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压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精选12篇)

压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 篇1

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周小静 联系电话:58872381 从事了多年的音乐教学工作,同行们在一起切磋时,觉得最头疼的就是欣赏教学了。很多时候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表现出一付漫不经心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窃窃私语!

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因此我们音乐教师首先从自身教学过程中找找原因,有没有存在以下问题。

1、总是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音乐的含义,往往用过多的语言先来解释音乐,结果学生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本身却知之甚少。

2、老师往往无意识地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3、老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没有以情感人。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完整听,分段听,讲解,再分段听,再完整听„„学生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难免生出厌烦之情。

5、视听设备品质不佳,播放出来的不是乐音而是噪音,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怎么会受人喜爱?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条:

1、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2、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

4、好的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运用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基本的教学设备,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

5、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6、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并通过形体语言加以展示。要知道自己的亲身演奏或演唱会比音响设备中播放出来的要好千百倍,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但教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表现性。

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几点措施进行更好的实施呢?下面我就结合太仓市沈老师的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走进交响》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探讨。

本课沈老师带领学生结合乐曲《彼得与狼》来走进交响。《彼得与狼》是一首管弦乐交响曲,乐曲中用各种管弦乐器模仿了彼得、老爷爷,猎人、狼、鸭子、猫、小鸟等人与动物形象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沈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她首先和学生玩游戏:“听听是谁在说话”从而导入到“听乐器来说话”总结出“音色”的概念。接着她又以实物展示各提琴,管乐类,定音鼓等,让学生认识其形状,了解其基本演奏姿势,并出示了各乐器的图片加以总结。接着沈老师又让学生用沙球、双响筒、碰铃、小鼓等打击乐器试着体验演奏交响乐。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彼得与狼》,让学生听辨乐曲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再结合老师提供的角色来辨别什么乐器对应什么角色。最后请学生根据音乐的故事情节来表演乐曲。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乐曲所吸引,参与的积极性极高。

总结她的课堂,我们就会发现:音乐欣赏课堂应穿插以下活动。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故事导入,情境创设等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起他们的共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三、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在课上,我认为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四、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五、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一本被评价为“迎合了时代需求,直抵中国3亿草根青年神经最敏感之处”的《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3月30日出版。这是一部日记体形式的小说,由曾经是落魄青年,现在成了富翁的“重庆老康”撰写,融合了重庆老康自己和周围朋友的创业经历。该书曾是天涯网热帖,此次由读客图书出版,据出版方介绍,首印即高达30万册。

重庆老康曾经落魄到快混成犀利哥了,于是他开始全面分析自己糟糕的人生,决定从身边着手,去寻找最小最近的机会,老老实实,深入一行。据出版方介绍,身无分文的重庆老康经过三年奋斗,现在拥有一家独资公司,每年销售过千万。他拒绝透露真实姓名,甚至把这一点写在出版合同中。重庆老康表示,30万册的版税并不吸引自己,他担心出书影响生意,但又想给落魄的年轻人一些启发,所以才“匿名”出了这本书。谈及成功经验,重庆老康称:“笨是最可靠、最踏实的,比如我想了解我们这个建材市场的生意状况,我就整天整天地蹲在市场门口,一手拿一个本子,进去多少人,出来多少人,都买了些什么东西,全部记下来,蹲的时间长了,记录的东西就显现出规律,赚钱的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重庆老康说:“成功没有什么诀窍,我就是闷着头努力去做。希望年轻人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情,最不起眼的工作,你做好了,也能给你生财。”

这是一部真实的自传体小说,也是一本向年轻人传授生财之道的教科书。2005年,作者老康三十而立,带着老婆,拖着儿子;没有存款,没有房子;读的是烂学校、破专业,一无所长;毕业后混了多年,稀里糊涂,不幸下岗;因为混得差,朋友都断了联系。举目望去,出路全无。老婆认为他已没戏,丈母娘更瞧他不起;一家三口,低声下气,长期在丈母娘家“蜗居”。远在农村的老父母,还以为他在城里混得不错,他只好一直逃避„„他不是没有理想,而是什么都不敢想„„

有一天,这个无权无势又年轻的迷茫青年,静坐在书桌前,开始全面分析自己糟糕的人生。他决定从身边着手,去寻找最小最近的机会,老老实实,深入一行;就在那些看似渺茫可笑的机会背后,老康一次次抓到了实实在在的金钱,并从中悟到朴实的生财之道;他做的事,都没有难度;他遇到的机会,是我们天天都碰到的机会;他靠最平庸的方式,日积月累,越做越大。就这样,经过3年坚持,老康最终成为年入百万的富翁。老康成功的奇特之处,在于他做的事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从老康身上,你将学会那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都有的“特异功能”,从日常生活中认出遍地发财机会。

一旦你拥有这种“特异功能”,发财好比例行公事!

