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

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 篇1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心灵的构成。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与感受。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亦即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看来,无论什么心理过程,只要假设其影响的存在,但是又无法觉察时,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核心的观点,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2)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是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超我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本我、自我、超我只有和谐一致,人格才会正常发展,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而当本我、自我、超我失衡或冲突时,人格发展将会非常困难,个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的活动就会出现问题。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3)焦虑、防卫与转移

焦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4)性心理的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获得性的满足,释放能量。如果人的欲望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成为人的问题行为,需要帮助和治疗。

口腔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嘴。在口腔期的初期(0~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唇与舌的吮吸活动,吮吸本身可产生快感,婴儿不饿时也有吮吸手指的现象就是例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被“停滞”在口腔阶段初期的人可能从事大量的口腔活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与接吻等,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综合型人格。在口腔期的晚期(8个月~1岁),体验的感受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撕咬活动,一个被“停滞”在口腔阶段晚期的人会从事那些与撕咬行为相等同的活动,如挖苦、讽刺与仇视。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施虐型人格。

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

性蕾期发生在生命的第三至第五年,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它是弗洛伊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恋亲情绪因儿童性别的不同有“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之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一种爱恋的心理和欲求,通过冲突和焦虑,男孩子终于会与自己的父亲产生认同作用,学习男性的行为方式。女孩子度过了“恋父情结”阶段,与母亲发生认同作用,而开始习得女性的行为方式。

潜伏期是指儿童对性器兴趣的消失。这种情形的发生可能与儿童因年龄增大而其生活圈也随之扩大有关。儿童到了这个年龄,他们的兴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身体,对于外界环境,也逐渐有了探索的倾向。

生殖器期是指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而进入的人格发展最后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

2、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的问题都源于内在的精神冲突,这些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且潜藏于潜意识中,理性是无法察觉潜意识的经验。因此,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的根源,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self-knowledge)并能洞察和顿悟(insight)。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早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点。

(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契约。因为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是一个重温过往痛苦经验的过程,必定会引发不愉快的情绪,受助人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受助人造成新的伤害。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受助人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讲出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治疗者要在其中看到内在联系,发现内在冲突。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3、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一般来说,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性对话。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要与受助者签订合约。在合约中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受助者的态度,治疗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同时还要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受助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这样,他才可能将痛苦讲述出来。治疗性对话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

社会救助理论与实务 篇2

一、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 达到既定管理目标, 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实质上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 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

2.内部会计控制

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最早产生于1958年, 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 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和范围:按财政部以财会[ 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此定义中, 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 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规定,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 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

1.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

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帐目等环节上, 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 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帐, 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 侍机贪污;有的营业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 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 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会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帐, 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 又不同会计对帐, 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经营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 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 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帐, 搞“体外循环”。以上都是在管钱、管物、管帐的内控岗位上出现的违纪现象。

2.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

在现行的国企管理体制中, 由于企业经营者分口管理, 造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帐, 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出现产品已经发出, 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由于供应部门的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 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

3.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

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 征求多方面意见, 进行市场预测, 选择最佳方案, 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 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 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 轻视会计控制的作用, 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 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会计控制而言, 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 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 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 领导者个人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 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 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 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 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 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 实行财务公开, 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 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 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 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 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 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 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 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 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

自然资本核算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篇3

自然资本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出现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财富观念和财富计算方法。有关自然资本的核算也被列入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研究,成为计算国家财富和企业财富的基础。比较而言,宏观领域的自然资本核算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其核算框架基本形成,并于2007年首次公布了中国的绿色GDP。因此,自然资本核算的会计研究应该以宏观核算的研究成果为起点,加快研究的力度与步伐。

一、一个新的资本观的诞生——自然资本概念的形成

资本既是社会财富的象征,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然而,资本是如何创造财富,即在财富形成过程中,资本具体表现为哪些形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资本是伴随着工业经济而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因此,在传统经济学的视野中,资本通常被认为是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质财富,即由实物(如机器、设备、厂房、材料等)和货币构成的物质资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对于资本的认识都局限于物质资本。

从马克思开始,对财富源泉的认识,从单纯的物转向了人。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另一种形态,即提供剩余价值的人力资本的存在。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用物质资本掩盖了人力资本这一秘密。而马克思终其毕身探索的这个真理,在今天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创造社会财富观点,已成共识。

然而,人类对资本的探索并非就此而止。20世纪中期,由于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经济学家以新的视觉重新审视资本,深入研究财富创造的源泉。美国知名能源专家埃默里·洛文斯和享特·洛文斯在其合著的《自然资本论》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几千年来,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几百年,人类从自然界索取了大量资源,却没有对自然做应有的补偿,也没有把自然对财富的贡献计算在生产成本之内,致使与自然有关的资源长期处于低价甚至免费的状态,导致自然资源日益稀缺,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

面对这一问题,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突破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根据对财富创造的作用,提出自然资本概念,将资本划分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种形态,并根据稀缺性与有用性,建立了资源、环境的价值学说与定价理论,为解决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资本的认识。任何一种形态的资本在一个可持续發展的社会都无法独立地创造财富。为此,1995年9月世界银行提出了以“国家财富”或“国家人均资本”为依据,度量各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已形成的资产也称产出资产;二是人力资源;三是自然资源;四是社会资本(即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组织、文化凝聚力和共有信息等)。

世界银行计算财富的这一新方法,进一步引导着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观和财富观。根据资本分类的这一理论,会计计量的资本应该包括以上前三类,一是物质资本(Km),即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财富,如:机器、厂房和道路等;二是人力资本(Kh),即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通过教育、培训固化在人体内的资本存量;三是自然资本(Kn),包括自然资产和环境资产。如土地、森林、渔业资源、净化能力、石油、煤气、臭氧层以及生物化学循环等都是自然资本。因此,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念,会计计量资本的公式为:

K=Km+Kh+Kn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学关于资本理论研究的轨迹是沿着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在不断延伸。资本概念的不断深化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

