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精选9篇)
如何学好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建议用三遍法:一,自己先好好做一遍;二,对照答案,找出差距和人家的思路;三,过一段时间再做一遍,重新得出条理清楚结果明确的结果。
如何学好语文?
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写,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综上所述,我想只要坚持了读和写,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方法。祝学习成功!
阅读理解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这是拉开档次的关键题目之一。在漳州市中考英语试题中, 阅读理解共五篇, 占45分, 所占分值比重很大 (即总分的30%) 。它的得分情况大大地影响着学生英语考试的总体成绩。
二、中考阅读理解题的考查内容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 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着重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五级目标部分如下: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 理解故事的情节, 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从近年来的阅读理解命题情况看, 所选短文体裁多样, 题材各异, 重视语言文化背景, 涉及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人文环境和日常生活 (如报刊文章、使用说明书、招贴告示、广告、风俗及各类图标等) 等方面, 真正体现了时代性和实用性。在今年漳州市中考英语试题中, 阅读理解的前三篇, 即A, B, C篇, 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根据所给材料从每小题的4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一般每篇有5小题, 每题2分。D篇是句子还原, 即把A~E五个选项填入文中空缺处, 使短文内容完整、正确。每小题1分。E篇是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每空一词。共5小题, 每小题2分。
而测试的主要要求是:
1.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细节, 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
2.要对具体的事实、细节进行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 以理解其深刻层次的含义。
3.要了解背景, 理解文章的内涵, 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怎样提高解阅读理解的能力
当前, 阅读理解短文和试题的难度逐年加大, 题目灵活性增强。那么, 如何提高解阅读理解题的能力呢?这也是历年英语教师们经常探讨的话题。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1.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克服心理障碍。
由于阅读理解题当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一般都不少, 有些学生存在畏难情绪, 缺乏自信, 懒于去仔细阅读甚至是不敢去阅读。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勤动口、多阅读、多思考、多做练习等多种尝试, 对某些学生还要加以个别心理辅导, 提高其自身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 面对挑战, 以及能迎难而上的信心、决心和耐心。
2.增加词汇量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突破口。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构成语言整体的重要细胞。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多少与其语言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英语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说过:“事实上, 没有语法不能传达很多东西, 而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因此,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特别要加强对教学大纲所要求词汇的掌握。平时可以多听写、多造句等, 使之不易忘记。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 也要尽量利用构词法的知识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积极猜测新词的词义。
3.大量阅读, 拓宽知识面, 增加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所选的文章, 体裁广泛, 内容丰富, 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人物传记、社会、经济、文化、日常知识、科普知识等。通过大量阅读不但可以使学过的语言知识得到巩固, 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而且还能增加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如果阅读量小, 接触英文材料很少, 那么就对所学语言知识理解不深, 掌握不好, 且边学边忘, 学习效率很低。只有通过大量阅读, 不断拓宽知识面, 丰富背景知识, 考试时要是遇到类似的文章, 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4.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正确的阅读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找出答案。一般来说, 在做阅读理解题之前, 应跳读全文, 抓住首尾句的含义, 判断文体, 捕捉信息, 初步掌握短文大意。然后, 通读短文, 在对文章或段落大意有所了解后再读试题, 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综合判断, 抓住中心, 有针对性地答题。
5.阅读练习后进行反思。
阅读后反思是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阅读中是否运用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是否理解整篇短文的大意, 是否看清了题意, 是否适应解答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 阅读过程中是否还有某些障碍等等。及时找出应对的措施, 这样, 阅读能力就能很快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55-01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笔者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没完整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答题。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再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这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地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学生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三、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第二遍读文章时“看要求、看题干”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时遇到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因为这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得分点。
(二)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三)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
四、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让学生要按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一)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的所提问题,才能得分。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
(二)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即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三)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步骤
阅读理解成绩分数不高很多时候是因为步骤不明、思路不清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明确阅读理解答题步骤,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在考试中才能思路清晰,才能有条理的答题。
1、做语文阅读理解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模板
同学们都想知道语文阅读理解有没有一个万能的模板,这样就能一劳永逸了,虽然在这里准备了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模板,但是仍然有必要提醒各位考生,阅读理解题型多变,因此,核心还是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 开编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
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
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
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可用这样的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考点二: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 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
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 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 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必须了解的几种描写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答题技巧: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 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考点六:分析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某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评价某语段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1)内容上:结合文段(文句)内容概括即可。
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2)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升华主题、卒章点 题,意味深长等
考点七:品味句子或语段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题技巧: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
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明中心。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修辞要领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句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修辞手法+内容+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考点八:分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如下: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B、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C、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考点九:分析加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答题技巧:对重要加点词语的考查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等。