读完《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内心五味杂陈,回头翻看当时用来随手记感触的那张纸,正反两面竟然已经全被写满了。看到作者讲述的一些遭遇和感受,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

比如作者对自己城市移民处境的描写。借助读书,跳出农门,在城市打拼。明明穷困潦倒,却被人认为极为风光,回乡时还要尽力隐瞒。我与作者同为城市移民,在外人眼中极是光鲜,不用再重复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只需坐在办公室动动笔或者敲几下键盘,每个月就可以拿到他们要劳累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以拿到的工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工资在城市中是那样的弱不禁风,稍微动动,就尽数消失。这是现实,却不能告诉他们。有个词叫感同身受,内中甘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比如作者对白领的总结。“这就是所谓的白领,光鲜着,迷茫着,也自卑着。”作者从一个外企的部门经理,“沦落”到做建筑工地的民工。脸比其他人白,力气比其他人小,读书比其他人多,内心比其他人都痛苦。因为他心有不甘,因为觉得自己好歹是读书人,何至于沦落到这个地步,但他就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现实中的白领,即使没有沦落到去做建筑工地的小工,在自己身上往往也能找到光鲜、迷茫、自卑这三个形容词的影子。

再比如作者写到他对家中父母的歉疚,还有其他的种种。人在失意时,遭遇的事情大致相同,估计这也是我心有戚戚的原因吧。

压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 篇2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步骤因循守旧, 教学模式枯燥乏味。

小学音乐欣赏课一般步骤是这样进行的:首先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其次让学生初听作品, 感受形象。再次让学生分段听赏作品, 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最后学生听赏完整的作品, 熟记音乐主题。在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全盘包办、一讲到底,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学生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也没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2. 音乐背景强调过多, 音乐本身体验不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强调音乐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而置“音乐”本身价值于次要的地位。而且叙述的语言过多, 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 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却一无所知。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 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 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 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3. 教学方法缺乏情趣, 教学设备品质不佳。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仍是比较传统的、有时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设备, 但更多的时候只是充当了播放员的角色, 在音乐播放中不作任何引导, 放任学生“神游太虚”。而且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视听设备品质不佳。多数学校的视听设备不如家庭设备, 有些学校甚至投入不够或滞后。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 怎会让人喜爱?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更新思想观念, 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娱乐和欣赏之中, 体验音乐的美感, 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 通过鲜活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 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教学效果不应急功近利, 立竿见影, 而应是潜移默化, 寓教于乐。

2. 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与主动性。因此,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坚持体验性, 使欣赏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在重视情感因素作用的同时, 还需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欣赏是由知觉欣赏进入情感体验, 最后到达理性欣赏。小学生应以情感欣赏为主, 逐步进入理性欣赏。在这一阶段, 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欣赏教学, 让学生多听音乐、感受音乐, 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克服死教硬灌的教学方式。

3. 实践性原则。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 从本质上说不隶属于理论学科, 而是属于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审美教育, 是鉴赏音乐的实践和训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 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 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参与”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

4. 因材施教原则。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在各阶段的音乐能力和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各种音乐能力也因人而异, 各地区、各学校、不同班级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按照《大纲》来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各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 适当照顾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 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进步。

三、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策略

面对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小学生, 作为音乐教师, 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以下一些做法。

1. 教学民主, 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就必须先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 要为全体学生特别是为学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条件来参与。因此, 在设计欣赏课时, 就必须采用先让学生视听音乐作品;然后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站在主人翁的地位自由地发表意见。

如四年级教材中的民乐合奏《赛马》欣赏, 当学生欣赏后, 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有的学生说:乐曲开始好像“答答答”的马蹄声;有的说:好像是牧民们对草原在唱赞歌;有的说:这是牧民们在赛马;有的说:这是草原人民奔向美好未来的决心;有的说:乐曲在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 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踊跃发言。这一过程不外乎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发言中没有一位学生是讲完整的;二是老师事先设想的某些程序被打乱了;三是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讲不到点上, 甚至有学生说感到有点害怕。这时教师应怎么办呢?首先, 我们应尊重、悦纳学生。其次,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护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把讨论的意见归纳一下, 达到预期的目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气氛,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开启心灵之门, 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主体。

2. 活化教材, 让每一篇歌曲都趣味盎然。

教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载体。而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欣赏一篇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 将富有刺激、挑战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真正成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主体。

如二年级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 这是一首反映少年儿童热爱祖国之情的歌曲, 音乐亲切明快,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但是二年级学生所能领会的只是表面的快乐情感, 产生不了细腻而深刻的感受。这时, 教师就可以对教材作活化处理:一是请学生谈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是把《草原就是我的家》和《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的歌曲组合起来。并提醒在两首歌曲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比较。对比欣赏后, 学生再想象一下回答:第一首歌像是描写美丽大草原, 表达出对美丽大草原的热爱;第二首歌好像小朋友们手拉手唱出优美抒情的赞歌。这样的处理使音乐欣赏更有趣味, 并且能巧妙地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使学生能主动地、轻松的学习。

