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学习感受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鉴赏学习感受(通用9篇)

音乐鉴赏学习感受 篇1

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体会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上了解的,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虽说时间很短,但是它使我在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老师的讲解,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我听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也不去想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单纯的听音乐,而且喜欢听流行的音乐,不喜欢古典类的音乐。现在才发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感受。一首欢快的音乐,它的旋律,欢快跳跃,所带给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只要听到它的旋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从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悲的情感,一旦理解,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是我学到的,无论听什么音乐,只要旋律一响起,你就能理解作曲者在音乐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所在,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而且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和事物,生活态度也积极了很多。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涤荡,使我们感到放松,内心变得宽广。

要知道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激昂的时候兴奋,低落的时候忧伤,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还欣赏了歌剧《猫》的片段。

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

音乐鉴赏学习感受 篇2

一、融合情感,在音乐感染下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感受能力是一种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是取得一切音乐能力的核心与前提。情感是音乐的生命,只有通过情感的真切感受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音乐教学作为一种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目的的载体,没有情感就无法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首先要吸引学生能够安静地聆听,为学生提供留意音乐、发现音乐的机会。通过鉴赏,可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情绪,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并从音乐的变化多端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听音乐的愿望,通过与音乐一致的情感体验去发现音乐的美妙。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经常处于愉悦的精神状态中,使学生逐渐增强学习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以获得至美的情感体验。学生所接触到的一些鉴赏乐曲有时是由老师演唱弹奏的,当音乐从老师的口中、手中流出时,学生会将对老师的那份喜爱注入到对音乐的喜爱中,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老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在聆听中感悟升华,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音乐素质。

二、多种感官参与,全面施展学生个性

音乐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学生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Arts and the Schools》中谈到:“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音乐鉴赏活动给予学生一个极为宽松并且自由的表现机会。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学生自由的天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用图谱、线条等来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可用图画、打击乐等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切身体验并学习音乐文化,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让学生从聆听音乐到鉴赏音乐,并通过参与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题,将创作、表演与鉴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使音乐素质好一些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

音乐理论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从事音乐一二度创作打基础的理论学科。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由浅至深地对学生的音乐理论进行指导教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有大体的了解,从而应用于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另外,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多学科的渗透和综合、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音乐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音乐鉴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它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不只是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是一个社会人就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学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摘要: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决定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情意行为, 这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使用情感、感受以及理论三者的结合来鉴赏音乐, 通过师生情感与音乐情感的碰撞, 以期能使众多学生在感受与鉴赏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 达到真正理解音乐的目的。

关键词:感受,鉴赏,音乐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2]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还音乐课感受与鉴赏的本质 篇3

一、 【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首由森林小动物的鸣叫声组成的歌曲,乐曲优美动听,是运用各种乐器来演绎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在聆听前对作品向学生作了大量的介绍。)在聆听期间,课件播放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想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提高学生聆听的专注性。

在两遍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的小耳朵,你们听出了有多少种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

学生一脸茫然,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师:“你听出了哪几种小动物在歌唱啊?”教师问一学生。生1:“老师,我……没听清楚。”他摸摸头,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

师:(非常无奈)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还特地在关键处停了一下音乐,又动用肢体语言和“必要”的补充介绍,唯恐语言不到位,学生不能全面感受,以此强化学生的“听后感”。这一次特地找了一个平时发言还算积极的学生。

生:“嗯……好像有小提琴的声音,又好像不是……我也不清楚?”