1、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直接考词语的字面义。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②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重庆中考试题:揣摩“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变异”是个遗传学术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就只能理解为“蚕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很明显,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解释这个词语要容易多了。③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④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
2、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类试题一般会选择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如重庆中考试题:如何理解第④段划线句“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过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这个句子单从字面上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的。
回答这类题应注意:
① 内涵丰富的句子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弄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用化虚为实的方法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要采用紧缩的方法,去掉附加成分,抓住主干。② ②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如果所考查的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那么理解了本段的意思,再难理解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
③ 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含义。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理解它要从上文找答案;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理解它就要前后结合;起始句总领下文,理解它可先理解下文。
④ 理解句子的修饰、限定成分。修饰、限定成分常常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句子的窗口,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释句子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① 借用法:即借用原文中具有相似意义的句子。
② 裁剪法:将分散在文章中有用的句子拼接融合在一起。
③ 压缩法:把和语句有关的大段文字压缩整理,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④ 阐释法:有些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理解看法,这要紧扣文章主旨和语段的中心意思去举例子。
考点十: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题型:文中某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答题技巧:
①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② 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③ 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考点十一: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常考题型:选文某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考点十二:开放性阅读试题
常考题型:
①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②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③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 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的见解;
⑤ 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⑥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 ⑦ 对文中的表现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答题技巧: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说明内容
常考题型:本文某个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 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 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③ 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
常考题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某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题技巧:说明文有三大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逻辑顺序: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考点三: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题技巧: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等。八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如下:
①下定义(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分类别(这句话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了„„,把事物说明得一清二楚,有条理,让读者更清楚)
③举例子(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有代表性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的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④ 打比方(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的特征。)
⑤ 列数字(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从数量上准确说明了„„的特征。)⑥
作比较(这句话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比较,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⑦ 作诠释:(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⑧ 画图表:(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注意:①重点掌握前六种说明方法。②任何一种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③有时候一句话中不止用了一种说明方法,要找全。
考点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考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某个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能否把某个词换用为某个词?
答题技巧: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活泼生动。
表示程度:很,更最,极,十分,非常,格外,相当,比较,稍微,至少 表示范围:都,总共,一共,只,仅,主要
表示时间:已经,曾经,刚刚,将要,常常,老是,终于
表示估计:也许,大概,可能,或许 表示数量:很多,许多,不少,少数 表示语气不肯定:据说
答题格式: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某词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某个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能否把某个词换用为某个词?
答: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常考题型: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题技巧: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平实;B、形象生动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科学小品文类的说明文。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具体句子为例。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考点六:拓展: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常考题型:
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技巧: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
① 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② 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③ 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议论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答题技巧: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③如果有字数要求要遵守,不可超过字数规定。
考点五: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注意: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考点六:分析论证思路或过程
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的论证过程。/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技巧: 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答题格式是:(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考点七: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题型:文中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某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某个词语能否去掉? 答题技巧: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答这类题时①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②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①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②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①不能。②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③删除后的意思是***.④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考点八: 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常考题型:对文中的某个观点你怎么看?/你如何看待某个说法?
一、细节事实类
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对这种“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力的考查, 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细节判断。这类题在阅读理解题中占据半壁江山, 做好这类题是确保基础分的关键。同时, 弄清细节, 正确获取信息, 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因此, 要特别重视做好这类题。
1. 细节事实题题干常见的问句形式
(1) True or not true是非判断类型: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considered as…?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2) 特殊疑问词提问类型:How many…?What/who/when/where/how/why…?