3. 思路清晰, 让每个教学环节都井然有序。

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要对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作精心有序的设计。

比如五年级教材的欣赏歌曲《祝福祖国》, 可以采用排节目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先让各班的文娱委员和主要班干部组织本班同学排节目, 并在音乐欣赏课时表演。采取这样的方式, 同学们都非常投入, 千方百计地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境;在排练节目时, 道具的选择、演员的化妆, 每一个表演的动作都让学生自己按照对《祝福祖国》歌曲的体验和理解商量加以确定, 结果同学们的表演都十分出色。这说明在准备和排练的过程中, 学生们已经对《祝福祖国》这一作品有了深切的体验。

4. 授之以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胸有成竹。

开设音乐欣赏课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所以, 每让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 就要让他们掌握一些方法, 积累一些知识和领悟一些道理。一首音乐作品, 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 要想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像《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就产生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眼看着祖国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蹂躏, 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冼星海满腔悲愤, 但又坚信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特别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必定取得胜利。于是作者谱写了这部作品, 为抗日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以上几点是笔者多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 但尚待进一步实践完善。总之, 小学音乐课欣赏教学,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寻求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摘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 就必须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现从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入手, 分析了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方法与策略, 旨在为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现状,原则,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慧歆.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文学与艺术, 2010, (4) .

[2]沈睿.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与对策[J].成功 (教育) , 2008, (5) .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实现音乐教育目标,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利用表演形式教学,演绎音乐作品

低年级的学生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脸上的表情显得很丰富。于是,我想:何不顺水推舟,让孩子们尽情表演这首曲子呢?于是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后我就让孩子们表演了,不過我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有许多类同,所以我放慢了活动的进度。我请孩子们静下来,带着问题仔细地又欣赏了一遍音乐,请孩子们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表演。通过提问,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许多,再一次表演时动作就丰富了,有吃草的、游泳的、爬树的、散步的等等。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听、说、想、看、做,使学生充分想象,感受音乐旋律,理解音乐后,进而学会演绎音乐。

二、利用故事形式教学,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以《抗敌歌》为例,在欣赏歌曲前先放一段抗日战争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作曲家黄自的生平,使学生理解他的创作目的。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视听相结合

欣赏课仅仅让学生对着黑板聆听是不够的,现在的多媒体手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幻灯片、图像、实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吸引到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上来。例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首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猿泰山》中的主题曲,让学生来观察片中都出现了哪些动物,根据这些动物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动物的叫声,从而引出他们的兴趣,然后导出今天老师要领着同学们去大森林中看一看,听听里面都有什么声音,利用一些声音片段,让学生听风声、雨声、蛙声、蝉声、以及小鸟的声音。听完这些声音后问问学生,如果我们把这些声音组合到一首歌曲当中,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乐曲呢?然后引到《森林狂想曲》中,这样学生就会注意听这首乐曲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界出现的一些声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看动物,模仿声音,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自然而然接下来就对这首乐曲产生了兴趣。再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舞剧之窗中的欣赏课《快乐的女战士》,这首乐曲是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芭蕾舞剧光靠文字上面的解说是没有吸引力的,也不能把舞剧中所要表现的形象与场景描述出来,这就需要让学生先来欣赏一段《红色娘子军》的舞剧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到里面的场景,人物的情绪,通过老百姓编斗笠送给红军战士的情景,表现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到这样的情感后,再来让学生通过聆听了解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旋律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然后再进行主题旋律的识记。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自觉地吸引到欣赏乐曲当中。

四、通俗歌曲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兴趣

好多教师家长都认为通俗歌曲孩子要少接触,领导更不能忍受通俗歌曲进课堂,因为给大家的感觉通俗歌曲都是唱感情的歌曲居多,或者孩子会盲目追星,最少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我看不然,好多通俗作品也非常适合学生演唱,并且学生的兴趣浓厚;好多学生为了心中偶像也会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劳累之余,听一听通俗歌曲也是非常放松愉快的,可以减轻疲劳,增加学生的模仿、演唱能力。记得讲一节欣赏课主题是“主题音乐”。在欣赏过几首名著的主题音乐后,我补充欣赏了一首音乐作品歌曲《北京欢迎你》,当时正值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70几天,这首作品是距北京奥运会100天举行的大型活动的主题音乐。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欣赏后,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主动要求学习这首歌曲,因此在欣赏完这首歌曲后,我又把它作为演唱歌曲设计了一个课时,没想到全校学生都在主动学习演唱,包括平时不爱唱歌的学生都主动学习,歌声满校园。

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篇4

摘要音乐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说明了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教育观念和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对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从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较全面地探讨了实现音乐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新的时代,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源自创新型的教育,因此,21世纪被认为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一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同样呼唤音乐教育的创新。对音乐创新教育的两点认识

