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共9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生育权利,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市对生育子女的育龄群众实行《生育服务证》管理制度。育龄夫妻符合《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生育服务证》。
第三条各级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应遵循“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理念,及时将《生育服务证》发放给符合政策要求生育的夫妻,为其提供方便满意优质的服务。各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严格做好《生育服务证》的审核发放工作。公安、卫生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配合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生育服务证》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疆内户籍人口《生育服务证》的发放
第四条女方户籍在新疆行政区域范围内(含本市户籍和兵团户籍人口),符合《条例》第三章规定要求生育的家庭,在办理《生育服务证》时,需要提交下列证明:(1)由单位或社区(居)村委会为夫妇双方出具的《婚育状况证明》,非本市户籍人口需提交原籍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婚育情况证明材料;(2)双方身份证;(3)双方户口薄;(4)夫妻合影照片2张;
(5)结婚证和其它相关证明材料。
第五条《一(二、三)孩生育服务证》发放对象条件及程序
(一)发放对象条件
符合《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夫妇,经街道(乡、镇)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生育。
城镇汉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汉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少数民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
《条例》施行前,按当时生育政策达到生育子女数的夫妻,不适用前款规定。夫妻一方是少数民族的,按少数民族计划生育规定生育;夫妻一方为城镇居民的,按城镇计划生育规定生育。
(二)发放程序
夫妻双方各自向单位、无工作单位的向现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提出口头申请,单位或现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根据生育政策如实填写《婚育状况证明》。凭男女双方户口薄、身份证、结婚证、《婚育状况证明》、离异丧偶家庭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到女方单位所在地街道(乡、镇)计生办,无工作单位的到现居住地所在街道(乡、镇)计生办申领《一(二、三)孩生育服务证》,育龄夫妻自主安排生育时间,发放机关接到申请后三日内作出发放决定。
第六条《特批生育服务证》发放对象条件及程序
女方户口系乌鲁木齐市户籍,可在我市办理《特批生育服务证》。
(一)发放对象条件
符合《条例》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要求再生育的家庭,经区(县)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1.二等甲级以上残废军人或者相当等级因公伤残人员;
2.婚后不育,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汉族夫妻收养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夫妻收养两个子女后怀孕的;
3.夫妻一方从事井下作业五年以上,现仍从事井下作业的;
4.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5.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的;
6.经地(州、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符合规定生育的子女中有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该夫妻可以再生育的。
符合《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再婚夫妻(复婚者除外),经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1.城镇汉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的,少数民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的;
2.农村汉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的,少数民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三个子女的。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3.再婚夫妻中一方生育的子女已达到规定的子女数,另一方未生育的。
(二)发放程序
夫妻双方需向各自单位,无工作单位的向现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提交再生育申请表及提供以下符合《条例》第十七条或第十八条的有关证明材料:(1)二等甲级以上《革命军人伤残证》或相当等级《因公伤残证》及相关证明材料;
(2)依法收养子女证明;(3)井下作业人员单位证明;(4)夫妻双方独生子女证明;(5)烈士独生子女证明;(6)地(州、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病残儿医学鉴定证明;(7)《离婚证》或离婚判决书;(8)属丧偶者应提供派出所或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单位或现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为符合政策的育龄夫妻出具《婚育状况证明》,逐级上报至区(县)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由区(县)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填写《特批生育服务证》发放至育龄夫妻手中。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并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备案。
第三章跨省流入人口《一孩生育服务证》的发放
第七条跨省流动人口育龄夫妻拟在现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由现居住地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同时,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建档和立案工作,并向申请人户籍地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一)男方为乌鲁木齐市户籍人口,女方因婚姻事实迁入乌鲁木齐市或所生子女可随父亲落户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且具有常住倾向的;
(三)已在乌鲁木齐市购买住房,办理了《住房产权登记证》或按揭购房合同,并在此居住半年以上的。
流动人口生育子女的户籍登记,按公安部门户籍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对于跨省流动人口育龄夫妻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的夫妇,拟在现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1)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和《户
口薄》;(2)夫妻双方《结婚证》,再婚未育家庭还需提供《离婚证》或《离婚判决书》;(3)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户籍地街道(乡、镇)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为其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4)夫妻双方要求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申请(见附表);(5)在现居住地购买住房的,还需提交《住房产权登记证》或按揭购房合同。
第九条跨省流动人口育龄夫妻中属于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情况的,由夫妻双方各自向单位、无固定工作单位的向现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单位或现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根据生育政策如实填写《婚育状况证明》,户籍不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需提交《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户籍地出具的婚育状况证明。凭男女双方户口薄、身份证、结婚证(离婚证或离婚判决书)、《婚育状况证明》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到女方单位或现住地所在街道(乡、镇)计生办申请办理,街道(乡、镇)计生办对符合政策且手续完备的申请家庭进行严格审核,报区(县)计生委审批后,由区(县)计生委下发《符合生育政策生育通知书》,待女方怀孕三个月后到原申办机关换领《一孩生育服务证》。属于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情况的,参照第一款情况办理,但需提交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的单位或社区居(村)委会证明。
属于本办法第七条第三款情况的,参照第一款情况办理,但需提交已办理的《住房产权登记证》或按揭购房合同并在此居住半年以上的单位或社区居(村)委会证明。
跨省流动人口夫妻生育二
(三)孩或特批生育的,一律由女方户口原籍办理。
第四章特殊人群《生育服务证》的发放
第十条户口在我市,在外地从业或居住的已婚育龄妇女,由其从业或居住地计生部门出具婚育状况证明,在我市户籍所在地办理《生育服务证》或由本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由从业或居住地的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办理。
第十一条由外省迁入我市,符合生育政策且手续完备者,经女方工作单位所在区(县)人口计生委,无工作单位由居住所在地区(县)人口计生委审批后,换发我市《生育服务证》,疆内或兵团持全疆统一《生育服务证》迁入我市或随父落户者,符合生育政策且手续完备的,由女方单位所在地街道(乡、镇)计生办,无工作单位的由现居住地街道(乡、镇)计生办审核加盖公章后,方可予以落户,并做出生统计。
第十二条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的女军人,符合生育政策的,由部队计生办先发放《婚育状况证明》后,再到部队所在地的街道(乡、镇)计生办换发《生育服务证》。随军女家属由女方单位所在地街道(乡、镇)计生办,无工作单位由现居住地街道(乡、镇)计生办发放《生育服务证》,部队应为男方开具《婚育状况证明》,并为辖区居(村)委会进行随访和出生统计提供便利。第十三条各类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在校生,符合《条例》规定生育条件的,在本人书面申请下,由院校计生办根据学生婚育情况,开具《婚育状况证明》,院校所在地街道(乡、镇)负责为其办理《生育服务证》。
第十四条夫妻一方是港、澳、台同胞或者外籍公民的,需提交合法的婚姻证明材料,由区(县)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进行审批,发放对应孩次《生育服务证》,并加盖涉外生育条形章。
第五章 管理和责任