(3) 排序题类型:Which of the orders is correc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4) 例证题类型:The author gives the example in…paragraph in order to…
(5) 表唯一细节概念题类型:…the most/theest…the only…
2. 细节事实题的解题方法
做这类题的一般方法是先要找出题干或是选项中的关键字, 一般为数字、大写或人名地名, 再通过scanning快速确定该细节在文中的出处 (信息源) , 仔细对照题干要求, 排除或选择。命题者在出这类题时惯用“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手法来迷惑考生, 即对原句细微处做改动, 截取原文词语或结构进行改造, 因果倒置, 把A的观点说成B的观点等。所以正确理解题干和信息句的意义是关键。细节事实题还要十分注意句子的非主干成分, 如定语、状语、补语等, 这些成分都是出题者常进行误导的落脚点。
是非判断一般都遵循对照选项进行“三对一错或三错一对”的判断。若该信息句是长句或难句, 要学会找出其主干部分, 分析句子结构, 正确理解信息句的意义。一定要注意的是, 要所答是所问, 不要受到惯势思维的影响, 习惯性地去选择正确的细节事实, 切记要弄清问题, 不要所答非所问。
例证题一定要注意以for example…, such as…等关键入手处, 找出细节出处。排序题要先仔细观察选项, 找出首尾相同的选项分组, 进而通过具体细节信息比较进行排除和选择。唯一细节题一定要仔细审题, 弄清题干所需。特别需要提醒的是, 选项中出现有most (最高级) 、the only (唯一) 、all (所有) 、none (全否) 修饰的细节, 都具有绝对性, 选择判断时要慎选。
二、主旨大意类
此类题型用以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的领会和理解能力, 其中一类题型为主旨问题。
1.主旨大意题题干常见的问句形式
(1) 主旨句设问类型: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ly talk about?We can conclude/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2) 最佳标题选择类型: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
(3) 作者主旨意图类型: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Which can expres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2. 主旨大意题的解题方法
主旨大意题一定要注意文章的首尾两段。如果首尾两段的主旨表达是一致的, 那么文章的主旨便是两段重复表明的语句内容表达。找出选项中与归纳的主旨表达重复最多的选项即为最佳答案。如果首尾两段的主旨表达不一致, 则需要观察文章的段落篇幅量是倾向于首段还是尾段, 从而确定主旨段落。在此过程中, 观察篇幅量只需跳读文章段落的首句尾句即可, 无需细读段落内容, 以节省时间。如果文章只有一段, 则注意文章的首两句及尾句, 然后用以上的方法确定主旨句。
此外, 标题选择即为主旨句的压缩表达, 注意抓住主旨句进行主要词汇的提炼, 把一个句子提炼为几个关键词, 即是对主旨大意进行概括归纳的标题。而作者意图表达必须通过归纳中心主题才能找到, 通常体现为advise, convince, present, propose, warn等。
三、推理判断类
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原文出现的语句不是我们做出的推理判断, 而是原文给出的细节信息, 所以原文语句不能选。判断时对已知的事实仔细评价后做出的合理决定并非唯一决定, 要对事实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 有时还需借助常识进行判断。
推理判断题分两种, 即对细节的推理和对主旨的推理。主要以We can infer/imply/learn from this passage that…等进行提问。解决此类题要注意, 一是与原文相同的细节不能选, 二是文中没有出现的细节不能跳出文章做推断。解题过程中只要注意上述两点, 再结合做细节题和主旨题的方法, 即可做出推理判断题。
总之,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 其得分率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整个英语水平考试的成败, 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对此引起足够大的重视, 要注意掌握解题技巧和做题方法, 力求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
参考文献
[1].瞿莲莲.掌握策略技巧快解中考阅读理解题.初中生, 2012 (07) .
[2].陆彩仙.以阅读板块为例落实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目标.考试周刊, 2010 (12) .
