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改革(通用8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热词.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我们要将学生培养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那么,对于初中科学学科而言,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巧妙判断导线首尾”的探究实验谈一些笔者的思考.一、提出探究问题,供给探究器材
1.提出探究问题.学校有一束电缆线,该电缆线内部一共存在同一种颜色的三根导线,导致从黑箱的外侧无法判断哪两端是属于同一根导线的.这一束电缆线相当长,一端在校门口,另外一端在实验室.请大家根据平时课堂上所学,想一想有没有方法将这三根导线的端点进行区分.写出你的探究方案,然后我们一起来评价,看谁的方法巧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该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价值,促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2.供给探究器材.模拟那束电缆线的黑箱(在黑箱的内部设置三根导线,黑箱的外侧各设置三个接线端),干电池(1节),小灯泡(2只),开关、导线若干.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器材的给定,能将实际问题模型化.从提供的器材来看,都是学生熟悉的实验器材,而且操作简便又不失对实际问题的模拟.除了用实验室器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低成本实验器具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二、定制探究目标,明确评价要点
没有目标的探究势必没有太多的体验度.在明确的探究目标下,向着目标有序推进,不仅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对于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探究目标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提出科学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的探究过程.那么,如何评价学生完成探究目标的状况呢?笔者结合探究内容设置评价要点,便于考核与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评价来了解自己的探究成效,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巧妙判断导线首尾”实验,是一个应用简单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实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评价要点,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电路;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最优方案.(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能否按电路图连接成正确的电路;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开关是否先断开;是否体现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是否检查电路,实验完毕是否整理器材等);能否列表格记录实验结果.(3)表达交流与相互合作.能否在实验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否在讨论方案时相互启发;能否在实验中相互协作;能否对实验结果共同分析;能否在汇报交流时相互配合.三、设计探究方案
这是一个黑箱模拟实验.实验设计思路,可以从黑箱到白箱再到黑箱.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用导线把端点短接,可以同一侧的两个端点或三个端点;②用一只或两只灯泡,如两只灯泡,可以在同侧或异侧;③灯泡与电源可以直接连接和不直接连接,可以在同侧和异侧.1.常见方案的设计.方案1:如图1,用导线连接1和2两端,然后分别在4和5间、4和6间、5和6间串接电源和灯泡,灯泡亮时,3端必定与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然后用导线把1和3端连接,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1中①②③可知,3和4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④⑤⑥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⑦⑧⑨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6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方案2:把灯泡接在1和2两端,然后分别在4和5间、4和6间、5和6间串接电源和灯泡.当灯泡亮时,3端必定与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然后把灯泡接在1和3两端,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 由表2中①②③可知,3和4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④⑤⑥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⑦⑧⑨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6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方案3:将A、B两只灯泡分别接在1和2端与2和3端之间,然后分别在4和5、4和6、5和6两端间接电池.如果两只灯光都亮,就说明灯泡是串联的关系.通过分析判断出2端必定与此时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如果A灯亮,B灯不亮,就能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3中①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②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③可知,3和4?啥耸敉?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2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从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案来看,学生思维得以充分发散.虽然说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尝试的意识,而且有一种方案比选和优化的实践体验.除了方案的比选外,我们还可以将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如,改变探究条件:如果实验器材中有电压表,但没有灯泡,其他实验器材不变,此时如何运用电压表判断电缆线中的导线首尾?又如,改变探究情景: 如果三根导线中其中一根断线,其他实验器材仍不变,此时如何判断电缆线中哪一根导线断路?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四、教学启示与感悟
一、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
就初中科学教学而言,实施情境教学法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情境教学所要求的“情境”,要贴近现实、接近生活,为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创设的情境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真实性原则.科学是一门同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生活实际,必须是以生活中的原型建立科学概念,不能乱编滥造. (2) 综合性原则.情境教学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个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包含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包括促进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 (3) 合理性原则.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才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三、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初中科学这门学科而言,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最好的素材,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二册“力的存在”一课,我让学生观察窗外的树后提问:
师:“树叶为什么会动?”
生:“因为有风”.
师:“我们能看见风吗?”
