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精选10篇)

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 篇1

善教者,必善问――如何设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作者/李不言

摘 要:提问是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论述了教师应如何设计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教师应结合新课标,关注学生,从趣味性、启发性和层次性等方面入手,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问题,从而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关键词:有效提问;初中英语教学;设计问题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然而,反思如今的课堂提问,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提不起劲来;有的教师提问的范围不广,问题过于困难或简单,只针对了小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缺乏关注。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设计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学生心理特征,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如果对老师提到的问题感兴趣,自然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笔者在教授牛津版初中英语7A Unit 5 Let’s celebrate的第一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时,针对初中生对节日感兴趣的心理,设计了如下问题:“Do you love festivals?”“What can people do in different festivals?”因为学生觉得关于节日的话题特别有趣,所以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答案令人非常惊喜。除了谈论了课本上出现的节日外,还涉及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国内外节日,如国庆节、复活节、情人节等。

二、钻研教材内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据专家统计,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38%属于无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反复询问学生“好不好?”“对不对?”“懂了没?”之类的问题,毫无指导意义。还有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想让学生热闹一下,实则和教学内容毫无关联。一个有效问题除了要激发学生产生兴趣,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如,笔者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7 Abilities这一单元时,认真分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尤其注重了本单元的情感价值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授课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What is your ability?”“What can you do to help others?”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谈论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

三、分析学生认知结构,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都存在差异,如果问的问题过难,会极大地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会让优等生失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教牛津初中英语8 A Unit 2 School life 的阅读课时,笔者对学困生提出相对浅显的问题,如“Who wrote the two letters?” “Who is John’s hero?”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够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中等生能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笔者对这部分学生提出总结、概括的问题,如“Could you introduce Nancy’s school life?”“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Buddy Club in John’s school.”这些中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还锻炼了他们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优等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对信息进行整合,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提出如下讨论题,“Can you compare British school with American school?”并发起辩论“British school life,American school life and our school life,which do you like best?”由于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问题,不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优等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大胆创新,展现自我。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它也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要做到有效提问,教师除了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趣味性、启发性和层次性这三方面优化问题设计,还应当注意提问的语态、体态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课堂提问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桂青。英美精彩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周成平。英语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 篇2

一、整合提炼, 精选切入点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提出“主问题”的概念, 他认为:“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 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 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 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 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提炼, 精选提问的切入点, 紧扣课文的重点, 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或提问, 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以两个“主问题”牵起整节课的教学, 生出万般精彩!在揭示课题后, 宁老师首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 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 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在学生对课文的主要人物有了一定了解后, 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这里, 宁老师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的局面, 善于舍弃, 在教学中抛出对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有着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这样的提问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 引动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阅读, 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二、循序渐进, 分解疑难点

大多教师都曾在课堂中遭遇这样的情形:先前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在教学中提出时, 却出现了有问无答或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此时, 如若围绕此问题设计一组有层次的辅助“追问”, 分解疑难点, 适时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 开拓学生的思路,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 必将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深入阅读, 积极思考, 从而迸发智慧的火花。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最后一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钱梦龙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他设计了这样一组辅助性的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 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上述提问由易到难, 从“路”的基本义着眼, 引申出“路”的比喻义, 再启发学生思考“路”与“希望”之间的联系, 通过追问, 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哲理。

三、举一反三, 迁移发散点

课堂教学目的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还应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中, 通过对发散点的迁移拓展,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提问从而举一反三。通过提问, 拓宽思维的广度, 开掘思维的深度, 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打通听说读写的通道, 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变色龙》时, 在教学小结环节抓住小说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这一句话进行迁移发散提问:“后来怎样了呢?”并让学生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情况, 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这样的提问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的拓展延伸。他抓住结尾设计提问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因势利导, 捕捉生成点

课堂教学可以预设, 但永远无法预约, 教学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睿智的教师往往能敏锐地把握这些动态资源的“生成点”设计并提出问题, 因势利导, 使这些看似瑕疵的“点”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生长点, 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契机。

例如, 于漪老师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 她让学生自由提问, 当一学生问“‘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句话中的‘万万’是多少?”这一问题时, 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 而于老师却以高超的教学机智捕捉住动态生成资源, 巧妙设计了提问,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从而了解到“万万”相比较“亿”, 虽然意思一样, 但却是通过汉字重叠的修辞, 读起来不仅响亮, 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可以说, 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及时把握了这一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点”, 引导学生对看似平常之处进行深入思索, 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 教师如能精选切入点进行整合提炼, 循序渐进地分解疑难点, 紧扣发散点举一反三, 巧妙捕捉生成点因势利导从而设计出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提问, 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上) [J].中学语文教学, 1997 (5) .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 2003 (14) .