自然资本概念的出现,为自然资本的核算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自然资本的特征

(一)自然属性与资本属性的结合

既然作为资本家族的一个成员,自然资本也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并依照资本的属性运行,即自然资本也以增值为目的。因此,自然资本经营的目的,是使其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同时,自然资本更多的是具有其自然的基本属性,如有些自然资源的增值是源于其生物特性,人类只要妥善保护,靠生态的自生性就会自动升值,典型的是森林及特定的生态圈,在人类不干扰的状态下,随着年代的递延会增加其使用价值。而多数自然资源则随着人类的耗用日益减少,如矿产资源。

因此,自然资本是资本寻租的本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性的结合。对于自然资本的这一特征,自然资本既需要经营,也需要补偿,自然资本补偿的核算是自然资本核算的真正目的。

(二)权益的社会化

自然资本作为非人力形成的物质财富,其权益的归属应当是社会,而不仅是其所在地,这是由自然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尤其是生态资源。因为任何自然资源都具有两种特性,即资源的特性和生态的特性。如森林,除了是一种生物资源外,它的存在还影响着周围的气候和其下游水流的质量。因此,资源开采的影响、成本的补偿和收益的确认远远超过了地理属性的范围。

自然资本的这一特征,使自然资本的产权界定与成本、收益的计算,与一般资本比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自然资本的核算更多地适合于在宏观领域进行。这也是宏观领域自然资本核算研究先于微观领域的一个客观原因。

三、自然资本产权的会计问题

现代企业以产权关系作为企业经济制度的基础。从产权角度看,资本是对企业生产资源和财富的一种要求权。因此,自然资本可以理解为是人类从自然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的对于自然资源参与财富生产的一种产权要求。这种要求权的出现,必然打破传统的财富认同与财富分配制度,带来一场对现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权结构及社会财富分配的新的制度安排,也为产权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一)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形式对自然资本要素核算的影响

由于自然资本的特征,自然资本的产权界定与产权量变动测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相对于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的产权核算还是一个新课题。目前我国自然资本所有权的模式为:自然资源的原始产权或最终所有权均属于全民所有。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拥有自然资源管理权。生产者通过付费,有偿地从政府手中获得所需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在我国,自然资本使用权的转移,属于第一次资源转移。虽然这一次转移不改变自然资本所有权的性质,但会出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管理权和收益权被分割。自然资本产权的这一特征,引发的最大会计问题是自然资本补偿的难度,即谁是补偿的主体,补偿制度如何建立等。根据我国自然资本的产权制度,笔者提出如下设想:

1.国家投入的形式

以投资形式进行资源转移,自然资本是以国家的名义属于全民所有,其所有权、收益权与处置权归属于国家,企业只拥有其管理权。国家以一定年限的自然资源占用、使用权作价入股,自然资源在企业体现为国家股。投资各方按照投入企业的资产数额,取得相应的股权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自然资本补偿的主体是国家,自然资本的会计管理涉及到双方权益结构和收益分配的计算。

2.企业租赁的形式

自然资源不作为资本金,而是由自然资源开发企业向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支付租金。在这种产权形式下,国家以租赁的方式将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权租赁给企業,企业与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形成一种法律上的契约关系。企业通过定期向管理机构缴纳租金,换取自然资源的使用权。自然资源所有者所取得的租金是一个常量,自然资本补偿的主体仍然是国家。

3.企业购买的形式

自然资源开发型企业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形式,以购买的方式,取得自然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权。在这种产权形式下,企业预先支付了自然资源占有权和使用权的价格,自然资本补偿的主体也是国家。

以上三种形式,都属于自然资源的第一次转移,第一次转移造成自然资源的产权分离,即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无论以什么形式转移,企业只获得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因此,从产权角度看,自然资本是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在以国家投资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企业,应该建立自然资本账户,作为宏观核算的基础。同时,国家收取的租赁费、使用费和通过自然资本投资分得的利润应建立自然资本补偿基金账户。因此,自然资本与自然资本补偿基金,从性质上看都属于宏观核算账户。

通过第一次资源转移进入生产领域后,自然资源则成为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后的自然资源流通是在生产要素市场进行,按生产要素市场规律运行,进行有偿转移的。

(二)自然资本的权益价值确定

综上所述,国家、政府、经营者分别行使着自然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生产经营权。在拥有这些权益的过程中,各方都投入了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组成了自然资源的整体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权益是自然资源同主体结合所附着的权利和要求,这种权利和要求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就形成了自然资源的权益价值。具有包括:

1.自然资源所有者享有所有权收益。自然资源所有权是一种法定所有权,其实质是领辖所有权,即国家行使主权,只要在国家领辖区域发现的一切自然资源,就应该为国家所有,这种所有权具有垄断性。法定所有权享有的收益是“地租”形式的收益。如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益为:“矿区使用费用”、“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森林资源的所有权收益为“林地使用费”、“资源级差费”和“持别资源费”;草原资源的所有权收益为“草地使用费”、“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费”等。这些统称为自然资源所有权价格,构成自然资源买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管理者享有的管理权收益。自然资源管理者行使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作为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应向自然资源的经营者收取的费用有:资源保护费(自然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发生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等费用)和资源替代费(资源管理部门组织资源替代方面的科研工作发生资源开发替代费用)。这两项费用统称为“资源补偿费”,由国家分期向自然资源经营者收取。

3.自然资源经营者享有的经营收益。自然资源的经营者为取得自然资源经营权,必须向资源所有者(国家)及有关方面交纳相关的款项,如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单位购买矿产资源发现权,同时向国家申请采矿权时支付矿产资源所有权价值。在取得资源经营权后进行经营,获取经营收益。

上述自然资源的权益理论归纳如下表:

四、自然资本补偿制度

(一)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

大部分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是一种转化的关系,如能源产品是由矿产资源转化而来,这一类资源通常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经济生活中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体现为自然资本不断向物质资本转化,并随着这一转化自然资本逐渐缩小。当自然资源被耗尽以后,物质资本就无法生产,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都将中断。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这一关系,决定了自然资本的持续利用,其补偿是不可或缺的。

(二)自然资本补偿的意义

自然资本的补偿是指运用经济手段弥补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维持自然资源的存量,保证资源与环境能够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体做法为:一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研制和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物;二是通过经济手段限制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浪费,并积累资金维持这些资源的再生;三是通过经济手段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并积累资金治理污染。如建立污染权交易市场、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税收等。