生:“不能.”
师:“我们不能直观看见风,但我们可以通过风在树上、尘土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知风的存在.在科学上,许多事物都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根据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的存在.”
力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存在,以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环境中的“风力”逐步感受力的存在,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深化思维模式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的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讲授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学习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仍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上,如果教师只为讲课而讲课,学生就容易乏味,激不起学习的兴趣.但如果给学生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生会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例如,“力的存在”一课,“力”是初中科学中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认识力是今后学好力的其他知识的基础.但建立力的概念是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引导—体验—合作”的教学法,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开展各种体验活动,逐步深化学生思维.
3. 创设纠错情境,加深学习印象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加深学习认识,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解题时.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思维上的偏差,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怀疑、去分析错因,寻找治“错”的良药,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
例如,“力的存在”一课,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1) 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2)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先提出“错误”的假想,然后让学生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变为看得到的形变,即“扁瓶实验”,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吴应烈.初中科学课程情境教学浅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7:45-48.
[2]夏兆省.初中科学创设情境教学的探讨[J].基础教育课程, 2006, 36:42-44.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科学方法 教育 创新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所积累并概括出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策,我们称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能使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譬如观察、归纳、演绎、实验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化为其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利。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以“辩证指导、主题学习”为要点,以“有机渗透、巧妙点拨”为手段;而学生应该以“亲身体验、切实领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教学有机渗透、学生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过程中运用来实现的。
一、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原则
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为宗旨,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构建起学生学习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加之教师的引导,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创建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思想是通过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来构建所学知识,依托教学改革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和亲历探索活动,把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学生体验有效地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初中科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问题驱动原则;(3)合作学习原则。
二、初中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依托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应以创新为基础,从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改进。
1.改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性与创新性。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和认同了学习目标,才能根据目标来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科学教学才具有有效性。其次,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作为基础,根据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每节课中各个学习内容的类型。一般地,科学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同属于知识技能型目标,其侧重点在于学习结果;而情感价值目标是一种体验性目标,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根据学习结果而进行分类,有利于指导我们按照各类目标自身达成的条件、过程和规律更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第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技能差距制定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构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2.改进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设计体现在五个方面:(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谋求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2)科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知识环节都必须真实可信,学习内容要融入科学要素。(3)教学设计需注意与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等各个环节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激发其研究的兴趣。(4)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实践性与探究性。(5)注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不同角度的想象、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来解决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再从中选取最优途径,使之养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
一切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明确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2)要把握住教学的切入点,善于发掘学习点,运用科学课堂所学的知识点来探究科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知识”转化为主动的“会学知识”,彻底改进教学方法。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运用
1.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机渗透、点拨,揭示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得有长久的持续性和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细节之中去,其规律特别体现在与理论、概念等有关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理论巧妙地点拨与适时地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功》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电功的概念和熟练掌握其计算公式是一个教学难点,该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与电功相关的因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即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大小、电压强度、通电时间有关,然后再根据这个假设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用合理的步骤来验证。实验验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合理地进行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手段来实现的,在验证这一假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变量控制”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操作。由于初中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实验方法,在如何正确地进行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来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电功与电压强度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时有必要对通电时间与电压进行控制,让通电时间与电压保持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并且在干路只联接一个开关。在验证电压与电功的关系时,学生已认识到必须控制电压与通电时间的相同,因此,又需要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电功做功多少可以从小灯泡的明亮度来了解,因为电流越大,做功越多,由电能所转化的光能和热能也越多,因此灯泡就越亮。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操作,结合教师适时地指导,最后总结出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验证了提出的假设。教师围绕实验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学生的观察与理解渗透科学方法,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2.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科学方法