1.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然而,长久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往往被当做单一的知识承载体。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尤其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课堂容量被不断增大,导致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断营造自由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1.2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音乐教师成为激发、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权威代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就是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要竭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展现自我的“小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这个“小舞台”上获得老师的赞许,获得同学们的欣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要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如探索新音响、自制乐器、即兴创作等,这些创造性的教育方法,都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这些教育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只有正确认识以上两点,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实施音乐创新教育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音乐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

2.1 创新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

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主动去体验、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由于音乐包含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教师的观点与学生的想法难免出现分歧,此时,教师应允许学生“非正常”思维,鼓励他们的“异想天开”,激发他们的“多向思维”,而不是给学生“泼冷水”。教师不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要积极地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责、没有同学的嘲笑,有的只是宽容与鼓励。不断创新教学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就会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不断孕育出来。

相反,如果对那些有所谓“非正常”想法的学生,不屑一顾、大声训斥、甚至粗暴嘲讽,就会无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说明这一点。

案例一,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小种子躺在土壤里都在想些什么呀?”“老师,他们在想:‘这儿太令人害怕了’”一位小同学说。“不对,请坐!”老师说,“他们应该是想:‘小雨滋润着我,好舒服!’”这样一个温柔的否定,便熄灭了一个闪烁欲燃的火种。试想一下,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不难想到小种子被埋在土里那憋闷、潮湿、黑暗的感觉。那怎能不让孩子感到害怕呢?

案例二,音乐课上,老师领着同学们欣赏琵琶曲《大浪淘沙》, “那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呢?”老师似乎是在提问,又仿佛是自言自语。一学生回答“像空中乱云翻滚。“老师听罢,脸色一沉,讽刺道:“就数你神气!也不想想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是大浪淘沙!难道乱云是可以淘沙的吗?”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首曲子就只能被理解成这位老师说的这样么?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见,如果我们教师一定要以个人的观点统一学生对某些音乐的认识,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大牢笼里,对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的不适当的言语评价,甚至冷嘲热讽更是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性就这样被抹杀了。

2.2 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是创新活动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音乐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契合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里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那些时代气息浓、更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时,根据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如“换――煤气哟”、“雪糕――棒冰”、“汽车喇叭声”、“小鸡叫声”等,利用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将大小不等的鼓,甚至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搬进课堂,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体验音的高低。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完成一段自己创编的音乐,并演奏给大家听,学生的兴趣会被迅速调动起来。

总之,现代音乐教育应当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的内容应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同时,还要大胆创新,更多地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3 创新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不断发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鼓励音乐创造指出“:教师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这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方法的一个突破,是与音乐创造性活动的行为特点和实质是相统一的。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满自信,并体现自身的价值。除了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外,还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评价内容不能过于单一,要有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主动选择的空间。例如,有些学生乐理学得好、而有些学生琴弹得好;有些学生歌唱得好,而有些学生舞跳得好等等。在进行考试评价时,除了规定项目外,应该允许增加自选项目。一些学生可以用自选项目上的优秀成绩,弥补规定项目上的不足。学生选择好强项后,可以自行选择确定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并自主组织排练,此时,教师适当加以辅导。准备成熟后,以班级特长展示会等形式,人人上台展示自己的音乐强项。这样,通过自选强项,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了学生的优势智能,也带到了其他不擅长此项目的同学在这方面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另外,建立“音乐档案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方法。“音乐档案袋”改变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一歌”定成绩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音乐、探索音乐的过程。通过“音乐档案袋”,还能帮助老师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及对比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和思考自己的音乐学习历程,激励他们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都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不断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压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 篇5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玄武区一等奖 林丽

28届小学英语教学年会论文获奖情况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练好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谈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

本技能的自我培养

赵蔚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树立价值观、丰富词汇量、加强交际合作

——提高英语交际教学的效率

胡晓旋 南京市小营小学

唤醒沉睡的力量——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

语的兴趣

华珺 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小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二等奖

陆敏

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浅谈小学指向目标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研究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导入

闫宁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分校

在“四边”理念指导下 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

—六年级E部分阅读教学体会

胡萍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汲取澳洲文化精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我的英语教

学实践与尝试

陈娟

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

关于“小学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提高三年级学生英语认读

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朱红娣

南师大附小

小学生三年级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探索 唐月

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

浅谈在新课标指导下培养学生对待作业的兴趣

三等奖

陈岷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语境的呈现”之初探

韩旭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小学英语课堂

巫绮云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

对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究

李慧 南京市樱花小学

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之我见

张焱 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浅谈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季玫瑰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灵活有效教学

牢固掌握句型

——浅谈小学英语句型教学

洪明春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王修婷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开展合作学习促进英语学习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陆蓉 南京市宇花小学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张萍 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