(三)我国的自然资本补偿制度

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本补偿制度,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进行强制性补偿,包括奖励,综合利用、排污收费和经济优惠等。目前新的经济手段主要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污染产品收费制度和环境管理收费制度等。

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直接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为收费,如对从自然中开采矿产、砍伐林木、抽取水源等行为收费;另一种是对环境容量资源使用的收费。如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消耗环境容量使环境质量下降而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

1.自然资源使用的补偿制度

(1)水资源的有偿使用

水资源的收费有两种类型,一是对未经人工处理的天然水的收费;二是对使用水利工程的水收费。

(2)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

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就是在保证土地属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有偿租给企业、事业单位开发经营和使用,经营、使用单位则向国家交纳土地使用费。

(3)征收矿产资源税

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即对从事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单位或个人征收一定的费用。

2.环境资源使用的补偿制度

(1)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排污者向国家交纳的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以及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征收排污费一般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超标收费,就是对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排放的污染物征收一定的费用,对达到排放标准的,则不收费;第二层次是排污收费。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都要缴纳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环境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进行内部化。

(2)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

排污权交易的目的是建立合法的污染排放权利,这种权利是以许可证的形式表现的,通过政府的监督管理,发放给排污者作为其可以排放污染物的证明,并且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入买出,从而达到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3)生态环境补偿费

生态环境补偿费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者为对象,征收范围为现行排污收费没有覆盖到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结构、功能及效用的各种行为。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自然保护原则,使破坏者通过缴纳补偿费的形式,负担起为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相应的经济责任。

3.税收制度

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各税种主要是调节级差收入或增加收益。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资源与环境的税收有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五、自然资本的核算

自然资本核算是自然资本补偿的重要基础。为此,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研究。然而,将自然资本要素列入国家与企业的财富核算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巨的课题。目前已初具形态的自然资本核算框架,主要是宏观领域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而微观领域的核算,即环境会计有关自然资本的核算,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结论性的成果。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关于自然资本要素核算的研究可以SEEA为研究起点来统一自然资本核算研究的口径,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效率。

(一)自然资本要素的宏观核算

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IntegratedSystemofEnvironmentalEconomicAccounting,缩写为:SEEA),是国民经济核算系统(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的二级账户。

建立SEEA的意图,是在不改变原有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基础上,增加环境核算等相关内容,是对SNA核算的补充。虽然,SNA核算中的资产也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自然资产,如矿产和水等资源性资产也包括在SNA核算体系中,但原有框架中并没有因非生产自然资产的减少而调整GDP,造成财富统计的虚增现象。SEEA核算体系在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自然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又将非生产自然资产具体划分“野生生物群”、“土地”、“水”、“底下资产”、 “大气资产”和“生态环境资产”等账户,并对非生产自然资产的变化进行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同时核算。通过SEEA的核算,自然资本的增减直接调整了GDP,实现了绿色GDP的核算。

SEEA框架如右图所示①:

SEEA的自然资本核算是以国家为主体,对自然资产和生态环境进行估价,以估价所确定的价值量核算自然资本。笔者认为,为了便于SEEA的核算,在进入SEEA之前,自然资本核算可以运用会计核算的原理进行宏观分类核算,这一环节适合地区或部门的核算,可以视为SEEA核算的准备阶段。

具体核算类型与方法如下:

1.土地

土地是指在人类活动控制和管理下的土地資源,其价值包括地面植被和人文风景。土地按照利用形式,又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场、建设用地和荒地。耕地、林地和草场如果加入人类劳动,其价值应包括人工费用,计算公式为:

P = P1+ P2

其中P1为土地的天然价值,P2为人工价值。建设用地是人工的建成系统,土地的价值一般与建筑物一并计算。荒地是土地资源的储备,又可能向其他形式转变。从国家的角度计算土地,总面积一般不会减少,但由于土地不同利用形式之间与不同利用等级之间变化会导致土地产生不同的效用。如加入人类劳动由荒地变为耕地,或由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等,其价值量就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土地核算时,除设置“土地”总分类账户外,还应按土地的种类,设置明细账户,对其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如某片新发现的原始森林估计价值15000亿元,初次确认编制会计分录:

借:土地——森林 15000亿元

贷:自然资本15000亿元

2.大气资产

大气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除个别情况下使用者要付出一些采集成本,多数情况下任何人或厂商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任意使用。但当大气中某些部分,如颗粒物、SO2、NOX等含量超过一定比例,影响到人体健康即经济活动时,就会造成大气污染,或者说造成大气资源退化,人类再使用清洁空气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会计角度研究大气资产时,主要研究其价值的构成以及价值的决定。大气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计量宜采用边际成本法,大气资产的边际成本由三部分构成:

MOC = MPC + MUC + MEC

式中:MOC为边际成本

MPC为边际生产成本

MUC为边际使用者成本

MEC为边际外部成本

作为公共物品,大气的边际生产成本可以为零,边际使用者成本也可以为零。当大气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均为零时,大气的边际成本就由其外部成本决定,即大气资源的价格由使用者因使用大气资源而给其他人和厂商额外带来的费用。如大气资源被利用后成为废弃物再向大气中排放,使用者和排放者必须为此付出费用,这种费用等于大气污染的外部成本。

根据SEEA核算体系的需要,应设置“大气资产”账户,当MOC= 0时,会计上不需要记录;当MOC>0时,根据计量结果:

借:大气资产

贷:自然资本

3.水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经由普通资源向资产过度。因此,水资源应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水资源作为环境资产的特点表现为水资源的质量对其价值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水的质量与其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养殖用水,所体现的价值有很大的差别。如某地区水质为一级,水量约70亿m3,水资源价格为1.115元/m3,水资产入账时:

借:水资源78.05亿元

贷:自然资本 78.05亿元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已探明储量并估价后的矿产资源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矿产资源

贷:自然资本

5.生态环境资产

生态环境资产是自然资源间接发挥的一种效用,对其计量应穷尽各项间接效用,如带有植被的土地,间接效用至少包括土地生物、植物释放氧气和保持水土等。分别对各项间接效用的潜在能力进行计量,汇总后即为生态环境资产的理论价值。为了与SEEA核算体系连接,需要设置“生态环境资产”账户。