优化提问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提问;设计;优化策略;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观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仍存在着许多美中不足之处:重复低效的“满堂问”、非此即彼的“伪提问”、蜻蜓点水式的形式化提问……低效或无效的提问与当前提倡的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格格不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下列做法不失为良策:

一、整合提炼,精选切入点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提出“主问题”的概念,他认为:“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提炼,精选提问的切入点,紧扣课文的重点,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或提问,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以两个“主问题”牵起整节课的教学,生出万般精彩!在揭示课题后,宁老师首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下面准备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在学生对课文的主要人物有了一定了解后,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这里,宁老师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的局面,善于舍弃,在教学中抛出对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有着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这样的提问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引动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阅读,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二、循序渐进,分解疑难点

大多教师都曾在课堂中遭遇这样的情形:先前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在教学中提出时,却出现了有问无答或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此时,如若围绕此问题设计一组有层次的辅助“追问”,分解疑难点,适时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学生的思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必将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从而迸发智慧的火花。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最后一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钱梦龙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他设计了这样一组辅助性的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上述提问由易到难,从“路”的基本义着眼,引申出“路”的比喻义,再启发学生思考“路”与“希望”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哲理。

三、举一反三,迁移发散点

课堂教学目的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中,通过对发散点的迁移拓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提问从而举一反三。通过提问,拓宽思维的广度,开掘思维的深度,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打通听说读写的通道,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宁鸿彬老师在教学《变色龙》时,在教学小结环节抓住小说结尾“‘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这一句话进行迁移发散提问:“后来怎样了呢?”并让学生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情况,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这样的提问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的拓展延伸。他抓住结尾设计提问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因势利导,捕捉生成点

课堂教学可以预设,但永远无法预约,教学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睿智的教师往往能敏锐地把握这些动态资源的“生成点”设计并提出问题,因势利导,使这些看似瑕疵的“点”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生长点,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契机。

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她让学生自由提问,当一学生问“‘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句话中的‘万万是多少?”这一问题时,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而于老师却以高超的教学机智捕捉住动态生成资源,巧妙设计了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从而了解到“万万”相比较“亿”,虽然意思一样,但却是通过汉字重叠的修辞,读起来不仅响亮,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可以说,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及时把握了这一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对看似平常之处进行深入思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如能精选切入点进行整合提炼,循序渐进地分解疑难点,紧扣发散点举一反三,巧妙捕捉生成点因势利导从而设计出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提问,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J].中学语文教学, 1997(5).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

讯,2003(14).

[3]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下)[J].中学语文教

学,1997(6).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4

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一、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最后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二、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这类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在不误读文本的情况下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多元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如听一节阅读指导课——微型小说《回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二句话是什么?小说结尾倒数第二节写了什么?小说结尾最后一节写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看似无疑而问,其实是为教学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将内容准确地讲出来。第一句:“爹说:先子很狠心。”第二句:“娘说: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结尾倒数第二节:“爹呜咽:先子是好样的,可先子再也回不成家了……”结尾最后一节:“娘却说:不!先子永远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教师并未就此深入,而是说:“我们先将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边。”其实她已将问题植入了学生的脑中:“先子娘的话怎么前后矛盾?”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跟随教师进入文本主体的阅读和梳理。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先子”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小时候,先子爱回家,因为家给他的是温馨和快乐;当了警察的先子,想回家,但没有时间回家,因为他的心中还有“社会”这个大家;直到有一天,他为了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终于“永远回家了”。课上到这里,学生脑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先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整堂课,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他们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三、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民主化原则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民主化有四项原则:平等、参与、自主、宽容。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 篇5