第十五条 《生育服务证》由自治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印制,统—编号。《生育服务证》由区(县)级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由街道(乡、镇)计生办具体发放。《生育服务证》须加盖区(县)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公章和街道(乡、镇)计生办钢印方可有效。
第十六条公安和卫生部门在办理新生儿落户手续和母婴保健手册时,应认真做好《生育服务证》查验工作,督促未办理《生育服务证》的育龄夫妇及时尽快办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参加生育保险的家庭,在查验《生育服务证》后,给付规定标准生育费用结算。具备辅助生育技术的医疗机构,应严格做好《生育服务证》查验工作,严禁为未取得《生育服务证》的家庭实施辅助生育手术。第十七条 《特批生育服务证》的发放要坚持“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原则,实行生育对象名单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八条因丢失或不慎损坏等原因需补领《生育服务证》的,由原发证机关核实后给予补发。
第十九条夫妻解除婚姻关系的,女方单位或现居住地社区居(村)委会负责将《生育服务证》收回。
第二十条单位或社区居(村)委会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督促育龄夫妻在婴儿出生15日内到女方单位或现居住地街道(乡,镇)计生办办理出生登记。育龄夫妻应及时持计划生育部门发放的盖有钢印的《生育服务证》到当地公安户籍部门为新生儿办理落户手续。
第二十一条《生育服务证》不得私自转借、涂改、伪造,违者依照《条例》第六章第五十一条规定进行处理。伪造、变造和买卖《生育服务证》,由区(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生育服务证》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生育服务证》,对出具证明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二条对符合政策规定要求生育的夫妻,工作人员故意刁难不发放《生育服务证》或利用职权弄虚作假为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夫妻发放《生育服务证》的,对有关责任人按照《条例》第六章第五十三条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2010年2月1日起实行。
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市3个区,13家乡镇卫生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下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 以下简称: 一体化) 管理更好的在新疆实施提供政策性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抽取3个区,共13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对象。
1. 2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指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的问卷采用描述性的分析 。
1. 3质量控制调查问卷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完成 。 资料分析前,对数据的编码与录入工作进行查错 、 补漏及逻辑核查 。
2结果
2. 1一体化前后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乡镇卫生院的固定资产、年门急诊量、年住院人次数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尤其是2011年开始实施一体化管理后,各项指标增幅较实施前更加明显,其中以固定资产增长最为明显,最高达760. 88万元。结果见表1。
注: 固定资产单位: 万元
2. 2一体化前后乡镇卫生院运营情况乡镇卫生院总体运营情况呈良好趋势,其中医疗业务收入和财政拨款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实施一体化后增长更加明显。药品收入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实施一体化后降低更加明显,这与一体化管理内容“药械统一管理”有关,药械统一管理规定药物的购销方式是以自治区为单位统一招标并配送,并执行统一的药品价格。结果见表2。
( 单位: 万元)
2. 3一体化前后乡镇卫生院人员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各项指标构成均基本合理。在年龄构成方面,一体化后青年技术人员增加明显,老年技术人员略有降低; 在岗位构成方面,防保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略有增加; 在学历构成方面,以大专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在职称构成方面,以初级职称者为主,中级职称比例有增加趋势; 专业构成方面,以临床医学为主,预防医学及卫生管理专业构成也在逐年增加。鼓励优秀卫生人才落户乡镇卫生院,使更多的优秀卫生技术人员能下得去、留得住是解决乡村卫生人才瓶颈的关键环节。结果见表3。
2. 4一体化前后乡镇卫生院业务开展情况一体化管理要求乡镇卫生院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一体化实施后,乡镇卫生院有关一体化业务培训、督导等工作方面开展情况良好,各项指标都呈现增长趋势。结果见表4。
2. 5一体化前后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近年来,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突飞猛进,2008年各项指标都呈现较低的水平,2011年一体化实施后,各项指标增长明显,接近优良水平。对比结果见表5。
3讨论
3. 1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3. 1. 1服务条件得到改善过去的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隐含着不安全因素。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以后,对原有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优美、整洁、卫生、安全的医疗环境。各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拨款逐年增高,这使得乡镇卫生院有了发展基础,从谋求利益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后,乡镇卫生院积极参与管理,完善和落实各项操作规程,规范了医疗行为,制订了考评标准,明确了人员责任使总体服务水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1. 2卫生队伍不断壮大良好的乡镇卫生人才队伍是满足乡镇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和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保证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以后,乡镇卫生院更加重视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探索卫生人才培训培养和引进方式,选送骨干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健全培养制度等多种方式,扩大医务人员数量,同时,采取多种举措吸引人才下基层,开展培养培训和长期对口协作、对口支援,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3. 1. 3落实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以前,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之间联系甚少,各自为营, 独立发展。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以后,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联系紧密,共谋出路,携手进步。乡镇卫生院要制定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培训计划,通过采取例会、病例讨论、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支持村卫生室人员参加在岗医学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乡镇卫生院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对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工作。
3. 1. 4公共卫生服务得到顺利开展在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以前,公共卫生经费没有保障,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只热衷于开展有丰厚收入的医疗业务,看病、开药积极性很高,而对于开展无偿的公共卫生服务则不积极。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以后,落实医务人员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水平,进一步完善发放机制,切实改善了医务人员待遇。 在医务人员待遇有保障前提下,还将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纳入绩效考核,这打破了“重医轻防”的观念,使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 2存在问题
尽管自2011年乌鲁木齐市开始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以来不断积极探索实践方法,吸取成功经验,但还是面临许多问题 。 其中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卫生人力资源问题 。 卫生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待遇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 。 乡镇卫生院在培养人才 、 培训人才,提高卫技人员待遇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
3. 3对策建议
3. 3. 1定向培养卫生人员为基层定向培养卫生技术人员, 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紧缺的重要举措。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于2010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实行免费教育的医学生分为5年制本科和3年制专科两种,3年制专科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4]。新疆2010启动了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通过调查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容易到农村卫生单位就业,针对农村生源学生提供优惠政策,能更有效地促使他们回到农村工作[5]。