师:(随即迭生出了无奈与近似歇斯底里的索问)你们怎么还没听清楚啊?老师都播放了好多遍了,已经很明确了啊!……

生:一脸无辜的样子……

尾声:最后只好接着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结果还是事与愿违,最终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整堂课在无奈反复的听赏中以失败结束……

二、 【案例分析】

课后回忆课堂中失败尴尬的情景,我不禁沉思起来,《森林的歌声》欣赏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教师的指导多了,学生的聆听少了

在这堂音乐欣赏课中,作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生怕学生难以听懂、理解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讲解、引导、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可是更多的是随潮流般“一边倒”的宣泄而没有真正的聆听、欣赏和理解。或者说是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踏步走”,而缺少了可贵的课堂细细聆听欣赏的时间,到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反馈表达的时候,显得一无所知了。

(二) 教学的激情多了,学习的静思少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具有的是高涨热烈的教学激情,一味地加大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而对学生的聆听、欣赏和理解的关注却不够,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了,缜密思维的空间窄了,学生听不出效果、欣赏不到音乐所表达的蕴意。

(三) 欣赏的手段多了,感受的时间少了

在教学组织中,为了能使学生加深欣赏的力度,理解音乐表达的丰富蕴意,我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但是课堂效果的变味让我大跌眼镜,不知所措。仔细想来,我越是用上了丰富的教学手段,挤占学生的时间越长,学生感受内化的时间也就越少,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感知感悟,又何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 知识的分解多了,意境的完整少了

欣赏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了分解剖析,其本意是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欣赏曲目,听懂乐曲,加深感悟理解。殊不知,割裂了音乐的整体之美,破坏了音乐整体意境,因而出现尴尬失败的课堂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 【教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带领的作用。《森林的歌声》一课原本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赏听时有所帮助,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体验,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从这堂课的反思中,我也认识到为了能有效达成课堂目标,可以从下述途径入手,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欣赏之美,培养起有效欣赏的综合能力。

(一) 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完整意境之美

任何艺术品都具有完整性,任何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注重理性的分析,把音乐肢体从乐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各方面进行“大卸八块”,而忽略了完整的作品才具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一音乐审美原则。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音乐作品实际、根据音乐作品表达的整体意境之美,来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 保证音乐欣赏的完整和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音乐的魅力来自于情感交流的和谐与融洽。音乐课堂中具有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最重要的是追求师生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完美——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理解音乐的情感性。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自然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诚然,必要的讲解也不能少,但更要注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音乐本身,因为好的音乐作品是“听出来”“唱出来”“奏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用课件“演”出来的。

(三) 应关注学生欣赏的完整感受之美

对于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要指导学生像欣赏别的艺术作品那样,追求艺术欣赏的完整完美的感受,即对整个艺术作品的具体、圆融、完整、充实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享受,不能聆听到音乐作品的哪句旋律、哪段乐曲或者是哪些节奏韵律等就要求学生强为感悟、生硬地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表达是欠缺不完整的,是片面孤单的,是狭隘单调的。

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表达出整体的感觉和领悟,甚至有时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悟,表达时既可允许学生通过语言传输意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节奏态势等来传输,不必拘泥于某一表达方式。

(四) 应调动师生探究的完整协调之美

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需要师生共同的艺术审美眼光去寻找,需要师生共同的艺术审美探究去发现、去挖掘。在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明确老师和学生共同的音乐欣赏审美享受;其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习探究完美的协调配合,既有教师正确的引导,也有孩子们积极认真的理解,不能顾此失彼,左右失调;再次,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探究的完整协调,展现师生合作学习欣赏之美,还需要教师课前对教材的熟悉和精心的预设编排,全面考虑课堂行为的发展;最后,尽力完善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坚决摒弃多余话语和无用的废话,合理使用激励语言等。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明德学校 311200)

我对音乐鉴赏的感受 篇4

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了音乐,悠扬的音乐可以抚平我们烦躁的情绪,轻快的音乐可以唤起沉重的心情,激昂的音乐可以调动消沉的心态。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第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乐器。让我对音乐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音乐的精奥所在。一个简单的乐器,却能演奏出许多美妙的乐曲。不同的乐器又各具特色,也反映出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不同。

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静静的聆听音乐,心情就会多很好。我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带给人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美感,还有精神。

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上音乐鉴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音乐鉴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如同生命里的行进步伐一般.伴随着自己喜爱的音乐,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是一种消遣娱乐的表现形式,.音乐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人们舒缓工作中的压力,减轻了精神上的负担。

