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读后感(精选6篇)
有一天早上,渔夫撒了三次网,什么也没捞着,他很不高兴,第四次撒网时,他觉得太重了,简直拉不动了。他脱了衣服,跳下水去,把网拖上了岸。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樱渔夫一见,想把这个瓶子带到市上去,卖十块金币。他抱着胆瓶摇一摇,觉得很重,他想把胆瓶打开看个清楚再卖。隔了一会儿,瓶里冒出了一股烟,变成了魔鬼,魔鬼想要杀渔夫,要渔夫选择要怎么死,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所以骗魔鬼不相信他能住在瓶里,魔鬼见他不相信,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团青烟,慢慢地钻进了胆瓶,渔夫立刻拿起盖子盖上。
教师要注意长文短教,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读通、读懂,建议从检查预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这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从检查预习入手,突出文章主线
教学时,从检查预习开始。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1.回答问题。(出示词语:撒网、打捞、拉拢、撬去,笑逐颜开、自言自语,堡垒、铁叉、桅杆、山洞、喇叭,无恶不作、恩将仇报、下流无耻)通过预习,这几个词你会读吗?通过读词,你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学生读完词语以后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渔夫和魔鬼的。)2.阅读思考。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渔夫和魔鬼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渔夫救了魔鬼,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渔夫,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本环节教学一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描写渔夫、魔鬼的词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是帮助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魔鬼的性格特点。
二、从外貌语言入手,突出人物内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魔鬼的外貌和魔鬼与渔夫对话的句子,感受魔鬼的凶恶、狡猾、愚蠢和渔夫的善良、冷静、聪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课文是怎么描写魔鬼和渔夫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和词语。一是引导学生抓住魔鬼的外貌描写及语言描写感受魔鬼的外表强大及内心的丑恶;二是抓住渔夫的语言及内心活动感受渔夫的智慧。齐读“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说一说作者是怎么来写魔鬼的?(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让人感到魔鬼的可怕。)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魔鬼的可怕?指名汇报相机出示描写魔鬼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凶恶”“立刻就要把你杀掉”“无恶不作”“非死不可”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魔鬼的凶恶及狡猾,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3.魔鬼是如此的可怕和凶恶,课文又是如何来写渔夫的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渔夫一看见这可怕的魔鬼,呆呆地不知如何应付。”“我把你从海里捞上来,又把你从胆瓶里放出来,救了你的命,你为什么要杀我?”“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仇报!”“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我要把你投到海里,这一回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我知道你是坏透了的。我不仅要把你投到海里,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叫大家当心,捞着你就立刻把你投回海里去,让你永远留在海里!”引导学生抓住“呆呆地、不知如何应付、你为什么要杀我、恩将仇报、堂堂正正、智慧、压制、让你永远留在海里”等词语通过品读明白渔夫的心理变化及感悟渔夫是个怎样的人。4.出示“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指名读,齐读。说一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而得出“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的道理。
三、从故事整体入手,突出课文复述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材,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这也是单元训练重点。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口口相传。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你们觉得哪些内容要讲得特别清楚,讲得特别好?怎样才能表现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聪明冷静?(建议学生抓住描写魔鬼外貌的第四自然段及描写魔鬼语言的第十一自然段的内容讲清楚魔鬼凶恶、狡猾的特点。抓住第十六自然段及第二十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渔夫的聪明、冷静。)
四、从续编故事入手,突出读写结合