(一)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看要求
“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同时一定要掌握好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答问题
2.人物对话时暗含在语言里没有明说出来的意思,被称为“潜台词”,试写出第⑤段画线句子的潜台词。(60字以内)
3.阅读第⒁、⒂段,说说为什么对待同一道菜,父亲和“我们”的看法却不太一样。
4.文中写了哪几位父亲?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4大学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设计
熊咏萍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系,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 文章介绍了在设计阅读理解题时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内容及难度须合宜;二是设计应巧妙。
[关键词] 阅读理解题; 设计;合宜;巧妙
[中图分类号] H319.4[文献标识码] A
阅读是语言运用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可以说,一个人在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素质后,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吸取信息,陶冶文化情操的[1]。大量的阅读还能促进其它语言运用技能的提高,譬如说,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就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会话,你的谈吐要有深度,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就必须有大量阅读的“输入”;要写出地道的英文,也得先从阅读入手,因此阅读理解题几乎出现在每一类型的考试中。阅读理解题的设计貌似容易,实际隐含着不易觉察的问题。所以阅读理解文章的选择、阅读理解考题的设计一定要认真对待,谨慎从事。
一内容及难度须合宜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考生的英语理解水平及理解能力。So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SL/EFL teachers to bear in mind what we read in real life so that when we select rea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llege students, we not only have a great variety but als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s.只有选择内容适宜考生阅读的文章,才能检验出考生真实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题材非常广泛,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体的内容可以包括科普常识、自然现象、文化现象、文艺理论、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社会生活、哲学探讨等,不管选哪一种题材的文章,应尽量考虑其趣味性及阅读价值。Because there are two broad levels in reading: 1)visual signals from the eyes;2)a cognitive task of interpreting the visu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with the reader’s own general knowledge, and re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that the writer had meant to convey[2].如果不能引起考生的兴趣,他们就很难有足够的耐心读完整篇文章;如果考生通过阅读而没有获得一些知识和信息,那阅读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材料的角度来说,难度要适当,主要是控制生词量。国外对母语为英语的读者的研究表明:对一个学生来说,阅读材料的生词平均不宜超过总词数的1%,那么,对将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材料的生词以不超过总词数的5%为宜[2]。一般说来,与母语读者比,外语学习者的词汇量及阅读量有限,但却有较强的语言意识。这个因素往往造成短时记忆中的认知负担过重而影响阅读处
[收稿日期] 2002—09—10
[作者简介]熊咏萍(1966─)女,湖北广水人,孝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英语教学。
·58·
熊咏萍:大学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设计
理速度,在这种情况下,生词过多将进一步影响阅读理解的效率。要提高阅读能力,应提倡学生广泛阅读难度适中的一些文章。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例,学生必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般35分钟左右)阅读4篇文章,然后针对所给的问题进行选择或回答。如果文章篇幅太长,而且生词量又多,恐怕考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所以选择阅读文章要认真谨慎,要考虑到阅读理解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能为学生所理解;文章的词汇量必须符合教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篇幅不宜太长(以300字左右为宜);并且里面有足够的语言点(points),你才能设计出5道题来。如果找不到类似的难易程度合适的文章,可以把找来的材料进行修改。这就要求阅读理解的设计者们有深厚的英语功底,敢大胆放弃中间的某一段,把难懂的复合句改成简单句,把一些不常用的生僻词改成常用词,然后用合适的连接词重新把文章连接起来,这样既不失原汁原味,又浓缩了原文。但浓缩后的短文要保证自成一体(self-contained),不给人掐头去尾的感觉,且要言之有物,还要保证篇章里有答对这五道题的points,这样才能保证每出的1道题也是言之有物的。
二设计应巧妙
阅读理解的测试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全文理解和局部理解。顾名思义,前者需要阅读全文才能回答;后者可以从局部寻找答案。但准确说来,所有题目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对全文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考查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对作者的态度和情感的判断(judgment),或者推理(inference):是支持,还是反对;是同情,还是愤恨等。但不是每一个段落(passage)都包括这几种类型,宏观微观信息都要出现。
在考查宏观信息的时候,要避免自始至终、经常性地出这样的问题:What does the passage tell us? What does the third paragraph tell us?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in the passage? What’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因为这样的大题目让学生抓不住焦点,一下总结不出来。命题黔驴技穷的时候,完全可以换另一种形式来出这种宏观的、总结性的题。比方说:Concerning „,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或者What does a certain word mean in a particular sentence? 这样考生至少有个焦点(focus), 知道从什么方面去考虑[3]。
其次,要避免出常识性考题。比如热胀冷缩、电灯电视、自然现象等。这些简单的科普知识,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外,没有其它的障碍,所以回答测试题的正确度与读不读文章没有太大的关联。
下面这5道题是关于在丛林中旅行的考题,只靠生活常识,就基本上都能答对。