小学生有效资源策略意识的培养

刘元蓉 南京市海英小学

试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

汪嵘 杨筱艳 钱坤 李甜 陈姗姗 张晓梅 蒋韫慧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尝试用经典英文歌曲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自动记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解读沉默—小议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激发并强化英语学习兴趣的基石——浅谈积极的情

感与轻松愉快课堂氛围的结合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有效记忆单词方法初探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浅谈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

南京市逸仙小学

培养小学英语情景教学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分校

快乐课堂由我做主——“四边课堂”下的“教学和谐” 顾洁 南师大附属小学

何剑春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刘霞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牛金秋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冯琳茜 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张仙桦 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徐晓蓓 南京市珠江路小学

丁万娟 南林附小

小学英语新授课课堂导入方法的实践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中受挫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弊端

创造和谐轻松氛围,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之乐

在英语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激发小班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英语作业的三性

小学国画教学之我见 篇6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和瑰宝,是艺术创新的乐园。在小学国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弘扬祖国传统水墨画国艺术的精粹,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小学国画教学的改革呢?

一、激发兴趣,感悟笔墨妙用

在小学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小学生水墨画普遍陌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初步感悟笔墨的妙用之处。诸如学生在刚步入水墨画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干湿浓度和方圆粗细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左右、上下不断往返涂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再蘸水、蘸墨继续训练。由于用中锋、侧锋画能产生不同的笔迹,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水的张力以及纸张的特性,逐步让学生明白墨加水量的多少会出现浓墨、湿墨、淡墨等不同观赏感的效果。学生对类似效果感到好奇,一方面对学习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训练,对各种用笔、疏密关系和色彩间的关系等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学好国画扫清障碍。

二、夯实基础,提升绘画技能

所谓国画,就是由形体结构、笔锋、浓淡不一的墨色组成的具有欣赏价值的画面,而学好国画非一日之功,作为教师务必让学生脚踏实地的练好基本功,具体把握“三大”环节:

其一,把握握笔姿势训练:国画一般采用毛笔制作,其握笔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绘画作品的效果。但是,小学生平时都使用硬笔书写的,其握笔方法与毛笔的握法截然不同,许多学生在感到好奇的同时,也感到学会握毛笔比较吃力。为此,教师可以先讲解示范握笔的姿势,接着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练习,然后在课堂绘画时予以点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握笔姿势。

其二,把握蘸墨技巧训练:小学生刚踏上学习国画之路时,一般不会正确蘸墨,有的画作缺乏墨色变化,有的蘸墨太多,导致画面黑压压的一片。为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操作指导,还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个别学生予以纠正性点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三,把握用墨技能训练:国画往往通过不同墨色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用墨之妙,关键在于用水,毛笔上含水和墨的多少,便产生了淡、浓、焦等墨色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掌握用墨不同层次的变化,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淡、浓、焦三层墨色的水墨色,在初步感觉三层墨色的不同的效果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进一步理解三层墨色的不同特色。

三、把握脉络,锤炼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以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是中国水墨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而线描画是小学生喜欢的一门传统艺术,比较注重线条的浓淡粗细变化,尤其讲究以线条为主的笔墨艺术。可见,只有让学生练好水墨画,才能锤炼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兴趣。其实,水墨画与线描画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而所谓国画“白描”的本质就是线描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线描画线条的抽象韵味就自然地融入传统国画的绘画之中,使水墨画对线条的表现尤为突出。譬如:大部分小学生对毛笔、盛墨盆、清水盆汇和调色盘等比较陌生,况且国画教学具有特殊性。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绘画工具,并能较高质量地完成习作,我们只有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把握国画教学的脉络,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相应的教学训练。譬如:我首先采用适度的教学时段向学生介绍美术工具及其用途;其次,灵活展示自身使用多种工具的正确方法和姿势;最后,穿插相应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训练以线为主的笔墨基本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因势利导,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每一个人是都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光,处处是创造之境界。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国画教学的关键环节,具体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新的欲望。譬如:我在执教《公鸡》一课时,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公鸡栩栩如生的表演后,让学生针对背景材料张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凸显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构筑比较成功的作品创造条件。其次,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为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创造条件。诸如揉纸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方便学生成功地完成作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热忱。

五、生生互动,实现扬长避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手段,而国画教学主要反映生活、表现物象。因此,在国画基本功训练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创作出符合自身的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的习作。诸如画桃花,可以让部分学生画花,其他学生画枝干,当不同的作品完成后,再鼓励学生找出各自画桃花中的某些缺点,并加以弥补,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宗旨。

小学国画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过程,但愿一线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吸他人之教学精华,弃自身不足之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国画的无穷乐趣。

小学音乐识谱教学之我见 篇7

我们所教的对象是小学生, 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而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 具备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质水平。总的来说, 识谱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服务的。

二、绝不能把识谱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 而应当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工具