例:某地区有2432公顷耕地、1149公顷果园、354公顷鱼塘和2832公顷林地,对这些自然资产的生态环境资产价值进行计量,计算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价值。

(1)土地生物量价值。土地生物量价值采用机会成本法计算。按1990年的价格计算,耕地和果园的净资产为936元/公顷,鱼塘的净产值为1994元/公顷,林地的净产值为29元/公顷,贴现率为12%,贴现期为20年,且净产值按每年4%的比例递增,该土地的生物量价值为4088.5万元。

(2)植被的价值。设农作物年释放氧气量为65吨/公顷,草地年释放氧气量为100吨/公顷,按1990年的氧气价格计算,该土地的植被价格为31792.64万元。

(3)涵养水源功能的价值。涵养水源计算公式为:

涵养水源功能=

土地面积为6767亩,设森林根系平均深度为1米,土壤容重为1.3吨/立方米,丘陵区的森林土壤含水率为23.55%,光板地土壤含水率13.46%。计算结果为591 781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库容量,该水库投资20年的运行费用为302 800元。

(4)土壤保持的价值。土壤保持价值可以采用替代法计算,即按水土流水的损失计算。设林地平均年泥沙流水量约为9吨/公顷,荒山为25吨/公顷,则该土地的平均年泥沙量为4246.2吨。若采用拦沙工程,其费用为20940元。

以上四项价值合计为25913.51元,即为该土地的生态资源价值②。编制会计分录:

借:生态资产 25913.51

贷:自然资本 25913.51

6.自然资本补偿费

企业因环境影响定期交纳的各项税费,从性质上看,是自然资本的补偿费,各级政府应作为补偿基金列入自然资本。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自然资本——补偿基金

7.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变动

自然资源资本化后,其价值还会发生变化。如不可再生资源可能会因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自然资本的贬值,而可再生资源则可能因为人工再造而增值。

增值额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应调整资本,增值时:

借:递耗资产等

贷:自然资本

而贬值时应及时加以确认:

借:自然资本

贷:递耗资产等

(二)自然资本要素的微观核算

1.企业自然资本核算的内容

广告理论与实务 篇4

2、广告调查的内容:(1)环境调查(2)消费者调查(3)产品调查(4)媒介调查(5)企业形象调查(6)广告效果调查

3、广告调查的方法:(1)文献法(2)观察法(3)实验法(4)访问法(5)问卷法(6)抽样法

4、广告策划的特性:(1)计划性(2)针对性(3)统一性(4)效益性

5、广告创意的原则:(1)目标原则(2)关注原则(3)简洁原则(4)情感原则

6、广告文案的作用:(1)引起注意(2)刺激需求(3)维护印象(4)促成购买

7、广告文案的构成:(1)标题(2)正文(3)标语(4)附文

8、广告文案的创作原则:(1)效益性原则(2)鲜明性原则(3)独创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

9、广告媒介的基本功能:(1)传播功能(2)吸引功能(3)服务功能

10、广告策略:(1)需求导向策略(2)巧用时势策略(3)制造从众策略(4)创造时尚策略(5)制止流言策略(6)消除逆反心理策略(7)标新立异策略

11、广告宣传策略:(1)市场策略(2)媒介策略(3)明星策略(4)时间策略

12、广告促销策略:(1)劝说促销策略(2)活动促销策略(3)奖赠促销策略(4)配套促销策略

13、广告效果的特征:(1)时间的推移性(2)积累性(3)间接性(4)竞争性(5)难以测定性

14、广告效果测定的影响因素:(1)时间传播因素(2)心理活动因素(3)竞争干扰因素(4)人际传播因素(5)营销组合因素

15、广告效果测定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可靠性原则(4)经常性原则

16、广告市场中最基本的要素:(1)广告主(2)广告公司(3)广告媒介

17、媒介的主要功能是发布各种有效的信息

18、广告的代理费百分之十五19、1841年广告代理业诞生,广告发源于美国

20、从狭义上讲,广告管理就是特指社会管理,而社会管理又划分为法规管理、自律管理和消费者组织的社会监督管理

21、行为规则分为(1)义务性规范(2)禁止性规范(3)授权性规范

22、在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之间不仅存在利益关系,而且存在工作关系

23、广告自律,就是指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自己制定广告内部条例,或行业团体机构共同制定广告公约,以此作为本企业或行业执行国家有关广告法规的具体行为规则,进行自我约束,承担责任,保证自己所发布的广告能奉公守法、真实可信24、1891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方性的消费者协会,1898年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消费者组织:全美消费者同盟

25、广告传播效果的事前测定:(1)评分测定法(2)判断测定法(3)机械测定法(4)速示器测定法

简答:

一、广告的特征:(1)广告必须有明确的广告主(2)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3)广告传

播的内容主要是商品、劳务和观念(4)广告是一种非人员的促销活动(5)广告以盈利为最终目的(6)广告是非个体传播手段(7)广告活动离不开媒介物(8)广告需要支付广告费用(9)广告是一种宣传劝说行为

二、广告定位的方法:广告定位的方法大体上分为实体定位和观念定位

1、实体定位:(1)功效定位(2)品质定位(3)市场定位(4)价格定位

2、观念定位:(1)逆向观念定位(2)是非观念定位(3)流行观念定位(4)个体成功观念定位

三、广告创意理念:

(一)USP理论:是由美国广告大师罗素.里夫斯提出的。要点:

1、必须包含特定的商品效用,提出说辞,要有利于承诺

2、必须是独特的、唯一的3、必须有利于促进销售

(二)BI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要点:

1、广告最主要的目标是为塑造品牌服务,力求使广告中的商品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广告品牌的长期投资

3、描绘品牌形象比强调产品的具体功能特征更重要

4、消费者购买时所追求的不仅是量的满足、质的提高,而且是感性需求的满足

(三)CI理论:是以美国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为代表的人提出的。要点:

1、强调广告内容应保持统一性

2、广告应着眼塑造公司整体形象,而不是某一品牌形象

(四)BC理论:是由美国格瑞广告公司提出来的‘品牌哲学’和日本学者小林太三教授提出‘企业性格哲学’二合一的产物。要点:

1、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中,从标志到形象再到个性,个性追求的最高层面

2、品牌的人格化,能够帮助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创意时要为这个品牌个性找到像人一样的价值观、外观、行为、声音等特征

