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2025-03-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精选9篇)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篇1

(共七章19节,课堂实验2个,课后实验2个,探究实验2个,模型建构2个)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课堂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课堂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 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第3节 DNA的复制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探究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课后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体细胞数目的变化)第3节 人类遗传病(课后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篇2

一、如何进行教材评价

(一) 知识的维度

知识维度是指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以及生物知识的来源的教材, 选取什么样的知识、设置什么样的内容概括整个学科的发展, 适应时代的要求, 并满足学生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首先, 从教材内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典型性来说。当年要求的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生物学科无形中承担了大部分的职责。比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实验, 特别是实验设计和实施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等原则, 培养学生全面而严谨的思维, 培养早期的科研能力;内容选择上经常涉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例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的讲解, 有利于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形成养成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的意识, 而多种常见的疾病的讲解又使学生逐渐关注家人, 特别是老人的健康, 开始形成传播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做好疾病预防的意识;受精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建立最初的自信, 每个人从受精卵开始就是冠军, 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等。同时在每一本书之前都有科学访谈, 每一个章节中或后又穿插着科学前沿的介绍,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 激起对生物学科甚至是科研的兴趣, 感受科学工作者认真严谨科学的品质。这些知识无形渗透了健康的生活观, 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典型性。

其次, 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的联系程度来说。生物教材中案例的选取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容易贴近学生生活,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为《分子与细胞》, 由于所讲内容的限制, 虽然是贴近生活, 但却是学生肉眼不可见的, 所以比较难体现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从课程中的实验的选材可以透露, 比如在做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中选取的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在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是选取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 在研究酶的作用及本质中选取的是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选取的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实验中选取的是菠菜叶或黑藻叶。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或容易获得的材料, 体现了教材联系生活的思想。

再次, 从教材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及学科发展方向上来说上来说, 在人教版的教材在表达中对于存在反例或特例的知识, 普遍使用“主要”、“绝大多数”、“普遍”、“极少数”等词, 力求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 帮助学生形成核心概念。例如: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P27, 以下皆为必修一) ;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P23)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 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P52) 等。而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上从必修一的《分子与细胞》、必修二的《遗传与进化》、必修三的《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由小及大由简及繁,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 更符合学科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

最后, 从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协调程度看来。生物知识和化学知识关联紧密, 特别是有机化学。由于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以及电子等相关化学知识, 学生在书写基团和肽键上更容易因理解而记忆。由于没有学习有机化学, 学生在有机物的书写、还原糖的鉴定等方面不能理解。

总之, 从知识的维度来评价人教版高中生物来说, 本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 教材内容的安排符合本学科发展的方向, 用词严谨选材科学, 既联系生活又贴近知识。但是在材料选择由于选取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所以不能紧跟科学的发展。

(二) 思想文化内涵的维度

首先, 从教材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界来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课本越来越重视科学史, 在科学史的讲解中向学生传达尊重历史, 并认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 比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1) 。

其次, 从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来说。高中时期, 是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科研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物兼具文理科性质, 需要科学严谨的生物学态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精神, 使学生提高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认同科学发展是不断地修正的过程, 正确认识科学和生活的联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是服务于人民的, 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 教材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 教材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都有很大的体现。教材在可行的前提下, 设计了多个非实验室完成的实验, 比如细胞模型的制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制备等, 充分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同样通过科学访谈、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等介绍, 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表现科学研究需要的严谨认真踏实的态度和创新能力。这些环节的设置, 更是体现了教材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 既强调了我国科研取得的进步, 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国首次研制的牛胰岛素等知识, 更关注世界科研发展及取得的进步对于改善人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之, 从思想文化内涵的维度来说,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取生物学科发展中最具有重要性的实例, 讲解生物学科知识。既关注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又落实于实处, 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项实验, 体现实践精神。更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倡导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以及献身的科学精神。

(三) 心理发展规律的维度

首先, 就我国的学情老说, 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主要以兴趣为主, 并没有对生物学科有系统的认识。高中生物的学习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 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了兼顾二者, 人教版生物必修教材彩色插图众多,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并且有利于缓解学生初高中衔接中的问题。在图片的选取上也是模式图加真实图, 加深学生的认识。