通过教学研究我们发现,教学方法触及到以下四种情形时,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实验操作情境、良好的社会情境、良好的情绪情境以及智力思考情境。其中实验操作情境指的是加强学生动手活动与亲身体验的学习计划。从信息论观点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对学生而言只包含了一个信息源,而让学生直接与客体接触,对学生来说就出现了多个信息源。多方面地接触信息源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应尽可能多安排学生参与动手活动与实践操作,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科学方法内在的意义。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会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若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迪。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演示中,学生观察实验的方式往往是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很少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引导学生从水蒸气产生情况、是否有气泡冒出、温度计指示数变化、是否有声音发出等方面去观察,注意对比水沸腾之前和沸腾之后所产生变化的情况。由两种情况的对比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譬如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而沸腾时却由小变大、沸腾前水会发声而沸腾时没有声音等。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的比较观察,有了完整的认识过程,才能有效地减少观察的不细致、不完整或缺乏目的性。在科学观察中,学生能透过实验现象真正领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课程资源是来介绍科学观察教育的,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等。教师要做的便是善于发现并有效运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训练的有效资源。通过一定程度的科学训练,使学生从中了解进行科学观察的正确方法与好处。
3.与习题教学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迁移、运用,训练科学方法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习题教学,尤其是在等效替代、极端假设等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演示、练习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觉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习题教学中采用等效替代法的情况。例题:取KCl与KBr的混合物3.78克,将其溶于水中配成溶液,再取足量的AgNO3溶液加入混合物溶液中,使其产生沉淀,经过过滤和干燥后得到6.63克沉淀物,求此混合物中所含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看到此题后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很繁杂,其中未知数也多,但是在解题训练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便好解决。相同点是混合物与沉淀是都没有水,不同点是质量上的不同,KCl和KBr混合物溶液中含有K、Cl、Br三种元素,而AgNO3溶液中含有Ag、Cl、Br三种元素。所以两者之间质量不同是因为K元素全部替换为Ag元素。这样就很容易发现质量关系为39份K元素替换为108份Ag元素,增加质量是108-39=69份,题目中已知增加的实际质量为6.63-3.78=2.85克,因此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应该为2.85×39/69=1.61克。此题解题中运用了替代法,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使解题过程更容易理解,看得更清楚。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是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以引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才能促使其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对科学学习的理解。因此,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并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使其不断地积累经验,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其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M](《初中科学》2004.4)
2.高剑南 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梓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004)
4.詹伟琴《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实施》(华南师范大学 2009.8)
5.赵新祥《初中科学教学“高效轻负”的实践与探索》(浙江省绍兴县成章中学 2010.NO.29)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让他们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呢
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 又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 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
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科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科学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科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科学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科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科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科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1.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反思
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3.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4.《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5.《将心比心》教学设计与反思
6.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反思
7.初中体育《前滚翻》教学设计及反思
8.《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9.《中秋与重阳》教学设计与反思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有效的参与又离不开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景,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课堂情景要“善于设疑”、“重视归纳、演绎推理”、“平中出奇,以‘趣’入境”、“难其所难,错中设疑”。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情景设计
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倾向是有条件的。皮亚杰指出,每个学习者头脑中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教师要善于运用建立“教学情景”的方式,提供既与学生认知结构有联系,又能引起他们心理上某种不平衡的学习材料,借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
一、课堂导入,善于设疑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关于原有知识对当前学习活动的影响,先哲们早就有所领悟,我国古代就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精辟论点。所以,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讲“液体的压强”时,可先复习固体压强的有关知识,然后,以此为基点,提出问题: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为什么会对桌面产生压强?装在容器里的液体受到重力吗?它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吗?学生被提出的问题问住了,于是,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问题上,很显然,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敲开了兴趣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教学情景“重视归纳、演绎推理”