摘 要: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备受学者的关注。有效课堂提问策略包括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关键词:有效课堂提问;实施策略;阅读教学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有所指,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效课堂提问”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有效课堂提问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和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赂

1.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下,学生的思维兴奋状态和注意力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提问的时机。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思维混乱,因无法作答而失去思考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滞后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毫不费力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提问因缺乏思维深度而简单乏味,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1]。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

问题不能过于直接、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其次,对学习困难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循循善诱。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发言热情但缺少思维方式或能力的学生,他们不会说却抢着说,往往答不对,还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或答不对,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有时是虽基本掌握但还不够满意,因而不敢回答等。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重复一遍问题,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如教学《范进中举》,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可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作为一位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可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这种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3.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从提问、点名到回答,间隔时间是很难把握的。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型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如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下面的情况,有时因为课时紧张,教师还没有等学生说完,便打断学生的发言,越俎代庖,急急忙忙说出答案,或者当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卡壳时,教师没有采取适当的助答措施,反而对其粗暴训斥,这些显然是不合适的[2]。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那段思考时间,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也是知识结构迅速重组的最佳时期。

4.提问后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发现,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年龄的增长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经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被同学讽刺或被老师冷落;还有些学生是因为老师曾给予过不恰当的评价而影响了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教师有时也采取无原则的鼓励评价,只要学生回答问题,都一味地满堂鼓掌。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过使用这种评价,一次两次,学生还有点新意,但多次使用,一些学生很不屑,结果造成“高帽”满天飞,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3]。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没有给出准确的应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不妨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和鼓励,不要让其产生因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应该说,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预设的。问题的设计要到位,课堂教学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但是强调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让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要有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预计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很多。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准确与否做出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学生是否正确回答了问题入手,还应着眼于是否通过提问又激发了他的想象,进而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问题,这样才能判断提问是否有价值。

在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以人为本,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教育论文 篇6

大部分教师喜欢用提问这种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一般的模式为: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追问―教师总结。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这种模式看上去比较清析完整,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就显得琐碎、肤浅,问题的提出太过于表面化直接化,就会糊弄了学

生糊弄了自己的课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多提有利于探究的问题

我们的老师在多数的提问中,总爱提一些记忆方面的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在书本上直接找出或者直接能回忆出来的问题。然而只有很少的老师去要求学生做一些很深的思维活动,这样就造成了问题提的虽然不少,但是真正有高质量的提问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总是关注问题的提出,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研究和设计问题的探究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潜在的思维。所以老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要带有鼓励性。这样学生就会非常活跃的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把课堂的教学层层深入,达到最高潮。而我们强调的积极参与不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课文的叙述而言的,是要通过学生和教师主动积极的探讨、思考而后的一种问题和解决方案。

2、问题带有开放性。所谓的开放性问题要面向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的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的回答和解释,一旦在课堂上发生教师瞠目结舌的情况,允许学生自由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辩解。最终取得一致观点,即便不一致,也要把问题放在课外。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做呢?你会怎么想呢?你认为下面会发生什么呢?你是如何看待这有个问题的呢?等等

3、问题带有逻辑性。这种逻辑要带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广度等。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互相衔接呼应等。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才能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4、问题带有点拨性。我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导性、启发性。从问题的侧面或者深入面探讨问题的根源,使得学生能够从深层次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形成自己问题的独特风格。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使教师的问题辅助课堂的教学。

二 及时强化学生的答问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积极的给予强化,而这种手段也是教师最经常使用的,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实现自我的情感价值。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积极的强化学生的答案,也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探讨中来。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可以语言强化,主要的手段是对学生的回答后进行口头肯定,在评价回答的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最简洁语言来评价,比如:“还可以”、“不错”、“好多了”等,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及时的称赞,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强化也可以吸收学生的观点,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观点吸收进来加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解释和强调,使得学生的观点清晰,从而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语言的强调还表现在及时的鼓励学生,给学生鼓励。鼓励和表扬是两回事。表扬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和赞扬,而鼓励是一种及时的调整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法式和回答的程度。对回答稍有差错的学生要及时的鼓励以增加下次回答问题的信心。常用的语言有:“要加油”“再努力”“如果再深入一点就好了”等等。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回答问题的确很不好,那么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就会起到反作用,那样就违法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当然也可以不用语言强化,比如一些肢体语言。在课堂、演讲的时候表现的最为突出。通过目光、身体的倾斜、变换的手势、面部的表情等都可以向学生传递问答的结果以及对他们问答的肯定和否定。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通过各种目光进行心灵的交汇和交流。