其次, 教材对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 按照从小到大由简及繁的顺序, 先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中的物质、结构、重要的生化反应, 然后遗传变异, 其次扩大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 最后讲解每一个系统的稳定以及进化。既符合生物学科的发展规律, 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再次, 在大的线索下, 不断填充, 选取本学科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比如必修一的细胞学说, 必修二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以及DNA的双螺旋结构, 必修三的达尔文进化论等, 有轻有重, 避免造成学生对众多生物知识理解混乱的局面。

(四) 编制水平的维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文字部分, 句式简单, 用词恰当, 避免生僻的字词, 浅显易懂。多用陈述性的语句表达客观的知识, 语句看似简单, 但对于描述事实性的语句用词精准, 需要学生仔细研读才能避免出错。教材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图片, 图片多是模式图和扫描电镜图同时出现, 模式图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而电镜图又帮助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彩色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至于教材的板式设计, 每一章节按照同一个板式设计, 使教材整洁、规律。在统一的模板中又有变化, 字体的变化、字号的变化、粗细的变化、背景颜色的变化等, 又避免了呆板。特别是图片的嵌入, 或彩图、或黑白, 使整本教材都灵动了起来。文字和图片中有适当的留白, 既能更好的衬托重要的文字部分, 又给学生留出笔记的空间。教材使用彩印, 字迹清晰, 图片保真, 效果良好, 无错版乱版错别字等现象。

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不足及对此部分教学实施的建议

从以上多个维度对人教版高中生物进行评价, 综合来说, 此教材按照生物学科的发展方向设计, 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规律。在内容和案例的选择上,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 突出学科特点。强调科学史的学习, 让学生提前体会科研的过程, 培养科学的精神。评价良好, 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 教材中的难度和考核的难度不匹配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经常反映“合上书本就不会做题了”。这就反映了教材难度和考核难度的矛盾。由于考核存在选拔性, 必须要有难度, 生物考核中的难度远远大于课本, 直接结果是生物教师需要补充很多超脱于课本的知识, 间接的结果是课时不够, 最终的结果就是加重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应对策略:授人予渔。学习一门学科重要是学习学科的思想。在必须应对超过书本难度的考核的前提下, 帮助学生形成掌握生物学科重要思想, 用教会学生推理知识而不仅仅是识记知识。即先帮助学生识记特例, 其他情况进行推理即可。例如:原核生物唯一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那么当出现具有叶绿体的衣藻, 很自然就能推断衣藻是真核生物。再有记住生物学核心概念:结构决定功能, 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例如,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某一生物有叶绿体必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即结构决定功能, 那是不是没有叶绿体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而非结构, 比如蓝藻。同样的情况可以扩展到其他细胞器上, 比如, 没有线粒体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这句话就是错误的。

(二) 教材中选取的案例都是相应知识板块中最突出的, 脱离时代的发展

教材中选取的案例都是本学科中最突出和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虽然更好的体现了学科特点, 但是不能紧跟科研发展的步伐, 而且中国的教材使用年限长, 很多新案例都是几十年前的,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篇3

关键词:生物必修二;命题趋势;复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2011-2015年我省采用的理综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其中生物占了90分,在基本保留以往考查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这5年生物必修二的命题特点.

一.必修二命题趋势分析

1.从试卷结构角度:基本保持稳定

从此表可以发现这五年每年都考了一个简答题(8—12分);除了2011年外,每年都考查了选择题;整个必修二部分分值分布在15-30分。从考点上看,每年都涉及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高频考点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生物的变异;出现频率不高的考点有:遗传的细胞基础,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

2.从命题理念角度:体现新课标理念

体现新课标理念如:实验能力考查;科学方法的考查(假说演绎法)

3.从能力角度:凸显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

选择题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以图表信息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非选择题多综合运用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4.从学生失分角度来分析,

下面就一道选择题来分析:

2015年新课标Ⅰ卷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依题意,朊粒的实质为蛋白质,宿主基因组为DNA,所以朊粒不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错误;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细胞,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朊粒为疯牛病的一种蛋白质,所以二者的增殖方式不同,B錯误;PrPc蛋白无致病性,而空间结构改变后有致病性,可见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而D项中的转变为空间结构改变,不属于翻译过程,D错误。