3. 3. 2加强卫生人员培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学历水平不高的现状影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质量和水平[6]。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于2010年发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 中提出,鼓励乡镇卫生院具有卫生类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鼓励在基层工作的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医学中专毕业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取得大专学历[7]。基层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基层卫技人员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和措施,是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工作。应根据新医改要求和卫技人员对培训方式、方法及内容的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抓住培训重点,以提高实际技能为目标,选定适宜培训机构和师资,创新培训方式[8]。通过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双管齐下逐步提升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队伍的学历水平[6]。
3. 3. 3提高卫生人员待遇薪酬待遇是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原因,也是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人、留住人的关键[9]。巨大的城乡差距,以及卫生人员待遇低等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吸引医学专业人才向基层卫生机构流动。造成一方面城市卫生人力资源过剩,医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另一方面基层卫生工作后继无人。许多不适应岗位要求的卫生人员仍然无法更换。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当地消费水平、 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和其他行业人员收入等各因素的增长趋势与速度,形成政府投入的动态增长机制,缩小乡镇卫生院人员与当地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0]。因此,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强乡镇卫生院工作岗位吸引力,提高卫生人员待遇,鼓励和稳定卫生技术人员留在基层为农民服务,是实现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乡镇卫生院在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后的运行效果,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该市抽取3个区,共13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这些乡镇卫生院进行机构问卷调查。结果:乌鲁木齐市乡镇卫生院在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是卫生人力资源问题。卫生人员老龄化加快,学历层次较低,待遇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结论:建议定向培养卫生人员,从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和提高卫生人员待遇等方面提升卫生人才队伍质量。
【关键词】计划生育 服务管理改革
为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也在积极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实现人口规模与中国经济社会“新常态”形势相匹配。今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这是计划生育政策“逐步调整”迈出的重要一步。
一、现阶段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问题
(一)实现均等化服务难
主要是因为“二元”壁垒的存在,这里所说的“二元”壁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城乡之间的“二元”壁垒,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是一种人口管理制度,还与政治环境及社会福利紧密结合的制度,一些省市区虽然在名义上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但仅仅是改变了户口名称,配套政策并没有跟进,养老、医疗和低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落实,城乡之间的计划生育服务依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了城镇居民形成新的“二元”现象——本地城镇居民及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加入流入地城市的户籍,加之主观对享受计划生育服务的不积极和客观“属地化、市民化”服务的不健全,流动人口很难享受同城镇居民均等的计划生育服务。
(二)经费预算存在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把进城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流入地应该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免费服务,但事实上,不少地方仍未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财政正常预算。一是现行财政体制下,基层或下一级城镇政府无法根据自己实际管理的人口规模,建立相配套的公共财政的服务体制,因为自己所创造的财政税收绝大部分上缴给了上级政府,申请有关项目经费需要向上级财政申请;二是财政预算与户籍人口挂钩。先关部门在确定地方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标准,计算经费支出时,主要依据的是辖区内户籍人口数量,并未将大量的流动人口考虑在内,这样就容易造成流入地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资金的严重短缺,最后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辖区内的户籍人口身上了。
(三)“一盤棋”机制建设有待巩固
2009年以来,人口计生系统大力推进全国“一盘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一些长期困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仍然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而难以开展。双向管理的考核实施情况有待完善,现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常态化、动态化的长效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责任分工不明确,依然存在“户籍地管不上,现居住地不愿管”双方互相踢皮球的情况。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1]的工作机制非一日之功,“一盘棋”机制建设有待巩固。
二、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理念,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首先应转变服务管理的理念,要做“三个到位”[2],以确保服务管理的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会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命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以人为本”,同时转变管理的方式方法,让管理更有效、服务更优质,做到“服务管理的到位”;应及时追踪了解辖区内居(村)民(包括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服务管理体制,改善计划生育服务的条件,保障全方位、个性化的计划生育技术的支持,做到“资金技术支持到位”。其次,要坚持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功在当前,利在长远。加强流入流出双向管理,进一步完善区域协作和双向管理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的工作机制,实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全面覆盖。
(二)推动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农村计生和卫生资源的投入,扶植农村预防保健、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发展,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适当倾斜,有助于加快缩小城乡之间、贫富之间计生服务公平性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计生资源的公平和效率。针对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要以社区为依托,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的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到居民自治活动中心。为流动人口提供“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让流动人口更加便捷、实惠的享受计划生育服务。对于乡镇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要做到“扩到范围、提高水平”,基本实现这部分人在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计划生育服务的均等化。
(三)建设服务管理保障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三有”,建设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依据户籍登记和PADIS系统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按辖区内实际人口数量拨付服务管理经费,以实现“有钱办事”;二是健全“网络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和社区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加快计生服务人员的结构调整,提升计生服务队伍整体水平,以实现“有人管事”;三是要改善基层计生服务条件设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使群众在基层或社区就能享受计划生育服务,实现“有地服务”。
(四)转变服务管理方式方法
改变传统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中“重管理、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老办法,可将育龄群众的政策知晓率、计生活动参与率和对计生服务的满意率列为重要考核指标;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PADIS流动人口平台的综合利用,及时追踪、更新流动人口信息,实现地方与国家人口宏观管理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的有效衔接;增加宣传教育和引导方式的手段,可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群众更广泛的理解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三步走”工作手册(2010年)[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2]宋艳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山东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2(06):105~110.