音乐鉴赏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当你真正沉浸在音乐中时,你会忘掉世俗中一切繁杂琐事,尽情的畅游在音乐中!一个个音符慢慢飘过空中,飘进脑中,沁透心脾.此时此刻每一层空气中都氤氲着音乐的气息…….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或喜或悲,或激扬或低沉,我们感受着音乐的种种,然而很多人都把音乐仅仅当做歌来听,而并不懂得音乐的内涵、魅力、作用。音乐不仅是简单的几首歌,几个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蕴,它包含了很多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乐但却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锐。还有音乐能开发一个人的思维,启迪一个人智慧。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一句知理名言: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一个人的智力的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选择的就是用音乐,就因为音乐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心理感应,从而开发一个人的思维。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欣赏了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有我们年轻人喜欢的流行音乐,有古典音乐,各种乐器各种曲调让人心醉神迷,加上自己的另外的欣赏,更认识了许多音乐家,也深深为他们所打动着。

至于音乐能表现什么,可能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音乐是独特的,任何语言或画面都不能将它完整的描述。音

乐是直接的,多数时候欣赏经典的音乐只需放开心灵去直接感受,而不需要思考什么。音乐是抽象的,但我们欣赏的时候不必刻意追究它的什么细节,只需本能的去感受。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感受与鉴赏 篇5

关键词: 中学 音乐 感受 鉴赏

摘 要: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利用讲故事、配乐诗朗诵、体态律动、音乐剧、卡拉OK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体验,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学新课程标准把音乐课程的内容分为四个教学领域,即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针对其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从形象感知、情感体验与熏陶、意境想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感知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完美能力,从而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要由知识的被动传授与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尽量创设开放式欣赏教学,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体验。

一、针对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从11、12岁至14、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例如:“优美、活泼的”“开朗、奔放的”“兴奋、激昂的”“悲惨、哀怨的”等等。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性的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广泛的接受各种音乐信息,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欣赏。

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欣赏,以其直观性和娱乐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中国戏曲剧种及其唱腔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聆听几首作品,教法死板,将无法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于是,我让学生们观看了中央三台的戏曲票友大赛实况录像,舞台上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白燕升通俗的讲解,专家们独到的点评,让学生结合视觉和听觉,感受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特性和风格。精彩的讲解与演唱交替进行,使学生看得真切,听得入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了艺术家们的风采,体会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影视欣赏还不仅是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可经常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音乐故事片,如《音乐之声》等一些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这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听觉感受,加强审美情趣都大有好处。

三、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

课前,先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很多人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教师提问:“周杰伦的歌曲属于哪种风格?”“R&B”、“Hip-Hop”、“Rap”,学生们马上说出了这些词。紧接着又问:“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于是我将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归结出了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我又放了一首“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最后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而周杰伦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美国的R&B音乐风格。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课是非常受中学生欢迎的。”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在整个初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可大约占到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流行实际随时进行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除了专题鉴赏以外,在其它内容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以选择符合课堂主题、优秀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在鉴赏中国戏曲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或是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

四、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欣赏。

中学生对叙述性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很感兴趣。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就为同学们讲述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欣赏完整个乐曲后,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

五、以配乐诗朗诵引导欣赏。

音乐本身具有非语意性、模糊性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有时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姊妹艺术诗歌参与教学,既是同学们喜爱的形式,又能一语道破主题,为情绪情感推波助澜。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时,伴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我这样说道“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一句句热情深切的问语,伴随着壮阔、辽远的音乐,把同学们引领进抗战时期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同学们心潮澎湃,情绪激荡。欣赏结束后,我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仿佛走进了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太深重了,然而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贞不屈,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诗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能使艺术形象更加淋漓尽致,尽善尽美,激发学生的情绪。

六、体态律动与歌曲欣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舞蹈与音乐是互相联系的,它富有动作性。初中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歌曲反映的内容编成简单优美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听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欣赏《青春舞曲》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电视画面欣赏维吾尔族的舞蹈,感知舞蹈特点,再听录音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节奏特点,最后师生一起配乐舞蹈。在唱歌和鉴赏的同时,结合节奏和舞蹈的创编,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又符合青少年活泼、富于朝气的特点,在这种欢乐、和协的气氛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创编音乐剧,领悟剧中角色情感。