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忽视朊粒的本质是蛋白质,而基因组的本质是DNA,二者是不能整合的。还易错选D项,原因是不理解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翻译过程中不包括肽链折叠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这告诉我们要重视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发现生物考试近几年都没有偏难偏怪的题,试题大多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或原型,如该题的讲到的阮粒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69页有提到。

二.对生物必修二复习工作的建议

新课程标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个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即将在2016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宏观,侧重理解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过程当中,首先要对整个中学生物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同时要通过生物科学思想的渗入,即沿着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2.概念术语,重在识记

死记硬背当然不行,但对于生物学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则必须通过识记才能掌握。识记生物学专业术语和生物学基本概念是同学们生物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是同学们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每年的生物高考中,由于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使用不当而失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在生物复习过程中,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同时还要规范汉字的书写和加强语言表达,做到审题迅速,获取信息正确,分析到位,书写语言严谨、规范。

3.重视基础,强化能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加强生物学主干知识的学习,而不能本末倒置,要以课标要求和教材为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心,所以复习备考中要重基础,我们从上文可以知道,今年来生物试题都没有偏难偏怪的题,所以切莫好高骛远,追逐偏、难题。

能力立意是新课标高考的一大亮点,它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我们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教材中知识的深层理解,尤其是教材中的图表。要加强搜集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识图能力,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2016届新课标必修二命题预测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篇4

无论是生物成绩好坏的高三学生,都一定要研究生物课本,你会发现也许一轮复习的时候你还处于生物练习题的轰炸中,但是到了二轮复习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就都捧着一本生物必修书了。

怎么合理运用生物课本呢?每当你看见一道题的时候,在做完后将四个选项中的关键词都找出来,有的时候只会考一个知识点,不管是否正确,都要翻开书,找到这一页,仔细看看这个知识点,和题目相对照。坚持这个习惯会让你在高三后期的读书中,占到绝对优势。在别的同学熬夜看生物课本时,你能复习你自己薄弱的其他科目。

二、练习册

建议高三学生买一个专门记录知识点的小本子,可以把数理化生的知识点放在一起,不需要特别大的那种。这是为了你查找知识点方便,也是为了方便你被基础重要的知识点。大的练习册建议还是根据学校或是老师的建议购买即可。

三、错题本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篇5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 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32P DNA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二、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3.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材料:大肠杆菌

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由A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1.坚持“学品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

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有:有丝分裂、细胞的分化、衰老、癌变、凋亡、遗传和进化、遗传因子、孟德尔实验、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基因、染色体、伴性遗传、基因本质、dna、指纹技术、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密码破译、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人类遗传病、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及应用、生物产业人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基因频率变化与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化石标本的制作与产业、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分为必修一的第六章和必修二的七章内容。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继续以探讨导学案做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导学案让学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本学期的所有知识点。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导学案编写要以学生为主,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根据上学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导学案编写发生一些小的变化,那就是在每一个知识点的下面附带一个典型例题,自测题里面要有几道近几年的高考例题。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高效”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

精选试题,提高做题的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教学进度表

篇二: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港城中学 张玉玲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2模块选取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出的简单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3.注意归纳,多提问题。

4.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六、教学进度: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过程,有可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2014年2月22日篇三: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怀集二中 郑国华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出的简单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

3.注意归纳,多提问题。4.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篇7

关键词:体育赛事,归纳,操练,综合运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抓住要点, 获取主要信息, 理解文章内涵, 从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读懂图表和说明书等, 并提出了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 我运用关注、归纳、操练、综合运用四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

1.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通过PPT的形式, 展示出关于亚运会的问题:

A.When were the first Asian Games held?Where?

B.How many countries have hosted Asian Games?

C.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Asian Games be held?

D.Are there Winter Asian Games?When were last Asian Games held?Where?

E.How often are Asian Games held?

F.Did China ever host Asian Games?When and where?

G.What need to be built to host the Asian Games?

H.How many volunteers are there in Guangzhou Asian Games?