第一条 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规范我省计划生育证件管理,根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十一条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已婚育龄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凡本省户籍已婚育龄妇女(含未办理结婚登记已生育者、离婚、丧偶者、未婚收养者),均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在户籍所在地领取《计划生育服务证》(以下简称《服务证》)。第三条 《服务证》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与《服务证》配套的《扣缴计划生育服务证通知书》(以下简称《扣证通知书》)、《再生育一胎子女申请表》(以下简称《再生育申请表》)等有关文书,由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省统一规定的式样印制。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证件专用章以及落实节育措施记录、检查记录等专用章仍沿用省统一的式样。严禁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印(刻)制《服务证》、专用印章和相关文书。第四条 《服务证》由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或者县级以上直属农林场(以下简称发证机构)具体负责免费发放。发证机构应当建立《服务证》发证登记、检查制度。发放《服务证》要强化服务,指定专人负责,确保已婚育龄妇女一人一证。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可委托村(居)民委员会代发《服务证》。第五条 《服务证》应当加盖发证机构的证件专用章,与身份证同时使用方为有效。涂改或无发证机构盖章的均为无效证件。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服务证》管理和发放工作的监督、指导,定期检查各发证机构的发证工作。第七条 发证机构发放《服务证》时,应将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避孕节育、孕情检查、生殖保健、奖惩等有关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如实记录在相应栏目上。《服务证》所登记的内容,应与其本人的计划生育信息档案相同。已婚育龄妇女隐瞒其婚姻、生育、节育、奖惩等情况造成发证及登记内容错误的,应承担相应责任。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避孕节育、孕情检查、生殖保健、奖惩等情况发生变动的,应主动、及时携《服务证》到户籍地或现居住地发证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有关部门应及时予以变更。第八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在为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后,应在《服务证》“查环查孕服务情况记录”栏加盖检查专用章;已婚育龄妇女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查环查孕的,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在审核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书后,在《服务证》“查环查孕服务情况记录”栏加盖检查专用章。第九条 已婚育龄妇女生育子女应办理如下有关手续,凭《服务证》到产检或接生单位检查、生育。
(一)生育第一胎子女的已婚育龄夫妻,可在怀孕三个月后至生育前持《服务证》到女方户籍所在地发证机构办理有关登记手续。发证机构核实其婚育情况后,符合生育规定的,应即时在其《服务证》上按有关规定如实填写登记,并加盖公章。生育第一胎子女未按规定办理生育登记手续的已婚育龄夫妻,应及时补办登记手续。发证机构在核实其婚育情况后,在《服务证》上“第一胎生育服务情况记录”的“第一胎生育登记部门意见”栏说明。
(二)符合《条例》规定可再生育一胎子女的已婚育龄夫妻,应当向女方户籍所在地发证机构提出再生育申请。再生育一胎子女的申请、审批按下列程序办理。
1、申请人携带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子女出生医学证明等有效证件原件和复印件,并同时附加符合特殊情况再生育一胎子女的证明材料,持《服务证》到女方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领取并填写一式四份的《再生育申请表》,其中:第一个子女为残疾儿的或者第一胎双胞胎(含多胞胎)子女均为残疾儿,以及再婚夫妻再婚前双方各生育一个子女且新组合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但该子女为残疾儿的,应有地级以上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组织的鉴定结论材料;再婚的,应附有法院离婚判决书或离婚协议书或丧偶的死亡证明书;患不孕症依法收养的,应有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鉴定书及收养证;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要出具双方父母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属独生子女证明材料;属政策外生育人员的,应提供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及征收票据等等;
2、申请人将填写好的《再生育申请表》分别交男、女方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审核并加具意见;有工作单位的,应先交其所在单位加具意见后,再交双方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审核并加具意见;
3、村(居)民委员会接到申请人的《再生育申请表》三个工作日内加具意见,并将加具意见的《再生育申请表》连同申请人其他证明材料在五个工作日内送交到女方户籍所在地发证机构审批;
4、发证机构接到《再生育申请表》后十个工作日内审批,审批后及时将《再生育申请表》发还村(居)民委员会,并在审批完结后五个工作日内报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发证机构审批再生育的申请,采取集体讨论的办法进行,对符合生育规定的,签署同意意见;对不符合再生育规定的,在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决定书》前,应先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听证告知书》;对需要举行听证的申请人,要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听证通知书》;
5、村(居)民委员会收到发证机构的审批意见后,应将批准可再生育一胎子女的已婚育龄夫妻名单张榜公布三十日,接受群众监督。张榜公布期满,群众无异议的,村(居)民委员会将持证人《服务证》送发证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加盖公章后再送还申请人。对群众有异议的,发证机构应会同村(居)民委员会进行调查核实。经调查,符合再生育规定的,应再次张榜公布三十日,并注明调查复核结果;不符合再生育规定的,由村(居)委会将《服务证》退回申请
人。第十条对登记、审批生育子女的育龄夫妻,发证机构或村(居)民委员会可与其在生育前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书》。第十一条 患不孕症依法收养子女后又怀孕的已婚育龄夫妻,可在怀孕三个月后至生育前持《服务证》到女方户籍地发证机构办理怀孕等有关申请、审批和登记手续。因胎儿流产、婴儿夭折符合《条例》生育规定而要求生育的已婚育龄夫妻,应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按本办法第九条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事宜。符合《条例》规定再生育一胎子女的条件,但未经审批而怀孕的,应当在生育前补办审批手续。第十二条 男方户籍在我省、女方户籍在外省的已婚育龄夫妻,其生育的子女符合我省规定,需随父入户,或者已生育子女随夫生活一年以上且有长住趋势,或者符合我省生育规定因特殊情况需在我省生育的等情形,均可凭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同意由男方户籍所在地办理《服务证》证明及女方在户籍地生活期间的婚育状况书面材料,经男方户籍所在地审批后,可由男方户籍地发证机构发给女方《服务证》,纳入现居住地的日常管理。有生育的,在《服务证》生育服务情况记录的“备注”栏中注明。申请人女方为驻粤部队现役军人,由其所在部队按规定出具证明向驻地发证机构领取《服务证》。第十三条 本省户籍已婚育龄妇女在本省范围内流动的,可凭《服务证》在现居住地接受有关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应在到达现居住地十五日内主动到现居住发证机构交验《服务证》。符合生育规定的,凭《服务证》在现居住地接受孕期检查和生育。外省籍已婚育龄妇女,应凭其户籍所在地出具的有效生育证明在现居住地接受孕期检查和生育。第十四条 各级医疗机构和接生单位在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及接生前,应当查验其计划生育证明。属本省户籍的已婚育龄妇女,查验其《服务证》有无第一胎(孩)登记或再生育一胎子女审批;属外省籍已婚育龄妇女,查验其有效的生育证明;对没有《服务证》或《服务证》没有第一胎(孩)登记、再生育一胎子女审批的以及无有效计划生育证明的,应当及时通报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并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第十五条 有关行政部门办理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居住证(暂住证)、就业证等证件时,应当核查其经现居住地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查验过的计划生育证明,没有计划生育证明的或未经查验,应及时通报给现居住地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第十六条 本《服务证》可作为持证人接受计划生育情况检查和办理有关证照的凭据。在计划生育工作检查时,持有《服务证》的已婚育龄妇女应当主动出示本证明接受查验。第十七条 持证人户口发生迁移的,原发证机构应为其办理注销手续,在《服务证》“特殊情况记录”栏注明,并告知其携本证到新户口地发证机构办理新证。新户口地发证机构在接到持证人所持的《服务证》后,十五日内作出审核意见,经确认符合规定后,收回旧证,换发迁入地的新证。持证人户口发生迁移后,不办理换证手续的,原《服务证》无效。第十八条 持证人遗失《服务证》的,应及时向发证机构报失,并由发证机构审核后补发。发证机构在补发时,按原发证编号登记,并在“特殊情况记录”栏注明原发证日期。第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已发证的予以撤销并收回已发证件;持证人所持证被宣告无效或撤销而仍继续怀孕、生育的,按政策外怀孕、生育处理。
(一)持证人弄虚作假、骗取、涂改、转借《服务证》,或所持《服务证》的主要内容与事实不符的,发证机构发现后应发出《扣证通知书》扣缴或撤销其《服务证》。
(二)持证人经批准再生育一胎子女,怀孕后无紧急情况未经县级或者不设区的市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人工终止妊娠的,发证机构发现后,在其《服务证》 “再生育一胎子女生育服务情况记录”中的“备注”栏注明“因擅自施行人工终止妊娠,取消原再生育批准”并加盖公章;在“特殊情况记录”栏注明施行人工终止妊娠的单位、时间并加盖公章。
(三)发证机构或其他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发放《服务证》,或者经办人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办理《服务证》和在《服务证》上登记虚假内容的,其《服务证》无效。第二十条 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发现流动人口所持《服务证》有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发出《扣证通知书》,扣缴其《服务证》,并通知原发证机构;原发证机构必须及时核实,并将结果通报发现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由发现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处理。第二十一条 发证机构、经办人及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对发证机构负责人、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持证人经济损失的,应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
(一)刁难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予登记或审核发证的;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办理《服务证》或者违规审批生育造成政策外生育等严重后果的;
(三)违反本办法规定扣缴持证人《服务证》或扣证后不向原发证机构核实,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乱收费,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根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粤人口计生委〔2009〕20号)等相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证管理,明确办理和登记程序,特制定本规定。
一、《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办理和变更
(一)办证对象:
⒈深圳市户籍已婚育龄妇女,包括离异、丧偶育龄妇女;
⒉深圳市户籍未办理结婚登记已生育的育龄妇女及未婚收养的育龄妇女;
⒊男方户籍为深圳市,女方户籍为广东省外的已婚育龄夫妻,长期居住在本市,已生育子女或者符合广东省生育政策需在本市生育第一胎子女的育龄妇女。
(二)所需材料:
⒈有关婚姻状况的证明。已婚的,提供结婚证;离异的,提供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或法院判决书、调解书;丧偶的,提供死亡证明或户口注销证明;
⒉全家户口本;
⒊近3个月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查环查孕证明,怀孕的可提供母婴保健手册;
⒋领证人免冠小一寸近照一张;
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供相应材料:
⑴政策内生育二胎及以上的,提供再生育证(准生证)和再生育审批表或其他合法再生育的证明材料;
⑵政策外生育的,提供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等相关证明;