1.For keeping alive in the jungle, the right equipment is ______.A.more important than a knowledge of woodcraft B.less important than a knowledge of woodcraft C.just as important as a knowledge of woodcraft D.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2.For checking your position in the jungle, you should rely on ______.A.known marks B.a compass C.the sun
D.the moon and stars
3.In moving through the jungle, you should ______.A.set a fairly rapid pace
B.retrace your steps from time to time C.stop and rest often D.run as fast as you can
4.The author probably advises against traveling at night because _____.A.one tends to move too quickly at night B.it is difficult to check your position then C.emergencies occur most frequently at night D.unbroken stretches of jungle can be avoided 5.The best way to be sure of having enough food in the jungle is to ______.A.learn ahead of time what plants can be eaten B.travel only along streams and rivers C.watch the animals’ eating habits D.pick nuts and fruits in the jungle
如果你知道单词woodcraft的意思(knowledge of woodland conditions),那第一道题靠一般常识(common sense)就能够答对,答案是C。因为人们都知道,要想在丛林中生存,携带适当的设备和了解森林环境知识同等重要。第二题肯定应该选B。丛林中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带指南针(compass)。第三题应该选C。因为害怕迷路,所以就得走走停停,以辨别方向。第四题选B。根据生活常识,晚上旅行容易迷路,更何况是在大森林中。最后一题选A。丛林中有些植物和果子是有毒的,所以丛林旅行之前要阅读有关在丛林中吃什么(Things to Eat in the Jungle)的书籍。所以这道题的设计不够
·59·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卷第4期 科学。
此外,阅读理解题不管是考一个词(word)或者是一个词组(phrase),一定要和文章的内容有点关系,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得某些知识或信息。以下面这道阅读理解考题为例。
In 1789 the US government passed a law which said that the land of American Indians could never be taken from them without their agreement.One hundred years later, however, the Indians had only a very small part of the land that originally belonged to them.How did this great injustice occur?
After 1812, white settlers began to move west across North America.At first, the settlers and the Indians lived in peace.However, the number of settlers increased greatly every year, and slowly the Indians began to see the white settlers as a danger to their survival.To feed themselves, the settlers killed more and more wild animals.The Indians, who depended on these animals for food, had to struggle against starvation.The settlers also brought with them many diseases which were common in white society, but which were new for the Indians.Great numbers of Indians became sick and died.Between 1843 and 1854 the Indians population in one area of the country went down from 100,000 to 30,000.More land was needed for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white settlers.In Washington, the old respect for the rights of the Indians disappeared.The old promise to the Indians was broken;the federal government began to move groups of Indians from their original homelands to other poorer parts of the country.Some Indians reacted angrily and violently to this treatment.They began to attack white settlers, and the Indian War began.For thirty years, until the late 1880s, different groups of Indians fought against the injustice of the white man.They had a few famous successes, but the result of the struggle was never in doubt.There were too many white soldiers, and they were too powerful.Many Indians were killed;the survivors were moved from their homelands to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ountry.It was a terribl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 that promised freedom and equality to everyone.1.What is said about the land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in the passage?
A.The land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was taken from them without their consent.B.The American Indians had very few successes in their fight against the injustice of the
·60 ·
white man.C.The US law about the land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was violated as soon as it was passed.D.The American Indians have finally regained the right of their own land
2.Why did American Indians begin to see the white as a danger to them?
A.They fought against any law protecting the right of Indians.B.The settlers killed the animals and brought new diseases.C.They took away their animals and sold them to other white people.D.They made American Indians work hard without pay.3.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the old respect for the rights of the Indians disappeared”?