3、塑造品牌个性应使之独具一格,令人心动,经久不衰

4、寻找、选择能代表品牌个性的象征物往往很重要

(五)定位理论:是美国两位营销大师A.里斯和J.曲特提出的。要点:

1、广告的目标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一个据点,占有一席之地

2、广告应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对消费者的心理多作推敲,创造出一个有利的心理空间

3、运用广告创造出独有位置,特别是‘第一说法、第一时间、第一位置’

4、广告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不是指出产品具体的特殊的功能利益,而是要显示品牌之间的区别

5、定位一旦建立,无论何种情况下,只要消费者产生了相关的需求,就会自动地首先想到广告中的这种品牌,这家企业势必‘先声夺人’,取得‘第一时间’上的优势

(六)ROI理论要点:

1、一个好的广告创意应具备三个基本特质:关联系、原创性、震撼性

2、关联性要求广告创意要与商品。消费者。竞争者相关,广告没有关联性,就失去了意义;原创性要求广告创意要突破常规,出人意料,与众不同,广告没有原创性,就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震撼性要求广告创意深入到人心深处,冲击消费者的心灵,广告没有震撼性,就不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3、同时实现‘关联’、‘创新’和‘震撼’是个高要求

4、同时实现‘关联’、‘创新’和‘震撼’必须解决以下五个基本问题: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广告的对象是谁?品牌的个性是什么?选择什么媒介是合适的?受众的突破口或切入口在哪里

四、广告媒介的特点(优缺):

1、报纸媒介,优:(1)信息传递快(2)读者广泛而稳定(3)可信度高,影响力强(4)信息量大,便于阅读和存查(5)制作简便,费用较低缺:(1)有效时间短(2)阅读注意度低(3)印刷不够精美(4)受文化水平限制

2、杂志媒介,优:(1)读者广泛而又稳定(2)阅读率高,有效时间长(3)印刷精美,可用篇幅多缺:(1)时效性差(2)影响面窄

3、广播媒介,优:(1)传播迅速,覆盖面广(2)收听方便,不受限制(3)节目制作灵活,信息容量大(4)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低廉缺:(1)时效性极短(2)有声无形

4、电视媒介,优:(1)试听兼备,形象直观(2)形式多样,感染力强(3)传播迅速,覆

盖面广缺:(1)信息不易保留(2)广告费用高

5、计算机网络媒介,优:(1)传播范围广,速度快(2)不受时空和文化限制(3)形式多种多样(4)广告费用低廉缺:(1)广告效果难以评价(2)网络媒介技术要求高(3)受众不明确

6、户外广告媒介,优:(1)形式多样,信息保留时间长(2)形象鲜明,容易引人注意(3)费用适中,企业能够承担缺:(1)影响面小,无法选择广告受众(2)表现力简单,信息容量小(3)灵活性差,干扰因素多

7、售点广告媒介,优:(1)美化购物环境,提高顾客的购买兴趣(2)可以使顾客就近观看商品,容易导致购买行为缺:(1)设计要求高,成本费用大(2)清洁度要求高

8、直邮广告,优:(1)针对性最强(2)形式灵活(3)具有双向沟通的作用缺:(1)费时费力(2)由于针对性强,推销产品的功利性就特别明显,往往使接受者产生反感

五、简述广告代理制及我国推行广告代理制的必要性:

1、实行广告代理制是推进我国广告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实行广告代理制,也是吸收借鉴了国际广告业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运作方式,为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达到国际化的服务水平创造了更好地条件。

3、实行广告代理制是中国加入WTO对广告业提出的要求。广告代理制是国际广告业通行的做法。

旅游法理论与实务 篇5

摘要:面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刻不容缓。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消费者,更应该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了解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打击侵权者的嚣张气势。全社会人更应该一起共同为塑造一个“绿色”的旅游环境而努力。

关键字:旅游消费者 健全 权利 义务 赔偿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并且成为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之一。有目共睹,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旅游业在中国迅速蹿红起来,并且保持着持续不断的发展活力。

为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参与国际旅游业经济的合作、交流以及竞争,建立健全与社会整体相适应的旅游法制体系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法治业,以法兴业,是实现我国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建设旅游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强有力的后盾和手段。

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法律法规有多种类型,其中根据它所针对的不同部门,不同对象而分成不同的类别,包括旅行社管理法律制度,旅游消费法律制度,导游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住宿业法律制度,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合同法律制度,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等包罗万象的法律制度。

下面就我所学习到的和了解到的关于旅游消费法律制度谈谈我的理解与认识。

众所周知,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三要素之一的主体,由此他的地位可见一斑。旅游消费者作为大范围的消费者的其中一个支系,他在享有普通消费者的权利与承担一定的义务的同时还享有和承担不一样的权利与义务。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至第十五条的规定,旅游消费者应享有9项权利,即安全保障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有关知识权,受尊重权和监督权。与此同时,旅游消费者无法推卸的义务则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按照平等互利、诚实守信的原则履行合同的义务。

要保障旅游业的规范健康发展,那么每个个体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实履行规定的义务。但是与此同时,旅游消费者更应该维护自己的权益。现实生活中,旅游消费者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是处于弱者地位的。大部分是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这时只有消费者该出手时就出手,果断还击才能不助长违规者的嚣张气焰,绿化消费环境。

为了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通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三管齐下进行多方面的精细保护。另外相关的旅游消费者组织比如中国旅游消费者协会和地方各级旅游消费者协会也对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到相当的保护作用。但是在这两把保护伞下,起重要作用的还是旅游消费者自己。要维权,首先你该了解清楚,有哪些机构是你可以求助的,又有哪些程序,相关的赔偿

方法内容等等。

下面就不同情况来了解一下赔偿主体及程序。

(1)由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承担。

① 旅游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销售

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的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

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

偿。

② 旅游消费者或其他受害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

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的责任的,销售

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

权向销售者追偿。

③ 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

赔偿。旅游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其合法

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索赔。展销会结束或柜台租

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2)由变更后的企业承担。旅游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的企业要求赔偿。

(3)由营业执照的使用人或者持有者承担。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

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损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旅游消费者可