⑶女方户籍在本市且男方户籍在深圳市外的,提供男方户籍所在地村(居)委和乡镇(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婚姻生育情况证明;
⑷男方户籍在本市且女方户籍在省外的,提供一年内经现居住地计生部门查验合格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女方户籍所在地村(居)委和乡镇(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婚姻生育情况以及同意在男方户籍所在地办理服务证的证明。
(三)办理机构:
女方户籍所在地社区工作站。女方户籍在省外的,由男方在深户籍所在地社区工作站办理。
(四)办理程序及时限:
申请人持规定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到社区工作站填写《计划生育服务证登记表》,并将材料及登记表提交社区工作站。
社区工作站应当将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与广东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省系统)信息进行核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齐全,且与省系统信息一致的,社区工作站留复印件退原件并受理申请,并即时为申请人打印《计划生育服务证》。
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需进一步核实情况的,社区工作站可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材料,并在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需要延长时间的,应报街道计生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及时通知申请人,经批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五)材料与省系统信息不一致的处理:
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在省系统未建人口档案卡的,社区工作站应及时建立;已建卡但信息不全需补充
录入的,应及时补录。
申请人提供材料中基本情况(婚姻状况、子女信息、户籍地或现居住地地址、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与省系统信息不符的,社区工作站应作进一步核实。如对材料真实性有疑问的,可留原件作进一步核实。
对提供虚假材料、拒不配合发证部门调查、拒不按发证部门要求提供材料或提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
(六)《计划生育服务证》的更换:
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到户籍迁入地社区工作站申请更换《计划生育服务证》:
⑴持证人户籍在本市发生迁移的;
⑵女方户籍在省外,且已在深圳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男方户籍在深圳发生迁移的。
⒉受理结果:
⑴对省系统信息与《计划生育服务证》信息相符的,当事人应提供近3个月内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查环查孕证明,填写《计划生育服务证登记表》,即可更换服务证。
⑵对省系统信息与《计划生育服务证》信息不符的,当事人应按第(二)部分“所需材料”规定提供相关资料更换《计划生育服务证》。
二、生育登记
(一)第一胎生育登记:
已办理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证》的育龄妇女,怀孕第一胎时,应持《计划生育服务证》到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进行第一胎生育登记。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向其出具孕检计划生育证明。
育龄妇女怀孕前未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的,户籍地社区工作站应予以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并进行第一胎生育登记。户籍地社区工作站向其出具孕检计划生育证明。
生育第一胎子女未按规定办理生育登记手续的已婚育龄夫妻,应在子女出生一年内持《计划生育服务证》及《子女出生医学证明》到户籍地社区工作站进行补登记。
(二)再生育审批登记:
⒈一般规定:
符合《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可再生育一胎子女的已婚育龄夫妻,应当向女方户籍所在地街道人口计生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再生育规定审批再生育一胎子女的,街道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应在其《计划生育服务证》上进行再生育登记,并录入省系统。
对已进行再生育登记但未生育的育龄夫妻,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至少每半年上门随访、核实信息及提供相关服务。对育龄夫妻不在户籍地居住的,户籍地社区工作站应通知现居住地工作站进行跟踪管理,并将入户信息通知户籍地。户籍地社区工作站对入户信息应进行登记。
⒉市内迁移再生育审批材料的调取:
已进行再生育登记但未生育的育龄夫妻,或者再生育后子女未入户而女方户籍在市内发生迁移的,应到迁入地社区工作站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更换手续。迁入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应与原户籍地街道计生
工作机构联系,调取再生育审批材料原件,情况属实的,应在新核发的《计划生育服务证》上进行再生育登记。原户籍地留存复印件,备注说明调取情况。
⒊市外迁入再生育证明的复核:
持迁出地再生育证明的已婚育龄妇女在户籍迁入深圳时,应向户籍迁入地街道人口计生工作机构申请复核其持有的准予生育证明。复核时,已怀孕且符合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的,由户籍迁入地街道人口计生工作机构换发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证》,并进行再生育登记;未怀孕的,按我市规定申请《计划生育服务证》,重新进行再生育审批。
三、生效时间
第二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新时期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应当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生育权利,依法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
第三条 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会同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决策、综合管理,共同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明确各业务机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中的职责。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应根据需要,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专(兼)职工作人员。
第五条 现居住地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是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重点,现居住地应为其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
为男性和女性未婚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
第六条 流动人口户籍地应依法落实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现居住地应当向流入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社区,按照地方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
第七条 流动人口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为流出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
(二)对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三)指导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适时提供随访服务;
(四)根据本地实际,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与流出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五)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六)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
(七)法律、法规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在规定期限内补办;
(二)建立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生育变动信息;
(三)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城市社区或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日常管理服务和统计评估考核;
(四)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制度,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出租屋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
(五)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定期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检查,及时准确地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的结婚、生育状况通报其户籍所在地;
(六)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七)支持、鼓励和指导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八)法律、法规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已婚流动人口应当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离开户籍地时办理《婚育证明》;在到达现居住地后主动交验《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应定期寄回《报告单》。
第十条 办理《婚育证明》应坚持便民原则,提供便捷服务。
户籍地应及时为流出人员办理《婚育证明》提供服务,逐步实行进村(社区)入户办证,切实提高办证率。
现居住地在查验《婚育证明》时,对未持有全国统一格式《婚育证明》的,应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补办。在限期补办期间,现居住地可为其办理临时《婚育证明》。
未办理《婚育证明》,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办理《婚育证明》,并将办理情况通报其户籍地:
(一)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居民登记1年以上,并具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
(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的《婚育证明》,在办证机关所在县(市、区)范围和规定期限内有效。
第十一条 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可委托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接受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费用,由现居住地人民政府财政负担;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 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的管理,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提倡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积极开展生殖保健和咨询服务活动,满足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手术并发症,由现居住地县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有关规定负责受理、鉴定和处理工作。
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技术服务事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建立流动人口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和反馈制度。
(一)国家建立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负责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交换;各省(区、市)建立本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实行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
(二)建立有效的双向交流和协调制度。现居住地与户籍地应通过信息交换平台以及其它方法提交、反馈有关信息,重点是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生殖保健服务、避孕节育措施、持证和缴纳社会抚养费等情况。信息交换应准确、有效,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
(三)现居住地与户籍地的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有关信息的收集、反馈及协调工作;
(四)纸质信息反馈应使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格式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生育信息通报单》和《报告单》。