I.What is the motto of Guangzhou Asian Games?

通过这一步骤, 学生关注到一些与描述运动赛事相关的词汇, 并为最后的输出打下数据信息的基础。这一步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到本堂课即将探讨的话题。

2. 利用表达的需求激活已有的知识

我对课文加以改编, 将课文中的采访形式改编为一篇说明文, 介绍奥运会并以七选五的形式呈献在学案上, 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这一步骤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聚焦目标, 温故学新

我请学生和自己的同桌交换手中的阅读材料, 即让同桌阅读另一篇不同的材料, 在各自阅读完交换材料后, 两个人为一组, 找出各个段落中在两篇阅读材料中都出现的词块。之所以找词块而不是单词, 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对词的用法有更好的掌握。这一步骤训练了学生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帮助他们归纳出了课堂输出所需的关键知识点。

4. 联系感悟, 内化扩展

我请学生结合学案上或者PPT上展示的归纳词汇, 复述学案阅读, 即通过归纳词汇, 介绍学案上的奥运会。在一名学生复述的时候, 另一名学生可以提示一些数据信息。教师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操练内化相关词汇, 熟悉词汇的用法。由于时间关系, 各个小组中只有一名学生复述了阅读材料, 另一名学生仅仅是听, 或者给同桌提示数据信息。这一步骤训练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操练课堂输出所需要的知识点。

5. 整合知识、经验、见解, 完成任务

学生应用归纳、复述中的词汇, 结合板书中关于亚运会的信息, 介绍亚运会。在课堂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时间受限, 大部分学生不能在下课之前完成文章, 从而导致展示的时候匆忙, 也没有做评价。二是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练习, 没有降低到学生所需要的程度, 这些学生在翻译时仍然感觉无从下手。这一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让学生通过综合训练输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二、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针对班级内的大多数学生, 本节课只能说部分达到预设目的, 还有许多地方需要钻研、改进。首先, 在第一步中, 提问关于广州亚运会知识的时候, 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于这一话题, 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语言描述亚运会。其次, 在第二步请学生做七选五试题的过程中, 学生虽然首次接触这样的试题, 由于所选五个句子都是各段的主题句, 80%以上的学生基本能顺利完成任务。再次, 在第三步骤, 请学生总结归纳词块时, 班级70%以上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做出归纳, 这归功于学生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另约30%的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动性稍差, 没能顺利完成任务。在第四阶段学生复述各自材料的体育赛事时, 由于时间有限, 不是所有学生都完整地复述了整个赛事, 学生们的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 为最后一步打下基础, 但还不全面。最后, 在综合运用输出过程中, 只有大约20%基础优秀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完成了任务, 其余学生由于受时间限制, 需要在课下时间完成任务。

三、收获与反思

1. 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

本节课, 我所设计的各个环节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最终能够有效地输出展示。

2. 阅读课中生词的处理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生词, 包括在阅读母语文章时也是这样, 但这并不一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辨析出生词的含义。

3. 阅读题中七选五如何挖空

本篇文章, 我在七选五挖空的时候, 挖的都是各段的主题句, 这样针对高一的学生, 降低了题型的难度, 同时, 让学生们对篇章、段落的结构一目了然。

4. 如何让课堂有效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

当课堂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或者有较大差距的时候, 教师通常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 从而会削弱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分层次教学, 尽量做到使优秀生吃好, 中等生吃饱, 后进生吃到。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8

一、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篇9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引言: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不是由于个体的寿命,而是由于生物都有遗传。一:那么什么是遗传呢?

就是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二:遗传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遗传是由什么物质控制的,遗传物质又存在哪呢,有什么特点,又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那么我们就沿着前人研究遗传的足迹来研究遗传,在研究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这样一位科学家——孟德尔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豆苗蕴藏遗传的秘密

试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一:为什么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容易取得成功呢? 豌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豌豆的花是他的生殖器官

花:花瓣 花药 花粉(精子)

花蕊 雄蕊 花丝

雌蕊 柱头

花柱

子房(卵细胞)A花:闭花授粉(自花传粉)1.1闭花授粉的好处?