三 问题提出要有指定性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面向全班学生,问题的提出要合理的分配。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哪些人回答什么深度的问题,问题一定要有指向性,可以直接点名某些学生回答,也可以面向全班同学寻求答案。比如“XX回答问题”、“大家共同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由这个小组来回答”。就这个月合理的分配问题的答问对象,在实际教学的中的往往这种问答的倾向性是根据老师的个人情况和喜好来决定的,思辨性的.问题倾向于男孩子,表述性的问题倾向于女孩子,有点深度的问题倾向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反之,倾向于成绩稍微次点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走在路的中间,但是总是不由自主的倾向于路的右边的学生,而有时候也喜欢让学生围着自己形成一个半圆进行提问。一般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全面撒网,重点捕鱼。有的教师更喜欢面向前面的几排提问,眼神也是投射到前几排的学生身上,有的喜欢面向中间几排提问,有的干脆站在后面几排,这些偏颇的提问总是有一个弊端,会引起学生不满的情绪,认为老师有所偏爱,势必造成不公平的现象,那样会直接打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只要不引起学生的消极的抵抗情绪这样的提问无可厚非。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无意识的“不公平”性。有些懒散的学生趁机不愿意参与课堂的探讨,躲在教师的盲区中,一些学生就会脱离课堂的教学,造成提问的有效性直接降低。

为此要遵循三个原则:

1、多鼓励。就是多多鼓励那些想活着试着回答问题的学生。

2、多支持。就是多多支持那些成绩有些偏差的学生。

3、多肯定。就是要多多肯定和重视那些对问题的回答很精彩的学生。遵循了这三个原则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会有直接和很大的帮助。

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 篇7

课堂提问是贯穿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技能。曾经有一个学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 教师对课堂提问重视了, 也体现出了一些教育观的转变, 教学环节不同, 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课堂上, 其实任何一种提问方法都不是绝对的真理, 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局限性。至于使用哪一种提问方法, 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学生的不同特点、具体的形势和环境精心设计提问, 并结合原则和内容要求, 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人的“个性”不同, 想象能力也有差别。同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想象的内容肯定不一样。虽然有的学生想法很荒诞, 但也许它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契机。所以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和源泉。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时代对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教学观念必须从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转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心上来。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方法。下面具体谈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的清晰性

提问必须清晰明了, 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 以及期待何种回答。同时, 教师在提问后还应该注意及时并中肯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语言、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有效的反馈方式。

二、课堂提问的价值性

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 引发思考和探究, 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 让人回味无穷;而不是与所学内容毫不相干, 不能引起思维共鸣, 只是想填补课堂时间。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 引人入胜, 深入浅出, 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教师的提问单一而平淡, 没有任何悬念。整节课气氛沉闷而压抑, 听课教师都觉得很累, 相比学生更是如此。

四、课堂提问的适应性

提问能引起思维共鸣, 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回答, 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这样, 有利于师生对话交流, 有利于使课堂教学交际化。

五、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于无疑处设疑, 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发挥提问的最大功效。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 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 涉及的知识面宽广, 综合性强。

六、课堂提问的节奏感

学须有疑, 而“问”则须有度。“满堂问”是滥问, 学生疲于奔命, 则思维过于“张”。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隔时间太短, 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 就不能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 往往只能说出问题的表面现像。

新课标强调, 一切教学的目的都要以学生的根本发展为目的。无数成功者的历程表明, 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 语文课也同其他课一样, 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有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 有的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的作品能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有的作品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 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 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 应该起到投石激浪, 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 在讨论中互问, 与教师对问, 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就有多广阔”,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 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浅谈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设计 篇8

[关键词]有效 提问 精心 分层 巧妙 点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55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师生的相互交流是完全依仗课堂提问展开的,所以课堂提问设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