第十四条 跨省流动人口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由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按照现居住地有关规定办理生育服务证件:
(一)男方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女方因婚姻事实迁入现居住地或所生子女可随父落户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且具有常住倾向的;
现居住地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服务证件前,应向其户籍地了解有关情况,户籍地应在30日内予以情况反馈;办理生育服务证件后,现居住地应及时向其户籍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流动人口生育子女的户籍登记,按户籍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跨省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件,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夫妻双方的《结婚证》;
(三)《婚育证明》或户籍地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为其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四)夫妻双方要求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申请。
流动人口在办理计划生育有关证明时弄虚作假,导致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生育行为发生,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本人或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求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婚育情况证明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如实出具,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依照女方户籍地有关规定办理。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依法审批,对符合生育规定的,不得拒绝和拖延。
第十八条 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应当互相配合,按照国务院《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不得因同一事实重复征收社会抚养费。
违法生育行为发现地不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发现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作出征收决定之前,应先向当事人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协商确定征收事宜,并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确定由现居住地征收的,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和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数额。
(二)对确定由户籍地征收的,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协助征收。
(三)征收地不能一次性征收完毕的,可委托当事人户籍地或现居住地继续征收。
(四)执行征收或协助征收、受委托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应按照规定上缴国库,并及时向对方通报征收情况。
第十九条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制度,做好经常性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
现居住地负责流动人口的出生统计,录入微机上报,并向户籍地反馈出生信息。
省、市、县三级的人口计划应包含流动人口的有关计划。
第二十条 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制度。根据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和户
籍地与现居住地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办法。
现居住地重点考核评估对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落实情况、综合治理情况以及对流入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有关证件的验证情况和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提交信息的情况等。
户籍地重点考核评估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奖励措施落实情况以及为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办理相关证件情况和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向现居住地反馈信息情况等。
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省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省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每年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抽查等方式,考核评估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地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实情况。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需的经费投入,并按下列规定予以保障:
(一)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渠道加以解决;
(二)逐步实行国家、省(区、市)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和药具经费统一结算制度;
(三)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水平。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制度和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责任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流动人口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违反当地有关规定拖延办理《婚育证明》或生育审批手续的;
(二)擅自增设流动人口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或搭车收费、乱收费的;
(三)户籍地在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设立孕检站点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承认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报告单》的;
(五)已获得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报告单》或信息交换平台反馈的避孕节育信息,仍要求其返回户籍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
(六)出具虚假《报告单》的;
关键词:则克台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目前, 则克台镇流动人口来本地居住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流动人口总量逐年增多, 二是流动育龄人口到本镇企业务工的多, 三是县内各乡镇人员流入的多。流动人口在“双向’管理和综合治理方面存在“不到位”的客观事实, 造成不同属地计生部门综合治理方面“难作为”的现象普遍存在。服务管理方式单一, 对流动人口往往管理多、服务少。流动人口数据统计有出入。
一、则克台镇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计生队伍建设
强化对人口计生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只有真正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才会从行动中重视人口计生队伍建设, 才会真正关注计生从业人员的提拔使用, 解决生活、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切实做到“工作上严管一点, 政治上高看一眼, 生活上厚爱一分”, 对长期在计生工作一线、成绩突出的优秀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及工作人员, 从政治上、物质上予以激励。从而达到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平衡发展的目的。
2、多部门形成合力, 推动计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加强与镇派出所、劳动保障、卫生、教育等部门合作,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由政府牵头, 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定期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 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机制,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落实部门责任、推进综合治理为重点, 明确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工作责任, 规范管理行为, 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新体制。
3、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模式
流动人口的计生服务管理,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必须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 让每一个流动人口享受到应有的人口计生服务, 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主动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将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纳入协会工作范围。不断创新方法, 使服务活动贴近流动人口, 以宣传、咨询、生殖保健等为重点多方面服务。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活动。协助做好外出人员的信息采集、登记和联系工作, 并组织协会会员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提供生产、生活帮助。加强流出、流入地的沟通合作, 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全面落实免费技术服务。
4、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管理, 实行流动人口动态管理
摸清育龄妇女底数, 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台帐, 每季度还对辖区的流动人口开展一次清理清查工作。并在《原籍婚育证明》上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对无《原籍婚育证明》的限期补办, 对本镇的流入、流出人员随时登记做到心中有数, 并将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中属于三种重点管理人员的信息录入微机向户籍地反馈, 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 保证了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 根据人员聚集的特点, 建立起企业、行业、市场计生协会, 广泛开展“人口政策教育进市场、进企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引导流动人口育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力度,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旧的观念依然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农村人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据了解, 多数家庭希望儿女双全, 主要原因一是想减轻将来养老给子女带来的负担;二是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一份寄托。由于害怕老无所养, 老无所侍, 加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逃避计划生育而“辗转四方”的“超生游击队”比比皆是。管理归属不明、责任不清。很多应该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对象成了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盲点。户籍地管, 人不在, 不知情;居住地管, 婚育情况不清, 有些还认为是有单位管着的;而工作关系所在的单位呢, 则人在外, 管不着;你认为该你管, 我认为你在管, 实际上却成了“几不管”, 管理归属不明, 管理责任不清。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计生部门积极上门开展宣传咨询服务, 及时宣传相关管理政策。其次, 抓好重点人群的服务。凡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在现居住地定期享受免费的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 对流出的已婚育龄妇女, 要及时把当地计生部门服务证明送回原居住地, 有效地防止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三是积极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将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中, 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生育服务, 使其真正享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为不使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断档脱节, 推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现居住地为依据, 划定归属, 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质量管理 质量教育”