A.The government had a new respect for the rights of the Indians.B.The government of the US never had any respect for the rights of the Indians.C.The white settlers began to ignore the law concerning the rights of the Indians.D.The government began to ignore the rights of the Indians.4.The US government began to move Indians off their original land.How did the Indians react?
A.They became sick and died.B.They began to fight the whites.C.They had to struggle against starvation.D.They launched a war against the whites which lasted for 100 years.5.What is the writer’s opinion about the treatment that the Indians received from the US government?
A.He believes that the government always respected the rights of the Indians.B.He believ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ss law to protect the Indians.C.He believes that the government treated the Indians very unjustly.D.He believes that the government cannot be criticized for its treatment of the Indians.第1题是“中心议题”题。文章一开始就谈到美国政府1789年通过一部保护印地安人的土地所有权的法令。但是100年以后,印地安人所拥有的土地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公平呢?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原因:白人殖民者没有经过印地安人的同意而强行侵占了他们的土地。因此选择A。第2题是“事实判断”题。它要求考生在几个选项中判断哪一个是事实的表述。文章第二段指出,白人殖民者
熊咏萍:大学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设计
刚到美洲时和印地安人和平相处,但是随着殖民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杀死了印地安人赖以生存的动物以养活自己;同时大批的印地安人还死于殖民者所传播的疾病,所以白人殖民者处处威胁着印地安人的生存。因此选B。第3题是“推论/暗示”题。它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信息推断选项的对错。殖民者的种种行径已经违背了法令,且联邦政府也开始把大批的印第安人驱赶到更加贫困的地区,他们对印地安人的处境熟视无睹。因此选D。第4题也是“事实判断”题。联邦政府及殖民者的做法必然引起印地安人的强烈不满,于是印地安人和殖民者之间爆发了战争。因此选B。第5题是典型的“作者意图”题。它要求考生归纳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文章的结尾部分提到:许多印地安人死于这场战争,幸存者也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迁徙到其他地区,这的确是印地安人历史上悲惨的一页。显然,作者非常同情印地安人的遭遇。因此选C。这篇文章既测试了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又测试了考生对一些事实的掌握程度,因此设计比较巧妙。
最后,阅读理解题应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形式和“除了……都是对的”这种形式。比如: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included in the text? Which of the abov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还有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排除性的、否定式的句子不太合适。此外,all of
the above(所有选项都对)及none of the above(所有选项都不对)也要少用,因为它会降低题目的区分度,把原来的四个选择变成了三个选择。只要学生在三项里头辨出两个是正确的就可以立刻选这个all of the above;反过来呢,只要发现一项是错误的,就立刻排除all of the above[3]。
阅读理解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及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既理解个别句子的含义,又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所以对阅读理解的设计,命题者必须高度重视,要研究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要研读教学大纲,要研究考试学(主要是目标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检验出受试者的实际的英语水平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庞继贤.有效提高英语阅读[J].英语学习,2002,(6):51.[2] 张剑.2001年英语六级考试 阅读理解题型分析及命题
思路[J].英语学习,2002,(4):56-58.[3]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99:248-258.(责任编辑:樊红霞)
The Desig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College English
XIONG Yong-ping
(Xiaog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Xiaogan 4320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wo aspect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design reading comprehension: 1)the content an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should be appropriate;2)the design should be skillful.Key Words: reading comprehension;design;appropriate;skillful.·学术活动信息·
△2002年11月20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龚祖文教授在孝感职院作学术报告,题为《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
△2002年11月28日下午,原天津警备区司令员杨志兵在孝感职院作《国际形势》报告。△2002年12月4日下午,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周一志教授在孝感职院作学术报告,题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评估》。
△2002年12月7日下午,湖北省“十六大精神宣讲团”在孝感职院大礼堂举行“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报告会”,报告人为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兆本,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代表听取了报告会。
【如何学好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推荐阅读:
如何让小学生学好语文06-12
如何才能学好高一物理的方法07-03
如何学好数学10-29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10-18
初一新生如何学好数学!06-09
如何学好高一物理方法06-14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历史09-11
英语作文--如何学好英语09-30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英语10-29
如何培养数学好习惯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