创设教学情景,引出问题情境,运用归纳和演绎,展示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下:首先引导学生带着“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和生成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的问题,对不同反应进行实验观察。通过观察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和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测定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在这些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在质量方面表现出什么特征,从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质量增加了。(2)加热氯酸钾,除了生成氧气外,还生成另一种物质氯化钾,其质量减少了。要求同学们通过演绎法推论上述现象是否和质量守恒定律有矛盾。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归纳、演绎推理,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科学概念的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在进行密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列举一些从日常生活中早已获得的铁比木头重、铅比铝重、水比汽油重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比较集中地再现这些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难道一只小铁钉比一根大木梁还重吗?难道一杯水比一桶汽油还重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重”这个词不能说明上述事实。那么,应该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性质呢?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
三、教学情景“平中出奇,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教师、学者都非常重视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科学实验,尤其是科学兴趣实验,其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可以创设一个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很快进人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主动的思考。另外,向学生描述生活中的许多趣事,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描述科学与技术的新发现,我国科学发展现状等,也可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我们提供这样一段材料: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都结果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教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如:用硝酸银溶液在擦亮的铜片上写字等,在一些情况下,教师只须将实验的做法加以改进就能取得好的收效。如《浮力》教学时,教师首先讲“死海不死的故事等。所有这一切,学生即感到“险”、“奇”、“趣”,又感到疑惑不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在分析,有的在猜想,有的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其然,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是非常有利的。
四、教学情景“难其所难,错中设疑”
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的让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激情,在激情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理解。例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时,演示一十塑料片压在空杯上.问杯子倒过来塑料片会落下来吗?“会!”学生们回答得很干脆,然而实验结果与学生想象的恰恰相反,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纠正了错误,也达到了防错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能结构,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或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探索思考,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例如:“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节中,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可设计如下问题,并通过活动(实验)探究之,使知识与方法落实到位。(1)找一条薄纸带,捏住纸的一端,让纸自然下垂,当你用嘴朝水平方向吹气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若改变吹气的力量和速度,纸带会发生什么变化?(2)找两张相同的薄纸,用手捏住两张纸的一端,让两张纸自然下垂,相距3-5厘米,并使两张纸保持平行。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猜测会出现的现象。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相同吗?学生通过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此法若运用得当,在解决学生疑问的同时,可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信息的多向传递中,获得和巩固相关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启发性。研究表明,认识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应?囊椎侥选⒂汕橙松睢⒋蛹虻椒薄⒀?序渐进地安排。
所以,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再次,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程的开始、进行中或结束时都要注意贯彻。
在科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应教学要求的教学情景,借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朱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教学情景[J].2002(12)
[3]林祟德,胡卫平.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朱嘉泰,李俊.化学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而怎样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都作了较多的论述, 本人根据实践经验认为要进行有效的探究课堂教学必须明确什么是探究教学, 怎样探究, 探究什么, 进行探究教学应注意什么等基本的问题.下面将围绕探究教学应注意什么, 什么是探究课堂教学, 这两个方面阐述一点认识.
一、什么是探究教学?
探究课堂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自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学中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创新奠定基础.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探究课堂教学的导师,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效, 对于初中学生的探究并不要求其象科学家要有什么发明创造, 重于让学生掌握科学获取的途径方法.是为了更好地体会科学的过程和理解科学原理.在探究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学生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而进行的活动, 故探究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参与的活动, 在该教学中学生既有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参与整个教学环节.
二、探究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1.应创设合理的探究平台
在科学教学中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学, 且设计探究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开始、学生的小型探究活动应当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模式, 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情景, 应当由浅入深.例我们可以提供光具座或米尺、凸透镜、光屏等、让学生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用橡皮泥探索浮沉条件;用铝箔纸、探究制造和设计小船等等.
2.应科学处理探究的环节
探究教学中由于内容、目的、要求和条件不同, 探究教学形式、途径也有多种, 但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大体要经过类似的步骤: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订研究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对问题作出解释, 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和交流推广等.我认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探究教学不一定都要经过这几个环节, 如“光是怎样传播?”“植物会对外界刺激产生反映吗?”这类探究活动都根据教材或教师给出的问题, 一般只含上述步骤的几个环节, 而对于研究性课题持续时间长, 教学活动所涉及步骤会更多, 如在交流了探究结果之后, 又发现新的证据, 这时就需补充或重新进行解释等.
3.应提出科学的探究问题
进行探究教学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提出适当的问题是各环节最关键的, 那么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本人在新课改实施过程的仔细观察, 虽然许多科学教师都能从关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留给他们充裕的提问时间, 引导他们说出大量的问题——但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从量上理解和实践的层面上多提问题, 至于从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这一质的层面上考虑较少.其实问题的质才是最为重要的, 一个好问题, 不仅能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也能使科学教学向前推进一步.