1 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强。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所涉及的问题绝大部分非疾病状况而是生殖健康问题,因而,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偏重行政管理,对护理人员持续进行的质量教育不够;部分护理人员表现仅为被动接受质量检查,不能真正地做到工作质量自我控制,缺乏认知质量问题的意识和改进意识;个别护理管理人员也不能将所学过的质量管理知识主动、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忽视质量问题的追踪检查和效果评价,导致同类护理质量问题重复发生。
1.2 对服务对象的需求重视不够。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護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中永恒的主题,从护理质量管理的结果及临床工作中发现,仍有部分基层护理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需求的重视不够;对服务对象的意见没能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并及时地进行改进。护理质量评价也存在着对服务对象体验后的感受重视不够的现象。
1.3 专科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在自查过程中发现,我们以往的工作比较重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和拟定,忽视了专科技术标准的拟定,部分的专科技术操作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标准不统一,个别核心制度过时,影响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全过程质量控制意识有待加强。
2 对策
2.1 加强护理质量教育。质量教育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对管理层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定期对质控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提高护理质控组织的工作效能,遵循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科学程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活动,是稳步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质量教育,才能使职工真正理解“质量第一”的含义。真切、深刻地体会到“质量就是生命”。从而树立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为服务对象提供满意的、超值的护理服务。
2.2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根据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和修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一切坚持为服务对象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思想,制定、修订核心制度,使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同时,完善重点护理环节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完善科室专科护理技术标准等内容,并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护理工作制度、护理文件书写细则、医疗废物管理方案及重点护理环节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装订成《护理工作手册》,做到护理人员人手1册。把护理质量标准交给护理人员,使每位护理人员熟悉制度,熟悉标准,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质量标准,切实做到质量自我检查、自主管理。让全体护士主动参与到质量改进的工作中去,转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形成了质控小组宏观控制,护士长微观管理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护理质量标准的落实。
2.3 重视服务对象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教育护理人员要积极热情地关注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护理部应抓好对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调查工作,内容要体现服务对象的需求,调查结果要客观、真实,并在护士长会上反馈,认真分析,找出护理工作与服务对象需求上的差距,进行持续改进,使服务对象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能持续、稳定地提高。
2.4 全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1)认真做好护理质量各项影响要素的评估。如人员、设施设备、组织设置、时间、信息、物质、环境等要素的评估,并针对不安全因素,做好控制措施,使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2)同期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职能,尤其是护士长要特别做好同期护理质量控制。如对护理人员的违章操作,进行现场纠正,极可能做到查到一点,改进一点,提高一点,让护理质量管理真正起到健全制度、规范行为、确保安全、提升水平的作用。(3)终末质量管理要注意利用反馈控制的数据进行总结,发扬成绩,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改进提高护理质量。
2.5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服务对象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中心,护理人员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只有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护理质量才能提高,质量才有持续保证。(1)护理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从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关心爱护护理人员,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创建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满足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2)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连续性、具体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绝大多数护理活动都是在无人监督下完成的。让每位护理人员自觉地依照标准和制度,严格要求,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这是做好护理质量控制的根本所在。(3)强化“三基”训练,年初根据不同职称制订训练的目标,每月坚持业务学习与业务查房相结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项目的业务技术培训,并对操作制定考核标准和流程。每年对全所(站)护士进行1次基础技能考试,要求人人达标。(4)优化护理人员结构,护理人员普遍护龄较短、学历偏低,缺乏高级职称。应积极引进临床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护理专业人才,按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发挥老护士经验丰富、中年护士的精力充沛、年经护士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优势,根据不同学历、职称分层使用,确定不同职责及责任。同时还制订相应的劳务分配系数,做到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士荣.对乡镇医院护理管理问题的思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8.24
[2]杨春玲.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810—4811
(2001年6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9号公布 根据2004年12月1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技术服务
第三章 机构及其人员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罚则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管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公民的生殖健康权利,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的机构及其人员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行国家指导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公民享有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权。国家保障公民获得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
国家向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予以保障,中央财政对西部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第四条 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国务院卫生行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第五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由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组成,并纳入区域卫生规划。
国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鼓励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计划生育新技术、新药具。
第二章 技术服务
第六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以及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
第七条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包括下列内容:
(一)生殖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咨询;
(二)提供避孕药具及相关的指导、咨询、随访;
(三)对已经施行避孕、节育手术和输卵(精)管复通手术的,提供相关的咨询、随访。
第八条 县级以上城市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可以在批准的范围内开展下列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
(一)避孕和节育的医学检查;
(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诊断、治疗;
(三)施行避孕、节育手术和输卵(精)管复通手术;
(四)开展围绕生育、节育、不育的其他生殖保健项目。具体项目由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共同规定。
第九条 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可以在批准的范围内开展下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
(一)放置宫内节育器;
(二)取出宫内节育器;
(三)输卵(精)管结扎术;
(四)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
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上述全部或者部分项目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其申请的项目,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予以批准,并在其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的项目。
第十条 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申请开展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1名以上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其中,申请开展输卵(精)管结扎术、早期人工终止妊娠术的,必须具备1名以上执业医师;
(二)具有与申请开展的项目相适应的诊疗设备;
(三)具有与申请开展的项目相适应的抢救设施、设备、药品和能力,并具有转诊条件;
(四)具有保证技术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制度;
(五)符合与申请开展的项目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条件。