第八十五天,老人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上了钩的大马林鱼拼命逃窜,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老人趁机鼓起力量,用鱼叉杀死了那条大马林鱼。但那条大马林鱼实在太大了,老人只好把它绑在小船的一边。让老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条死去的鱼——老人称之为“我的财产”——在归航中一次又一次遭到鲨鱼的袭击。
为了保护他的“财产”,勇敢的老人与鲨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搏斗。当他杀死第一只灰鲭鲨的时候,他对自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奋斗者的哲理名言,被广为流传。他告诉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鲨鱼们还在前赴后继地向着他的“财产”发起进攻。他已经竭尽全力,他孤立无援,他再也抵挡不住,他只得承认自己的失败。于是,他放弃了搏斗,让自己活了下来,回到阔别已久的海岸。而那条被他捕获的大马林鱼,最终只剩下了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骨架。
这是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人,用一种孤身奋斗的艺术形象,感动着它的每一位读者。1954年,海明威因为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它反映了渔夫在这个“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和勇气”。
我承认,《老人与海》的确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它的伟大,不是因为渔夫的勇气,而是因为它提供的某种让我们心领神会的暗示。《老人与海》有理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它当年的获奖理由错了。
没有人能读懂《老人与海》,甚至海明威自己也不懂。他只是这个故事的描写者,他描写了它,却又对其中隐约透露的神秘的暗示迷惑不解。如果他领会了这个暗示,他就会恍然大悟,就会轻松、快乐地活着,就会继续创作出一系列比《老人与海》更杰出的作品,就不会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七年之后饮弹自杀。
作品比作者更伟大,作者死了,作品却还活着。它活在字里行间,好像被季风吹送而来的咸湿的海洋气息,又好像是一朵菊花的芬芳,给我们提供了某种生命的寓意。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头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边,靠捕鱼为生,过着贫穷的日子。一天,老头捕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道:
放我回大海吧,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
善良的老头没有向金鱼要任何东西,就把它放回了大海。回到家,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勃然大怒:
为什么不向它要点什么?去,快去要只新的木盆来。
渔夫没有办法,只好到大海边向金鱼求情,金鱼满足了他的要求。新木盆有了,但老太婆又要房子,房子有了,又要当贵妇人,做腻贵妇人,又要当皇帝,又要当教皇……。每次金鱼都接受了老头的要求,帮他达成心愿,但最后一次金鱼什么也没说就离去了。老头回去一看,金碧辉煌的宫殿消失了,眼前仍是那破旧的小木屋,老太婆依然在门边,守着那破木屋
仿佛一切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里面的一个,从前有个渔夫,他家里很穷,就去打渔赚钱,他有个规矩,就是一天只撒四次网。
有一天他去打渔了,第一次,捞住了不值钱的东西,第二次又捞住不值钱地东西,第三次又捞上了不值钱的东西,他很失望,就对天说:“这可是最后一次了,一定要捞上值钱的东西。”第四次他捞上了一个黄铜做的瓶子,他一打开,出现了一个魔鬼,渔夫害怕极了,魔鬼看见渔夫,说:“你要怎么死。”渔夫说:“我救了你,你应该感谢我,但你要杀我。”魔鬼说:“正因为你救了我,我才杀你”渔夫就想了个办法,说这么小的瓶子怎么能容下你,你要钻给我看,魔鬼就缩成一团雾,钻了进去,渔夫就立刻把瓶塞住了,就把他扔到海里了。
老姨夫到家后给老太婆讲了刚才的经历,老太婆让渔夫问金鱼要新木盆。老渔夫回来后,老太婆又让渔夫问金鱼要一幢新房子,然后又要变成贵妇人,金鱼都一一答应了。但是老太婆的欲望还是没有就此停止,她又要变成女王,金鱼也答应了。最后她竟然要当海上女霸王,让金鱼来伺候她。金鱼这次不仅没答应,还把一切变回了原样。
从故事中,我们看出了老太婆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当她变成女皇,贵妇人时,就可以安度晚年了,但是她不知足,才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我想,老太婆一定追悔莫及,但一切无法挽回。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人,比如周永康,他曾是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共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侦查。除了周永康,还有其他的贪官,因为贪污受贿被刑事拘留,有的被判无期,有的被判处死刑,令人扼腕叹息。引起这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的是什么呢?是金钱、地位、荣耀、权力。不仅有高官贪污,还有一些盗窃犯,本身可以流着自己的汗,赚着自己的钱,可由于他们的贪婪,想不劳而获,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们不要学习故事中的老太婆那样贪婪,那样没有好的结果,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会享受到幸福,过上踏实美满的日子。
作者|涡阳县“快乐作文天地”学员 五年级 王子程
【《渔夫的故事》读后感】推荐阅读:
屈原和渔夫的故事06-17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07-20
《渔夫与金鱼》读后感12-03
《渔夫和他的妻子》说课稿07-19
渔夫课文翻译12-12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06-27
《爱的故事》读后感09-19
诚信故事的读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