鉴赏教学中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在音乐室的周围摆了各种动物头饰。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音乐的节奏及各种乐器所发出不同音色,来辨别这是什么动物,然后选择动物头饰。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角色,创编音乐剧,这样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和表演能力。

总之,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以情感达到教学目的。音乐表现的情绪是多样化的,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鉴赏学习总结 篇6

10文专1班项邦杰***

自从这学期选了这门课,从中学习到了好多知识。以前我对音乐一点感觉也没的,从来都是随意的听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不止止听音乐的好听,还对音乐内容的分析,从中了解到很多信息。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还是第一次这么系统的学习音乐课程,小学的时候,我们那比较偏僻,对音乐不了解,也没有好的音乐老师。上音乐课也就是给我们自己自修。使得我对音乐没有较深的认识。从那以后上音乐课对我来说只是一节休息课,在高中的时候音乐老师比较宽松,上课就随我自己,想学的学,不想学的可以不学。我就对音乐没了兴趣,自己的嗓音又不好。连歌都不喜欢听。

在大学最后的时期,意外的选上了这门音乐课。开始抱着拿到学分就好的心态。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音乐还是比较有趣的,从什么都不懂,到学会去欣赏。音乐老师上课很有热情,让我情不自禁的投入进去。

开学第一个星期我记得老师说了这么句话,这学期的音乐课要换个模式上上,改上民族音乐,当时我就傻了,我连流行音乐都不懂的,要我学民族音乐。听着那不知道什么意思的音乐。当时我的心就不在课堂上了,坐着那发着呆,难熬的度过二节课。当时我记得这一首歌是叫马灯调,宁波的民歌,听着那宁波话,懂也不懂。后来看了歌词才明白了歌词的意思。听着那和流行歌曲不一样的旋律,感觉还蛮好听。老师说我们沿着长江往北学,一首一首的教我们。

开始那几首歌,我就第一首感觉还简单点,我也学会了点。后面的歌曲我就听着他们跟着老师学唱着。那时的我多么的羡慕他们,这么快就能学会。我就这样的学了半个学期,在这时候老师说了期末考试的事,说每个人要选五首歌,他从中选一首唱。还要记笔记。还好那时我笔记是记的。可是要我唱歌,我就怕了。因为我从小到大还没唱过。那时我就努力的学,可是那只有二三首歌我还会一点,而且还是跟着大家才会唱的。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还是不会,一直不敢在五六十人面前唱。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前我就听听音乐,听它的好听,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明白了音乐也是有灵魂的,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还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每首歌的背后都是有故事。

音乐鉴赏学习感受 篇7

一、【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首由森林小动物的鸣叫声组成的歌曲, 乐曲优美动听, 是运用各种乐器来演绎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在聆听前对作品向学生作了大量的介绍。) 在聆听期间, 课件播放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 想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提高学生聆听的专注性。

在两遍结束后, 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的小耳朵, 你们听出了有多少种动物在歌唱, 有几种主奏乐器?”

学生一脸茫然, 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师:“你听出了哪几种小动物在歌唱啊?”教师问一学生。生1:“老师, 我……没听清楚。”他摸摸头, 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

师: (非常无奈) 我们再听一遍, 这次还特地在关键处停了一下音乐, 又动用肢体语言和“必要”的补充介绍, 唯恐语言不到位, 学生不能全面感受, 以此强化学生的“听后感”。这一次特地找了一个平时发言还算积极的学生。

生:“嗯……好像有小提琴的声音, 又好像不是……我也不清楚?”