具体的技术标准和条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互相通报开展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的审批情况。
计划生[FS:PAGE]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以外的其他临床医疗服务,应当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申请、登记和执业。
第十二条 因生育病残儿要求再生育的,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申请医学鉴定,经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医学专家进行医学鉴定;当事人对医学鉴定有异议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医学鉴定为终局鉴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向公民提供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药具应当安全、有效,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技术标准。
第十四条 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定期编制并发布计划生育技术、药具目录,指导列入目录的计划生育技术、药具的推广和应用。
第十五条 开展计划生育科技项目和计划生育国际合作项目,应当经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并接受项目实施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涉及计划生育技术的广告,其内容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
第十七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施行避孕、节育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应当征得受术者本人同意,并保证受术者的安全。
第十八条 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第三章 机构及其人员
第十九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二十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必须符合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设置标准。
第二十一条 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
第二十二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并向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第二十三条 乡、镇已有医疗机构的,不再新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但是,医疗机构内必须设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科(室),专门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乡、镇既有医疗机构,又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各自在批准的范围内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乡、镇没有医疗机构,需要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从严审批。
第二十四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产前诊断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同意后,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报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使用辅助生育技术治疗不育症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向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使用辅助生育技术治疗不育症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制定。使用辅助生育技术治疗不育症的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征求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意见后制定。
第二十五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的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每三年由原批准机关校验一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的执业许可证明文件不得买卖、出借、出租,不得涂改、伪造。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的执业许可证明文件遗失的,应当自发现执业许可证明文件遗失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FS:PAGE]申请补发。
第二十六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执业,并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技术常规和抢救与转诊制度。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进行定期检查。
第二十八条 国家建立避孕药具流通管理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中依据本条例的规定从事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服务人员,应当依照执业医师法和国家有关护士管理的规定,分别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或者护士的资格,并在依照本条例设立的机构中执业。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应当依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制定。
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第三十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按照批准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手术术种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遵守与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常规、职业道德规范和管理制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统计制度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鉴定制度和报告制度。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发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发现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应当在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内同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重大事故、计划生育手术严重的并发症和计划生育药具严重的或者新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当同时逐级向上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分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数据,并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公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重大事故、计划生育手术严重的并发症和计划生育药具严重的或者新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时公布和通报本行政区域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保健机构以外的机构或者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有关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产前诊断和使用辅助生育技术治疗不育症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FS:PAGE]和有关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逾期不校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明文件,继续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由原发证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校验手续;拒 不校验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买卖、出借、出租或者涂改、伪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明文件的,由原发证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3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000元的,并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相关的执业资格。
第三十八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条第三款的规定,向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收取费用的,由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给予警告,并处所收费用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对该机构的正职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由原发证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
第四十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使用没有依法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的人员从事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3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000元的,并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
第四十一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原发证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
第四十二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违反规定,批准不具备规定条件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项目,或者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导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重大事故发生的,对该部门的正职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项目发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行使依照《医 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的受理、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和赔偿调解的职能;对发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的该机构及其有关责任人员,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自《国务院关于修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决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对本行政区域内已经获得批准开展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项目的乡级计划生育技[FS:PAGE]术服务机构,依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条件重新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责令其立即停止开展相应的项目,并收回原批准文件。
第四十五条 在乡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乡村医疗、保健机构中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可以经认定取得执业资格;不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乌鲁木齐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06-23
乌鲁木齐市国家税务局文件10-12
乌鲁木齐市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条件06-13
乌鲁木齐人力资源07-01
中国共产党乌鲁木齐市委员会07-24
乌鲁木齐停车收费标准09-06
计划生育服务口号07-02
申领生育服务证声明书06-15
2024年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自查报告07-04
计划生育服务站精彩竞聘演讲稿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