有人说“学生不识谱怎么学音乐”?确实, 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但综观反应, 许多人都不是直接通过乐谱去认识、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 就像要求婴幼儿先学会按节奏踏步, 才会走路一样;就算是一些有造诣的音乐家, 可以从乐谱中直接感受、理解音乐, 但他们也是靠训练已久的内心听觉能力来感受、理解音乐的。而现在, 我们面对的是这些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学生, 如果把识谱教学摆在“首要”位置, 那结果只会造成学生的负担, 音乐上的“高分低能”, 只会“说谱”不能“唱谱”, 更会让学生感到识谱是件头疼的事情。这样的机械识谱, 不要说提高学生的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了。因此, 我们应该把握好识谱教学的位置, 在音乐教学中顺带地进行。

三、把识谱教学融入各种音乐活动中

由于乐谱是音乐的语言符号, 是一种教学工具, 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媒介, 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容忽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音乐活动, 把识谱融入其中。

1. 在歌唱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

唱歌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 这是由于唱歌时附带使用乐谱较多, 而且每个学生都有音乐书, 在识谱教学上比较方便, 也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练习,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唱歌的兴趣较为浓厚, 在这兴趣的驱动下, 将会克服识谱这样的困难问题, 再适当地引导, 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学生已经会唱《国歌》后 (未识谱的情况下) , 有针对性地提问, “歌曲中哪一句是你最容易学会、印象最深的?”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第一句前奏和最后一句 (通常, 歌乐曲的首尾乐句是学生印象最深的) , 然后把这两句乐谱写出来进行分析:这两句都由不同节奏组合, 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种是紧迫感的, 一种是信心坚定、勇往直前的, 再通过唱歌练习感受, 使学生对这两种节奏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在唱歌中通过提取学生印象深刻的地方为识谱教学的前提, 也可作为兴趣的升华来积累知识的做法, 在活动中融入识谱教学。

2. 在器乐学习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

学生对学习器乐的兴趣也如学唱歌一样浓厚, 但器乐的操作比学唱歌要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器乐的选择上,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易操作的乐器, 如:低年级以打击乐器为主, 中高年级可选用竖笛或口琴或口风琴。通过学习器乐演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是因为器乐演奏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在演奏器乐活动时, 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谱上, 诸如音符、节奏、调号等。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视唱曲、旋律、音程、节奏等通过器乐演奏进行活动练习, 也可以在学习完一首歌曲后, 再用乐器进行演奏活动练习, 这样, 不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 更会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识谱能力。

3.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是人们最容易、最能直接感受音乐的一种活动。学生对欣赏音乐的兴趣也是非常浓厚的, 要求也是十分强烈的, 当他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 已经对音乐 (音响) 有敏感的反应了, 所以, 在欣赏音乐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 是一个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做法。如:让学生听音乐做律动, 或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欣赏主题性音乐时, 可让学生从视、听、唱、想象等方面结合起来, 特别是在曲式分析过程中, 要求学生听出各乐段是否相同, 各乐段的排序, 然后归纳曲式结构、作用等, 以此进行识谱教学。事实上, 用“听力训练”比“视唱练习”的识谱教学更为妥切。

总而言之, 不能把识谱作为教学的目的, 而应作为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和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工具, 应把识谱教学放在双基教学的从属位置上。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应渗透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 并顺带地解决;还要加强教学的趣味性, 年级越低越重要, 如发现学生表现出厌倦、不听课时, 则应随机应变, 及时作一些调节或变通, 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识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是我们应该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 但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事实上, 许多学生感到最头疼的是学识谱;唱歌谱最没意思, 对学习识谱兴趣淡漠。如何把这一重要的基础教学从负面扭转过来呢?本文作者提出了三点见解。

小学音乐体验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 小学音乐;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39-1

一、体验的前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因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让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要我体验”和“我要体验”效果是不同的。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试着扮演“学习伙伴”的角色,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即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老师不做,变教师是演员为导演,变学生是观众为演员。

二、体验过程的四个阶段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体验的特点,我们再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以下适合于音乐中体验的四个阶段:激发兴趣阶段——实践感受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反馈评价阶段。

(一)激发兴趣阶段

激发兴趣是进行体验的启动阶段。在音乐课中我们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音乐是最富于情境性的,通过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能从情感受上激发学生与教材的共鸣,为下一阶段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储备。在上《拉藤》(印尼民歌)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熟悉的劳动场面引发学生回忆,从情绪上产生亲切感,然后迁移到印尼热带雨林藤条遍地,人们拉藤场面,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到小熊家里去》这一课时展现给学生: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憨憨的小熊。一大早,小熊就忙碌起来,扫屋、买菜,它要干什么呢?原来今天小熊请客。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情境并产生悬念:小熊要请谁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1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合适进行体验的环境,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模仿的,关键感动引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之产生兴趣;2 注意消除环境中的不相关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和探求上。