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种,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 1.2自花传粉 也叫做自交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杂交)

杂交的过程中提供花粉的叫做父本,用符号:____男子弯弓射箭 接受花粉的叫做母本,用符号:____像镜子,女子非常喜欢的 B花比较大容易做人工试验

1.3作为豌豆他是自花授粉,那怎样做人工杂交试验呢?

去雄(先除去未成熟的花的全部雄蕊)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授粉(花蕊成熟)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播种 获得子代植株 观察性状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总结:以上的讲述中涉及这么几个概念:

1.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自交 2.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请多多指教!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做杂交试验呢?有三个原因:1.豌豆的花比较大容易做杂交试验2.豌豆他是闭花授粉,自花传粉不容易受外来花粉的干扰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基于这些原因孟德尔做了 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通过对一对性状研究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1.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的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例子1:孟德尔观察花园里的植株。发现就子叶的颜色和种子的性状来说,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的圆粒,一种是绿色皱粒。是不是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有影响呢?黄色的豌豆一定是饱满的,绿色的一定是皱缩的吗? 一.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 黄的圆粒 绿色皱粒 F1 黄的圆粒 F2 黄的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数量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注释:亲本都是纯种的,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的结果F1都是黄的圆粒,说明黄的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皱粒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又让F1自交,出现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奇怪的是F2中还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1.1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

孟德尔对不同的性状类型进行了数量统计:在总共的到的556粒种子种。。他们的数量比是:9:3:3:1 1.2那么这一对性状试验中3:2数量比有联系吗?

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对遵循了分离定律

粒行 圆粒种子 315+108=423 圆粒:皱粒 接近3:1 皱粒种子 101+32=133 粒色 黄色种子 315+101=416 黄色:绿色 接近3:1 绿色种子 108+32=140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豌豆种子的形状还是颜色,只看一对性状,依然遵循分离定律,那么将两对性对性状的遗传一并考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一节课研究。今天我们就学到这。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学习了两对性状的杂交式样,他是怎样进行的恩,同学们回顾一下。首先是让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全是黄色圆粒,让他们自交,得到子二代。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引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呢?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下面我们来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中,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图2-1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里有很多的精原细胞,也就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精原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面的一部分精元细胞就进行剑术分裂,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在经过精细胞的变形,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精元细胞(2n)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

体积增大 染色体复制 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着丝点连着

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1原来分散的染色体两两进行

配对(有丝分裂是没有)一 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

像叫做联会——四分体

中期1随后,各对同源染色排列在赤道板上,每个的着丝点都

附着在纺锤丝上。

后期1不久,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

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

极,这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n)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称为

两条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

包的两级,并随细胞的分裂进入

两个字细胞

精细胞(n)

变形

精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伴性遗传的定义,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子那个是与性别有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比较典型的伴性遗传病是红绿色盲,我们知道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隐形遗传病,那么这种伴X隐形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呢?

一:首先我们通过几幅婚配图来学习色盲症的遗传特点

亲本 正常女性 色盲男性 携带者女性 正常男性 配子

子代

男性的色盲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亲本 女性携带者 色盲男性 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

配子

子代

女儿色盲 父亲一定是色盲 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二:通过四种婚配方式我们可以总结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交叉遗传(隔代遗传)2.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注释:女性携带色盲基因并不一定是色盲而男孩只要有色盲基因就是色盲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婚配图学习了色盲遗传的特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若是没有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引题:自从摩尔根提出基因的染色体理论以后,基因在人们的认识中不再是抽象的“因子”,而是存在染色体上的一个单位,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包括蛋白质和DNA,那么人们开始推测谁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呢? 1.1 20世纪20年代 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各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那么多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遗传信息,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DNA的研究,使人们想到DNA是不是遗传物质呢?