以向违法经营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者要求赔偿。

(4)由从事虚假广告行为的经营者和广告的经营者承担。旅游消费者因

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旅游消费

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罚。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其实从法律性质上来看,旅游消费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权益之争是属于民事权益争议的范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的,比如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旅游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有近万起旅游类的诉讼案件。下面就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和认识。

2003年9月,中国人寿保险西安分公司组织本单位26人到陕西丹江世纪漂流有限公司经营的一河段漂流。共乘三条船,每船配一名船工。当袁某、赵某、邹某、余某及王某乘坐的船只漂至离码头下游约200米远的橡皮坝基时,因水深流急,旋涡险情不明,船工漂流翻坝时无法撑控船只,导致船身倾翻,船上人员全部落水,在水中挣扎呼救。经过往群众、游客(本单位)、公安及漂流公司施救,四人安全脱险,王某在下游溺水身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挑战自然成为现代人们追求的时尚。漂流运动以其特有的运动形式成为现代人们融入自然,挑战自然的工具。然而进行漂流前,漂流公司以及旅游消费者都应该对漂流潜在的危险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出发前应该向气象局咨询当天的气候状况,了解近期河流的水位。因为在降雨多的季节里来漂流,将会导致水

流速度的加快和水量的加大,而水量的增加加大了翻船的可能性和船靠岸的难度,流速的加快增加了救助的难度。

这个案例中,漂流公司没有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对漩涡的险情不明,所配备的工作人员技能不高,人员配给不够(虽然存在不可抗力,但是在出事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挽救,而是靠周围的人进行非专业救助),就让旅游消费者以身试险,是漂流公司工作方面的过失,导致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人身受到损害,甚至造成死亡,应当由漂流公司承担责任。

事实也是如此。事情发生后,旅游消费者向消协投诉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共计39万元。陕西省消协主持双方调解,因双方对责任承担、赔偿费用等方面分岐较大,调解未成。后陕西省消协依法支持消费者起诉。陕西省商洛市中级法院经过审理后,判决漂流公司败诉,赔偿消费者各项费用32万元。漂流公司不服判决提出上诉。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5年3月12日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案警示旅游消费者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也告诫经营者在开展高危险旅游服务活动项目时,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则,配备合格的安全设施和人员,最大限度地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2010年5月2日,王先生等30名消费者在万达旅行社的带领下到河南旅游,当导游小姐告知行程结束时,消费者发现旅行社承诺的景点中还有两处没有去。经过交涉,旅行社答应退还每位消费者100元,但要签订临时合同,合同内容为:在每位退还100元后,消费者不得提出异议,而且不得向有关部门举报。30名消费者当时就拒绝了旅行社的意见,表示:掏钱旅游就是为了参观景点,既然旅行社承诺,就应该将承诺兑现。发生此消费纠纷后,该旅行社竟将消费者甩在高速路上,长达16个小时。

旅行社在组织旅游者旅游时,应当与旅游者签订合同,此合同内明确规定旅游行程安排(乘坐的交通工具,游览景点,住宿标准,娱乐标准,购物次数),旅游价格,违约责任。在不存在不可抗力的的因素影响时,旅行社不得随意更改合同中规定的内容,即使有不抗力因素的存在,也要经过旅游者的同意方可执行。该案例中,旅行社擅自变更旅游路线,减少景点的游览,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其职责,并且直接扔下旅游者,严重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权益。旅游消费者有权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诉讼。

后经新闻单位的监督和消协的调解,该旅行社才将消费者送回居住地,并赔偿消费者每人500元,共计15000元。

这两个案例都告诉我们广大旅游消费者,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可以借助法律法规来索取赔偿来维护我们的权益。

《推销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篇6

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学习了《推销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这是我们专业的主干课程。我对于推销也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看法。

推销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定义,从狭义来说就是:推销就是创造出人们的需求,也就是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使其接受或购买。从广义来说就是:推销是一种说服、暗示,也是一种沟通、要求,因此,人人时时刻刻都在推销。

推销并不是营销,推销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是企业围绕销售商品展开的各项活动,一般指人员推销。市场营销的活动从企业的市场调查到产品的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推销只是营销的一种手段,而营销是种过程;推销则是种方式,是为实现营销的目的而服务的。

人员推销是推销的主要手段,人员推销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推销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吃苦耐劳、工作精神和毅力。就拿我卖手机来说吧,必须要了解手机所具有的各项功能。还有就是要耐心、吃苦耐劳,一天都要笑脸相迎,只能站着,根本没时间休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很多人最后都不干了。

人员推销是一种金钱、时间、才智的合聚的综合性的商业活动。因此我们在推销的商品一定是合格的,我们一定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利益。

推销要有技巧,但是不同产品的推销以及不同的推销方式有不同的推销技巧,例如:电话推销,面对面的推销,邮寄推销,产品目录推销等,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推销方式。还是说卖手机,现在电子商务的普及,许多人喜欢上了网购,但是对于手机这样的复杂商品,许多人还是选择到卖场购买。希望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针对这一特点,手机可以选择卖场的经营推销方式。

影响推销成功有许多因素,有推销人员因素,有企业因素,有顾客的因素,其中推销人员是推销员自己能掌握和控制的,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推销人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素质和不怕失败的精神,要对自己有信心。作业务会遭受很多拒绝,能面对失败。不要因为一次拒绝而认为每一次都会被拒绝。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一帆风顺的,我就是在被多次拒绝之后,逐渐找到了技巧。现在我已经能对顾客的提问应对自如了。

如何成功的推销臆见商品呢?我还是拿推销手机作为例子,在推销手机时第一:了解顾客是否有需求;第二:他的要求是什么,主要注重哪方面,是牌子,价格,款式,质量,功能等。如果不了解需求就不能针对消费者的需要进行推销;第三:了解需求之后的有重点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推销,最终达成交易。

通过推销理论与实务让我们认识到,推销即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推销的不仅是企业的产品更是推销整个企业的声誉和宗旨。