师: (随即迭生出了无奈与近似歇斯底里的索问) 你们怎么还没听清楚啊?老师都播放了好多遍了, 已经很明确了啊!……

生:一脸无辜的样子……

尾声:最后只好接着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 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最终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整堂课在无奈反复的听赏中以失败结束……

二、【案例分析】

课后回忆课堂中失败尴尬的情景, 我不禁沉思起来, 《森林的歌声》欣赏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教师的指导多了, 学生的聆听少了

在这堂音乐欣赏课中, 作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生怕学生难以听懂、理解老师的要求和引导, 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讲解、引导、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 可是更多的是随潮流般“一边倒”的宣泄而没有真正的聆听、欣赏和理解。或者说是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踏步走”, 而缺少了可贵的课堂细细聆听欣赏的时间, 到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反馈表达的时候, 显得一无所知了。

(二) 教学的激情多了, 学习的静思少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老师所具有的是高涨热烈的教学激情, 一味地加大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而对学生的聆听、欣赏和理解的关注却不够, 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了, 缜密思维的空间窄了, 学生听不出效果、欣赏不到音乐所表达的蕴意。

(三) 欣赏的手段多了, 感受的时间少了

在教学组织中, 为了能使学生加深欣赏的力度, 理解音乐表达的丰富蕴意, 我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但是课堂效果的变味让我大跌眼镜, 不知所措。仔细想来, 我越是用上了丰富的教学手段, 挤占学生的时间越长, 学生感受内化的时间也就越少,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感知感悟, 又何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 知识的分解多了, 意境的完整少了

欣赏教学中, 我把知识进行了分解剖析, 其本意是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欣赏曲目, 听懂乐曲, 加深感悟理解。殊不知, 割裂了音乐的整体之美, 破坏了音乐整体意境, 因而出现尴尬失败的课堂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教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 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带领的作用。《森林的歌声》一课原本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赏听时有所帮助, 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体验, 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从这堂课的反思中, 我也认识到为了能有效达成课堂目标, 可以从下述途径入手, 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欣赏之美, 培养起有效欣赏的综合能力。

(一) 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完整意境之美

任何艺术品都具有完整性, 任何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中, 我们不能仅仅注重理性的分析, 把音乐肢体从乐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各方面进行“大卸八块”, 而忽略了完整的作品才具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一音乐审美原则。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音乐作品实际、根据音乐作品表达的整体意境之美, 来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 保证音乐欣赏的完整和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音乐的魅力来自于情感交流的和谐与融洽。音乐课堂中具有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最重要的是追求师生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完美——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理解音乐的情感性。在课堂上,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 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 自然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诚然, 必要的讲解也不能少, 但更要注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音乐本身, 因为好的音乐作品是“听出来”“唱出来”“奏出来”的, 而不是“说”出来的, 也不是用课件“演”出来的。

(三) 应关注学生欣赏的完整感受之美

对于欣赏音乐作品, 我们要指导学生像欣赏别的艺术作品那样, 追求艺术欣赏的完整完美的感受, 即对整个艺术作品的具体、圆融、完整、充实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享受, 不能聆听到音乐作品的哪句旋律、哪段乐曲或者是哪些节奏韵律等就要求学生强为感悟、生硬地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表达是欠缺不完整的, 是片面孤单的, 是狭隘单调的。

因此,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 作为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表达出整体的感觉和领悟, 甚至有时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悟, 表达时既可允许学生通过语言传输意蕴, 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节奏态势等来传输, 不必拘泥于某一表达方式。

(四) 应调动师生探究的完整协调之美

音乐鉴赏学习感受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模式;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8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88

高中音乐鉴赏课是帮助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和个人涵养全面提升的重要“人文性养成”课程,但是在现今教育环境下,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亟须改进。本文针对高中音乐鉴赏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其可行性研究,展开以下几点论述。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与自主学习模式

(一)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是对音乐作品鉴别和欣赏的总称,其重点在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品析。高中音乐鉴赏课在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和整体涵养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二)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针对以往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而提出的新型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索学习以及亲身实践等方式达到预期学习目的。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由于其课程自身具有可操作性较低,需要学生自主领悟等特点,所以自主学习模式是其首选学习模式。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可行性探究