(二)实践感受阶段

实践感受阶段是导入学习的阶段,即个体亲历阶段,如上例《拉藤》中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在创设的“热带雨林”中亲自扮演劳动者角色(主动进入情境并担任一定角色),参与拉藤劳动实践,亲自体验拉藤劳动的感觉,产生个体真实的感受就是实践感受阶段。又如欣赏民族乐曲《黄昏》,让学生在优美乐曲声中,在柔和的富有启发的语言中进入体验的实践感受阶段:“这是一首描写黄昏美景的乐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乡村。你一定对黄昏的乡村充满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境呢?”学生在乐曲中驰骋遨游并张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落日、牧归、水车。”有的说:“我看到了乡村、小屋、炊烟。”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都表达了出来,为“黄昏”这个轮廓充进了农村生活的色彩,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感受,虽然个体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但却是最真实的。

(三)体验内化阶段

体验内化是体验的关键阶段,是个体通过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内化为自身觀念的过程。如上例《拉藤》中通过拉藤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个体实践刺激相互作用,从而主动将拉藤这一劳动号子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反映在情感上就是演唱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发的情感投入即二度创作,反映在认知上就是对劳动号子知识的掌握,反映在能力上就是有意识的根据劳动号子的特点创作一些简单劳动号子(如创作出不同节奏、不同衫词的劳动号子“海哟海哟”等等)。

其实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具张力场,在实际情境中,学生能过悟解、想象、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碰撞、互汇、实现对凝固和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之中被激科学研究,催化起来,赋予新的意义,产生出更强烈,深刻的生命活力。

(四)反馈评价阶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篇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学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信息技术教材也在不断修订中,这就对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作为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际中经常会有那种重视语、数、英等“主科”而忽视音、体、美等“副科”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从言行中给学生造成有重有轻的错误观念,从而使学生忽视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基础技能的学习,这种错误理念往往造成学生学习得惰性,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考试科目而疏远对考察科目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危害性,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10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经历所感所得,简单探讨了如何利用农村现有条件,因材施教,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作文能力培养因地制宜

受一些历史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一直是教学的“老大难”。那么,如何针对农村小学作文主体的特点及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按照《课标》要求,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呢?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等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农村孩子有自己特别的生活场景,有城里小孩所没有的生活经验。比如田间劳作、煮饭、喂猪、放牛、带弟妹、做红薯窑、捉鱼等经历,都可以成为他们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引导的真心,相信农村孩子可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激活思维,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来加深写作兴趣。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兴趣和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象力应该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也就建立不起对写作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主要是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知识面更是狭窄,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浓厚的兴趣是写好作文的直接动力。兴趣来源于对作文的认识,产生于良好的写作心境,孕育在成功后积极情绪的体验中。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入手, 使学生把写作视作“为生活而写”、“为未来而写”、“为兴趣而写”的趣事、乐事,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写作。

二、结合农村现实,积累材料,丰富文库,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农村的学生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知识积累和视角的宽阔方面相对城市学生本来就有不足,因此,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象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利用农村特色,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眼界。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经常,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丰富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内在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

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阅读两方面引导学生去搜集积累习作素材。只要长期坚持,必然会收获所期待的效果。

三、积极发掘农村所潜在的优势,扬长避短,感悟自然,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努力打开作文新局面。农村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当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求大,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本是死的,有限的那点课外资料也是死的,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大自然说话,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说话,让我们熟悉的农家生活变成我们的活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出发,不管是城市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条件,还是农村纯自然和原生态的潜在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引导得当,都能实现写作的真正意图,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的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日益变化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可利用的方式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以感受自然风光为主。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习作无真情实感。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槐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庄稼生根、发芽、开

花、结果,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可以捉到知了、蚂蚱。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家乡之美。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受美之乐,六七岁的孩子模仿性和好奇心都很强,这对积极培养他们从说到写的兴趣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2、中年级的学生以讴歌礼赞家乡为主。三四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是为高年级的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因此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情趣、现实生活等将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作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参观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果园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或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或从门前路的变化说起,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3、高年级学生以感悟农家的民风民情为主。在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淳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并赞之于笔端。“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习作将不再是“干瘪”的了,而会变得很“饱满”!因此,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辽阔的农村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就会展现出来,农村小学生写作内容就更丰富了。

由于农村小学生相对城镇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视野小,可供阅读的书藉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作文雷同与重复化虚假作文,内容不具体。比如三言两语,陈词滥调,这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因此,很多情况下,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那么,在这个现实前提下,教师的作文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学生而言,教师的指导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语文知识特别是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以上所述几方面的能力,才能慢慢见效,让农村的小学生也能喜欢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总之,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联系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总结经验,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写出创意,写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资料