1.2DNA的组成

碱基(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甘酸 脱氧核糖

磷酸

这一认识本来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由于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这种现象持续到1928年,英国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

以及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请同学们预习下这两个实验,我们来总结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知道染色体有两种物质组成,他们是蛋白质和DNA,我们重点学些了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DNA是遗传物质,我们又通过一些其他的生物例如流感病毒我们知道作为病毒,他们的体内只有RNA,没有DNA,则RNA是遗传物质,我们就说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RNA,也可以说是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是具体到某个生物个体就要说是DNA或RNA,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那么我们就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他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一.构建DNA分子

1.1DNA的组成元素是: C H O N P 1.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 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脱氧核苷酸=1碱基+1磷酸+1脱氧核糖 1.3DNA模型构建

多脱氧核苷酸链

1952年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查哥夫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 鸟嘌呤(C)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G)这一发现让沃森和克里克再度兴奋,他们改变了碱基配对方式,让A-T C—G构建出了新的DNA分子模型 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见课本图3-11 DNA是由两条链连接起来的,两条链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思考:DNA分子是如何维系他的结构的稳定性? 1.碱基之间的氢键

2.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知道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两条两按反相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DNA分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我们知道了DNA分子的结构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一.DNA分子的复制

1.1 DNA分子是在什么时间复制的,在什么场合? 1.2 什么是DNA分子的复制?

DNA的复制是以亲代的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分裂的间期进行的,随着染色体的复制完成的。地点:细胞核

二.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课本图3-13DNA分子的复制图解)

1.解旋 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

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板互补的一段子连

3.随着模板链解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连也在不断的延伸,新链与对应的模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这样复制结束,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然后通过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2.1DNA的复制需要什么条件?

模板:亲代DNA的双链

原料:4中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DNA复制有什么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DNA准确复制的原因?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模板

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DNA分子复制的实质(意义)

DNA的复制,是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得种族得以延续。

总结:时间: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模板:DNA解开的两条单链 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意义:保持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并且指导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且他是控制生物形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结构单位就是有特殊效应的DNA片段,功能单位是从那体现的呢?那么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作为生物的形状是由谁来体现的?蛋白质 二.基因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那么DNA携带的一串心是怎样传递到细胞质中的呢?当遗传信息到达细胞质中又是怎样解读的呢?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中间还有一种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的确由这样的物质,那就是RNA 3.1DNA 的RNA区别?

项目 DNA RNA 名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组成 C H O N P脱氧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T C H O N P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G 基因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结构 一般双链 一般单链 存在部位 主要细胞核中 主要细胞质中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 传递遗传信息

3.2 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1他也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苷酸也含有四种碱基,可以存储遗传信息 2.RNA和DNA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2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3RNA的种类

信使RNA(mRNA)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下来,传递到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转运RNA(tRNA)种类多 专一性(专一识别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核糖体RNA(rRNA)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

3.4DNA的遗传信息怎样传递给mRNA的?图4-4以DNA为模板的转录RNA的图解 第一步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

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荷塘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第三步新结合的荷塘核苷酸链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转录: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做转录

模板:DNA的一条链 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酶:RNA聚合酶 能量:ATP 场所:细胞核

产物:单链的RNA 特点:边解旋边转录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我们来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主要学习了DNA与RNA的区别,以及RNA的种类,还有转录过程,主要掌握转录的过程,转录他只是使DNA的遗传信息转移到细胞质中,那么他是怎样知道蛋白质的合成呢?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遗传信息的翻译,请同学们下去预习下。好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谢谢(鞠躬)评委老师辛苦了!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心法则,同学们回顾一下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克里克:

DNA DNA 转录 转录

RNA 蛋白质 RNA 蛋白质

(肿瘤病毒)(疯牛病毒)一.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例1.一百年前,孟德尔曾研究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并用遗传因子的假说做出了精彩的解释。那么怎样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呢?原来,与圆粒豌豆DNA不同的是,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这种酶不能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低,游离蔗糖的含量升高,不能吸水膨胀,所以成熟时显得皱缩,但是蔗糖含量高,味道更甜美

例2.人的白化病是由于控制络氨酸酶的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络氨酸存在于正常的皮肤,毛发等处,他能将络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络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正常的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百花症状。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3 例4 CFTR基因缺失三个碱基 控制血红蛋白形成的基因的一个碱基发生变化(碱基替换)

CFTR蛋白质结构异常 血红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功能异常

患者支气管内粘液增多 红细胞成镰刀状

粘液清楚困难,细菌繁殖 红细胞容易破裂,患溶血性贫血 肺部感染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 镰刀型贫血症图解

例3.4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今天我们的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回顾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基因 酶 细胞代谢 生物的性状

蛋白质结构 细胞结构 生物性状 谢谢(鞠躬)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的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引题:作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那么他们到底是哪儿来得呢?我们说他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得,那到底是怎么进化的,这个理论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位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请同学们看书中左图,讨论:

1.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式?