(一)基于学生主观方面的探究

高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为自主学习模式在音乐鉴赏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首先,该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达到了发展高峰期,在逻辑思维能力、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上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可以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实践。同时,高中学生在思维能力上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从之前习惯性具体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具体思维为辅”思维方式的转变,已经具备了理智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音乐鉴赏的自主学习。例如,在高中之前,学生由于智力水平发育不足,很难做到全面地理解相关音乐作品所表达情感,但是在高中之后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应付这些曾经不知所云的音乐作品了。

其次,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空前高涨,情感世界逐渐丰富起来且逐渐向细腻化方向发展。基于此种情况,过分敏感的心理很容易与音乐作品形成共鸣。例如,高中学生开始听一些情感十分细腻的情歌就属此类情况的表现。

再次,强烈的求知欲为自主学习模式地建立提供了足够的动机。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在高中阶段逐渐高涨,一些比较新奇、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常见的音乐形式和作品,例如民族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二)客观方面的探究

新型教学设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硬件设备上的有力支持。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品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但是,传统的“教师输入,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早已经不适应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了。所以,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新型教学设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等新型教学设备为学生搜集更多风格、更多地域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用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见闻。

此外,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文本素材和学习资源。相较之以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材更加注重音乐作品的审美和品味,而且还在教材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要求上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和改进。这些因素都是促进高中学生关于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建立的有效条件。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自主学习模式主要指通过学生自身监督和自我管控进行学习的方法。高中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具备了进行自主学习的条件,再加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也为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条件。在自主学习模式的具体实践之中,我们可以选择以学生“独特情感体验”为中心的音乐鉴赏教学实践,实现学生情感与音乐作品情感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共鸣。其次,也可以选择通过以个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品味为主导,利用作品本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达到整个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提高。再次,还可以利用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吸引学生的眼球,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播放等现代技术的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自主学习。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模式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模式,更加适应新课改的具体教学要求,可以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发展。单就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而言,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结语

对于整个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来说,自主学习模式不仅符合学生身心以及情感世界的发展特点,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内涵和音乐品味。所以,需要高中音乐教育者根据学生情况将自主学习模式逐渐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充分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 麦庆玫.让学生会学音乐--音乐欣赏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初探[J].北方音乐,2014(14):123-123,138.

[2] 李强.研究性学习中问题中心模式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 吴元均.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4):51-52.

Abstract: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gradually deepening, the previous teaching mode is hard to adapt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requires that the educational workers should explore a set of new learning mode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which are more suitable for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a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for music appreciation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Key words: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the inquiry of feasibility

学习音乐欣赏的感受及影响 篇9

电信081 覃子洋 0726210328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食粮,那么音乐就是耳朵的食粮。激动时,它使你感到温馨;焦躁时,它使你安详,苦闷时,它使你豁达、开朗;悲伤时,它使你振作。在这繁忙的大学课程中我很有幸的报了《音乐欣赏》这门课程,这门口让我学习到了什么是音乐,不同类型的曲子所包含的情感以及音乐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重要意义。一学期下来是我们收到音乐的美好熏陶,获益匪浅。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

一。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从中得到共鸣,并在音乐当中体会到音乐家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造诣,使自己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经过学习后,我发现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有它自己的所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就是说,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艺术所运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它们所运用的材料都是声音(歌曲则已是音乐和歌词结合的产物)。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这里应该补充说明的是,音乐不只是运用乐音,而且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例如某些打击乐和一些不协和和弦的音响。

二、音乐是依靠听觉感受的,即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这里所说的“听”,是包括听觉理的全部过程的。所以,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听觉和其他生理、心理现象密切相关,所以要感受音乐,就必须进行听觉上的音乐训练,否则“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所谓听觉上的音乐训练,是指音乐作品中的诸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长短、调式调性、和声、音色等)主要靠听觉来感知和感受。这里应该附带说明的一点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听觉是基础,是关键。由于长期的听觉的训练和积累,人们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所谓“内心听觉”,即不用直接演唱、演奏和聆听音乐作品,而通过想象或读谱,内心即可产生对某个乐曲的声音感受。

