的手指。花绳绕过来,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来,在淡水街明亮的阳光里,在石阶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岁的手指。
55、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56、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么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那么“知”和“行”是不是两回事呢?王*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这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57、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漏沙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58、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辗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我们的朋友喝了伪酒而失明。我们的兄弟,被车撞断了腿,每天拄着拐杖,一跛一跛上学校。而我们自己,心平气和地吃喝各色各样的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在横行霸道的车辆间仓皇怯懦地苟活,要糟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大吃一惊?
59、曾经不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信了。曾经不信“色即是空”,现在信了。曾经不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信,但有些无法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如李叔同圆寂前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信与不信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60、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
61、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62、宇宙之内,最公道的有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良心。
63、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64、小路上全是迷失了方向的蚯蚓;它们离开了泥,辗转爬上了小路的柏油路面,大概由于不熟悉路面的坚硬,就忘了自己究竟来自哪里,要往哪里去;它们搁浅在小路上,被不知情的自行车轮和脚步轧过。
65、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
66、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漂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67、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68、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69、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70、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立,都需要一个“假想敌”来激起自己内部的凝聚力。对欧盟而言,挟其经济军事优势而四出“侵略”张牙舞爪而又绝对“没有文化”的美国正是一个理想的“暴秦”,可以促进欧盟各国的团结。
71、有一个年轻人,在长安的街头,夹在人潮里看热闹。执金吾的车骑盛大壮观,威风凛凛的驶过街市。年轻人暗暗对自己说:“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人潮里另一个年轻人,他也惊诧于车骑的豪华,暗暗对自己说:“这是剥削阶级,有一天消灭它。”哪一个年轻人对呢?
72、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73、在人生的行旅踽踽前行,一路上和形形色色的人或者牵手终身,或者擦身而过,或者共行一段,或者惊鸿一瞥。大多数的人,像传真纸上的黑墨一样,当时鲜明,后来惘然,墨迹再浓也抵不过时间的消灭。有些人,即使是吉光片羽的交会,却纳入了记忆的盒子。盒子在岁月里尘封,但并不消失。它只是等待,等待你有一天不小心碰倒了盒子,里头的东西,所有你以为早已忘怀了的东西,撒了出来,清清楚楚在眼前,消失的竟然是时间。
74、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75、年轻时发生在我们身上使我们一夜之间突然长大的那些事情,不管愿不愿意,在发生的那一刻即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日后在我们以为早已摆脱或相忘的时候,它就在我们最漫不经心的一瞥中突然涌现,竟然已经成为我们看出去的眼瞳。
76、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
77、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
78、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79、爱情是只有灵没有肉的,是澎湃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的;唯美浪漫、纯情而带着毁灭性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
80、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拥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81、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
82、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性、爱、摇滚乐”是少年清狂时的自由概念,一种反叛的手势;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大树,有大树的长达;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
83、我们要的是敢于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负责的政府,但是要促成这样的政府,我们更需要有批判能力、有主动精神、有理性的人民。归根究底,实在是一句老生常谈:几流的人民就配几流的政府。
84、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85、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86、这个社会不知为什么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又充满了幻灭,往前看去,似乎有没什么新鲜的想象。我们的时代仿佛是个没有标记的时代,连叛逆的题目都找不到。
87、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
88、天微微亮,她轻轻走到我身边,没声没息地坐下来。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越来越瘦,脚步越来越轻,声音越来越弱,神情越来越退缩,也就是会所,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
89、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的这间零乱的花铺。
90、为什么和心爱的人谈话,这么不可能?
91、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92、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93、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94、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凄惨,但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的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开始终身流浪。
95、我们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
96、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的明显。
97、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少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98、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99、我相信,如果你会看见敌人的伤口,你就不会拿起枪来对着他。
100、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101、政客关心个人权利,哗众取宠。政治家关心国家整体前途,有拒绝媚俗的勇气。拉宾以生命来证明了这个分野。
102、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103、文化,根本没有“固有”这回事。它绝不是一副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抹。文化是一条活生生的、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里头主流、支流、逆流、漩涡,甚至于决堤的暴涨,彼此不断的激荡冲撞,不断形成新的河道景观。文化一“固有”,就死了。
104、蔡琴的声音,有大河的深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缠绵。
105、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人物经历
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1984年,龙于**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1980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而在台湾《**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两年,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兼台湾《**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讲授台湾文学课程,并为学生导演戏剧。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1999-2003年,当时的台北市长马**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
2005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2年1月31日,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
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为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长”。
2013年1月29日,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
2013年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欧洲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2014年12月1日,发表辞职声明,确定辞去台湾“文化部长”。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部长”。
个人生活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
主要作品编辑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大江大海1949》 《龙应台评小说》 《野火集》
《野火集外集》 《人在欧洲》 《写给台湾的信》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美丽的权利》 《干杯吧托玛斯曼》 《我的不安》 《百年思索》
《银色仙人掌》 《面对大海的时候》 《孩子你慢慢来》 《在海德堡墬入情网》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 《亲爱的安德烈》 《目送》
《这个动荡的世界》 《啊,上海男人》 《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纪》 《魂牵》
创作特色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龙应台教案】推荐阅读:
《散步》阅读答案龙应台11-01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2-16
龙应台散文的作品赏析06-09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10-03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20011-05
龙应台人生三书读后感07-21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口技》教案-教学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