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存在着很多弊端:教学目标不明确,提问随意性大;无视学生主体,提问过频;教学结构不严谨,问题设计不连贯,没有起到衔接作用;提问过深、过大,超出学生认知水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视教师的提问为畏途;提问过于肤浅,没有思考价值,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一问到底,学生缺少思考、交流、表达的空间。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着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甚至不良提问的现象,直接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着力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问,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潜心研究文本,找准目标,精心设问

深入备课,认真推敲,围绕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有“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体验。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这方面狠下工夫,潜心钻研,“磨好刀”才能不误“砍柴时”。

二、关注全体学生,以生为本,分层设问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化心理,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层次化、梯度化。教师要杜绝以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回答问题多为优生代办的现象,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活动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此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三、构建合理课堂,环环相扣,巧妙设问

合理的课堂结构,恰当的问题设计,巧妙的课堂驾驭,让问题在各环节中发挥不同作用,是最能体现课堂执教者的教学艺术的,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新课导入问题设计应注重激趣

新课的导入是很讲究艺术的,教师应抓住文章题眼,设计一些精简而富有情趣的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开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活了学生兴奋的神经,学生的课堂教学主动性就会增强,教学活动进展就会很顺利,这就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道理。

2.教学环节衔接问题的设计应注重承上启下,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应做到过渡自如,既承接上文也可勾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以前很多教师上课过渡生硬,没有一点艺术。如:“我们现在学习第一段,大家读一读……”“我们学习完了第一段,下面学习第二段……”语言干巴巴,很乏味,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厌烦。但是通过研究学习,教师们统一了认识,掌握了教学过渡的技巧,尤其是问题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各有千秋。如我区黄老师执教《詹天佑》一文第一段后设问:“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爱国’和‘杰出’?请你们在下文认真找找、画画、读读。”这样的过渡问题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对上文进行了回顾,也为下一个教学重点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启发学生去自主探究。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可贵的课堂生成就会层出不穷。

再如,我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从导入新课到结课,就设计了几个问题(当然,课堂上为了组织教学,其他必要的语言表达和临时设疑也是应该的):“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大年夜要在街上卖火柴吗?”“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小女孩都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这都说明了什么?”“在幻觉中,小女孩享受了温暖、温饱、疼爱、快乐,她脸上的笑容是如此的美丽动人,可是现实中她得到了这些东西了吗?”“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小孩?”“读了文章,你会对她产生怎样的感情?”“什么使得这位年幼的女孩有着如此悲惨的命运?”由于问题设计切入了教学重难点,指引了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兴致勃勃。在循序渐进的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训练,达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3.教学结束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两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创设悬念,埋下伏笔,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展开。如《“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结课时的设计:“作者的母亲和父亲截然不同的评价给他人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他是很幸运的?你觉得你父母给予了你怎样的爱?你也能妙笔生花写写你父母看似平凡却很伟大的爱吗?”《穷人》篇末写到渔夫和妻子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讲解到这里的时候,趁着学生产生深深的同情并难过的时候,我动情地问:“西蒙的两个孩子从此就跟他们一起生活了,今后日子会过得怎么样?幸福快乐吗?你们能够帮助作者续写这部分吗?”《凡卡》篇末写到凡卡在做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来信,我对学生说:“凡卡的梦看起来多么美好,其实这是一个凄美的梦,让人心酸的梦,他的爷爷收到他的信了吗?他的命运会改变吗?大家课后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明天看看哪个同学的想象更丰富、大胆。”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最能打动学生灵魂的,也最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所以每次都能收获我期望的或者超出期望的效果。