1、教之初---启蒙教育网

2、小学课堂在线

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音乐 课堂 课外活动

我们的生活需要音乐,我们的教育需要音乐,我们的学生更不能没有音乐,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容质疑。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经常地研究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问题,改进和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经验,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在实际的探索中我总结了几點方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以教唱几首流行歌曲为目标,那种让流行歌曲牵着鼻子走,追逐“排行榜”、“金曲榜”的做法是极其幼稚的。音乐课堂应该严格按照课本进行,因为它是一套比较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材,其中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智力、兴趣和知识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新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抒情歌曲和影视插曲,只要是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小学课堂的,也未尝不可,教师应当有所选择。主要应以课本为核心,紧抓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个部分的教学,其中唱歌和欣赏是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形象思维。

二、课上有效果,课前需努力

要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为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我还投入大量的精力,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许多头饰道具。强调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音乐氛围。

三、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我的小绵羊》时,让学生学叫绵羊的叫声,因为我们的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农村,他们对小绵羊特别熟悉,加上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学叫绵羊声使课堂一下子变的特别活跃,并且在歌曲中加入绵羊的叫声,使歌曲不仅有合唱的效果,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唱歌兴趣。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学校没有打击乐器,我们的学生所见过的打击乐器少之甚少,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沙锤。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小学生音乐课堂厌学现象之我见 篇12

学生给出的结果归纳起来有: 不要老是学唱课本里的歌, 很难听, 我们喜欢流行歌曲、偶像歌星; 选择一些好听的流行歌曲来唱, 我们喜欢有画面的音乐; 音乐知识太枯燥, 理解不了。总之, 大多数的学生给我的建议也尽是希望给他们听流行歌曲。那么你们喜欢音乐课吗? 得到的答案是大部分喜欢音乐, 但不喜欢上音乐课! “老师总是喜欢讲很多乐理知识”“老师教的那些歌太难听、太难学了”, 总归一句话, 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有隔阂。

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今天, 作为校园应怎么进行教学呢? 而针对学生这种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我们不得不反思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寻求解决对策。

一、教材活用, 丰富教学手段

1. 流行歌曲进入课堂辅助情感教学

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内容和配套资料相对落伍, 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让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学生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

其实, 我们没有必要把流行歌曲拒之于音乐课堂之外, 可以认真地和学生交流一下流行歌曲, 好好研究其中好的流行歌曲。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或弹一首优美的通俗钢琴曲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学生吸引住; 在课前播放一段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 课间专题欣赏某一时期最流行的金曲; 只要我们对流行音乐给予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分辨, 流行音乐进课堂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收到好的效果。

2.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目前学生都会有一样乐器进课堂, 我选择了口风琴, 刚开始学生对于这些乐器很感兴趣。当课本上的练习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时, 他们渐渐对乐器失去了兴趣, 为此我试着将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引入乐器教学, 没想到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节课下来, 竟然没有人打瞌睡, 个个都在认真学习, 连下课时, 还有人在练习。

二、借助艺术语言带动课堂情境教学

语言也是音乐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喜欢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 并从中获得欢乐; 喜欢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语, 并从中得到启发。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言, 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 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 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 创造一种自由、自在、自然的教学气氛。

1. 从兴趣入手, 在“自然”中体现音乐学科特点

我们教师应用其巧妙、自然的语言将学生引进音乐的殿堂,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使他们对音乐着迷。音乐课主要是靠听觉来完成任务, 在小学音乐课堂里, 我们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会主动地学习, 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达到目的。

2. 从情感出发, 重视审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音乐教师不仅要带着良好的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 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体验其情感。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我们应调整好语调、语气和节奏, 以情感人, 让学生和谐自然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三、借用图、画展示情境

图或画是展示音乐课情境教学的手段之一, 利用图或画再现教材, 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 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利用图或画再现情景时, 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 描述以主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 从而充分感受形象, 进入情境。

1. 图形谱在聆听音乐中的运用

运用图形谱它具有趣味性, 以趣激学, 吸引学生人人参与。例如, 在聆听《口哨与小狗》时, 让学生选择“△”等图谱来表示对音乐的不同理解。虽然这些练习没有高度的艺术性, 但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在孩子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2. 展开丰富联想, 展示多彩的音乐画面

一种色调能表达一种情绪, 一首歌曲更是一种心情了,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 就出现了另一种理解方式。因此在音乐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 用色彩和画面展示音乐形象。

四、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在课堂中让学生进入角色, 扮演角色, 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 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 孩子们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 加深了内心体验; 另外, 由于运用表演, 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 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 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 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 学生情绪热烈, 印象深刻那是很自然的结果。

音乐课应以音乐为主, 营造了一个轻松融洽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主动去感受、体验、创造音乐, 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积极寻求学习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的情绪、保持学习的自觉性行为, 使学生真正从厌学心理转变为喜学心理。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反思、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音乐课肯定会被喜欢。

摘要:音乐是情感艺术, 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 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而目前很多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由于种种因素, 会出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关键词:小学音乐,厌学现象,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

[3]艺术鉴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中职数学项目教学下一篇:描写秋的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