我认为科学探究中对问题的提出应注意: (A) 应提出科学型问题:如研究蜗牛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提出“蜗牛有眼睛吗?”“会爬吗?”“喜欢吃什么?”这些问题大多只需用“是”或“不是”进行回答,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将非科学型问题转化为科学型问题, 如上述问题将转化为“怎么样”或“有什么关系?”如“蜗牛生活与光线、空气、温度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就把一般化的事实问题导引向科学型问题, 学生研究的内容相对宽泛多了, 研究层面也得以提升. (B) 应提出基于学生经验的科学问题, 萨其曼曾指出“适合探究的问题必须是一个需学生进行理解且能够为学生所解释的问题”, 所以问题的提出不能脱离学生的现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否则问题过难, 就是最好的问题也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 不能发挥出具有的价值. (C) 应提出能让学生充分探究的科学型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且有一定的深度, 能够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纵向拓展和横向延伸. (D) 应提出基于核心的一系列科学型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整合学习内容, 有助于学生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尤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现行科学教材都重视问题, 有些直接将问题呈现给学生, 可是一节课或一个活动中有时一、二个问题是不够的, 这要求教师教学中对问题的形成做到基于核心和系列的形成.
4.应合理运用探究式和接受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时, 定要避免在实施新课程中, 把探究式学习看作是唯一的方式, 一“探”百了, 以探究式完全排斥接受式等其他教学方法, 这是不科学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的把新一轮课改落到实处.
探究式学习着眼于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但在倡导探究式教学中, 不能排斥接受式等方式的学习. (1) 是因为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学习, 典型的例子如:安全用电中通过人体多大的电流才会形成“触电”?“触电”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这不可能也不允许学生亲身探究和实践.又如“失重”后产生怎样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没有条件去实现探究. (2) 探究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如所有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 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 也不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 (3) 如全部内容都进行探究教学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如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产生畏惧心理等.故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 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生活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42-02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初中科学跟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初中科学课的情景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在熟悉的生活中来完成学习任务,在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景,精心设计情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都非常精密,这样的联系贯穿于初中科学教材的始终。创设情景问题,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实施新课程的内在要求。例如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化合物、酸碱盐、溶液的酸碱性等等,都跟人类的生存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标指出:把科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科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科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科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研究表明:情景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1)要贴近学生的生活;(2)与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或其它学科中获得的知识有关联的内容;(3)不能太直截了当,能引起思考和探究的;(4)不能太复杂化,要简捷。
二、联系生活经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科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科学问题。在学习新内容前,由教师围绕教材知识点,精心设立情景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观点,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可让学生补充情景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景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现有的知识相连接,让学生通过情景发现问题,并利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发现新知识。最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灭火原理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情景问题:(1)如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2)如果炒菜时锅里的油燃烧了,这样灭火?(3)你在生活中还了解哪些消防知识?(4)你能现场给同学做简易可行的灭火试验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来发现探究灭火的途径,得出正确结论。在掌握了灭火的原理之后,我们再创设情景问题: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应该怎样预防由于人为因素,如:家用电器、燃放鞭炮等引起的火灾发生。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应用方法。
三、走进学生生活,认真指导课内外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科学实验能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有意识地把实验带来的直接兴趣引导到对实验规律的探究上来,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有充分自由来组织和发挥实验,并注意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创造性和科学性。
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之外,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一些小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时,在完成教学中的实验内容后,可以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如:让生鸡蛋在稀盐酸溶液里“跳舞”,让学生感受到鸡蛋壳在盐酸溶液中的溶解过程,结合科学关于浮力的知识来深刻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让学生讨论常喝碳酸饮料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很容易让学生联系鸡蛋壳在盐酸溶液中溶解这个实验,说明如果人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容易造成人体钙流失,不利于健康。
“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他们走进科学的天地,让科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科学,体会科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做科学”“用科学”和“再创造”的过程。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景问题,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 “活”起来,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初中科学教师总结05-28
初中科学趣味课堂06-10
初中经典作文科学实验09-23
初中生作文记一次科学实验09-22
科学教学总结上05-30
小学科学教学体会07-20
小学科学课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教学的运用10-24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09-18
中班科学溶解教学反思10-02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