二是要注重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忆和整理,理清知识的脉络,以便于学生把握重难点,使学生能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如《桂林山水》结课时设计:“桂林山水各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留足时间空间,展现个性,点拨设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可塑性强。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的教学环境,适时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张扬他们可贵的个性。我很赞同并努力学习魏书生老师的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自己看书;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积极干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发表观点;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乐山乐水。其中,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指要解放学生的活动空间、学习空间、生成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空间等,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桂林山水》第二片段时,在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之后,我这样设计问题:“此段采用了总分结构的组句和构段方式,描写了漓江水独特的美。你们认真朗读,深入体会,并用此方法写一段话。好吗?”学生兴致勃勃,投入到创作中。很快,一段段充满童稚和诗意的文段从学生的小手中流淌出来。教学《牛郎织女》中牛郎织女相会一段时,我提问:“聪明的你们,你能想出此时他们在诉说什么吗?”学生们沉默后给了我巨大惊喜。“牛郎说:‘娘子,这些日子你瘦了。’织女说:‘你和孩子过得好吗?让你受苦了。’”学生们热烈地想象和表达,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学生们需要这些空白,这样才可以成长他们的思想,才可以挖掘他们的潜力。

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真正体现了“科研兴教”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设计 篇9

本文旨在结合笔者亲身教学心得从交际教学法的`角度探讨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方法及学生答问后的情况,从而使课堂提问环节有效地融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最终使高职高专学生达到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原则.

作 者:章叶萌 陈士卿  作者单位:章叶萌(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601)

陈士卿(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  

★ 如何进行有效的面试?

★ 从哈佛案例看管理风格

★ 有效进行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 面试前进行有效准备

★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英语学习管理

★ 市场报告

★ 关于线路整改的报告

★ 从《小王子》看世界

★ 市场销售管理个人简历

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 篇10

——《秦朝一统》公开课

丁艺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问与回答对于提高学习内在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组开展了“课堂有效性提问”的课例研究,我有幸参与其中,开设了一堂公开课-《秦朝一统》。在备课的过程中,围绕“课堂有效性提问”这一主题,我利用教材的丰富内容,巧设提问,以期使学生能从我的提问中能认识历史,理解历史, 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授课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中,为了能很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我所讲的内容上来,考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用了关于介绍秦始皇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待学生听完歌曲之后提出自己预先准备的问题,“这首音乐描写的是哪位人物,他做了什么?”在这里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是使学生能小学已学关于秦始皇统一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对之后所学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二)秦王扫六合秦始皇统一六国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和之前春秋战国时期讲授的内容,在这个部分我设计的问题主要以引导学生巩固原有知识为主:

师:秦国是如何实现对全国的统一呢?

师:“七雄并立争霸的局面给社会带来哪些影响?”(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发言)

师:“秦国当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哪些历史条件?”

师:“秦朝统一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生学习并巩固了秦朝统一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后。接下来进入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考虑到问题的转承问题,在这里我并没有提出问题,而是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秦朝是在灭掉了东方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国,统一后疆域广阔,境内情况复杂,各国残余的贵族势力念念不忘恢复旧土。在这种情况下,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1.加强中央集权。

考虑到学生对于中央集权这样一个概念的理解模糊。我先简单介绍了一下什么是中央集权统治,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个初步印象(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是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从中央)。之后提出问题一个问题来做衔接“师:秦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的设置又是怎样的呢?”

演示“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

对照图示向学生介绍皇帝称号的由来(穿插秦始皇的画像,加深学生的印象),中央“三公”的职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的职权。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提出新的问题“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有何作用呢?”这个问题的设置使加强中央集权这部分内容有了一个递进,使学生能从主观的认知过渡到客观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中央集权制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

2.经济文化方面:统一道路、文字、货币、度量衡。

展示资料:统一后各地“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学生阅读之后,使学生在头脑中先有一个道路等不统一、律令不一致等统一后各地的客观印象,从而引导他能引导他回答我接下来提出的问题,“文字、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会出现什么情况?”

“文字、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比较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想到平民,也可以想到皇帝,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认知秦始皇统一道路、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好处,达到能够顺利归纳这几项措施的作用。

3.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较为熟悉,所以我让学生来讲清“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的经过,最后引出问题“如何看待焚书坑儒?”。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主要考虑到初中生在看待问题上有过于主观的特点,在学生回答后我对其回答对的给予肯定,不对的地方给其纠正,一问一答的过程使其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更加客观公正。