200608110217

执行担保理论与实务疑难问题研究 篇7

执行担保制度有利于“使债务人能够有机会整顿生产、经营, 筹措资金, 防止破产倒闭, 对于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稳定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1)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了执行担保制度, 具体的条文表述是:“在执行中, 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 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 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的期限。被执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 人民法院有权执行被执行人的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由于法条表述上的模糊性和担保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导致了执行担保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疑难问题, 如执行担保的性质、法律适用、既判力范围、先诉抗辩权等,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 势必影响到执行担保制度的实施效果, 笔者试图对执行担保理论与实务中的相关疑难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二、执行担保的法律性质

对执行担保性质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执行担保的法律适用, 执行担保法律关系既有私法关系的特点, 又有公法关系的特点, 而法律关系的认定又关涉到法律规范的适用, 因此有必要对执行担保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

(一) 学术界关于执行担保法律性质的争议

有学者认为, 执行担保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种担保, “执行担保属于司法程序中的担保, 是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 执行担保体现的是公法上的强制执行法律关系, 不同于《担保法》规定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担保合同。” (2) 也有学者认为, 执行担保中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公私法混合的法律关系, “第一个层面为私法上的关系, 后一个层面为公法上的关系。执行担保的当事人仍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和担保人, 执行担保仍是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人的担保, 申请执行人是担保权人, 执行法院充当的是中立的司法监督者的角色。” (3)

诚然, 执行担保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担保, 如在担保形式上, 留置等担保形式并不适用于执行担保;在执行担保的发生阶段上, 是处于司法程序之中, 这一点也决定了执行担保不同于普通的民事担保。但是从担保目的———确保债的履行来看, 执行担保依然是一种民事担保。

(二) 执行担保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担保

笔者之所以认为执行担保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担保, 理由在于:第一, 执行担保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债的履行, 而不是为了确保执行工作的便利。从执行担保制度的设置目的来看, 是通过执行担保实现暂缓执行, 以期给当事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我履行, 避免国家公权的对债务履行的干预, 体现了公权力的谦抑性;第二, 法院在执行担保过程中并不承受民事上的权利义务, 不能将法院看作执行担保之法律关系主体之一。法院的公权力机关这一属性并不能改变执行担保的属性;第三, 执行担保是建立在申请执行人同意的基础上的, 换言之执行担保同样体现了私法自治的精神。

因此, 执行担保是民事担保的一种, 且具有其特殊性, 不但在担保方式上有限定性, 在其他方面如担保期限等诸多方面, 也存在和一般民事担保所不同的特点, 但是不管如何均不能否认执行担保的民事担保性质。在此认识基础上, 执行担保在法律适用上需要首先适用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在法律和司法解释未作规定的前提下, 可以适用《担保法》、《物权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

三、执行担保中的执行优先顺序

在执行担保中, 究竟是先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还是先执行担保财产或担保人的财产亦存在诸多疑问。《民事诉讼法》仅仅规定“人民法院有权执行被执行人的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 却没有对其优先性作出规定, 从而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究竟如何确定执行担保中的执行优先顺序, 需要结合执行担保的性质进行考量。

(一) 执行优先顺利的价值取向分析

依据民事担保的原理, 在被担保人无法履行债务时, 可以要求就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进行清偿。在执行担保中, 如果绝对化地优先执行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将带来执行上的巨大便利, 甚至能一改多年来“执行难”的困境。但是这样的做法未必符合担保及执行担保的基本法理。

由于执行担保在本质上依然是民事担保, 因此还需要区分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等, 如此操作体现了对民事法律的尊重, 也体现了民事权利主体的尊重, 体现了民事执行权力的谦抑性。因此, 在对执行优先顺利的确定过程中, 必须摈弃追求执行便利的取向, 而是应该尊重基本的法学原理、法律规范以及私权利。

(二) 合理确定执行优先顺序的对策

鉴于上文提出的精神, 笔者认为在执行担保中执行优先顺利的确定中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 对第三人保证而言, 要区分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如果第三人对被执行人提供了保证担保, 那么必须区分这一保证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按照《担保法》的规定, 在一般保证场合下, 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 必须在债务人的责任财产无法清偿债务时, 才能就保证人的财产进行清偿。因此执行担保中也需要区分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 如果是一般保证的, 那么只能先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 只有在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其债务时, 才能执行保证人的财产;如果是连带保证的, 那么法院可以选择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 享有较高的自由度。

第二, 如果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提供财产担保的, 则法院可以选择优先执行的对象。债务人为了暂缓执行, 可以自己提供物的担保, 或者由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如果债务人提供了物的担保, 那么法院究竟是先执行担保财产, 还是先执行债务人的其他财产呢?笔者认为法院可以根据便利原则进行执行, 即如何便利, 如何执行。由于债务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同样是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 因此执行过程中何者优先并不重要。当然, 在某些时候这一担保物上可能本身就存在某些权利瑕疵, 又比如这一担保物要拍卖才能实现执行, 而此时如果有更为便利的执行方式 (如被执行人有现金) , 那么完全可以采用更为便利的执行方式, 并不一定局限于优先执行担保财产。在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场合也是如此。 (4)

四、执行担保中的既判力范围

从执行担保制度的架构中我们可以看到, 执行过程中的担保在作出之时, 判决已经确定, 而执行过程中担保的设定可能会导致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被执行, 这就涉及到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扩张, 为了更好地理解执行担保,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审视既判力扩张问题。

(一) 民事判决既判力的一般理论

民事诉讼中终局判决生效后就具有既判力, 既判力不但约束了当事人, 同样约束了法院, 即法院不能在判决之外进行执行。终局判决所具有的这种拘束力, 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上称为既判力。 (5)

根据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 既判力一般仅及于确定的主体之间, 这是因为判决的执行力必须以确定的既判力为基础, 如果判决没有既判力且游移不定,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判决的执行。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判决的既判力会产生扩张, “特殊情形下基于确保诉讼解决纠纷的效果和能力的目的, 既判力及执行力则应当扩张及第三人”。 (6) 既判力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仅仅及于当事人, 是因为第三人没有参与诉讼, 如果认为既判力可以及于第三人, 则显然会无端对第三人的财产构成负面影响, 违背正当程序的原则的精神, 而既判力在有限范围内的扩张, 是为了确保纠纷的顺利解决。 (7)