三、音乐最擅长于抒发情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由于音乐艺术所运用的物质材料——声音,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因此,它难以表现具体的概念、思想,也难以描绘生活的具体现象和情节事件,而是把这一切“溶化”在感情之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

艺术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而她是以声音为媒介,使声音具有巨大的情感表现和感染力。她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人们的情绪起激发作用。

音乐也有所谓的造型性、描绘性,但它不是像视觉艺术,而是透过声音的比拟,在联想中完成。表情始终应该是占主导的位置。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每一乐章都有具体的标题说明,然而贝多芬乐曲的开始却写道:“表情多于音画”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与歌词、文学各种形式的结合(如歌曲、歌剧、交响诗等),把音乐的表现内容引向更为广阔的境界。当然,这些不同形式的结合(如歌曲、歌剧等)已是综合艺术形式了。

器乐曲的文字标题或说明,使乐曲的表现内容更加具体,人们欣赏时有所遵循。但是,必须把“表情”作为核心。音乐中虽也运用所谓“音乐形象”这个概念,但它只是说,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生动“景象”,是借“形象”来说明音乐的表现具体、生动,能唤起人们思想的一种属性。

四、音乐是需要通过表演来最后完成创作过程的,即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音乐欣赏》这门课使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以前很喜欢流行音乐,现在发现其中的一些很平淡,连艺术都谈不上,更别说美了。真正能发现美的音

乐是一些古典音乐,名歌之类,真正发现音乐的空间扩散力和穿透力。为什么音乐具有穿透力,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我认为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纳入了其中。

平稳的旋律给人安稳、平和的感觉,跳跃起伏的旋律给人矛盾、戏剧化的感觉;大调及大和弦给人以明朗、坚定、积极等印象,小调及小和弦给人以柔和、忧伤、恐惧等印象;快的节奏使人产生轻松、愉快、活泼的心情,慢的节奏使人产生悲伤、恐惧等心情。作曲家的创作正是通过这些被赋予不同情绪特征的旋律、和声、色彩、调式调性、节奏等来表现、传达自己或世人内心中最丰富的情感、情绪;世人通过对作品的聆听,从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受、理解、把握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情绪,音乐作品得到了共鸣。如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用多变的调式调性、丰富多彩的和声进行,充满生命力的节奏表达出自己博爱的胸怀,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的作品是他人生的写照,用音乐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爱情、友情、欢乐、奋斗、英雄、幻想、悲哀、渴望等,一切人类的感情经历都得到描述。世人在聆听他的音乐的同时,得到了和贝多芬一样的共鸣,从中体会到贝多芬所描绘的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也从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感动和力量

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以《二泉映月》为例: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社会**、生活无着的旧中国流浪卖艺为生,他双目失明,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楚,他杷积压在心头的怨恨和愤懑用琴声向人们倾诉,这首著名的二胡曲就

是《二泉映月》。二胡曲《二泉映月》选用同一音乐材料进行了五次变奏,表达了作者跌宕起伏的不同情绪,音乐从一个委婉动人、柔美恬静的主题开始,逐渐转而进入激动昂扬,表达了一种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最后,乐曲表达了一种如火山一样爆发的愤慨,发出“生活的路啊,你究竟在哪里?”的呐喊。这样的乐曲,有谁听过以后能不为所恸呢?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慨地说到:“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由此可见,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局限,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

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与一定时代、阶级、民族、先进的社会意识相联系,其精神内涵通过音响运动形态的集中、概括与抽象,具有更强烈更普泛的特点,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发挥作用。印象最深的是《梁祝》,它温婉凄美得让人沉醉,是它,让“梁祝之爱”如此深入人心,也第一次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破碎之美。爱情如此亦是永恒,它使人心碎,这是破碎的美。中西乐器融合得如此完美亦是绝佳之作,它是宽容而完整的美。完整与破碎,在《梁祝》的乐曲声中合二为一,精炼优雅,足以千古流传……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历史悠久,岁月的长河把音乐分成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类别对人有不同的作用。反映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拼搏、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奋发向上;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音乐作品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使

上一篇:唐诗王之涣登鹳雀楼下一篇: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范文