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酷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个体生存和留下来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些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3.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又你刚才所做的解释有矛盾吗,若果有,又怎样解释? 这与我们刚才解释的枯叶蝶的解释看似矛盾,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的防御天敌的特征,他的翅像猛兽的眼。

我们讨论了这几个蝴蝶的问题,那作为蝴蝶我们总是认为他是进化而来得,那么生物是怎么进化的,我们提出生物进化这个词,有的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理论呢?我们先来看 一.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既相似又相异→结论:物种不是不变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这给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获得性遗传:即上述变化是可遗传的。

这两个法则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主要原理。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1)历史贡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生命世界中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低等向高等不断进化的。这对于进化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于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获得性遗传是指后天由于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引言:

第二节(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概念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即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繁殖后代的基本单位

说明:把种群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原因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理解:①对于种群的概念,首先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同种”,二是“全部”。如:树、鱼、鸟、蛇等都不是物种名,松树、竹子等也都不是具体的物种,而各是一类生物。一类生物可有很多种,如松树有马尾松、红松、白皮松等种。金环蛇、黑眉锦蛇、眼镜蛇是种,而蛇不是种。

②种群具有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徐州云龙湖冬季有野鸭种群,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③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一个种群的个体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的基因库

(1)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说明:一个种群的某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能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2)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有生有灭,而基因库却在前后代遗传过程中保存和发展。3.种群的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计算:先分别求出某种基因的个数和全部的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可通过随机取样而获得),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其比值即为某基因在该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某种基因的数目

基因频率=

×100% 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 种在不断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适应环境的个体得到保留,可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以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无法判断是A还是a的基因频率高。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色盲的几率大于女性,但是色盲基因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基因频率是相同的。选项C中,若Aa自交后代中aa失去交配能力,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A基因频率上升,a基因频率下降。

引题:

第三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2.物种与种群的关系

(1)若图中虚线不存在时,即种群1和种群2属于同一物种,说明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此时两个种群图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虚线出现,形成不同的物种。(2)若图中虚线存在时,种群1和种群2属于不同物种,此时两个种群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形成的过程分析(1)渐变式

(2)爆发式

以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很快达到生殖隔离(以植物为例)

说明:上述两物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其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地理隔离,相同之处是都达到了生殖隔离。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特点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

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区别

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

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

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甚至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

(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1.物种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有何关系?

1)基因频率只要改变,不论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有突破了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才会有物种形成,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结果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进化了。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3)共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的类型

包括类型

举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长有细长吸管口气的饿与长花矩的兰花

种间斗争

猎豹和斑马(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相互影响

地球最早为无氧环境

厌氧生物

光合生物出现

空气中有了氧气

出现好氧生物

1.在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中都会淘汰一些个体,这对整个种群的生存是否有利?有利 2.生物的进化会形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蛋白质的多样性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历程

时间

事件

35亿年前

出现古细菌

蓝藻

细菌 15亿年前

真核生物出现

5.7~5.0亿年前

海洋中出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寒武纪大爆发)4亿年前

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蕨类)原始两栖类 2亿年前

出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哺乳类 3.真核生物出现的意义

(1)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而有性生殖的重要特征——减数分裂,实质上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2)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

真核细胞是一切高等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与原核细胞相比,至少使生物体发生两方面的进化:一是结构复杂化,二是功能复杂化。复杂化的结果是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导致了真核细胞种类的分化。动、植物的分化是真核细胞分化中最有影响的事例,它使生物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3)促进了三级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原核生物时代,地球上只有以异养的细菌和自养的蓝藻组成的一个二级生态系统(生产者和分解者)。随着真核生物的产生和动植物的分化发展,才出现由动物、植物和菌类所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大量的动物成为消费者)。

上一篇:六年级科学毕业下一篇:教师的十大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