(二) 执行担保中既判力的扩张问题

在执行担保制度中, 需要澄清既判力的扩张问题, 即既判力是否及于第三人。有观点认为, “执行程序中第三人以担保人名义向执行法院为执行债权的实现提供担保的行为已经形成另一民事法律关系 (特殊的担保) , 不同于原诉讼标的, 原判决既判力本不能向执行担保人扩张。” (8) 笔者对此观点不予认同。执行担保在事实上体现了执行对象范围的扩大, 是既判力扩张的表现之一。民事执行权具有扩张的必然因素, 且需要在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之间综合平衡。由于民事执行担保机制是建立在私法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制度, 不管是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还是担保人, 都深知执行担保可能带来的后果, 因此既判力和执行权及于担保人并不会违背公权力的谦抑性原则, 相反这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的纠纷解决机制。

五、结语

由于执行担保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担保形式, 因此在法律适用上可以适用诉讼法和民法的相关规定。即使是在《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制定过程中, 相关规定可以体现执行担保的特殊性, 但是不能违背民事担保的一般原理。在执行担保的执行优先顺序中, 就应该体现民事担保的基本要求。在既判力问题上, 执行担保体现了既判力的扩张, 这一扩张并未损害相关主体的利益, 相反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之上的, 且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和权益的保障。

摘要:执行担保制度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担保形式, 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经济发展。执行担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执行难”的现状, 但是在实践中需要具体地把握执行顺利, 绝对地将担保财产优先执行并不一定符合经济和效率原则, 甚至不一定符合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在既判力问题上, 执行担保体现了既判力的扩张, 并不违背执行公权力的谦抑性原则, 相反有助于解决纠纷, 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执行担保,既判力,执行力

参考文献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415页。

②江伟:《民事诉讼法 (第三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第447页。

③刘璐:《执行担保的性质及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09年第5期, 第165-168页。

④《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关于执行担保问题的函》[法经〔1996〕423号]规定:在债务人已提供特定财产担保的情况下, “其所提供的担保合法有效, 且超出担保债务价值。在此情况下……应执行担保财产, 而不应再对被执行人和担保人的其他财产采取执行措施。”事实上, 执行程序中绝对地优先执行担保财产并不一定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

⑤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53页。

⑥翁晓斌:《论既判力及执行力向第三人的扩张》, 《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 第66-71页。

⑦一般而言, 既判力主要向如下三类第三人扩张:当事人的继受人、为当事人及其继受人利益占有标的物的人和诉讼担当时的他人。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浅析 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管理会计;实务

环境管理会计通常研究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下的有关会计信息需求,也就是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目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快速推进,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与环境事故正进一步扩大,因而一定要对财务后果进行严格管理。

一、環境管理会计概述

Tellus协会认为,环境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表明其业务料应用与环境成本的主要方法。其中物料会计主要指跟踪工厂或是营运场所的全部物料流量的一项方式,通过输入与输出表现出来,最后实现资源效率的有效估计,并查找出环境需要改进的方面[1]。Bennett &James认为,生成和分析及应用非财务与财务信息,实现企业环境与经济绩效的优化,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环境管理会计通常研究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下的有关会计信息需求,也就是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影响。

二、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分析

(一)常规管理会计工作重视现金流,忽略股票与现金流精算。环境管理会计学术界方面,要集成相关账目对股票与现金流进行精算,可是目前依然缺少精算。另外,USA—EPA对管理决策目的中的负债货币化计价模式进行了论证,可是只能在出现投资评估差别时,才会推荐应用。因此,环境资产通常都会被忽视,且环境负责也未进行精算。

(二)常规管理会计针对外部成本和社会成本等问题缺少

会计处理。环境管理会计学术界方面,应用政策方式的法规融合,把政策工具进行延伸,主要包含自我调节和合作以及自发改进等相关方面[2]。若是企业并未作出自愿性承若,就应该选择折价计算方法进行强制罚款,采用反向话政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企业可以利用全成本核算现代环境管理会计的系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法规性检查和有关罚款。但是,通过对大部分案例进行研究,发现企业都忽略了外部成本,比较重视实际出现的成本,并非是预期的企业相关私有环境成本。而计算外部环境的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尽管信息质量相对比较差,可是与忽略外部成本估计要好许多。

三、环境管理会计未来研究方向

(一)清洁技术。针对机构参与者与区域集成时环境管理会计所发挥的功能,一定要深入理解,便于要求拉动系统可以依据客户相关需求进行设计,比如降低存货水平与应用空间等。

(二)成本计算。分析成本系统在材料消耗降低方面的影

响。比如工程化成本,其标准成本为合理的,可是标准成本会收到工程改进关系的严重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标准成本自身非灵活性,可能回限制降低材料应用量。比如应用标准成本难以灵活计算混合材料与人工成本,且质量较高的劳动力,可以降低材料的消耗。而这正是环境影响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正面要素。同时,虽然常规成本的分类模式是现阶段应用分析与提供环境信息的主要模式,可是并不与以往那样重视全部的常规跨级问题。比如关系工程成本和可避免成本间的区分,其中管理问题在整体降低材料消耗相关实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整体上减小材料消耗,使工程成本有效转化成可避免成本,但是可能会造成比例相对较大的可操作避免成本。

(三)理论研究。加大企业内部管理的当局环境管理会计技术方式与工具实用性方面的研究力度,同时开发相关会计信息工具。而内部厉害关系人和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企业环境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其还是环境要素影响的重要责任承担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根本目的为合理引导企业加强环境支出与环境成本管理,积极探索环境管理的决策与成本管控方式。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企业管理对环境管理与会计实施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直接影响其成功。若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当局充分认识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方式和可提供的价值,就可在履行环境的受托责任过程中选取适宜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有效减小企业的环境风险,从而进一步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实务深入。

(四)绩效管理。环保系统完善的环境检测系统,其中立环境管理的快及标杆体系完成绩效对比十分重要。而标杆体系能够把环境最佳实践中所有变化转化至管理实施者,并且标杆体系能够设定无法获取的,但是能够实现的目标,从而有效激励保护环境与经济绩效。

结束语: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存环节正面临严峻局面。而企业的发展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需进一步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理论,针对实务中的问题要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文,董一楠. 环境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认知与披露主体约束[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06:40-43.

上一篇:浅论价值链理论的企业并购整合运作论文下一篇:3.脱贫攻坚家乡的变化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