4.修筑长城和灵渠

学生对于长城的修建比较陌生,所以在教授这部分的内容中,我采取叙述的方法“先秦灭六国后,北部面临匈奴的侵扰,南方的越族尚未臣服。为了巩固边防,扩大统治,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屠睢南征越族。击退匈奴后,秦始皇令蒙恬征发数十万居民迁居河套地区,设郡置县,为开发河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防止匈奴南下,秦始皇下令在赵、燕、秦三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万里长城”。

(大屏幕播放秦长城的起止和遗址图片)。

在我设置了一个关于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内容的问题,吸引学生兴趣,在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提出疑问“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秦始皇修长城的什么看法?”学生回答非常踊跃,都能从中体会孟姜女的故事是当时人们对于秦始

皇这项政策的不满情绪的反映,但是这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即长城的修建没有作用。于是我提出下一个问题“你的意见如何”,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能顺势引导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了。(这一点要考虑到各个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对于灵渠,我设置了两个问题:“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开凿灵渠?灵渠的开凿有何作用?”让学生了解灵渠的开凿及其作用。

(四)结束

在课程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回顾整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主题,是什么?”、“我们认识了“统一”这一主题,你们都有什么感想和启发?”这样使学生加深对秦始皇统一措施的理解,能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依据。

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这堂以“课堂有效性提问”为关键的公开课,我做到了理解教学目标,能够紧扣教学内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比如:“秦国当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哪些历史条件?”、“秦朝统一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如何看待焚书坑儒?”等,最后通过问题的设置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能根据教学内容最后给予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思考—“回顾整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主题,是什么?”、“我们认识了“统一”这一主题,你们都有什么感想和启发?”等。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有些回答,我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应该在课堂之上做到回答正确的地方应该给予确切的鼓励,也就是说学生对在什么地方;课堂上还有学生回答错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之后,应告知学生究竟错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下次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对于有些学生积极举手回答时,没有注意到;整堂课在结束时由于时间关系,有些仓促等都是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予以避免的。

在评课环节中,组里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就“课堂有效性提问”而言,我的这堂公开课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于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可以不用做陈述,而是设置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的措施是什么?”让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再进一步对学生所说的措施进行讲解;没有设置对秦始皇这个人物进行评价这一环节,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的评价是书中的一个重点,我却在这堂课中忽略了这个环节;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精简一些;在学生回答错误时该怎么去进行课堂上的处理;对有的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对有的问题提出的针对性不够等等。通过大家的点评及我课后的反思,使我对“有效性提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无论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改革下,提问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课堂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手段之一,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该由谁来主持提问这一

环节,使其真正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是教师,因为中学生是不成熟的认知主体,他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在有效性提问的过程中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必不可少:

1、设计有效的提问

想要达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 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完成提问回答这一过程。在设想问题之初,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利用已知知识解答不出,也不能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问题。教师提问应该是难易适度,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够回答上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做到层层设问,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备课时对于设计的问题进行回答,要提前预想学生的回答,学生有可能会回答出稀奇古怪的答案。如果学生回答出这样的答案,该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做出解答。

2、问题的呈现方式

有效性提问的达成和其问题呈现方式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相同的教学提问,不同的方式来问, 效果也会完全不一样。从课堂提问的形式上看,有多种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目的不同,提出问题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有的问题可以开门见山,有的问题则需要旁敲侧击,要在课堂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否则,课堂气氛纵使看上去活跃热烈,但是学生对于提问方式的适应,没有让学生认真思考起来,这样的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3、回答之后的有效反馈

教师运用提问这种方式,就是为了不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获得知识。这实质上是加强了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的要求。那么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呢?教师给予的回答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教师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不作评价,立刻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对于学生回答的对的问题只是简单的评价好或者不好,没有点出问题的回答好在哪里,容易让学生迷糊;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只是批评,不做出纠正,没有看到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提出问题之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是看到没有人回答不做引导就直接公布答案,打乱学生的思考等都会降低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降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有效的反馈至关重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的反馈应该是明确的,能准确指出正确的是什么,需要改正的又是什么。鼓励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口头上的鼓励;可以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可以写在黑板之上给予鼓励;可以用一个目光、一个微笑进行鼓励。不过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鼓励要真诚,言不由衷的赞美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

上一篇:曹庄镇小学教研室2010年工作计划下一篇:2024年基层组织工作考评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